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精选12篇)
北京高校 篇1
一北京高校语言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特质,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北京人文荟萃、教育发达,是各种文化相互交融、推陈出新的地方。早在200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就明确指出,要将北京建设成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2050年进入世界城市行列,即成为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层面直接影响全球事务的城市之一。2006年,北京又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发展目标。据此,充分发挥北京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其重要性和积极作用不言而喻。
那么,“文化建设”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文化”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解释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相应地,“文化建设”的范围也非常宽广。本研究特别关注以语言为载体、为表现形式的文化。众所周知,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不可分割,“语言像一面镜子,反映着民族的全部文化,又像一个窗口,揭示着该文化的一切内容;而文化又是语言赖以生存的根基,是语言新陈代谢的生命源泉”[1,1]。2011年5月,北京语言文化建设研究中心成立,该中心将“从世界城市建设、社会文化建设、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学科发展等角度,对首都语言文化生活展开调研,研究语言文化建设规律,为新时期北京语言文化建设和语言文字工作提供决策依据”[2,2]。这说明北京语言文化建设已经步入一个有计划、长期性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大学一向被视为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精神家园,大学本身的文化建设则关乎这一家园的品格与内涵”[3,3]。北京作为我国高校最集中、数量最多的地区,北京高校的语言文化建设则直接关乎大学生个人素质养成,关乎首善之区、世界城市的文化发展方向和水平。
(一)大学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一所大学的文化氛围对在校师生良好的素质养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对于大学生而言,“良好的语言素质和较好的文字修养有利于他们更深入、更丰富地理解民族历史,感受民族文化,体验民族精神”[4,4];同时,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是个人素质构成和发展的要素之一,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大学生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的过程,清晰的表达能力、深厚的知识储备是大学生毕业求职乃至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因此,加强高校的语言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整体提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高校和社会的关系
我国优秀的教育家、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是传播知识的重要阵地,人类文明在这里得到梳理、继承和创新。一代代大师们以大学为文化传承基地,以促进民族发展为己任,积极参与社会的文化建设。同时,社会的进步又会对大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可以说,高校的文化自觉和教学、科研以及服务社会的职能决定了大学的社会角色。高校的语言文化发展方向和水平对整个社会先进文化的建设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具体来讲,这种引领作用指的就是为国家的语言文化发展提供标准,作出示范;就是要告诉我们,什么是规范的、应该弘扬的,什么是不规范的、应该予以改正或需要舍弃的。
我们认为,规范是一种有效的干预,通过这种干预,可以不断完善我们的语言生活,促进其良性发展。“规范不但要能评价通例,而且要善于发现创新,积极鼓励创新。”“不应该用‘纯洁语言’的旗号来反对交际中新现象的出现。相对于‘顾后’而言,语言规范化更重要的是要有‘瞻前’意识,见微知著。”[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高等院校作为国家的重要文化基地,因其权威性,在语言规范化过程中不仅要起到基础性的“顾后”作用,给我们的语言生活提供可遵循的规律;而且应该积极发挥一种“瞻前”作用,为校园语言文化乃至整个社会语言文化向着更先进、更高层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导向和支撑。
二首都高校语言规范现状分析
我们以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北京城市学院等三所在京高校的331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考察其所在院校的语言环境、师生的语言规范现状及其对语言规范化建设问题的思考[6],力求对北京高校语言规范化情况有一个较为明晰的了解,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应对策略。从调查对象的取样方法来看,首先基于在京高校的不同类型分层取样,然后从被抽到的学校中随机选取若干班级对其全体学生展开整群调查,以保证调查的科学性,使调查数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调查对象的学历来看,主体为本科生,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4.3%,另外还有15.7%为研究生;从调查对象的专业背景来看,文科专业占61%,理工科占37.2%,其他占1.8%。
(一)大部分学生具有自发的规范意识
当被问及“您如何看待校园语言文字规范问题”时,83.4%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作为国家语言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在语言规范方面应该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10.3%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不应过分强调语言规范问题;6.3%的受访者对校园语言文字规范问题持“无所谓”的态度。该组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具有一种自发的规范意识,比较认同高校在校园用语乃至社会语言规范方面的引领作用。
(二)学校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调查显示,当问及“您所在的学校是否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时,22.7%的被调查者认为重视,认为比较重视的占41.7%,认为不太重视的占24.2%,另有8.8%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重视,2.7%的被调查者认为根本不重视。可见,虽然学生具有自发的规范意识,但学校相对主动的引导作用仍然发挥不足,对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84%的同学认为所在学校没有专门管理学生语言教育的机构,50.5%的同学指出所在学校没有开设过“演讲与口才”“语言艺术”等培养语言能力的课程。针对这一现状,我们认为,应不断完善相关课程的设置和机构的建立,把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各类人才语言素养当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
(三)母语学习遭遇轻视
语言教育,应该包括母语教育和外语教育两大部分。而当下的事实是:“本来作为大学学习内容之一的外语,却似乎有超越一切之势;与此相反,母语及母语文化的学习则遭遇轻视甚至藐视,大学生母语修养有逐渐下滑的趋势。”“根据2006年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对4000多名非英语专业在校大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几乎将全部时间用来学习英语的学生占19%,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英语的占56%”。[7]在我们的调查中,85.8%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加强中文教育,他们坦言现在的大学生中文水平普遍下降。教育部全国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陈洪也曾指出:“母语教育不同于外语教育,在维系文化认同、传承优秀传统、构筑心灵世界等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8]
(四)对语言各要素规范化的难度认同不一
面对“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语音、语汇、语法哪一项规范相对较难”这个问题时,29.3%的受访者认为语汇规范较难做到,认为语法规范有一定难度的占34.4%,36.3%的被调查者则认为语音规范的难度较大。可见,大家一般认为,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语汇规范较为容易,只要你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和规范意识,准确运用与方言语汇对应的普通话语汇应该是不难的。还需指明的是,大学生作为各种网络聊天工具以及手机信息服务的主要受众对象,网络媒体语言对其语言使用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对网络新词语的广泛应用上。我们暂不讨论网络新词语本身的优劣,但提倡在较为正式的交际场合,还需适时规范自己的用词用语,以消除网络新词语可能起到的不利作用。相对而言,大家普遍认为语音规范的难度略大一些,这与我们学习外语时遇到的问题基本一致。语言的实践性很强,要做到语音规范标准,可通过多听、多练,反复揣摩,逐步掌握发音要领。
三提升大学生语言规范水平的途径及措施
问卷中,当被问及“您所在学校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对您自身的语言规范是否有影响”时,53.8%的被调查者认为较有影响,认为很有影响的占13.9%,认为没有影响的占32.3%。可见,切实可行的语言规范化工作对在校学生的语言规范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那么我们通过哪些途径、采取什么措施来开展语言规范化工作,最终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规范水平呢?调查中,当问及“提高自身语言规范的途径”时,37.8%的受访者建议可加强与老师同学的交往;34.1%的被调查者认为可借助观看电影电视、收听广播这一渠道;另有28.1%的被调查者认为认真学习语言类相关课程也是一条有效途径。谈及“促进语言规范更为有效的具体方式”时,45.9%的被调查者认为可开设社交礼仪这样的辅助课程,认为有必要完善现有语言类课程设置的占23.3%,30.8%的受访者还提出了组织相关集体活动的建议。
可以看出,大家普遍能够认识到言语行为的实践性特色,认为不仅要学习必要的语言理论知识,还要积极参与到相关活动中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基于同学们自身经常使用的提升语言水平的途径以及他们提出的促进语言规范的有效措施,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高校语言规范化建设。
(一)主动学习语言文字政策法规
早在1955年,国家就把“实现汉语规范化”作为语言文字工作的三大任务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相关部门做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甚至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规,重视程度显而易见。例如,1956年国务院把推广普通话作为汉语规范化工作的核心,影响深远;1957年完成的汉语拼音方案在语文应用、新闻出版、信息处理等各方面均发挥了很好的作用;1960年编辑出版的以词汇规范为目的的《现代汉语词典》铅印本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2000年通过并实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9] 2013年1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纲领,纲要指出:“要加强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提升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高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高校广大师生,应该主动学习和掌握这些语言文字政策法规和标准,增强自身规范意识。同时,还需利用多种途径积极宣传和普及这些政策法规,以带动周围人群自觉树立规范意识,使语言规范化工作走上一条正规化、法制化的道路。
(二)积极发挥教师示范作用
在提高语言规范化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使其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一方面,北京高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据一些高校的大学生们反映,一些老师的课虽然讲得很好,但是因为一口浓重难懂的方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情绪和授课效果。“十一五”期间,北京要求高校教师讲课禁用方言,将普通话作为教师的教学用语(外语教学除外),并在北京高校中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评估活动,聘请社会义务监督员对高校的语言文字环境进行实时监督。我们调查得知,目前北京高校教师在教学场所和集体活动中使用普通话的比例接近95%。由此可见,由于北京地处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区,加之北京良好的教育资源和较高的师资水平,推广普通话具有先天有利条件。教师的自觉语言行为对高校大学生的语言规范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三)不断完善高校课程体系建设
语言教学不仅可以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北京文化之发达,与这一地区源远流长的教育传统息息相关,“到了元代,还具备了以传授儒家学说、少数民族语言、域外语言或某一专科知识为主的多种多样的课程体系”[10]。因此我们要继续发扬北京历史悠久的教育传统,充分发挥高校课程设置的优势,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通过系统学习相关的语言知识,强化学生的语言规范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规范水平。
