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动员大会

2024-08-08

贯彻落实《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动员大会(共6篇)

贯彻落实《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动员大会 篇1

贯彻落实《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动员大会 28日上午,福建省贯彻落实《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动员大会在福州召开。省委书记孙春兰在会上强调,全省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要把贯彻实施《海西规划》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切实把《海西规划》落到实处,在更高起点上加快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

孙春兰在讲话中说,《海西规划》的制定实施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凸显了福建在海西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给予了重大政策支持;赋予了我们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光荣的使命和责任,是中央对我们的新要求、新期待,是海西建设和福建发展新的里程碑。我们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贯彻实施《海西规划》的责任感、使命感,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快推进海西建设和福建发展,更好发挥对台独特优势,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和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孙春兰指出,《海西规划》系统全面、内涵丰富、要求明确,是一个思想性、指导性、操作性都很强的科学规划,是指导和推进海西建设和福建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各级各部门要把学习宣传贯彻《海西规划》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任务,学深学透规划内容,逐章逐条逐句地学通弄懂,把握精神、吃透政策;广泛宣传发动,在全省掀起学习宣传贯彻《海西规划》的热潮。

孙春兰强调,落实《海西规划》既要着眼长远、长期奋斗,又要从当前干起,一项一项地抓好落实。一要围绕转变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在谋划和推进大项目上下工夫。按照《海西规划》的部署和要求,加快规划跟进、土地征用跟进、政府服务跟进,争取项目早日引进、落地和建设,进一步强化大项目的支撑带动作用,着力培育对全省经济发展有显著带动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为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强大后劲。二要在抓经济发展的同时,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千方百计增加人民群众收入,切实提高消费能力.三要切实用好先行先试政策,在对台交流合作和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先行先试是《海西规划》最核心的内容,是中央给予福建新一轮改革发展含金量最高的政策支持。四要坚持统筹区域发展,构建互动协调的区域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山海联动和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搞好重大产业和项目的优化布局,推动省内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推动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协调机制,促进周边区域联动发展。

孙春兰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深入一线狠抓落实,加强督促检查和考核,转变作风、真抓实干,紧抓不放、务求实效,确保《海西规划》落到实处。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目标 篇2

1、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新目标。

2、增创改革开放新优势。

3、推动闽台交流合作新拓展。

4、开创统筹协调发展新局面。

5、形成科学合理的主体功能区新布局。

6、促进文化建设新发展。

7、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成就。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定位

1、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

2、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

3、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4、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布局

1、延伸两翼、对接两洲。

2、拓展一线、两岸四地。

3、纵深推进、连片发展。

4、和谐平安、服务全局。

为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目标任务,必须紧紧抓住重大历史机遇,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切实做到:

——坚持“四求先行”:持续求先行、好字当头求先行、以人为本求先行、谋在其中求先行

——把握“四个重在”。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

——落实“四求关键” 活 和 人 实

——四谋发展:好字当头谋发展 改革创新谋发展 以人为本谋发展 统筹协作谋发展 ——构建“十大支撑体系”。

——持续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趋势。

孙春兰在中国共产党福建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明确“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的总体要求,确定“两个力争”、“两个同步”、“两个保持”的工作目标,组织实施“五大战役”、“拉练”检查等一系列重大举措,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围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切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推进,科学发展之区、改革开放之区、文明祥和之区、生态优美之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建设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福建而努力奋斗。

五个坚持:推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宝贵经验

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在回顾总结过去五年成就基础上,提出做好福建工作必须做到五个坚持: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紧密结合福建实际,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好字当头、又好又快,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省人民共享;必须坚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咬定发展不放松,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始终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五个坚持既是“十一五”期间福建又好又快发展的宝贵经验,更是“十二五”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方针。朝着“三个更加”的宏伟目标奋力迈进

“建设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福建。”省第九次党代会描绘的未来发展宏伟蓝图,令人振奋,鼓舞人心。

福建:五大战役拓展领域内涵

重点项目建设战役、新增区域发展战役、小城镇改革发展

战役、城市建设战役、民生工程战役

大批农林水利项目纳入重点项目建设战役

省政府日前公布的继续打好五大战役工作方案,提出今年将进一步拓展五大战役领域和内涵,把农林水利、“四绿”工程、城镇美化、造福工程、饮水安全、防灾减灾、旅游等领域的项目纳入战役实施范围,最大限度惠及广大群众。

贯彻落实《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动员大会 篇3

卢展工

(2007年6月7日根据记录整理)

今天,受国务院委托,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国家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调研组”到福建来开展大型综合调研,这是福建干部群众期盼已久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从2004年初提出到现在,已经有三年半的时间了。这期间,来过很多的调研组,有全国人大的,全国政协的,各民主党派的,以及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的。受国务院委托、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调研,还是第一次,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海西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对此,我们十分感谢。福建省为这次调研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今天我在这里主要阐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概念。我觉得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一个应该研究、应该支持或者说应该给予确认的重大战略,这个问题一旦能够确定,其他相关问题都比较好解决。

第一,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从地理的定位来看,它是一个客观存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地处东南沿海,位于台湾海峡西岸,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联接点。

