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护理

2024-06-24

患儿护理(共12篇)

患儿护理 篇1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 (CoxA16) , 肠道病毒71型 (EV71) 多见) ]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 尤以3岁以下的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 少数重症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膜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 多由EV71感染引起, 致死原因主要为重症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 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2009年4月—2009年7月, 我院共收治38例手足口病患儿, 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26例, 女12例;年龄6个月至6岁。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肛周出现斑丘疹。手部皮疹多在手心, 足部皮疹多在足底, 少数蔓延到膝部, 口腔黏膜疱疹主要见于舌及两颊部, 少数患儿口唇、硬腭、咽及扁桃体处可见, 臀部皮疹多发生在肛周、骶尾部皮肤, 一般无疼痛及痒感, 预后不留痕迹, 低热或中等发热, 体温37.2 ℃~38.5 ℃。所有患儿均给予抗感染、抗病毒等对症支持疗法, 效果好, 住院时间5 d~7 d, 38例均临床治愈出院。

2 护理

2.1 消毒隔离

传染病的护理不仅要做好临床护理, 而且要做好消毒隔离工作[1]。患儿入院后及时隔离, 安置在空气流通、清洁、温湿度适宜的肠道病房, 限制患儿及家属出入, 严格探视制度, 每日定时开窗通风, 紫外线循环机定时消毒, 加强床边隔离。护理不同的患儿前后要消毒双手, 可用0.3%~0.5%碘伏消毒液或快速手消毒剂揉搓作用1 min~3 min。对患儿的各种用具如餐具、玩具等应消毒处理, 可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患儿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可用2 000 mg/L含氯消毒剂浸泡, 搅匀放置作用120 min。

2.2 心理护理

勤于沟通, 了解患儿的性格特点, 做好心理护理。要用温和的态度, 爱护体贴患儿, 消除患儿的陌生感、恐惧感以及孤独感, 使患儿保持情绪稳定, 避免哭闹, 以配合治疗和护理, 以便早日康复。

2.3 皮肤护理

患儿衣服被褥保持清洁, 衣着要宽大、舒适、柔软, 床铺平整干燥, 尽量减少对皮肤的各种刺激。剪短指甲, 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 防止抓破皮疹, 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 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物理降温时动作要轻柔, 以免擦破皮疹, 臀部有皮疹时要保持清洁干燥。

2.4 口腔护理

口腔护理不仅可以使病人保持口腔清洁、舒适, 而且能预防和治疗口腔炎症, 防止吸入性肺炎[2]。保持口腔清洁, 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 对不会漱口的患儿可用棉棒蘸生理盐水清洁口腔。已有溃疡者, 可将维生素B2粉剂直接涂于口腔患处, 也可涂鱼肝油或喷桂林西瓜霜, 口服维生素B2、维生素C, 辅以超声雾化吸入, 以减轻疼痛, 促使溃疡早日愈合, 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2.5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预防并发症发生

手足口病主要以柯萨奇A16和EV71多见。而EV71感染可并发脑炎、脑膜炎等, 柯萨奇A16还可并发心肌炎,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呼吸急促、胸闷、头痛、昏睡、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等, 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及心率, 对发热的患儿要给予退热处理, 如冰敷、温水擦浴或者口服小儿退热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做好抢救准备。

2.6 合理饮食

给患儿进高蛋白、高营养、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少食多餐, 食物宜温凉, 无刺激性, 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的食物。对于因拒食、拒水而造成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患儿, 要给予及时补液, 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2.7 健康教育

宣传防病知识, 指导家长做好婴幼儿卫生保健, 做到饭前、便后洗手, 对玩具和餐具定期消毒, 室内保持空气新鲜。还要注意孩子的营养和休息, 提高机体的抵抗力。疾病流行期间避免出入公共场所, 以减少感染机会。

参考文献

[1]于德欣.感染性疾病科病房的消毒隔离[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3) :301.

[2]李华, 杜俊兰.口腔护理临床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09, 23 (1B) :104-105.

患儿护理 篇2

结果:经过个性化的护理,95%的患儿配合医生、护士的工作,哭闹、不合作等现象大大降低。

关键词:耳鼻喉;患儿;心理护理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10月到12月我科收治的52名患儿,其中年龄最小2岁, 最大15岁,平均年龄7.1岁。

男性患儿29例,女性患儿23例。

主要病种有:外耳道疖、慢性中耳炎、慢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鼻外伤、鼻出血、慢性扁桃体炎等。

2 方法

了解患儿病情特点及其心理特征。

将专科护理与心理护理贯穿整个护理过程, 积极与患儿家属沟通,安抚患儿情绪,针对不同年龄段患儿的实际情况,采取个性化的护理。

3 护理措施

3.1 专科护理

3.1.1 术前护理:对可能出现大出血等情况的手术,及时与患儿家属沟通,安抚患儿情绪。

①术前学会用口呼吸,避免手术时及手术后因鼻咽部有异物感而产生呼吸不适。

②术前皮肤过敏试验。

③备皮、剪鼻毛、鼻腔冲洗及术前1-2天给予复方硼砂溶液漱口。

护理操作轻柔,避免患儿产生不适感。

④咽部手术术前12小时禁食,防止术中误吸而窒息。

3.1.2 手术护理:①手术随时观察患儿呼吸情况,鼻插管给氧,放入气管镜时将氧气管接于气管镜上。

②注意随气管镜进去而改变头位,保持气管与支气管成直线,以利于夹持异物并可避免损伤气管支气管黏膜。

③保持正确的体位与头位,以减轻术中头面部充血肿胀。

④应备气管切开包,以便发生呼吸困难急救时用。

3.1.3 术后护理:①注意术后正确体位及头位,局麻者术后采取半卧位,减轻头面部充血,及时安抚患儿情绪,避免患儿动作幅度过大导致伤口崩裂出血。

②由于术后鼻腔阻塞等原因导致的鼻面部胀痛,影响患儿呼吸及睡眠,可以采取冷毛巾敷额部,消除肿胀及疼痛感,并及时与患儿及其家属沟通,消除其紧张不安的情绪,以利于患儿康复。

③观察患儿有无鼻咽部出血,出血时嘱患儿及时吐出,切勿咽下;观察患儿鼻面部肿胀是否消退。

④术后鼻腔阻塞,用口呼吸,可能导致口咽部干燥,应采取口漱,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咽清洁、湿润、舒适。

