沟域经济规划(精选8篇)
沟域经济规划 篇1
平谷区2010年公开征集沟域经济发展规划工作总结
按照市农委印发的《关于公开征集沟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工作意见》(京新农办发„2010‟2号)文件精神,我区于2010年2月,在全市率先开展十八弯沟域规划招标工作。平谷区为打造高起点、高标准的精品沟域规划,区领导高度重视,相关部门齐动员,精心组织、周密筹划、严格程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经过一年的努力,圆满的完成了十八弯沟域规划公开征集工作。
一、领导高度重视,组织体系完善
市农委于2010年1月15日部署沟域规划工作后,我区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区委书记邱水平、区长张吉福、常务副区长姜帆等领导多次批示和审议规划成果,并专门成立了十八弯沟域规划领导小组,由主管副区长李继合任组长,区农委主任吴连江为副组长、发改委、财政局、规划分局、国土分局、水务局、园林绿化局等部门及相关乡镇一把手为成员,下设办公室。领导小组多次召开沟域规划协调、审议会,为沟域招标及规划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二、过程规范严谨,招标公正合法
我区委托高标准、高资历的北京国际招标有限公司全程代理招投标工作,对十八弯沟域规划进行国际化公开招标,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严格按照招标程序、落实保密职责。同时在资格预审、开标、评标等各个环节,邀请区监察局工作人员全程监督,确保了招投标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
一是广泛发布资格预审公告。招标公司在北京市招投标信息平台、中国采购与招标网、自由建筑报道等三个网站发布资格预审公告。公告为期7天,共有11家投标申请人递交了申请文件,其中国内公司4家,国外公司7家。(国内: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对外建设总公司城市规划设计院、北京龙安华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泛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国外:英国扎哈哈迪德建筑设计事务所、美国MCM国际设计集团、傲林国际景观设计公司、株式会社原杨建设师事务所等)
二是组织资格预审。由招标代理公司聘请专家组成7人评审委员会,对11家公司进行了资格预审,最终确定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对外建设总公司城市规划设计院、英国扎哈哈迪德建筑设计事务所、美国MCM国际设计集团等4家甲级资质的单位为合格投标申请人。
三是召开中期汇报会。为确保规划质量、掌握工作进度,我区分别于5月25日和6月16日召开了两次中期汇报会,由4家规划公司分别汇报规划进展情况。副区长李继合、区沟域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对规划方案进行讨论并提出具体意见建议。
四是召开开标评标大会。7月21—22日,我区组织十八弯沟域规划设计方案国际招标开标评标大会。由区规划分局、区农委及4名规划专家组成7人评标委员会。通过评标委员会预备会议,推举朱嘉广教授为评标委员会主任委员,负责主持评标工作。评标委员会按照评标程序和办法,仔细阅读和审阅了每家投标人提交的投标文件。4家投标人按照抽签顺序在规定时限内分别进行了方案介绍并回答评委的疑问。在听取了各投标人所做方案陈述及现场质疑基础上,采用两轮投票方式确定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规划设计方案为中标方案。区监察局对全过程进行了监督。
三、镇企充分对接,规划立足实际
4月23日,我区举行十八弯沟域规划设计方案启动仪式,正式启动规划设计工作。仪式由李继合副区长主持,区沟域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相关乡镇、招标代理公司及4家通过预审的规划公司代表参加会议。会后,区农委统一组织4家规划设计公司现场踏查,让规划单位走进乡镇、实现和镇村相互对接、实地了解、充分沟通,并收集县志、文献、图册等基础资料。规划公司根据踏查情况,多次自行进行了实地考查。保证了十八弯规划的编制符合实际发展需求,具有很强的落地性。
四、社会积极参与,广纳各方建议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区广泛征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建议,并利用中秋联谊会活动征求原文化部部长王蒙、中国山水画研究院院长陈克永、版画家叶有良、联盟影业公司总经理郝亚宁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的意见建议,吸收先进理念创意,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可行性。
五、规划不断完善,力求精益求精
评标会结束后,区规划领导小组与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进行了座谈,提出了规划方案深化修改意见,此后还进行了多次沟通。该院融合其它3家公司的设计方案中的优点,对方案进行了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9月1日,由副区长李继合主持召开十八弯沟域规划方案审议工作会,市沟域经济发展规划公开征集工作指导小组及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听取了十八弯沟域规划方案汇报。指导小组成员对方案的定位和设计理念予以充分肯定,并提出了意见:一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创新社会资金利用模式,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二要挖掘沟域资源潜力,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加强具体节点项目打造,提高可操作性;三要站在建设世界城市的高度,进一步提炼出具有冲击力的主题概念创意,打造响亮的沟域品牌。最后由区政府召开政府专题常务会对规划进行审议并讨论通过。
六、注重市场导向,保障农民利益
沟域规划始终关注不同主体的需求,特别是当地农民的发展需求,综合分析对于山区整体发展和市场导向有决定性意义的主体利益,提倡能够直接惠农的土地利用和产业经营模式,逐步理顺各种利益主体关系;提倡政府和其他社会力量主导,保障公共资源使用机会均等化,逐步培育和引导直接惠农的产业经营模式,力求本地区农民收益最大化。
七、创新规划理念,沟域全面发展 土人景观设计院通过“反规划”理念、低碳发展战略和多尺度规划途径,以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为指导,将十八弯沟域定位为“京津冀农业与生态公园、都市慢生活休闲度假区”。以休闲旅游为主导对资源、对产业进行整合,发挥联动效应,以旅游产品为核心,各项接待服务设施为基础发展沟域经济。规划了运动休闲生态旅游区、养生度假生态旅游区、都市农业发展区、高新技术与商贸综合产业区、生态居住与综合休闲商务区和世外桃源乡村慢生活示范区六个功能发展区。目前已签订艾派克(APEC)国际商务培训中心、灵芝谷景区开发2个项目的投资意向,还策划了京东第一漂旅游、鸣翠谷旅游风景区、盛世中华园文化旅游等十余个招商项目,拟投资总额70余亿元。
沟域经济规划 篇2
关键词:沟域经济,发展,趋势,北京
1 北京沟域经济的重要性
1.1 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1.1.1 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人民切身利益、民族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面对当前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树立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尤为重要,并切实加入到行动计划中来。十八大以后,我国就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之中,紧紧围绕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1.1.2 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必然选择