从经济区域的布局来看,它是一个客观存在。我国沿海从环渤海开始,到长三角、珠三角,再到现在提出来的北部湾,经济区的布局基本形成。在这个布局中,福建在哪里?作为我们祖国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台湾在哪里?从经济区域的布局来看,应该有他们的定位。理论界已经提出有一个海峡经济区,或者叫环海峡经济圈,福建是其中一部分。当然,福建作为一个省份很难去提海峡经济区的概念,所以我们提的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从大陆来讲这是个完整的概念,但从全国来讲可能就不是一个完整的概念。

从经济区域的板块来看,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福建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较为完整的经济体系。这个体系,以福、厦、泉为中心,南承珠三角,北接长三角,背靠祖国广大腹地。海峡西岸经济区概念刚提出时有过争论。比如有的说,一个省怎么能成为一个经济区呢?实际上我们表达的不是这个意思。从理论上讲,最强的中心城市,中心辐射距离也就是300到350公里,长三角辐射不到我们这里,珠三角辐射不到这里。凡是和福建接壤的,比如广东的潮州、汕头、梅州,都不如与之接壤的福建相关地区的实力,这正好说明这个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存在。广东提出泛珠以后,曾经组织了百家媒体到福建来采访,来之前很多记者以为福建的发展是靠广东的辐射,但是调研后发现,福建的发展不仅基本上没有得到广东的辐射,恰恰是广东的发展受福建的影响很大。在广东的东莞、深圳有大量的福建民营企业,这说明福建在广东产生了很大的虹吸效应。经济区域的概念,按我们的划分,是从中心开始,然后向外面画圈,一直画到收入水平、发展水平相等的地区,可能就是这个经济区域的边缘。区域经济不是一个行政区划的概念,不是一个简单的行政圈。

从对外开放的综合通道来看,它是一个客观存在。从长三角的上海,到珠三角的广州、深圳,整个东南沿海没有一个真正的、大的对外开放的综合通道。福建南面跟珠江三角洲连接,北面跟长江三角洲连接,面对台湾,背靠祖国广大腹地,在我国对外开放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通道。这个特殊的区位优势,我觉得研究不够,重视不够。再加上一些历史原因,这个区域成为了一个薄弱的环节。但是,在整个国家大局中,无论是政治战略地位也好,还是经济战略地位也好,恰恰是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概念,海峡西岸经济区不管你承认不承认,都是一个客观存在。

第二,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历史的必然。因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个历史的必然,所以这次调研很可能将会在我们国家发展史上,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这也是我们希望的。从历史沿革来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立了闽中郡,这是福建第一次有行政建制。那时福建的地位,主要还是疆土的概念、抵御外敌入侵的概念,是国家的边陲。从唐代开始,经宋元时期,福建的经济地位慢慢凸显出来。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就在福建。宋元时期全国最繁荣的对外开放的港口,真正的东方大港,就在福建泉州的刺桐港,当时通过这个港口去连接现在的长三角和珠三角,连接海外。马可波罗游记里面专门有这方面的记载,认为刺桐港可以和当时世界著名的亚历山大港相媲美,它商贾如云、货物堆积如山。游记里面还描述到,当时有lO万阿拉伯人在泉州长期定居。所以我建议调研组要到泉州去看看,到闽台缘博物馆、海交馆去看看,这样可能会对福建有更深的印象。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很多人都只记得郑和,实际上还有一个与郑和同为

正使的叫王景弘的福建人。他们两个都是正使,都是太监总管,郑和排在前,他排在后,所以人家都记得郑和,却忘记了王景弘。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的垮上就去世了,是王景弘带队回来的。然后王景弘又第八次带船队出去。上世纪末一些地方有过郑和下西洋起点的争论,我想不管怎么争论,郑和、王景弘在福建造船,在福建招募船员,从福建扬帆出海是不争的事实。从明代到清代,两次收复台湾,一次是郑成功,一次是施琅,都是以福建为基地出发的。清代的五口通商,有两个在福建。历史上的福建,就已经是一个综合的对外开放通道。到了清末,福建又成为一个对外开放的造船业基地,为全国的造船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的人才,创造了闻名世界的船政文化。中国第一艘巡洋舰、第二艘铁甲战船、第一架水上飞机、第一批的留学生都产生于福建。从清代的海军到国民党的海军,一直到我们共产党的海军,都有福建籍的将领。在革命战争时期,福建是我们共产党领导的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全国一共有23个中央苏区县,其中福建就有12个。现在一讲到中央苏区县,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江西,因为当时苏区的首都在瑞金。实际上,大部分的中央苏区县是在福建。当时,一方面福建人民承担着部队所有的后方供给,医院、军工厂设在福建,财政保障、粮食等物资供应依靠福建,大部分兵源也来自福建;另一方面,长征中打前战的、打后卫的基本都是福建的子弟兵,所以福建籍的红军在长征中牺牲很多,仅湘江战役一战,闽西子弟兵就牺牲了8000多人,整个长征过程牺牲了2万多人。福建子弟兵活下来的很少。以福建为主体的闽浙赣粤革命根据地,坚持了l0年的敌后斗争,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都望而却步。福建始终是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这在全国也是唯一的。毛主席讲的红旗不倒,就是指福建。福建是全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同时,福建的 对内开放也是最早的。两次中原移民大规模进入福建就是证明。一次发生在唐代,王审知带兵领着大量的中原移民 来到福建开垦;第二次大规模移民则是从宋代开始。经济与人文是相联系的,人文是经济区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长三角,历史上是吴越地,上海人、浙江人、江苏人基本都属于吴越人,所以就很自然地形成一个区域经济体。珠三角,广东称粤,也是本地人,也就自然地形成一个经济区。福建叫闽,现在主体是中原人,也就是说福建大部分人都是从中原过来的,原住民已经很少了。我们都知道深圳是个移民城市,是一个特区,其实唐代时候的福建就有大量移民,就是一个特区了。当时,朝廷在福建驻扎大量的兵力,所以福建人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非常传统的理念,那就是维护中央权威,维护祖国统一。这点我们从海外闽籍华侨身上也可以看到。福建人在香港的数量仅次于广东,l20多万人,有120多个社会团体,但没有一个搞“民运“的。所有在海外的福建人,无论老华侨、新华侨,都很爱国,都是拥护祖国统一的。我们经常举一个很生动的例子,就可以说明这点。我们国家领导人出访,在国外受到“民运”分子、“法轮功”分子骚扰的时候,挺身而出排除干扰的往往是闽籍的华人华侨。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福建的支持力度加大。福州是国家确定的第一批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厦门是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还批准设立了4个台商投资区,全省范围的闽台农业合作试验区;批准了台湾水果集散中心,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批准了35个台轮停泊点,27个小额贸易点;批准了福建沿海对金门、马祖、澎湖、高雄的客运或者货运的试点直航等等。现在福建利用外资在全国排第4位,但利用台资是第3位,农业利用台资是第l位。这里我们应该强调的是,福建有这样的发展状况,跟台湾有这么紧密的联系,都是在两岸没有实现直接三通的情况下取得的,实属不易,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闽台合作前景相当广阔。

