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

2024-11-04|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精选7篇)

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 篇1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网络技术越来越多地用于各行各业, 而旅游业作为信息密集型行业, 其网络营销的优势更是明显。本文介绍了鄱阳湖生态旅游资源的概况, 通过对鄱阳湖生态旅游网络营销的必然性进行分析, 提出了适合鄱阳湖生态旅游的具体网络营销对策, 为提高旅游企业的竞争能力、推动生态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旅游,网络营销,对策

1 鄱阳湖生态旅游网络营销的意义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 早在1992年就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被誉为“鹤鸟王国””。环鄱阳湖旅游圈自然资源优美, 有着世界一流的生态旅游资源, 突出的水域风光资源, 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获批, 《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规划纲要》将江西省51个县 (市、区) 列为示范区范围, 围绕着“四个基地一个产业园区”的总体定位, 打造三个旅游圈、十个旅游区、六个集散中心, 将示范区建设为中国生态旅游发展高地和国际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建设鄱阳湖生态旅游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在互联网时代, 如何充分发挥鄱阳湖生态旅游区的优势, 如何大力开拓市场, 引导市场消费, 大胆探索并成功制造世人瞩目的“鄱湖现象”,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网络媒介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无时间地域限制、反馈迅速等特点, 有利于提高营销信息传播的效率。鄱阳湖生态旅游可以通过网络营销手段突破地域限制, 将鄱阳湖生态旅游作为一个整体形象策划出具有冲击力的响亮形象品牌, 推向海内外旅游市场;通过策划经典旅游网站和网络广告宣传等方式来吸引人们对鄱阳湖生态旅游的关注;扩大营销范围, 在做好国内旅游市场的同时, 应大力开拓国际旅游市场, 最终使鄱阳湖成为海内外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2 鄱阳湖生态旅游网络营销的可行性

网络营销是以互联网络为媒体, 以新的方式、方法和理念, 通过一系列网络营销策划, 制定和实施营销活动, 更有效地促成个人和组织交易活动实现的新型营销模式。它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为实现企业总体或者部分经营目标所进行的, 是以互联网为基本手段营造网上经营环境的各种活动。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行业, 对各方面信息的敏感度很高。旅游产品是一种无形产品, 由于其异地性、不可储藏性、无形性、整体性、脆弱性等特点所以非常适用于网络营销。如今, 随着网络的普及, 人们查询信息往往借助互联网, 鄱阳湖生态旅游可以通过网络营销策划旅游产品和服务, 使游客迅速地了解有关旅游目的地的新情况与信息;同时, 网络营销在旅游目的地的经营者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构建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加强了消费者及其他旅游生产商和经销商之间的互动, 最终可以实现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的目标。网络营销为鄱阳湖生态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营销手段。

3 推行鄱阳湖生态旅游网站网络营销策略

3.1 搭建网络社区

网络社区是互联网上常见的交流平台。很多网上游客会自愿加入网络社区如论坛、博客等进行交流, 从交流中了解旅游景点的相关信息。而且, 网上游客更相信网上的口碑, 所以旅游企业可以主动搭建旅游网络社区, 吸引网民积极加入旅游网络社区并展开交流, 在互动中形成口碑传播。旅游企业要及时回答网民的各种疑问, 还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网上旅客的新需求。搭建网络社区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在旅游企业门户网站建立网络社区平台。这个社区平台可以以论坛的形式搭建, 这是针对旅游企业有所了解的集群提供服务的, 让这部分人经常在门户网站的论坛进行交流, 这些人可能是在线下购买了旅游企业的产品, 那么他们把旅游心得、购买过程, 充满乐趣的或者不好的事情, 通过社区交流出来, 这个交流也可以让旅游企业及时了解旅客的需求。通过社区可以让旅游爱好者评论旅游产品或服务质量以获得更多潜在客户的加入。

(2) 在旅游行业网站上建立网络社区平台。行业网站的点击率较之旅游企业门户型网站的点击率更高, 在这种网站上搭建网络社区平台, 交流的人更多, 企业和网民获得的信息量更大, 对旅游企业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宣传力度更大。

(3) 在各大专业论坛网站上建立网络社区平台。专业论坛具有交互性强、内容丰富的特点, 在此种网站上建立旅游论坛, 能够吸引真正志同道合的旅游者一起来交流探讨, 有利于信息的分类整合和搜集, 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对论坛进行推广。

(4) 通过聊天室建立网络社区平台。聊天室是一个网上空间, 为了保证谈话的焦点, 聊天室通常有一定的谈话主题。这个主题可以是任何大家关心的内容, 当然也可以是和旅游相关的信息。这一社区虽然不成熟, 但是也能达到宣传的目的。

3.2 实施即时通讯

即时通讯作为即时通讯工具, 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即时信息传递。对于被动展示信息模式的网站营销而言, 即时通讯营销能够弥补其不足, 同潜在访客可以进行即时互动, 并能够主动发起沟通, 扩大营销途径, 使流量利用最大化。由此可见, 即时通讯营销是以即时通讯为载体获取商机的高级营销活动。鄱阳湖生态旅游网络营销可以通过设置脚本来调用即时通讯软件, 实现及时地面对面的交流, 及时地反馈和回答交流者双方的问题和答案。在交流中增进买卖双方成功的几率, 因此成为现在流行的一种电子商务营销手段。

在运用即时通讯营销时有几点要注意的地方:

(1) 将及时通讯软件挂在门户网站首页, 可设置视频, 挂多个软件, 方便和用户沟通, 对于网上用户提出的各种问题给予满意的回答。

(2) 可以将旅游企业的联系方式和生态旅游产品的广告挂靠到即时通讯软件的表面, 也可嵌入到门户网站首页或其他网站内部, 增加被点击的机会, 一般的付费方式为按月付费和按点击付费等形式。

(3) 在即时通讯营销的过程中要注意服务者的交流技巧以及运用合适的广告标语, 把常见的网络用语应用到及时通讯营销中来。

3.3 运用新型媒体

新媒体不同于其它媒体的崭新媒介, 这一新媒体营销传播要通过互联网这一崭新平台。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增多, 发展趋势是好的, 所以鄱阳湖生态旅游必须正视这种新发展, 并加以调整。对鄱阳湖生态旅游电子商务运营新媒体的整合营销传播策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首先要深入细致地研究新媒体, 掌握其种类、实用范围和特点。新媒体中门户型网站和综合性网站正在拥有越来越多的受众, 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尽管要花费一定的费用, 但和其他媒体相比较还是要少的多。一要借助搜狐、腾讯、网易等这些点击率很高的网站, 宣传旅游产品和服务, 一定会给旅游企业带来网上的商机。正确把握新媒体的特性和规律, 有效规避风险和挑战。二是可以借助各大搜索引擎提高其排名, 增加被搜索点击的机会, 也是一个很好的营销方式。三要借助各大广告联盟为旅游企业做各类网络广告, 专业的网络广告联盟可以在各种类型的网站上打广告, 增加与新旅客交易的机会。

