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后方法

2024-09-16

预后方法(共10篇)

预后方法 篇1

长期以来, 对于便秘的治疗多采用缓泻剂, 但长期的泻药应用反而逐渐加重便秘的症状, 使治疗更加困难。祖国医学对于本病早有论述, 有“后不利力”、“大便难”等病名记载, 认为其主要病机为大肠传导功能失常, 且与胃、脾、肺、肾等关系密切, 脾胃升降失常, 肝气不舒, 肺气不降, 肾脏失养都会对便秘产程影响。便秘受各因素之间的互相影响, 恶性循环, 导致反复难愈[1]。祖国医学在便秘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大多主张以益气润燥治疗为主, 补、润、通结合。已经有众多研究都显示, 中医药治疗便秘具有治法完备、疗效确切, 缓解症状明显、无明显不良反应等优势[2]。本论文结合文献资料研究和临床治疗便秘的经验, 以中医药不同方法来治疗便秘, 并比较预后疗效和安全性, 寻找出中药治疗便秘的证治规律性, 发掘中药治疗便秘起效的机制和治疗优势, 以期能够对便秘临床治疗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门诊诊断为便秘的患者150 例, 对其治疗方法和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利用补肾益气养血润肠通便的60 例患者为治疗1 组, 调肠理气法通便的45 例患者为治疗2 组, 莫沙必利治疗的45 例患者为对照组。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症状积分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纳入标准 (1) 均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 (2) 符合功能性便秘的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诊断标准; (3) 所有患者均经肛门直肠指检、粪便检查、潜血试验、结肠镜、影像学检查, 如胃肠传输试验、排粪造影等支持便秘的辅助检查, 血常规正常, 大便常规及潜血正常者; (4) 年龄18~65 岁, 临床资料完整。

1.3 排除标准 (1) 出口梗阻型便秘; (2) 经直肠乙状结肠镜、钡餐肠X线检查等证实为病变型肠道狭窄者, 经腹部超声检查排除腹腔脏器器质性病变; (3) 恶性肿瘤患者; (4) 由其他疾病导致的便秘 (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结缔组织病等) ; (5) 合并有影响疗效的疾病者; (6) 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7) 严重的心、脑、肺、肾疾病的患者; (8) 有药物过敏史; (9) 有腹部手术史; (10) 治疗期间服用其他通便药物者; (11) 合并有智力障碍、精神障碍、语言障碍等影响资料收集者。

1.4 诊断标准

1.4.1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2006 年功能性便秘罗马Ⅲ诊断标准[3], 诊断标准需达到症状出现至少6 个月以上, 并且最近3 个月症状发作满足以下条件, (1) 必须包括以下2 个或2 个以上的症状: (1) 至少有1/4 的排便为硬便或块状便; (2) 至少有1/4 的时间感到排便费力, (3) 至少有1/4 的排便有不尽感; (4) 至少有1/4 的排便有肛门直肠梗阻和/ 或阻塞感; (5) 至少有1/4 的排便需要指抠、盆底支持等人工方法辅助排便; (6) 每周排便少于3 次。 (2) 如果不使用泻剂, 3 d排便次数少于1 次, 且很少见到松散便。 (3) 存在稀便, 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便秘的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三度, 其中轻度为不影响患者的生活, 症状较轻, 无需用药或用药较少, 经一般处理后好转;重度指患者症状较为严重, 异常痛苦, 症状持续, 严重影响生活, 经治疗无好转或不能停药。中度的严重程度介于轻度与重度之间。

1.4.2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相关诊断标准[4], 主要症候标准如下: (1) 主症:大便干硬、大便排出费力、排便间隔延长时间72 h以。 (2) 次症:神疲懒言, 疲惫乏力, 纳呆少食;舌脉:舌质淡, 或脉沉细, 或脉细弱。具备以上所描述主症1 项, 次症2 项, 参考舌脉可做出诊断。

1.5 方法所有患者治疗期间禁食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食物, 忌烟酒, 避免劳累。增加饮水量和膳食纤维的含量, 嘱患者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坚持定时排便。告知患者尽量保持良好的心态, 消除焦虑、紧张的情绪, 在闲暇时间可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 (1) 治疗1 组:采用补肾益气养血润肠通便的方法治疗, 药物组成:生黄芪30 g, 生首乌30 g, 白术30 g, 当归20 g, 肉苁蓉20 g, 太子参30 g, 天冬20 g, 麦冬30 g, 黄精30 g, 柏子仁20 g, 桔梗12 g、杏仁12 g、枳壳12 g。随症加减:伴随口干者加生地;伴腹胀者加厚朴;兼有气滞者加枳实;兼有郁热者加全瓜蒌、蒲公;兼有腹痛者加台乌;兼有津伤明显者, 加生地黄;兼有纳差者加谷芽, 内会等药;兼有腰酸、下坠感明显, 肾气不足者, 加狗脊;兼有排便不爽、里急后重、大便溏软者, 可选用黄连、厚朴清热燥湿、行气化湿;取群药同煎, 以冷水400 m L浸泡30 min后煎煮20 min, 加水至400 m L, 每日水煎两次, 煎煮20 min, 滤出药液, 取汁约200 m L, 分早晚两次口服。 (2) 治疗2 组:采用调肠理气法通便法治疗, 药物组成:生白术45~100 g, 麻子仁30 g, 肉苁蓉30 g, 炒枳壳30 g, 当归15 g, 紫菀12 g, 酒大黄10 g, 升麻12 g。随症加减、煎煮方法同治疗1 组。 (3) 对照组:莫沙必利, 口服2.5~5.0 mg, 3 次/d。三组患者均治疗1 个月。若治疗5 d后患者仍无大便, 属于无效病例, 使用开塞露维持患者正常大便。

1.6 观察指标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便秘症状变化、排便质量、胃肠生活质量以及复发率和安全性。

1.7 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疗效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 治疗总有效= 痊愈+ 显效+ 有效。采用Wexner便秘评分对各组患者进行评比。中医便秘症状以积分评判。

1.8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临床综合疗效的比较疗程结束后, 治疗1 组总有效率与治疗2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2 三组患者排便起效时间、间隔时间的比较治疗后, 治疗1 组、治疗2 组排便起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P<0.05) ;治疗3、6 个月后三组排便间隔时间均优于治疗前, 治疗1 组和治疗2 组均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3。

2.3 三组患者排便质量的比较治疗3、6 个月后, 三组患者排便质量均优于治疗前 (P<0.05) ;治疗1 组和治疗2 组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4。

2.4 三组患者Wexner便秘评分的比较治疗3、6 个月后, 三组患者Wexner便秘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P<0.05) ;治疗1 组、治疗2 组Wexner便秘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5。

2.5三组患者中医便秘症状单项积分的比较治疗后3、6个月后, 中医便秘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 (P<0.05) ;治疗1组、治疗2组排便时间延长、排便费力、大便性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5) ;三组患者疲惫乏力、纳呆少食、神疲懒言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6。

2.6 三组患者胃肠生活质量的比较治疗3、6 个月后三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治疗前 (P<0.05) ;治疗1 组、治疗2 组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7。

2.7三组患者用药安全性的比较治疗1组和治疗2组治疗前后血、尿、便常规, 心电图、肝肾功能均未发现异常变化, 亦未发现出现过敏的患者。对照组中出现4例不良反应事件, 均为腹泻, 经过调整药物的剂量后, 患者症状缓解, 并未中断治疗。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8三组患者复发率的比较治疗3、6个月后治疗1组、治疗2组的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8。

3 讨论

便秘并非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而是一种以排便次数明显减少, 每2~3 天或更长时间一次, 无规律, 粪质干硬, 常伴有排便困难感的病理现象。便秘可导致肛结直肠并发症, 长期便秘可使肠道细菌发酵而产生的致癌物质刺激肠黏膜上皮细胞, 导致异形增生, 易诱发癌变;而且便秘引起肛周疾病如直肠炎、肛裂痔等, 因便秘, 排便困难, 粪便干燥, 可直接引起或加重肛门直肠疾患, 严重者可引起肠穿孔, 也可发生结肠憩室、肠梗阻、胃肠神经功能紊乱, 便秘也可诱发肠道外的并发症, 如脑卒中、性生活障碍等, 而且便秘在肝性脑病、乳腺疾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发生中也有重要的作用, 临床上关于因便秘而用力增加腹压, 屏气使劲排便造成的心血管疾病发作有逐年增多趋势, 如诱发心绞痛, 心肌梗死发作[5,6]。

