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外渗患儿的护理(共11篇)
输液外渗患儿的护理 篇1
输液外渗患儿的护理
静脉给药是患儿防病、治病、抢救危重患儿的一种迅速、有效的给药途径。但是,由于患儿易动、哭闹等多种原因经常引起静脉药液外渗,使患儿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局部皮肤苍白或暗红,组织坏死及关节活动受限等,增加了患儿的痛苦,损害了患儿健康并给输液工作带来困扰。为了减轻药液静脉外渗给患儿带来的损害及痛苦,本文着重 研究 酚妥拉明湿敷治疗药液外渗的疗效(除化疗药液外渗外)。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与 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2007年1月入住我科的发生药液静脉外渗患儿87例,根据临床症状把组织损伤分为轻、中、重度。轻度:注射部位疼痛,局部肿胀面积不超过2 cm;中度:注射部位疼痛难忍,局部肿胀面积在2 cm~4 cm;重度:局部肿胀面积在4 cm以上,皮肤由苍白转为暗红。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5例,对照组42例。两组年龄、性别、原发疾病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将发生输液外渗患儿87例采用组间对照方法,实验组45例,对照组42例,收集两组患儿资料,对对照组进行传统的热敷法,取4层纱布浸透50 ℃热开水后覆盖于患处,持续湿敷。对试验组进行护理干预,用2%的酚妥拉明1 mL加生理盐水50 mL,取4层纱布浸透药液后覆盖于患处,持续湿敷。两组湿敷时间均为药液外渗后12h内进行,观察其结果。
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药液外渗效果观察(略)
与对照组比较:χ2=23.99,P<0.01 体会
由表1可知,用2%的酚妥拉明持续湿敷效果明显好于传统的热敷法。
3.1 酚妥拉明是一种具有竞争性非选择性α1和α2受体阻断药,通过阻断突触或α1和α2受体,而引起血管扩张,改善循环促使药液外渗的吸收和排泄,从而对抗药物损伤效应。对已知酚妥拉明过敏者和化疗药物外渗时慎用此药湿敷,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3.2 热敷
临床观察发现,并不是所有药液外渗部都给予热敷,而应根据外渗药物特性决定。应注意,热敷措施必须在药液外渗后12 h内进行,如果药液外渗后超过12 h,注射部位皮肤暗红,已产生局部出血,若此时热敷,使局部组织温度增高,代谢加快,耗氧增加,会加速组织坏死,故不能热敷。
3.3 积极预防静脉输液外渗
提高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时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采用保护性约束,已发生外渗者不在此处远端再做穿刺,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 选择合适静脉,正确地选择静脉,有计划地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到近端;意识障碍、病危的患儿,化疗时尽量使用留置针,使用留置针时选择粗直的血管;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等时,应用 留置针建立2条静脉通道,每隔2 h~3 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用甘露醇时局部热敷或提高药物的温度,使血管的通畅性增高,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时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才能滴入药物;加强责任心、多巡视、特别是危重患者,巡视时要检查输液部位;输液过程中患儿出现哭闹,一定要检查注射部位,发现药物外渗应立即更换注射部位;输注化疗药物或其他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时,要进行床头交接班。
3.4 心理护理
在进行湿敷护理的同时,要配合心理护理。当病人有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临床治疗,对疾病的康复起着促进作用。一旦发现病人药液外渗,应及时给予安慰解释工作,避免产生恐惧,焦虑的情绪。尤其是女患儿,他们一般比较脆弱,对疼痛较敏感,情绪容易变化,要对他们解释清楚目的、方法,使他们积极配合治疗。
小结
面对患者对医疗服务、治疗水平越来越高的要求,从专业 理论、操作技巧、新知识等方面有重点地对护士开展继续 教育,促进专业 发展 十分必要[1]。静脉治疗是一种有创性介入治疗,操作中任何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甚至引起医疗纠纷[2]。有报道[3],静脉输液是发生护患纠纷最多的治疗环节。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更具有重要的意义。用50 ℃热开水热敷治疗药液静脉外渗,疗效较差,药液静脉外渗超过12 h热敷,会使局部湿度增高、代谢加快、耗氧加速而使组织坏死。若是小范围外渗,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12 h内可以用湿热敷;若是大范围外渗输入的药液为刺激性大的药液,如在四肢,局部制动,抬高患肢,用2%的酚妥拉明持续湿敷效果明显好于传统的热敷法,疗效佳,且静脉药液外渗7 d内还可以治疗,费用低,无副反应,解决临床药液外渗对输液工作带来不便的困扰。此护理简单方便,成本低廉,具有推广应用的实际意义。更多儿科护理论文就在中国护理论文发表网
【 参考 文献 】
[1] 尤黎明.专科护士在护理专业中的角色和地位[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2):85~88.[2] 李欣欣,刘钟梅,张全英,等.静脉输液治疗中的护理风险管理[J].吉林医学,2006,27(2):170~171.[3] 卢人玉,彭 玉.静脉输液护理存在的 问题 及举证责任倒置的思考[J].现代 护理,2002,8(11):865
输液外渗患儿的护理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1月我科发生静脉输液外渗患儿29例, 年龄38 d~3岁, 其中男14例, 女15例。根据临床症状把外渗分为轻、中、重度, 轻度:穿刺部位疼痛, 局部肿胀面积≤2.5 cm2;中度:穿刺部位疼痛难忍, 局部肿胀面积2.5 cm2~5 cm2;重度:局部肿胀面积5 cm2以上, 皮肤由苍白转为暗红。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16例, 对照组13例, 2组患者年龄、性别、外渗药物等方面,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热敷法, 用0.5%碘伏棉棒消毒针眼及肿胀部位后, 50℃热开水浸透4层无菌纱布后覆盖在肿胀部位, 持续热敷。试验组用0.5%碘伏棉棒消毒针眼及肿胀部位后, 用2%的酚妥拉明1 m L加生理盐水50 m L, 取4层无菌纱布浸透药液后覆盖在肿胀部位, 持续湿敷。2组均在药液外渗12 h内进行, 观察其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给患儿带来身心痛苦, 易引起医疗纠纷, 必须高度重视。因此预防静脉输液外渗可减少患儿痛苦, 减少护患矛盾, 防止护患纠纷, 避免护理差错事件发生[3]。在临床工作中, 以“预防为主, 及时补救为辅”为原则, 认真做好静脉输液的每个环节, 安全有效地为患者治疗特别重要。护理人员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首先从基础做起, 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提高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 力求一针见血;其次认真正确掌握预防措施, 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救治。医护人员在输液前要加强与患儿家长的交流, 耐心地解答家长的疑问, 以诚恳接纳的态度对待家长的挑剔和抱怨, 耐心向他们解释湿、热敷的目的、方法、作用, 使他们积极配合治疗。静脉穿刺时, 有计划地使用静脉;静脉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并采用保护性约束。掌握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浓度及药物本身的毒副作用, 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 加强责任心、多巡视, 严密观察穿剌部位。一旦发生外渗要立即停止给药, 并更换注射部位, 及时做好安慰和解释工作, 避免恐惧、焦虑等情绪的产生。
目前输液外渗治疗方法主要有冷敷、热敷、药物湿敷等。冷敷法使血管收缩, 减少药物的吸收, 减少渗漏, 灭活细胞毒性药物;热敷法可加速外渗药液的吸收和分散, 减轻外渗药液对局部的损伤。但小儿皮肤娇嫩, 角质层薄, 热敷稍有不慎即可造成患儿皮肤烫伤;且并不是所有药液外渗都可给予热敷, 渗漏超过24 h以后不可热敷, 用50℃温开水热敷治疗药液静脉外渗, 疗效较差。酚妥拉明是一种α受体阻断药, 能对抗肾上腺素的α型作用, 使周围血管扩张, 显著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增加周围血容量, 改善微循环使局部血流加快, 促进药液外渗的吸收和消散, 从而较快解除因肿胀所致的痛苦。同时, 酚妥拉明局部持续湿敷使用, 不会出现特殊不良反应, 但应对已知酚妥拉明过敏者慎用。经过本组临床比较, 可见2%酚妥拉明持续湿敷有较好的消肿、止痛作用, 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热敷法;且见效快, 能迅速解除患者的痛苦, 费用低, 药效维持时间较长, 安全, 无副反应, 解决了临床药液外渗对输液工作带来的困扰, 具有推广应用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美玉, 吴秋萍, 陈晓红.静脉注射液外渗的处理[J].福建医药杂志, 2001, 23 (4) :166.