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思路的形成和发展。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同志亲自决定在厦门建设经济特区。按我们现在的理解,当初中央设立这个经济特区就是为了对台,其功能是非常明确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同志亲自主持了厦门经济特区的规划和初期建设。《江泽民文选》第一卷第一篇是他当时代表国务院向人大常委会作的报告,内容就是关于设置经济特区的。2004年江泽民同志卸任之前到福建考察,为福建题词“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后来,陪同考察的曾培炎同志介绍,江泽民同志题词不少,但为一个地区题词,之前还从来没有过。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1月份来福建视察,在听取福建工作汇报后作了重要讲话,其中3处讲到海峡西岸经济区。其实,中央文件对福建的定位在十四大报告中就有表述,当时表述为“闽东南地区”,要求“加速广东、福建、海南、环渤海湾地区开放和开发”;1996年国家“九五“计划纲要提出“东南沿海地区……以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地区为

主……形成外向型经济发达的经济区”;2001年国家“十五”计划纲要又提出“进一步发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区域在全国经济增长中的带动作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六中全会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从我们省委省

政府来讲,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个概念不是谁说一下就定下来的,从提出随闽南三角洲、闽东南地区、海峡西岸繁荣带,到现在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一届一届对这个经济区的认识不断地延续、不断地延伸、不断地提升、不断地完善。所以说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提出,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第三,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举措。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其它经济区有不同的地方,它的内涵更宽、更深。台湾问题,是中华民族最为忧患的一个问题,是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最大隐患。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我们福建组在讨论时,时任外交部长李肇星发了言。他动情地说,中国的外交在世界上是最悲壮的,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拿台湾问题来挤压你,给你讲条律,因此我国所有的外交工作、对外工作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如果没有台湾问题,我们国家在外交上就会有更多的主动。所以,他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写入中央文件。在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上,部队的同志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因此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地位作用认识很深刻,支持很有力。2004年,南京军区司令员朱文泉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以经济促政治,以文攻促武备,以西岸牵制东岸,以发展促交流与合作”,很有意义。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我们福建和中央军委三总部正好编在一个组,部队同志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也都表示支持。

中央的对台方针政策,从叶剑英同志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叶九条”,到“江八点”,再到胡总书记提出的四条意见,这些都是一脉相承的。主要精神就是,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最核心的问题取决于三个方面。第一,归根到底取决于综合实力的增强,就是大陆的发展水平超过台湾,解决台湾问题就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二,关键是做台湾人民的工作;第三,做好遏制台独的军事斗争准备。贯彻落实中央的对台方针政策,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进程,当然要靠大家来做,全国人民一起做,全国人民也都会做。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们对报告的掌声有很多,但鼓掌时间最长的、最热烈的,是报告在讲到祖国统一大业的时候,这充分反映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解决台湾问题,我们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都要有所作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和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魏礼群来与我们交换意见,我们也提出祖国统一大业不仅在政治上要讲,而且要在经济上,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在区域经济布局上有所体现。台湾人民也有这个呼声。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思路提出后,在我省举办的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论坛上,台湾大学的校长就提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发展布局要把台湾包括进来。另一方面,要让有优势、有条件的地方多做。从全国来看,这个有优势、有条件的地方就是福建。我不是福建人,原来对福建也不是很了解,但在福建工作多年后,感到福建有这么多、这么好的对台资源和优势,不发挥出来太可惜了。

