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经济区

2024-09-20

鄱阳湖经济区(精选12篇)

鄱阳湖经济区 篇1

1 研究区概况

鄱阳湖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位于北纬28°22′~29°45′, 东经115°49′~116°46′。地处江西省的北部, 长江中下游南岸。距南昌市东北部50km。鄱阳湖上承赣、抚、信、饶、修五河之水, 下接我国第一大河———长江。鄱阳湖以松门山为界, 分为南北两部分, 北面为入江水道, 长40km, 宽3~5km, 最窄处约2.8km;南面为主湖体, 长133km, 最宽处达74km。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沿长江经济带和沿京九经济带的交汇点, 是连接南北方、沟通东西部的重要枢纽;毗邻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 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该区域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 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 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主要采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998年~2009年历年统计年鉴中南昌县、进贤县等38个县 (市、区) 中主要产粮的27个, 从粮食总产、粮食单产和粮食播种面积三个方面对该区粮食生产波动性进行分析 (见图1) 。

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波动分析

2.1 粮食总产量的波动

2.1.1粮食总产量变化总趋势。从图2可以看出:第一, 粮食总产量从个别年份看, 相近年粮食生产丰歉波动较大。2004较2003年增产量最高, 为3050415t, 次之为1999较1998增产量为1643880t;1998较1997减产最高为19126691吨, 2003较2002年减产量次之, 为1609896t, 2002较2001年减产量最低, 为444326t。第二, 从不同的时间段看,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1997~2008年间粮食总产量可分为两个阶段, 前一个阶段 (1997~2004年) 呈现减产与增产交替出现的规律。在经过了减产后会有产量的快速增加。最突出的是在经过了缓慢减产后 (2001~2003) 粮食总产有了飞速提高 (从2003~2004年)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由于受自然灾害影响, 1998年粮食产量出现了严重锐减;后一个阶段是粮食总产量稳步持续增长阶段 (2004年之后) 。

由图3可知, 播种面积的减少直接导致粮食总产的减少。

2.1.2 粮食生产阶段性变化特征明显。剖析12年湖区粮食生产走势, 根据其产量情况从总体看, 大致分为波动发展、缓慢减产和快速增产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 波动发展阶段 (1997~2001年) :1998年粮食产量是大幅度减少, 重要原因是由于受自然灾害影响严重。该区在这时期的抗灾能力较薄弱, 加之对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不善, 面对天灾, 抵御能力不强。1998年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 给湖区的粮食生产带来了历史上的严重一击, 粮食产量出现了这12年的最低值5500877t。可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受自然灾害的影响特别严重的, 急速下降的产量与前期高产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由于国家灾后重建工作和百姓积极努力重建家园工作做的到位, 湖区1999年的粮食总产量基本上恢复到受灾前水平。

第二, 快速减产阶段 (2001~2003年) :总产量基本上处于逐渐减少状态, 2年间减产了2054222t, 年减少率为14.21%。在2003年粮食总产量都是12年来的最低谷为5174519t。2003较2002年减少产量达1610194t。这四年, 粮食单产和总产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第三, 快速增产阶段 (2003~2008年) :2003年粮食总产量为5120088t, 2004年为8225006t, 总产量增加了近30000多t, 年增长率为58.94%, 增产幅度非常大, 2003~2008年粮食生产呈显著上升态势, 并保持增长趋势。

2.1.3 粮食总产量的分布格局。由图可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粮食生产地区间粮食产量增长不平衡, 使得粮食生产分布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对粮食产量产生决定意义的是粮食播面。比较图4和图5可知, 不仅总产量是由总的粮食播种面积决定的, 各县区的粮食产量也是由播种面积决定的。

2.2 粮食单产的波动

由图6和图7可以看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单产的波动趋势与粮食总产波动趋势大体一致。部分年份粮食单产的波动趋势与粮食总产波动趋势不一致这主要是由于湖区粮食总产的增长、粮食总产的波动受粮食播种面积增长与波动的影响很大的原因。

2.3 粮食播种面积的波动

由图8可知, 1998年因为特大洪水淹没大量农田导致播种面积大量减少;从1999年开始到2003年粮食的播种面积缓慢减少;2004年粮食播种面积迅速增加主要原因是江西省国土资源厅下发了严格保护耕地的政策, 使得在2003~2004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耕地大量增加, 从而使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总产量增加。

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波动的原因

3.1 粮食总产波动的因素分解

农业经济学界对影响粮食产量波动的因素众说纷纭, 有计划主导论、自然灾害论、价值规律论和多因素综合论等等, 但影响粮食产量波动的直接因素只有两个:粮食播种面积与单位面积产量。而其它如粮食价格、自然灾害以及农业物资与科技投入等因素, 最终都体现到面积和单产的增减上。根据作物学原理:

式中Y1为全年粮食总产量, Si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Pi为单位面积产量。

将 (2) 、 (3) 、 (4) 式带入 (1) 式经变换得:即:总产量 (Y1) 的年际变化 (△Y1) 可分解为单产 (Pi) 变化 (面积不变) 、面积 (Si) 变化 (单产不变) 及其相互作用 (PiSi) 变化3个部分。为了估算一个时段单位面积产量和种植面积的平均影响, 需计算 (3~5) 式中各项绝对值和所占的比例。

其中A为粮食总产的波动, A1、A2、A3分别为粮食单产、粮食播种面积、单产与播种面积二者交互对粮食总产波动的影响。

第一, 1997~2003年对粮食总产影响较大的是粮食的单产, 尤其是1999~2000年粮食单产对总产的影响是84.88%, 而粮食的播种面积只占12.79%, 1997~2000年粮食单产对总量的影响是快速增加的, 但进入新世纪以来粮食单产对粮食总产的影响快速下降 (2000~2003年) ;

第二, 2003~2006年粮食单产和播面影响相差不大, 并成交替占主导地位。2004~2005年由于中央和地方出台了粮食最低收购价, 同时降低农业税税率, 减轻农民负担, 这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 给农民更多的实惠, 也使农民种粮积极性普遍回升, 使得农民除外打工的农民都回家种地播面大大提高, 使得播面对粮食总产影响迅速增大。

第三, 2007~2008年粮食播种面积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总产量波动的最大影响因子达到81.75%, 见表1和图9。而粮食单产的作用只占17.07%。这说明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总产量年际波动的影响越来越大, 不容忽视。

粮食单产和播种面积交互作用对总产波动的影响粮食单产和播种面积交互作用对总产波动的影响较小, 平均只有4.99%, 即使是最高周期也只不过10%。这是否意味着在直接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总产的因素中, 单产和面积不可能同时成为主要因素。

3.2 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

从长期来讲, 粮食生产的波动, 尤其是粮食播种面积的波动取决于政策的导向。改革开放后, 江西省委采取了一系列政策调整农业结构, 如指导农民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实行“修养生息”等。

3.3 水旱灾害

江西省粮食播种面积产生波动除受以上人为因素影响外, 还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尤其是水旱灾害损毁良田。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 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波动最重要的因素为国家宏观政策。

4 政策建议

4.1 保护耕地,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耕地是粮食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要素, 粮食产量增长的前提是确保耕地面积相对稳定, 因此, 要保证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避免大起大落, 防止粮食波动, 就必须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 千方百计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切实贯彻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在发展经济和推动城市化过程中, 要十分注意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在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过程中, 要处理好粮食生产与经济作物及养殖业的关系, 利用各种手段和措施避免其它作物生产挤占粮食生产用地;要正确处理工业化、城市化与保护耕地的关系, 严格建设用地审批, 控制非农用地占地规模, 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和建设, 提高基本农田和耕地的质量;要建立全省范围内的耕地总量和质量的监控和评价体系, 为粮食生产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决策支持。另外, 各级政府还要制定规划, 安排足够的人、财、物, 确保宜农荒地资源的开发和废弃地的复垦, 并争取耕地总量能略有增加。

4.2 实施科技兴农, 提高粮食单产

科技是先导, 农业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不但能大幅度地提高粮食生产总产量和土地生产力, 同时也大幅度地降低了粮食生产的成本。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基本实现现代化, 广泛推广农业科技的空间还较大。可投入计划对优质品种广泛培育, 大力引进推广高产、高效粮食新品种;注重科技引导, 培植技术优势, 广泛吸引高科技人员, 对组装配套推广先进适用的耕作技术和对农户技术培训, 提高农民粮食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管理水平, 实行科学配方施肥, 也做到提高病虫害综合防治能力, 实现良种良法配套。依靠科技进步能使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迅速提高, 促进科技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 提高粮食的单产。

4.3 加强水的调度, 提高防洪抗灾能力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鄱阳湖周边, 鄱阳湖水位的涨落直接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粮食播种面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作物一直以稻谷为主, 稻谷产量占了粮食总产量的84%, 而水稻的生长对水份的需求较多, 因此加强供水调度对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政府领导部门要采取有利措施, 兴建并完善电力排灌设施, 搞好渠道清淤和外洪圩堤护坡, 完成中心沟渠立体护坡, 减少受渍害土地面积, 加强旱涝保收工作。

5 结论

本文主要采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998年~2009年历年统计年鉴中南昌县、进贤县等38个县 (市、区) 中主要产粮的27个, 从粮食单产和粮食播种面积两个方面对该区粮食生产波动性进行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 (1) 粮食总产量变化总趋势从粮食总产量从个别年份看, 相近年粮食生产丰歉波动较大;从不同的时间段看,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总产量可分为两个阶段。 (2) 对粮食产量产生决定意义的是粮食播面。 (3) 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总产的是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 主导因素分阶段成交替出现。 (4) 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播种面积波动最主要的因子是国家政策的波动。

参考文献

[1]钟业喜、刘影、熊小英, 鄱阳湖区农业生态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西师范大地理与环境学院, 国土开发政治研究所, 2003 (1) :15-19.

