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发展历史(精选9篇)
北京城市发展历史 篇1
北京城市发展历史分析
摘要:通过对北京城市发展历史的分析,可看到北京城市发展的优势在于其独特的空间区位优势,且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结构上的过渡性以及政治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是北京城市空间的主要特征。而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北京作为多民族文化与政治交融的边缘与门户的区位特征,将有助于北京向国际化城市的发展。
关键词:北京城市发展历史特征
一、北京城市历史
北京是一座举世闻名的文化古城,北京旧城城市建设精美绝伦,文化积淀深厚。北京的城市风貌独具特色,以中轴线和棋盘格式道路网奠定_广城市的基本格局,紫禁城开阔雄伟。是当今世界建筑瑰宝,街巷、胡同尺度宜人,著名的四台院民居以房屋合围着院子而著称,房舍掩映在绿树之中。宫殿、坛庙色彩瑰丽,民居以灰色调为主,两者交相映衬,构成和谐的色彩景观。古城一般建筑体量不大,高度较低,形成了舒缓开阔的视觉景观。3000多年不问断的历史,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在此建都,多少王公贵族、文人雅士和普通百姓都在古老的北京留下了痕迹。深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积淀,形成了古老北京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当之无愧的东方文明的代表城市。
进入2l世纪以来,我国国力迅速增强,国际影响力迅速扩大,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现实可能性进一步增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北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与此有关的城市功能还需进一步提升和扩张,要求有现代化、大通过量的交通通讯网络和高度集约的±地利用方式,由
于旧城已是多项城市功能的地域载俸,若再拓展新的功能,其负担将会更为沉重。据有关调查,目前“占北京城市土地面积5%的f口城,集中了全市50%以上的交通量和商业活动”(方可:北京旧城保护与城市规划建设的战略思考2000),这种现实一方面太大破坏了古城的幽静,使旧城文化神韵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由于旧城街巷的道路格局和建筑高度是与封建时代的政治统治方式、生产生活方式、交通运输方式和当时的人口规模相适应的,根本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也极大地制约了北京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对旧城的城市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改造扩建,而这种大规模的改造扩建与旧城保护的要求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实现城市发展与旧城保护的统一,已成为直接影响北京城市发展的、带有根本忡的重大问题。城市发展与旧城保护的统一要求既要满足城市发展对市政基础设施、道路交通、通讯网络的要求,并具有较充裕的土地资源;又要满足对旧城风貌保护的要求。为了实现二者的统一,建议适当分敞旧城区功能,通过功能的疏散带动就业人口和功能服务人口向城市外围地区扩散。通过疏解旧城区城市功能,把城市发展的压力从旧城转移出去,在使北京城市发展获得新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使旧城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从而实现城市发展和旧城保护的统一。在向外疏解城市功能时应首先考虑一些容易形成较大交通茸、建筑量,而又没有必要一定要在旧城区分布的城市功能的迁出问题。
二、经营旧城文化资源,实现旧城利用与保护的统一
旧城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北京的宝贵财富和资源,但是,对于这一点的认识以及对旧城保护的态度却在与旧城密切相关的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和这些群体与作为公共物品管理者的政府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各方取得利益均衡的后果,形成了目前对旧城保护的折衷方案。
史学专家把旧城的历史文化价值提到了很高的地位,保护呼声强烈;旧城内的居民则强烈要求改善居住条件,但对危改后的房价却仍感负担较重;房地产开发商既垂青于旧城的优越区位,又因高密度危改居住区的高拆迁成本而对这些地区的房地产开发裹足不前,为了增加利润空间,房地产开发商强烈要求增加旧城内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容积率;为了降低购房成本,加快旧城的危改进度,使旧城居民尽快改善居住条件,也为了通过危旧房改造扩大旧城内的经济规模,为当地政府带来更多税收以增强当地的经济实力,政府部门也有提高开发项目容积率的内在动力。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导致了现行的“旧城保护做一点、容积率突破一点”的折衷方案,这足各利益集团在博弈后利益均衡的结果。深入剖析上述现象产生的根源,经济利益驱动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各利益集团都认为保护旧城束缚了其对各自利益的追求。为了从根木上建市起有利于旧城保护的城市发展机制,必须正确回答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北京旧城究嘉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还是城市发展的资源;第二,如果旧城是资源,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第三,旧城资源利用后所取得的绛济收益如何在有关的经营实体和利益集团之间进行分酉己。这其中,实现旧城保护与利用的统一,使旧城保护获得持久的动力,是当前的关键问题。
资源是一种可以为人类所利用的物质的或非物质的财富。毫无疑问,北京旧城是宝贵的资源,绝不是包袱,这一点必将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而更加明显地显现出来。人类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将更加关注自身的发展历史、各种文化遗存和不同同时代人类的生存状态。可以预言,随着时间的流逝,北京旧城的资源价值将不断提升。既然是资源,就可以加以利用,就可以创造价值,就可以进行经营。应当从经营的角度,对旧城文化资源的价值重新认识。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高水平经营城市”,城市经营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育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新思想,又是运用市场经济机制来调控城发展与发展条件之间矛盾的一种经济活动。城市经营要求以经营的思想规划城市,以经营的手段建殴城市,以经营的方式管理城市,以经营的谋略推销城市。北京古城有多种多样可供经营的文化资源,尤其是在当今世界各地城市建设普遍趋同的形势下,北京的古城特色更显示出极高的文化品位和价值,关键是要以经营的观念去整合这些资源,使旧城资源经过绎营带来经济效益。应当埘北京旧城从经营的角度进行整体策划,在不破坏旧城的前提下,使旧城更具观赏性和体验性;使旧城在被保护的同时,也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三、北京城市发展的特殊性
所有城市的发展除了有共性以外,每个城市都有其特有的城市性质、地理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文化、经济特征、城市结构和建设条件,使得各个城市 的发展各具其特殊性。
1、北京的城市性质决定了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特色
北京的城市性质——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世界著名古都、现代国际城市,对北京城市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中尤其是“全国政治中心”起着主宰的作用。因此作为地方政府,对于城市功能和城市的规划建设,必然首先要着眼于全国的需要和中央的要求,一些特别重大的城市问题都必须请示中央决策,与中央有关部门保持协调一致。“现代国际城市”反映了北京在国际城市体系中地位和影响不断提升和扩大、亟待加强城市国际功能的需要。“全国文化中心”、“世界著名古都”,则决定了北京的最大优势是文化。对内,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具有科技、教育、人才、信息、文化设施、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绝对优势;对外,北京是闻名世界的中国古文明宝库,是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集中代表,其文 化影响包括语言、文字、书法、绘画、诗歌、音乐、中医和儒家思想等,并且其影响遍及东北亚和东南亚,因而可称是世界东方文明之都,堪与西方文化中心城 市巴黎相媲美。这也是北京作为第一流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最大特点。以上这些,决定了北京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特色。
