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患儿

2024-07-17

儿科患儿(通用9篇)

儿科患儿 篇1

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仅增加了社会保障及医疗资源的负担,并给患儿带来了身心的痛苦;还激化了医患矛盾,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屡见不鲜[1]。目前,预防医院感染已成为现代医院管理和医疗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2]。

儿科承担着对患儿进行急、危、重症抢救和日常医疗任务,是感染高发科室之一。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不规范,管理制度的执行不认真,无菌操作的严谨性差,考核监督机制薄弱等是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且儿科住院患儿中婴幼儿占大多数,其抵抗力低下,住院时容易发生医院感染。特别是冬季,大部分家长怕着凉,开窗通风时间较短,又由于探视者多,病房空气质量下降,各种病毒随之带入病室极易引起患儿二重感染。有效控制、预防医院感染发生,才能更好地提高医疗质量水平,而其中保持良好的住院环境、控制因手污染导致的医源性感染,已成为儿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各个环节的把关,我院儿科医院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患儿4 738例,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结合患儿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由医生确诊而上报院感科的例数为医院感染发生例数。

1.2 方法

分析4年来住院患儿医院感染资料,找出原因,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保持环境清洁,做好手卫生,坚持无菌技术操作。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发病率

2010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患儿发生医院感染47例,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99%,医院感染率从2010年的1.67%下降到2013年的0.34%,呈逐年下降趋势。见表1。

2.2 医院感染发生部位分布

住院患儿医院感染发生部位以上呼吸道为首,其次为胃肠道、脐部等,其发生部位及构成比见表2。

3讨论

从表1可以看出,经科室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使医院感染率逐年下降。表2显示出呼吸道感染占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的51.06%,空气传播、交叉感染是儿科呼吸道感染最重要的途径;胃肠道感染占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的27.66%,与手卫生有密切关系;病室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可预防医院感染发生。

3.1加强医院各级人员感染知识培训,杜绝医源性感染要求医务人员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的防控,不仅要对科室医护人员进行培训,还要对实习生、护理员,卫生员等进行感染知识培训,对医护人员定期进行考核,对实习生、护理员做到定期培训,要求人人熟悉各年龄阶段和不同季节的易感疾病。护士长在日常工作中起到监督作用,使各类人员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不断提高全员认知水平和参与意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一致,有效增强责任意识。全体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

3.2加强家属及患儿的入院宣教,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儿科病房的卫生宣教尤为重要,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患儿和家属的卫生观念、生活器具的消毒隔离、手卫生等环节的教育和督导缺一不可[3];要反复强化,认真检查。减少病区人员流量,尽量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坚持执行探视制度,对家属进行疾病转归健康教育。患儿入院后不能乱窜病房,从而减少交叉感染发生的机会。家属根据医院宣教内容要正确引导患儿。

3.3提高病室环境质量,加强室内空气消毒儿科病房拥挤,人均拥有床位比较少,患者多时使病房不同病种无法完全分开,存在医院感染隐患;再者家属陪侍过多,空气质量下降,加大了医院感染的可能性。护理操作前后用有效氯消毒剂擦拭工作台面、治疗盘、地面;要保证病室每日通风2次,每次30 min~60 min,每日用500 mg/L含氯消毒液擦拭床头柜及地面,每月进行空气、物表、工作人员手消毒液、一次性用物等的细菌培养检测,及时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特别是新生儿室,更要严格执行新生儿室消毒隔离制度。

3.4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消毒隔离制度,其中特别要重视医护人员的手卫生,这是基层医院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4]。而洗手是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5],每项操作前后都要用速效消毒液进行手消毒,用品严格一次性使用,避免交叉感染。

3.5严格遵循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 严格控制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有感染者使用低毒高效抗生素,避免长时间使用广谱抗生素,以防二重感染。

3.6加强医院感染的漏报管理科室人员应配合院感科人员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病例,进行分析,积极采取措施,不仅减少了漏报率,还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保证了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谭永强.综合医院儿科病房医院感染分析及防治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56-58.

[2]袁纯,严海斌,管建粉,等.医院儿科医院感染原因分析及防范策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8):2429-2430.

[3]潘莉敏.小儿院内感染90例临床分析及防范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0):669-670.

[4]游建萍,黄庆,府伟灵,等.手卫生所致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4):426-428.

[5]邱方城,王崇玉.医护人员洗手后葡萄球菌带菌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3):300-301.

儿科患儿 篇2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麻疹的病原体是

A.链球菌

B.风疹病毒

C.疱疹病毒

D.麻疹病毒

E.水痘病毒

2.麻疹的传播途径最主要是

A.皮肤

B.消化道

C.呼吸道

D.垂直传播

E.血液传播

3.典型麻疹皮疹最先出现的部位是

A.面部

B.上肢

C.下肢

D.躯干部

E.耳后、发际

4.下列哪项是麻疹出疹期的主要临床表现

A.发热

B.典型皮疹

C.麻疹粘膜斑

D.米糠样脱屑

E.褐色色素沉着

5.早期发现麻疹最有价值的依据是

A.发热

B.结膜炎

C.麻疹接触史

D.麻疹口腔粘膜斑

E.上呼吸道卡他症状

6.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喉炎

B.肺炎

C.脑炎

D.中耳炎

E.心肌炎

7.麻疹出疹时间与发热的关系是

A.发热1天~2天出疹,热退疹出

B.发热2天~3天出疹,出疹时仍发热

C.发热3天~4天出疹,出疹期热更高

D.发热3天~4天出疹,热退疹出

E.发热5天~6天出疹,出疹时可以发热,也可以体温正常

8.关于麻疹的护理措施中,错误的是

A.密切观察病情

B.高热时宜用冰敷以迅速降温

C.绝对卧床至皮疹消退、体温正常

D.经常翻身拍背,保持呼吸道通畅

E.给予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饮食

9.生后初次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的年龄是

A.1天

B.1个月

C.6个月

D.8个月

E.1岁

10.降低麻疹发病率的关键措施是

A.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

B.易感儿按时接种麻疹疫苗

C.患儿停留过的病室要彻底通风

D.易感儿接触患儿后注射免疫球蛋白

E.流行期间易感儿不要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11.结核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

