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

2024-05-11

慢性肾衰(精选12篇)

慢性肾衰 篇1

贫血是慢性肾功能衰竭 (Chronic Renal Failure, CRF) 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美国肾脏病基金会在其早期的临床实践指南中就已将肾性贫血及其处理列为专题进行研讨[1]。慢性肾衰病人的贫血机理较为复杂, 引起贫血的因素也较多, 本文就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际病例等对慢性肾衰病人的贫血及贫血发生机理进行探索, 希望通过本文能明确慢性肾衰贫血的原因, 为其正确治疗提供依据。

1 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 生成减少

CRF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生成减少是造成肾性贫血的主要原因。促红细胞生成素是一种酸性糖蛋白, 是促进骨髓红系祖细胞生长、增生、分化和成熟的主要刺激因子。1984年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 (r-Hu EPO) 研究成功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大大加速了人们对EPO的基础及应用的研究进程。促红细胞生成素具有较强的促进分化功能, 可缩短成熟期和增加骨髓造血细胞的成长和释放。慢性肾衰的病人, 其肾实质受到严重损害, 肾实质的作用能力减弱, 对缺氧反应不灵敏, 从而使得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 浓度降低。所以, 机体就不能产生足够数量的红细胞, 进而导致贫血的发生。随着科技的发展, 近年来, 生物技术不断进步, 基因重组红细胞生成素也被发现和使用, 在一些欧美国家得到了推广, 并且获得了可喜的成绩。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使用, 给慢性肾衰病人贫血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纠正效果。有些病人的血红蛋白数甚至达到了正常水平。通过对慢性肾衰病人的临床调查研究发现, 慢性肾衰病人的促红细胞生成素明显低于正常人水平。此外, 山根兴的研究也指出:慢性肾衰病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比肾功能正常的人低。所以, 慢性肾衰病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较少或相对较少是导致其贫血的主要因素之一。

2 血清红细胞生成抑制因子增多

红细胞生成抑制因子最早由Markson和Pennie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 近年来一直是学术界和医学界争论的热点。研究发现, 把慢性肾衰病人和正常人的血浆进行实验对比, 发现慢性肾衰病人的血浆对正常的骨髓红系祖细胞CFu-E和BFu-E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 同时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 这种抑制作用足以说明慢性肾衰病人的血液中存在某些抑制因子。对慢性肾衰病人进行腹膜透析或者血液透析后, 对其血浆进行实验, 发现这种抑制的现象依然存在, 这说明这种抑制的物质不是单一的物质, 有可能是多种物质同时作用的结果。透析能透析掉一些抑制因子, 但是不能保证完全清除。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 人们在慢性肾衰病人的血液中提取了很多种物质, 这些物质包括腐胺 (Pu) 、精胺 (Spd) 、精眯 (Spm) 、甲状旁腺素 (PTH) 等小分子物质, 此外还有一些中分子和大分子物质等。有研究发现, 用高效液相色谱对慢性肾衰病人的血清进行检测, 发现以上物质都呈显著性增高, 而透析后再进行检测, 发现以上物质明显降低。还有研究发现, 慢性肾衰病人的血清检测报告中腐胺 (Pu) 、精胺 (Spd) 等物质是正常人的6倍多。Solan-gi的研究表明, 慢性肾衰病人的血液中存在一些不能被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所清除的大分子抑制物, 这些抑制物将抑制骨髓造血细胞的生长。甲状旁腺素是一种尿毒症毒素, 它和贫血的关系也引来了较多人的研究和关注。临床研究发现, 对于原发性的甲状旁腺机能亢进者或者尿毒症并发的甲状旁腺病人, 切除其甲状旁腺, 贫血得到较大程度的好转[2]。所以, 我们可以看出, 一些红细胞生成抑制因子在慢性肾衰病人血液中的产生和增多是引起慢性贫血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然而有体外研究发现, 甲状旁腺素并不是抑制因素, 而且对多胺在体外的研究发现其不仅抑制红细胞, 同时抑制其他细胞, 然而慢性肾衰病人的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都不降低, 所以, 以上这些说法也还需要进一步证实。

3 红细胞生存期缩短

研究发现, 正常人血红蛋白的生命周期为22~27天左右, 而尿毒症病人血红蛋白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 为18~20天。研究发现, 影响慢性肾衰病人血红蛋白寿命降低的原因是血清中含有的有害物质, 包括多胺等, 这些物质抑制了血红蛋白的活性, 促使红细胞内的钙离子增加, 而钠离子内流, 多余钾离子外流, 从而导致细胞壁脆性增大, 能量降低, 寿命减少。

4 其他[3]

(1) 铁动力障碍:铁的贮存和网状内皮系统代谢功能异常, 血红蛋白代谢出来的铁的开释受到影响, 其结果是血清铁下降和供给骨髓的铁减少, 从而影响造血。

(2) 叶酸缺乏:慢性肾衰竭时, 由于摄入量不足常引起叶酸缺乏。此外, 尿毒症病人叶酸结合蛋白量增多, 可使移动至细胞内的叶酸数目减少, 长期透析的病人更易产生叶酸缺乏。

(3) 红细胞的寿命因受潴留的代谢产物的影响而缩短。肾衰时凝血功能障碍, 病人常有出血倾向, 如鼻衄、牙龈出血, 胃肠道出血等, 失血使贫血加重。

(4) 慢性肾衰还可能由于其他疾病引起, 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部分疾病可能影响造血功能, 也可能影响机体对营养的吸收, 导致营养不良而诱发贫血。

综上所述, 慢性肾衰病人的贫血机理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 可以肯定的是, 慢性肾衰病人的贫血与肾功能的丧失有直接关系, 但是要找准贫血的确切机理, 还需要等待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做更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河斌, 陈济民, 张志玉, 等.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红系祖细胞功能及贫血机制的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1994 (1) :77.

[2]丁小强, 廖履坦, 吴兆龙, 等.尿毒症贫血与红细胞生成素及有关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肾脏病杂志, 1995 (4) :194-196.

[3]徐英.肾性贫血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2005 (3) :95.

慢性肾衰 篇2

慢性肾脏病的防治已成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据有关发达国家统计,近30余年来,慢性肾病的患病率有上升趋势。那么慢性肾衰竭的原因是什么?学习啦小编告诉我。

慢性肾衰竭的原因:

(1)肾炎:   免疫复合物诱导的各种病理生理变化引起的肾小球肾炎,最后导致肾衰竭。在几个月内可能出现肾功能衰竭,也可以在几年前,血清尿素氮和肌酐升高,肾功能,减少为正常的一半,症状会出现。有时后几年开始,直到出现严重的尿毒症症状,被诊断为肾小球肾炎。   (2)间质性肾炎:   专家指出,间质性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率占第二。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肾小球疤痕导致血液供应减少和肾功能降低。因为止痛药肾病,痛风性肾病、抗生素等药物的肾毒性是间质性肾炎肾病。   (3)在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患者病程长,有一部分人会出现肾脏并发症,尤其是在与a型或i型糖尿病可出现蛋白尿的年轻患者,这往往是肾脏受累的第一个迹象。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约有一半在5年的肾功能衰竭发生后,与糖尿病并发症,如网状内皮系统,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可以发生在同一时间。  慢性肾衰竭的病因及症状?   (1)身体不适   因为在体内堆积的毒素和废物,患者可能会感到不舒服。症状包括恶心,呕吐,睡眠不好,晚上没有食欲,瘙痒和疲劳。   (2)水肿   一些患者会出现浮肿现象。尿量减少,尿频(尤其是夜间)。足部和踝部水肿。其他症状是呼吸急促的呼吸,眼睛周围肿胀。   (3)贫血   由于肾功能受损,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激素为红血细胞的生产需要,导致贫血。贫血,人们常常感到寒冷和疲劳。   其他症状如:血尿(血是棕色或红色),高血压,尿泡,腹泻,口渴,睡眠不安,或嗜睡,性欲减退。