[2]舒长根、刘海云, 鄱阳湖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特征分析[J].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1999 (2) :90-94.

[3]杨栋, 河北省粮食生产预警系统研究[D].河北, 河北农业大学, 2001.

[4]江西省统计年鉴, 1998~2009年.

[5]朱玫, 粮食生产波动与1997年预测[J].中国农村经济, 1997 (4) :43-48.

鄱阳湖经济区 篇2

-------------------背景 接下来我将围绕位置范围、发展定位、功能分区、特色以及实施影响几个方面对该规划做一个大概介绍。

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江西省北部,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富营养化的湖泊,具有世界影响的重要湿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范围就是以鄱阳湖为中心,包括周围的南昌、景徳镇、鹰潭等38个县市区。

--------------位置范围 基于鄱阳湖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以及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同时毗邻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发展的潜力较大,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

因此将其定位为:(三区一平台)

1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

2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保障区

3加快中部崛起的重要带动区

4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

-------------------发展定位

规划又根据区内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同特征和经济地域的内在联系,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划分为三个部分,湖体核心保护区,以98年最高水位线为界,有5181平方公里,滨湖开发带一湖体核心保护区界线,向陆地延伸3公里,有3746平方公里,区内其他范围称为高效集约发展区,依据各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发展现状及开发潜力,对各区的功能进行了界定,湖体核心保护区主要强化生态功能,禁止开发,而滨湖开发带主要是构建生态屏障,严格控制开发,高效集约发展区则集聚经济人口,高效集约开发。

----------------功能定位

围绕着前面所说的发展定位及各区的功能定位,规划中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1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2环境友好型产业大发展3重大基础设施建设4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5促进区域协调发展6深化改革开放,而其中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环境有好型产业的发展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是规划的重点,也是该规划具有特色的地方,我将对这三个方面做一个较为详细的介绍。

(1)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这部分是以湖体保护,滨湖控制、生态建设为重点,用工程建设的方式旨在提高环境容量和生态功能,增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现了可持续的长远发展理念。包括重要湿地的保护与恢复,污染防治,绿色屏障建设,血吸虫病防范,工程建设方面,在鄱阳湖建立了五个重点的自然保护区(图),以及遍布区内建设了三十余个污水处理中心,恢复生态植树造林等(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特色是生态,核心还是要促进经济发展,那么就要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关键的就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此规划中强调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这是第二个特色,按照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在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三个方面进行规划调整,①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要求利用现代科技生产经营方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依据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包括优质稻谷生产基地、油菜基地、水产品基地、柑橘基地、茶园基地、食用菌加工基地、优质蔬菜基地。

② 第二块是工业,要求创建新型工业体系,突出特色,改造传统优势工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借鉴了国际与中国业内已成熟的产业转移和集群发展模式,各市抓住本地的优势,建立了八大产业基地(图),在南昌市建立了光电、新能源、生物、铜精深加工、航空、汽车产业基地,九江炼油及化工产业基地,湖口优质钢材深加工基地、景德镇航空、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贵溪铜冶炼生产基地、樟树生物化工产业基地、新余新能源产业基地、新干化工产业基地,实施支柱产业基地化战略,有利于全面提升工业竞争力既整合了有限的资源,又可根据产业的前后级旁侧关联效应,优化产业结构。

③ 培育现代服务业,要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依托中心城市,重点发展生态旅游、特色文化、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充分发挥服务业配套、支撑和引领作用,主要也是依靠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

(3)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项目都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撑,针对重点项目建设《规划》

包括4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第一是水利设施完善,兼顾防洪与抗旱、生活与生产;第二个方面是保障能源供应,建设重大能源基础设施,(图)布局合理规划,为区域发展提供充足的能源。除此之外,《规划》还要求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完善电力传输网络,加快油气管建设以及信息网络建设。

-------------------------基础设施 针对规划中的范围广、任务重的系统工程,分阶段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2015年为先行先试、强基固本阶段;2016年~2020年为深入推进、全面发展阶段,可概括为三个定性的目标1保证区域生态环境继续畏惧全国前列2经济实力明显增强3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该规划批复至今有四年多,从规划实施以来生态环境也得到了良好的改善,我们可以一起来看一下鄱阳湖的环境,在定量目标上也不断地靠近,鄱阳湖湿地面积由08年46937.5公顷到13年增加到70126.8公顷,区内38个市县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森林覆盖率也不段提高、稳定在63%以上,此外经济综合实力也显著增强,2009年区内生产总值4491.39亿元,2011年达6805.48亿元,到13年前三个季度就达到了5739.2亿元,人均gdp也不断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这些进步都充分肯定了规划的重大战略意义。当然这其中也有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比如完善鄱阳湖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工程建设的力度、加强监督和统计等。

鄱阳湖经济区 篇3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模糊聚类分析法;生态立区;生态经济;空间格局

1研究区域概况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环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鄱阳湖自然地理区为基础,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的经济特区[2]。

2数据的来源与研究方法

2.1数据的来源

为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生态立区”,推进经济区的整体协调发展。研究资料包括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2003-2010年《江西省统计年鉴》、《江西省环境统计年鉴》、2010-2011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统计年鉴》、数字地形图和其他社会经济统计资料。研究区域包括31个县(市)。

2.1研究方法

生态经济分区是在生态经济区的基础上,对客观存在的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特征的认识,是社会(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模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分区基于将经济、人口、生态这三方面作为主成分贡献率考虑,打破原有主体战略功能区划,从空间上嵌套生态因子,从生态崛起的视角,在原有数据的基础上,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1个单元进行分区。

2.1.1变异系数与标准差指数

进行生态分区是以生态区内部存在经济差距为前提。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所辖县(市)2003-2010年数据可知,生态经济区内存在较大差異。衡量区域经济差距的指标有基尼系数、变异系数、标准差指数、变异系数和锡尔系数等。本文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时,使用变异系数和标准差指数分别从绝对和相对角度测算区域间经济差。

2.1.2人口与经济集聚度

集聚度是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地或范围的大量集聚和有效集中。本文将生产要素归一化为人口与经济。生产要素选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人口与经济集聚度指标,能够衡量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为生态经济区在内部初次分区的基础上融入生态因子作出度量。

(公式1)

(公式2)

公式中pi表示某年i地区人口集聚指数;Gi表示某年i地区经济集聚指数。

2.1.3锡尔系数

锡尔系数最早是由Theil于1967年研究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时首先提出来的。以锡尔系数表示的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总水平等于各个国家收入份额与人口份额之比的对数的加权总和,权数为各国的收入份额。在这里只需将国家换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则可用它来研究生态经济区的差异。从而更好的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分区提供经济依据。

(公式3)

公式中T为锡尔系数。T越大,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大。其中N为地区个数; 为i地区的GDP占区域的比重; 为i地区的人口数占区域的比重。

4分区结果与对策分析

4.1分区结果

以三因素类聚结果为基础,采用模糊类聚分析法,根据生态、经济、人口特征类似且兼顾县级行政区划的原则,在经济“生态化”的指导下,人为地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划分为4个子区域。各区命名为:

I南昌城镇化与污染治理生态优化区

II九江湿地与森林生态农业区

III抚州森林与水源生态保护区

IV新余新能源与生态产业腾飞区

4.3对策分析

(1)南昌城镇化与污染治理生态优化区。包括南昌市、南昌县、新建县(上和下)、安义县、永修县。本区地形以平原和水域为主。本区生态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高高水平地区,因而城市污染较为严重,特别是地下水。

南昌市人口密集,现代制造业发达,教育科研优势较强。南昌市应进行地区合并,做大城市规模,建设“大南昌”,充分发挥教育、文化、人文后进优势,利用昌九经济走廊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规划及⊥型(浙赣线与昌九)结构,充分运用点——轴开发,发挥经济扩散性效应,带动沿线经济发展。

(2)九江湿地与森林生态农业区。范围包括九江市区、九江县、瑞昌市、武宁县、德安县、星子县、都昌县、彭泽县、湖口县。本区以滨湖平原、丘陵为主,本区生态环境较好,旅游资源丰富,传统农业较为发达。但是本区生态环境日益脆弱,人口较多,造成自然景观破坏严重。

九江市应充分发挥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优势,将九江县合并做大做强绿色九江,增强总体实力和地区带动能力,充分利用沿江沿湖的双沿优势,提升对外开放程度,增强经济辐射带动能力,使该区的生产要素充分涌流。

参考文献:

[1] 许月卿,李双成.我国人口与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J].人文地理,2005,81(1):117 - 120.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形象传播过程论 篇4

1 传播者

传播者即传播主体,是传播行为的发起者,对传播过程起主导作用。形象传播者决定着形象传播活动的开始和发展,传播内容和信息符号的采集、制作和发布工作,传播工具的采用和受众的定位,在整个形象传播活动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在鄱生区形象传播过程中,首先要充分认识传播者的角色,发挥传播主体的职能,合理有效地指导和开展形象传播活动。