A.血液传播

B.胎盘传播

C.呼吸道传播

D.消化道传播

E.皮肤破损处传播

12.PPD试验的注射方法是

A.口服

B.皮下注射

C.皮内注射

D.静脉注射

E.肌肉注射

13.PPD试验结果局部硬结为10mm~19mm,其表示符号是

A.-

B.+

C.++

D.+++

E.++++

14.PPD试验一般用PPD制剂0.1ml,含结核菌素

A.1单位

B.2单位

C.3单位

D.4单位

E.5单位

15.结核菌素试验后何时观察结果

A.12小时内

B.13小时~24小时

C.25小时~36小时

D.48小时~72小时

E.72小时以后

16.下列抗结核药物,哪种是全杀菌药

A.链霉菌

B.异烟肼

C.乙胺丁醇

D.吡嗪酰胺

E.乙硫异烟胺

17.下列哪一项是抗结核病的首选和必选药

A.异烟肼

B.利福平

C.链霉菌

D.乙胺丁醇

E.吡嗪酰胺

18.结核性脑膜炎早期主要临床表现为

A.发热

B.昏迷

C 抽搐

D.性格改变

E.脑膜刺激征

19.预防小儿结核病的的有效措施是

A.隔离患者

B.普种卡介苗

C.及时发现患者

D.对小儿进行预防性化疗

E.隔离治疗患者及普种卡介苗

20.关于结核菌素试验,正确的是

A.一般用1:100的浓度

B.阴性反应可排除结核病

C.注射后15分钟观察局部反应

D.阳性反应表示有活动性结核病

E.机体免疫反应受抑制时,可表现为假阴性

21.结核病预防性化疗常选用的药物是

A.异烟肼

B.利福平

C.链霉素

D.吡嗪酰胺

E.乙胺丁醇

22.结核菌素试验假阴性应除外

A.使用激素后

B.重症结核病

C.重度营养不良

D.急性传染病后

E.接种卡介苗 4周~8周后

23.PPD试验的部位是

A.左前臂掌侧中上1/3交界处

B.左前臂掌侧中下1/3交界处

C.右前臂掌侧中上1/3交界处

D.右前臂掌侧中下1/3交界处

E.左前臂伸侧中下1/3交界处

24.诊断结核性脑膜炎最可靠的依据是

A.结核中毒症状

B.胸片X线检查

C.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

D.脑脊液中找到结核菌

E.脑脊液细胞计数和生化检查

25.结核病短程疗法的疗程一般为

A.3个月

B.6个月

C.9个月

D.12个月

E.18个月

(二)A2型题

26.女孩,4岁,患疱疹性结膜炎,伴低热、盗汗、纳差、消瘦,并有结核病接触史,做PPD皮试时,最好从几个结核菌素单位开始试验

A.5单位

B.4单位

C.3单位

D.2单位

E.1单位

27.10个月女婴,因低热、嗜睡半个月,烦躁、呕吐、双眼上翻入院。体查:前囟饱满,心肺无异常,颈抵抗(+),脑脊液潘氏实验(++),细胞数200×10/L,糖1.5mmol/L,氯化物95mmol/L。最可能的医疗诊断是

A.中毒性脑病

B.结核性脑膜炎

C.化脓性脑膜炎

D.真菌性脑膜炎

E.病毒性脑膜炎

28.6岁男孩,接种过卡介苗,入学体检做PPD皮试,结果为硬结直径为8mm,浅红色,边缘不整,3天后反应消失,应考虑

A.结核感染

B.应复种卡介苗

C.给予预防性化疗

D.接种卡介苗后反应

E.体内有活动性肺结核

629.1岁半小儿,4天前发热、咳嗽、流涕,今晨发现耳后、发际浅红色斑丘疹,两眼泪汪汪,咽喉充血,结膜充血,口腔粘膜红,呼吸音粗。最可能是

A.水痘

B.风疹

C.麻疹

D.幼儿急疹

E.过敏性皮炎

30.2岁男孩,未接种麻疹,今在幼儿园中接触过麻疹患儿,当即给予丙种球蛋白注射。对该男孩应免疫观察的时间是

A.1周 B.2周 C.3周 D.4周 E.5周(三)A3型题

2岁患儿,发热、咳嗽3天,流涕、流泪,大便稀、每天3次~4次。10天前曾因“感冒”到医院就诊过。体查:体温39.8℃,结膜充血,颊粘膜粗糙、充血,耳后发际处可见少许浅红色斑丘疹。心肺检查无异常。

31.最可能的医疗诊断是

A.风疹

B.麻疹

C.猩红热

D.幼儿急疹

E.肠道病毒感染

32.对该患儿最应警惕的并发症是

A.喉炎

B.肺炎

C.脑炎

D.中耳炎

E.心肌炎

33.对该患儿的护理措施,错误是

A.卧床休息

B.隔离患儿

C.加强皮肤护理

D.监测体温,迅速降温

E.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半流饮食

1岁男儿,低热、睡眠不安7天,时有呕吐、咳嗽,家中无结核病人。体查:烦躁不安,前囟隆起,心肺无异常,肝脾轻度肿大,脑脊液外观毛玻璃样,WBC25×10/L,N 0.3,L 0.7,潘氏试验(+),糖1.63mmol/L,氯化物95.8mmol/L,PPD皮试(+)。

34.最可能的医疗诊断是

A.中毒性脑病

B.结核性脑膜炎

C.化脓性脑膜炎

D.真菌性脑膜炎

6E.病毒性脑膜炎

35.对该患儿,最正确的用药是

A.青霉素+氯霉素

B.青霉素+甘露醇

C.青霉素+更昔洛韦

D.INH+RFP+PZA+SM

E.青霉素+INH+RFP

(四)B1型题

A.异烟肼

B.链霉素

C.红霉素

D.氧氟沙星

E.乙胺丁醇

36.属于全杀菌的抗结核药是

37.属于半杀菌的抗结核药是

38.属于抑菌的抗结核药是

A.惊厥,昏迷

B.颅神经瘫痪

C.右侧肢体偏瘫

D.脑膜刺激征阳性

E.情绪改变,嗜睡,呕吐

39.结核性脑膜炎早期的表现为

40.结核性脑膜炎中期的表现为

41.结核性脑膜炎晚期的表现为

(五)X型题

42.麻疹恢复期的临床表现有

A.发热

B.皮疹出现

C.麻疹粘膜斑

D.米糠样脱屑

E.褐色色素沉着

43.麻疹的隔离期是

A.出疹后5天

B.出疹后7天

C.出疹后10天

D.并发肺炎者,至出疹后10天

E.并发肺炎者,至出疹后2周 44.结核菌素试验阴性可见于

A.未感染过结核

B.接种麻疹疫苗后

C.结核菌素试验失败

D.机体免疫反应低下

E.初次感染结核4周~8周以内

45.原发型肺结核包括

A.胸膜炎

B.肺部空洞

C.原发综合征

D.干酪样坏死

E.支气管淋巴结结核

46.结核性脑膜炎典型病例临床过程可分为

A.早期

B.中期

C.晚期

D.后遗症期

E.终末期

二、填空题

1.原发综合征病理包括____、____、____。

2.抗结核药物中全杀菌药物有____、____。

3.典型麻疹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4个时期,即:潜伏期、____、____、____。