(2) 充分挖掘新媒体带来的机遇。新媒体是一个庞大的数据资源库, 里面有很多有用但是我们无法发现的信息。这就要求旅游企业利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和联机分析处理等信息技术发现潜在的问题, 为旅游企业决策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新媒体传播包括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

(3) 掌握网上旅客不断变化的需求。新营销传播手段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加强与潜在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及时掌握它们个性化的、新的需求。那么旅游企业要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实时存储收集网上旅客的各种需求, 存入数据库, 形成数据仓库。只有针对顾客需求做旅游产品才能产生更多的交易。

(4) 促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效整合和互补。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传播优势, 但也有弊端。很多旅客不上网, 不能成为新媒体的受众, 所以传统媒体不能忽视。因此, 旅游企业要做到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双管齐下, 从而促成整合营销传播价值的最大化。

3.4 拓展网络视频

网络视频是在网络上以WMV、RM、RMVB、FLV以及MOV等视频文件格式传播的动态影像, 包括各类影视节目、新闻、广告、FLASH动画、自拍DV、聊天视频、游戏视频、监控视频等等。网络视频深受网民的关注, 并且传递速度快, 使用优秀的视频展开网络营销可以获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使用是网络视频营销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视频的内容。视频的内容是关键, 不是每段视频都会成为大家传播的。内容需要平时不常见的, 超过人的想象力和承受力的。你必须做超出平常人的承受力, 夸张、再夸张, 让内容更具心理震撼力。做普通内容的, 不如做温情的视频相对可靠。结合自己品牌的定位和营销的策略, 做相关联内容的视频。不管是用于“病毒营销”的网络视频还是面向用户的感谢信, 优秀的视频一定要学会讲故事, 以此留住观众的注意力。

(2) 视频的创意。视频营销也是需要自己个性的, 不要仅仅认为:视频传播, 就是搞笑视频, 搞笑视频是一个优秀的视频传播形式。之所以大家会传播你的视频, 很大部分原因是看重你的创意。江西旅游视频可以幽默、可以搞笑、可以优美,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吸引人的眼球。

(3) 视频的亲民性或情感性。视频传播中, 我们制作内容时候, 一定要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 做的视频和用户无距离感, 要十分亲切。最好的视频传播, 是完全以用户的角度来制作, 另外要选择合适传播平台、视频title标记和keyword优化。

(4) 视频的定位。根据最新的调查结果, 相比于18至24岁的年轻人, 35到54岁的中年观众对于网络视频的热情绝对不相上下, 所以, 把目标受众不能仅仅定为年轻人, 否则会就会丢掉大块市场。

4 结语

在网络用户的数量逐年增加的情况下, 鄱阳湖生态旅游一定要借助互联网这个大平台展开营销活动, 引进网络营销人才, 采用多种网络营销手段, 加大网络营销力度, 在网民中形成良好口碑, 让全世界的人们了解鄱阳湖生态旅游, 最终塑造鄱阳湖生态旅游良好的网络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黄平.我国旅行社网络营销策略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24) .

[2]方卫武, 陈晶, 付忠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市场营销策略[J].旅游经济, 2005 (10) .

[3]刘旭, 骆高远.浅谈乡村旅游的网络营销[J].科学与管理, 2008 (1) .

[4]童索凡.西部旅游网络营销策[J].北方经济, 2006 (5) .

[5]杜文才.旅游电子商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 篇2

班级

土木A1013

姓名

柏林

指导老师

沈中印

鄱阳湖生态旅游规划

鄱阳湖,古称彭蠡泽、彭泽湖、彭湖或彭蠡,在江西省北部。汇集赣江、修水、鄱江(饶河)、信江、抚河等水经湖口注入长江。鄱阳湖南北长173公里,东西最宽处达74公里,平均宽16.9公里,湖岸线长1200公里,湖体面积4125平方公里(湖口水位20.5米时),平均水深8.4米,最深处25.1米左右,容积约276亿立方米,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1992年被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主要保护对象为珍稀候鸟及湿地生态系统。这里是白鹤等珍稀水禽及森林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和越冬地。白鹤是我国I级保护动物,野外总数大约为3,000只。其中90%在鄱阳湖越冬。白枕鹤为我国二级保护动物,野外大约有5,000只左右,其中60%在鄱阳湖越冬。珍贵、濒危鸟类还有白鹳、黑鹳、白鹤、大鸨等国家I级保护动物;斑嘴鹈鹕、白琵鹭、小天鹅、白额雁、黑冠鹃隼、鸢、黑翅鸢、乌雕、凤头鹰、苍鹰、雀鹰、白尾鹞、草原鹞、白头鹞、游隼、红脚隼、燕隼、灰背隼、灰鹤、白枕鹤、花田鸡、小杓鹬、小鸦鹃、蓝翅八色鸫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春季有美丽的湿地,夏季有一望无际的湖水,秋冬季有珍贵的冬候鸟。冬季的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又迎来了一年中最盛世的候鸟季节。

在集齐了这么多丰富的自然资源后,发展生态旅游也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内容,而发展生态旅游就一定要有生态旅游资源供人们观赏,而所谓的生态旅游即是指凡是能够吸引游客前来进行生态旅游活动,并对游客起到教育反思作用的自然事物和具有生态文化内涵的人文事物。他们是能为旅游业所用,在保护的前提下能实现环境的优化组合、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能够产生可持续的生态旅游综合效益的旅游活动对象。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鄱阳湖,这个有着丰富动植物资源的湖泊,成为了生态旅游规划必不可少的规划内容。

现有条件: A.生态条件:

鄱阳湖区域名山大湖星罗棋布,山山钟灵毓秀,湖湖碧波荡漾,生态环境优美,空气质量优良。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富营养化的湖泊,同时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重要湿地。鄱阳湖一湖清水水质长年保持在Ⅲ类以上,湖中拥有丰富的鱼类、鸟类等物种资源,是全球95%以上的越冬白鹤栖息地,在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是我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在我国乃至全球生态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优越的生态环境是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B.旅游资源条件

鄱阳湖区域是我省旅游资源富集区,旅游资源种类多、规模大、品位高。这里集聚了2个世界遗产、2个世界遗产提名地、2个世界地质公园、1处国际重要湿地、5个国家遗产、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中国旅游强县和2个江西旅游强县。尤其是“一湖”——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三山”——世界文化景观庐山、世界自然遗产三清山、世界地质公园龙虎山,“两城”——英雄城南昌、世界瓷都景德镇,“一村”——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各具特色、品质超群。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是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C.旅游设施现状