⑤及时清理局部血痂及分泌物。

⑥嘱患儿不要用力擤鼻及挖鼻孔。

⑦术后有眩晕的患儿,嘱其不要下地活动,发现术侧额纹消失、口眼歪斜等情况,可能是面神经受损,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2 心理护理

3.2.1 安全感:6个月的患儿对母亲的依赖比较大,心理反应较小,因此护士因经常抚摸、轻拍、搂抱给予患儿一种在母亲怀中的安全感。

3.2.2 恐惧感:患儿初次接触过多的穿白色隔离衣的护士及医生会产生恐惧感,心理反应非常明显,此时允许家长陪同,让患儿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安全感和认可感。

护士应多与患儿做游戏从而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帮助患儿克服对医院的恐惧感。

3.2.3 沟通:年龄较大的患儿,能使用语言与他人进行沟通,并可能与其他患儿建立伙伴关系,应鼓励患儿间的伙伴关系,在不影响病情的情况下,鼓励他们一起做游戏,护士应参与其中,取得患儿的信任与合作。

并鼓励患儿做力所能及的工作,经常表扬患儿的积极行为。

帮助患儿尽快康复。

3.2.4 异常行为:患儿生病后往往容易脾气暴躁、乱扔东西、大哭大闹、大喊大叫、寻找母亲、拒绝饮食、消化紊乱、夜惊、尿床等,或者不肯吃药、打针,不配合治疗。

护士及家长面对这种异常行为时不能恼怒,也不能迁就,要耐心细致对待,因势利导。

通过好榜样和暗示教育的方式引导患儿配合治疗,当患儿有积极倾向时,应予以肯定,并给与适当奖励。

3.2.5 与患儿家属沟通: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一旦发病,父母格外紧张、担心,他们大都过分得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要求,甚至对医护人员的工作进行抵触,为更好的开展护理工作,我们应积极向患儿及其家属解释病情,包括运用人际关系沟通技巧等与家长沟通,希望家长依靠其与患儿亲密关系和对患儿情绪、行为的熟悉了解患儿心理,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使患儿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

因此儿童病人的心理护理过程实际上是依赖于家长对其的心理支持。

家长的情绪状态对患儿有着直接影响。

在此我们对家长的不同心理进行护理,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是儿童心理护理成败的关键。

4 讨论

耳鼻喉科患儿护理的特殊性在于小儿身体娇嫩,又处于无知状态,护士应根据各个患儿的生理、心理特点,认真地为患儿做好每一项护理,可以在手术前后仔细为患儿及其家属讲解相关疾病的自我护理重点、注意事项等。

同时护士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积极与患儿沟通,通过做游戏、爱抚等多种方式减轻患儿的恐惧感、孤独感,让患儿配合治疗。

同时,护理人员要发自内心地关心、爱护、照顾患儿,与患儿建立平等友好的合作关系。

另外,要掌握不同患儿面对疾病的情绪反应。

不断与患儿及家长交流患儿信息,全面了解患儿的生理、心理需求,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使患儿有安全感,克服对医院的恐惧,从而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还可以为患儿家属提供一定的健康保健知识,促进患儿术后恢复,提高患儿生活质量,让患儿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 周利文,张影,洪琦,等.儿科病房护患沟通技巧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4(35):82

[2] 王桂芳.论儿科护理中的以人为本[J].实用医技杂志,,13(22):4036-4037

[3] 谭结梅.耳鼻喉科手术患儿的护理探讨.中外健康文摘,,3(8):152-154

手足口患儿护理体会 篇3

摘要:探讨 手足口患儿发病影响因素及其效果评价。方法对322例住院患儿进行发病关系、托管机构、个人卫生习惯进行评价,观察。结果儿童患病率明显具有群居性,有不良的卫生习惯患病率较高。结论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卫生和托管机构的管理是降低本病感染的关键。患儿及时就诊,及时诊断,正确治疗,科学护理是治愈手足口病有效措施。

关键词:手足口;婴幼儿;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5-0112-01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左右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等临床表现,个别患儿可发生死亡。这种病的发生与生活环境、个人卫生、免疫抵抗力低、接触已感染病毒的人员等因素有关。该病于每年春季开始多发,4月-5月病例增多明显,5月-7月发病形成高峰。现将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手足口患儿322例,通过一些护理干预措施,患儿痊愈297例,好转出院13例,转院12例,死亡2例。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资料来源:2012年1月-2012年12月一病区收治住院手足口患儿,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7岁,平均年龄3岁7个月。男性184人,女性138人,住院日3-15天,平均住院9.2天。

1.2手足口病患病率与患儿是否上幼儿园,个人不良卫生习惯有一定的关系。患儿中有287例是在幼儿园托管,占89%;3例在上小学,占0.9%;32例家长带,占10%;

1.3手足口病患病率与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是否有洗手的习惯有无关系。对入院手足口病患儿的家长入院时进行问卷式调查。89%的患儿是有上幼儿园,95%的患儿有不良的习惯,说明手足口病具有一定群居性,与不良的卫生习惯有显著的关系,见表1。

表1

相关因素是否人数%人数%是否上幼儿园287893210是否有吃手指、咬玩具等习惯30595175是否有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2778645141.4患儿临床症状合并有发热,呼吸系统及神经系统症状的患儿,住院时间长,治愈率低,见表2。

表2

临床表现部位人数%住院平均天数治愈率%发热、手足口疱疹、口腔炎10231.611.395手足口疱疹、口腔炎29691.95.4100发热、手足口疱疹、口腔炎、呼吸系统症状154.6832发热、手足口疱疹、口腔炎、消化系统症状87275.459发热、手足口疱疹、口腔炎神经系统症状113.46.3282护理措施

2.1一般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措施

2.1.1消毒隔离

将患儿及时隔离,安置在空气流通、清洁、温度适宜的病房内,每日紫外线灯定时照射2小时,限制陪护及探索人员。患儿的用具、呕吐物等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处理。医护人员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加强洗手处理。

2.1.2皮肤护理

保证患儿衣服、被褥清洁,衣服要宽大、柔软,床铺平整干燥,尽量减少对皮肤的各种刺激,剪短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物理降温动作要轻柔,以免擦破皮疹。皮肤瘙痒溃疡可外用炉甘石洗剂,对皮肤破损可涂抹抗菌药膏,臀部有皮疹时保持臀部干燥清洁,避免皮疹感染。

