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扭转

2024-06-04

慢性胃扭转(精选4篇)

慢性胃扭转 篇1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慢性胃扭转的X线诊断以及非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15例使用非手术方式进行慢性胃扭转治疗患者进行研究分析, 对患者的气钡双重造影诊断进行探讨分析, 对非手术治疗效果进行探讨。结果 15例均为器官轴型, X线表现为胃大、小弯换位, 黏膜折叠、聚集, 呈“大虾状”。5例服大量稀释钡剂透视下复位成功。结论 气钡双重造影可以对慢性胃扭转患者进行良好的诊断, 通过口服稀释钡剂就能够进行透视复位。

关键词:慢性胃扭转,X线,非手术治疗

临床中偶有发生慢性胃扭转的患者, 发病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因素, 胃的解剖部位是大弯在下, 小弯在上, 因为一些原因导致其位置颠倒, 就是胃扭转。作者对本院2008~2013年收治的15例胃扭转患者进行了回顾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此次研究的15例患者:男11例, 女4例, 最小年龄22岁, 最大年龄63岁, 患者病程3个月~5年, 临床中患者的表现多为腹胀、嗳气等, 发作比较频繁, 有1例患者属于无明显消化道症状, 对这些患者采取了钡餐检查。

2 结果

15例均为器官轴型, X线表现为胃大、小弯换位, 黏膜折叠、聚集, 呈“大虾状”。5例服大量稀释钡剂透视下复位成功。

3 讨论

3.1 临床病理

胃扭转是胃的固定位置改变或者是附近器官引起的胃位移, 导致了胃部部分或者完全的扭转引起的疾病[1]。胃扭转和附近的韧带先天发育异常有关系, 比如说肝胃韧带太松或太长, 也有因为溃疡、肿瘤等的牵拉引起的, 没有诱因存在[1]。扭转范围在180°以上就会有梗阻、绞窄的症状, 患者表现为急腹症则是急性扭转所致;扭转在180°以内属于慢性扭转, 症状不明显或无症状, 一般餐后有腹胀、嗳气、恶心感觉, 部分患者会出现消化道出血的症状[2]。此次所探讨的是慢性胃扭转, 患者均是没有超过180°, 所以临床症状也是嗳气、腹胀、慢性胃炎等症状频繁的出现。

3.2 胃扭转的X线分型及钡餐表现

X线上分器官轴型、网膜轴型和混合型。器官轴型:慢性胃扭转常见类型为器官轴型扭转, 即胃沿胃本身长轴翻转, X线表现为胃大弯上翻, 构成胃顶缘, 胃小弯向下呈凹面向下的弧形, 整个胃失去正常形态而呈斜置的“大虾状”;可见2个胃泡, 球部位于幽门的右下方。网膜轴型:即胃窦、体沿网膜轴向前或后方翻转, 使胃窦翻至左上方;幽门及十二指肠球部向右下倾斜, 整个胃呈“蜷曲状”, 斜位见胃体, 窦环绕处的中央为一圆形透光区, 胃黏膜呈十字交叉, 胃内见2个液平。混合型扭转兼上述两种不同程度的扭转, 临床少见。此次研究发现15例器官轴型病例, 其余两类并没有出现, 这样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此次所探讨的患者都是扭转范围在180°之内的, 因此患者表现的症状和病情都不是很严重, 通常都是以器官轴型为主。

3.3 鉴别诊断

胃溃疡:临床中胃溃疡与慢性胃扭转具有很高的相似度, 患者临床主要症状是腹部不适、嗳气等。气钡相显示患者的黏膜有聚集的情况, 呈现出放射状的样子中央钡比较浓, 胃扭转所表现的胃黏膜聚集主要是因为黏膜的扭曲、旋转、堆叠导致的, 所以胃部的形态变为卷曲的样子[1]。

3.4 治疗

临床中对于慢性胃扭转患者要采取积极的治疗, 但是有些患者则无法自行复位, 要使用手术治疗, 多数的患者经透视进行胃镜下复位治疗就可以了[3,4]。透视下复位叮嘱患者服用被大量稀释的钡剂, 通过调整体位以及推拿配合腹部呼吸来进行复位调整[3]。胃镜下复位:通过胃镜来对胃部情况进行监视, 进行前推、回旋来让其复位[4]。

综上所述, 气钡双重造影能够让患者的慢性胃扭转得到很好的治疗, 临床诊断非常准确, 使用稀释钡剂来结合体位调整和推拿、腹部呼吸进行复位, 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621-622.