药物治疗便秘的主要目的是缓解患者的症状, 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肠道蠕动力和排便功能[7,8]。除了指导患者合理膳食、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消除不良心理等, 主要方法有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生物反馈治疗。其中对于那些经药物治疗无效, 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的患者选用手术治疗, 该治疗方法不但对患者的创伤性较大, 而且术后存在一定的复发率[9]。生物反馈治疗是一种新型治疗方法, 主要是通过纠正盆底肌的矛盾性收缩, 改善直肠感觉功能, 促进直肠蠕动和肛门松弛。药物治疗是大多数患者选用的治疗方法, 主要药物有通便药和促动力剂, 但渗透性泻剂容易引起机体的电解质紊乱, 不适用于老年人和肾功能不全者。刺激性泻剂容易导致药物依赖、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 促动力剂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10,11]。而且药物治疗后的复发率也较高, 本研究中3、6 个月后的复发率分别为35.6%、44.4%, 因此, 寻找一种合理有效的便秘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采用补肾益气养血润肠通便和调肠理气通便法治疗便秘, 结果发现, 相对于莫沙必利治疗组, 采用中药治疗的患者疗效较高, 排便起效时间和间隔时间缩短。就预后而言, 采用中药治疗的患者, 3 个月和6 个月时的排便症状较轻, 排便质量好, 胃肠功能生活质量该, 而且复发率低。采用补肾益气养血、滋阴润肠的中药治疗便秘, 方中补药既能扶助正气, 防止攻伐太过伤及脏腑;又能通过朴气增加肠道的蠕动功能, 促进大便的排出, 真正做到泻实而不忘虚, 补虚不忘实。方中以麦冬、生首乌、天冬、当归养血滋阴, 太子参、肉苁蓉补肾助阳, 太子参补气生津、点爪龙补气升阳, 肉苁蓉能温肾补肾益精;黄精、生黄芪、白术培土生金、健脾益气, 用枳壳、杏仁、桔梗意在开利胸膈、宣肺气及通肠便, 以提壶揭盖、釜底抽薪[12]。白术重用有益气养血、健脾滋胃、尘津润燥通便的作用, 《本经逢原》谓:“白术得中富冲和之气, 补脾胃药以之为君, 脾土旺则清气升而精微上, 浊气降而糟粕输。”[13,14]方中重用白术益气健脾, 恢复脾脏的运化功能, 此为治本;白术、肉苁蓉、杏仁等行肠通便, 去除肠道积滞, 此为治标。纵观全方能使肾气充实和气血津液生化恢复正常, 肠道得以润泽, 排便得以通畅。随症加减, 使治疗更具针对性, 提高治疗效果, 促进痊愈。调肠理气通便法:方中白术能调肠通便, 益气健脾, 双向调节肠道;肉苁蓉善通大便, 且能平补肾阳;大黄可调中化食, 通利水谷, 助肠胃运化之力;麻子仁可润肠通便。肉苁蓉、酒大黄、麻子仁又可助白术调理肠腑, 且能制约白术过于温燥以免生热[15]。紫菀、炒枳壳、当归能行气导滞, 健脾运脾, 肺通便之功。纵观全方可益气健脾, 调理肠道, 消除肠滞, 滋阴生津, 润肠通便。而且结果还显示, 采用中药治疗的患者并未出现不良反应, 说明药物应用的安全性较高。而采用西药治疗的患者出现4 例不良反应事件,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补肾益气养血润肠通便和调肠理气通便法治疗便秘的疗效均较好, 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改善预后, 降低复发率, 并能从脾胃入手整体调整人体的气血状况, 较单纯药物治疗的优势明显, 且无毒副作用,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比较补肾益气养血润肠通便、调肠理气法通便以及莫沙必利治疗便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门诊诊断为便秘的患者150例, 对其治疗方法和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利用补肾益气养血润肠通便的60例患者为治疗1组, 调肠理气法通便的45例患者为治疗2组, 莫沙必利治疗的45例患者为对照组, 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便秘症状变化、排便质量、胃肠生活质量以及复发率和安全性。结果:治疗1组与治疗2组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排便起效时间、3个月和6个月时的排便间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3个月和6个月时的排便质量、排便症状评分和胃肠生活质量均好于对照组, 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P<0.05) 。而且治疗1组和治疗2组的治疗不良反应均少于对照组 (P<0.05) 。结论:补肾益气养血润肠通便和调肠理气通便法治疗便秘均有较好的疗效, 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改善预后, 降低复发率, 效果优于使用西药治疗, 而且不良反应少, 值得推广。

关键词:不同治疗方法,中药,莫沙必利,疗效

怎样预测中风患者的预后 篇2

一、患者的生命危险指数

判断中风患者有无生命危险,可观察其以下6个方面:①神志:发生中风后患者的神志改变情况与康复有明显的关系。一般来说,中风患者的神志改变越严重,其康复的效果就越差;如患者出现了重度昏迷、对针刺和压眼眶等检查无反应者,其死亡率可达90%以上:而发生中风后神志始终清醒的患者一般无生命危险。②体温:若中风患者的下丘脑体温中枢受累,可出现持续高热(体温多在40摄氏度以上),这是患者病情危险的征兆,这样的患者预后也往往较差。③出血:中风最容易引发患者的消化道出血,其原因是下丘脑受损后患者的胃酸分泌量会增加,而流经胃的血流量会减少,这会使患者胃黏膜的修复能力降低,从而会引发患者的急性胃黏膜病变,如出现糜烂性或浅表性胃炎等。发生中风后若出现这种并发症,则该患者属于病情危重,其死亡率很高。④肢体:中风患者若出现肢体反复抽搐,说明其颅内压已经升高、脑部缺血缺氧较重。尤其是出血性中风患者若出现了四肢抽搐,可引起血压升高,从而容易诱发脑部再出血。另外,反复抽搐可加重患者的呼吸、循环代谢障碍,使患者的病情更加恶化。⑤年龄:患者年龄的大小与发生中风的关系非常密切。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心、脑、肾等脏器功能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衰退,一旦发生中风可引起患者多脏器的功能紊乱,甚至可导致多器官的功能衰竭。年龄越大的患者,其康复的效果越差。⑥血压:出血性中风患者若发生脑水肿或脑血肿,可引起其颅内压升高或导致其延髓血管运动中枢受压,造成其血压的持续性升高,以致可因其脑血管破裂而再度发生出血。故发生中风时,患者的血压越高,其康复的效果就越差。而发生中风后血压比较平稳的患者,90%都可以安全脱险。

二、患者大脑的受损程度

中风易导致大脑神经系统缺氧而造成脑功能受损。一般来说,患者脑功能的损害多是在中风发作期间造成的,经抢救后患者的病情若得到控制,即可阻止大脑功能继续受损。根据中风的性质及发病时患者神志的清醒程度可预测出患者日后的大脑功能能否康复。

中风按其性质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又可表现为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若发生于脑的要害部位,多数患者常表现为昏迷、偏瘫。若患者出现持续时间较长(一周以上)的深度昏迷,则说明其脑功能的损害比较严重,这样的患者即使能够生存下来,也往往会丧失记忆和正常的思维能力。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主要表现是头疼、剧烈呕吐、颈项强直及有轻度的神志改变,多数这类患者的脑功能不会受到严重的损害。缺血性中风(脑梗死)可分为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前两者是因为脑血管内的血液凝集造成的;后者则是由于其他部位的血栓脱落后,流入并阻塞了脑血管造成的。此类中风若没有导致脑实质受损,则患者的脑功能基本上可以保持良好的状态。

三、患者上下肢的功能能否得到恢复

中风患者的上肢功能能否恢复,可通过其发生中风后的手部活动情况来判断。患者发生中风后若手部仍能自主地进行简单的活动,其上肢的功能基本可恢复正常,若患者在发生中风的一个月以后才能做简单的手部活动,其上肢的功能则难以恢复正常。此外,中风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程度还取决于其在病情稳定以后进行康复训I练的时间,因为及早地进行康复训练可促进患者神经和肌肉功能的恢复。

患缺血性中风但无神志异常的患者,可在其住院后就进行康复训练。而出血性中风患者在其病变的活动期间要少活动,但应使其四肢关节处于正常的功能位置。患者在发病两周后,若神志得到恢复即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

预测中风患者的下肢功能能否恢复正常,则可在患者病情稳定后,让其仰卧,将其患病的下肢伸直并向上抬起,若患者的下肢能够抬起而且其膝关节能够伸屈,那么该患者将有可能恢复到独立行走的程度:若其患病的下肢不能抬起,仅能在床上做屈伸动作,或者该患肢虽不能屈伸但将患者扶起后其膝关节能够保持弯曲而不向两侧倾斜,那么该患者将有可能恢复到扶拐行走的程度:若其患病的下肢半年后仍不能抬起、屈伸,那么该患者恢复行走的可能性极小。