鄱阳湖周围尤其是九江的交通设施在不断的提高,人们出行或者旅游的条件正在不断提高,相关服务设施设备也在不断进步,九江、南昌都有飞机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建设

取得了较好成效。良好的旅游设施是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D.旅游产业现状

鄱阳湖区域旅游产业初具规模。这里拥有一批比较成熟的景区,庐山、三清山、龙虎山、婺源、景德镇等在海内外拥有很高的知名度;旅游产品日臻成熟,形成了绝特山水、珍禽王国、陶瓷艺术、道教祖庭、乡村风情等特色旅游产品;景区开发经营、旅游住宿餐饮、旅游商品产销、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文娱等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并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集团;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旅游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规划内容: 1 定位:

(一)功能定位

1.全国绿色发展教育示范基地

把科学发展观和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规划、建设、运营全过程,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绿色发展成就和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为依托,实行绿色旅游开发,生产绿色旅游产品,进行绿色旅游经营,建设绿色产业体系,吸引广大海内外游客前来感受先行先试、绿色发展的独特魅力,把示范区建设成为全国绿色发展教育示范基地。

2.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充分发挥区内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秀丽的自然山水、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硕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优势,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和传统教育,进一步开拓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领域、新模式,把示范区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3.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示范基地

依托区内丰富的原生态资源、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资源和独特的地质遗迹,开发建设科考科普教育基地,广泛组织广大青少年开展前来实地参与科普教育活动,使示范区真正成为全国青少年了解自然,热爱自然、立志环保的重要课堂。

4.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基地

依托鄱阳湖优越的自然山水禀赋,挖掘历史文化遗存,积极探索和科学实践生态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标准、区域合作、产品开发、品牌塑造等问题,倡导生态旅游行为,打造生态旅游精品,形成良好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抢占中国生态旅游制高点,把示范区建设成为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典范。

5.国家级旅游产业园区

通过系统整合旅游资源,制定相应优惠政策,搭建旅游产业投融资平台,吸纳优势旅游企业进驻,努力实现旅游产业规模化、旅游产品系列化、旅游形象品牌化、旅游管理规范化、旅游服务标准化、旅游运行科技化,把示范区建成国家级旅游产业园区,使其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增长极,江西旅游产业大省主体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形象定位

万类向往的地球珍藏

东方巅峰山水,万类向往家园功能分区:

——鄱阳湖国际湿地生态旅游区。以鄱阳湖水体和湿地为中心,包括沿湖的新建、永修、共青城、星子、湖口、都昌、鄱阳、余干等生态游览区。突出湿地生态特色,重点建设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景区景点,着力打造湖光览胜、科考科普、候鸟观赏、渔俗体验等旅游产品,建成全国湿地生态旅游示范区和世界著名的湿地生态旅游区。

覆盖范围:鄱阳湖湖体及主要湿地

主要节点:新建县南矶山、永修县吴城、共青城、星子县鄱阳湖生态旅游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湖口县石钟山--鞋山、都昌县老爷庙、鄱阳县鄱阳湖湿地公园、余干县康山 项目产品以及保障体系:

在项目产品方面,会在设施建设、精品打造、商品开发、旅游管理以及其他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

A设施建设

按照“合理有序、便捷高效、绿色环保”的原则,加快推进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旅游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区内旅游公路、景区生态游步道、环鄱阳湖游轮航道及生态码头体系建设;完善水电、通讯、景区生态停车场、旅游安全等基础配套设施;完善旅游交通干线标识标牌系统以及沿线紧急救援、汽车维修、休憩站点等设施;按生态化原则提升区内住宿、餐饮、娱乐等接待设施;搭建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的旅游集散中心平台;搭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鄱阳湖生态旅游网站,提供鄱阳湖旅游信息咨询、自助游和自驾游网络服务。

B.精品打造

依托区内丰富的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和水利风景区等山水生态景观,进一步挖掘自然禀赋,着力打造一批绿色生态精品;依托区内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等秀美奇绝、独具特色的地质遗迹,着力打造地质景观精品;利用厚重而富有特色文化遗存,打造特色文化精品;利用区内丰富的度假休闲资源,打造休闲体验精品。利用当地民俗文化和生态文化,打造大型综合文艺节目、有震撼力的实景演出等文娱精品;在赣北环鄱阳湖五彩精华黄金旅游路线基础上,打造鄱阳湖湿地科考之旅、人杰地灵之旅、山江湖城之旅、瓷都乡风之旅、峰林丹山之旅等若干条精品旅游线路。

C.商品开发

加快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体系建设。按照“一景一品”的要求,突出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开发具有江西特色的陶瓷美术工艺品系列、民间工艺品系列、传统手工业品系列和绿色有机食品系列、土特名产系列等五大特色生态旅游商品系列。发展和壮大一批具有规模化、系列化、品牌化、规划化的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完善旅游商品销售体系,在主要旅游节点城市和重点旅游景区建设或完善旅游购物中心和旅游商品销售网点。

D.旅游营销

充分发挥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的优势,大力开拓市场,引导市场消费,大胆探索并成功制造世人瞩目的“鄱湖现象”。突破鄱阳湖的地域限制,将鄱阳湖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形象策划出具有冲击力的响亮形象品牌,推向海内外旅游市场;通过主流媒体广告宣传,旅游网络宣传,策划经典旅游节庆活动等方式来吸引人们对鄱阳湖的关注;扩大营销范围,在做好国内旅游市场的同时,应大力开拓国际旅游市场,使鄱阳湖成为海内外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E旅游管理

由于生态旅游的特殊性,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采取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推进。建立科学的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相关管理部门要树立旅游的科学发展观,推行绿色GDP的政绩考核指标。加强生态旅游示范区内建设项目的审批和管理,严格执行环境管理;抓环评,严把准入关,防止规划和项目设计不当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抓监测,严格监督检查,对造成生态环境影响的开发活动要及时制止、纠正,并依法进行处罚。

F旅游服务

以游客满意度为基准,以标准为抓手,以监管为手段,实施生态化服务,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以人性化服务为方向,提升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以品牌化为导向,鼓励专业化旅游管理公司推进品牌连锁,促进旅游服务创新和管理水平提升;以标准化为抓手,制定并严格生态旅游示范区的行业标准。以监管为手段,健全旅游质量监管体系,完善旅游质

量监管机构,维护游客合法权益。

G教育培训

加强对生态旅游管理者、从业人员和旅游者环保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增强环保意识,推行文明、科学、健康的旅游行为。开展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生态保护素质,正确影响和带动旅游者,同时为生态旅游组织者或导游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利用生态旅游示范区平台,配合非政府组织和志愿团体开展生态教育活动;加强对当地居民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居民生活与生态保护目标相一致。