慢性肾衰全攻略(一) 篇3

为啥肾衰发现时常已中晚期

慢性肾衰是在各种慢性肾脏病的基础上,经过数月或数年慢慢发展而来的。早期出现的症状常为无力、易疲乏、精神不好,不易被察觉或重视;以后出现头晕、高血压、眼底出血等而易被误认为患了高血压病;再以后又有消化道症状,如食欲差、晨起恶心甚至呕吐,而易误为得了胃病;也有出现面色萎黄、头晕心悸、严重贫血的,而误认为患了血液系统疾病等。许多病人在肾功能刚开始减退时难以察觉,直到肾脏受损已超过70%才被发现。

因为肾脏有强大的代偿能力,如果肾脏只有部分损害或损害较轻时,肾脏本身完全可以自我调节,病人并无症状出现。但是代偿是有一定限度的,好比原来十个人干活,现在有2个病倒了,他们的活由8人分担,加班加点还能完成,但时间一长,剩下的也开始不行了,如果只剩2~3个人时就难办了,最终他们全部累倒时,肾脏的功能就由衰而竭了,就需要透析来替代肾脏工作了。

那么,被确诊为慢性肾衰甚至尿毒症,生活从此就走向深渊了吗?非也!患者和家属只要按照“全攻略”介绍的战术展开与病魔的斗争,就有望打一场漂亮的持久战,成功遏制病情的发展,并保持较高的的生活质量。最首要的,就是要坚信道路虽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因为良好心态是治疗成功的基础。

稳定心态 ,“既得之,则安之”。病人一旦得知自己得了慢性肾衰或尿毒症,第一反应不是惊讶、怀疑,就是恐惧、紧张,接下来很容易病急乱投医。不少人悲观、忧郁,日久易产生厌世、得过且过心理,个别甚至有自杀倾向。因此,心理上的调摄很重要,关键是调整好心态:正视现实,有信心,有耐心。得了慢性肾衰、尿毒症,既不要怨天忧人,也不要自暴自弃,人生不如意常八九,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精神过度紧张也有害无益,简言之,要“既得之,则安之”。病友要主动了解自己的病情,减少焦虑不安。一要相信国家的医保政策,现在大多数省市已将尿毒症作为特殊危重病列入医保范围,家庭的经济负担会大大减轻。二要信任医护人员,配合治疗和护理,最好固定一个主管医生,建立较紧密的医患关系。这样,医生非常熟悉病人的情况,病人也对医生充满信任,不仅谈自己的病情,也可以谈自己的心事,这对疾病的康复非常有利。

树立正确的疾病观和就医观。病友和家属既要积极认真接受治疗,又要注重预防保健,防止肾功能进一步恶化和其他并发症的产生。治疗和保健都要在肾病专科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建议肾衰病友到综合性大医院找专科医生就医,切忌到处乱投医,朝三暮四,更不能迷信虚假广告、偏方游医。我们在临床中碰到有些病友三天不见效就想换医院换医生,这往往得不偿失。

事实还是谬误

说法:好的肾衰疗法应该能迅速阻止肾功能衰退,使血肌酐等指标很快恢复正常。

結论:谬误。由于本病的特点就是进行性发展的,绝大多较难以逆转,即使在治疗中肾功能仍会缓慢减退,但是只要减退的速度变慢或稳定就好,就是有效。短期内有速效、血肌酐迅速下降的情况,大多存在可逆因素,病友要仔细分析,不能作简单类比。不要因为“老张”或“老王”的治疗方案有效,就自行模仿改变治疗方案,包括用药、饮食宜忌、运动程度,不能随意加药或减药。

下期预告

慢性肾衰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0月至2010年4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肾病科余仁欢副主任医师门诊以及住院患者210例, 透析中心患者160例。其中男性172例, 女性198例;年龄20~90岁, 平均 (60±12.04) 岁;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有95例, 慢性间质性肾炎43例, 糖尿病肾病94例, 肾血管疾病74例, 其他64例, 不明原因66例。

1.2 诊断标准

1.2.1 CRF诊断及分期标准

参照西医慢性肾衰诊断标准及《肾脏病学》。

1.2.2 CRF中医分型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本虚证标准分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脾肾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

1.2.3 排除

①严重感染、严重心衰、严重酸中毒、严重电解质紊乱患者;②狼疮、肿瘤、肾淀粉样变、肝肾综合征患者;③无法合作者, 如精神病等患者。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 横断面研究采用分类资料的描述统计分析, 包括频数、构成比;构成比之间差别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慢性肾衰本虚证型分布特点 (见表1) 。

370例患者中, 本虚证气阴两虚出现频率最高, 其次为脾肾阳虚及脾肾气虚, 阴阳两虚为最少。

2.2 慢性肾衰原发病与本虚证关系

慢性肾炎患者及慢性间质性肾炎患者以气阴两虚出现频率最高, 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以及其他疾病引起的肾功能衰竭以脾肾阳虚出现频率最高。经Person Chi-square检验, 各本虚证在各原发病中分布无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慢性肾衰竭是我国的常见病, 病情严重, 病程较长, 由于对其早期干预, 慢性肾衰患者的生存时限大大延长。尽管慢性肾衰竭的肾脏替代治疗有了长足的发展, 挽救了大批患者的生命, 但其高额的治疗费用给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带来极大负担。近年来, 在中医领域出现了许多对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证候及其客观变化的研究, 目的期望将中医证候规范化, 提高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疗效。临床实践表明, 运用中医理论准确地辨证施治, 可延缓其疾病进程, 而辨证论治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 辨证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临床疗效。

学者们在长期的慢性肾衰中医证候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对于本病正虚邪实的特点, 认识基本一致, 但就其正虚诸型仍难以统一。在本次研究中, 370例患者本虚证气阴两虚出现频率最高, 其次为脾肾阳虚及脾肾气虚, 阴阳两虚为最少;慢性肾衰分期本虚证分布有差异。其中, 代偿期气阴两虚出现频率最高, 尿毒症期脾肾阳虚出现频率最高, 脾肾阳虚证型随着肾功能的减退出现频率逐渐增高。此与钟建[1]等人的报道相似:脾肾气阴两虚证及肝肾阴虚证所占比例较大, 分别为50.68%及21.23%而阴阳两虚证最少 (仅为1例) 。近年来, 慢性肾衰患者脾肾气阴两虚证较以往有所增加, 究其原因, 可能与生活、环境等因素的改变有关。除此以外由于激素及细胞毒性药物的应用或滥用温燥药物, 亦可导致肾阴亏虚, 虚火内盛, 也是导致脾肾气阴两虚证的重要原因。另外, 本研究表明, CRF主要常见原发病为慢性肾炎、慢性间质性肾炎、常继发于糖尿病和肾血管疾病。该结果同赵宇[2]等人的研究相似, 推测其原因为: (1) 各种疾病缓慢进展到CRF阶段, 均引起肾小球及间质的病变、功能的丧失, 与究竟是何种原发病引起与中医证型已无明确关系; (2) 此次研究透析患者160例, 所占比例43.2%, 透析治疗影响了证型的变化对原发病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干扰作用。本研究通过CRF的中医证候的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初步揭示了CRF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本研究抽取的样本量有限, 具体结果尚有待以后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钟建, 何立群, 丁小强.146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临床分型及相关生化指标研究.中国信息, 2006, 1 (47) :5.

