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预后(精选7篇)
患儿预后 篇1
眼外伤是儿童常见的眼科急症, 是致残及致盲的重要原因。患儿受伤后, 通常因为疼痛、恐惧等抗拒治疗, 导致救治不及时, 从而引起视力下降、眼球摘除、致盲等严重不良后果, 导致患儿生理及心理承受巨大伤害[1], 因此如何在小儿治疗中给予有效的护理对于患儿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 笔者对我院收治的80例眼外伤患儿进行研究分析, 现将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自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80例眼外伤患儿, 所有患儿视力有光感至0.2, 排除基础疾病及眼部并发症患儿, 视力高于或低于上述者;根据护理方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观察组 (40例) 男27例, 女13例, 年龄1~14岁, 其中<3岁者5例, 3~6岁15例, 7~14岁20例, 外伤类型:鞭炮炸伤25例, 金属锐器伤6例, 眼内异物5例, 动物咬伤4例。参考组 (40例) 其中男28例, 女12例, 年龄1~14岁, 其中<3岁者6例, 3~6岁16例, 7~14岁18例, 外伤类型:鞭炮炸伤22例, 金属锐器伤7例, 眼内异物5例, 动物咬伤3例, 化学伤3例, 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外伤类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进行比较。
1.2方法:两组患儿入院后立即给予临床抢救, 同时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预见性护理模式, 具体操作如下: (1) 预见性心理护理:患儿突然出现眼部外伤, 承受能力明显小于成年人, 同时入院后对陌生环境的恐惧等均导致其出现严重的负面情绪, 因此在患儿入院时, 要对患儿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及教育, 安抚其情绪, 避免家属在患儿面前出现恐惧感而加重患儿的焦虑感。通过家属对患儿的爱好、性格特点等进行详细了解, 在其入院后为其准备各类玩具及护理用品;医护人员保持微笑, 博得患儿好感, 从而获得其配合;在侵入性操作时, 要对患儿进行有效的安抚。 (2) 术前预见性护理:眼外伤较为严重, 患儿多需通过手术康复, 因此在术前, 医护人员要做好预见性护理。提前做好全麻准备 (计算患儿体质量并对用药进行精准计算) 及肉眼手术常规准备, 同时提前告知患儿家属术前6~8 h禁食, 4 h禁水;根据患儿具体情况为其制定术后健康教育计划。 (3) 术后预见性护理:患儿术后送入病房后, 对其需要物品进行准备, 尤其是吸痰、吸氧等装置的准备;术后患儿去枕平卧, 将其头部偏向健康眼侧, 有效避免呕吐物误吸导致误吸或者眼部局部循环障碍;患儿意识清醒后, 对其爱好进行预见性了解, 鼓励表扬患儿;患儿术后可出现疼痛等不适感, 因此可由患儿最喜爱家属进行陪护, 并为其送上喜爱的玩具, 转移其注意力。 (4) 饮食预见性护理:对患儿饮食进行指导, 在患儿清醒4~6 h后先用少量5%葡萄糖水喂食, 若无呕吐、呛咳则由流质、半流质、软食逐渐过度, 饮食尽量以消化、高热量、高蛋白为主, 多食粗纤维丰富食物。 (5) 护士要加强对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对眼科护理常规熟悉, 在巡房时对患儿的病情、基本生命体征及视力变化等进行详细观察, 同时耐性倾听患儿的主诉, 进行积极有效地处理;叮嘱患儿不要揉眼、挤眼, 严禁用力打喷嚏及咳嗽等。
1.3观察项目: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儿的视力情况进行观察统计, 以0.5为界判断其视力恢复情况;同时对两组患儿治疗后外伤性白内障、角膜白斑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视力均有显著恢复 (P<0.05) ;其中观察组患儿视力>0.5人数明显大于参考组 (P<0.05) , 具体见表1。
2.2观察组患儿治疗后出现1例角膜白斑、1例外伤性白内障, 并发症发生率为5%, 参考组患儿治疗后出现4例角膜白斑、4例创伤性白内障, 1例角膜水肿, 并发症发生率为22.5%, 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眼外伤是儿童致盲的重要原因, 治疗不当可导致患儿视力受到严重损害, 甚至对患儿生活产生严重不良影响, 因此及时救治、恰当处理, 细致护理对于疾病良好的治疗效果及转归有着重要作用[2]。在对患儿进行护理时, 同时要进行紧急抢救, 对于出现严重脏器损伤、休克患儿, 需要对其生命进行抢救, 其基本生命体征稳定后, 进一步对其眼外伤进行处置及检查[3]。在对化学上患儿进行抢救时需要用大量水立即冲洗15 min, 锐器刺伤患儿需要保持平卧、安静状态, 同时禁止患儿低头, 一旦患儿伤眼内有液体流出, 则需要考虑是否为眼球穿孔, 此时需要立即进行处理, 禁止用水冲洗、药物涂抹, 避免眼内炎的发生;对于眼内进入异物患儿, 严禁挤压、减少闭合双眼时患儿的哭闹, 从而有效避免眼内容物破出。在对患儿进行治疗及护理时, 眼球肿胀疼痛、破裂患儿, 在皮肤无开放性伤口时, 可冰敷, 减少疼痛、消肿, 动物咬伤患儿需要立即注射狂犬疫苗及破伤风血清。
相较成年人, 儿童护理难度更大, 同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因此医护人员要针对其心理及生理特殊性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保持足够的耐性, 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促进患儿视力的良好恢复,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4]。有调查结果显示, 儿童眼外伤中意外伤害是主要原因, 儿童具有探险、好动天性、求知心理较强等特点, 而留守儿童及农村儿童的眼外伤发生率明显大于城市儿童[5], 因此在患儿出院时, 医护人员需要对其家属进行宣传教育, 告知其监护儿童的重要性, 同时告知患儿自我防护, 减少眼外伤等意外伤害的发生。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视力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参考组 (P<0.05) , 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参考组 (P<0.05) , 由此可知, 在眼外伤患儿的治疗中同时给予预见性护理效果显著, 能够有效提高患儿视力恢复, 同时减少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周瑾荣.眼外伤儿童的心理状况分析及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9, 30 (2) :247.