四、患者的病情能否复发

预后方法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因早期先兆流产于我院进行保胎治疗并住院分娩的孕妇150例作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分娩而无早期先兆流产史的孕妇150例作为对照组,2组病例在病例年龄、孕产次及孕周等条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诊断标准

(1)停经12周以内出现阴道流血或血性分泌物,常为暗红色或血性白带,阴道流血量少于月经量,无妊娠物排出。流血后数小时至数日可出现轻微下腹痛或腰骶部胀痛,有时仅有腰酸或小腹坠胀感。(2)妇科检查:血液来自宫颈,宫口未开,胎膜未破,子宫大小与停经时间相符。(3)B超提示宫颈内胚胎胎心搏动正常,若停经时间短,B超显示孕囊未见胎心搏动者,于1~2周后复查B超可见胎芽及心管搏动者。

1.3 治疗方法

(1)绝对卧床休息至阴道流血停止后1周,禁止性生活。予以足够的营养支持。(2)给与口服黄体酮胶丸(琪宁)早1丸,晚2丸,连服6~10d。其主要成分黄体酮由黄姜、穿地龙等植物中提取制得,化学结构与人体卵巢分泌的黄体酮完全相同,故为生理性黄体酮。其经纳米技术微分化,乳化后制成胶丸,提高了吸收和生物利用度,能经肠道被有效吸收,较注射剂易于给药和接受,现已取代一般注射剂在先兆流产中黄体支持的应用,对于先兆流产中的黄体功能不足的治疗极为有利。(3)给予维生素E、叶酸及重要辅助治疗。现常用复合维生素(爱乐维)口服,其叶酸含量达0.8mg,足够母体及胚胎需要量,同时补充各种微量元素及矿物质。(4)l~2周后复查B超,B超证实胚胎存活,可继续妊娠。定期产前检查至分娩。若B超发现胚胎发育不良,β-HCG持续不升或下降,表明流产不可避免,应终止妊娠。(5)心理护理:保持愉悦的心情,情绪稳定,对精神紧张者可给予少量对胎儿无害的镇静剂。

2 结果

2.1 妊娠期及分娩期并发症

2组发生早产、妊娠期高血压、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膜早破、产后出血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2.2 新生儿不良结局

2组新生儿死亡、窒息、畸形、足月低体重儿、巨大儿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2。

3 讨论

先兆流产是早期妊娠最常见的病理情况,而导致先兆流产的原因多而复杂,临床很难作做出明确的病因诊断,其中染色体异常的胚胎50%~60%会发生早期流产。2008年1月至2009年2月共有520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于我院就诊,最后保胎成功并于我院分娩的孕妇为我们资料中所统计的150例,保胎成功率为82.2%,其中35例保胎未成功的患者,大多原因可能为胚胎本身染色体异常所致,并非我们的保胎治疗无效,所以对于非胚胎自身原因引起的早期先兆流产,若能及时就诊给与积极的保胎治疗,多数可以继续妊娠至孕妇分娩,但早期先兆流产是否会对妊娠结局带来不利影响,这是患者和妇产科医生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我们对本组资料的分析,早期先兆流产经积极治疗后继续妊娠,其妊娠期及分娩期并发症、新生儿不良结局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很多早期先兆流产的孕妇往往会担心,保胎治疗会造成新生儿发育异常,而选择人工流产终止妊娠,放弃积极保胎治疗,增加了生殖系统炎症的发生机率,造成输卵管不通或通而不畅,从而使宫外孕的发生率大大增加。

综上所述,对于早期先兆流产患者,应给予积极的保胎治疗。当然保胎治疗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要经B超证实胚胎存活,对于停经时间短的患者,要结合既往月经周期长短情况,若心管搏动未出现或阴道流血量超过月经量,则建议终止妊娠;若保胎治疗有效,建议孕妇定期产前检查并进行各项优生优育及产前诊断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胎儿发育异常,及时处理。保胎治疗方法包括绝对卧床休息、黄体酮胶丸口服治疗及中药辅助治疗、心理安慰、心理疏导。其中黄体酮胶丸是天然黄体酮,能在孕中期形成一个足够并有利于胚胎存活的免疫环境,通过诱导母体产生孕酮诱导的抑制因子(PIBF)对妊娠起保护作用。先兆流产孕妇情绪较为低落,易出现焦虑心理,医护人员必须重视先兆流产患者的心理护理,提高先兆流产的治愈率,保证母婴健康。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先兆流产的处理方法。方法 将有早期先兆流产保胎史的150例孕妇作为观察组,随机选择同期分娩而无早期先兆流产史的1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妊娠结局。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发生早产、前置胎盘、胎盘粘连、产后出血及新生儿不良结局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 早期先兆流产经正规保胎治疗后继续妊娠,对妊娠结局无显著性影响。但反复出血及有过多次自然流产史的病人应常规行产前诊断。

关键词:先兆流产,保胎

参考文献

[1]王淑珍.妇产科理论与实践[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9~92.

同患房颤,预后为何如此不同? 篇4

房颤需专科门诊治疗

老张是一位退休的工程师,一年前,他开始出现心慌胸闷。一次犯病的时候,他来到医院就诊,心电图检查发现是房颤。医生建议他到房颤门诊治疗。老张在房颤门诊根据医生的建议先服用一段时间药物,并按时随访,避免药物产生副作用。老张服用3个月药物后,感觉疗效欠佳,在医生的建议下,做了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现在术后9个月了,老张没有再发生过房颤。

同样是得了房颤,李女士的境遇却大不相同。

李女士在一次体检中发现房颤,医生建议其首先接受药物治疗,效果不好再手术,但一定要用抗凝药。李女士心想,手术不能随便做,药物副作用太大不能随便吃,反正自己又没有感觉,就没有再看病。不幸的是,一天早上李女士醒来忽然发现左侧身体不能动了,被诊断为脑卒中,并告知是由房颤的心脏血栓脱落引起的。

房颤发作时,心房不能有效地辅助泵血,血液滞留在心房内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顺着血流堵塞不同部位的动脉血管,就会造成不同的疾病,如脑栓塞等。

听我对您说——

其实,房颤门诊经常接诊这样的病人,无症状的房颤病人在脑卒中后才来看病,而有些有症状的病人吃药后觉得犯病减少了,就不再复查,一直吃下去,直到药物出现了严重的不可逆转的副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房颤不但是一个需要治疗的疾病,而且还是一个需要专科门诊治疗的疾病。

房颤专科门诊的专业医生会根据疾病的不同时期制订不同的诊疗计划,实现诊疗个体化,并且进行专业随访,根据治疗的反应随时调整治疗方案,使患者能最大限度获益。现在,越来越多的病人选择导管消融治疗房颤,根据最新的专家共识,对这类病人术后的随访至少要达到两年。

房颤患者脑中风风险高

房颤是心房无序电活动伴收缩功能丧失,人体的心脏表现为快速或非快速节律绝对不整齐的跳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加。

很多人认为,短时间的心慌、气短、胸闷、呼吸不畅、眩晕是小毛病,忍一忍就能过去。殊不知,这也许就是房颤的最早征兆。

由于房颤初发时经常是一过性的,因此,心电图筛查仅能发现房颤病例的12%,对无症状房颤或阵发性房颤漏诊率较高。

长期心率增快使房颤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病人感到心悸、胸闷、头晕,甚至昏倒。更为严重的是,房颤时心房丧失射血功能,血液在心房内淤滞,易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栓子会沿着血流堵塞到不同部位的动脉血管,造成不同部位的栓塞,如脑栓塞、下肢动脉栓塞等。因此,房颤患者血栓和脑中风的风险远远高于正常人,并且更严重。

听我对您说——

抗凝治疗是房颤治疗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无论采取心率控制还是节律控制,都需要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房颤患者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预防卒中的效果和安全性已经得到认可,但华法林药理作用易受多种因素影响,个体差异较大,故其剂量调整较为困难,服用过程中需要定期多次采血测定国际标化率(INR)进行抗凝强度监测,如监测不当,还会导致出血发生率增加或无效抗凝。

因此,应对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进行危险性分层,根据卒中与出血的绝对危险及患者的相对危险和获益,来选择合理的抗凝策略。所有这些情况,更需要专科医生对患者进行专业的个体化治疗,这是普通心内科门诊不能替代的。