4.预防麻疹最关键措施是接种____。

三、名词解释

1.麻疹粘膜斑

2.原发型肺结核

3.结核性脑膜炎

四、简答题

1.简述麻疹患儿高热的护理措施。

2.试述麻疹前驱期的临床表现。

3.简述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反应的意义。

4.试述婴儿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3.E 4.B 5.D

6.B 7.C 8.B 9.D 10.B

11.C 12.C 13.C 14.E 15.D

16.B 17.B 18.D 19.B 20.E

21.A 22.E 23.B 24.D 25.B

26.E 27.B 28.D 29.C 30.C

31.B 32.B 33.D 34.B 35.D

36.A 37.B 38.E 39.E 40.D

41.A 42.DE 43.AD 44.ACDE

45.CE 46.ABC

二、填空题

1.肺部原发灶 支气管淋巴结病灶 淋巴管炎

2.异烟肼 利福平

3.前驱期 出疹期 恢复期

4.麻疹减毒活疫苗

三、名词解释

1.在下磨牙相对的颊粘膜处;散在沙粒状的白色斑点,周围有红晕,迅速增多并融合;持续1天~2天逐渐消失;对麻疹的早期诊断的特殊意义。

2.结核茵初次侵入肺部后发生的原发感染,是小儿肺结核的主要类型;包括原发综合征和支气管淋巴结结核。

3.简称结脑,是结核杆菌侵犯脑膜所引起的炎症;常在结核原发感染后一年以内发生,尤其在初染结核3个月~6个月最易发生;是小儿结核病中最严重的类型。

四、简答题

1.(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合适的温湿度;

(2)监测体温;

(3)如体温升至40℃以上,可用小剂量退热剂或温水擦浴,缓慢降温;

(4)避免强行迅速降温,引起末梢循环障碍而使皮疹突然隐退。

2.(1)发热:中度以上发热;

(2)上呼吸道炎:咳嗽、流涕、结膜充血、流泪、畏光及眼睑水肿等;

(3)麻疹粘膜斑:在出疹前24小时~48小时出现,下磨牙相对的颊黏膜处,如沙粒状的白色斑点,周围有红晕;

(4)皮疹出现后1天~2天迅速消退,可留暗红色小点。

3.(1)曾接种过卡介苗,人工免疫所致;

(2)3岁以下,尤其是1岁内小儿未未接种过卡介苗者,表示体内有新的结核病灶;

(3)儿童无临床症状而仅呈一般阳性反应者,表示曾感染过结核杆菌;

(4)由阴性反应转为阳性反应,表示新近有感染;

(5)强阳性反应者,表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

4.(1)发病急,可表现为急起高热,开始即可有脑膜刺激征或以惊厥为首发症状;

儿科患儿 篇3

关键词护理人文关怀心理支持

临床资料

在住院患儿家长中500人,其中男230人,女270人;高中以上有190人,初中文化程度220人,小学以及文盲有90人,根据不同性别以及文化程度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有效沟通。

实施的前提:转变护理人员的服务理念。引导护理人员更新服务理念,重视患儿和家长需求的满足,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强调个性化护理,强调对其的重视,强调个性化服务,根据患者不同的习俗、爱好提供特需服务。护理人员应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业务素质和人文科学的修养,以适应新的医学模式。儿科护理人员应该热爱护理工作,对工作认真负责,提高各种穿刺成功率,掌握语言沟通技巧,体现对患儿的疾病和痛苦都予以照顾和尊重,营造善待生命、团结向上的氛围。创造温馨、快乐、自然、舒适的病房环境。走廊及房间墙壁上悬挂卡通图画,墙壁刷成粉红色,病房里用多彩的床单,娱乐室放置益智玩具,让孩子如同在家中一般,减轻患儿恐惧感。根据病房实际情况,满足家属,如饮食、休息、洗漱等生活需要,病房内配置微波炉、洗衣机、晾衣架、陪护休息室等。

方法

入院初期:①患儿和家长初次来到陌生的环境,护士应用热情的语言,和蔼的态度给予接待,详细介绍住院环境、病房设施及使用方法,减少患儿及家长的陌生感。(鲥患儿实行专人护理。护理人员应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及精湛的护理技术救护患儿,是关爱生命的具体表现,同时取得家长及患儿的信任。③通过有效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的病情,帮助家长缓解因孩子患病带来的压力,让其对孩子状况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并对孩子的健康充满信心,争取早日康复。并对关心的收费问题给予沟通,让其“花最少的钱,享受最好的服务”。

住院期间:①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可通过恰当的语言对患儿由衷地赞赏,融洽气氛,拉近与家属的距离。②让家长意识到自己作为家长的重要性。家长的情绪很大程度上影响患儿的情绪,特别是年长儿,他们的反应往往受家长情绪波动的影响。指导家长情绪不要激动,特别是一些慢性病人,不可在孩子面前谈论病情,否则对患儿康复不利。③关心照颐孩子的同时也要关心家长。关心家长的睡眠、饮食,了解家长的心理活动。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孩子生病备受关注,有些家长往往深深自责,护士应给予正确的引导,给予安慰,让家长接受事实,积极配合,争取孩子早日康复。④在决定孩子的护理方案中,让家长积极参与,让家长懂得遵医行为的重要性,指导家长要摒弃传统的陋习,宣扬科学养儿、育儿,教会家长如何正确、科学地照顾、喂养、护理孩子。如:指导家长如何正确使用尿布,如何合理地添加辅食等。⑤学会倾听。专心倾听家长的陈述,与家长讨论他所担心的及所关心的问题,然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予耐心地解答,也可请大夫一起解答家长提出的问题。

出院时:①出院需用药的要向家长明确药物的应用剂量、方法、时间等。出院后需要家长亲自操作的应教会其熟练掌握,并留下科室电话,以便随时咨询。②对患儿的饮食、活动、休息等做出具体指导,不可太笼统,强调休息的重要性,告之家长休息也是某些疾病的治疗手段。③告之家长复诊的事宜,并做好随访工作。

讨论

儿科患儿家属心理状态分析与对策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临床研究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儿科住院患儿家属为观察对象, 其中, 男60例, 女40例, 年龄25~65 (44.5±13.1) 岁。文化程度为:25例大专以上, 44例高中, 31例初中以下。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10±4.5d。

1.2 方法

使用本院自制的调查问卷对患儿家长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分析, 问卷共包括11个问题, 主要涉及患儿家属不信任与怀疑、缺乏安全感与恐惧、紧张与焦虑及其他心理状态。共发放100份问卷, 回收100份, 回收率为98%。所有患儿家属均根据其心理状态类型, 接受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软件对本次医学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比较, 使用χ2检验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若P<0.05, 则表示数据之间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心理护理干预, 所有患儿家属的心理问题均显著改善 (P<0.01) 。见附表。

