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慢性肾衰竭

2024-08-28

老年慢性肾衰竭(精选12篇)

老年慢性肾衰竭 篇1

慢性肾衰竭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 患者一般需要通过血液透析进行生命维持, 传统透析方式虽具有一定临床效果, 但因透析中对部分中分子毒素较难彻底清除, 容易因毒素的蓄积导致各种相关并发症, 影响透析效果以及患者的生命质量[1]。高通量的血液透析方式是当前应用效果理想的一种血液透析方式, 较传统方式存在明显优势。本文即就高通量的血液透析在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治疗中的疗效进行探析, 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2月—2012年12月于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64例, 按照透析方式不同分为高通量组和常规组, 分别有患者40例和24例。高通量组中男22例, 女18例;年龄63~75岁, 平均 (67.2±5.4) 岁;透析时间10个月~7年, 平均 (3.4±0.8) 年。常规组中男14例, 女10例;年龄61~76岁, 平均 (66.9±5.2) 岁;透析时间12个月~7年, 平均 (3.6±0.7) 年。基础病:23例肾小球肾炎患者, 1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 12例梗阻性肾病患者, 7例肾病综合征患者, 4例尿酸性肾病患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透析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排除存在严重感染症状的患者以及重要脏器存在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患者[2]。

1.2 血液透析方式

高通量组采用F60型号 (德国贝朗公司) 生产的透析器, 超滤系数设置在56ml/min, 面积为1.6m2, 血流量在220~250ml/min, 4h/次, 透析3次/周;透析液均使用碳酸氢盐, 抗凝使用低分子肝素;同时, 对贫血以及高血压患者分别进行适当的干预治疗。常规组采用血液透析滤过方式常规透析。

1.3 检测及评价指标

(1)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6个月的相关指标分别进行检测并比较, 主要包括:血钙 (Ca) 、血磷 (P) 、血红蛋白 (Hb) 、血肌酐 (Scr) 、血尿素氮 (BUN) 以及β2微球蛋白 (β2-MG) 、三酰甘油 (TG) 、血浆清蛋白 (ALB) 。 (2) 对两组患者透析中发生的相关并发症统计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检测情况

治疗前两组Ca、P、Hb、Scr、BUN、β2-MG、TG以及ALB等相关指标上检测情况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6个月后两组Ca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他相关指标均改善, Hb、ALB均出现升高, P、Scr、BUN、β2-MG、TG均降低, 但高通量组改善优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两组相关并发症情况

高通量组40例患者中, 出现2例皮肤瘙痒患者, 1例低血压患者, 发生率为7.5%;常规组24例患者中, 出现1例皮肤瘙痒患者, 2例低血压患者, 1例肌肉痉挛患者, 发生率为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肾衰竭是临床治疗相对较困难的一种疾病, 老年人患病率较高, 患病后一般需通过血液透析维持生命。传统常采用血液透析滤过方式进行血液透析, 对患者生命的维持具有一定效果, 但往往随治疗时间的延长, 患者体内会出现毒素堆积量过高;主要因传统血液透析方式对中分子毒物的清除能力较弱, 而易致毒物的持续性累积, 对透析效果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程度均造成不良作用。

高通量的血液透析方式是当前临床应用中验证效果更理想的一种血液透析方式, 在对小分子毒物清除的同时可一并对中分子毒物如P、β2-MG等进行较好清除, 对减少患者体内毒性物质的堆积、改善血液透析效果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可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 有效减少老年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概率;此外, 采用高通量透析方式不需增加特殊的透析设备, 不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且便于操作, 在当前临床具有更明显的应用价值[3]。

本文通过将高通量透析方式与传统方式进行对比研究也同样发现, 高通量透析方式应用后, 在改善患者的P、Hb、Scr、BUN、β2-MG、TG以及ALB等指标上均有更明显的效果;且发生并发症的概率明显降低;与传统方式相比, 高通量透析方式优势明显。

总之, 高通量的血液透析方式在老年慢性肾衰竭的治疗中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

注:治疗后与常规组比较, *P<0.05

摘要:目的 分析高通量血液透析在老年性慢性肾衰竭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2008年12月—2012年12月于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64例, 分为高通量组和常规组, 各40例和24例, 分别采用高通量透析方式和血液透析滤过方式进行血液透析, 对比两组透析前与透析后6个月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血钙 (Ca) 、血磷 (P) 、血红蛋白 (Hb) 、血肌酐 (Scr) 、血尿素氮 (BUN) 以及β2微球蛋白 (β2-MG) 、三酰甘油 (TG) 、血浆清蛋白 (ALB) 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6个月后两组Ca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他相关指标均改善, Hb、ALB均出现升高, P、Scr、BUN、β2-MG、TG均降低, 但高通量组改善优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高通量的血液透析方式在老年慢性肾衰竭的治疗中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

关键词:肾功能衰竭, 慢性,肾透析,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 王瑞生.血液透析治疗急慢性肾衰竭48例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3, 4 (2) :244.

[2] 朱承松, 陈玉.高通量血液透析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疗效评价[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9, 30 (16) :1957-1958.

[3] 邵洁莹, 卢叶明, 黎晓辉.高通量血液透析对严重肾衰竭的治疗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 (5) :742-743.

