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慢性心力衰竭预后(共10篇)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预后 篇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往往容易发生迁延, 反复发作, 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患者易出现营养不良, 在后期可并发呼吸衰竭, 是导致老年患者病死的主要原因。相关资料表明[1], 血清清蛋白含量可反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营养状况, 同时也是评价其预后情况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就低蛋白血症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进行探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67例, 女33例, 年龄59~78岁, 平均 (69±8) 岁。所有患者均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诊断标准依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按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分级标准, 排除不能耐受研究观察的Ⅳ级患者以及慢性肾衰竭引起的低蛋白血症患者。
1.2 研究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治疗, 包括抗感染、化痰平喘、营养支持以及辅助通气治疗。入院后24 h内, 检测患者血清清蛋白, 根据血清清蛋白水平将患者分为正常组 (对照组) 和低水平组 (观察组) , 各50例, 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 (APACHE-Ⅱ) 、C反应蛋白 (CRP) 含量以及病死率。根据病死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 (61例) 和病死组 (39例) , 比较两组患者的总蛋白以及血清清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使用APACHE-Ⅱ对患者的生理异常状况进行评价, 分值为0~60分, 分值越高, 说明患者的生理异常情况越严重。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PACHE-Ⅱ、CRP及病死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CRP含量及病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总蛋白以及血清清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比较
病死组患者的总蛋白、血清清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生存组, 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生存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2。
注:与生存组比较, *P<0.05
3讨论
近年来研究表明, 低蛋白血症会对患者的器官功能造成严重损伤, 常认为是出现营养不良状况的重要标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易出现低蛋白血症, 主要原因为:①老年患者活动能力下降, 其胃肠道黏膜易发生缺氧性缺血, 使胃肠道功能紊乱, 外源性蛋白质摄入不足, 进而出现呼吸困难。②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常伴有低氧血症, 患者的代谢增加, 能量消耗剧增, 对能量的需求也随之增加。③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易并发严重的肺部感染, 内毒素可刺激炎性细胞释放炎性因子, 抑制肝细胞中清蛋白的合成。④在应激状态下,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明显增多, 胰岛素产生抵抗, 糖类物质的利用受到限制, 患者所需能量主要通过分解蛋白质获取, 尿氮的排出量增加, 使机体出现负氮平衡, 引起低蛋白血症;肝脏合成清蛋白受抑制, 但蛋白质分解速度加快, 血清清蛋白含量明显减少。
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说明血清清蛋白的含量与APACHE-Ⅱ评分、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其可作为评价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标。
CRP是由肝脏分泌的一种非特异性急性期反应蛋白[3], 可调节机体的炎性反应, 抑制溶蛋白酶的活性, 在一定程度上, CRP能够反映患者炎性反应的程度[4]。本研究观察组患者CRP含量、病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提示CRP含量越高, 患者的血清清蛋白水平越低, 病死率越高。由此可见, 血清清蛋白含量与CRP含量均可作为评价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标。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 病死组患者的总蛋白、血清清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生存组, 说明总蛋白含量和血清清蛋白含量均可作为评价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标。病死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生存组, 提示感染是引发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病死的主要因素。而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容易出现肺部感染, 可能与患者血清清蛋白水平过低有关。
综上所述, 血清清蛋白水平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病情相关, 低蛋白血症往往代表患者的预后效果不理想。
摘要:目的 探讨低蛋白血症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24 h内, 检测患者血清清蛋白, 根据血清清蛋白水平将患者分为正常组 (对照组) 和低水平组 (观察组) , 各50例, 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 (APACHE-Ⅱ) 、C反应蛋白 (CRP) 含量以及病死率。根据治疗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 (61例) 和病死组 (39例) , 比较两组患者的总蛋白以及血清清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CRP含量、病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病死组患者的总蛋白、血清清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生存组, 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生存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结论 血清清蛋白水平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病情相关, 低蛋白血症往往代表患者的预后效果不理想。
关键词:低蛋白血症,血清清蛋白,C反应蛋白,老年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预后
参考文献
[1]单世民, 汪云朋.低蛋白血症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3) :3209-3210.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7, 30 (1) :8-17.
[3]杨鑫玲.低蛋白血症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影响[J].中外医疗, 2014, 34 (9) :49-50.
[4]汪学琴, 程青虹, 崔玉静, 等.低蛋白血症对ICU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0, 19 (3) :303-304.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预后 篇2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老年人;临床症状
【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419-02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种复杂的症候群,是由心脏排血功能降低使各器官灌注不足而引起的,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阶段,如不及时治疗则死亡率较高,是使老年人死亡的病因之一[1],该病的患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平均发病年龄为72岁,患者中男性的患病率比女性高,并且随着高血压及冠心病的发生,逐渐成为一个巨大的负担[2]。而且老年人发病时临床症状多不典型,无明显诱因,多病并存,并发症较多,所以应尽早的识别,尽早的诊断,减少误诊,积极治疗[3]。本院收集了近两年来老年人慢性心衰患者46例,对其病因,临床症状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本组46例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男性31例,女性15例,年龄在53~8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4岁,符合CHF的诊断标准[4]。心功能分级:II级21例,III级17例,IV级8例。冠心病29例,高血压13例,风心病2例,其他病因2例。诱发病因大部分是因为肺部感染,及心率失常等。
1.2 临床表现
慢性心衰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呼吸困难、端坐呼吸、乏力、夜间阵发性呼吸,但患者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往往与心脏的损害严重程度不相符,影响了临床诊断,容易造成误诊,所以老年人的心衰更应一起重视,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患者出现腹胀、腹部不适及神经症状,出现意识模糊、头晕、记忆力障碍等,本组患者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气促的患者12例,心悸、胸闷、气短者14例,下肢水肿、恶心、厌食者6例,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者10例,心律失常者2例。
2 治疗方案
2.1 生活方式
建议患者戒烟,戒酒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减少感染发生。
2.2 药物治疗