3 讨论

3.1 心理问题类型

(1) 悲观失望心理。对于慢性疾病的患儿, 其家属常会受到治疗效果不理想、病程长等因素的影响, 造成较大的经济、体力和精神压力, 从而对临床治疗过程出现悲观失望心理。 (2) 烦恼与忧虑。患儿发生疾病后, 不仅会引发家长对于孩子健康和安全的担忧, 而且会将其原有的工作和生活秩序打乱, 进而产生很多棘手的问题, 家长一时难以应付, 并会出现烦恼与忧虑心理。 (3) 怜爱、自责心理。孩子是家庭的主要成员, 一旦孩子发生疾病, 家长常会出现自责心理, 认识是自己的失职导致的。很多家长在得知小儿患病后, 第一时间会认为是自己的过失, 进而出现内疚和自责心理, 并对患儿的临床治疗过程造成不良影响, 严重者还会迁怒于医疗人员, 甚至拒绝治疗。第四, 盲目求医心理。所有疾病在不同的阶段都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家属通常希望医生针对患儿的某些体征或症状, 以及疾病发展过程的某一阶段进行治疗, 而并未认识到系统治疗的重要性[1]。

3.2 对策分析

(1) 加强患儿家属的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要充分利用护理操作时间, 对患儿家属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深化其对于疾病和治疗措施的认识, 从而消除患儿家属的盲目性和恐惧感, 使其做好应有的心理准备, 认识到各项治疗和护理措施的重要作用[2]。 (2) 为患儿及其家属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医院的医疗环境会对患儿及其家属的心理状态产生直接的影响, 创造一个温馨、清洁、整齐的住院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通过向患儿及其家属介绍主管医生及护士、开展入院宣传教育, 既能够帮助患儿尽快融入医院环境, 又可以在患者中树立良好的医疗人员形象。同时, 医疗护理人员的言行也会对患儿及其家属产生一定的影响, 医护人员在为其提供医疗护理服务时, 应充分尊重患者, 使其安心接受治疗, 在医院中获得安全感, 消除陌生感[3]。 (3) 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医护人员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获得患儿家属信任的关键。医护人员在每一项工作中, 都应保证做到严谨认真, 抓住所有机会与患儿家属交流, 从而获得患儿家属的信任感和依赖感。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向患者家属传授疾病和生活的护理知识, 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从而缓解其心理和精神负担[4]。

综上所述, 对儿科住院患儿家属的心理状态进行系统分析, 并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 能够显著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降低医患纠纷的发生率, 从而为护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保证。

摘要:选择2011年7月~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儿科住院患儿家属为观察对象, 调查分析患儿家属的心理状态, 并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 回顾分析患者的心理护理效果。结果儿科住院患儿家属心理护理前后, 其心理状态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 (P<0.01) 。由本次临床研究结果可见, 儿科住院患儿家属接受心理护理, 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护理效果, 能够对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起到有效的调整作用, 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儿科,患儿家属,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付明华.住院患儿家属心理分析与干预[J].临床合理用药, 2010, 3 (8) :89-90.

[2]陈丽红.影响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患儿家属心理状态的相关因素调查[J].现代临床护理, 2008, 7 (6) :9-10.

[3]刘苓.儿科住院患儿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2) :91-92.

儿科血液病患儿医院血流感染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儿科血液病区患儿253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血流感染患儿58例,感染率为2.29%,男36例,女22例;年龄6个月~16岁,年龄≤2岁的4例,3~10岁41例,11~16岁13例;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45例,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儿5例,地中海贫血5例,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uvenile myelomonocytic leukemia,JMML)1例,重度嗜血细胞综合征(HPS)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1例。患儿有畏寒发热时即做血培养,共留取血培养269份,血培养阳性结果60份,其中2份阳性结果临床考虑为污染所致,可分析血培养阳性结果共计58份。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经过免疫分型、组织化学、骨髓细胞学、染色体分型和融合基因定量检查等确诊。血流感染均发生于化学治疗期或使用免疫抑制剂后。

1.2 诊断标准

血液病的临床诊断参照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三版)[3]。医院血流感染的临床诊断参照卫生部2001年《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真菌血流感染的诊断标准为:血液真菌培养呈阳性,且临床症状和体征符合相关致病菌感染的表现[4]。病原学诊断标准为临床感染诊断明确并符合以下至少一项:(1)血培养可分离出病原微生物血液,常见皮肤菌如类白喉棒状杆菌等需有2次或多次培养阳性;(2)血液中检测到病原体的抗原物质。同时排除实验室结果与临床症状不符病例。

1.3 药物敏感性检测

血培养瓶上机监测,仪器显示阳性结果后转种分离培养,同时涂片行革兰染色镜检,分离所得的菌株用Bac T/ALERT 3D微生物全自动检测系统(生物梅里埃公司,法国)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药敏结果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标准。

1.4 疗效判断标准

患儿出现感染后即予抗感染、补液、物理降温等对症支持治疗。病情控制:体温下降至37℃以下,局部病灶消退,全身及局部症状好转;病情加重:体温持续不降,感染病灶扩大或加重,全身或局部症状未缓解。

2 结果

2.1 血液病患儿原发感染部位

感染部位前5位依次为肺部、上呼吸道、口腔黏膜、肠道及肛周感染,所占比例分别为18.97%、13.79%、12.07%、10.34%及6.90%,血液病患儿医院感染部位见表1。

2.2 病原菌种类

结果显示,本研究共分离病原菌5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1株(53.45%)、革兰阴性菌25株(43.10%)、真菌2株(3.45%)。革兰阳性菌中较常见的有: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中较常见的有: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见表2。

2.3 实验室检查结果

2.3.1 血常规检查结果

对58例发生感染的血液病患儿行外周血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大多数<1.0×109/L,其中<0.5×109/L者52例(89.66%),(0.5~1.0)×109/L者5例(8.62%),>1.0×109/L者仅1例(1.72%)。

2.3.2 药敏实验结果

本研究中检测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包括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等20例,共占34.48%,其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差异较大,对氨苄西林、青霉素-G的耐药率分别为88.24%、76.47%,对万古霉素均敏感;60%(3/5)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耐药,2株对头孢类耐药,但均对亚胺培南敏感;大肠埃希菌均对亚胺培南敏感,对青霉素-G耐药,对头孢曲松、头孢唑啉、头孢呋辛耐药的菌株分别为3株、2株、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对青霉素-G、苯唑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左氧氟沙星等均有不同程度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均对亚胺培南敏感。

2.4 治疗与转归

58例患儿经抗感染治疗26例(44.83%)在4 d内体温基本控制;15例(25.86%)在4~7 d内体温得到控制;8例(13.79%)的体温控制时间>7 d;6例患者因病情恶化而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其中阴沟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溶血葡萄球菌及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各1例;2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儿死亡;1例患儿因真菌感染死亡。患儿经治疗后病情被控制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0.5×109/L者7例(12.07%);(0.5~1.0)×109/L者16例(27.59%);>1.0×109/L者26例(44.83%)。