[2]王丹华, 管利平.眼球挫伤所致前房积血的治疗及护理[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1, 33 (10) :787.
[3]孔德兰, 李超, 杜学龄, 等.屈光不正儿童立体视觉敏感期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3, 21 (3) :207-209.
[4]师彦敏.全方位心理护理干预对促进儿童眼外伤康复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7 (4) :106-107.
[5]陈萍.燃放烟花炮竹所致儿童眼外伤的护理[J].医学信息, 2013, 26 (6) :76-77.
患儿预后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6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门诊及住院的FC的患儿98例,男52例,女46例,年龄5个月~8岁,其中5个月至1岁10例,1~3岁54例,3~6岁25例,6岁以上9例。按FC分型标准[2],单纯型(SFC)63例,复杂型(CFC)35例。有惊厥发作家庭史者28例,有癫痫家庭史者5例。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根据1983年全国神经学术会议专题讨论会关于高热惊厥诊断和治疗的建议为标准。分为单纯性(SFC)和复杂性(CFC)两种。SFC诊断标准:发病年龄6个月~6岁,体温38.5℃以上,一般发热后24h内出现惊厥,持续5~10min,惊厥发作后神经系统正常,热退后脑电图正常,预后良好。CFC诊断标准至少具有下述一项、者:(1)起病年龄低于6个月或>6岁;(2)惊厥发作持续15min以上;(3)局限性发作;(4)体温低于38.5℃时出现惊厥;(5)一次热病过程中惊厥发作1次以上。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对文中数据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本组98例患儿中复发40例,复发率40.8%。引起复发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初发年龄、FC分型、初发时体温、家庭史、惊厥发作的持续时间,具体见表1。
3 讨论
热性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之一,大部分预后良好,少部分可诱发癫痫并遗留有后遗症。而引起复发的危险因素很多,宁立华的研究表明[3]FC的复发与发病年龄、FC类型、体温及惊厥家旅史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复发与以下因素有关:(1)体温:FC初发体温低则复发率高。原因可能为小儿大脑皮质功能未完善,神经髓鞘未完全形成,神经传导分化不全及对内外环境各种刺激的敏感度增高,惊厥阈值降低等有关。(2)年龄:因为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存在不稳定性,缺氧造成脑损伤的程度加重,复发率就升高,但对于低于6个月的新生儿和小婴儿末见有FC。有实验证明[4]新生动物脑的抑制性活动占优势,因而对惊厥的敏感性不如幼年动物高,说明FC在脑发育极不成熟的新生儿和6个月的婴幼儿很少发生;此外,这种年龄特征还可能与6个月后婴儿来自母体的免疫抗体逐渐消失,而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易患感染性疾病,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有关,故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对预防FC很重要[5]。另外也有可能在FC患儿的大脑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潜在病灶,使惊厥阈值降低,对发热更为敏感,容易复发。本组初发年龄低于1岁的患儿复发率为60.0%%,高于初发年龄≥1岁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家庭史:有FC家族史者复发率高于无家族史,本组有家族史者复发率为50%高于无家族史复发率37.1%,这种现象与遗传基因有关。(4)惊厥持续时间:惊厥时间越长,复发因素越大。(5)其他:本组研究结果还显示FC的复发与发作时脑电图是否正常及FC分型有关,而与性别无关。
综上所述,对于有FC复发危险因素的患儿,首先要向家长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告诉其预防的重要性,瞩其要经常注意孩子的体温变化,一旦发热即采取积极降温措施,并要学会简单的止惊急救处理,必要时可短程应用抗惊厥药物,以避免多次复发造成脑损伤。
摘要:目的 探讨引起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 对2007年6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住院及门诊治疗的98例FC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8例发生热性惊厥的患儿复发40例,引起复发的原因为FC分型、初发年龄、体温、持续时间、家庭史及脑电图是否正常有关,与性别无相关性。结论 FC的发生与年龄及惊厥持续时间密切相关,有家庭遗传倾向,少数可转为癫痫,对具有复发高危因素的患儿应进行早期干预措施,必要时预防用药以减少复发。
关键词:热性惊厥,复发,小儿
参考文献
[1]张月华,马秀伟.热性惊厥的治疗和预后[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3(10):883-884.
