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化建设专项规划

2024-06-19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化建设专项规划(共8篇)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化建设专项规划 篇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化建设专项规划2012-10-10

近日,江西省发改委公布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化建设专项规划》,根据规划,江西将建设赣剧、客家歌舞、采茶戏、陶瓷文化艺术生产基地,整合景德镇瓷器、龙尾砚等建立中国“文房四宝”产业基地,未来5年建设1至2个国际水准大型主题游乐园项目。到2015年,江西11设区市都将有大剧院和现代化博物馆。

到2015年江西11设区市都将有大剧院和现代化博物馆

根据规划,力争到2015年,每个设区市有功能完善的艺术中心(大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数字电影院;每个县(市、区)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广播电视台;每个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文化中心);每个行政村有文体活动室、数字放映室和农家书屋。

此外,到2015年,每个设区市都要建有一座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博物馆,人口超过50万或历史文化资源丰厚的县(市)要有一个现代化的博物馆,形成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办博物馆为补充,各行业和专题博物馆全面发展的博物馆体系。

建设赣剧、客家歌舞、采茶戏、陶瓷文化艺术生产基地

根据规划,江西将实施文艺繁荣工程,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需要,推进以鄱阳、乐平、万年、省赣剧院为依托的赣剧艺术生产基地,以赣南为依托的客家歌舞艺术生产基地,以赣州、吉安、宜春、抚州为依托的江西采茶戏艺术生产基地,以景德镇为依托的陶瓷文化艺术生产基地建设。

另外,江西还将建设一批省属重点公共文化设施。重点推进江西省群众艺术馆、江西省考古研究中心、江西艺术职业学院新校区、江西省图书馆二期工程、江西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江西电视台数字电视节目制作中心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加快南昌大剧院建设 在龙虎山建立中国道教文化博览园

根据规划,江西省会城市南昌适度超前,按照同类城市一流、国内先进的标准,重点建设若干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文化设施,形成全省文化聚集和辐射中心,加快南昌大剧院建设。

以各市县历史文化为背景,新建一批全国性文化博览园。其中以万年稻作文化遗产为依托,在万年县建设中国稻作文化博览园,在龙虎山建立中国道教文化博览园。

整合景德镇瓷器、龙尾砚等 建立中国“文房四宝”产业基地

根据规划,江西将利用中国传统工艺“三绝”之一的景德镇瓷器,中国传统名砚之一的龙尾砚,“华夏笔都”进贤县文港镇的毛笔,铅山连史纸、婺源徽墨等,整合成为产业集群,建立中国“文房四宝”产业基地。

对具有区域性传统历史声名的进贤李渡酒、樟树四特酒、九江封缸酒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塑造名酒文化产业品牌。对樟树“药都”以及浮梁、婺源、庐山等地的茶文化产业进行整合开发,大力发展品牌型强势文化产业群。

选择若干湖景佳美之地 建大型国际休闲娱乐文化产业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过程中,江西选择若干湖景佳美之地,建立大型国际休闲娱乐文化产业,将其逐渐发展成为闻名国内外的休闲度假性区域。

另外,江西将依托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小平小道、秋收起义纪念馆等一批革命遗址,建立以革命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红色文化旅游基地。以龙虎山天师府、南昌万寿宫和东林

寺、净居寺、能仁寺、真如寺、佑民寺、宝峰寺等佛道教祖庭为依托,发展以宗教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旅游品牌。

围绕“南昌—庐山—景德镇—婺源—龟峰—龙虎山”赣北环鄱阳湖五彩精华旅游线,布局文化旅游建设工程和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打造成鄱阳湖文化旅游观光带、生态旅游示范区、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未来5年 建设1至2个国际水准大型主题游乐园项目

根据规划,江西将大力发展演艺业方面,筹备组建江西省演艺集团,实行政府扶持、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体制。另外,未来5年,江西将努力建设1~2个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型主题游乐园项目。

每三年举办一次江西艺术节,打造高层次的文艺演出、文化交流、文化贸易的展示平台。以各地独特的节庆活动为基础,进一步做大地方和民族节庆品牌。着力打造中国(南昌)楹联文化艺术节、中国万年国际稻作文化旅游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化建设专项规划 篇2

一、问题的提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取得长足进步,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但在这一发展进程中,农村的社会、生态之间出现种种不协调的现象,经济发展往往伴随着资源的过度消耗、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由此,经济上虽取得了一定的增长,生态上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解决农村发展的问题需要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来指导,生态农村发展模式应运而生。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农民对政府依赖性较强,对生态农村建设认识不足。

生态农村建设理所应当要由政府充当主持人。但是当这项工程建设到一定程度后,政府与农民的角色就要发生转换,应由农民充当这项工程建设的主人。然而,由于一些政府部门对生态农村建设的目标定位、宣传不到位,加上农民自身文化水平的程度限制,导致农民习惯性依赖于政府的行为,对生态农村建设的认识明显不足。调查显示,有62%的农民认为生态农村建设只是政府的形象工程。

2. 只注重外在形象改造忽略了内涵建设。

当前,大多数地方仅仅把建设停留在村庄外在形象的改造,而对于村民的文化建设、文明建设等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一些农村赌博现象屡禁不止,迷信风气较重,对于“算命”、“看相”等迷信深信不疑。还有的村庄攀比之风甚重,相互摆阔气讲排场,生活陋习未得到有效的改善,等等。这些都与生态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相违背的。

3. 生态基础设施薄弱,后续建设经费不足。

调查表明,尽管有些村庄的基础设施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进行了改造,但与生态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仍显薄弱。此外,生态农村建设的后续经费也明显不足。在有些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但后期损坏严重,缺乏维护,村容村貌也得不到保护,经常出现村庄垃圾成堆、牛粪满地、路灯不亮等情况。

4. 乡镇工业园对农村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

目前,各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都很重视,都积极地对外进行招商引资,大力扩建乡镇工业园。而与此同时,却忽视了引进企业对周边环境的污染。有些地方引进的企业大多数是高污染行业,如造纸厂、水泥厂、印染厂、纺织厂等。调查显示,40%的人认为居住地环境遭到了污染,30%的人认为工业园工厂排放了大量的废气废水。可见,乡镇工业园对农村环境的污染比较严重。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村建设的策略

1. 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共建机制。

生态农村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事关社会经济长期、健康、和谐发展。因此,应该积极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共同参与建设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两只手”的作用,建立多元化筹资渠道,为生态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

2. 加大宣传,强化农民在生态农村建设中的主人翁地位。

在生态农村建设进程中,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强化农民的主人翁地位,以弱化他们对政府的依赖性。为此,政府应加大生态农村建设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农民认识到建设生态农村的重要性,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建设进程中来。如不定期举办生态农村建设的宣讲,组织开展生态农村建设图片展,组织举办生态农村建设完成后未来生活大讨论等活动,让农民参与到生态农村建设的全过程。这样,既可加深农民对生态农村建设的认识,又可激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 注重生态农村的内涵建设。

在外在形象建设达到一定程度后,要适时地将建设重点转到内涵建设上面来。要大力开展扫除农村生活陋习的活动,宣讲赌博、斗殴、迷信等生活陋习对于家庭的危害,向广大农民宣传现代化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模式,积极引导农民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要在农村广泛开展文明、文化普及活动,以现代文明影响、推动生态农村的内涵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农村生态文明。

4. 建立长效后期维护制度。

生态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包括了规划、建设和后期维护的全过程。规划、建设固然重要,但规划好了,建设完美了,却没有得到有效的维护,就会使原有的成果毁于一旦。因此,在生态农村的建设过程完成之后,更重要的是进行有效的后期维护服务工作。我们要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后期维护制度,并督促落实运行,充分调动广大农民朋友的主动性,积极投入到建设成果的维护中去,从而确保生态农村建设的成果能长期被广大农民享用。

5. 逐步建立乡镇工业园企业准入制度。

地方政府应该逐步构建乡镇工业园企业的准入制度,坚决禁止高污染、低收益的企业进入。对高污染、高收益的企业要积极引导企业建设污染处理系统,并督促检查其运转情况,对于污染处理不力的企业进行黄牌警告,直至关停。对于低污染、低收益的企业可少量引入。对于低污染、高收益的企业则应大力引进,并给予适当的扶持。这样,既可解决地方经济发展的问题,又不会给当地的环境带来污染。

参考文献

[1]陈钦华.湘西山区生态农村建设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09.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化建设专项规划 篇3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保;法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D9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07(2011)10-0035-03

收稿日期:2011-06-17

作者简介:李茂春(1978—),女,江西萍乡人,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为经济法。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系统青年课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保法制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国务院已于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其对于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消除各种重资源开发、轻生态保护的思想,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保法制建设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环境现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西省北部,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在内,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30%,人口占江西省的50%,经济总量占江西省的60%。[1]该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

近年来,鄱阳湖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首先,江西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来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确保鄱阳湖的一湖清水。比如通过植树造林,使森林覆盖率进一步得到了提高;实施污水处理工程,除了在11个市、区建立污水处理厂管网以外,还在所有的县进行了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使污水不再进入江河。并且开展了五河一湖源头环境治理保护工程建设,对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鄱阳湖等源头进行了生态治理,在五河一湖的源头保护区内,不准开采矿山资源,不准建办有任何污染的工厂,使五河一湖的源头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据有关部门监测,江西省所有市、区空气的排放质量全部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江西省河流所有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的达到80.2%,目前,鄱阳湖生态安全评价结果总体处于基本“安全水平”。[2]

但是,由于人口增多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活动对江河湖泊的影响日益加剧,湖区面临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衰退、生物多样性削弱、水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可能影响到湖区总体的生态安全。首先,枯水情势严峻,水资源管理面临挑战。据《1999-2009年江西省环境状况公报》等资料显示,鄱阳湖水系和湖体水质总体都呈下降趋势。其次,气候变化带来洪涝灾害频繁。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鄱阳湖大洪水和特大洪水出现频率都显著增加,严重地削弱了鄱阳湖的生态服务功能。再次,受水情变化和人为干扰,湖滩草洲植被分布面积逐年缩小,渔业资源持续衰减,白鹤等珍稀濒危候鸟越冬栖息地不断受到威胁。随着鄱阳湖生态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降低,致使湿地生产力下降,建立其上的调蓄洪水、涵养水源、降解污染、调节气候等的湖泊和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也必将面临衰退。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法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江西省委、省政府历来非常重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全面推行了一系列环境管理制度和措施。早在1996年,为加强对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候鸟的保护,《江西省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候鸟保护规定》经江西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并发布施行。2003年,江西省通过了保护湖泊湿地的地方立法——《江西省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2010年,江西省人大常委会有关部门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展开了持续一年的调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已经在江西省人大常委会2011年的法规统筹修改范围内。《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条例》将成为江西省涉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为了加强对鄱阳湖流域的开发与保护,相关部门还着手制定颁布并实施了《鄱阳湖流域建设发展保护条例》,以省内立法的形式加强对鄱阳湖流域的管理与保护。

至今,江西省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及规定主要有:《江西省野生植物管理条例》、《江西省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条例》、《江西省环境污染防治条例》、《江西省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候鸟保护规定》等。在已有的关于环境保护的法规及规定中,既有贯彻上位法的实施性法规,如为实施《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上位环境法所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也有结合江西省地方实际,独创性地运用地方立法权,以保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为目的的地方性立法,这也是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保立法的特色。

应该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法制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框架,为保护和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所必需的生态环境提供了制度保障,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⒈高阶立法的缺失。我国关于生态环境建设的立法主要散见于一系列有关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国家规划、国际条约与协定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环境保护法》)作为我国生态保护的基本法,颁行至今虽然已经有20余年,但由于其立法的时代背景和近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变迁,加之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特殊性及复杂性,其法律内容已经滞后于经济生态区的社会现实,存在着诸多问题。现有的生态保护法律中没有明显地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如《环境保护法》第1条规定:“为保护和改善生活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这一规定指出了该法律的立法目的,表明了该法仍然把经济增长作为衡量标准。因此,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更倾向于一部污染防治法而非环境保护基本法。另外,对于湖区的开发管理,我国没有一项针对性的法律法规,而且全国性的法律法规有时在湖区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使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开发管理缺乏科学指导和法律保障。