[2]凌云, 项志英.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护理与康复, 2007, 6 (9) :621-622.
小儿输液外渗的护理 篇3
静脉给药是患儿防病、治病、抢救危重患儿的一种迅速、有效的给药途径。但是,由于患儿易动、哭闹等多种原因经常引起静脉药液外渗,使患儿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局部皮肤苍白或暗红,组织坏死及关节活动受限等,增加了患儿的痛苦,损害了患儿健康并给输液工作带来困扰。为了减轻药液静脉外渗给患儿带来的损害及痛苦,本文着重研究酚妥拉明湿敷治疗药液外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10年1月我科发生的药液静脉外渗患儿77例,根据临床症状把组织损伤分为轻、中、重度。轻度:注射部位疼痛,局部肿胀面积不超过2 cm;中度:注射部位疼痛难忍,局部肿胀面积在2 cm~4 cm;重度:局部肿胀面积在4 cm以上,皮肤由苍白转为暗红。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0例,对照组37例。两组年龄、性别、原发疾病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将发生输液外渗患儿77例采用组间对照方法,实验组40例,对照组37例,收集两组患儿资料,对对照组进行传统的热敷法,取4层纱布浸透50 ℃热开水后覆盖于患处,持续湿敷。对试验组进行护理干预,用2%的酚妥拉明1 mL加生理盐水50 mL,取4层纱布浸透药液后覆盖于患处,持续湿敷。两组湿敷时间均为药液外渗后12h内进行,观察其结果。
2 结果
用酚妥拉明持续湿敷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热敷法。
3体会
3.1 酚妥拉明是一种具有竞争性非选择性α1和α2受体阻断药,通过阻断突触或α1和α2受体,而引起血管扩张,改善循环促使药液外渗的吸收和排泄,从而对抗药物损伤效应。对已知酚妥拉明过敏者和化疗药物外渗时慎用此药湿敷,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3.2 热敷
临床观察发现,并不是所有药液外渗部都给予热敷,而应根据外渗药物特性决定。应注意,热敷措施必须在药液外渗后12 h内进行,如果药液外渗后超过12 h,注射部位皮肤暗红,已产生局部出血,若此时热敷,使局部组织温度增高,代谢加快,耗氧增加,会加速组织坏死,故不能热敷。
4 小结
面对患者对医疗服务、治疗水平越来越高的要求,从专业 理论 、操作技巧、新知识等方面有重点地对护士开展继续 教育 ,促进专业 发展 十分必要[1]。静脉治疗是一种有创性介入治疗,操作中任何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甚至引起医疗纠纷[2]。有报道[3],静脉输液是发生护患纠纷最多的治疗环节。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更具有重要的意义。用50 ℃热开水热敷治疗药液静脉外渗,疗效较差,药液静脉外渗超过12 h热敷,会使局部湿度增高、代谢加快、耗氧加速而使组织坏死。若是小范围外渗,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12 h内可以用湿热敷;若是大范围外渗输入的药液为刺激性大的药液,如在四肢,局部制动,抬高患肢,用2%的酚妥拉明持续湿敷效果明显好于传统的热敷法,疗效佳,且静脉药液外渗7 d内还可以治疗,费用低,无副反应,解决临床药液外渗对输液工作带来不便的困扰。此护理简单方便,成本低廉,具有推广应用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专科护士在护理专业中的角色和地位[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2):85~88.
[2] 李欣欣,刘钟梅,张全英,等.静脉输液治疗中的护理风险管理[J].吉林医学,2006,27(2):170~171.