2、“首都”与“古都”的重叠,使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矛盾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城市发展中的基本矛盾
北京是全国的首都,又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首都”与“古都”在空间上的重叠,是由当时的历史背景决定的,不具备其他选择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但是这个决定,使得两种截然不同的城市空间、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并存,造成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矛盾持续地异常尖锐,并且一直延续
了50多年,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城市发展中的一个基本矛盾。这个矛盾涉及范围之广,争议程度之激烈、时间延续之长,国内国际影响之大,即使在国际上也是罕见的。这也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别于其他名城保护的一个特点。对 此,必须高度重视,用极其慎重的态度和发扬学术民主的方式来妥善处理。任何简单的、单纯行政命令的方法,尤其是混淆学术与政治问题界限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3、自然资源短缺,决定了北京必然要成为节约型城市
北京是个水资源、能源和土地等自然资源短缺的特大城市。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用水、用能的供需矛盾日趋尖锐,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自然资源短缺与首都城市发展越来越大的需求之间,形成渐趋尖锐的长期矛盾。这就迫使人们不得不在工业发展的选择上,要注意发展耗水少、耗能少和用地少的工业,而且在农业、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各个方面,都要从长远考虑,大力节水、节能,节约土地。亦即从工业的工艺和设备、农业种植计划和灌溉方式、城市生活用水、用电、用气、用热设备和建筑耗能、汽车用油等方面,以及在资源供应计划、收费制度、法制管理和舆论宣传等各个方面,都要全面贯彻节约的要求,把北京建设成为一个节约型的城市,除此以外别无其他选择。
4.北京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畸形发展,是北京城市规模长期难以控制的根本原因之一
就北京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而言,北京是个超级特大城市,中心城市人口700多万,而周围都是中小城镇,大的十几万人,小的四五万人,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水平都很低。从整个体系的规模结构来看,少人口为20—40万人的中型城市和大城市,这使得中心城市与周围城镇在城镇规模和现代化水平上相差过于悬殊,大大强化了中心城市的巨大“磁力”作用,导致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从1950年代后期起,北京就想控制市区城市人口,尤其是1980年代初以后,一直企图严格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尤其是迁入人口,但收效不大。人口不断膨胀的结果,使得交通拥堵、供水不足、能源紧张、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大城市病”的治理效果不明显。
四、北京城市空间特征的发展观
通过对北京城市发展历史的空间特征分析,可以看到,作为国都的北京,其空间区位与其他都城相比,既不位于大河流域的平原地区,也不是位置适中或靠近经济发达地区,粮食的供给一直困扰着城市的发展。但北京依据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多方位的衔接性而成为首都的首选区位。同时,还应该注意到,对北京空间格局的认识应从发展的观点出发,分析北京与中原文化间的关系和作用,分析北京的边缘和门户的含义及其对北京城市发展的意义。北京的边缘与门户作用,在当代北京城市向国际化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依然重要。中国东部地区在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中处于世界核心区的边缘,同时又处于中国的核心区,而北京作为首都,依据其城市发展的空间区位优势,仍将处于城市发展的前沿。
五、全球化时代的北京城市发展对策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定位思考和发展规划是一次关于城市建设与管理在思想认识层面的大解放,是从地区性的开放意识走向全球化的思维模式的大跨越。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在全球范围内,知识人口将向大城市集中。这与传统
意义上的城市化过程有着显著的区别,二者相加使城市人口呈现出加速的聚集效应,这是由知识经济与知识人口的特点所决定的,将给城市的土地、交通和生态承载力带来更大的挑战。这是必然趋势,也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必须面对的现实。
1、必须转变观念,要有整体解决方案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念是整体解决方案的理论基础
如果将“城市-乡村-区域”视为一个整合的系统,那么城市圈将不仅包含城市,也包含乡村。农业是广义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在人口稠密的区域甚至是重要的部分。
(2)要构建城市与自然之间的桥梁
2、要从五个方面展开创新,制定对策
(1)实现京津冀都市圈一体化
(2)改革土地所有权与户籍制度
(3)引进高端产业与国际人才
(4)完善区域规划与空间布局
(5)建设“高容纳”的中心城市
小结:对城市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城市领导者与未来的经济模式。统计数据显示,知识经济时代,城市总劳动力中各种劳动力百分数在变化:农业人员急剧下降、工人阶级逐渐下降、核心超级创意人员逐渐上升、创意产业逐渐上升、服务业快速上升后有所缓和。相对于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地域面积等传统的世界级大城市的要素,高端的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国际人才及其所具有的创新与创造力则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与竞争的活力源泉。北京未来要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着重引进高端经营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生态农业人才;要强调现代农业对服务业的支持作用;要疏解制造业,大大减少工业企业在城区及近郊区域的存在;要进一步扩大和优化服务业的比重,打造现代服务业中心,加强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与服务水平,为国际总部及国际活动提供世界级的服务,增加对国际事务服务、参与、决策的分量。
北京城市发展历史 篇2
关键词:城市发展,民意,调查,分析
1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民意调查采取以全市居民问卷调查为主、特定人群访谈为辅的方法。共发放问卷5000份,人群覆盖全市16个区县,80%以上的街道。问卷内容贯穿“方便、绿色、和谐、多元”理念,围绕人的居住、工作、出行、交往、游憩等城市活动,多角度调查居民的城市感受和生活愿景。
2 民意调查情况分析
2.1 城市吸引力
北京什么最具吸引力?问卷显示居民首选著名古都(53.8%),其后依次是政治中心(25.5%),文化中心(9%),教育、医疗中心(3.9%)、国际交往中心(1.8%)等。
在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景观问卷中,排名前几位的分别是天安门(81%)、故宫(75%)、胡同(40.5%)、长安街(39.5%)、水立方、鸟巢(33.6%)。从建设年代上看,建设于当代的奥运建筑也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获得了人们的喜爱。
2.2 生态环境
面对雾霾现状,居民对空气质量的态度如何?数据显示,对空气质量不满意的人群占到58.2%,认为一般的占22.6%,满意的仅为18.1%;怀柔区(62.0%)、延庆县(43.7%)居民对空气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其他区县。居民对雾霾对自身产生的影响选项上,排在前三位的是会影响心情(56.3%),减少外出(53.4%),担心健康(42.9%)。在治理措施建议上,居民依次选择外迁污染企业(70.4%)、减少机动车数量(66.6%)、增加绿化(53.5%)、减少河北等周边污染物排放(50.2%)、使用清洁能源(45.9%)等。
对于缺水现状,居民的认识如何?调查显示,54.5%的居民认为北京市水资源不足,其中密云县、延庆县、海淀区、房山区的居民认为水资源不足的占比更高;40.3%的居民认为北京市水资源不丰富但够用;5%的市民认为北京市水资源丰富。有近一半(45.2%)的居民发现过水管漏水、水龙头没关等现象,有14.7%的居民会采取拧紧水龙头等临时措施。
2.3 人口
面对数量逐年增加的人口,居民普遍认为人口增长对日常生活诸如住房、教育、医疗、交通带来压力。对外来人口的调查显示,外来人口举家在京居住的比例较高,不少已三代同堂。从事生活服务业的外来人口,就业情况多半稳定,以租房为主,年轻的农民工普遍选择在京结婚、生子,其就医、就学、交通、休闲、购物的城市生活轨迹已经确定。收入较高的外来人口,从事金融、商贸、科技、新闻出版行业的占比较高,他们融入北京城市生活基本无障碍。此外,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年轻务农农民占比很小,年轻农民多在城区或新城上班,余下农民成为灵活就业人员。
