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系统

2024-12-07

慢性系统(通用9篇)

慢性系统 篇1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虽其预后比较好, 治疗药物比较多, 但是也需要加强护理干预, 需要根据疾病的发展规律及变化特点, 积极加强护理干预[1]。本文具体探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干预方法与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20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符合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标准;年龄20~80岁;对本文使用药物无过敏史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心血管、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妊娠或乳期妇女。其中男61例, 女59例;年龄24~79岁, 平均 (46.40±5.18) 岁;疾病类型:毛细支气管炎45例, 支气管炎60例, 肺炎10例, 其他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 同时给予日常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干预的基础上给予积极的护理干预, 具体方法如下: (1) 心理指导:积极向患者说明疾病是可控制的, 指导其自我疏导情绪, 良好的社会及心理支持作用。 (2) 饮食行为指导:减少钠盐的摄入, 多补充新鲜蔬菜;每餐饮食“七八分饱”。 (3) 认知干预:加强沟通交流, 给予关怀, 消除其抑郁心理以及焦虑情绪, 使患者养成积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行为模式。两组护理周期为14天。

1.3 观察指标:

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 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主要症状有所减轻, 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无达到上述标准。

观察两组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 主要为头痛、头晕、恶心等。

1.4 统计方法:

选择SPSS14.0进行数据分析, 率采用卡方检验, P<0.05代表差异显著。

2 结果

干预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3%显著高于对照组88.3% (P<0.05) , 且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具体结果见表1, 2。

3 讨论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内科常见多发病, 传统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以抗生素为主, 但在临床用药中耐药性不断增加, 导致预后效果不佳。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的影响备受关注。本研究治疗采用针对性强的护理流程干预, 使患者减少了敌对和情绪波动的发生, 使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失调得以恢复, 有利于患者康复。干预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3%显著高于对照组88.3% (P<0.05) , 且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5.0%) 显著低于对照组 (13.3%) (P<0.05) 。

总之,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治疗疗效,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干预方法与效果。方法: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与日常护理, 治疗组在对照组干预的基础上给予积极的护理干预, 两组护理周期为14天。结果:干预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3%显著高于对照组88.3% (P<0.05) , 且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疗效,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干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杨晓波, 周璐坤.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 34 (22) :34-35.

慢性系统 篇2

【关键词】 穴位贴敷法;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650 文章編号:1004-7484(2013)-11-6662-02

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高,病程较长,很多都是慢性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大[1]。尤其在老年群体中,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已经成为多发病和常见病,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因此,要积极采取措施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进行治疗。穴位贴敷法是中医上一种重要的疗法,操作简单,疗效显著,可用来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文章对110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采用穴位贴敷法治疗和护理的相关情况作了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110例进行研究,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54例。患者年龄最大为79岁,最小为16岁。疾病类型:慢性支气管炎45例,哮喘33例,过敏性鼻炎18例,肺气肿11例,慢性咽炎3例。本次所选病例排除有严重心肝肾疾病患者、过敏体质患者、糖尿病患者、处于疾病发作期患者、孕妇。

1.2 治疗方法 入选病例均用“冬病夏治”疗法,采用穴位贴敷法,自制药膏,主要成分为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将其研成粉末,然后用稀释的姜汁做成膏状,每次取2g,先将患者背部的汗液擦干,保持背部皮肤清洁,因为腧穴是内脏主要的经气输注之处,因此要对腧穴按摩数秒,当患者感到麻、酸、胀的时候,将药膏敷在患者双侧心俞、肺俞、膈俞上。贴敷时间为每年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连续治疗3年。

1.3 护理方法 ①贴敷前护理:在穴位贴敷之前要向患者说明治疗的机理,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正确的操作方法,同时明确治疗中的注意事项,让患者了解在治疗中会出现局部热、麻痒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水泡,让患者对此有心理准备。②贴敷护理:在整个操作中医护人员要坚持无菌操作,对患者病情密切监视,尤其要防止患者受凉。对于老年慢性呼吸道系统疾病患者来说,他们的身体机能下降,耐药性较差,在贴敷中应该严格全面考虑这些因素。③贴敷后护理:药膏贴敷后患者局部会出现烧灼感,如烧灼感非常明显,直接取下药物即可,不需要进行特殊的处理。如贴敷部位烧灼感明显,出现水泡,要告知患者不能用手抓挠,小水泡切忌弄破,要让其自行吸收。当水泡直径过大,需要做特殊处理,首先要对局部消毒,然后采用无菌注射器将水泡中的渗液吸出,最后将止痒粉和湿润烧伤膏直接涂到上面,3-4d后痊愈。皮肤愈合后早期会有色素沉积,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色素会逐渐消退,不会留下瘢痕。④生活护理:在药膏贴敷过程中患者饮食应该以清淡为主,1个月内禁烟酒,禁止进食辛辣、生冷的食物。在贴敷4-6h内不宜洗澡,局部不用肥皂。患者要注意保暖,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预防感冒。

1.4 疗效评价标准 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减轻,在冬季仍有发作,但发作次数减少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未改善为无效。总的治疗有效率为显效率+有效率。

2 结 果

本组110例患者采用穴位贴敷法治疗,显效54例,有效48例,无效8例,总的治疗有效率为92.7%。8例治疗无效的患者主要是未坚持治疗。

3 讨 论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在冬季发病较多,主要与气候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多数患者症状冬重夏轻,这部分患者属于阳虚性体质[2]。因此,治疗时间应该以夏季为宜,需要通过春夏养阳,改善患者阳虚体质,让患者阳气充沛,恢复到健康状态。在本组研究中采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方法对患者相关穴位进行刺激,使患者经络畅通,气血调和。此种治疗方法与其他给药途径相比,减轻了患者的不良反应,降低了对患者肝脏以及胃肠道的刺激,药物作用能充分发挥[3]。贴敷时间选择在三伏天,主要是因为三伏天是1年的阳中阳,而午时是1天中的阳中阳,在这个时候人体的穴位毛孔充分张开,贴敷药膏后,药物会通过穴位、经络等渗透到体内,产生较强的作用。

在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过程中,护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优质的护理工作不仅能提高患者的配合度,而且能通过合理的饮食指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疾病诱发因素,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陶香梅.老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特点和护理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5):170-171.