2.1.3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以防并发症,溃疡处可用金霉素软膏或2%利多卡因外用,促进溃疡愈合的溃疡贴膜,并经常观察溃疡、糜烂愈合情况。

2.1.4合理饮食

给患儿进高蛋白、高营养、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食物宜温凉,无刺激,忌食辣、鱼虾肉类。

2.1.5发热护理

严密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注意发热的过程及伴随症状,根据病情定时测量体温,实施物理或药物降温,评价降温的效果,观察降温过程中患儿有无不适出现及时通知医生。

2.1.6生命体征观察

生命体征、精神状态、皮疹消退情况、神经系统末梢循环,大小便情况,若出现异常,应立即通知医生,给予相应处理,同时做好相应记录。

2.1.7健康教育

宣传防病知识,指导家长做好患儿卫生保健,做好饭前和便后洗手,对被污染过的日常用品、食具等应消毒处理,患儿粪便极其他排泄物可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被褥、玩具、毛巾等要在阳光下暴晒,保持室内通风换气。流行期间儿童避免出入公共场所,以免感染。

2.2重症患儿护理

由于重症患儿病情变化快,除按以上常规处理外,需对各功能就行持续监测。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低流量吸氧,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动态了解患儿整体状态,疾病危险程度及各系统脏器损害程度,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对症护理。

3护理结果

院2012年4月-10月收治手足口病患儿322例,通过治疗护理治愈297例,死亡2例。

4讨论

通过对322例手足口病患儿的观察与护理,加强托管机构的管理,加强手足口病知识的宣传,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显得十分重要。托管机构、小学儿童聚集单位应每日晨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就诊,有儿童的家庭保持家庭的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流行期间不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可以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病率。早发现、早治疗,科学护理,通过以上措施,可以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病率,提高手足口的治愈率。

住院患儿的心理护理 篇4

1住院患儿常见的心理特征

情绪不稳定、信任心理、环境不适应、恐惧心理。

2护理措施

2.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孩子患病住院,父母的心理上首先有一个不适应的过程,一是表现出焦虑烦躁,感到心慌意乱,不知如何是好;二是感到内疚自责,疑虑重重[2]。家长的情绪,言行直接影响患儿的心理变化,因此,患儿入院后护士与家长的亲切交流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了解家长的心理活动,用亲切的微笑的,良好的态度接待患儿入院,对家长的不安进行善意的安慰,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耐心的解释,清除家长的顾虑,增强信心,可以起到良好的心理传递作用。孩子患病后,情绪极不稳定,首先由生理上的不适,从温暖,熟悉的家庭生活环境来到陌生的医院,外界环境突然发生变化,心理上感到不适应,容易对医院,治疗产生一种恐惧,敌视,排斥的反应,可表现为哭闹,或由恐惧心理而出现忧郁,不合群或由于对工作人员生疏与不信任而拒绝治疗。对此,我们不能责备,嫌弃,而要以宽容及同情去亲近患儿,用爱心和耐心去感化患儿,成为患儿的知心朋友,努力清除患儿的恐惧心理,化解不良情绪,从感情上取得对我们的信赖,从而引导患儿配合治疗,使病儿感到对他的重视和爱护,能尽快适应医院的环境。

2.2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由于患儿对住院环境生疏,加上疾病带来的生理不适,往往会产生吵闹,食欲减退,甚至病情加重,对患儿的治疗及康复极为不利[3]。因此,我们必须制造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病房环境,我们可以利用孩子的视觉效应,将无色的病房建设成一个彩色世界,护士上班可以化淡妆,以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面对患儿,跟患儿交朋友,给患儿讲故事,唱歌,使患儿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从而消除患儿的戒备心理,以取得其信赖及配合。

2.3掌握患儿的心理特征,做好心理护理:不同病情的患儿的表现不一样,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的心理变化也不一样。因此,儿科护士要具备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语言修养,要努力提高医学知识的理论水平,不断加强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及应用[4]。对于还没有表达能力的婴幼儿,我们更应仔细观察,做好护理。学龄前期及学龄其儿童基本上具备了一定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我们要掌握其心理变化,及时通过亲切和蔼的态度,柔和的语调,友善的言语,与他们进行交谈,还可以鼓励同龄患儿一同玩耍,相互交流,使患儿感到友爱和温暖,分散其注意力,减轻患儿的不适。

2.4熟练的及时与亲切的态度相结合:在儿科临床护理中,护士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护理操作水平,尽量的做到轻,稳,快,准,以娴熟精湛的技术准确迅速的完成操作过程,把疼痛刺激减少到最低程度。同时要以亲切的态度和一定的语言技巧排除家长及患儿的心理障碍,取得家长及患儿对我们的信任,对患儿我们要具有慈母般的心,与患儿亲切交谈,巧妙的排除他们的抗拒心理,如告诉他打针就像小蚂蚁咬了一下,鼓励患儿主动勇敢,比如勇敢的小孩子长大了可以当警察,并对其进行及时的表扬,如你真勇敢,阿姨给你叠一个纸船,你来当船长等等,千万不可以因为是小孩子,就可以无视他们的感情,采取恐吓及强制的手段来完成治疗任务,之后一定向患儿实现许诺,使患儿产生信任,建立良好的关系,完成从被动到主动的心理过度。

2.5出院后的健康指导与孩子心理健康成长之间的联系:由于不少患儿家长缺乏医学常识及心理知识,主动关心正确对待孩子的心理变化,使孩子完全脱离“小皇帝”“小霸王”的唯我心理,消除不被关心的孤独感,培养与外界交流的信心,基本能够理智对待突如其来的打击,变化,如生病,迷路等,使孩子的心理能够健康成长。这样,可以将心理护理推广,渗透到每个家庭中,从而建立其一种新的符合社会需求的护患关系[5]。

总之,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娇生惯养,行动放任自由,加之生病后,家长更加宠爱,迁就,给患儿的心理护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作为儿科护士,不但要有娴熟的操作技术,力求一针见血,减少对患儿的干扰及刺激,而且还应掌握各个时期患儿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护理,并注意改善住院患儿的病房环境及人际环境,使患儿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与护理。

摘要:本文介绍了儿科病房临床工作中的心理护理的几点体会:1建立良性的护患关系。2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3针对患儿的心理特征,做好心理护理。4熟练的技术与亲切的态度相结合。

关键词:患儿,住院,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肖秀彩.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0,20(4):122.

[2]裴晓香.心理护理模式对剖宫产率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6(4):39.

