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后分析

2024-08-26

预后分析(通用11篇)

预后分析 篇1

胃癌是全世界排名第四位的最普遍被诊断的癌症,在所有癌症死亡率排名第二。全球每年新增胃癌患者93.4万人,而在中国的发病率占到亚洲总和的42%[1,2]。特别是中国作为老龄化社会的第一人口大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人口总数的10%,因此,老年期胃癌已成为备受关注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该研究回顾性分析该院肿瘤内科2004年3月—2011年1月的老年期胃癌临床资料,探讨影响老年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因素,以期指导临床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肿瘤内科收治的178例老年期胃癌患者(≥60岁),所有患者均经组织病理学证实。患者入组时的中位年龄64.7岁(60~81岁),男女比例为1.9∶1。确诊后均接受至少1个周期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化疗。

1.2 方法

1.2.1 随访

对入选患者进行电话随访,随访截止日期为2011年1月10日,随访时间3~8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5.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0.2±10.4)个月,患者死亡61例(34.3%),失访13例(7.3%)。

1.2.2 观察指标

患者年龄、性别、病理类型、浸润深度、分化程度、癌组织中淋巴细胞浸润程度、癌组织脉管中有无癌栓、肿瘤大小、胃旁淋巴结转移、转移灶(包括腹膜、卵巢、肝、肺、骨、远处淋巴结和其他部位)。

1.3 统计方法

运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老年期胃癌患者相关临床特征,以优势比(Odds Ratios,OR)和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s,CI)作为效应指标,然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筛选有意义指标,对老年期胃癌患者的预后进行预测。变量的赋值原则:二值变量中无、有分别用0、1表示;定性变量根据水平数或等级数取值。所有统计学检验均为双测概率检验。

2 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见表1,各变量均以分类变量形式引入,确定各变量等对老年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选取单因素分析中有显著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确定癌栓、肿瘤大小、腹膜转移、肝转移、分化程度、病理类型及癌组织中淋巴细胞浸润程度与患者长期生存有显著联系。根据表2中各参数建立如下回归方程:P=1/1+exp-(1.527+0.571×3+0.617×4+0.426×6+0.376×8+0.653×14+0.481×15-0.725×16)。

3 讨论

国外临床研究显示老年期胃癌长期生存与众多因素有关[3]。该研究中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癌栓、肿瘤大小、腹膜转移、肝转移、肺转移、骨转移、CEA、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及癌组织中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对老年期胃癌生存有重要影响。然而,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在这些因素中只有癌栓、肿瘤大小、腹膜转移、肝转移、分化程度、病理类型及癌组织中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对老年期胃癌患者预后有显著联系,提示这些指标的检测对有效预测老年期胃癌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注:SE(β):偏回归系数标准误;OR:优势比;95%CI:95%可信区间。

注:β:偏回归系数;SE(β):偏回归系数标准误;OR:优势比;95%CI:95%可信区间。

该研究发现的影响老年期胃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与最近国外研究结果相似。Kim等[4]发现胃癌淋巴管和静脉浸润是独立的预后指标,并有学者提出淋巴管癌栓是淋巴结转移的高险因素[5]。而该研究进一步发现有淋巴管和血管浸润的患者,其预后明显差于无浸润者,提示脉管内癌栓可作为老年期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Saito等[6]分析了1 473例进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将肿瘤直径<8 cm的1 150例作为第1组,另外323例肿瘤直径≥8 cm归为第2组。结果发现第2组患者较第1组具有更高频率的未分化型病理以及淋巴管和静脉浸润,且肿瘤大小与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灶数目正相关,预后显著差于第1组。后续多因素回归分析进一步证实肿瘤大小是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与该研究的研究结果一致。国外文献已经报道腹膜转移[7]和肝转移[8]是胃癌的常见转移方式,并与预后密切相关。我国胃癌病理协作组360例胃癌尸检研究也得出相似结论,胃癌转移的方式中,侵犯周围脏器者占60.7%,以大网膜最常见,而器官转移率为62.4%(淋巴转移率86.7%),以肝脏(38.1%)最多。胃癌组织学形态类型反映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并影响患者预后,如管状腺癌5年生存率为25.4%,乳头状腺癌32.9%,粘液腺癌19.3%,低分化腺癌19.9%,未分化型癌为20.5%,且分化越低预后越差。这些与该研究中发现的腹膜转移、肝转移、分化程度以及病理类型与老年期胃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的结论一致。另外,该研究发现肿瘤组织中淋巴细胞浸润程度与患者预后有显著联系,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是存在于肿瘤间质内的一群异质性淋巴细胞,符合淋巴细胞在肿瘤组织的浸润是体内免疫系统对肿瘤抵抗的经典结论,即肿瘤部位的淋巴细胞浸润程度愈高,患者预后愈好[9]。

除了上述因素,国外文献报道老年期胃癌预后还取决于性别、肺转移、骨转移及CEA等因素[10,11,12]。这些差异的存在可能与人口种族特征、样本量、实验评测方法等有关。总之,该研究采用多元回归模型,评测相应特征相关指标对老年期胃癌预后的影响,发现了癌栓、肿瘤大小、腹膜转移、肝转移、分化程度、病理类型及癌组织中淋巴细胞浸润程度与老年期胃癌预后有显著联系。尽管如此,该研究只是提供了一个预测预后的思路,需增大样本量建立一个较为可靠的预测模型,并不断进行临床验证。

参考文献

[1]Parkin DM,Bray F,Ferlay J,et al.Global cancer statistics[J].CA Cancer J Clin,2005,55(2):74-108.

[2]Jemal A,Siegel R,Ward E,et al.Cancer statistics[J].CA Cancer J Clin,2009,59(4):225-249.

[3]Catalano V,Labianca R,Beretta GD,et al.Gastric cancer[J].Crit RevOncol Hematol,2009,71(2):127-164.

[4]Kim JH,Park SS,Park SH,et al.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immunohisto-chemically-identified lymphatic and/or blood vessel tumor invasion in gastric cancer[J].J Surg Res,2010,162(2):177-183.

[5]Abe N,Watanabe T,Suzuki K,et al.Risk factors predictive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depressed early gastric cancer[J].Am J Surg,2002,183(2):168-172

[6]Saito H,Osaki T,Murakami D,et al.Macroscopic tumor size as a sim-ple prognostic indicator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J].Am J Surg,2006,192(3):296-300.

[7]Motoori M,Takemasa I,Doki Y,et al.Prediction of peritoneal metasta-sis in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by 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of the prima-ry site[J].Eur J Cancer,2006,42(12):1897-1903.

[8]Tiberio GA,Coniglio A,Marchet A,et al.Metachronous hepatic metas-tases from gastric carcinoma:a multicentric survey[J].Eur J Surg Oncol,2009,35(5):486-491.

[9]Eeroal AK,Soini Y,Paakko P.A high number of tumor in filtrating lymphocytes are associated with a small tumor size,low tumor stage,and a favorable prognosis in operated 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J].Clin Can-cer Res,2000,6(5):1875-1881.

[10]Maehara Y,Kakeji Y,Oda S,et al.Time trends of surgical treatment and the prognosis for Japanese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Br J Can-cer,2000,83(8):986-991.

[11]Hyatt BJ,Paull PE,Wassef W.Gastric oncology:an update[J].Curr Opin Gastroenterol,2009,25(6):570-578.

[12]Saif MW,Makrilia N,Zalonis A,et al.Gastric cancer in the elderly:an overview[J].Eur J Surg Oncol,2010,36(8):709-717.