患者入院后,马上进行体格检查,血气分析,心电检查及心功能检查,确诊后立即给予相应治疗。①嘱其卧床休息,予持续吸氧,氧流量控制在4~6L/min之间,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是面罩吸氧还是鼻管给养或是气管插管。②药物治疗: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等常规治疗,首先予毛花苷静脉注射0.08~0.125mg,一天1~2次强心,初次计量为0.3mg,根据患者的病情在24小时内再次注射,在心梗急性期引起的心衰,强心剂需慎用。再予呋塞米20-40mg速尿静脉滴注或氢氯噻嗪25mg,安体舒通20mg,每日一次。服用过程中严密监控体内电解质的平衡。适当给予ACEI,有研究证明,其使用于所有的慢性心衰患者。对于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应从小剂量开始服用,逐渐加大剂量到最大耐受量,控制不理想则加用β受体阻滞剂,如卡维地洛和比索洛尔等,但需注意的是有哮喘病史、COPD或周围血管病变等症状者禁用。可适当食用氨茶碱来缓解支气管痉挛和心脏功能。③根据患者的具体感染情况,给予抗生素抗感染,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
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心功能提高一级,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有效:心功能提高一级,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但未完全消失。无效:心功能分级无变化,临床症状仍旧存在。恶化:心脏功能未提高或更加严重,临床症状加重,甚至死亡。显效和有效均归于有效范畴。
4 结果
本组患者经积极治疗3周后,显效13例,有效24例,无效6例,恶化3例,总有效率为80.4%,临床效果较为显著。
5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指在原发性心脏疾病的基础上出现心肌收缩力减弱,无法维持排心血量的一种综合性症状,研究发现,此病随着年龄的增长,死亡率也是逐渐上升的,而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及其他功能的退变,加上自身多同时存在多种疾病,相互影响而使心衰的临床表现并不是十分的明显,易发生误诊,漏诊的情况。本组患者中有部分患者仅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则需要与肺部感染相鉴别,如果是夜间或平卧加重,则需考虑心脏的问题,老年人大部分患者都有动脉硬化的情况发生,若发生心衰,临床上往往出现疲劳、乏力、头晕、甚至意识模糊。这是由于动脉灌注不足导致的。再有一部分患者仅出现了消化系统的症状,如恶心、呕吐等,这类患者可能未出现明显的胸闷憋气等,也是我们临床上需要认真对待的。
回顾本组患者,对于老年人可能很难用一两种疾病去解释其发病原因,但冠心病在这组患者中的比例占到最大,而且已经有相关报道说明,冠心病已经成为慢性心力衰竭的首要病因[5]。
老年人由于多种基础疾病,心脏的储备能力较差,故在有效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积极预防感染,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劳累也有很重要的作用。而本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的方法,即强心、利尿、扩血管。主要药物有:毛花苷,对于患有心梗的患者,强心剂需慎用,而洋地黄类的强心剂由于其在体内易发生沉积,产生毒副作用而逐渐成为辅助用药。利尿剂则是心衰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药物,回顾近10年在心血管领域对于心衰患者的药物治疗,利尿剂的使用率逐年增高,其可以有效控制液体在体内的潴留,同时需监控体内的电解质的变化,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不仅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而且能够降低住院危险及死亡,β受体阻滞剂可以有效的防止心室重塑,改善心脏功能。
总之,老年人的慢性心率衰竭,临床症状多不典型,这需要我们仔细鉴别,避免误诊的发生,以便及时的治疗。由于老年人的病因较多,在治疗心衰的基础上,对多种基础疾病的治疗也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 宋永平.消化性溃疡复发45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29): 4606-4607.
[2] 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154-155.
[3] 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98.
[4] 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154-155.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预后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连续入组法选择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老年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61~75岁,平均(68.26±4.75)岁,病程2~12年,平均(5.85±3.24)年;观察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62~76岁,平均(68.89±5.26)岁,病程2.5~12年,平均(5.79±3.32)年。对于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研究批准,经患者同意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根据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3]中老年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诊断标准,此项研究患者的纳入标准:(1)临床症状、血常规、胸部CT、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心电图、心脏彩超及动脉血气分析等检查;(2)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Pa O2)<60 mm 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50mm Hg;(3)遵医行为良好,配合治疗及随访。
排除标准:(1)测定NT-pro BNP同时结合胸部CT及心电图、心脏彩超等临床资料排除充血性心力衰竭导致的急性呼吸困难;(2)排除会影响营养支持治疗的疾病:如高血压、脑血管病、糖尿病、冠心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及肿瘤等;(3)排除气胸、肺结核、肺栓塞等其他肺部疾病导致的呼吸困难。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照老年AE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常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1,3]。包括氧疗、解痉、平喘、抗感染、抗炎、祛痰、应用呼吸兴奋剂、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根据患者病情适时应用无创或有创呼吸机治疗等。
观察组:除按照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案外,患者入院后即给予胃肠内营养支持,直接口服或是通过鼻饲管缓慢注入,该制剂为瑞代(肠内营养乳剂,国药准字J20140077)。根据患者入院时体质量、身高、年龄等确定患者每日所需热量,进行入院宣教同时了解患者饮食情况,适时补充胃肠内营养制剂以满足每日机体所需热量。观察及随访时间为2周。
1.4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体质量指数、血清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左上臂周径及肱三头肌皮褶厚度等指标的变化,以及血气分析指标Pa CO2、Pa O2的变化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2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2组间比较首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F检验),如两样本总体方差相同,采用两样本t检验,否则采用两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各营养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观察组3例患者、对照组5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因病情恶化,剔除研究。入院时,2组患者各营养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营养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要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2 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2组患者入院时Pa CO2、Pa 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气分析各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a CO2及Pa O2的改善情况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 讨论
老年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长期处于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状态,导致机体反应性的红细胞数量增多以及红细胞压积增高,使得血液黏滞度增加,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胃肠道淤血[4];同时,抗生素的应用扰乱了正常的肠道微生态环境,损坏了肠黏膜屏障。在老年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经常应用糖皮质激素以及应激状态进一步加重了胃肠道黏膜的损伤,造成了消化吸收功能障碍[5]。呼吸衰竭进一步发展为肺性脑病常导致患者昏迷,致营养物质摄入不足。老年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每日呼吸耗能较正常能量需要明显增加,导致体质量减轻[6]。此外,老年AECOPD伴发呼吸衰竭患者经常会使用人工通气,包括无创辅助通气(NPPV)以及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通气都使得病人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且常伴有的发热、感染、应激反应等都会使能量过度消耗,增加身体对营养的需求,从而造成老年AE-COPD患者的营养不良[7]。