老年慢性肾衰竭 篇2

慢性肾功能衰竭力是由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引起的进行性、严重的代谢紊乱及其他损害所组成的临床症候群。下面为大家分享了慢性肾衰竭护理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简称慢性肾衰,是指原发性或继发性慢性肾疾患所致肾功能损害和进行性恶化,从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组成的临床综合征。慢性肾衰与急性肾衰不同,后者虽然死亡率高,但相当一部分病人是可逆的,病人如能及时治疗,肾功能可部分甚至完全恢复。而慢性肾衰则不同,其病情进展虽然缓慢,但一般是不可逆的。据统计,慢性肾衰在人类主要死亡原因中占第5~9位。

老年慢性肾衰竭 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95-01

[摘要]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氯沙坦联合卡维地洛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比单用氯沙坦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且能很好地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联合用药

1临床资料

2006年1月-2008年9月间我院心内科收治的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84例。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为Ⅱ、Ⅲ级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三组:即治疗组;氯沙坦组;对照组,三组之间性别、年龄、病情及心功能分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治疗方法

对照组28例,予以常规的强心、利尿、硝酸酯类药物;氯沙坦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氯沙坦6.25~25mg/d;治疗组在氯沙坦治疗组基础上加卡维地洛12.5~25mg/d初始剂量为625mg,每日2次,1周后加倍(心率>58次/min,血压不低于100/60mmHg)。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胸闷、呼吸困难、心悸、心率、血压及肺部啰音;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电解质、肝功、肾功、血糖;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血B型脑钠肽(BNP)水平测定。

3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心衰症状消失,心功能改善Ⅱ级;有效:心衰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心功能改善Ⅰ级;无效:心衰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或恶化。

4结果

治疗组28例,显效18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96%;氯沙坦组28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8%。对照组28例,显效9例,有效9例,无效10例,总有效64%。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5讨论

根据WHO统计,老年人中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为12%~5.7%。研究证明诊断心衰后两年内死亡率男性为37%,女性为33%。严重心衰(NYHA心功能分级Ⅳ级)50%以上在一年内死亡[1]。目前的心衰治疗基础模式(利尿剂、洋地黄、ACEI等)虽可暂时控制临床症状,但在降低心衰的死亡率还远远不够,且对导致心衰的根本机制——心室重构的作用不全面。近几年研究显示:单用β受体阻滞剂对心室重构的逆转作用比ACEI更好;而两药合用效果最佳,也很安全。2005年ACC/AHA成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确定了β受体阻滞剂要与ACEI早期联合应用的地位的同时,还将不能耐受ACEI的心衰患者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列为第一类;我们用氯沙坦联合卡维地洛治疗老年慢性心衰,取得了較好的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半年时,联合治疗组较氯沙坦组NYHA心功能分级明显改善而心脏缩小,LVEF明显增加,LVES、LVED也明显减少、BNP明显降低,变化出现统计学意义,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单独应用氯沙坦组,而联合治疗及氯沙坦较对照组各项指标存在统计学意义,与文献报道相一致,能更大限度的改善心功能。

氯沙坦为血管紧张素Ⅱ拮抗剂,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阻断交感神经兴奋作用,使心率减慢,降低心肌耗氧量。②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AT1受体结合,阻断其收缩血管,改善心脏后负荷。③对抗醛固酮分泌,减少水钠潴留,降低血容量,改善心脏前负荷。④阻断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内皮细胞凋亡,改善细胞功能。氯沙坦可使肌浆网内——ATP酶的基因表达水平恢复正常,降低心肌胶原纤维含量,对心肌肥厚有逆转作用,长期应用不仅可防止心肌肥厚发展,还可防止心肌肥厚细胞的心电生理重构使动作电位时程延长,从而防止心律失常的发生[2]。还可阻止由于压力负荷过度引起的心肌细胞肌浆网Ca2+原基因表达减弱,恢复肌浆网Ca2+的摄取能力,从而提高靠Ca2+激活的ATP酶活性等一系列血细胞水平的变化,提高心肌细胞功能[3],改善心衰。卡维地洛是新型第三代非选择性β和α1受体双重阻止作用的药物,(阻止β1、β2和α1)受体,可以延缓导致持续进展的心室重构过程。研究证明,可显著降低轻、中度心衰患者死亡率达65%[4]。其改善心功能机制有:纠正CHF时交感神经支配不均匀造成的室壁运动异常,阻止对心肌重构等不利作用;阻止了α1受体并同时扩张阻力血管明显降低了心脏的后负荷,降低了心肌张力,减小了心室内经,降低CHF患者的肺毛细血管楔压和左房压;通过抑制交感神经-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神经递质对心肌的毒性作用,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和能量的需求,增加衰竭心肌的能量储备;有其他β受体阻滞剂未观察到的抗自由基、抗氧化损伤,抗增殖及抗内皮素的作用,从而保护心肌,改善了心功能。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篇4

1科学而合理使用洋地黄

洋地黄作为传统的正性肌力药物在心衰的治疗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抑制ATP泵中钠钾离子的比例而加强心肌收缩力。但它在心衰中不仅仅在于其正性肌力作用, 更重要的是它可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抑制心衰时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 同时可增强副交感神经的活性。洋地黄在心衰合并房颤的治疗中, 其使用价值已得到公认, 但在心衰并窦性心律、左室舒张功能障碍为主的心衰及右心衰中, 洋地黄的治疗作用一直存在争议。有些资料认为地高辛升高细胞内钙浓度, 因此其治疗老年舒张性心衰无效。在有左室肥厚的老年舒张性心衰患者, 用地高辛似乎比不用地高辛效果更差, 但也有研究表明, 地高辛不仅可用于心衰并窦性心律者, 也可用于舒张功能不全者[1]。笔者曾用地高辛治疗过此类患者, 疗效很差, 所以不主张用地高辛治疗此类患者, 洋地黄在老年右心衰中的应用目前尚缺乏大规模临床试验的证据。现有资料表明, 对不伴左心衰的单纯右心衰者, 洋地黄不能对其血流动力学变化产生良好影响。基于以上情况, 临床医生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酌情使用, 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 合适的药物剂量洋地黄治疗的关键之一。临床资料表明, 在心衰的治疗中, 目前认为小剂量的地高辛 (0.125~0.25 mg/d) 更加安全有效, 且地高辛与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制 (ACEI) 、利尿剂合用可增加疗效, 减少不良反应。在临床工作中对于合并房颤心室率快的老年心衰患者, 单用洋地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对于活动时心室率的控制效果尤其差。但若与β-阻滞剂合用, 会收到很好疗效。在实际工作中, 对于上述情况很多医生一味应用洋地黄, 疗效差时反复应用, 增加了中毒的机会。