冠状动脉心肌桥临床及预后分析 篇2

【摘要】 目的:分析评估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心肌桥的发生率以及临床特征。方法、结果 方法:对1658例冠状动脉造影术的病人进行分析。结果:共检出69例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心肌桥,其发生率为4.11%。13例伴有冠心病,3例伴有瓣膜病,50例为无伴随心脏病的孤立心肌桥。孤立心肌桥中有25例其收缩期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大于等于70%,17例处于50%~70%之间,8例小于50%。在孤立性心肌桥中25例有胸痛症状;18例心电图提示有ST-T改变;18例运动负荷试验阳性。69例中超声心动图提示有室壁肥厚13例。结论 心肌桥的可靠检出手段为冠状动脉造影。心肌桥可孤立存在也可伴随其他心脏病发生。心肌缺血症状、心电图ST-T变化、运动负荷试验阳性等现象是由于冠状动脉收缩期心肌桥高度狭窄而引起的,狭窄程度越高,则上述表现就越明显。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心肌桥

【中图分类号】 R543

【文献标示码】 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050-01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从2001年1月11日起到2010年1月11日这9年间,笔者对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介入中心所行1598例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的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其中共有69例为心肌桥,43例为男性,26例为女性,年龄平均约在52岁左右。

1.2 方法 我们通常用使用Jukins法来对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进行治疗。针对左冠状动脉造影我们一般使用的四个投照位置分别为:左前斜50°+头位30°、右前斜30°+头位30°、左前斜50°+足位30°、右前斜30°+足位30°。而对于右冠状动脉造影使用的三个投照位置为:左前斜50°、右前斜30°、正位+头位30°。冠状动脉收缩期短暂和间歇狭窄为心肌桥存在的造影判断。本文采用Nobel分级,将狭窄程度划分为三组,分别是按<50%、50%~70%、≥70%来划分的。在50例孤立心肌桥患者中同时采用运动负荷试验以及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1.3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2 结果

在1678例的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的人群中检查出69例心肌桥,都是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心肌桥,其发生率为4.11%。其中有1例是位于LAD近段,57例位于中段,11例位于远段。心肌桥伴随其他心脏病的共有19例,其中13例伴有冠心病。孤立心肌桥中有25例其收缩期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大于等于70%,17例处于50%~70%之间,8例小于50%。在59例孤立心肌桥中还有13例超声心动图显示有室壁肥厚,另5例有左室前壁运动明显减弱。同时在50例孤立心肌桥中,有25例有胸痛症状,18例是提示有ST—T改变的心电图,另外18例是阳性运动负荷试验。由肌桥引起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轻重会严重影响心肌桥的变化,即: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越重,则心肌桥的表现也会越明显,具体如表1。

表1:孤立心肌桥50例的临床特征如下 

3讨论

在冠状动脉造影中心肌桥的出现较为频繁,其发现率平均约为0.82%[1],年龄大约分布在42~58岁之间,男性所占比率远远大于女性,对于心肌桥的存在我们应格外的注意,因为这在一些病人当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心肌桥患者的平均年龄基本同本文信息相符合,大约为52岁;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在我国的不断推广,心肌桥的被检出率也逐渐呈上升趋势。针对心肌桥是先天性发育异常却多在成年后才表现出症状这一现象,有些学者认为:这可能与冠状动脉弹性下降、心肌顺应性、心肌桥段血管容易出现痉挛及心肌桥近段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心肌桥除了会出现孤立心肌桥的病例外,还可同时与心肌病、冠心病及心脏瓣膜病等多种器质性心脏病共存。

在本组中,冠心病的出现率较多,在伴随病率中占18.8%。出现孤立心肌桥的占72.4%,其中,不出现任何症状的有2例,剩下的症状表现有胸痛、胸闷、心悸和心前区不适等。由心肌桥引起的收缩期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心肌桥的临床表现有关,狭窄程度超过50%的患者,其临床表现会比较突出。由心肌桥导致的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患者在本组中还未发现,而在国内外却有多例已被报道。在本组中,出现的心肌桥均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单发心肌桥,其中,近段最少,占1.5%,而远段较多,占15.9%,最多的是中段,占82.6%,内容基本上是同其它文献相符合。心肌桥的发生不仅只在前将支中可见,还可见于后将支、对角支及钝缘支中。据有关学者指出[2],心肌桥的检出率和心肌肥厚有关,心肌肥厚的患者其心肌桥的发生率较高,为28%。在本组的69例患者中,有3例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而出现左心室造影提示室壁不同程度增厚的有14例。有相关研究表明[3]:在心脏深部的心肌桥会压迫冠状动脉从而引起心肌缺血,而位于心脏浅表的心肌桥则对冠状动脉的影响较小。在很多病例中,心肌桥都被认为是不具有血流动力学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元,乔树宾.肥厚型心肌病冠状动脉造影特征.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0,8:137-138。

[2] Cohen HM,Juska J, Kleiman JH. PTCA of complexatherosclerotic lesion at site of Myocardial bridging.Cathet Cardiovasc Diagn,1996,37:272-27。

[3] 高长青,杜洛山,等.冠状动脉心肌桥.中国影象学杂志,1997,5:248-249。

[4] Heinrich G,Klues,MD,et al.Disturbed intracoronaryhemodynamics in myocardial bridging early normaliza-tion by intracoronary stent placement. Circulation,1997,96:2905-2913。

[5] Juilliere Y,Berder V,Suty C,et al.Isolated myocardialbridges with angiographic milking of the left anterior。

影响急性肾炎预后的因素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10~2012-10, 我院诊治的80例急性肾炎患者, 作为研究对象。80例急性肾炎患者中, 男57例、女23例, 年龄18.0~70.0岁, 平均 (37.0±5.0) 岁。

1.2 急性肾炎纳入标准及治疗疗效判定标准

1.2.1 急性肾炎纳入标准[3]:

发病前2周左右发生过链球菌感染, 存在急性肾炎典型临床表现, 血清补体C3降低, 发病8周内逐渐恢复正常, 排除原发性高血压、慢性肺心病、严重泌尿系感染患者。

1.2.2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4]:

(1) 显效:水肿消失, 血压正常, 尿常规正常, 并维持1年以上, 肾功能正常, 具有上述3项及以上者, 可诊断为显效; (2) 有效:水肿消失、血压下降、尿蛋白定量低于 (+) , 肾功能正常; (3) 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没有变化, 甚至加重。

1.3 随访时间及随访内容

平均随访1年, 定期复查血压、尿常规、肾功能、眼底变化情况, 并做好相关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 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率的比较, 采用卡方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性肾炎预后情况

80例急性肾炎患者, 经过治疗后, 50例显效 (62.5%) 、29例有效 (36.25%) 、1例无效 (1.25%) 。

2.2 急性肾炎预后与年龄的相关性

急性肾炎预后与年龄具有相关性, 并且青少年患者 (<30岁) 预后较好, 而老年患者 (>60岁) 预后较差。与老年患者相比, 青少年患者治疗的显效率明显升高 (74.5%vs20.0%, χ2=4.16) , P<0.05, 见表1。

2.3 急性肾炎预后与其他各因素的相关性

急性肾炎预后与性别、水肿、少尿、镜下血尿、眼底变化等因素没有相关性;与先驱感染、高血压、尿蛋白、肾功能、血清补体C3、入院时间具有相关性, 并且具有先驱感染、高血压持续时间长 (>6个月) 、尿蛋白持续时间长 (>3个月) 、肾功能差、血清补体C3明显降低、入院时间长 (>2周) 的急性肾炎患者, 其预后相对较差, 见表2。