⒉地方立法的缺失。地方立法是针对当地自然保护区的具体情况制定的,是我国自然保护区立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它在法律效力和法律层次上不及人大常委会颁布的法律,但更具操作性,对执行法律有较大的辅助作用。目前,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保的地方性法规不多,并且针对鄱阳湖生态保护区的立法大多集中在省一级,在立法层次上不健全。 各项立法工作进展缓慢,未能体现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规章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如《江西省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46条规定:“从事严重影响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受其委托的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但对于损失的估量标准、赔偿限额等问题却没有具体规定,让执法部门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定夺。该《条例》中存在许多类似的条款,这些条款不仅抽象且缺乏可操作性。

此外,各执法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执法过程中职责交叉,使得资源难以获得统一的管理,极易出现各自为政、管理混乱的局面,常形成管理的死角,致使生态保护效果不明显,进展不顺利,影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

三、环保法制建设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地位

鄱阳湖环保法制建设是保护及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保证,对实现鄱阳湖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中提到了多项保护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加强立法和执法,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制轨道,完善、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机制和管理机制。

⒈鄱阳湖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要求高度重视环保法制建设。生态环境脆弱性是生态系统由于自身结构的不稳定性,在特定时空尺度相对于外界干扰所表现出的敏感反应和自恢复能力,是自然属性和人类经济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3]生态环境的自然脆弱因子是造成生态环境脆弱的先天因素,即自然因子是生态环境脆弱的潜在因素,但生态环境的脆弱表现却总是与人类的不合理利用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增加,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迅速渗透到鄱阳湖经济生态区的每一个部分。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包括围湖造田、围湖垦殖、湖区养殖、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等,这都必然会诱发潜在因子的发展,致使脆弱生态环境的形成和演变。因此,只有正确认识鄱阳湖区生态环境固有的自然特征,有针对性地加强立法,采取各种保护性开发利用方式,抑制自然脆弱因子的发作,才能使鄱阳湖区生态环境长期处于稳定的状态,才能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切实贯彻实施。

⒉鄱阳湖环保法制建设事关江西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利益。鄱阳湖处于长江中上游,是长江的重要调蓄湖泊,纵横全省的2400多条河流汇入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最后注入长江。年均入江水量约占长江径流量的15.6%。鄱阳湖水量、水质的持续稳定直接关系到鄱阳湖周边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它不仅是江西的命脉,也是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其状况好坏直接关系到该区域群众的生存与发展。上游生态环境一旦受到破坏,就很难治理甚至不可逆转,将会使当地甚至中下游地区无法持续发展。随着江西省工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坚持以工业化为主的战略,出现了第二产业领先增长的态势,工业在GDP增长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由于粗放型的工业发展模式,高耗能产业已成为江西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这就使生态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尤其是未经处理的大量垃圾、污水直接流入江湖,造成了严重污染。生态环境如果不改善,经济就不能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就会更加严重地影响生态环境,从而使已有的经济成果付诸东流。因此,应当让人们认识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安全是全国性的公共利益,保护和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责任。

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保法制建设有利于我国履行国际义务。根据国务院正式批复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定位之一是: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国际生态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我国政府在申请加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组织时,将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列入了国际重要湿地名录。鄱阳湖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是我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鄱阳湖属于江西,更属于中国和世界。2010年以来,以德国贝塔斯曼、新加坡伟创力、日本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日本日立集团、美国惠普公司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为代表的产业巨头纷纷入赣。哥本哈根会议更是向世人释放出人类在保护自然环境上谋求共识、共同努力的信号。此外,我国签署了20多个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国际公约,如《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湿地公约》、《世界文化与遗产公约》等。履行公约是我国的重要义务。因此,加快并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立法,也是我国履行国际公约、承担国际义务,为全球的生态环境保护做贡献。

四、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保法制建设的对策

⒈加快地方环境立法。地方环境立法既是将地方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法治轨道的主要手段,也是贯彻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因地制宜地管理本地环保事务的保证。近年来,江西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针对水污染和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如在《江西省五河源头和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草案)》中,将江河源头和湖泊综合在一起进行立法,在国内尚属先例。但总体来讲,地方环境立法必须突出重点,兼顾其他,坚持为环境保护服务。首先,我们要坚持现实性与超前性相结合的原则。地方立法机关要从鄱阳湖的实际出发,在国家立法原则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实际,在科学预见的基础上超前立法,以弥补国家立法的滞后性。其次,地方立法应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将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有机体来考虑,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各类灾害,进而构建一个标本兼治的大环境立法体系。目前,加强地方环境立法还要针对江西省省情以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进一步强化污染者的法律责任意识。

⒉加大环境保护监管力度,建立科学有效的执法体制。法律监督,通常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的检查和督导, 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保证。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的法律监督就是要发挥各方面力量监察和督导政府是否严格贯彻执行生态保护法律,认真履行生态保护职责,监督司法机关是否依法严格惩罚破坏生态的行为。其关键是提高环境违法成本,而充分运用和发挥环境行政处罚中的经济惩罚功能是一个有效的手段。虽然严厉的经济惩罚不是环境执法的目的,但可以对环境违法行为尤其是以非法获利为目的的环境违法行为形成足够的威慑力,从而改善执法环境,提高执法效率。

⒊建立公众参与制度。公众参与制度是指民意代表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利和义务,通过一定的途径、方式和方法参与环境保护的过程,以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制度。公众参与是市场经济公平、民主原则的具体体现,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一项保证全体公民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和鄱阳湖生态环境法制建设的制度。环保法制建设需要公众的力量,鼓励公众积极参与不仅是一个国家民主进程和文明程度的体现,更是环境决策民主化的内在需要。许多国家的环境生态法对公众参与都做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但在我国的环境法律中却没有明确的公众参与说明,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所以,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法制建设中确立公众参与的生态法律原则,逐步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保障公民的生态环境诉讼权,鼓励公众参与湖泊和湿地保护与实践,是实行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的有效方式。

总之,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保法制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只有立足于鄱阳湖的实际情况,从长远的发展前景着想,从可持续发展的立法原则考虑,从立法、执法和司法等层面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环保法制建设途径,既保护当代人的环境权益,也保护后代人的环境权利,才能使环保法制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EB/OL].江西大江网,2009-12.

[2]国务院新闻办.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闻发布会[EB/OL].江西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网站,2010-11-25.

[3]蔡海生,赵小敏,陈美球.脆弱生态环境脆弱度评价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2):270-275.

(责任编辑:高静)

On the Legal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Poya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Li Maochun

Abstract: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Poya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has important strategic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achieving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Currently,the legal systemof Poya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is not perfect,some important legal system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In this paper,the environment of Poya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status to proceed,This article start from the state of the environment,Introduction and evaluation of Poya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status of the legal system,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environmental legal system in the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zone,and put forward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Poyang Lake.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化建设专项规划 篇4

(征求意见稿)

(来源:http:///Item/2812.aspx)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生态文明和经济文明有机统一的发展模式,加速农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转变,促进江西崛起新跨越,根据国务院批复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制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本规划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体系中的重点专项规划,是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规划期为2009年至2015年。

第一章基础条件与发展环境

第一节区域概况

鄱阳湖位于江西北部,是我国最大的、水质最好的内陆淡水湖与国际性的重要湿地。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16.2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7%。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范围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总面积5.1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0.76%。全区以不到全省三分之一的面积,承载了近一半的人口,创造了近60%的经济总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鄱阳湖为中心,以鄱阳湖流域五大水系为脉络,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文化联系,从空间、产业和生态的角度划分为湖体核心保护区、滨湖控制开发带和高效集约发展区三个功能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新型工业化,就是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在工业生产领域,广泛运用生态经济技术,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建立生态工业产业体系。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现有的工业体系,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实现节能减排和资源的综合利用,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加快实现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目标,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经济支撑。

第二节发展基础 新世纪以来,我省坚持“工业强省”战略,主攻工业的思想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自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确立了“以加快工业化为核心”、“以工业的崛起加速江西崛起,以工业的振兴实现强省富民”的发展思路,近3年陆续出台了《昌九工业走廊规划》、《加快向工业强省转变若干意见》、《实施产业经济的“十百千亿工程”》等政策措施,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

初步建立了以汽车、航空及精密仪器制造、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加工、中成药和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产业、食品工业、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等为核心的产业体系,新型工业初具规模。到2009年,工业发展出现:

工业总量不断扩大。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的2610.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9814.2亿元;全省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提高到2009年的41.8%,三次产业呈现“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工业基础和工业的主导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增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较高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就业水平、城乡结构等均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进程取得实质性进展,工业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

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工业企业84家;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工业园区20个。有色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六大支柱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以年均30%的速度递增,占工业比重60%以上。钢铁、化工、建材、汽车、食品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光伏、半导体照明、新能源材料产业异军突起,高新技术产业占全省工业比重达到23.5%,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占73%。

工业后劲不断增强。我省围绕“十百千亿”工程,陆续开工建设1500多个产业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重大项目,共完成工业投资7956.6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5640.5亿元。为新型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工业越来越多向园区集聚,土地开发规模效益日益显现。电力供应、污水处理、物流服务等配套设施日益完善,工业发展环境逐步改善,工业园区成为产业集聚地和工业快速发展的增长极。对外开放品牌形象逐步树立,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

第三节发展优势

区位优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处在长三角、珠三角、海西经济区三点交汇处,是连接南北、沟通东西部的重要桥头堡,通过京九铁路、浙赣铁路、赣龙铁路以及赣粤高速公路、沪瑞高速公路、京福高速等大通道与三地紧密相联,成为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最佳区域;区内拥有全省最完备的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综合交通体系,有利于区内经济协调发展。

资源优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具有丰富的自然、矿产、农副产品等资源优势。区内土地资源和土壤环境质量良好,地表没有遭受污染,其中93%以上可满足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和无公害水稻、蔬菜的产地环境要求;生物多样性明显,多种经济作物为农副产品加工提供丰富的植物资源;降水充沛,地表径流和地下水资源丰富,人均可利用水资源居全国前列;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种达到全省的五分之四,有色、稀有金属和黑色矿产资源丰富,非金属矿储量列全国前茅。

生态优势。生态是江西最大的品牌,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最大的现实优势。近几年来,江西省实施土地整理、退耕还林等生态复垦和生态保护工程,工业的快速增长不仅没有破坏和占用林地、耕地,还连续19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发展;造林面积连年稳定在30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为60.05%,已建自然保护区134个;区内设区市的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水质基本能达到或优于III类水质标准。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高度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

产业优势。南昌的汽车、医药、电子信息、食品、航空工业等在全国有竞争优势;九江是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装备制造、轻纺、石化、建材等产业占有重要地位;景德镇的陶瓷业、航空与汽车制造业,鹰潭的有色冶金、化工工业和物流业在在全国有具有重要影响;新余的光伏产业、钢铁产业发展迅猛,在全国有竞争优势。丰城是大型能源生产基地,电力工业基础好;高安的建筑陶瓷工业;樟树的中药业全国闻名;余江的眼镜和进贤的医疗器械等产业初具规模。形形色色的特色产业集群,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协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生产要素优势。区内劳动力资源丰富,受教育程度较高,工业项目用地储备充足,水电供应保障有保障。区内商务成本低。目前,人均工资只有沿海发达地区的一半左右,也低于中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土地、水电等要素费用都比发达地区低,平均水价只有上海的50%、广东的60%左右。区内软环境正在逐步改善,特别是经过近几年来解放思想的洗礼,亲商、安商意识形成广泛共识,政务环境得到优化,办事效率更高。