[2] 苗英丽.补气法在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11(3):43-44.

慢性系统 篇3

关键词:大黄,慢性肾功能衰竭,评价

慢性肾功能衰竭 (chronic renal failure, CRF) 是多种肾脏疾病持续进展的最终结局。是各种肾脏疾病导致的肾功能进行性减退, 出现的一系列的症状和代谢紊乱所组成的临床综合征。自从替代疗法问世已来, CRF的治疗有了很大进展, 但由于条件制约不能得以广泛推广。现代医学对于CRF的治疗多采用治疗原发病、消除可逆因素来延缓CRF的进展, 但治疗费用偏高。如何从祖国医学中寻求有效防治CRF的新措施越来越受到广大医药工作者的重视。传统中医理论认为中药大黄能泻湿浊、解毒活血, 近十年来国内对大黄治疗CRF进行了广泛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本文主要通过已经发表的文献来系统评价大黄及其方剂对肾功能衰竭的疗效及其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库

Pubmed, 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 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重庆维普。检索时间截止到2011年5月。

1.2 检索策略

外文以“chronic renal failure、chronic kidney disease、rheum、rhubarb、emodin”为主题词进行检索, 中文以“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不全、大黄、大黄酸、大黄素”为主题词进行检索。

1.3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国内外于2011年1月之前的发表的大黄治疗CRF的随机对照试验 (RCT) 或临床对照试验 (CCT) 。患者必须处于CRF失代偿期 (SCr>178μmol/L) 。治疗组采用大黄或其方剂治疗, 治疗及随访时间在2月以上。

排除标准:存在肾功能不全时有加重肾功能损害的可逆因素但未做处理的, 如感染, 水、电解质紊乱, 酸碱失衡, 高血压等。

1.4 干预措施及结果指标

治疗组是用大黄及其方剂, 剂型/计量/给药方式不限。还使用了基本的常规治疗 (优质低蛋白饮食, 控制血压, 纠正水电解字紊乱和酸碱失衡/利尿/抗感染治疗等基本治疗) 。

观察指标主要观察指标:终末期肾病 (ESRD) 发生率或需要肾脏替代治疗 (透析或肾移植) 的病例, 发生副作用的例数。次要指标:肾功能的改变, 包括血肌酐 (SCr) 、尿素氮 (BUN) 、血红蛋白 (Hb) 、血浆白蛋白 (Alb) 、三酰甘油 (TG) 、胆固醇 (TC) 、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

1.5 质量评价

采用随机方案隐藏和Jada质量记分法对纳入的RCT/CCT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 RCT计分为1~2分为低质量研究, 3~5分为高质量研究。

1.6 统计分析

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4.2软件进行资料的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比值比 (OR) , 连续变量采用均数差 (Std.mean difference, Std.MD) 表示疗效, 二者均以效应值和其95%可信区间 (confidence intervals, CI) 表示。当确定meta分析结果存在异质性时 (异质性检验P<0.1) 用随机效应模型 (random effects model) 表达, 反之用固定效应模型 (fixed effects model) 表示。如异质性过大不能合并效应量则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对研究文献的描述

样本大小及患者的一般特征:23篇RCT/CCT中包括受试对象共计1916例。受试对象的性别比男∶女=1126∶790。

治疗前临床特征:受试者的肾功能相差较大, 有3篇的受试对象是维持血液透析的, 3篇的受试对象仅为氮质血症期的, 8篇的受试者为氮质血症期和肾衰竭期, 9篇的受试对象是包括了氮质血症期到尿毒症期的非透析患者。干预措施:包括大黄单方口服, 复方的中药胶囊, 中药丸剂, 中药冲剂口服, 含大黄的中药灌肠, 及含有大黄的复方中药口服或灌肠加血透。

2.2 纳入试验的方法学质量

所纳入的23篇文献的JADA评分, 1分的13篇, 2分的7篇, 3分的3篇。所有研究均未描述是否进行随机方案的分配隐藏。

2.3 Meta分析的结果

2.3.1 进展至终末期肾病和进行血透的的病例数

有5篇研究报告了进展至终末期和必须进行血透的情况。治疗组有362例, 其中进展到终末期和进行血透的人数为43例;对照组有310例。进展到终末期和进行血透的人数为81例。Meta分析显示, 大黄对于减少ESRD的发生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37, CI (0.25, 0.55) ], 见图1。

2.3.2 主要肾功能指标

(1) 大黄与非中药治疗处理或其他西药的比较:经Meta分析显示:大黄在降低血肌酐、尿素氮的疗效具有统计学意义。Scr:Std.MD-0.59, 95%CI-0.81~-0.38.BUN:Std.MD-0.43, 95%CI-0.62~-0.2。 (2) 血透治疗的患者中, 使用大黄对降低血肌酐、尿素氮与使用非大黄治疗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大黄与其他中药相比:在降低SCr、BUN方面上, 两者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2.3.3 临床症状和体征

有14篇文献报道了症状与体征的改善情况。由于症状和体征非定量指标, 故进行描述。其中只有1篇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其余的都是治疗组相对优于对照组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4 不良反应

共有9篇文献报告了副作用的观察。主要为腹泻、稀便、和大便次数增多, 减少用量和饭后给药后症状缓解。梁小波报道中出现个别的头痛, 但可耐受。高智中报道中出现了对照组的大便干结。俞雨声报道中中西医结合组和对照组中出现了18例高血钾, 发生在血肌酐>540时, 服用碱性药物后均回复正常。张景红也出现了相同状况, 给予速尿后纠正。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黄在减少肾功能进展至ESRD患者例数方面有疗效[]。

在改善肾功能方面, 大黄与非中药治疗相比, 在降低血肌酐、尿素氮方面有明显的疗效。大黄在血透患者中的疗效不明显, 其原因可能为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其残存的肾功能很, 很难靠药物的作用来改善肾功能。

在改善贫血和营养不良的疗效方面, 相对其他的非中药治疗, 大黄能提高血红蛋白含量, 提高白蛋白含量。在透析患者中并未体现出其疗效。与其他不含大黄的中药相比, 在提高血红蛋白和白蛋白上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在改善脂质代谢紊乱方面, 大黄相对于其他非中药治疗措施, 本研究显示出其可降低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在透析患者中并未提及, 在与不含大黄的其他中药相比, 也未提及。