3 讨论

据报道, 急性肾炎的发病与抗原抗体复合物介导的肾小球炎症反应有关, 最终导致肾小球的变性、坏死[5]。急性肾炎作为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免疫反应性疾病之一, 好发于青少年, 早期预后相对较好, 如果治疗不当, 或者治疗不及时, 可能演变为慢性肾衰, 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所以, 对于急性肾炎患者, 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这对于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 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老年急性肾炎患者, 由于身体机能的减退, 并且伴有多种基础性疾病, 其预后相对较差, 而青少年各脏器功能处于良好状态, 并且生命力相对旺盛, 急性肾炎的预后相对较好, 恢复速度也相应较快, 本研究中, 与老年患者相比, 青少年患者治疗的显效率明显升高 (74.5%vs 20.0%) , 结果充分表明急性肾炎预后与年龄具有相关性。

先驱感染主要是指发病2周左右的链球菌感染, 据报道, 链球菌感染与急性肾炎的发病, 有一定的相关性[6]。本研究中, 与无先驱感染相比, 存在先驱感染的急性肾炎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差, 表明急性肾炎预后与先驱感染有着密切相关性。急性肾炎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高血压, 并且两者具有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7]。入院时是否存在高血压与病情严重程度关系不大, 而高血压维持时间与急性肾炎患者的预后有着密切联系。本研究中, 与高血压持续时间>6个月患者相比, 高血压持续时间<6个月的急性肾炎患者的预后明显较好, 表明高血压持续时间与急性肾炎预后具有相关性。少尿、水肿作为急性肾炎的早期临床症状, 主要是肾小球率过滤降低、肾小管重吸收作用提高, 以及球管失衡有关[8]。眼底变化多为痉挛性视网膜病变, 经过急性肾炎常规处理后, 随着血压的降低, 眼底变化会逐渐恢复。本研究结果表明, 急性肾炎预后与少尿、水肿、眼底变化, 没有明显相关性。肾功能损伤程度与尿素氮、肌酐、尿蛋白等指标有关, 各指标异常与急性肾炎的预后相关性不明显, 而尿蛋白持续时间及肾功能异常持续时间与急性肾炎预后有着密切联系。本研究中, 尿蛋白持续时间 (>3个月) 、肾功能异常持续时间 (>2周) 的急性肾炎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差, 结果充分证实了上述理论观点。正常情况下, 血清补体C3是肝脾巨噬细胞合成, 而急性肾炎患者抗原抗体复合物与补体C3结合, 并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上, 从而降低补体C3水平, 而肾小球基底膜受损程度与免疫复合物与补体C3的沉积呈正比[9]。因此, 补体C3可作为急性肾炎预后的判定指标。本研究中, 补体C3持续性降低的急性肾炎患者其预后相对较差, 也证实了上述理论观点。

入院时间长短决定着患者的预后质量。对于急性肾炎患者, 入院时间超过2周, 不仅加重病情进展, 还可以诱发多种并发症, 增加治疗难度, 所以, 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尽快控制急性肾炎的临床症状, 这样才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10]。本研究中, 入院时间低于2周急性肾炎患者, 其预后效果明显较好, 充分证实及时治疗对急性肾炎患者预后质量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 急性肾炎预后与年龄、先驱感染、并发症、肾功能、补体C3、治疗等因素具有相关性, 应结合临床症状、体征, 以及补体C3等辅助检查结果, 及早诊断、及早治疗, 提高急性肾炎患者的预后质量。

摘要:目的:对影响急性肾炎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08-102010-10我院诊治的80例急性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以性别、年龄、先驱感染、高血压持续时间、水肿、少尿、尿蛋白持续时间、镜下血尿、肾功能、眼底改变、入院时间、血清补体C3等作为相关因素, 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分析影响急性肾炎预后的因素。结果:年龄、先驱感染、高血压持续时间、尿蛋白持续时间、肾功能、入院时间、血清补体C3是影响急性肾炎预后的相关因素。青少年患者 (<30岁) 预后较好, 而老年患者 (>60岁) 预后较差, 存在先驱感染、高血压持续时间长 (>6个月) 、尿蛋白持续时间长 (>3个月) 、肾功能差、入院时间长 (>2周) 、血清补体C3明显降低患者, 其预后相对较差。结论:急性肾炎预后与年龄、先驱感染、并发症、肾功能、治疗等因素具有相关性。

关键词:急性肾炎,预后,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吴华.感染相关性肾小球肾炎[J].北京医学, 2012, 34 (4) :250-252

[2]王利民, 陈香文, 杨小敏, 等.150例狼疮性肾炎的临床与病理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2, (10) :1737

[3]骆晓春, 梁甲秀.急性肾炎综合征183例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10) :2291-2292

[4]杨健泉.急性肾小球肾炎并多器官功能受损的诊治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 2012, 20 (12) :84-85

[5]梁丹丹, 曾彩虹, 刘志红.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012, 21 (2) :190-194

[6]王德良.急性肾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9) :160-161

[7]赵光磊, 赵洋, 马路, 等.老年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理与预后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3, 27 (10) :994-995

[8]骆晓春, 梁甲秀.急性肾炎综合征183例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10) :2291-2292

[9]杨文友.成人急性肾炎预后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9, 19 (4) :181-182

预后分析 篇4

1 血管活性药物评分 (VIS) 的提出和定义

1995年, 为了评估大动脉调转术后患儿正性肌力药物使用情况, Wernovsky G等[2]将正性肌力药物行加权处理, 得出正性肌力药物评分 (inotrope score, IS) , 其计算方法为正性肌力药物评分 (IS) =多巴胺[μg/ (kg·min) ]+多巴酚丁胺[μg/ (kg·min) ]+100×肾上腺素[μg/ (kg·min) ], 并以此来评估患儿病情。虽然没有相关研究表明其可作为评估心血管相关术后患儿病情的工具, 但仍被一些学者用于评估先天性心脏病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HD) 术后患儿的预后[3-5].然而, 随着新型血管活性药物, 如米力农、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 IS评分已有了一定的局限性, 并且Davidson J等[6]认为, IS在预测患儿预后方面并无统计学意义。, 为了量化CHD术后患儿所使用的血管活性药物, 并以此来间接反映患儿术后的心排血量。Gaies M G等[7]使用系数将所有血管活性药物进行整合, 并给予相同的权重, 以整合后的数值作为血管活性药物评分 (vasoactive-inotropic score, VIS) , 其计算方法为VIS=多巴胺[μg/ (kg·min) ]+多巴酚丁胺[μg/ (kg·min) ]+10×米力农[μg/ (kg·min) ]+100×肾上腺素[μg/ (kg·min) ]+100×去甲肾上腺素[μg/ (kg·min) ]+10, 000×垂体后叶素[units/ (kg·min) ], 即在IS的基础上加入了米力农、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 并证明了其对患儿的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2 VIS的计算方法

