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情况调查问卷(精选6篇)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篇1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您好:
感谢您阅读这份调查问卷。此卷是为了解市民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的一些意见而设定的。请仔细阅读此调查问卷,并在合适的□中划√,或者在_处留下您掌握或者了解的信息。在此,我们对您给予这一调研工作的帮助表示诚挚的感谢。谢谢!
1、您的年龄:
25岁以下□25-30□30-40□40岁以上□
2、您的学历:
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大专□本科及以上□
3、您的主要收入来源:
种植□打渔□养殖□在企事业单位上班□个体户□
4、您对生活中接触到河流、湖泊的水质怎样评价
非常好□ 良好□一般□较差□非常差□
5、您所在城镇及周边的水污染状况如何(若选D则跳过第3、4题)
严重□有较大污染□有轻微污染□没有水污染□
6、这些水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可多选)
工业生产排放□农业活动排放□生活污水和垃圾□
7、目前的水污染状况对您的生活
造成严重干扰□影响较大□有轻微影响□没有影响□
8、若有排污口向本地河流排放污水,您的态度是
向当地政府或环保部门报告□想办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改改善□会关注但不知道如何采取行动□没有注意到□E 无所谓□
9、您认为本地政府在防治水污染方面所起的作用
非常大□较大□较小□没有作用□
10、您认为本地农业生产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程度
影响较大□影响较小□没有影响□不了解□
11、您周边存在居民个人日常生活对水环境的影响最主要的是
向河流倾倒生活污水□在河水中洗衣服等□ 向河流中倾倒垃圾□其他□______
12,您对鄱阳湖环境保护知识主要来源于哪里?
电视广播□报纸杂志 □ 公益广告□志愿者活动□其他□ ______
13,今年来政府是否对鄱阳湖有过大面积的治理治理活动
是的 □ 进行过,但不是大行的□没听说过 □
14您在鄱阳湖居住期间,鄱阳湖的变化情况是
1)水质
明显好转□有些好转□ 没有变化□明显恶化□ 有些恶化□ 不清楚 □
2)湖泊面积
扩大□ 减少□ 没有变化□不清楚 □
3)鱼类数量
增多□没有变化□ 减少□ 不清楚□
4)湖泊植被数量
增多□没有变化□ 减少□ 不清楚□
15,你对环保人员的执法过程是否满意,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
华中科技大学大学同济医学院2014年 8月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篇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化率仅为42.2%,农村面积及人口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实现发展目标,必须重视农村地区的建设,而农村地区要实现建设目标,又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为此,本课题组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地区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人才队伍的对策,现总结如下。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方式进行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650份,回收632份,回收率97.23%,有效问卷610份,有效率96.52%。调查对象涉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4个县(区)乡镇的农村群众,其中以临川区为主(381人,占被调研对象的62.46%),同时选取有一定代表性的东乡县(94人,占调研对象的15.41%)、进贤县(73人,占调研对象的11.97%)、鄱阳县(62人,占调研对象的10.16%)的农村群众进行随机问卷调研。调研对象涉及面较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调研数据有较高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1.2 调查方式
笔者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才的特点,编写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才状况调查问卷》,问卷分2部分,第1部分为个人自然信息,主要了解受访者的基本信息,第2部分为调研内容,主要通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群众了解农村人才的基本现状。
2 调研结果
2.1 人才总量不足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结构性短缺,中部地区21~40岁人口只占38.3%[1],江西省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人口的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到2015年,16~2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将持续下降到17.5%,25~44岁下降到51.4%[2],青壮年劳动人口比例下降,证明农村人才总量不足,间接导致农村专业技术人才数量稀少,据调查显示,农村专业技术人才仅占农村人才比重的18.2%[3]。南昌市农业局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市农村实用人才总数2004年底为11 645人,仅占全市农村人口数的0.45%[4]。此次抽样调查数据也显示,有94.26%的人认为农村人才的总量不能满足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此民盟江西省委呼吁要加快培养农村卫生人才[5]。
2.2 人才分布不均
调查显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才分布不均,较发达地区农村人才比例高于欠发达地区,如临川区农村实用人才有8 475人[6],东乡县实用人才只有3 000人左右。行政管理型人才(乡镇村管理人员)比例高于经营型人才(农业经营、农村经纪等),社会服务型人才(教师、医务等)比例高于技能服务型人才(农业技术服务),农业生产型人才(种植、养殖等)比例高于技能带动型人才(制造等)。
2.3 人才素质不高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缺乏适应现代农业需求的农村人才。调研发现,4个县(区)610名调研对象中有文盲48人,占7.87%;小学文化程度212人,占34.75%;初中文化程度298人,占48.85%;高中(中专)文化程度41人,占6.72%;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11人,占1.80%。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均是乡镇管理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且大部分是通过自学、函授、电大、职大等形式取得学历。农村劳动力缺乏必要的学习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大多数是靠实践积累、自然成长的“土专家”,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技术人员很少,调查显示,35岁以下的被调研对象接受培训学习的只占3.2%。
2.4 人才流失严重
当地年轻人才留不住,主要体现在:一是高考将农村青年人才吸引到城市。由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属于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考大学是农村青年跳出农门的主要渠道,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如临川、进贤等县区每年高考升学率很高,如临川教育集团所属中学输送的少年大学生占全国总数的1/10,而其中农家子弟接近70%[7]。二是农村青壮年离村外出打工。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有超过70%的青壮年进入城市打工,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南城县徐家乡五帝村党支部书记说,该村有村民900人,现超过300人在城里打工。村里20岁以上的年轻人很少,留守农村的多是妇女、老人和小孩[7]。三是由于条件艰苦、待遇较低,导致许多农技人员离开乡镇或改行。四是由于一些基层干部忽视乡土人才队伍建设,致使大批乡土人才流失。五是教育、医疗等人才,由于客观条件的原因远离乡村[7]。