3 讨论

血液病患儿多数免疫功能低下,如为恶性血液病则表现为成熟中性粒细胞减少及功能缺陷,而接受大剂量化疗、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及广谱强效抗生素以及疾病本身等原因,会进一步减少患儿的中性粒细胞数量及降低机体免疫功能,此外抗菌药物的使用也易引起机体内菌群失调,使得条件致病菌或真菌感染的风险增加[5]。而一旦引起血流感染,如影响血流动力学,则患儿病情更加凶险,为血液病患儿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本研究显示,血液病房患儿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29%,低于文献[6,7]报道的血流感染发生率11.3%~21.0%。血培养阳性率为21.56%(58/269),略高于文献[8]报道的血培养阳性率20.8%。感染发生率较低原因可能为:(1)对粒细胞缺乏患儿进行保护性隔离;(2)定期对患儿家属进行卫生知识宣教;(3)重视静脉穿刺、口腔黏膜及肛周等部位的护理预防。而血培养阳性率略高的原因可能与定期抗感染的培训、抽取血培养的时机把握、强调多次多部位留取标本有关。

本次研究中,常见原发感染部位中肺部感染居首位,为18.97%,其次为上呼吸道、口腔黏膜、肠道、肛周、皮肤软组织、牙龈及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处,提示临床上常见的感染途径是呼吸道与消化道。其原因可能与儿科血液病房与普通病房共用楼梯、病区患儿较多、普通陪护等导致的交叉感染有关。既往相关研究显示,革兰阴性菌是导致血液病房患儿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其中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是主要感染病原菌[8,9]。而本次研究结果中,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所占比例为53.45%,包括表皮葡萄球菌11例、溶血葡萄球菌6例、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等,表明革兰阳性球菌在院内血液病区儿童感染中已成为主要菌群,且处于逐渐上升趋势,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居多,可能与临床上广泛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等侵入性操作有关,临床上需引起重视。虽然真菌血流感染发生率不高,本次研究中仅发生2例,但临床症状较重,因此在怀疑真菌感染或血培养阳性时,即使不能确定是否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也应尽早拔管[10]。本次58例血流感染患儿中49例治愈,3例死亡,治愈率为84.48%。死亡患儿均因感染所致,治疗失败例数高于国内文献报道[11]。其原因可能受限于本次研究样本量较小,也可能与早期监测在治疗期间未得到有效重视有关。因此临床上须加强血液病患儿的早期检测并据病原菌种类及时调整临床用药。

药敏实验显示,表皮葡萄球菌仍然是最主要的CNS致病菌,其对氨苄西林、青霉素-G的耐药率较高,对万古霉素均敏感;溶血葡萄球菌感染比例亦较多,Alam等[12]认为这可能与其出现耐万古霉素菌株有关。但本次研究中的6株溶血葡萄球菌并未出现耐万古霉素菌株,两者相关性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因此万古霉素可作为上述菌株医院血流感染的首选药物,待临床症状改善、体温下降后再根据药敏实验结果实施降阶梯疗法。而革兰阴性菌多对亚胺培南敏感,大肠埃希菌对青霉-G、氨苄西林、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较高,治疗上应同肺炎克雷伯菌,首选亚胺培南。

儿科患儿 篇6

1 考虑患儿病情、理解家属心情, 维持正常就诊秩序

在儿科候诊过程中, 儿科分诊护士应该掌握好就诊的先后顺序, 注意观察发热患儿的病情变化, 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和安排就诊以确保患儿的安全。原则上发热 (体温超过39 ℃) 的患儿优先安排就诊, 中等发热患儿和低热患儿可让其稍作等待按先后顺序就诊。但在候诊过程中, 患儿第一次生病发热时, 家长常常会显得特别紧张、焦虑, 只是低热也想提前就诊, 这时护士不能简单地拒绝家长的要求, 要理解家长由于孩子生病给他们带来的痛苦, 提供必要的心理帮助, 使其消除紧张和焦虑情绪, 让其耐心等候, 保证正常就诊秩序。

2 善于与患儿家长沟通, 掌握患儿症状, 做好就医前的准备

在家长抱着小儿来就诊时, 分诊护士应与患儿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 建立起融洽的关系。可先亲切地询问家长小儿有何不适, 家长会告诉患儿生病的症状;如果有不明白者可以提示性地询问小儿是否发热或有无其他症状, 如果不知道, 应给小儿测量体温。给患儿测量体温时应尽量测量腋温, 这样对患儿的损伤和危险性都比较小[2]。

与患儿家长沟通中, 需运用一定的沟通技巧, 说话要和蔼可亲、耐心、细心、贴心。只有这样, 家长才愿意与护士沟通, 分诊护士才能迅速准确地了解病情, 为患儿提供专业的护理。

3 安抚家长情绪, 灵活机动地处理突发事件

当患儿在就诊过程中突然因发热而引起抽搐, 应立即安排就诊并协助医生做好相应处理, 如量体温、吸氧。这时患儿紧张, 因从未见过这种情况, 表现为惊慌、害怕、焦急、不知所措, 分诊护士及时对患儿家长进行安慰和解释, 要告知患儿家长, 患儿抽搐原因与体温过高及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有关, 让患儿家长对此病有个大概的了解, 争取积极配合。

4 做好患儿家长的宣教工作, 增强家长照料患儿的信心

4.1 告知家长如何判断孩子发热 正常小儿的体温可以波动在一定范围内, 很多因素会影响小儿的体温, 如进食、运动、哭闹、衣被过厚、环境温度过高均可使体温略微增高。新生儿、婴幼儿和体弱儿的体温就更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但是一般不会超过正常范围0.5 ℃~1.0 ℃。发热的范围是腋温超过37.5 ℃, 37.0 ℃~37.5 ℃一般认为只是偏高, 只需少穿点衣物、到空气流通的地方、多喝水等散热处理[2]。

4.2 告知家长孩子易发热的原因 小儿比成人易发热, 是由于小儿生理特点和免疫功能低下造成的。小儿免疫功能差, 细菌、病毒进入机体后不易被杀灭而致病, 引起发热。从生理角度讲,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与成人相比, 其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不稳定、不完善, 也会引起发热[2]。

3.3 告知家长发热对孩子产生的危害 小儿发热是机体防御疾病的反应, 有其有利的一面, 但体温高、持续时间久往往会对机体产生不良的影响。高热使心血管负担加大, 大脑皮层抑制, 引起昏睡、昏迷、食欲减退、腹胀等。

3.4 指导家长护理发热患儿时的注意事项 观察体温变化, 一般隔4 h~6 h测体温1次, 并做好记录供医生参考, 尤其加强对夜间体温的观察, 夜间体温在多数情况下最高。居室通风, 温度、湿度适宜, 室内光线不能太暗, 以免影响观察病情;也不能太亮, 以免影响小儿休息。如果夏季使用空调, 温度不能太低。多喂患儿开水, 补充水分, 多排尿, 促进毒素排泄。注意饮食, 应以易消化、清淡为主, 一般吃流质或半流质, 以维持正常营养, 不宜进高脂肪、高蛋白食物, 以免增加消化道负担。