导管消融术后仍需复查

房颤曾经是一个让内科医生束手无策的疾病,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并不能给病人带来更多获益,长期应用甚至会增加死亡率。其主要原因是,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良反应带来的害处,会超过其治疗房颤带来的益处。但是,随着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成功案例的增多,目前,导管消融已成为某些类型房颤的一线治疗手段。

导管消融技术是临床电生理和心导管术的有机结合,创伤小、安全、成功率高。对于持续性房颤患者,除进行环绕肺静脉的消融外,还需要在心房的其他部位进行连续的线性消融。此即所谓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总体上是很安全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通常<1%。房颤单次消融后3个月,约70%的阵发性房颤和60%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可恢复正常窦性心率;经第二次或第三次消融后,阵发性房颤消融的成功率可达90%,持续性房颤亦可达80%。此种成功指的是,在无需服用任何抗心率失常药物的情况下,患者能够维持稳定的窦性心率。另有部分患者术后虽仍有房颤发作,但频度显著减少,或通过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维持不发作状态。

听我对您说——

射频消融后有些病人仍需服用胺碘酮,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和肝功能(至少两个月复查一次)。华法林也是术后绝大多数病人需要服用的药物,服用3天后需要化验INR,以保证既能有效预防血栓形成,又能减少出血风险。

此外,术后两年内仍需要定期进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如有心悸发作等症状,应随时行心电图检查。这些治疗和随访均需在房颤专业门诊进行。

预后方法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8月~2011年11月本院骨科共收治具有手术指征髋臼移位骨折老年患者59例。其中,男42例,女17例,年龄60~87岁,平均68岁;其中,摔伤31例;交通事故伤19例;高处坠落伤6例;重物砸伤3例。所有患者均伤后髋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均为单侧骨折。常规行骨盆正位X光片、髋臼三维CT重建检查。按LETOURNEL方法分类[2],其中后壁骨折14例,后柱骨折3例,前壁骨折1例,前柱骨折4例,横行骨折3例,后柱伴后壁骨折2例,横行伴后壁骨折8例,T型骨折9例,前柱伴后半部横行骨折4例,双柱骨折11例。术前Harris评分15~32分,平均21.8分。结合患者本人及家属意愿,选择持续骨牵引治疗23例,选择手术治疗36例,两组患者均具备手术适应证,无明显禁忌证,具有可比性。

1.2 持续骨牵引治疗

均给予常规股骨髁上牵引,同时常规应用抗凝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维持牵引4~6周后,逐步开始牵引下的患侧髋臼关节功能锻炼;8~12周后拆除骨牵引,不负重康复锻炼;3个月后逐步加强负重练习。

1.3 手术治疗

1.3.1 术前准备

首先治疗威胁生命的合并伤,尤其注意输血补液等抗休克治疗,术前常规化验及检查,注意检查是否合并重要脏器损伤,行X线片及三维CT重建明确骨折分型。暂行骨牵引固定,待病情平稳,确定无明显手术禁忌证,再考虑手术治疗。术前常规备皮、导尿,必要时灌肠,术前两小时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1.3.2 术中操作

全麻或硬膜外麻醉后根据骨折分型按前路(髂腹股沟入路或扩大髂腹股沟入路)[3]或后路(Kocher-langenbeck approach,KLA)入路[4]摆放体位。手术入路的选择原则是能够更好的、充分的显露术野,更有利于骨折的复位及内固定操作,同时需要避免损伤神经、血管,尽可能少剥离附着于骨盆的肌肉[5]。前路适用于前柱前壁骨折、前柱伴后柱半横行骨折、前柱与后柱骨折、“T”形与横行骨折。后路适用于后柱与后壁骨折。前路暴露骨折时在髂骨内侧做骨膜下剥离,注意保护股神经血管束及骼外动脉和闭孔动脉之间的吻合支[6]。后路手术时适当屈膝,尽可能暴露骨折处,拉钩力量恰当,注意避免坐骨神经损伤。复位骨折时先整复较大骨块,然后拼凑小骨块,尽可能达到解剖复位,以确保髋臼与股骨头恢复正常的解剖关系。髓臼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具有各种弧度和曲线,复位后将直形或弧形重建金属接骨板折弯塑形贴覆满意后拧螺钉行坚强内固定。被动活动患侧髋关节查看复位固定满意,关节活动自如无明显阻挡。彻底止血后留置自制灌洗泵系统冲洗引流,逐层缝合。

1.3.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抗炎预防感染、抗凝预防深静脉血栓治疗,可行皮牵引或穿“T”形鞋外固定。用自制灌洗泵系统灌洗引流24 h后拔除入水管,48~72 h后拔除负压引流管。术后第1天嘱患者主动活动足趾及踝关节,做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等长收缩练习,术后3周左右在医生指导下主动及被动患侧髋关节康复锻炼,可结合使用CPM机,术后6~8周扶双拐患肢不负重下地,2~3个月逐步负重练习复查X线片复位固定满意骨折愈合好者可弃拐正常行走。

1.4 随访与评价标准

定期对所有患者行髋关节影像学检查及Harris评分,骨牵引或术后每半年一次。依据影像学检查参考Matta的标准评定骨折的复位:解剖复位(错位或裂隙小于1 mm),满意复位(错位或裂隙1~3 mm),不满意复位(错位或裂隙大于3 mm)。按Harris评分标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综合评分: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70分为差。所纳入结果均以末次随访为准。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90个月,平均48个月。骨牵引治疗组共23例,解剖复位5例(22%)、满意复位14例(61%)、不满意复位4例(17%)。随访时平均Harris评分81(65~93)分,其中优5例(22%),良12例(52%),可4例(17%),差2例(9%),优良率74%。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组共36例,解剖复位29例(81%)、满意复位7例(19%)。随访时平均Harris评分92(80~97)分,其中优31例(86%),良5例(14%),优良率100%。

3 讨论

3.1 老年髋臼骨折的特点

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骨脆性增加,低能量损伤(如不慎摔倒)就可以导致髋臼骨折。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髓臼骨折病例也大幅增加,因其一般情况差,患髋骨质疏松、关节退变、骨折粉碎程度重,伤后并发症多等情况,这类患者的治疗常面临较年轻患者更多的困难,愈后差,以往多行持续骨牵引治疗。

3.2 骨折牵引治疗的不足及手术治疗的优点

骨牵引等保守治疗髋臼骨折,骨折多达不到解剖复位,髓臼软骨面仍有梯度坡存在,易引发创伤关节炎,后期髋部疼痛、活动受限,跋行,卧床、康复时间长,增加了老年患者长期卧床并发症的发生或原有疾患加重至不良转归的危险性。随着骨科内固定材料和技术的提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因其较持续骨牵引更有利于恢复关节稳定性,满足早期活动的要求在髋臼移位骨折治疗中已成为首选方案,即便是老年患者也多取得了较好疗效。具体来说手术具有以下优势:(1)可以及时有效处置坐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2)直视下操作,可以做到更好的复位,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3)确切的坚强内固定,骨折再次移位几率小;(4)可以早期康复锻炼,避免不能翻身长期卧床所致褥疮、深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发生,而且有利于患肢功能恢复;(5)骨折恢复快,一定程度上减轻家庭护理负担。

3.3 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及围手术期处理要点

老年髋臼骨折患者病情多较复杂,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前提是要了解患者对创伤及手术的耐受能力,根据骨折的类型选择有明确手术适应证的患者:(1)一般情况尚可,无明显手术禁忌证;(2)髋臼负重区骨折至髋关节不稳定,骨折移位>3 mm;(3)头臼不匹配、相容性差;(4)髋关节后脱位伴后壁骨折不稳;(5)横行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6)后壁骨折伴坐骨神经损伤;(7)伴同侧股骨颈或股骨干骨折;(8)无重度骨质疏松[7]。除股骨头脱位复位失败或复位后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的的髋臼骨折患者需行急诊手术外,其余多数具备以上手术适应证患者手术时机选择多为伤后3~7 d,此时生命体征平稳,深部创伤出血已停止,纤维连接及瘢痕组织尚未形成,术中出血少,骨折易复位。术前根据影像学检查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髋臼骨折常用的手术入路有:髂腹股沟入路、KLA、髂股延长入路、前后联合入路,目前尚无任何一个手术入路能满足所有类型髋臼骨折的要求[8]。