一方面,对于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充分利用语言类课程的学习,使他们成为推广规范语言的主力军。在我们调查的三所院校中,首都师范大学在语言类课程设置方面是比较完善的。例如,为了全面培养学生在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理论方面的素养,首都师范大学采取围绕核心课程设置多元支撑课程的方式,使课程格局合理而完备。核心课程高度重视规范性和基础性;配套选修课程注重前沿性以深化核心课的内涵,各门课程内容互相照应、全面协调。接受过语言类课程系统学习的首都师范大学学生,在从事语言教育和社会服务相关活动中,充分体现出良好的语言素养和能力。如在普通话推广中多人担任形象大使;在汉语国际推广中,曾有300多人参与汉语志愿者服务;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服务中,编撰了《奥运汉语300句》一书,并为国际友人提供语言服务,受到了奥组委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另一方面, 我们主张面向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全面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大学语文课程“是以经典的或优秀的母语即汉语文本为材料,以阅读解析鉴赏为主要方式,注重学生素质提升的教育教学活动”。(11)在全球化语境和信息网络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下,汉语的使用和传播遇到了挑战。李宇明教授指出:“母语是交际最为锐利的器物,更是人最为重要的文化母乳。……大学语文课程在帮助学生加强语言文化修养、提高母语综合表达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12) 2007年5月,教育部进一步作出指示:“鉴于大学语文课程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教育部希望高校能够结合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重视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我们发现,在正确的政策引导下,2007年以后,“大学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期。据有关调查显示,在100所大学里就有88所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收效良好。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大学语文在中华母语教育方面的重要功能,要充分认识到目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学术引导、师资素质、教材开发、教法研究等多个渠道积极促进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和建设,以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文化素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在完善语言类相关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还应充分发挥高校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积极开展对语言文字的科学研究工作。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起来,最终落实到应用研究上。不断完善和发展语言文字的科学体系,用我们的理论成果来指导我们的语言实践,使高校的语言文字工作对整个社会的语言文字应用起到一个辐射和带动作用,从而将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不断推向深入。例如,2007年12月,首都师范大学成立了北京话研究中心,该中心依托首都师范大学现有的语言研究学科,整合校内外的研究力量,力争在可预期的若干年内建成一个在国内有影响的北京话和汉语规范化的研究基地,为北京文化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为普通话规范和推广提供动力,推动汉语走向世界。这一举措对其他高校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四)有效利用普通话水平考核机制
1997年,《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的颁布,表明语言规范化工作已经步入一个更加标准化、科学化、现代化的新阶段。北京市语言文字测试中心共下设33家分中心,其中有11家就隶属于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高等院校,面向在校生和社会人员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普通话的推广。如今,不同的行业都出台了对普通话等级水平的相应要求,尤其是广大教师,要求全部持普通话合格证书上岗。这种认证考核极大地增强了大家学习和运用普通话的自觉性。
但是在我们的被调查者中,有74.6%的同学从未参加过普通话水平测试,其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认为目前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比如,有48.6%的被调查者认为,普通话水平测试并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一个人的普通话实际应用水平,测试形式有待改进。我们知道,普通话水平测试属于一种口语水平测试,其测试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测试环境、主考官的个人情绪、被试的心理素质和身体情况等等。因此,一方面我们应该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力求将影响考试的不利因素降到最低;另一方面,也期待有关专家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不断完善和改进测试内容及形式,使其发展成为一种较为科学的量化考核方式。例如,经国家语委批准,上海、江苏、辽宁、山东等17个省市已正式采用普通话智能评测技术进行测试。在日常练习中,通过使用该软件在线模拟测试,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普通话等级水平以及自己发音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在正式考核中,该软件代替测试员进行测试,可以有效减轻由于测试员的主观因素给测试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使考试结果尽可能地反映被试者的真实口语水平。我们认为,考核不是最终目的,考核应是一种有力的督促,通过认证考核,可以发现我们在语言规范方面的不足,从而激励我们不断学习,自觉树立规范意识,最终促进我们语言规范水平的不断提高。
(五)广泛开展语言规范宣传活动
据调查,当问及“您所在的学校是否经常开展有关语言文字使用规范化的宣传活动”时,33.5%的受访者表示从不开展,认为偶尔开展的占57.7%,认为经常开展的只占8.8%,可见,高校对语言规范化的宣传力度还有待加强。
对语言规范化的宣传力度较薄弱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大家对语言规范的认识不够明确或者缺乏相关的规范知识。例如,能够准确回答出“经国务院批准,自1988年起每年9月的第三周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的被调查者只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4.2%,有71%的同学坦言自己不知道。这体现了语言规范宣传工作中存在的漏洞。
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语言规范化工作。首先是语言文字法律法规的宣传。可以借助特定的时间或地点开展宣传活动,例如,在每年的全国推普周里可以通过一些醒目的宣传标语来强化大家对某些重要的语言文字政策的认识;在教学区的重要位置制作固定的宣传标牌,诸如“请讲普通话,请写规范字”等等,营造出一种良好的语言文字规范环境。其次,可以不定期地邀请有关专家举行相关的语言知识讲座,专家对语言文字知识的普及比较容易在学生中引起共鸣,可以作为学生语言规范的理论指导。再次,经常组织一些相关的集体活动,通过实践提高大家的语言规范水平。例如,可以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普通话比赛、朗诵、演讲、话剧等活动,因其趣味性和广泛的参与性,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还可以请师生对学校的语言文字环境进行义务监督。比如,可以对教师课堂用语用字是否规范进行监督;对学校的校徽、名称牌用字,公文、印章用字,证书、奖状用字,宣传栏、印刷物用字,指示牌、标语用字等是否规范进行监督。我们相信,通过各种宣传造势,只要人人都树立自觉运用规范语言的意识,严格要求自己的语言行为,我们周围的语言文字环境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四结语
“经过规模扩张和稳步提高的大发展之后,我国高等教育正进入一个以内涵建设为主的时期。”(13)大学要通过它的文化传承功能来引领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向。本研究通过对在京三所高校的部分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对北京高校的语言规范现状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我们认为,受北京地区整体文化建设环境的影响,在京高校师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水平还是比较乐观的,通常情况下,大家都具备自发的规范意识,并且在教室等公共场所都能自觉使用普通话,书写规范汉字,其中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并推广。同时必须指出,发展不平衡是语言文字规范化的一个重要难题。因此我们建议,规范化应以城市为重点,而城市应以学校为重点,充分发挥学校的积极影响和辐射功能。北京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语言规范的自觉行为,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增强重视程度,使语言规范化走上一条科学化、制度化、现代化的道路,最终带动北京乃至全国的语言规范化建设,为我国的语言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摘要:加强北京高校语言文化建设对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及促进首都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北京部分高校大学生语言运用状况进行初步考察,旨在探究大学生规范用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北京高校,语言规范,素质提升,引领作用
北京高校 篇2
学校名称 学生人数 学校名称 学生人数
北京大学 29617北京服装学院 7400
中国人民大学 20049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9000 北京交通大学 21042 北京机械工业学院 7100 北京科技大学 21483 北京印刷学院 9466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10127 北京信息工程学院 5200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2008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7000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8500 北京农学院 7381 北京邮电大学 16000? 首都体育学院 4172
北京化工大学 14900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10436 中国农业大学 18390 北京物资学院7000
北京林业大学 20633 中国音乐学院 1744
北京中医药大学 16160 中国戏曲学院 2200 北京师范大学 19000 北京舞蹈学院 1550
北京外国语大学 6907 北京电影学院 3100
北京语言大学 10971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4000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11100 北京城市学院 26000 中央财经大学 15000 中华女子学院 4000
中国政法大学 21325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6000
华北电力大学 33000 北京科技经营管理学院 12000 中央民族大学 13000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14000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7000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8900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3234 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3000 北京体育大学 9816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 3000
北京理工大学 40077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560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39000 北京吉利大学 24000 北京工商大学 18000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6000 北京联合大学 29000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 2000 北京工业大学 26209 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 5000 北方工业大学 12400 北京经贸职业学院 5000
首都医科大学 7768 北京北大方正软件职业学院 3250 首都师范大学 25622 北京经济技术职业学院 2000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40 北京汇佳职业学院 3000 中国传媒大学 14000 北京科技职业学院 12000 国际关系学院 1000 北京培黎职业学院 5000 中央美术学院 3031 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1200 中央戏剧学院 2500 北京锡华国际经贸职业学院 4000 中央音乐学院 1769 外交学院 1999
北京高校就业相对乐观 篇3
■ 逾六成毕业生乐观看待就业形势
在接受调查的999名高校毕业生中,有63%的毕业生对就业形势持乐观和比较乐观的态度,认为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有信心;有27.8%的毕业生比较审慎,认为形势一般,不知是否能找到工作;仅有9.2%的毕业生比较悲观或非常悲观,没有信心近期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调查显示,有60.8%的毕业生(共607名)明确表示今年大学毕业后选择就业;19.6%选择考研继续深造;12%选择准备出国留学;另有7.6%的学生选择了其他(学校保研、创业等)(见图1)。
■ 北京成为就业首选地区
北京作为国际大城市,良好的发展空间与优越的生活条件吸引着众多毕业生留在京城工作。调查显示,在就业地区的意向选择中,有74.5%的毕业生表示希望能在本市就业;仅有0.6%的毕业生表示愿意去经济欠发达地区(见图2)。
■ 职业稳定是追求目标
对就业的理解更趋实际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一定影响,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2009年北京地区的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念更加理性,个人发展机会成为择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职业的稳定性成为毕业生的追求目标。
调查显示,“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更加深入毕业生的心中,在现实的就业压力下,毕业生对就业的理解更加宽泛。调查表明,受访毕业生中认为只有到机关或国家企事业单位才算就业的仅占2.9%;认为与用人单位签订正规合同就算就业的占45.8%;认为只要有相对稳定的岗位和一份固定的收入就算就业的占37.6%;认为凭劳动获得收入就算就业的占13.7%。
个人发展成为就业首选
调查显示,个人发展机会、经济收入和工作的稳定性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三大要素。61.4%的受访毕业生在就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是个人发展机会;17.8%的人考虑经济收入;12.6%的人考虑工作的稳定性(见图3)。
两成多毕业生希望选择机关、事业单位