一是福建有“五缘“优势。地缘,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相距最近。血缘,台湾同胞有80%以上祖籍在福建。文缘,闽台文化、宗教信仰、民俗、文艺、语言相同相似。台湾有很多的村甚至乡都是从福建移过去的,那边的一些村名和福建这边的村名一个样,村民大都是早期从福建迁过去的。商缘,闽台的联系,即使是在两岸军事对峙最严重的时候,也是“隔不断,理还乱”,相互交错,密不可分。台湾的经济发展,从当时的农业发展开始,都是从大陆这边传过去的,又首先是从福建这里传过去的。台湾同胞对大陆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从看福建中感受到的。2005年,宋楚瑜第一次来福建,到了厦门机场,就说厦门跟台北一个样。他曾经在40年前作为国民党后备干部到金门,从望远镜里看厦门,那时候厦门根本什么都没有。现在,厦门发展大不一样了。宋楚瑜到了厦门市区转了一圈后就说厦门比台北好;到了厦门环岛路,他就说应该让陈水扁来看看现在大陆在干什么。以前台湾的宣传就两条,一条是大陆军事打压;另一条是中共腐败、大陆腐败。自从连、宋访问大陆后,台湾媒体报道稍微客观了一点。看看大陆,特别是看看福建,这些宣传就不攻自破了。连战是福建人,他访问大陆期间从北京过来,一到福建就有到家的感觉,包括水果都觉得很熟悉。他要回乡参拜宗祠,在漳州的那天晚上,心情不能平静,提出一定要叩拜祖先,就连夜去买叩拜的蒲团。从宗祠叩拜出来后,他对媒体讲,我在西安,小朋友们朝他喊“连爷爷你回来了”,今天在漳州,我要叫一声“爷爷我回来了”,十分激动,老泪纵横。在厦门,厦门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证书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他把证书举得高高的,台湾的报纸都登出来了,影响很大。福建就有这样的优势。法缘,这是中央领导视察福建时提出的。台湾历史上归福建管辖,从宋朝开始就一直归福建管,直到1885年建省,还称为福建台湾省。泉州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陈列的台湾官防和官印,写的都是福建台湾省、福建台湾巡抚。历史上福建管台湾,主要管三个方面。一是科举,台湾的科举考试是与福建连在一起的;二是重要文件的传达,当时只有两个地方比较特殊,一个是甘肃新疆省,另一个是福建台湾省,朝廷与台湾的文件都要由福建来转送传

达;三是转移支付,朝廷每年给台湾白银44万两,其中22万两是中央的海关税,还有22万两是福建的地方税,现在叫转移支付,那个时候叫协银,目的是帮助台湾的发展,一直给到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为止。这一历史,是任何人都否定不了的。我们现在突出宣传这一条,强调法缘这个概念,就是要证明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说,做对台工作,福建最有条件,应该把福建的这一优势很好地发挥出来。所以,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思路提出后,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提供了一个大平台,在海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二是福建有海外优势。除台湾、香港、澳门有福建籍的乡亲外,誉建还有l000 7余万闽籍华人华侨在海外,主要分布在东南亚-9台湾邻近的几个国家,如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主要经济命脉都控制在华人华侨手里,他们甚至可以左右政府的决策,这些华人华侨大部分是福建籍的。华人华侨早年漂洋过海,经过努力打拼,一步一步发展壮大起来。他们的力量和优势,对于我们扩大对外开放、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都是很有利、很有力、很有效的。

三是方方面面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认可也是个优势。福建上上下下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认识是高度统一的。之所以能够在全省干部群中形成广泛的共识,其根本原因是我们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不仅有福建自身发展的考虑,更为重要的是有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考虑。福建人民对祖国统一大业向来有着一种特殊的、强烈的责任感。我在好几个省工作过,都没有这种感觉,但在福建就有这种感觉。福建人民就是有这么一种特殊的责任心:台湾是我们的,我们要收回来。福建的干部群众,包括企业家,包括海外闽籍乡亲,都自觉地把祖国统一大业作为己任,主动做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事。.香港有一个福建省的政协委员,她在2004年陈水扁参加第二次选举的那天,到台南的一个村开座谈会,谈家乡的发展变化,使200多名台湾乡亲忘记了去给陈水扁投票。这些年来福建的对台宣传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东南卫视、平面媒体等实现了入岛宣传,文艺团体、科技团体等也都相继入岛举办活动,在台影响逐步扩大。同时,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思路提出后,国家发改委、国台办、海关总署、财政部、商务部等国家部委不断加大对福建的支持力度,在一些具体政策上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提供支持,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部委-9福建签订了支持海西建设的协议。这是因为,祖国统一大业不仅仅是福建的事,而是全党全国人民的事。有这种支持在。福建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优势更凸显了,信心更足了。

正是基于这些认识,我们认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有四个方面的重大意义。一是有利于完善全国区域发展布局。我国东部沿海有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等经济区,惟独福建这个地方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全国区域发展布局在福建这个地方断档了,如果没有一个衔接,让人觉得总是一个遗憾。而且,东南方向的这个区域经济布局应该包括海峡东岸的台湾,有西岸也就应该有东岸。胡锦涛总书记亲自拍板,决定把“海峡西岸“写入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我们理解,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目前情况下,专家研究时可以讲海峡经济区,但考虑到两岸分隔的现实,我们认为现在提海峡经济区的条件、时机可能还不成熟。至于党委政府现在能不能这样提,提了是不是时机合适,也值得大家好好思考。但不管怎么说,提“海峡西岸”是没有问题的。有“海峡西岸”就有“海峡东岸”,它蕴含着海峡两岸是相连的,昭示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统一。