第四节制约因素 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不多,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核心企业不多。工业传统产业比重过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产品结构多为原料型、资源型、竞争力不强。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能源需求将大幅增加,节能减排更加艰巨,环境保护压力更加突出。特别是由于区域外生态环境的持续变化和全球气候变暖,鄱阳湖水位变化异常、水体污染有日益加重的趋势,直接威胁着鄱阳湖生态功能的提升。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第二章指导思想与任务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与基本定位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推行绿色发展理念,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行废弃物多层次利用和清洁生产,节约资源能源,防治工业污染,构建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实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本定位:依据功能分区和产业定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重点发展具有特色的支柱产业和产业集聚,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为四大基地。

先进制造业重要生产基地。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不断完善投资环境,抓住国际、国内制造业梯度转移的历史机遇,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引进一批国际、国内先进制造业龙头企业,实施一批有品牌、有市场的传统制造业重大投资项目。努力促进先进制造业企业高度集聚,形成在全国同行业所占比重明显提高、竞争实力明显增强的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生产基地。

资源型产业重要加工基地。加大有色、特色矿产资源产品的加工开发力度,提高采冶技术水平。发挥矿产资源特色和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引进战略投资者,促进技术进步,提升产业竞争力。大力推进资源整合,提高矿产资源精深加工水平和资源利用率,提高生态资源利用和农业资源产业化水平。努力延伸产业链、打造知名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形成中部地区独具特色和极具优势的资源型产业重要加工基地。

高新技术产业重要成长基地。依托南昌、新余等区域中心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的优势,充分利用省内外科研院所、企业技术中心的科研实力,研发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承接引进一批高新技术投资合作项目。以太阳能光伏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及航空等相对优势产业为基础,消化吸收再创新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有产业化前景的高新技术产品。努力实现高新技术研发水平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率显著提高,形成中部地区有一定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成长基地。

循环经济生态工业示范基地。突出“生态特色”,用生态的理念和原理谋划区域经济发展,按照循环经济要求规划、建设、改造各类开发区,推动产业的区域合作互补。严格控制入园企业的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等标准,集中建设能源供应和污染治理体系,实现园区基础设施共享和规模化经营。围绕废渣、废气、废水、余热余压综合利用,重点建设一批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第二节指导原则

促进产业生态化。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产业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来带动现代工业化,实现企业生产活动过程的生态化。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创新机制和体制,合理利用资源,发展低碳经济,促进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相融合。大力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兴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加快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和生产能力,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坚持生态立区、绿色发展和“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速经济转型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进企业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发展低碳技术、支持企业清洁生产,加快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布局,推进绿色崛起。突出资源综合利用,在集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中谋崛起,走出一条经济快速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有效保护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自主创新。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按照“企业主导、市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思路,构筑以企业为主导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企业特别是重点骨干企业的研发工作,建立技术创新中心,加快推进技术进步步伐,实现产业升级换代,提高科技创新对工业集聚的贡献率。

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瞄准国际科技、产业前沿,重点建设产业基地,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遵循产业经济内在规律和区域产业演变规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和优化升级步伐,不断提高传统产业装备水平、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第三节发展目标

以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实施新型工业化核心战略,围绕壮大工业总量规模,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继续大力推进产业经济“十百千亿”、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抓好重大项目、重大产业、重点园区节能减排。到2012年,努力实现: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占GDP比重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4500亿元以上,力争50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5%,力争达到20000亿元;利税总额年均增长25%,力争达到2000亿元。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实施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完成工业投资超过10000亿元,实施3000项过亿元工业项目,其中过10亿元工业项目300项;培植一批年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的优势产业。在有色、钢铁和光伏三大过千亿产业基础上,再培育扶持化工、机械装备、食品、电子信息及家电、建材五大产业过千亿元;壮大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形成100户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工业企业,其中过50亿元的20户、过百亿元的10户、过500亿元的5户;发展一批重点工业园区,形成50个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工业园区,其中过500亿元的5个,过千亿元的2个。

生态环境更加优良。实现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至0.86吨标准煤;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再生资源回收率达到80%以上;单位GDP能耗5年下降20%,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5年分别下降5%和7%。

到2015年,生态工业经济的产业水平有较大提高,冶金、化工、建筑材料、农业食品等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机制和循环经济体系初步建立。节能减排目标基本达到国家生态省标准要求。能源结构有明显改善,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沼气能等清洁能源比重显著提高。主要污染排放总量逐年减少。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生态市标准。环保产业迅速发展,环保型产业占GDP比重达到10%以上。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力争环保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以上。

第三章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

第一节布局原则 把工业相对集中在昌九经济带、浙赣铁路沿线的工业园区和特色园区以及区内中心城市,形成带动全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集聚区。把污染控制在不对全局造成破坏、自身可净化和可治理的范围之内,形成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

突出重点的原则。在“两区一带”功能区划的前提下,按照产业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的要求,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对区内现有产业布局进行调整,重点布局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促使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现生态功能综合利益的最优化。

集聚配套的原则。依托现有的工业基础、产业优势、特色工业园区,布局重大项目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相关的辅助性产业、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加速产业聚集,实现高效集约发展。努力推进重大项目,促进产业集聚配套。加强政府对新型工业化战略的统筹规划、产业引导和政策扶持,促使特色资源向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集中。以生态产业链为主线,以资本为纽带,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依靠特色工业园区培育集聚一批产业,形成企业规模大中小相互依存、生产要素互补、上下游产业配套、合理分工的产业基地。

特色优势的原则。依据区位条件、产业特点、资源优势状况,加快扩大开放和开发力度,着力培育特色经济,提升区域发展能力,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综合考虑区位空间交通条件、原材料市场供应、产品市场容量、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着力壮大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配套型和科技应用型工业企业,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形成特色明显、竞争有力、前景广阔的产业支撑体系。

可持续的原则。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在保证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综合和永续利用,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中加速发展;各种建设以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为限度;提倡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重视资源的循环再生利用;发展相关的生态环保产业;严格控制企业的污染排放。

第二节区域重点

产业空间上,在“两区一带”范围内以大中城市和中心城市、浙赣和京九铁路沿线城镇为支点向外推进,然后向次中心城市和县乡发展;在产业开发层次上,依托环湖平原区设区市和重点县和城镇密集区现有的产业体系,再向鄱阳湖流域推进分层次开发;在产业带上突出昌九工业走廊、环鄱阳湖城市群对周边的带动辐射作用和各类工业园区的聚集作用。湖体核心保护区,指鄱阳湖水体和湿地,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维护生态功能,限制经济活动。

滨湖控制开发带,指沿湖岸线邻水区域,构建生态屏障,严格控制产业开发。在五河沿岸2-3公里和鄱阳湖湖岸3公里滨湖12县,发展节能降耗达标、采用清洁生产方式的生态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污染少的轻纺工业。依法强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鼓励现有企业搬迁异地改扩建。

高效集约发展区,指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新余、抚州等区域中心城市和环湖地区重点县市,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按照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高度统一的要求,集聚经济和人口,产业向园区集中、资源向优势区域与产业倾斜,重点发展光电、新能源、生物医药及航空等新兴产业;建设南昌、新余光伏产业基地,南昌、景德镇LED照明产业基地;改造提升铜、钢铁、化工、汽车等传统产业基地。构建生态文明示范区、新型产业集聚区、改革开放前沿区、江西崛起带动区。

一、打造沿江、沿线特色产业集聚带

昌九先进制造业产业带。以南昌、九江为支点,以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水运为纽带,按照生态工业设计思想,重点建设京九沿线的英雄、昌北、云山、共青、德安、星火、九江等18家工业园区,发展飞机制造、汽车船舶制造、机械装备、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石化、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产业,使之成为特色鲜明、技术水平高、配套能力强的优势产业集聚区和城市群落密集区、开放型经济密集区,和带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快速发展的“火车头”。

沿江临港重化、生态工业产业带。在以九江为中心的152公里长江沿岸区域,自西向东有九江码头、城西、金安、金砂湾、银沙湾和彭泽等若干临港产业区。以长江航运通道为平台,整合企业布局,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精细化工、钢铁和铜冶金、造船、电力、建材、大型设备制造等产业,提高重化工业的节能降耗减排,建设新型生态工业园,拓展配套物流产业规模,形成临港产业集聚带。

精细化工产业集聚。以九江为中心,依托区内的化工产业基地,重点建设九江石化原油加工、乙烯生产综合工程和化肥原料路线改造项目,打造东部地区千万吨级燃料型炼油化工生产基地;以永修星火有机硅工业园为中心,重点发展有机硅单体和有机硅系列深加工;以樟树、新干为中心,开发离子烧碱、纯碱以及无机氯产品和有机氯产品。浙赣铁路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该产业带包括贵溪、鹰潭、余江、东乡、进贤、向塘、丰城、樟树、新余等县市(镇),长约300多公里,沿线有12个工业园。以原有产业为基础,重点发展有色冶金、光伏产业、轻工医药、建材、食品等产业,加快整合形成一体化的产业优势,建成与昌九产业带比翼齐飞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带。

二、发展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新余、抚州等市县区重大企业 南昌市。强化工业功能,集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都市型工业,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的工业中心。通过提升中心城市产业带,带动整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突出昌北经济开发区、高新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的引领作用,重点发展汽车、航空、医药食品、电子信息、新型材料,全面提升省会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水平。

九江市。位于四省交界,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个省会城市构成的菱形区域内,长江水道和京九铁路大动脉交汇与此,区位优势突出。根据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把九江市建成全省最发达的临港制造业基地。以九江港口为依托,充分发挥大物流的优势,重点发展石化、建材、冶金、能源、机械制造等重化工业,引导产业向沿江区域集聚、向临港产业区集聚,形成集约发展的长江沿岸重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景德镇市。利用千年瓷都的品牌优势和产业基础,整合陶瓷产业和文化资源,加快陶瓷产品的生产、流通。利用陶瓷产业的优势和资源,建设国家陶瓷新技术研发基地、人才培养基地、陶瓷文化基地和陶瓷技艺国际交流与商贸基地;壮大汽车、飞机、机电、化工、食品等支柱产业。适当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使景德镇成为现代陶瓷产业基地。

鹰潭市。以江铜为依托,延伸产业链,打造现代铜产业基地。深化国际国内合作,着力建设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铜冶炼基地、铜产品加工基地、铜产业循环经济基地和铜产业物流基地,打造世界铜都;以生物医药、仪器仪表、光学眼镜等特色产业为依托,以产业集聚为方向,壮大优势产业和骨干产业,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和升级,做大工业总量,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新余市。以科学发展、快速发展、率先崛起为目标,打造中国光伏产业基地、特种钢材制造基地。以赛维LDK、新余钢铁为依托,重点发展硅料、多晶硅片及其配套产品、板材及线材,发挥产业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培育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核心企业和一批过百亿元龙头企业。同时力争在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形成新的主导产业,培育一批技术先进、带动力强、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

抚州市。发挥“南昌远郊、闽台近邻”的区位优势,加快融入南昌1小时经济圈。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医药轻纺等产业,创建工业新城。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提升技术装备和产品生产工艺水平,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在生物医药、新材料、新型节能和环保设备等领域取得突破,使机械、食品加工、医药、纺织、化工五大支柱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80%以上。

三、培育特色工业园区

发挥各地区位、产业、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合理确定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和布局,将工业园区建设成为规划实施后的循环经济、生态环保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基地。

南昌、九江、景德镇等地凭借技术、资金、人才和工业基础较好的优势,发展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整体实力较强的综合性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软件、中医药和生物制药、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新材料、航空等产业,提升改造机械、汽车、家电、烟草加工、纺织服装、陶瓷、建材等传统产业。新余、鹰潭两地,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冶金、建材、铜材加工、中医药、食品加工、眼镜等特色工业园区。抚州,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发展生物医药、机械电子、纺织服装及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等特色工业园区。

依托工业园区特色和园区特色产业基地,集聚生态低碳产业,把园区建成规划合理、集约用地、生态平衡、资源综合利用、自我良性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项目,集中或优先安排能够将上游企业“废料”作为下游企业原材料的项目或企业入园。