[2]孙晓茜.热性惊厥复发危险因素与愈后分析[J].医药世界,2007(2):82-83.
[3]宁立华.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相关因素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6,23(2):163-164.
[4]张丽娟.小儿热性惊厥60例临床分析[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8(5):54.
患儿预后 篇3
关键词:重症手足口病,预见性护理,预后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传染病,常见病原体为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可通过飞沫、粪-口传播,临床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腔集中分布小疱疹,给患儿心理、生理造成严重影响。本研究收集了20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20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男118例,女82例,年龄7个月至5岁,平均(2.13±0.34)岁;病程2~13 d,平均病程(4.87±0.45)d。纳入标准[1]:小疱疹分布于手、足、口腔,伴有不同程度发热、头痛、呕吐、惊厥、嗜睡、昏迷症状,经脑电图和实验室检查,确诊重症手足口病;家属知晓研究内容,同意入组。排除标准:合并遗传代谢性疾病、脑损伤;近1 d有输血史、大量激素使用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100例)和观察组(10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入院后消毒隔离,合理饮食,适当休息,并做好皮肤、口腔护理。观察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全部患儿实施专业培训,且考核合格。科学评估患儿病情及护理需求,讨论危险因素,制定出预见性护理方案,避免进展为危重型病例。危险因素参照:持续高热,常规退热效果欠佳;呼吸、心率增加;精神萎靡,伴有恶心、呕吐、肢体抖动;末梢循环不良,冷汗;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加;高血压、高血糖。将上述危险因素作为观察内容,制作成“手足口病病情评估表”,详细、及时记录,确保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具体措施为:(1)高热干预。反复高热为常见症状,每1小时测定1次体温,动态监测体温变化,指导家属识别体温异常症状,如寒战、畏寒、精神差等[2];体温上升时畏寒者,可适当保暖。发热可采用物理降温,降温室温,减少衣被,鼓励患儿多饮水,必要时给予布洛芬混悬液口服。出汗较多者,及时更换衣被,保持皮肤清洁卫生。(2)脑水肿干预。保持室内安静,为患儿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减少环境刺激。建立两路静脉通道,合理用药,留置针可减轻患儿穿刺疼痛。遵医嘱进行吸氧,给予呋塞米、甘露醇、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减轻脑水肿。在20~30 min内确保甘露醇注射完成,并密切观察药液渗出情况,避免出现局部皮下组织坏死。(3)观察患儿精神状态、瞳孔变化,记录24 h出入量,剂量过多或用药时间长,可导致脱水、乏力、精神不振等,一旦患儿出现上述情况,需立即上报,合理调整用药。呕吐频繁者,将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误吸。牙关紧闭者,在上下牙间置压舌板,避免咬伤舌头[3]。(4)健康教育。通过视频、小手册发放、口头宣教等方式,向患儿家属介绍手足口病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危害、治疗方法、注意事项、流行病学特点等,消除家属不安情绪,促使其积极参与到临床工作中。指导家属正确判断患儿危险因素发生情况,增强家庭护理能力。出院时鼓励患儿积极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避免此病再感染。
1.3 评价指标
参考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疗效评估原则[4],显效:治疗2~3 d,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口腔溃疡愈合;好转: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溃疡面积、深度不同程度缓解;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病情恶化。治疗有效率=(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详细统计两组患儿体温恢复时间、肢体抖动恢复时间、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儿肢体抖动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的传染病,以皮疹、口腔溃疡为主要症状,重症手足口病表现为四肢抖动、肌阵挛、惊厥、意识障碍、嗜睡等症状,对患儿呼吸、神经、循环功能造成影响,诱发肺水肿、脑炎、心肌炎等,为其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5]。手足口病病情发展快,临床缺乏无特异、高效抗病毒药物,只能对症治疗。因此根据疾病发展规律、特点预测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早识别危重症征象,最大限度减轻患儿痛苦,加快康复速度。
随着医学模式不断转变,预见性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工作模式[6],要求患儿症状、风险出现前,护理人员通过敏锐观察力及时发现,并制定出科学的预见性护理措施,从而获得理想的护理效果。我院针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实施预见性护理,密切监测患儿体征、症状变化,制定出病情评估表,从患儿入院开始评估,并做好交班,加强高热、脑水肿患儿干预,避免危重症出现。在预见性护理过程中,健康教育贯穿于始终,融入护理工作中,提高家属认知水平,缓解患儿及家属不良情绪,积极配合临床工作。
本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症状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预见性护理可有效提高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治疗效果,缓解临床症状,减轻再感染率,改善预后,值得在临床积极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印红兰,蔡园春.护理干预对重症手足口病重型病例预后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14):70-72.