慢性肾衰 篇5

摘要:[目的]分析无锡市滨湖区慢性病人管理现状,探讨慢性病卫生服务需求管理对策。[方法] 对全区慢性病人管理现状采取查看区疾控中心慢性病人管理台帐、对慢性病人防治现状、卫生需求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调查,结果输入EXCEL表格进行分析。[结果] 1个慢性病管理医生人均管理病人为462人,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58.9%、27.63%;39.80%的慢性病人能在1年内定期开展体检;慢性病卫生服务需求为定期体检(73.36%)、健康教育讲座(51.32%)。[结论] 我区慢性病卫生服务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慢性病人的管理需求,建议寻求政府经费支持,免费为慢性病人体检,建立慢性病病人自我管理模式,解决我区医疗服务提供与卫生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以高血压、糖尿病等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已成为我国越来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高血压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慢性疾病,是导致老年人卒中、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寿命[1]。我国老年高血压患者已达8346万,且患病人数呈持续增加的趋势[2]。为了解我区基层医疗机构管理现状及病人慢性病卫生服务需求,讨论适合我区的慢性病人管理对策。现将我区2011年度慢性病人管理现状及慢性病卫生服务需求分析情况汇报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全区的慢性病病人管理台帐资料、月报表;慢性病人管理现状调查表;2011年度滨湖区慢性病人卫生服务需求调查问卷。

1.2 方法

根据全区的慢性病病人管理台帐资料、月报表及慢性病人管理现状调查表统计分析出我区慢性病管理医疗服务现状;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对辖区内9个镇、街道随机选择30名35-70岁的慢性病病人开展问卷调查,结果输入EXCEL表格进行分析。2结果

2.1 2011年度滨湖区慢性病人管理现状 2.1.1 滨湖区医疗机构现状

滨湖区辖区内设有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分中心、3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家区级医院、1家市级综合性医院、2家省、市级专科医院。常住人口68.9万,其中属于滨湖区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共有720名医技人员(中心585人,站135人),专兼职慢性病管理医生(含村医)有125人(其中专职医生仅有34名),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病管理人员37人、服务站54人、村医34人。2.1.2滨湖区慢性病人管理现状

2011年高血压、糖尿病病人管理人数分别达到4.56万、1.22万人。其中66个居委的病人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28个居委的病人由社区卫生服务站管理、8个居委的病人由村医管理。1个慢性病管理医生人均管理病人为462人,根据无锡市慢性病人管理规范要求,对慢性病人管理频次1个慢性病人一年至少管理4次,有的甚至一年要管理12次;折合下来日均至少管理10余人次。除个别地区外,大部份街道(镇)抽查慢性病人规范管理率仅为70%左右。

2.2 2011年度滨湖区慢性病人防治现状及需求调查问卷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315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04份,回收率96.5%。被调查对象以50~70岁人数为主,占65%;文化程度以小学、初中为主,占75%左右;职业分布以离退休为主,占67.43%。

2.2.1滨湖区慢性病人防治现状

被调查对象主观上以认真态度对待为主,占76.32%;在选择就诊机构方面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多,占48.03%,选择原因以离家近为主;排在第二位的为市级医院,占29.28%,选择原因为医技好居多;而选择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仅占19.41%。2.2.2慢性病知识知晓率

慢性病人对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为58.9%;糖尿病知识知晓率为27.63%;而高血压、糖尿病两种知识全部正确仅76人,知晓率25%。其知识来源主要来自医疗机构,占60.53%;其次为宣传材料,占54.93%,电视宣传占54.61%。2.2.3自身健康监测情况

39.80%的慢性病人能在1年内定期开展体检,30.26%的人2年1次体检;20.71%的人3年体检1次;近10%的人体检时间超过3年,甚至从未体检过。2.2.4慢性病人卫生服务需求

慢性病人卫生服务需求从希望得到的卫生服务、知识、接爱卫生服务意愿、自我管理意愿等4方面开展调查。希望能定期体检的223人,占73.36%;开展健康教育讲座的有156人,占51.32%;希望享有家庭医疗的74人,占24.34%。希望获得疾病防治知识的223人,占73.36%;用药知识的228人,占75%;饮食指导的169人,占55.59%;锻炼指导128人,占42.11%。92.43%的人愿意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病知识卫生服务;92.76%的人愿意主动监测血压或血糖;在自我管理意愿方面:86.84%的人能坚持用药;76.32%的人定期监测血压或血糖;70.07%的人会饮食控制; 56.58%的人会体育锻炼。3 讨论

慢性肾衰合并急性左心衰临床分析 篇6

急性左心衰是慢性肾衰竭(CRF)非常严重的急性并发症,是CRF主要死亡原因[1]。急性左心衰也是CRF的可逆因素之一,因而积极有效地控制急性左心衰对改善CRF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现对近6年来进行维持性血透的CRF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5年6月~2011年6月收治CRF患者51例,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其中39例患者发生过急性左心衰,共78次;其中男22例,女17例,年龄21~74岁,平均48.2岁。维持性血液透析时间3个月~10年,透析间隔时间2~7天。所有39例患者均出现明显浮肿,体重增加2~7kg;均有不同程度贫血,Hb 51~105g/L。其中28例Hb<90g/L;8例病前有肺部感染。42例次心电图提示ST-T改变,3例次阵发性心房纤颤,3例次频发室早;72例次血压控制不良,BP 160~220/100~130mmHg,22例次BP>200/120mmHg。

临床表现:患者表现为水肿出现或加重,心悸,突发性呼吸困难,阵发性咳嗽,胸闷,咳白色或者粉红色泡沫痰,口唇发绀,双肺布满湿啰音,哮鸣音,心率增快,呼吸急促,血压升高。心功能NYHA分级Ⅲ~Ⅳ级。

治疗方法:⑴抢救措施:①予坐位或半卧位,双腿下垂;②高流量吸氧;③心率>120次/分,予西地兰缓慢静推;④控制血压,根据病情,轻者予舌下含服硝苯地平,硝酸甘油,重者静脉泵入硝普钠或硝酸甘油,把血压降低到130~150/80~90mmHg左右;⑤明显喘憋或精神紧张者,可肌注吗啡5mg。⑵紧急透析:无透析禁忌证均尽快安排血透,以可调超滤先快后慢的模式进行,在透析开始的0.5~1.0小时内先单纯超滤,脱水量视心衰症状是否改善而具体调节。一般在1000~2000ml。后改为常规透析。贫血严重者在透析过程中予输血治疗。⑶后续治疗:①增加透析次数,1次/日,连续2~3天。调整干体重;②纠正贫血,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铁剂、维生素B12、叶酸等;③调整降压药物,使血压达标。④补钙降磷,合理使用活性维生素D3;⑤合并感染,尽快控制感染。