输液外渗患儿的护理 篇4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442-01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日益加剧,老年人在医院就诊人群中的比例越来越大。静脉输液作为临床一项基本护理技术,以显效快捷的特点成了老年患者经常选择的临床治疗途径。临床护理老年输液患者,不仅要顺利完成基本的静脉穿刺,还要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给予个性化的人文关怀,采取系统化的静脉保护措施,提高老年患者输液过程中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从而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1临床资料
2012年3月-4月行静脉输液并出现外渗的老年人300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70岁,其中男170例,女130例。
2原因分析:
2.1患者自身因素
2.1.1由于老年病人血管有不同程度的硬化,管腔变窄,血流淤滞,静脉回流不畅,使静脉内压增高,液体容易渗出血管外;尤其是静脉弹性降低的老年患者。
2.1.2老年患者由于恐慌、紧张以及疼痛刺激下做出的发射如抖动、回缩从而导致注射针头从血管内移位,造成液体外渗。
2.1.3老年男性患者因大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前列腺增生,容易出现尿频,液体量增多,尿量增加而导致患者入厕次数增多,很容易导致针头移位或者液体渗漏。
2.2静脉输液操作者的原因
2.2.1护理人员穿刺技术不熟练,致一次给药多次穿刺,选择血管不当,针头固定不当,拔针后按压针眼不正确。
2.2.2护理人员没有定时巡视,没有及时发现可能引起针头移动的因素。
2.3药物因素
2.3.1输入的药物浓度过高,输液速度过快,输入的药物引起血浆pH值及渗透压改变,使其通透性增高,而发生输液外渗。
2.3.2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可引起血管壁损伤,导致输液外渗。
3护理对策
3.1合理选择静脉,认真评估血管条件,正确选择穿刺静脉,老年人由于输液速度慢,输液时间长,帕金森患者还会有不自主手的颤动,因此在静脉输液选择血管时,应选择比较舒适、有利于活动的部位,如手背、足背、小臂背面。
3.2穿刺方法
3.2.1对于充盈不良的血管,用手掌和大鱼际轻搓血管,促进静脉充盈,待不清楚的血管充盈后再扎止血带行静脉穿刺。
3.2.2穿刺时采用患者自然放松法,护士用左手握住患者并拢的五指,使其成半悬空状,而不使用传统的攥拳法,因为患者的血管在攥拳状态时容易凹陷于骨缝里,而加大了穿刺的难度,并且患者在松拳时会由于血管轻微的回弹,针头斜面有可能一部分或者小部分脱出血管,出现液体外渗导致穿刺失败。
3.3.3体质较好的老人,血管比较粗直,可以采用快速进皮,而对于穿刺难度大,表浅细小的静脉,可采取缓慢进针法。
3.3穿刺后的固定:穿刺成功后嘱患者放松情绪,松开止血带和调节器的开关,左手将准备好的输液贴先固定针柄,再用带有无菌棉的输液贴覆盖于针眼的上面,第三根将细段输液管盘曲固定。必要时用纸盒固定注射部位。
3.4加强巡视
3.4.1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输液速度尽量避免输液过快而导致液体外渗。协助有排便要求的老人如厕,并妥善保护好穿刺的部位,防止液体渗漏。
3.4.2老年患者因痛觉功能的减退,往往液体渗出后还没有感觉,要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外渗的危险因素,确保输液通畅。
3.5健康宣教:老年输液患者大都有老年慢性疾病,在输液过程中我们用通俗化的语言给予适当的健康指导,低盐低脂饮食,按时按量服药,保持情绪稳定,规律睡眠时间,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患者进行合适的有氧体育锻炼等。
4体会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处理措施 篇5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处理
【摘要】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上护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其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多种。一旦发生静脉输液外渗,如果不采取积极正确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有的可产生严重后果。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是非常重要的;在输液过程中尽量避免导致外渗的各种因素;针对不同的外渗原因及临床表现,采取对应的治疗措施;从而减轻病人的痛苦,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
【关键词】输液外渗原因处理
作为护士,静脉输液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操作,输液外渗也是我们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多种原因发生多起因输液渗漏造成的不良事件,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给医院的声誉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及时、正确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静脉输液外渗的常见原因
1、外力因素
(1)多数患者由于大意,触碰针头,或解手取物,使针头滑脱,造成外渗。(2)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血管细小不够显露,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幼儿好动,输液部位难于固定,容易造成针头滑脱和静脉破损。同时,由于婴幼儿表达能力不强,外渗更易加重。(3)老年人由于行为控制能力减弱,皮肤松弛、静脉脆弱,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针头移位或静脉破损,此外,老年人反应迟钝,痛阈减低,也是造成外渗加重的重要原因。(4)意识障碍的患者,由于昏迷、躁狂、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2、患者因素
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血管短且不直、皮肤薄等原因,给穿刺增加了难度;另外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好动的天性使针尖容易滑出血管外,导致输液外渗。老年人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容易发生液体外渗;此外,由于老年人的机体逐渐衰老,滴速需减慢,往往由于时间较长而发生外渗。
3、药物因素
输入药物浓度过高,输液速度过快,药物刺激性太大如甘露醇、钙剂等,均可损伤血管壁,使通透性增高而发生外渗。
4、疾病因素
(1)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2)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3)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4)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5、技术因素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
(1)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2)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3)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4)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5)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6)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6、解剖部位
外周静脉较中心静脉容易发生外渗;静脉炎的血管,由于血管收缩,血管内压力增加容易发生外渗。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易外渗,而且一旦外渗会造成严重损伤。
7、护士心理素质原因
在医疗护理行业中,极为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而护士的心理因素常被忽视,工作中发现护士的心理素质和工作情绪,与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有密切的关系,患者对护士不信任,提出过高要求,给护士的心理造成压力,可能导致穿刺失败。
二、药物外渗的处理
1、小范围外渗