2013年初,我国就连续出现4 次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受笼罩的省、市达30多个。北京市仅有5天不是雾霾天。2014年1月4日,我国国家减灾办、民政部首次将危害健康的雾霾天气纳入2013年自然灾情进行通报。过去的两年,北京以及全国的大部分的城市,雾霾天气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也使我们更加自觉的意识到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目前,我国在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大力推动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积极打造生态优先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及生活方式。为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做出了巨大努力。北京沟域经济的建设首先是建立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为我国环境保护、生态治理做出重要贡献,为构建和谐社会、美丽中国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1.2 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1.2.1 建设“三个北京”的需要
在2008年成功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以后,北京市就果断提出建设“三个北京”即绿色北京、人文北京、科技北京。而要建设“绿色北京”就必须以山区资源为依托,保护好山区生态涵养的功能,做好山区防护林的建设和水资源的保护利用等等措施,而要实施这些举措,就要发展沟域经济。
1.2.2 建设“世界城市”的需要
北京市政府把建设世界城市作为建设北京的战略目标,那么占整个北京市面积60%以上的山区将是建设北京的战略腹地、独特优势,为北京市的建设增添独特的魅力。
1.3 北京山区农民增收的需要
通过表1可以看出,对于山区比例较大的怀柔、门头沟、密云、延庆等,其经济收入远远落后于城区(朝阳、海淀、西城及东城),而且与顺义,丰台,通州等平原较多的区县相比,也还是有非常大差距。山区农民的生活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所以,促进山区经济的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发展沟域经济的重要目标,也是判断沟域经济建设成功与否的试金石。
亿元
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
2 北京沟域经济的成果
2.1生态环境改善
自沟域经济建设以来,北京市就一直致力于生态环境的改善。目前,绿化造林稳步推进,大力围绕打造“绿色北京”的宏观目标,利用人工种植、飞机散播、封山育林、建立生态保护区等等多种造林方式,加强沟域绿化造林工程的打造力度,迈出了防护造林的第一步,在沟域的生态改善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山区林木种植区域大面积增加。早在2010年北京市政府就几乎关闭了山区所有的煤矿,告别了山区简单依靠采矿而生的生活面貌。随之而来的是废弃矿山的修复,生态防护林的建设,小流域生态环境的治理[1]。
当前,北京市的荒山宜林已基本完成了绿化工作,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山区的水源涵养,天然屏障的功能更加的明显。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但为山区居民的生活提供良好的宜居环境,而且也大量吸引城市居民前来消费、旅游和休闲娱乐,大大刺激了农村经济的增长。
2.2 城市居民在沟域的消费增多
随着山区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一大批典型的沟域已经悄然成型,更加适合人们观光、旅游和休闲娱乐等。目前,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北京市逐渐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更多的人开始追求在周末、节假日等空闲时间到郊区、山区体验大自然的美好,放松自己的心情,感受生活的乐趣。考察最近几年北京市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发现市民在服务业上(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以及其他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水准基本上呈现逐年增加的情况(表2)。人们在追求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在不断增加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此外,根据观察,每逢周末、节假日,出城旅游的人数远远大于进城的人数,出城时总会伴随一定程度的堵车现象。随着山区沟域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相信不久的将来,到沟域休闲旅游、消费会成为城镇人们的生活习惯。
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
2.3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生活环境更加优美、宜居
2.3.1 道路、电网的改造以及废弃矿山的修复
在过去的几年,市政府大力改造道路和电网等基础设施,投资了将近50亿元用于山区路网的改造,修治危险路段、危桥,在公路旁增设有趣味意义的人性化设施,比如:在道路旁增加了旅游景区路线,驾车安全提醒等等,修复完善了路线标志以及在公路两旁大规模种植树木,美化了公路环境,使公路两旁的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正大力推进,2006-2010年北京市安排24.85亿资金对已废弃矿区、采石区等进行生态修复。封闭深山区,避免造成新的破坏,加快其生态自然修复,浅山地区可采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以生态修复为主,适当发展[2]。
2.3.2 沟域景区的建设和提升
当前,据统计北京市每条沟域平均投资近8 000万元,用于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例如房山三合庄沟域里的张坊镇三合庄村、瓦沟村,曾在2012年的特大暴雨中被冲毁,2013年,水务部门清理了沟道,修建了挡土墙、防护坝和护坡。如今,沟里变得清秀美丽。春夏时节,两岸的山上绿树掩映,花朵盛开,美不胜收。还有地处怀柔被怀九河贯穿的北宅山沟,自从修建了截流坝、垃圾处理站、栈道和用石块堆砌的天然护岸,既疏通了水流又为喜欢栖息河岸的水生生物提供了栖息场所,而且为洄游生物提供了洄游通道。一到夏秋季节,绿树成荫,流水潺潺,鸟语花香。
2014年,北京市又提升了酒乡之路、冰川绿谷、妙峰山玫瑰谷、九里山桃花谷等多条沟域,实施了环境整治、生态建设、基础设施、村庄节点和特色产业五项工程共计项目221个,投资达22亿元。几年的生态建设,换来如今的美景连连。今年 “四季花海”沟域,林木种植面积扩大了50多平方千米,增加了总体面积的30%左右,花卉培养的面积在原来的基础上再扩大了近1倍。怀柔区的“满韵汤河”沟域,树木绿化率接近了80%,地表水质显著提高,全年来看空气质量良好及以上的达到300天。近来,到郊区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人们相中的是这里的好山、好水、好生态。经过封育保护、污水处理、整修护坡、湿地恢复等一系列措施,京郊66处沟域变得山葱郁、水清澈、景怡人。这些曾经冷冷清清的穷山沟,如今成了人气爆棚的新景区[3]。
2.4 农民收入增加
沟域经济的建设为农村致富搭建了平台。据报道在怀柔区喇叭沟门,自从其打造白桦谷沟域,大力整治生态环境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以来,每逢节假日的游客络绎不绝。据报道,在2014年“十一”仅7天的时间,每户平均收入就超过了6万元。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个假期比过去一年挣得都多”。位于房山东部的黄山店,村子在矿山关闭后,失去了主导产业,村民也没有了主要收入来源。近年来,在市、区两级政府的支持下,黄山店村依托丰富的景观资源,大力发展以乡村旅游业为主的替代产业。村集体开发了坡峰岭景区,连续三年举办了红叶节,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门票收入达到200多万元,带动了村庄餐饮服务业发展和农副产品销售。如今,村民“月领工资年分红”,年人均收入由原来的不足1万元,增长到现在的2万余元。表3可见,北京市乡村旅游的收入逐年增加,农民生活水平也就显著提高。发展沟域经济,使得富裕山区农民的目标逐渐得到实现[4]。