发展鼓励园区生态化。加强生态园区示范基地建设,实现生态产业链由加工制造等低端向设计、研发、装备、展示等高端扩张。鼓励争创国家级的高新示范园、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生态示范园、环保工业园、循环经济示范园活动。在2008年已经确立的十大生态产业基地基础上,继续改造开发,争取20%的工业园区升格省级生态工业园。

第三节产业重点

充分发挥鄱阳湖区的生态优势,谋划布局合理、优势突出,市场广阔的生态产业新格局。包括: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和节能降耗减排;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在特种车船、装备制造、高精铜材、光伏产业等领域实现突破;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光伏材料、半导体照明、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航空工业。具体为:

一、半导体照明光电产业

依托南昌国家半导体照明(LED)工程产业化基地和联创光电、晶能光电、鸿源数显等一批核心企业,大力推进硅衬底发光材料与器件产业化、新型显示器、节能照明应用产品的研发,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实现规模化生产。以南昌为中心,开发生产LED芯片及器件,高亮度LED外延片、LED显示屏、手机背光源、计算机终端显示、LED照明灯具等产品。

光电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已对全球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要进一步发挥我省半导体照明产业的研发生产优势,围绕硅衬底半导体技术,提高技术质量,瞄准中高端市场,扩大规模、增加品种,开拓国际市场,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为新型的电子元器件的生产和出口基地,努力打造世界级的光电产业基地。

二、新能源产业

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以南昌、新余为中心,整合区内的光伏产业资源,加快发展高纯度硅料、多晶硅片、光伏电池、薄膜电池、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等光伏产品和上中下游配套产品,延伸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积极发展太阳能电池专用玻璃、太阳能发电并网控制逆变器、大功率储能蓄电池等配套产品,开发多领域的太阳能灯等光伏应用产品,太阳能发电示范工程。把新余、南昌建成国内最大规模的多晶硅片生产基地和重要的太阳能电池产业基地,形成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产业。

开发清洁能源。充分发挥区内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高效清洁的风能、生物质能和核能。利用湖区风能,在都昌矶山湖、湖口屏峰、星子大岭和沙岭、永修吉山(吴城)、鄱阳等地建设风电项目;开发生产兆瓦级以上风能发电设备、发电机组;维护矶山湖风电场、长岭风电场和大岭发电运行,力争每年为10多万个家庭提供清洁的电源。建设彭泽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筹建万安核电等重大能源项目。通过开放引进集聚一批风能、核能产业设备制造企业。

推进能源节约。重点抓低碳技术及成果应用转化。发展节能技术,在丰城电厂、南昌电厂、九江电厂加快推广热电冷联产技术、热电煤三联供技术,利用电厂余热、余压集中供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发挥能量梯级利用、重大机电产品节能降耗、流程工业能源综合利用等技术,降低企业生产能耗。发展变频调速节电技术、蓄冷蓄热技术、家用和办公电器及照明器具的高效节电技术。

三、新材料产业

1、稀土深加工和稀贵金属材料。充分利用稀土资源优势,在南昌等地发展稀土永磁材料、发光材料、储氢蓄电材料和稀土合金材料等产业链,实现稀土钢、铁、铝、铜等合金产品、零部件,以及高性能稀土三基色荧光粉、稀土锆化合物等新型功能材料的产业化。延长稀土产业链,开发稀土永磁电机等复合材料等系列产品。

研究推广低成本高效率制取高纯稀有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新工艺、新技术;开发高性能钴钨钼新材料、钽铌新材料、锰酸锂材料等稀有;重点开发纳米级钨超细粉体材料、新型硬质合金及高性能电容级钽粉、钽丝产品,拓展应用领域。引进、开发并推广从有色及稀有金属资源中综合回收金银钼铼硒碲等稀贵金属材料与利用技术。

2、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利用景德镇千年瓷都产业基础,重点发展高技术工业陶瓷产品。发展结构陶瓷材料、电子陶瓷材料,复合陶瓷材料、梯度功能材料和产品。积极开发高温热压烧结、新型电子浆料制备,功能陶瓷器件薄膜化制备、结构陶瓷精加工、纳米陶瓷材料改性及其晶须制造、高强度低膨胀陶瓷材料制备的制造工艺和技术。推广应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高纯纳米级氧化物陶瓷粉体及成型工艺技术、自蔓延高温合成生产精细工程陶瓷材料技术和工艺。

3、新型化工材料。在南昌、九江等地重点发展有机化合物及其聚合物。充分利用星火有机硅的资源优势,发展有机硅单体及下游产品。发展适用汽车、纺织、电器等行业的有机硅聚合物,与汽车工业有关的硅橡胶、生胶、混炼胶及橡胶制品,与建筑、轮胎等工业有关的硅烷偶联剂,与机电、涂料等工业有关的硅树脂、氟硅树脂产品;提升丙烯酰胺单体及深加工产品生产规模,发展阳离子型、阴离子型、非离子型及低游离单体聚丙烯酰胺新产品,拓展在供水、环保、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应用。发展聚芳醚酮酮砜(PEKKS)高性能复合材料并实现规模生产,开拓其在航天、航空、汽车、舰船以及特种电缆、耐高温电子元件、石油化工等行业的应用。

4、新型建材和陶瓷产业。新型建材,包括水泥、新型墙体材料和防水建材的生产。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的水泥生产,加快水泥行业结构调整,有重点地建设新型干法水泥大型装置,淘汰落后小水泥,提高新型干法水泥比重;新型墙体材料,综合利用工业生产中的石煤灰、粉煤灰、硫酸渣、煤矸石等废弃物作为水泥配料,生产墙砖砌块和板材、多功能(轻质、高强、保温、隔热、防火、无毒)复合墙体材料及制品等;新型防水建材,重点扶持在沥青基卷材基础上发展新型柔性防水材料、三元乙丙(EPDM)橡胶和聚氯乙烯(PVC)等高分子防水片材,橡胶改性沥青、聚氨脂等防水涂料,弹性硅酮、聚硫和聚氨脂等密封材料,刚性防水材料等。

陶瓷产业,依托陶瓷产业基地,推进技术升级,实现建筑陶瓷、功能陶瓷、日用陶瓷、艺术陶瓷精品化、规模化生产。重点发展高档日用瓷、高档艺术瓷和陶瓷装饰材料。

四、生物医药制造和绿色食品加工

以南昌、樟树为中心,依托南昌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樟树中药产业传统优势,重点推进中药现代化。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研发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设备。

1、现代中药。参照国际认可的标准规范,优先开发抗艾滋病新药、抗癌原料药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能进入国际市场的中药新药;加快发展作用机理明确、技术含量高、具有显著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复方药物;加强中药材优良品种的规范化、规模化种植生产,以及濒危稀缺中药材的人工种源繁育等。积极推进中药材生产的规范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进程,抓好中药基地建设,培育一批中药生产企业。

2、中药制剂先进生产工艺及成套设备。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工艺及成套装备,促进中药产业的技术升级。在中药制药中,发展推广超微粉碎、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新型吸附分离纯化及膜分离等技术的规范化应用;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成熟的单元制药技术及其配套设备,建设提取、浓缩、纯化、干燥、灭菌、制剂成型、包装及物料传送等自动化流水线;开发应用中药制药工艺参数在线检测和自动化控制系统及装备的产业化;建立中药制药过程质量监控技术体系。

3、生物制药和中成药产业。整合现有资源,跟踪国际生物技术发展趋势,研发生物制药高新技术和现代合成技术,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广阔的生物药物。重点建设预防、诊断和治疗癌症、心脑血管病、艾滋病新药、新型功能糖、血细胞分析仪器、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等产业化项目,形成从生物医药到生物医疗器械、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的完整产业链。加快中药产业化体系建设,努力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成全国重要的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中成药产业跻身全国前三位。

4、绿色食品加工。加快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培育骨干企业,打造知名品牌。扶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提高农副产品的产量和精深加工程度。加快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建设,促进认证准则与国际接轨,推进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储运技术与设备。加强技术研发,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产品附加值。研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深加工、储运技术及设备。重点研究开发粮食、油料、畜禽、水产、果蔬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值技术和综合利用与成套设备技术;农产品产后干燥、保鲜、检测、分级、精选、加工处理和包装系列设备,新型贮藏运输设备,专用冷却设施。建立蔬菜、水果、花卉、肉类和鲜活水产品等从产地到市场的冷链系统。

五、电子信息产业

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以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等为中心,以微软公司、奥克斯、TCL等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加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重点是:

通信和计量分析设备。推动移动通信终端产业化,巩固发展专用通讯设备、无绳电话机、光端机等产品,研制生产导航定位拉收机、电子标签等项目。发展血细胞分析仪、纸币清分机、税控机、无刷无槽稀土微电机及控制器、电子电度表、电子水表、电子装备专用发电机组、智能卡等产品。

网络服务设备。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具有自主品牌的网络交换设备、网络接入设备、高速路由器、网络与信息安全等产品;积极发展终端、主机板、键盘等外部设备及其关键零部件;开发生产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类家电技术互为融合的数字化产品。

IC系统产品和软件。重点扶持有产业化前景的IC系统产品,开发金融、冶金、建材、机械、能源、汽车、交通、化工和医疗等领域使用的电子信息产品、软件和信息系统,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先进装备,提高为经济建设的服务能力。加强与国内外著名软件企业的合作,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开发研制,做大做强软件产业。

现代家电产业。培植主导产品,推进企业升级,加快整机生产上规模、上水平。做大数字视听产品、家用空调产业,加快配套部件生产,推进无氟压缩机上档次。发挥区内电子元器件产业优势,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突出家电的整机扩产、重要零部件配套。选准重大项目,采取独资或股份转让、异地新建或就地改造等途径,积极发展智能空调、智能冰箱、空调压缩机、冰箱无氟压缩机等产品。

六、发展航空产业

依托洪都航空工业集团和昌河集团,抓住国家支持发展大飞机项目,积极参与民用飞机制造,建设国内大飞机配套项目,建设南昌航空工业城,承接国际航空工业转包生产任务。洪都集团通过规划整体搬迁,形成大型商用飞机大部件的研发与生产,与大飞机配套的零部件生产基地、航空设备、航空材料及零配件加工等航空产业集群。实现教练机、强击机、小型通用飞机以及无人飞机整机研发与制造。昌河公司以现有条件为基础,开发新机型并对现有主导产品的改进改型;联合602所积极参与大飞机部件研制,促进生产和技术与国际标准接轨,成为国内直升机科研生产和多用途直升机基地。

七、先进装备制造业

以汽车、船舶、机械、机电成套设备为重点,围绕产业集聚、产业升级等重大项目,尽快实现机械基础件、关键零部件、先进重大技术装备的装备制造产业集聚。依托大型企业和特色工业园区,大力发展与汽车、船舶以及省内外重大装备相配套的关键设备、仪器设备和零部件制造业。

1、汽车工业。以江铃、昌河两大集团公司为龙头,发挥两大集团所在地交通便利、产业配套能力较强、科技人才云集的优势,构建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

整车。以现有核心企业为基础,布局整车生产在南昌、九江、景德镇等基地,重点发展乘用车、商用车、特种专用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江铃、昌河要加强与跨国公司和国内汽车龙头企业的合资、合作力度,重点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务用车、家用轿车、新型发动机,提高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和零部件配套水平。

零部件。根据整车发展,零部件生产布局在相应地区的核心企业、特色工业园区。开发生产小型高速柴油机、汽油发动机、变速器、柴油车超低排放后处理装置。

2、船舶和港口机械工业。依托九江船舶制造基地,发展大中型内河船舶、海运支线船舶,开发高精度船用导航系统、船用机电一体化设备,大力发展临港船舶工业。依托岸线优势,整合九江造船业设计制造资源,走规模化和专业化道路,提高设计开发水平,重点发展油轮、散货轮等高等级船舶以及工程船、化学品船等特种船舶,加快发展集装箱、港口装卸、运输设备等港口机械及零部件制造,形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港口工业。