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因此,鄱生区形象传播的传播者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从狭义上来说,鄱生区形象传播的传播者是鄱生区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包括各级政府主管单位、鄱生区管理部门、鄱生区各个机构的具体管理者。2010年7月成立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办公室是鄱生区的直接建设者和管理者,也是鄱生区形象的直接建设者和传播者,应该担负组织开展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宣传推介工作,同时要承担起传播鄱生区形象的管理作用。鄱生区政府应该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进行日常形象推广的监管和指导工作,并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合理地调整原有的形象传播战略,将形象传播作为一种事务性和常规性的工作,做好形象传播的持续性和连贯性。

从广义上来说,全体鄱生区人民和江西人民都是鄱生区的形象传播者。鄱生区是江西省第一个国家战略,广大鄱生区人民和全体江西人民要积极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传播者,要发挥各地江西籍人士作为传播主体的积极性。全体江西人民,尤其是鄱生区人民要积极作为形象传播的主体,通过自己的言行,树立和传播鄱生区的形象。

鄱生区形象传播是在政府部门主导下,多部门广泛开展合作,需要其他部门的支持参与。政府职能部门要发挥指导和监管职能,创新传播理念,注重形象传播的整体性和持续性,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部门和广大民众参与鄱生区形象的推广,合理安排人力、物力、财力,多层次、全方位、高效益地实施传播策略,以系统整合的方法、按严密的规划有步骤、有层次、全方位地传播鄱生区的最新信息[2]。同时兼顾形象传播的负面作用,合理进行调适,保障传播顺畅有效。鄱生区形象传播者还需要树立形象的危机传播和危机管理理念,从制度和观念层面,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形象危机,在危机来临时能够快速、有效地处理,转被动为主动,尽可能地降低危机对形象的损害。

2 传播内容

形象是社会公众对某一事物的相对稳定的总体评价,是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事物的活动及其成果的看法和认定。[3]受众根据事物的各种性状特征、行为表现和精神面貌等了解和认识事物,并对其作出不同评价。因此,要充分传播反映鄱生区历史和现状的各种信息,包括鄱生区的地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特征,但不回避经济落后等缺陷,做到全面客观公正,让受众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鄱生区,提高社会公众对其的认可程度,提升其声誉和知名度。

鄱生区形象传播主要有以下内容:

首先,鄱生区的重要意义。要突出在全球性的气候灾难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建设鄱生区的重要意义,强调鄱生区建设与国际形势、国家政策、地方发展的契合。要大力传播鄱生区的功能和重要意义,强调鄱生区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全球重要生态区,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直接关系到鄱阳湖周边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鄱生区的建设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有利于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对于转变发展方式、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新模式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其次,鄱生区的全面情况。要对鄱生区形象进行总体概括:是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树立其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总体形象。同时,要全面地传播鄱生区的细节,对鄱生区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自然资源、旅游景点、经济状况、产业体系、生态文明建设等进行全面介绍,使受众对鄱生区有直观印象。

再次,鄱生区的特色。鄱生区形象传播的核心内容是传播鄱生区“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理念,突出鄱生区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优化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强动力的低碳与生态经济国家级试验区,体现出鄱生区与其他经济区的区别,给受众眼前一亮的感觉。尤其要突出鄱生区产业低碳化和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理念和政策体系,凸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价值。

鄱生区形象传播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不能忽视讯息的制作。讯息是信息的表现形式和载体,传播者要对鄱生区的信息对其进行取舍、优化组合,准确地进行系统化、符号化的编码,[4]形成符号序列,制作出反映鄱生区形象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更好地使传播接收和理解,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3 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是信息传递和受众反馈的载体和中介;在鄱生区形象传播过程,传播者应充分认识当前媒介环境下多样的传播媒介和渠道,把握各种传播媒介的特点和运行机制,扬长避短、科学选择和利用媒介;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树立大传播的观念,注重对大众传媒之外的传播资源的整合,开发新的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方式,合理搭配各层次传播方式和各种传播媒介,建立立体传播网络。

在传统媒介领域,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利用图书、报刊、画册、影视资料开展形象广告,在中央、省、市的各级、各种媒介上,甚至在海外的媒体上大力宣传鄱生区的形象。在电视台播放鄱生区形象广告片,在报纸开设鄱生区专栏。在媒体上发起鄱生区形象标志设计、征集活动以及形象代言人的选拔活动,媒体进行全程报道。

在新媒体传播领域,在网络上进行广告投放、搜索引擎推广等,创建并完善以鄱生区为主题的综合网站和专业网站。利用手机、博客、播客等自媒体传播工具和传播平台,创建自己的视频分享网站、社交网络账户和微博账户,随时更新,传播鄱生区的最新信息。

精心组织和策划以重大公共活动和商务活动为载体的形象传播活动,利用博览会、文化节、交易会、学术交流会、体育赛事、旅游节事等,开展形象传播活动。利用人际传播渠道,发挥人们的口碑传播效力。提高鄱生区市民的素质,使他们自觉投身建设,利用人际传播的效应来宣传鄱生区。发挥口碑传播中意见领袖的作用,通过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娱乐界明星以及体育明星等进行各种正面口碑传播。

树立大传播的理念,利用“大媒体”的优势,综合开发新闻传播媒介之外的各种传播资源,重视各种非传播媒介的传播,编写、设计鄱生区的资料,在人群集中的地方免费发放或者在特定地点免费获取。利用多媒体展示系统,在户外媒体投放形象。重视各种非媒介传播形式,重视以商品和文化物品为载体的传播方式,开发代表鄱生区的纪念品及旅游商品,做好形象产品的开发和营销。精心设计和建设涉及鄱生区的视觉景观,传播鲜明、富有感召力的形象。

4 受众分析

受众是传播活动的对象,也是传播过程中的第二主体。鄱生区是国家战略,在国家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所以,要让全国人民充分认识鄱生区,全国人民都是鄱生区形象传播的受众。而且,由于环境污染的加剧,淡水资源将是世界关注的焦点,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生区必将赢得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受众关注的目光,所以,未来鄱生区会走向世界,其受众将会是世界公众。

鄱生区形象传播的受众,包括现实和潜在的游客和投资者。受众对鄱生区的形象认知和信息需求是形象传播的重要依据。从受众来说,要顺应新媒体发展形势,细分受众,准确进行受众对位,根据不同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进行传播。传播者要充分认知鄱生区受众的需求,分析受众的文化背景、欣赏习惯、消费和投资行为等特征,划分不同等级的受众市场。针对不同受众,实施不同的形象传播策略,提供优质和个性化服务,[5]使受众形成对鄱生区良好的认识,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

在传播过程中,受众并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者,在新媒体语境下,受众日益体现出了较大的主动性,并且在二级传播过程中又兼具受众和传播者的双重角色。受传者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反馈是受众对接收到的信息的反应和回应,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在鄱生区形象传播中,要重视采取随机面访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及时了解受众的需求和愿望,建立健全的反馈机制,积极收集受众的反馈意见,保障形象传播的双向对流,不断改进形象传播工作。

5 效果和影响

传播效果指的是传播活动对受众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产生的影响和作用。鄱生区形象传播的效果就是受众接受了形象信息后,在立场态度、思想感情、行为举止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这也是鄱生区形象建构和传播的出发点和归宿。从效果上说,鄱生区形象传播的效果要努力实现从知晓层次,走向情感层次、态度层次和行为层次,实现信息传播、情感交流以及态度和行为改变。鄱生区形象传播的效果要实现信息、态度和行为三个层次上的突破。信息层次指将鄱生区的全貌完整清晰地传播给受众,形成受众对鄱生区的认识;在态度层面上,使受众在感情上认同并产生投资和旅游的兴趣;最后上升到行为层次,吸引受众成为鄱生区的游客和投资者,促进鄱生区的建设。

鄱生区形象传播的直接目标是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更多受众了解鄱生区,最终达到吸引投资和游客,推广鄱生区产品、发展鄱生区经济的目的。对内,加深鄱生区人民的认同,增强鄱生区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本质内涵、发展定位和战略目标,团结起来促进鄱生区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对外树立鄱生区良好信誉,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号召力,获得国际国内公众的信任与支持,达到吸引投资、开拓市场、加强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的目的,树立鄱生区在中国版图上的强势地位,让全国受众认识我们、了解我们,从而将更多的关注目光、投资机会和旅游热情带到鄱生区来。

6 结束语

不同于其他主体形象的建构,鄱生区是刚刚成立的,缺乏历史传承,很难说得上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以前没有形象和传播经验可寻,所以鄱生区迫切需要大力进行形象建设和传播。但是不能忽视的是,鄱生区的发展是建构和传播良好形象的现实基础。鄱生区形象传播需要在发展的前提上,借鉴其他国家、区域、城市形象传播的宝贵经验,吸取教训,充分考虑到当代语境下多样的传播媒介,充分调动全体江西人民作为传播主体的积极性,利用各种传播方式,针对不同的目标受众,采取不同传播策略,传播不同风格的传播内容,改变受众对鄱生区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推进鄱生区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普曼.舆论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何春晖,刘依卿.城市形象传播的媒介思考[J].国际公关,2005(6).