H旅游消费

鄱阳湖:生态行其道 篇3

鄱阳湖是一处特大优质湿地生态公园。说其特大,是因为其为世界六大湿地之一、亚洲最大湿地、中国第一大淡水湖;说其优质,是因为其目前在国内同类中生态是最优越、物种最丰富、景观最美丽、文化最厚重的;说其前景无限,是因为未来鄱阳湖可以拓展为国内外大型的湿地生态旅游胜地。

要金山也要青山

由于人类曾经的暴行和恶习,不仅使同类遭受过无数的虐杀和涂炭,更使地球上众多生物走上了濒危和绝迹,也给自已招惹了来自大自然的一次又一次无情的报复和打击。

古代有圣贤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理念,这种先知先觉已演绎成为当代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与和谐发展的科学思想。鄱阳湖景区认识到“环境是江西最大的品牌”,因此确立了“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及实施“生态立省,绿色崛起”的战略,而亲和自然、善待万类、呵护生态的环保意识逐渐深入人心。

于是首先强化各有关管理部门及所有工作人员、旅游开发经营者和旅游者的公共生态意识和环保公德观念,严守人类生存利益高于他类生存利益,他类生存利益高于人类非生存利益的生态伦理原则,确保生态环保意识在主观上自觉到位。

其次研究把握生态环境和生物链的规律和特点,努力提高认识自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保护自然的能力,能够把万物正确地引入健康和谐进化的轨道,能够使人们更好地回归自然、了解自然、享受自然、并为保护自然作出积极贡献。

最后制定科学的、严格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使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都置于科学的生态理念和规划之下。对现在尚不具备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科学技术和组织管理条件的,则切忌急于求成,而应加强资源保护、加快生态研究,努力提升自身能力。

万物和谐发展

人类要进步,万物要进化。人类只有在造福自己的同时也造福他类,促进万类万物协调健康进化,才能实现人类更好更快的进步。因此,在鄱阳湖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本着造福于万物,协调健康进化的理念,进而追求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

遵循湿地应是人鸟同乐、人鱼共欢、人兽并舞、人蛇相邀、人木传情、人草互怜,人类与他类相沟通、他类与人类相亲近,人类变主宰为主导、他类变食物为宠物的万类和谐世界的原则,通过积极科学地开展湿地生态旅游,使人们更好地回归自然、认识自然、完善自我、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鄱阳湖成为世界上真正的、最具经典的湿地生态乐园。

打造人间天堂

人间有天堂,敢问在何方?纵观鄱阳湖,顿悟心中央。人间天堂,既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又具有豪华的享乐条件,更具有和谐的人文生态。

作为国际性的生态旅游湿地,鄱阳湖既是投资者和旅游者的天堂,也是从业者和世居者的天堂。在这里,投资者投资环境好、成功几率高、社会贡献大;从业者待遇公平合理、人格受到尊重、价值充分体现;旅游者感受环境自然、实现消费自我、达到精神自觉;世居者民俗予以认同、文化得到传承、共享发展成果。

鄱阳湖首先树立了人格平等、和谐至上、整体相生共荣的理念。其次依据新理念,制定了统一、超前、可行的大家认同的人文生态发展规则,规范人们的行为。同时,精心构建高品位湿地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以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需要。

当然还要有强有力的措施作保障。开展宣传教育,形成共识共为;制定政策法规,严格依法治旅;科学设计体制,着力创新机制;加快制定标准,实行规范管理,从而打造最炫鄱阳湖。

(作者系江西省旅游局副巡视员)

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 篇4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资源赋存状况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涵盖了江西省内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总面积达5.12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30%。区域内名山耸立、名江横流、名人辈出,拥有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和丰富的动植物种群,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条件。按照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国家标准,可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资源赋存状况概括归纳如下:

资料来源:根据互联网资料不完全统计、综合整理而成。

总的来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资源数量丰富、类型多样、品味较高,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得益彰,组合条件良好,具有较强的旅游吸引力和市场影响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Strengths)

1、优越的交通区位。

从全国范围来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处于我国南北贯穿、东西联结的枢纽部位,由长三角城市群、海峡西岸经济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试验区等区域经济体拱卫合围其中,区位条件可谓得天独厚。其交通优势也十分显著,目前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四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尤其是长江黄金水道和京九大动脉临湖而过,为其生态旅游的大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可进入性。

2、突出的产业地位。

政府支持是旅游产业得以发展的根本保障。近年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相关各级政府都对发展生态旅游业给予了足够重视,一方面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另一方面纷纷将产业政策向旅游倾斜,进一步明确了旅游业的主导产业地位,并将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这些举措将推动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的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快车道。

(二)劣势分析(Weakness)

1、区域联动有待增强。

长期以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相关的各县(市、区)在生态旅游业发展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行政割据、各自为政”的弊端,相互之间尚未建立起目标一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全方位合作机制。相反,由于资源与区位的相似性,在旅游市场上这些邻近的县(市、区)之间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直接竞争关系。因此,通过广泛地区域合作与联动发展提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整体旅游竞争力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2、产品层次有待增多。

旅游者类型的多样化及其旅游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旅游产品内容形式的多样化和层次化。从现实的情况来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产品的供给主要停留在观光游览型的基础层次,如水上观光、森林观光、山岳观光等,而参与体验型的高层次旅游产品明显不足。所以,根据细分市场的不同需求不断进行旅游产品创新,从而丰富产品层次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机遇分析(Opportunity)

1、区域发展的政策性机遇。

自1999年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江西省及时抢抓机遇,使鄱阳湖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中转作用,在相当大程度上带动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活力。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难得的政策性机遇,为该区域生态旅游业的加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产业发展的趋势性机遇。

旅游业被誉为“朝阳产业”和“无烟工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一直保持着平稳、快速的发展态势,旅游人次数和旅游总收入不断增加。据世界旅游组织(WTO)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1位的旅游目的地国和第4位的旅游客源地国。同时,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已经成为国际上近些年来新兴的热点旅游项目,倍受旅游者青睐。这些趋势性机遇,更进一步表明生态旅游业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四)威胁分析(Threat)

1、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旅游业的高成长趋势也使得各个层面的市场竞争变得尤为激烈。从空间上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的发展面临“东西夹击”的挑战。东部沿海省份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拥有良好的接待设施和相对成熟的旅游产品,旅游竞争力强劲。而西部地区受益于“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倾斜,亦有明显的后发优势,以其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和神秘独特的旅游形象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2、专业人才供给不足。