CT对椎间盘治疗预后的评价分析 篇5

采用德国西门单层螺旋CT扫描仪,扫描的层厚是5mm,层间隔是0.1mm。采用非离子型有机碘水溶性造影剂碘海醇注射液,注射剂量在0.6-5ml。使用18-25号穿刺针,使用0.5%-1.0%普鲁卡因进行穿刺点局麻。穿刺体位通常采用俯卧位,如病人因疼痛无法长时间俯卧,也可采用侧卧位,则进针侧在上。腰-骶节段从椎弓关节外缘进针,腰骶间隙穿刺由于髂棘阻挡及腰横突较大等原困故穿刺点较腰帕穿刺点向内、头侧偏移1cm,针尾倾向头侧较易成功。穿刺针沿测量角度刺进椎间盘,当估计针尖已到达椎间盘中心时行CT扫描确认穿刺针位置无误后注入造影剂,并记录造影剂量。注射过程中须密切观察病人的疼痛反应,如引发出与平时相同或相似性质的疼痛,作为判断椎间盘造影阳性的主要依据。1.3 阳性标准:椎间盘造影为诱发性试验,对试验结果的判断主要取决于向椎间盘内注入造影剂时病人的反应,出现一致性疼痛者判定为椎间盘造影阳性,非一致性疼痛和无痛者为阴性[3]。1.4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CT指标用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单因素分析, 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80例患者行CT椎间盘造影,45例表现为阳性,阳性率为56.3%;其中椎间盘退变1、2、3级分别为12,12和21例;纤维环撕裂1、2、3级分别为15,28,2例。具体请见表1。表1:CT对椎间盘治疗预后的评价分级(n)3 讨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已成为一种现代的、国际性的疾病。在许多工业化国家45岁以下人群,下腰痛是丧失劳动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4]。美国大约每年进行20万例腰椎间盘手术,但按目前的评价标准,成功率约为49%-90%。在中国,因腰椎间盘突出症住院者占住院总人数的约2.2%,占骨科门诊病人的3/10-2/5,初步估计我国约有两亿多人曾遭受椎间盘疾患的困扰[5]。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的检查手段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特别是CT的应用,使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更加明确[6]。但是目前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还存在着许多缺点和不足,国外报道椎间盘突出症的CT诊断符合率只有85%-92%。研究发现约有20%-30%左右的人有椎间盘突出但无临床症状。

当前椎间盘造影在诊断脊柱疾病,尤其在确定慢性下腰痛病因方面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众多研究表明纤维环破裂和腰椎间盘造影术疼痛复制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超过70%的纤维环外层纤维撕裂可出现准确的腰痛复制[7]。椎间盘造影诱发一致性疼痛反应的椎间盘都存在2级以上的纤维环撕裂。本文结果显示,80例患者行CT椎间盘造影,45例表现为阳性,阳性率为56.3%;其中椎间盘退变1、2、3级分别为12,12和21例;纤维环撕裂1、2、3级分别为15,28,2例。

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重型肝炎患者117例。男96例, 女21例, 年龄20~84岁, 平均46.2岁, 其中20~30岁15例, 30~40岁19例, 40~50岁31例, 50~60岁26例, >60岁24例。平均住院天数 (20.2+8.6) d。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2000年9月第10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乙型肝炎83例, 丙型肝炎12例, 戊型肝炎6例, 乙戊肝炎重叠感染3例, 乙丁肝炎重叠感染2例, 巨细胞病毒、EB病毒重叠感染2例, 病因不明9例。急性重型肝炎11例, 亚急性重型肝炎21例, 慢性重型肝炎85例。其中早期29例, 中期41例, 晚期47例。根据患者住院期间的预后不同分为存活组48例, 死亡组69例。

1.2 检测、分析项目

调查年龄、疾病临床分型、分期、并发症、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 、血清总胆固醇 (TC) 、血清胆碱酯酶 (CHE) 、空腹血糖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医学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 计数资料比较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年龄与预后的关系

重型肝炎好发年龄为20~50岁组共67例 (57.3%) , 死亡33例 (49.3%) , >50~60岁26例 (22.3%) , 死亡17例 (65.4%) ;>60岁24例 (20.5%) , 死亡19例 (79.2%) 。年龄越大, 重型肝炎病死率越高。见表1。

注:χ2=5.358,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发病诱因

117例中, 68例有不同程度的发病诱因, 死亡48例 (70.5%) 。其中51例有劳累, 死亡36例 (70.6%) ;饮酒11例, 死亡7例 (63.6%) ;48例无明确诱因, 死亡20例 (41.7%) ;其他诱因死亡6例:1例甲状腺机能亢进症、1例有用药不当史、2例有感染史、2例妊娠。

2.3 并发症与预后的关系

肝性脑病52例 (44.4%) , 出血 (包括上消化道出血、皮肤瘀斑、鼻衄) 12例 (10.3%) , 肝肾综合征26例 (22.2%) , 电解质紊乱65例 (55.6%) , 肺部感染25例 (21.4%) , 自发性腹膜炎59例 (50.4%) , 肝癌3例 (2.6%) 。并发症越多, 病死率越高。见表2。

注:与3种及以上比较*P<0.01

2.4 临床分型与预后的关系

急性重型肝炎11例, 死亡10例 (90.9%) ;亚急性重型肝炎21例, 死亡16例 (76.2%) ;慢性重型肝炎85例, 死亡43例 (50.6%) 。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病死率显著高于其他分型患者。见表3。

注:与急性重型肝炎比较*P<0.05

2.5 临床分期与预后的关系

重型肝炎患者晚期病死率显著增高。见表4。

注:与晚期比较*P<0.01

2.6 PTA与重型肝炎预后的关系

PTA越低, 病死率越高。见表5。

注:与>0.3~0.4比较*P<0.01

2.7 TC与重型肝炎预后的关系

TC越低, 肝脏功能越差, 病死率越高。见表6。

注:与<1.6mmol/l比较, **P<0.01

2.8 空腹血糖与重型肝炎预后的关系

见表7。

注:与<2.8 mmol/l比较*P<0.05。血糖异常组与正常组比较**P<0.05 (χ2=4.113)

2.9 CHE水平与重型肝炎预后的关系

CHE反映肝脏合成功能, CHE越低, 肝脏合成功能越差, 病死率越高。见表8。

注:与<3000比较, *P<0.01

3 讨论

重型肝炎 (肝衰竭) 是由各种因素引起肝细胞的严重损害, 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 出现以黄胆、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和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侯群[2]。该病病情重, 预后差, 治疗棘手, 病死率高。虽然目前治疗手段提高、尤其是人工肝技术的应用, 使重型肝炎的存活率有所提高。但重型肝炎仍是严重威胁肝病患者生命的疾病, 所以对重型肝炎进行科学评估尤显重要。

文献报道重型肝炎的病死率50%~70%[3], 本研究为59.0%, 与文献报道一致。急性重型肝炎的病死率为90.9%, 亚急重型肝炎病死率为76.2%, 慢性重型肝炎的病死率为50.6%;重型肝炎早期的病死率为10.3%, 中期的病死率为51.2%, 晚期病死率为95.7%。临床分型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临床分期的病死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01) , 所以重型肝炎的分型、分期与预后关系密切。重型肝炎患者的年龄分布以20~50岁多发 (占79.5%) , 由于该年龄段多为青壮年, 工作繁忙, 劳累饮酒、压力大多是重型肝炎诱发和加重的主要因素, 本研究发现117例中68例有不同程度诱发因素, 以劳累、饮酒为多。老年重型肝炎的病死率高于其他年龄组 (占79.2%) , 这与老年患者肝细胞再生能力下降、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差, 易发生各种并发症有关[4]。本研究显示, 并发症与重型肝炎转归密切相关, 并发症越多, 病死率越高。有文献报道, 同时有3个以上并发症者病死率高达100%[5], 本研究为92.3%, 较文献报道低, 可能与病例少及普遍应用的人工肝治疗技术有关。因此临床救治重型肝炎过程严密观察病情, 早期发现并发症,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至关重要。