[3]张昆.国家形象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陈琦.传播学视阈下的西安旅游形象传播要素解析[J].新闻知识,2010(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考察报告 篇5

摘要: 为了学习借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先进经验,加强两地交流合作,加快南阳市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建设进程,学习考察组不久前赴江西省考察学习。考察组认真了解、学习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有关情况和经验做法,与江西省鄱湖办等有关部门和领导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为了学习借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先进经验,加强两地交流合作,加快南阳市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建设进程,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南阳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建设推进工作小组组长刘朝瑞,带领由市发改委、市财政局、西峡县政府、淅川县政府有关人员组成的学习考察组,不久前赴江西省考察学习。考察组认真了解、学习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有关情况和经验做法,与江西省鄱湖办等有关部门和领导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其间,考察组对南昌市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共青城、景德镇、婺源等地的高新技术产业、生态文明、产业转型升级、生态乡村等发展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概况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的经济特区。国家规划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世界性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范围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总面积5.12万平方公里。全区以不到全省1/3的面积,承载了近一半的人口,创造了近60%的经济总量。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推进情况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是江西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规划》批复实施两年多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

一是国家战略的王牌效应充分显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在成为江西吸纳资金、技术、人才等各方面支持的“金字招牌”。已有58个国家部委和央企与江西省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落实了一大批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

二是绿色崛起的龙头效应充分显现。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龙头引领下,2011年江西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首次双双突破万亿大关,财政总收入达到1645亿元,增长34.2%,实现了由四年翻一番向三年翻一番的重大跨越。

三是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取得积极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达到67%。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广泛推行,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生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四是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以生态城市、绿色乡村、生态文化为载体的生态文明社会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先进经验和主要做法

(一)谋划水平高,先行先试差别发展,探寻因地制宜经济增长新亮点

积极先行先试,开展河流源头生态补偿、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补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补偿试点,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先导示范区建设,积极开展低碳试点、生态文明示范试点等重大改革试点。共青城着力打造新兴产业的集聚区、转型发展的先行区、和谐创业的示范区;“中国湖城”鄱阳县充分发挥“县与湖同名”的先天优势,努力打造“山湖旅游集散地、鄱湖旅游中心区”,争当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先行区、示范区和快速崛起区。

(二)集聚程度高,强力打造核心增长极,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

围绕深入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江西正在重点实施三个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即支持南昌打造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大力推进九江沿江开放开发、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加快构建“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发展格局。

(三)基础设施投入多,大力推进重大生态经济工程,构筑生态环境新优势

近年来,江西在财力并不宽裕的条件下,大力实施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工程、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五河一湖”水污染治理工程、长江暨鄱阳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工程、农村清洁工程等六个重大生态工程,对于增强生态系统功能,扩大生态环境容量,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完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加快建设一批事关全局、影响长远、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相适应的重大基础设施。

(四)产业层次高,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实现产业转型新提升

从2009年起,江西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即主攻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培育100个创新型企业,实施100项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建设10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办好1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组建100个优势科技创新团队。生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以鄱阳湖为中心的大旅游网络基本形成,建成15个4A级以上旅游景区。

(五)发展定位高,着力打响世界级品牌,促进开放型经济新跨越

鄱阳湖周边县市立足鄱阳,站位世界,以未来眼光,高起点规划,冲击式推介,如:婺源,中国最美乡村;鄱阳湖,一湖清水为世界守护、地球最美母亲;景德镇,世界瓷都;共青城,中国最年轻城市等。同时,积极打造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香港招商引资活动周等重大招商平台,密集推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工程和产业项目,推动了开放型经济跨越发展。江西外贸出口2010年突破100亿美元,2011年突破200亿美元。

(六)机构规格高,强力打造过硬班子,构筑保驾护航新保障

成立江西省人民政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内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管理一处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管理二处,核定行政编制12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各市、县两级依照职责也设立了相应组织机构。

对建设中原经济区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的启示和建议

南阳市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同属中部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阶段和生态环保方面有许多共同点和相近之处,学习和借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对推进和加快我市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指导意义。

(一)建设中原经济区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是立足南阳市情,符合时代要求,走南阳特色发展路子的需求

2012年7月,省政府正式批复的《南阳市建设中原经济区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总体方案》,是我省第一个以“高效生态经济”为功能定位的区域发展规划,其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目标是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我市是全省第一人口大市、第三经济大市,粮食产量占全国1%、全省10%,还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全省四大生态功能区我市占了两个,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既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必然,也是南阳应该承担的责任。

(二)建设中原经济区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必须准确理解并牢牢把握“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理念

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三个概念是推动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的一个重要前提,寻求三者的协同效应,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高效生态模式,是高效生态经济的本质内涵。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成为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建设生态文明的主题主线,积极推进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协调和平衡,是二十一世纪最具有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包容性经济发展形式之一,更是我市敢于担当历史重任、实现跨越发展的现实选择。

(三)建设中原经济区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必须走“两不三新”的发展路径

只有走“两不三新”的发展道路,坚守1410万亩耕地“红线”、1630万亩林地“绿线”、400万亩湿地“蓝线”和城镇建设用地及工业发展用地保障线,才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构建中原经济区生态安全屏障;才能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高质高效发展,为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创造经验;才能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开创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在推动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上率先突破。

(四)建设中原经济区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必须加快实施生产、生活方式“两个转变”的发展举措

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在生产、消费的全过程实行减少资源消耗、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通过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来协调人与自然紧张、脆弱的关系;在充分考虑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平等、共生的可持续的生存方式,建立主张减少对地球的生态压力、对资源能源的节约、对环境的保护;在保证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实现消费、生活与生态的平衡、经济的持续发展相适应、相融合、相互推动。

(五)建设中原经济区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必须要加强领导、精心谋划、善于运作

在具体实施中要着力建立并完善四个机制:

一是推进机制。建议由市级领导挂帅,成立南阳市建设中原经济区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综合协调机构,推动建立市直部门之间和市、县之间的协商沟通机制。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按照发展建设与生态保护责任相统一的原则高端谋划编制生态经济示范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制定与总规划相配套的各专项规划。

二是示范机制。在丹江口库区上游淅川、西峡两县按照互补和差别化发展的思路,建立示范区县、区,鼓励其先行先试,并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其成为南阳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开路先锋”。

三是支撑机制。要超前谋划实施一批规模大、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示范效应好的重大项目。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抓住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省在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政策、重大项目布局上给予我市大力支持,赋予我市先行先试的权力,为南阳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提供持久强大的支撑。

四是协作机制。按照《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加大赴京汇报对接力度,尽快启动国家部委、北京市、央企、京企与我市各县市区政府和企业开展对口协作,特别是水源地四县市对口帮扶工作。

(六)建设中原经济区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必须明确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是要着力构建绿色安全生态体系。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原则,把伏牛山、桐柏山两大山生态系统,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和干渠、鸭河口水库及白河流域两大湿地生态系统建成南阳盆地的两大绿色生态屏障,构建以“两山两水”为重点的南阳生态系统。加强环境保护,实施工业污染全防全治,建立更加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和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对造纸、发酵、化工等重点行业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二是要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以优质粮食和生态畜牧业为重点,以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和农业产业化集群为载体,加快形成以农产品供给功能为主、以生态调节功能为主、以文化传承与休闲功能为主的三大现代农业功能区,促进高效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推动农业功能从食物保障、原料供给等传统功能,向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现代功能扩展。

三是要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按照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协调推进的要求,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为载体,促进工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构建以战略新兴产业为先导,以战略支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高效生态产业体系。

四是要构建生态宜居现代城镇体系。按照“一圈两轴四极”城镇空间布局构建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把南阳新区建设成全市城镇化建设的龙头。按照规划对接、产业对接、基础设施对接的要求,促进镇平、新野、社旗、南召、唐河与中心城区相向发展,形成30分钟城市经济圈,构建大南阳城市格局。加快邓州市域副中心城市发展,推进西峡、淅川相向发展,提升“西淅”经济一体化。

五是要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体系。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阳新区、官庄工区、鸭河工区和14个产业集聚区为平台按照“延链、补链、低碳、绿色”的原则,围绕壮大战略支撑产业、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大力承接产业转移。扩大对外贸易。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加快南阳机场航空一类开放口岸和综合保税区申建工作,完善大通关机制。

六是要构建移民安稳致富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政策,多层次、多渠道推动移民安置区经

鄱阳湖经济区 篇6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保护是前提。生态优势是江西最大的优势,保持这一优势,要防控、治理、建设三措并举。一要从源头上防止和控制污染排放,要提高企业和项目的环保要求,禁止引进和新上污染项目,对原有的污染企业排污情况要进行严密监测,确保达标排放,不达标的限期整改直至关闭。二要加强流域特别是滨湖县市污染排放的治理。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园区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对乡镇、村的生活垃圾,也要进行无害化处理。三要进一步加强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搞好灾后林业重建和生态恢复,开展国土整治,增加造林和城市绿化,保护好江西的绿水青山。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建设是动力。文化是资本,是生产力,是竞争力。在现代社会,人文精神越来越多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经济的竞争越来越依赖于文化竞争,社会财富越来越向拥有文化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文化优势是地区经济发展日益重要的环境优势。江西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红色文化、青铜文化、陶瓷文化和农耕文化驰名世界。我们要把弘扬优秀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更加充分地发挥我省独特的文化优势,更加深入地挖掘、整合我省宝贵的民间文化资源,更加主动地推动我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增强江西发展的“软实力”。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发挥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暂未大开发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像一块还没有耕作的责任田,种瓜就能得瓜,种豆就会得豆。首先要科学规划。要在以我为主搞规划的同时,面向国内、国际开展规划课题的招标;要在推进总体规划的同时,分行业搞好专题规划;要在功能规划的同时,做好分区域搞好产业规划,要科学论证,使规划符合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二要综合开发。要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使保护和开发融为一体,实现生态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协调发展。三要抓好项目。要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转变发展方式,促进项目集聚、产业集聚,把鄱阳湖的保护治理和开发建设扎扎实实推向新的阶段,努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江西崛起的新跨越。