3.4 手术的并发症及预防处理

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髋臼骨折的主要目的是使股骨头回位到髓臼顶点负重区之下呈同心圆关系以重建髋关节的稳定,并恢复髓臼关节面的平整及连续性。在以上基础上有效的防治术后并发症是取得满意疗效的重要因素:(1)感染:苏以林等[9]研究发现老年患者髋臼骨折,伤后并发症多,感染机会大,为此本研究所有手术患者除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外,均采用自制新型灌洗泵系统冲洗引流手术切口,灌洗引流24 h后拔除入水管,48~72 h后拔除负压引流管,无感染发生,均I期愈合。(2)异位骨化: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较少软组织损伤和骨膜剥离,自制新型灌洗泵系统彻底冲洗、有效引流,口服消炎痛。CHILD等[10]指出小剂量放疗可预防移位骨化发生,但考虑其副作用较大,较少应用。(3)股骨头坏死:有报道[11]表明,股骨头坏死是髋臼骨折后较常见并发症,多发生于合并髋关节后脱位患者。在关节内无游移碎骨片情况下尽早手法或手术复位脱位的股骨头。术中尽量减少软组织破坏,保留血管微循环网络,尽可能保护股骨头血液供应。术后早期不负重康复锻炼及抗凝治疗,有利于促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4)坐骨神经损伤:可是髋臼骨折的合并伤,也可是术中的医源性损伤。对于髋臼骨折后脱位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的患者,应尽早将髋关节复位,尽早手术将骨折块复位,解除对坐骨神经的压迫。医源性损伤的预防避免可在术中将患肢置于伸髋屈膝位,以降低坐骨神经张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避免拉钩牵拉坐骨神经时间过长或力量过大;坐骨神经在坐骨大切迹附近易受损伤,术中谨慎操作避免误伤坐骨神经;距离坐骨神经较近处尽量不用或少使用电刀;尽量用骨盆复位钳复位,避免采用易产生坐骨神经牵拉性操作的下肢牵引法复位;术中尽可能解剖复位,尤其保证关节面及坐骨神经走行区平整;缝合前,在神经与内固定物之间须有一层软组织垫,避免内固定物与神经间的直接磨擦。HARVEY等[12]研究观点与笔者类似,此外术中对坐骨神经进行肌电图监测是否能有效预防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尚存争议。

总之,对于髋臼骨折患者,只要选择合适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及手术入路,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治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即便是老年患者,也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GUERADO E,CANO JR,RUZ E.Simultaneous ilioinguinal andKocher-Langenbeck approaches for the treatment of complex ac-etabular fractures[J].Hip Int,2010,20S(7):2-10.

[2]张浩沙强,田禾,田征.53例髋臼骨折治疗体会[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4):492-495.[2]ZHANG HST,TIAN H,TIAN Z.Experience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53 acetabular fractures[J].China Journal of ModernMedicine,2008,18(4):492-495.Chinese

[3]李力更,安志刚,郑煦光,等.198例复杂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18(18):1570-1572.[3]LI LG,AN ZG,ZHENG XG.Opereative treatment of 198 casesof complicated acetabular fracture[J].Orthopaedic Journal of Chi-na,2010,18(18):1570-1572.Chinese

[4]OVRE S,SANDVIK L,MADSEN JE,et al.Modification of theHarris Hip Score in acetabular fracture treatment[J].Injury,2007,38(3):344-349.

[5]彭阿钦,洛进社,吴春生,等.前后路联合切口治疗严重移位的髋臼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22(1):10-11.[5]PENG AQ,LUO JS,WU CS,et al.Surgical treatment oftwo-column acetabular fractures through anterior and posteriorapproaches[J].Chines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2007,22(1):10-11.Chinese

[6]陈晓东,崔一民,沈超,等.Stoppa入路在髋臼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2011,31(11):52.[6]CHEN XD,CUI YM,SHEN C,et al.Stoppa approach in treat-ment of acetabular fractures[J].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edics,2011,31(11):52.Chinese

[7]施多伟,蓝旭,文益民.陈旧性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9(22):3438-3440.[7]SHI DW,LAN X,WEN YM.Operative treatment of delayed ac-etabular fracture[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2009,19(22):3438-3440.Chinese

[8]ROMMENS PM.Is there a role for percutaneous pelvic and ac-etabular reconstruction[J].Injury,2007,38:463-477.

[9]苏以林,王钢,王瑞金.骨盆髓臼骨折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预测模型的建立[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28(1):116-118.[9]SU YL,WANG G,WANG RJ.Establishment of a model forpredicting the postoperative morbidity in patients with pelvic andacetabulum fractures[J].Journal of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2008,28(1):116-118.Chinese

[10]CHILDS HA,COLE T,FALKENBERG E,et al.A prospectiveevaluation of the timing of postoperative radioth for preventing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following traumatic acetabular fractures[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00,47:1347-1352.

[11]王庆贤,张英泽,彭阿钦,等.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并发症[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5,7(4):314-317,331.[11]WANG QX,ZHANG YZ,PENG AQ,et al.Complications inoperative treatment of acetabular fractures[J].Chinese Journal ofOrthopedics Trauma,2005,7(4):314-317,331.Chinese

预后方法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05例肺癌脑转移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得以确诊, 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生命体征、脑部CT以及MRI (磁共振成像) [2], 或者通过手术确诊所有患者的生存时间为0.2~121.5个月, 平均18.3个月。将其随机分为3组:对症治疗组、放疗组、放疗联合化疗组, 每组35例。其中对症治疗组有男性患者有21例, 女性患者有14例, 年龄范围是48~82岁, 平均64.3岁;放疗组有男性患者有19例, 女性患者有16例, 年龄范围是45~81岁, 平均63.8岁;放疗联合化疗组有男性患者有22例, 女性患者有13例, 年龄范围是47~83岁, 平均64.5岁。

1.2 方法

对症治疗组患者服用甘露醇和糖皮质激素, 减轻其脑部水肿, 对放疗组患者进行6 m V的X射线全脑照射[3], 根据患者的症状变化, 2周照射10次或者5次/周。放疗联合化疗组患者在放疗组的基础上, 增加使用环乙亚硝脲、鬼臼乙叉甙、紫杉醇、鬼臼噻吩甙以及多西他赛等药物[4], 持续2~6个周期。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后患者的生存时间, 并随访患者1、2、3年的生存率, 进行记录。

1.4 统计方法

该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以 (±s) 的形式表示, 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生存时间比较

3组患者治疗后的中位生存时间如下, 对症治疗组为 (1.82±0.41) 个月、放疗组为 (3.43±0.72) 个月、放疗联合化疗组为 (9.32±0.63) 个月。3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症治疗组和联合组比较t=16.824, P=0.0156<0.05;放疗组和联合组进行比较t=11.037, P=0.016 8<0.05) , 可见放疗联合化疗组的患者在治疗后生存时间较长。

2.2 不同时间段的生存率

3 组患者1、2、3年的生存率比较见表1, 放疗联合化疗组的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症治疗组和放疗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由此可知, 放疗联合化疗具有较好的预后。

注:与放疗联合化疗组对比, #χ2=6.437 6, P=0.0113;**χ2=7.031 8, P=0.010 8。

3 讨论

脑转移的主要特点是瘤周水肿, 它会渐渐扩大, 甚至超过转移肿瘤的体积, 给患者服用糖皮质激素以及甘露醇, 可以有效缓解脑水肿的症状, 降低颅内压, 使脑细胞加强对缺氧的耐受性[5]。目前, 全脑放疗是治疗肺癌脑转移的有效方法之一, 通常情况下是2周照射10次, 或者5次/周, 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 增加至四周以上的放疗[6]。如果患者的身体情况较差, 就只能用激素和甘露醇缓解症状, 该研究中对症治疗组患者便是如此, 其中位生存时间只有 (1.82±0.41) 个月。据相关研究显示, 放疗可以将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提高至3~6个月, 它能缓解患者脑转移导致的神经症状, 控制转移病灶的扩大, 改善神经功能, 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改善生活质量。该研究中的放疗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 (3.43±0.72) 个月, 1、2、3年的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症治疗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肺癌脑转移说明患者的癌细胞已经开始出现血行转移, 可能还会出现其他器官的转移, 因此需要使用化疗来控制病情的恶化。肺癌脑转移时血脑屏障被破坏, 因此化疗药物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发挥作用, 如果和放疗联合使用, 血脑屏障在放疗后也会被破坏, 为化疗提供通畅的治疗环境[7]。化疗常使用环乙亚硝脲、鬼臼乙叉甙、紫杉醇、鬼臼噻吩甙以及多西他赛等药物, 它们对肺癌脑转移具有较好的疗效[8,9,10], 在该研究中, 放疗联合化疗组的患者在使用这些药物后, 中位生存时间为 (9.32±0.63) 个月, 1、2、3年的生存率显著升高, 而单纯使用放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仅有 (3.43±0.72) 个月, 1、2、3年的生存率明显低于放疗联合化疗组 (P<0.05) 。单纯的放疗虽然可以近期得到较好的治疗, 但要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需要增加放疗次数, 也意味着使用的剂量要增加, 由于放疗剂量不能超过40 Gy[11,12], 达不到肿瘤致死的效果。而化疗的加入可以突破这一局限, 获得更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周育夫, 江浩, 张亚军, 等.化疗放疗联合方案对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疗效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 (10) :1509-1510.