2 β-阻滞剂已被解禁

β-阻滞是很强的负性肌力药物, 以往一直被禁用于心衰的治疗, 临床试验表明, 治疗初期β-阻滞剂对心功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但长期治疗 (>3个月时) 则能改善心功能, 且能防止疾病的进展, 副作用发生于治疗早期, 一般不妨碍长期用药, 但要注意, 在开始β-阻滞刹治疗之前, 患者应先服用适当剂量的利尿剂和ACEI至少2~4周, 使患者临床状态稳定, 而且没有体液容量负荷过重。β-受体阻滞剂的治疗要从小剂量开始, 每2~4周将剂量加倍, 直到可耐受的最大目标剂量。在临床上, 经常看到由于临床医生对β-阻滞剂的应用了解不够详尽, 对患者也交待不清。有些患者在应用2~3个月后临床症状无好转而自行停药, 结果导致病情恶化, 因此, 即使症状没有改善, 也应建议患者继续服用此药物, 以便减少猝死和临床其他并发症的危险。如果需要停药, 也应逐渐减量 (1~2周内) 然后停药, 应用β-阻滞刹应注意禁忌证, 如支气管痉挛, 心动过缓 (HR 60次/min) ,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没有安装起搏器, 仍需严格排除。目前, 选择性β1阻滞美托洛尔, 比索洛尔和非选择性β/α阻滞剂卡维地洛均可用于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

3合理使用利尿剂

利尿剂在心衰治疗中其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改善心衰症状上效果显著。老年心衰患者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水钠潴留, 因此使用利尿剂是治疗心衰的重要一环。适量利尿, 效果肯定。但大童利尿血液浓缩, 易致血栓栓塞, 尤其是新入患者, 多用强效利尿剂, 可使合并肺部疾患的患者疾粘稠不易咳出而加重心衰, 且由于强效利尿剂易出现低血钾, 因此老年心衰患者利尿剂的使用多主张小剂量给药, 保钾排钾利尿剂联合使用, 缓慢利尿, 且保钾利尿剂安体舒通在保钾同时, 尚有改善左室容积和功能的作用, 进而减少病死率[2]。

4酌情使用血管扩张剂

由于血管扩张剂可降低心脏前后负荷, 改善心衰, 故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但必须根据患者的临床指征酌情使用。如收缩压升高、四肢发冷、胸闷气促、口唇发绀等, 当为血管扩张剂使用的良好指征, 老年心衰患者, 长期胃肠瘀血, 吸收不良, 血浆渗透压下降, 此时用血管扩张剂可使血管内液外溢加重水肿。故应适当提高血浆渗透压后再用血管扩张剂。在使用中应严密监测血压, 以防止低血压倾向。需要指出的是, 单存血管扩张剂二硝酸异山犁醇及肼苯达嗪对治疗心衰无特殊作用 (A级证据) , 合并治疗心绞痛或高血压时可以用[3]。

总之, 由于老年心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故在治疗上应具体分析, 综合治疗, 只有这样, 才能取得良好疗效。

参考文献

[1]姜馨, 唐海波, 吕卓人.洋地黄临床应用的新观念.中国医刊, 2002, 37 (6) :2.

[2]方丕华.心力衰竭巡诊治新进展.中国医刊, 2003, 38 (11) :36.

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篇5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由于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常同时出现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卡维地洛是第三代β受体阻滞剂,本研究通过卡维地洛联合常规治疗与普通常规治疗的`疗效对比,评价卡维地洛对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的门诊或住院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49例,心功能NYHA分级Ⅱ~Ⅳ级,LVEF<45%。其中冠心病2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8例,扩张型心肌病10例,年龄35~82岁,平均年龄57.6岁。其中男性30例,女性1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治疗组28例,其中,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7例;治疗组男性16例,女性12例。凡合并β受体阻滞剂过敏,静息状态下心率低于60次/分,静息状态下动脉压低于90/60 mmHg,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起搏器永久置入,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者不纳入本试验。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治疗组在前述常规治疗病情稳定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初始剂量3.125mg,2次/d,每2周倍增一次,直至目标剂量,目标剂量为25mg(体重<85kg)或50mg(体重>85kg),2次/d,若随访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视情况调整目标剂量为其最大耐受剂量,不良反应严重者应及时停药。两组每隔2周随访观察一次,共随访7月。

2讨论

老年慢性肾衰竭 篇6

【关键词】整体护理;老年;慢性心力衰竭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19-02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心内科疾病,该病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较高,但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因此对临床护理的要求更高。本次研究中探讨了整体护理模式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其中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到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60例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女例数分别为17例,13例;患者年龄62-74岁,平均年龄(69.8±1.8)岁;其中心功能等级为:18例Ⅱ级,12例Ⅲ级。3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女例数分别为16例,14例;患者年龄62-76岁,平均年龄(70.2±1.5)岁;心功能等级为:17例Ⅱ级,13例Ⅲ级。两组患者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诊断标准,且均伴有肺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或其他心脏疾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不存在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整体护理。整体护理的具体护理内容包括:①心理护理,加强与患者的沟通,给予心理辅导,协助家属使患者重树信心,积极配合治疗。②知识宣教,加强对疾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使患者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待疾病,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疑问需及时进行解答[1]。③环境护理,加强对病房的护理,为患者提供优质的病房环境。④生活护理,包括为患者调整体位,指导患者饮食、用药、排痰等,并对患者进行卫生护理、排便隐私护理及吸氧护理等[2]。