(1)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PG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可以用湿热敷,或用0.5%的碘伏、95%的酒精、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如果所剩的药液不多,可以一边观察,一边湿敷,如不再继续外渗,可以坚持到输液完成。(2)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0.5%碘伏或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
2、大范围外渗
输入的药液为刺激性大的药液,如在四肢,局部制动,抬高患肢,用50%的硫酸镁或95%的酒精持续湿敷,配合理疗,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如缩血管药物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钙剂可用50%的硫酸镁、山莨菪碱(654-2)湿敷,也可用马铃薯、生姜、白萝卜片、金黄散加蜂蜜,新鲜土豆片外敷。
3、药液外渗引起局部水疱
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用无醇碘伏外涂;水疱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水疱里的渗出液,再用不含醇的碘伏外涂、外敷也有介绍用鸡蛋清外敷的。
患儿静脉输液失败原因 篇6
1失败原因分析
1.1患儿方面的因素
1.1.1患儿合作性差,由于对医护人员的恐惧而哭闹,往往不能很好配合,使进针部位不准确易造成抽血失败。
1.1.2穿刺成功后,由于患儿好动且突然无规律的动作改变使针头滑出血管外引起抽血量的不足。
1.2家人言行方面的因素患儿家人在穿刺前表现的过于紧张,都会给护士增加很大的心理压力,使能够穿刺成功的血管也变得无把握,导致抽血失败。
1.3穿刺前准备不充分
1.3.1操作过于鲁莽,血管未选好就盲目进针。往往由于患儿过度肥胖或哭闹不安、极不配合及新生儿血管细而造成摸不清搏动点。
1.3.2固定患儿的方式不妥。小儿对医护人员及穿刺都有恐惧心理,对穿刺不合作,表现为手刨脚蹬,尤其翘屁股动作。因此,对患儿固定不好易造成穿刺失败。
1.3.3针头与空针乳头衔接不紧密在穿刺成功后,抽血时抽出大量气体,在重新安装针头的过程中,针尖位置发生改变,出现针头滑出血管外,造成穿刺失败。
2.1熟悉股静脉的解剖位置,掌握正确的穿刺方法。
2.1.1触摸股动脉搏动点,股静脉在股三角区,位于股鞘内,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紧靠股动脉内侧,如在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划一连线,股动脉走向和该线的中点相交,股静脉在股动脉的内侧0.5cm处。首先要准确触摸股动脉搏动点,摸搏动点时要精力集中,有耐心。
2.1.2进针的部位首先要触及股动脉搏动点,根据股动脉搏动点结合患儿年龄、体形选择股静脉的进针部位。一般的,1岁以内应在腹股沟线略偏内、靠近搏动点的位置进针;2~3岁患儿在腹股沟的正中位置,食指触及搏动点的内下0.2cm处进针;3岁以上患儿进针位置在腹股沟中线略偏外处,在触及搏动点内下0.3~0.4cm处。但由于过胖或严重哭闹的患儿、新生儿触不清或触不到搏动点的位置时,在腹股沟处轻摸可摸到一个不明显的凹陷,以此处为进针点,采用7号针头进行穿刺。
2.1.3进针的深度不论患儿胖瘦或新生儿,一定要使穿刺针尖触到股骨上,如穿刺进去后无触到股骨上的感觉就往回抽血,则不宜成功。
2.2对患儿采取的措施
2.2.1安抚患儿婴幼儿情绪变化较快,对情感反应较敏感,因此在穿刺前护士以亲切的语言、温柔的动作来安抚患儿,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
2.2.2穿刺成功后要精心护理要向患儿家属交待清楚按压针眼的注意事项,避免穿刺侧腿过早有过度用力动作,比如蹬腿、站立等。
2.3作好患儿家属工作
2.3.1穿刺前耐心向家属解释向其简单讲解有关股静脉抽血的知识,可告诉家属对我们的操作放心。
2.3.2变换穿刺对象的次序在遇到股静脉穿刺困难的患儿时,可先选择年龄稍大一些的能够清晰地摸到股动脉搏动或体质较瘦弱的患儿先进行静脉穿刺,这样可提高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的几率,增强患儿家属对护士操作技术的信任,同时也可增加护士操作时的信心。
2.4充分做好穿刺前准备工作
2.4.1摆好体位,置患儿于仰卧位,使一条腿伸直,准备穿刺侧的脚后跟抵在对侧腿的膝部内侧,使大腿呈外旋外展位,同时垫高采血侧臀部。
2.4.2穿刺前要充分固定患儿可由一人从患儿头侧用双手夹紧患儿双臂及胯部,另一人双手固定住患儿膝盖。
新生儿输液外渗的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09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我院59例新生儿输液外渗患儿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1例, 女28例;年龄<24h 16例, 24h至2天21例, >2天24例;早产儿25例, 足月儿26例, 巨大胎儿8例。患儿渗出部位详细情况见表1。
1.2 研究方法
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 (30例) 的患儿采用热敷法, 实验组 (29例) 的患儿采用酚妥拉明1mL加生理盐水20mL湿敷, 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
1.3 护理方法
当患儿在输液过程中, 出现外渗, 并引起局部皮肤肿胀、颜色改变、出现水泡时, 治疗组立即用酚妥拉明原液涂于无菌纱布上, 持续湿敷患儿外渗局部;对照组立即常规用热敷法, 两组外敷时间均为2天。
1.4 效果判断标准
有效:治疗48h内, 破溃面积缩小, 局部皮肤肿胀消退, 皮肤颜色转为正常。无效: 湿敷超过48h, 破溃面积、红肿范围以及皮肤颜色无明显改善者。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 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取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热敷法的有效率为53.33%, 实验组的有效率为82.76%,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用酚妥拉明1mL加生理盐水20mL湿敷对于缓解患儿症状效果较好, 详见表2。
3讨论
新生儿静脉输液是临床广泛采取的、用于治疗疾病及抢救危重患儿迅速有效的给药途径。在新生儿病房, 静脉输液是输入药物和营养供给的主要治疗措施。新生儿的皮肤敏感度低, 所以对表皮痛感无明显反应, 对外渗的不适反应也不能及时感觉, 易被医护人员所疏忽。如果护理不及时, 轻者疼痛、形成局部水肿以及皮肤苍白, 重者局部皮下组织缺血坏死。
新生儿输液外渗主要有以下原因: (1) 患儿机体因素。患儿年龄偏小, 尚无自主意识, 不可能完全制动。静脉穿刺通常选择头皮浅静脉或头皮毛细血管, 新生儿血管较细, 血管壁的通透性以及血管的脆性较高, 其血管分支甚多, 极易造成输液外渗。患儿因体质较弱, 也易感染和静脉炎导致渗出。 (2) 药物原因。受到药液浓度、药物的酸碱度、药物渗透压、药物过敏等药物方面因素的影响, 致穿刺部位的血管外渗。 (3) 护理人员技术水平。有些护士穿刺技术不熟练, 穿破血管, 或者穿刺后固定不牢, 患儿挣扎脱出或刺破血管。 (4) 环境温度及治疗因素。环境温度及液体温度太低, 持续输注时间长, 输液量大, 输液速度过快等都会导致渗出。针对这些原因, 护理时应多加注意。护士要加强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培养, 对患儿要有母亲般的关心和关注。穿刺的技术要熟练、选择血管要正确, 穿刺部位要严格进行消毒, 应经常巡视输液是否通畅, 有无液体外渗。新生儿的配药要正确配置, 输注时要控制速度。使用静脉高营养混合液是降低渗透压, 减少对血管刺激的重要手段。在拔针时, 要顺血管走向快速拔出, 按压皮肤穿刺点和血管穿刺点, 使切忌按揉。
本次研究中, 对照组选用传统的热敷处理, 虽然对缓解新生儿因渗出而出现的各种症状有一定的效果, 但是患儿缓解症状所需的时间较长, 而且有效率仅为53.33%, 实验组采用了酚妥拉明湿敷法, 有效率为82.76%, 与对照组相比,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酚妥拉明湿敷法对于缓解新生儿输液渗出的效果较好。酚妥拉明是一种α受体阻滞剂, 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及时应用本药局部湿敷, 对药物外渗引起的患儿局部肿胀、水泡甚至坏死, 可获的较好的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冯淑菊, 陶鑫, 顾晓慧.超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感染控制[J].护士进修杂志, 2004, 19 (6) :568-569.
[2]余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104-1106.
[3]陶鑫, 李静, 孙建伟等, 新生儿输液外渗皮肤的用药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 2005, 20 (9) :843-845.
[4]谭启民, 窦月玲.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引起水疱原因分析与预防[J].护士进修杂志, 2000, 16 (8) :637-638.