[3]邬素萍,黄群明,朱伟芳.心理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1):144.

[4]宋玉梅,尚英.儿童多动症患者的护理及预防[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6(1):6.

腹股沟斜疝患儿的护理 篇5

概述:

小儿腹股沟疝均是斜疝,在出生前由于腹膜鞘状突出闭塞发生停顿,迟缓或不安全,使鞘突管保持开放或部分开放,当腹膜内压增高时,腹腔脏器被挤入未闭鞘状即形成疝。手术年龄多在2岁以内,患儿在哭闹或腹内压增高时,腹股沟区出现包块。安静后肿块消失。包块时间出现较长,且不能回纳时出现剧烈哭吵、腹胀、呕吐、进食少、精神萎靡等嵌顿性疝的症状。主要护理问题:

一.舒适度的改变—与患儿伤口疼痛,疝嵌顿及绞窄等有关。二.潜在并发症—肠绞窄坏死、阴囊血肿、疝复发等。

术前护理措施:

一、病情观察及护理

(一)、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的患儿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症处理。

(二)、观察患儿腹部体征的改变,肿块局部情况,及发现并发症进行处理。

(三)、手法复位的患儿应观察患儿腹部体征。

(四)、嵌顿性疝或绞窄性的患儿应观察患儿精神状况、哭声以及腹部体征等。予禁食、补液、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

二、饮食与营养:绞窄性疝和嵌顿性疝的患儿应禁食。

三、体位与活动:

对于巨大疝的患儿,应多卧床休息。避免腹腔内容物脱出,防止疝嵌顿,疝嵌顿时嘱患儿卧床休息。抬高患儿臀部,安抚患儿,尽量避免和减少患儿哭闹,咳嗽,便秘及剧烈活动。

四、术前特殊准备

(一)、仔细清洗患儿阴囊及会阴部皮肤,行腹腔镜手术的患儿应注意清洁脐孔。

(二)、嵌顿疝患儿术前安置胃管。术后护理措施:

一、病情观察及护理

(一)、体位: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肩下垫一软枕,保持呼吸通畅。

(二)、备吸痰器于床旁,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给氧,心电监护仪检测生命体征至平稳。

(三)、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观察患儿面色及四肢循环情况,如出血量大于100ml/h,立即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四)、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防止大小便污染伤口。微波照射伤口2次/日。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伤口感染,监测体温,观察阴囊(阴唇)水肿情况。

(五)、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缓解伤口疼痛,注意观察效果及不良反应,及时对症处理,超声雾化吸入治疗2次/日。鼓励患儿咳嗽,防止肺炎发生。

二、饮食与营养:

一般患儿麻醉清醒后6小时即可恢复饮食,嵌顿疝患儿术后应禁食至肠蠕动功能恢复为止,胃管拔除后方可进食。

三、体位与活动:

麻醉清醒后6小时即可半卧位,避免剧烈活动。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1、伤口感染:一般疝修补术不应发生感染,而狭窄性疝行肠切除,肠吻合术伤口易污染,感染机会增加,术后要注意伤口有无红肿,疼痛。避免被尿液污染,一旦发现伤口感染,应立即处理。

2、阴囊血肿:因阴囊比较松弛且位置较低,渗血易积聚于此。未避免阴囊内积血和促进淋巴回流,术后可托起患儿阴囊。

3、疝复发:避免引起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及时治疗患儿呼吸道感染,预防患儿便秘等。

健康宣教:

1、合理饮食,进食易消化含纤维素食物。保持患儿大便通畅,避免增加腹内压。

2、注意休息,防感冒,术后3月内患儿应避免过量活动。

3、观察伤口有无红肿。特别关注:

嵌顿疝的观察和护理

并发症的早期观察及处理

补充:最好的手术时间1岁左右

术后卧床休息3天

感冒不能手术—呼吸道疾病引起分泌物增多,以防窒息。

术前禁食禁饮6小时,避免术中呕吐引起误吸导致窒息。

麻醉清醒6小时后可水平位抱起,尽量不采取直立位。

唇腭裂患儿护理体会 篇6

1 喂养护理

唇腭裂患者吸吮动作不能正常完成,食物又容易溢出,一般须选用适当大小汤匙或鸭嘴样无吸奶瓶喂奶。该类患儿因呼吸受到影响,喂奶时常边吃边流,容易饥饿,喜哭闹。据此特点,喂奶时间应适度调整,少量多次喂奶。喂奶时适当协助患儿完成吞咽,喂奶完毕后轻拍患儿背部,使患儿呃出吸入胃内的空气,以防溢奶。若经常性溢出奶液或口鼻分泌物,可能出现面颊部潮红或皮疹,故应及时擦洗。

2 口腔护理

本类患儿口腔生理条件发生改变,口腔中常有粘液或奶水存留,容易吸入呼吸道造成感染或呛咳。喂奶后应及时清理口腔中的残奶,采用侧卧位或俯卧位。较大患儿进食后应多饮水,冲净食物残渣。同时注意呼吸道护理,患儿颈部相对于成人短,神经发育不健全,局部软组织丰富,气管软、细,易发生喉痉挛,严重时可引起窒息,因此,上呼吸道梗阻必须早期发现和及时解除[2]。

3 伤口护理

唇腭裂患儿年龄较小,易哭闹,护理工作难度很大。伤口不包扎,每日换药,保证术区局部清洁,行双氧水、生理盐水洗净血凝块及口鼻腔分泌物,红霉素软膏外涂,保持伤口湿润,以防止感染及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愈合,防止复裂,减少瘢痕形成。同时,应用袖带固定肘关节,防止患儿抓挠术区。

4 父母护理技能训练

若遇啼哭严重患者,则告知家长需捏紧患者颊部,使伤口区松弛,避免伤口裂开,或自制唇弓减少张力。医护人员应教会家长掌握处理呛咳、消毒奶具及心理护理等技能。

5 心理护理

唇腭裂畸形本身和社会反映等均可影响患者的正常心理发育,其父母的心理状态和情绪走向也是影响患者心理、社会行为和人格的重要因素。对他们心理障碍的预防和治疗已成为唇腭裂系统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唇腭裂患者个体由于先天畸形的原因,在其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除具有正常个体的相应特征外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护理人员在于患者接触之初就尽一切可能建立友好信任的关系,留下和蔼亲切的友好印象。临床工作中一定要尊重和爱护他们,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保护他们的隐私。对唇腭裂患儿父母,更要全力安抚其负面情绪,正确的面对现实,积极配合治疗,给孩子更多关怀和呵护。必要时要尽早介入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以使患儿能与正常儿童一样身心得到正常发育[3]。