1.3 评价指标

显效:患者心功能改善2级;有效:患者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总有效率=显效率 +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将上述两组患者的所有数据结果录入SPSS19.0软件中分析处理,录入过程客观真实,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值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2。观察组中有有2例(6.7%)复发,对照组有7例(23.3%)复发,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其中发生左心衰竭的情况较为常见,而左心衰竭也常引起右心衰竭,进而引起全心衰竭,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室功能损害,因而引起肺部等其他相关部位发生病变,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健康[3]。

由于患者的临床症状较为严重,需要长期卧床进行治疗,患者的日常生活均需要护理人员进行辅助协调。本次研究中采取整体护理模式的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80.0%,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6.7%,对照組为76.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为6.7%,对照组为23.3%,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整体护理针对老年患者的临床表现,对患者进行了针对性护理,其护理过程更加全面有效,更能体现人性化的护理理念,因此患者的满意度有了明显提高。患者因病症影响自主咳痰时常无力排痰,整体护理中对患者进行雾化吸入,将痰液稀释,辅助排痰;在患者排便时注意保护患者隐私,注意卫生护理,减少了感染发生率;患者长期卧床会导致肌肉松弛、压疮等,整体护理中护理人员需定期变换患者体位,并对患者的相关部位进行针对性按摩,降低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另外,患者因心力衰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症状,整体护理中护理人员需定期观察患者的临床情况,并对患者进行适量供氧,因此患者进行整体护理后治疗效果有了明显提升[4]。综上所述,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采用整体护理模式护理,能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并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使医患关系更加和谐,值得在临床护理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耿巧玲. 整体护理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35):108-109+112.

[2]崔一梅.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02(11):135-136.

[3]刘伟兰. 舒适护理模式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09(11):220-221.

老年慢性肾衰竭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肾内科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66例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纳入标准:①肾小球率过滤≤10ml/min,接受血液透析治疗;②未合并患有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③同意参与本次研究,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年龄大于80岁;②合并患有其他脏器疾病;③拒绝参与本次研究。

根据66例患者使用血液透析机时机的不同,将66例患者分为观察1组和观察2组。观察1组患者在肾小球率过滤大于6ml/min时使用血液透析机,共35例,其中男26例,女9例,平均年龄(67.9±1.3)岁。观察2组患者在肾小球率过滤为6ml/min时使用血液透析机,共31例,其中男25例,女6例,平均年龄(68.2±1.5)岁。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均衡性较好(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治疗,观察1组在肾小球率过滤大于6ml/min时使用血液透析机,观察2组患者在肾小球率过滤为6ml/min时使用血液透析机。本院使用的血液透析机为德国费森尤斯公司生产的4008B聚砜膜血液透析机,使用前检测血液透析机的使用性能,治疗时透析量设置为500ml/min,血流量设置为180~250ml/min,每周透析治疗2次,每次治疗时间为4h,透析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血液透析的各项参数。治疗结束后做好血液透析机的维护工作。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的总蛋白、血红蛋白、血肌酐、尿素氮检测结果以及透析治疗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将符合高斯分布的研究数据交由专业数据统计分析人员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软件版本为SPSS21.0,采用(%)表示计数型指标,指标间样本差异采用卡方检验,采用(±s)表示计量型指标,指标间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示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1组、观察2组透析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的总蛋白、血红蛋白、血肌酐、尿素氮检测结果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总蛋白、血红蛋白、血肌酐、尿素氮的检测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2个月后观察1组患者上述指标检测结果均优于观察2组患者(P<0.05),见表1。

2.2 观察1组、观察2组的透析治疗并发症情况比较:

经统计发现,观察1组患者的透析并发症发生率较观察2组低(P<0.05),见表2。

3. 讨论

血液透析机由透析液供给系统和血液简化报警系统两部分组成,是现阶段我国临床治疗终末期肾病患者经常使用的一种医疗设备[5]。总结血液透析机长期应用经验发现,患者的血液透析治疗效果与血液透析机的使用时机存在密切关系[6]。为明确血液透析机的较理想使用时机,本院本次以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课题研究。

本次研究以肾小球率过滤大于6ml/min时使用血液透析机和肾小球率过滤为6ml/min时使用血液透析机对纳入的66例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进行分组,评价两组患者的血液透析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肾小球率过滤大于6ml/min时使用血液透析机的研究1组患者的血液透析治疗效果优于观察2组,血液透析并发症发生率较研究2组患者低。

对本次临床研究所得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本院认为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在肾小球率过滤大于6ml/min时使用血液透析机,获得的临床疗效优于肾小球率过滤6ml/min时使用获得的疗效,提示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应尽早接受血液透析治疗,以降低血液透析治疗风险,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观察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使用血液透析机的较理想时机。方法:根据本院收治的66例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使用血液透析时间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1组(肾小球率过滤大于6ml/min)和观察2组(肾小球率过滤为6ml/min),评价两组患者的血液透析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前两组总蛋白、血红蛋白、血肌酐、尿素氮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2个月后,观察1组上述指标检测结果均优于观察2组(P<0.05);观察1组的血液透析并发症发生率为5.7%,较观察2组的19.4%低(P<0.05)。结论: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在肾小球率过滤大于6ml/min时使用血液透析机,获得的临床疗效优于肾小球率过滤6ml/min时使用获得的疗效,提示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应尽早接受血液透析治疗,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关键词:老年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机,时机,临床疗效,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马爽,于汪伯,李兵,等.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老年慢性肾衰竭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4):5542-5543.

[2]岳秀娟,袁左鸣.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液透析治疗依从性及与社会支持度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1):4758-4759.

[3]骆玉璇,王鹤秋.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认知功能、生活质量及营养状况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3):5834-5835.

[4]邹洪斌,张立,陈志,等.老年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疗效及心血管并发症临床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6,10(9):1046-1048.

[5]阿地拉·阿布里孜,古兰木拜尔·安尼瓦尔.持续性血液透析治疗在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中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0(26):64-65.