3.5 指导家长物理降温 高热时, 应予以物理降温。①温水擦浴, 水温比患儿体温低1 ℃, 应用清水。盆浴时间要短, 操作要敏捷, 注意擦干身体, 避免吹风。②头部冷湿敷, 冷湿敷时将小毛巾放入盛有凉水的面盆内, 打湿后略拧干, 以不滴水为宜, 敷在小儿前额或大血管走行处, 10 min~15 min更换1次。避免冷水将患儿衣服弄湿或水流入身体其他部位。小儿发热绝对不能捂汗, 以免虚脱或越捂越高引起高热惊厥。

4 小结

小儿发热症状极为常见, 发热的护理需要分诊护士具有高素质, 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具备应变能力、沟通技巧, 在工作中使用更多的心理护理知识, 从而使“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护理工作中进一步得到落实。

参考文献

[1]邓维英.患儿健康模式的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 2000, 16 (1) :56-57.

儿科患儿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资料:

2012年7~8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行输液治疗的3 d以上的患儿家长3350例,其中门诊2150例,住院1200例;男1580例,女1770例;文化程度:大学及以上867例,大专698例,高中750例,中专及以下1035例。

1.2 方法:

问卷设有统一的指导语,由输液室和病房护士发放并当场收回。共发放3350份,收回3350份,有效问卷3345份,有效回收率为99.85%。问卷共有12个项目组成,涉及到静脉输液的药品组成,配置,无菌操作,查对,静脉穿刺,妥善固定,用药合理,保护血管等,了解在患儿输液过程中家长的顾虑因素,选项包括“非常担心”“比较担心”“不担心”3个层次,以3、2、1分表示,分数越高表示家长对此项越担心,即安全需求越大。

2 结果

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担心护士不能一次穿刺成功(3.40±0.35)分,担心患儿不配合导致输液外渗和断针等危险(3.27±0.39)分,担心发生药物不良反应(3.2±0.37)分,担心护士配置药液不准确(3.15±0.36)分,担心护士加错药(3.05±0.35)分。其他为担心输液瓶中是否有杂质,担心护士行静脉穿刺是否会刮伤患儿头皮,担心护士输液错误,担心患儿的静脉反复穿刺造成血管损伤,担心输液速度快引起危险,担心医师给患儿使用的药物是否符合孩子的病情,担心液体输完后护士不能及时拔针或换液是否有空气进入的危险。由此可见,患儿在进行静脉输液的过程中,家长对静脉输液的安全需求较高。

3 讨论

3.1 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锻炼,提高穿刺成功率:

有调查表明患者在输液过程中最担心的是输液安全[1]。研究发现,患儿家长最担心的是护士能否做到一针见血。过硬的小儿穿刺技术是患儿静脉输液安全的重要保证,这样不但可以减少患儿的痛苦,还能大大的减轻护士的工作量,所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穿刺成功率的培训是一项长期又艰巨的工作。①注重新护士的培养和业务训练:对于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新鲜血液,要教会新护士在穿刺前要保持一个好的心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穿刺的好坏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点,先从简单易打的血管开始,慢慢的过度到较难的血管,并教育新护士一定要在有把握的情况下进行穿刺,不要试验性的盲目进针,一针穿刺不成功,要主动向家属和患儿道歉,取得患儿和家长的理解,并请上级护士给予患儿重新穿刺以免引起家长的不满。②做好沟通和解释工作: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和蔼可亲的态度与患儿进行沟通和交流,以获取患儿及家长的信任和配合。如我们科采用卡通贴纸来减轻患儿对打针的恐惧,表现好的小朋友就可以得到自己喜欢的卡通贴纸,这项措施效果非常好,许多小患儿为了得到自己心仪的贴纸,在穿刺时都表现的非常配合,这样也减轻了护士因患儿不配合而导致穿刺失败。③合理选择部位和血管:选择血管时选择易于固定的血管,2岁以内的患儿首先额静脉,其次是颞静脉,耳后静脉和枕静脉。因为额部血管浅,较粗,有利于固定。2岁以上的患儿可以选择周围静脉穿刺,但这并不是绝对的,视情况而定。④掌握穿刺技巧和固定方法:熟练掌握进针角度,深度及方向;头皮穿刺时正确固定针头,尽量使用3M透气胶带,固定时要使针尖部与皮肤紧贴,不要让针尖翘起,针柄部不可悬空活动可垫一个无菌棉球,使穿刺针和血管走向在同一直线上,局部固定后使用“S”或“E”型固定法加强固定。对于四肢静脉穿刺的可以穿刺后运用彩色固定板固定[2],尽量使针头和穿刺部位保持在一直线上,防止患儿因躁动或家长看护不当使针头滑脱或药液外渗,减少因此而导致的重复穿刺,同时也大大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3.2 加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重视从自身寻找问题:

输液的准确性、担心护士加错药或加药剂量不准确、害怕药物有不良反应都是家长较关注的输液安全问题。临床上在对患儿进行静脉输液时,经过的流程、环节较多,每位护士都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慎独精神来完成各环节的查对工作,保证输入药物、剂量的准确性[3]。①增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严格执行护理规范制度。静脉输液是一项最基本的操作,护理人员对重复操作易形成思维定势,凭经验、想当然的现象也时有发生[4]。护士要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做好消毒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叫号时必须认真核对患儿的名字、年龄、输液瓶贴上的信息是否和患儿主联上的信息一致。②工作认真慎独,正确执行剂量对发现的不正确医嘱及时向医师联系并纠正;熟悉各种药物剂量;冲配药物必须认真、有慎独精神,有条件者可在静配台进行药物配置工作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不易溶解的药物要在振荡器上充分化匀;因为儿科患者比较特殊,所以药物剂量一定要精确,根据不同的剂量选择不同的注射器进行冲配。我院门诊及病房都采用统一的电脑输液单,输液瓶上都黏贴电脑打印单,使护士在加药、输液时核对更加清楚,每个环节核对后都签上自己的工号和时间,使责任更明确,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加错药、输错液等差错的发生。

3.3 加强护患沟通,必要的告知到位:

护士要主动与患儿家长沟通,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5]。年轻护士要向经验丰富的年长护士讨教如何在输液过程中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培养自己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积极主动的与患者交流互动,满足患儿与家长合理的要求,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耐心回答家长和患儿的疑问,严格执行告知义务。如输液后输液的部位要制动,头皮静脉穿刺的患儿要告诉家长尽量以喂奶姿势抱住患儿,以防止患儿乱动造成药液外渗或穿刺针被拔出;输液过程中不能随意调节滴速,以防一次输入液体过多过快而加重心脏负担,发生心衰;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可以适当热敷以减轻局部不适和保护血管;告诉家长不要和别的患儿合用一个输液架,以免在换药液时发生差错;交待家属在孩子输液时不要离开输液室这个特定的范围,以免发生意外时护士不能及时处理等。通过护理人员积极有效的沟通和告知必要的输液注意事项,有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避免差错与纠纷的发生。