在患者营养状况各项指标中,体质量指数、上臂肌围及肱三头肌皮褶厚度是目前比较直观且方便测量的反映机体脂肪储备情况的良好指标,血清白蛋白的半衰期大约为20 d,而血清前白蛋白只有2~3 d,更便于患者的短期随访观察。本研究中,除外因病情恶化剔除观察的病例,112例老年AECOPD患者均合并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观察组通过积极合理的营养方案治疗2周后,患者各项营养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比较营养指标的改善更明显。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积极、合理营养支持后血气分析指标Pa CO2及Pa O2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究其原因为营养支持给病人提供均衡、合理的膳食,能保证机体细胞的代谢、机体生理及免疫功能调控与组织的修复都能正常运行,从而促进病人的康复,减少了老年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大量研究也表明,肠内营养由于符合生理结构特点,能提供自然、全面、均衡的营养,维持人体代谢所需,维持肠黏膜屏障,刺激胃肠激素和免疫球蛋白分泌,从而提高患者的抗感染能力,提高生存质量[8,9]。此外,肠内营养还具有实施方便、费用低、并发症少的特点,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综上所述,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积极、合理的营养支持促进了老年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康复,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能明显改善老年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预后,改善其营养状况,进一步降低Pa CO2,提高Pa O2,在临床工作中应积极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有效的营养支持对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连续入组法选择120例老年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胃肠内营养制剂营养支持方案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指标(体质量指数、上臂肌围、肱三头肌皮褶厚度、血清前白蛋白及白蛋白)的水平,以及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动脉血氧分压(Pa O2)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前2组间各营养指标及血气分析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营养指标及血气分析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营养指标及血气分析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积极、合理的营养支持能够显著改善老年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预后,加强改善其营养状况,可以进一步降低Pa CO2,提高Pa O2,在临床工作中可推广使用。
关键词:营养支持,老年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
参考文献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诊治专家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诊治中国专家共识[J].国际呼吸杂志,2014,34(1):1-11.
[2]Wan ES,De Meo DL,Hersh CP,et al.Clinical predictors of frequent exacerbations in subjects with sever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Respiratory Medicine,2011,105(4):588-594.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36(4):255-264.
[4]Raguso CA,Luthy C.Nutritional status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Role of hypoxia[J].Nutrition,2011,27(2):138-143.
[5]Soler Cataluna JJ,Martínez García MA.Prognostic factors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Arch Bronconeumol,2007,43(12):680-691.
[6]应可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营养不良的营养支持[M]//周汉良,陈季强.呼吸药理学与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721-731.
[7]许庆军,郭金成,黄方.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的支持治疗[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13(5):536-537.
[8]刘顺寿.老年人剖胸手术围手术期营养特点[J].实用老年医学,2005,19(2):72-74.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预后 篇4
关键词 慢性肺心病 心力衰竭 生脉、银杏达莫注射液
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损伤终末阶段的一组症状群,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可引起多種并发症,严重威胁着老年患者的生命,尤其在冬春季节,因气候干燥、寒冷,其发生率、复发率及病死率均较高。2007~2010年收治慢性老年性肺心病重度心力衰竭患者100例,采用生脉、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60例,并与西药组40例对照,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收治慢性老年性肺心病重度心力衰竭患者100例,均根据全国第2次肺心病专业会议制定的慢性肺心病诊断标准(1997年,上海市)进行诊断。心功能分级标准:①Ⅰ级:体力活动不受限制;②Ⅱ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静息时无不适应,日常活动即可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③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症状,轻于日常活动即可引起上述症状;④Ⅳ级: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有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全部患者经心电图、X线胸片等检查,除外其他心脏病引起的心功能衰竭。
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龄66.8岁,原发慢性支气管炎40例;支气管哮喘6例;肺结核4例;对照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68.4岁,原发慢性支气管炎32例;支气管哮喘6例;肺结核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心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对照组予以休息,吸氧、抗感染、解痉平喘、强心、利尿,限盐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心律失常等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扩张血管(小剂量卡托普利,12.5mg/次,2次/日),2周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用生脉注射液20~60ml+0.9%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250ml;5%葡萄糖250ml+银杏达莫注射液20ml,静滴,2周1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紫绀消失或明显减轻,水肿消失,咳嗽、咳痰、气喘、呼吸困难、肺部啰音明显减少或消失,心功能改善Ⅰ~Ⅱ级以上;②有效:上述症状及体征减轻,心功能改善Ⅰ~Ⅱ级;③无效:上述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心功能无改善或病情加重甚至死亡。总有效率=显效+效率。
结 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60例中,显效21例(35.0%),有效35例(58.33%),无效4例(6.67%),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40例中,显效4例(10%),有效25例(62.5%),无效11例(27.5%),总有效率72.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讨 论
老年慢性肺心病心衰主要是长期肺动脉高压所致右心室功能衰竭,常伴有缺氧,二氧化碳潴留、肺细小动脉痉挛,继发性红细胞增多,血液黏滞度增高,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等互为因果构成恶性循环,使肺动脉高压和心衰难以纠正,并有紫绀,颈静脉怒张等临床表现。酚妥拉明是α受体阻滞剂,以扩张小动脉为主,兼有扩张小静脉及降低肺动脉压力,减轻心脏前后负荷。ACEI通过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扩张静脉,从而保护心肌,改善心功能,通过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形成,减轻心脏前后负荷,使醛固酮分泌减少,减轻水钠潴留,减少心肌耗氧,逆转心肌重塑,是目前治疗心力衰竭的理想药物之一,鉴于ACEI类药物对血压的影响,使用时应从小剂量开始,掌握好适应证。本组患者在服用卡托普利过程中均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
生脉注射液由人参、麦冬、五味子提取物组成,具有益气固脱,养阴生津之功效[1]。慢性肺心病多伴有免疫功能低下,主要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其中尤以气阴两虚最为明显,这些患者更易反复发病而加重病情。生脉注射液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机体恢复[2]。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药理作用主要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增加心肌收缩力,降低外周阻力,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能量代谢,提高机体抗缺氧能力,清除氧自由基,保护心肌的作用[3]。银杏达莫注射液能扩张冠状动脉血管,降低血管壁通透性、改善水肿;稳定细胞膜,降低血液的黏稠度,使血流畅通;减少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细胞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在西药治疗基础上联用生脉和银杏达莫注射液,提高了心功能,改善心力衰竭症状,从而缩短了疗程,减少不良反应,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吴浩,杨跟芩.生脉散防治心血管病的应用及研究[J].医师进修杂志,1998,21(1):52.