6 其他

护士应主动检查及了解唇腭裂患儿存在的其他方面的畸形和功能障碍,与相关科室配合,及时行语音治疗、牙齿正畸、耳科治疗等序列治疗,并提供给家长正确的治疗信息,指导后续系统治疗工作,保证患儿外形和功能的最佳恢复。

唇腭裂是全球学术领域普遍关注的先天性疾患。这种先天性畸形主要是在怀孕第4周到第10周期间,由于某些致病因素导致胎儿面部发育障碍所致。对于唇腭裂的治疗,自始至终要涉及到互相牵连又互相矛盾的多个侧面,不仅仅是一个依赖外科手段封闭组织裂隙的概念。早在二十世纪50-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较为普遍的针对唇腭裂系统治疗要求建立了唇腭裂综合治疗小组,在我国,1993年大连唇腭裂治疗会议上将唇腭裂序列治疗提上日程[4]。我国与此方面的护理工作还有很多内容需要去研究,包括喂养评价、呼吸道管理、患儿哭闹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辅助器材使用、患者家属示范等等。

参考文献

[1] 王光和.唇腭裂的序列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5.

[2] 王國民,袁文化,邱慰六.唇腭裂治疗的新进展[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1,(1):68.

[3] 龚彩霞,熊茂婧,吴敏.唇腭裂患者及其家长的心理特点与心理护理[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0,(7):413-416.

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体会 篇7

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9年3月—2010年7月共收住手足口病患儿3 137例, 为研究方便, 从中随机抽取100例进行分析。其中, 男64例, 女36例, 年龄最小4个月, 最大11岁, 平均1岁半。临床表现以发热, 手、足、臀部皮肤见米粒大小的痘疹和疱疹, 口腔溃疡为特征;其中并发脑炎2例, 心肌炎1例。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当前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多半是独生子女, 父母的心肝宝贝, 家长从多方面得知此病会使患儿夭折或致残, 由于缺乏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及防范措施, 故产生焦虑、急躁与恐惧心理。此时, 我们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对其耐心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告诫他们消毒隔离常识, 入院时每人发给一张入院宣教及健康宣教单, 让他们了解手足口病的常识, 消除紧张与不安, 积极配合医护观察病情。

2.2 一般护理

2.2.1 消毒隔离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或通过唾液中的飞沫传播[1], 一旦确诊, 立即按呼吸道及消化道隔离处理。病室定时开窗通风, 紫外线空气消毒早晚各1次, 患儿接触的物品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或浸泡, 被服、床单等按丙类传染病用物处理, 不宜浸泡的用物在阳光下曝晒2 h以上, 患儿的玩具等一般常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或煮沸消毒, 奶瓶有专用消毒柜, 患儿的大小便及呕吐物用20 000 mg/L含氯消毒液浸泡2 h后倒掉。隔离时间至皮疹消退及水疱结痂, 一般需要2周。

2.2.2 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 被褥柔软, 衣着宽松, 经常更换, 防止抓破皮疹。疱疹破裂者, 局部可涂擦10%龙胆紫或抗生素软膏。

2.2.3 口腔护理

患儿因口腔疱疹疼痛而致流涎、拒食、哭闹不安等, 应保持口腔清洁, 预防继发感染。口腔有溃疡时可用锡类散或西瓜霜喷剂联合应用思密达1包加生理盐水及利多卡因配制成糊状局部外用, 每天4~5次, 效果更佳。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 对不喝水的患儿, 可以用棉签蘸生理盐水轻轻清洁口腔。

2.2.4 饮食护理

宜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饮食, 禁食冰冷、辛辣、过咸等刺激性食物[2]。

3 病情观察与护理

3.1 发热护理

每位患儿入院后即指导家长学会观察体温的变化, 识别并报告异常体温及其早期表现, 如有手拭额头发热、面色发红、呼吸加快、肢端发凉等情况时应立即测试体温。体温超过38.5℃, 给予物理及药物降温, 可用温水擦浴降低室内温度, 冰敷头部及大血管处, 不主张用乙醇擦浴。同时观察患儿面色、出汗等情况, 防止出汗过多引起虚脱, 及时测量体温变化并记录。嘱患儿多饮水, 及时更换衣服及被单。安抚患儿的情绪, 减少活动, 卧床休息。

3.2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精神状态的变化。密切观察有无呕吐、肢体抖动、嗜睡及肺内湿啰音等情况, 一旦出现问题及时通知医生, 同时做好急救准备。

4 护理体会

手足口病目前尚无特异性高效的治疗方法, 在积极应对治疗的同时, 耐心、细致的观察和护理, 可缩短病情, 减少并发症。发现确诊或疑似病例及时隔离, 做好家长的心理指导, 做好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及食品卫生的健康宣教工作, 对有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及时进行消毒, 清洗脏衣物等, 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生率, 促进患儿康复。

参考文献

[1]李爱敏, 孙洪亮, 于慧芹.手足口病患儿血清心肌酶检测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4, 19 (8) :464-466.

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体会 篇8

1临床资料

本院于2008年5月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留院观察病例38其中男24例, 女14例, <3岁23例, ≥3岁15例 (包括14岁男患儿1例) 。临床表现为体温37℃~40℃, 22例体温>38.5 ℃持续1~3 d;手足、口腔、肛周出现丘疹和 (或) 疱疹;26例口腔黏膜疱疹破溃形成溃疡。给予留院隔离观察3~5 d, 抗病毒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37例患儿症状减轻, 停止留院观察离院, 仅1例患儿因并发甲沟炎转往上级医院治疗。

2护理措施

2.1 消毒隔离

一旦确诊须留院观察, 将患儿隔离在固定病室, 并定期开窗通风, 保持空气新鲜流通, 温湿度适宜, 每日以空气消毒机消毒2次, 门把手、门前脚垫、桌面、地面等以消毒液喷洒消毒。患儿用过的物品及其排泄物用消毒液浸泡后备用或处理, 不宜浸泡的物品 (如被褥等) 于日光下暴晒, 医护人员在给患儿处置前后均洗手消毒。