摘要:目的 了解儿科患儿家长在患儿静脉输液中的安全需求。方法 选择静脉输液3 d以上患儿家长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就患儿输液安全进行调查,共12项,以1~3分评分,得分越高即患儿家长对该项焦虑程度越高,其安全需求也就越高。结果 排名前五的分别是:担心护士在穿刺时不能做到一针见血(3.41±0.36)分;担心患儿由于躁动或家长的抱姿不正确而导致输液外渗和针头脱出等危险(3.21±0.39)分;担心发生药物不良反应(3.20±0.37)分;担心护士配置药液不准确(3.15±0.36)分;担心护士加错药(93.05±0.35)分。结论 儿科患儿家长对静脉输液的需求比较高。我们应加强对儿科护士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护士工作责任心,落实查对制度;实行输液告知服务,维护患儿及家长的知情权,更好的满足家长及患儿的需求。

关键词:患儿家长,输液安全,需求

参考文献

[1]孙丽娜.30例静脉输液患者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8):491-492.

[2]高世风.彩色固定板在小儿四肢输液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07,14(2):13.

[3]刘薇群,陈念湄.护士差错原因的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4):206-208.

[4]庄小荣.儿童门诊静脉输液安全分析与防范[J].医学信息,2003,26(2):542.

儿科患儿 篇8

关键词:儿科,抗菌药物,调查分析

抗菌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之一, 它的应用是否合理, 一直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指标, 也是临床工作者研究的热点[1]。但抗菌药物滥用现象仍十分严重, 从管理、宣传、学术等多方面着手遏制抗菌药物滥用势在必行。本研究对2014年1月1日~12月31日我院儿科住院的1 900例患儿展开调查, 并尝试从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给药途径及频率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以期为儿科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

1临床资料

本组1900例, 未使用抗菌药物108例 (5.68%) 。使用抗菌药物1 792例 (94.32%) 。选择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情况、用药频率及途径等项目, 其中抗菌药物联用率以使用人数为统计单位, 给药频率及途径以儿童用药人次为统计单位。

2结果

2.1联合用药情况本组抗菌药物单独使用1 467例, 占用药人数的81.86%;二联使用325例, 占18.14%;无二联以上使用。抗菌药物联用情况总体良好。

2.2药物使用情况所有患儿抗菌药物使用数量前10位分别为:头孢呋辛钠粉针、青霉素钠粉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粉针、美洛西林钠粉针、头孢噻肟钠粉针、头孢他啶粉针、阿洛西林钠粉针、呋布西林钠粉针、头孢曲松钠粉针、苯唑西林钠粉针,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临床使用以对患儿安全性好的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为主, 且前10位均为注射用药。调查中发现我院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及氯霉素抗菌药物未使用, 说明儿科医师已充分注意到使用这几类药物可能给患儿带来的严重不良反应, 对抗菌药物的选择比较慎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由于其耳毒性和肾毒性, 儿童应尽量避免该类药物在临床的应用, 临床有明确应用指征且无其他低毒性药物可供选用时, 要严密观察不良反应, 有条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个体化给药。研究表明,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血药最大峰值浓度或平均峰值浓度与最小抑菌浓度的比率, 与治疗反应呈很好的正相关, 相对较高的药物峰值浓度是临床抗菌治疗反应的决定因素[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口服几乎不被吸收, 需其治疗全身感染时, 采用注射给药方法。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抗生素由于对牙齿和骨骼发育可能产生不良影响, 应避免使用。新生儿期肝肾功能未发育成熟, 肝酶的分泌不足或缺乏肾脏清除功能较差, 应避免使用或减量使用, 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调整用药方案防止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

2.3给药途径主要以静脉给药为主, 共1 792人次 (94.32%) , 其他途径共108人次 (5.68%) 。静脉给药多可能与住院患儿年龄较小, 其他给药途径依次从性差及病情较重, 用药倾向于起效快的静脉用药, 能够快速达到血药浓度有关。但临床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污染十分严重, 它可引起肉芽肿、肺水肿、静脉炎、过敏反应、热原样反应、血栓、组织坏死、肿瘤样反应等, 另外静脉给药还可能引起局部位置的疼痛、肿块、硬结, 感染机会的增加, 输液反应和医疗费用的增加等, 临床使用时重视静脉给药可能给患儿的不良影响。

2.4给药频率静脉给药2次/d给药1 529人次 (80.47%) , 其他口服、肌内注射等给药频率基本合理, 但在静脉给药时, 为了护士方便和增加患儿的依从性, 静脉给药次数偏少。临床使用最多的青霉素类与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其杀菌作用主要取决于血与组织药物浓度超过致病菌最低抑菌浓度 (MIC) 的时间, 其用药原则是缩短间隔时间, 减少每次用量。临床应用时往往偏重药物选择, 忽视每天必须使用的次数和间隔时间, 应引起重视。临床影响抗菌药物疗效发挥的因素较多, 其中剂量及用法的合理选用是一个作用因素, 也是临床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3]。抗菌药物的应用必须符合药物在人体的药物动力学规律, 药效学特性及其理化特性。否则不仅不能发挥其最大效应, 甚至导致抗菌药物治疗的失败, 还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青霉素类抗生素为繁殖期杀菌剂, 药效学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显示, 其疗效高低与血浆峰值浓度成正比, 与持续恒定的血药浓度关系不大, 因此不必长时间的维持一定的血药浓度。血药浓度波动太大, 给药间歇期超出细菌生长抑制期, 达不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对老年人或肾功能减退患者适当减少给药剂量, 否则血药浓度过高, 易产生中枢毒性, 须警惕“青霉素脑病”的发生。

3讨论

抗菌药物能选择性抑制或杀灭细菌等病原微生物, 对防止多种感染性疾病及降低病死率起重大作用, 是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临床应用还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合理现象, 由此导致医药资源浪费和医疗费用的增长, 更为严峻的是细菌耐药情况也较为突出, 这已经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与控制细菌耐药已刻不容缓[4]。为遏制我国抗菌药物滥用的现象, 卫生部相关部门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具体环节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发现, 抗菌药物在预防用药方面不合理的现象最常见。比如Ⅰ类切口可以不用抗菌药物的却使用, 有的患者手术前2h以上就使用了抗菌药物, 手术时已经失去了预防效果。卫生部相继发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和《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5]。为了规范使用抗菌药物, 新规定中对抗菌药物预防使用作出了相应的量化规定: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30%, 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min~2h, 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24h。抗菌药物不能代替手术前后的清洁工作, 更不能代替手术操作的感染控制。在新规定中还提出了将建立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 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级。