为了契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江西省众多高校如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九江学院等都开办有旅游管理专业,具有一定的招生规模。但是从旅游专业毕业生的走向上看却难如人意。一方面,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定向吸引力客观上造成日益普遍的“孔雀东南飞”现象;另一方面,许多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最终选择跳转到其他行业,而能在县(市、区)中坚守基层旅游行业岗位的大学毕业生更是凤毛麟角。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发展的战略对策

要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业突破性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把握形势,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具体地讲,就是要做好“五个加强”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整体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规划的指导。因此,当务之急是要结合湖区生态旅游资源特色,委托专业机构科学地编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其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产业定位、发展目标、空间结构、重点项目等进行全面地部署。同时还要建立起切实有效的规划实施反馈机制和监控体系,避免区域内某些县(市、区)和旅游开发商由于利益驱动,在项目开发上随意越过规划的边界而使规划变成一纸空文。

(二)加强资金投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旅游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区域、产业、生态、社会的重新优化布局,需要动用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建设中。所以在资金来源上应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一方面要大力争取国家及省、市各级政府专项拨款,更重要的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有实力的旅游开发商前来投资建设;而且还要积极打造开放性的旅游投融资平台,提高区域内旅游企业的融资和筹资能力。

(三)加强产品开发。

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发展的核心内容。要充分利用区域内的独特的自然湿地风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开发出能够满足旅游者多元化需求、充分涵盖观光、体验、享乐、认知等各层面的系列生态旅游产品,目前可着重考虑建设观鸟生态旅游基地、休闲渔业旅游基地、观光农业旅游基地、湿地森林生态公园、水生生物博物馆、水上运动场等。在旅游线路设计上,则要突出“水陆”并进的设计风格,即要有水路、陆路和水陆交替线路供游客自主选择。

(四)加强营销推广。

尽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资源品味上乘,但“皇帝女儿不愁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已过去,营销推广活动在区域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举足轻重。而营销推广的核心问题是旅游形象问题,因此必须深入挖掘鄱阳湖区域的文脉、地脉内涵,在本底分析的基础上塑造出完善的旅游形象系统,形成明确的旅游主题形象、辅助形象、旅游标志、旅游口号,并进行长时间、全方位、多手段地宣传促销,如有针对性地参加旅游展销会、博览会,制作多品种、多语种的旅游音像制品等。

(五)加强人才培养。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旅游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为旅游专业人才的竞争力。区域内各县(市、区)要进一步推进旅游人才教育培训,迅速培养出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过硬、能力突出、相对稳定的高层次旅游人才队伍。首先,要全面实行旅游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和考试制度,定期组织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在岗轮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其次,要改革用人机制,改善人才结构,采取“栽桐引凤”的做法,通过良好的工作待遇、工作环境以及发展空间吸引急需的专业人才前来大展身手。

参考文献

[1]马勇,周霄.WTO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新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3]孙冬英,王燕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J].生态经济,2010,(3).

鄱阳湖生态文明心得 篇5

美丽的鄱阳湖位于长江之南,江西省的北部,是我们江西的母亲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上重要的湿地之

一、是著名的候鸟越冬地,它属于世界的“生命湖泊”。它与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等五大河流相联接、似盆状的天然凹地,它还是长江的重要调节器,承担着调蓄洪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鄱阳湖水量、水质的持续稳定,直接关系到鄱阳湖周边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市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是连接南北方、沟涌东西部的重要枢纽;毗邻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重要腹地,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加快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及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立足于江西独特的资源优势,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重大战略举措。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目标是立足江西实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对鄱阳湖的开发治理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先后实施了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昌九工业走廊建设、九江沿江开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仅对于江西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具有超出省域范围的重大创新和示范意义,是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江西如果能够成功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发展模式,将为全国各地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现实的示范;是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在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探索大湖流域开发、保护、治理的新经验,将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有利于保障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从而积累大湖流域综合开发治理的新经验;是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助于打造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的城市群,加快实现中部地区“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战略目标。我们要充分认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本质内涵、发展定位和战略目标,切实把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引领江西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重大战略和“龙头”工程,举全省之力精心组织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全面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生态江西 绿色崛起——鄱阳湖生态文明行》一书则详细介绍了鄱阳湖的生态环境、物华天宝、山水胜境、历史画卷、名城流韵和发展定位及宏伟蓝图。我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江西人,深刻地感受到省委省政府为了优化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实施“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是本着综合治理、系统开发、坚持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坚持科技支撑等原则,根据“山江湖开发治理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我们江西持续开展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山水、发展区域经济、消除贫困等方面的建设。经过全省人民二十多年的努力,山江湖工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同时在江湖流域开发治理方面取得大批科技成果,在国际上产生很好影响,这些成效必将成为江西绿色崛起的基石。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江西鄱阳湖生态区的山会更青、水会更绿、天会更蓝、环境会更优美,人民会更幸福快乐。

鄱阳湖敢冒这样的生态风险? 篇6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近期获悉,拟建中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已报送国家发改委并即将进入立项审批阶段,相关结果可能在近期发布。对此,WWF发布了“建议暂缓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公开倡议书。

2008年初,江西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构想,其中就包括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此后尽管争议不断,但当地政府一直在为工程做各种准备。从目前来看,这一争议10余年的工程如今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鄱阳湖汇聚了江西版图97%以上区域的水系,是影响长江中下游广袤地区生态安全的“绿肺”,也是唯一代表中国入选“世界生命湖泊网”的淡水湖。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一旦建成,将会对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相关专家和机构。

方案调整,是否意味着生态影响减轻?

作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仅有的两个大型通江湖泊之一。这里的生态湿地(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92年被我国政府首批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是中国加入“世界生命湖泊网”的唯一代表。

鄱阳湖不仅为江西当地的生态系统以及候鸟迁徙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生态服务功能,而且对于长江中下游包括河口区生态功能的维护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际鹤类基金会副主席吉姆·哈里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鄱阳湖是东亚迁徙候鸟在南方的主要越冬栖息地和停歇地。每年秋末冬初,有成千上万只候鸟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蒙古以及中国东北、西北等地来此越冬。

“对于全球极危物种白鹤和濒危物种东方白鹳来说,鄱阳湖是它们主要的越冬地。” 吉姆·哈里斯说,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目前记录到的鸟类有300多种,每年冬天达到近百万只,其中有全球极危、濒危物种和国家一类和二类保护物种50多种。

鄱阳湖也是淡水鱼类的重要基因库和繁育地,在这里发现的鱼类种类约占长江鱼类的1/3;鄱阳湖还是长江中唯一尚存的淡水鲸类哺乳动物——长江江豚的重要栖息地,现有淡水江豚野生种群的近一半生活在鄱阳湖。