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
3 北京沟域经济发展走向
3.1 面向京津冀一体化
2014年2月,习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汇报会上明确京津冀一体化是重大国家战略,努力创造一条可持续的协同发展道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开始是由“首都经济圈”的概念而提出,涵盖京、津以及河北的保定、唐山、衡水等11个地级城市。区域面积约为21.6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约为1.1亿人,其中外来人口1 750万。为了能够更加积极的落实京津冀一体化这一国家战略,去年8月初北京和天津共同签署了《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进实施重点工作协议》。其中明确指出,协同改善生态环境,建立生态保护规划、协调机制。同时打造空气质量监测报告的共享途径,加强重污染天气的防范和应对的联动作用。具体包括以下措施:联动防控大气污染;加快河流、湖泊等水资源的改善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共同打造京津互通的绿色生态走廊,全面加强京津沿海防护林及交通干线两侧绿化的造林工程[5]。
北京沟域经济的发展要面向京津冀一体化,继续推进水环境治理、生态环境改善的工作,为京津冀的一体化建设尤其在山区经济发展上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3.2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3.2.1 拓展产业空间的措施
沟域经济的发展,还要继续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改变单纯依靠资源开发的单一产业结构,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拓展产业空间的措施主要包括①建设农产品初级、二级加工、包装企业,使农产品不再以低廉的价格抛售。②利用当地特色产品,打造特色餐饮业。可以取得利用好当地农产品,增加就业,提高服务水平一举三得的作用。③建立销售、展示单位,增加游客的认知,创造更好的收益。④创办休闲娱乐会所,使游客体验农村的娱乐方式。
3.2.2 发展创意、会展农业
创意农业的发展更是拓展产业空间的重要举措,例如农业观光、体验园、亲子时尚体验园、农果采摘园的建设,依据一二三产相融合拓展产业空间的发展要求,把林果、瓜菜、食用菌等有机种植业和柴鸡、肉鹅等特色养殖业结合起来,集观赏、采摘与效益为一体,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科技文化创意的手段,打造出高水准的沟域品牌,努力建设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帮助山区人民找到一条保护生态与增收相统一,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点线面成片一体化发展的区域性经济发展新路子。此外,根据沟域特色农产品发展惟一性特色产业,并将产业融合、延伸,形成主导产业,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会展农业由此而来。如,大兴区根据其适合种植西瓜的地质优势,创办大兴西瓜节,每年种植面积多达8万亩,总产2.6亿公斤,为农民的增收带来了大量契机。房山上方花海,2013年开始发展油菜花及彩葵1 500多亩,安置大量人口就业,旅游突破性提高,户均增收多达7 000多元。此外,还有昌平的草莓展,密云的酒香之路等等,创意农业、会展农业不仅促进农业的增收,而且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回流就业,服务业也随之发展[6]。
3.2.3 拓展产业空间应注意的问题
拓展产业空间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对沟域内的村庄宅基地等闲置、建设用地的使用计划仔细研讨,为吸引高端企业入驻,落实拓展产业空间的措施做好基础。农业的发展由第一产业逐步与第二、三产业互动、互促和融合,吸纳就业能力强,成长性好,潜力巨大,已经成为如今沟域经济多层次、全方位发展的主要方式。促进一产和二产的融合,就要以农业资源为基础,把握市场导向,开发利用农业副产品或废弃物,推动发展农产品的发展。一产和三产的融合是指要面向城市居民,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乡村旅游业等一大批服务性行业,吸引市民前来消费旅游,另外还可以开发特色手工艺品,促进市民前来参观学习。二产和三产的融合就是要大力开展农村工业旅游,既可以实施工业化生产,又可以带来丰厚的旅游效益。
3.3 继续加强山区基础设施建设
3.3.1 继续推进沟域民居工程、电网的改造升级
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正在稳步推进,新民居工程建设已经取得很大成就,但是相比城乡统筹的建设标准,目前沟域村镇设计、建设还处在低水平的阶段,功能性较差。为了改善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倡导新的生活方式,继续加强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工程、“三起来”工程、新民居墙体保温改造工程、乡村公路建设等,改善山区农民群众的居住条件,新民居的建设会为沟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继续加强对电网的改造升级,例如:据了解2015年国网北京怀柔供电公司将全面推进配电网升级改造,加快西部、北部山区变电站建设,助力地区经济发展。针对渤海区,加快推进110千伏变电站的建设,升级改造4条10千伏线路,进一步提高地区供电可靠性。同时,公司还将进一步提升优质服务工作水平,主动提供用电规划、用电咨询等差异化服务,加快报装接电速度,确保客户能够“早用电、用好电”。
3.3.2 吸引部门、企业在沟域的建设和投资
近几年,政府相关部门正积极发挥市沟域经济联席会议及沟域经济专项资金作用,逐渐加大部门政策资金向重点沟域倾斜的力度,借助“外力”“外脑”,搞活沟域。眼下,北京正在积极引进社会资本投入沟域建设,推动沟域内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例如:2015年房山区上方花海吸引投资三千多万元,以建设龙门生态园老年公寓,使老人在优美宜居的环境中身心俱佳。在九里山桃花谷引进投资五千多万元,打造联栋智能温室观光园,实现南果北种,跨季节种植的效果。在妙峰山玫瑰谷引进企业计划投资四千多万元,以构建妙峰奇石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吸引游客体验参观。曾经,人见人愁的山沟沟,正越来越多地变成人见人爱的生态谷、欢乐谷。
3.3.3 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面临新的问题
随着沟域旅游开发、建设规模的不断升级,一大批旅游景点及居民生活产生的生活垃圾显著增加,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多,由于处理设施的不足,造成河道富营养化加剧,大大影响沟域景观。因而,针对污水和垃圾处理的一大批工厂应该应运而生。基础设施建设决定着沟域发展的规模和前景,随着沟域的发展,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3.4 进一步增强服务能力
为了使沟域经济拥有持久的发展动力,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前来参观旅游,必须进一步增强沟域的服务能力、加强服务水平。目前,北京市沟域内的景观依然存在多样性差的问题,要不断进行山区资源、景观的特征分析与规划研究,努力提升乡村文化和景观风貌,以便更好地提出特色资源开发战略和措施。加强对乡村社区、旅游景点、道路、河流、庭院、住宅等生态化、景观化和乡村化的设计与提升,创新绿化模式。同时,要努力吸引企业总部、医疗康复机构、政府或单位研发单位等等机构的转入,打造总部经济,将会极大的促进山区服务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忠伟.沟域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2]陈俊红.北京沟域经济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25-36.