3、机电设备制造业。提高现有机械加工的技术装备和创新能力,抓好通用机械设备如电工电器、仪器仪表的改造。大力发展环保机械、工程矿山机械、大功率装载机、特种变压器等产品。积极开发中小型发电成套设备和特殊用途的专用设备、高效节能大容量输变电设备。发展水力发电机组、移动电站和智能楼宇控制器系统、大型循环硫化床锅炉、数控机床、大中型电机、稀土永磁电机等产品。

八、高新矿业金属材料加工

重点建设鹰潭、南昌铜产业基地,和三大优特钢铁精品生产基地。

铜冶炼及精深加工。以鹰潭、南昌为中心,利用铜资源和铜产业优势,在稳步扩大铜冶炼能力的基础上,以江铜集团为龙头,以高精度、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为重点,延伸产业链,发展配套产业。重点开发铜引线电子框架、铜板带、铜箔、特种漆包线等产品,积极发展硫化工和金、银、碲、铋等稀贵金属回收深加工产业。建设中国(鹰潭)铜产业基地,保持江铜在全国同行业中领头羊的地位,综合实力进入世界铜行业前三位,成为世界具有重要影响的高精铜材产业基地。

优特钢材。以骨干企业新钢、萍钢、南钢生产能力为依托,建设区域优质钢材深加工基地。以特种钢材、精深加工产品为重点,开发汽车用钢、船舶用钢、合金钢、核电钢管等优特钢材。通过合资合作引进资金、技术、管理,提高特种钢材的质量,重点发展冷轧薄带、镀锌板、涂镀层板等产品,扩大不锈无缝钢管、高压锅炉管的市场优势。推进钢铁精品基地布局,即新钢板带、棒线和核电用钢,支持我省核电建设;南钢优质螺纹钢、汽车板簧精品基地;萍钢建筑钢材精品基地,加快建设湖口金砂湾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形成完善的钢铁、铅锌、化工产业链。

九、炼油及化工产业

依托九江石油化工生产基地,重点建设九江年产千万吨原油加工综合配套装置、百万吨乙烯生产装置、改造二甲苯装置和化肥原料路线,打造东部地区千万吨级原油化工生产基地;充分利用星火有机硅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有机硅单体、甲基硅油、硅烷偶联剂、全相白炭黑等化工产品;以樟树、新干盐化基地为重点,积极培育盐化工、氟盐化工产业链,开发离子烧碱、纯碱以及无机氯产品和有机氯产品。

十、生态环保产业

重点发展服务工业生产过程的除尘降噪、脱硫环保设备,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轻纺产业升级。

1、大力开发节能减排的技术。按照循环经济模式,改造工业制造、矿山开发的流程工艺,实现废旧资源、工业三废的再利用。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开发生产“三废”处理和噪声控制设备、提高环保设备成套和系列化水平,研究开发环保技术和产品,推进产业化进程,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严格控制传统产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重点治理区内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为特征的传统产业,加快区内传统产业的转型和环保科技改造。

2、推动环保产业和资源综合利用。开发脱硫关键技术和装备,促进大型脱硫脱硝工艺和装备的国产化。发展大型火电及大型工业锅炉烟气脱硫关键设备,大容量耐腐耐磨渣浆泵,大型真空带式过滤脱水机及附属设备,高性能雾化喷嘴,高效除雾器,烟气换热DCS系统控制软件等,加强对电力等重点污染企业的二氧化硫、粉尘防治;大力发展各种危险废物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与装备,提高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资源的综合利用,鼓励低投资、高效率、低运行费用的垃圾焚烧烟气处理技术的研发应用。

3、改造提升纺织服装产业。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技术进步,培育自主品牌。在南昌、九江、抚州建设特色纺织服装基地,扶持发展一批服装设计机构。运用高新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轻纺工业技术装备水平。调整服装面料的产品结构、增加花色品种、改善面料档次质量,实施品牌经营、差别化经营和成品服装出口战略。发展与纺织服装产业链配套的辅料材料产业。以共青服装加工为依托,不断推进自主创新和产品更新,打响服装品牌。

第四章发展措施与政策保障

充分认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的意义,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完善促进新型工业化的体制机制,通过自身努力与国家支持相结合,确保规划确定的各项战略目标实现。

第一节发展措施

一、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继续调结构促增长。抓住国家大范围实施传统产业调整振兴机遇,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争取中央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资金支持,安排200个传统产业振兴项目,争取带动100亿元以上的投资。实现增长方式转变,培育壮大新的工业增长点。围绕工业总量结构,全力以赴调结构促增长,重点推进重大产业基地建设,即湖口千万吨钢铁产业基地、九江千万吨炼油基地和鹰潭铜产业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加速资源整合和有效扩张,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依靠科技进步,加大新产品开发和设计能力,使之成为升级转型的龙头产业。

2、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低碳和生态经济,是绿色发展与加速崛起、经济文明与生态文明有机结合的最佳选择。围绕重点培育十大战略优势产业,启动建设项目,抓紧出台相关配套政策,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引导促进我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构建绿色生态经济工业体系,积极发展符合规划导向的资源精深加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加强低碳技术创新,推动低碳技术成果的应用、转化,清洁生产机制的建立,提升工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充分发挥我省生态优势、资源优势,紧密结合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引进中央企业等战略投资者进行兼并重组、嫁接改造,加快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在全国有影响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大型企业、集团公司、行业骨干、龙头企业在工业经济中的分量和产业集中度,发挥出规模经济效益。同时结合“十百千亿”工程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工程,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做大做强一批骨干企业和重点产业。

4、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对以铜、铅锌、钨、稀土等矿产资源为原料的资源型产业,要不断提高矿业经济的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水平。通过对资源采选企业实行限期整合等方式进行资源开采整合,对稀有战略性资源实行严格的指令性开采,强化矿产资源管理。提高矿产的采矿率、选矿率、冶炼回收率,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程度。全面优化矿业经济结构,提升产业集中度。

二、抓好工业园区经济,发挥对工业增长的带动作用

围绕扩大总量抓园区、围绕重大项目抓园区、围绕产业集群抓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壮大支柱产业。

1、突出发展特色园区。对量大面广的小企业鼓励具有带动作用、专业化分工协作顺畅、产业特色明显的骨干企业入园,培植形成主导产业;重点发展一批以主体企业、主导产品为核心,以专业化协作配套、产品延伸加工为主要内容,以独资、合资、嫁接改造为主要形式的特色工业小区;利用主体企业、主导产品的裂变扩张和链条延伸,发展块状经济,扩大经济总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2、壮大支柱产业。以具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骨干产品为龙头,加快形成集中度高、关联度大、竞争力强的园区支柱产业群。围绕支柱产业,引导产业上中下游企业集聚发展,协作配套,加快项目集中、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形成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园区产业格局。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吸引产业转移,引进相关企业落户,形成产业集聚。

3、促进产业集聚形成。以高成长性为目的,以增强产业集聚度和关联度为重点,做大做强一批布局集中、主导产业突出、特色鲜明的工业园区,增强“投资磁吸”效应。提高产业配套能力,推动企业形成产业集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发展关联配套产业,主动吸引产业链条整体转移,促进产业集聚和规模经济,形成若干竞争优势明显、带动力强的产业承接和经济增长带。

4、强化生态园区建设。在2008年试点生态工业园区的基础上,鼓励新建一批融生态产业链设计、资源循环利用为一体的生态工业园区。同时推进工业园区的扩区升格,将基础条件好、发展速度快、竞争力能力强的园区争取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或特色产业基地。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技术进步步伐

我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所实施的光伏材料、风能核电、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航空制造、半导体照明、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新材料、生物和新医药、绿色食品、文化创意等10个产业,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要求的低碳生态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六个一”工程的实施,加强科技攻关,加快成果产业化,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培育一批有规模、有影响力的区域龙头主导产业。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引导企业特别是重点骨干企业重视科技开发与创新,开展包括生态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基础研究。引进、吸收、研发一批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工业化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系列。鼓励企业技术革新,发展低碳技术,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企业生产性消费的低碳化和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多的低碳节能消费品。

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机制。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二节产业政策

严格产业准入制度。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功能分区定位和《工业园区产业导向目录》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工业行业准入门槛。重点发展环保生态、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鼓励低耗能、高效益、技术含量高的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严格执行国家产能政策,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控制新上产能过剩项目。抑制与生态工业无关的产业盲目扩张,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倾斜政府投资。改进政府投资方向,实现“三个倾斜”:即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投资主要向环湖中心城市予以倾斜;工业、交通、能源、城市基础设施等投资主要向环湖中心城市和重点县市倾斜;农业、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主要向滨湖地区、五河源头予以倾斜。

强化政策扶持引导。建立准入标准机制,对区内不同区域的项目实行不同的占地、耗能、耗水、资源回收率、资源综合利用率、“三废”排放等强制性标准;建立市场退出机制,对滨湖地区、五河源头不符合功能定位的产业,通过设备折旧补贴、设备贷款担保、迁移补贴、土地置换等手段,鼓励异地拆扩建淘汰落后生产,促进产业向环湖地区转移。通过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发展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强吸纳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项目产业的集聚;引导滨湖地区、五河源头发展特色产业、生态产业、限制不符合生态功能的产业扩张。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对工业的转移支付资金和财税支持力度,从财政、税收、科技投入方面所给予的优惠政策。改革考核指标,增加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节能降耗减排方面的指标和权重。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支持机制,对湖滨地区和五河源头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造成的利益损失进行补偿。清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税费优惠政策,调整和完善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

实行绿色生产补贴。对从事绿色生产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贷款担保与贴息的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鼓励引导企业构建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体系,争取国际金融机构支持节能减排和绿色信贷的示范项目建设。

第三节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各级工业发展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国家的重大政策支持:力争国家在重大工业项目的发展规划、项目核准审批、生产力布局、资金扶持方面的支持;鼓励国际资本和民营资本投资,新兴产业布局向生态经济资源输出地倾斜;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工业发展,支持生态工业体系建立;支持区内先进制造业生产基地、资源型产业加工基地、高新技术产业成长基地、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基地建设;支持环湖经济带的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企业和循环经济示范建设。

第四节组织实施

省直、市、县区各职能部门,要不断强化管理,创新实施路径,把美好蓝图逐项变为现实。按照规划要求组织实施,加强组织领导,对规划中涉及的产业要明确责任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格局,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加快工业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具有战略眼光、擅长经营、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优秀企业家,和适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工业化需要的高素质、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产业工人。

完善规划实施措施,市、县一级紧密结合当地工业实际,抓住世界范围内兴起的绿色能源、低碳经济热潮,寻找结合当地绿色发展的突破口,调整工业发展规划,选择安排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的工业项目,将规划涉及的项目、产业抓紧落实加快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引领未来产业的转型升级。

牢固树立“项目主导发展,投资决定增长”的理念,围绕抓项目增投入,搞好重大工业项目的建设工作。各设区市依据工业基础状况,筛选申报与规划相关的重大项目,争取国家在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保方面的资金支持,和对资源综合利用、环保产品生产、高新产业方面的税收减免优惠。

搞好项目的研究、论证、调度和实施工作。抓紧重点项目工作的有序开展,强化工业重大项目的落实跟进,在建项目加快发展,已完工项目抓紧调试安装,尽快达产达标,已成型产业加快扩大规模,实现集聚效应。梳理项目储备,超前规划储备项目。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化建设专项规划 篇5

婺源策应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思考

滕伟新

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和温家宝总理指出“保护好鄱阳湖这一湖清水”的殷殷嘱托,“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发展”的实践。婺源作为鄱阳湖上游的一个县,必须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积极投入到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去。

婺源河流属饶河源头,为乐安河上游。星江河是婺源的母亲河,她与我县其他支流汇合一起,蜿蜒500余公里最后注入鄱阳湖。婺源要策应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构想,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构建科学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永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城乡协调的人居环境体系、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体系、繁荣稳定的生态社会体系,确保鄱阳湖上游的生态安全。婺源应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机遇,寻找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点,充分发挥婺源的生态与文化优势,推动婺源经济社会各方面又好又快发展。

