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区

2024-06-20

鄱阳湖生态区(共12篇)

鄱阳湖生态区 篇1

摘要:近几年来,鄱阳湖生态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备受瞩目,发展文化产业,不仅仅是一个地区文化底蕴的重要体现,更是促进该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本文将会主要围绕鄱阳湖生态区中的音乐文化产业来展开主题,并针对其发展现状以及如何能够在未来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等几个主要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希望文中所提出的观点能够有效促进鄱阳湖生态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音乐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提高

一、音乐文化产业与鄱阳湖生态区音乐文化产业概述

(一)音乐文化产业概述

文化产业包括很多个方面,音乐文化产业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音乐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以音乐为中心的,而音乐文化产业就是将音乐当作商品来进行生产和销售,因此音乐文化产业不仅仅是艺术的一种体现,更是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鄱阳湖生态区音乐文化产业概述

鄱阳湖生态区位于江西省的北部,其中总共包括了南昌、景德镇等38个县市区,鄱阳湖生态区音乐文化产业指的就是生态区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通过音乐的形式,以商业的途径在整个生态区内进行生产和销售,在该区域内举行的各类音乐文化产业活动都属于这个范畴。

二、鄱阳湖生态区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鄱阳湖生态区音乐文化产业之所以会引起重视,不仅仅是因为它是鄱阳湖生态区文化底蕴的体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更是因为现如今其发展已经陷入了不容乐观的状况之中,主要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鄱阳湖生态区音乐文化产业中所有的专业人才数量过少

无论是哪一个行业的发展,都需要优秀的专业人才来支撑和推动,但是现在鄱阳湖生态区音乐文化产业中从业的、具有完整的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是非常少的,人才的集聚力不够,而且现有的人才结构设置得也很不合理,让很多人都不愿意去从事。

(二)鄱阳湖生态区所有的音乐文化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实力较弱、技术水平低

鄱阳湖生态区中的音乐文化企业数量在近年来不断减少,在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企业减少就证明着其实力不够,在市场中所具有的竞争力过小,技术水平也较低,因此才会在与其他企业竞争的过程中被淘汰。所以鄱阳湖生态区所有的音乐文化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实力较弱、技术水平低就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鄱阳湖生态区音乐文化产业的融资渠道过少

鄱阳湖生态区音乐文化产业现在主要依靠的是政府的扶持政策,所受到的投资数量较少,资本支持的力度也不够强,总结一句话,就是融资渠道过少。融资渠道少,所以鄱阳湖生态区的音乐文化产业在主要靠政府扶持的情况之下,受到政府的影响是很大的,政府相关的服务平台和政策并不是十分完善,所能顾及到的方面并不多,这样就给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问题。

(四)鄱阳湖生态区所有的文化元素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要发展音乐文化产业,那么利用该地区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元素是十分重要的。鄱阳湖生态区的文化优势本身就不是非常突出,再加上现在所有的文化元素在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重视和利用,更是为其平添了不少的困难。

三、关于鄱阳湖生态区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一)注重培养专业人才

人才集聚力不够是鄱阳湖生态区音乐文化产业不能够有效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所以有关部门应该在培养专业人才这一方面予以高度的重视。首先,应该完善相应的教育体系,以培养具有高质量高水平的音乐文化产业管理的优秀的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这样就能够为鄱阳湖生态区音乐文化产业培养足够的后备人才。

(二)打造具有创新性的音乐文化品牌

鄱阳湖生态区要发展音乐文化产业,那么就应该打造一个属于本地并且具有创新性的音乐文化品牌,这样能够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前来,而一旦有了知名度,那么民间投资数量就会增多,支持力度也会得到加强,如此就能够有效地解决融资渠道过少方面的问题。

(三)整合并开发鄱阳湖生态区所具有的音乐文化资源

鄱阳湖生态区的文化底蕴深厚,但是音乐文化资源却是比较少且零散的,因此就需要将区域内所具有的音乐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同时开发这些资源为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和推动力。这样一来,鄱阳湖生态区内所具有的优秀音乐资源就能够被完全展现出来,促进音乐文化产业的前进。

(四)有关部门应该充分支持音乐文化产业的建设和发展

音乐文化产业作为鄱阳湖生态区内经济艺术两方面的重要体现,应该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有关部门应该充分支持和扶持音乐文化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在一些政策和公共服务机构方面应该尽力去完善,为鄱阳湖生态区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便利,这样不仅仅是对自身职责的一种履行,更是对该区域内的经济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音乐文化产业与鄱阳湖生态区音乐文化产业概述、鄱阳湖生态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如何促进鄱阳湖生态区音乐文化产业发展这三个主要方面进行研究和论述,并且希望通过文中的分析和所提出的意见建议,能够对鄱阳湖生态区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伟.文化研究陷入困境了吗?——与张喜华教授《再论文化研究的困境》一文商榷[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

[2]赵毅.文化:社会符号表意活动的集合[J].社会科学战线,2016,08.

[3]王芳.文化创新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J].理论视野,2016,07.

[4]颜玉凡,叶南客.文化治理视域下的公共文化服务——基于政府的行动逻辑[J].开放时代,2016,02.

[5]张翀.文化产业促进立法三问题[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09,01.

鄱阳湖生态区 篇2

1月31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动员大会在南昌隆重举行,这标志着该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家战略以后正式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探索,即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建设一个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生态经济,开创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

如何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实现绿色发展与加快发展的统一,是新一届江西省委、省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在总结经验和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新一届省委、省政府不断深化和创新发展理念,提出“生态立省、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并在2008年提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山江湖”工程的延续和拓展,是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的继承和提升,是历届省委、省政府长期探索奋斗的结晶,是全省干部群众半个世纪奋发努力的结果。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实施,标志着江西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发展理念得到了更高层面的升华和飞跃,必将开创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充分发挥江西省生态环境好的优势,更好地策应了国家新一轮区域发展战略,提升和突破了江西原有的区域发展战略,为江西发展争取到了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应有地位。

为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国家将在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政策、对外经济政策、重大项目布局上给予大力支持。特别是在一些重点领域,赋予了江西省在体制机制上先行先试的权力。这些政策措施,为江西创造了一揽子争取国家支持的优越条件,有助于从国家战略层面,集中政策、项目、资金资源,为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提供持久强大的支撑。

鄱阳湖是我国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出现富营养化的湖泊,经鄱阳湖调蓄注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河、海河与淮河入海水量的总和,承担着保障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鄱阳湖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是我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是国际重要湿地,也是亚洲最大的越冬候鸟栖息地。

在这一地区加强生态建设,强化环境保护,推进资源节约,推广生态文化,保护“一湖清水”,可以为我国开展国际生态经济合作交流提供重要平台,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现实样本,有利于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江西最大的优势、最大的财富、最大的潜力、最大的品牌,鄱阳湖更是江西省生态环境优势的集中体现。事实证明,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没有资金可以引进资金,没有项目可以获得项目,没有人才可以吸引人才;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建设就可以避免环境污染的拖累,步入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必须突出生态这个特色,坚持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切实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着力提高调蓄洪水能力,有序安排项目建设,加强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努力实现鄱阳湖地区经济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是发展,绝对不是单纯地保护生态,更不是守着金山受穷,而是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更好地为全省人民和子孙后代造福。

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关系紧密,缺一不可。实践证明,只讲发展、不讲保护,结果必然是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而只讲保护,不讲发展,只能是守着青山绿水受穷,抱着“金饭碗”讨饭,结果往往也不利于保护。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绝不仅仅是一个生态保护规划,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决不是只讲保护、不讲发展。规划和建设的核心都是发展,必须把发展贯穿规划实施的全过程,并以发展实际成效检验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成效。

江西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不加快发展、尽快扩大经济总量不行。但如果不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注重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可能失去宝贵的发展机遇和生态优势,这样即使GDP上去了,也会大而不强、难以为继。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是要坚持经济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坚持把推进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把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以推进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十大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加快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引领江西长远发展的大战略,是惠及全省、造福子孙的大工程,是实现江西省进位赶超、跨越发展的大机遇,是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致力科学发展的积极探索。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仅对江西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具有超出省域范围的重大创新和示范意义。

胡利民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进行时 篇3

鄱阳湖遭遇的极端天气

5月初,带着“水天一色”的想象走近中国第一大淡水湖。视线间,只见草长莺飞。往年,若要在禁渔期走进矶山,没有船根本不可能。而今,我们却乘着车飞驰在鄱阳湖底;小路边,碧波翻滚,时现牛羊,再往远看,一艘艘木船搁浅在草滩深处,无人问津。

 2011年的鄱阳湖大旱,60年不遇。“茫茫彭蠡杳无地,白浪春风湿天际”的景象或许无法再现。

鄱阳湖研究中心戴年华主任受邀全程参与这次的考察活动。这位对鄱阳湖研究多年的专家在行程中最常念叨的一句话就是:极端恶劣天气发生频率越来越高。

进入2000年以来,旱涝灾害使鄱阳湖地区的土地沙化日趋严重,草洲面积扩大,水域面积减小。今年的情况更是糟糕。自年初开始,江西全省降雨量异常,作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的鄱阳湖的水域面积仅为2009年同期的一半。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在内的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饱受干旱之苦。“大旱”作为头半年的热门新闻关键词高居搜索排行前位。

“2002年以来平均降水日数在下降。降水集中度大,要么不下,要么就下大的,容易引起洪涝灾害。”就在江西省气候中心殷剑敏主任介绍鄱阳湖生态状况时,鄱阳湖地区人民还在饱受大旱之苦。时隔一个月,一场盼了150多天的暴雨终于倾洒在鄱阳湖上。当鄱阳湖人终于展露笑脸时,防汛的紧急号角又接连吹响。接连几场强降雨已经导致农田受淹,房屋倒塌,上百万人又将经历一场洪灾威胁。旱涝急转的灾情再次印证了殷主任的话。