[3]李鹏,韩洁,马兴,袁顺全,庞纯伟.北京山区发展现状与沟域经济发展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1(1):2-3.
[4]邵晖.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发展动力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0-1102.
[5]刘玉,唐秀美,郜允兵,王予杰.沟域经济发展的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2015(11):204-207.
沟域经济规划 篇3
关键词:北京市;沟域经济;门头沟;特征;推广性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226-02
一、北京市郊区沟域经济发展现状
沟域经济是指集生态治理、新农村建设、种植养殖业、民俗旅游业、观光农业发展为一体的山区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北京京郊山区占市域总面积的62%,占有整个北京市经济规划非常重要的部分。而京郊山区的经济发展在经历了由矿业开采到生态旅游为主导的“沟域经济’产业变革。如今共建设241个旅游景点,319个旅游度假村, 639个观光采摘园, 267个民俗游接待村和8668个民俗旅游接待户。
二、门头沟沟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自然风景旅游。门头沟区地处华北平原向蒙古高原过渡地带,历来拥有丰富的森林和动物资源。西部山地是北京西山的核心部分,山体高大,层峦叠嶂,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峰160余座。现在已开发出来的景区有灵山自然风景区,百花山自然风景区,龙门涧自然风景区,小龙门自然风景区,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潭柘-戒台风景名胜区。这些风景区生态环境良好,逐渐成为北京居民消暑度假的头号选择。
(二)民俗文化旅游。除了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自然,门头沟的沟域经济特色还包括民俗文化品牌。它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拥有鲜明民俗特点的文化村落,包括斋堂镇灵水村、斋堂镇爨底下村、龙泉镇琉璃渠村,妙峰山镇樱桃沟村、清水镇洪水口村,王平镇韭园村。这些村落拥有悠久的历史,特色农俗文化,果品丰富的采摘园吸引了远近的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三)种植养殖业。区内京白梨、大樱桃、薄皮核桃名列全市9个“唯一性”产品之列,果品基地面积达10万余亩。蜜蜂养殖近3万群,获得“京西白蜜”原产地证明商标证书,是中国唯一“京”字头原产地商标蜜蜂产品。在次基础上,一些乡镇加工业也聚集到此地,丰富了产业结构,带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旅游带动的第三产业。有旅游主导的产业链中,许多服务业快速的发展起来了。其中包括旅游星级宾馆17家北京市三星级旅游餐馆5家;旅游服务机构12家:咨询服务中心7个,旅行社3家,其它旅游服务公司8家。旅游生产厂家15家。
三、门头沟地区沟域经济效益
“十一五”时期,门头沟区旅游业发展规划实施总体进展顺利,2006年至2010年共计接待游客1750万人次;五年累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36亿元,年均递增16.7%。其中景区共计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亿元;住宿业实现收入9.2亿元;民俗旅游业接待游客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亿元。截止2010年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12.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672元。“十一五”期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9%。
四、京郊沟域经济的特征
(一)山区经济的发展典范。沟域指的是山区中溪水汇集形成的域,其中山区和河域是沟域经济标志性地形地貌。北京城市发展总体规划(2004- 2020 年)将门头沟,延庆, 怀柔, 密云和平谷等五个区县及房山区和昌平区的山区部分定位为生态涵养发展区,作为一个山区整体来规划发展。其中门头沟地区境内总面积的98.5%为山地,平原面积仅占1.5%。京郊山区森林覆盖率高,动植物资源丰富,风景奇特是发展沟域经济的重要资源保障。
(二)生态涵养和经济发展的有效结合。在发展沟域经济的过程中,各部门都将生态涵养放到了第一位置。也就是实现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门头沟地区在过去一直发展煤炭采矿业,导致污染严重,生态形势越来越严峻。为了做好首都的生态防护墙,实现可持续发展,京郊地区改变经济发展战略,将生态涵养放在第一位,如今在生态系统退化修复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养殖等生态产业联系起来。
(三)以生态旅游主导。沟域经济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以生态旅游为主体,带动第二产业和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The Ecotourism Society) 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如今在中国发展势头迅猛,原因在于中国自然资源丰富,生态旅游符合生态涵养的要求,又是经济发展的新方法新模式。此点在沟域经济发展中得到充分应用。
(四)大城市周边区域。沟域经济得以成功的一个重大原因就是区位优势明显。北京作为首都,其居民收入较高,消费额和层次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态旅游作为一项新颖健康的消费产品,正越来越受到首都人民的欢迎。另外,作为大城市的周边地带,对环保的要求也相当高,这和周边地区发展生态产业的现状也是相吻合的。
(五)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要发展生态旅游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例如在门头沟地区,有大量的民俗村落和民俗文化,京西太平鼓,麦秸画,妙峰山庙会都是吸引游客的亮点。
(六)政策的支持。京郊沟域发展是在政府牵头下开展的。如今已招标投资中瑞生态谷项目,中芬生态谷项目等一系列国际合作项目。
五、沟域经济推广性
就中国整个经济环境来看,政府都提倡生态经济发展,相信在政策上都会向生态产业方面倾斜。区域内部要有丰富资源,包括自然资源或者是人文资源。而人文资源是可以发掘,可以通过重塑文化品牌,注重品牌文化营销,来获得市场。区域外部需要有优越市场区位。这一点意味着区域经济发展拥有广大的消费者。区和河域是沟域经济的标志,但是对沟域经济的拓展来说并不一定是必要的。只要拥有丰富的自然或者人文资源,同样可以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种植业加工业等。生态旅游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是沟域经济的一种出路,但不是唯一出路,相信生态产业的其他部门也同样可以引领山区经济的发展。现今沟域经济的扩展情况有如下几种情况:
A类为典型的京郊沟域经济发展模式。B类为缺乏资源开发的城市周边山区。其发展可以借鉴门头沟地区的民俗开发思路,实施植树造林等恢复生态涵养的措施,同时加大文化品牌的开发和宣传,成为城市居民旅游观光的第一选择。C类为拥有丰富资源的旅游景点,但市场区位不好。此类地区如同西藏等地,拥有良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遗产,并坚持走生态涵养与经济发展结合的道路。有学者针对西藏地区特有的相对封闭的沟域经济的特点,提出实行畜牧业+种植业,畜牧业+绿色蔬菜,粮食+蔬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链模式。优化这种发展模式的方案是加快交通设施的改建,方便人口的流动,例如青藏铁路的修建等。D类是自然资源丰富然而主导产业不是可持续发展的地区。例如之前的门头沟地区,此类地区的发展是暂时的,不受政策长期支持的模式。迟早要面临产业结构的转型,朝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转变。E类是自然资源不丰富,市场区位不优的地区。这类地区如果是农业为主导,可以开发特色种植园采摘园等特色产业。如果是偏远的山区,则可以着重开发山区的自然风景,寻找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色。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作者简介:廖婷婷(1989— ),女,汉族,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参考文献:
[1]吴春霞,刘瑞涵,何忠伟.北京沟域经济背景下山区生态旅游市场开发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4):400-404.