2.4 旧城风貌保护
北京作为古都,在城市吸引力方面得分最高,那么老百姓对旧城风貌的保护态度如何?数据显示,居民赞同的保护方式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胡同环境整治(72.5%)、老旧小区改造(70.2%)、城市水系恢复、整治(65.3%)、四合院修缮(64.5%)、文物古迹的保护与修缮(61.7%)等。不赞成的方式排在前几位的推平房建楼房、经营酒吧、扩宽胡同等。在历史街区的吸引力方面,多数受访者认为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古建筑,其次是老字号,再次是步行的街巷、绿化水岸等公共空间。
2.5 京津冀协同发展
公众对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态度比较积极,他们普遍认为这将缩小区域的发展差距,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城市群竞争力。但也有不少受访者担心北京的优势会有所减弱。当问及居民,如果北京与河北之间的交通时间大大缩短,他们是否愿意到河北工作生活,他们的选择依次是休闲度假(38.2%),养老(18.4%)、购物(15.7%)、居住(15%)、工作(11%)等。
2.6 基础设施
全市占54.5%的居民上下班使用公共交通方式;选择步行、自行车和电动车的占27.6%;驾驶私家车上班的占14.4%;选择出租车上下班的比例最小。换乘公共交通3次及以上的居民主要居住在3环-4环、城市发展新区。相比于年青人,老年人更喜欢公交和步行等地面交通方式。
居民认为停车最困难的地方依次是商业区,占70.4%;医院,占52.4%;旅游景点,占45.4%。
对于改进交通的建议,排在前列的是增加地铁、轻轨线路(53.0%);方便公交和地铁的换乘(49.9%);提高交通管理的科学性(47.6%)。
居民对供暖、天然气、煤气的使用满意度较高,超过50%,对垃圾处理、公厕的满意率偏低。
2.7 居住满意度
考虑住房面积、配套设施、绿化、通勤、日照等因素,31.6%的居民对住房的满意度选择“舒适”,55.9%的居民选择“一般”,12.5%的居民选择“不舒适”。“不舒适”的原因中,配套设施不全的占第一位,为20.3%,其后依次是面积太小或质量不好(16.9%)、环境脏乱(15.5%)、绿化少(14.2%)、上班远(13.6%)等。
2.8 公共服务设施
市民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现状的总体感受是生活类设施较前几年有所增多。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存在差异,二环以内的居民希望增加绿地、公园、广场、健身馆;二环以外的地区,特别是四环到五环的居民希望增加大型综合性医院及购物中心;六环以外地区的居民对地铁或轻轨、大型购物中心的呼声更高。
面对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如何?调查显示,有50%老年人希望社区有公园、绿地和室外活动场所,其次是菜市场、医院。对于将来的养老方式,47.5%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但需要社区提供吃饭、医疗等服务;选择养护院的占16%;选择在儿女家养老的占18%。
2.9 城市生活
随着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居民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多样。调查显示,每周做健身活动的居民比例高达73.5%。电影已经成为大众文化消费方式之一,每年去电影院3次及以上的居民比例高达70.6%。但一年基本不去听音乐、看戏剧、看舞蹈的比例也高达61.2%。
对于日常生活品的购买,人们的选择依次是大型超市购物(45.5%)、网购(17.5%)、百货商店(16.5%)、社区小商店(7.8%)和下班时的便利店(4.0%)等。
3 建议
3.1 按照新时期首都城市功能定位,调整优化城市职能
面对城市中不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通过调结构、促转型促进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实现空间、人口、土地、产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要求,统筹施措,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生态。
3.2 加大空气污染治理力度,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目前,生态环境已成为人们最为关心的城市问题之一。从认识上看,大家对空气污染的危害性及应采取的措施的认知比较统一。在治理的道路上,既要发挥政府的顶层设计和跨区域统筹协调力度,又要发挥科研院所、专家学者的智库作用,还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宣传,引导人们观念的转变,主动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倡导绿色生活理念。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改善北京生态环境。
3.3 加大农村问题研究
面对北京当前农业劳动力减少、村庄空心化、土地外租等一系列问题,要优化土地利用规划,提高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优化村庄布局、产业配置,有序推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发展。
3.4 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保障、改善民生
要加强交通、污水处理、地下空间、防灾避险、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考虑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社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规则和标准,注重质量和效益,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让改革发展的红利惠及人民。
3.5 健全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目前,北京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城市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构成了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瓶颈,一些老办法面对迅速发展的今天已显示出不适应,因此,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完善修订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大处着眼,细处着手,切实解决百姓不满意的城市问题,体现人本关怀,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4 结语
世界城市:北京城市发展新主题 篇3
说起北京近二十年城市发展,柯焕章如数家珍。40多年来,他一直从事北京城市规划工作,并直接主持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至今为业内人士所称道。2005年1月国务院批复的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就是在此基础上修订的。
柯院长有着很浓的文人儒雅气质,他平和、睿智的谈吐,在北京初春寒冷的下午,让记者如沐春风。
我们的谈话自然从92版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①开始。这个规划明确了21世纪首都建设现代国际城市的目标,并对北京的经济结构和空间布局作了较大调整。进一步明确北京不再发展重工业,产业结构转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尤其要发展金融、商贸、信息、咨询、旅游、房地产等新兴第三产业,近二十年来首都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城市规划的本质是政府行为,规划方案的前瞻性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正是由于新的发展目标及产业结构调整,中关村、CBD和奥运中心三大文化、经济功能区成为北京新地标,并对北京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柯院长还饶有兴趣地给记者讲起了当年的故事,在研究北京城市定位时,最初的提法是“建设国际化城市”,国际化城市可以有很多,经过思考,决定去掉这个“化”字。北京不仅要建设一座国际化城市,而更高目标要求是到21世纪中叶要把北京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现代国际城市。柯院长指着墙上的北京城市发展规划图,很感慨地说,他主持过北京的城市规划,也经历了北京的城市变化,这么多年一直在坚持、在争取,有成就感,但也有很多遗憾,有人说规划是一门遗憾的科学,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见证城市发展:
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是最大矛盾
记者:从编制92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到今天,已经快20年过去了。如果我们留心,北京其实每天都在成长,每天都在变化。您是规划者,又是亲历者,这些年北京城市规划中关于环境的内容有没有什么变化?