2.2 饮食及营养补充

对因发热、口腔疱疹, 食欲较差, 甚至拒绝进食的患儿, 配以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高蛋白、高营养的流食或半流食, 禁食冰冷、辛辣或有刺激性的食物, 少食多餐[2];由于该病常发生于夏季, 患儿又有体温升高, 为防止引起脱水, 适当补充水分。

2.3 口腔护理

小儿患病后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 在护理过程中注意保持口腔清洁。每餐后用生理盐水漱口, 不会漱口者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清洁口腔, 口唇涂以甘油。口腔内溃疡者局部直接涂西瓜霜, 或口服维生素B12及维生素C, 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减轻疼痛。<3岁的23例患儿中有18例口腔溃疡3 d后愈合, 8例患儿停止留观时创面缩小。

2.4 皮疹护理

剪短患儿指甲, 必要时包裹双手以防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者及时清理尿便, 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手足部皮疹初期及有疱疹形成涂阿昔洛韦软膏, 水泡破溃者涂莫匹罗星软膏或碘伏, 防止感染。患儿穿着宜柔软、舒适, 并经常更换。本组中1例患儿于停止留观次日并发甲沟炎复诊, 遵医嘱给予碘伏局部消毒, 无菌纱布包扎处理, 抬高患肢后转往上级医院专科治疗。

2.5 病情观察及对症处理

定时测量生命体征, 如为中低度发热 (<38.5 ℃) , 无需特殊处置。予多饮水、温水洗浴等物理方法降温;体温≥38.5℃, 遵医嘱给予退热药, 注意避免着凉, 及时换下潮湿的内衣。本组中22例高热患儿留观治疗4~5 d后, 体温均降至正常。

2.6 心理护理

由于疾病本身带来的疼痛以及对医院环境的惧怕, 患儿常哭闹、焦躁。护理过程中, 注意态度温和, 关心体贴患儿, 减少其恐惧、陌生感。并尽量保证静脉穿刺成功率, 争取患儿配合治疗, 早日康复。

2.7 健康教育

患儿停止留院观察后, 向家长交待最好让患儿继续在家隔离至2周[3]。避免到公共场所, 防止引起蔓延, 家中易感人群服用板蓝根或抗病毒冲剂预防感染。患儿的玩具、餐具定期消毒, 并教导患儿不要对着别人咳嗽或打喷嚏, 饭前便后洗手。还要鼓励患儿进食, 尤其是口腔溃疡未完全愈合者, 多食蔬菜水果, 注意患儿休息, 提高免疫力, 促进创面早日愈合。

41例患儿经过3~5 d留院观察后临床症状均减轻, 无脑炎、休克、肺水肿、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停止临床观察离院后, 仅1例患儿因并发甲沟炎转往上级医院治疗。

手足口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 主要以对症治疗和科学护理为主。因而, 其护理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该病能否传播、有无并发症发生及预后。

摘要:目的总结手足口病的护理经验。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至12月收治的38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实行消毒隔离技术和精心护理结果37例患儿症状减轻, 停止留观离院, 1例病情加重去上级医院。结论高质量的护理是防止该病传播的关键。

关键词:手足口病,患儿,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张湘婷.73例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体会.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6, 3 (17) :1553.

重型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 篇9

1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194例, 年龄1~6岁学龄前儿童, 其中男93例, 女101例, 年平均3岁±6个月, 年龄最小3个月, 最大6岁, 机械通气患者89例, 均依据手足口诊疗指南 (2010年版) 重型诊断标准:神经系统 (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肢体震颤, 共济失调、眼球震颤、走路不稳) ;呼吸系统 (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咳嗽、咳白色、粉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 ;循环系统 (面色苍灰、皮肤发花、四肢发凉, 心率增快或减慢, 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 血压升高或降低) 等。治疗:①应用甘露醇、呋塞米降颅压;②应用糖皮质激素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③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给予机械通气, 使用正压通气。

2护理

2.1 严格的消毒隔离

安置在空气流通、清洁、温度适宜的病房内。对患儿的各种用具, 如餐具、玩具等应消毒处理, 每天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患者可接触到的物品表面 (门把手、床栏、桌面等) ;患者衣服、被单阳光下暴晒或煮沸20 min或用500 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30 min消毒。对于患者产生的生活垃圾, 严格按医疗废物处置。医护人员加强手卫生。

2.2 神经系统护理

监测体温:体温40℃时, 每30 min测量1次, 以便及时降温, 采取综合性降温措施, 将体温控制在38℃左右, 采用室内通风, 用空调或放置冰块的方法, 将室温控制在30℃以下, 使用冰枕、冰帽、冰袋放置于颈、腋、腹股沟等处, 用温水擦浴, 4℃生理盐水灌肠或口服小儿退热剂, 多饮水, 补充水分, 对出汗的患儿应及时擦干, 及时更换尿布及衣服。若发现异常, 及时报告医生, 做好抢救。观察患儿有无惊颤、肢体震颤、头痛、呕吐等。对于呕吐病意识不清的患儿将头偏向一侧避免误吸。

2.3 呼吸道护理

观察患儿呼吸节律、频率、有无呼吸困难、痰液颜色、形状及量, 多听诊双肺呼吸音, 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痰液突然增多变稀薄提示出现肺水肿, 及时报告医生, 机械通气患儿在肺水肿及肺出血期减少吸痰刺激, 使用密闭吸痰管。每日更换气管导管胶布观察导管插入深度及鼻腔受压状况, 每4小时对气管导管气囊放气。定时检测动脉血气, 平衡机体内环境。

2.4 循环系统护理

重症患者持续检测有创动脉压及中心静脉压, 调节液体速度保证机体血容量。血压不稳定时减少翻身刺激, 血压低时采取中凹卧位, 四肢末梢给予保暖套保暖, 心率过快患儿及时查找原因, 采取措施减少心肌耗氧量。准确记录24 h出入水量, 及时纠正水电质紊乱, 定时检测尿比重、尿钠、监测血生化。

2.5 皮肤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 做好口腔护理, 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或用棉签沾生理盐水涂抹口腔, 应用鱼肝油或涂鱼肝油, 亦可口服维生素B2、维生素C, 辅以超声雾化吸入, 以减轻疼痛, 促使糜烂早日愈合, 预防细菌继发感染[2]。患儿衣服被褥清洁平整, 剪短患儿的指、趾甲, 穿长衣袖、长裤将手脚包住; 对破溃处及时涂甲紫药液, 进行各种注射或贴胶布时要避开皮损处[3];及时清理大小便, 臀部皮疹或疱疹有破溃局部给予抗生素药膏涂抹。

参考文献

[1]杨智宏, 朱启铭, 李秀珠, 等.2002年上海手足口病例中肠道病毒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的调查.中华儿科杂志, 2005, 43 (9) ∶648-652.