某防洪规划经济评价 篇4
第一节
环境评价
山东省海河流域防洪规划环境评价,是在对该期环境状况调查的基础上,依据有关环境保护法规与评价标准,分析预测拟建工程施工过程中及投入运营后对当地环境的改善及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保护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减免工程负面影响的建议及对策。1.1防洪工程对环境的改善
1.1.1减轻地表水污染,改善水环境
河道水体污染主要是由于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费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道以及农田中使用的农药、化肥等通过地表径流汇入河道所致。徒骇河、马颊河、德惠新河三条干流现状河道水质污染相当严重,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评价,1997年三条干流的水质基本上属于Ⅴ类水,其中徒骇、马颊河在评价的10个河段中,超Ⅴ类水质标准的河段占60%;德惠新河全河道水质均超Ⅴ类水质标准。三条干流疏浚后,在丰水期可提高水流速几自净能力,并可一次增加河道蓄水量16700万m3,河流环境容量相应增大。
河道水体污染还与河道多年淤积底泥中氨氮的释放作用有关。实施河道清淤可以减轻水体污染,改善水环境。
1.1.2降低地下水位,抑制土壤盐减化
本流域地势平缓,洼地较多,排水不畅,沿黄河一带受黄河侧渗的影响,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中含有一定的盐分,潜水蒸发使盐份在土壤表层积累,是盐碱化的基本条件。河道开挖后,地下水出流条件得到改善,提高整个流域抗御盐碱化能力。在汛期,洼地积水可以进快排入河道,有利于将沿岸地下水位埋深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发生。1.1.3提高河道防洪除涝能力,减轻洪涝灾害
通过工程措施的实施,到2010年徒骇河、马颊河可恢复原治理标准;德惠新河可达到5年一遇排涝、20年一遇防洪标准。到2020年三条干流全部达到5年一遇排涝、50年一遇防洪标准。到2050年,通过进一步配套完善,流域整体防洪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配合非工程措施的运用,可大大减轻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1.1.4提高城市防洪标准,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聊城市、临清市、德州市、滨州市4座城市原有防洪工程标准低或无外围防护措施,每遇大水,河堤漫溢,城市底洼地区积水成灾,加上工业及生活废污水排泄受阻,造成污水横流,部分交通中断,严重影响了城区居民的身心健康,阻碍经济发展。四座城市防洪实施后,加强了城市外围防护建设,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可大大减轻城区洪涝灾害,提高城市的防洪安全;配合城市排水工程建设和废污水处理,可美化城市环境,为开发旅游业、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1.1.5防洪非工程措施的运用可提高河系整体防洪能力
防洪非工程措施的实施,使流域内防洪法规体系、水文测报系统、通信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等进一步完善,可充分发挥防洪工程的整体作用,减少洪涝灾害损失。1.1.6工程对社会环境及人民群众健康的有利影响
防洪工程实施后,流域内防洪体系基本建成,达到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标准,保护区内遭遇洪水灾害的频率降低,从而增强人民群众免受洪灾袭击的安全感,减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减少由于水灾诱发的各钟疾病的流行,保障防护区人民群众的健康。1.2防洪工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防洪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及实施后,对局部环境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1)防洪工程建设永久占地2.24万亩,临时占地40.41万亩,造成有限的耕地面积减少和延误土地使用;同时还将造成一定量树木和青苗被毁,植被覆盖率和防风效益有所降低,影响农业生态环境的稳定。新增的裸露弃土风干后容易沙化,在施工期间及竣工后的一段时间内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2)工程实施过程中有大量的弃土和排水,而且淤泥中流沙含量大,弃土渗流和施工排水将产生大量泥水,如果导流不当,会造成部分农田受淹,危害农作物生长。清淤底泥含有一些有毒物质,底泥的排放值得研究,如不采取措施,会造成二次污染。
(3)施工中将动用大量人力、机械和材料,施工中的废污水、垃圾、机械声和飘尘等,若处理不当,对周围环境和当地居民生活造成短时影响。
综上分析,防洪工程的实施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负面影响是次要的,工程建设符合环保要求。1.3建议及对策
为改善流域水环境,防止土壤盐碱化,减少工程负面影响,提出以下建议及对策: 1.3.1强化管理,依法保护水资源
目前水资源保护法规尚不完善,应进一步健全各项污水管理、河道管理的条例;在管理方面,各有关部门应搞好协调、理顺关系,协同作战,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对水资源保护逐步走上以法治理的轨道。1.3.2加强水污染综合治理
(1)控制污染源,发展清洁工业。
(2)污水治理应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治理与回用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现有污水处理设施的作用,因地制宜发展氧化塘,完善污水管网,兴建水处理厂。
(3)利用污水科学灌溉。污水资源化、进行污水再升利用,是减轻水污染、开辟再生水资源、保护环境的积极对策。
(4)利用工程设施进行优化调度,以增加河道枯水期流量,提高河流水域环境容量。(5)完善监测网络,加强水质监测,确保污水达标排放。1.3.3实施土壤监测,防止盐碱化产生
建立地下水盐变化动态监测网络。根据动态变化情况,采取调控措施,以确保沿岸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防止土壤盐碱化发生。1.3.4加强施工管理,减少工程负面影响
河道清淤弃土将造成大面积农田占压和大量树木砍伐,这是防洪工程建设对环境的主要负面影响。为使这种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应在施工的同时,采取补救措施,对已竣工的河段,随即进行绿化,对临时占压的农田尽快复土还耕。对施工中产生的废弃油、废气物和废物水等要妥善处理。
第二节 经济评价
徒骇河、马颊河经济评价
项目建设期20年,正常运行期取30年,则计算期为50年;折现计算的基准点为建设期的第一年年初,各项费用和效益均按年末发生和结算;社会折现率按12%计算。2.1费用计算
固定资产投资包括河道治理工程、独流入海支流工程、分洪调蓄工程、相机调水工程、城市防洪工程、工程管理及防洪非工程措施等在建设期内的全布建设费用。根据投资估算,工程固定资产总投资为714569万元,其中2000~2005年工程投资189285万元、2006~2010年工程投资275068万元、2011~2020年工程投资250216万元。
年运行费包括燃料费、材料费、维护修理费和管理费等。根据有关规定并参照类似工程的综合费率取值情况,确定本项目年运行费按固定资产的2%计列,为14291万元。2.2工程效益
防洪除涝效益按有、无工程对比可减免的洪涝灾害损失计算。工程实施前多年平均受灾面积30万hm2,占整个流域耕地面积的18.9%。工程实施后可减少受灾面积25万hm2,秋粮单产按2800kg/hm2,综合价格1.5元/ kg,年均除涝减灾效益为52500万元。保护区内减少的耕地损失,及林、牧、渔业的损失按除涝减灾效益的50%计算,防洪除涝总效益为78750万元。
城市防洪工程的实施使本流域内聊城、临清、德州、滨州四座城市的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不仅大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而且对城区的财产安全有重要保障作用,防洪效益显著。城市防洪效益按有、无该防洪工程对比减免洪灾损失计算。根据多年来发生过的洪水对四座城市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及城市防洪工程保护范围与保护区产值,经计算,城市防洪工程多年平均防洪效益为20890万元。
经分析计算,年均总效益为99640万元。2.3国民经济评价结论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规划 篇5