慢性系统 篇4

资料与方法

2006年6月~2007年10月采用低温等离子系统治疗小儿慢性扁桃体炎(或肥大)及(或)腺样体肥大88例,其中男52例,女36例;年龄13个月~10岁;病程2个月~6年。其中66例有睡时打鼾、张口呼吸、憋醒、记忆力下降现象,部分患儿有耳鸣、耳闷症状(扁桃体、腺样体均肥大38例,单纯扁桃体肥大17例,单纯腺样体肥大11例);22例扁桃体反复感染,无打鼾症状,1例患者合并有心肌炎。

治疗方法:88例患者均全麻插管后低温等离子系统双侧扁桃体及(或)腺样体切除术,术后静滴抗生素3-5天。

手术方法:患者仰卧于手术台上,全麻插管后,肩下垫枕,口周常规消毒,铺巾。开口器撑开口腔,如行扁桃体切除则夹持1侧扁桃体,低温等离子70刀头于扁桃体被膜将扁桃体完整切除,同样切除另1侧扁桃体。如行腺样体切除则经鼻下细导管将软腭拉开,70°鼻内镜直视下,低温等离子70刀头将腺样体切除至椎前筋膜,两侧至圆枕,上至后鼻孔、鼻中隔后缘。清理术腔,无残留,无出血,无副损伤,撤掉细导管、开口器,观察病人呼吸平稳,撤掉麻醉导管,病人安全返回病房。术中70刀头切除时能量级选择8档,凝血选择4档。

结果

88例手术患者中,双侧扁桃体、腺样体同时切除38例,单纯扁桃体切除39例,单纯腺样体切除11例。术后追踪随访6个月:显效:打鼾完全或基本消失、无腺体残留、无再感染77例(87.5%);有效:轻微打鼾、无憋醒现象、无腺体残留、无再感染10例(11.4%);无效:仍有打鼾、憋醒现象、腺体残留、再感染1例(1%)。总有效率98.9%。且术后均无出血现象,均无腺体残留,术中出血量为传统手术的10%~25%。1例术后症状缓解不满意者是肥胖患儿,舌根肥厚、咽腔狭窄,术后虽呼吸困难缓解但仍有打鼾憋醒现象。

讨论

慢性系统 篇5

关键词:慢性病,监测,WinForm,C#

1 引言

慢性病的监测与治疗是当今医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1],而对于慢性病的持续监测与评估是治疗慢性病的基础与重点[2]。没有全面准确的病程信息和用药信息,便难以对患者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建立科学合理的慢性病监测系统,将大大提高我国在慢性病监测领域的信息化和高效化程度。

当前,我国以社区/干休所为基础的医疗信息系统为慢性病监测与预防提供了稳固的信息平台。开发社区/干休所医疗系统下的慢性病监测系统对于防治慢性病具有良好的现实价值。本文介绍了慢性病监测系统中后台管理程序的设计。程序在Winform平台采用Web Service架构,分为5个主要功能模块,采用Visual Studio 2008软件C#语言编程实现[3,4]。

2 系统开发技术研究

2.1 Winform

Winform,即Windows窗体,是一种可以创建应用程序的用户界面,并具有可使用任何一种.NET支持的语言编写应用程序的功能。Winform应用程序一般都有一个或者多个窗体提供用户与应用程序交互。窗体可包含文本框、标签、按钮等控件。

2.2 Web Service架构

Web Service也叫XML Web Service,是一种可以接收从Internet或者Intranet上的其他系统中传递过来的请求的轻量级独立通讯技术。它是一种构建应用程序的普遍模型,可以在任何支持网络通信的操作系统中实施运行。各应用程序通过网络协议和规定来访问Web Service,通过Web Service内部执行得到所需结果。Web Service可以执行从简单的请求到复杂商务处理的任何功能。一旦部署以后,其他Web Service应用程序可以发现并调用它部署的服务。

2.3 C#语言

C#语言是由微软公司发布的,从C和C++衍生出来的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它继承了C语言和C++强大的编程功能,同时,借鉴了Delphi的特点,与组件对象模型(COM)直接集成,已经成为微软公司.NET Windows网络框架的主角,成为了ECMA与ISO的标准规范。

C#是目前为止最好的编程语言之一,它几乎集中了所有关于软件开发和软件工程研究的最新成果:面向对象、类型安全、组件技术、自动内存管理、跨平台异常处理、版本控制、代码安全管理等。

3 慢性病后台管理程序模块设计

慢性病后台管理系统是慢性病监测系统的核心部分,此部分包含数据接口、监测图表绘制、统计图表绘制等核心模块,是慢性病监测信息采集及信息处理的主要部分。程序采用模块化设计,由5个操作模块组成,分类模块的组成如图1所示。在操作界面的设计上力求布局直观合理、归类清晰,操作便捷。

3.1 系统管理模块详解

系统模块包括系统登录、管理员管理、操作记录、职业信息、权限设置及打印参数设置6个部分。

(1)系统登录模块,调用Web Service发布的服务类,并运用异步调用的方式进行用户验证。通过账户读取登录管理员所属区域及管理权限,实现权限细化及区域化管理的目的。

(2)管理员管理模块,提供管理员账户的操作功能,设置管理员所属区域。

(3)职业信息模块,是患者职业信息初始化码表,是进行后期监测统计的重要参数之一。

(4)权限设置模块,采用双Grid View列表间传值进行权限分配。权限设置基本单位为“模块”,即以功能模块为单位对管理员进行权限划分。

(5)操作记录模块,调用Web Service服务中的类,为系统关键模块操作提供可追述记录。

(6)打印参数设置模块,调用Web Service中的类,为系统添加多个打印参数。

关键程序代码如下:

3.2 患者信息模块详解

患者信息模块包含患者管理、慢性病关联、病历管理及治疗记录管理4个部分。该模块主要任务为搜集患者相关信息,并将数据提供给慢性病模块;集成数据接口,支持指定格式的患者信息数据接口。