柯焕章:环境建设一直是城市规划很重要的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像我们所熟悉的大气、水体、能源、绿化等等都在城市规划中有专项内容。但是城市规划是个长期不断发展的过程,以燃气规划为例,我记得92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当时预计到2010年北京使用清洁能源天燃气总量将达30亿立方米,但是到2009年北京市天燃气用量已经突破了60亿立方米,是当年规划的2倍多。北京城市快速发展,当年确定的大部分发展目标都已经提前实现。92版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把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到2004年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进一步加强了这方面内容。比如生态环境规划,除了加强北部、西部山区的生态保护,还进一步划定了禁建区、限建区以及各种绿化隔离带等,以保证良好的人居环境。随着首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
记者:北京城市发展很快,您认为,城市环境规划和建设之间最大的问题在哪里?
柯焕章:北京近二十年发展太快了,规划建设过程难免存在这样那样问题,从规划角度看,难的是综合协调各方面关系,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北京从1949年至今,先后数次编制或修订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常有人说北京城市建设像“摊大饼”,其实这个问题早在1958年编制总体规划时就引起了重视,对北京市区城市布局明确提出了“分散集团式”的布局形式,规划各集团之间要留出2公里左右的绿化隔离带,以使市区有良好的环境。后来在92版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北京城市发展要实现两个战略转移,一是城市建设重点要从市区向广大郊区转移;二是市区建设要从外延扩张向调整改造转移。但是规划实施总会遇到种种问题,两个战略转移的力度和效果不甚明显,这也许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没有达到相应程度,有些现实问题是很难解决的。比如为什么规划市区绿化隔离带一再被蚕食?大致记得1958年规划市区绿化隔离带约有340平方公里,到1982年还有240多平方公里,而到1992年时缩小到120多平方公里,现在可能更小了。②我们可以看看当年的十个边缘集团,像丰台、定福庄等边缘集团现在基本上已经与中心大团连在一起了。很多单位不愿意离开城区,而各个城区也都要发展,要建设,绿化隔离带就越变越小。这些年我们一直极力在保护、在坚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中心城的生态环境问题,但是很不容易。
建设世界城市:
区域协调发展是关键
记者: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提出北京要在2050年进入世界城市行列。北京市委、市政府也提出了瞄准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您理解世界城市应该是怎样一个城市?
柯焕章:过去是有人说过世界(级)城市的概念,如纽约、伦敦、东京,有时也包括巴黎;还有世界区域性(级)城市如芝加哥、悉尼、香港、法兰克福等。我理解作为世界城市,首先它应该具有很强的世界性的城市功能,对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起到核心或者引领的作用,比如在该城市里吸引了很多的世界各国的金融机构、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或者设有重要的国际性组织机构等等;同时该城市自身有很强的经济实力、文化特征,城市建设和城市环境整体水平很高,具有独特的城市魅力和很强的吸引力。由此看来,我们北京的城市功能和整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但是另一方面北京的发展潜力是很大的,2001年申奥时我们的人均GDP过了三千,当时是非常大一个槛,现在短短七八年时间我们已迈入一万美元的阶段了。而且经过举办奥运,北京的城市环境、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都有了一个非常明显的长足进步。所以说重新审视北京的未来发展,需要更高的战略目标,这是可以理解的。
记者:从规划的角度出发,您认为北京要向世界城市迈进,下一步城市发展的重点在哪里?
柯焕章:北京要向世界城市迈进,除了要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相应的软实力,同时城市建设发展方面,就要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居住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环境建设的整体水平,进一步增强北京的城市魅力。北京现在提出要加快南城建设发展,这是个非常重要的举措,确实十分必要。北京的北部有奥林匹克公园、中关村科园区区、还有CBD和金融街等等,大部分的重点产业区都在北面,全国性的、国际性的活动也多在北边举行。南部的发展确实滞后了,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城市设施建设水平都存在一定差距。比如北京现有两百多公里地铁,可能70%以上是在北城;从社会方面看,南部地区好的学校教育资源、优质医疗资源、大型公共服务设施等均较缺乏,都应加大力度加快发展。目前南城建设力度最大的就是轨道交通了,到2015年北京要实现560多公里的轨道交通线网,而这些新建线路大多在南城。另一方面南城的发展我认为重要的是产业的升级、环境的改善。如已经在建或即将建设的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兴生物医药基地、丰台的高科技园区、丽泽商务区以及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等等都在加紧进行中,南城的发展,将成为北京城市发展新的引擎,成为世界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谢谢您!