调查表明,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38.5%的受访毕业生希望选择国有企业,22.4%的毕业生选择机关、事业单位,18.6%的人选择外资企业,6.9%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6.5%的毕业生选择民营企业,5.3%的毕业生选择合资企业,1.8%的毕业生选择只要能就业就行。
六成大学生愿意到基层或农村工作
受金融危机及经济形势等因素的影响,毕业生多数能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调查表明,到基层(如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等)和中小企业就业已经能够被部分毕业生接受,16.1%的受访毕业生表示如果求职较为困难时,乐于接受去基层或中小企业就业;45.8%的人表示实在找不到工作时就去;25.5%的毕业生表示没想过这件事情;另有12.6%的人表示无论如何都不会去基层工作。对于不愿意到基层、农村工作的最主要原因,有50.4%的受访毕业生认为国家的政策与待遇不完善,个人发展空间狭小;40.2%的人认为环境较差,对个人成长起不到促进作用;另有9.4%的人选择了其他(与个人志向不符;说不清;对个人成长起促进作用,但环境差、父母不让去等)。
近七成薪资预期集中在1500—3000元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多数毕业生对月薪有着正确的判断,对待遇的选择更加理智。调查显示,毕业生希望雇佣单位付给他们理想月薪多数集中在1501—3000元,占调查总体的66.6%(见图4)。
对自主创业持保守态度
调查显示,62%的受访毕业生认为自主创业诱惑很大,但是风险也非常大,仅有6.9%的毕业生有自主创业的意向。决心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中,有59.4%的人认为最需要解决的是资金;18.8%的人需要政策支持;16%的人需要技术支持;5.8%的人选择了其他(资金与政策支持)。
■ 对高校就业的意见及建议
一是加大力度支持大学生创业。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扩大就业空间,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规范毕业生就业的竞争环境,加大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力度,鼓励、扶持自主创业,加强对有创业意向学生的指导,提供充足的资金和良好的政策,使创业人员无后顾之忧,尤其是对于高科技领域人员创业更应大力扶持。二是增加学生实习锻炼机会。高校应届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而这往往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建议学校就业中心及北京市相关部门能建立相应的实习通道,与用人单位应建立良好关系,尽可能提供更多实习机会。另外,学校有关部门应加大指导与帮扶力度,给毕业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帮助毕业生从容应对职场挑战。三是专业课与社会需求对接。高校就业重点在于启发学生尽早(入学时)进行职业规划,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把专业课程设置的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宽统筹起来,并适度、适量地在大学生中开设实践型课程,在教学计划中要大力强化社会实践环节,把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提高学校和大学生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力。四是转变就业观念。大学生在学期间应努力学习、积累专业知识,多参加实习,学习面试技能,加强自身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同时多收集就业信息,转变就业观念,合理定位,尽早就业。
北京高校扶持郊区中小学建设 篇4
北京工业大学等24所北京高校与北京郊区24所中小学签订协议, 按照全面支持和“一对一”的原则, 高校将对被支持的中小学校实行全面负责制, 帮助郊区中小学改善办学环境,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师队伍建设活动, 全面提高郊区中小学办学水平。
北京市要求, 各高校要利用资源优势, 为中小学提供具体、可操作的帮助, 并对任务进行细致分解。各高校要向对口支持的中小学校派出一定数量的干部和有一定经验的博士生与教授, 定期到中小学挂职锻炼, 指导中小学各项工作。各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要向中小学开放, 通过组织知名专家教授进中小学校园、年轻教师到中学任课等多种方式, 促进中小学骨干教师专业发展, 提升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能力与水平。
北京高校党课考试 9 篇5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在初级阶段的党的奋斗目标。
一、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最高纲领:党章中规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世界无产阶级政党制定了第一个纲领——《共产党宣言》。宣言指出:共产党的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在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个党章——《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对革命要达到的目标,规定得更为明确。它指出:“同盟的目的: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消灭旧的以阶级对抗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和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新社会。”这个新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
党的纲领包括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两部分。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始终不变的。最低纲领则是根据革命或建设的发展阶段的客观实际不同而有所不同。
关于党的纲领的最早探索,见诸于1923年7月16-23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举行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根据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和党成立后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讨论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和革命任务,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是:在最低纲领实现之后,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共产主义。尽管会议对民主革命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武装斗争、农民土地等问题的认识还不清楚,但是它第一次在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上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指明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为日后的革命斗争指明了基本方向。
(一)我国国情
国情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涵盖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内部所面临的一些有利和不利因素。党章中对于我国国情的描述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建国后一个时期内,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对基本国情作了错误的判断,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新时期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对基本国情的认识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大,中国共产党是重新认识中国基本国情,以此为基础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二个十年是从十三大到十五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概念,强调中国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指出了把握这一基本国情的极端重要性。第三个十年是从十五大到十七大,在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任务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进程中,紧密依据中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强调必须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最初是江泽民总书记于1997年9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的。这个基本纲领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党章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规定如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
党的现阶段奋斗目标,也即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概括起来就是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该目标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首先提出来的。在《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确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三大继承了这个思想,并把它规定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大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后,实际上已经用基本路线的提法取代了总任务即政治路线的提法。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由“富强民主文明”扩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实际是近20年来对党在现阶段基本路线所表述的理想目标的第一次改动,政治上非同小可。“富强”是经济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民主”是政治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文明”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目标和要求,“和谐”是社会领域的目标和要求。如果把广义的文明理解为人类文化的进步,理解为社会进步和发展状况的标志,那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奋斗目标就表现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统一。
北京高校 篇6
第一站 北京林业大学 2012年6月3日
北京林业大学以擅长“林业”和“园林”方面的研究而著称。在这里,整天和花草树木打交道的老师同学们,将每一种研究过和正在研究以及准备研究的植物“优良品种”,栽种在自己的“地盘”上,既可供师生和外来参观者充分欣赏,也有利于就地取材,开展科研工作。
所以,当“自然大学”的学员们来到这儿开展植物认知活动的时候,面对着这些让人目不暇接的植物,大伙儿颇有些慌乱。为啥?因为不认识它们呗!
好在,有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生张辉老师,他在植物分类方面钻研很深且口才很棒。他不仅热心细致,而且在众多植物面前,一点也不怯场,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真可谓一名优秀的“植物认知导师”,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
认知活动当天,天气不是很好,可这丝毫阻止不了大家向往和认知自然的脚步。早上9时,学员们准时出现在约定地点。来参加活动的36名学员中,还有五六个小朋友,小朋友的参与为我们的活动增添了不少活跃元素。
“这是紫薇,又叫痒痒树,轻轻挠它的树干,整株植物都会动。”张辉老师为大家讲解紫薇的时候,这些调皮可爱的小朋友心领神会地跑到树下,伸出手去挠树干的痒痒,边挠边开心地笑着,看着微微颤动的植株,他们满是惊喜。这让旁边我们这些大人在备受感染的同时,心生羡慕。
有一个7岁左右的小女孩,边认真地在妈妈的指引下和老师认植物,边在纸上用笔将老师讲到的植物画出来。她的油松画得特别棒,还特别画出了油松干的蜿蜒曲折和树干上的小突起,以及两针一束的叶子,显露出与生俱来的绘画天赋。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与自然面对面的接触,她的绘画能力一定会突飞猛进。
另一位可爱的“大儿童”就是和蔼可亲的王奶奶,她也是植物认知的忠实粉丝。王奶奶记笔记的小本子能充分地反映出她学习的认真和坚持。说起坚持植物认知的原因,王奶奶开心地笑了:“认植物能够活络头脑,预防老年痴呆症,我通过一年的植物认知,感觉自己的心态年轻了很多,而且和你们这些年轻人在一起,感觉很快乐,很有活力”。显而易见,王奶奶从喜爱自然到退休后开始亲密接触自然、并身体力行地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去认知自然,她一直走在心态年轻之路上。
好了,就让所有与自然相处的快乐都尽在不言中吧!植物认知的乐趣,只有亲自参与才能深切体味。下面,介绍几种在北京林业大学看到的植物。
珍珠梅:珍珠梅株丛丰满,枝叶清秀,贵在缺花的盛夏开出清雅的白花而且花期很长。尤其是对多种有害细菌具有杀灭或抑制作用,适宜在各类园林绿地中种植。特别它是具有耐阴的特性,常常作为北方城市高楼大厦及各类建筑物北侧阴面绿化的花灌木树种。
吴茱萸:吴茱萸始载于《本经》,列入中品。宋代的《本草图经》记载:“今处处有之,江、浙、蜀、汉尤多。木高丈余,皮青绿色,叶似椿而阔厚,紫色,三月开花,红紫色。七月八月结实,似椒子,嫩时微黄,至成熟时则深紫。”
石榴:成熟的石榴皮色鲜红或粉红,常会裂开,露出晶莹如宝石般的子粒,酸甜多汁,虽吃着麻烦,却回味无穷。因其色彩鲜艳、子多饱满,常被用作喜庆水果,象征多子多福、子孙满堂。石榴成熟的季节是中秋、国庆两大节日期间,是馈赠亲友的喜庆吉祥佳品。
鸡麻:蔷薇科,鸡麻属。落叶灌木,原产日本和我国中部,现已被广泛引种。老枝紫褐色,小枝初为绿色,后变为浅褐色。鸡麻喜光,耐寒,不耐涝。
金叶女贞:为半绿小灌木,被誉为“金玉满堂”。金叶女贞性喜光,耐阴性较差,耐寒力中等,适应性强,以疏松肥沃、通透性良好的沙壤土为最好。用于绿地广场的组字或图案,还可以用于小庭院装饰。
五叶槐:原产于北京,国槐的变种,又叫畸叶槐。与国槐的区别在于小叶只有3~5枚,且不规则的挤在一起。对城市空气有很好的净化作用,也是优良的木材用树种。
香荚蒾:香荚的叶子皱皱的,且边缘有粗锯齿;花白色而浓香,花期极早,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早春花木。可栽植于建筑物的东西两侧或北面。
第二站 北京师范大学
2012年6月10日
雨后天气凉爽,这期我们特别邀请了北师大著名植物分类学专家刘全儒老师的研究生王珊,王珊老师的研究方向为卫矛科植物的分类,植物识别方面的功底很深。在王老师的带领下,40多位植物爱好者的大队伍开进了北京师范大学,去寻找那里传说中的626种植物。
首先上场的是我们北师大特色植物之一的白杜卫矛,这个卫矛科卫矛属的落叶乔木还有另一个奇怪的名字——“明开夜合”,很多听到这个介绍的朋友纷纷猜测,是不是因为它的花白天开晚上合,所以叫这个名字。而王珊老师说这是因为它的花开放时不太引人注意,故而得名。它的中文学名是丝棉木。
白杜卫矛整株树呈冠卵形或卵圆形,枝叶秀丽,夏季开放淡黄绿色小花,入秋蒴果粉红色,果实有突出的四棱角,开裂后露出桔红色假种皮,在树上悬挂长达2个月之久,引来鸟雀成群,是优良的园林观赏树种。
鸢尾在北京很常见,它的名字来源于希腊语“彩虹”的意思,意思是天上彩虹的颜色尽可在这个属的花朵颜色中看到。很多朋友们都见过鸢尾,对它那美丽的花朵记忆犹新,鸢尾花春季开放,现在花期已过,你还能通过它的叶子认出它来吗?