作为我国最大的吞吐性、季节性和通江性淡水湖泊,鄱阳湖的水位变幅巨大,其面积和容积最大与最小时相差近76倍。汛期时水位上升,湖面陡增,水面辽阔;枯水期时水位下降,洲滩裸露,湖面仅剩几条蜿蜒曲折的水道。

季节性的洪水、周期性的湖水快速更换、典型的湖泊洲滩湿地结构,以及与大江大河密切的水力联系和生态联系,使这里形成了包括湖泊水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复杂的水文环境与湿地结构,也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由于具有典型、独特的人地交互的动态湖泊系统,鄱阳湖被国外专家称作是“极为珍贵和难得的天然环境实验室”。

近年来,由于长江水情水势发生变化,鄱阳湖时常出现低枯水位,导致水资源分配不均衡,对流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困扰。为此,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的启动,江西省提出要修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项目。

此后,江西省专门设立了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主要负责工程的课题研究、方案规划、资料采集等一系列工作。

WWF鄱阳湖项目负责人蒋勇告诉记者,从规划设计方案来看,拟建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具有短期内保留水量供给、缓解低水位对工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这引起了WWF的长期追踪关注。

其实早在2002年全国“两会”上,江西省40位全国人大代表就提交了《关于要求开展鄱阳湖控制工程项目建议书加快立项进程的建议》 的“一号议案”。对于这一方案,当时就有部分专家学者认为工程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消极影响。

随后的数年中,江西省对工程方案进行了调整,先是改“建坝”为“建闸”,后来又取消了工程的发电项目。

2008年初,江西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成为了重要的战略性配套内容。

同时,工程设计思路由此前的“调枯控洪”改为“调枯畅洪”,即汛期保持江湖相通、发挥鄱阳湖分洪作用,在枯水期则放闸蓄水。

应该说,“调枯不调洪”是江西省优化工程建设理念和优化工程调度方式做出的妥协和转变。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虽然在其中指出要“重点研究、适时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但出于慎重,最终决定将鄱阳湖枯水调控工程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总体规划中分离出来,进行单独论证。

对此,一些业内专家表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方案虽已由最早“建坝发电”的控湖工程,不断调整并修改为现在“调枯不调洪、建闸不建坝、拦水不蓄水”的方案,从而部分缓解了居民取水、通航等问题,但是“坝”改“闸”并未能减轻各方对鄱阳湖生态问题的担忧。

蒋勇也表示,这一工程不但会对鄱阳湖流域乃至长江中下游生态系统带来巨大的影响,也将对鄱阳湖的核心生态服务功能带来难以估测的影响,比如威胁到鄱阳湖湿地及湿地植物的生存,使江豚生境更为破碎化、迁移通道受阻,也会破坏候鸟栖息地。

“WWF认为,在对鄱阳湖的生态功能进行科学研究及工程建设的环境影响得到充分论证之前,应暂缓枢纽工程的建设,并将无坝方案作为维持鄱阳湖生态系统健康的最优方案。”蒋勇说。

水位下降,

是否可以成为工程上马的决策依据?

此前,记者曾针对鄱阳湖的生态保护问题赴鄱阳湖进行过实地采访。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江西省发改委曾组织南昌大学、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对鄱阳湖水位变化带来的一系列影响进行过专题研究。研究成果将为制定鄱阳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工农业结构布局以及城市建设和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鄱阳湖湖泊水位变位的异常变动,给湖区湿地植被带来了一系列影响,使植被出现了退化性的演替过程。

nlc202309041410

一位参与调查的专家表示,由于近几年来丰水期维持较短,水淹期已不足3个月,且枯水期地下水位较低,局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湿地植被退化现象。

据介绍,近年来,由于水位下降过快,低枯水位较低,地表含水量下降,植被出现了水生植物、沼生植物优势度下降,群落物种生物多样性有减少的趋势。

此外,由于鄱阳湖水位出现退水提前,使得大面积的草滩出露时间延长,秋草萌发提前。记者在鄱阳湖采访时看到,过去只分布在较高滩地上的蚕茧蓼,近年来已成片地出现于如大湖池、沙湖、常湖这些湖泊滩地上。

而与此同时,由于低水位的提前出现,使得一些湖汊与通江水体过早分离,而外源污染物持续输入,湖泊氮、磷营养物浓度增加,滞留时间加长,导致沉水植物群落发生变化。

这次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江西省下决心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项目,以此来缓解低水位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然而对于“鄱阳湖枯水期提前、持续时间长、水位下降常态化”的说法,WWF认为,根据目前的数据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

WWF认为,近10年的水位变化,并未对鄱阳湖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候鸟及长江江豚种群数量造成显著影响。因此,不能得出生态系统退化的结论,更不能成为这一枢纽工程立刻上马的决策依据。

蒋勇告诉记者,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可持续利用一直是WWF的优先工作领域。基于过去15年的工作积累,WWF认为拟建的鄱阳湖枢纽工程将对水质、鱼类多样性、长江江豚栖息地、候鸟栖息地以及长江下游泥沙量等5个方面产生不可逆或不确定的影响,目前各项研究和论证的结果还不足以支持这一枢纽工程的立项和建设。

此外,枢纽工程的建设还被期望能够解决湖区缺水、渔获量减少等问题,但WWF认为目前对相关问题还缺乏研究,枢纽工程并不是最佳答案。

在采访中,一些业内专家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有关水位变化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还要进行深入研究,首先要搞清水位变化是周期性的还是趋势性的;然后搞清水位变化带来的生态系统变化对湖泊功能有何影响。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科学评判,制定出科学的对策。

吉姆·哈里斯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对于鄱阳湖的整个生态系统及其他一些非常重要的水鸟,我们的科学研究都是不够的。因此,我们没有足够的科学知识来支撑做出任何决策。”

人为建闸,将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多大威胁?