(责任编辑:黄荔)
专家简介
柯焕章(1938年—),男,浙江镇海人,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原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1962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为东南大学)建筑学专业,此后一直从事城市规划设计研究工作。1983年8月任北京市城市规划局副局长,1986年9月至2001年3月,任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现为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顾问总规划师、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协会顾问委员会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家委员会委员。
链接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北京被确定为首都。随后,北京市委市政府立即着手研究北京城市发展方向,编制总体规划。从1949年至今,北京先后数次编制或修订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53年是《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1957年编制《总体规划》,紧接着1958年对《总体规划》做了重大修改;1982年拨乱反正后完成了《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1992年修编完成《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明确了“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世界著名古都、现代国际城市”的城市性质,明确提出了建设全方位对外开放的现代国际城市的目标;最新一次出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北京发展目标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
1950年到1954年,经过中外专家多方案研究和综合,北京市委、市政府推出了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第一稿,即《改建和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
1957年又在1954年规划的基础上,对总体研究方案进一步完善。当时这个方案基本是参考大伦敦和莫斯科规划的思路编制的。主要特点有:以旧城为中心向四郊发展,中心城市是600平方公里、可以容纳600万人的一张“大饼”,郊区建设若干卫星城镇,市域总人口达到约1000万人。当时,在交通路线和空间分布上,已经基本规划出了一环、二环、三环和四环,道路则是环线和放射线结合,这种“蜘蛛网”似的格局在1954年的修正稿中就得以确定。
1958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作出重大修改,明确“分散集团式”发展模式。
1958年全国进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时期,在特殊的政治背景下,要求弱化大城市的作用,城乡结合,缩小城乡差别,并提出了大地园林化的要求。据此,规划家们对北京城的总体规划作出了重大的修改,1958年出台的方案压缩了中心城市的规模,从600万人减少到了350万人,把中心城市这张“大饼”的模式改变为“分散集团式”,中心城市变成了几十个不同规模的集团。同时在扩大市域范围的基础上增加了卫星城市的数量。后来事实证明,当时的这个决断客观上对北京的发展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正是在这个决断的指引下,北京中心城市才没有完全像“摊大饼”一样发展。
到1973年时,客观上北京市区很多地方已经连成一片。1983年党中央、国务院原则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市区“分散集团”式的模式演变成中心地区280多平方公里的一个大集团和外围的10个边缘集团。这种分散集团式的模式,一直保持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编制的总体规划方案,而中心大团从280多平方公里扩大到了326平方公里。
1993年国务院批准了北京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
该规划除了市区坚持分散集团式布局外,主要的变化是提出了两个战略转移的方针,强调市区不再扩大规模,而是逐步从外延扩展向调整改造转移;城市建设重点从市区向广大郊区转移,要求加强在市区外围建设卫星城,并扩大了卫星城的规模,并赋予卫星城相对独立的城市概念,以疏散中心城市过密的人口和产业。所有这些思路和伦敦20世纪70年代及巴黎区域1965年的方案不谋而合,可能是缓解大城市矛盾的一条可行的出路。
2004年中央单位以及高等院校的一些规划专家又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的组织下,开展了《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继而启动了新一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修订。
北京城市发展历史 篇4
鉴于北京市水源热泵系统应用过程中存在地下水水资源因不能完全回灌造成浪费及运行效率未能充分发挥等问题,本文针对水源热泵系统运行过程中地下水的抽灌模式,根据北京规划市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对水源热泵系统应用的适宜性进行了分区,为水源热泵技术因地制宜、合理有序应用提供了科学的思路.
作 者:刘立才 王金生 张霓 郭敏丽 LIU Li-cai WANG Jin-sheng ZHANG Ni GUO Min-li 作者单位:刘立才,LIU Li-cai(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北京,100875;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44)
王金生,WANG Jin-sheng(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北京,100875)
张霓,郭敏丽,ZHANG Ni,GUO Min-li(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44)
北京城市发展历史 篇5
作文命题的导向:
1、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得可写
2、关注现实生活,可以我笔写我心
3、防止学生速构,可抒发真情实感
4、利于区分优劣,达到选拔之目的一号文:(一类上)
文章内容写的是对音乐真谛的好奇,这就显得层次高啦,而且文章开篇明义,切合题旨。中间二到十段写的好奇的经过,而且小有波澜。体现在二至四段是第一折,好奇的是贝多芬名家作品是不是音乐呀,做的事是重审往日熟悉的音乐,得出一个感悟,第四段结尾。说别人的音乐不是真正的音乐。五到十段是第二折,真正的音乐是什么呢?好奇!所做的事,是自己演奏音乐时,把情与境很好融合,奏出属于自己的音乐,从而得到感悟:奏出自己的情才是真正的音乐!第十一段,收束全文,谈出自己对生活独特深刻的认识。之所以不给满分,是因为结尾那句议论抒情语句,与文章内容不能对应。但全文主体部分层次渐近,略详适宜,感受真挚,娓娓道来,因此,定一类上。
二号文:(一类中)
文章写的是作者对邻班同学取得优异成绩原因的好奇,特别切合导语中对人的变化产生好奇,就要了解这个人背后的原因。而且选材也很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文章的优点:一是主体部分二到五段巧用照应,用照应的写法揭密。这一手法的使用是亮点。二是开头结尾语言紧扣题目,结尾紧扣材料议论。语言精练,叙议有高度。此外,文章的起承过渡,衔接自然,使文章连贯。但之所以定为一类中,内容并未充实具体,如果把人物形象写得更丰满,对文章的中心表现就落到实处啦。三号文:(一类下)
文章写的是作者对郭老师一连串的好奇。对老师不留作业,在学校呆在六七点钟,随身携带的花花绿绿的小本写了什么产生好奇。但重点围绕着花花绿绿的小本这个谜团解释来写。作者从第三段一堂课上老师对学生不完成作业而难过写起,五至七段细致描摹写花花绿绿的小本的内容,描写细致,下文的抒情叙事很有感染力八九段写自己的感动内疚,交代事情结果,条理清楚。文末的抒情也吻合全文的感情基调。但文章稍显简单,就一个“爱”字就可以解答,显得抒情不够,而且开头一二段可以合并,所以定一类下。
四号文:(二类上)
文章写的是二胡美妙的声音引起自己的好奇,换句话说初学乍练贴近好奇比较紧,交代了好奇的原因,写得不错,但很可惜的是贵在坚持和化茧成蝶这两个部分几乎与好奇关系不大。比如,贵在坚持就在写坚持与放弃的纠结。所以,一部分内容合乎题意,一部分不合乎要求。写的是“我与二胡之间的事情”。但结构层次清晰,写过程具体,是其优点,是值得肯定的。因此定为二类上。五号文:(二类中)
文章写的是作者好奇雷声为什么在闪电后出现,自然科学方面的选材非常符合题意。第三段写看书解开疑惑,第四段写初二学物理,懂得了声与电的关系。三四两段有对好奇问题的解答。可惜的是,主体部分,对于解决的过程描写的过于空洞,似乎是物理概念的再现。缺少记叙的具体性,内容也比较单薄。而且,叙事的要素交代也不清楚。二段写的好像是现在,三段又写的是小时候,所以,分不清到底事情发生在何时。叙事的要素,时间的推移不合理。
六号文(二类下)
文章写的是作者要爬山,有两条路,一条是盘山道,一条是崎岖山路,应该走哪条路?这似乎不是好奇,而是选择。但作者在处理的时候,显得很聪明,处处扣着好奇,比如,用题记“好奇可战胜自我”,第三段,看着顶峰,“我能不能战胜自我呢?”,虽然有些牵强,但关照作文题。叙述的比较具体,议论也与叙述对应,段落层次也不错,因此,定为二类下
七号文:(二类上)
文章的素材是不错的,是对月蚀发生原理好奇,选材不错。但行文太慢,第一段几乎是作文题导
语。第二段,大家想看知道,我告诉你。但行文过半,也没有说清。直到看到照片了,才看起来像是写好奇,全文绝大部分与好奇无关。后要写如何解决问题啦,上网,去天文馆,时间地点也不一样,却安排在一个段落里。叙述空洞,分段不合理,层次不清,尤其是结尾议论,与所叙事无关。个别语言表述也令人遗憾。
八号文:(三类中)
开头就言书好奇自己的改变,符合题目的要求。但从文章第五段来看,改变的是自己能否坚持做事的态度。第七段交代了好奇的答案,是教官的话让我改变。所以,定为基本符合题意。从行文上看,套用军训素材,包括坚持训练痕迹比较明显。
九号文:(三类下)
本文层次清次,每段基本有中心句,处处都扣着好奇来展开。而且每段与段之间层次相应,二三四段之间有时间推移的逻辑关系,把握结构的能力,语言表能力不错。可惜的是,段与段之间都是读的书的内容,只能算是基本符合题意。将好奇的原因和好奇的过程颠倒啦,好奇的内容清楚,但如何好奇的却不明确。另外,开头写“人类”,而结尾则写的是“我”,因而,头重脚轻。
十号文:(一类中)
北京城市发展历史 篇6
消息称,参与“1+3”模式的试点优质高中主要集中在东城、西城和海淀区。招生方式分为跨区招生和本区招生。“跨区招生”的招生范围包括本校初中部的学生及其分校的初中部学生。“本区招生”仅指区县内有特色或属于区级示范高中的学校。这类学校在进行“1+3”招生时,只能面向本区初中部学生。