鄱阳湖经济区 篇7

1 公益林区域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现代林业理论中,以不同地区气候、地理、土质等自然条件以及森林功能的侧重需求,把林业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天然林区的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严重区、难以营林区、生态屏障区、居民休闲区、旅游区和地质遗迹保护区内的森林、主要公路(包括旅游公路和边防公路)两侧的林带,都属于公益林区域。公益林区域的经营目标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因地制宜,只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以充分发挥森林的各种生态保护功能[3]。2001年,江西被列入全国11个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省之一,此外,部分市、县也启动了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生态公益林得到了有效保护。

1.1 江西省“一大四小”工程中的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当前在江西全省范围内开展的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是继1980、1990年代灭荒造林以来,第二次声势浩大的群众性造林绿化运动,对江西正在实施的生态立省战略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为鄱阳湖生态的改善创造了条件,为富民兴赣探索了一条新路,吸引了很多观念新、信息灵、有技术并有着一定经济实力的新型农民返乡创业,对拉动内需和投资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促进了全省林业产业的发展。仅九江市全市新造高产油茶5 300多hm2,新造以杨树、泡桐等速生树种为主的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近2万hm2,为做大做强九江市林业特色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现代林业建设的发展模式,“一大四小”工程有效地解决了大规模造林遇到的资金和管护难题,走出了一条政府投资启动,民间持续投入,群众广泛参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之路,这是现代林业建设的发展之路,是种极其成功的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1.2 以天然林培育及保护为主的生态优先型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近年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已经影响了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防风固沙、气候调节等在内的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5]。因此,发展以天然林保护及培育为主的生态优先型林业生态经济是一条切实可行之路。目前,江建设实施,水土流失初步得到了有效遏止,生物多样性也明显增加,为工程区广大农民提供了一个“门前打工”的良好机会。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也为当地群众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工程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今后,江西省生态项目的实施重点将向生态公益林区域倾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广泛地营建了多种生态公益林:九连山生物多样性保护林、安远江———湘水水源涵养林、赣江源水源涵养林、都昌县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等,并将进一步发展以防护林为主的生态经济兼用林[6]。

1.3 以生态重建与生态移民为主的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2011年《江西省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十一五”规划》公布,正式启动实施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计划。东江源头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且区域生态环境功能正逐步下降,局部地区环境污染情况已经比较严重。江西存在很多这种脆弱生态环境区域。因此,在这类区域,可以实行积极的生态移民及生态重建政策,发展生态重建与生态移民为主的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以约束人类活动作为基本出发点,以生态保护为首要目的,力求依靠自然规律,发挥自然力的作用。在东江源头区域拟实施的一系列工程有:生态林建设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矿山生态恢复工程、生态农业工程、防洪、饮水工程、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工程、生态旅游工程、生态移民工程、生态环境预防监测与信息管理体系建设工程。

1.4 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生态旅游[7]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代表着21世纪旅游发展的方向。发展旅游业一方面将直接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带动酒店、饮食、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的发展将同时大大改善投资环境,并且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大众消费。江西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还有颇具特色的多元生态文化,这些都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强大优势。

4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庐山、井冈山、龙虎山和三清山都有良好的生态背景与丰富的文化生态内涵,森林植被繁茂,生物多样性丰富,风光秀丽,是开展生态旅游的重要场所。因此,此类林区的最佳发展模式便是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为主的林业生态经济。生态旅游开发的重点区域,应该靠近其他旅游景点,或者靠近开发价值较大的区域,而那些交通等基础设施较差的区地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或休闲山庄等。

婺源旅游经济发展[8]不仅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形成了以旅富民、以旅兴县的独特发展模式。婺源文化与生态旅游业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快。2001年以来,婺源围绕“文化与生态”主题,先后开发了10多个景区,婺源作为一个文化与生态旅游区被评为全国首批林业旅游示范区。同时,依靠当地优质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林业生态文化旅游,将生态与文化巧妙融合,全面展示了林业生态文化旅游的精髓,达到了森林、文化、人类活动的充分和谐。婺源成为江西林业生态文化旅游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是江西生态旅游为主的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缩影。

2 商品林区域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商品林[9],是指满足林业产业发展需要,以提供木材和林副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发挥森林经济效益为主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商品林区域主要经营目标是经济效益,目的是缓解短期内木材供需矛盾,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和利用。

2.1 林农复合型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林农复合系统[10]是发展中国家为了走出农业和林业单一发展的困境所作的选择。突破了传统农、林业单一的生产方式,形成以林为主的一个复合的、开放的、具有整体效应的生态系统。江西黄岗山、樟树、铜鼓县、彭泽县、鸦鹊湖等地这种益林益农的区域非常多,林农们充分地利用了林农复合型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他们在发展经济林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土地资源优势,综合发展生态种植,生态畜牧业及绿色加工业。这些区域采用的主要模式有:粮———果———林型、林———粮———药型、林———牧———粮型。按照这些模式发展生态经济不但使林农的收入增加,使林区林农长期贫困的矛盾得以从根本上解决,还保证了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通过建设绿色食品、水果和药材的种植加工基地,建设畜牧养殖基地,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畜牧业和种植业,走出农业和林业单一发展的困境,实现林———农———牧共同发展[11]。

2.2 资源综合利用型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广义上讲,林区资源综合开发就是对林区的各种资源进行广泛的合理的开发利用,既包括山上的沟系开发,又包括山下的庭院经济和加工利用,以及矿产、旅游业的开发等。适合综合开发的林区一般自然资源湖生态经济区林业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具有综合开发利用的优势条件,可以依托农业、旅游、矿产等资源优势,以营林为建设重点,整体协调,分不同地区进行林下资源和矿产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综合发展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矿产业、加工业。江西宜春丰顶山林场正在走资源综合利用型林业生态经济发展之路:对林业、旅游、房产、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建成毛竹林、用材林、果木林、天然林及珍贵树种林,林间套种毛竹、中药等经济作物,养殖鸡、鸭等家禽,推出含山茶、百合、生姜、辣椒、茶油、土鸡蛋等生态无公害高山蔬菜食品,建设养生渡假低碳绿色别墅,建立野生动植物保护基地和动植物科普教育基地。全面诠释了林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模式、规模。

2.3 林工一体化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林工一体化[12],是指通过建立和完善资源培育体系、林产品加工体系、生态文化体系三大体系,促进林业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高的系统化工程。林工一体化包括林纸一体化和林板一体化。实施林工一体化,目的在于打破传统的林工分离经营模式,将林木加工业与营林基地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集林木加工与植树造林于一体的新型工业化格局。近年来,随着全员生态保护意识的显著增强和森林资源的短缺,以木材为主要原料的造纸产业,原料来源问题日益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难题。而发展林工一体化,是破解这一难题、促进我国林产品加工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实施林纸一体化中,江西晨鸣纸业有限责任公对森林资源的消耗,该公司正在建设10万hm2林纸一体化工业原料林基地项目,并拟用10 a左右的时间建成。目前,江西晨鸣纸业有限责任公司已在德安、鄱阳、东乡、进贤等县,发展原料林基地2 300多hm2。

摘要: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同区域的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提出几种不同模式下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刘积红,邓清华,钟瑞华.江西林业策应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的思考[J].林业资源管理,2008,12(6):23-26.

[2]郭杰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地位、特征与构建[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8,4(28):91-94.

[3]欧阳勋志,王熙钱,廖为明.江西省生态公益林产权结构优化及其管理对策探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29(6):1002.

[4]曹志远,毛流明.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的定位[J].江西林业科技,2009(S1):3-5.

[5]熊亮,黄海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资源现状分析[J].绿色科技,2011(6):104-105.

[6]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西鄱阳湖流域生态林业发展规划[R].2008-8.

[7]邹宽生.江西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考[J].生态旅游,2004(S1):176-178.

[8]王立国,刘娅.江西婺源乡村旅游区生态安全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3):14685.

[9]白秀红.我国林权改革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

[10]赵运林.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的原理、特点及其类型[J].生态科学,1994(1):118-119.

[11]王冰.试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7):153.