2 丁大植.红参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6:325-327.
3 方幺祥.人参皂苷对犬冠脉血流量和血动力学的影响[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5,20(1):5-8.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预后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为多中心实验, 入选350例病人均为2003年8月至2 0 0 5年5月住院病人, 同时满足下列条件:年龄6 0~8 4, 平均 (71.9±10.3) 岁;入院前1个月内心功能分级 (NYHA) Ⅲ~Ⅳ级;LVEF<35%。排除标准:1周内患急性心肌梗死;QT间期明显延长 (QTc>460ms) , 束支传导阻滞者 (QTc>500ms) ;严重非心脏疾患所致电解质紊乱, 肾功能衰竭;病人正在服用I类或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房颤心律, 起搏心律, 心肌病。350例中男200例, 女150例, 原发病为冠心病 (CAD) 185例, 扩张型DCM8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 (HHD) 50例, 风湿性心脏病 (RHD) 70例, 肺心病 (PHD) 37例。
1.2 方法
1.2.1 QTd测量方法
采用美国Marquete MAC 8型心电图机记录静态12导联同步心电图, 所有心电图测量均为12导联。以T波降支或其切线与等电位线交界为Q T间期终点, U波明显时以T波与U波之间的切迹作为终点, 各导联连测3个QT间期, 取其平均值, Q T d为最大Q T间期 (Q T m a x) 与最小Q T间期 (QTmin) 的差值, 即:QTd=QTmax-QTmin。
1.2.2 随访与临床评价
符合条件的CHF患者按顺序进入研究队列。所有研究对象每4周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1次, 随访应答率为91%, 观察终点为临床事件。临床事件包括总死亡事件, 心源性死亡事件和心律失常性死亡事件, 随访时间为1年。
1.3 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 临床事件分析采用Kaplan-Meier曲线比较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用相对危险度 (R R) 和9 5%可置信区间 (C I) 表示, 资料分析利用SPSS/PC 10.5标准软件包完成。P<0.05为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随访期间心脏事件的比较
随访期间112例死亡者与存活者比较其性别、年龄、病程、原发病等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两者QTd也无明显差异 (P>0.05) , 非死亡组QTd73.3±25.2, 死亡组QTd72.1±24.3。
2.2 QTd单因素COX分析结果
死亡各组RR均为1.0, 95%CI为0.99~1.01,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国人QTd正常值在12~15ms之间。众多国内研究表明, 各种C H F死亡患者尤其是心律失常猝死者Q T d显著升高, Q T d与心功能呈负相关, 是C H F患者近、远期临床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本研究主要结果是Q T d对慢性充血性心衰病人的预后无预测价值。结合文献[3~4], 我们认为在一般性左室肥厚患者中Q T d对室性心律失常无预测价值, 对慢性心力衰竭包括扩张型心肌病患者QTd不能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亦与死亡率无关。最近的研究指出QTd不是心室复极状态的直接参数, 而是T波形态学的粗略指标。本研究对象均为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 加之慢性心衰病人本身存在慢性心肌缺血、心肌纤维化及心室扩张, 心室肌复极的不同步性增加, QTd增大, 故本组病人QTd明显增大, 但临床事件各组间未见明显差异。本研究入选病例尚少, 随访时间尚短, Q T d与C H F患者远期预后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心衰 (CHF) 病人QT离散度 (QTd) 与预后的关系。方法350例慢性心衰患者入院时记录基础静态12导联同步心电图, 计算QT离散度, 平均随访 (8.2±3.2) 个月。结果随访期间112例 (34.3%) 病人死亡。QT离散度为 (72.1±25.3) ms, 存活者238例, QT离散度为 (75.2±28.2) ms, 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生存分析显示QT离散度对总死亡率 (RR1.00, 95%CI1.00~1.00) , 心源性死亡率 (RRl.00, 95%CI1.00~1.01) 及心律失常性死亡率 (RR1.00, 95%CI1.00~1.01) 均无预后价值 (P>0.05) 。结论QT离散度 (QTd) 对慢性心衰病人的总死亡率, 心源性死亡率及心律失常性死亡率均无预后价值。
关键词:心电描记术,心力衰竭
参考文献
[1]Day CP, McComb JM, Campbell RW.QT dispersion:an in-dica-Tion of arrhythmia risk in patients with long QT intervals[J].Br Heart J, I990, 63:342~344.
[2]程远植, 熊辉.心得安试验Q T离散度变化与Q T d本质的研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3, 12 (3) :206.