[2]郑华,韩作玲.护理干预对重症手足口病重型病例预后的影响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5):237-238.
[3]耿树兰.重症手足口病的识别及护理干预[J].工企医刊,2011,24(5):30-31.
[4]翁秀凤,颜兰娣.9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早期识别及护理干预[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2):193-194.
[5]周进,陈士新,尹爱红,等.预见性护理对小儿重症手足口病预后的影响[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4(8):62-63.
患儿预后 篇4
资料与方法
2002 年7 月-2007 年7 月收治脓毒性休克患儿53 例, 男31 例, 女22 例, 年龄1 个月~4.1 岁, 平均 (0.92±0.81) 岁。53 例患儿在收入院经过治疗后, 按照预后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 死亡29 例归为死亡组, 其中3 d内死亡24例, 3~7 d死亡5 例, 其中男19 例, 女10 例。好转、存活24例归为存活组, 其中男15例, 女9 例。原发疾病:败血症患儿17 例 (血培养阳性结果共计10 例, 其中大肠埃希氏菌检出4例, 表皮葡萄球菌检出2例,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2 例, 铜绿假单孢菌检出1 例, 蜂房哈夫尼亚菌检出1 例) , 重症肺炎19 例, 消化道穿孔合并腹腹膜炎4 例, 肠炎11 例, 颅内感染2 例。符合MODS诊断44 例, 伴发DIC 5 例, 伴发呼吸功能障碍予机械通气13 例, 累及1个或2个系统功能障碍14例, 累及3个系统功能障碍16 例, 累及≥4 个系统功能障碍23例。
诊断标准:在本研究中, 对脓毒性休克患儿进行诊断时, 我们严格按照《实用儿科学》中的相关诊断标准来执行[2], 此外, 对MODS的诊断, 我们也严格执行国内及国际的相关诊断标准, 从而保证诊断的可靠性。
分组及对照比较:本研究将53 例脓毒性休克患儿纳入分析, 根据其预后的不同, 将所有患儿分为两组, 一组为存活组, 共24 例, 该组的患儿达到了治愈或好转存活>28 d, 一组为死亡组, 共29 例, 该组患儿经治疗后病情无改善而死亡。我们对两组患儿的胆固醇水平进行检测, 进行组间的比较, 并分析胆固醇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统计分析:我们对本研究中所获得的所有数据资料均使用SPSS 16.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行统计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危险因素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两组患儿白蛋白水平比较:经研究发现, 在所有的患儿中, 存活组中低胆固醇血症发生率37.5% (9/24) , 死亡组低胆固醇血症发生率70% (20/29) , 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存活组胆固醇均值 (2.39 ±0.68) mmol/L, 死亡组胆固醇均值 (1.87±0.7) mmol/L,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合并功能障碍器官数目与病死率情况:本研究结果发现, 在存在2 个以内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中, 其病死率是0 (0/14) ;在存在3 个器官功能障碍时, 则患者的病死率50% (8/16) ;而当患者出现功能障碍的器官≥4个时, 患者的病死率高达65.2% (15/23) 。该结果表明, 当患者出现功能障碍的器官数目越多时, 患者的病死率越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死亡危险因素的分析:脓毒性休克的发生是二分类变量, 本组资料因变量标记为:0=死亡;1=存活。将年龄、总胆固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CRP、血糖、白蛋白、p H和入院24 h尿量等因素, 应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采用Backward:LR的方法。模型检验χ2=26.781, P=0.000, 模型的差异有统计意义。血清胆固醇OR值=0.565, OR值<1, 血清胆固醇未被列为死亡危险因素。