3 原因分析
3.1 对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江西省政府重视农村地区人才队伍建设,于2011年11月出台了《江西省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实施方案》,提出了“加大对现代农业农村人才培养扶持力度,全面提高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目标。但是一些基层政府特别是乡镇行政管理部门对此不够重视,一些人认为只有抓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才能快出政绩,而忽视农业的基础作用,认为农村当前的最主要任务是将农村经济搞上去,外出打工赚钱回来更实惠,有的人甚至持有“等、靠”思想,指望依靠国家扶持,对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才发展战略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查显示,有75.9%的人认为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3.2 对人才管理不到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才市场体系不够完善,目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机构组织只设置到县(区、市)级,未在基层乡镇设立人才管理的工作机构。调研结果显示,有77.87%的人不知道该乡镇是否有专门的人才机构的组织。由于乡镇无专门的人才机构的组织,市(县)人才机构的触角无法到达乡镇村各个角落,导致人才有关的政策法规难以全面落实。
3.3 自然环境较差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部分农村经济欠发达,自然环境与发达地区或城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不利于人才的稳定和吸收。例如一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较差,交通不便,有些县区农村目前仍没有实现“村村通公路”目标,已通的公路破损后也没有人过问,未进行后期维护。信息设施缺乏,大部分行政村没有开通宽带网络。卫生设施差,大部分行政村只设有医疗条件很差的私人诊所和水平较低的医生。饮水不安全,未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同时,农村的文化活动、培训学习与城市相差较大。
4 建设对策
4.1 提高认识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各级党政组织要深刻领会农业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农村人才是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各级组织特别是乡镇党政组织要为农村人才发展提供制度服务保证,把开发农村劳动力作为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一是加强组织建设。以县(市、区)级人才市场为依托,建立乡(镇)人才市场(工作站),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打造基地。二是健全信息服务功能。及时准确了解掌握各类人才的供求信息,定期向乡村发布人才信息,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搞好信息服务。三是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坚持以服务为本,及时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农村人才市场应根据农民需求及时举办各种交流会,组织有关农业专家、技术骨干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举办讲座,进行技术指导,解决疑难问题。
4.2 改进方法
必须创新工作方法,稳定、吸引和发掘各类人才。一是稳定农技、教卫人员和大学生村官。重视对农村现有农业技术、农业经营、教育与卫生等人才的稳定工作,关心其生活,逐步提高其经济待遇,充分发挥其工作积极性,为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的稳定做好做足工作。二是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在外创业和务工人员。要努力吸引大中专毕业生,特别是高职高专及农学专业的毕业生,大中专毕业生可以把新思路、新观念带到农村,为迅速改变农村面貌发挥巨大作用。在外创业和务工人员经过在发达地区工作的磨练,有经商能力或一技之长,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应鼓励其带技术、资金回乡创业,使其尽快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带头人。三是发掘高考落榜生、农民企业家和农村致富能手。目前农村高考落榜生大部分是外出打工,但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新生力量,应及时对其进行引导与培养,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后备人才。农民企业家和农村致富是新农村建设的能手,是农民致富的榜样,要稳定乡土人才,必须让田秀才、种植能手、养殖专才在适合的位置上发挥出特长,引领广大农民致富。
4.3 创新教育
抓好农村各类人员的教育,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一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加大对小学和初中教育的投资力度,增加幼儿园、小学教学点,确保农村儿童全部实现九年义务教育。二是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构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办学模式、课程设置和专业结构,开展文化知识、农业技术、经济知识和法律知识教育,为农村培养“学得实、留得住、用得上、下得去、质量好”的实用型人才。三是办好农业高等院校。加大对农业院校扶持力度,将农业院校作为农村人才主要培养基地来建设,重点抓好江西农业大学及其他大学涉农专业的建设,以农业专业为依托,建立起现代农业实训基地,承担培训农村适用人才的任务。
4.4 优化环境
稳定和吸引人才需要特殊手段,否则其迟早会另觅他枝。一是优化环境。努力创新吸引人才的机制,制定稳定与吸引人才的制度,为农村人才创业发展创造宽松空间。努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创建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二是提高待遇。要采取切实措施,为人才提供较城市更优厚的经济政治待遇,激励他们面向农村主战场。三是加强保障。加速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切实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保障水平,提高农村医疗、养老等保险费用标准,实现城乡一体化,为农村地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打下扎实基础。
摘要:通过对调研资料深入分析,指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才队伍存在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流失严重等现象及其原因,并从提高认识、改进方法、创新教育和优化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建设对策。
关键词:农村人才,现状,调查,原因,建设对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参考文献
[1]张新民.中国农村人才的现状与演变趋势[J].天津农业科学,2012(1):64.
[2]陈钰,李峰,苏力华.江西农村人才需求结构与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9(19):34.
[3]王金洪.试析农村人才问题与教育培养途径[J].文教资料,2012(4):103.
[4]南昌市委农工部.南昌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EB/OL].(2005-04-20)[2005-06-30].http://www.ncnw.gov.cn/htmL/old/59281.htmL.
[5]张发杰.民盟江西省委呼吁:加快培养农村卫生人才[N].人民政协报,2010-05-06(2).