[3]郭继鸿.心电学进展[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165~167.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预后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9月至2010年8月在我院首次就诊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32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1]。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共98例, 其中男61, 女37例, 年龄60~82岁, 梗死部位:前间壁35例, 前壁27例, 下壁25例, 其他11例。心力衰竭部位:并发左心力衰竭74例, 并发右心力衰竭18例, 并发全心力衰竭6例。心力衰竭程度:Ⅱ级34例, Ⅲ级41例, Ⅳ级23例。从发病到就诊时间0.5~6h, 平均 (0.8±0.3) h。
1.2 Killip分级标准
Ⅰ级:指无肺罗音和第三心音, 但PCWP (肺毛细血管楔嵌压) 可升高, 病死率0~5%;Ⅱ级:轻至中度心力衰竭, 肺罗音出现范围小于两肺野的50%, 可出现第三心音奔马律、持续性窦性心动过速或其它心律失常, 静脉压升高, 有肺淤血的X线表现, 病死率10~20%;Ⅲ级:重度心力衰竭, 出现急性肺水肿, 肺罗音出现范围大于两肺的50%, 病死率35~40%。Ⅳ级:出现心源性休克, 收缩压小于90mm Hg, 尿少于每小时20m L, 皮肤湿冷, 发绀, 呼吸加速, 脉率大于100次/分, 病死率85~95%。指心源性休克。Killip分级≥Ⅱ者定为心力衰渴。
1.3 方法
收集查寻并记录本组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和验室检查结果, 包括一般情况、入院查体、既往病史、危险因素、合并症、并发症、血清学检查、常规血清生化检查、治疗情况、住院期间死亡情况等。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χ—±s) 表示, 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处理或百分率表示, 在单变量分析的基础上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2 结果
532例AMI患者共有98例合并心力衰竭, 占18.42%;将性别、AMI危险因素、既往冠心病史, 恶性心律失常、休克、心肌梗死部位及范围, 不同治疗方法进行单因素分析, 并对各种临床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高血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休克、广泛前壁合并侧壁心梗、下壁合并后壁右室心梗及急诊介入治疗, 是住院病死率的影响因素。详见表1。将上述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发现高血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休克、广泛前壁合并侧壁心梗是AMI合并心力衰竭预后的危险因素, 急诊介入治疗是保护因素, 见表2。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AMI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它是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的一种治疗效果和预后较差的疾病之一, 且其发生率较高, 老年人发生率更高, 有报道老年AMI并发心力衰竭的发生率约为8%~42.5%[2,3], 本组发生率为18.12%。老年人AMI并发心力衰竭发生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使心脏得不到充分的血液供应。缺血缺氧后的心肌代谢受到影响, 久而久之, 导致心肌细胞退行性萎缩、变性, 心肌收缩力减弱, 心室顺应性降低, 心肌储备能力下降。在此基础上发生心肌梗死, 心脏的收缩及舒张功能均受到损害, 使心脏功能减弱, 导致左心室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而发生心力衰竭。
AMI并发心力衰竭的患者AMI的表现有别于典型AMI, 有资料报道[4,5], AMI并发急性心力衰竭主要有以下特征:胸痛症状隐匿, 有长期劳力型心绞痛病史;多并存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多有吸烟史、AMI并发急性左心衰竭较多见于前壁梗死等。本组结果显示, 伴心衰AMI患者有原发性高血压45.92%, 糖尿病为10.20%, 右室梗死占31.63%, 以V1-3ST段压低为主占32.65%, 以V4-6ST段压低为主占56.12%, 病死率达26.53%, 无胸前导联压低占14.29%, 而无心衰组有原发性高血压55.99%, 糖尿病为9.91%, 右室梗死占5.76%, 以V1-3ST段压低为主占33.64%, 以V4-6ST段压低为主占24.42%, 病死率达8.53%, 无胸前导联压低占41.01%。
AMI并发急性左心衰竭的患者1年内病死率为28%~57%[6,7], 且死亡多发生于半年内。本研究的住院病死率为26.53%。国内外的研究表明[8,9]:AMI并发心力衰竭的预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如与性别、生活方式, 高血压、休克、心律失常、梗死的部位以及治疗方法等因素有关。本研究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 高血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休克、广泛前壁合并侧壁心梗是AMI合并心力衰竭预后的危险因素。
AMI并发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的关健是尽早、充分、开通梗死相关血管 (CLD) , 挽救濒死心肌, 防止远期的左室重构发生, 降低病死率, 改善左室功能。有资料报道证实[10], 在有健全的心导管室设备, 经验丰富的医生、护士等技术人员进行急诊介入治疗, CLD开通率高, 患者病死率低, 并发症低, 再闭塞率低, 适应证范围广, 是AMI并发心力衰竭的是保护因素。
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预后因素。方法 收集查寻并记录本组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和验室检查结果, 包括一般情况、入院查体、既往病史、危险因素、合并症、并发症、血清学检查、常规血清生化检查、治疗情况、住院期间死亡情况等。结果 532例AMI患者共有98例合并心力衰竭, 占18.42%;将性别、AMI危险因素、既往冠心病病史, 恶性心律失常、休克、心肌梗死部位及范围, 不同治疗方法进行单因素分析, 并对各种临床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高血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休克、广泛前壁合并侧壁心梗、下壁合并后壁右室心梗, 是住院病死率的影响因素。详见表1。将上述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发现高血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休克、广泛前壁合并侧壁心梗是老年AMI合并心力衰竭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休克、广泛前壁合并侧壁心梗是AMI合并心力衰竭预后的危险因素。急诊介入治疗是保护因素。
关键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预后
参考文献
[1]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塞诊断及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29 (12) :710.
[2]Mehta RH, Rathore SS, Radford MJ, et al.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the elderly:differences by age[J].J Am Coll Cardiol, 2001, 38 (3) :736-741.
[3]周和章.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55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11, 32 (9) ::1792-1793.
[4]赵卫国.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96例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 (24) :266-267.
[5]郝喜军, 安志前.急性下壁心肌梗死84例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1, 32 (4) :321-322.
[6]张义峰, 急性心肌梗死就诊时间与预后的关系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 (6中) :489-490.
[7]王箴, 葛均波, 张峰, 等.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及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J].老年医学与保健, 2003, 9 (4) :215-218.
[8]Kenchaiah S, Pfeffer MA, ST John, et al.Effect of antecedent systemic hypertension on subsequent left ventricular dilation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from the survival and ventricular enlargement trial) [J].Am J Cardial, 2004, 94 (1) :1-8.