讨论
脓毒性休克是儿童危重症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也是儿童重症监护室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为了进一步降低脓毒性休克的死亡率, 有必要对血清胆固醇与脓毒性休克的预后进行研究。目前, 随着人们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进展,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展了危重患者脂代谢变化相关的研究, 而对于低脂血症, 它能否用于判断患者的预后, 以及是否能够用于提示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等问题, 正在成为研究的新方向。国外有学者对危重患者的血脂变化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结果发现, 在患者进入ICU后进行治疗的24 h内, 其血脂及血脂蛋白水平显著降低, 平均总胆固醇3.040 mmol/L。经治疗8 d后, 逐渐恢复。他的另一项病例分析表明, 转入ICU的危重患者血中总胆固醇水平下降[3]。 总胆固醇降至 (3.29±1.35) mmol/L, 而转入ICU以前 (平均5 d前) 总胆固醇 (4.94±1.72) mmol/L。总胆固醇低 (<3.12 mmol/L) 的患者较总胆固醇高的患者 (>3.11 mmol/L) 有更高的APACHE Ⅲ评分及MOD评分, 同时, 他们在ICU需要治疗的时间也相对较长, 所以, 根据以上的资料可以认为, 低脂血症能够被用来判断患者的预后, 可作为独立预测因子。
有学者通过相关研究表明, 在危重外科患者中, 患者体内胆固醇的下降程度可作为预测危重患者死亡率的重要指标, 而在多脏器功能衰竭患儿中, 他们体内的胆固醇水平是明显降低的, 并且随着胆固醇降低程度的加重, 患者的死亡率也随之升高。
本研究中, 在存活组与死亡组之间进行的低胆固醇血症发生率、胆固醇均值、合并功能障碍器官数目与病死率统计分析均提示两者差异明显, 且在本组资料中血清胆固醇<0.9 mmol/L的4 例患儿均死亡。因此, 血清胆固醇与脓毒性休克的预后存在相关性。在临床工作中需对脓毒性休克患儿血清胆固醇水平重视。尤其对于血清胆固醇水平极低者, 更需积极监测病情, 积极干预治疗, 以免病情突变。本研究中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胆固醇未被列为死亡危险因素, 笔者认为有必要再次进行大样本验证之后, 方可认定血清胆固醇是否为脓毒性休克的死亡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 结合以上研究报道及本文研究, 在脓毒性休克患儿中动态监测入院后各时段血清胆固醇的浓度, 有助于评估病情程度及判断预后, 对于极低胆固醇血症的患儿需提高警惕, 及时予以干预治疗, 有利于改善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胆固醇水平与儿童脓毒性休克预后的关系。方法:收治脓毒性休克患儿53例, 好转、存活24例, 死亡29例;对53例患儿进行胆固醇监测, 同时对各脏器功能进行监测, 观察胆固醇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死亡组的胆固醇值与存活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功能障碍器官数目的增加, 胆固醇值越低, 病死率越高。logistic回归分析中, 模型检验χ2=26.781, P=0.000, 模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胆固醇OR值=0.565, OR<1, 胆固醇不能作为脓毒性休克的死亡危险因素。结论:监测血清胆固醇水平有助于脓毒性休克患儿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测预后。
关键词:儿童,脓毒性休克,血清胆固醇,预后
参考文献
[1]徐晓燕, 刘伟国.危重患者血脂研究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 2005, 25 (12) :913-915.
[2]胡亚美, 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516-2521.