[2]许艳华.83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体会.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9, 28 (7) :917.

高热惊厥患儿的护理体会 篇10

1 临床资料

患者30例, 男18例, 女12例, 年龄6个月~5岁, 平均年龄2.5岁。其中1例为急性阑尾炎, 持续高热5 d, 17例为上呼吸道感染, 6例为细菌性痢疾, 4例为支气管炎, 2例为支气管肺炎。全部病例均为高热, 发病突然, 惊厥发作时间短, 部分有高热惊厥史, 很少连续发生, 无神经系统异常, 但高热可加重痉挛增加氧的消耗量而发生脑水肿。有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体温可骤升高达39℃以上, 突然出现全身或局部肌肉强直或阵发性抽搐, 一般经数分钟后缓解。缓解后患儿精神基本正常, 意识清楚, 一般情况好。

2 护理体会

2.1 认真观察, 及时处理。

作为儿科的护理人员应熟悉小儿高热惊厥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 反应要敏捷, 尤其要注意观察体温、脉搏、呼吸、意识等生命体征的改变, 惊厥持续时间及恢复后的情况, 惊厥发作的类型、状态及次数, 观察后详细做好记录。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协助医生迅速作出诊断, 采取紧急措施:立即控制惊厥发作, 细心护理患儿。最有效的方法是:针刺人中、合谷、十宣等穴位, 针刺2 m in~3 m in不能止惊时, 应迅速选用抗惊厥药物及退热药物, 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动作迅速敏捷, 做到忙而不乱, 急而不躁, 与医生密切配合, 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2 护理正确的护理与有效的护理是不可分割的, 惊厥患儿的护理问题应着重考虑三方面:

(1) 舌咬伤的可能; (2) 坠床的可能; (3) 持续惊厥的可能。找出问题后就要给予相应的有效的护理。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 而养的好坏关键在于护理, 护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病情的预后, 而全方位的护理, 对控制疾病的发展尤为重要。

2.2.1 急救时立即将患儿平卧床上取头侧位, 用纱布包

裹压舌板将患儿口腔扩开, 防止舌唇咬伤, 必要时用舌钳把舌拉出以防舌后坠而引起窒息。解开衣领, 利于分泌物及呕吐物流出。惊厥时应迅速给予氧气吸入, 鼻导管吸氧法0.5~1.5 L/m in, 面罩吸氧法2~3 L/m in.必要时加入地塞米松注射液3~4 m g, 以减轻缺氧时对脑细胞的损害, 防止缺氧导致脑水肿。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口腔及鼻腔分泌物。处置时动作要轻柔, 以免加重患儿的疼痛及恐惧心理。

2.2.2 防止患儿坠床及碰伤。

加强看护, 安好防护栏, 必要时使用约束带约束肢体。

2.2.3 减少患儿持续惊厥的诱因也很重要, 如:

病室内须保持绝对安静, 病室内照明用光线不可过强, 室温以24~26℃、湿度60%为宜。衣被须舒适, 保持安静睡眠, 对抽搐频繁者应设专人护理, 减少不必要的刺激。检查、治疗、护理操作应集中进行, 动作要轻柔敏捷, 防止诱发惊厥, 定期测体温, 有发热倾向时可用冰袋、冰枕、温水浴给予物理降温, 并及时报告医生。

2.3 与家长的交流及协调做好健康教育的指导工作,

做好对家长疾病知识、用药常识、防护常识及饮食起居的积极宣传和正确指导, 可以减少小儿惊厥的复发。首先应向家长说明有关惊厥发作的知识及注意事项, 并给予指导, 如让家长了解哪些原因可诱发惊厥, 如何预防等知识。因小儿高热惊厥复发率为35%, 常见于6岁以下体质较弱的儿童, 所以要指导家长加强儿童的体质锻炼, 增强机体免疫力;平时要注意给患儿保暖, 注意饮食卫生等等, 并指导家长对患儿的日常护理, 使之熟悉掌握惊厥及有发热倾向的简便处理方法, 注意备用退热药, 最关键的是做好预防工作。

3 体会

腹泻患儿100例护理体会 篇11

【摘 要】:目的:总结腹泻患儿的护理配合要点;方法:对100例腹泻患儿实施消毒隔离措施,严密观察病情,提供全方位护理。结果:100例患儿顺利康复出院;结论:在腹泻患儿诊疗过程中实施全方位护理是必要的。

【关键词】:腹泻患儿;护理要点

【中图分类号】R473.72;R725.7【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1-0154-01

小儿腹泻为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腹泻和电解质紊乱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发病年龄以2岁以下为主,以腹泻为主要表现,重型可引起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我们通过饮食、补液、控制感染,对症及支持疗法,同时加强消毒隔离措施,严密观察病情,提供全方位护理,收到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主要护理诊断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6月~2008年7月间在我科住院的、2岁以内、因腹泻实施临床输液患儿100例。

1.2 主要护理诊断 ①腹泻:与喂养不当、感染导致肠道功能紊乱有关;②体液不足:与腹泻、呕吐丢失过多和摄入量不足有关;③体温过高:与肠道感染有关。

2 护理要点

2.1 严格消毒措施,防止感染传播 按肠道传染病隔离,工作人员要注意手的清洁,预防交叉感染。患儿的衣物、尿布、用具均应消毒处理。有呕吐的患儿取侧卧位,以防误吸。

2.2 饮食护理 轻型患儿减食并进易消化食物,母乳喂养者可缩短每次哺乳时间,暂停辅食。重型患儿呕吐频繁者可暂禁食、禁饮8h(从静脉补充液体)。恢复饮食时应先给米汤、脱脂奶,由少量到多量。随着病情稳定和好转,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

2.3 严密观察病情,监测体温变化,做好口腔护理 通过观察患儿神志精神、皮肤弹性、前囟眼眶有无凹陷、尿量等临床表现,估计患儿脱水程度,同时要动态观察经过补液后脱水症状有无改善[1]。观察记录大便次数、颜色、性状、量,做好动态比较,为输液方案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2.4 臀部护理[2] 选用柔软布类尿布,勤更换。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并擦干,局部皮肤发红处涂5%鞣酸软膏或鱼肝油并按摩片刻,促进血液循环。

2.5 静脉补液每小时巡回记录输液量,根据病情调整输液速度,正确记录24h出入量。

2.6 健康教育

2.6.1 指导合理喂养 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按时逐步添加辅食,防止过食、偏食及饮食结构突然变动。避免夏季断奶。

2.6.2 注意天气变化 防止受凉或过热,冬天注意保暖,夏天多喝水。

2.6.3 注意饮食卫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保证食物新鲜,食具清洁消毒,养成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的好习惯。

2.6.4 增强体质 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发现营养不良、佝偻病及早治疗。

3 护理效果

100例患儿入院后,经过医护人员精心治疗与护理,体温及大便恢复正常,脱水得到及时纠正,臀部皮肤保持正常,患儿家属满意率达100%;平均住院天数8天。

参考文献

[1]徐归燕.腹泻患者的观察与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0(5):199-200.