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高村级运转保障和公共服务能力,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实现农民致富和村级发展的目标,我村支两委先后组织党员大会和群众代表大会进行商讨,制定了我村2012年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大扶持,逐步推进并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我张乡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二)目标任务:建立充满活力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机制,村级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村级经济收入、人平纯收入年年递增,形成较强的经济发展后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中存在的主要原因
(1)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意识不浓;
(2)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基础条件薄弱;
(3)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外部扶持不够;
(4)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干部能力及素质不强。
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总体规划。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通盘考虑,配套实施。针对存在的主要原因,结合各村的实际情况拟定我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对策和措施。
(一)、提高认识、营造氛围。
实践证明,壮大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深化农村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物质保障。为此要进一步提高对新时期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认识,充分认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我们必须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我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基本任务来抓。
(二)理清思路、明确措施。
1、充分利用村级闲置土地,按照新农村的建设标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
2、利用交通便利和地处主要交通要道的优势,开发好有地方特色的农庄。
3、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发展特色种养殖业,搞好招商引资工作,承接中小企业进行特色农产品包装改造。
4、着力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广农作物全机械种植模式。
5、加强土地流转工作管理,强化土地补偿费征收力度。
(三)、强化领导、抓好班子。
蓝山经济开发区园区规划情况 篇6
一、产业发展
积极推进以“三高两低一自主”(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投资密度、低耗能、低污染、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为特征的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通过产业招商、靠大联强、延伸产业链等措施,做强毛针织产业、制鞋产业、机械电缆电子产业三大产业基地。同时以现有的规模企业为基础、产业集群为主线,加快配套和关联企业的发展,构筑产业平台。力争至2015年全区规模工业企业毛针织企业达 20 家,制鞋企业达 8家,机械电缆电子企业达6家。
1、主导产业
⑴ 承接境外和沿海加工制造业转移,吸引“有技术、有品牌、有市场”的国际知名品牌来园区兴办加工贸易企业。
⑵ 重点承接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产业转移,重点引进纺织服装业、制鞋业、玩具业、五金电子业、竹木加工业、机械设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优势产业,充分利用国际市场配置生产要素,促进发展地方特色的产业核心集群。重点建设好永州飞地经济工业园引进十二个重大的纳税企业落户工作。加大对奔腾彩印投资控股集团、湖南天龙米业有限公司、湖南湘君面业有限公司、东莞市炫彩服装有限公司、永州市环线恒丰机械有限公司、佛山南海欣威皮革制品有限公司、磁达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等项目的引进工作。加大对永盛工业园区、纺织工业园、创业工业园区引进的重大项目的落户工作。
⑶ 承接现代化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及第三产业。即打造服务核心带,建设湘粤物流中心、海关快件监管中心、新政务中心和广场文化娱乐中心、毛织会展示中心、商业金融中心等等大型企业的落户工作。加大对意向合同广州德晟纺织厂、北京普拉德汽车改装有限公司电动汽车项目的引进工作。
2、总体布局
⑴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市场运作、园区管理”的原则,以新工业园为中心,开发区远景建设规模达30平方公里。
⑵ 立足长远,适当超前,按照“开发区、城市新区”的要求,将开发区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在主攻永盛产业园、归雁创业园、飞地经济示范工业园的基础上,按照产业集群要求,建设一批“园中园”、“产业小区”等特色产业园,力争形成2-3个全省领先的特色产业。加快园区水、电、路、通讯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产业承载能力。同时,进一步完善园区功能配套、充分考虑吃、住、行、学、商、医等综合功能因素,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创业环境。
二、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园区平台建设,完善“一区多园”。围绕把蓝山建设成为全省加工贸易示范园区,着力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园区平台支撑。按照循环环保经济理念,创建生态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促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成为我省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典型。
1、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
实现园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其中征地拆迁10平方公里,五年内完成5平方公里建设任务。
基本实现“五通一平”,即通路、通电、通(给排污)水、通讯、排污和土地平整,且所处位置要交通便利、通讯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完成新六路(即丽宏大道、五里大道、龙泉大道、创业大道、兴蓝大道、永盛大道)的建设。抓好六园(市飞地经济工业园、永盛产业园、湘威工业园、宏泰工业园、归雁工业园、纺织工业园)的建设以及立亚达电子厂、三和盛矿山投资有限公司、七一八矿总部大楼、新招商大厦的建设工作,形成道路网络和井字结构及一园多区发展结构。
完成永州建宏环保有限公司,投入使用和污水处理配套使用。新增一座环卫所、一个垃圾转运站和多个景观公共厕所及沿途果皮箱。工业园区内水和地下水Ⅱ-Ⅲ类水质能满足给工厂取水要求,改造排水设施,规划好生产生活用水主要由扩建好的二水厂供应,通过改造原有城市供给水主体管接入工业园。二水厂要达到日供水能力26万m3 /日。工业园区电网全面融入全省大电网,为全县工业的加快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供电巨大动力。
2、通信、信息、交通建设
⑴ 工业园区建成六大网络即数字程控交换、长短农话、无线寻呼网、语言信息电话自动网、移动通信网、数字数据通信网,新增电信分局1处、邮政支局1处。建成好开发区、新政务中心、商务局、商品检验检疫、外汇核销等综合招商大厦和海关快捷报关电子中心和电子商务中心。