[9]杨云, 陈玉兰, 王智明.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及近期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 2005, 12 (8) :988-989.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预后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2011年5月—2013年8月因心力衰竭(包括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而住院)住院的患者,20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100例体检科无心力衰竭症状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入选标准:劳力性呼吸困难的易疲乏的临床症状,有心衰的体征:两肺底可闻及湿性罗音,符合Framingham标准[4],NYHA≥Ⅱ级以上,NT-proBNP>300 pg/ml,所有病因导致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年龄18~85岁及性别不限。排除前列腺癌、乳腺癌、胰腺癌等有明确的病史或住院检查发现有此类疾病及其他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急慢性脑血管疾病、严重感染性疾病、妊娠、先天性红细胞生成不良性贫血、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等。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胸片、心电图、心脏超声等辅助检查,记录射血分数,同时记录患者的纽约(NYHA)心功能分级,心力衰竭的病因,门诊定期或电话随访,每3个月随访1次,共2年,观察其再入院率和死亡率(因心力衰竭恶化住院和心衰导致的死亡),所有患者均接受心力衰竭单病种规范化治疗,包括β受体阻滞剂,ACEI或ARB、利尿剂、醛固酮拮抗剂等。由我院影像学科2名医生采用彩色超声诊断扫描仪分别检测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然后取平均值。
住院患者入院48 h内测定GDF-15及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值,观察组患者采用抗心衰常规治疗,于患者症状好转出院前再次测定,并随访患者临床不良事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来分析患者血清GDF-15水平与临床不良事件及死亡间的关系。抽取空腹静脉血3 ml,加入抗凝管,检测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5]。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间单变量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风险比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多因素显著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基本资料比较
两组年龄、性别比较,P>0.05;而两组心功能分级、血清NT-proBNP、LVIDD、LVEF及GDF-15水平相比,P<0.05,见表1。
2.2 观察组血清GDF-15水平与各指标间关系
观察组患者血清GDF-15浓度下四分位数、中位数及上四分位数水平分别为1 189.69、1 629.75、2 033.11 ng/L。下四分位水平接近于健康老年人GDF-15的高限值(1200 ng/L),提示约75%的观察组患者GDF-15水平高于健康老年人高限值。取接近于GDF-15四分位水平的3个截点1 200、1600、2 000 ng/L,将观察组分为4个亚组,其中G1组50例(GDF-15水平<1 200 ng/L)、G2组50例(1 200 ng/L~1 600ng/L)、G3组50例(1 600 ng/L~2 000 ng/L)、G4组50例(≥2000 ng/L)。4组间性别和年龄比较,P>0.05;各组间心功能分级、血清NT-proBNP、LVIDD、LVEF比较,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GDF-15水平与NT-proBNP、心功能分级、LVIDD呈正相关性(r=0.682、0.326、0.621,P<0.05),与LVEF呈负相关性(r=-0.671,P<0.05),与性别、年龄无关(r=0.071、0.261,P>0.05)。见表2。
2.3 观察组GDF-15水平与不良事件间关系
随访2年,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发生临床不良事件率随着GDF-15水平升高而增高,P<0.05。观察组G1、G2、G3、G4组中因心力衰竭住院或治疗人均次数分别为0次(0/50)、0.20次(10/50)、0.4次(20/50)和0.6次(30/50),组间比较(F=27.81,P<0.05)。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别为0(0/50)、6.0%(3/50)、10.0%(5/50)和16.0%(8/50),组间比较(F=8.23,P<0.05)。从ROC曲线可知,GDF-15水平预测心血管疾病死亡及临床不良事件风险与NT-proBNP预测情况比较,P>0.05;联合NT-proBNP与GDF-15水平的预测值明显优于单独检测GDF-15水平、NT-proBNP,P<0.05。见图1、图2。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一种不断发展的疾病,患者一旦发生心力衰竭,既使其心脏未发生新的损耗,在各种病理、生理变化影响下,其心功能不全也会逐渐恶化,从而威胁其生命健康[6]。目前,引发心力衰竭的疾病较多,且各种病因所致心衰原因也各异,但超过一半的心衰患者存在左室射血分数下降。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则患者病情将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恶化[7]。目前,导致患者病情发展的可能机制为:(1)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导致存活心肌凋亡,如再梗死;(2)收缩功能下降,尤其是神经激素激活致全身应答反应等。
近年来,随着对心衰的深入研究和对血液循环中生化标记物的不断研究和关注,在众多心力衰竭治疗建议指南中均强调心脏生化标志物的重要性,同时彰显出其临床辅助诊断及预后判断的关键性,对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8]。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终末阶段,往往会使患者病情反复而住院治疗,从而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增加社会、家庭等负担,并增加患者的死亡率。GDF-15为心力衰竭标志物,但对其潜在作用知之甚少。目前,国内外较多研究也证实慢性心力衰竭患者GDF-15水平升高,根据条件匹配的正常老年人进行比较,结果得出正常GDF-15上限值为1 200 ng/L;所以,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GDF-15分为正常、轻度升高(1 200-1 800 ng/L)、重度升高(>1 800ng/L),且随着患者GDF-15水平的升高,其复合终点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9]。
GDF-15在正常成人体内表达存在明显的组织特异性,且在胎盘及前列腺中高度表达,也可在肾脏及胰脏中检出,但在其他器官或心脏中的表达量很低,甚至不表达。据相关研究发现,原本在心脏中不表达的GDF-15基因在受多种诱因的影响下,而致其在心肌细胞中高表达,如再灌注损伤和心力衰竭等,证实GDF-15为心脏应激的重要保护因子。本次的研究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类似[10,11,12,13]。观察组患者GDF-15水平由低到高分组中,患者心功能分级、NT-proBNP及LVIDD水平也随之升高,LVEF则呈负相关,出现下降。从这一现象可知,患者GDF-15水平与患者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心脏重构存在紧密联系。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患者GDF-15水平地不断升高,患者2年内发生临床不良事件率也不断增加。经ROC曲线提示,GDF-15对患者2年内发生临床不良事件具有一定预测判断价值,且其预测能力不弱于NT-proBNP,甚至在预防心血管死亡方面优于NT-proBNP。研究结果显示,联合检测NT-proBNP与GDF-15可提供对患者临床不良事件及心血管死亡的预测能力,说明检测患者血清GDF-15还可为临床提供额外的预后评价信息。