(1)患者管理模块,包括对患者信息的基本维护、数据打印及数据接口等功能。数据接口实现数据的导入及导出。数据导入采用OLEDB接口,通过DataSet对象抓取Excel表单中的数据,再经由LINQ进行数据入库;导出功能由Office类转存到Excel表中实现。数据导入模块OLEDB接口与DataSet对象结合,进行数据抓取核心程序:

(2)慢性病关联模块,将在库患者信息与需监测的慢性病相关联,并将关联信息保存在数据库中。调用WebService服务类,通过LINQ进行数据库操作。

(3)病历管理模块,负责患者病历信息记录,与患者信息为多对一关系。支持患者信息快速检索、数据导出及打印、多附件上传等功能。

(4)治疗记录模块,监测患者用药记录、医生回访记录等。采集监测数据作为患者监测信息,为患者病程发展与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3.3 慢性病管理模块详解

慢性病管理模块包含慢性病基础信息录入及分类、慢性病参数配置2大部分。前一部分是作为慢性病信息的初始化功能,与起初建立的分类信息进行绑定。通过调用Web Service类实现;后一部分确定慢性病监测参数。参数与慢性病为多对一关系,同一慢性病对应一组监测参数,保证监测标准的统一性。

3.4 慢性病监控模块详解

慢性病监测模块是慢性病监测系统的核心模块,从功能上分为监测提醒与监测管理2个部分。监测管理模块又分为监测信息录入、个人监测图表绘制及治疗信息查阅3个部分。

(1)慢性病监测提醒模块,旨在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慢性病设置周期性监测提醒。系统主界面加载时,通过LINQ加载提醒数据,并转换为DataSet对象对数据列表进行填充。

(2)监测图表的绘制是监测模块的技术难点,引用Windows.forms.DataVisualization类进行图表绘制,调用Chart控件进行参数传递及图表绘制。个体监控流程如图2所示。

监控数据录入时,系统将自动匹配慢性病相关参数,用户选择监测时间点,录入数据并选择监测状态,保存后完成数据采集步骤。所录入数据将即时更新于监测图表之上。监测图表生成后,使用LINQ从数据库中获取监测数据。程序可以支持数据导出、打印图表预览及打印功能。监控数据录入时,如图3所示,系统将自动匹配慢性病相关参数,用户选择监测时间点、录入数据并选择监测状态,保存后完成数据采集步骤。这里的监测状态包括:检测中、终止及死亡3类,是监测统计的重要指标之一。所录入数据将即时更新于监测图表之上。程序实现图表数据加载时,用DataTable作为数据对象,进行数据行列转换。

3.5慢性病监测数据统计模块详解

监测数据统计模块旨在实现对慢性病监测数据的横向监测。在监测数据大集中的前提下,参考医疗统计学设定的统计模块。慢性病监测数据的横向统计可为慢性病发展趋势、区域结构等领域的研究提供至关重要的研究数据,使医疗机构能更有力地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将统计模块分为4个部分,通过采用柱状图、饼状图及曲线图3种图表,直观形象地为用户提供监测统计数据。

4 工作流程及数据库表设计

4.1 后台管理系统

整体工作流程如图4所示。

使用系统时,参数设置→基础信息管理→数据录入的顺序不可颠倒,系统参数的初始化将影响基础信息录入的完整性及基础信息的打印功能,监测数据的录入则依赖基础信息的完整性及参数关联。

4.2 数据库表设计

作为慢性病监测系统的核心部分,监测管理系统拥有较为复杂的数据库结构。数据库表单的设计与结构关系到系统运行的效率和能力。根据所设计系统的工作需求,在进行数据库设计时必须根据各表单之间的关系进行业务逻辑的合理划分。

数据库依据数据的用途将所涉及到的基础表单设计划分为以下5大类:

(1)码表类表单,为系统提供基础的信息码表,是系统初始化参数的数据基础;

(2)系统类表单,系统初始化模块所涉及的数据库表,旨在为系统参数初始化模块提供完善的数据支撑;

(3)患者信息类表单,对应管理系统患者信息模块,为患者信息、病历信息、治疗信息提供对应数据库表支撑;

(4)慢性病类表单,对应系统慢性病模块,此模块与患者信息模块密切关联,同时也为监测数据采集模块提供重要的参数配置及数据基础;

(5)监测类表单,监控模块提供核心数据支撑,是存储监控数据的主要表单,为统计图表生成提供数据依据。

5 结语

后台管理程序是慢性病监测系统的核心部分,通过Winform管理平台进行包括患者信息、病历、治疗信息、慢性病监测信息在内的数据采集工作,利用Web Service进行业务逻辑处理,并最终将数据存储到数据库端。管理平台间可以进行数据共享,实现数据大集中与多点管理。程序设计在做到结构清晰、多点分布式管理的同时,具有良好的扩展性与可移植性,便于程序的后期维护与升级。

参考文献

[1]中华预防医学会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分会.慢性病的流行形势和防治对策[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5,15(1):35-38.

[2]王明时.医院信息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Longfu Zhou,Yibing Shi,Yanjun Li.Parameter Selection,Analysisand Evaluation of an Improv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er with Lead-ership[J].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iew,2010,34(4):343-367.

慢性系统 篇6

慢性病的监测与治疗是当今医学界的全球性问题[1,2], 对不同人群, 各种慢性疾病的持续监测与评估是有效治疗慢性病的基础与重点[3,4]。全面准确的病程信息和用药信息是为病员设计合理有效治疗方案的基础。因此, 建立科学合理的慢性病监测系统, 有利于提高我国在慢性病监测领域的信息化和高效化程度。

当前, 我国已开始逐步建设的社区/干休所基础医疗信息系统, 该系统为慢性病监测与预防提供了稳固的信息平台。开发社区/干休所医疗系统下的慢性病监测系统对于防治慢性病具有积极的现实价值。本文介绍了慢性病监测系统中前台查询程序的设计。程序在WebForm (负责封装用于用户端显示的数据) 平台上采用WebService (在线应用服务) 架构, 分为3个主要功能模块, 采用基于Visual Studio 2008的C#语言[5,6]编程实现。