鄱阳湖经济区 篇8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为江西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问题, 不少学者其进行了研究。杨励君等人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环境与环境演变的关系[1];赵其国等人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环境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开发、注重保护的若干对策与措施[2];吕桦等人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地域范围进行了研究[3];但是对于构建生态经济区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却未见成文, 本文以鄱阳湖为典型案例对生态经济区构建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 对鄱阳湖的生态经济有个比较全面的评价, 同时该评价指标体系也可以用于类似的生态经济区的评价。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对于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在报道中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但是还没有一套比较统一规范的分类标准,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 本文认为要建立一个合理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评价指标体系, 需要符合以下设计原则。

1. 科学性原则应充分反映和体现生态经济的内涵, 既要有个体指标, 又要有群体指标;既要有绝对指标, 又要有相对指标。

2. 实用性原则

指标概念要准确, 内涵和外延要清楚, 有明确的计算方法和表述方法;所需数据易于采集, 信息来源渠道真实可靠。

3. 系统性原则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是一个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 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全面的反映生态经济的各个方面。

4. 层次性原则

它包括若干个子系统, 应在不同层次上采用不同的指标, 有利于决策者在不同层次上对生态经济的建设进行调控, 对资源环境进行优化配置。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评价指标体系

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把指标分为三级, 一级指标有两个:资源输入指标、资源输出指标, 其中资源输入可分2个二级指标:“硬资源”和“软资源”;资源输出可分为5个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

2.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综合考虑主、客观赋权的优缺点, 采用层次分析—熵值法, 来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避免层次分析法中主观因素带来的偏差, 同时也克服了熵值法不能体现评价者对评价指标的重视程度的缺点, 避免了确定的权重与实际重要程度相悖情况的发生。层次分析—熵值法计算权重的步骤:

(1) 计算指标值xij在指标j下的权重

(2) 计算指标j的熵值:式中K>0, Ej≥0其中K=1/lnn, 0≤Ej≤1

(3) 计算指标j的差异性系数gj。

对于给定的指标j, xij差异性越小, Ej越大;当xij全部相等时Ej=Emax=1, 此时指标j几乎无作用;当各待评价指标值相差越大时Ej越小, 该项指标对于待评价方案所起的作用越大, 定义差异性系数向量为G= (g1, g2, …, gn) , 其中:gj=1-Ej, 当gj越大时, 指标越重要。

(4) 原始权重的调整。

用差异性系数gj对层次分析法得出的权重bj进行调整, 得:aj=bj×gj

经归一化处理后, 得到熵值法调整后的权重值为: (j=1、2、3、…、n)

四、小结

本文建立了以鄱阳湖为典型的生态经济区评价指标体系, 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类, 并考虑了指标之间的正负相关性, 能够对类似生态经济区的经济、社会、生态做出比较合理的评价, 可为评价人员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时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该评价指标体系还可以通过相关方法对生态经济区做生态经济效率分析, 从而提高生态经济区科学管理能力与资源利用率, 增强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励君刘铭富刘良源:加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的建议[J].江西农业学报, 2009, 21 (1)

[2]赵其国黄国勤钱海燕:鄱阳湖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J].土壤学报, 2007.3, 44 (2)

鄱阳湖经济区 篇9

十七大报告中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产生背景、精神实质, 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集中表述和高度概括, 其中每一点都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内涵, 构成了科学发展观最核心、最关键的内容。事物是质与量的统一,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我们必须建立科学发展评价体系, 以评价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性。

“科学发展”正向我们走来, 其已成为人类的共同目标, 这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科学发展的实践, 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国地域辽阔, 自然条件差异大, 社会经济发展又很不平衡, 必须因地制宜地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区域科学发展战略。这就要求必须首先对各级各类区域进行科学发展评价, 将科学发展研究从时空大尺度转向时空小尺度, 从定性转向定量, 从规范性转向实证性研究, 提出简单易行、科学合理、反映趋势的定量法则。

目前,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区域科学发展进行了评价, 例如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生态示范区可持续发展评价、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等等。提出了各自的评价指标体系, 但在评价指标的选择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为追求指标的完备性, 不断提出新指标, 使指标种类增多、数目增大;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定量筛选方法, 大都依靠评价者的经验, 故存在很大的主观性, 评价指标体系普遍存在指标信息覆盖不全和指标间信息的重叠, 影响了评价的科学性。诚然, 对于区域科学发展评价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不能满足科学发展实践的要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为核心, 其综合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一方面自然条件较好, 生态系统多样,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较强, 自然资源优质丰富, 可更新资源能力较强;另一方面“十五”以来长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经济增长较快,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持续深入开展, 环境质量和物种多样性保持良好, 但由于多种因素长期影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起点不高, 生态环境资源人均占有量少, 生态环境容量不足, 生态破坏和水土流失等现象依然存在, 生态承载力相对较弱, 科学发展任务非常艰巨。从宏观角度全面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学发展形势, 揭示矛盾与症结, 探索发展模式, 探索推进思路, 完全有必要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全面分析评价, 以期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学发展的最大的成效、最典型的特征的、最突出的问题与最成功的经验, 以衡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从而为建设生态鄱阳湖提供实践经验和政策依据,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理论支持。基于此, 建立科学发展的评价准则是课题组首先要做的工作。

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学发展评价准则的建立

2.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学发展的评价原则与内容

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学发展的评价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来衡量区内生态经济发展运行的状况、实现的程度与实施的效果, 在时间上反映发展速度和趋向;在空间上反映其整体布局和结构;在数量上反映其规模;在层次上反映其功能和水平, 主要有描述、评价、计算、解释、预警和建设等多方面的形式。

2.1.1 评价原则

课题组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学发展的评价拟遵循四原则:

原则一: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综合评价原则;

原则二: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原则三:局部服从全局的原则;

原则四: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 而以静态评价为主的原则。

2.1.2 评价内容

生态经济区是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实现了协调发展、各个领域达到了当代科学发展目标要求的区域, 其建设是区域科学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经济、社会、环境与资源的全面而科学的发展, 它的理论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经济学原理等科学发展的相关理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生态、经济、人文相互联结、互为一体的功能区, 从其科学发展的内涵出发, 对其进行科学评价主要包括下面三个层次:

(1) 生态可持续性评价。生态可持续性评价以建立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为目的, 分析区域内整个生命支撑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评价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并对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所产生的多种影响进行衡量。

(2) 经济增长可持续性评价。经济发展可持续性评价不仅评定基准年区内经济增长数量分析, 更重要的是对区内经济发展的质量和资源配置的优化状态、经济发展的效率、效益等进行分析计量。

(3) 社会发展可持续性评价。社会发展可持续评价目的是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对经济发展中人口与资源环境平衡关系、社会分配关系、文教卫生及社会保障体系等状况进行分析评价, 借以分析经济发展中社会目标的实现程度。

2.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学发展的评价模式选择

课题组试图在前人相关研究基础上, 初步探索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评价模式, 即选择“自然 (生态) ——经济——社会”三层面模式。“自然 (生态) ——经济——社会”三层面评价模式是运用社会经济统计学方法, 根据生态经济系统的组成要素、评价指标设置的原则和实际数据的可获性而设计建立的, 共分自然 (生态) 、经济、社会 (人文) 三个的系统层和资源、环境、综合经济指标、经济结构、经济效益、国民素质、科技水平、基本社会服务等八个主题层, 其中部分主题层和指标层参考了环境经济学评价指标系的内容。

采用“自然 (生态) ——经济——社会”三层面模式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的:

(1) 全面综合性。评价区域生态经济科学发展水平极其复杂, 不管偏颇哪一方面都难以衡量出客观水平, 三层面能重点突出, 且综合性好;

(2) 适宜性。该评价体系也是国内外目前通用的模式之一, 比较适合对区域生态经济科学发展水平的测定;

(3) 数据可行性。限于研究手段、资料、经费和研究水平, 评价只能采用现有统计资料和有关文献资料等发布的各种数据进行。

2.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与方法

区域是一个大的复合系统, 其经济发展与自然 (生态) 、社会相互交织、互为作用的复杂系统, 因此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学发展进行评价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力求在众多的指标中筛选出那些最灵敏、最有代表性、最易于度量且内涵丰富的主导性指标作为评价指标, 使之具有科学性、操作性、完善性、独立性和针对性。

2.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构建的基本思路。进行科学发展评价时, 是根据区域科学发展特征确立评价指标, 即根据科学发展评价的目标, 设置的是描述区域不同发展特征, 具有层次结构的指标体系。鉴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本身的复杂性和建设的分阶段性 (前期主要是生态恢复和生态产业建设) , 如果建立单一指标或复合指标类型的指标体系, 都不能从微观上督促人们方方面面的生态恢复和生态产业建设工作, 因此课题组拟用系统方法建立评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状况的指标体系, 不过特别注重具体指标的可操作性和对各主要事项的跟踪评价。在总的体系下, 按生态区内环境、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建立三个子系统:自然生态恢复与保护子系统、社会发展子系统、经济发展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均以状态指数、活力指数和协调度来分别描述自身的发展现状、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对环境与社会的影响;然后每个子系统分别在状态指数、活力指数和协调度的下一层级构造具体的行为度量指标。

指标的确定与筛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内涵, 按照自然生态层面 (包括资源和环境指标) 、经济层面和社会层面, 选取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1) 自然生态层面。自然生态层面的包括:

①自然生态状态指数。这一指数可选择的指标包括:天然湿地面积;鄱阳湖水质指数;植被覆盖率或森林覆盖率;生物种类或标致性生物总量;区内耕地总面积;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率与再生率之比;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率与可持续性替代品开发速率之比, 等。

②自然生态活力指数。这一指数可选择的指标包括:土地产出增长率;水资源产出增长率;地均绿色GDP;城市单位建筑用地第二、第三产业产值;资源生产率, 等。

③自然生态协调度。这一指数可选择的指标包括:退化土地恢复率;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率;污染物的可持续排放率与被回收、吸收或由环境无害处理速率之比, 等。

(2) 经济层面。经济层面的包括:

①经济发展状态指数。这一指数可选择的指标包括:绿色GDP;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比重;生态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人均GDP;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等。

②经济发展活力指数。这一指数可选择的指标包括:经济增长速率;科技投入占GDP比重;信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公路里程数;年外商 (区外) 投资额;年对外 (区外) 贸易额;区内金融、资本市场筹融资增长率, 等。