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重要场所, 当肝脏严重受损、肝细胞大量坏死时, 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功能障碍表现为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 PTA<20%时, 病死率高达87.0%, 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0.01) 说明PTA越低, 预后越差, 因此, 动态观察PTA对预后判断有极重要意义。TC在肝细胞的线粒体中合成, 合成过程中需经多次酶促反应才能完成, 血浆中TC80%来自肝脏, TC的高低反应肝脏的储存功能, 当肝细胞大量坏死时肝脏储备功能降低, 合成TC减少, 血清中TC降低。本研究显示血清TC越低, 病死率越高, TC<1.6mmol的病死率高达95.8%, 所以血清TC值可做为临床判断重型肝炎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肝脏是糖代谢的主要场所, 是人体内糖的贮存、运转和调节的主要器官, 当肝脏受损肝功异常时, 可干扰葡萄糖的生成或利用的机制, 引起低血糖或葡萄糖量降低耐而血糖升高[6]。本研究结果提示在重型肝炎中低血糖组病病死率高于血糖正常组和高血糖组, 空腹血糖<2.8mmol/L时, 病病死率达84.6%。空腹血糖正常组与血糖异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反应肝细胞受损的严重程度, 检测空腹血糖对认识重型肝炎的危重程度、评估预后有一定价值。CHE是由肝细胞制造, 主要存于血浆、中枢神经白质及肝脏中, 反应肝细胞合成蛋白的能力, 在肝细胞损害时, CHE合成减少, 以致血清CHE的活性降低。因而临床测定血清CHE可了解肝脏的合成和储备功能, 对估计疗效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本研究提示血清CHE越低, 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越差, 病病死率越高, 血清CHE<3000IU时, 重型肝炎病死率达76.7%, 组间比较, 差异显著 (P<0.01) 。故测定血清CHE可作为重型肝炎预后的指标之一。

综上所述, 重型肝炎患者年龄、诱因、临床分型、分期、并发症多少、PTA、血清TC、空腹血糖、血清CHE等与重型肝炎预后关系密切。在重型肝炎救治过程中需早期动态检测各种生化及凝血功能, 密切注意患者年龄、诱因、并发症等各种因素, 及时掌握病情变化, 从而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提高存活率。

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重型肝炎预后的因素, 以便及早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降低病死率。方法 对117例重型肝炎患者调查年龄、疾病临床分型、分期、并发症, 检测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总胆固醇、血清胆碱酯酶、空腹血糖水平。进行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结果117例重型肝炎患者中, 患者年龄越大、并发症越多, 病死率越高;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病死率高于其他分型患者;晚期重型肝炎患者病死率高于早、中期;PTA、TC、CHE、空腹血糖水平越低, 患者预后越差。各组间比较差异 (P<0.05) 。结论 患者年龄、血清总胆红素、血清胆固醇、凝血酶原活动度、并发症数目、疾病临床分型、分期是影响重型肝炎预后的重要因素, 在救治过程中应密切注意和动态监测。

关键词:重型肝炎,影响因素,预后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1, 19 (1) :56-62.

[2]中华医学会传染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肝衰竭诊疗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 2006, 45 (12) :1053-1056.

[3]杨绍基, 任红.传染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3-51.

[4]周和龙, 何生松, 杨小明, 等.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的临床分析[J].临床消化病杂志, 2002, 14 (6) :245-247.

[5]宁家辉.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的临床分析.临床荟萃[J].2009, 24 (6) :515-516.

喉癌术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篇7

关键词:喉肿瘤,预后,危险因素

近年来喉癌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1]。目前, 对于该病仍以手术作为主要的干预手段, 在最大限度保存喉功能的同时, 最大限度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及提高其生活质量。因此, 正确评价分析影响喉癌预后的相关因素对于实现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和质量就显得非常重要。本研究对58例喉癌患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耳鼻喉科2005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喉癌患者58例, 男47例, 女11例;年龄54~78岁, 平均 (68.4±1.3) 岁。肿瘤浸润性生长30例, 呈包块或菜花状者28例。声门型22例、声门上型23例、声门下型13例。按2002年国际抗癌联盟制订的分期标准, Ⅰ期9例, Ⅱ期11例, Ⅲ期20例, Ⅳ期18例;有淋巴结转移29例, 无淋巴结转移29例;病理分型低分化鳞癌11例, 中分化鳞癌25例, 高分化鳞癌22例。T分期:T111例, T214例, T314例, T419例。N分期:N025例, N121例, N212例。伴胸闷、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咳嗽、进食呛咳、咽异物感等并发症19例。全喉切除术27例, 部分喉切除术31例;其中未进行颈廓清术24例, 行根治性颈廓清术19例, 选择性颈廓清15例。有烟酒嗜好22例。

1.2 分析方法

通过相关网站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网、中国循证医学网等进行文献检索, 归纳出以下因素进行分析即性别、年龄、肿瘤部位、T分期、N分期、病理分型、有无行淋巴结清扫、术后放疗等。并且将其进行量化赋值, 随访截止时间为2013-04-30, 失访病例和随访截止时仍存活者按截尾数据处理。

1.3 随访时间

喉癌手术当日为起始时间, 随诊到患者死亡、失访或者第5年的访问时间为终点。

1.4 喉癌术后预后相关因素的分析

本研究共入选58例患者, 死亡17例, 生存35例, 失随访6例, 随访率为89.66%。将失访者6例从调查患者中删除。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患者5年生存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不同年龄患者5年生存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2.3 不同肿瘤部位患者5年生存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

注:与声门型比较, *P>0.05;与声门上型比较, △P>0.05

2.4 不同T分期患者5年生存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4) 。

注:与T1比较, *P<0.05;与T2比较, △P<0.05;与T3比较, ▲P<0.05

2.5 不同N分期患者5年生存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5) 。

注:与N0比较, *P<0.05;与N1比较, △P<0.05

2.6 不同病理分型患者5年生存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6) 。

注:与高分化比较, *P<0.05;与中分化比较, △P<0.05

2.7 患者有无行淋巴结清扫患者5年生存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7) 。

2.8 术后是否采用放疗患者5年生存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8) 。

3 讨论

相关流行病研究调查发现, 罹患喉癌疾病的患者与性别、年龄关系不显著。本研究结果证实, 入选的58例患者中男性与女性的生存率比较, 无显著差异。Shevro通过对97例女性喉癌临床资料的分析, 其预后与男性相比, 无显著差异性, 证实了性别不是致癌的危险因素[2]。Till等人员研究发现, 通过对21家医院的10554例喉癌术后患者进行分析, 得知按照肿瘤部位的不同, 其生存率也不尽相同即:声门上行生存率为71%, 声门型生存率为72%[3]。本研究中, 声门上型为54.2%, 声门型为53.9%, 与上述报道相差不大。

目前国际上针对肿瘤采用的是TMN分期, 然而T、N分期对于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有报道964例手术治疗喉癌的研究分析, 得知单纯T分期而言, 随着分期的升高, 生存率则随之降低[4]。吴梅等[5]曾指出头颈部肿瘤出现淋巴结转移可明显影响患者预后。凡出现转移者, 生存率降低50%以上。结合本研究可以得知, 此次涉及的另外两个相关因素即病理分型、术后是否采用放疗经研究发现, 与患者术后预后具有一定的影响, 然而有无行淋巴结清扫却无明显影响。

综上所述, T分期、N分期、病理分型、术后放疗等因素影响患者预后,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 应首先考虑患者多种影响因素进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争取最佳疗效。

参考文献

[1] 皮力东·库亚西.喉癌术后的预后相关因素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 2009.DOI:10.7666/d.d174153.