[6]杨华.临川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调查与[J].江西农业,2011(5):14.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篇3
——以江西省乐平市乐港镇谢家村蔬菜种植业发展为例
党十七大精神提出,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生态文明。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要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途径,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乐平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38个县(市、区)之一,1992年9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属江西省计划单列市。是江西最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全国有名的“江南菜乡”,素有赣东北“聚宝盆”之美称。乐港镇位于乐平市西南郊,西邻波阳县,南靠万年县。2007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完成82800万元,财政总收入完成154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530元。乐港镇是国家定点无公害万亩蔬菜基地,常年反季节各类蔬菜销往全国各地,随着蔬菜基地的建成和钢架式大棚的普及,蔬菜年总量达22万吨,总产值2.8亿元;铁路皖赣线及公路田乐线、老206国道、乐安江河流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捷;境内有丰富的煤炭、海泡石、铁矿石、石灰石等资源。因此,我下定决心开展对乐平市农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结合乐平市乐港镇里汪、余家、大路边等村,深入分析谢家村蔬菜种植业的发展现状。
一、谢家村蔬菜种植业发展现状
1、蔬菜品种多、产量大、销路广。谢家村人口约1780人,谢家村地少人多,耕地面积约600亩,常年种植反季节蔬菜,品种优良,其中大量培植特色蔬菜,如:辣椒,茄子(图1)。谢家村所产蔬菜商品率高达90%以上,除市内供求,远销广东、上海、深圳等地及鄱阳、德兴、九江等周边地区。2005年至2009年全村蔬菜平均年产量为约2200吨,以 4.3%的年增长率飙升。
2、家庭经营为主,农业基础好,政府支持力度大。蔬菜种植过程中,以家庭经营为主,使用少量农药,大量有机肥、农家肥。以传统经验为依据,以实际情况为基础。种植经验属时代累积型,代代相传。2008年下旬被列为新农村建设区之一,政府出台大量积极有效的扶持政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鼓励种植大棚蔬菜,支助配套设施,钢架式大棚建设开始普及,抗旱井在原来5口的基础上新增2口。
3、农业合作化初具规模,打造品牌蔬菜。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成立农村合作社,2008年5月民望蔬菜产销合作社。合作社经营为社员和周边菜农提供产前、产
中、和产后服务,具体分为生产技术科、植保科和营销科。并主动与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大、江西农大等科研院校联系,积极搭建产销研合作平台,先后开展专题讲座,得到社员和周边菜农的大力支持。社员共有496户,种植蔬菜1800余亩,并带动周边菜农1120户,年产销蔬菜一万多吨,在国内外蔬菜市场小于名气,复种指数高达400%,为“寒冬辣椒红,阳春地瓜白,炎夏香芹翠,金秋莴笋绿”增添色彩,一年四季菜地都摇曳生姿。并在今年4月28日,成功注册了“引擎牌”蔬菜商标。
二、分析谢家村蔬菜种植业发展的限制因素
1、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抗风险能力低。当地地蔬菜种植方式为粗放型,受自然影响比较大,谢家村在亚热带季风区,复种指数高,耕地以旱地为主,土壤肥沃,适合蔬菜种植,季节性的干旱、洪涝灾害等频频发生,对蔬菜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90%以上的菜农生产经验丰富,以传统种植方式为主,机械化水平低,不利于蔬菜种植业规模化生产,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2、人力、土地资源利用率低。谢家村人均土地少,依旧以家庭为单位从事蔬菜种植业为主,生产力水平低。青壮年多外出务工,中老年在家务农且不及全村总人口数量的三分之一(图2、3)。谢家村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不重视教育,蔬菜种植业劳动力出现断层,劳动力在数量和质量上没有保证,导致土地荒废现象不断增加,加之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不合理的开发土地资源,耕地面积还将继续减少且出现局部污染和沙化。
3、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劳动生产率较低,农业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依然突出。尽管近年来政府加大对扶持力度,资金相对短缺,技术含量低,2008年谢家村被列为新农村以来,政府投资20万元,协助成立民望蔬菜产销合作社,定期开展蔬菜种植培训课,提供种植技术交流平台。开通减税免税渠道,鼓励小型团体主要负责蔬菜外输,扩大市场取得初步成效。然而远达不到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目前为止,乐港镇只有两个小型的蔬菜产销合作社,菜农参与率不高,且带有宗族色彩,合作社的管理层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中老年阶层中有一半以上是半文盲。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以传统种植方式为主,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方面,特别是在旱季,灌溉设备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整体上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求。
4、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惠农政策的落实还处在计划阶段。农业是人类生存延续的根本,是经济社会的基础。十一五以来,国家高度关注“三农”问题,保持农业农村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特别是“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始终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业改革。国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但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为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生态的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宏伟目标,加快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之一就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达到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近年来,乐平经济迅速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在谢家村新农村建设过程中,2007年后,菜农纷纷把自家蔬菜运往批发市场,收入可观。02年-08年,农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为24%。08年-09年,菜民收入增长45%(图4)。但很大程度上是经济膨胀,物价上涨的影响。楼房栋栋突起,75%的家庭有机动车,青年常年外出务工,年头年尾回家的局势没有改变,实质幸福指数处于停滞状态。受资金短缺和村民传统观念的影响,自来水工程,修水泥公路,公交到家,专门负责门前卫生三包“脏、乱、差”的等惠农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断断续续,没有取得大的成效。虽然农村医疗合作参合率高达98%,但只限于医疗,对于投资财产等方面的保险还在规划中,不利于提高农民参与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的积极性。曾形成专门的娱乐群体,如:腰鼓队,也由于组织不善,大多自行解散或名存实亡。
三、对当地农业发展前景的几点思考
国务院指出,要把鄱阳湖区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的重大举措,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推动这一地区科学发展。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开发区作为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试点,以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达到中部崛起的目的。
总体上看,谢家村自然条件好,蔬菜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商品率高,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的先天优势。然而劳动力生产率不高,科技含量低,农业高端设备紧缺,机械化水平低,土地结构不合理,耕地质量下降,所以扩大优势,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势在必行。
1、发展生态农业,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需要重视,始终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要加强农业科技开发,特别在化肥农药污染这一块要下大气力。只有解决农业自身污染,科学合理农业生产,才能真正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中提出的“科技进步、环境友好、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谢家村的蔬菜种植以传统方式为主,长期不合理耕种、使用化肥,土地沙化的现象不断增加。对此,提高科技文化水平,先进种植技术的引进和在创新迫在眉睫。
2、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资金短缺。除靠国家、省级政府高度重视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在资金、技术、政策上的大力扶持之外,应该积极鼓励富农投资,现在多数富裕农民将手中余钱用于改善生活条件、盖房、购置电器等等,或者存入银行,很少用于农业生产投入的扩大。扩大农民农业投资,组织合作社扩大农业生产等多种形式加大农业投入。是解决资金短缺的重要途径,大大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3、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产业化经营。突出“江南菜乡”品牌效应,继续推进蔬菜“百千万”工程。引进外资,加大农业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快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以产业化、集约化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乐平市政府给予大力支持为谢家村壮大蔬菜种植业的发展队伍提供可能。据瓷都晚报报道,乐平工信委声称:绿色食品及蔬菜加工产业有望成为“十二五”期间做大做强的八大产业之一。形成蔬菜的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