昨天,北京市教委相关人士表示,“1+3”培养模式并非基础教育学制变化和考试招生改革政策,只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试验项目,旨在进一步打通学段壁垒,形成多种形式的一贯制培养试点,使学生获得更实在的“优质均衡”和“机会公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丰台今年小升初政策与去年一致
昨天(28日),记者从丰台区教委了解到,今年丰台区小升初政策与去年保持一致,仍实行单校划片和多校划片相结合的入学方式。
据悉,今年丰台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依然将全区划分为12个小学入学片区和7个初中片区。
北京城市发展历史 篇7
关键词: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SWOT分析
随着知识资源的爆炸性扩张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从传统服务业中分化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国外发展实践已充分证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协同互进。直辖以来, 重庆经济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得到高速发展, 但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 还存在相当差距。
一、重庆、北京、上海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比较分析
(一) 北京、上海、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服务业在就业和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加大, 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各地方产业结构正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
1、依托产业升级, 北京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金融业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是北京现代服务业的优势行业, 北京主要依托电子信息和其他新兴技术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将实现产业结构由工业为主逐步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的新格局, 成为全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2008年, 北京第三产业总产值占北京地区生产总值的73.2%,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服务业中所占比重达到34%, 逐步成为北京市支柱产业。
2、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上海经济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上海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 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 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大力发展服务业, 促进城市功能的根本性转变, 形成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具有现代服务业特征的金融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不断上升, 已成为服务业对国民生产总值贡献率上升的主要推手。
3、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迎来历史发展机遇。基于直辖和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拉动, 重庆地区经济建设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其中第三产业的增长尤为突出, 高于第一、第二产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高速发展, 为重庆市场经济注入强大发展动力。10年来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比重不断攀升, 2008年占全市GDP的13.8%, 但与北京、上海相比, 还存在相当差距。
(二) 基于变异系数法的北京、上海、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比较
通过运用变异系数法计算1999-2008年北京、上海和重庆三城市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产值的变异系数, 结果显示三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产值绝对数整体均呈上升态势, 其中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产值增长尤为快速。如表1所示, 1999-2008年间三地区间的变异系数呈逐年递减趋势, 由1999年的0.586递减为2008年的0.475, 表明10年间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快速增长, 与北京、上海间的差距逐年缩小。北京、上海、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产值变异系数表, 如表1所示。
(三) 北京、上海、重庆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揭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收集1999-2008年北京、上海、重庆三地区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产值与区域总产值, 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发现三城市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都对区域GDP有较大贡献, 上海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GDP的拉动作用尤为明显, 对GDP的影响系数为5.173;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GDP的影响系数为3.702;北京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GDP的影响系数为4.028。由此可以认为, 北京、上海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其支柱产业, 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也将成为推动重庆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二、重庆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SWOT分析
北京、上海的发展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区域经济的强大促进作用, 因此, 随着我国服务业市场的开放, 如何提高自身竞争力和提升对重庆经济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成为重庆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所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SWOT分析图, 如图1所示。
由图1分析可以看到, 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优势与劣势并存, 机遇与威胁同在。重庆具备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 逐渐成为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的结合部, 对周边省份具有强大的区域辐射力和带动力;重庆基础综合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造了软硬环境;西部大开发为重庆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各项利图1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好因素, 更为重庆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提供了有力支撑。重庆两江新区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重要导向的战略定位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提供了优越的产业发展环境。但起步较晚的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能力的不足, 较差的技术协作能力和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业务水平, 不仅直接制约了该产业自身的发展, 也影响了制造业对其的推动作用的发挥。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产业集中度不够, 尚未形成相关产业的融合, 与企业间没有实现良好的专业分工与协作、创新资源的共享以及实现优势的互补, 极大地制约了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同时, 重庆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面临着诸多的外部环境威胁, 来自长三角地区和以成都、西安为代表的西部其他城市的竞争压力和大量高素质人才流失都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构成威胁。
三、发展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一) 增强发展服务业的意识, 加快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管理体制建设