[2] 孙发林, 卜世崇, 马克, 等.喉癌预后相关因素的回顾性分析[J].肿瘤防治研究, 2009, 36 (5) :405-408.

[3] 郭修栋, 兰胜民, 曹建忠, 等.喉鳞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回顾性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1, 18 (8) :606-609.

[4] 李文妍, 任晓勇, 许珉, 等.手术治疗喉鳞状细胞癌的预后影响因素[J].现代肿瘤医学, 2010, 18 (5) :884-886.

肝性脑病的诱因与预后分析 篇8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86例均符合肝性脑病的诊断标准[1]。男性62例, 女性24例, 年龄28~81岁, 平均54.2岁。

1.2原发疾病

肝硬化64例, 占74.419% , 其中肝炎性肝硬化52例, 酒精性肝硬化12例;原发性肝癌8例, 占9.302% ;各型肝功能衰竭14例, 占16.279% 。

1.3临床特征

黄疸72例 (83.7%) , 腹水65例 (75.6%) , 扑翼样震颤41例 (47.7%) , 烦躁不安57例 (66.3%) , 定向障碍26例 (30.2%) , 嗜睡19例 (22.1%) , 昏迷31 (36.0%) 。

1.4Child-Pugh肝功能分级

A级15例, B级21例, C级50例。

1.5诱发因素

上消道出血34例 (39.5%) , 各种感染31例 (36.0%) , 利尿排钾12例 (14.0%) , 肾功不全9例 (10.5%) , 应用镇静剂2例 (2.3%) , 放腹水3例 (3.5%) , 便秘4例 (4.7%) , 高蛋白饮食26例 (30.2%) 。单个因素67例 (77.9%) , 双因素9例 (10.5%) , 三个因素6例 (7.0%) , 四个因素4例 (4.7%)

1.6肝性脑病的分期和昏迷次数及时间

Ⅰ期24例, II期30例, III期16例, Ⅳ期16例。昏迷1次者58例, 昏迷2次者15例, 昏迷3次以上者13例。

1.7诱因与预后的关系

单诱因者67例, 死亡39例 (58.2%) ;双诱因者9例, 死亡6例 (66.7%) ;3个及以上诱因者10例, 全部死亡。86例中诱因及时纠正31例, 而未纠正的42例全部死亡。

1.8Child-Pugh肝功能分级与预后的关系

A级死亡3例 (20.0%) ;B级死亡8例 (38.1 %) ;C级死亡31例 (62.0%) 。

2讨论

2.1医源性因素

本组与过度利尿、放腹水、镇静剂使用等医源性因素有关者17例, 占19.8%。大量利尿、放腹水可引起循环血量减少、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尿素增加等。过度利尿引起低钾低钠碱中毒, 使血中游离的铵转为氨, 并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 低血钠还可影响细胞内外渗透压从而导致脑水肿, 诱发昏迷。大量放腹水时, 腹压突降致门静脉扩张淤血, 加重肝脏缺血、缺氧, 同时引起大量蛋白质及电解质丢失, 均易诱发肝性脑病。镇静剂可直接抑制中枢神经, 加重昏迷。另外临床还可见因手术时失血及肝动脉结扎栓塞术使肝脏缺血、缺氧以及化疗药物直接注入肝脏等加重肝脏损害, 使肝脏合成尿素能力下降, 血氨增多, 诱发肝性脑病, 或由于门体分流术使肠道毒性物质绕过肝脏直接经体循环入脑引起昏迷等。

2.2各种感染

严重肝病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 肝脏对细菌和毒素的清除能力下降, 极易引发感染。本组因感染诱发肝性脑病31例, 以腹膜炎 (22例) 及肺部感染 (7例) 多见, 其次是肠道、泌尿系及静脉留置针感染。

2.3上消化道出血

失血可致肾功能减退, 氮质血症可使弥散到肠道的尿素增加, 经细菌分解产氨;同时失血使肝窦收缩, 肝脏缺血、乏氧, 肝功能进一步损害, 使尿素合成能力降低;大量出血导致脑缺血, 降低了大脑对氨毒性的耐受, 诱发肝性脑病。

2.4肾功能不全

肾脏是排泄氨的主要场所, 除排出大量尿素外, 在排酸的同时也以NH+4的形式排出大量的氨。肾功能不全者肾排氨量减少, 引起肝性脑病发生。

2.5其他诱因

高蛋白饮食致肠道产氨增多, 便秘时氨、胺类和其他有毒衍生物与结肠黏膜接触时间延长, 有利于毒素吸收, 均可诱发肝性脑病。

HE是肝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2]。病毒、药物、酒精、妊娠等均是导致肝性脑病的常见因素。诱因多、有并发症、Child - pugh分级C级的HE患者预后差。本研究中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较多, 共64例, 占74.4%。肝炎肝硬化引起的HE起病缓, 常有诱因, 病情轻重不一, 可反复发作, 属慢性复发性肝性脑病。除了有部分肝细胞变性坏死致代谢障碍外, 常有诱发因素致体内毒性物增加, 或门体分流毒性物质直接进入体循环, 致中枢神经功能障碍, 这种肝性脑病如消除诱因, 可使病情逆转[3]。因此, 在积极防治诱因基础上, 改善肝功能、治疗并发症及应用人工肝系统等的综合治疗对改善HE患者症状均有成效。

摘要:目的:分析肝性脑病的诱因, 探讨其诱因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本院收治的86例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肝性脑病的诱因依次为上消化道出血34例次 (39.5%) , 感染31例次 (36.0%) , 高蛋白饮食26例次 (30.2%) , 医源性因素 (包括利尿、放腹水、药物) 17例次 (19.8%) , 肾功能不全9例次 (10.5%) , 便秘4例次 (4.7%) 。诱因的多少及严重程度与肝性脑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结论:积极去除诱因是治疗肝性脑病的关键。

关键词:肝性脑病,诱因,预后,回顾性研究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481.

[2]王宇, 朴云峰, 许贤姬.肝性脑病的研究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5, 21 (2) :120-121.

胎儿窘迫与新生儿预后分析 篇9

1.1 一般资料

作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分娩总数为3082例, 其中诊断为胎儿窘迫的病例168例, 发生率为5.45%。

1.2 诊断标准

①胎心率<120次/min或>160次/min;②羊水污染Ⅱ~Ⅲ°;③胎心监护异常:如基线波动消失、变异减速、晚期减速;④B超下羊水垂直深度<2 cm。

1.3 分娩方式

剖宫产114例, 占67.86%;产钳或胎吸术42例;顺产12例。

1.4 合并因素

脐带异常 (缠绕、脱垂、打结等) 45例, 占26.8%;胎盘功能不良32例, 占19%;第2产程延长18例, 占10.7%。

1.5 新生儿情况

以出生后1 minApgar评分为判定标准, ≥8分为正常, 4~7分为轻度窒息, ≤3分为重度窒息。168例中共发生新生儿窒息25例, 窒息率为14.9%。其中轻度窒息21例, 重度窒息4例 (包括脐带脱垂、胎盘早剥、过期妊娠、子痫各1例) , 新生儿窒息死亡2例, 窒息死亡率为8%。