[2]荣独山.X线诊断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1023-1024.

[3]陈星荣, 沈天真.胃扭转的X线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 1984, 4 (18) :253.

[4]谢利民, 范杰慧, 谢碧清.慢性胃扭转内镜诊断与治疗.湖南医学, 1997, 1 (14) :27.

犬胃扭转的诊治 篇2

1症状与诊断

胃扭转一般于采食或运动后突然发病, 病初患犬精神沉郁, 精神淡漠, 呆立, 或时而爬卧, 时而不停走动, 行走时小心谨慎。频繁呕吐, 但多数病例呕吐物很少或没有。呼吸困难, 结膜发绀, 脉搏一般可达200次/min以上。随着病程进展, 很快出现腹部涨满, 叩诊呈鼓音, 触诊有拍水音。沿肋骨后缘深部触诊, 可触摸到臌大的胃, 有时做腹腔触诊能触到充气的肠管, 若穿刺有气体和液体排出, 胃导管插入后有大量酸臭味液体和气体流出, 之后腹围缩小, 呼吸困难减轻, 全身症状有缓解, 但有的病例由于伴发贲门扭转, 胃管不能插入。

诊断该病主要依据:剧烈运动突然发病, 行走拘谨, 不安, 腹部迅速膨胀, 穿刺减压后很快复发, 触诊有冲击性拍水音和干呕。在诊断时应与胃扩张、脾扭转和肠扭转进行鉴别。胃扩张和扭转都可表现出腹围膨大、呕吐等症状, 但胃扩张用胃管探诊时容易插入, 肠扭转时腹部触诊无拍水音;脾扭转虽然表现出腹痛、行动拘谨和不安等症状, 但脾扭转没有腹围膨胀现象, 以此可以做出鉴别诊断。

2手术方法

确诊为胃扭转的病犬, 应立即进行手术, 采取全身麻醉, 使之仰卧, 手术切口位于腹中线上, 剑状软骨与脐连线的中点即为切口的中央, 切口长约10~15cm。术部剃毛、消毒后覆盖创巾, 切开皮肤、腹直肌和腹膜, 充分暴露胃, 进行检查并复位。多数情况下是胃幽门部由右侧向左侧呈螺旋状扭转, 胃幽门被挤大压在肝脏、食道末端和胃底之间, 胃大弯与脾脏变为垂直横行。有的病例还可能伴发脾扭转 (脾折叠、肿大) 或内出血 (腹腔内有大量血液) , 这时需进行脾脏的整复或摘除, 内出血应进行彻底止血。在手术前应进行导胃或胃穿刺排液, 使胃体积减小, 这样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在手术过程中, 如果重新出现胃肠膨胀, 也应进行穿刺放气或排液。术后避免在进食后1h大量喝水, 不要让犬剧烈运动, 不要一次喂过多的食物, 最好能分成2~3餐。

3典型病例

一5岁黑犬突然发病, 腹围膨胀、呼吸困难、结膜发绀, 初诊为胃扩张, 进行穿刺后有大量液体排出, 不愈且又复发。临床检查发现病犬紧张不安, 时而爬卧, 很快又起来徘徊, 频频呕吐, 但无呕吐物;腹部触诊可触摸到充满气体的肠管, 沿软骨冲击触诊, 可感到拍水音, 确诊为胃扭转, 立即进行手术。术后, 用生理盐水500mL、氨苄青霉素钠5g、0.5%强尔心2mL、ATP2mL、COA120mg、5%葡萄糖注射液500mL、维生素C10mL, 每天静脉注射1次;炎痛宁15mL, 肌肉注射, 2次/d;以上药物连用5d。病犬在手术后第2d有饮欲, 给予少量饮水, 第3d能少量进食, 第4d食欲基本恢复正常。