势在必行。到2015年,通过招商引资,启动对蔬菜、农副产品及水产品加工业,实现总产值15亿元,利税逾1亿元。
4、受全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的影响,农民工二次回流的现象趋于普遍化,依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工资性收入增长呈放缓趋势。对此,积极搞好外出农民工技能培训,在就业创业培训、小额贷款担保、税收优惠政策等帮扶上下功夫,引导返乡农民工创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吸引青壮年返乡从事相关农业活动,缓解回城务工的就业压力,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
5、解决农村的教育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从思想上改变传统观念才能扩大农村合作社规模,使菜农积极主动向合作社组织靠拢。政府要加大对蔬菜种植技术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合作社和村委会的组织管理能 力。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篇4
汤富民曹文富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此项决策对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必将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结构战略性转型,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必将成为我省吸引国际合作、企业聚集、项目落户的重要平台,必将得到国家在项目、资金、政策方面的支持,成为实现我省进位赶超、跨越发展的大机遇,引领我省长远发展的大战略和惠及全省、造福子孙的大工程。地税机关要增强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动性、责任感和使命感,围绕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局,充分发挥地税职能,积极主动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一、用足用好用活税收政策,促进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到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推进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发展,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将重点建设区域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旅游基地、光电、新能源、生物及航空产业基地,改造提升铜、钢铁、化工、汽车等传统产业基地。根据上述十大产业定位,在国家现行政策范围内,要强化税收政策的产业导向功能,结合省委、省政府安排的“两核一控”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综合运用减税、缓税、退税或加速折旧、税前扣除、投资抵免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税收对产业结构的调节作用,引导资金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要遵循产业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的理念,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鼓励和支持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行业和企业发展,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和综合竞争力。
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区一平台”的功能定位,深入调研并积极争取支持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高新技术经济和特色经济的税收政策,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 1
结构、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有力的税收政策支持。在支持绿色经济方面,重点是争取有关惠农税收政策的扶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突出发展高效安全的生态农业。在支持低碳经济方面,重点是争取有关企业生产环保设备、节能节水设备、为实现低排放而购置设备或进行更新改造的税收政策扶持;争取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进行开征环境保护税试点,并将此项收入在一定时期内用于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保护。在支持循环经济方面,重点是争取有关鼓励低消耗和鼓励废弃物的再应用、资源综合应用的税收政策。在支持高新技术经济方面,重点是争取有关鼓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高新技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以推进科技创新“六个一”(主攻 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培育 100个创新型企业、实施 100项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建设 10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办好1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组建100个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十大高新技术产业。在支持特色经济方面,重点是争取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陶瓷、铜冶炼等特色行业经济的税收扶持,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夯实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经济基础。
二、求真务实、优化发展环境,实税收与经济谐调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核心是发展,围绕构建“四大支撑体系”、打造“十大产业基地”的发展大局,税务部门必需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机关效能,提高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创业服务环境,促进全民创业。
(一)优化业务流程。大力优化税务登记、普通发票领购、延期申报等办税流程中的重复环节,在满足工作需要和保证执法质量的前提下,对可要可不要的,一律精简;对需保留的,一律优化。以建立税源监控、税收经济分析、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税源管理机制为突破口,优化内部资源配置,打破职能部门壁垒,形成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及时满足纳税人提出的适当需求。建立新增办税流程会签制度,避免增加纳税人的办税负担。
(二)创新办税方式。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金融支付结算工具,加快推行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建立以网上办税为主体,上门办税、电话办税、短信办税、邮寄办税等方式为补充的多元化办税体系。按照“效率优先、就近纳税、同城通办”的原则,逐步实现纳税人在同一城区内任何一个办税厅均可办理申报纳税通报通缴、普通发票通验通售、涉税文书通取通查、税务登记通受通办、税务咨询通问通答等涉税事宜。夯实征管基础、抓好税源建设,实现税收与经济协调发展。
(三)规范执法行为。把依法治税作为税收工作的灵魂贯穿始终,以规范税收执法行为为重点,以提高地税执法人员素质为着力点,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税收执法制度、便捷高效的税收征管体系、严密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完善税收执法岗责体系,优化税收执法流程,推行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实行计算机自动考核和过程监控,杜绝执法的随意性,促使税收执法行为不断规范、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强化纳税服务。充分发挥地税部门熟悉政策的特点,积极参与政府招商引资评估服务工作,积极参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企业改革工作。不时完善“税收服务直通车”制度,重点服务大项目。加强网上办税服务厅建设,逐步实现覆盖所有税务事项办理“一网通”,积极引导纳税人使用网络方式办理大量日常共性化业务,降低办税成本。积极深入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增强税收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将纳税服务作为税收执法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地税人员的基本行政行为规范,增强公共责任感;增强依法行政是最佳服务的理念,通过依法治税、公正执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序的税收法制环境;增强服务纳税人就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努力建设高效率的地税机关。
(五)加强行风建设。以创建学习型地税机关为抓手,以素质建设为核心,加强教育引导,增强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意识。按照组织领导、统筹兼顾、有机渗透、科学建设、重在落实的原则,强化税收执法和廉政风险管理。全面排查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中可能引发或加大廉政风险的各种信息,建立监控应对措施,实现税收执法和廉政风险的有效防范、控制和化解。
三、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税收对策建议