1 系统开发技术研究

1.1 WebForm

WebForm[7]负责封装用于用户端显示的数据。充当在视图及程序之间传输、处理数据的媒介 (包含视图页面中传输进来的数据, 可以把表单中传来数据快速存入模型对象) 。WebForm的toPo方法可以进行数据校验, addPo方法可以根据对象的属性、名称传到视图中。

1.2 WebService架构

Web Service[8,9]也称之为XML WebService, 是一种独立的通讯技术, 它可以接收从Internet或Intranet上的其他系统中传递过来的请求。它是一种用于构建应用程序的普遍模型, 可以在任何支持网络通信的操作系统中实施运行。应用程序通过网络协议和规定来访问Web Service, 通过Web Service内部执行得到所需结果。WebService部署完成后, 其他Web Service应用程序可以发现并调用它部署的服务。

1.3 C#语言

C#是微软公司发布、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编程语言之一。它由C和C++衍生而来, 既继承了C和C++强大的编程功能, 又综合了VB简单的可视化操作和C++的高运行效率。C#具有强大的操作能力、优雅的语法风格、创新的语言特性和便捷的面向组件编程的支持, 已经成为.NET开发的首选语言。C#几乎集中了所有关于软件开发和软件工程研究的最新成果, 具有面向对象、类型安全、组件技术、自动内存管理、跨平台异常处理、版本控制、代码安全管理等优点。用C#开发应用软件可以大大缩短开发周期, 已经成为Windows平台上的编程主角, 在系统软件编写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 慢性病前台查询程序模块设计

慢性病前台查询系统是慢性病监测系统的核心部分, 主要包括:系统维护、信息窗口及个人信息查询3大模块。实现的主要功能:为用户提供前台个人信息查询、慢性病监测信息查询;提供集新闻、健康知识传播、留言互动于一体的简易门户;借助WebService架构, 查询系统可直接使用发布的服务进行个人信息查询及慢性病监测信息查询, 从而实现监测信息对用户开放。

2.1 主要功能模块

(1) 系统维护模块。主要进行管理员及网站基本信息管理: (1) 管理员信息模块维护; (2) 用户激活信息模块维护; (3) 网站联系信息模块维护及前台展示; (4) 网站友情链接模块维护及前台展示。

(2) 信息窗口模块。管理员在后台进行信息维护, 用户可通过网页门户进行信息浏览及互动: (1) 新闻信息模块维护及前台展示; (2) 宣传信息模块维护及前台展示; (3) 通告信息模块维护及前台展示; (4) 留言互动模块维护及前台展示。

(3) 个人信息查询模块。为用户提供了自助查询本人相关信息的平台: (1) 个人基本信息查询; (2) 个人监测信息查询。

2.2 工作流程 (图1)

前台查询系统分为管理员入口与用户入口2部分, 管理员通过登录到后台管理界面进行系统管理, 用户则直接进行信息浏览, 但对于个人信息及监测信息则必须进行激活, 方可浏览。

2.3 数据库表设计

查询系统旨在建立医疗机构与用户间简单、直观的信息宣传及互动平台, 并为慢性病监测系统提供一个能与用户交互的信息渠道。查询系统数据库表设计分可分为系统维护表与信息维护表2部分。

(1) 系统维护表类共包含4张库表: (1) 用户表用于普通用户激活后用户信息的维护管理; (2) 管理员表用于管理员账户信息的维护; (3) 联系信息表用于维护网页前台联系信息的展示; (4) 友情链接表用于添加及维护合作网站链接信息, 为用户提供站间信息分享与快速访问。设计图, 见图2。

(2) 信息维护表类共包含5张库表: (1) 健康知识宣传表为信息窗口宣传之一, 用于健康知识专栏信息维护管理; (2) 新闻信息表为信息窗口宣传之一, 用于新闻信息专栏信息维护; (3) 通知信息表为滚动通知栏信息维护表; (4) 咨询信息表与咨询回复表以信息表ID为外键、共同构成互动咨询平台的信息管理表单。设计图, 见图3。

3 模块程序实现与应用

慢性病查询系统是为病员提供便捷的网络门户, 使病员能快捷地进行信息查询。从结构上, 本系统可分为后台维护与前台信息展示2部分。前台信息展示, 在功能上可分为个人信息及监测信息查询模块与公共信息浏览模块。

3.1 WebService架构搭建

WebService架构在慢性病监测系统平台建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连接系统前端与后台数据库的桥梁。绝大多数进行数据处理的程序是在WebService中进行实现的, 并通过服务的方式向外发布。前端系统通过调用WebService发布的服务类与后台数据库的数据进行交互。本文中WebService与数据库交互通过LINQ建立。WebService.cs中包含所有方法的实现, 通过Web服务发布。由于WebService完全基于XML语言进行发布, 这使它独立于软件供应商标准以外, 使其具有很强的拓展性。

3.2 后台管理与维护

后台维护部分主要负责对门户网站系统参数及前台展示信息的维护工作, 用户通过系统登录进入后台管理界面。

3.3 前台信息展示

个人信息的查询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查询与个人监测信息查询;公共信息浏览模块则包括新闻、知识宣传、通知及在线咨询平台。

个人监测信息图表的数据采集调用WebService类进行实现, 体现了WebService架构复用性高的优势, 核心代码如下:

4 结论

前台查询系统由一个主模块及3大主要功能模块组成。程序2部分均采用WebService架构, 在做到结构清晰、多点分布式管理的同时, 具有良好的扩展性与可移植性, 便于程序的后期维护与升级。

病人可以通过该查询系统对自身病情发展进行了解, 并可根据医生建议进行持续、科学的系统治疗。系统同时能实现文件保存、数据浏览、数据接口、报表生成等功能。

后台管理程序是慢性病监测系统的核心部分, 通过Webform管理平台进行包括病人信息、病历、治疗信息、慢性病监测信息在内的数据采集工作, 利用WebService进行业务逻辑处理, 并最终将数据存储到数据库端。管理平台间可以进行数据共享, 实现数据大集中与多点管理。程序设计在做到结构清晰、多点分布式管理的同时, 具有良好的扩展性与可移植性, 便于程序的后期维护与升级。

参考文献

[1]中华预防医学会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分会.慢性病的流行形势和防治对策[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5, 15 (1) :35-38.