在北京,秋季一定要去香山观红叶。你可知道红叶的植物学名字是什么?有人说是枫叶,确实,一部分红叶来自于槭树科槭树属植物鸡爪槭,也就是大家说的枫叶。而更多的,则是一种我们称为黄栌的槭树科植物,它们是香山红叶的主要贡献者。在黄栌没有变红之前,你仔细观察过它们吗?
大家吃过香山脚下的黑枣吗?是不是感觉虽然叫枣吃起来却是柿子的味道?没错,这黑枣并不是真的枣树,而是一种叫君迁子的植物结的果实。可它为什么有柿子的味道呢?因为君迁子和柿树都是柿树科柿属的植物,它们的果实有着同样的特征。“难怪一股柿子味儿,”一位北京的大爷笑着说。君迁子也叫黑枣树,所以它的果实叫黑枣,但绝对和枣没有关系哦。它的果实10月开始成熟,大家到时候可以去香山小店买来尝尝,看是不是一股“柿子味儿”。
北师大化学楼前面,蜀葵花开得正灿烂,蜀葵因为原产四川省而得此名,它是山西省朔州市的市花,在那里成片栽植,花期时景观效果颇佳。
而冬季也能保持绿色的小叶黄杨,早已迫不及待地开始孕育自己的下一代了,在树下长出了许多小苗苗,这就是植物学家口中的“自播繁殖”。在植物学界,常常以能否“自播繁殖”作为判断植物生命力强弱的一项重要指标,由此可见,小叶黄杨是当之无愧的“强生”物种。
北京高校 篇7
1.1、研究对象
北京国际马拉松在北京高校学生中的品牌塑造与推广。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数理统计法。
2、结果与分析
2.1、北京高校学生运动习惯的现状分析
(1) 运动习惯。
通过调查显示, 前北京市高校大学生定期参加体育运动的情况比较好, 有72.67%的大学生表示有定期参加运动的习惯, 这与北京市政府给予高校良好的运动氛围及国家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是分不开的。一方面,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一直非常重视, 专门出台了相关规定以增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 要求体育教学中贯彻了“健康第一”的理念, 以促进大学生积极参加锻炼, 这为大学生参加运动锻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 北京市是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 承办了诸多高水平赛事, 如中国网球公开赛、北京国际马拉松、环北京职业公路自行车赛、世界单板滑雪、国际长跑节、铁人三项世界锦标赛等, 赛事效应也成为带动大学生参与运动的重要因素。
(2) 运动形式。
近年来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不断丰富, 使大学生参加运动的范围也得到了有效的开展, 选择性不断增多, 学生可以依据其兴趣及个人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运动形式。通过调查, 散步、快走或跑步是北京市高校学生最主要的运动形式, 选择人数76人, 占调查总数的44.19%;其次是球类, 选择人数为59人, 占调查总数的34.30%;选择去健身房和游泳的人数较少, 分别为21人和16人, 占调查总数的12.21%和9.30%。究其原因, 是因为散步、快走或跑步等运动形式对场地器材的要求比较低, 技术动作相对简单且容易掌握, 学生可根据需要随时随地进行锻炼, 并且运动量不大, 其运动形式的安全性较高, 因而是最主要的运动形式。
(3) 运动时间。
科学的运动时间是运动效果的有效保障, 最佳的运动锻炼并不是锻炼时间越多越好, 而是在符合个人自己状况 (体质、运动习惯) 的基础上选择最合理的锻炼时间。通过分析, 整体看北京高校学生单次运动的训练时间比较短, 其中以30分钟以下的学生为最多, 有81人, 占调查总数的47.09%;在30分钟到1小时的有68人, 占调查总数的39.53%, 排在第二位;单次锻炼时间在1小时到2小时一级2小时以上的人数较少, 分别为19人和4人, 占调查总数的比例分别为11.05%和2.33%。
2.2、北京国际马拉松在北京高校学生中品牌塑造与推广的不足
(1) 赛事内容对高校大学生的适应性不强。
虽然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事设置了全程、半程及迷你马拉松等多项内容, 但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完成比赛仍有较大难度。分析所示, 在调查的172名高校学生中仅有11.05%的学生表示参加过该项赛事, 而能坚持下来的学生仅仅为参加比赛学生的三分之一, 未完成比赛的原因主要是无法坚持和身体不适。调查时有学生表示, 在他们的印象中马拉松赛事是一项难度非常大的赛事, 赛程距离远因而并不适合大学生参与。这部分学生对于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事中了解不透彻, 如迷你马拉松等赛程较短的项目不了解, 感觉不适合就直接不关注, 这是导致品牌塑造和推广不力的关键。
(2) 赛事宣传、推广力度不足。
2012年有13家媒体包括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报道了此赛事, 但与国内其它赛事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在国内外影响力较小。如2007厦门国际马拉松运用广告、公共关系等方式进行赛事推广, 厦门市副市长带团赴广州进行赛事推广。与此同时, 组委会还与分众、聚众达成协议, 在其高档写字楼和公共场所的楼宇电视中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推广;出版中国第一本马拉松特刊;与韩国数字电视台、香港《大公报》及台湾多个媒体达成合作意向, 形成多层次宣传平台。
(3) 报名等组织管理工作需要改进提高。
在过程管理方面, 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事需进一步提高, 如报名方式方面, 2013年前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事尚未开通官方网站, 高校大学生报名只能通过邮寄、传真或到现场进行报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纽约城市马拉松赛早在2006年就开通了网上报名系统, 同时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68个代理报名点。2007年厦门建发国际马拉松赛实行网上报名系统, 还通过6个旅行社接受国外选手报名, 也可以到厦门市进行现场报名, 组委会特别授权厦门马拉松赞助商在厦门、福州、泉州、漳州等四地的40余家专卖店接受报名。
3、结论与建议
(1) 当前北京市高校大学生定期参加体育运动的情况比较好, 超过70%的学生有定期参加运动的习惯;散步、快走或跑步是最主要的运动形式, 单次锻炼的时间集中在1小时以内。
(2) 北京高校学生对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事的了解比较高 , 了解途径比较丰富, 其中户外广告、网络和口口相传为最多;对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事的了解程度不深, 对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事的基本知识了解还不透彻, 只有32.62%的学生能正确的指出2012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事的官方赞助商, 可见2012年北京国家马拉松赛事在北京高校学生中品牌推广情况不佳。
(3) 北京国际马拉松在北京高校学生中品牌塑造与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有三方面, 一是赛事内容对学生的适应性不强, 二是报名等组织管理工作需要改进提高, 三是赛事宣传、推广力度不足。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 对北京市16所高校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了解北京国际马拉松在北京高校学生中的品牌塑造与推广, 探讨该项赛事在高校大学生中品牌塑造与推广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 并提出对策, 以促进北京国际马拉松在北京市高校的进一步开展。
关键词:北京国际马拉松,北京高校学生,品牌塑造,推广
参考文献
[1]戴冬.体育赛事传播与城市品牌塑造的关系研究:以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为例[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0, (06) .