二是有利于在加快东部发展中发挥福建的优势。由于历史原因,福建的发展相对滞后,这种滞后某种意义上说是福建人民对全国的贡献。解放后,福建处于战备的第一线,处在蒋介石妄图反攻大陆的第一线。福建的地理位置很特殊,武夷山脉基本上把福建与内地隔绝开来。所以按当时党中央、毛主席的决策,是准备在福建布下口袋阵,引狼入室,关门打狗,然后聚而歼之,乘胜反击,解放台湾。因此国家基本上对福建没有投入,以致福建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非常少。比如,国家不在福建投资修路,因为一修路福建就通到内地去了,利于敌而不利于我。直到1956、1957年,福州还经常遭到台湾飞机的轰炸,我们当地很多干部都还记忆犹新。厦门就更不用说了,几乎都在打炮。所以,福建的发展滞后不能怪福建,如果老是对福建有非议,显然不公平,那个时候以舍弃福建来保证国家全局的安全和发展,这是福建作出的一种贡献。尽管福建发展相对滞后有历史上的各方面原因,但福建发展的优势还是存在的。比如说港口资源,福建的条件在全国属最好,这是得到论证的;福建的陆地海岸线居全国第二位,比广东仅少4公里,但福建建港条件最好。现在,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的支持下,这几年福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十五”期间投资额成倍地增长,交通条件大为改善;能源基础设施保障方面,大的规划格局也很不错。这些都是福建发挥后发优势,在为全局做贡献。如果福建发展好了,促进我们整个东部连成一片,对全局就是一个很大的贡献。我们总觉得,福建作为一个沿海地区,应该为全局做更多的贡献,其中也包括为祖国统一大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三是有利于形成服务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的东南沿海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近年来,这个通道的优势,随着我省基础设施的建设正在慢慢显现出来。现在,沿海大通道的高速公路已经全部贯通,铁路正在贯通。以往,我国沿海地区就是福建的铁路建设很滞后,福州到厦门就没有铁路,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现在,福厦铁路正在建设。福建通往内地的铁路,也正在加紧建设,通往江西的向莆铁路有望年内开工,这条铁路建后,从福州到北京坐火车仅需11个小时,战略意义可想而知。有的部队同志形象地说,这条铁路对台湾就像一把很有力的利剑,需要时能把大批的部队、物质源源不断地运进福建。形成一个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更顺畅地推进中部崛起、西部开发,是非常重要的。福建铁路原来隶属上海铁路局管辖,现在已经调整为南昌铁路局管辖,江西省的货物通过福建、厦门走就更加便捷了。高速公路不仅有到北京的,而且有到宁夏银川的、四川成都的,正在不断地往中西部延伸,这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四是有利于构建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通过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搭建一个更加开放的平台,更好地展示我们的形象,更好地发挥方方面面的作用、发挥福建的优势,可以有力地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台湾方面对此非常敏感,我们2004年初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思路后,民进党、国民党、台湾军方、台湾警方非常紧张,对海峡西岸经济区进行研究,并大概于2005年、2006年上半年形成了专门的研究报告。所以,福建做的所有的事情跟其他地方确实有所不同,在福建建一条铁路,与别的地方建一条铁路是不一样的,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是与祖国统一大业有关的。我们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思路,福建人民群众拥护,台湾人民也拥护。原因很简单,就是这个发展思路的提出,向台湾人民表示了最大的诚意,说明祖国大陆没想打战,而是在积极搞建设。对于闽台的交流合作,台独势力很紧张,总是用很多的理由卡福建。比如春节包机直航,台湾立法院辩论时说,别的地方都可以开通,就是不能让厦门开通,理由就是怕大陆利用民航飞机搞特攻战。比如办签证,对福建卡得也最严。他们这样做可以有很多的理由,但最核心的一条,就是陈水扁当局怕福建,怕福建对台湾民众的影响太大了,动摇他的根基。民进党的海西调查报告认为,“看起来不一定会有实质性的支持举措,只不过是中共的统战伎俩罢了”。而国民党、亲民党都对通过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促进两岸交流与合作这个愿景比较认同,认为这个愿景中央是在认真推进的。

贯彻落实《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动员大会 篇4

报送单位:高新区财政局(高新区财政局)

信息级别: 1

高新区财政局于 1 月 29 日下午组织干部职工学习讨论洛阳市 2012“作风转变年”动员大会精神,大家表示,将以“作风转变年”活动为契机,结合自己的岗位职责,通过提高学习能力、主动意识、优化工作程序等方面着力提高工作效率,要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强化财政收入管理,增加可用财力。严格加强税收征管和非税收入管理,努力培植财源、挖掘增收潜力,采取有效措施依法组织各项收入,确保应收尽收。

二、做好政策研究,全力争取项目资金。围绕国务院支持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深入开展政策研究,重视与中央、省、市政策的信息对接,认真搜集掌握项目和资金信息,提前谋划,及时上报,抢抓一切机遇挖项目、跑项目、争项目,最大限度争取上级部门在项目资金上给予的倾斜和支持。