[2]王明时.医院信息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3]Longfu Zhou, Yibing Shi, Yanjun Li.Parameter selection, analysisand evaluation of an improved particle swarm poptimizer withleadership[J].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iew, 2010, 34 (4) :343-367.

[4]Laurence.Moroney.ASP.NET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5]孙靖, 吴飞, 秦翔鹏.基于Web服务的放射科计费与影像查询系统[J].中国医疗设备, 2012, 27 (1) :24-27.

[6]李红信, 范玉顺.基于Web Service的异构工作流管理系统的集成和互操作研究[J].信息与控制, 2003, 32 (3) :16-19.

[7]杨宏桥, 吴飞, 刘玉树, 等.基于SOA的医院信息系统集成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 2008, 29 (1) :65-69.

[8]李泰环, 赵志云, 吴飞.基于Web Services面向服务架构的PACS系统集成[J].电子测量技术, 2007, 30 (11) :193-196.

慢性系统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50例, 男30例, 女20例;年龄12~64岁, 平均26岁。病史1~20年, 平均5年。病情分级:下鼻甲肿大或肥厚紧贴鼻中隔或鼻底为3级, 与鼻中隔和鼻底尚有缝隙为2级, 轻度肿大为1级。本组50例中, 3级12例, 2级23例, 1级15例。

1.2 治疗方法

患者取坐位, 首先清理患者鼻腔分泌物, 每侧鼻腔用1%地卡因棉片做常规表面麻醉。射频工作能量控制在3~4V, 作用时间为16s左右。操作前将射频头沾生理盐水, 刺入点为下鼻甲前端、下缘或内侧面。射频头进入下鼻甲黏膜时, 止血2~3s, 进入下鼻甲体由前向后渐进性消融10s;退出下鼻甲黏膜时, 再止血2~3s, 每侧1~2次, 最多不超过3次。治疗达到以下标准: (1) 消融后下鼻甲内侧面与鼻中隔宽度在2~3mm以上; (2) 下鼻甲黏膜完整, 表面光滑, 回缩均匀; (3) 患者感觉鼻通气明显改善。术后用1%麻黄素滴鼻, 以减轻反应性水肿, 按时复诊。

1.3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治疗后下鼻甲恢复正常;有效:下鼻甲肿大或肥厚比治疗前改善1~2级;无效:治疗后下鼻甲肿大或肥厚无变化。

2 结果

50例患者均进行了双侧下鼻甲射频消融治疗, 术中无明显不适, 患者均能顺利配合。术后数小时, 鼻分泌物增多, 出现鼻塞, 2d后缓解;术后3d下鼻甲稍充血肿大, 刺入点附有点状伪膜;术后1周左右, 大部分患者反应明显好转;5周左右达最佳疗效。一次性治愈患者45例, 经二次治疗后治愈2例, 治疗有效2例, 无效1例;治愈率为94%, 有效率98%。

3 讨论

慢性肥厚性鼻炎所致的下鼻甲肥大是鼻塞的常见原因, 保守治疗和手术切除是过去常用的治疗方法, 但前者治疗不确切, 后者难以准确掌握切除的范围, 不能达到有效治疗。

鼻腔生理学认为, 下鼻甲粘膜具有加温、加湿功能, 因此, 下鼻甲肥大理想的治疗方法, 应是在保证下鼻甲粘膜完整的前提下缩小下鼻甲的体积, 以恢复正常的鼻腔气道而不破坏下鼻甲的生理功能。

双极射频低温等离子手术与微波、激光等高温热效应治疗方式不同, 它不会使组织炭化, 也不损伤周围及深层组织, 且可立即减少组织容积, 并且是在较低的温度下 (40~70℃) 发挥治疗作用。它具有快速、出血少、射频头与下鼻甲组织无粘连、术中及术后疼痛轻、康复快等特点, 在黏膜下定位进行组织减容, 并增加组织张力。

该方法最大优点是:术中患者痛苦少, 一般局麻即可耐受;术中无出血;治疗温度低, 作用范围有限, 对周围组织损伤极小;可以重复治疗, 一般间隔3~4周即可进行;下鼻甲粘膜保留良好, 较好的保留了下鼻甲的功能;术后患者无需填塞纱条, 感觉良好, 且在短期内即可康复;鼻黏膜损伤轻, 最大限度保留了纤毛功能, 更符合鼻腔生理要求;术后反应轻, 未发现有鼻干、结痂、鼻腔粘连及过度通气等并发症。

如有下述原因, 操作易出血: (1) 操作不当。 (2) 高血压患者。 (3) 妇女月经期及其前后。 (4) 刀头穿透黏膜。若有出血, 止血后清理鼻腔, 可再次操作, 或改日治疗。若患者来诊时已用减充血剂, 下鼻甲已收缩, 则进刀困难, 可采取以下措施: (1) 患者停药, 待下鼻甲恢复至用药前状态再治疗。 (2) 鼻腔表麻后, 沿下鼻甲下缘注射1%利多卡因盐水2~3m L, 使下鼻甲膨胀后, 再行治疗。本组4例患者使用过滴鼻药, 其中3例当即治疗, 均一次痊愈。

影响疗效的原因: (1) 治疗后4~6周内上呼吸道感染。 (2) 高血压患者长期用降压药致下鼻甲血管扩张。 (3) 操作不当或下鼻甲消融未达最佳效果时即停止治疗。 (4) 伴有鼻部其他疾病。本组1例治疗后发生上呼吸道感染;1例高血压患者。上述2例治疗效果受到影响。1例无效者, 与下鼻甲骨增生肥大或鼻中隔偏曲有关, 经相应手术治疗后均痊愈。

摘要:慢性鼻炎临床上多采用硬化剂注射、冷冻、微波、激光等方法治疗, 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双极射频低温等离子手术系统, 治疗慢性鼻炎, 疗效好,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射频消融术,慢性鼻炎

参考文献

慢性系统 篇8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选自我院2004年2月1日-2008年1月31日4年所有住院患者。

1.2 入组标准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且

住院时间>5年, 总病程>15年, 共收集病例822例, 其中合并神经系统疾病23例。

1.3 统计方法按性别、发病年龄、病程、住院时间、起病

形式、首发症状、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精神症状的变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预后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822例慢性精神分裂症中合并神经系统疾病者23例, 发病率2.8%, 其中男16例, 女7例, 男女之比为2.2∶1。

2.2 23例慢性精神分裂症合并神经系统疾病中 (住院时间>5年, 病程>15年) , 41岁~50岁4例, 占17.