老年慢性肾衰竭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5月收治的79例慢性肾衰竭患者, 男49例, 女30例;年龄62~74岁, 平均 (68.0±1.2) 岁;透析时间为11个月~6年。基础疾病:尿酸性肾病11例, 肾病综合征15例, 梗阻性肾病18例, 糖尿病肾病24例, 肾小球肾炎患者11例。7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A组42例, B组3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选取标准

患者均经符合慢性肾衰竭诊断标准确诊, 排除存在严重感染疾病或重要脏器功能异常病变的患者。

1.3 血液透析方式

A组患者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 血液透析器超滤系数设置为56ml/min, 面积为1.6m2, 血流量为220~250ml/min, 4h/次, 3次/周, 透析液采用碳酸氢盐, 采用低分子肝素实施抗凝治疗, 若为高血压或贫血患者, 可采用必要的干预措施实施治疗。B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血液透析滤过方法实施常规透析治疗。

1.4 评价指标

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5个月后的相关指标, 主要包括血浆清蛋白 (ALB) 、三酰甘油 (TG) 、β2微球蛋白 (β2-MG) 、血尿素氮 (BUN) 、血肌酐 (Scr) 、血红蛋白 (Hb) 、血磷 (P) 、血钙 (Ca) , 并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ALB、TG、β2-MG、BUN、Scr、Hb、P、Ca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治疗前后的Ca均无变化,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两组的ALB、Hb均有所上升, 且TG、β2-MG、BUN、Scr、P均有所下降, 并且A组改善情况优于B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A组患者并发症3例 (7.1%) , 分别为低血压2例, 皮肤瘙痒1例, B组患者中并发症6例 (16.2%) , 分别为肌肉痉挛2例, 低血压2例, 皮肤瘙痒2例,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慢性肾衰竭在多种原因作用下导致肾功能受到损伤, 其基本肾功能受到影响, 继而影响身体的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 严重者表现为身体各系统功能受损。分析该疾病发生主要是与遗传性肾脏病、肾小管间质病变、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慢性肾盂肾炎等因素相关[2]。老年患者因身体虚弱, 身体各项机制功能明显下降, 排毒功能下降, 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临床中治疗难度较大, 为有效治疗, 临床主要采用血液透析维持生命[3]。传统的血液透析方法, 可起到维持患者生命质量的效果, 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 患者体内的毒素会明显增加, 且采用传统的血液透析方法不能彻底清除分子毒物, 容易出现毒物累积情况, 可能会危及患者生命健康。如何采取有效的血液透析方法治疗患者疾病, 是当前临床治疗中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4]。高通量血液透析为当前临床治疗中一种比较有效的血液透析方法, 可有效清除小分子毒物, 同时有效清除P、β2-MG等中分子毒物, 可有效减少患者毒性物质的堆积, 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透析效果。同时实施高通量血液透析方式, 可有效调整患者血脂水平, 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5]。且该血液透析方法应用方便简单, 可减少对患者造成经济负担, 应用价值显著。本研究中, 两组治疗前ALB、TG、β2-MG、BUN、Scr、Hb、P、Ca无明显差异, 治疗5个月后, Ca无明显变化, 无差异, ALB、Hb明显上升, TG、β2-MG、BUN、Scr、P有所下降, A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B组, 有差异, A组患者并发症明显少于B组, 有差异。

注:治疗后, 与A组比较, *P<0.05

综上所述, 给予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 可有效改善患者生命质量,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应用效果显著。

摘要:目的 研究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5月收治的79例慢性肾衰竭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A组42例, B组37例。A组患者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 B组患者采用常规血液透析实施透析治疗, 对比分析透析前以及透析后5个月相关指标指标改善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血浆清蛋白 (ALB) 、三酰甘油 (TG) 、β2微球蛋白 (β2-MG) 、血尿素氮 (BUN) 、血肌酐 (Scr) 、血红蛋白 (Hb) 、血磷 (P) 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给予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 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慢性肾衰竭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肾透析,老年人,肾功能衰竭, 慢性

参考文献

[1] 马爽, 于汪伯, 李兵.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老年慢性肾衰竭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24) :5542-5543.

[2] 李华彬.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老年慢性肾衰竭的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 2014, 7 (3) :4-5.

[3] 刘占英, 刘法芹, 于琬梅.慢性肾衰竭患者微炎症状态及相关因子水平变化[J].实用医药杂志, 2014, 31 (2) :116-118.

[4] 刘莉, 余家奇, 曹文言.肾康汤为主综合治疗慢性肾衰竭53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4, 30 (3) :199-200.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1年1月至2007年1月间本院收治住院的慢性心衰患者, 入选246例, 按年龄分为2组:老年组132例, 其中男76例, 女56例, 年龄60~97岁, 平均 (78.24±8.94) 岁, 非老年组114例, 其中男61例, 女53例, 年龄28~59岁, 平均 (48.12±9.05) 岁。2组间性别比无统计学差异 (P>0.05) 。出院第一诊断为慢性心衰, 诊断标准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的《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中的相关标准[2]。其中同一患者多次住院以最后一次为准。心功能分级按NYHA标准分级, 分为Ⅱ~Ⅳ级。

1.2 研究方法

分别记录2组患者一般情况 (住院时间、入院时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心功能级别) 、基础疾病、使用药物的比例情况。比较2组数据之间有无显著性差异。

1.3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表示, 2组之间比较用t检验, 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入院时2组一般资料比较

老年组入院时收缩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 心功能Ⅱ级者所占比例少于非老年组, 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在住院时间、入院时心率、舒张压、左室收缩末期内径 (LVEDD) 、左室射血分数 (LVEF) 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1。

注:与非老年组比较, **P<0.01

2.2 2组基础疾病比较

老年组主要基础疾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 其次是高血压, 非老年组则依次为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 (风心病) 。老年组冠心病比例显著高于非老年组 (P<0.05) , 风心病比例显著低于非老年组 (P<0.05) 。见表2。