结 果

经上述治疗后,患者心衰症状明显缓解,经后续治疗,能改善全身症状。有2例因来院时间过晚,合并严重呼吸衰竭,在抢救过程中死亡。治疗有效率98.1%。

讨论

终末期CRF患者因体液潴留,高血压、贫血、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动静脉内瘘、肺部感染、冠脉病变、尿毒症性心肌病、甲旁亢,氧化应激等是导致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2]。我院地处我国西南地区,经济欠发达,所以维持性血透患者由于经济原因多数每周只能透析2次,透析不充分,间隔时间长,导致慢性容量负荷过重,每次透析都不能达到干体重。有的患者不節制饮食,水钠摄入过多,也容易导致水钠潴留,诱发心衰。而由于经济原因,部分患者不能坚持使用EPO,静脉用铁剂,活性维生素D3,降压药等药物,导致贫血,甲旁亢等并发症发病率高,也是诱发心衰的主要原因。所以,充分透析,积极有效控制血压平稳达标,纠正贫血和电解质紊乱,控制水钠摄入,控制体重增长,是预防并发心衰的有效措施。

血液透析可清除体内积聚的水和有害物质,可调超滤先快后慢的模式早期快速超滤脱水,能在短时间内减少体内循环血量,有效减少左心室舒张期容量,迅速减轻肺水肿,缓解急性左心衰症状[3]。所以一旦确诊CRF并急性左心衰,只要患者无透析禁忌证,即应尽快进行超滤脱水,在心衰症状纠正后及时转为常规血液透析,清除体内代谢产物,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经过抢救,患者心衰症状控制,但后续治疗至关重要:保证透析的充分性;控制体重增长,透析间期体重<5%,每次透析均能达到干体重,保持肺间质干燥;积极控制血压达标,纠正贫血,使血红蛋白达标;维持电解质酸碱平衡;改善患者营养状态,提高机体抵抗力,预防感染;调节钙磷代谢,预防甲旁亢;加强对患者的宣教,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等措施是有效防治终末期CRF患者并发急性左心衰的综合对策。

参考文献

1 王海燕.肾脏病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 梅长林,马熠熠.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疾病实践指南[J].中国血液净化,2006,5(6):291-294.

3 Ronco C,Ricci Z,et al.Ultrafiltration in patient with hypervokmia and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blood purify[J].2004,22:150-163.

慢性肾衰 篇7

关键词:中药,保留灌肠,护理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晚期所至的一种严重综合症。我们于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在综合治疗基础上, 同时采用中药高位保留灌肠以及相应护理治疗慢性肾衰15例,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例均来自于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我院住院治疗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早期患者。男性18例, 女性12例;年龄38~68岁, 平均48岁;病程2~10年, 平均2.35年;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5例, 糖尿病肾病16例, 高血压肾病9例。3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5例, 2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原发病、肾功能分期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具备以下条件

近期无严重感染、水/电解质紊乱、严重酸中毒及其他原因导致的肾前性肾功能不全, 无严中心脑血管疾病, 血肌酐: (Scr) 177~442mmol/L。

1.3 治疗方法

2组均予以优质低蛋白饮食, 根据病情予以利尿、降压、纠酸、改善贫血、纠正电解质紊乱、控制感染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同时采用中药高位保留灌肠:用配置的自拟中药灌肠液 (黄柏6g、大黄3g、附子3g、煅牡蛎30g、苹果5g各1袋, 溶入150mg温水中) 保留至少3个小时, 每日2次, 7d为1个疗程, 疗程间隔3~4d2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

1.4 观察项目

(1) 临床症状观察:对乏力、恶心呕吐、纳差食少、尿少水肿等症状改善情况急性观察。 (2) 治疗前后检测血清肌酐 (Scr) 、血清尿素氮 (BUN) 、以及血常规等。

1.5 疗效标准

显著:Scr下降值>30%, 自觉症状显著改善, 主要症状消失。有效:Scr下降值>15%~30%, 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好转:Scr下降值<15%, 临床症状改善。无效:Scr及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1.6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表示, 统计学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2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 临床症状积分均明显改善 (P<0.05) , 而治疗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1) ;2组临床疗效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 ;2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后各项实验室指标变化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 (P<0.05) , 而治疗组改善程度由于对照组 (P<0.05或0.01) 。

3 护理体会

3.1 透析前的护理

(1) 排除禁忌:向患者官场治疗的目的和意义, 询问有无严重心血管疾病、严重痔疮、肛裂、肠道手术后和直肠狭窄等透析治疗的禁忌证[1]。 (2) 饮食护理:治疗前1d吃少渣食物, 以免多渣粪便堵塞管腔不易排出;治疗前告知患者不要吃太饱, 并嘱其排空膀胱, 以减低腹压, 减轻灌肠时可能引起的不适[2]。 (3) 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有关治疗的知识、交代注意事项以及如何配合, 并告知其治疗的安全性, 耐心解释患者提出的疑问, 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主动配合治疗。

3.2 透析时的护理

(1) 插管的护理:插管前先做直肠指检, 确认无禁忌后, 润滑阔肛器后缓慢插入肛管, 插时动作轻柔, 不可粗暴用力;插管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 轻声安慰, 如有不适则暂停插管, 嘱患者张口呼吸, 使腹压降低, 以减轻不适;如有肛管滑脱, 重新更换揷肛器后插入[3]。 (2) 体位:插管后取截石位, 但双脚支撑的高低略低于妇科体检时的高度, 这样可使肛门括约肌松弛, 以免因长时间插管产生便意, 并有利于延长灌肠液在肠内的停留时间。 (3) 透析时观察:操作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 有无面色苍白、出冷汗、明显的腹胀、腹痛等, 有异常立即停止。 (4) 按摩:辅以适当的按摩, 区域是左下腹及横结肠体表投影位。按摩可进一步刺激肠蠕动, 软化干硬宿便, 将体内废物、毒素全部排除, 并有利于摇曳的保留和吸收[4]。

3.3 透析后的护理

治疗后拔出肛管, 嘱患者深呼吸, 尽可能的将中药保留2h以上, 以利于药物的吸收, 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腹胀、腹痛情况。

中药灌肠液保留灌肠, 可以充分利用人体肠壁组织所具有选择性吸收与排泄的半透膜特征, 既可以使停留肠道的药液渗透弥散, 加速食物残渣的排泄, 从而排除体内的毒素。又可以使药物直接通过肠壁静脉丛进入血循环, 避免口服汤药经过上消化道时被破坏的弊端。由此可见, 中药保留灌肠, 以及合理的临床护理可改善慢性肾衰早期的临床症状, 减轻、阻止或延缓肾功能的损害。

参考文献

[1]刘法丽, 孙玉红, 齐燕秋, 等.清洁灌肠的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1.

[2]江燕.中药灌肠治疗慢性肾衰38例[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1) :107.

[3]李永新, 吕玫, 杨世霞, 等.中药高位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34例[J].甘肃中医, 2009 (1) :38.