1.6 结果

见表1。由表1可见, 发生新生儿窒息25例, 窒息率14.9% (25/168) , 其中以羊水污染的新生儿窒息率为最高, 为47.2% (17/36) ;胎心率异常的新生儿窒息率最低, 为3.2% (3/93) 。

2 讨论

2.1 胎儿窘迫是因缺氧引起胎儿在宫内产生的一系列病理状态, 为分娩期胎儿的重要并发病。缺氧时间过长产生酸中毒, 临床可出现持续胎心增快或减慢, 胎动减少。用胎心监护仪可连续观察到胎心胎动的异常变化。缺氧导致胎儿肠里面动肛门括约肌松弛而易于排出烘便, 造成羊水污染。缺氧还可使心输出量减少, 因而血液再分配, 使肺、肾血流量减少, 羊水量也随之减少。

2.2 严格掌握胎儿窘迫的诊断标准, 可提高胎儿窘迫的诊断符合率, 任何单项指标均不够理想。从表1可以看出, 单一胎心率听诊异常, 诊断率最低 (3.2%) , 因听诊不能显示宫缩时胎心率的变化;羊水污染的诊断率最高 (47.2%) , 可能因胎儿窘迫导致胎儿反射性喘息样呼吸, 将污染的羊水吸入呼吸道, 待分娩后建立第一口呼吸时, 即将污染的羊水吸入支气管和肺泡, 发生呼吸道部分或完全性阻塞, 羊水污染程度越重, 新生儿窒息率越高。由此可见, 应采取多种监测方法, 如近年来提倡的胎儿生物物理评分法, 以判定有无胎儿窘迫存在, 及时处理, 可降低新生儿窒息率。

2.3 胎儿窘迫的处理, 应根据病因、临床征象综合判断胎儿窘迫的程度, 结合产科情况以决定相应的措施。多数学者认为, 30 min内胎心率无改善者应及早结束分娩, 不能经阴道分娩者应紧急剖宫产。若胎心率<100次/min或羊水Ⅲ°污染者, 如在15 min内结束分娩, 则新生儿死亡率仅占0.5%, 如持续30 min以上可增至11%, 若两种因素并存则死亡率可高达50%。

2.4 新生儿窒息的复苏问题, 应严格按照ABCDE方案。原则上应在第一口呼吸前, 清除呼吸道内黏液及羊水, 如遇重度窒息或吸出物黏稠有胎粪者, 应立即气管插管, 直视下吸净黏液及羊水, 以防吸入呼吸道引起胎粪吸入综合征。在呼吸道通畅的基础上, 进行人工呼吸及供氧, 多采用间歇正压给氧。若心率<60次/min, 应立即进行心脏按压, 以促进循环, 保证足够心输出量。一般经上述措施, 窒息多能复苏成功, 只有少数病例需应用药物。在整个复苏过程中, 应注意保暖, 复苏后还应密切监护, 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并发症, 如缺血缺氧性脑病, 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及伤残儿发生率。

预后分析 篇10

【关键词】无症状尿检;临床病理;预后分析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138-01

肾脏是人体里重要的器官之一。肾脏的主要的作用是过滤身体里的新陈代谢废物,形成尿液,并且可以调节人体的水盐平衡。所以,医生诊断时,会取病人的尿液进行检查,即为尿检。有的人外在表现正常,可是尿检却异常,这就是无症状尿检异常。下面,将会对这一病症从概念、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等方面作介绍。

1什么是无症状尿检異常?

无症状尿检异常是身体本身表现正常,尿检结果却是异常,它是肾小球疾病的常见临床病症之一。一般诊断结果为隐匿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是是血液过滤器,是由肾小球旁器、球旁细胞核致密斑组成。循环血液经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包括少量分子量较小的血浆蛋白,可以滤入肾小囊的囊腔而形成滤过液,即为尿液。所以,如果尿检不正常,则说明肾小球可能发生了病变。为了明确肾小球疾病的诊断,肾组织活检是最直接的诊断手段,但对无症状尿检异常患儿做肾组织活检的临床价值尚不明确。

2无症状尿检异常的临床病理

2.1调查研究

天津市咸水沽医院在2012年4月对无症状尿检异常患者做了一个调查。选取进行健康体检中发生无症状尿检异常患者100例,经过分析发现:尿检异常主要为单纯间断性肉眼血尿或是镜下血尿 81例,持续性镜下血尿同时伴有蛋白尿6例,单纯性蛋白尿13例。肾脏组织活检结果显示,肾小球疾病轻微患者19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55例,IgA肾病患者12例,局灶阶段肾小球硬化性病变患者11例,肾脏毛细血管内增生性患者3例。但是,所有患者均无临床症状,同时尿红细胞分析显示均为肾性血尿,肾功能检查正常。

2.2分析并得出结论

以无症状尿检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肾小球疾病起病隐匿,很难及时发现。由上文可以得出,引起尿检异常的病理主要有:肾小球轻微病变、局

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IgA 肾病(IgAN)、局灶球性肾小球硬化(FGS)、薄基膜病、局灶节段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局灶节段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间质灶性纤维增生等病理。其中,最严重的症状为无症状血尿。无症状血尿是指检查时发现肾小球源性血尿伴或不伴轻度蛋白尿,且多持续存在,但不伴有水肿、高血压病和肾功能损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很多疾病会导致血尿的发生,肿瘤、感染、结石等均会引起血尿的发生。同时对血尿患者进行尿红细胞形态分析,可进行进一步的临床诊断,可明确诊断血尿原因是否为肾性病变,而且成人和儿童对于这种疾病的病情况、临床特点、病理类型及预后等都是不同的。

2.3成人与儿童无症状尿检异常的不同

将成人与儿童无症状尿检异常患者病理类型分布情况作比较后,得知,成人患者病理类型以IgA肾病最为多见,其次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而儿童以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最为多见,其次为IgA肾病,正好相反。将成人与儿童无症状血尿患者肾病分级情况作比较,可知,儿童患者中IgA肾病

Lee分级大多为一级或二级;而成人中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平均分配,二者差异较大。成人与儿童无症状血尿患者病理类型分布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成人患者病理改变较严重,儿童患者病理改变大多较轻微。我们认为,儿童无症状血尿患者大多预后良好,而相当一部分成人患者预后可能较差,须给予高度重视。

3无症状尿检异常的预后分析

无症状血尿伴或不伴轻度蛋白尿临床较为常见。以往多认为本病临床症状轻微,预后良好,无须特殊治疗,因而未引起足够重视。肾脏病理病变程度是肾脏疾病强有力的危险预测因子,所以需要我们强加注意并且做预后分析。尿微量白蛋白和尿微量蛋白IgG都是大分子蛋白,是早期检测肾小球损伤的敏感指标。原理为单纯性血尿组、单纯性蛋白尿组和血尿合并蛋白尿组的尿素氮、肌酐均在正常范围,而尿微量白蛋白和尿微量蛋白IgG逐渐升高,且与肾脏病理的严重程度成正比。还有一种方法—肾脏穿刺活检,这种方法是一种创伤性检查。目前对于无症状尿检异常患儿是否行肾脏穿刺活检尚存争议。由于无症状尿检异常的IgAN临床症状轻微,但是肾脏病理改变并不轻微,表现为轻重不等的各种病理类型。无症状尿检异常行肾穿刺活检能够及时发现重要的隐匿起病的IgAN,为治疗提供依据。临床医师不能单纯依靠实验室检查结果判定血尿的病情轻重和预后,而应积极提倡对无症状血尿患者进行肾活检病理检查,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准确评估病情并提供合理治疗,这样既有助于早期发现较重病变,又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另外,须引起注意的是,少数无症状血尿患者通过电镜检查确诊为薄基底膜肾病,故为避免漏诊及误诊,有必要行电镜检查。另外,蛋白尿的检测对诊断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等临床疾病引起的早期肾脏的损害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同时对在健康体检中发生血尿和蛋白尿患者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临床治疗。