2.3 2组住院期间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老年组β受体阻滞剂使用比例低于非老年组, 2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ARB) 使用比例均亦低于非老年组, 2组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 。见表3。

注:与非老年组比较, *P<0.05

注:与非老年组比较, *P<0.05, **P<0.01

3 讨论

3.1 积极的药物治疗

积极的药物治疗在慢性心衰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药物治疗是慢性心衰的基石。随着药物治疗强度尤其是ACEI、β受体阻滞剂应用比例的提高, 患者死亡率进行性下降。但是出于对老年人安全耐受性及伦理方面的考虑, 大多数临床研究都将老年患者排除在外, 专门针对老年慢性心衰方面的相关研究就更加少。从表3中可以看出, 老年组β受体阻滞剂用量小于非老年组, 可能原因随着年龄增长, 心脏出现形态结构和功能代谢的改变, 心脏传导系统发生退行性改变, 严重者将发生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比中青年人高2~3倍[4]。临床医师对使用β受体阻滞剂存在顾虑, 导致使用比例不高, 不能达到指南要求。既往大家认为β受体阻滞剂是老年慢性心衰的禁忌, 但BEST、卡维地洛US、SENIORS ENECA等大型循证医学研究结果, 证实老年慢性心衰也能从β受体阻滞剂治疗中明显获益, 存活时间显著延长, 明确了在治疗慢性心衰上老龄并非β受体阻滞剂的禁忌。使得老年慢性心衰能最大限度地耐受β受体阻滞剂的关键在于缓慢递增, 直到能耐受的最大剂量。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ACEI/ARB使用比例低于非老年人。可能原因为老年人由于肾功能减退而较易并发高血钾, 临床使用比例低于非老年人。虽有研究表明ACEI可减少老年慢性心衰的发病率及死亡率[5], 但由于缺乏老年与非老年慢性心衰的大型随机临床对照研究, 因此, ACEI在老年慢性心衰中的风险/效益比尚待充分证实。老人患者在使用ACEI时需注意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 用药期间需小心谨慎且应监测血肌酐。

3.2 从既病防变到未病先防

2007年《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提出ACBD 4阶段, 提出了从治到防的重大改变。从A阶段至D阶段, 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 早期控制危险因素、阻止疾病发展尤为重要[6]。在现实生活中, 众多危险因素往往合并存在, 通过协同效应使得心血管病风险倍增, 故多种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非常重要。目前广大医师需要改变观念, 摒弃“只管理终端患者”的理念, 从既病防变到未病先防, 将治疗的重心前移。临床医师应该正确认识疾病, 提倡个体化治疗, 而非治疗单一的疾病。

3.3 提高依从性

随着患者年龄增大, 各项功能减退, 记忆力下降明显, 依从性差, 漏服药物及服错药物情况屡见不鲜, 甚至有的老年患者不知目前服用何种药物治疗。这就需要医务人员加强健康知识宣教, 向患者及其看护者讲解有关慢性心衰的基本知识, 出院前向患者详细说明服用药物的类型、剂量、药效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最好能与患者一起讨论, 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能够实施的教育计划。

参考文献

[1]王士雯.前言——关注老年人心力衰竭[J].实用老年医学, 2009, 23 (5) :323.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35 (12) :1076-1095.

[3]陆惠华, 万宁远, 金玉华.实用老年医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27.

[4]Jong P, Yusuf S, Rousseau MF, etal.Effect of enalapril on 12-year sur-vival and life expectancy in patientswith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dysfunc-tion:a follow-up study[J].Lancet, 2003, 361 (9372) :1843-1848.

老年重症慢性呼吸衰竭的护理干预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资料根据我院2004年6月至2010年10月收治入院的180例老年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 其中, 男94例, 女86例;年龄63~86岁, 平均年龄70.8岁, 术后病理报告均为非小细胞癌, 以PO2<8.0k Pa、PCO2>6.7k Pa为呼衰诊断标准。肺癌合并有反复孝喘发作史者32例, 合并糖尿病者28例, 单纯肥胖者26例 (以公斤体质量/体表面积>27或腰围/臀围>1计) , 肺功能低下者34例, 合并慢支炎肺气肿41例。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90例采用护理干预, 对照组90例采用常规护理组, 即满足患者一般需求即可,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

1.2.1 心理护理

由于老年人具有孤独、寂寞、抑郁心理、多疑多虑等特点, 指导其学会正确释放情绪:当心理有压力时, 应该和亲人、朋友、同事或领导表明自己的状态和观点, 一方面可减轻心理负担, 另一方面可以得到他人的帮助和理解。转移情绪, 培养多方面的情趣, 多参加娱乐活动, 如:绘画或书法、养花、钓鱼、听音乐等。借助专业人员:当不良情绪过分困扰自己不能自拔时, 可提供需要的心里咨询和心里治疗, 这样帮助其减轻心理负担, 缓解压力, 从而支持患者度过难关。

1.2.2 用药护理

必须按医嘱坚持服药, 不可根据自己的感受随意增减或停服药物, 只有坚持质量才能控制疾病。严重呼吸困难可使用呼吸兴奋剂 (如尼可刹米、洛贝林等) , 必须保持呼吸道通畅。但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 防药物过量;对烦躁不安、夜间失眠患者, 慎用镇静剂, 以防引起呼吸抑制。察病情, 防治并发症重症患者应密切注意生命体征及神志改变。及时发现肺性脑病及休克;注意尿量及粪便颜色, 及时发现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3]。

1.2.3 饮食护理

应以清淡饮食为主, 宜食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食物。如:鱼类、瘦肉、兔肉、牛肉、豆类及豆制品等。多食含维生素多的新鲜蔬菜和水果, 如:菠菜、萝卜、青椒、橘子、葡萄等。限制食盐的摄入。饮食应定时定量, 不宜暴饮暴食, 禁饮烈性酒, 体质量超重则需节食, 并增加体力活动, 尽量达到标准体质量。