慢性肾衰 篇8

随着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及肾移植术的广泛应用, 已成为目前临床上治疗慢性肾衰的重要手段, 但由于经济、设备等各种条件限制, 许多慢性肾衰的患者不能进行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和肾脏移植治疗。笔者在基层医院工作, 近年来采用中药内服与灌肠综合治疗慢性肾衰50例, 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50例患者均已确诊为慢性肾衰患者, 男32例, 女18例, 年龄24岁~76岁, 其中慢性肾衰Ⅱ期12例, Ⅲ期33例, Ⅳ期5例。原发病为慢性肾炎28例, 慢性肾盂肾炎5例, 高血压肾病9例, 糖尿病肾病6例, 原因不明2例。

1.2 治疗方法

(1) 一般治疗:如优质低蛋白饮食, 保证高热量摄入, 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并发症等。 (2) 中药内服:a) 基础方:生大黄10 g (后下) 、党参10 g、黄芪20 g、茯苓12 g、淮山药9 g、熟地10 g、山萸肉10 g、丹参30 g、白术12g、甘草6 g;b) 随证加减:水肿明显者加大腹皮、泽泻、猪苓;恶心、呕吐者加姜半夏;血尿者加仙鹤草、白茅根;湿浊者加石昌蒲、佩兰、砂仁;气阴虚者加西洋参;热毒甚者加虎杖、半枝莲;夹瘀者加益母草、川芎;纳差者加山楂、神曲。c) 煎服法:清水煎服, 首煎加水300 m L, 煎至20 min, 取汁150 m L;二煎加水250 m L, 煎至30 min, 取汁150 m L, 两煎相混匀, 分2次服用, 30 d为1疗程。 (3) 中药灌肠:a) 基础方:生大黄30 g、煅牡蛎30 g、蒲公英30 g.如阳虚者去蒲公英, 加制附子30 g;b) 方法:加清水煎2次, 取浓缩煎汁500 m L, 装入灌肠桶中, 挂于输液架上, 待药液温度降至37℃左右, 选用细胶管, 用石蜡油润滑管端后, 缓慢插入肛门20 cm~25 cm, 渐渐灌入药液。灌完后, 嘱患者适当提高臀部, 缓慢拔出胶管, 然后嘱患者平卧休息20 min, 每日1次, 病重者可每日2次。

2 结果

50例患者显效27例 (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 血肌酐下降≥30%, 内生肌酐清除率上升≥30%) , 有效20例 (症状改善, 血肌酐下降≥20%, 内生肌酐清除率上升≥20%) , 无效3例 (症状未见改善, 血肌酐无下降, 内生肌酐清除率无上升) , 总有效率为94%.

3 典型病例

患者, 63岁, 患高血压Ⅲ级10年, 现已确诊为慢性肾衰Ⅲ期 (肌酐605μmol/L, 尿素氮18 mmol/L) 。给予控制好血压, 优质低蛋白饮食等一般治疗, 并内服中药及中药灌肠综合治疗, 1个月后复查肌酐416.5μmol/L, 尿素氮12 mmol/L, 全身一般情况良好。

4 体会

慢性肾衰属于祖国医学中的“关格”、“水肿”等范畴, 中医学认为该病迁延日久, 或外邪侵袭、劳倦内伤导致脏腑功能虚损, 湿浊羁留, 壅塞三焦, 气机升降失节, 属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肾阳气虚, 标实为湿浊水毒, 瘀血为主, 治疗以扶正祛邪为法。内服中药方中, 党参、黄芪、淮山药、熟地、山萸肉补气温阳养血, 补脾益肾以扶正;丹参活血化瘀, 养血安神;茯苓补气安神燥湿, 健脾利水;甘草补脾益气, 缓和诸药;而生大黄泻下攻积, 清热泻火, 解毒, 活血去瘀以祛邪。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生大黄可以: (1) 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增生; (2) 减轻肾单位受损后的代偿性肥大, 抑制残余肾的高代谢状态; (3) 纠正肾衰时的脂质紊乱; (4) 供给一些必需氨基酸[1,2]。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直肠有极强的吸附能力, 灌肠中药被吸收后能促进血液及肠管周围组织内分泌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减少肠腔内蛋白质的分解和肠源性氮质的吸收, 从而减少氮质潴留, 使粪氮含量增加, 减轻肾单位负担[3]。

中药内服和保留灌肠综合治疗, 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保护残余肾功能, 延缓肾衰竭的发展进程, 对于受经济、设备等各种条件限制的慢性肾衰患者, 确实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刘冠贤.临床肾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275.

[2]叶任高, 等.大黄为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2, 12 (2) :107.

慢性肾衰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到本院就诊的50例慢性肾衰患者,其中男26例,女24例;原发性疾病:高血压肾病14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6例,糖尿病肾病12例,多囊肾4例,药物性肾损害4例;透析时间2~12个月,平均时间(6.0±2.0)个月,患者在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期间,均未使用可引起心律失常的药物。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以心电监护,选择碳酸氢盐为透析液,以中空纤维聚砜合成膜为透析膜,透析膜面积1.2~1.6 cm2,并使用反渗透水,血流量设置为200~250 ml/min,透析液流速为500 ml/min,透析温度维持在37℃,钠离子浓度维持在(135±5)mmol/L,钙离子浓度维持在(1.3±0.1)mmol/L,平均脱量约为(2.5±0.2)kg/次,透析治疗一般时间为3~4 h/次,2~3次/周,患者实际透析治疗时间应根据其透析中尿量来定,若患者24 h尿量≤800 ml,每周透析治疗时间应>15 h,若患者尿量>800 ml,则每周的透析治疗时间>9 h。

在透析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心率等生命体征以及面色的变化,并定时对患者采取心脏听诊。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大汗、胸闷、呕吐、恶心等症状,结合患者的心电监测结果判断是否为心律失常,并根据症状表现采取对症治疗,立即将透析的血流速度降低,予以吸氧、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若患者在采取上述对症处理措施后其大汗、呕吐、胸闷等症状仍无明显好转,则使用碘胺酮加入500 ml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透析结束后抽取患者静脉血约5 ml进行血液相关指标浓度检查,并与透析前做对比。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的血液透析次数及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分析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次数与年龄的关系,并观察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用药15 min内,临床症状消失,恢复为窦性心律,心室率<100次/min;有效:临床症状好转时间在用药15~30 min内,心室率下降>20%,向窦性心律转复;无效:用药30 min内症状无改变,心律失常请况无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情况

50例患者共进行血液透析治疗725次,共发生心律失常132次,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8.2%。其中36例为室上性早搏(27.3%),32例为室性早搏(24.2%),30例为心房颤动(22.7%),27例为室性早搏二联律(20.5%)、4例为窦性心动过缓(3.0%)、3例为室上性心动过速(2.3%)。50例患者中,年龄>50岁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年龄>50岁患者比较,aP<0.0

2.2 患者的治疗效果

经治疗,有35例患者治疗显效,11例患者治疗有效,4例患者治疗无效,50例患者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为92.0%。

3 讨论

慢性肾衰使患者机体正常的代谢和排泄功能紊乱,出现代谢性酸中毒、水钠失衡、心血管系统等全身各系统的受累,诱发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等各种并发症[3],在心血管的病变中,患者的心肌病理性改变会增加心脏前负荷及钠水潴留,使患者的血容量出现明显的波动,从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在患者在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时,患者的活动减少、透析不充分、血脂异常及毒性代谢产物在体内的潴留等原因均会引起患者出现心律失常[4]。