⑵ 工业园区开通好公交车、出租车和物流免检直通车辆,确保工业园区内畅通无阻免检安全运输货物。
⑶ 工业园区新建液化气站、石油加油站、人防消防站、防洪带,新增煤汽供应管道,确保燃气供应。
3、绿地和景观规划
沟域经济规划 篇7
湖南武陵山片区是连接东西部、对接长三角珠三角和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枢纽, 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国防战略空间资源区。打造湖南武陵山片区生态经济区, 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落实国家西部开发战略重大决策的主要内容, 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对促进湖南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具有重要意义。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的理念, 生态是湖南武陵山片区最大的品牌、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 不能走“脱贫致富→生态资源开发→资源产品开发”的老路, 依靠透支生态资源发展经济, 导致资源退化。应采取“统一规划、政府扶持、集体搭台、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运作模式, 打造湖南武陵山片区沟域经济品牌, 推进重点生态保护区建设。目前着力推进武陵源等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开发, 建设以崀山等为重点区域的地貌多样性保护区;着力推进武陵山生物多样性重点区域建设, 完善湖南武陵山片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开发区内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 禁止开发区内严禁毁林开荒、放牧、砍伐、开矿、采石、取土及其他活动, 禁止各类工矿建设。加快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加强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
建立武陵山生态经济圈, 才能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 须找准定位产业发展模式。根据每条沟域的资源禀赋及发展现状, 采取文化创意先导、特色产业主导、龙头景区带动、自然风光旅游、民俗文化展示等5种创新模式, 进一步明确每条沟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着力建设张家界旅游龙头、凤凰和崀山两大旅游中心, 依托张家界、常德、吉首、怀化、邵阳五大区域中心城市, 构建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黄金走廊, 形成大湘西世界遗产旅游带、沅水山水民俗景观带、沪昆高速民俗生态旅游带、原生态自然风光旅游带四条精品旅游带, 打造大桃花源山水田园休闲度假、张家界奇山异水遗产、湘西文化生态风情、怀化古城古镇古村、大崀山原生态文化、中华瑶乡民俗文化等六大旅游功能区。
立足沟域资源条件, 形成了旅游、水电、矿产、林木、农产品、中医药等一批优势产业。一是利用政策优势, 打响湖南沟域品牌。根据不同沟域的不同特点, 制定相应政策, 达到招商引资变为招商选资的目的地。二是采取多种宣传形式, 进一步彰显不同沟域的资源特色、文化特色和旅游特色, 打响每条沟域经济品牌。重点规划建设张家界、新宁崀山、凤凰古镇、里耶古迹、洪江古城、芷江和平园和城步南山等7处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品牌。要吸引大量社会资本投入, 按照星级景区标准逐步完善沟域内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把凤凰山和崀山打造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5A级景区。三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 积极推进景区文化建设, 不断开拓文化生产力在沟域经济建设中的价值空间;有效促进文化、体育、艺术和科普等元素与旅游产业融合, 提升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2 关注农民切身利益, 选准湖南武陵山片区沟域经济组织模式
沟域经济是综合型产业经济, 具有主体鲜明、产业范围广、经营模式多样的特点。因此, 沟域经济开发过程中, 在保障农民这个主体利益的前提下, 兼顾各方开发者利益, 选择适合湖南武陵山片区沟域经济发展的组织模式。
“政府+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政府负责沟域经济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发展环境;公司负责商业管理和经营运作, 直接与村集体、农户进行合作, 签订合作协议, 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村集体和农户可以按照公司标准提供特色商品、入户接待等服务, 也可以将地树等生态资源入股, 按股分红。这样既能发挥政府和村集体的组织优势, 又能利用企业的资金和市场。
“四位一体”产权式农业模式。即实施“政府、银行、龙头企业、农民”四位一体的运作模式。政府通过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引入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和片区内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按照一定的出资比例成立投资公司, 投资公司担保企业不足资金的银行贷款。农民合作社组织出让土地, 也可以出资, 企业以租赁人的身份开发运营项目, 并向合作社交纳租金。
3 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 选好湖南武陵山片区沟域经济的产业扶持重点
3.1 深度开发文化旅游产业
目前, 湖南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丰富, 资源优势明显, 如何将资源优势变成旅游产业发展优势, 并成为旅游产业发展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产业, 把湖南武陵山片区建成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胜地。要重点突出张家界、崀山两大世界遗产品牌, 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建设一批旅游精品线路、特色旅游区和特色旅游产品, 将湘西地区建设成为国内外驰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做大做强张家界旅游龙头, 突出两大世界遗产品牌。强化市州之间、景区之间的优势互补与整合发展。推进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和张家界国家旅游城市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
一是加强协调统一。由省旅游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组织协调这一地区的旅游发展规划, 做到统一策划、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一经营。力求做到交通同步、资源同用、信息同享、生态同育、环境同治。二是配合大旅游格局规划谋划大交通, 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从当前的情况来看, 制约大湘西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是交通不够畅通。而价廉便捷的交通是旅游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交通建设既要抓好“主动脉”的建设, 又要抓好乡村通畅工程。三是支持若干景区及若干旅游文化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运用财税手段, 引导各种资本对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于那些公益性项目, 应以财政投入为主, 上级政府还应根据具体情况, 减少或免除下级政府的配套资金;对于那些有一定的经营性但风险较大的项目, 以政府贴息的形式引导民间资本的投入;对于一般经营性的项目, 利用税费优惠政策和市场手段激发民间资本的投入。总之, 湖南武陵山片区旅游业的发展, 亟须省政府主导做好“一化两基”工作, 所谓“一化”就是要引导旅游产业文化, 所谓“两基”就是要扶持好基础设施建设, 抓好包装宣传、一体化规划等基础工作。