1.2.4 呼吸道管理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呼吸器官发生形态学改变包括呼吸细支气管及肺泡管扩张肺泡孔数目增加胸壁弹性及呼吸肌功能下降等因素造成呼吸道感染机率较多。因此, 患者应持续低流量吸氧, 对于严重缺氧患者可进行高流量吸氧, 用于减少缺氧对重要器官的损害。但也应注意二氧化碳潴留问题。另外, 护理人员应每隔1~2h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同时提高对患者呼吸道定植菌认识。

1.3 观察指标[2]

两组患者治疗及护理干预后6个月进行生活质量评分:呼吸机依从性、戒烟、呼吸锻炼、掌握COPD基本知识、家庭氧疗依从性。生活质量采用Spitzer生活质量指数表 (QLI) 进行评定, 包括活动能力、日常生活、健康感觉、家庭和朋友的支持、对整个生活的认识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由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统计描述及χ2检验, 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干预前比较▲P<0.05

2 结果

本组80例患者经护理干预后呼吸频率明显减慢, 呼吸困难和发绀消失, 血气指标及临床症状改善明显, 无1例发生气管壁坏死、喉头水肿及医源性感染。观察组依从性好患者81例 (90%) , 对照组52 (57.78%) , 两组比较 (χ2=6.25, P<0.05)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戒烟、呼吸锻炼、掌握COPD基本知识、家庭氧疗依从性比较, 见表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生活质量的比较护理干预后对照组的活动能力、日常生活、健康感觉及QLI总评分与干预前比较显著上升 (P<0.05) , 观察组的活动能力、日常生活、健康感觉、生活前景及QLI总评分与干预前、对照组比较显著上升 (P<0.05) , 提示观察组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结果见表2。

3 小结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并发呼吸衰竭患者其呼吸生理和肺循环血液流体力学发生变化, 导致肺内残气量减少, 肺顺应性降低氧合障碍等。从而产生严重低氧血症、酸中毒严重者可出现多脏器功能损害[3]。导致此类患者病情复杂, 病程长、并发症多, 护理问题多。为了提高疗效, 降低复发率, 精心的观察和护理具有重要意义[4]。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整体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正确的使用药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及防治并发症是护理工作的重点, 只要熟练掌握各种护理操作, 确保患者有效地通气就能够迅速改善患者症状和低氧血症, 避免有创机械通气。总之, 护理人员必须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应主动地、不断地学习最新的知识, 知识不足是发生意外事件的事实。所以提高护理质量是塑造良好医护工作者形象的重要一环, 也是一件长期而复杂的工作, 需要医师、护士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才能确患者治疗安全有效。提高整体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宋春鈺, 刘鹏.浅谈老年肺心病患者的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J].临床肺科杂志, 2007, 10 (12) :1155.

[2]何笑敏.BIPAP无创呼吸机使用的护理体会[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07, 12 (2) :156.

[3]缪学勤, 刘丽.BiPAP通气在COPD急性发作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7, 13 (7) :16.

老年慢性肾衰竭 篇11

【关键词】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曲美他嗪;氟伐他汀;心功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586-02

目前国内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再加上人口老龄化等原因,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人数不断增加。随着研究的深入,医学工作者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有新的认识,而治疗方案也逐步改善。针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主要发生的心室重构,我院在治疗方案中加入曲美他嗪以及氟伐他汀联合治疗。以期改善心室重构,进而改善心功能,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现将120例临床病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进入我院进行治疗的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20例,68例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年龄在63-76岁,平均年龄66.7±3.2岁,病史6个月-13年,平均6.7年。入选标准:心功能的分级是按照纽约心脏病学会进行心力衰竭的分级标准进行,为Ⅱ-Ⅳ级,其中心功能分级Ⅱ级的患者34例,Ⅲ级的患者66例,Ⅳ级的患者20例,左室射血分数低于45%,且心力衰竭病史≥6个月。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0例,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7例,平均年龄为67.8±4.4岁;对照组60例,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5例,平均年龄为65.3±3.7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心功能等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抗心衰治疗;观察组除了常规抗心衰治疗外,加用曲美他嗪以及氟伐他汀,曲美他嗪20mg,3次/日,口服,氟伐他汀20mg,1次/日,口服。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周询问患者病情,进行体格检查,记录心功能分级,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依据患者的情况可进行药物剂量的调整。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有无差异,针对两组患者治疗24周后心功能分级变化进行临床疗效的判定,心功能分级恢复到I级或改善II级以上为显效,心功能分级改善I级为有效,不符合该标准为无效;②采用超聲心动仪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以及左室射血分数,比较治疗前后有无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的分析利用卡方检验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的分析采用t检验,P<0.05认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进行比较 观察组中显效患者26例,有效患者29例,无效患者5例,总有效患者55例,总有效率91.7%;对照组显效患者15例,有效患者29例,无效患者16例,总有效患者44例,总有效率73.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χ2=6.9841,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超声结果的比较 经过24周的治疗,两组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两种患者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均高于治疗前,经过治疗后两种患者左室收缩末期容积以及左室舒张末期容积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两组患者以治疗组患者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 论

当今社会,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因心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人数约占总死亡人数的30%,成为死亡的首要原因。在我国,伴随着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物质水平不断改善,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诸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不断增加,心血管疾病也成为我国本世纪医疗行业最严峻的问题之一[1]。而心力衰竭做为各种基础性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需要我国以及全世界心血管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不懈的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已由早期的血流动力学模型转为心室重构,治疗模式也发生改变,由改善血流动力学模式转为神经内分泌综合治疗模式。

本文采用的治疗方案是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以及氟伐他汀,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曲美他嗪可以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对缺血的心肌细胞有直接作用,可以提高能量的生成,改善心肌能量利用,还可以防止氧自由基引起的膜损害,保护细胞膜,能够减少心肌细胞坏死,防止心室发生重构,同时提高心脏收缩功能,明显改善心脏的功能[2]。氟伐他汀可以抑制心肌细胞肥大及凋亡,可以有效改善心室重构,对心血管系统有重要意义[3]

总之,对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曲美他嗪以及氟伐他汀治疗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心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Benjamin IJ,Schneider MD.Learning from failure: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in the postgenomic age[J].J Clin Invest,2005,115:495-499.