输液外渗患儿的护理 篇8
【关键词】:儿童;静脉输液;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1-0159-02
浅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最基本的给药方法,也是护理工作重要的内容之一,特别是儿科,在2~6岁的患儿中,静脉输液更是最常见的给药方法。2~6岁的患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能否顺利地给患儿完成静脉输液,关系到医护质量,直接影响到护士与患儿及其家长的关系。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征,2岁以前通过以母爱为中心的育儿方式,获得舒适和安全感,进而对周围的环境有基本信任感;4岁起开始独立进行一些有目的的活动和学习判断家庭成员的关系,他们开始意识到社会和他人的期望、赞赏而产生成功感[1]。因此,对2~6岁患儿在输液过程中进行心理护理并取得其配合,对顺利完成输液显得尤为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近期临床输液2~6岁患儿100例,其中初次接受输液治疗者63例,接受输液治疗2次以上者37例。
1.2 心理护理 在临床输液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患儿的恐惧、好动、哭闹不安以及家长的担心、疑虑等一些问题,适当的心理干预能消除这些不利因素,完成输液。
1.2.1 恐惧 恐惧是2~6岁患儿在面对住院、治疗、疾病的特征性心理问题。90%的患儿住院以后不能适应新环境,不愿意接受输液治疗。在63例初次接受输液的患儿中,100%的患儿均存在恐惧心理,反应为紧张、哭闹、面红、肢体反抗等,不能配合治疗。2~6岁的儿童有着特殊的心理活动,他们对周围的事物非常敏感,能明显地感觉到周围的人或事对自己的威胁;但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又仅在于表面,因此,在面对输液治疗中,恐惧心理占主导地位。面对此类患儿,护理人员应做到以下几点:①语言温和,与患儿多接触,消除陌生感。通过对话,初步了解患儿喜欢的人物及所处的环境;②客观真实地向患儿介绍输液治疗的过程,介绍时应注意语言技巧,尽量使用轻松愉快的语言,以消除其对静脉穿刺的恐惧感及其紧张心理,配合治疗;③穿刺时动作应轻柔,可边穿刺边与患儿交谈,以分散患儿的注意力。交谈时可使用鼓励性及奖励性的语言,肯定患儿在接受治疗时表现出的勇敢与坚强,使其心理上得到满足,更好地配合下一步的治疗。本资料37例中有2次及2次以上的输液治疗经验的患儿所表现出的恐惧明显少于初次接受输液的患儿,但他们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恐惧心理,主要表现在对一次穿刺成功率、为他输液的护士阿姨是否熟悉等。因此,对他们进行输液时,应多鼓励,多表扬,提高穿刺技术,尽量满足他们的条件,如可以自己选择穿刺部位,选择固定的护士为他进行穿刺。
1.2.2 好动 活泼好动是这个年龄段的患儿的特点。在整个输液过程中,常会出现液体外流、针头脱出血管外等现象。应耐心说服患儿保持安静,讲明其利害关系,并加强巡视,以保证顺利完成整个输液过程。
1.2.3 对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 由于目前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大都是独生子女,一旦生病,父母格外紧张、焦虑,他们大都过分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患儿的心理护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对家长的心理支持。家长的心理状态对患儿有着直接的影响,家长的倾向可以变为儿童的倾向,如不要某护士阿姨打针等等。在临床,我们发现,家长与患儿在许多问题的表现形式上几乎是相同的,家长的恐惧感、悲哀感、焦虑感等与患儿的这些心理表现是相互影响的。为更好地开展护理工作,护理人员应用得体的语言,稳重的动作,诚恳的态度取得家长的信任,包括耐心解释、操作熟练,切不可简单生硬。通过对家长的心理护理,希望家长以其与患儿亲密的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
1.3 医护人员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方法
1.3.1 准备工作未做好 有时会出现忘带输液贴、止血带之类的事情,甚至会出现输液卡上的名字与病人的名字不符,以至于核对姓名时有误,让患儿及其家属产生不信任感。因此,在静脉输液前应备齐用物,核对清楚,以取得患儿及其家长的信任。
1.3.2 不自信 护士在面对患儿及家长时,有时会产生紧张情绪。尤其是在患儿血管条件不理想的情况下,紧张情绪表现得更为明显,出现脸红、进针时手发抖等现象。此时,护士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相信自己。无论你面对的病人血管情况多么复杂,都要相信自己能行。
1.3.3 注意力不集中 护士在为患儿进行静脉输液时,心不在焉,甚至与他人闲聊,引起家长反感。有的患儿会认为护士阿姨不关心自己。因此,操作时应认真负责,增强责任心,尽量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
2 结果
对100例患儿均按护理常规要求[2]进行输液,并根据患儿的不同情况,对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心理干预。100例患儿中,一次穿刺成功98例,由于血管条件及护理人员的操作技术等原因进行第2次穿刺1例;输液过程中因外渗、外力因素导致头皮静脉针脱出血管等原因进行第2次穿刺者1例。100例患儿均成功完成输液。通过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患儿对静脉输液的恐惧心理,减少了儿科输液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如:由于患儿好动引起液体外渗、针头脱落等现象的发生,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
3 讨论
输液是临床护士最基本的工作之一,虽然绝大多数护士均能完成静脉输液这项操作,但在静脉输液实际操作中的许多细小环节中,常常会忽视心理护理的作用。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人的需要分为五层: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爱和归属感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在学龄前儿童身上同样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为满足这些需要,进行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在儿科,对2~6岁的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有限,进行心理护理有一定困难。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儿童心理,根据其不同的情况进行心理护理,通过心理干预,使患儿配合治疗,确保输液安全顺利完成输液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戴晓阳,佟术艳.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14-115.