血液透析产生的心律失常中,室性早搏、心房颤动为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患者可出现胸闷、呕吐、心慌等表现,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可导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因此对于血液透析中发生心律失常的情况应及时采取改善电解质紊乱、贫血等相关对症治疗措施,以改善患者的心肌缺氧状态,减低超滤率,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若患者为窦性心律不齐或房性早搏,不需着急用药,发作比较频繁时可口服β受体阻滞剂,若患者出现心房颤动以及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情况,应使用胺碘酮治疗,若患者发生频发室性早搏的情况,可应用胺碘酮联合利多卡因处理,若采取以上药物处理方法仍为无效,则应立即停止血液透析,进行电转复[5]。本次研究中,经过采取积极的对症处理后,患者透析时心律失常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

综上所述,在慢性肾衰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治疗的措施,可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摘要:目的 分析慢性肾衰竭(肾衰)患者血液透析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血液透析治疗的50例慢性肾衰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 ,记录患者的血液透析次数及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分析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次数与年龄的关系,并观察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结果 50例患者共进行血液透析治疗725次,发生心律失常132次,其中36例为室上性早搏,32例为室性早搏,30例为心房颤动,27例为室性早搏二联律,4例为窦性心动过缓,3例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年龄>50岁的患者其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取相关治疗措施后,治疗总有效率为92.0%。结论 在慢性肾衰患者进行血液透析的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以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关键词:慢性肾衰竭,心律失常,血液透析

参考文献

[1]陶瑾,申新宏,马丽丽.慢性肾衰患者血液透析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4,9(12):84-85.

[2]杨宏.慢性肾衰患者血液透析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分析.临床研究,2016,8(1):56-58.

[3]李蕊.慢性肾衰患者血液透析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分析.中医临床研究,2016,8(20):138-139.

[4]郑建国.慢性肾衰患者血液透析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5):102-103.

慢性肾衰 篇10

关键词:慢生肾衰,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病名归属,中西药物的有机结合

慢性肾功衰是各种原发和继发肾病不断发展到恶变的晚期表现。纵观近30年来国内治疗慢性肾衰的现状和研究成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优于单纯西医或中医治疗[1],是较为理想的模式。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归纳其临床和研究成果主要有:中西医辨病与辨证结合,慢性肾衰早、中期以中医治疗为主,末期以替代治疗为主,配合中医治疗,同时重视其并发症和合并症的治疗[2]。这些成果的确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其积极意义是应充分肯定的。然而与目前慢性肾衰治疗现状和现代防治慢性肾衰的时代紧迫性相比,在如何将中西医两种思维和手段更为有机结合起来的本质探究上仍远远不够广泛、深入,也不够系统,甚至可以说表现得还相当滞后。笔者多年从事中医防治慢性肾功衰的临床和科研工作,现将个人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的一些思考分以下几方面论述之。

1 统一认识,形成系统

如前所述,中西医结合是治疗慢性肾衰的最好选择几乎是无可争议的,然而在当代国内大多数医院或肾病医务工作者的临床运用中,却仍然大相径庭。这方面在治疗上主要表现为林林总总,多系一些个人研究或经验总结,没有让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蔚然成风,形成主流。甚至有一些现象还很值得深思。如有的肾病医院或专科医生表面上冠名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实际上是以西医为主,中医只成为点缀而已。一些医院肾病科没有中医参与治疗;或有的肾科医生不分寒热虚实、不加辨证,有的对于肾衰竭期气血两虚,严重肾性贫血者仍施以血塞通、丹参液静滴,从而让患者并发心衰而不治;而有的中医医生在现代医学确诊病情后,不按中医辨证理论体系指导临床,而是处方跟着西医对症治疗感觉走,使中医疗效无功;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所以,无论是在当今医务界,还是大凡一个有良知的肾病专科医生在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的征途中,都有必要首先统一认识。应本着患者至上的唯一原则,自觉真正地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衰的工作。作为人类文明的两大医学重要成果,中西医都是防治疾病的有效手段,在对付危害人类健康的共同敌人面前,应当同仇敌忾,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应大力加强这方面的探索力度。国家也应加大这方面的宣传范围,或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法规大力提倡。只有首先统一认识,才能真正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有所作为。

2 慢性肾衰的中医病名归属认识

迄今为止,国内大多数中医肾病专家一致倾向于把慢性肾衰归属于“癃闭”、“关格”、“虚劳”、“肾风”等几个病证的范畴[3]。其认识病因病机、确立治疗原则也几乎据此展开。然而笔者通过对病名的文献整理研究和大量的临床实践,认为慢性肾衰的中医病名归属除了上述4个病症外,还应包括“郁证”、“痞满”、“眩晕”和“呕吐”等病名。因为慢性肾衰病发症多、病机本虚标实、错综复杂。临床表现常表里、上下、内外同病。病名归属范围较少则限制了临床的辨证思维,体现不了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的多样化优势和深入本质的鲜明特征,且与现代医学慢性肾衰各个分期和大多数并发症对应不全。如慢性肾衰临床表现主要有疲乏无力、少气懒言,恶心呕吐、纳呆腹胀,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小便短少,大便溏薄等症状,但也有一些患者情志抑郁、失眠多梦、嗳气腹满、潮热多汗、头重脚轻等。这些正是上述几个中医病证的一些主要表现。

3 把握中医辨病机本虚标实特点

慢性肾衰主要病因多由于各种病变迁延日久,脏腑功能虚损,其中以肝脾肾虚为主,病情逐渐发展所致,或因外邪侵袭、情志饮食所伤、劳累过度及药物治疗不当而使病情加重。诸多因素导致正气虚衰,浊邪壅滞而引发诸证。其发病机制特点可以“本虚标实”四个字来概括。本虚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损为目。以往大多数学者多认为本虚以脾肾虚损为主,然而根据气血阴阳互损关系,及至慢性肾功能衰竭期,往往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气血亏虚、脏腑虚损相兼为多。因此,笔者根据临床观察,认为慢性肾衰本虚总以脾肾气虚、肝肾阴虚为主。标实有外邪、水湿、瘀血、风痰诸类,而以湿浊和风动居多。因而,治疗慢性肾衰应虚实相兼、标本兼顾,即治标不忘固本、补虚须与泻实相结合。

4 结合治疗难点是中医分型论治与西医各期治疗的对应关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灵魂和精髓。它立足于中医对证候的辨与治,充分反映了中医治疗学的整体观。治疗慢性肾功衰就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进行辨证、立法、处方和用药,要求理、法、方、药的一致性。对于慢性肾衰患者的中医治疗,重在分型准确,对应性强。以下拟对慢性肾衰分为6型与西医各期并发症治疗相对应。

4.1 脾肾气虚湿盛型

气短懒言,纳呆腹胀,腰膝酸软,夜尿频多,大便溏薄。脉细,舌淡苔白腻。中焦寒湿偏盛可见怕冷,喜热饮;湿热偏盛则见发热,口干口苦等。此型可见于氮质血证后期,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辨证分析:本证脾肾气虚故气短懒言;脾虚运化无力则纳呆腹胀,大便溏薄或不实;肾虚开阖失常,固摄无权故见腰膝酸软,夜尿清长;脉细舌质淡红均示气虚之证。治法:补益脾肾、利湿化浊。寒湿偏盛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湿热偏盛用半夏泻心汤加减。现代医学对症治疗以纠正电解质紊乱为主。