[2]孙红梅, 陈文彰, 燕丽香.60例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生存与预后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 2012, 17 (7) :1273-1274.

[3]王蒙, 刘承一, 吕喜英.肺癌脑转移86例预后因素分析[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4, 31 (3) :220-221.

[4]白皓, 韩宝惠.352例肺癌脑转移患者治疗及预后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8, 28 (11) :1433-1437.

[5]罗文广, 钱立庭, 程广源.171例肺癌脑转移的治疗与预后[J].临床肺科杂志, 2010, 15 (2) :163-165.

[6]刘懿, 陈军.肺癌脑转移的诊治进展[J].中国肺癌杂志, 2013, 16 (7) :3842-3842.

[7]Chen LT, Xu SD, Xu H, et al.Micro RNA-378 is associated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brain metastasis by promoting cell migration, invasion and tumor angiogenesis[J].Med Oncol, 2012, 29 (3) :1673-1680.

[8]张晓艳.肺癌脑转移患者49例实施放射治疗的观察与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 2014, 18 (30) :4086-4087.

[9]Davis FG, Dolecek TA, Mc Carthy BJ, et al.Toward determining the lifetime occurrence of metastatic brain tumors estimated from 2007 United States cancer incidence data[J].Neuro Oncol, 2012, 14 (9) :1171-1177.

[10]张晓霞, 兰英, 殷文蓉.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肺癌脑转移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中国肺癌杂志, 2011, 6 (5) :380-381.

[11]李彬燕, 陈嘉.肺癌脑转移放疗患者的临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11 (17) :197-198.

预后方法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象选择标准: (1) 选择2008年1月至2008年6月收治住院的初治肺结核成年患者。 (2) 年龄18~66岁, 无严重心、肝、肾功能异常无精神病及癫痫病史。将符合以上条件的患者共15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 实验组78例, 其中男性42例, 女性36例, 平均年龄40.6岁。对照组78例, 其中男性40例, 女性38例, 平均年龄40.5岁。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 即由管床护士对患者进行入院须知、住院及出院指导3次宣教。实验组由专职护理人员从患者住院起, 根据不同阶段患者的生理心理需要, 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健康教育计划除常规的入院出院指导外, 加强了住院期间有计划的系统全面的健康教育。在患者住院治疗期间, 安排至少进行4次讲座, 运用语言讲解, 发放健康教育宣传卡片及手册, 开具健康教育处方, 现场演示, 录像观摩等多种形式, 让患者对疾病治疗, 预防, 饮食, 用药等各方面有全面的了解。主要内容是:第1次, 肺结核的基本知识及常见症状。第2次, 如何正确面对肺结核病, 如何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及各项检查的意义。第3次, 肺结核患者的饮食调理及规律生活的指导。第4次, 肺结核病的用药指导及坚持全程用药的重要性。另外, 每天不定时到患者床边进行问答式宣教, 通过互问互答的方式解答患者不了解的问题, 加深患者对疾病及其相关常识的认识程度, 并督促其执行。出院前1d对患者出院后续治疗, 坚持用药, 定期复查, 饮食生活等方面, 根据患者情况强化指导, 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建立档案, 定期进行电话或信函回访。

2 结果

实验组的患者在坚持规则、全程用药, 定期复查, 规律生活及治愈率方面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P<0.05) 。

3 讨论

肺结核病是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 通过正规合理治疗的初治患者, 大多是可以痊愈的。但如果用药不当或管理不善, 如患者不规则服药等因素均可导致治疗的失败, 而产生耐药及对多种药物耐药的结核菌, 而引起更加广泛的传播。而对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不仅费用高, 疗程长, 不良反应重, 患者的预后更是比初治的患者要差很多。这样的患者在自身疾病治疗难度大的同时, 又成了耐多药肺结核的传染源, 对广大人群的危害更大。因此, 初治肺结核患者的正规合理治疗对患者自身的康复及整个公共卫生工作都很重要。根据疾病本身的特点, 患者需要至少6个月以上的化学药物治疗, 除早期需住院治疗外, 大部分治疗过程是在家服药完成的。因此患者获得出院后继续坚持服药、定期复查、自我调节、康复等信息最重要的途径, 就是住院期间医务人员的宣教。

通过本次实验研究发现, 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别。采用有计划系统的进行健康教育的患者, 其遵医行为比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方法的患者有显著提高, 疾病的治愈率也得到提高。此方法与医院常规健康教育不同的是, 首先将健康教育系统化, 分期进行有计划、有重点的教育;其次是由专职护理人员负责, 不仅让责任分工更加明确, 而且减少了因为不同管床护士的学识、经验、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而造成对患者的健康宣教程度的差距, 而直接影响健康教育的效果。同时还可以对患者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评估, 有的放矢的解答患者的问题;再次是健康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改变了单纯语言表达的方式, 使患者的记忆更加深刻, 更易于执行。本次研究通过对患者健康教育方法的改变, 提高了患者的遵医行为的同时, 更直接影响到了疾病的预后及转归, 是控制结核病的有效途径, 值得在结核病房的临床工作中借鉴和运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对肺结核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收治住院的156例初治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2组, 实验组采用有计划的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方法。结果 实验组的患者在坚持规则、全程用药, 定期复查, 规律生活及治愈率方面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结论 对肺结核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增强肺结核的治疗效果, 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及治愈率。

关键词:肺结核,健康教育,遵医行为

参考文献

预后方法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如下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2012年3月~2014年12月就诊我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试验组男62例,女38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62.5±11.7)岁;对照组男63例,女37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62.3±11.6)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均有可比性。

(1)纳入标准:

①根据《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诊断标准,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体征、肺功能检查确诊;②患者符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适应证,可耐受自拟活血化瘀方和纳洛酮治疗;③患者及家属了解并同意研究计划,愿意配合调查研究。

(2)排除标准:

①患者存在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气胸、肺大泡、肺癌等其他严重呼吸系统疾病;②患者存在心功能不全,肝肾功能障碍等内外科严重疾病。

1.2 方法:

所有患者经确诊收入院后立即给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吸气压力14~16cmH2O,呼气压力3~5cmH2O,氧流量3~10L/min,使用后1~2h复查动脉血气,并根据患者精神状态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调整吸气压力至18~24cmH2O。试验组给予自拟活血化瘀方联合纳洛酮治疗:鱼腥草、瓜萎30g,苏子、紫菀15g,橘红12g,桂枝、白前、半夏、杏仁、山栀子、贝母、桑白皮10g,麻黄、甘草9g,黄芩、杏仁、半夏8g,生姜6g,大枣5枚。采用清水煎煮,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连续治疗14d。盐酸纳洛酮注射液(河北奥星集团药业有限公司,1ml:0.4mg,国药准字H20065378),每次2mg,溶于100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每日2次,连续治疗3天。对照组仅给予纳洛酮治疗,使用剂量和方法同试验组。

1.3 评价标准:

本研究患者预后影响评价指标包括患者治疗前后呼吸系统生命指征变化、治疗预后结局及生活质量评估等。呼吸系统生命指征包括心率、呼吸频率、PaCO2、收缩压/舒张压等指标。治疗预后结局包括痊愈、缓解和无效,其中有效率包括痊愈和缓解,痊愈:患者经治疗血氧指标恢复正常,呼吸衰竭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并消失;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呼吸和血氧指标有所改善;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呼吸和血氧指标持续异常[2]。患者生活质量评估采用治疗出院后随访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和环境领域等方面,综合评分高者预示生存质量好[3]。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呼吸系统生命指征变化如表1所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心率、呼吸频率、PaCO2、收缩压/舒张压等指标均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降低,且试验组组治疗后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表2可知,试验组治疗后有效结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53,P<0.05)。根据表3可知,试验组患者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各项评价指标及总评价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于急性发作期并发呼吸衰竭是导致患者死亡的最重要危险因素,根据流行病学统计,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生活工作条件的变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近年来有明显升高的发病趋势,并发展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公共卫生问题[4]。因此,针对该病的有效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