一、婺源策应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婺源,位于我省东北部,与皖浙两省交界,土地面积2947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人口34万。因生态环境优美和文化底蕴深厚,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乡村。”其基本优势是:

1、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建县,自古文风鼎盛,名人辈出,享有“书乡”美誉。自唐至清,全县共出进士552人,历代文人留下著作3100部,其中172部入选《四库全书》;朱熹、詹天佑等历史文化名人名扬中外;历史史遗迹、明清古建遍布乡野;徽剧、傩舞、徽州三雕(石雕、砖雕、木雕)、歙砚制作技艺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坑、汪口村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彩虹桥、汪口俞氏宗祠等三处13个点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生态优美,物产丰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2、5%,有自然保护小区193个,挂牌保护的名木古树6000多株。是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文化与生态旅游示范区、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境内有世界濒临绝迹的鸟种黄喉噪鹛;有世界最大的鸳鸯越冬栖息地。良好的自然条件蕴育了众多地方特产,其中红、绿、黑、白“四色”特产(荷包红鱼、绿茶、龙尾歙砚、江湾雪梨)享誉古今。

3、区位凸显,交通便捷。婺源地处我国黄金旅游圈的腹地,周边分布有黄山、三清山、庐山、武夷山、千鸟湖、鄱阳湖、景德镇等名山、名水、名镇。一小时内有黄山、景德镇和衢州三个机场,景婺黄(常)两条高速公路(江西段)2006年11月正式通车,京台铁路(经过婺源)列入国家规划,婺源正成为江西对接长三角的前沿。

4、资源优越,产业良好。从发展旅游看,婺源“青山、秀水、古树、田园、英才、文脉、民风、民俗”八大资源;从发展茶产业看,良好的生态、适宜的气候、优良的土质、传统的习惯等,都为打响“茶乡”品牌提供了有利条件;从林业发展看,全县人平有10多亩山地,有丰富的竹木积蓄量,国家公益生态林也在逐年增加补偿标准,只要科学经营,有序利用,就是用不尽的“绿色银行”。还可以发展中药材、种花果、开发观农业等。

5、民风淳朴,社会和谐。婺源是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全省平安县和全省安全感调查公众满意县。沿袭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良好风气,邻里和睦相处,百姓安居乐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小额信用贷款等政策惠泽千家万户,全县呈现出平安和谐的社会现象。

二、婺源策应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了一定的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婺源改革开放稳步推进,资源保护取得实效,比较优势进一步凸显。主要表现在:

1、生态建设得到加强。2007年新造林3万亩,完成高速公路绿色通过绿化里程35公里,全民义务植树24、6万株,新增国家和省级生态公益林46、2万亩,全县列入国家和省级补偿范围公益林达到154、7万亩。开展了林政管理体制改革,出台了《森林资源保护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成立了“责、权、利”相统一的林业管理新机制,为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并成功创评“全国绿色小康县”和“首届江西十佳绿色生态县”。

2、环境保护取得实效。以年损失税收1000万元的代价,坚决关闭了天然阔叶林消耗大户迈尔泰木业公司和两家高耗能电石企业,对大部分小煤矿进行了关闭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了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力度,在建项目环评执行率达到100%;“三同时”执行率进一 步提高,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476吨,化学需氧量削减450吨,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切实加强了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开展了饮用水源保护区排污口专项整治“

5、31”零点行动,居民饮用水水质进一步提高。

二、婺源策应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了一定的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婺源改革开放稳步推进,资源保护取得实效,比较优势进一步凸显。主要表现在:

1、生态建设得到加强。2007年新造林3万亩,完成高速公路绿色通过绿化里程35公里,全民义务植树24、6万株,新增国家和省级生态公益林46、2万亩,全县列入国家和省级补偿范围公益林达到154、7万亩。开展了林政管理体制改革,出台了《森林资源保护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成立了“责、权、利”相统一的林业管理新机制,为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并成功创评“全国绿色小康县”和“首届江西十佳绿色生态县”。

2、环境保护取得实效。以年损失税收1000万元的代价,坚决关闭了天然阔叶林消耗大户迈尔泰木业公司和两家高耗能电石企业,对大部分小煤矿进行了关闭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了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力度,在建项目环评执行率达到100%;“三同时”执行率进一步提高,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476吨,化学需氧量削减450吨,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切实加强了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开展了饮用水源保护区排污口专项整治“

5、31”零点行动,居民饮用水水质进一步提高。

三、婺源策应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思考

为了让母亲河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前不久,婺源县委进一步提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也就是“一个中心、三大产业、一个目标”,即:立足生态和文化优势,紧紧抓住旅游这个经济工作的中心,做大做强旅游产业、茶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把我县打造成中国最美乡村、世界最大的生态文化公园。这个重大决策完全符合我县策应全省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实际,必将极大地鼓舞和激励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举措,带领全县广大群众奏响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新乐章。

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思想观念约束和体制机制障碍,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把思想从一切不适应、不利于科学发展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县如何策应全省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构想,更好地发挥我县优势,我认为:

1、深化县情认识,实现科学发展。按照县委提出的“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的要求,找准和抓住在解放思想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破除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障碍,深化对县情的认识。既要看到自身的优势条件,又要了解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既要看到发展的现状,又要看到发展的趋势和潜力。努力营造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良好氛围,形成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使我县积极融入全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实现我县崛起新跨越。

2、发挥比较优势,建设生态文明。我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 多少代人艰辛努力留下的宝贵财富;保护好这一片青山绿水,是我县广大干群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应发挥比较优势,抓住发展关键,突破发展瓶颈。一是注重生态建设和保护。坚持以封为主,封、改、造相结合,认真实施好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完善林业管理长效机制,坚决关闭高耗材低效益木竹加工企业。二是抓好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加强林地保护和管理,深入开展水土保持专项执法行动,实施好以电代燃料和农村电气化县项目。三是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控制,不断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抓好“环保星江行”活动,确保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使星江水更清,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

3、调整经济结构,抓好项目建设。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调整经济结构的必由之路。我县应立足本地区位和资源优势,实施生态、科技、环保型重点项目建设。一是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大力发展机械电子制造、茶叶精深加工、新材料产业、旅游商品加工等工业支柱产业,着力培植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财政贡献大的企业。二是抓好项目必须同全民创业和对外开放相结合。既需要大项目,也需要解决就业多的中小项目,只有让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支撑,才能形成抓项目、上项目的合力。实行全民创业,激活民间资本。树立外力牵动的战略思想,依靠招商引资上项目,借助外力求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增强全县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实力,从而改变我县县域 经济总量偏小、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偏低、财政增长缺乏强力支撑等不利局面。

4、立足生态环境,抓好文化建设。我县文化底蕴深厚,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无价之宝。我县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扛起乡村文化大旗,既保护繁荣了原生态文化,又促进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我县积极策应全省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构想,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内涵。一是进一步丰富乡村文化内涵。加大对乡村文化遗产的研究开发力度,发挥好我县文化研究会及下属九个分会的作用。二是把文化经济作为转型的经济形态加快发展。积极做好文化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工作,把有开发价值的文化研究成果转嫁到有关产业中去,形成文化与经济的共赢。三是建设好人的精神家园。建设县文化艺术中心,加快县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建设,充分发挥县徽剧团、“乡土艺队”、“农村书屋”的作用,打响我县民俗文化演艺节目品牌;建设好人的精神家园,激发全县人民的文化创造力,提高文化软实力,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为实现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文化支持。

5、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改善民生。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民生是策应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着力发展经济的基础上,继续加大财政投入,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惠及全县人民。一是继续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就业是民生之本。全面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再就业小额贷款规模,提高贷款利用水平;突出解决好农村富余 劳动力就业问题,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力度,着力增强农民的就业技能。二是继续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按照“四个全覆盖”的要求,应以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加快城镇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重点抓好城镇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降低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门槛,实现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全覆盖;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最低保障能力,扩大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实现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贫困生资助政策全覆盖。三是大力推进社会事业的发展。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引导广大科技人员到农村一线创新创业。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努力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完善农村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体系,高度重视农村卫生人才建设,提高城乡群众的健康水平。深入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强化公共卫生和食品药品执法监督,保障群众的身体健和生命安全。加强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逐步解决部分中低收入阶层家庭购房难问题。抓好创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婺源实验区这个机遇,做好徽剧、傩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抓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

作者工作单位:中共婺源县委党校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化建设专项规划 篇6

中国江西网: 2010-1-31 22:18:0

3同志们:

全省“两会”刚刚胜利闭幕,省委、省政府就召开这个规格高、范围广的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动员大会,目的是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通知和省“两会”精神,迅速动员和组织全省各方面力量,全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把国家战略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把规划提出的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的现实,在全省掀起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新热潮。

刚才,宪魁同志宣读了国务院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批复。等一下,新雄同志将对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作进行全面具体的部署,请同志们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意义

经过近两年的积极努力和富有成效的工作,去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第一个列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全省上下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战略决策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上来,立足全国和全省发展大局,深刻认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意义,牢牢抓住用好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推动江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第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引领江西长远发展的大战略。

放眼今日世界,环境和资源问题日益严峻。如何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大家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依赖高投入、高消耗的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去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向全世界发出了一个重要信号: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这一趋势不仅将催生新的技术革命,而且将使整个人类的价值观和工作、生活方式都因此而改变。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环境的好坏是衡量区域承载能力高低的重要依据,将成为决定区域发展权利、发展空间和发展后劲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江西发展的最大优势,我们有一流的水质,全省五条主要河流监测断面Ⅰ~Ⅲ类水质常年保持在80%以上,今年要力争达到90%;有一流的空气,全省11个设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今年力争县以上城镇全部达标;有一流的生态,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居全国第四位,全省森林覆盖率超过60.05%,居全国第二位,有一大批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居全国前列。鄱阳湖地区以占全省3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近50%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经济总量,是我省经济密度最高、承载能力最强的地区,是我省最有条件、最有潜力实现重点突破、率先崛起的地区,也是最有实力、最有希望支撑中部崛起、参与全国区域竞争的地区。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遵循产业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的理念,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生态经济,这一重大战略把握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契合了江西发展实际,是关系江西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有助于推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有助于探索并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新路子。当前,国际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正在酝酿新的突破,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将成为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核心,引发全球产业重新洗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与世界科技发展和产业调整历史契机的相逢对接,将为江西发挥生态优势,推动经济社会结构战略性转型,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这一战略的实施,将使我们能在世界科技创新、产业调整中更好地把握先机,促进江西经济跨越发展。

第二,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惠及全省、造福子孙的大工程。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个宏大的系统工程,规划提出要建设四大体系、十大产业基地,安排了一大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涉及生态、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规划的全面实施,将成为我们争取国家项目支持的重要平台,成为我们吸引国际合作、企业聚集、项目落户的重要平台,必将带来政策、项目、投资等各类经济要素的加速聚集,成为我省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成为惠及全省、造福子孙的项目库。比如,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除已正在实施的河湖源头保护、城镇污水处理、造林绿化“一大四小”、乡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四大生态工程”外,我们还将重点实施鄱阳湖湿地和候鸟保护工程、水环境治理和保护工程和血吸虫病防治工程等,这些工程的实施将为江西发展创造一流的水质、一流的空气、一流的生态、一流的人居环境。在产业发展方面,将围绕加快产业发展,重点实施新增优质稻谷生产能力工程、优质油菜基地建设工程、鄱阳湖水产品生产能力建设工程、优质蔬菜基地建设工程,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实施科技创新 “六个一”工程,推进八大新型工业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高、资源消耗低、环境保护好的新型工业体系;实施鄱阳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传统文化产业园、服务外包体系建设工程、现代物流基地等,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这将加快构建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体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高我省的产业层次和综合竞争力。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坚持统筹布局、适度超前、安全可靠、集约用地的原则,规划了一批水利、交通、能源和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两核一控”,建设峡江水利枢纽、浯溪口水利枢纽、国有高速公路网工程、地方高速公路加密工程、港口建设工程、机场建设工程、彭泽核电站、洪屏抽水蓄能电站、太阳能发电示范项目、鄱阳湖沿岸陆地风电场以及天然气管网建设工程等。这将为我省构建调控有力的水利保障体系、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清洁安全的能源保障体系,为江西长远发展增强后劲、打下基础。