北京高校 篇8
关键词:政府采购,协议采购,优势,问题
政府采购是高校的重要采购方式,北京市属高校政府采购分项目采购和协议采购,其中协议采购是指先由政府采购中心通过公开招标,确定若干协议供应商及其所提供产品的品牌型号、价格、设备参数、售后服务等内容,各采购单位有需求时通过财政平台申报签订协议合同的一项政府采购制度。北京市属高校的协议采购是在北京市财政局综合办公平台直接选择采购。协议供货是政府采购活动中一种集中招标分散询价的表现形式;通过公开招标,确定入围的品牌型号、厂商、供应商,采购单位在入围产品范围内询价采购,是政府采购的一种合法形式。
一、协议采购的现状和优点
作为政府采购的一种方式,协议供货采购在政府采购中被广泛地应用和推广,尤其是高校的协议采购得到了各个采购单位的普遍认可和长足发展。按照招投标程序,高校在实行政府采购招投标时步骤繁琐,采购周期长。协议采购相对招投标的项目采购具有时效性强、品种多、采购周期短的优点,满足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同时更具有高效的优势,可以说是公开招标的一种延伸。在提高采购效益和效率的同时又能将高校从繁琐的零星采购中解脱出来,为采购单位自主选择产品和服务创造了更大的空间,协议采购的灵活性和及时性符合高校的小额、少量(当年的政府采购目录中会规定金额、数量)的设备采购要求。从近几年看,协议供货采购范围不断扩大,规模不断扩展,品种不断增加,数量不断增大,足以表明协议供货在整个政府采购中的重要位置,协议采购工作的作用和地位得到凸显。
二、协议采购中存在的问题
1. 申报与实施的延迟性问题
以北京市属高校为例,各个高校在每年的第二季度进行项目申报,项目负责人对通用类设备的申报信息来源于政府采购网,高校按财政局的评审要求提供申报材料(产品参数网页的电子版和纸质版),经财政局审批之后于次年的第一季度下拨到各个高校,由各个高校组织实施,问题出现在申报和实施之间的延迟性。协议供货产品目录每年由采购中心对协议采购产品进行两次招标,然后根据招标结果对产品品牌型号、价格、参数等进行更新;更新时间一般在每年的7月和11月份。高校按财政局部署,在第二季度进行次年的项目申报工作;申报协议供货商品的参考依据为当年的7月左右,但具体实施的时间却为次年的3~4月份;实施时,产品的入选与否、价格和型号等大都发生了改变,高校在这时必须重新组织填报,造成重复工作;重新填报的部分产品与教师当时需要的产品参数有差别,或者审批的金额不足以购买当初申报的产品,这时不得不改变型号或者采购数量,打击了教师的采购热情,加重了教师和采购人员的工作量。
2. 产品信息更新速度慢的问题
北京市协议供货的有效期是半年,采购中心每半年招一次标。即使这样仍然在产品的更新上出现滞后性。通用产品技术进步速度快,不论如何缩短有效期,都有可能发生一开始确定的产品标准到一定时期已经落伍的情况,新产品的出现导致原产品的价格在短时间内就会发生较大变化,但采购网上的信息却没有及时更新,这就导致在申报合同后出现所选产品已经停产,或者价格发生改变,出现这种情况时采购单位要和项目负责人以及供应商协商改变采购计划,造成了采购时间的拖延,加大了采购单位的工作量。若政府采购网上没有合适的产品,部分教师就要求购买市场上存在的升级产品或者是技术参数接近的替代产品,此情况涉及合同的变更,降低了合同的严肃性,给审计和采购工作也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另外对已经取消协议供货资格的供应商应在网上和办公平台上及时更新。2008年我校采购某种产品,申报合同的过程没有任何问题,一段时间之后项目负责人询问采购单位采购进度时,告知没有任何厂商与项目负责人联系,采购单位按照政府采购网上的联系方式联系供应商后发现联系方式是无效的,询问厂商后得知该供应商已经被取消政府采购供应商资格。之后厂商和采购单位共同向财政局递交撤销单申请取消该合同。如政府采购网能及时更改供应商信息完全可以避免此事的发生,使采购工作顺利实施。
3. 协议采购使很多产品的价格存在虚高的问题
政府采购中心没有及时根据市场价格变动更新,大大浪费了采购资金,降低了采购单位的热情和信心。当发现协议采购所购买的产品比同期市场上的产品还要昂贵的时候,采购单位一般难以接受。2009年协议采购出现竞价之后,虽然可以对价格虚高的产品进行降价,却加大了采购单位的工作量和采购风险。在采购执行中对每一种商品都进行询价和竞价是很难操作的,采购经办人员很难掌握市场价格行情,也很难控制协议采购最终成交价格;甚至有些供应商串标,厂商为保证价格的稳定而给供应商限制协议供货采购的最低价,同一品牌协议供应商是子母关系等情况会导致虚假竞争,造成即使有议价行为也会出现协议供货商品价格偏高的现象。协议采购的优点是“放在阳光下,信息公众化”,便于财政、监察、审计部门对采购单位执行政府采购制度的情况进行检查,有竞价行为就会有纠纷,就会出现各个高校购买同样产品却出现价格差异的现象,而且会给供应商的不当竞争提供条件,也给采购人员带来了采购风险。
4. 协议产品的进口问题
协议采购的部分产品是进口产品,如数码相机、镜头和投影幕等。北京市对进口产品的采购有严格的规定,需要在采购之前做进口产品的申报和论证。既然在协议采购网上可以购买进口产品,应说明政府采购中心在招标的时候已经对进口产品进行论证。高校对于单反数码相机及其镜头等配件的需求很大,但很多设备是不能用非进口产品替代的。协议采购进口产品的合同申报需要财政局的审批,当审批通过是否意味着财政局已经允许购买进口设备?事实是即使有审核合同和结算书但没有教师的进口申报,财政仍然无法支付。以上情况导致教师无法购买需要的设备,必须更改品牌或型号;对进口产品政府采购中心在招标的时候是否可以拒绝产品的投标呢?如果让进口产品入围,那么高校采购的时候是否可以免去进口申报论证的手续,而不是让教师在购买的时候因为手续繁杂放弃申报而购买不合适的产品呢?
5. 供应商无法开展有效的竞争
协议采购产品的供应商一般在4家左右,这样供应商之间才能展开竞争,有竞争才会提高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高校的采购量大,产品繁杂,当产品出现质量或使用问题时一般向厂商求助,但是厂商的响应时间和服务质量很难让教师满意,且厂商提供服务时手续繁杂,影响了教师的工作。鉴于此,高校一般都倾向由供应商来代替厂商解决问题。如果协议采购产品的供应商只有一家或两家,采购单位就会很被动,由于没有竞争,处于垄断地位的供应商的服务态度和质量就很难达到采购单位的要求。政府采购中心在选定供应商时应考虑避免单一供应商的出现,应对入围供应商的服务做出确切的要求,并将此要求在政府采购网明示。采购单位在遇到不良服务时向财政局或采购中心投诉后应得到积极的回应。在这方面空调的采购工作尤其明显,我校所接触的空调供应商的服务质量普遍不高,而且存在收取安装费的问题,如果要收安装费,那收费的标准是否应该由政府采购中心来制定而且列为产品的一项,标明类别、编号、单位、价格等信息?
6. 政府采购网和财政综合办公平台有待完善
政府采购网在项目申报和采购的高峰期访问量巨大,这期间访问相关的网页和在财政综合办公平台申报、确认合同、结算书等工作时速度则相对较慢,在很多时候甚至出现无法访问的现象。采购经办人在浏览政府采购网和使用财政综合办公平台时遭遇瓶颈,很多工作难以开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采购单位的办事效率。
三、协议采购的建议
针对协议采购的特点、现状、存在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做好政府采购工作,使协议采购工作不断规范合理,为用户提供高效、优质、方便、快捷的服务,可在以下方面加强和改进。
1. 及时更新采购网络内容,保持产品品牌型号及价格与市场同步
为了及时、准确地反应协议供货中各种货物的市场变化,必须做到快速更新。做到与市场同步,“剔除”已经停产的设备,及时增加升级产品和新产品。要求中标商必须在产品价格出现较大变化时对产品信息进行更新;让中标商将尽可能多的产品系列列入政府采购网,让采购单位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做到与市场同步。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应定期、不定期深入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增强可操作性和说服力,真正做到政府采购不是脱离市场的采购。同时加强协议采购合同的管理,杜绝随便更改合同内容,若确实需要更改的合同也须有充分必要的理由,加强合同的严肃性和法律意义。
2. 加强政府采购价格管理
针对价格虚高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管理:
⑴加强竞争,议价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了采购单位“讨价还价”的权利,向多个供应商询价,选取价格低的供应商,在价格和服务之间找到平衡,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向其他采购单位交流产品的价格。
⑵政府采购部门进行市场调查,不要只听厂商的“一面之词”,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委托社会专业的市场调研机构,在各个高校之间设立“价格同盟”,有效地加强产品价格的监督和管理。
3. 加强进口产品、供应商的管理
财政局在审批层面加强协议采购管理,对协议采购中的进口产品制定更加合理的政策,高校购买已经入围政府采购中心的进口协议产品时不需要申报进口,或者禁止进口产品入围,用同性能的非进口产品代替。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提高供应商入围门槛,重视供应商的服务质量,在协议采购信息中明确售后服务等内容,制定处罚措施,对在采购过程中有不良行为的供应商实行“一票否决”直接取消协议供货资格;避免协议采购产品出现“惟一”供应商的情况,加强供应商之间的竞争,营造良好的服务氛围。
4. 增加协议采购的内容
⑴协议采购的产品品牌、型号的增加。尽量让常用的品牌和产品进入协议采购目录,使采购单位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招标时遵循“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法则,淘汰不合时宜的品牌和产品。鼓励更多的品牌和产品参与协议采购。增加协议采购中产品种类,使更多的通用设备和办公耗材进入协议采购目录。
⑵建立供应商评价体系,让供应商产生良好的竞争,使财政局成为采购单位的强大后盾。
⑶加强政府采购网和政府采购平台的维护,让网络变得“畅通无阻”。
协议采购制度作为一种政府采购制度以其高效快捷的优势受到了采购单位的认可,丰富了政府采购的内容,提高了高校的采购效率和效益。随着政府采购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实践,协议采购将会有更好的发展,在政府采购领域中的优势会不断显现。要求各个高校和协议采购主管单位从宏观上思考,从细节处入手,大胆创新、不断钻研探索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徐深义,蒋慧文.政府采购协议供货制度探讨[J].中国政府采购,2008,11:62~63
[2]何红峰.对政府采购协议供货的思考[J].经济,2008,1:102~103
[3]林海旦.高效政府采购协议供货制度的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8,5:169~171
北京高校 篇9
本刊讯 (记者逯文娟) 随着“舌尖上的浪费”问题被曝光, 践行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成了社会各界的热议话题, 网民率先发起“今天不剩饭, 从我做起!”的光盘宣言, 由此掀起一场全民参与的“光盘行动”。9月22日, 由北京环境科学学会、国际食品包装协会联合主办, 北京凯发环保技术咨询中心承办的2013第十届北京高校健康环保周活动, 在北京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拉开帷幕。