(一)建立生态税收体系。在保证国家税制严肃性和收入中性的前提下,建议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立和完善生态税收体系试点。一是按照费改税的指导思想,清理环保方面的各种收费,将排污费改为排污税,由地税部门征收。二是改革和完善现行资源税,取消水资源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等相关费用,将对土地课征的税种并入资源税,扩大征税范围,调整税率、严格减免,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三是按照“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试点开征环境保护税(生态税)。设置该税就是要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特定行为征税,通过利益机制纠正纳税人的行为,从而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四是调整、完善、充实税收优惠政策,全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税收体系构建。将带有环保意识的产业调整、产品更新、设备改造纳入区域性税收优惠总体方案;视企业高新技术生产的环保产品或有利于环保的产品对环境的正面效应程度,分别给予免税、零税率、低税率优惠。
(二)落实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新企业所得税法坚持以产业优惠为原则,规定国家对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项目给予企业所得税优惠。规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 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规定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以按10%的比例实行税额抵免;规定安置残疾人员及国家鼓励安置的其他就业人员所支付的工资,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100%扣除;规定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所取得的收入,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计10%的收入。同时,规定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对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从事公共污水处理、公共垃圾处理、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海水淡化等项目,给予“三免三减半”的优惠;对创业投资企业从事国家需要重点扶持和鼓励的创业投资,可以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此外,对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的技术转
让所得在500万元以下的免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税收优惠方式也体现了多样性,包括税收减免、税率优惠、加计扣除、加速折旧、弥补亏损、抵扣应纳税所得额和税额抵免等多种方式。对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房屋、建筑物除外),拟在现行规定折旧年限的基础上,按不高于40%的比例缩短折旧年限;受让或投资的无形资产,在现行规定摊销年限的基础上,按不高于40%的比例缩短摊销年限。
(三)实行以税还贷或税前还贷。把税收优惠同资本投入问题密切联系起来考虑,使税收优惠直接带动投资。对于符合产业政策的基础产业、生态和环保产业、资源开发和深加工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新办或技改的均可以考虑实行以税还贷或税前还贷。以税还贷是以贷款投资新增的税收归还借款本息,税前还贷是以贷款投资新增的利润归还借款本息,这一税收优惠在改革开放初期实行过,对一些地方和企业的发展起到过积极的推动作用。实行这一税收优惠不仅可以解决投资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因地方财力不足使税收减免不到位的问题。同时还拓展了税收优惠的形式,突破了税收优惠主要在减免所得税上打转的局面,从而达到促进经济发展,壮大经济规模的目的。
(四)调整完善其他税收优惠政策。一是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措施,充分运用税收政策限制“高耗能”产品,实施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做好废旧物资经营、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政策制定,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二是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完善农产品加工的增值税制度,落实支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业的内资重点龙头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是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实施促进科技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各项配套税收政策,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四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再就业政策的扶持范围,完善促进就业与再就业的税收政策;全面推行调整后的福利企业税收政策,支持
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促进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五是贯彻好扶持老少边地区发展以及促进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等方面的税收政策,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六是完善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税收政策,优化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结构,缓解环境污染,保护紧缺资源和能源,减少贸易顺差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压力,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等。
(五)加强税收政策引导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一是要积极梳理、整合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建立落实优惠政策的机制,寻找落实优惠政策的切入点,充分发挥现有税收优惠政策的作用,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在整合现有税收优惠的同时,在调研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向中央提出并争取若干有利于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发展的特殊税收优惠政策。三是对符合产业政策导向的适度降低准入门槛,充分利用和吸引民间资本,着力解决资金“瓶颈”难题。四是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四区”构建规划,多层次争取国家投资、税收等政策的支持,从而显现税收优惠的差异,充分体现加快开发鄱阳湖生态经济的政策意图。为永保“一湖清水”、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速发展,充分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篇5
——上饶县地税局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实践探析
内容摘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批复给江西各地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上饶县作为经济区重点发展区域,采取积极举措,全面对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饶县地税局充分发挥地税职能,从壮大县域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发展低碳产业三个方面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关键词:地方经济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地税职能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规划,是我省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省委书记苏荣特别强调:“这是引领江西长远发展、惠及全省人民和子孙后代的龙头工程也是中央交给江西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的光荣使命。”对于地税部门来说,面对全省掀起科学发展、进位赶超和绿色崛起的浪潮,更要主动融入、积极参与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当中来,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根据《规划》设定的区域内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沿湖的周边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面积5.12万平方公里,人口占全省的50%,经济总量占全省的60%。从狭义上讲,上饶市的鄱阳、余干、万年三个县属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核心区;从广义上看,上饶市整体属于鄱阳湖水系的信江、饶河流域,均属生态经济区的重点区域。上饶县位于上饶市中部,以“山郁珍奇,上等富饶”而得名,全县面积2246平方公里,人口76.3万人。上饶县委、县政府积极把握发展机遇,认真应对前进挑战,为对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围绕建设“全市宜居宜业首选县和全省工业经济强县”这一主目标,不断实现该县经济的跨越发展。
陈跃飞 余辉
一、上饶县经济发展概况和地方税收现状
(一)上饶县经济基本概况。
进入21世纪以来,上饶县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2009年,上饶县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6.9亿元,增长13.8%;财政总收入6.7亿元,增长22.5%,占GDP的比重为10%,首次突破10个百分点;社会固定资 产投资55亿元,增长4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亿元,增长20.1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8元,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规划。