第三,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实现我省进位赶超、跨越发展的大机遇。

一个地方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关键在于找准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近年来,全国区域发展格局呈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发展态势。从上海浦东新区到天津滨海新区,从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到武汉经济圈、长株潭城市群、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再到最近国务院批准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和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许多兄弟省市都从自身优势出发,凸显了在全国区域格局中的有利地位,赢得了重大发展机遇。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充分发挥我省生态环境好的优势,更好地策应了国家新一轮区域发展战略,提升和突破了江西原有的区域发展战略,为江西发展争取到了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应有地位。为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国家将在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政策、对外经济政策、重大项目布局上给予大力支持。在重大项目支持上,国家将在有关规划、重大项目布局及项目审批、核准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将鄱阳湖流域纳入国家重点流域治理范围,支持区域内重大环保设施和生态工程建设,推进开发区、工业园扩区升级,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园、生态工业示范园、循环经济实验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等。在财税政策支持上,国家将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办法,加大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及改善农村特别是湖区、老区农(渔)民生产生活条件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大中央财政对区域内资源枯竭型城市转移支付力度,对资源综合利用工艺、替代能源和清洁生产、节能节水等给予税收政策支持等;在金融政策支持上,国家支持设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股权(产业)投资基金、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基金和行业性的创业投资基金,支持区域内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银行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支持与国际金融组织合作,探索推进金融支持节能减排和绿色信贷的示范项目,鼓励保险公司分设农业保险、环境保险和科技保险等专业保险品种,开展保险资金投资未上市公司股权试点等。特别是在一些重点领域,赋予了我省在体制机制上先行先试的权力。如鼓励我们在加快推进水、电、矿产等资源型产品及要素价格改革,开展排污费改环境税试点,探索建立水权交易制度,开展水资源取(使)用权出让、转让和租赁,积极推进生态合作、产业共建、财政支援、异地开发、生态资源交易等多种方式的生态补偿等。这些政策措施,为我们创造了一揽子争取国家支持的优越条件,有助于我们从国家战略层面,集中政策、项目、资金资源,为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提供持久强大的支撑。

第四,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也是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致力科学发展的积极探索。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仅是关系全省发展的重大战略,而且是关系全国发展、展示中国形象的重大战略。当前,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一些地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遭受到来自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我国人口多、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如果继续沿用传统发展模式,势必造成资源难以为继,环境不堪重负。鄱阳湖是我国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出现富营养化的湖泊,经鄱阳湖调蓄注入长江的水量年均为1450亿立方米,占长江径流量的15.5%,超过黄河、海河与淮河入海水量的总和,承担着保障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可以说,鄱阳湖在长江流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国际社会也具有很大的影响。鄱阳湖水质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将成为中国生态环境质量好坏的标志。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仅对江西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具有超出省域范围的重大创新和示范意义。一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江西地处我国中部地区,处于经济最发达地区和最不发达地区之间,属于典型的发展中地区。在我们这样一个省份,如果能够成功探索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双赢的发展模式,将为全国各地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现实的示范。二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大湖流域的开发与保护,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综观国内外大湖流域区开发历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在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探索大湖流域开发、保护、治理的新经验,将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有利于保障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从而为全国乃至世界积累大湖流域综合开发治理的新经验。三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起点。鄱阳湖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基础较好。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快江西发展,有助于打造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的城市群,形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加快实现中部地区“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战略目标。四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利于树立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鄱阳湖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是我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是国际重要湿地,也是亚洲最大的越冬候鸟栖息地。在这一地区加强生态建设,强化环境保护,推进资源节约,推广生态文化,保护“一湖清水”,可以为我国开展国际生态经济合作交流提供重要平台,可以为世界展示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现实样本,有利于消除国际社会对我国的一些忧虑、怀疑和误解,有利于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提高对外交往的“软实力”。

二、切实把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本质内涵

深刻理解和把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本质内涵,是全面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前提和基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本质内涵,我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概括了“四句话”: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目标是立足江西实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为使大家更好理解和把握,这里,适当展开说一说。

第一,特色是生态。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意思是指家或者我们的环境。现在通常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我们所讲的生态或生态环境,特指人类的生存环境,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保护和发展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人类自己;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就等于自毁生存和发展的家园。长期以来,在发展的进程中,由于不注意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致使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破坏,人类已经为自己的无知和错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总结人类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生态环境的极端重要性,正在共同致力于不断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努力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环境有效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所谓生态经济,其本质就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在保证自然再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的再生产,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建立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的复合型生态系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江西最大的优势、最大的财富、最大的潜力、最大的品牌,鄱阳湖更是我省生态环境优势的集中体现。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我省工作时要求我们,继续搞好造林绿化、森林资源保护、水环境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让江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温家宝总理指出,像江西这样的地方全国不多了,要保护鄱阳湖的生态环境,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保护好江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中央的重托,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大量事实告诉我们,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没有资金可以引进资金,没有项目可以获得项目,没有人才可以吸引人才;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建设就可以避免环境污染的拖累,步入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反之,如果在我们手里毁掉了江西的青山绿水,不论经济发展多快、群众生活多富,也是历史不可饶恕的罪人。为此,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必须突出生态这个特色,坚持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臵,切实维护生态安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着力提高调蓄洪水能力,有序安排项目建设,加强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努力实现鄱阳湖地区经济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要着眼于保护好“一湖清水”,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要求,在湖体核心保护区强化生态功能,绝不开发建设;在滨湖控制开发带构建生态屏障,严格控制开发;在高效集约发展区注重集聚经济人口,进行高效集约开发。同时,要在大力推进四大生态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大力加强整个鄱阳湖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好每一寸土地、每一片山水,使江西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环境更优美,为江西增添更强的经济发展后劲,为江西拓展更大的快速崛起空间。要把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放在突出的位臵,任何时候都必须十分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注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始终坚持“三个坚决不搞”,即坚决不搞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坚决不搞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和职工安全的项目、坚决不搞黄赌毒的项目,绝不能为了眼前的发展而破坏生态环境,干“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蠢事。要加快发展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生态产业,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现代服务业,打造绿色家园,使生态环境优势变成不可多得、不可替代的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的后发优势。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在全社会深入宣传生态环保理念,浓厚生态环保氛围,倡导生态环保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使江西的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第二,核心是发展。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决不是单纯地保护生态,更不是守着金山受穷。核心是发展,目的是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更好地为全省人民和子孙后代造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的发展变化是巨大的,但是经济欠发达省份的地位仍未改变,发展不足仍是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从这一基本省情出发,我们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这是我们从江西实际出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首要任务,是全省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实现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根本途径,也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所在。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关系紧密,缺一不可。实践证明,只讲发展、不讲保护,结果必然是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而只讲保护,不讲发展,只能是守着青山绿水受穷,抱着“金饭碗”讨饭,结果往往也不利于保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方面,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生态优先,促进绿色发展;坚持科学布局,促进协调发展;坚持改革开放,促进跨越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发展定位是: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主要任务是:着力构建安全可靠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调配有效的水利保障体系、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等“四大支撑体系”,重点建设区域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经济旅游基地,光电、新能源、生物及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改造提升铜、钢铁、化工、汽车等传统产业等“十大产业基地”。目标是:构建保障有力的生态安全体系,形成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群,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决不仅仅是一个生态保护规划,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决不是只讲保护、不讲发展。规划和建设的核心都是发展,必须把发展贯穿规划实施的全过程,并以发展实际成效检验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成效。

第三,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

如何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关键在转变发展方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败,关键在转变发展方式。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表面上看是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但实质上是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矛盾集中爆发的结果。江西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不加快发展、尽快扩大经济总量不行。但如果不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注重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就可能失去宝贵的发展机遇和生态优势,这样即使GDP上去了,也会大而不强、难以为继。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是要坚持经济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坚持把推进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把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作为我们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以推进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十大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加快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就是要突出发展高效安全的生态农业,突出发展高效低耗的先进制造业,突出发展水平领先的高技术产业,突出发展旅游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努力构建以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使低碳与生态经济成为江西崛起的经济脊梁;就是要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充分用好先行先试权,加快形成有利于结构调整、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积极研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探索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生态效益纳入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在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上率先取得突破,率先建立符合生态经济发展、适应未来趋势的体制机制和开放环境,努力做到在全省有推广效应、在全国有示范作用、在世界有广泛影响;就是要深入研究建立健全考核体系问题,把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检验班子、考察班子的重要依据,作为培养干部、识别干部、选拔干部的重要条件,形成人人思发展、个个建功业的浓厚氛围。

第四,目标是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

江西山清水秀,生态良好,生态环境完全可以和欧洲媲美。如何既加快发展、使全省人民也能过上现代化生活,又切实保护好、建设好、发展好江西的青山绿水,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是历届省委、省政府探索、思考和实践的重大问题。早在建国初,我省就大规模开发水利、发展农业,六十年代广泛治理血吸虫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针对山区毁林开荒、湖区盲目围垦和滥捕等短期行为造成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严峻形势,198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实施“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的重大决策,积极探索 “治湖必治江、治江必治山、治山必治贫”这一全新的生态修复和发展模式,实施“灭荒”造林、“山上再造”和“跨世纪绿色工程”三大战役,使穷山恶水换了新颜,森林覆盖率增长近1倍,水土流失面积下降近2/3,鄱阳湖湖体面积增加40%多,直接带动500余万贫困人口脱贫。“山江湖工程”已成为全球生态恢复和扶贫攻坚的典范,世界从山江湖看到希望,江西从山江湖走向世界。进入新世纪以来,着眼于更好地处理加快发展和保护环境的矛盾,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着力建设绿色生态江西。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后,如何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与加快发展的统一,是我们这一届省委、省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在总结以往经验和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不断深化和创新发展理念,提出“生态立省、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并在2008年,提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经过近两年的积极努力和艰辛工作,这一构想已成为列入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山江湖”工程的延续和拓展,是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的继承和提升,是历届省委、省政府长期探索奋斗的结晶,是全省干部群众半个世纪奋发努力的结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实施,标志着江西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发展理念得到了更高层面的升华和飞跃,必将引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走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

三、举全省之力全面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今年是全面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起始之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大幕已经拉开,能否开好局、起好步,不仅直接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顺利实施,而且事关全省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大局。全省上下务必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始终坚持把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引领全省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龙头工程,作为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紧抓不放,务求实效,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努力营造声势开好局,上下联动起好步,把《规划》中描绘的美好蓝图逐项变为现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推向前进。

一要广泛宣传发动。知名度决定吸引力,认同度决定行动力。要利用规划出台全国各届关注度高的契机,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迅速在全国和全省掀起宣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推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高潮,形成持续的规模和声势,使之成为江西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营造氛围、聚集人气、创造商机。要把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宣传动员工作摆到突出的位臵来抓,坚持多渠道、立体式、高密度地深入宣传,广泛发动,强劲造势,使全省上下都能充分认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意义,都能深刻领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本质内涵,都能科学把握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总体目标、发展定位、功能定位和实施步骤,都能清淅地明确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各自的责任和工作重点,使全省人民都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富有创造激情地投身于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一伟大的实践。要充分发挥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政府网站等新闻媒体充分发挥宣传主渠道作用,坚持广播电视有专题、各类报刊有专栏、政府网站有专页。要加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思路、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重点产业的宣传,及时总结和宣传推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典型示范效应。前一段,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宣传有声势、有力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前几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新雄省长全面介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的有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这是加强宣传推介的又一个大动作。省委、省政府还准备在全国“两会”期间在京召开一个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座谈会,进一步加大对内、对外的宣传力度,着力营造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良好舆论环境和浓厚氛围。