北京高校健康环保周是面向高校大学生开展的环保公益活动, 从2004年起每年举办一届, 至今已成功举办过九届。本届高校健康环保周活动的主题是“吃光喝净打包不剩”, 有23所北京高校的25个学生社团参加。活动期间将通过校园展示、健康环保论坛、环保知识讲座、调查报告以及参观回收利用再生制品基地等形式, 让更多高校大学生们广泛参与其中。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领悟到更多健康环保知识, 最终通过他们的行动影响身边的同学、老师和家人, 共同践行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等环保理念。
北京高校 篇10
一、双语教学目标实现状况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3年内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金融、法律等专业双语授课比例达到5%-10%。1调查显示,管理人员认为“目前已经达到”的仅为28.8%,还不到三成。重点高校情况(42.3%)要好于一般高校(15.4%)。尽管如此,重点高校认为“目前已经达到”的比例仍未达到50%。所以总体而言,教育部制定的双语教学目标没有实现。
二、双语教学实施效果状况
虽然教育部制定的目标没有实现,但各高校双语教学均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且教学效果明显。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二(62%)的学生“十分同意”或“比较同意”修读双语教学课程的收获是“提高了专业外语水平”;超过一半(51.3%)的学生“十分同意”或“比较同意”其收获是“扩展了自己的国际视野”。也许正是由于学校双语教学取得了明显成效,管理人员对学校实现教育部制定的双语教学目标充满信心:近六成(57.7%)的管理人员认为“经过努力,再过一些时间能够达到”,加上认为“目前已经达到”目标的28.8%,这类人员的比例达86.5%。
三、影响高校双语教学推行的因素
综合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三类被调查者的结果,影响高校双语教学推行及成效的因素主要有师资水平、学生的外语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手段与方法。此外,学校政策(对教师和管理者)、语言环境(对学生)也是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
(一)师资水平
双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包括专业知识教学水平、专业外语教学水平及双语教学综合水平。调查显示,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均认为双语教师的专业外语教学水平低于专业知识教学水平,而双语教学的综合水平又低于专业外语教学水平。可见,教师外语水平是影响其双语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总体而言,双语教师的外语水平不尽人意。学生在回答“教师双语教学急需改善的方面”时,被提及最多的是教师水平(口语、发音、专业词汇运用等),共124条,占意见总数的27.4%。无独有偶,教师在回答“自己双语教学急需改善的方面”、“双语教学遇到的最大困难”时,外语水平均列首位(26.5%、22.9%)。管理人员认为“学校开展双语教学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教师外语水平”的也位列首位,占意见总数的23.1%。
有专家将双语教学水平分为三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中文为主,讲授时偶尔穿插英语(低等层次);讲授时交替使用中英文,让学生学会如何用外语表达专业内容(中等层次);英文为主,让学生学会用英文来思考和解答专业问题(高等层次)。2调查显示,近一半(48.2%)的学生认为教师双语教学水平处于低等层次,认为处于中等层次的还不到四成(37.6%),认为处于高等层次的仅一成多(13.9%)。与学生相比,教师对自身双语教学水平的评价略高一些:超过半数(54.3%)的人,认为自己双语教学水平处于中等层次;不过仍有近四成(37%)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水平处于低等层次。
一方面,总体而言,高校教师的外语水平和双语教学综合水平不尽人意,与双语教学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另一方面,重点高校和一般高校教师水平存在差异:重点高校教师水平高于一般高校。重点高校双语教师英语水平为专业四级、专业八级的比例是4.3%、8.7%,两者合计13%;而一般高校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无一人为专业四级或八级水平。重点高校教师中有国外留学或工作经历的比例为26.1%,一般高校为4.5%。另外,重点高校双语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72%,而一般高校为40.9%;重点高校双语教师具有高级职称(教授、副教授)的比例为84%,而一般高校为31.8%。
(二)学生的外语基础
大学英语四级是大学二年级学生在结束四个学期英语学习时应当达到的水平,但调查显示,三年级第二学期时仍有近一成半(14.9%)的学生未通过四级考试。学生在回答“自己修读双语教学遇到的最大困难”时,排在首位的即是英语基础差、水平低(如“听不懂”、“生词多”、“看不懂课本”等),占意见总数的71.6%。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重点高校与一般高校学生没有差异。
尽管无论重点高校还是一般高校学生,均需提高外语水平,特别是听说水平,但相比较而言,重点高校学生的外语水平要高于一般高校。调查显示,三年级第二学期时,重点高校学生通过六级的比例是59.4%,一般高校为17.1%;重点高校未通过四级的比例为7.2%,一般高校达20%。即使在同类高校中,甚至在一所学校的同一班级内,学生的外语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认为班上同学间外语基础差异“很大”或“较大”的比例为64.4%,而在教师中调查的结果为93.6%。
(三)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查显示,在已修读过双语课程的学生中,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缺乏学习双语课程的兴趣。认为“缺乏兴趣”是自己修读双语课程遇到的最大困难的有31条,占意见总数的5.7%,列第二位。在教师认为自己双语教学遇到的最大困难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位列第二位(7条意见,占14.6%)。在教师认为自己双语教学急需改善的方面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列第三位(5条意见,占10.2%)。在管理人员认为学校双语教学遇到的最大困难中,“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列第四位(5条意见,占6.4%)。
“缺乏学习兴趣”上,一般高校学生要比重点高校严重(重点高校9条,占3.0%;一般高校22条,占9.0%)。一所学校的同一班级内,学生学习双语课程的兴趣也存在差异。调查显示,学生认为班上同学间学习兴趣差异“很大”或“较大”的比例为56.4%,在教师中调查的结果为93.5%。学习兴趣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学习主动性的差异。调查显示,学生认为班上同学间学习主动性差异“很大”或“较大”的比例为64.2%,在教师中调查的结果为97.9%。
四、问题与建议
(一)尽管存在困难和问题,但双语教学有成效、有民意基础,应该坚持下去
虽然教育部制定的双语教学目标没有实现,但各高校双语教学均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且教学效果明显。另外,开展双语教学有着良好的民意基础。调查显示,高校管理人员中,近九成(89.3%)人“十分同意”或“比较同意”高校开展双语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八成多(83.6%)的人“十分同意”或“比较同意”双语教学有助于“扩展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复合型人才”。而教师对这两项意义表示认可的均超过九成(分别为91.5%、91.3%)。尽管有部分学生“反对学校开展双语教学”(33条,占8.1%);但“支持双语教学,希望学校能够坚持下去、多开(早开)双语课程”的意见有64条,占15.7%。如果加上“希望学校能够继续改革和完善双语教学”的35条意见,对学校开展双语教学表示“支持”的意见则达99条,占24.2%。无论意见条数还是所占比例,支持意见远远多于反对意见。既然高校开展双语教学有坚实的民意基础,我们就没有理由不坚持下去。
(二)根据“实事求是、分类要求”的原则调整高校双语教学建设目标
在我国这样一个英语作为外语而非官方语言或第二语言、“缺乏天然外语环境”3(学生认为“语言环境”对双语教学开展及成效影响“很大”或“较大”的比例为65%)、外语教学效果不彰的国家开展双语教学,不仅学生还有教师,都会面临外语基础不好的困难。于学生而言,问题就更为突出,其修读双语课程很可能会面临外语和专业的双重困难。此外,调查显示,教师认为教材对双语教学开展及成效影响“很大”或“较大”的比例为83%,管理人员为74.5%,学生为61.9%。所以,教材也是影响双语教学开展及成效的一个因素。同时,调查显示,教材建设及供应状况不能令人满意。学生对学校提供的教材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的比例为51.2%,而明确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的比例为13.5%。教师中有近一半(47.8%)的人认为选用合适的双语教材存在困难。管理人员认为学校双语教材供应有困难的比例为34.5%。以上数据是在双语教学推行近7年后调查得出的,可以想见,2001年教育部要求高校进行双语教学改革时情况可能会更糟。在这样一种面临诸多困难及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教育部制定了力争3年内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金融、法律等专业双语授课比例达到5%-10%的目标。4无疑,此举有脱离实际、急功近利之嫌。
虽然教育部文件允许“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但却未对不同类型高校(如重点高校、普通高校)提出不同的目标,于是各高校只好把“力争3年内……达到5%-10%”作为努力的目标。2004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有关双语教学的指标,亦有类似问题。A级(优秀)标准为四类适宜专业双语授课比例≥10%,C级(合格)标准为“双语授课课程达到一定比例”。5乍一看,指标是分层次的。但众所周知,参评高校无一不将评估“优秀”定为奋斗目标,A级(优秀)标准便成为了全国各高校统一的要求和目标。于是,个别高校出现了不顾条件、盲目冒进、拔苗助长的现象。调查显示,在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中,有近四分之一(24.1%)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修读双语课程了,而当时竟有近三分之二(62.9%)的学生不具备大学英语四级水平。也有教师对学校强行要求教师开设双语课的做法表示不满:“学校可以用政策鼓励教师开设双语课,但不能强求!”