患儿预后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2年6月—2014年6月选取在我院门诊就诊的确诊为原发性遗尿的84例患儿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患儿发病年龄≥5岁;睡眠程度深, 每天或隔天夜里出现尿床, 严重时每夜尿床>1次;化验时尿常规正常;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引起遗尿的器质性病变, 如尿道畸形、尿道感染、尿崩症、糖尿病等;大脑发育不全、神经源性膀胱等;临床资料不全无法随访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 对照组:男22例, 女20例;年龄5岁~12岁 (6.8岁±2.3岁) ;病程3个月至5年 (2.5年±1.2年) 。观察组:男20例, 女22例;年龄5岁~11岁 (7.2岁±2.4岁) ;病程3个月至6年 (2.8年±1.4年) 。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两组患儿住院期间均给予药物治疗。对照组治疗期间给予常规健康教育, 具体为:睡前控制患儿不要过度饮食或过度玩耍, 以免患儿不能自觉醒来排便;睡前应限制患儿液体摄入量, 同时应鼓励患儿在睡前尽量排空小便, 并指导患儿按要求用药。观察组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给予行为干预联合功能训练。行为干预具体方法: (1) 设置日程表。记录影响患儿遗尿的可能原因, 如白天活动时间过长、傍晚摄入较多液体、睡眠时间、不良情绪等。 (2) 心理强化。当患儿未出现尿床时, 在日程表上贴上红星表示表扬, 增强患儿自控排尿的能力及信心;当患儿遗尿时, 让其次日与家长一起清洁床铺衣物, 让患儿了解遗尿带来的不良影响, 提高患儿克服遗尿的决心。 (3) 音乐干预。睡前为患儿播放轻音乐, 让患儿身心放松, 尽快入睡, 同时通过音乐消除患儿自卑感, 减轻患儿心理负担, 增强患儿控尿信心。功能训练具体方法: (1) 逐步延迟夜间唤醒时间。当患儿能在闹钟唤醒后排尿时, 对其采用逐渐延迟闹钟唤醒时间, 使患儿睡眠时间逐渐延长, 同时增加患儿膀胱容量, 时间一般为6周~8周。 (2) 建立条件反射。治疗期间要求家长每天在患儿经常发生遗尿的时间段前半小时采用闹钟唤醒患儿起床排尿, 让患儿膀胱充盈刺激与唤醒患儿铃声同时呈现, 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后, 让患儿建立条件反射, 使患儿能在膀胱充盈刺激下唤醒以达到自行控制排尿。同时治疗期间多鼓励患儿独立小便, 增强患儿自行排尿的信心, 让患儿在清醒状态下将尿液排泄干净。干预时间为6个月。
1.2.2 观察指标
(1) 疗效。参照相关文献对患儿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治愈:患儿睡眠中无发生遗尿, 临床症状消失;好转:遗尿次数或频率显著减少;无效:遗尿次数无变化。总有效率= (治愈+好转) /总例数×100%。 (2) 复发情况。患儿病情经治愈或好转后再次出现遗尿症状为复发。 (3) 家属满意度。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家属满意度量表进行评价, 总分为100分, >90分为满意。 (4) 生活质量。采用简易健康量表 (SF-36) 对两组患儿生存质量进行评价, 该量表共8个维度, 分为生理健康领域 (包括生理机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生理职能) 和心理健康领域 (包括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精力) 共36个条目, 采用累计各维度得分法记录患儿得分, 分值越高表示患儿生存状况越好。各维度得分为0分 (最差) ~100分 (最好) 。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分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 儿童遗尿的主要原因如下: (1) 患儿膀胱功能障碍, 膀胱容量小, 睡前饮水过量; (2) 中枢呼吸功能障碍, 患儿过度疲劳以致睡眠过深, 导致唤醒功能障碍, 使得患儿膀胱尿意觉醒[3]; (3) 排尿训练不当, 家长从小为患儿接尿或把尿。本研究针对引起患儿遗尿的相关因素对患儿实施行为干预联合功能训练, 通过改变患儿不良的行为习惯及排尿习惯以达到治愈或改善患儿遗尿的目的[4]。齐丽娜等[5]研究指出, 恰当正确的行为干预有助于提高患儿对遗尿的认识, 树立患儿正确的治疗观念, 从而有助于患儿积极配合治疗。王爱红[6]认为医护人员及家属给予患儿足够的支持有助于树立患儿治疗及康复信心, 促进患儿预后。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及家属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而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P<0.05) , 表明行为干预联合功能训练有助于改善原发性遗尿患儿治疗效果。分析可能原因如下: (1) 给予患儿及其家属系统的护理指导及训练有助于提高患儿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认识, 从而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7]。 (2) 设置日程表能清晰记录引起患儿遗尿的可能原因, 从而对患儿实施针对性的干预, 提高了干预效果[8]。 (3) 遗尿容易导致患儿出现自卑、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 从而影响患儿身心健康[9];对患儿实施心理强化教育可提高患儿对遗尿的认识, 同时可增强患儿自我控尿的信心及意识, 提高了治疗效果。 (4) 睡觉前对患儿实施心理干预有助于患儿放松身心, 增强患儿自主排尿的信心[10]。 (5) 通过对患儿建立条件反射, 可让患儿在膀胱充盈刺激下唤醒以达到自行控制排尿的目的。观察组干预后生理机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精力、精神健康及总体健康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 , 提示通过对原发性遗尿患儿实施行为干预及功能训练有助于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行为干预联合功能训练对原发性遗尿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门诊就诊的确诊为原发性遗尿的84例患儿并随机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行为干预联合功能训练,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家属满意度、复发率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家属满意率和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 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行为干预联合功能训练能有效提高原发性遗尿患儿治疗效果, 改善患儿生活质量, 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关键词:行为干预,功能训练,原发性遗尿,预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爱红.小儿遗尿病78例综合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13) :25-27.