[2] 张园,陆欣.曲美他嗪联合辛伐他汀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68例疗效观察[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0,32(3):316.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66例临床分析 篇12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老年心力衰竭患者66例, 男36例, 女30例, 年龄66~92岁, 基础疾病中, 高血压病36例, 冠心病46例, 糖尿病26例, 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8例, 肺心病6例, 扩张型心肌病6例, 风心病6例。同时有2种基础疾病者56例。全部病例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1]。

发病诱因:呼吸道感染35例 (53.03%) , 心肌缺血11例 (16.67%) , 活动过度、劳累6例 (9.09%) , 血压升高10例 (15.15%) , 严重心律失常4例 (6.06%) 。

临床症状:本组病例临床表现为疲乏、无力22例 (33.3%) , 胸闷气短36例 (54.5%) , 夜间卧位休息时咳嗽例10 (15.1%) , 食欲减退、腹胀16例 (24.2%) , 下肢水肿40例 (60.6%) 。

治疗与转归:入院后及时给予吸氧、治疗原发病, 有感染诱因积极抗感染 (原则是广谱、足量、疗程足) , 强心、利尿、扩血管对症处理, 治疗过程中监测出入水量、心电图、动脉血氧饱和度、血常规、电解质、N-末端钠尿肽原, 并根据监测结果, 随时调整治疗方案。病情稳定后加用β受体阻滞剂的情治疗。

结果

本组患者治疗后, 病情好转60例 (90.9%) , 死亡6例 (9.1%) 。

讨论

老年心衰的病因:通常认为老年心衰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随着年龄的增长, 动脉硬化、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病、退行性瓣膜病、糖尿病、老年心肌淀粉样变、慢性肺部疾患及心律失常等, 均可使心脏功能产生不可避免的衰退。临床上的老年患者往往多病因并存, 这些因素的整合对心脏的影响更大, 使老年人心衰发展更迅速, 症状不明显, 病程更复杂。心脏以外其他多种疾病的因素也将对心脏疾病产生影响, 掩盖或加重心脏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导致漏诊或误诊误治。老年心衰常见的心脏外的主要诱因是感染, 本组病例中肺部感染病例占53.03%。

老年心衰的临床特点: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许多方面与一般人相似, 但由于老年患者解剖和生理功能的改变, 以及某些特殊的病因, 有其自己的特点。因老年患者常采取安静的生活方式, 缺少体力活动而不出现成年患者心衰多有的活动后气促表现。同时精神萎靡、疲乏无力, 尤其是不寻常的头颈部大汗淋漓、慢性咳嗽、食欲减退、腹胀, 甚至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明显等是老年心衰的非特异性症状。本组病例中10例以夜间卧位休息时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 经抗生素治疗后未见好转, 后经末端钠尿肽原检测和心脏B超等检查后, 更正诊断为心衰, 经强心利尿后好转。

老年心衰治疗的注意事项:老年心衰的治疗原则与一般心衰类似, 一般原则为防治病因, 祛除诱因, 逆转心室重塑, 最终达成降低死亡率及改善预后。但由于老年心衰时有其特点, 故在治疗中有其特殊性, 应密切注意, 谨慎处理[2]。首先, 控制和防治肺部感染是防治心衰的关键。肺炎一旦发生, 应及时根据社区感染或院内感染采用抗菌药物进行经验性治疗, 对于一般情况差的危重患者要重拳出击, 采用阶梯疗法, 尽早控制病情;当病原学结果回报时, 再根据药敏实验选择抗生素, 提高治愈率, 降低死亡率。其次, 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等本身生理特点及基础疾病多、既往用药复杂等情况会使老年患者易发生洋地黄中毒。因此, 合理选用抗心衰药物, 防止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显得尤为重要。另外, 老年心衰患者应用利尿剂时应掌握小量开始, 逐渐增量;密切监测血钾的变化, 避免发生低钾导致猝死;另外血钾降低可增加洋地黄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危险。同时利尿脱水过度, 致有效血容量不足, 血液黏稠度增高, 也可影响脑肾灌注, 发生血栓形成事件。同时因注意待心衰的瘀血症状缓解后, 利尿剂应缓慢减量。同时需要注意, 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ARB) 、β受体阻瘀剂时, 老年人应从最小剂量开始, 逐步递增至最大耐受量或目标剂量, 用药更应个体化。应用此类药物时应监测卧位与立位血压、肾功能与血钾。另外对老年难治性心衰, 加用血管扩张剂时应掌握好适应证, 并要从小剂量开始, 根据病情逐渐增加剂量, 最好在血压等血液动力学监测下应用。最后, 由于老年心衰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 且本身老年人心脏和心肌细胞的肥大、心肌纤维化、心瓣膜和心脏支架组织变性、钙化、窦房结和整个传导系统的退行性变、心排血量减少等等, 不能适应机体在不同时间的生理需要。若遇“风吹草动”, 如感染、失血、精神创伤和过度劳累时, 就容易发生心脏危象而危及生命[3]。所以, 正确的药物和正确的剂量, 才能真正达到使患者的利益最大化, 继而提高老年心衰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葛均波, 徐永健.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169.

[2]成蓓, 曾尔亢.老年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47-54.

上一篇:公式对比下一篇:数学与理想教育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