化疗药物外渗预防措施及护理 篇9
蔡敏
【摘要】化疗是临床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随着化疗时间的延长及对静脉的反复损伤,在输液过程中药物外渗时有发生,给肿瘤患者造成严重的伤害,并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在临床上做好化疗药物外渗的防护尤为重要,一旦发生,护理人员能够迅速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减少外渗化疗药物的危害,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护理质量。笔者2011年1月1日—12月31日共121例次患者经外周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其中9例次在输注化疗药物时出现不同程度的外渗。经妥善处理后,均得到很好控制,未出现并发症及后遗症。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1例次中,男65例次,女56例次;患者年龄20~72岁,中位年龄57.5岁。其中肺癌46例次,乳腺癌29例次,食管癌6例次,宫颈癌11例次,鼻咽癌5例次,卵巢癌8例次,胃癌16例次。
1.2 治疗方法 根据病理诊断或临床诊断,采取常规方案进行化疗,化疗时间为2~6周期,常用化疗药物为: 顺铂、紫杉醇、健择、环磷酰胺、阿霉素等。对化疗药物外渗多采用局部封闭、冷敷、热敷等治疗。结果
121例次患者中,9例次出现化疗药物外渗,其中肺癌4例次,乳腺癌3例次,食管癌1例次,鼻咽癌1例次;输顺铂时药物外渗6例次,输阿霉素时药物外渗3例次。
3.化疗药物外渗预防
(1)医患双方应做好心理准备。
(2)病人血管质量的好坏是影响静脉炎发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3)熟练穿刺技术:(4)联合用药
(5)推注药物时应证实静脉穿刺成功。
(6)最佳用药途径是深静脉置管,刺激性小,可完全避免静脉炎及外渗发生。(7)用药前医护人员应仔细参阅药品说明书。4 护理措施
4.1 患者宣教(1)给患者讲解化疗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化疗方案,使其对化疗有正确的认识,同时给以心理疏导,使患者增强抗病信心,使化疗顺利进行,签署化疗同意书,且在护理病历上记录宣教的内容。(2)讲解强刺激性药物首选中心静脉途径给药的优点,取得患者配合。(3)教会患者识别药物的刺激性,化疗当天向患者交代清楚哪一瓶液体是强刺激性药物,哪一瓶是一般刺激性药物,切勿自行调节输液速度。(4)叮嘱患者在输注强刺激性药物时,尽量减少去卫生间、就餐等躯体移动,注意输液肢体的活动,避免注射针头移位,输液的肢体勿被压迫,以免影响血液回流造成药物外渗。(5)询问输注化疗药物时患者的感觉,输注过程中有无注射部位疼痛、肿胀感,如有上述感觉立即向护士汇报,以便尽早发现药物外渗的情况;
4.2 合理选择血管 长期化疗的患者,建立系统的静脉使用计划,尤其注意保护大静脉,常规采血和输液应选用小血管,由远心端到近心端交替使用;对于发疱性、刺激性药物,一般选用前臂静脉或远离关节上下2~3cm处的血管交替给药,不选用手足背小血管,注意避开肌腱、神经、关节部位,防止渗漏后引起肌腱挛缩和神经功能障碍;输入发疱性、刺激性药物前,对使用的血管进行正确判断(血管位置、回血情况、静脉是否通畅等),同时将判断结果告诉患者及家属,使其确认静脉穿刺是成功的,万一药物渗漏,患者能正确面对,减少对护士操作方面的责怪。对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的患者,避免在患侧上肢进行化疗,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患者避免在上肢进行化疗
4.3。正确使用药物 掌握正确的给药方法、浓度、输入速度。避免用含有化疗药物的针头直接穿刺血管或拔针,先输入生理盐水回血无渗漏后再输入化疗药物,输注完毕用等渗液冲洗,使输液管中残余药液全部输入。联合用药时,应先了解药物刺激性的大小,先输入低浓度,再输入高浓度化疗药物,两种化疗药之间用等渗液快速冲洗。输液化疗时,护士密切监护,直至药物完全输入体内。
4.4 熟练穿刺技术 穿刺前热敷血管,使局部静脉扩张,提高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如穿刺失败,不使用同一静脉的远端,以免药物从前一次穿刺处外渗。对脆性血管采用小力度、小角度,缓慢平行进针,见回血后不再进针的方法[5]。穿刺成功后正确固定针头,避免针头滑脱和刺破血管壁,拔针后准确按压针眼2~5min(有出血倾向增加按压时间),避免药液沿针眼外渗。
4.5 药物输注方法 静脉穿刺时,选择针头应考虑血管直径,一般针头不宜太粗(除盖诺遵医嘱要采取9号针穿刺之外),多采用6号半至7号静脉针。先用空注射器抽10~20ml生理盐水连接头皮针,确保穿刺成功,局部无渗漏后再应用化疗药物滴注。根据药物的性质和特点进行稀释,静脉注射宜缓,注射前后均须用至少20ml生理盐水冲入。化疗结束时。再注入10~20生理盐水冲洗后方可拔针。拔针时,先关闭输液器调节开关,用无菌棉球轻按压于穿刺部位,再迅速拔出针头,一般按压时间为4~6 min,以防药物带入皮下组织,引起针眼局部淤血。
4.6 增强观察力度 每15~30min巡视患者1次,检查注射部位有无回血及外渗。有报道指出:液体外渗主要发生在输液2h后,而发生在1~2h的外渗,是穿刺手法或血管细小引起的。严格交接班,每班交班内容包括:化疗药物名称、注射部位、输注时间、药物余量、输液通畅情况。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
5.1 防止药物外渗 化疗中护理人员应加强责任心,勤巡视病房,勤询问患者的主观感觉,观察静脉反应,掌握药物外渗的早期表现,如果注射部位出现水肿或点滴不畅,患者感刺痛、烧灼,则提示可能有药液外渗,立即停止用药,抽吸针头及血管外药液,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后拔针。在化疗期间和化疗1周内,沿静脉方向在皮肤表面使用喜疗妥软膏,可有效防治化疗所致的静脉炎。化疗后鼓励患者多做肢体运动,经常按摩四肢末梢血管,轻搓手背,多做手臂伸握动作,增加血液循环,减少药物停留时间,减少药物刺激和静脉炎的发生。
5.2 ① 应立即停止化疗药物的输注,并报告医生和护士长。②护士应及时了解化疗药物的名称、剂量、输注的方法,评估患 者药物外渗的穿刺部位面积、外渗药物的量、皮肤的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
③ 护理人员准确评估外渗药液损失量,如损失量超过原药液量的 10%,再重新输注时应遵医嘱不足损失量。④ 出现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遵医嘱作皮下封闭。⑤ 护士应每天严密观察患者皮肤药物外渗出的情况,如:皮肤颜 色、温度、弹性、疼痛的程度等情况,做好护理记录。⑥局部选用33%硫酸镁湿敷:纱布浸硫酸镁溶液,以不滴液为宜; 湿傅面积应超过外渗部位外围2-3cm,湿敷时间应保持24h以上。
⑦ 外敷时,注意保持患者衣物、床单的清洁、干燥。