旷日持久的“囚徒困境”

大旱之春,南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滩茂密。深入自然保护区矶山站驻地,禁渔期的村民却满面愁容。无雨,无水,无鱼。面对60年不遇的旱情,他们只能自己想办法。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承包鱼塘的村民只能仰面坐等天降大雨。洲滩上,苔草涨势凶猛,同行成员调侃说:“发几张图到网上,就说这是内蒙古大草原也有人信。”

按照常理,这些苔草只有经湖水淹没后才能让鲤鱼、鲫鱼挂卵。罕见的旱情让鱼类最佳的繁衍场所大大“瘦身”, 今年的渔业收成势必受到致命一击。因为水位不够,鄱阳湖被分割成一个个与大湖不相通的小湖,沉水植物、底栖动物和鱼类的生存空间也相应缩小,鄱阳湖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008年1月,江西南矶湿地自然保护区批准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一身份的认定意味着任何对自然环境产生威胁的行业都将被拒之门外。发展工业虽然是带动地区经济提速的最佳模式,却势必与鄱阳湖周边城镇绝缘。一场“发展保护”之间的永恒博弈同样困扰着环鄱阳湖地区。

“这些年,不少来自国内外的工业投资商都想进入南矶,基本上都被我们婉拒了。”在南矶乡政府会议室里,陈红桥乡长一脸无奈地说。如何在解决当地人生计发展的同时将环境威胁降到最小?发展旅游相关的服务业是最直接有效的模式,也正为其他相同境遇的区域经济体所实践。这种既充分利用生态资源本身,又不额外增加环境负荷的做法是带动当下鄱阳湖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得之选。

夏水,秋荻,冬鹭—鄱阳湖富饶的生态资源已经开始吸引多家国际环保组织、生态环境学者以及背包客、摄影爱好者的关注。“一入冬,近千只白鹭汇聚湖畔越冬的奇景只有在鄱阳湖才见得到。”鄱阳湖研究中心主任的戴年华谈起鄱阳湖时的自信溢于言表。

在走访亚洲湿地面积最大(35116.1公顷)的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时,却并没有发现太多游客。紧挨湿地公园的内清村生活有600多人,目前只有3个农家乐宾馆。“渔家乐”宾馆的张老板介绍说,去年,自家生意还算不错,一个夏天接待了大概2000人。“客人主要都是周边的,该来的都来过了。”对今年的生意,张老板并不乐观。

身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除了传播宣传不力之外,往来交通的制约和配套产业发展的滞后同样阻碍着环鄱阳湖生态旅游的脚步。在解决“发展与保护”困境中选择发展生态旅游,其终极目的是带动当地经济,让普通百姓的日子好起来。

对经济整体水平偏低的江西省鄱阳湖地区来说,“生态旅游”概念虽然已成为决策层的共识,但如何在执行层得到积极落实,并最终收到成效,让百姓获益,的确还有一段很长的路。

作为鄱阳湖专家的戴主任说:“江西婺源的油菜花主题旅游十分值得借鉴。婺源的成功在于前期的景区规划做得好,周边配套设施的统筹工作也很到位。他们的经验值得鄱阳湖好好研究啊。”

解决之道

鄱阳湖流域的抚州地区是南丰蜜桔的主要产区,近年来,受冬季冻害和高温干旱气候变化影响,南丰蜜桔产量和品质令人堪忧。虽然温度的升高使蜜桔的种植面积扩大,但极端气温频发的趋势和水土流失的日趋严重,却极大抑制了果实的发育。

在走访德安县郊的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时,负责人特别介绍了坡地生态果园生态的研究成果,新技术的引进已为南丰蜜桔种植提供了新的改善方案。除此之外,政府也在探索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创新开发。江西省气候中心殷剑敏主任介绍说,政府已经开始和江西人保合作,南丰蜜桔冰害气象指数保险产品即将推出市场。

在利用科研技术提高传统农业种植效率的同时,鄱阳湖流域的一些城市也在低碳节能方面积极尝试,以抵消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坐落在江西东北的共青城自命名之日起,便如朝阳似火的青年,担当江西发展的急先锋。1960到70年代,面向香港市场的板鸭催生了一代国产名品“鸭鸭羽绒服”,鸭鸭集团成为我国最早从事羽绒服装生产的企业。

进入21世纪,共青城开始在新城市发展上动脑筋。自2009年开始,共青城出大力发展全国青年创业基地的建设。目前,园区已有超过60家企业入驻,投资强度超过200万元/亩。除了传统电子产品、纺织服装之外,创业基地正逐步吸引新能源领域的产业投资,风能、光伏、太阳能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相关企业相继进驻青年创业基地。身为低碳试点城市,共青城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全省平均值低1/3。

清晨7点,共青城市政府隔壁街道,早点摊上1块5一碗的肉丝米线刚刚出锅,还冒着热气;街边,一家接一家的露天摊位出售着样式陈旧的服饰鞋帽,花花绿绿的塑料生活用品向我们反复强调着一座3线城市的特征。

在一街之隔的五星级酒店大堂,全身职业行头的高尔夫球友正准备将两套名牌球具装进车厢。坐落在胡耀邦陵园附近的庐山国际高尔夫球场是江西省唯一一家符合国际标准的高尔夫球场,全年对外开放。作为革命名城的共青城,已将运动休闲旅游提上经济发展的议程。国际标准的高尔夫球会、国家网球训练基地和在建的四季滑雪场……共青城,正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圈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星子县位于共青城东北50公里之外,此地拥有优质的风资源,年平均风速约6.5米/秒。几年前,星子县政府以永久性占地5万元/亩和道路占地8000元/亩的地价优惠政策吸引了众多投资商纷至沓来。2009年6月,由中电投江西分公司动工建设的大岭一期风电场,共安装了13台1.5兆瓦风机,并于当年12月并网发电,在2010年产出了近4200万度电。

爬上大岭一期风电场山头,听星子县发改委副主任、风电办公室主任陈维林介绍说:“我们在工业上没有优势,只有因地制宜。”在利用和发展优势风资源方面,星子县做得十分出色。除大岭外,星子县的长岭风力发电厂和在建的沙岭发电厂将为江西省的节能减排做出更大贡献。

鄱阳湖生态区 篇4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流域为核心, 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为支撑, 以发展生态、推动提升经济转型为重要战略构想, 终极目标是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的样板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以及全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1]国务院已于2009年12月12日正式下文批复江西省人民政府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这正式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提升为国家重要战略之一。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江西省历史上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是引领江西长远发展、惠及全省人民和子孙后代的龙头工程, 也是中央交给江西人民的光荣使命, 对实现江西在新世纪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对高教自考教育需求分析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中明确提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定位是成为国家综合开发大湖流域示范区, 加快中部崛起重要推进区, 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 并且要重点打造十大产业基地。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决定未来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将成为全国各类人才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但是, 新形式下区域内各类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在总量、质量和结构上, 与之的需求存在有较大差距,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内经济、社会的发展。只有把经济增长的方式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才能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 全面实现建设鄱阳湖经济生态区的宏伟目标。所以建设一支高素质、有竞争力的人才队伍已经成为区域内发展的必然要求。灵活、形式多样的高教自学考试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和学习服务就是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有效载体, 是一条适合大量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它弥补了政府高等教育的成本的不足, 减少了教育资源的浪费;由于它具有灵活性、广泛性、开放性、终身学习性及社会资源共享性等特点, 考生参加学习可以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参加学习的群体非常广泛, 是真正的没有围墙的大学。[2]它可以调动和整合社会其他教育资源, 真正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等优势, 高教自考教育将起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键和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教自学考试能较好地满足了区域内建设各方面人才日益增长的继续教育和继续学习的需求。

同时推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面策应鄱阳湖经济生态区建设工作, 不仅是完善自学考试制度的创新实践, 成为我省发展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 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同时也是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为我省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重要举措。

三、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高教自考发展建设思考

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自学考试的工作将面临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 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必须审时度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服务于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为定位, 充分发挥自学考试的制度优势和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努力整合社会资源, 坚持进行制度创新, 应积极主动适应鄱阳湖经济生态区建设发展和对培养人才的需求;“面向农村、面向企业、面向社区”, 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和范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考生为中心、以规范保质量、以创新求发展”的工作思路, 确保自学考试事业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为鄱阳湖经济生态区做贡献。

1. 进一步完善组织管理机构, 加强自考队伍建设

完善组织管理机构, 提高自学考试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是自学考试策应鄱阳湖经济生态区建设发展的需求。根据自学考试在新时期的定位, 需要进一步加强决策的科学化以及对自学考试质量的有效监控, 因此需要动员各方面的专家和有关部门, 建立健全自学考试的专家咨询决策机构。拟建立和完善“自学考试专业建设委员会”、“自学考试教材建设委员会”、“自学考试教学督导委员会”、“主考校工作联席会”、“自学考试战略发展咨询委员会”, 保证自学考试科学健康发展。加强对自学考试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培训。自学考试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的面很广, 参与的人员众多。要凝聚这样一支队伍, 一定要用共同的价值取向统一队伍的思想认识, 坚持把思想道德建设放在首位, 不断提高自学考试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 同时还要加强对自学考试各领域工作人员的培训。推行持证上岗制度, 做到经培训合格后上岗工作, 以提高工作水平。

2. 构建符合生态经济区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

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促进和谐生态经济区的建设, 自学考试应根据生态经济区域内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时调整专业课程结构, 适应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调整专业课程使其适合并服务于区域内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科学合理设置不同课程专业开设标准。培养专业化、复合型的实用人才。确立既符合自学考试特性要求, 又适应区域内企事业单位用人实际需求的课程体系和标准。大力推进面向区域内农村、企业开考的应用型学科专业, 要打破学科本位的专业课程设计理念, 以“能力本位”的理念设计专业课程, 探索订单式培养的新模式, 为生态农村的建设服务, 为生态经济建设与发展服务。探索建立区域联合开考专业体系建设的模式, 在经济和文化背景、社会需求具有共性的县区, 充分合理地配置高等教育资源, 实行学历证书与非学历资格证书的相互沟通, 推进自学考试区域合作的发展。