4%, 51岁~60岁6例, 占26.1%, 61岁以上13例, 占56.5%。合并神经系统疾病与年龄呈正相关。

2.3 起病形式、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首发症状:

急性起病5例, 占21.74%, 亚急性起病8例, 占34.78%, 慢性起病10例, 占43.48%, 慢性起病者明显多于急性起病。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首发症状: (1) 以意识障碍为首发症状者占16%, 以脑梗死、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等脑血管病和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为主; (2) 以共济失调、不协调性运动障碍为首发症状者占63.1%, 以脑萎缩、多发性硬化、阿尔茨海默病、肝豆状核变性、帕金森病等多见; (3) 以感觉障碍为首发症状者占20.9%, 多见于周围神经炎。

2.4 精神症状的变化:

合并神经系统疾病后精神症状复现或出现新的精神症状者占48.2%, 精神症状无变化者占45.5%, 患者以感觉和运动障碍为主诉者仅为3.3%。

2.5 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病理反射 (巴彬斯基征) 阳性9例, 占39.13%, 肌张力增高15例, 占65.22%, 共济失调的试验 (包括指鼻试验、指指试验、轮替动作、跟-膝-胫试验、Romberg sign) 阳性17例, 占73.91%, 感觉 (痛、温、触觉) 异常3例, 占13.04%。

2.6 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

所有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均以中等剂量维持治疗者为主, 其中经典抗精神病药物8例, 占34.78%, 新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者3例, 占12.04%, 氯氮平治疗10例, 占43.48%, 未服药物2例, 占8.7%。

2.7 预后:

所有23例慢性精神分裂症合并神经系统疾病者治愈2例, 缓解10例, 死亡13例, 分别占8.7%, 43.48%和56.52%。

3 讨论

3.1 本调查提示慢性精神分裂症合并神经系统疾病有随

着年龄增加发病率增高的特点, 可能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独立群体中有此特点, 但缺乏与正常人群对照性研究资料, 提示精神病专科医院重视慢性病程患者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的风险。神经、精神是相互交叉的学科, 二者所涉及多种精神及神经功能紊乱临床表现错综复杂, 因此应全面掌握其共性和个性临床特征, 熟悉慢性精神分裂症合并神经系统疾病时的临床表现, 及早发现, 对于提高临床的确诊率、减少误诊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3.2 慢性精神分裂症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除常见原因外, 还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慢性精神分裂症由于长期住院和封闭治疗, 患者体力活动减少→脂肪蓄积→肥胖→高血压→发生脑血管病; (2) 抗精神病药物所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1]:抗精神病药物→阻断结节-漏斗通路DA D2受体→脂肪代谢障碍→肥胖→高血压→脑血管病; (3) 长期应用抗精神病药物以及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引发贫血→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4) 感染:长期住院患者, 机体防御功能降低, 细菌、病毒可直接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发感染或通过血行播散→经血脑屏障→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3.3 在所有23例慢性精神分裂症合并神经系统疾病中, 以共济失调、不协调性运动障碍为首发症状者占63.

1%, 但由于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以锥体外系 (EPS) 反应最为常见 (机制是阻断黑质-纹状体通路DA D2受体, 与锥体外系的运动功能相关) , 包括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病、迟发性运动障碍等[2], 极易与神经系统的首发症状相混淆, 有报告二者的识别率不到23.4%, 是造成误诊、延诊的主要原因, 其后果: (1) 失去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时机; (2) 增加了医疗风险; (3) 提高了医疗成本; (4) 随着病情发展, 降低了治愈和好转的可能性; (5) 病死率增加。故及早识别共济失调和运动障碍患者, 对于早期发现神经系统合并症有重要意义。有学者建议, 当上述二者难以鉴别时, 可采取降低抗精神病药物剂量或应用苯海索、东莨菪碱注射液等对症治疗措施, 有助于临床甄别[3]。

3.4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1],

当合并神经系统疾病时, 其认知功能障碍更加突出, 呈现叠加效应, 调查患者以感觉和运动障碍为主诉者仅为3.3%, 由于慢性精神障碍患者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下降, 对自身的不适感觉麻木, 患者主动叙述躯体不适在慢性病例中是一大困扰, 当发觉疾病已处于一定程度时为时已晚。所以详尽的体格检查在精神科尤为重要, 尤其要注意具有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的阳性体征, 对于早期发现、及早检查和临床诊疗有指导价值。

3.5 慢性精神分裂症合并神经系统疾病者病死率较高,

半数以上患者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在神经系统变性、变态反应性疾病和脑萎缩中, 其并发疾病呈慢性迁延、逐渐进展或可以出现新的神经功能损害特征, 86%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逐步下降, 感染、褥疮成为威胁患者生命新的杀手。降低此类患者的病死率重点要放在积极治疗原发病、早期预防新的并发症上, 此时精神疾病已不是威胁患者生命的主要疾病, 抗精神病药物可以减少到最低剂量或停用。

摘要:目的了解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状况。方法制定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入组标准, 逐个登记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状况, 按性别、发病年龄、病程、住院时间、起病形式、首发症状、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精神症状的变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预后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合并神经系统疾病与年龄呈正相关, 慢性起病者明显多于急性起病, 以共济失调、不协调性运动障碍为首发症状者居多。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神经系统疾病有其自身特点, 及早识别, 早期干预, 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神经系统疾病

参考文献

[1]郝伟, 江开达.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87、208

[2]刘道宽, 蒋雨平, 江澄川, 等.锥体外系疾病[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35~370

慢性系统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60只健康大鼠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大鼠均为雄性, 体质量在86~130 g, 平均体质量 (124.63±12.75) g。给予大鼠的食用的饲料均为标准饲料, 将其饲养于温度在18~20℃的环境下, 饮水加药造模5个月。

1.2 仪器与设备、试剂:

需要应用到的仪器设备主要包括真空采血管采血、移液枪、药物天平、自动酶标分析仪、低速自动离心机。试剂:乙醇、硫磺酸粉、维生素C。

1.3 实验方法

1.3.1 制备模型:

将大鼠装于鼠笼内, 给予正常饮食, 将1%VC、2%taurine、alcohol加入大鼠的饮用水中, alcohol浓度约为3 g/ (kg·d) , 持续5个月。

1.3.2 采集血样标本:

将血液置于干净试管内, 做好室温凝固准备, 凝固时间约为30 min, 离心15 min, 对大鼠血清进行收集, 完成分装后, 于零下20℃环境下储存。

1.3.3 液体准备。

(1) 洗涤液:双蒸水以1/20比例稀释。 (2) 标准品液:使用前, 取200μL蒸馏水, 将其溶解。 (3) 底物工作液:显色之前的5~10 min, 取OPD片, 将其置于底物稀释液内, 便于溶解。

1.4 检测操作:

(1) 实验开始前20 min, 将试剂盒于冰箱内取出。 (2) 将板条取出, 适量根据实际需求而定, 其他可于4℃环境下密封存储。 (3) 建标准曲线, 标准孔数量为8孔, 取100μL稀释液, 加入孔中, 第一孔加入100μL标准品, 混匀之后, 利用加样器, 将稀释液吸出, 转移到第二孔, 反复操作直至转移第七孔, 最终于第七孔将稀释液吸出, 第八孔是对照组。 (4) 取100μL待测样品置于待测孔内。 (5) 将反应板置于37℃环境下, 放置时间为2 h。 (6) 利用洗涤液, 对反应板进行清洗, 并利用滤纸印干。 (7) 取100μL第一抗体工作液, 在每个孔中注入。 (8) 完成加酶标抗体工作液的注入后, 反应板需置于37℃环境中, 放置时间为1 h, 洗板之后, 取100μL底物工作液, 加入孔内, 置于37℃环境下, 放置5~10 min, 最后取终止液50μL混匀, 于492 nm处, 对吸光值进行测量。

1.5 白细胞介素-6与白细胞介素β测量:

利用ELISA法对白细胞介素1β与白细胞介素-6进行测量。

1.6 统计学方法: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研究得知, 同对照组相较, 酒精组IL-1β水平上升, 对比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酒精加taurine组、酒精加VC组与酒精加taurine与VC组大鼠的IL-1β水平明显低于酒精组, 对比存在较大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酒精加taurine组、酒精加VC组与酒精加taurine与VC组三组大鼠的IL-1β水平也有显著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2。

见表2所示, 同对照组相较, 酒精组IL-6水平上升, 对比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酒精加taurine组、酒精加VC组与酒精加taurine与VC组大鼠的IL-6水平明显低于酒精组, 对比存在较大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酒精加taurine组、酒精加VC组与酒精加taurine与VC组三组大鼠的IL-6水平也有显著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早就有相关资料显示, 乙醇是可对人体肝功能与脑造成损害, 它属于慢性有毒物质, 对心血管疾病影响较大, 饮酒者为高发人群, 很多长期饮酒者都有心脏异常现象, 在50岁以上的酗酒群体中, 患者发生猝死的概率非常高[2,3]。

饮酒者血压通常会有所上升, 大部分饮酒者这种血压现象都比较短暂, 戒酒之后便会降低。心肌组织对于乙醇慢性中毒非常敏感, 患者受损机制十分复杂。据近几年研究表明, 白细胞介素参与了心肌受损过程, 白细胞介素-1是一种多肽物质, 它在心力衰竭、冠心病、高血压中都有参与, 白细胞介素-1是对于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刺激作用, 它可促进内皮素的产生, 维持患者高血压状态, 白细胞介素-1是高血压疾病的一种相关因素[4]。

白细胞介素-6分子量较多, 机体受损后, 它可在短时间内做出反应, 于1 h内释放, 它的生物学活性比较广泛, 不仅有促炎作用, 还有抗炎活性。从本次研究可了解到, 酒精组IL-1β水平上升, 对比差异显著。同对照组相较, 酒精组IL-6水平上升, 对比差异显著。从研究中看出酒精对心血系统可造成一定损害, 硫磺酸与维生素C同时使用时, 炎性介质浓度为最小值, 这表明维生素C与硫磺酸的联合使用可有效抑制因酒精所诱发的心血管系统损害, 在其中充分发挥着作用。

总之, 酒精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较大影响, 主要原因在于乙醇对肝功能、脑产生慢性作用, 在临床中, 很多饮酒者都出现了心脏异常现象, 医学研究者还发现, 心肌组织对慢性乙肝中毒易感[5]。因此, 人们必须意识到酒精的危害, 了解其对心血管系统损伤作用原理, 并做好预防措施, 本次研究在医学中有着较高的作用与价值。

摘要:目的 研究慢性酒精中毒对心血管系统的炎症损伤作用。方法 选取60只大鼠, 饲养1周, 大鼠每日的饮水与食物消耗量进行详细记录, 1周后将大鼠分为5组, 分别为酒精组、酒精加taurine组、酒精加VC组、酒精加taurine与VC组、空白对照组。每组各12只大鼠, 20周后, 将大鼠处死, 进行血清检测。结果 同对照组相较, 酒精组IL-1β水平上升, 对比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酒精加taurine组、酒精加VC组与酒精加taurine与VC组三组大鼠的IL-1β水平有显著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维生素C与硫磺酸的联合使用可有效抑制因酒精所诱发的心血管系统损害, 当将硫磺酸与维生素C同时使用时, 炎性介质浓度为最小值。

关键词:慢性酒精中毒,心血管系统,炎症损伤

参考文献

[1]康成芳.慢性酒精中毒对心血管系统的炎症损伤作用[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 2010.

[2]辛治义.浅谈慢性酒精中毒对心血管系统的炎症损伤[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 :192.

[3]郑雪梅.慢性酒精中毒大鼠自由饮模型的建立[D].延吉:延边大学, 2012.

[4]刘兴姣, 张铁山.慢性酒精中毒对心脑血管损害的研究进展[J].北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4) :322-324.

上一篇:理由分析下一篇:甲亢手术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