(二)上饶县经济产业特色。
千帆并举、百舸争流,上饶县经济发展正逐步走出一条把握重点、特色鲜明、绿色崛起的产业发展道路。
一是以工业强县,“主攻一园”做大经济总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业强县”正成为上饶县经济发展的一大战略。有色金属和光伏能源已成为该县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以远翔实业、圣达威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在不断完善上下游产品配套,延长产业链条,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合资合作后,上饶县这两大产业的集群效应已经显现,目前正在形成“以名牌带企业、以企业带行业、以行业带产业”的发展格局。同时该县确立了“主攻一园”的战略决策,加快了上饶经济开发区(C区)茶亭工业园这一招商引资平台的建设,目前茶亭工业园详规已通过评审。按照“园区共建、利益共享”机制,引导全县5000万元以上项目向园区集中,重点推进一批已签约亿元项目的开工建设。
二是以项目兴县,“决战两区”提升城市品位。上饶县确定了“决战两区(城区与郊区)”的战略决策,坚持以项目投入为主抓手,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实现了与市中心城区的无缝对接。“一核心、两组团、四卫星、多集镇”是上饶县的空间定位,该县通过城市管理运营体制的创新,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城市功能配套的提升,使城市软实力全面升级。并努力构建以旅游业为龙头、房地产业为支柱、商贸物流业为重点的城市产业体系。
三是以生态立县,打造品牌发展生态工业。按照《规划》要求的坚持生态优先,促进绿色发展的指导思想,以“生态立县,绿色崛起”为出发点,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谋求绿色崛起之路,上饶县实施了园林城市、生态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品牌建设,其中重点抓好灵山国家级风景区的开发建设。今年4月,该县被评为江西省省级园林城市,生态人居环境大为改观。去年全县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170.1吨和565.5吨,积极创建全国绿色食品(油茶、竹笋)标准化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达到160万亩,节能减排效应明显,绿色生态工业初见雏形。
(三)上饶县地税收入状况。
2009年,上饶县地税局共完成地税总收入总收入21730.6万元(其中:地方各税20118.4万元,教育附加1612.2万元),同比增长14.54%,增收2759.2万元。从行业税收分类看,三大主体行业占据了大半壁江山,房地产行业税收实现5738.9万元,同比增收901.9万元,增长18.65%;建筑安装税收业完成5135.5万元,同比增收1173.2万元,增长29.61%;工业企业税收贡献2859.8万元,2 同比增收613.8万元,增长27.33%。按入库税种区分,主要有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其中营业税入库10006.2万元;企业所得税入库3874万元,个人所得税入库1715.7万元。
二、上饶县经济税收发展面临的问题和不足
近年来,随着整个江西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快车道,上饶县经济增速加快,质量提升,全县经济呈现出发展强势,但与《规划》追求的构建保障有力的生态安全体系,形成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群的目标还有着不小的差距,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县域经济总体实力不强,地方财政偏弱。2009年上饶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6.9亿元,地税收入完成2.17亿元,在全市均列第四位。与周边的广丰、德兴等县市还有很大的差距。县域经济的总体实力不强,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地方财政的发展壮大。
(二)经济和税源结构不尽合理,“两业”税收偏高。基础投资的加大投入带来了房地产业和建筑安装业的兴旺繁荣,直接的体现就是“两业”相关地方税收的直接增加,成为了地方税收的主要源泉。上饶县2009年“两业”税收高达总收入的50.04%;而与之鲜明对比的是,来自工业的总量小、比重低、创税能力弱,该县工业税收仅占总收入的13.2%,发展后劲亟待增强。而且基础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拉动作用虽很显著,长期来看难以形成对国民经济和地方税收增长的聚焦效应。
(三)产业发展呈分散状,发展方式过于粗放。
上饶县产业发展分散,普遍存在产业企业多、规模小、经营分散的特点,各产业集群中龙头企业略显稀少。同时,大部分企业的发展以资源型、加工型为主,如各乡镇大量存在的1+1企业、煤矿等,往往消耗资源多、技术含量低和品牌产品少,难以增加产品附加值,且极易破环和污染周边生态环境,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内需增长不旺。
上饶县紧跟全市城区建设的大步伐,城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深入,但农村发展略显不够,县域经济中内需拉动的增长不旺。该县经济基本上集中于县城及周边几个乡镇,偏远山区普遍经济实力较弱。城区近两年来,投入大量建设资金,力求打造成市中心区核心板块,如凤凰中大道工程总投资达1.2亿元,实现县城与市区的3-5分钟对接,与乡镇往来市区动辄30分钟一个小时的车程形成鲜明对比。香港名城、四省交界区域性花卉苗木市场、新华龙物流园等一批大型商业项目落户上饶县,进一步推动了城区的商贸业态,农村地区仍然是以小商店、小 3 超市、小餐馆经营为主,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大。
(五)旅游优势并未凸显,保护开发有欠缺。
上饶县灵山国家级风景区拥有着世界罕见的环状花岗岩、倒石地质地貌奇观、异石梯田、花岗岩瀑布等珍贵自然资源和江南颇具影响的民俗文化,旅游文化资源丰富,但旅游优势并未凸显。目前景区一是基础设施落后,游步道还以木质为主,损朽严重,游客安全问题让人担忧;二是营销力度不够,至今尚未实现门票收入,游客基本属于自由观光型,景区自身造血功能不足;三是开发力度不够,灵山景区风景最为秀丽的夹层灵山由于地形险峻,尚无法向游人开发;四是保护开发存在欠缺,政府虽以对景区内31家石材厂强制停采,但当地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薄弱,亟待加强。
(六)科学发展的工作理念不够,有待进一步强化和落实。
地方政府部门许多干部为了追求政绩,往往片面强调经济总量的增长,在工作中也存在重经济数量、轻经济质量的狭隘意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给财税部门下达不切实际的计划指标,而不顾地方税源状况和实际征纳现状;为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工作做得到位,对中心企业缺乏耐心,服务不够;在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县域经济较快发展上务虚举措居多,影响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地税部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具体举措
(一)提升地税工作效能,促进上饶县县域经济发展。
近年来,依托地方政府得力招商举措和上饶县有利地理区位优势,上饶县县域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进步,实现了经济总量迅猛增长,发展后劲十足的良好态势。2009年,该县实现GDP66.9亿元,地税收入完成2.17亿元。上饶县地税局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方向,扎实推进依法治税,不断提高行政效能,有效提升征管水平,认真落实地税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促进该县县域经济加速发展。
1、打造税收执法责任制示范点,进一步规范依法治税工作。
依法治税是地税工作的灵魂,也是衡量地税工作群众满意度的一个重要标杆之一,必须引起基层地税部门的高度重视。上饶县地税局积极贯彻落实《省局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税收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60条》文件精神,在坚持抓好组织收入这一中心任务的同时,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做到按税率计征、按流程办税、按政策减免,对于房地产业和建筑安装业等重点行业,实行“专人专员管理、巡查抽查结合、严格核算分析”的三强化管理制度,不断提升税收执法水平。该局还以被上级列为税收执法责任制示范点的有利契机,在全局干部职工中强调执法责任和执法监察,首先是召开了全局股级以上干部参加的动员会,4 统一思想、贯彻精神,其次是参考兄弟单位做法,下发了《上饶县地方税务局税收执法评议考核办法》和《上饶县地方税务局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实施办法》两个指导性文件,使得全局干部能够明确认识,提高意识,通过不断加大对执法责任制考核的落实和监督,逐步改进和完善税收执法责任追究对干部的“倒逼”机制,为服务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税收执法环境。
2、推出多种特色管理方法,进一步提升税收征管水平。
税收征管是体现基层地税部门业务能力的重要表现,它的优劣体现了税收收入的质量和增长远景。上饶县地税局一是加强税源管理工作,积极采取“前期税源普查、中期日常巡查、后期监管督查”三查到位举措,分阶段强化税源管理,有效提高征管质量,为完成收入任务打下良好基础。二是强化重点行业税收管理,比如对于房地产业这一重点支柱行业,基本实现项目动态管理,全程掌握企业销售明细,确保税源监控到位;加强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选拔业务骨干在县局举办房地产纳税知识辅导班,邀请企业财务人员参加,促使纳税人有效规避涉税风险;建立健全各房产项目纳税档案,系统登记纳税人历史涉税记录。三是建立健全纳税人纳税辅导机制,在办税服务厅开办“新开办纳税人纳税培训点”,为初次纳税人提供纳税全流程辅导,在县局举办乡镇分管招商财税干部涉税知识培训班,每年定期进行免费涉税培训,各分局为辖区内重点企业进行上门辅导服务。为该县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良好助力。
3、积极服务纳税人发展,进一步用足用好税优政策。