3. 努力构建各种教育形式相互沟通与衔接的立交桥

证书互认制度是拆除各种教育类型、教育形式之间相互隔绝之墙, 实现各种教育因素综合化、一体化的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自学考试的学习成就认可制度使其在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沟通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要按照“学分互认、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 积极探索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沟通与衔接, 探索自学考试学历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电视大学、网络学院等教育形式的沟通与衔接, 为区域内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4. 健全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构建社会化的助学网络

高教自学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相结合的教育形式”, 以考促学是高教自学考试的普遍运行机制。[2]积极探索在区域内发展多种形式的助学, 满足区域内不同生源群体的学习需求。优化培植一批实力强、有影响的助学机构, 采取函授、面授、网络远程、多媒体、辅导资料等不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助学活动。鼓励实施网络远程教学, 建设学习超市等措施。把基于互联网的自学考试助学体系建设作为区域内建设社会化助学新时期的重点工作来抓。众所周知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往的习惯和信息传递的方式, 也革新了人类对知识、能力和技术的学习方式。自学考试的远程网络学习平台应以以人为本为宗旨, 以互动、学习、服务组织为基点, 在不断加大专业课程资源投入的同时不断整合区域内其他社会优质教育资源, 构建涵盖精神文化、组织文化、科学文化、技艺文化和娱乐文化的功能强大、便捷通畅、有亲和力、形式多种、相互融合的、综合网络学习平台。在实施网络助学的过程中, 要充分整合和利用区域内既有的资源, 进一步挖掘提升社会力量办学机构、普通高校的积极性, 共同构建覆盖面宽而广、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助学服务体系框架。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招考资讯网站、论坛微博等现代化传播工具, 大力宣传自学考试的政策、信息;发布考试计划、大纲等;增加网上学堂的课程;继续扩大网上服务的功能, 建立网上教材发行平台;逐步实现区域内考生通过网络基本可以得到全方位的服务。要根据区域内自学考试的特点, 构建独具特色的自考文化, 为对考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5. 以信息化推进管理手段现代化,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高教自学考试服务全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还要必须进一步提升自学考试现代化的管理水平。只有充分利用信息化带动高教自考管理工作的现代化, 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才能为区域内考生及各有关企事业单位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完善自学考试的信息管理平台建设, 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拓展其功能。探索把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成为能够集考务考籍管理、计划管理、助学管理、考生服务为一体的, 能够连接区域内自学考试各管理机构、主考院校、助学机构的标准化的、快捷安全的、互联互通的信息管理平台。其次在已有的基础上, 继续加大考场环境标准化建设力度, 保证高教自学考试管理健康有序的向纵深方向发展。

四、结束语

展望未来, 形势在变化, 事业在发展。全面开创自学考试策应鄱阳湖经济生态区建设工作新局面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 也是检验自学考试大规模、灵活性办学机制的重要课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不断创新改革, 高教自学考试一定能够不辱使命, 为江西的鄱阳湖经济生态区建设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服务。

摘要:高教自学考试制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促进高等教育公平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背景入手, 对高教自考在服务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路径方面作了深入分析和论述, 提出了具体的高教自考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服务的设想与建议。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教自考,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汪玉奇.正确把握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本质内涵[J].鄱阳湖学刊, 2010 (1) .

[2]陈至立.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2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Z].2001, 2.

生态江西 绿色崛起 — 鄱阳湖 篇5

——鄱阳湖生态文明行 随着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日趋严峻,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环鄱阳湖经济区”的建立,要确立区域一体化的意识,积极促进市场一体化机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推进环鄱阳湖区域综合环境治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于2009年12月12日获得国家正式批准。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翻开了江西发展崭新的一页,对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加快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及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江西人,深刻地感受到省委省政府为了改变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滞后、群众生活水平低下的落后面貌,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本着综合治理、系统开发、坚持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坚持科技支撑等原则,根据“山江湖开发治理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江西持续开展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山水、发展区域经济、消除贫困等方面的建设。经过20多年的努力,山江湖工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同时在江湖流域开发治理方面取得一批科技成果,在国际上产生良好影响,成为江西绿色崛起的基石。

鄱阳湖位于长江之南,江西省的北部,是江西的母亲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上重要的湿地、重要的候鸟越冬地,属于世界的“生命湖泊”。它与赣江、抚河、信江、铙河、修水等五大河流尾闾相接的似盆状的天然凹地,受长江、“五河”水位制约,水量吞吐平衡而形成的连河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国土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是连接南北方、沟涌东西部的重要枢纽;毗邻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重要腹地,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对鄱阳湖的开发治理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先后实施了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昌九工业走廊建设、九江沿江开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仅对于江西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具有超出省域范围的重大创新和示范意义:是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江西如果能够成功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发展模式,将为全国各地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现实的示范;是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在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探索大湖流域开发、保护、治理的新经验,将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有利于保障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从而积累大湖流域综合开发治理的新经验;是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助于打造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的城市群,加快实现中部地区“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战略目标。我们要充分认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本质内涵、发展定位和战略目标,切实把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引领江西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重大战略和“龙头”工程,举全省之力精心组织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全面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立不只是环境的问题,而是环境、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种内涵的有机统一体,本质上体现了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基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观。因此,只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把当前和子孙的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进行经济和社会建设。在此基础上,突出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基础,为以后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和更多有利的条件。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立不只是环境的问题,而是环境、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种内涵的有机统一体,本质上体现了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基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观。因此,只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把当前和子孙的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进行经济和社会建设。在此基础上,突出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基础,为以后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和更多有利的条件。

第一,做好区域一体化文章,建立统一的管理机制。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仅要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网络系统的作用,构建区域性高效、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系统,还要鼓励鄱阳湖区域各市县的政务信息、经济信息、科技信息、文化教育信息、人力资源信息、医疗卫生信息、旅游与交通信息等资源建立统一的网络系统,强化环鄱阳湖区域的资源共享。

第二,优化产业构建,探索市场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创新鄱阳湖区域的发展机制,有效地探索市场一体化,以市场来推动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先者,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和优化三大产业的布局及各产业内部的结构,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整体素质,同时和区域周边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环境相协调,明确分工,强化协作,进一步促进区域内外各产业的协调发展;再者,要建立能与国际接轨的市场运作规则,统一市场准入和市场退出机制,同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市场运行规则,培育一体化的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等,开展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推动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最后,要强化商贸流通体系,构建区域内外的产权交易共同市场。

第三,加快推进环鄱阳湖区域综合环境治理一体化。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立节约型的鄱阳湖经济生态区,首先,要围绕鄱阳湖区域周边环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建设,树立大环保的观念,建立全面的环境管理体系和推进清洁生产;再者,要实施人工控湖工程,调蓄长江及“五河”洪水,大力加强沿湖及湖内污染治理,进一步促进湿地生态功能、效益与优化管理;最后,对湖区生态环境系统的形成、演化过程、影响与控制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制,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关注环境变化对湖区的影响,促进湖区的可持续性发展。

拒绝污染项目,保“一湖清水”。近年来,在快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应始终把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引进一大批能源、农业、林业、渔业和旅游业等重点生态项目落户鄱阳湖地区,而那些想进来的高污染工业项目在环评时就被一票否决。现在的鄱阳湖依然是天蓝水碧,聚集全球95%以上的白鹤种群每年都在鄱阳湖湿地保护区安然过冬,以水禽为主的物种多样性在鄱阳湖得到有效保护和扩展。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我省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重大历史性机遇。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从全国大局着眼,从江西实际出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也是顺应时代要求,建设生态文明,走新型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历史机遇气,我们应力保鄱阳湖湖水清澈,为实现生态建设提供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一鄱阳湖城市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同时对于我们青年大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就业机会。我们要好好的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大力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首先作为我们大学生来说发展保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我们可以做一些保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演讲,为周围环境的恶化而感到心痛,我想:作为未来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人类环境的构成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无视有关环境保护法律,不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的话,我们的生命将毁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对我们作出严厉的惩罚。为此,我们应该下定决心要从我做起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江西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战场,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既是培养青少年绿色文明意识、生态环保意识和公民责任意识的一个有效载体,又是团结带领青年大学生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贡献青春和力量的一个重要途径。青年大学生应进一步增强绿化祖国、改善生态环境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自己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实现绿色崛起的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未来。

鄱阳湖生态区 篇6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模糊聚类分析法;生态立区;生态经济;空间格局

1研究区域概况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环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鄱阳湖自然地理区为基础,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的经济特区[2]。

2数据的来源与研究方法

2.1数据的来源

为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生态立区”,推进经济区的整体协调发展。研究资料包括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2003-2010年《江西省统计年鉴》、《江西省环境统计年鉴》、2010-2011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统计年鉴》、数字地形图和其他社会经济统计资料。研究区域包括31个县(市)。

2.1研究方法

生态经济分区是在生态经济区的基础上,对客观存在的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特征的认识,是社会(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模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分区基于将经济、人口、生态这三方面作为主成分贡献率考虑,打破原有主体战略功能区划,从空间上嵌套生态因子,从生态崛起的视角,在原有数据的基础上,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1个单元进行分区。

2.1.1变异系数与标准差指数

进行生态分区是以生态区内部存在经济差距为前提。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所辖县(市)2003-2010年数据可知,生态经济区内存在较大差異。衡量区域经济差距的指标有基尼系数、变异系数、标准差指数、变异系数和锡尔系数等。本文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时,使用变异系数和标准差指数分别从绝对和相对角度测算区域间经济差。