[2]侯秀玲.婴幼儿腹泻100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7):1249-1250.

危重患儿院内转运的护理 篇12

1 一般资料

469例患儿, 年龄0~14岁, 其中早产儿25例、新生儿窒息46例、新生儿肺炎并心衰43例、重症肺炎121例、胎粪吸入综合征13例、严重腹泻脱水23例、抽搐待查97例、颅内出血41例、颅内感染24例、肺炎合并心肌炎36例。

2 护理

2.1 转运的准备工作

2.1.1 转运设备:

新生儿转运保温箱、氧气袋、复苏抢救药品。2.1.2转运方式:接诊后, 立即对患儿进行现场急救, 同时通知儿科ICU病房做好迎接患儿的准备, 等患儿生命体征相对稳定, 由一名高年资护士携带急救药品和器材, 和患儿家长一起, 护送患儿至儿科ICU病房, 和ICU护士交接时严格按常规执行[2]。

2.2 转运前的处理

2.2.1 对接诊的危重患儿进行初步复苏急救后, 做好监管和稳定病情, 有助于提高ICU的抢救成活率, 降低伤残率。

主要是保温 (使皮温维持在36.0℃~36.5℃) [3], 给氧, 保持呼吸道通畅, 建立静脉输液通道, 监测生命体征T、P、R、BP, 每1~2小时1次, 出现生命体征不稳定状况立即采取抢救措施。

2.2.2 转运者必须对病情、所用药物及患儿目前情况有充分了解, 对新生儿需了解母亲分娩情况及所用药物。

转运前对各系统应作初步检查, 并初步稳定患儿及取得家长充分理解后才能转运。转运者除对转运途中病情有正确估计及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足够认识及采取急救及预防性措施外, 并应大约估计转运所需时间及备足必要仪器设备药品及氧气等。有报道归纳应用STABLE的经验[3]:即维持患儿血糖的稳定;保持患儿体温的稳定;保证患儿的呼吸道通畅;维持患儿血压的稳定;确保患儿各项实验室指标处于正常值范围;情感支持。

2.2.3 完善病历及护理记录, 并在转运前记录最后一次生命体征, 以便途中病情变化时进行对照。

2.3 转运途中的监护与救治

转运途中的监护与救治对于保障危重患儿的生命, 阻止病情恶化起重要作用。转运出发前, 应检查理顺所有医疗管线, 保持输液、通气、引路等各种管路通畅, 做好相应的固定。根据患儿病情携带相应的急救药物。

2.3.1 保持适当安全的体位:

0~8岁患儿由家长或护士抱于怀中, 以防震荡损伤。8~14岁患儿用平车转运, 护士站在患儿头端, 患儿脚在前方, 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防止呕吐物误吸;支气管哮喘和心衰的患儿取半卧位或竖抱;颅内出血的患儿转运途中应制动, 颈下垫一软枕, 防止因颠簸导致颅内血肿进而形成脑疝。

2.3.2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采取急救措施:

转运途中主要观察患儿面色和口唇颜色, 可以综合反映呼吸、心搏和周围循环状况[3], 同时注意患儿体位, 保持呼吸道通畅, 随时检查氧气管和输液管是否通畅, 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如果发现面色或监护指标异常, 应立即检查分析原因, 遇有心肺骤停或呼吸困难, 就地抢救。

2.3.2. 1 心肺骤停立即执行A、B、C (气道、呼吸、循环) 复苏。

先用面罩复苏皮囊、100%氧气在开放气道情况下通气, 注意观察呼吸状态, 患儿面色及听诊心率等, 当心率<80次/min时即行胸外心脏按压, 静脉给予肾上腺素等药物, 复苏过程中特别注意监护患儿体温以防体温过低。复苏后根据患儿意识状态、心血管状态, 采取相应措施, 病情稍稳定, 抓紧时间尽快送入ICU。

2.3.2. 2 呼吸困难呼吸困难者随时有可能导致呼吸道阻塞

或呼吸停顿, 转运时必须注意观察呼吸状态, 如节律、频率、深浅度等, 不规则呼吸及跷跷板样呼吸提示即将发展为呼吸衰竭。根据具体情况作相应处理, 如保持气道通畅、随时吸引等。2.3.3认真做好交接班:到达ICU后, 与当班医护人员认真交接, 详细介绍患儿病情及急救、用药情况, 与接班护士一起检查患儿病情, 固定好各种管道, 将患儿安置妥当后方可离开。

3 结果

2008年1月~2008年12月1年间, 由儿科急诊室转入儿科ICU病房的危重患儿共计469例, 转运途中无1例死亡, 未发生任何并发症, 危重患儿平均住院天数7.8d, 治愈359例 (76.55%) , 好转出院107例 (22.81%) , 放弃1例 (0.21%) , 死亡2例 (0.43%) , 其中死于早产超低出生体重儿1例, 新生儿颅内出血1例。

4 小结

危重患儿转入ICU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更好的监测、治疗和护理, 它的转运决不是简单的患儿运输过程, 转运中的救护能力也反映了一个医院的技术水平。危重患儿的院内转运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甚至生命体征的重大改变等。因此, 要求转运的医护人员准确评估患儿转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充分估计意外, 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和家长的工作, 取得家长的配合, 与接受科室联系好, 备齐途中所需物品, 合理安排随行人员, 是确保危重患儿院内安全转运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曹菲, 汤国英, 张宇鸣.危重新生儿转运149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08, 6 (2) :1~3.

[2]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 实用新生儿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43~146.

上一篇: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下一篇:整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