改善呼吸通畅,维持正常呼吸,给予低流量吸氧、支气管扩张剂、呼吸兴奋剂和抗感染药物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治疗原则。本研究选择阿片受体特异性拮抗剂纳洛酮作为治疗药物之一,纳洛酮具有兴奋呼吸中枢作用,可显著改善患者通气功能,增加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缓解呼吸衰竭所致患者烦躁不安、谵妄等精神症状,有效发挥镇静作用,进一步加快呼吸抑制的解除,改善呼吸状态。此外,纳洛酮可有效抑制缺血时中性粒细胞释放超氧阴离子,维持细胞膜稳定性,发挥对机体和组织的保护作用[5]。

注:a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本研究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理论,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即肺脾气虚、血瘀痰饮,以健脾益气、活血化瘀为基本治疗原则,额外给予中医针对性自拟活血化瘀方治疗[6]。其中,桂枝和麻黄可驱逐寒气、止咳平喘,半夏可化痰健胃,苏子可滋养肾水、以敛肺气,生姜可温补肺胃,杏仁可祛湿化痰、清热解毒,大枣可活血化瘀,甘草可健脾和胃,协同上述诸药共同发挥解痉平喘、祛痰、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益气的效果,达到标本兼治的治疗目的。此外,现代药理学研究已证实上述中药成分具有抗炎、抗菌、解痉、提高免疫力的效果,进一步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7]。

本研究针对不同治疗方法患者进行预后评估,结果表里,自拟活血化瘀方联合纳洛酮治疗患者治疗后心率、呼吸频率、PaCO2、收缩压/舒张压等指标明显降低,而治疗后有效结局及生活质量均优于单纯纳洛酮治疗患者,证实联合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对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12月就诊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无创机械通气,试验组给予自拟活血化瘀方联合纳洛酮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纳洛酮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预后差异。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后心率、呼吸频率、PaCO2、收缩压/舒张压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而治疗后有效结局及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机械通气辅助自拟活血化瘀方联合纳洛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结局,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自拟活血化瘀方,纳洛酮,预后影响

参考文献

[1]Zhou P,Levy NB,Xie H,et al.MCL1 transgenic mice exhibit a high incidence of B-cell lymphoma manifested as a spectrum of histologic subtypes[J].Blood,2011,97(12):3902-3909.

[2]Nguyen M,Marcellus RC,Roulston A,et al.Small molecule obatoclax(GX15-070)antagonizes MCL-1 and overcomes MCL-1 mediated resistance to apoptosis[J].Proc Natl Acad Sci U S A,2013,104(49):19512-19517.

[3]李光明,陆小娜,方育霞,等.无创机械通气联合药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期并严重Ⅱ型呼吸衰竭、肺性脑病疗效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7):3767-3769.

[4]谢东,卢国良.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2014,32(9):75-77.

[5]韩其政,亓梅,赵慧,等.不同治疗方法对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7,30(8):22-24.

[6]朱立成,朱文娟,尚云飞.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31):3789-3892.

预后方法 篇9

关键词 肺癌患者 术后预后 因素

肺癌中大约80%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据统计,目前高龄人群NSCLC病死率在显著增长。本文收集53例≥70岁的老年人肺癌患者的治疗结果,研究影响高龄NSCLC患者预后的因素,以便更好地预测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率,延长生存时间,改善生存质量。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53例,男45例,女8例,男女之比1:0.17。年龄最大83岁,平均73.09岁。肿瘤部位:周围型92.2%、中心型7.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1%(11例次)。手术均采用双腔气管内插管,经胸部后外侧第5或第6肋间切口入胸,根据患者的全身状况和病变部位、大小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主要行肺叶切除或部分切除。围手术期死亡定义为手术后30天内或术后住院期间因手术所致的死亡。术后并发症指术后住院期间发生的并发症,一般并发症包括:肺不张、咳痰无力(需经支气管镜吸痰)、室上性心律失常、液气胸和切口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包括:呼吸衰竭(包括肺炎)、心脏衰竭、应激性溃疡、胸腔出血(需输血1600ml以上或开胸止血)、肺动脉栓塞、支气管胸膜瘩、脑梗死、感染性休克、肾功能衰竭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各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心脏4.8%(房性期前收缩、房颤各1例),呼吸衰竭3.8%,肺炎、胸内大出血1.3%及其他6.9%。术后30天内死亡率1.9%。采用STATA5.0统计软件,对这53例老年人肺癌资料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随访均已满5年,无失随访病例,生存率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用Logrank检验。

结 果

生存率:本组13例(24.5%)出现术后并发症,2例(3.7%)术后死亡。总的5年生存率30.2%,术后3年左右死亡率较高,但术后5年仍有患者死于肺癌转移。5年生存率:根治术49.7%,高于姑息术15.0%(P<0.05);腺癌45.1%高于鳞癌20.9%(P<0.05);TNM分期中Ⅰ期51.9%,Ⅱ期28.6%及Ⅲa期20.1%。在姑息术中,综合治疗组的5年生存率23.0%,单纯手术组无5年生存率(P>0.05)。

预后因素分析:手术方式与高龄NSCLC预后:目前对NSCLC的标准外科治疗为肺叶或全肺切除+区域淋巴结清除术。但是对高龄NSCLC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心肺功能不全。部分患者难以耐受肺叶切除术。因此许多学者认为,楔形切除术可以用于直径较小的周围型NSCLC。本组资料显示.楔形切除术、肺叶切除术、全肺切除术5年生存率分别为25.0%、42.2%、0%,前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593),其原因是由于采用肿物楔形切除术患者肿物多为周围型,直径较小,多无淋巴结转移(Ⅰa期)。故对于肺功能不全的早期NSCLC患者,楔形切除术不失为较好的治疗方法[1]。Myrdal等报道[2],全肺切除是肺癌手术死亡的唯一危险因素,全肺切除是老年患者的相对手术禁忌证。本组行全肺切除术的2例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较肺叶切除组低。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全肺切除术后肺功能损失较大,围手术期死亡率较高,且行全肺切除的患者多为肿物较大或局部晚期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高。对于70岁以上NSCLC估计需行全肺切除的患者,是否能从手术治疗中获益,尚需大规模的临床观察。见表1。

TNM分期及组织学类型与高龄NSCLC预后:尽管目前对NSCLC预后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TNM分期仍然是判断肺癌预后的最重要指标[3]。本组患者Ⅰ、Ⅱ、Ⅲ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50.7%、21.6%、11.4%,故早期诊断在肺癌治疗中起关键作用,应加强肺癌的普查和健康宣教,做好肺癌的一级预防。本组不同组织学类型的NSCLC者预后不同,细支气管肺泡癌预后最好,其他依次为鳞癌,腺癌及腺鳞癌,5年生存率分别为64.1%、38.6%、34%、16.7%。细支气管肺泡癌沿肺泡壁生长,生长速度缓慢,不易发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腺癌及腺鳞癌是肺癌中预后较差的肿瘤,侵袭性较强。易发生早期转移,其预后较鳞癌差。

纵隔淋巴结切除数目与NSCLC预后:对于纵隔淋巴结的切除方式一直存在争论。目前较公认的是外科手术应切除6枚以上的肺门和纵隔各组淋巴结,经病理学检查无肿瘤转移,才能证实该病例无淋巴结转移(N0期)[4]。国内针对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研究表明,系统性淋巴结清除并不明显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同有3个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和一个设计严密的非随机研究提示。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除术有利于准确分期和提高生存率[5]。根据清扫淋巴结个数将本组患者分为清除淋巴结≥6枚和<6枚两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45.2%、30.4%,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清除个数为本组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P=0.001)。对于70岁以上老年肺癌患者,术中还应该遵循肿瘤外科手术原则,进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以提高疗效及分期准确性,利于制定合理的术后治疗方案。

辅助化疗与NSCLC预后:目前关于肺癌辅助化疗.普遍认为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需进行术后辅助化疗[6]。本组资料分析。化疗组与未化疗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45.4%与36.0%,P=0.1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足以说明高龄肺癌患者能够从常规剂量术后化疗中获益。高龄NSCLC患者体质弱,肝肾等脏器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免疫力差,化疗不良反应较重.常规剂量化疗耐受较差。因此对于术后有明确淋巴结转移的体质虚弱者的老年肺癌患者可考虑给予小剂量辅助化疗和(或)免疫治疗。总之,肿瘤大小、TNM分期、淋巴结清除个数是影响高龄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7]。对于高龄NSCLC患者术前需充分准备,手术应在彻底切除肿瘤前提下尽可能保留肺功能。对于周围型较小肿瘤,可行楔形切除术。术中需进行系统性纵隔及肺门淋巴结清除,以提供准确分期及提高生存率。对于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术后可给予小剂量化疗,减少不良反应。

讨 论

高龄肺癌患者是否可以接受剖胸切肺手术,关键在于对患者预期寿命的正确判断。如果患者心肺功能良好、合并症较少,且判断为早期肺癌的可能性较大时,就宜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如此可为患者提供较为理想的生存期。如果患者心肺功能较差,伴有合并症,则宜在有效控制合并症的前提下,严格手术适应证并选择合适的病例、合适的手术切除范围及其方式,通过采用细致、全面、正确而及时的围手术期处理,才能有效减少手术并发症,避免严重的并发症,取得手术的成功,使高龄患者获得较长的生存期。

参考文献

1 Hurria A,K ris MG.Management of lung cancer in older adults.CA Cancer JClin,2003,53:325.

2 Myrdal G,Gustafsson G,Lambe M,et al.Outcome after lung cancer surgery.Factors predicting early mortality and major morbidity.EurJ Cardio thorac Surg,2001,20:694.