③经济发展协调度。这一指数可选择的指标包括:单位GDP能耗;环保投资占GDP比重;单位GDP水耗;单位GDP污水、废气、废物排放量;人均生活用电量;教育资金投入增长率, 等。

(3) 社会层面。社会层面的包括:

①社会发展状态指数。这一指数可选择的指标包括:城市化率;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人均医疗资源;社会犯罪减少率或刑事案件发生率;人口结构, 等。

②社会发展活力指数。这一指数可选择的指标包括:平均受教育程度或人均教育资源;万人中具有高等学历人数;万人中科技人员人数;人均地方财政收入, 等。

③社会发展协调度。这一指数可选择的指标包括:社会保障覆盖面;中等教育普及率或高等教育普及率;万人中环保工作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等。

2.3.2 评价标准与方法的选择

(1) 评价标准的选择。

评价标准的选择取决于评价目的。如果评价的目的是要了解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变化状况, 发现问题, 从而为科学发展的规划、管理服务, 则可选择该区某一年的指标数据库作为评价标准;如果评价的目的是要建立不同区域科学发展的序列普, 那么可选择某一时间断面不同区域相同指标的平均值作为评价标准。根据评价的目的, 课题组拟选择某一年的数据作为评价标准。

(2) 评价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法的选择, 其实质就是选择哪些计算方法来科学确定指标权重, 因为指标权重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综合评价的正确性与科学性。在确定指标权重时常常会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多元统计分析法、综合评价赋分法、模糊数学法等方法, 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来计算。课题组拟运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的结合来确定指标权重。在得出评价指标权重后, 再进行指标量化。

2.3.3 综合评价模型与判定依据

(1) 综合评价模型。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学发展的目标是多元的, 既有经济目标, 又有非经济目标;既有增长目标, 又有结构优化目标;既有效率目标, 又有公平目标。各目标在发展过程中应该相互兼顾, 但不可能任何时候都能兼得。为了使某一方面的目标处于最佳状态, 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牺牲别的目标。为解决这一问题, 课题组拟采取分先后阶段实施的动态策略, 使每一阶段某些发展指标处于最佳状态。以此为基础,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多层次特点, 建立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 如构建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2) 判定依据。

如果通过计算得到区内不同时期的评判值, 若后期值大于前期值, 则认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社会经济建设得到增强, 反之亦然;如果得到区内某一时期的评判值, 如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仍可对反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社会经济建设的进展状况做出评判。

3 结语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 生态环境质量好坏, 对长江中下游乃至全国及国际声誉影响显著。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赢”, 也是探索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途径。目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中仍存在生态环境系统脆弱等诸多问题, 而且其发展的起点仍然不高。如何从其发展的较低层次超越到较高层次, 必须认真辩识并努力突破其发展的各种限制因素, 我们觉得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遵循科学发展规律, 正确把握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本质内涵;

(2) 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 改变传统的生产、消费发展方式, 大力推进生态与低碳经济, 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3) 突出重点与分类指导相结合, 切实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制约问题;

(4) 切实增强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 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5) 加强生态、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方面的法制建设;

(6) 努力强化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经济刺激机制;

(7) 不断增强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

综上所述, 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现状进行科学评价, 找出不足, 提供经验, 促进江西和中部发展意义重大, 为此建立上述的评价准则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摘要: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探索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途径。在评述科学发展研究现状基础上, 从科学发展的评价原则与内容、评价模式选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与方法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学发展的评价准则, 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科学评价具有一定的价值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学发展,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曾红颖, 等.发展的刻度:中国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4, (4) .

[2]朱启贵.科学发展需要科学评价体系[N].光明日报, 2008, 2 (10) .

[3]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势在必行[J].当代江西, 2008, (4) :16-19.

[4]严安云, 徐建农.加速推进安徽生态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J].乡镇经济, 2005, (2) :5-7.

[5]刘蓉, 梁云, 田双全.生态经济区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J].农村经济, 2004, (4) :28-30.

[6]苏荣.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J].江西社会科学, 2008, (8) :7-13.

[7]张彩霞, 吕伟彩, 付小明.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与管理, 2010, 24 (11) :84-87.

[8]汪玉奇.大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J].鄱阳湖学刊, 2010, (2) :18-22.

[9]胡振鹏.建设生态经济, 保鄱阳湖“一湖清水”[J].今日中国论坛, 2010, (1) :38-42.

[10]邓水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问题与对策探讨[J].特区经济, 2011, (1) :206-207.

[11]汪玉奇.正确把握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本质内涵[J].鄱阳湖学刊, 2010, (1) :27-28.

鄱阳湖经济区 篇10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战略构想的经济特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然而就建筑色彩发展而言, 却较为滞后, 没有合理规划, 影响区域色彩向高阶层发展。该区域建筑色彩已经由传统风格向多元化审美特征进行转变, 在色彩控制和管理系统方面紊乱, 从原来建筑色彩与地方环境色和谐呼应, 发展到与地方环境色要求相背离。就目前来看,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筑色彩的无规则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1. 管理部门对建筑色彩的管理意识弱

通过调研发现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筑色彩表现的主要功能区为该经济区的商业区域中央、工业园区中央、居住区域中央和旅游区域中央的色彩形象。由于这些核心地点缺乏相关的色彩规划管理法规, 建筑色彩处于无设计的混乱状态, 导致管着无法形成对该地区建筑色彩形象的定位, 相关管理部门没有建立对区域建筑色彩的管理办法。

2. 群众与开发商对建筑色彩的重视程度偏低。

近年来依托政府的各项经济政策,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起了大批现代建筑群, 但是建筑色彩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却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当前大众审美对建筑色彩的要求普遍不高, 群众面对建筑色彩, 多是被动的选择。建筑色彩受制于开发商的选择, 而开发商多采用直观的反应, 忽视了色彩内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3. 技术更新引发建筑色彩缺乏个性

技术进步带来广泛的地域交流, 导致一方面人们对色彩的审美互相影响, 差异越来越小.另一方面, 流行色通过新媒体同步影响全国, 与世界范围内的建筑配色一致。时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筑尤其是新建建筑的配色, 极大地受到建筑技术更新、流行色地影响, 大部分为中明度、高彩度的色彩, 忽视了地域文化特色与地区文化特色等重要因素, 以致该地区内江西传统建筑色彩的独特性不复存在。

二、国内外色彩规划研究状况

目前国际上, 对于建筑色彩规划非常重视, 已经上升到立法的层面进行管理。如美、英、日等国家普遍采用立法的原则对待建筑色彩, 切实做到色彩管理有法可依。政府机构在确立色彩规划策略时, 把建筑色彩规划放到区域规划首位, 聘请设计团队, 在项目中大力创新, 积极导入最新的研究成果。

从色彩研究手法和研究成果角度分析, 国内区域建筑色彩规划研究的关注点在于设计方案的实施, 并且多采用实地调查法与分析比较法, 缺乏独创性。大部分色彩规划案例的制定, 完全凭借设计师的主观经验以及开发商的意愿, 唯有极少数情况采用以建立色彩数据库为核心的定量研究法。此外, 把地区色彩规划与色彩语义学、色彩心理学组合使用的情况在色彩规划中所占的比重更微小。

从色彩规划与色彩管理角度分析, 国内区域建筑色彩规划过程中多采用普遍的色彩规律, 以致色彩定位不精确、针对性弱。此外, 新确立的色彩管理制度, 多局限于当下区域经济, 没有发展变化的眼光。最为关键的是, 色彩管理与色彩应用的脱节, 各级政府对区域建筑色彩的管理, 局限于条文及理论上的限制与引导, 缺乏相应的配色色谱和色彩语意作为参考, 更没有相应部门管理。以上充分显示出我国当前对于区域建筑色彩规划方法、理论研究的匮乏。

三、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筑色彩的主要因素

进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筑色彩规划, 重点是调研、评估作用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筑色彩的关键因素, 这些因素将成为综合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筑色彩的重要研究对象。

1. 历史文化因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保存着大量从唐代到清代的古建筑群落, 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主要有白鹿洞书院建筑群、关西新燕翼围屋、婺源建筑群等。古典建筑都是当地历史文化的直观体现, 记录了社会时代的变迁。现存的古典建筑同时包含了当地的自然属性和地理特色, 是地区色彩面貌及风格的最集中体现。古典建筑作为历史文化遗产蕴含当地群众审美观念, 长时间形成的色彩基因充斥在当地人民的血液中, 亟待发掘。色彩规划方案的制定应在当前环境下延续与发扬传统审美特征, 保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历史文脉息息相通。

2. 自然环境因素

人类对色彩美感的来源根植于自然环境对人产生的影响。纵观人的一生, 自然环境色彩作用于人的多个方面, 包括人类社会风俗、生活习性甚至人的身体、发肤。无论在哪种社会形态下, 采用任何一种生活方式的人, 其居住设施的配色均受制于自然环境色彩。因此, 在进行建筑色彩规划的同时, 不能脱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自然色彩。

3. 时代特征因素

在当代建筑的设计、施工过程时, 建筑材料随着科技的进步, 极大丰富了色彩设计的可选范畴。再者, 受当下潮流色彩的发展限制, 民众对色彩的取向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因此, 虽然色彩的地区属性首先受到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的因子影响, 但是不能局限于色彩此。所处的时代同样是区域建筑配色的关键性因素。区域色彩的时间性为该地域的色彩年轮, 是区域色彩特征的又一关键条件。在区域建筑色彩规划中, 应创新设计理念, 全方位引入新技术、新材料, 使区域色彩展现时代风貌和当代特征。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筑色彩系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准确、合理的区域色彩规划均应照顾到各个色彩的组成因子。具有相对恒久性特征的建筑色彩是色彩面貌中最为关键的要素, 为区域的主色调, 一旦形成, 很难改变且影响深远。因此, 对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筑色彩因子的研究宜严谨、全面, 在进行规划时要关注多个环节。

摘要:剖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筑色彩现状, 探求对区域建筑色彩规划的重要影响因素。确立色彩规划的基本目标, 深入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筑存在的色彩问题, 挖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色彩潜力, 为提出切实可行的建筑色彩规划战略找到依据。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筑色彩,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李欣.城市色彩规划及管理方法研究:基于锦州城市色彩规划的实践思考[J].中外建筑, 2014 (8) .