二要精心组织实施。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按照先行先试的要求,坚持边规划边行动,能做的事情抓紧做,积极推进了“四大生态工程”建设。现在,国务院已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全省上下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精心组织实施规划。一是要以规划为指导,在细化实施方案、分解落实任务上下硬功夫。抓紧做好对口衔接沟通工作,抓紧制定与总规划相配套的各项详细规划,抓紧研究出台实施意见,将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和措施分解落实到部门、落实到市县,明确一揽子政策措施。各地特别是区域内各市县要结合自身实际,研究编制务实的、操作性强的战略实施规划。各部门要在加强与总体规划衔接的基础上,抓紧修改、完善、提升18个专项规划,并尽快下发实施。二是要以“两核一控”为龙头,在谋划项目、推进项目上下硬功夫。加快推进彭泽核电、万安核电、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等重点工程的前期工作,积极开发项目、争取项目、组织项目、推进项目,切实搞好项目的研究、论证、调度和实施工作,通过谋划实施一大批重大产业发展项目、生态环保项目、基础设施项目,来检验、体现规划的效果。三是要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在健全完善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长效机制上下硬功夫。要积极做好先行先试政策的深入研究和实施方案的制订工作,深入研究体制机制创新问题,通过不断总结先行先试的经验做法,努力做到在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上率先取得突破,在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上率先取得突破,在引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上率先取得突破。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范围是38个县(市、区),但机遇是全省的。在省委、省政府看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质就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扩展到全省、全流域,没有规划范围内外之分。各地各部门都要主动融入、积极参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区域内各市、县要乘势而上,开拓进取,科学确立本地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的战略定位、功能定位、产业定位,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提升辐射带动功能,努力当好先行先试的排头兵,努力当好率先崛起的先锋队。区域外各市、县要积极策应,主动对接,充分利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个统一的品牌优势,统筹谋划生态环保、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三要切实加强领导。领导的力度决定推进的程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从提出到批复,从酝酿、规划到衔接各部委研究论证,只花了不到两年时间,创造了同类规划中报批时间最短的“江西速度”。主要原因在于省委、省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全省各部门倾力而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一项探索性很强的战略工程,既无成功先例可循,更无现成模式可搬,在推进过程中,更要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凝聚合力。一方面,要着眼于综合开发治理,按照国务院批复精神和规划提出的要求,成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综合协调机构,加强各项工作的指导和协调,推动建立省直部门之间和市、县之间的协商沟通机制。另一方面,要着眼于重大工程建设,成立推进“两核一控”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专门机构,专门负责重大工程项目的前期推进工作。各地各部门要根据全省的总体部署,把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责任部门要全力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党政领导统筹协调、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化建设专项规划 篇7

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化建设的紧迫性

第一, 江西是我国能源资源十分贫乏的地区之一, 常规能源只有煤炭和水力, 缺油、少气, 且储采比率偏高, 后备储量严重不足。原油加工企业的原材料完全依赖进口。水、火电, 送配电结构也不够平衡。

第二, 能源生产结构以煤炭为主, 过度依赖煤炭日趋严重。从能源生产结构看, 长期过度依赖煤炭, 而且比重还在不断扩大。 (见表1) 。

第三, 能源对外依存度高, 50%靠外省调入。由于江西仍属于能源资源欠缺省份, 一次能源生产量远不能满足自身能源消费要求, 外购数量越来越大。2008年, 全省从省外调入的能源总量 (含进口量) 为3424.51万t标准煤, 比上年增长0.3%, 比2005年增长35.8%。

第四, 高耗能行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决定经济结构。从江西省经济发展情况看, 工业化进程加快, 并且全面进入了重化工业加速发展期。从产业结构上看, 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工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大;二是工业内部主导行业以高耗能行业为主且集中度高。

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现实和长期发展状况与低碳发展模式的内在要求, 鄱阳湖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将面临来自“能源结构、发展阶段、技术水平”等方面的三大挑战。

2.1 鄱阳湖生态区严重的生态污染制约着低碳经济的发展

鄱阳湖生态污染主要表现在:

湖区水情恶化, 洪涝灾害上升:鄱阳湖区地处鄱阳湖平原中部, 由于江西东、西、南群山环抱, 只有北部的鄱阳湖平原地势低洼, 因此构成了辐聚状的鄱阳湖水系, 其集雨面积达16022万km2。

湖床淤泥抬高, 农田涝积严重:鄱阳湖汇集五河来水, 五条河流的水土流失导致大量泥沙入湖淤积, 使河床湖底不断抬高, 田面高度相对下降, 造成地下水位升高。洪水季节, 堤外江湖水位均高于坪内地面, 堤内久渍, 易致涝渍。

水产资源破坏, 生物品种下降:鄱阳湖由于泥沙淤积, 人工围垦, 使湖床淤高, 湖面缩小, 鱼类资源趋向衰退, 渔获物的群体结构出现低龄化和小型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与此同时, 鄱阳湖湿地较常见的水生、湿生植物种类也正在消失或严重退化。

2.2 总体技术水平落后是鄱阳湖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严重障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目前能源生产和利用、工业生产等领域技术水平落后, 技术开发能力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 产业体系薄弱, 与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同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一些重点行业中落后工艺所占的比例仍然较高。落后工艺技术的大量存在和先进技术的严重缺失, 使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呈现高排放的特征在未来几十年将长期存在, 陷入所谓的“锁定效应”, 这将极大地增加未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成本, 并给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带来更大的减排压力和区域谈判的压力。

2.3 国家所处发展阶段与发展低碳经济间存在着较尖锐的矛盾

目前,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 其特点是重工业加速发展。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 在工业化进入重工业加速发展的时期, 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将加快, 温室气体排放将不断增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与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相比, 单位热量燃煤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比石油、天然气分别高出约36%和61%, 使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将长期处于较高水平。由于能源结构调整的难度大,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中, 将比其他地区受到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压力, 付出更高的代价, 面临更大的困难。

3 建设低碳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对策

3.1 推进新能源产业建设, 为发展低碳经济创造条件

第一, 大力发展光伏产业。作为清洁能源的太阳能光伏产业, 鄱阳湖经济区拥有一流的生产规模、一流的工业技术、一流的骨干企业。已投产和在建的光伏产业及关联企业20余家, 2008年, 全省光伏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68.5亿元, 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全省围绕打造世界光伏产业基地的目标, 现已形成以赛维LDK太阳能为首的新余太阳能光伏产业, 升阳科技、晶科能源等重点企业, 实施赛维1600兆瓦多晶硅片扩建、2.1万t多晶硅料、1000兆瓦薄膜太阳能电池和升阳科技2500兆瓦太阳能电池等重大项目, 培育科技术含量高、生产成本低、产业链条长、产业规模大、节能环保的光伏产业体系。

第二, 重点加强核电建设。从节能减排的角度来说, 核电属于清洁能源, 是可以大力发展的新能源。如果要建一个100万千瓦的核电机组, 其需要的燃料 (主要是铀) 仅为30万t。鄱阳湖经济区是全国铀矿资源大省, 铀矿产量和铀产品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所以鄱阳湖经济区新能源振兴和发展规划的重点是核电。

目前, 鄱阳湖经济区大力推进核电建设, 彭泽帽子山核电站的项目正在建设中, 到2012年, 全省统调装机容量在关闭200多万千瓦火电机组基础上, 达到1500万千瓦。鄱阳湖经济区核电如按规划建成, 年发电量可相当于1000多万千瓦燃煤机组的发电量, 将占全省年发电量的40%, 可年减少入赣原煤3000万t, 将大大减轻鄱阳湖经济区省电煤外购运输的压力, 大大降低燃煤所产生的环境污染。

第三, 积极发展光电产业。作为节约能源的半导体照明 (LED) 产业, 是鄱阳湖经济区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围绕建设南昌国家级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 以晶能光电、联创光电等企业为重点, 鄱阳湖经济区晶能光电公司自主研发的硅衬底发光二极管技术打破了美日技术垄断, 是全球第三家、国内唯一一家具有原创知识产权的LED企业。

第四, 稳步开发风力发电。鄱阳湖经济区风能资源比较丰富, 发展潜力较大。合理开发风力发电, 可以有效缓解全省水电丰枯矛盾, 实现风电水电互补。而且风电是环保型能源, 没有废气排放, 且建设周期短见效快。振兴新能源也是鄱阳湖经济区省应对气候变化, 调整能源结构, 发展低碳经济, 持续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鄱阳湖经济区省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 提升能源国际竞争力的一种必然趋势。

3.2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2008年, 江西产业结构为16.4:52.7:30.9, 三次产业的单位增加值能耗分别为0.21、1.31、0.33t标准煤/万元, 可见第三产业的单位增加值能耗较低。要实现节能降耗, 首先, 要继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调整一、二、三类产业的格局, 加快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物流业、服务业及高新技术产业, 提高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从而相对控制对能源消费总量的过度需求。其次, 要加快发展轻工业, 严控高耗能行业, 调整优化工业内部结构。

鄱阳湖经济区应抓住当前沿海发达地区制造业正向中部内陆地区转移的有利时机, 逐步缩小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加快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新技术产业,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实现低能耗、低污染的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同时也要严防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借招商引资之机进入江西, 使经济结构逐步向节能型结构发展。

3.3 政府应该在低碳化建设中起到统筹领导的作用

发展低碳经济, 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关键因素, 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是实施的主要形式。对鄱阳湖经济区来说, 政府为了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 应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面广, 工作难度大, 要求很高, 为了统筹全省低碳经济发展, 必须制定全省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 研究低碳经济开发、推广、对外合作、技术引进等重大策略。

第二, 出台扶持激励政策。建议相关部门从税收、信贷、土地、产业等方面, 指出对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意见, 特别是新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给予激励政策。

第三, 着手建立低碳经济试点示范。低碳经济是一场新的技术革命, 无论是产品开发, 还是技术推广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 为了把握低碳经济发展机遇, 建议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先行试点, 作为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

第四, 加大低碳经济宣传力度。低碳经济是一项新生事物, 推广应用低碳经济利国利民, 为使广大民众了解低碳经济发展的好处, 并变为全社会自觉行动, 需要加大宣传力度, 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结束语:2009年12月底, 江西省出台了中国第一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 提出把光伏、风能、核电、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等十个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其中尤以清洁能源为首要发展产业。也充分显示出江西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实现绿色崛起的决心。

参考文献

[1]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18 (3) :14-20.

[2]胡俊, 发展低碳经济促进江西经济转型升级对策研究[J].南昌高专学报, 2010 (6) :7-9.

[3]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西省价格理论研究所课题组[J].价格月刊, 2010 (12) :1-9.

[4]胡遥虹, 发展低碳经济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J].理论导报, 2010 (10) :17-18.

[5]庄贵阳, 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 2005 (11) :21-26.

[6]金碚, 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 2005 (4) :5-14.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化建设专项规划 篇8

地点:赣州锦江国际酒店演讲影视厅

主办: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江西省人民政府

承办: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赣州市人民政府、江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主持人:汪玉奇(江西省社科院院长、研究员)

演讲人: 黄茂雄(台湾工商协进会荣誉理事长、东元集团荣誉董事长)

陈世圯(台湾道路交通协会理事长)

肖华茵(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

麻智辉(江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主持人

秋天是江西最美丽、最喜悦的季节,因为这是一个收获丰收的季节。今天我们在这里收获赣台经济合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同时在这里展望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背景下赣台合作更加紧密、更加丰硕的明天。

去年12月12日,国务院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这是在江西实施的第一个国家战略。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流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4%以上。在这片富饶而又广阔的土地上,江西将在加快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实现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宏伟目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赣台经济合作的新机遇、新领域、新平台,如何认识这一机遇,如何把赣台合作推向深入,是本次论坛讨论的主题。

上一篇:朝阳小学排名下一篇:书画家合同书范本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