3 Audisio RA,Ramesh H,Longo WE,et al.Evaluating elderly patients before cancer surgery:lessons from PACE.Oncologist,2005,10:262.

4 赵守华,刘向阳,张德超,赫捷.70岁以上老年肺癌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和死亡危险因素分析.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6,9:660.

5 Win T,Jackson A,Sharples L,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pulmonary function and lung cancer surgical outcome.Eur Respir J,2005,25:594-599.

6 Saad IA,De Capitani EM,Toro IF,et al.Clinical variables of preoperative risk in thoracics urgery.Sao Paul o MedJ,2003,121:107.

7 蘇雷,支修益.75岁以上肺癌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9,8:1962.

预后方法 篇10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占儿童白血病的75%左右。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水平的发展,如今,ALL已经不再是不治之症了,15岁以下患者的治愈率已经达到了75%左右。尽管取得了如此大的成绩,但是目前仍有25%左右患者还在遭受着ALL的折磨;同时,尽管有些患者只需小剂量药物及适当化疗就可以康复,但在他们的治疗方案中所用的药物剂量却很大,化疗的次数也过多,这些都可能对患者产生极大的副作用。因此,如何有效地治疗ALL患者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找到合适的方法来评估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并据此预计每个患者的预后(指对疾病结局的预先估计)[1]。

本文将详细介绍由美国奥克拉荷马大学生物医学中心和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的研究人员研究出的一种计算机辅助评估ALL预后的新方法,对其原理及实现步骤进行详细阐述和分析。

1原理介绍

与ALL患者的治疗结果有关的特征有许多,其中DI(DNA Index,定义为白血病细胞的DNA容量和正常人类倍数染色体数或核子数的比率)在评价治疗结果方面是具有统计意义的指标和最强有力的预后因素。ALL患者可以分为以下四类[2]:第Ⅰ类定义为染色体数目多于47同时DI大于1.0(占35-45%);第Ⅱ类定义为DI等于1.0同时结构或数字异常的染色体数目等于46(占40%左右);第Ⅲ类定义为染色体数目等于46同时DI等于1.0(占8%左右);第Ⅳ类定义为染色体数目少于46同时DI小于1.0(占8%左右)。通常,DI在1.16到1.6之间的ALL患者比DI小于1.16的ALL患者具有更好的预后。特别地,那些染色体数目大于50或者DI>1.16的“高”第Ⅰ类患者具有非常好的预后。此外,第Ⅱ类或第Ⅳ类患者(DI<1.16)的预后都不太好。

2方法实现

本方法可以自动检测由数字显微图像描述的中期染色体,统计每个中期细胞所包含染色体的数目,并计算其DI值,并以该DI值来估计该患者的预后。

2.1图像预处理

首先使用可变阈值法来分割疑似“染色体”,并删除图片中混入的杂质和背景噪声。然后,用一个3X3的开滤波器来删除小物体和与开始时检测到的“染色体”相连的小孔,同时去除背景噪声和其他物体,该滤波器还可以分割一些部分粘连的染色体。

2.2标号算法

经过预处理后得到了没有噪声的二值图片,接下来使用4邻域标号算法来统计图片中物体的数目[3]。算法开始时令标号L=0,然后自左向右、自上向下地扫描图像,对于值为1的点(背景为0,目标为1)做下述操作:

(1) 若f(i-1,j)=f(i,j-1)=0,则认为当前点为一新区域的起点,赋予它一个新的标号:L=L+1,L(i,j)=L

(2) 若f(i-1,j)=0,f(i,j-1)=1,则L(i,j)=L(i,j-1)。

(3) 若f(i-1,j)=1,f(i,j-1)=0,则L(i,j)=L(i-1,j)。

(4) 若f(i-1,j)=1,f(i,j-1)=1,且L(i-1,j)=L(i,j-1),则L(i,j)=L(i-1,j)。

(5) 若f(i-1,j)=f(i,j-1)=1但L(i-1,j)≠L(i,j-1),则令当前点的标号等于其中较小的那个标号,并且记下这一事实点(i-1,j)的标号L(i-1,j)必须等于(i,j-1)的标号L(i,j-1)。

2.3特征提取

通过标号法的处理,所有分离的物体都已经被检测到了。现在计算以下特征:每个标号区域的大小;每个标号区域的环状;每个物体的平均灰度值;所有物体的最小平均灰度值;每个物体到细胞中心的距离(半径);每个物体的周长;所有物体的平均周长。

2.4删除非染色体物体

通过特征提取得到了七个特征,根据这七个特征以及一系列规则可以删除图片中的“非染色体”物体。这些规则包括(为了取得最理想的结果,需要循环使用上述规则扫描图片,一直到没有物体被删除时停止):

(1) 当一个物体的大小大于S1并且环状大于C(S1是图片中所有物体平均大小的6倍,C等于0.9)时,该物体需要删除。

(2) 当一个物体的大小大于S1并且该物体的灰度值小于或等于图片中所有物体的最小平均灰度值时,该物体需要删除。

(3) 当一个物体的大小大于S1并且它距离图片重力中心过远,同时它的半径大于R(R等于图片中所有物体的最大半径减去所有物体的标准背离半径)时,该物体需要删除。

(4) 当一个物体的大小小于S2(S2等于90像素或图片中所有物体平均大小的1/10)时,该物体需要删除。

2.5统计染色体数目并计算DI

由于染色体普遍存在粘连现象,因此在直接统计通过上述处理的图片中染色体的数目时,就会出现比实际染色体数目少的情况。为了修正这个错误,在方法中使用以下准则来确定一个或多个染色体是否粘连在一起:若一个物体的面积大于所有物体平均面积的2倍,并且该物体的周长大于所有物体平均周长的2倍,就可以认为该物体包含有粘连的染色体,因此需要对原来的统计结果进行修改。通过以上处理就得到了图片中所包含的染色体数目,由于正常人类中期细胞所包含的染色体数目是46,因此根据前面的定义就可以计算出每个患者的DI值,这个DI值可以用来估计该患者的预后。

3结论与展望

经实验检验得到以下结果[1]:患者I的平均染色体数是45.8(接近46),DI值是0.99(45.8/46);患者Ⅱ的平均染色体数是41.4,DI值是0.90(41.4/46);患者Ⅲ的平均染色体数是56.5,DI值是1.22(56.5/46)。通过对比,这些结果与医务人员得出的结论是相同的,证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尽管该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如果一些可识别的中期染色体和其他不规则的细胞粘连在一起,这些染色体就会被认为是杂质而被删除,这也是造成一些中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小于46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研究出更有效的算法,并将它们应用于更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患者的图片处理中,以找到最佳的能识别粘连染色体并对统计结果进行正确补偿的算法。

摘要:介绍一种计算机辅助评估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的新方法,并对该方法的原理及主要步骤进行了详细阐述和分析。通过检验,所得结果与医务人员的结论一致,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期染色体,预后

参考文献

[1]Wang Xingwei,Li Shibo,Liu Hong,et al.AComputer-Aided Method toExpedite the Evaluation of Prognosis for Childhoo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J].Technology in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2006,5(4):1-8.

[2]Conter V,Rizzari C,Sala A,et al.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OL].http://www.orpha.net/data/patho/GB/uk-ALL.pdf.(2004-12)[2006-10].

【预后方法】推荐阅读:

长期预后07-15

预后关系06-26

患儿预后08-05

预后因素08-07

预后效果08-08

预后影响08-14

疾病预后08-19

发病预后08-21

预后分析08-26

预后管理09-09

上一篇:整体主义方法论下一篇:教育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