4.2 脾肾阳虚湿盛型

此型由脾肾气虚发展而来。除脾肾气虚湿盛型表现外,有形寒肢冷,心悸气促、腹胀便溏,尿少肢肿等,舌淡体胖边有齿痕,脉沉细或沉迟等。此证可见于尿毒症期。治法:温补脾肾,方用真武汤加减。现代医学以替代疗法为主。

4.3 肝肾阴虚风动型

头晕眼花,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腰膝酸软,便秘尿少。舌红苔薄。此型多见于于氮质血证早期并发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治法:滋水涵木,平肝潜阳。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现代医学应针对高血压发病机制的诸环节以及个体化的原则进行治疗。

4.4 气血两虚

面色少华,唇舌淡白,气短乏力,心悸失眠,脉细、舌质淡。此证可见于慢性肾衰并发贫血症。辨证分析:本证以脾肾气血两虚,故见面色少华之血虚表现及气短乏力等气虚征象,舌质淡,脉细为气血两虚之象。治法:益气养血、培补脾肾。方以归脾汤或八珍汤加减。现代医学以纠正贫血为主,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肾性贫血。

4.5 脾肾阴阳两虚

临床表现:精神萎靡,极度乏力,头晕眼花,指甲苍白,腰酸肢冷,畏寒,舌质淡而胖,或见灰黑苔,脉沉细或弦细。辩证分析:本证为由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致脾肾阴阳两虚,故见精神萎靡,极乏力,腰酸肢冷,畏寒等脾肾阳虚表现,又见头晕眼花,指甲苍白等肾阴不足为主肝肾阴虚的表现,舌质淡而胖或见灰黑,脉沉细或弦细为脾肾阴阳两虚之表现。此证见于尿毒症期。治法:温扶元阳,补益真阴。方用济生肾气丸加减。现代医学以替代疗法为主。

4.5 肝郁脾虚湿盛型

临床表现:焦虑失眠,脘腹胀满,呕恶嗳气,食欲不振,大便不调,舌淡苔薄或厚腻,脉弦细。此证可见于慢性肾衰并发精神抑郁型。治法:疏肝健脾运湿。方用逍遥散加减。现代医学则应在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重视预防和缓解患者的精神抑郁状态,注意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从而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5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的重点是中西药物的有机结合5.1在现代药理的基础上辨证使用中药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的临床用药研究已进行了多年,对该病常用中药方剂也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系统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对一些药物的确切作用已获得比较中肯的结论。同时,对于某些中药治疗慢性肾衰的不同环节的作用机制也进行了科学的阐述。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和应用给治疗慢性肾衰用药赋予了许多新的内容,使慢性肾衰临床用药方法更为丰富、科学和实用,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要把这些现代药理研究成果有机地渗透到中医辨证论治的主方或基础方中去,要在现代药理的基础上辨证使用,要在确定具有某些环节药理作用的药物中尽量按证型组方或构成药物组,这样就能更好地切入中西结合的结合点,临床疗效就会更好。例如天麻钩藤饮是完全按照中医理论组成的方剂,而其中大多数药物经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几乎都有降血压的作用,这正是中、西医两套理论内在结合的一种有效运用,而此方用于治疗难治性肾性高血压常常是有效的。而现代药理研究如大黄等具有降血肌酐和保护肾功的作用[4],因而笔者在治疗慢性肾衰时就要很好地运用,但要注意必须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方能取效。5.2中西药物有机结合运用在慢性肾衰的治疗过程中,各个环节应用的西药品种越来越多,其作用机制和毒副反应都较明显。单味中药的作用则为多途径、效能较低、毒副作用较少,往往通过组方后才能提高疗效。勿庸置疑,中西药都有彼此的优势与不足,如何能更好地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最好的效应,是研究者长期不断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现在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肾衰的使用模式多为西药和中药各开一大堆给患者服用,对于使用后的具体效应机制则被忽略。这是现在中西医治疗慢性肾衰的一个最为薄弱的环节。笔者在临床上,如果把中药按现代药理研究显示的作用途径,多途径联用或单途径使用,着重把重心用在与西药作用途径合理配合的使用上,那么就有可能找到一条中西药有机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的理想途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的辨证分型与西医对症处理的关系是难点,而中药在现代药理基础理论指导下如何临床运用和中西药物怎样有机结合治疗慢性肾衰是重心所在,应加强这两方面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既要充分利用现代医学各种先进技术和方法,发挥西医对疾病定位、定性准确的长处,同时又要严格按照中医的辨证方法对疾病进行全面分析和处方用药。

参考文献

[1]李志军.中西合璧蠲短举长——浅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的优势与误区.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4,11(1):10-12.

[2]聂莉芳.慢性肾功能衰竭诊断与中医治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840-841.

[3]叶任高.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0-120.

慢性肾衰 篇1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1年1~12月收治慢性肾衰保守治疗患者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27~65岁。肾功能Scr 450~650μmol/L。基础病,慢性肾炎27(45%),糖尿病肾病5例(83%),高血压肾损害4例(67%),慢性间质性肾炎8例(133%),多囊肾2例(33%),其他及不明原因14例(233%)。

方法:用问卷形式对60例患者进行调查,分析他们存在的常见心理问题,并给予干预,1年后再次填写问卷,观察其变化。

结果

60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其中悲观、恐惧心理41例(683%),逃避、否认、不配合心理10例(167%),抑郁心理5例(83%),焦虑心理10例(167%),通过积极干预,80%患者心理问题可得到纠正。