在我国抗菌药物滥用现象十分严重, 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 不仅造成浪费, 而且可引起不良反应、过敏、二重感染和诱导产生细菌耐药, 对其临床使用进行有效的监控非常必要。

我院儿科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整体上存在起点高、档次高和滥用问题。从本次调查看, 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在某些环节存在不合理现象, 应引起重视: (1) 个别联合用药与预防用药应用指征掌握不严; (2) 广谱、高档抗菌药物使用过多。 (3) 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 忽视了静脉给药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 (4) 某些药物给药次数偏少, 忽视了药理学指数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5) 无指征的预防用药, 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用法不合理等等。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并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应多角度综合考虑, 才能达到合理用药的目标。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十分重要。在抗菌药物应用得到有效监控的基础上, 我院已制定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指导方案, 并正加紧落实考评标准, 旨在将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纳入医院质量和综合目标管理, 提高临床合理用药的整体水平。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是一个长期限而艰巨的任务, 尚需各方面的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04) 285号[J].

[2]梅丹, 李大魁.静脉滴注抗菌药物粉剂中不溶性微粒考察, [J].中国药学杂志, 1999, 34:670-672.

[3]李端.药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45.

[4]肖永红.我国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现状与思考[S].中国执业药师, 2011, 04 (4) .

儿科患儿 篇9

1 患儿家长主要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表现

1.1 焦虑和紧张

入院时对疾病缺乏认识, 对环境的陌生感引起的紧张与焦虑。

1.2 由于心疼孩子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的检查产生的恐惧感。

1.3 怀疑和不信任

1.3.1 对疾病不了解引起的对治疗方案的怀疑。

1.3.2 对医务人员由于年龄、性别、言语、着装等外在条件和表现引起的不信任。

2 患儿家长其他心理表现

2.1 容忍

对于患儿不正确行为的容忍和支持是许多家长的共同表现。他们认为孩子的生病是自己照顾不周造成的, 对孩子有歉疚感, 于是对孩子病中的不合理要求尽量满足。

2.2 依赖感

家长对患儿日常生活上的照顾也依赖于护理人员, 而对自己的表现缺乏信心, 生怕自己的动作会伤及孩子。

3 护理措施

首先要找出患儿家长存在的心理问题, 分析形成这些心理问题的原, 根据不同的原因进行心理护理。

3.1 对家长焦虑心理的护理

3.1.1 对环境陌生引起的焦虑护士可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和病区设施, 住院期间需要遵守的各种规定, 帮助家长尽快熟悉就医环境。

3.1.2 对由于对疾病不了解引起的焦虑, 可以通过进行病人

教育。介绍病情、疾病的发病原因、一般治疗方案、护理措施、尤其对家长在平常可以做到的护理措施进行讲解, 如饮食护理, 详细说明哪些食品可以吃, 哪些不能吃等。使家长对疾病有所了解, 并对自己可以为孩子所做的事情有信心。

3.1.3 对病情变化引起的焦虑护士应耐心解释可能造成

病情变化的原因, 并向家长说明目前的治疗方案是针对患儿病情需要制定的, 使家长对医疗方案放心;同时护士还要加强巡视, 以实际行动使家长安心。

3.2 对家长恐惧心理的护理

对疾病预后的担心引起的恐惧, 护士应针对患儿的疾病对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对预后良好的疾病, 在对家长说明时可多用鼓励的语言, 让家长看到治愈的希望;预后差的, 应用婉转的语言, 安慰家长, 给以心理支持, 使家长能够正确面对疾病, 尤其对慢性病应指出现代科技进步, 不要放弃希望;而对病情发展较快的, 要用肯定的语言告诉家长, 医院会尽最大的努力进行治疗。在做治疗时应提高操作成功率, ~n S"UL头皮静脉穿刺, 如一次成功, 可帮助家长减少恐惧感。

3.3 对家长怀疑与不信任心理的护理

3.3.1 对由于与书籍上治疗方案有差异引起的对治疗怀疑, 可

以向病人家长解释个体存在差异, 而书籍上治疗是针对大多数的人的一般治疗, 治疗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措施。通过此类与患儿具体情况相同的治疗方案的分析, 从而消除家长的怀疑。

3.3.2 对由于医务人员言行等外在条件引起的不信任, 应主

动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 注意有技巧地交流, 通过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来赢得家长的信任。

3.3.3 对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引起的对医疗水平的不信任和

怀疑, 可以通过提高医疗诊断水平和护理技术来弥补硬件上的不足, 以良好的护理服务来增强家长的信心。

3.4 对其他心理表现的护理

要向家长指出一味容忍孩子的溺爱行为是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 指出孩子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 也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希望家长在护士对患儿进行教育时, 不要一味袒护, 可以利用家长对护士的依赖,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但不是将家长原本能够进行的对患儿日常护理工作全部交给护士来做, 而是教给家长正确的日常护理知识, 如怎样正确更换尿布, 怎样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如何正确喂养患儿, 如何及时添加辅食等, 帮助家长独立地进行El常护理, 这样做既使患儿得到了正确的护理, 也增加了护患感情, 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

4 在进行心理护理时应注意的问题

4.1 要具有真挚的同情心, 要理解家长由于孩子生病带来的痛苦, 只有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 才能赢得家长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4.2 要注意观察和仔细分析不同心理问题和产生的原因, 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 才能发现家长的需要并满足这些需要。

4.3 要有良好的形象, 良好的护士形象是与家长交流的前提, 应

保持整洁的仪表, 和蔼可亲的态度, 亲切美好的语言, 只有这样, 家长才愿意与护士沟通交流。

4.4 注意沟通的技巧, 能够专心倾听家长的陈述, 帮助家长更好地

交流, 鼓励家长提出疑问, 认真解答疑问等。都需要技巧。对家长的心理护理和心理支持, 消除了家长对医疗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疑问, 能够主动地配合护理和治疗, 并主动影响患儿的心理, 使患儿易于接受护士的护理, 愿与护士进行交流, 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进行。

摘要: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当前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一旦发病, 父母格外紧张、焦虑, 他们大都过分照顾, 夸大病情, 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儿童病人的心理护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对家长的心理支持, 家长的心理状态对儿童病人有着直接影响。在此我们对家长的不同心理表现以及针对这些心理表现进行护理的体会进行探讨。

【儿科患儿】推荐阅读:

惊厥患儿07-17

喘息患儿05-11

疾病患儿06-06

住院患儿06-11

患儿护理06-24

患儿预后08-05

危重患儿08-06

儿童患儿08-20

患儿05-29

手足口病患儿07-16

上一篇:电子公文安全保障管理下一篇:技术经济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