[2]张国锋, 王彩霞, 周云亮, 等.补中益气汤加减配合行为干预治疗小儿遗尿42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 2011, 33 (11) :1657-1658.
[3]张枫, 刘毅梅, 李方方, 等.原发性遗尿症儿童家长的认知行为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1, 19 (1) :59-61.
[4]庄艳云, 邱惠仙, 叶丽芹, 等.家庭护理干预对小儿原发性遗尿症的疗效观察[J].医学临床研究, 2013, 30 (6) :1242-1243.
[5]齐丽娜, 王红欣, 周云亮, 等.行为干预治疗小儿遗尿症30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20) :2538-2539.
[6]王爱红.人文关怀和心理支持在小儿遗尿护理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 2012, 33 (7) :1489-1490.
[7]韩光.行为疗法联合功能训练在治疗小儿遗尿症的护理探讨[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2 (2) :356-357.
[8]邓会英.原发性夜间遗尿症的治疗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 2013, 40 (5) :501-504.
[9]马雪飞.原发性遗尿症患儿的家庭护理与指导[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1, 24 (6) :2746.
患儿预后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0年3~9月我院收治的年龄<3岁、发病48h、体温>38℃、化验血WBC≥10.0×109/L的HFMD患儿共264例, 均符合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诊断标准[1], 男162例, 女102例。遵从医嘱及时应用免疫球蛋白及安宫牛黄丸者纳入干预组158例;家属不配合未及时应用者纳入对照组106例。2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病情均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 一般治疗:利巴韦林10~15mg/kg·d, 补充维生素, 应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 (2) 干预治疗:免疫球蛋白总量1g/kg, 1~3d内静脉滴注, 同时应用安宫牛黄丸3g研细加冷盐水30mL保留灌肠, 每日1次, 连用3d。
1.3 干预组给予一般和干预治疗
对照组给予一般治疗。如发展为重症或危重症采取冲击疗法, 包括:免疫球蛋白2g/kg, 分2d给予;甲强龙10~20mg/ (kg·d) , 连用3d;20%甘露醇1~2g/kg·次, q (2~8) h给药, 疗程4~6d。
1.4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的病程、重症发生率, 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及治疗费用。
1.5 统计学处理方法
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用t检验, χ2检验。
2 结果
2 组患者的病程、重症发生率, 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及治疗费用 (表1) 。
干预组并发心肌炎26例;对照组发生迟缓性麻痹2例, 神经源性肠麻痹2例, 中毒性肝炎1例, 心肌炎41例。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16 (CA16) 和肠道病毒71 (EV71) 经多种途径传播而引起的发疹性水疱性小儿口腔粘膜病多以手部、足部和口腔粘膜为主, 是近几年来在国内外流行的新型传染性疾病。根据资料显示重症手足口病多发于3岁以下、血象升高患儿[1]。重症高危患儿具有以下特征: (1) 持续高热不退; (2) 精神差、呕吐、肢体肌阵挛, 肢体无力、抽搐; (3) 呼吸、心率增快; (4) 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 (5) 高血压或低血压; (6)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7) 高血糖[2]。及早进行风险评估, 针对高危人群, 及时有效的进行干预治疗, 是阻断病情恶化, 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免疫球蛋白 (IVIG) 是从大量的混合血浆中分离制备的抗体, 具有免疫增强与免疫抑制双重功能, 能诱导炎症细胞凋亡, 有效地控制炎症;IVIG与抗病毒药物在治疗感染中有协同作用, 对白细胞介素-1生成抑制而产生潜在的退热作用;大剂量IVIG可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 降低颅内压;能中和病毒, 增强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吞噬和杀病原体功能;也能减少大剂量甲强龙使用后免疫降低所带来的感染合并症, 同时也有抗惊厥作用[3]。安宫牛黄丸主要由牛角、犀角、黄连、黄芩、生栀子、朱砂、珍珠、麝香、冰片等组成, 有清热解毒、凉血开窍、镇心安神催眠作用[4]。本研究将3岁以下、持续发热、血象升高作为高危人群的筛查条件, 早期进行免疫球蛋白联合安宫牛黄丸干预治疗, 有效减少了患儿的重症发生率, 减少了并发症, 缩短了病程, 降低了死亡率, 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本研究将免疫球蛋白与安宫牛黄丸联合应用, 用量缩减至常规用量的一半, 节约了治疗成本, 取得了良好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风险评估及干预治疗对手足口病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2010年3~9月我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进行风险评估, 尽早应用免疫球蛋白联合安宫牛黄丸干预治疗的患儿纳为干预组;未及时干预治疗者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的病程、重症发生率, 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及治疗费用。结果 干预组患儿病程缩短, 重症发生率低, 并发症少, 无死亡病例, 治疗费用少;对照组病程长, 重症发生率高, 并发症多, 死亡2例, 治疗费用多,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对手足口病患儿及早进行风险评估及应用免疫球蛋白联合安宫牛黄丸干预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预后。
关键词:手足口病,早期干预,预后影响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年版) [S].