2.1.2人口与经济集聚度

集聚度是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地或范围的大量集聚和有效集中。本文将生产要素归一化为人口与经济。生产要素选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人口与经济集聚度指标,能够衡量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为生态经济区在内部初次分区的基础上融入生态因子作出度量。

(公式1)

(公式2)

公式中pi表示某年i地区人口集聚指数;Gi表示某年i地区经济集聚指数。

2.1.3锡尔系数

锡尔系数最早是由Theil于1967年研究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时首先提出来的。以锡尔系数表示的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总水平等于各个国家收入份额与人口份额之比的对数的加权总和,权数为各国的收入份额。在这里只需将国家换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则可用它来研究生态经济区的差异。从而更好的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分区提供经济依据。

(公式3)

公式中T为锡尔系数。T越大,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大。其中N为地区个数; 为i地区的GDP占区域的比重; 为i地区的人口数占区域的比重。

4分区结果与对策分析

4.1分区结果

以三因素类聚结果为基础,采用模糊类聚分析法,根据生态、经济、人口特征类似且兼顾县级行政区划的原则,在经济“生态化”的指导下,人为地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划分为4个子区域。各区命名为:

I南昌城镇化与污染治理生态优化区

II九江湿地与森林生态农业区

III抚州森林与水源生态保护区

IV新余新能源与生态产业腾飞区

4.3对策分析

(1)南昌城镇化与污染治理生态优化区。包括南昌市、南昌县、新建县(上和下)、安义县、永修县。本区地形以平原和水域为主。本区生态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高高水平地区,因而城市污染较为严重,特别是地下水。

南昌市人口密集,现代制造业发达,教育科研优势较强。南昌市应进行地区合并,做大城市规模,建设“大南昌”,充分发挥教育、文化、人文后进优势,利用昌九经济走廊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规划及⊥型(浙赣线与昌九)结构,充分运用点——轴开发,发挥经济扩散性效应,带动沿线经济发展。

(2)九江湿地与森林生态农业区。范围包括九江市区、九江县、瑞昌市、武宁县、德安县、星子县、都昌县、彭泽县、湖口县。本区以滨湖平原、丘陵为主,本区生态环境较好,旅游资源丰富,传统农业较为发达。但是本区生态环境日益脆弱,人口较多,造成自然景观破坏严重。

九江市应充分发挥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优势,将九江县合并做大做强绿色九江,增强总体实力和地区带动能力,充分利用沿江沿湖的双沿优势,提升对外开放程度,增强经济辐射带动能力,使该区的生产要素充分涌流。

参考文献:

[1] 许月卿,李双成.我国人口与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J].人文地理,2005,81(1):117 - 120.

鄱阳湖生态区 篇7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资源赋存状况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涵盖了江西省内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总面积达5.12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30%。区域内名山耸立、名江横流、名人辈出,拥有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和丰富的动植物种群,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条件。按照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国家标准,可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资源赋存状况概括归纳如下:

资料来源:根据互联网资料不完全统计、综合整理而成。

总的来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资源数量丰富、类型多样、品味较高,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得益彰,组合条件良好,具有较强的旅游吸引力和市场影响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Strengths)

1、优越的交通区位。

从全国范围来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处于我国南北贯穿、东西联结的枢纽部位,由长三角城市群、海峡西岸经济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试验区等区域经济体拱卫合围其中,区位条件可谓得天独厚。其交通优势也十分显著,目前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四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尤其是长江黄金水道和京九大动脉临湖而过,为其生态旅游的大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可进入性。

2、突出的产业地位。

政府支持是旅游产业得以发展的根本保障。近年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相关各级政府都对发展生态旅游业给予了足够重视,一方面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另一方面纷纷将产业政策向旅游倾斜,进一步明确了旅游业的主导产业地位,并将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这些举措将推动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的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快车道。

(二)劣势分析(Weakness)

1、区域联动有待增强。

长期以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相关的各县(市、区)在生态旅游业发展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行政割据、各自为政”的弊端,相互之间尚未建立起目标一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全方位合作机制。相反,由于资源与区位的相似性,在旅游市场上这些邻近的县(市、区)之间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直接竞争关系。因此,通过广泛地区域合作与联动发展提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整体旅游竞争力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2、产品层次有待增多。

旅游者类型的多样化及其旅游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旅游产品内容形式的多样化和层次化。从现实的情况来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产品的供给主要停留在观光游览型的基础层次,如水上观光、森林观光、山岳观光等,而参与体验型的高层次旅游产品明显不足。所以,根据细分市场的不同需求不断进行旅游产品创新,从而丰富产品层次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机遇分析(Opportunity)

1、区域发展的政策性机遇。

自1999年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江西省及时抢抓机遇,使鄱阳湖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中转作用,在相当大程度上带动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活力。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难得的政策性机遇,为该区域生态旅游业的加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产业发展的趋势性机遇。

旅游业被誉为“朝阳产业”和“无烟工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一直保持着平稳、快速的发展态势,旅游人次数和旅游总收入不断增加。据世界旅游组织(WTO)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1位的旅游目的地国和第4位的旅游客源地国。同时,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已经成为国际上近些年来新兴的热点旅游项目,倍受旅游者青睐。这些趋势性机遇,更进一步表明生态旅游业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四)威胁分析(Threat)

1、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旅游业的高成长趋势也使得各个层面的市场竞争变得尤为激烈。从空间上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的发展面临“东西夹击”的挑战。东部沿海省份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拥有良好的接待设施和相对成熟的旅游产品,旅游竞争力强劲。而西部地区受益于“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倾斜,亦有明显的后发优势,以其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和神秘独特的旅游形象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2、专业人才供给不足。

为了契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江西省众多高校如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九江学院等都开办有旅游管理专业,具有一定的招生规模。但是从旅游专业毕业生的走向上看却难如人意。一方面,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定向吸引力客观上造成日益普遍的“孔雀东南飞”现象;另一方面,许多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最终选择跳转到其他行业,而能在县(市、区)中坚守基层旅游行业岗位的大学毕业生更是凤毛麟角。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发展的战略对策

要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业突破性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把握形势,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具体地讲,就是要做好“五个加强”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整体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规划的指导。因此,当务之急是要结合湖区生态旅游资源特色,委托专业机构科学地编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其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产业定位、发展目标、空间结构、重点项目等进行全面地部署。同时还要建立起切实有效的规划实施反馈机制和监控体系,避免区域内某些县(市、区)和旅游开发商由于利益驱动,在项目开发上随意越过规划的边界而使规划变成一纸空文。

(二)加强资金投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旅游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区域、产业、生态、社会的重新优化布局,需要动用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建设中。所以在资金来源上应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一方面要大力争取国家及省、市各级政府专项拨款,更重要的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有实力的旅游开发商前来投资建设;而且还要积极打造开放性的旅游投融资平台,提高区域内旅游企业的融资和筹资能力。

(三)加强产品开发。

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发展的核心内容。要充分利用区域内的独特的自然湿地风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开发出能够满足旅游者多元化需求、充分涵盖观光、体验、享乐、认知等各层面的系列生态旅游产品,目前可着重考虑建设观鸟生态旅游基地、休闲渔业旅游基地、观光农业旅游基地、湿地森林生态公园、水生生物博物馆、水上运动场等。在旅游线路设计上,则要突出“水陆”并进的设计风格,即要有水路、陆路和水陆交替线路供游客自主选择。

(四)加强营销推广。

尽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资源品味上乘,但“皇帝女儿不愁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已过去,营销推广活动在区域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举足轻重。而营销推广的核心问题是旅游形象问题,因此必须深入挖掘鄱阳湖区域的文脉、地脉内涵,在本底分析的基础上塑造出完善的旅游形象系统,形成明确的旅游主题形象、辅助形象、旅游标志、旅游口号,并进行长时间、全方位、多手段地宣传促销,如有针对性地参加旅游展销会、博览会,制作多品种、多语种的旅游音像制品等。

(五)加强人才培养。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旅游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为旅游专业人才的竞争力。区域内各县(市、区)要进一步推进旅游人才教育培训,迅速培养出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过硬、能力突出、相对稳定的高层次旅游人才队伍。首先,要全面实行旅游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和考试制度,定期组织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在岗轮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其次,要改革用人机制,改善人才结构,采取“栽桐引凤”的做法,通过良好的工作待遇、工作环境以及发展空间吸引急需的专业人才前来大展身手。

参考文献

[1]马勇,周霄.WTO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新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3]孙冬英,王燕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J].生态经济,2010,(3).