近几年,上饶县地税局秉承省局、市局关于“落实就是服务,而且是最好的服务”的管理理念,把积极服务纳税人发展,宣传好、落实好、用足用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作为基层地税部门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立脚点和根本点,充分发挥税收的激励和引导功能。今年围绕第19个税收宣传月“税收、发展、民生”主题,该局通过精心筹划,将江西省地税局出台的《江西省地税局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税收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60条》、《江西省地税局支持“调结构、促改革”30条及重大项目建设税收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50条》等日常联系最密切的8大项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汇编成册,从各种途径及时将各项政策传递给党政机关和纳税人。严格按照国家政策和审批流程办理税收优惠,不断简化和优化各项办税程序,2009年县局共减免地方各税1319.7 万元,其中,审批减免成长型、就业型和困难企业地方各税441.3 万元。认真做好下岗再就业人员税收优惠审查工作,今年新增加享受优惠纳税人25 户,有力促进了创业就业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结合地税工作实际,助力上饶县发展方式转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已成为当前及将来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我们认为,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关键在转变生 5 产方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败,关键在转变发展方式。上饶县经济积极对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着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给地税工作带来了崭新的动力与蓬勃的朝气。上饶县地税局以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新形势为契机,紧紧抓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给该县带来的历史机遇,心系全局,主动服务,密切结合当地经济税收工作实际,转变地税工作观念、改进优化纳税服务和创新绩效考评机制,努力使地税工作成为转变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助推器。
1、明确工作着眼点,进一步转变地税工作观念。
未来一段时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能源需求将大幅增加,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环境保护压力更加突出。但整个社会包括为数不少的地税干部还普遍存在着重开发、轻保护的传统发展意识,没有深刻地认识到,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相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综合经济实力还很弱,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仍然较为薄弱。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上饶县地税局找准工作着眼点,认真把地税干部们的思想认识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决策部署上来,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客观要求和内在诉求,“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江西最大的优势和品牌。引导地税干部树立科学的税收工作观,以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地税工作发展目标,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组织收入观,着眼于经济税收的稳定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2、抓住工作突破点,进一步改进优化纳税服务。
纳税人是社会经济的主体,也是产业结构转型的主体。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深入,对上饶县许多企业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越来越多的纳税人已经或正在意识到,一味延续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即使暂时保住了高增长,但时间也不会长久,积极培育和发展环境友好型企业已是大势所趋。地税部门亦是如此,在认真开展“三送三问”活动过程中,该局充分发挥税收服务经济的职能作用,下大力气对企业做到政策、服务和管理方面的三个纳税服务帮扶。在政策帮扶上,积极参照省局《江西省地方税务局关于支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定期研究解决企业在产业结构转型中遇到的税收问题,告知具体可享受的税收优惠,积极引导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服务帮扶上,建立重点企业税企联系制度,开展全天候纳税辅导,随时解答纳税人的涉税咨询,并不定期举办纳税人涉税知识辅导班。在管理帮扶上,一方面利用一线税管员既熟悉税收政策又了解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的特点,责成税管员对企业加强财务和税收辅导,减轻纳税人负担;一方面要求各管理分局主动参与到地方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决策、企业改制、招商引资等各项涉及财税方面的事项中去,联动沟通、建言献策,为当地 6 党政和企业做好参谋。
3、掌握工作关节点,进一步创新绩效考评机制。
理论联系实际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根本要求;服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建设创新型、和谐型税务机关的重要任务。一直以来地方党政机关和上级部门考核基层地税工作成效,通常只把税收收入作为唯一考核指标,长此以往,导致基层地税部门往往以收入为纲,而忽视了税收原本的作用和对经济的基本调节规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深入,给经济发展的方式转变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给地税工作的转轨提供了适时的平台。上饶县地税局将从进一步创新干部的绩效考评机制入手,积极引导干部深刻领会生态区建设的博大内涵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意义,在工作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转变工作作风。结合当前该县主攻建设的茶亭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运用省局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扶持促进该县重点企业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落实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各项生态指标。在工作中要求干部必须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导向能力和服务能力,既要有服务意识,也要有服务本领,并在年度绩效考核中对干部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作为进行综合考评。
(三)创新地税服务举措,推动上饶县低碳产业形成。
上饶县地理区位优势突出,生态环境优良。全县林地面积达24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七,森林覆盖率达到71.4%,活木蓄积量达200多万平方米,生长着银杏、红豆杉、黄檀、罗汉松、铁苏、四季茶花等珍贵树种,该县更是江西油茶重点产区,被誉为“中国油茶之乡”。近年来,上饶县努力打造拥有“蓝天、碧水、青山、绿地”的“园林城市”品牌。在“把森林引入城市,让市民走进森林”的理念指导下,该县除积极保护开发境内的灵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府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白鹭洲省级森林公园外,还在城区规划布局了十大市民公园,累计投入资金3.38亿元,目前,全县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2.66%,人均绿地面积达13.3平方米。
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要求,在围绕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3%这一总体目标的努力过程中,应按照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努力构建以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持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即低碳高效产业。上饶县地税局结合该县生态和经济实际,创新服务举措,推动低碳产业形成。一是着力服务现代旅游业发展。该局在与灵山风景区所在乡镇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中,组织干部为景区发展提供可行性开发建议,并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联系相关技术部门提供技术支持。针对该县某漂流项目初期游客稀少的情况,地税部门联系各大旅行社,积极牵线搭桥,解决企业营销困难,同时完成了对各旅行社主体税种的调研工作,为旅游业未来税源管理打下基础。7 二是鼓励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该县各管理分局辖区内有着诸多的1+1企业,该局发动税收管理员协同当地乡镇、环保部门深入企业调研走访,鼓励企业进行资源综合利用,促进清洁生产。对于符合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项目,主动对接和积极辅导并帮助企业改进和完善相关条件,对未达到政府规定的节能减排目标的高耗能、高耗水和高污染企业不得减免各类税费。三是加快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上饶县交通发达、濒临市区,有着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得天独厚的环境。地税部门一方面积极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壮大提供税收政策支持,明确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一方面建立重点物流企业直接联系制度,主动派员上门开展税收政策宣传、辅导,有针对性地解决物流企业的涉税问题,督促纳税人建帐建制、规范财务管理,指导纳税人依法纳税,为企业进一步壮大奠定坚实基础。