前面已提及,一般高校与重点高校相比,不仅师资水平,而且学生基础,特别是外语基础存在一定的差距。鉴于我国各地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建议教育部尽快委托专门机构或人员进行一次面向全国不同地区的高校双语教学现状调查,然后依据调查结果,遵循“实事求是、分类要求”的原则调整高校双语教学目标。在本科教学评估第一轮行将结束、第二轮评估即将启动之时,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对评估方案中有关双语教学的指标进行调整不仅必要而且恰逢其时。例如,可否单独为一般本科高校列出A级(优秀)和C级(合格)的标准?在本次调查中,就有教学管理人员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根据不同院校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达标比例,有针对性地指导各校开展双语教学”。
(三)遵循“尊重意愿、循序渐进、促进专业发展”的原则推进双语教学
前面已提及,不管学生还是教师,均认为同一班上学生学习双语课的兴趣差别很大。另外,我们没有必要,其实也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兼具专业与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所以,高校在开展双语教学时,应当尊重学生的意愿和兴趣。但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二(64.2%)的学生答道“学校不会对修读双语课的学生进行筛选”。这也就难怪会有学生建议学校将双语课设为选修课(意见25条,占意见总数的6.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有动力,才会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有教师指出,其双语教学课的效果“因人而异,感兴趣、学习劲头足的学生效果好,提不起兴趣、学习劲头不足的学生受挫感强”。也有教师建议:“若开展双语教学,应让学生自主选择。”所以,建议学校在某一专业尝试双语教学时,最好能开出中文和双语两个教学班,以供学生自由选择。另外,学习兴趣与外语基础紧密相关,有教师认为自己双语教学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很难激发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对专业外语的学习兴趣”、“班上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自己难以掌握合适的中英文使用比例”。所以,应该对修读双语课程的学生进行一定的筛选,外语基础太差的学生是不适合学习双语课的。
本次调查发现,许多学校存在“一刀切”、“一哄而上”、“为双语而双语”等违反教学规律的现象。双语教学是一个新生事物,且实施难度较大,所以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开设时间可否定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英语水平和专业基础的三四年级?我们坚决反对要求一年级学生修读双语课。双语课程的选择,能否从难度较低、又不是特别重要的选修课开始?教师授课,能否从开始时的“中文为主”逐渐向“中英文平分秋色”过渡,最后再推向“英文为主、甚至全英文”阶段?选用的教材,能否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双语教材,然后再英文原版教材?
为了鼓励教师从事双语教学,几乎所有高校都出台了涉及工作量计算或课时津贴发放等在内的鼓励政策或措施。调查显示,不管是教师还是管理人员,均认为学校政策是影响双语教学开展及成效的重要因素(教师中认为影响“很大”或“较大”的比例为87.2%,管理人员为85.7%)。不过,学校政策或措施激励的重点却与教师的需求存在一定偏差。调查显示,管理人员中有近九成(88.9%)认为学校的激励政策或措施涉及“工作量计算或课时费发放”,也即在激励政策或措施涉及的项目中,“工作量计算或课时费发放”列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进修或培训”(68.5%)。而教师在回答这些政策或措施对自己从事双语教学的激励作用时,并列排在首位的却是“进修或培训”、“教学研究”,比例均为80.9%,“工作量计算或课时费发放”列第二位(78.7%)。可见,管理人员在制定激励政策时,较为关注工作量、课时津贴等物质性激励作用;而教师则更关注“进修或培训”、“教学研究”等有利于自己专业发展的激励性因素。但目前状况却是,78.3%的教师没有接受过双语教学培训、76.1%的教师没有开展过双语教学研究。这也就难怪教师希望学校“提供培训机会”的建议会在诸多建议中位列首位(12条意见,占25%)。所以,今后学校应把为教师提供双语教学培训机会或支持其进行双语教学研究,作为重要的激励政策或措施。
摘要:对北京地区7所高校双语教学现状进行的调查表明:总体而言,教育部制定的双语教学目标没有实现,但各高校双语教学均取得了一定成效;双语教学在高校有良好的民意基础;师资水平、学生外语基础、学习兴趣等是影响双语教学开展的重要因素;双语师资水平较低、学生外语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浓,且不同高校、不同学生间存在差异。建议根据“实事求是、分类要求”的原则调整双语教学建设目标,遵循“尊重意愿、循序渐进、促进专业发展”的原则推进双语教学。
关键词:双语教学,师资水平,外语基础,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EB/OL].http://law.baidu.com/pages/chinalawinfo/3/82/fca303ea272571258bea9319ef7bfe58-0.html,2008-07-29.
[2].金连海,辛程远,张艳,任丽平.国内高校双语教学探讨[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06,(1):29.
[3].钟启泉.“双语教学”之我见[J].全球教育展望,2003,(2):6.
北京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研究 篇11
关键词:体育社团现状影响因素
1前言
在蓬勃发展的各类学生社团中,体育社团是一支最为活跃、最具有生机活力和影响力的校园学生社团。高校体育社团把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和需要的学生的组织在一起,不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束缚,形式多种多样,为其成员个性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体育社团作为学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延伸了体育课堂的空间,在发挥学生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同时,也丰富和推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终身体育思想、健康第一思想的确立,使得大学生对课外体育的功能和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也促使体育社团迅速发展起来。但是由于管理知识缺乏、活动场地、活动经费得不到保证、缺乏有力的指导等原因,使得社团的发展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怎样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对体育社团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大量关于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管理模式、活动运作方式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并对相关资料和文献做重点分析、整合,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2.2问卷调查法
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现状调查问卷》,对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社团成员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相关数据统计和分析。共发放调查问卷320份,回收292份,回收率91.3%。其中有效问卷281份,有效率96.2%。
2.3访谈法
针对我校体育社团管理人员、指导教师、学生负责人进行有针对性的访谈,进一步获取体育社团组织管理模式、活动内容、活动的运作方式、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信息。
2.4数理统计法
根据调查后得出的结果通过SPSSIO,O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体育社团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3.1.1体育社团的规模及成员结构分析
(1)体育社团的规模
目前我校体育类社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并得到我校师生的普遍认可。根据学生团体联合会的最新统计,目前我校注册的学生团体共102个,其中体育类社团24个,占到所有社团总数的23.5%,涉及到篮排足、乒羽网、武术、游泳、登山、轮滑、舞蹈等众多项目。
(2)体育社团的成员结构
调查结果显示(表1),社团成员主要集中在低年级,高年级的学生参与的人数所占的比例较低,主要原因是:招新的主要对象为新生,由于高年级的学生面临实习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大大下降,人员流失情况严重。在成员结构中,除了不同年级的差异之外,也存在着性别上的差异,总体上男生比女生多。
3.1.2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动机及原因分析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在对体育社团参与者参与动机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动机明确且呈现多样性,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体育社团功能的多样性。从表2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参加体育社团还是因为体育活动本身的魅力,在运动过程中体验乐趣,还有较多学生因为想丰富课余生活和缓解压力而参加体育社团。
3.1.3体育社团的管理模式
根据调查,目前我校体育类社团采用的是学生团体联合会和体育与运动学院共同管理的模式。与以往由学生团体联合会单独管理的模式相比,共同管理的模式更具合理性。学生团体联合会在建立、健全学生社团的规章制度、完善社团的激励机制、引导学生社团加强自身建设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而在体育社团的活动开展与技术指导等方面的力量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3.1.4体育社团活动的运作方式
体育社团工作具体体现在社团活动的运作方式方面,社团活动的精心组织,内容丰富、合理安排是社团良好运作的重要标志。
(1)体育社团活动的时间
对我校体育社团活动时间的调查数据表明,大部分体育社团将社团活动时间安排在周末,每次活动时间在2—3小时的占46.8%,1-2小时的占31.3%。
(2)体育社团活动的频率
对我校体育社团活动频率的调查显示,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表3):每周两次(36,3%)、每周一次(29,5%)、不固定(20.3%),活动频率在每周一到两次的占到了65.8%。值得注意的是20.3%的成员选择了不固定,说明有一部分社团在活动时间的安排上随意性比较大。访谈中许多体育社团负责人也表示社团有学期的活动计划,但是实施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真正能按计划落实的并不多。
(3)体育社团的活动内容
针对我校体育社团活动内容的调查显示,目前体育社团开展的活动主要有:(1)训练、辅导,基本能满足社团成员对体育的兴趣和锻炼的需求;(2)社团内部的练习赛,内部练习赛为社团成员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也促进了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3)校际间的友谊赛,在比赛交流的同时还能扩大社团的自身影响力,但是由于社团经费等方面的原因,校际间的友谊赛次数相对较少。总的来说,我校大部分体育社团的活动内容相对固定、单一,缺乏创新。
3.2影响我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因素分析
对影响我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因素的调查显示(表4):经费缺乏保障、活动场地不足、组织管理不到位、成员流动快、缺乏有力的指导是影响体育社团发展的主要因素。活动层次低、领导重视不够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体育社团的发展。
3.2.1社团经费缺乏保障
学校体育社团的经费来源主要有四个途径:一是收取社员费,这是社团经费比较固定的来源但是收取的社员费极其有限,根据学生团体联合会规定社员费缴纳额度为每人lO元,其中还有部分需上交学联:二是申请拨款,对于校园内学生的活动,拨款针对的主要是学生会组织的校内大型的、全院型的活动,而对社团提供的资金支持很少;三是拉赞助,由于社团活动主要局限于校内,活动的规模小、层次不高,影响力小,获得社会赞助的机会极少或根本没有:四是自筹经费,学生是无经济收入群体,如果靠自筹经费举办活动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的参与,不利于体育社团开展全民性的活动。
3.2.2社团活动场地不足
体育社团的活动对场地设施有很大的依赖性,缺少这一
条件体育社团的活动将难以展开。调查显示:除小部分社团有固定场地外,绝大部分社团没有固定场地。我校的场地设施相对紧张,能提供给社团活动的场地受学校正常教学、训练比赛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加上学校部分场地开展经营活动,能提供给体育社团的场地就更少了,这给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2.3社团组织管理不到位