三、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从严控制“三公”经费支出, 全面推进公务卡改革试点;严肃财经纪律,杜绝巧立名目随意提高费用开支

标准等行为。对部门的资金申请严格把关,最大限度控制零星追加。

浅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 篇5

浅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

摘要在当前区域经济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加快建设海峡西岸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海峡西岸经济区概况意义受益行业战略定位劣势加快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概况

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并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概念,总的目标任务是“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基本要求是经济一体化、投资贸易自由化、宏观政策统一化、产业高级化、区域城镇化、社会文明化。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浙江、广东、江西3省的部分地区,人口约为6000~8000万人,预计经济区年经济规模在17000亿元以上。它面对台湾,毗邻台湾海峡,地处海峡西岸,是一个肩任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历史使命的特殊地域经济综合体,因此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截止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扩张,包括福建周边的浙江温州、丽水、衢州、金华、台州;江西上饶、鹰潭、抚州、赣州;广东梅州、潮州、汕头、汕尾、揭阳以及福建福州、厦门、泉州、漳州、龙岩、莆田、三明、南平、宁德共计23市。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意义

一、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利于建设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

福建与台湾仅一水之隔,有着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五缘”优势,两地关系源远流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福建省通过发挥“五缘”优势,与台湾在经贸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不断有新突破,福建在大陆对台交流中一直处于前沿地位。经中央批准,福建在沿海地区先后设立台湾渔船停泊点,率先开通了福州、厦门两港与台湾高雄港的海上集装箱班轮试点直航,开通了福建沿海地区与金门、马祖海上直航,率先设立了海沧、杏林、集美、马尾四个台商投资区与闽台农业合作试验区等。这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的实施,使闽台交流日益广泛,经贸合作紧密,人员往来频繁。福建已经成为两岸交往合作的重要地区。今年以来,海峡两岸形势发生了积极变化。福建省认真贯彻、主动呼应中央对台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要依托“五缘”优势,积极拓展“六求”作为,即通过求紧密经贸联系,促闽台两地共同发展;求两岸直接“三通”,促往来更加密切;求旅游双向对接,促先行效应扩大;求农业全面合作,促产业发展双赢;求文化深入交流,促“根”“祖”“脉”认同;求载体平台建设,促合作更富实效。这些措施的提出,进一步突出了福建促进祖国统一的强烈责任、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为我们把握新机遇,在发展两岸关系上作出新贡献指明了方向。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有利于完善全国区域经济布局。

从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来看,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潮流。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区域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地区”的先后建设,随着“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战略的相继实施,东中西全面开放开发的态势初步形成,全国区域经济格局雏形基本显现,但地处东南沿海的海峡西岸地区在整个布局中位置不够突出。两大三角洲之间的福建、浙南和粤东成为沿海经济链的一个断裂带。而这一地区区位优势独特,发展潜力大、势头好,经济上与两大三角洲多有互补之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就是要把福建及周边这些地区的资源和优势整合起来,构筑有利于发展的大平台。这既能够大大推动这些地区的发展,壮大规模和实力,使沿海地区形成一条完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链条,又可以促使我国区域经济的格局更加完善,特点更加鲜明,作用更加凸显,竞争力更加强劲,从而必将促进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由此可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福建呼应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体现,是福建审时度

势、顺应时代潮流、主动融入国内外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正确选择。

三、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受益行业

基建:产业发展,基建先行。加快基础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将使得部分相关行业与上市公司受益颇多,包括港口、钢铁水泥工程机械、建筑建材、房地产、物流等行业。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特别提出了要加强海西地区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福建将完善“三纵四横”的高速公路网,以及“八纵九横”的省级干线公路网和农村路网工程,加快建成沿海快速铁路,实现与周边省市之间城际快速客运系统的连接。由于福建省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基建工程量较大,有望拉动相关产品的需求。

金融:在国务院常务会议的七个方面工作中,其中重点提出要“创新体制机制,先行试验一些重大改革措施,继续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外开放的先行作用”。同时根据《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有关内容,两岸金融领域的合作有望在银行业、证券及期货业、保险业展开,产权交易市场、产业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都有望获得长足发展。

制造业:为全力打造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福建今年将争取完成工业投资超过2100亿元人民币;今年起3年内由省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资金,建立转型升级重点项目贷款贴息风险保证金制度;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实施产业集群提升专项工作。“金厦大桥”项目工作也正在推进,与金门共同打造金厦生活圈。2009年产业发展投资发展方面将以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为重点,加快临港重化工业发展,港口、基建、装备制造、化工等行业受益明显。同时,福建省属企业也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整合重组,能源、投资、交通、外贸、电子信息等5大集团正在积极组建之中。

交通运输:此前海峡两岸“小三通”之后客运量即出现激增,去年年底实现“大三通”当月,厦金(厦门-金门)、两马(马尾-马祖)、泉金(泉州-金门)航线客运量分别同比增长了104.8%、143.96%、80.6%。到2010年,海峡西岸经济区将建成两个亿吨大港,年吞吐量将达3亿吨以上,集装箱吞吐量将达1200万标箱,到2020年将建成三个亿吨大港,年吞吐量将达6亿吨以上。空港方面,将形成福建、厦门国际机场为主,晋江、武夷山、连城等机场为辅的体系,不断扩大民航的综合营运能力。