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要从根本上转变过去“重生产、轻流通;重管制、轻服务;重速度、轻协调”的传统发展观念, 重庆市政府要从政策环境上给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以宏观调控, 从观念上重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 实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战略。另外, 建立健全行业管理机制是保障。与国内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相比, 重庆服务业行业监管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多头管理与低效监管并存, 推诿、缺位现象严重;现有监管能力难以适应新经营方式的监管要求。重庆市政府急需加强规划, 建立综合协调机构, 加强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总体发展战略研究, 并做好跨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 协同完成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任务。
(二) 转变政府职能, 加强相关工作的规划
政府要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过渡, 由侧重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向全社会企业的管理过渡, 政企分开、划清职责, 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逐步健全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 通过协会制定行规行约, 实行行业管理, 不断强化其协调、服务等职能。国内其他发达城市, 如北京、上海等地区已经出台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规划, 重庆市虽然已经完成多项重要专题规划, 但缺乏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规划。加快制定重庆市“十二五”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规划, 对指导重庆市服务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
(三) 完善配套制度, 支持和保障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稳健发展
一方面借鉴北京、上海等城市经验, 在专利、商标、版权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制度, 加强知识产权地方性法规立法工作, 使重庆知识密集型企业的相关知识产权得到法律法规的充分保护, 加大宣传, 提高全民和企业的维权意识, 同时完善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尽快与国际接轨, 用以规范市场环境;另一方面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应当积极推进和完善相关行业协会的组建, 促成产业联盟的形成, 搭建产业内资源共享平台加强各企业之间的交流、企业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不同区域内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间的经验交流。通过行业协会的聚拢效应, 促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集群化发展。
(四) 促进制造业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互动融合
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要充分利用重庆制造业的发展优势和对知识密集型服务越来越强烈的需求, 推进自身的发展为服务企业创造宽松、有利的发展环境, 通过鼓励制造业企业外包等方式拓展有效需求, 积极培育知识密集型服务机构, 引导其快速发展壮大, 实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 真正发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重庆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在制造业产业升级进程中, 应支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适度超前发展, 强化与制造业企业的联动, 加强知识外溢, 打造技术、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 完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充分发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制造业集群创新发展和升级中的引导作用, 通过战略管理和创新手段促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制造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
(五) 培育良好的人才成长和发展环境, 加速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和企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重庆市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应鼓励企业借鉴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企业的培训机制、薪酬体制、员工持股制度和人才管理方式, 积极消化国内外先进信息技术经验和管理经验, 加快服务业人才激励机制和分配制度的改革, 减缓入世后服务业人才外流的负面影响, 提升行业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充分利用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优质的教育资源, 积极开展与发达地区高校的合作, 联合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同时, 政府应鼓励高等学校与国外高水平的大学进行多形式的合作教学, 努力构建以企业为研发主体、产学官研四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机制。整合政府有关部门、企业、高校以及科研等单位的科技信息资源, 形成一定范围内的共享机制, 积极搭建研发成果产业化平台, 加速研发成果产业化, 促进生产性服务企业竞争力的大幅提升。
(六) 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 提升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整体竞争力
重庆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应当充分利用重庆装备制造业的优势产业, 借助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契机, 使得知识要素与传统生产力要素之间相互促进。随着客户需求偏好不断转变, 竞争市场逐渐强调个性化产品, 知识密集型企业要通过提供个性化服务来满足市场的个性化需求, 从而缓解竞争压力, 避免恶性竞争, 通过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 提升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代文.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08 (6) .
[2]、吴敬琏.中国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J].管理世界, 2006 (8) .
[3]、傅正华, 魏永莲.北京创新型服务业SWOT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9 (3) .
[4]、应勤俭.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目标及路径选择[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0 (4) .
京津两市西餐厨师京城比武 篇8
两市参赛选手在北京劲松职业高中国际标准西餐竞赛场地,经过初赛和决赛创作出80余款三文鱼和黑鳕鱼西菜,经过中国西餐专业委员会的专家评判,北京长城饭店的李杰和天津喜来登大酒店的张名哲等13位选手获得金、银、铜奖。
三文鱼和黑鳕鱼是西餐菜点中常用的主要鱼类,用这两种原料创作出多样的西式菜点不仅可以考察一个西餐厨师技艺水平,也具有很重要的商业市场价值。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疯牛病、口蹄疫等动物传染病的不断发生,鱼类等“白肉”菜肴更多地受到食客的欢迎,创造多种品味的鱼菜已成为国际国内西餐馆追求的时尚。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以及中国消费者对鱼类食品的需求的快速增加,西餐中制作鱼类的技术被大量引入中餐,受到中国消费者的欢迎。因此,本次阿拉斯加三文鱼和黑鳕鱼西餐大赛也同时受到京津两地中餐厨师的热情关注,不少中餐厨师报名参赛,创作中西合璧的菜品。
阿拉斯加因其具有原始自然环境、冰冷纯净的海水、美国政府严格地自然保护和计划捕捞,许多的野生海产被世界各地作为首选海产品,其三文鱼菜和黑鳕鱼为西餐常用主料。特殊的生长环境使阿拉斯加的海产肉质洁净、细嫩,有韧性,并有独特的营养成分和风味,为现代崇尚天然、绿色的消费者所喜爱。深受中外消费者喜爱的、麦当劳食品——麦香鱼汉堡使用的就是阿拉斯加鳕鱼。
北京城市发展历史 篇9
【发布文号】京政办发[2003]73号 【发布日期】2003-12-24 【生效日期】2003-12-2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交通安全委员会制定的 北京市交通文明宣传教育五年规划(2004―2008年)的通知
(京政办发[2003]73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市交通安全委员会制定的《北京市交通文明宣传教育五年规划(2004―2008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厅印)
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北京市交通文明宣传教育五年规划(2004―2008年)
(市交通安全委员会 二○○三年十二月二日)
为加强首都交通文明建设,提高市民交通文明素质和城市管理水平,创建一流交通环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提高市民交通文明素质,创建文明、有序、安全、畅通的交通环境为目标,增强市民交通文明意识,规范交通行为,加强首都交通文明建设,提高城市交通文明水平。