不但会影响到栖息在这里的众多鸟类,还会使长江江豚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使江豚种群面临更大的危机,并威胁到鱼类的多样性。为研究水位变化与候鸟栖息地的关系问题,国际鹤类基金会和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从1986年起就开始对鄱阳湖进行生态和候鸟的调查。

1999年后,双方在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开始大规模的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水鸟的活动区域、水位及水温等。

吉姆·哈里斯告诉记者,鄱阳湖素有“白鹤王国”、“候鸟天堂”的美誉,这是和湖泊季节性水位涨落变化、洲滩周期性淹露分不开的,其年内变化特征所形成的浅水洼地、泥滩、草洲等湿地景观,成为越冬候鸟觅食的理想场所。

然而这个众多越冬候鸟觅食的场所却面临着消失的威胁。来自国际鹤类基金会的苏丽英向记者指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一旦建成,如此快速剧烈的生态环境改变将使众多鸟类无所适从。

“鸿雁、白鹤、白鹳等濒临灭绝的鸟类在大坝合龙之后,物种灭绝的可能性非常大。”苏丽英说。

除了对鸟类带来的影响之外,拟建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也会对长江江豚的生存带来新的威胁。

其实早在2007年,就有学者指出鄱阳湖已经成为长江江豚的最后避难所。近期调查显示,目前这里的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在450头左右,接近长江流域现有种群的一半左右。

有专家指出,在当前长江江豚保护正处于极为不利的条件下,启动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设,将使长江江豚的生境更为破碎化,洄游迁移通道受阻,与长江中其它种群的基因交流隔断,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使江豚种群面临更大的危机。

此前关于鄱阳湖江湖水位变化对其生态系统影响的相关研究中,有专家指出,江豚是依靠发射和接收声纳为其导航而觅食的,对前行中的障碍物十分敏感。同时,江豚需要到水面呼吸,不能长时间潜游。所以保护长江与鄱阳湖之前的洄游通道畅通,对于江豚等江湖洄游性生物的栖息和繁衍是非常重要的。

“长江江豚是肺呼吸的哺乳动物,它需要从空气中获取氧气。它的超声波并不能感知鱼网等杂物,加之水利工程落成后,冬季湖面水流缓慢更易结冰,这些都有可能造成江豚‘淹死’。”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姜加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

即使在规划方案中提及为鱼类和江豚设计了通道,但据WWF了解,这些通道能够让“鱼类和江豚可以自由通过”的结论并没有经过科学论证。

此外,拟建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也会对鱼类多样性造成严重影响。

蒋勇告诉记者,根据调查研究显示,长江中下游阻隔性湖泊的鱼类多样性要明显少于通江湖泊鱼类的多样性。由于枢纽工程的建设,鄱阳湖与长江自然连通的状况将被改变,珍稀水生生物资源可能进一步衰退。

“一方面,江湖洄游、河海洄游性鱼类在鄱阳湖与长江之间将季节性受阻,其进入湖区肥育的机会减少、时间改变,这也间接影响到涉水鸟类和长江江豚的饵料鱼供应;另一方面,长江是中国淡水渔业最重要的基因资源库,江湖阻隔后,水体流动性减弱,适合流水性鱼类生活的生境将遭受极大破坏。”蒋勇说。

枢纽建成,将对候鸟迁徙带来多大影响?

鄱阳湖是东亚——澳大利亚至中亚候鸟迁徙线路上的重要栖息地。水利枢纽工程一旦建成,将对鸟类越冬安全和迁飞路线带来严重影响。蒋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是全球性政府间保护公约《湿地公约》的重要缔约国之一,而《湿地公约》全称为《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因此,水鸟保护是公约的一项重要内容。

nlc202309041410

“依据湿地公约组织的研究和定义,当生态特征变化已经超出可接受的变化范围时,自然生态系统将受到严重影响。而国际重要湿地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维持其生态特征。”蒋勇说。

记者了解到,鄱阳湖最核心的自然保护区是中国首批列入国际重要湿地的区域之一,其关键生态特征为典型的季节性水文节律变化,并因此形成了丰富的湿地景观多样性。而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一旦建成,将改变鄱阳湖千百年如一的“洪水一片、枯水一线”自然演替规律以及夏水冬陆的水陆交替景观,也违背了《湿地公约》的宗旨。

蒋勇还表示,中国也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签字国之一。这一公约旨在保护濒临灭绝的植物和动物,最大限度地保护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以造福于当代和子孙后代。公约认为,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必须用于人类的利益,但这应该以不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长期下降的利用方式和利用速度来获得。

同时,鄱阳湖是迁徙性珍稀候鸟沿东亚——澳大利亚至中亚迁飞的重要驿站或停歇地。为此,我国分别与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签订了候鸟保护协定,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双边或者多边候鸟保护合作近30多年。

正是由于鄱阳湖枯水期碟形湖泊的广泛分布,从而为越冬候鸟提供了理想的关键栖息地。

根据国际鹤类基金会于2013年的监测,当年在鄱阳湖越冬的候鸟达到了16万只,远远高于以往4万只的数量。

“相对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来说,长江中下游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多变化,对于很多候鸟来说,鄱阳湖是唯一的选择。”吉姆·哈里斯说。

鄱阳湖吸引大量候鸟越冬的最主要原因,是当地拥有丰富的食物资源,而每年冬季水位的变化与候鸟的食物资源密切相关。白鹤、白枕鹤、东方白鹳等涉禽对湖泊水深特别敏感,水位高低直接影响候鸟对食物获取的难易程度。

吉姆·哈里斯给记者举例说,白鹤的重要食物是苦草根茎,其在夏季生长过程中,对水深和混浊度都有很严格的要求,如果水深或水浅都会导致死亡。冬季水深不能超过0.5米,如果超过0.5米,白鹤就无法取食。

“鄱阳湖对于取食根茎的水鸟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唯一的栖息地。”吉姆·哈里斯说。

目前,濒危物种白鹤在世界上仅存4000只,其中98%在鄱阳湖过冬。除了白鹤之外,还有众多的珍稀候鸟在此越冬和迁徙停歇。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成以后,将直接影响枯水期碟形湖泊的分布,改变鸟类越冬的栖息地,危及鸟类越冬安全和迁飞路线的完整性,进而影响中俄、中澳、中日等双边协定达成的共识。”蒋勇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2012年举行的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上,国际环保组织联名提交的第64号议案直接关注鄱阳湖的保护问题,希望我国能创新发展思路、寻找替代方案以解决当前的矛盾。

我国也承诺将对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问题予以高度重视、谨慎对待,并将于下一届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于2016年在巴西举办之前给出正面的回应。

对此,蒋勇认为,如若在没有就鄱阳湖的生态功能开展深入的科学研究,没有就工程建设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全面充分的评估及论证,没有通过相关渠道获得多方理解或谅解的前提下,立刻启动这一工程,不仅将使鄱阳湖生态系统面临不可逆转的风险,并有可能将生态风险上升为国家影响。

(责编:张志国)

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 篇7

摘 要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基于此,将绿色科技与鄱阳湖生态农业的发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提出了如何利用绿色科技推动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鄱阳湖;生态农业;绿色科技;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0--3

生态农业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20个世纪80年代以来,江西省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尤其是生态农业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尽管如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加大绿色科技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的现状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实现江西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江西省重要的农业产区,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农村地域比较广阔,农村人口众多,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区已经初步形成具有一定区域特色、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农业产业板块 ,其为促进区域农业增收、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1]。近年来,在中央和江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下,在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的指引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的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农业的产出效率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民的收入有了较快增长;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势态良好。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1.1 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比较低