3.2 突出发展特色生态农业
现代农业的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是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挖掘资源禀赋, 充分利用湖南武陵山地区山水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优势, 大力发展林木、农产品、中医药等产业, 重点布局建设一批速生丰产用材林、经济林, 有利于促进该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在沟域经济理论的指导下, 扶持武陵山片区特色生态型农业发展的对策:一是扶持建设优势农林产业带, 集中力量发展林木、农产品、中医药等产业, 重点建设一批万亩以上连片良种繁育基地, 实施畜禽水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粮食产能工程、中药材基地工程、优质茶叶、烟叶、油茶基地工程等重大项目。二是支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重点扶持湘酒鬼、湘窖、老爹农科、鹤盛原烟、辣妹子食品、亚华乳业、汇源果汁、富桥牛肉等骨干企业。三是制定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或规章。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 适当降低龙头企业的入围标准。明确对龙头企业的资金投入制度、激励制度。四是围绕特色支柱产业引导推动。加强对休闲农业、生态园艺、乡村旅游和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的支持。运用行政引导和推进手段, 加强对特色支柱产业发展的指导、规划和协调, 并从落实土地流转、税收减免、财政扶持政策等方面推进支柱产业的发展。
3.3 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产业
武陵山片区各市州在地方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积极推进工业化战略, 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以市场为导向, 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 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 区域内加工制造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但由于技术、资金、人才及政策等原因, 加工制造产业发展还受到制约, 区域内工业化水平不高, 影响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扶持加工制造业发展的措施:
(1) 加大投入, 不断增强加快发展的后劲。 (2) 加快培育企业群体。 (3) 科技引导, 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生物医药技术服务中心, 着力打造上下游配套的武陵山片区生物医药产业链;促进矿产加工企业由“资源型”向“创新型”发展, 打造矿产资源的精深加工产业链。 (4) 多策并举, 大力开展建设节约型社会活动。
在今后的工作中, 湖南武陵山片区将加快沟域经济建设步伐, 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扶持产业发展, 凝神聚力, 推动武陵山片区沟域经济建设取得预期实效。
摘要:沟域经济是在区域经济的基础上, 结合山区的特点提出的新概念, 山沟是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区域的视角来探讨, 因此称之为沟域。2004年张义丰开始提出沟域经济的理念, 为山区经济的研究明确了研究思路和研究对象, 奠定了沟域经济的理论基础。2008年北京市提出试点, 在山区县着力打造一批特色生态沟或生态谷, 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2009年北京市全面推动本地沟域经济的发展, 以生态保护为前提, 以旅游业发展为龙头, 为山区发展、农民致富探索出一条新路。沟域经济理论的发展以及北京市发展沟域经济的实践经验, 对目前湖南武陵山片区产业发展模式、产业扶持政策的选择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沟域经济,旅游业,产业扶持政策
参考文献
[1]覃朝晖.武陵民族地区沟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M].成都:西南交大出版社, 2013.
[2]何伟军.武陵民族地区主导产业选择与产业集群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海西经济区发展规划 篇8
国务院批复《海西经济区发展规划》点评
报告摘要:
事件: 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家发改委上报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首次明确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具体地域范围,进一步确定了建设的具体目标、任务分工、建设布局和先行先试政策。事件点评: 海西经济区概况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覆盖人口约6000-8000 万人,预计建成后的经济区年经济规模在17000 万亿以上。从地理位置看,海西经济区地处东南沿海,有漫长的海岸线,众多的深水良港,具有对外开放的前沿优势,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经济效应看,海西经济区是一个不同于行政区域划分的具有地缘经济利益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它是国内两大发达经济区域即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沿海陆上通道的必经之地,同时与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发挥着承南启北、贯通东西的桥梁纽带作用,海西经济区建设不仅有利于整合东南沿海资源优势,对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也具有拉动作用,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同时,发展海西经济区也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海西经济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是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和关键地带,海西经济区建设有利于夯实两岸交流合作平台。《规划》正式批复,海西建设将全面提速 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家发改委上报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该规划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具体举措,首次明确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具体地域范围,并进一步确定了建设的具体目标、任务分工、建设布局和先行先试政策。国务院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规划》的正式批复和“十二五”规划中强调海西经济区在两岸交流中的先行先试作用,都体现了中央层面对福建省加快海西经济区建设战略决策的大力支持,这将有力推动海西经济区建设和两岸经济合作,有助于改善福建的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海西经济区建设将全面提速。利好海西板块 在国务院诸多给力政策支持下,海西经济区发展动力更足,未来海西经济区建设带来的投资机遇和政策优惠,将对海西板块相关受益行业和公司带来中长期利好。受益的相关行业主要有基础建设、交通运输、港口物流、承接产业转移、金融业。
【沟域经济规划】推荐阅读:
沟域经济07-23
北京沟域经济发展09-06
经济发展规划07-25
镇规划县域经济10-08
总部经济发展规划07-07
海西经济区规划08-11
县循环经济发展规划06-10
竞聘建设规划院经济规划处演讲稿07-19
战略规划航空运输经济09-18
产业经济学学习规划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