二、规划目标
全面提高市民的交通文明素质,做到全社会高度重视,交通安全组织健全,交通文明宣传广泛深入,管理措施落实到位,行车走路文明有序,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保持全国较低水平。
2005年以前,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率、知晓率达到100%,城镇居民的交通安全教育率、知晓率达到95%以上,农村居民、外地来京人员交通安全教育率、知晓率达到90%以上,专业运输单位月考核违章超标率下降到20%以下,社会单位季度考核违章超标率下降到5%以下,交通安全单位(全年无事故)达到70%,交通文明单位(市区级先进)达到50%。
到2007年,力争城镇居民的交通安全教育率、知晓率达到100%,农村居民、外地来京人员交通安全教育知晓率达到95%以上,专业运输单位月考核违章超标率下降到10%以下,社会单位季度考核违章超标率下降到3%以下,交通安全单位(全年无事故)达到90%,交通文明单位(市区级先进)达到70%。
三、工作要求
交通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性、群众性很强,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各级政府要从实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的高度,充分认识搞好首都交通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交通文明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把交通文明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全面部署。
各地区的交通安全工作实行区县政府主管副区县长、公安分局(县局)局长、交通支(大)队长、安全生产办公室主任负责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级交通安全委员会,确保工作人员到位,管理措施到位,工作落实到位,资金保障到位。
各级精神文明办公室要与交通安全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加强交通文明建设的组织、协调、督促和指导工作,把交通文明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评比的内容;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要把交通文明建设作为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计划,实行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专业运输单位,特别是专业客运单位的管理;各级行政监察机关和安全生产监督部门要加大交通安全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发生重大交通责任事故的,要依法追究交通肇事责任人的责任和单位负责人的行政责任;各级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大、中、小学生和幼儿的交通文明教育,把交通文明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计划。
各单位要认真贯彻执行交通法规及相关管理规定,认真研究、部署本单位的交通安全相关工作,开展交通文明创建活动,落实交通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本着“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教育”的原则,教育好本单位的人,管理好本单位的车。
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要加大对交通文明建设工作的投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交通文明建设公益事业,确保交通文明创建活动顺利开展。
各级公安交通管理机关负责具体组织落实交通文明创建工作,并与精神文明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等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综合治理。
四、实施措施
(一)大力开展社会化的交通文明宣传教育活动。
交通文明教育是国民的终身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宣传教育体系,依靠社会力量共同完成。
加强单位内部的宣传教育。各单位要把交通文明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会议、广播、板报、宣传材料、座谈等形式,加强对干部职工的交通文明宣传教育,分析交通安全形势,总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经验。
加强社会面的宣传教育。机场、车站、农贸市场、繁华地区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管理单位,要通过标牌、公益广告、图片、音像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流动人员的交通文明宣传;有关部门和单位在户口登记、劳动就业、家政服务、旅馆饭店接待等服务工作中,要积极向外地进京人员宣传交通安全知识;通过居(家)委会、老年活动站、市民文明学校、社区警务工作站等渠道,加强对市民的交通文明教育;在公交车、长途汽车站、进京火车上开展交通文明宣传活动;通过广播、电视等渠道加强对农村居民的交通文明宣传。通过以上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全方位的交通文明宣传活动,不断增强群众的交通法制观念,提高群众的交通文明素质。
加强宣传报导,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新闻宣传部门要把交通文明宣传列入工作计划,围绕热点问题,大力开展交通新闻宣传报导。全市各主要报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都要积极进行交通文明宣传。北京电视台着手建立交通电视频道;全市各主要报刊设置交通新闻专栏;进一步办好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
(二)加强对重点群体的宣传教育。
加强对机动车驾驶员的宣传教育和管理。机动车驾驶员所在的单位是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者,负有交通文明宣传教育与管理的义务和责任。一要定期开展宣传教育,确保人员、时间、内容、效果“四落实”,对重点司机、新司机、事故违章司机要强化宣传教育;二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加强安全检查,确保制度措施的贯彻落实;三要积极开展交通安全评比活动,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四要重点加强机动车驾驶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文明行车、顾全大局、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意识。
切实加强对专业运输单位和专业运输驾驶员的安全管理。各专业运输单位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决克服只重经济效益、轻安全管理的思想倾向。要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对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和业务技术培训,加强目标管理考核。
加强对私有机动车和私车驾驶员的管理。私车驾驶员要参加所在单位开展的交通安全教育活动,接受单位的安全管理。没有工作单位的私车驾驶员要参加社区开展的交通安全活动,接受社区的安全管理。
加强对学生和幼儿的交通文明教育。依靠托幼单位和社区,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抓好学龄前儿童的交通文明教育。学校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交通文明教育,把交通文明教育纳入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之中,并与创建文明学校相结合,切实提高交通文明教育水平。高校要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和自我约束能力,在上下学交通高峰时段,自觉维护学校门前和校园内的交通秩序。
(三)运用科技手段实施交通宣传管理。
交通管理部门要完善内部交通科技管理体系,建立交通宣传网站,利用交通事故、交通违章和车辆、秩序管理等各种交通信息开展交通宣传。在现有各支(大)队联网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信息面,实现交通信息资源共享。
(四)全面开展交通文明创建活动。
继续实行目标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和内容,提高考核管理水平。
全面开展创建交通文明社区、文明村活动。加强社区、行政村内的交通设施建设,并设立固定交通文明宣传标语、交通安全宣传橱窗。到2005年,全市60%以上的社区、50%以上的距国道、市道一公里以内的村庄达到交通文明创建标准。到2007年,全市80%以上的社区、70%以上的距国道、市道一公里以内的村庄达到交通文明创建标准。
落实交通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各单位凡因交通安全工作不落实,管理措施不到位,发生重特大交通责任事故的,要依法严肃查处。
实行交通文明一票否决制度。各单位凡交通违章率超标、交通死亡事故超标、发生重特大交通责任事故的,不得被评为首都精神文明单位。
(五)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交通安全宣传管理队伍。
加强交通民警队伍建设。本着正规化、专业化、知识化的要求,加强交通民警专业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专业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加强区(县)、街(乡镇)交通安全委员会工作人员和各部门、各单位专兼职交通安全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强化日常管理;各级精神文明办公室要继续加强对文明乘车秩序的工作领导,加强交通协管员和文明乘车监督员的队伍建设。
【北京城市发展历史】推荐阅读:
浅析北京城市规划发展10-22
北京城市道路绿化论文06-04
北京市中考语文名著10-22
北京城市10-20
北京打造数字城市06-29
北京城市学院论文答辩10-19
北京 打造国际旅游城市 策略06-17
北京城市宣传片解说词10-04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建委等部门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