“句里春风正剪裁,溪山一片画图开”,这是宋代大文豪辛弃疾对上饶县黄沙道美好生态的真情描述,更是当代上饶县人民对美好愿景的殷殷期望。地税部门作为承担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聚财重任的重要职能部门,必须把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扎扎实实服务好地方经济发展作为自身的根本任务执行到位,始终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地税职能作用,进一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壮大。通过工作的实践和经验的总结,由此可见,地税部门要更好地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服务,应重在落实好税收优惠政策,精在助推好地方经济发展,贵在服务好创业发展纳税人。我们可以想见,随着全省深入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脚步,地税部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良苦用心和得力举措,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谱写出上饶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新篇章,为江西发展大局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新华网江西频道.2010-02-22;
2、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税收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60条.江西省地税局.2010年版;
3、苏荣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江西省人民政府网站.2010-03-07;
4、江西省地方税务局关于支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江西省地方税务局文件.赣地税发[2010]91号;
5、江西省地方税务局办公室.关于支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县域经 8 济发展的税收调研报告.情况通报
(六);
6、张钧.对基层税务机关服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税务研究资料.2010年第6期;
7、江西上饶县经济社会发展掠影.东方财富网财经频道.2010-08-05;
8、陈南京.环鄱阳湖城市群与生态区发展战略.北京:研究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简介:陈跃飞,男,生于1965年6月,大学本科,现任上饶县地方税务局党组书记、局长;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篇6
一、湖区基本情况
(一)自然及生态情况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季节性、吞吐型淡水湖。鄱阳湖吸纳了全省流域面积97%的江河水。赣、抚、信、饶、修五大河流多年平均入湖水量达到1285.7亿立方米。在正常的水位情况下,鄱阳湖面积达3914平方公里,容积达300亿立方米,它每年流入长江水量超过黄、淮、海三河水量的总和。由于受暖湿东南季风的影响,鄱阳湖年降雨量平均1636毫米,鄱阳湖多年平均水位为12.86米,最高水位为1998年7月31日的22.59米,最低水位为1963年2月6日的5.90米。年内水位变幅在9.79~15.36米,绝对水位变幅达16.69米。随水量变化,鄱阳湖水位升降幅度较大,具有天然调蓄洪水的功能。由于水位变幅大,所以湖泊面积变化也大。汛期水位上升,湖面陡增,水面辽阔;枯期水位下降,洲滩裸露,水流归槽,湖面仅剩几条蜿蜒曲折的水道。具有“枯水一线,洪水一片”的自然景观。
鄱阳湖是国际重要湿地,是中国最大的“大陆之肾”,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特殊生态功能,是中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也是我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之一,对维系区域和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鄱阳湖是我国重要的候鸟自然保护区。湖区有候鸟自然保护区多处,其中吴城镇鄱阳湖候鸟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鸟类已达300多种,近百万只,其中珍禽50多种,如白鹤、白头鹤、东方白鹤、白琵鹭等,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素有“白鹤王国”、“候鸟天堂”之称。
(二)资源及生产条件情况
湖区资源丰富,物产富饶。有丰富的水产资源,仅鱼类就有122种,鱼类经济价值较大的有鲤、鲫、鲢、鳙、青、草等10余种,银鱼、青虾、珍珠、螃蟹都是鄱阳湖名特水产。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由于长期的泥沙淤积作用,环湖地区形成了土质肥沃的鄱阳湖平原,加上光照充足,耕作条件好,是我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都昌县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矿产资源有锡、铅、锌、金、银、铜、萤石、石灰石等金属及非金属矿产,我县的石材储量较大,湖区沙资源极为丰富。
(三)水库移民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1、水库移民的基本情况
我县有中型水库三座分别是大港水库、长垅水库和张岭水库,现有移民10823人(直补3195人,项目扶持7628人),分布于全县20个乡镇,68个行政村,128个村组。其中有18乡镇57个村组在湖体核心保护区,有20乡镇64个村组在滨湖控制开发带。其中纯移民村组11个,分别是:大港镇大田村农中组160人,大港镇繁荣村岗上组239人,大港镇漂水村曹佰肆组302人,大港镇大港村顶落组70人,大港镇高塘村黄家塘组142人,大港镇高塘村月星组104人,大港镇高塘村老义冲组68人,狮山乡长垅村1组232人,狮山乡长垅村2组229人,狮山乡长垅村16组192人,蔡岭镇东平村石岳组471人。
2、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湖区经济实力较弱。尤其是纯临湖的乡镇目前经济总量小,实力较弱,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次低,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二、三产业发展比较滞后,开发程度偏低,都昌为省级贫困县,人均生产总值不到全省人均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
湖区移民贫困程度高。沿湖移民主要以从事农业生产和渔业捕捞为主,同时受到洪涝和禁捕等因素影响,谋生手段单一,沿湖移民相对贫困。湖区移民尚未找到一条摆脱贫困的致富之路。
二、措施建议
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立足县情,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湖区生态、资源优势,按照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实现在保护中开发,以发展促保护。加快湖区经济发展,要充分发挥湖区经济的后发优势,以产业经济发展为先导,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把沿湖地区打造成新型产业集聚区,打造成都昌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加快湖区经济发展,要坚持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把发展落实到一个个具体项目上,以多上项目,上大项目带动大发展。
(一)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从我县24个乡镇看,沿湖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发展条件较差,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移民安置区经济的发展。要把改善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条件放在一个突出位置来抓,先行启动。
1、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移民出行及生产生活条件。
主要是解决库区移民长远发展问题,重点是加强基本口粮田建设及配套水利设施建设,加强交通、供电、通信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加强移民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发展使移民能够直接受益的生产开发项目。
2、高标准建设移民示范村。
按照省办的精神整合其他涉农项目资金高标准建设5个移民示范村,做到“村容村貌整洁,户户硬路相通,家家改水改厕,民主管理规范,文化生活丰富,特色产业形成”。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进一步加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立足鄱阳湖生态、资源优势,结合新农村建设,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特色生态农业发展。
1、稳定发展传统农业。
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提高科技水平,强化服务,巩固粮棉油猪等主要农产品的优势地位。加强粮食生产,进一步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提高鄱阳湖商品粮基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我县规模化养殖建设,提高生猪生产能力。
2、壮大特色农业发展。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壮大早熟梨、蚕桑、茶叶、蔬菜、药材、苗木花卉等特色农业。利用鄱阳湖水面资源和渔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和健康有序的捕捞业,做大做响“鄱湖水产”、“都昌银鱼”等品牌。进一步发展以草食动物为主的特色养殖业,扩大土鸡、绿色生态鸭的养殖规模;进一步发展以生态林果种植为主的特色种殖业,扩大“都昌大白桃”、“蒲塘柑桔”的种殖规模。
3、加快发展生态农业。
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加大农村沼气综合利用,发展“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等生态模式。在沿湖地区积极开发集休闲、观光、度假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区和生态林业区,着力打好湖区山水、生态、文化牌,重点建设好果丰农业生态开发公司的生态农业园区。
(三)夯实移民工作基础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情况调查问卷】推荐阅读:
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11-0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化建设专项规划06-19
环鄱阳湖经济圈10-20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06-03
鄱阳湖经济生态区12-22
环鄱阳湖地区论文07-07
鄱阳湖生态区06-20
鄱阳湖经济区09-20
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11-04
鄱阳湖生态修复社会实践活动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