商业贸易: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处在我国两大经济圈的断裂地带,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毗邻相连,承接台湾海峡两岸,与东南亚各国距离适中,距离港澳较近,具备优越的地理位置、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有望加速把福建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商贸流通服务中心的步伐。

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在《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表明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战略定位

——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独特的对台优势和工作基础,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实施先行先试政策,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经济的全面对接,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

——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从服务、引导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出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海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使之成为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拓展两岸交流合作的综合通道。

——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立足现有制造业基础,加强两岸产业合作,积极对接台湾制造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两岸产业合作基地。

——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增强武夷山、闽西南土楼、鼓浪屿等景区对两岸游客的吸引力,拓展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

两岸共同文化内涵,突出“海峡旅游”主题,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

发展目标

——到2012年,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着力科学发展先行,力争在一些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地方财政收入较大幅度增长;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生态环境继续改善;服务两岸直接“三通”的主要通道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功能更加凸显。

——到2020年,率先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协调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社会更加和谐。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位居全国前列,科学发展达到新的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闽台经济融合不断加强,促进形成两岸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五、海峡西岸经济区目前的劣势

1.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福建经济发展的最大自然障碍就是多山。绵绵群山造成的结果是道路崎岖,地域封闭,信息不灵。落后的交通一直是阻隔福建与中原联系及福建内部交往的屏障。加上历史上福建长期作为国家的对台前线,因而造成福建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产业配套不健全。近几年,福建许多较为著名的民营企业,纷纷把自己的企业总部或研发中心、商务中心等核心部门从福建迁往上海、北京甚至香港。很多“闽商”也“舍近求远”,纷纷到外地投资。有数据表明,目前在省外投资兴业的福建人数量已达250万人,其中在上海办企业的福建人达30万人,在北京注册的企业有5000多家,年产值逾500亿元。近些年来,福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交通面貌有了很大改善,但目前仍然无法满足发展的要求。

2.城市化水平不高。长期以来,福建因为多山,人口分布分散,未能形成大的都市群。福建三大中心城市的福州、厦门和泉州的建成区人口之和不到福建人口的10%。而同样是多山的日本,70%以上的人口却集中在东京、大阪和名古屋三大城市圈。与珠三角、长三角龙头的广州、上海这些大都市相比,福建不仅在人口规模上不可同日而语,在城市化上也是小巫见大巫。严格讲,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座城市只能算是“中小城市”。

3.科技与教育水平不发达。由于历史原因,国家对福建的教育和科技投入较少。福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数量偏少,以致科研基础薄弱,教育发展水平不高。据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课题组《2003全国及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资料显示,福建“专业技术人员数”、“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居全国第15、20位,“万人科学家工程师数”、“企业科学家工程师比重”分别居全国第14、2l位。又据《中国区域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资料显示,1985年至2005年的二十年间,福建的科技竞争力一直在第20位至第28位之间徘徊。这与福建经济总量居全国第11位、人均GDP居全国第7位的经济实力相比极不相称。

六、如何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

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应当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对台优势,促使海峡经济区早日形成。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最大的区位特点就是对台优势。目前,虽然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总量和产业竞争力无法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相比,但由于海峡两岸的“五缘”优势和经济上很强的互补性,一旦两岸“三通”实现后,海峡西岸与海峡东岸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完全有可能联合起来构建海峡经济区,其GDP将超过长三角、珠三角,成为同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一样重要的经济区,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因此,海峡西岸经济区应主动推动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并积极建议中央及国家有关部门把海峡经济区作为全国重点发展区域之一,争取特殊政策,促使海峡经济区早日形成。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空间。基础设施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先决

条件。因此,必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快以港口、铁路、高速公路建设为重点的立体交通网络,构建“畅通、安全、高效、舒适”的交通运输体系,拓宽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空间,彻底突破长期以来制约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增强海峡西岸经济区“承北启南、东出西进”的对外交流能力,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3、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海峡西岸经济区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为此,必须紧紧抓住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这一重大历史性机遇,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壮大人才队伍,在加快产业聚集中加快人才聚集,在壮大民营企业过程中为人才提供平等的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人才机制和人才环境,争取早日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政策配套、机制灵活、环境宽松、人尽其才的人才聚集区。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想和提出,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在政策支持的大好前提下,我们应当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贯彻落实《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动员大会 篇6