尽管目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有一些龙头企业对生态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这种农业龙头企业数量还是偏少的。尤其是加工型的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竞争力不强,因此其辐射带动能力也比较弱,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滞后;产品科技含量低、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和转化;大宗农产品多以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比重低[2]。

1.2 生态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滞后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的种植业仍占据比较大的比重。农业结构还没有跳出传统的“粮猪型”模式。特色农业、效益农业所占的比重仍然很低。鄱阳湖区域广阔的水域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水产养殖没有做大做强,知名品牌尚未形成[3]。农村公司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等产业链不健全,农产品流通业、加工业等发展比较滞后,严重影响了农业生态经济综合效益的提高。

1.3 高新科技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支撑不够

从目前来看,虽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该区域还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目前,不少地方还没能向农民提供高新的科技指导及有效的信息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农民仍以传统的方式进行生产,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技术较低,畜牧业环境污染大,资源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1.4 生态农业发展的投入不足

作为江西重要的农产品产业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其对农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投入,从总体上看是很不足的。首先,资金的缺乏造成了农业基础设施比较陈旧、老化,以至于农业的抗灾能力比较薄弱,难以确保农作物生产的高效稳产;其次,各级地方政府也因为受财力的制约,因此对农业的补贴无论是在程度还是范围上,都很难满足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这将导致许多建设项目因投入的严重不足而难以全面开展[4];最后,资金的缺乏也将抑制生态农业发展所需要的高新科技的引进和应用。

1.5 生态环保意识薄弱,环保形势严峻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比较薄弱,对本地的生态环境没有进行有效的保护,往往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破坏了整个生态环境[5]。有些地方农民大量地围湖造田,导致了湖面缩小,湿地减少,鱼类资源也逐渐地衰退,生物的种类减少、存活率下降。城郊区工程的无序开发建设,破坏了城区绿地,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在一些山区丘陵地带,农民滥砍滥伐现象比较严重,结果导致了水土的严重流失,植被大面积被破坏,森林覆盖率明显下降。

1.6 缺乏先进发展理念的引导

首先,由于受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业生产者,很难有机会直接面对激烈的国内外竞争,加上长期在稳步发展的思想指引下,已经形成了思想保守、缺乏竞争意识等不良局势[6];其次,由于鄱阳湖区农民的经营理念比较陈旧,耕作方式比较落后,这些都很难与鄱阳湖区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

由此可见,鄱阳湖生态农业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加大绿色科技对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绿色科技实质是一种保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科技体系,是对科技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服务的方向性引导和生态化规范。绿色科技是指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并能改善环境状况或至少是无害于生态环境,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的工程手段。加强绿色科技的应用,是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和必然选择。

2 推动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2.1 政府要加大对绿色科技的投入和利用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立法手段促进绿色科技在鄱阳湖区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要加快与绿色科技相关的科技立法的步伐,构建有利于推动绿色科技发展和应用的相关法律体系[7]。目前,首要是抓紧制定节水、节能、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农业废品的再回收利用等相关法律、法规。增强依法监督的力度,建立严格的环保责任追究制度,规范农业市场行为。对那些环保不达标的项目要严厉制止,对与造成重特大环境事故的,一律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从源头上切实杜绝环境污染现象的发生[8]。对农业生产的环保设施要进行定期检查,以保证其充分地投入使用。endprint

其次,政府要逐步加大对鄱阳湖区绿色科技和绿色农业产业的投入,积极引导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与相关的科技研究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提高绿色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缩短绿色科技成果的转化时间。对于那些能够促进绿色科技发展的重大项目,要给予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为绿色科技在鄱阳湖区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9]。政府还要不失时机地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的发展培养和创造创新型人才,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促进高科技创新团队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也要为这些科技人才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及良好的学术氛围。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农业的需求为导向,依托高新科技创新队伍和科技成果,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服务工作。

2.2 增强农民的绿色科技意识和理念

首先,要重视绿色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增强环保意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民要充分地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农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要自觉地开发和利用绿色科技[10]。

其次,要积极地搜集绿色信息,进行国内外绿色市场调查。这样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绿色生产,开发绿色产品,开拓和占领相应的绿色市场[1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大力推广绿色植保、绿色大米的生产和有机蔬菜的生产,大力推广无公害生态养殖等绿色技术。在生产模式上要更加注重“生态”,重点推广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精准农业、休闲农业等生态高效的生产模式。

2.3 营造良好的绿色科技氛围

2.3.1 树立面向21世纪的绿色科技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发展生态农业,就必须树立正确的科技观[12],要充分地认识到绿色科技的意义。绿色科技体现的是一种新的科学的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类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在生产观上,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人民要坚持从源头抓起,积极倡导一种全新的生产模式—绿色生产,进一步降低污染和消耗,提高能效,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以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在消费观上,要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建立科学合理的消费结构。提倡适度消费,尽可能地节约资源,提倡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重复使用[13]。

2.3.2 提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民的绿色科技文化素养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民的科技文化素养是绿色科技应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绿色科技成果的传播和推广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要建立公共绿色教育宣传网络,普及绿色科技知识,开展形式多样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活动,提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区人民对发展绿色科技重要性的认识,把发展生态农业变成大家自主自觉的行为。

2.4 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绿色科技公共服务体系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建立相关的绿色科技信息系统和科技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该区人民发布有关绿色科技的知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提供信息咨询和技术推广,并将有关绿色科技的最新成果及时宣传到位,对相关人员定期进行科技培训等。以绿色科技理念为先导,建设绿色乡村和生态城镇;以改善民生为重点,逐步实施生态文明的社会建设工程,包括生态景观工程、生态创建工程、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农民知识化工程等[14]。

3 结论

鄱阳湖生态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绿色科技的支撑,因此,政府要加大对绿色科技的投入和利用,营造良好的绿色科技氛围,完善绿色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农民的绿色科技意识和理念,推动鄱阳湖生态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2]陈昌曙.哲学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鲍健强.21世纪的主题:绿色科技,科学之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4]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 陶火生. 缪开金.绿色科技的善性品质及其实践生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

[6]刘建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

[7]鲍健强.绿色科技的发展特点和理性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8]李鸣.绿色科技: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支撑[J].前沿,2010(4).

[9]刘帅.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科技支撑体系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1.

[10]包庆德.生态哲学视域:绿色科技的时代规范与研究进度[J].社会科学辑刊,2008(2).

[11]晏磊.鄱阳湖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探析[J].求是,2009(2).

[12]刘艳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构想[J].东方企业文化:公司与产业,2010(12).

[13]胡仲明,温闽赘.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

[14]何家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绿色科技支撑体系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12).

[15]危朝安.共同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N].江西日报,2011-03-04(5).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现金流信息下一篇:新上岗护士长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