鄱阳湖生态区 篇8

1 公益林区域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现代林业理论中,以不同地区气候、地理、土质等自然条件以及森林功能的侧重需求,把林业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天然林区的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严重区、难以营林区、生态屏障区、居民休闲区、旅游区和地质遗迹保护区内的森林、主要公路(包括旅游公路和边防公路)两侧的林带,都属于公益林区域。公益林区域的经营目标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因地制宜,只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以充分发挥森林的各种生态保护功能[3]。2001年,江西被列入全国11个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省之一,此外,部分市、县也启动了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生态公益林得到了有效保护。

1.1 江西省“一大四小”工程中的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当前在江西全省范围内开展的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是继1980、1990年代灭荒造林以来,第二次声势浩大的群众性造林绿化运动,对江西正在实施的生态立省战略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为鄱阳湖生态的改善创造了条件,为富民兴赣探索了一条新路,吸引了很多观念新、信息灵、有技术并有着一定经济实力的新型农民返乡创业,对拉动内需和投资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促进了全省林业产业的发展。仅九江市全市新造高产油茶5 300多hm2,新造以杨树、泡桐等速生树种为主的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近2万hm2,为做大做强九江市林业特色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现代林业建设的发展模式,“一大四小”工程有效地解决了大规模造林遇到的资金和管护难题,走出了一条政府投资启动,民间持续投入,群众广泛参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之路,这是现代林业建设的发展之路,是种极其成功的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1.2 以天然林培育及保护为主的生态优先型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近年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已经影响了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防风固沙、气候调节等在内的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5]。因此,发展以天然林保护及培育为主的生态优先型林业生态经济是一条切实可行之路。目前,江建设实施,水土流失初步得到了有效遏止,生物多样性也明显增加,为工程区广大农民提供了一个“门前打工”的良好机会。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也为当地群众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工程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今后,江西省生态项目的实施重点将向生态公益林区域倾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广泛地营建了多种生态公益林:九连山生物多样性保护林、安远江———湘水水源涵养林、赣江源水源涵养林、都昌县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等,并将进一步发展以防护林为主的生态经济兼用林[6]。

1.3 以生态重建与生态移民为主的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2011年《江西省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十一五”规划》公布,正式启动实施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计划。东江源头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且区域生态环境功能正逐步下降,局部地区环境污染情况已经比较严重。江西存在很多这种脆弱生态环境区域。因此,在这类区域,可以实行积极的生态移民及生态重建政策,发展生态重建与生态移民为主的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以约束人类活动作为基本出发点,以生态保护为首要目的,力求依靠自然规律,发挥自然力的作用。在东江源头区域拟实施的一系列工程有:生态林建设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矿山生态恢复工程、生态农业工程、防洪、饮水工程、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工程、生态旅游工程、生态移民工程、生态环境预防监测与信息管理体系建设工程。

1.4 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生态旅游[7]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代表着21世纪旅游发展的方向。发展旅游业一方面将直接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带动酒店、饮食、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的发展将同时大大改善投资环境,并且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大众消费。江西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还有颇具特色的多元生态文化,这些都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强大优势。

4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庐山、井冈山、龙虎山和三清山都有良好的生态背景与丰富的文化生态内涵,森林植被繁茂,生物多样性丰富,风光秀丽,是开展生态旅游的重要场所。因此,此类林区的最佳发展模式便是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为主的林业生态经济。生态旅游开发的重点区域,应该靠近其他旅游景点,或者靠近开发价值较大的区域,而那些交通等基础设施较差的区地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或休闲山庄等。

婺源旅游经济发展[8]不仅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形成了以旅富民、以旅兴县的独特发展模式。婺源文化与生态旅游业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快。2001年以来,婺源围绕“文化与生态”主题,先后开发了10多个景区,婺源作为一个文化与生态旅游区被评为全国首批林业旅游示范区。同时,依靠当地优质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林业生态文化旅游,将生态与文化巧妙融合,全面展示了林业生态文化旅游的精髓,达到了森林、文化、人类活动的充分和谐。婺源成为江西林业生态文化旅游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是江西生态旅游为主的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缩影。

2 商品林区域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商品林[9],是指满足林业产业发展需要,以提供木材和林副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发挥森林经济效益为主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商品林区域主要经营目标是经济效益,目的是缓解短期内木材供需矛盾,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和利用。

2.1 林农复合型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林农复合系统[10]是发展中国家为了走出农业和林业单一发展的困境所作的选择。突破了传统农、林业单一的生产方式,形成以林为主的一个复合的、开放的、具有整体效应的生态系统。江西黄岗山、樟树、铜鼓县、彭泽县、鸦鹊湖等地这种益林益农的区域非常多,林农们充分地利用了林农复合型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他们在发展经济林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土地资源优势,综合发展生态种植,生态畜牧业及绿色加工业。这些区域采用的主要模式有:粮———果———林型、林———粮———药型、林———牧———粮型。按照这些模式发展生态经济不但使林农的收入增加,使林区林农长期贫困的矛盾得以从根本上解决,还保证了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通过建设绿色食品、水果和药材的种植加工基地,建设畜牧养殖基地,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畜牧业和种植业,走出农业和林业单一发展的困境,实现林———农———牧共同发展[11]。

2.2 资源综合利用型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广义上讲,林区资源综合开发就是对林区的各种资源进行广泛的合理的开发利用,既包括山上的沟系开发,又包括山下的庭院经济和加工利用,以及矿产、旅游业的开发等。适合综合开发的林区一般自然资源湖生态经济区林业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具有综合开发利用的优势条件,可以依托农业、旅游、矿产等资源优势,以营林为建设重点,整体协调,分不同地区进行林下资源和矿产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综合发展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矿产业、加工业。江西宜春丰顶山林场正在走资源综合利用型林业生态经济发展之路:对林业、旅游、房产、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建成毛竹林、用材林、果木林、天然林及珍贵树种林,林间套种毛竹、中药等经济作物,养殖鸡、鸭等家禽,推出含山茶、百合、生姜、辣椒、茶油、土鸡蛋等生态无公害高山蔬菜食品,建设养生渡假低碳绿色别墅,建立野生动植物保护基地和动植物科普教育基地。全面诠释了林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模式、规模。

2.3 林工一体化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林工一体化[12],是指通过建立和完善资源培育体系、林产品加工体系、生态文化体系三大体系,促进林业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高的系统化工程。林工一体化包括林纸一体化和林板一体化。实施林工一体化,目的在于打破传统的林工分离经营模式,将林木加工业与营林基地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集林木加工与植树造林于一体的新型工业化格局。近年来,随着全员生态保护意识的显著增强和森林资源的短缺,以木材为主要原料的造纸产业,原料来源问题日益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难题。而发展林工一体化,是破解这一难题、促进我国林产品加工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实施林纸一体化中,江西晨鸣纸业有限责任公对森林资源的消耗,该公司正在建设10万hm2林纸一体化工业原料林基地项目,并拟用10 a左右的时间建成。目前,江西晨鸣纸业有限责任公司已在德安、鄱阳、东乡、进贤等县,发展原料林基地2 300多hm2。

摘要: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同区域的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提出几种不同模式下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刘积红,邓清华,钟瑞华.江西林业策应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的思考[J].林业资源管理,2008,12(6):23-26.

[2]郭杰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地位、特征与构建[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8,4(28):91-94.

[3]欧阳勋志,王熙钱,廖为明.江西省生态公益林产权结构优化及其管理对策探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29(6):1002.

[4]曹志远,毛流明.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的定位[J].江西林业科技,2009(S1):3-5.

[5]熊亮,黄海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资源现状分析[J].绿色科技,2011(6):104-105.

[6]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西鄱阳湖流域生态林业发展规划[R].2008-8.

[7]邹宽生.江西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考[J].生态旅游,2004(S1):176-178.

[8]王立国,刘娅.江西婺源乡村旅游区生态安全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3):14685.

[9]白秀红.我国林权改革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

[10]赵运林.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的原理、特点及其类型[J].生态科学,1994(1):118-119.

[11]王冰.试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7):153.

鄱阳湖生态区 篇9

一、问题的提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取得长足进步,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但在这一发展进程中,农村的社会、生态之间出现种种不协调的现象,经济发展往往伴随着资源的过度消耗、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由此,经济上虽取得了一定的增长,生态上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解决农村发展的问题需要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来指导,生态农村发展模式应运而生。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农民对政府依赖性较强,对生态农村建设认识不足。

生态农村建设理所应当要由政府充当主持人。但是当这项工程建设到一定程度后,政府与农民的角色就要发生转换,应由农民充当这项工程建设的主人。然而,由于一些政府部门对生态农村建设的目标定位、宣传不到位,加上农民自身文化水平的程度限制,导致农民习惯性依赖于政府的行为,对生态农村建设的认识明显不足。调查显示,有62%的农民认为生态农村建设只是政府的形象工程。

2. 只注重外在形象改造忽略了内涵建设。

当前,大多数地方仅仅把建设停留在村庄外在形象的改造,而对于村民的文化建设、文明建设等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一些农村赌博现象屡禁不止,迷信风气较重,对于“算命”、“看相”等迷信深信不疑。还有的村庄攀比之风甚重,相互摆阔气讲排场,生活陋习未得到有效的改善,等等。这些都与生态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相违背的。

3. 生态基础设施薄弱,后续建设经费不足。

调查表明,尽管有些村庄的基础设施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进行了改造,但与生态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仍显薄弱。此外,生态农村建设的后续经费也明显不足。在有些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但后期损坏严重,缺乏维护,村容村貌也得不到保护,经常出现村庄垃圾成堆、牛粪满地、路灯不亮等情况。

4. 乡镇工业园对农村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

目前,各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都很重视,都积极地对外进行招商引资,大力扩建乡镇工业园。而与此同时,却忽视了引进企业对周边环境的污染。有些地方引进的企业大多数是高污染行业,如造纸厂、水泥厂、印染厂、纺织厂等。调查显示,40%的人认为居住地环境遭到了污染,30%的人认为工业园工厂排放了大量的废气废水。可见,乡镇工业园对农村环境的污染比较严重。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村建设的策略

1. 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共建机制。

生态农村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事关社会经济长期、健康、和谐发展。因此,应该积极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共同参与建设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两只手”的作用,建立多元化筹资渠道,为生态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

2. 加大宣传,强化农民在生态农村建设中的主人翁地位。

在生态农村建设进程中,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强化农民的主人翁地位,以弱化他们对政府的依赖性。为此,政府应加大生态农村建设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农民认识到建设生态农村的重要性,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建设进程中来。如不定期举办生态农村建设的宣讲,组织开展生态农村建设图片展,组织举办生态农村建设完成后未来生活大讨论等活动,让农民参与到生态农村建设的全过程。这样,既可加深农民对生态农村建设的认识,又可激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 注重生态农村的内涵建设。

在外在形象建设达到一定程度后,要适时地将建设重点转到内涵建设上面来。要大力开展扫除农村生活陋习的活动,宣讲赌博、斗殴、迷信等生活陋习对于家庭的危害,向广大农民宣传现代化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模式,积极引导农民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要在农村广泛开展文明、文化普及活动,以现代文明影响、推动生态农村的内涵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农村生态文明。

4. 建立长效后期维护制度。

生态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包括了规划、建设和后期维护的全过程。规划、建设固然重要,但规划好了,建设完美了,却没有得到有效的维护,就会使原有的成果毁于一旦。因此,在生态农村的建设过程完成之后,更重要的是进行有效的后期维护服务工作。我们要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后期维护制度,并督促落实运行,充分调动广大农民朋友的主动性,积极投入到建设成果的维护中去,从而确保生态农村建设的成果能长期被广大农民享用。

5. 逐步建立乡镇工业园企业准入制度。

地方政府应该逐步构建乡镇工业园企业的准入制度,坚决禁止高污染、低收益的企业进入。对高污染、高收益的企业要积极引导企业建设污染处理系统,并督促检查其运转情况,对于污染处理不力的企业进行黄牌警告,直至关停。对于低污染、低收益的企业可少量引入。对于低污染、高收益的企业则应大力引进,并给予适当的扶持。这样,既可解决地方经济发展的问题,又不会给当地的环境带来污染。

参考文献

[1]陈钦华.湘西山区生态农村建设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09.