⑧ 患者自甘外渗部位有烧灼感时,遵医嘱用冷敷。禁止使用任何 方式的热敷。⑨ 因药物外渗局部有破溃、感染时,应报告医生及时给于清创、换药处理。
⑩ 抬高患肢,减轻因药液外渗引起的肢体肿胀。下肢药液外渗时,应让患者卧床休息,床尾抬高15°。上肢药液外渗,可用绷带悬吊上肢,尽量减轻肢体负担。外渗部位未全愈前,禁止在外渗区域及远心端再行各种穿刺注 射。护士在整个化疗药外渗处理过程中,要关心体贴患者,做好心 理护理,减轻患者的恐惧、不安情绪,以取得患者的合作。
5.4 药物外渗后知识的宣教 由于绝大多数患者对化疗药物外渗后知识的缺乏和认识不足,理解为一般的外渗肿胀应该用热敷,事实上化疗药物外渗却恰恰相反,需行冷敷,除了植物类抗肿瘤药如长春新碱、鬼臼类是用硫酸镁热敷外,其他药物都必须行冷敷,目的是为了延缓细胞毒性药物的吸收。
讨论
临床中使用化疗药物时有时会出现化疗药物的外渗,可能会给肿瘤患者造成严重的永久的伤害,出现化疗药物的外渗,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的因素,可有以下几个方面:(1)药物因素:如药物的pH值过高或过低、渗透压高、配置药物浓度过高等;(2)血管因素:经常采集血标本或静脉注射均可使血管脆性增加,血管栓塞、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肿瘤压迫、上腔静脉压迫征等引起上游血管阻力增加,在这些情况下如果外周静脉化疗可能会出现外渗;(3)操作因素:穿刺技术的不熟练,一次给药多次穿刺,选择血管不当,针头固定不牢,拔针后按压针眼不准确等;(4)其他因素:如淋巴水肿、输液量大、病人不合作而穿破血管、针头滑脱、患者血小板数量少、静脉注射部位弯曲等。
总之,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大、毒副作用强,本文通过加强对全身化疗中各项护理措施,无1例因操作不当而发生药物外渗致皮下组织坏死及交叉感染,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因此,做好肿瘤患者的血管护理,正确地选择血管,提高穿刺技术,正确的输注方式以及加强巡视和交流,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科学、合理、有效地护理好肿瘤患者的血管是减少周围性静脉炎的重要措施,同时也保障了全身化疗的顺利实施。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少他们的痛苦,延缓其生命并提高生存质量。
输液外渗患儿的护理 篇1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2-0138-02
患儿静脉穿剌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一大难点,卫生所患儿静脉穿刺更是一大难题。为了使社区居民孩子的输液更加便捷,我卫生所的护理人员轮流到上级医院学习患儿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技巧,受益匪浅。这些年,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已成为我们卫生所患儿输液治疗的主要手段[1]。我卫生所自2009年7月至2012年10月,对于150例使用静脉留置针后输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卫生所自2009年7月至2012年10月,应用静脉留置针输液150例,年龄从1岁到3岁之间。其中头皮静脉穿刺100例,四肢静脉穿刺50例,留置最长时间达7天,最短2天,3例发生局部皮肤发红,2例发生局部肿胀,4例发生脱针,没有1例因留置针而出现全身感染。液体输完后均采用肝素钠盐水封管。
2 穿刺方法
2.1 穿刺部位选择 根据年龄、用途、病情及血管情况选择不同的血管。小儿头皮静脉表浅易见,易于固定,又不影响患儿肢体的活动[2],因而多采用头皮静脉穿刺,一般选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及额分支等较粗直血管穿刺。
2.2 穿刺方法 我卫生所使用的套管针为美国BD公司产品,24G型号,0.7mm×19mm,3M公司生产的无菌透明敷贴。穿刺前备好输液设备,以进针点为中心,消毒范围6cm×7cm以上,干后穿刺,避免消毒液随穿刺针进入血管内造成静脉炎[3]。如选用头皮静脉,应把敷贴范围内的头发剃光,左手拇指、食指紧绷皮肤,手持套管针与皮肤呈15-30度角直刺静脉血管,穿刺见血后针芯回退0.5cm,如过多,软管腔内无支撑,造成送管时针体折曲,导致穿刺失败或不能维持较长时间[4],然后一边拔出针芯一边慢慢将套管针全部送进血管,松开止血带,打开输液调节器,然后用敷贴固定,外用布胶布加以固定。
3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
一般为3到5天,无异常可保留5到7天。有人建议为了防止药液长期刺激血管造成静脉炎和小的血凝块进入血管造成栓塞,留置天数最好不超过7天[5],也有资料显示,留置时间视治疗需要和局部情况而定,定期更换导管有助于降低感染率[5]。
4 封管术
我卫生所患儿大部分为呼吸系统疾病,输液后均用肝素溶液封管。封管时用5U/ML肝素钠盐水3毫升进行封管,速度要慢,连续不间断边推注边抽吸的封管方法,回血栓夹闭部位选用静脉留置针的近端。
5 护 理
5.1 做好家属心理护理 穿刺前向患儿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详细介绍静脉留置针的优越性,取得同意后再穿刺,并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对留置期间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处理和解释。
5.2 并发症护理
5.2.1 并发症 静脉炎,局部渗液,敷贴下皮疹、红肿,套管针堵塞、脱落。
5.2.2 护理 加强巡视,输液前后应注意观察穿刺部位皮肤情况。如静脉炎应及时拔除与处理;皮疹、红肿局部给予炉甘石洗液涂抹每天三次,3到5天基本消除;液体外渗肿胀,局部湿敷50%的硫酸镁,每天3次,3天基本消除;正确封管、固定,防堵塞、脱落;为了更好地固定静脉留置针,可带上外科头套,我卫生所自制的棉质头套应用起来让患儿更加舒服。
总之,患儿静脉留置针操作简单、方便,减少静脉损伤,减少穿刺次数;减轻护士工作量,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避免了反复穿刺造成的患儿痛苦,且家长易于接受,改善了护患关系;尤其在卫生所,患儿不用住院,也能用上静脉留置针,节约了很多住院费用。
参考文献
[1] 孙艳平,杨桂涛.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7):409.
[2] 崔焱.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0.
[3] 李小燕,等.套管针常规留置时间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5):301.
[4] 吕金萍.套管针在烧伤病人输液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4):202.