总之,检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GDF-15水平对评价其病情具有重要意义,提示GDF-15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评价价值独立于NT-proBNP。但本次研究因受研究时间等因素限制,致本次研究结论尚不全面,为得出更为全面而准确的数据,尚需扩大研究样本,延长随访时间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对血清GDF-15是否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诊疗价值还需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生长分化因子(GDF-15)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例在上海市宝山中西医结合医院因心力衰竭(包括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而住院)住院的患者为观察组;另选择100例体检科无心力衰竭症状的健康人为对照组,住院患者入院48 h内测定GDF-15及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值,观察组患者采用抗心衰常规治疗,患者于症状好转出院前再次测定,并随访患者的临床不良事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来分析患者血清GDF-15水平与临床不良事件及死亡间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血清GDF-15水平为(1629.75±74.68)ng/L明显低于对照组(839.97±52.74)ng/L,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GDF-15水平与NT-pro BNP、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性(r=0.682,0.326,P<0.05)。随访2年。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发生临床不良事件率随着GDF-15水平升高而增高(P<0.05)。从ROC曲线可知,GDF-15水平预测心血管疾病死亡及临床不良事件风险与NT-pro BNP预测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联合NT-pro BNP与GDF-15水平的预测价值明显优于单独检测GDF-15水平、NT-pro BNP(P<0.05)。结论 检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GDF-15水平对患者临床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预后 篇8
关键词: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慢性心力衰竭,远期预后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心肌病、心肌梗死等血流动力学负荷比较大的疾病导致心肌劳损, 长期的病情使心肌的结构发生结构上的变化, 最终引起心脏功能的变化 (例如心室泵血功能降低或者心室的充盈能力降低等) , 临床主要以乏力和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 探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长期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1,2], 该研究回顾性总结了该院2010年3月—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0例资料, 旨在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螺内酯治疗的远期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资料来自于该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0例资料, 有女20例, 有男30例, 年龄范围为38~59岁, 平均年龄为 (49.2±11.1) 岁。统计资料入选标准:所有患者临床诊断结果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其中有30例患者为III级心功能不全, 有20例为IV级心功能不全;患者均知情并且同意参与该研究进行的随访调研工作。统计资料排除标准:排除精神病者, 排除内脏器官 (肝脏、肾脏等) 有严重衰竭现象患者, 排除同时合并其他严重的内科疾病患者。分组方法:50例患者根据一般资料相近原则进行分组:常规用药治疗的25例为对照组, 在对照组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螺内酯进行治疗的25例为观察组, 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 结果表明差异无统计这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常规进行利尿处理 (利尿药物一般选择呋塞米:起始剂量为20~40 mg/次, 1次/d, 必要时6~8 h后追加20~40mg, 直至出现满意利尿效果) , 在强心治疗 (通常使用多巴酚丁胺:将多巴酚丁胺加于5%葡萄糖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中稀释后, 以滴速2.5~10μg/ (kg·min) 给予) 的基础上加用转换酶抑制剂 (通常使用卡托普利:初剂量25 mg, 3次/d, 剂量增至50 mg, 3次/d) , 而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疗法基础上加用醛固酮, 用药方法为给药剂量为20 mg/d, 连续治疗半年后进行相关指标统计。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六分钟步行试验结果;②通过超声心动图, 检测并记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室舒张容积情况。
1.4 统计方法
选择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进行t检验。
2 结果
治疗半年后, 观察组患者复查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为 (56.2±5.1) m L/m2, 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平均值为 (29.8±3.7) m L/m2, 6 min步行实验距离平均为 (355.2±19.6) m, 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螺内酯属于一种作用温和的低效利尿剂, 其分子结构与醛固酮类似, 因此能够与醛固酮竞争性与受体结合而发挥竞争性拮抗醛固酮的作用[3]。其能够通过阻断Na+-K+与Na+-H+的交换作用, 最终导致钠离子、氯离子和水的排泄量显著性增大, 而钾离子、镁离子和氢离子的排泄量减少。由于螺内酯的作用靶点仅仅局限于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而对肾小管的其他各部分没有生理作用, 因此利尿作用较温和。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左心室舒张末期指数为 (58.8±2.2) m L/m2, 两组患者分别治疗后, 左心室舒张末期指数均获得明显的改善 (P<0.05) , 说明常规疗法与观察组疗法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均是有效的, 但是观察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指数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改善程度,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由此可以推断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螺内酯治疗具有优秀的远期疗效。
心理衰竭患者发病的主要特点是心脏结构的变化引起心脏功能的减退, 使心室的充盈能力和泵血能力大大降低, 进而引起肺部淤血或者肺水肿等临床表现[4,5], 该研究观察组患者在服用螺内酯后可能会引起嗜睡、头痛、精神紊乱以及运动失调等不良反应, 另外, 由于其具有排钠保钾的作用, 因此还可能引起低钠血症或者高钾血症, 对该不良反应的解决方法是与氢氯噻嗪合用, 氢氯噻嗪为强效利尿剂, 两者合用能够取长补短:螺内酯作用慢、弱和持久, 而氢氯噻嗪作用较快、较强所弥补;螺内酯的排钾作用可以被氢氯噻嗪抵消, 故合用后疗效增加、不良反应减轻[6]。
参考文献
[1]李道麟.比索洛尔、依那普利和螺内酯联合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13) :2739-2740.
[2]邹蓉.培哚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49例疗效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2) :372-373.
[3]Saini-Chohan HK, Hatch GM.Biological actions and metabolism of currently used pharmacological agents for the treatment of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J].Current Drug Metabolism, 2009, 10 (3) :206-219.
[4]黄瑛, 张代富.大剂量螺内酯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血浆脑钠肽的影响[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1, 30 (10) :827-829.