讨论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总结慢性肾衰保守治疗患者常见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①悲观、恐惧心理:患者多知道慢性肾衰不能根治,总的发展趋势肾功能会逐渐进展,最终至尿毒症,部分患者认为到尿毒症阶段意味着无药可救,对未来的肾脏替代治疗,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移植治疗效果不信任、治疗方式(如置管、造瘘、手术)等恐惧,担忧进入肾脏替代治疗阶段经济花费大。在正规医院知道慢性肾“衰不能根治,又惧怕进入尿毒症阶段,渴望能治愈,遂病急乱投医,被社会上一些游医、私人诊所的可以治愈慢性肾衰”的宣传吸引,停止正规治疗,造成病情快速发展及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心理疏导措施,告知患者虽然慢性肾衰不能根治,但患者经积极配合的保守治疗,可以延长进入尿毒症的时间及控制各种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及减少花费;通过实例让患者认识到即使到了尿毒症阶段,也是有治疗手段的,如一部分维持性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腎移植患者均已存活10年以上,可以进行正常的工作、生活;关于进入肾脏替代治疗后经济花费问题,国家有医保、新农村合作医疗等保障政策,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患者及家属的经济负担。从而使患者消除悲观、恐惧心理,树立信心,接受正规治疗,减少不必要的经济花费。②逃避、否认、不配合心理:部分慢性肾衰患者因确诊时症状尚不明显,基本生活、工作还可进行,或者在社会、家庭中有一定的地位,逃避、否认已得病的现实,不接受治疗,不配合治疗,不按时服药及按时到医院复查复诊,以至病情较快发展或各种并发症再入院从而影响治疗效果、预后及增加经济花费。心理疏导措施,引导患者要有科学的观念,相信科学,相信化验结果,接受诊断;对慢性肾衰的发展规律要有认识,该病不能根治,总的发展趋势肾功能会逐渐进展,最终可至尿毒症,目前积极治疗的目的为尽量延缓其发展速度及治疗各种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不及时接受正规治疗,会造成肾功能较快进展及各种并发症,影响生活质量增加经济花费甚至危及生命;经过积极的治疗,大部分患者是可以正常工作、生活的,对其社会角色影响不大。③抑郁心理:抑郁患者通常具有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精力不济或疲劳感等典型症状,其他症状有集中注意能力降低,自我评价降低,自罪观念和无价值感,认为前途暗淡悲观,自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睡眠障碍,食欲下降等[2]。部分患者认为该病不能根治,需要一直用药,未来还可能要透析等,经济花费及家属负担大,自己正常工作、生活不能进行,生活质量低,思想负担重,表面上亦配合治疗,但拒绝与家人朋友交流,郁郁寡欢,失眠,对一切不感兴趣,甚至有自杀倾向。应对措施,给予心理治疗,通过倾听、解释、指导、鼓励和安慰等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自身疾病。该病虽然不能根治,但经积极配合的治疗,可以延长进入尿毒症的时间及控制各种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及减少花费。必要的药物干预,对症状明显者,请精神科医师协助治疗,适当给予抗抑郁药物应用。④焦虑心理:指缺乏相应的客观因素下,出现内心极度不安的期待状态,伴有极大的恐惧感[2],常伴有自主神经紊乱、肌肉紧张与运动性不安[2]。部分患者失眠、做恶梦、易惊醒,无明显原因觉头晕、胸闷、心悸、易出汗、紧张、恐惧等。应对措施,在精神药物治疗出现之前,心理治疗是焦虑症的主要治疗方法;从专业医生的角度向其讲解慢性肾衰的特点,树立其积极治疗的信心,请精神科医师应用行为治疗,如放松训练等处理焦虑引起的躯体症状,在生活方式上,鼓励其适当活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看电视、下棋、阅读等,可以把自己的紧张讲给亲人或朋友以宣泄;必要时应用抗焦虑药物。

慢性肾功能衰竭保守治疗患者作为一群体,在承受着疾病所带来的种种身体不适的同时,常常还承受着不为临床医生所注意的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这些心理问题同肾功能本身一样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它们的影响常常是无形的,积极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及时干预可以达到改善这部分人群生活质量、远期预后及减少经济负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黎磊石,刘志红.中国肾脏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269.

慢性肾衰 篇12

关键词: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心律失常,护理

现将2009年9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慢肾功能衰竭并发心律失常的39例患者的抢救护理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9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慢肾功能衰竭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16例, 女性23例, 年龄49~77岁, 平均 (56.2±8.5) 岁。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20例, 糖尿病肾病6例, 高血压肾病8例, 痛风性肾病3例, 狼疮性肾炎2例。透析时间1~17年, 平均6.4年。

1.2 血液透析方法

采用瑞典金宝AK-95型透析机, 透析器面积1.5m2, 每周透析2~3次, 每次4~4.5h, 透析液为碳酸氢盐, 血流速度维持在200~250m L/min, 透析液流速500m L/min。透析前后分别查血肌酐、尿素氮及Ka+、Na+、Cl-、Ca2+浓度。

2 治疗与转归

根据透析中出现的心律失常不同类型选择适宜的抗心律失常药, 同时积极寻找并去除诱因。伴有低血压或失衡症状者停止透析, 降低血流速度, 给予快速静脉输注生理盐水100~200m L, 静脉注射50%葡萄糖注射液40m L和 (或) 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20m L;伴有明显心力衰竭者静脉给予西地兰0.2~0.4mg治疗并吸氧;严重心律失常者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经以上处理, 心律失常大多能在下机前内缓解, 少数持续1~2d后逐渐缓解。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心律失常可使患者出现紧张、恐惧、悲观心理导致交感神经兴奋, 儿茶酚胺分泌增多, 病情加重[3], 因此, 做好心理护理非常重要, 安慰和鼓励患者, 使其消除恐惧, 改善紧张、焦虑心理,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配合进一步的治疗和护理工作。

3.2 一般护理

(1) 绝对卧床休息, 建立静脉通道, 根据医嘱合理用药; (2) 给予持续氧气吸入, 给氧3~4L/min, 以改善心肌缺氧, 降低心肌耗氧量, 缓解胸闷、气促等症状; (3) 心电监护, 严密监测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心脏危象往往突然发生, 有效的心电监护能够及时提供心脏信息, 心电图表现是识别症状的重要依据[2]; (4) 准备好除颤仪、气管插管等急救用品及急救药物, 使之处于应急状态; (5) 训练患者在床上排便, 保持大便通畅, 向其解释用力排便可使心脏负荷增加, 加重心肌缺血和氧耗并可诱发严重心律失常, 应避免过度用力或屏气, 如排便困难应及时告知护士采取相应措施。排便过程中密切监护心电图,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 用药护理:向患者说明所用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作用及不良反应, 嘱患者坚持服药, 不得随意增减药物的剂量或种类。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应密切观察药物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根据不同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给予相应的护理。

3.3 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进富含纤维素且清淡宜消化饮食, 少量多餐, 避免过饱。可选择韭菜、芹菜、香蕉等, 食用鲜奶、豆浆、白薯、核桃、芝麻、蜂蜜等润肠食物, 多进含钾盐的食物, 以减轻心脏负荷和防止低钾血症诱发心律失常, 保持大便通畅。忌烟、酒、茶、辣椒、可乐、咖啡等刺激性的食品饮料。

4 讨论

心律失常是血液透析过程中患者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 其发生可能与年龄、超滤量、并发症、血透相关性低血压及低血钾有关。慢性肾衰患者由于排泄及内分泌功能障碍, 体内肌酐、尿素氮及其他毒素聚积, 钙磷代谢紊乱, 酸中毒, 高血钾及继发性甲状旁腺素增高等, 对心肌有直接毒性作用;同时因水钠潴留引起高血压、高容量及严重贫血等因素是导致心肌结构、功能异常的主要原因。各种因素导致慢性肾衰患者心电生理不稳定, 极易造成心律失常。患者透析过程中发生心律失常时, 应即刻进行心电监护 (记录心电图) , 同时吸氧并降低血流量至150~180m L/min, 依据患者原发病、血压情况进行药物治疗。血压的稳定对心律失常患者有益, 对于最常见的室上性心动过速, 如伴有明显低血压给予停止脱水、补液 (或代血浆) 等使血压上升;如伴有血压明显升高、心绞痛等可给予硝酸甘油含服、美托洛尔口服;如伴有血压升高、心室率不快则可口含普通含硝苯地平片。然后依据心电图显示的心律失常类型给予维拉帕米、普罗帕酮、胺碘酮或地高辛、利多卡因、阿托品治疗, 轻症者口服给药, 重症者静脉用药, 如无效则停止透析治疗。严密的病情观察, 精心的生活护理, 合理的饮食指导,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及药疗的护理, 密切配合的抢救是患者转危为安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高俊娈.心律失常患者的观察与护理措施[J].临床合理用药, 2011, 4 (1A) :131~132.

[2]张冬.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及死亡危险度的相关研究[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6, 20 (5) :313.

上一篇:产品设计优化标准下一篇:养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