鄱阳湖生态区 篇10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对策

在江西省的科学规划和实施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诸县市的生态农业取得了明显成绩,呈现出许多特征。例如:一是农业产业化已经形成;二是农业标准化的发展思路已经确立;三是湖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四是观光农业开发模式不断创新;五是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六是农业生产新技术推广步伐加快等。但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快速发展,也存在诸多制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发展的瓶颈。

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发展理念制约

受所处的地理位置的影响,鄱阳湖区的农业生产者没有直接面对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长期受稳步发展思想的指引,形成思想保守、竞争意识缺乏等不良思想,对生态农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一是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延续着比较传统、老套的思想观念,生态农业的意识很浅;二是市场信息的不畅及闭塞的环境成为农民思想保守的重要原因;三是大多数农业生产企业都是小规模经营,对发展现代耕作及专业化生产不利,这种传统的思想、陈旧的经营理念及落后的耕作方式很难与湖区生态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四是发展机制制约,一方面,农民选择何种农业发展模式还不确定,另一方面,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生态农业发展涉及多个部门;五是循环农业理念还有待深入人心。

1.2 资金投入不足,造成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比较落后

对农业发展所需资金的投入不足一直都是鄱阳湖区“三农”发展存在的最大障碍,资金的缺乏造成农业基础设施如农田基本设施、水利设施、农村道路交通等陈旧老化,以至于抗灾能力逐渐弱化,难以确保农作物生产的高产稳产。据相关数据表明,2007年全省的旱涝保收面积还没占到耕地总面积的70%,另外,水土流失的面积达3.25万平方公里,为土地总面积的21.1%及山地总面积的35%,很多灌区长期得不到修理维护,由于时间久远,工程逐渐老化而且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损坏;农作物种子在良繁体系的建设上也一直受到资金问题的困扰,以致很难适应发展的需要,目前许多种子公司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仍然很落后;农机的装备水平也亟需提高,对现有的农机装备结构给予的调整力度还比较浅显,农机化投入缺乏健全的保障机制,场库棚、修理点、机耕道等基础设施缺乏相应的配套,农机的社会化服务能力很难适应现实的发展需要。各级地方政府也因为财力有限,对农业的补贴无论在范围还是程度上,都无法满足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这样导致许多建设项目因前期的投入严重不足而难以全面铺开。

1.3 环保形势严峻,生态农业发展的环境基础亟待改善

江西省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具有快速发展省域经济的迫切要求,所以在过去的工业、农业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保护的监管多有忽视,产生了一些有违生态农业发展要求的问题。

企业片面强调经济效益,不重视对环保的投入;政府对环保的监管不力;公民的环保观念比较落后,环保意识较差。但是,现在国家提出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等发展理念,所以迫使江西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摒弃以往不科学、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将环境保护提高到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无疑给鄱阳湖区生态农业发展布置了新的环境保护任务,带来了严峻的发展形势。

1.4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

尽管目前鄱阳湖区内有一些农业龙头企业对生态农业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如赣南脐橙、煌上煌等知名品牌。但总体来看,数量还是偏少,尤其是加工型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化组织形式发育不全,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滞后于农业结构调整,大宗农产品大多以鲜销和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比重低、产品科技含量低、资源综合利用低,影响了农产品加工转化和附加值的提高。湖区生态农业由于分散经营的家庭联产承包制而缺乏整体规划,从而很难形成规模化生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生态农业中的信息、能量、物质的多级转化利用受到了影响,生态农业只能局限在小生产的循环中,束缚了生态农业在整体综合效益方面的发挥。鄱阳湖甚至江西的农业要提高竞争力,必须大力广泛实施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必须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着力培育大型龙头农产品加工企业,深加工企业的发展壮大会具有很明显的乘数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

1.5 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从目前来看,虽然农村经济改革非常成功,但是在真正贯彻和落实生态农业政策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湖区目前还没有建立较为有效的服务体系,特别是在一些地方,目前还不能向农民提供优质技术、品种、种苗、肥料支撑以及信贷与信息服务,抑制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得土地、水环境等国土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趋向于整体恶化,但目前还没有根本上改善这种状况,这己经成为阻碍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加速发展的对策

2.1 充分发挥政府规划、调控、监督职能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业经济要成为经济区乃至整个江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必须尽快实现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向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这其中,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最为关键。政府必须借助法律法规对生态环境建设进行有效约束,通过政策倾斜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有效引导,通过激励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农民和社会各界向生态农业投资,为鄱阳湖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外部氛围和内部氛围。首先,应科学制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其次,政府必须制定系统的扶持和激励措施予以引导;再次,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最后,引导相关机构开展绿色农业研究,保障湖区农产品质量安全。

2.2 进一步调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农业的空间布局

鄱阳湖区的资源分布特点要求湖区内各地生态农业都应当立足资源,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基础,进而对生态农业的发展作出科学的空间布局,使湖区的农业产业布局不仅能实现优势互补、规模化经营,而且能发挥出农业资源特色,培育出大量符合生态农业发展要求的优势农业产业集聚区,优质农产品种植、生产、加工基地。首先,根据鄱阳湖区各区域资源禀赋,主要分为以下“四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区”;其次,在以上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区布局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对各地资源禀赋进行细分,可规划建立优质粮食生产基地、淡水养殖基地、棉花种植基地、油菜种植基地、有机茶生产基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畜禽养殖基地、早熟梨种植基地等“八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2.3 加强环鄱阳湖地区农业基础建设

首先,高起点规划农田水利建设是鄱阳湖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一方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另一方面农田水利设施不仅要建好,更要用好管好。推广“养殖业—沼气—种植业”等生态种养模式,以此不仅可以改善湖区农民的生活条件,还可减少农业生产和生活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其次,加强新型农民的培育。农民是建设生态农业的主体,生态农业作为一种促进生态良性循环、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农业生产模式,必然要求有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强化各级政府在农民培训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努力营造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和技能鉴定的良好环境,积极整合优化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吸引农民参加培训。多渠道筹集资金,切实保证农民培训工作正常开展。建设现代卫星远程教育双向视频系统。通过广泛、有效地开展远程教育培训,降低教育培训成本,扩大教育培训的规模、范围和层次,传播农业技术、培训资源和信息。

2.4 拓宽鄱阳湖区生态农业发展的资金渠道

鄱阳湖区生态农业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经过长期的持续建设,其中,是否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可能成为其发展的瓶颈问题。所以,在确保政府资金投入的同时,还必须多途径、多手段地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解决这个难题,逐步形成以政府是各级政府要确保对鄱阳湖区生态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二是政府要广泛地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鄱阳湖区生态农业的发展;三是要鼓励金融业加大对生态农业企业的投入力度。企业投资农业的极度缺乏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资金短缺,所以金融部门应当积极开发创新涉农金融产品的类型,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对农业贷款的分配额度等,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同时,对于符合条件的项目,尤其对龙头企业的资金支持,不仅要简化其贷款程序,还有贷款利率、担保方式和种类也要灵活多样化,以此培育和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以优良的金融服务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助推器”,激发各级各部门发展生态农业的动力,加速鄱阳湖区生态农业的发展。

2.5 完善鄱阳湖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保障体系

强化科技支撑,用现代理念发展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建立完善的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是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其中最主要的是农业科技开发与应用指导工作,以及生态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必须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开发和推广体系以及生态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着力解决影响湖区农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

参考文献

[1]骆世明.论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类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3).

[2]吴洪涛,武春友.中国生态农业模式在推广阶段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问题,2008(,10).

[3]黄国勤,王晓鸿,刘宜柏.论鄱阳湖区农业可持续发展[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4]刘存斌,刘俊威.中国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难点及着力点[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5]陈洪昭.生态农业建设中的政府行为探讨[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1).

[6]李恩,孙为平.农民专业合作社于生态农业发展的价值研究[J].农业经济,2010(,11).