结语:对于无症状尿检异常患者来说,早发现早治疗极为重要。所以,这告诉读者,一定要定期做健康检查,保证自己的身体处于健康状态,并且不让任何隐患威胁到自身的身体健康。要切记,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肾小球,肾小囊等都是组成肾脏的重要部分,任何一个部分受到伤害,自身的生命安全都会处于一个非常危险的状态。所以,一旦发现肾不舒服,一定要及时就医,早治疗,还自己一个健康的身体。

参考文献

[1].吉林医学 2013年9月 第34卷 第26期

[2].成人与儿童无症状血尿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对比观察 何志军 王雅捷

胃癌手术预后的多种影响因素分析 篇11

近年来对胃癌的诊断、治疗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其侵袭、转移和复发仍是影响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且其过程非常复杂。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对此有了较深刻地认识, 尤其是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得出了令人惊喜的研究成果, 例如:癌组织在浸润转移前进行细胞自身的粘附解除, 癌细胞粘附于基质, 癌细胞释放蛋白水解酶降解基质, 肿瘤细胞移行等。这对于探索预测胃癌预后, 寻找有效的治疗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同时也有很多研究表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手术方式、病理类型、术后化疗等因素均能影响胃癌患者的预后, 为此我们分析了1 2 3例胃癌患者的各项临床病理因素, 探讨与胃癌预后的关系。

1 临床资料

手术切除、病理确诊且随访资料完整的胃癌患者共1 2 3例。其中男性67例, 女性56例, 年龄32~81岁 (平均年龄58.6岁) , 其中40岁以下8例, 4~59岁59例, 60岁以上56例;胃上部1/3癌5例, 中部1/3癌40例, 下部1/3癌78例。

全部病例均行手术治疗, 其中姑息性手术1 3例, 根治性手术1 1 0例, 术后病理管状腺癌3 3例, 乳头状腺癌3 0例, 粘液腺癌3 4例, 粘液细胞癌2 9例。同时对于患者出院后由医院随访组进行随访, 患者出院后第1年一般3个月随访1次, 以后每半年随访1次, 随访形式为门诊复查、信访或电话随访相结合。

2 胃癌手术预后的多种影响因素

2.1 性别

男性和女性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34.5个月和38.6个月, 男性2年生存率40.5%, 女性2年生存率分别为46.6%, 女性生存优于男性。

2.2 年龄

发病年龄小于40岁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41.9个月, 2年年生存率为95.1%, 发病年龄40~59岁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38.1个月, 2年生存率为60.4%, 发病年龄为60岁以上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35.5个月, 2年生存率为51.9%。

2.3 发病部位

发生于胃上部1/3胃癌平均生存时间为45.5个月, 2年生存率为60.6%, 发生于胃中部1/3胃癌 (包括弥漫性癌) 平均生存时间为33.1个月, 2年生存率为47.2%, 发生于胃下部1/3胃癌平均生存时间为43.2个月, 2年生存率为62.9%, 发生于胃中部1/3的胃癌 (包括弥漫性癌) 预后最差。

2.4 肿瘤病理类型

手术后病理类型为高分化者 (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 平均生存时间为43.1个月, 2年生存率为64.0%, 手术后病理类型为中分化者 (粘液腺癌、粘液细胞癌) 平均生存时间为38.4个月, 2年生存率为60.2%, 手术后病理类型为低分化者 (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弥漫性癌、腺鳞癌) 平均生存时间为39.7个月, 两年生存率为53.7%。

2.5 肿瘤最大直径

肿瘤直径小于5cm者平均生存时间为45.8个月, 2年生存率为67.3%, 肿瘤直径大于5cm者平均生存时间为31.1个月, 2年生存率为4 8.1%, 大体上是肿瘤直径大的患者预后不良。

2.6 术后化疗情况

全部123例胃癌患者中有78例接受了术后化疗, 未进行化疗组平均生存时间为35.2个月, 2年生存率为49.7%, 化疗组平均生存时间为45.8个月, 2年生存率为56.0%, 化疗组的生存优于未进行化疗组, 其中I期胃癌未化疗组平均生存时间为7 3.0个月, 2年生存率分别为98%, I期胃癌化疗组平均生存时间为65.9个月, 2年生存率为94.0, II期胃癌未化疗组平均生存时间为55.8个月, 2年生存率为79.4%, II期胃癌化疗组平均生存时间为60.7个月, 2年生存率分别为85.2%, III期胃癌未化疗组平均生存时间为31.8个月, 2年生存率为49.2%, III期胃癌化疗组平均生存时间为42.8个月, 2年生存率为68.5%, IV期胃癌未化疗组平均生存时间为9.6个月, 2年生存率为3.2%, IV期胃癌化疗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5.2个月, 2年生存率为11.1%。

3 讨论

影响胃癌预后的因素很多, 我们通过回顾性研究1 2 3例胃癌的各项临床病理参数包括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手术根治度、肿瘤病理类型、肿瘤最大径以及术后化疗, 探讨其与胃癌预后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性别能够影响胃癌的预后, 女性胃癌的生存优于男性。本研究显示在小于4 0岁的患者组中女性胃癌所占比例为48%, 高于中年组的32%和老年组的20%, 一般认为与女性生育年龄性激素分泌有关, 雌激素可以通过阻断细胞于有丝分裂中期, 形成较多的非整倍体细胞而导致癌变。不同年龄的胃癌患者的预后情况有较大差别, 生存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 同时也发现发生于胃中部1/3的胃癌 (包括弥漫性癌) 预后最差。高分化者平均生存时间大于中分化者。肿瘤直径小于5cm者平均生存时间大于肿瘤直径大者, 是肿瘤直径大的患者预后不良。未进行化疗组平均生存时间为小于化疗组平均生存时间。

摘要:目的探讨各种临床病理因素对胃癌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手术切除的胃癌患者共123例, 结合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 分析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手术根治度、肿瘤病理类型、肿瘤最大径以及术后化疗等对胃癌预后的影响, 探讨与胃癌预后的关系。结果123例胃癌患者平均年龄58.6岁, 男67例, 女56例。分析与胃癌预后相关的因素数包括性别、肿瘤部位、手术根治度、肿瘤大小、术后化疗。

关键词:胃癌,手术,预后因素

参考文献

[1]邢福成, 王殿昌.胃癌根治术预后临床病理因素分析[J].齐鲁肿瘤杂志, 1997, 4 (2) :121~123.

[2]金林.晚期胃癌的化学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0, 20 (10) :628~630.

[3]陈斌, 罗荣城, 崔斐.胃癌基因表达与预后的相关性[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6, 26 (3) :344~347.

[4]彭俊生, 詹文华, 陈正煊.不同年龄段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4, 7 (5) :349~352.

[5]周波, 张远志, 罗蒙.青年人胃癌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的选择[J].中华临床外科杂志, 2004, 12 (3) :1032~1035.

【预后分析】推荐阅读:

长期预后07-15

预后关系06-26

患儿预后08-05

预后因素08-07

预后效果08-08

预后影响08-14

疾病预后08-19

发病预后08-21

预后管理09-09

预后方法09-16

上一篇:发电机组故障下一篇:氰化亚金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