[2]蔡栩栩, 刘春峰, 邢艳玲, 等.重症手足口病 (附3例报告) [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06, 13 (6) :557.
[3]唐静文, 张洁, 江志, 等.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与静注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儿童重症病毒性脑炎[J].医学临床研究, 2006, 23 (4) :630~631.
患儿预后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5年1月-2007年12月确诊的中度和重度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102例。月龄0~8个月。全部患儿均符合诊断标准。将102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 其中男30例, 女22例。对照组50例, 其中男26例, 女24例。2组在性别、胎龄、出生体质、分娩方式、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均采用支持、对症、脱水和降颅压等常规治疗, 同时给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钠注射液 (GMI) 治疗。10d为1疗程, 以后每月1个疗程, 共治疗3~8个疗程。而观察组则从新生儿、早产儿生命体征平稳开始, 由取得婴儿抚触师证的工作人员给予抚触及早期干预治疗每天2次, 对照组抚触每天为患儿做1次。2组持续时间均为12~15个月。抚触时要以充满爱的眼神和温柔亲切的语言与患儿交流。早期干预为患儿完成动作训练和感知刺激的干预措施, 促进脑功能的恢复。早期干预方案, 根据鲍秀兰[1]提出的“0~3岁早期干预大纲”为指导。在新生儿期进行视听、抬头及四肢活动训练。婴幼儿期进行感知、视听、语言、记忆和动作训练, 进行按摩婴儿操综合治疗。早期干预应在宽敞明亮温馨的干预室内进行。
1.3 效果评价 所有患儿于18个月时有专业医师采用盖塞尔 (Gesell) 发育量表进行发育商及治疗效果评价。治疗效果评价标准: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好转: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变。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
2 结 果
2.1 智能发育量表结果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在大运动行为、精细动作行为、语言行为、个人社交行为及适应性行为方面比较,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临床效果
观察组治愈30例, 治愈率为57.7%, 好转17例, 好转率32.7%, 无效5例, 无效率9.6%。对照组治疗21例, 治愈率42.0%, 好转16例, 好转率32.0%, 无效率26.0%。2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缺血缺氧可导致多个脏器损伤, 其中严重受损的是神经系统。国内外研究表明脑受伤神经细胞死亡以凋亡为主[2], 而凋亡是一个持续进展并可逆的过程。及时阻断它可防治神经细胞死亡, 减少甚至避免产生神经后遗症。抚触是有科学技巧的抚摸和接触。通过操作者的双手对患儿的皮肤各部位进行有序的、有手法技巧的触摸。有研究表明, 抚触及早干预和新生儿期后治疗不仅能改善脑损伤患儿的智力发展水平, 而且对正常脑的发育也有明显促进作用[2]。早期干预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地丰富环境的教育活动, 以促进高危儿智力发育。主要目的在于促进正常运动功能的形成和发展, 阻止异常姿势反射和异常肌张力的发展。早期的治疗和训练, 能减轻致残因素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尽量提高患儿的运动能力, 语言能力、智力等, 为社会及家庭减轻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本研究显示, 经治疗后进行Gesell发育量表检测发育商,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P<0.05) 。说明抚触和早期干预对患儿智力、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有促进作用;有研究认为婴幼儿2岁以内是中枢神经发育最迅速、可塑性最强、代偿能力最好、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给于良好的育儿刺激, 可促进脑结构和功能代偿;包括轴突绕行放射, 树突不寻常分叉, 产生非常规律的突触等[3]。通过抚触及早期干预可使损伤的脑细胞恢复正常, 可使受损的神经所支配的肌肉更协调地运动。运动能力的改善可促进智力发育。早期干预是一种更人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法, 易于被家长和患儿接受, 对其预后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使患儿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关键词: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抚触
参考文献
[1]鲍秀兰.新生儿行为和0-3岁教育[M].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5:242-276.
[2]丁园芳, 孙全涛.围产期高危儿的早期干预[J].国外医学.儿科分册, 1992, 19 (1) :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