鄱阳湖生态区 篇11

[关键词] 环境音乐 声学物理农业实证研究

环境音乐研究,在国外,具有美欧日韩领先、产学研结合紧密的集体研究特征,并呈现出功能研究——产业研究——生态研究的发展趋势;在国内,具有跟踪研究为主、产学研结合松散的个体研究特点,并显示出功能研究——生态研究跨越式发展的态势。

一、环境音乐与绿色农业的关系个案研究

笔者依托南昌航空大学周边农区之便利,对大棚内的草莓施加环境音乐干预的对比性实证研究,探索环境音乐科学播放对于植物生长的影响。

在2011年9月至11月的田野作业中,数据库的量化工作,十分艰巨细致而必要,它对于成果推广的影响至关重要。故选择实验田和对比样本不容丝毫疏忽。首先,挑选两个大棚内草莓播种时间、品种、成熟匹次、施肥量、阳光、水分、病虫害等外界因素一致,而且两棚间要有一定的距离,在B棚中听到A棚所播放的音乐。以上自然条件要求稍有略差,便会影响后期的对比和研究。在施加环境音乐的A棚挑选高精度测量50个幼果标本,然后同天在B棚中寻找测量50个与A棚中周长、体长、颜色相同的幼果进行配对标记。挑选的100个标本,必须分布在大棚的后半部,以便更精准,明显形成差异对比分析。挑选配对工作准备就绪后,给A棚的幼果施加音乐,干预其生长环境。在A棚中央架设两个输出功率为RMS14W+14W的音响。以扇形的摆放形态对着那些标本,并且确保距离最远处的幼果标本也能清晰地听到所播放的音乐。科学家认为植物也爱听比较柔和、缓慢、小声、没有刺激性的音乐,研究者们大多认同植物只喜欢轻音乐。单方面的思想和研究是不能确保事实的正确性,植物也许喜欢快节奏的摇滚音乐和流行音乐。鉴于各种类型的音乐是否会对植物产生影响之完善性的实施求证。故,确定了《 Kisstherian 》 、《星空》、 《二泉映月》等播放曲目[2],把播放音量控制在70dB—90Db,每天中午播放三个小时左右,直至A棚所有草莓成熟可食。

以下列表以两次测量数据为例,展示环境音乐干预与否的生长和差异。

由以下数据看出受环境音乐干预的A棚约有30个草莓的外形比B棚大。干预后的增产数量增加了约20%,称重测量两棚形状相似无几的熟果,单个质量比较,A棚稍占优势。A棚成熟时间普遍比B棚提前1-3天。经横切和品尝发现,A棚的熟果更加鲜红浓香、清甜多汁。口感略胜于B棚。由于专业技术掌握不足和研究条件有限,无法测量营养成分之差异。草莓的根状茎和新茎吸收水分和矿质营养不一,对果实的养分输送会有差别。因此,单个的对的数据会出现误差,不一定能准确而直接的显示出环境音乐干预的影响。但是,这些数据的误差毕竟是微妙的,不会过多影响数据的对比和分析。

以上所述分析,初步证实受音乐干预的草莓在品质口感上得到一定的提高,产量有所增加,并缩短了原有的成熟时间。试想之,音乐干预单一品种的草莓会产生影响,可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缩短种植时间。其它农作物受音乐干预是否也会产生影响和生长改变呢?这需要研究者们提出新的思路,进一步实施研究和考察论证。如果音乐的干预会影响大部分甚至所有的农作物,并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如果大量以音乐干预为基础的物理农业和绿色种植为生态农业发展主体,那么农作物的品质和市场经济前景将是不可估量的,产品的优质性和贸易扩大化可以空前的提高。坚持以绿色物理农业为基本,作物种植技术将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历史革新。在革新技术发展的同时,成本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具体研究音乐作物对声能的吸纳和自身变量,并研制科学高效的植物声频发生器和合理配置、科学播放的环境音乐,完善克服干预时间和频率等一系列投入使用问题,这些都会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过渡时间。研制出体制性的产品成本和推广及投入使用,将成为政府和农户的一个考验。

二、环境音乐与车间工人工作状态的关系个案研究

环境音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音乐作品在环境内的音响存在;狭义既是以自然,环境为创作源泉的概念性音乐,也是以人文环境为存在方式的功能性音乐。一切来自外界的刺激都具有双重功能,即给人的行为提供线索和使人兴奋作用。当代科学证明,人的兴奋是由外界事物刺激人脑的网状体,进而提高人的活动效率。从事重复性作业的工人会产生厌倦,而厌倦是由于认识到单调的劳动状态而引起的缘故,所以,其缓解也得依靠从那种情况的转化程度。因而其方法不能依靠眼睛,而显然应该依靠耳朵,为此目的某种音乐是最合适的。 笔者对某制衣厂工人工作添加环境音乐,由于制衣车间缝纫机噪音过大,工人不能清晰的听到所播放的音乐,因此,播放的音乐极大可能成为另一种噪音,失去了原调查研究的价值和目的。而包装工作属于纯手工作业,除交谈和包装响声无其它杂音,因此对包装工人施加环境音乐效果更强,影响更大而明显。故放弃原本计划,改对包装工人施加环境音乐展开调查。

普通工人文化程度较低,对音乐的理解和兴趣取向稍微局限,选择一些工人所喜爱的通俗歌曲和愉快而活泼的乐曲,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对工作的介入。播放音乐的目的不能让工人知道,以避免影响工作思维和谈话结果。单一反复作业,会使人产生厌烦和疲劳感。故,每天的音乐开始播放时间为10点和16点,干预时长为90分钟左右。音响放在距工人5米处,播放音量比平时正常对话的音量略大。

在2011年12月至1月期间,经笔者现场观察和与工人的交谈,发现环境音乐对工人作业的干预有显著效果,在工人感到疲惫时播放其感兴趣的音乐,可以减少聊天、发呆、出神等为厌倦的解毒剂。防止,减少工人产生意外变化的刺激,提高警觉水平,进而是人性得以复归。缓和紧张情绪,减少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提高产品的生产率和准确性。同时,环境音乐也充当了止痛剂。在半天或整天的工作后,少有像往常那么疲惫,依然有充沛的精力做家务和休闲娱乐。当然,环境音乐也能偶尔吸引注意力,干扰工作中的思绪。而对于少数不喜欢音乐的工人,更是火上浇油,心情更加烦躁和不安,工作压力增大,对环境音乐产生一种厌恶,此时的环境音乐显然成为一种噪音了。

三、结语

绿色、环保、生态等现代消费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愈来愈多地应用非残留手段。环境音乐作为无毒、无害元素,如果能合理配置和科学播放环境音乐,不但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及其产量、质量、味道、甚至营养含量。而且对绿色品牌农产品的打造,生态农业产业链的构建必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环鄱阳湖经济区,已成为江西省既定发展三大方向之一。作为农业经济为主体的江西农业,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完成低端农业向优质农业和品牌农业发展,环境音乐的引入和应用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建设可行途径之有益尝试[3]。

环境音乐是一种古老的音乐现象,工业化比较早的发达国家大都经历过集中研究与广泛应用阶段。日本产业界已经逐渐认识到为改善环境、制造气氛、添加劳动刺激剂而广泛利用音乐了。就环境音乐的人文作用而言,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相关研究有利于缓解职员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优化部门形象、促进社会和谐。[4]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矿企业也可以播放适合科学的音乐,干预原有的工作场所和生产结构,无疑是一种提高生产率的尝试途径。即使提高生产率的效果微乎其微,也有最起码的安慰价值。

课题来源

(1)本课题属南昌航空大学三小课题《鄱湖经济区环境音乐实证研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影响》资助。课题编号:2011274;

(2)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艺术学规划项目《当代中国环境音乐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批准号:10YJA760072)

参考文献

[2]草莓园所播放的音乐:《KISS THE RAIN》《星空》《二泉映月》《梁祝》《梦中的婚礼》《童年的回忆》《少女的祈祷》《眼泪》《爱的协奏曲》《秋日私语》、《神秘园》《罗密欧与朱丽叶》《回家》《蓝色多瑙河》《绿袖子》《天鹅湖》《匈牙利狂想曲Ⅱ》《田园交响曲》《英雄交响曲》 《BillieJean》《BeatIt》《啊,我的太阳》《今夜无人入睡》

[3] .张建国.论环境音乐的产业特征与教育跟进问题[J] .江西网报.2010-05-24

[4]张建国. 当代中国环境音乐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探索[J] .中国音乐.2010年第3期. 74

作者简介

袁鑫,南昌航空大学音乐学院101511班音乐专业学生。

张建国,南昌航空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鄱阳湖生态区 篇12

关键词:竞合博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一体化发展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资源禀赋分析

(一) 自然资源禀赋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覆盖率达63.1%, 富集了江西省最优质的生态旅游资源, 拥有庐山、三清山2处世界文化遗产;庐山、龙虎山2处世界地质公园;鄱阳湖候鸟保护区等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与39个国家森林公园。作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 鄱阳湖多年平均径流量达1436亿m3, 占长江流域径流量的15.5%, 在每年的枯水季节平均可为长江下游补充约60亿m3的清洁淡水, 对下游长江航运、城市供水和南水北调 (东线)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全球重要的六大湿地之一, 鄱阳湖湿地是国际迁徙性珍稀候鸟最重要的越冬栖息地, 在调节气候、降解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08年,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33个, 总面积22.4万公顷。

(二) 人文资源禀赋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文历史悠久, 有着丰富多彩、得天独厚的人文旅游资源, 其中最富盛名的是:以景德镇为中心的瓷文化;以浮梁、婺源为中心的茶文化;以龙虎山、三清山为中心的道教文化;以庐山东林寺为中心的佛教文化;以庐山白鹿洞书院为中心的书院文化;以南丰为中心的赣傩文化;以弋阳为中心的戏曲文化;以临川为中心的才子文化;以德兴为中心的铜文化等。这些历史悠久的文化各自都构成相对独立的系统, 对中华民族文化史有着重大的推进作用;同时也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塑造了大量各具特色的人文景观, 对于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 红色旅游资源禀赋

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 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 实现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江西的红色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在历史上创下了很多“第一”:南昌起义打响了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第一枪, 宣告了人民军队的诞生;井冈山是中国红色革命的摇篮, 创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第一个红色政权, 也是土地革命初期中国工农红军革命遗址最集中的地方;萍乡安源煤矿是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 创立了第一个产业工人党支部等, 这些都是特定历史时期, 革命先辈们用血和生命换来的宝贵生态资源, 对于弘扬革命精神, 普及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发展的竞合博弈分析