[5]上官佳红, 张红苗, 苏杨, 等.螺内酯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血浆脑钠肽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 16 (1) :74-76.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预后 篇9
【关键词】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曲美他嗪;氟伐他汀;心功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586-02
目前国内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再加上人口老龄化等原因,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人数不断增加。随着研究的深入,医学工作者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有新的认识,而治疗方案也逐步改善。针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主要发生的心室重构,我院在治疗方案中加入曲美他嗪以及氟伐他汀联合治疗。以期改善心室重构,进而改善心功能,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现将120例临床病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进入我院进行治疗的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20例,68例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年龄在63-76岁,平均年龄66.7±3.2岁,病史6个月-13年,平均6.7年。入选标准:心功能的分级是按照纽约心脏病学会进行心力衰竭的分级标准进行,为Ⅱ-Ⅳ级,其中心功能分级Ⅱ级的患者34例,Ⅲ级的患者66例,Ⅳ级的患者20例,左室射血分数低于45%,且心力衰竭病史≥6个月。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0例,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7例,平均年龄为67.8±4.4岁;对照组60例,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5例,平均年龄为65.3±3.7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心功能等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抗心衰治疗;观察组除了常规抗心衰治疗外,加用曲美他嗪以及氟伐他汀,曲美他嗪20mg,3次/日,口服,氟伐他汀20mg,1次/日,口服。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周询问患者病情,进行体格检查,记录心功能分级,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依据患者的情况可进行药物剂量的调整。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有无差异,针对两组患者治疗24周后心功能分级变化进行临床疗效的判定,心功能分级恢复到I级或改善II级以上为显效,心功能分级改善I级为有效,不符合该标准为无效;②采用超聲心动仪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以及左室射血分数,比较治疗前后有无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的分析利用卡方检验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的分析采用t检验,P<0.05认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进行比较 观察组中显效患者26例,有效患者29例,无效患者5例,总有效患者55例,总有效率91.7%;对照组显效患者15例,有效患者29例,无效患者16例,总有效患者44例,总有效率73.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χ2=6.9841,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超声结果的比较 经过24周的治疗,两组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两种患者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均高于治疗前,经过治疗后两种患者左室收缩末期容积以及左室舒张末期容积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两组患者以治疗组患者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 论
当今社会,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因心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人数约占总死亡人数的30%,成为死亡的首要原因。在我国,伴随着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物质水平不断改善,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诸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不断增加,心血管疾病也成为我国本世纪医疗行业最严峻的问题之一[1]。而心力衰竭做为各种基础性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需要我国以及全世界心血管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不懈的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已由早期的血流动力学模型转为心室重构,治疗模式也发生改变,由改善血流动力学模式转为神经内分泌综合治疗模式。
本文采用的治疗方案是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以及氟伐他汀,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曲美他嗪可以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对缺血的心肌细胞有直接作用,可以提高能量的生成,改善心肌能量利用,还可以防止氧自由基引起的膜损害,保护细胞膜,能够减少心肌细胞坏死,防止心室发生重构,同时提高心脏收缩功能,明显改善心脏的功能[2]。氟伐他汀可以抑制心肌细胞肥大及凋亡,可以有效改善心室重构,对心血管系统有重要意义[3]。
总之,对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曲美他嗪以及氟伐他汀治疗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心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Benjamin IJ,Schneider MD.Learning from failure: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in the postgenomic age[J].J Clin Invest,2005,115:495-499.
[2] 张园,陆欣.曲美他嗪联合辛伐他汀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68例疗效观察[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0,32(3):316.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预后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2009年2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63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男39例, 女24例;年龄 (61.2±4.2) 岁;冠心病18例、风湿性心脏病9例、扩张型心肌病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8例。按纽约心脏病协会 ( (NYHA) 心功能分级:I级10例, Ⅱ级17例, Ⅲ级25例, Ⅳ级11例。健康体检者30例记为对照组, 男18例, 女12例;年龄 (62.3±3.9) 岁, 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血浆脑钠肽 (BNP) 测定
抽取被检测者的空腹静脉血
2ml, 用EDTA ̄K2抗凝处理, 取250ug抗凝全血加入检测板, 放入Triage快速心力衰竭诊断仪, 15min内打印检测报告。
1.2.2 心脏射血分数
所有被检测者接受心脏彩超检查, 测定心脏射血分数值。
1.2.3 观察指标
记录心血管不良事件 (心绞痛、冠心病、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恶化) 发生率、住院病死率及住院天数。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用SPSS 17.0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BNP水平比较
CHF组BNP为 (512.30±101.12) , 对照组BNP为 (48.71±2.35) , CHF组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2 BNP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及LVEF的关系
心功能分级越高, BNP值越大, 两者之间成正相关, BNP水平可反映心力衰竭的程度;BNP值越大, LVEF值越小, 两者呈负相关。见表1。
2.3 BNP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入院时, 63例CHF患者中, BNP≥400pg/ml者36例记为观察组, BNP<500pg/ml的患者27例记为对照组。BNP≥400 pg/ml的患者住院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住院病死率及住院天数均高于BNP<400pg/ml的患者。见表2。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展最终归宿, 预后差, 病死率高。有研究表明, 心源性呼吸困难的患者的血浆BNP与LVEF呈负相关关系[1~3], 同时与心功能分级也密切相关。当心力衰竭, 心室负荷增大时, 心肌细胞受到牵拉力使得BNP快速合成并分泌到血液中, 抵抗体循环及肾血管收缩引起的心脏负荷增加和肾脏钠潴留。心功能受损时, BNP的合成和分泌不受其它因素干扰, 因此血浆BNP水平能很好的反映心室功能改变, 灵敏性高, 特异度大。
由本研究数据可知, CHF患者BN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患者的BNP值。心功能I级患者与心功能Ⅱ级的患者BNP水平相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以往心力衰竭的诊断采用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及患者主诉和体征综合判断病情, 诊断干扰因素多, CHF早期X线胸片的解剖结构和超声心动图血流动力学并没有表现明显异常, 应此很难对病情作出准确的判断。CHF早期患者血浆BNP值有明显的变化, 可作为CHF早期诊断的敏感标志物, 并且BNP能客观反应病情危险程度。按NYHA心功能分级越高的, BNP值越大, 而与LVEF呈负相关, 与文献报道相符。BNP≥400 pg/mlCHF患者预后较BNP<400pg/ml的患者差。
综上所述, BNP作为心力衰竭重要标志物, 与心功能及射血分数密切相关, 可以很好地对病情及预后作出正确的评估。
参考文献
[1]刘力锋.充血性心力衰竭肾损害64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 (4) :1.
[2]袁远, 沈定树.B型钠尿肽检测在慢性充血陛心力衰竭诊断中的价值[J].检验医学, 2006, 21 (2)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