抢抓机遇 加快融入 积极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最近,闽办通报印发了省委代书记###同志题为“认真学习全国'两会'精神,努力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讲话。我市用两天的时间,以市委中心组学习的形式,特邀省社科院严正院长专题辅导,并结合##近几年的发展思路进行了认真的讨论。通过学习交流,我们认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省委、省政府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我市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也是加快##发展所面临的一次极好机遇。 一、认识要到位。通过认真学习###代书记的讲话,我们对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立意高深。它是立足福建特有的区位特点和对台优势而作出的新定位。福建地处两个三角洲之间,但地理单元相对独立,接受广东、上海的辐射比较困难,必须发挥自身特点,独闯新路。同时,因处海峡西岸,推进闽台合作,具有地缘、人缘等多方面的独特优势。因此,打海峡牌,做海峡文章,是福建必然抉择。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内涵深刻。它的基本内涵是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三个定语,体现了大范围、宽领域、全方位的大开放理念的要求,体现了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影响深远。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有利于福建把握发展机遇,实现经济的加快跃升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有利使我省与长三角、珠三角连成一体,更好地支援西部地区的发展;有利于加强闽台经贸联系,促进两岸经济连成一体,为祖国统一奠定更为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站位要准确。不论是地理意义上,或是目前发展格局上,福建都有沿海和山区之分。面对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我市必须树立新的观念、确立新的站位。 要置身海峡西岸经济区,作为组成部分,参与建设。站在全省的高度来审视,##是山区,是沿海的腹地;站在全国的高度来审视,##是沿海,是以江西等省份为腹地的。因此,要在全市上下灌输沿海意识,强化“##是沿海”的共识,树立大开放的观念,植入“爱拼才会赢”的`精神,从而首先从思想观念上融入闽东南沿海。对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我们在认识上必须明确##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行动上要努力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作出贡献。 要立足全省发展大格局,找准坐标定位,主动对接。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必须站在全省发展大格上,重新审视##的发展定位,从而从战略上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从现状和潜力分析,##城市定位是“二城二地”,即二级城市,绿色生态城市,闽东南及广东等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承接地,中国东南沿海旅游休闲度假地。 三、区位要突破。要努力加强软、硬环境建设,变区位劣势为区位优势,增强我市的吸引力,为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前提和基础。 要突破交通要道建设,从地理空间上融入。重点建设三明至泉州高速公路##段,加快推进##至武平、##至宁化高速公路和##至长汀铁路项目的前期和建设,努力形成以##为中心点到省内各城市的二个半小时交通圈,构建铁路-高速公路-机场(连城机场)三位一体、优势互补的快速通道。从而在地理空间上拉近##与闽东南沿海的距离,为实现物流、产业上的融合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要突显区域环境特色,从成本效益上接轨。投资是要追求利润的,资金必定会流向低成本的地区。因此,我们要通过提高服务效率、政府主导劳工培训、促进产业配套、畅通交通通讯、确保水电供应等多管齐下,降低客商的投资成本、管理成本和间接生产成本。工业园区已逐渐成为投资的主要载体,要继续做好尼葛高新技术工业园区的水、电、汽供应文章,降低企业的直接生产成本,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 四、产业要集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核心内容是构建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实现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先发区域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作为山区县市的##,立足自身实际,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加快促进纺织、林竹、旅游三大产业集聚,实现与闽东南沿海的优势互补。 要依托工业园区集聚纺织产业。近年我市纺织企业从无到有,现已发展到78家,纺纱规模近20万锭。去年以来,不断有投资上千万、上亿元的纺织企业涌入,正逐步形成短纤-纺纱-织造-染整以及部分服装成品的纺织产业链。拟再经过几年的努力,主要承接闽南纺织产业的转移,把我市建成全省的纺织强市。##纺织产业之所以兴起,是因为拥有基础条件,有现成的技术、劳工和资产;之所以迅速发展,是因为拥有工业园区以及小区特色环境。今后,建设纺织强市的关键所在,其一是要依托工业园区,推进企业群体的形成和产业的集聚;其二是要围绕产业用布这一主导产品,衔接产业链条。要在确保尼葛纺织工业园1000亩用地内所有项目投入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将纺织园扩建至2000亩的规模,增强规模优势,落实集聚效应。要重点扶持、加快发展以PU革基布为主要产品的产业用布,并配套发展上游产品特别是下游的染整、制革,推进产业的整合,提升产业层次。 要依托优势资源集聚林竹产业。我市是林业资源大县,林业资源是我市最大的优势资源。依托资源优势,近年一批上规模竹胶板、竹地板企业陆续入驻,使##迅速成为全省竹材人造板的最大生产基地。前不久,世界500强企业--美国惠好公司也派代表与永林公司洽谈合作事宜。今后一个时期,继续按照定向培育资源的思路,扎实推进“两个百万亩”(即100万亩以毛竹为主的竹林基地、100万亩以桉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将不断强化我市林业资源优势,带动林产业的集聚和发展。下一步,要按照建设“两个中心”(全省以竹集成材为主的竹材高效利用中心、以高品质中密度纤维板为主的木材人造板加工中心)的目标要求,重点突破发展竹集成材和高品质的中密度纤维板,培育主导产品;充分发挥永林公司的融资优势和龙头带动作用,同时重点开展面向台湾的招商引资,争取引进二、三家上规模的龙头企业,围绕主导产品、依托龙头企业进一步打响“永林”、“##竹业”等品牌,重构产业优势。 要依托旅游品牌集聚旅游产业。我市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及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旅游“硬件”,资源优势明显。随着交通建设的突破,旅游业将面临很好的发展机遇。当前,要采取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旅游投入力度,一手加快景区及配套设施建设步伐,一手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在近期,要集中力量打响“福建石林”品牌;随着天宝岩自然保护区建设的进展,逐步打响“天宝生态旅游”品牌。同时,要注重挖掘多姿多彩的旅游文化,重点整合安贞古建筑文化、青水畲乡文化、笋竹文化,点缀旅游景观,丰富旅游内涵。 ?作者为中共三明市委常委、##市委书记?

上一篇:2015税收调查注意事项下一篇:如何祝贺考生高考金榜题名 考生金榜题名的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