输液外渗患儿的护理 篇11
1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
1.1 患者自身和血管因素:
因输液穿刺部位血管弯曲, 血管充盈度差, 患者不合作, 尤其是患儿头皮静脉较浅、易滑动, 不易掌握深浅度。老年患者的痛感降低, 反应迟钝, 皮肤松弛, 静脉脆弱;休克病危患者微循环受损, 血管通透性增加;昏迷患者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 静脉输液时均易发生药物渗漏。从易发生药物外渗的部位看, 外周静脉较中心静脉易发生药物外渗;血管收缩, 血管内压力增加, 易发生药物外渗;皮下组织少和关节部位的静脉血管也易发生药物外渗。
1.2 药物因素:
刺激性大的药物, 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等理化因素, 是引起药物外渗的主要因素。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和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缩血管药易发生外渗, 一旦出现可产生严重的后果[1]。另外要注意联合用药的合理配伍。如大剂量脱水机应用后, 再在同一静脉加用垂体后叶素、KCl等药物, 可直接刺激血管导致其痉挛缺血。
1.3 疾病因素:
血管硬化、糖尿病、休克患者静脉输液时易发生药物外渗。癌症尤其是接受化疗治疗的患者, 血管壁损伤较大, 静脉脆弱, 难以穿刺, 易发生药物外渗。静脉压增高的患者, 由于微循环受损, 血管通透性增加, 也容易发生药物外渗;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血凝块对穿刺针周围和血管壁之间的间隙封闭不严, 导致药物和血液渗漏。长期输液和过快大量输液者, 稀释了局部血管的血液, 甚或血液为液体所替代, 血管发生痉挛, 静脉壁缺血而渗透压升高, 容易造成药物外渗。拔针后穿刺点按压时间过短, 血管内的药液可从穿刺点外渗。
1.4技术因素:
护士穿刺技术不熟练, 穿刺时针头斜面没有完全刺入血管内, 选择穿刺部位和血管不当, 长期在一个部位穿刺输液, 一次输液多次穿刺破坏了血管的完整性等因素, 均可致输液药物外渗。另外, 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路, 缺乏了解药物的特性和使用方法, 也是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之一。
2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预防性护理
2.1 静脉的合理选择:
护士要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 有计划地安排输液顺序, 应避开有炎症、硬结、瘢痕或皮肤病的部位进针, 评估静脉血管的弹性、粗细及位置, 根据血管选择合适的头皮针。穿刺由远端到近端, 发现药物外渗立即更换穿刺部位。尽量使用留置针, 使用留置针时选择直的血管, 因留置针导管柔软, 不宜损伤血管, 轻微活动不会发生外渗, 而且留置针一般可保留3~5 d, 避免反复穿刺, 保护了血管。若输注化疗药物或其他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 要严格进行床头交接班。
2.2 加强护理基本操作技能训练:
要采取措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穿刺时避开关节, 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 采用保护性约束, 已发生药物外渗者不在此处远端再作为穿刺点, 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 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 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 清楚组织水肿和药物对细胞毒性作用, 最大限度降低药物外渗给患者带来的危害和痛苦[2]。
操作者以左手拇指绷紧皮肤, 固定血管下端, 减少血管滑动, 对血管充盈度好的患者, 可加大进针角度, 以35°快速刺入皮下后稍放平针头, 针尖压住血管时, 针体角度再抬高25°快稳入血管, 见回血后放平针体徐徐进入少许, 用胶布固定, 再实践中不断提高护理技术操作水平, 争取静脉穿刺一针见血[3]。
输液完毕后要正确拔针。除去胶布, 快速拔针, 用干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及其上方, 直至不出血为止, 一般在5~10 min。切忌在按压处来回揉动, 按压的力度要适中, 防止皮下瘀血和再次输液药物外渗的发生[4]。
2.3 药物应用的预防和护理:
要严格掌握输入药物的浓度和滴速, 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 必须确保枕头在血管内才能开始滴注药物, 如在使用甘露醇时, 局部热敷或提高药物温度, 提高血管通畅性。输注多巴胺、间羟胺和垂体后叶素时, 应建立2条静脉通路, 交替使用, 避免造成组织坏死。尤其是对于危重患者, 巡视时要检查输液部位是否发生药物外渗, 一旦出现立即更换注射部位。要指导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自我观察和自我护理, 如注射部位出现疼痛、肿胀, 应及时报告护理人员[2]。
2.4 预防性健康教育:
要宣传使用静脉留置针的优点, 保护留置针的正确方法。输注高危药物时, 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尽量减少活动的好处, 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如何进行自我观察和自我护理, 尽量降低药物外渗的发生机会。
3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处理和护理
3.1 小范围药物外渗的处理和护理:
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外渗药物, 可以区分不同的情况采用湿热敷的方法, 或用95%的乙醇、50%的硫酸镁湿敷, 肿胀会很快消失。热敷能改善早期缺血情况, 但对已经发生严重缺血者, 热敷对患者有害无益, 这不仅能舒张强烈收缩的血管, 还能使局部组织温度, 促进代谢, 增加耗氧量, 此时应进行冷敷处理。
3.2 大范围药物外渗的处理和护理:
如输注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外渗, 应立即停止滴注, 如四肢或局部制动, 应抬高患肢, 用50%硫酸镁或95%乙醇持续湿敷, 同时配合理疗。严重者, 可用生理盐水皮下注射, 以达到稀释目的;为防止局部疼痛、肿胀和坏死的发生, 要对局部进行冷敷处理。
3.3 血管收缩药外渗的处理和护理:
要选用血管扩张剂, 如将5~10 m L酚妥拉明溶于20 m L生理盐水中做局部湿敷, 或100~200 m L乙酰胆碱局部湿敷, 可见局部青紫区转红, 温度升高, 肿胀消散。
3.4 药物外渗引起局部水泡的处理和护理:
如小水泡为破溃, 尽量不要刺破, 可局部外涂无醇碘伏。水泡大者, 碘伏消毒后, 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水泡内的渗出液, 再在水泡局部外涂外敷无醇碘伏。
在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诸多因素中, 主要是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5]。这要求护士要针对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 如提高静脉穿刺技术, 避免机械性损伤, 根据不同药物掌握好其浓度和静脉输注速度, 加强护理, 尽量避免药物外渗的发生;对已经发生渗漏损伤者, 应根据药物理化性质, 药物外渗程度和个体差异, 适当选择热敷、冷敷、药物敷或注射拮抗剂等处理和护理措施, 若能早期治疗完全可以避免引起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使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原因,预防,临床护理
参考文献
[1]戴建华.外周静脉输液外渗的危险因素及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J].南方护理学报, 2004, 11 (1) :10-11.
[2]王薇, 刘芝军.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鲁医学杂志, 2002, 17 (4) :357.
[3]王淑静, 李翠萍, 静脉输液时发生液体外渗的补救方法[J].护理研究, 2005, 19 (2C) :295.
[4]赵军红.静脉输液致液体外渗的处理[J].中国乡村医药, 2005, 12 (9) :67.
【输液外渗患儿的护理】推荐阅读:
输液外渗患儿的护理12-21
患儿静脉输液06-18
小儿输液外渗的护理01-04
10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08-14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研究概述10-20
小儿输液外渗01-14
静脉输液药液外渗11-18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08-13
肺炎患儿的护理01-22
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