[2]崔唯.城市环境色彩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16) .

[3]宋建明.试论中国城市色彩调研方法[M].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新设计丛集.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6 (37) .

[4]王京红.城市色彩表达城市精神[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4 (36) .

鄱阳湖经济区 篇11

关键词:电大教育;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办学方针

2008年3月8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在召开的“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新闻发布会成为“两会”前期的一个新闻焦点。江西省委、省政府向海内外隆重推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构想。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规划》标志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這种大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作为全国最大规模的电大教育理应为鄱阳湖生态经济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电大教育现代远距离的开放教育系统为人数众多、各行业的从业者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1.在“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远距离教育系统中,由中央电大、44所省级电大、696所市级电大和1600多所县级电大组成的覆盖全国城乡的广播电视教育网,为人数众多、各行业的从业者提供了很好的帮助。怎样把江西的教育搞上去是关系江西未来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电大教育由于自身的特点可以为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生态优先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第一原则。

2.按照政府的初步规划,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等都成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提升的推动核心。这些现代化的生态经济与过去传统经济最大的不同就是生态经济是智力经济,是与周围的环境共生共存的,是发展具有依靠知识智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环保经济。

3.由于电大教育的庞大规模和灵活的办学方针,以及电大充分利用经过几十年建设和发展起来的师资队伍、技术队伍和研究队伍,为普通高校的网络教育提供服务,把全国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带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并且可以为经济的不同领域适时地作出调整。

二、电大教育以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为办学方向和办学方针

1.江西是中国中部的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很大比例,由于江西的地理历史原因,江西的经济发展在中东部显得有些滞后。在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普通群众的教育也主要通过电大教育,对普通群众的切身利益、整治村庄环境等一些专业的知识培训,群众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认同度也就高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也会提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业农村问题的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试验的成败。

2.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制约了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在于加强农民工的培训,而大力开展非学历教育,可以为各类从业人员增添知识和掌握新的技能提供适时有效的教育服务。当前,有些地方和学校对新形势下农村教育的特点和需求重视不够,教学内容不同程度地存在与农村实际脱离的现象,为第一产业服务的能力亟待加强。因此,电大远程教育在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中首先要认真调查研究农村和农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然后积极推进专业设置和教学改革。

3.专业设置和教学改革要采取配套教学内容、专业设置与社会应用、职业需求,还要适时调整和更新专业结构、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鄱阳湖地区的实际,整合电大远程教育系统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课程教育资源。

当前,电大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已取得很大成绩,电大教育为我们实现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电大已将农村边远教育作为远程教育发展的重点,并积极往下延伸和拓展。

三、电大教育教学系统中把家庭教育、终身教育、社会教育、实践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每个人从学校毕业后便逐渐走上了工作岗位,由于时间或其他原因很少人会主动地再去接受教育,一些基层领导和政府工作人员在规划制定鄱阳湖生态经济发展和工作及社会实践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这时以优良的实践教学条件为支撑再去接受教育便会有种切身的感受。到过江西的人都会被鄱阳湖秀丽的风景所吸引,这和一些地方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污染河流、破坏植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为鄱阳湖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发展后劲。

鄱阳湖经济区 篇12

一、预防品牌株连

区域品牌属于公共物品, 有一个难以克服的问题是“搭便车”现象, 即人们可以自由地享受公共物品带来的好处, 而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对于已经建立的“鄱阳湖”区域品牌良好形象, 如果缺乏强有力的管制措施, 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某些使用该区域品牌的经济主体, 禁不住机会主义利益的引诱, 铤而走险, 利用区域品牌形象进行掠夺性经营, 生产、贩卖假冒伪劣产品。由于消费者并非专家, 难以在优品、次品与劣品之间做出判别, 于是消费者就倾向于购买较低价格的低质量产品, 从而损害区域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声誉, 使该区域内所有共享该区域品牌的经济主体无辜地受到或多或少的牵连, 产生“多米诺骨牌”式的品牌株连危机。

建立健全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制度, 在规定的原产地域范围内生产, 对于非原产地域范围内的企业冒充原产地域产品的, 以及原产地域产品生产企业其他地域的产品冒充原产地域产品的, 要依法予以禁止。对共享品牌主体执行年检制度, 使资质认证在动态中管理。一旦发现有危害区域品牌形象声誉的本区域内共享品牌主体, 要无情地进行曝光并进行整改, 整改不到位的就取消其共享权利, 勒令其终止有害行为, 否则追究法律责任。培育相应的子品牌, 改变品牌的单一化现状。一般而言, 品牌单一会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 应该注意培养和扩展区域品牌的二级品牌, 以增强区域整体品牌的安全性。

二、注册防御商标

防御商标是指商标所有人在该注册商标核定使用的商品 (服务) 或类似商品 (服务) 以外的其他不同类别的商品或服务上注册的若干相同商标。原商标为主商标, 其余为防御商标。注册防御商标的目的, 并非是要立即使用这些商标, 而是限制他人在某些其他相关类别的商品或服务上使用或注册与主商标相同或相近似的商标, 起到一定的防御保护作用, 同时又能为未来企业发展预留“伏笔”。市场上曾经出现傍品牌而误导消费者的“五娘液”酒、“拉芬”洗发水、“青鸟”啤酒等令所有知名商标持有者不寒而栗。所以说, 注册防御商标对创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驰名品牌形象来说, 具有实质性的战略意义。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注册防御性商标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 商标必须具备独特的显著特征——突出鄱阳湖牌绿色生态特征; (2) 注册与主商标 (“鄱阳湖”) 相同或相近似的一系列商标——注册“翻阳湖”、“波阳湖”、“博阳湖”、“波湖”、“鄱湖”、“阳湖”等商标; (3) 不要遗忘未被使用的防御商标——记得每隔三年重新注册一次; (4) 将商标跨行业、跨种类分别注册——目前“鄱阳湖”商标仅在涵盖所有农产品的三大商品类别 (29类、30类、31类) 注册, 必须延伸到其他产业; (5) 充分考虑国际竞争, 防止商标在国外被抢注——在马德里进行“鄱阳湖”主商标及系列防御商标的国际注册。

三、构建预警机制

牌预警机制包括信息情报收集机制、分析处理机制。预警机制的关键是建立在信息收集分析基础上的进行预测和告警, 所以在政府各级相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业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处理机制至关重要。通过详尽调查进行充分的情报收集是应对市场不确定性, 消除信息不对称的必不可少的机制。如果缺失信息情报收集环节, 企业在信息高度不对称的情况下所做出的决策和行动必然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对已获得的信息情报按重要性分级, 从类中提取原型来对新获取的情报进行分类, 然后集中和规范地管理这些信息资源, 实现对情报的实时、科学系统评估, 分析营销内外环境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 (SWOT分析) , 形成对企业营销政策和销售行为有直接指导意义的方案、措施和建议。这样避免了信息的重复、离散、滞后, 增强了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针对性、共享性, 从而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降低情报处理成本, 减少重复费用支出,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构筑鄱阳湖区域品牌防御体系, 降低决策风险, 必须重视市场调研和情报收集, 设立专人、专门机构追踪同行对手、监控市场, 了解国内、国际市场标准、法规、市场营销动态、行业状况, 及时发现国内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商标是否被侵权、区域品牌共享者是否遵守协定等情况, 以免毁坏“鄱阳湖”商标的声誉, 导致品牌无形资产价值降低。还需建立起与国家、行业预警机制相配合的内部组织流程, 并通过聘请国际和国内顶尖的律师事务所、咨询公司、知识产权代理机构为区域品牌专门管理机构提供专业咨询和服务, 形成以政府主导、行业辅导、企业实施的运作机制, 为区域品牌保护提供保障。

结语:保护“鄱阳湖”区域品牌知识产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构建品牌防御体系实施“保牌”战略将是创建区域品牌、提升环湖区域整体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最有效办法。

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 区域品牌成了提升区域整体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最有效名片。随之而来的假冒伪劣产品危害知名区域品牌事件时有发生, 导致受害区域品牌声誉下降、无形资产贬值。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与发展举世瞩目, 因而必须从预防品牌株连、注册防御商标, 以及构建预警机制出发, 构建环鄱阳湖区域的区域品牌防御体系, 解决“鄱阳湖”区域品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关键词:鄱阳湖,区域品牌,品牌株连,防御商标,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1]陈秋红赵瑞安:区域品牌的特性与发展策略[J].商业时代, 2008 (13) :31~34

[2]杨敬波:我国原产地域品牌株连防范之研究[D].苏州大学, 2005年

上一篇:嵌入式系统开发下一篇:伤害案件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