目前我校体育社团坚持“学生体育学生办”的原则,自主策划、组织社团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活泼的运动锻炼氛围,但是与此同时也对社团的组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的管理是一个组织发展的根本前提,然而很多社团组织不当,管理散漫,没有形成健全的管理制度,无法有效的约束成员的行为,导致整个社团秩序混乱。原因大致有以下幾个方面:(1)缺乏有经验的管理人员。(2)规章制度不健全。(3)社团活动不规范。
3.2.4社团成员流动快
社团成员流动快是一个值得令人关注的问题,不仅仅是体育社团存在,其它社团也普遍存在,这也比较符合社团具有松散性的特征。造成成员流动快的首要原因是,社团活动内容单一、流于形式造成社团成员感到乏味,积极性降低甚至失去兴趣,使得社团成员流失:其次是,社团活动时间上的冲突,、使得成员无法正常参加社团的活动。成员的流动快、不稳定,不但使社团的管理难度大大增加,而且严重影响社团凝聚力、阻碍社团规模的扩大。
3.2.5社团活动缺乏有力的指导
目前,虽然大部分体育社团都配有专业体育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但是部分社团的指导教师并未完全尽到自己的责任,不能定期或很少指导社团的相关活动,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学任务繁重或不想过多干预社团自主开展活动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社团活动的指导任务就落在骨干成员身上,学生的实践能力、经验毕竟有限,社团的健康发展,社团的规范化、科学化程度的提高是离不开指导教师的专业指导的。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我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动机呈现多样性。体育社团的发展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体育生活,同时也带动了全校体育活动和健身活动的健康发展。但是,体育社团的发展过程也存在着经费缺乏保障、活动场地不足、组织管理不到位、活动内容单一、缺乏有力的指导等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因此,及时、有效地解决现实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对我校体育社团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2建议
学生体育社团作为学校的一个学生组织,其发展取决于多个部门的协作,只有学校、体育职能部门、社团自身互相协调,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有效的发展。
4.2.1加大对体育社团的投入和支持
活动经费缺乏、场地不足是影响我校体育社团发展的主要因素,学校应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提供社团活动必要的场地、器材,加强对体育社团的科学管理和指导力量,确保体育社团的正常运作,同时学校还应该鼓励体育社团走出校门,利用社会资源充实学生社团的内涵,促进学生体育社团健康、稳定地发展。
4.2.2加强对体育社团活动的指导
学生体育社团是由一群具有共同体育爱好的学生自愿组成的,这些学生的组织管理经验和实践能力都非常有限,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应对社团活动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使社团活动的开展更加规范化,从而促进社团活动整体水平的提高。
4.2.3加强社团自身内部管理,丰富活动内容
北京高校 篇12
有些学者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展开了探讨。徐小洲的研究表明, 创业自我效能和外在评价感知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3]严建雯对浙江5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 大学生具有中等创业意向水平;大学生创业意向及其创业行为倾向和创业可能性两个维度在性别、年级、专业、学历和父母职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男生的创业意向显著高于女生, 理工科学生的创业意向显著高于文科生, 父母职业为企业家、私营主或个体户的大学生的创业意向显著较高。[4]刘海鹰对687名济南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因子的研究发现, 卓越导向和成长导向对大学生创业意向有显著的正影响, 环境因素有增量效度, 年龄、性别的影响不显著。[5]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方式, 分类考查北京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以便为推动高校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活动提供借鉴。
一、调查样本
2013年6月, 对北京18所高校大学毕业生展开了抽样调查, 回收问卷2, 263份, 创业部分有效问卷1, 898份, 有效率为83.9%。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分别占2.5%、3%、4.4%和3.9%, 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和和北京建筑大学分别占4.2%、6.5%、7.6%、5%、6.6%、7.5%、5.2%, 中国农业大学占8.2%, 首都师范大学占3.3%, 对外经贸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占1.5%、6.7%和1.9%,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占18.9%, 中央民族大学占2.9%。覆盖了11个学科门类, 哲学占0.2%, 经济学占14.8%, 法学占9.4%, 教育学0.2%, 文学占6.7%, 历史学占0.3%, 理学占10.4%, 工学占38%, 农学占0.9%, 医学占0.2%, 管理学占18.3%。他们来自于我国31个省市区, 北京最多、占11.6%, 其次是山东、占5.7%, 再次是河北、占5.4%, 四川占5.1%, 其他省市比较分散。男生占54.2%, 女生占43.9%。
二、调查分析
学术界一般将大学生创业分为机会型创业和生存型创业两种类型。前者是指有一些录用单位、而大学生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而选择创业, 后者是指没有接收单位、为了谋生而开展的创业活动。相应地, 我们大学生创业意愿分为机会型创业意愿和生存型创业意愿, 显然, 前者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选择, 而后者是一种消极、被动的选择。在问卷中, 我们设计了“A绝对不会创业”、“B找不到工作会创业”和“C会创业”三个选项, 如果选择C, 就界定为该生具有机会型创业意愿, 如果选择B, 就界定为该生具有生存型创业意愿。同时, 把机会型创业意愿和生存型创业意愿合并, 称为总体创业意愿。为细化分析, 我们把大学生分为不同的类型, 并比较他们的创业意愿差异。
(一) 不同学习成绩的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图1显示了学习成绩居于前50%的大学生和成绩居于后50%的大学生的创业意愿的差异。第一, 成绩较好的大学生的总体创业意愿, 即机会型创业意愿和生存型创业意愿之和, 为72.4%, 成绩较差的大学生的总体创业意愿为72.9%, 前者稍低, 但差异较小。第二, 成绩较好和较差的大学生的机会型创业意愿分别占35.9%和37.5%, 前者低1.6%。第三, 两者的生存型创业意愿比分别占36.5%和35.4%, 前者高1.1%。这说明成绩较好的大学生主动创业的意愿不强, 而在迫不得已的情况更可能创业, 但差距较小。
(二) 不同学科专业的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如图2所示, 经济和管理的大学生的总体创业意愿为68.3%, 理学和工学、文学和法学的大学生的总体创业意愿分别为74.7%、72.9%, 分别高6.4%、4.6%, 差异程度为较大和一般。经济和管理的大学生的机会型创业意愿为33.1%, 理学和工学、文学和法学的大学生的机会型创业意愿分别为37.2%和39.7%, 分别高为4.1%和6.6%, 差异程度为一般和较大。经济和管理的大学生的生存型创业意愿为35.2%, 理学和工学的大学生的生存型创业意愿为37.5%, 高为2.3%, 文学和法学的大学生的生存型创业意愿为33.2%, 低2%, 差异较小。总体来看, 不同学科专业的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存在较大的差异。
(三) 不同高校层次的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如图3, 211高校大学生的总体创业意愿为72%, 非211高校大学生的总体创业意愿为73.6%, 前者低1.6%, 但差距较小。211高校和非211高校大学生的机会型创业比分别占33.3%和43.4%, 前者低10.1%, 差异很大。生存型创业比分别占38.7%和30.2%, 前者高8.5%, 差异较大。211高校大学生主动选择创业的概率较低, 而被动创业的概率较高。
(四) 不同地区生源的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北京生源大学生的总体创业意愿为74.2%, 非211高校大学生的总体创业意愿为72.2%, 前者高2%。北京生源大学生的机会型创业意愿比和生存型创业意愿比均为37.1%, 非北京生源大学生的机会型创业意愿比和生存型创业意愿比均为36.1%, 前者均高1%, 他们更可能选择创业, 但差距均较小。
(五) 不同城乡生源的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来自城镇和农村的大学生的总体创业意愿分别占71.6%和73.7%, 前者低2.1%, 差异较小。机会型创业意愿分别为34.3%和39.5%, 前者低5.2%, 生存型创业意愿分别为37.3%和34.2%, 前者高3.1%, 差异均为一般。
(六) 不同收入水平的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来自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的总体创业意愿分别占71.2%和73.8%, 前者低2.6%, 差异较小;机会型创业意愿分别为33.4%和39.2%, 前者低5.8%, 而生存型创业意愿分别为37.8%和34.6%, 前者高3.2%, 差异均为一般。
(七)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男生和女生的总体创业意愿分别占75.7%和68.6%, 前者高7.1%, 差异较大;机会型创业意愿分别为37.8%和34%, 前者高3.8%, 生存型创业意愿分别为37.9%和34.6%, 前者高3.3%, 差异均为一般。性别对于创业意愿有较强的影响, 男生更可能选择创业。
三、调查结论
(一) 大学生总体创业意愿较高。
除了经管类大学生、女生之外, 其他类型的大学生的总体创业意愿均超过七成, 他们或者会主动选择或者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选择创业。这表明大多数大学生不排斥创业, 具有最基本的创业精神。如果经过一定的创业教育, 他们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得到提升之后, 可能成为真正的创业者。因而, 高校应创造条件, 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开设创业课程, 为潜在的创业大学生提供创业知识和技能储备。
(二) 机会型创业意愿和生存型创业意愿相当。
除了非211高校大学生的机会型创业意愿超过四成之外, 其他类型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均处于三成至四成之间, 差异不大;而且, 机会型创业意愿、生存型创业意愿有各占一半的态势, 表明相当多的大学生对于创业的选择并不情愿, 而是比较消极和被动的。这需要政府广泛加强创业宣传, 营造认可创业、尊重创业、崇尚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让广大大学生切实认识到创业的重要价值。
(三) 不同类型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存在差异。
不同类型的大学生的总体创业意愿、机会型创业意愿、生存型创业意愿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 211高校与非211高校的机会型创业意愿相差很大;211高校与非211高校的生存型创业意愿、男生与女生的总体创业意愿、文法类与经管类的机会型创业意愿、理工类与经管类的总体创业意愿, 相差较大;而不同学习成绩和地区生源的创业意愿差异最小。这意味着, 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 要了解不同群体的创业意愿差异, 剖析其原因, 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以提高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敬宝.2008~2010年北京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1:345
[2] .黄敬宝.如何认识创业型经济[N].人民日报 (理论版) , 2010-8-30
[3] .徐小洲, 叶映华.大学生创业认知影响因素与调整策略[J].教育研究, 2010, 6:83~88
[4] .严建雯, 叶贤.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现状调查[J].心理科学, 2009, 6:1471~1474
【北京高校】推荐阅读:
北京市市属高校10-04
北京有哪几所985高校和211高校05-29
北京高校党员在线学习05-29
北京市海淀区高校09-19
北京高校信息化联系人07-17
暑期招聘月开始 外地高校北京生源返京求职08-15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新政出台 3000教师岗位公开招聘07-11
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工作总结08-26
近20万人高校毕业 北京市急需四类人才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