(一)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竞合博弈模型的建立

设包含n个参与者的竞争战略博弈对局, 表示为:G (N, S, π) , i∈N, N= (1, 2, …, n) 。

(1) 参与者集合N;

(2) Si是参与者i的策略空间,

(3) 支付函数为, π= (π1, π2, …, πn) , πi= (s1, s2, …, sn) 。

假定参与者有明确的选择, 并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 根据纳什均衡的定义, 则必存在Nash均衡S*= (s1*, 2*, …, sn*) 。

如果对于每一个参与者i, 在给定其他参与者选择s*-i= (s1*, …, si*-1, si*+1…, sn*) 的情况下, si*是参与者的最优战略。即si*∈argmaxπi= (s1*, …, si*-1, si*, si*+1…, sn*) , si∈Si, (i=1, 2, …, n) 。

(二)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发展的竞合博弈分析

如果参与者利益完全不一致, 都不考虑对方的任何利益, 其中一方所得即是另一方所失, 那么不同参与者之间的行为就表现为对抗性的竞争。这时也会出现纳什均衡, 但一定不是帕累托最优解。纳什均衡满足博弈各方的一致性预期, 具有自动实施的特征, 但此时的纳什均衡是一种“僵局”:给定别人不动的情况下, 没有任何人有积极性打破这种均衡, 对抗性竞争的结果往往会陷入几败俱伤的“囚犯困境”。

如果参与者的利益一致, 参与者之间的行为表现为合作, 都考虑对方的利益, 并基于长期互信来分配额外价值。这类合作博弈的实质是妥协, 妥协之所以能增进各方利益与社会利益, 是因为妥协能够避免恶性竞争, 降低交易成本, 从而产生合作剩余。合作剩余的分配既是妥协的结果, 又是达成妥协的条件。合作博弈更加强调集体理性, 若无法达成强有力的约束协议, 抑或各方在合作剩余的分配上产生矛盾, 那么合作博弈也无法长期持续。

传统经济学主张通过政府干预来避免市场失灵所导致的无效率状态, 而竞合博弈理论认为, 一种制度安排若不能满足个体理性, 就不可能实行下去。解决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冲突的办法不是否认个体理性, 而是设计一种制度, 在满足个体理性的前提下达到集体理性。

基于上述分析, 我们进一步假定策略组合是帕累托最优组合, 即满足。si∈Si这是需要博弈各参与者充分协商合作的情境下才能做到的, 必须建立起各方都能接受的促进合作机制τ, 即G (N, S, π) →Gτ (N, S, π) 。

完全信息条件下, 满足合作机制的预期博弈将成为各参与者决策的依据。机制τ的设定, 一方面满足帕累托最优条件, 同时又要保证为预期博弈的纳什均衡, 才能保证参与者各方不会偏离帕累托最优解。构造Gτ (N, S, πτ) , 即得:

, 其中Δπi为合作附加收益。

从理论上看, 确实存在着“卡尔多-希克斯改进”的可能, 由获益的或即将获益的子区域对利益受损的子区域进行经济补偿, 那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合作经营进程就会顺利得多。

三、竞合博弈视角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一) 统一规划, 提升“鄱阳湖”品牌价值

生态旅游地属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敏感区, 而在这种环境中开发旅游业很容易对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并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资源散落于5个地市, 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 针对这一状况, 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统一规划, 以发挥整体实力, 实现“鄱阳湖”品牌的新突破。按照2010年国家旅游局颁布的《鄱阳湖生态旅游规划》这一首个国家级生态旅游规划, 面向国内外市场, 高起点规划建设鄱阳湖生态旅游产业带。对于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核心, 重点开发以湖泊、湿地和候鸟等为依托的湖区生态观光旅游;国家自然保护区庐山、三清山和龙虎山等, 重点发展以温泉、高山峡谷、森林以及河流为依托的生态度假旅游;鄱阳湖平原及婺源、浮梁等丘陵地区, 发展以沙地运动、地质景观、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为重点的生态休闲旅游;南昌、九江、景德镇、上饶、抚州、鹰潭等市及所辖市县均可开展文化旅游, 发展城区古建筑文化、陶瓷文化和名人故居文化。

(二) 打破行政区划, 力争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

在国内, 旅游资源跨区域合作开发、经营的情况早已屡见不鲜。例如广东与香港, 由于彼此的旅游产品具有极大的互补性, 有效促进了双方的发展, “大珠江三角洲旅游区”应运而生。又如西安与咸阳旅游一体化, 在不增加投资的基础上, 通过相互利用对方的资源与优势, 达到扩大自己市场份额与增加收益的目的。这种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经营模式, 能够减少旅游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 节约资金, 降低成本, 对鄱阳湖周边经济欠发达、财政吃紧的县市而言, 是十分有利的。因此要打破行政区划概念, 组建由江西省政府全面统筹管理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管理部门, 成员由省旅游局、5地市旅游局、42个县 (区、市) 旅游局以及省、市、县的文物、宣传、财政等部门组成, 以便协调区域内部关系, 建立共同的市场规则;摒弃旅游发展“政府主导”的思想, 力争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监督、全民参与”的区域一体化模式。

(三) 积极探索旅游合作多样化, 开发特色旅游

为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 鄱阳湖城市群要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旅游合作, 突显整体优势, 实现区域互补, 客源互送, 共同发展, 打造鄱阳湖生态旅游的地域特色。地域特色是一个区域区别于其他区域的本质所在, 要根据市场的动态需求, 有主题、有重点、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发各种生态旅游产品。依托鄱阳湖生态区内丰富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和水利风景区等生态景观, 着力打造一批绿色精品景区;在赣北环鄱阳湖五彩精华黄金旅游路线上, 打造鄱阳湖湿地科考之旅、山江湖城之旅等若干条精品旅游线路;利用生态区内丰富的休闲度假资源, 打造休闲体验度假区;利用厚重而独具特色的文化遗存, 打造文化精品景区;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 打造大型综合文艺节目、实景演出等文娱精品;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 如中国庐山国际文化旅游节、婺源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鄱阳湖湿地生态旅游节和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赛等;还可以举办具有宣传效应的系列研讨会, 如中国景德镇陶瓷博览会、中国 (江西) 生态国际旅游论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化高峰论坛等, 提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知名度, 扩大影响范围。

(四) 整合营销, 加大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宣传力度

实现鄱阳湖生态旅游业大发展需要借助整合营销, 满足消费者需求。一方面, 要从4C (Consumer、Cost、Convenience、Communication) 理论出发, 考虑更多目标消费者的点滴需求, 对消费需求的反应最优化, 持续一致地与顾客保持双向沟通, 根据客户需求开发并提供合适的旅游产品, 在顾客愿意付出的成本内确定产品价格, 将消费者的精力浪费降至最低;另一方面, 要将顾客需求转化为产业目标, 将顾客利益转化为产业利润, 通过满足消费者多层次的观光需求和体验需求、生态认知需求, 助推区域经济发展。除此之外, 还应当建立涵盖江西全省、面向国内外的专业旅游门户网站和营销网络系统, 做好对鄱阳湖生态旅游资讯的采集与编排, 利用微博营销、微信营销、搜索引擎营销、电子邮件营销以及SNS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即社会性网络服务) 社区营销等多种现代化营销渠道, 宣传介绍环鄱阳湖地区生态旅游发展及相关旅游服务信息。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 大力开拓海外市场, 从而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推向国际旅游市场, 使其成为国内外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五) 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交通设施建设, 构建连接南北、沟通东西、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根据环鄱阳湖地区的经济地理特征, 区域交通布局应以环鄱阳湖运输通道为核心, 呈放射状连接周边省域经济中心和城市群。在公路方面, 随着杭瑞高速江西段、济广高速公路江西段的贯通, 江西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突破4000公里, 对完善环鄱阳湖公路体系, 提升高速公路畅通水平有重要意义。在铁路方面, 要大力推进铁路干线建设, 重点建设向莆铁路、沪昆高铁杭南长客运专线、衡茶吉铁路、九景衢铁路以及武九客运专线等干线铁路。航空方面, 江西将推进干支线机场建设, 打造建设南昌国际航空港, 推进建设宜春明月山机场、上饶三清山机场。水路方面, 江西将以九江、南昌港口建设为重点, 加快鄱阳湖水系的航道建设, 建立联系紧密、运行高效、环境优良的生态水运体系, 打造水路空一体的交通运输网络, 为鄱阳湖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硬件支持。

(六) 保护生态旅游资源, 走低碳发展之路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观念, 改变单纯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旅游增长模式, 处理好生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构建低碳旅游产业体系, 走集约发展之路。根据鄱阳湖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特点, 构建旅游地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尽量减少对土地等资源的占用, 从源头控制资源的进入量, 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水平;采用节能降耗技术, 加强对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的推广力度。为了保护好鄱阳湖这“—湖清水”, 还要加强对生态旅游区的环境监测, 具体内容包括:1.生态区环境质量状况, 如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空气状况, 近3年的监测数据、评价资料和环境质量报告;2.废弃物及处理情况, 如生活废弃物, 农业废弃物, 工业废弃物, 废油的产生地点、时间、数量, 资源回收利用率, 垃圾无害化处理方式, 垃圾处理数量, 处理场地;环境卫生容器如垃圾箱、废物箱、洒水水罐、冲洗车水罐、粪罐车的数量、使用情况。通过详细的环境监测数据, 严格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审计, 合理规划旅游目的地的生态承载量, 促进鄱阳湖生态旅游业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方向发展, 真正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二者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孙冬英, 王燕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J].生态经济, 2010 (3) :128-130.

[2]马勇, 何莲.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区域共生——产业协调发展模式构建[J].湖北社会科学, 2010 (1) :69-72.

[3]明庆忠, 陈英, 李庆雷.低碳旅游:旅游产业生态化的战略选择[J].人文地理, 2010 (5) :22-26.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的隐私保护下一篇:我国教育服务贸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