4小结

a.犬胃扭转的治愈率与病后手术时机有直接关系。该病发病急, 病程较短, 因此在治疗时必需抓住时机, 及早进行。病后越早进行手术治愈率就越高, 此时机体的机能状态较好, 容易恢复。

b.术部一定要选择在腹中线上, 因为在此处胃暴露最充分, 容易进行观察和整复。如选在肋部或骨后缘, 则不易观察到胃的状态, 而且也不利于整复。术前应先进行放气, 这样有利于整复的进行。

c.如果病犬出现突然发病, 行动拘谨, 不安, 腹部迅速膨胀, 穿刺减压后很快复发, 触诊胃部呈拍水音, 胃管不易插入, 频频做呕吐姿势但无呕吐物排出等症状, 即可做出初步诊断。

慢性胃扭转 篇3

关键词:胃扭转,胃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潍坊医学院青州临床学院消化内科自2003年9月至2010年9月经上消化道钡透及内镜检查诊断不全性胃扭转68例, 其中男38例, 女30例。年龄19~62岁, 平均36岁。6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进食后不久上腹胀痛、嗳气、恶心、呕吐、黑便等症状。急性胃扭转患者伴有典型的Brochardt即早期呕吐, 上腹膨胀及胃管不能插入。病史长者达15年, 短者仅2h, 所有病例均经上消化道钡透及胃镜检查确诊。其中6例为急性胃扭转, 62例为慢性胃扭转。45例患者是在做胃镜检查时发现同时合并不全胃扭转;23例患者行X腹部透视及上消造影时发现。

1.2 扭转类型

根据其扭转轴的不同分两大类型。 (1) 沿长轴扭转也称绕胃纵轴旋转型或器官轴型胃扭转。即以贲门与幽门之间的联系为轴, 向上翻转, 整个胃向前向上扭转, 使胃大弯向上而胃小弯向下完全扭转。发病急骤, 呈闭袢型梗阻, 胃膨胀迅速。此型6例, 全部为急性胃扭转。 (2) 左右扭转, 也称绕胃横轴旋转型或系膜型胃扭转, 即以胃大、小弯的中点联系为轴, 向左或右扭转。多发生于胃的远端, 部分向前或向后部分扭转, 呈慢性或间歇性扭转[1]。梗阻症状不明显, 此型62例全部为慢性胃扭转。 (3) 混合型扭:转兼有上述两型的特点。

1.3 X线下表现

X线透视课间左侧膈肌抬高, 上腹部巨大阴影;急性完全性胃扭转禁止做钡透检查;慢性不全性胃扭转多在做胃相关性疾病如胃溃疡、胃炎等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时发现。钡透下可见:器官ā型:显示食管和胃交界处位置降低, 胃窦位置升高, 胃大弯上翻, 形成凸面向上的打弧形, 胃小弯形成凹面向下的弧形;黏膜相见黏膜呈螺旋状。系膜型扭转:只有扭转度数大时方可出现典型的表现。正位钡透相:见胃窦位于胃体之右侧, 幽门前区或十二指肠球和降部与胃体重叠。随扭转方向的不同, 胃窦分别在胃底之前或之后绕过[2]。

1.4 胃镜下表现

胃镜进入贲门时可见齿状线有扭曲现象, 贲门口充血、水肿、进镜有困难。可见胃腔形态奇特, 胃底移向上方, 大小弯不能辩认, 黏液湖增多, 不能窥见胃角及幽门。扭转处多有胃角样皱折形成, 黏膜多有点、斑片状充血、糜烂。假若沿长轴扭转, 胃大弯不象正常时位于视野下方, 而是位于左侧 (向前扭转) 或右侧 (向后扭转) ;胃小弯不向正常时位于视野上方, 而是位于右侧 (向前扭转) 或左侧 (向下扭转) 。若为完全扭转, 胃大弯位于上方而胃小弯位于下方。若是左右扭转, 胃体与胃窦重叠, 在顺时针方 (向右) 扭转时胃窦位于胃体之前, 若扭转度过大时, 胃窦则位于胃体左侧。67例中合并食管裂孔疝20例;慢性胃炎28例, 胃溃疡3例, 十二指肠球溃疡12例, 胃息肉1例, 胃肿瘤2例。

2 治疗方法及结果

常规胃镜检查前准备, 发现胃扭转后给一定量镇静剂, 解痉剂。胃镜进入胃腔后, 必须做到寻腔进镜, 胃内有大量潴留液时应先抽吸以利气体进入胃腔, 同时大量注气, 尽可能明确扭转的方向, 按胃扭转的相反方向轻轻旋转转动镜身或钩拉, 随着镜身的转动使扭转的胃得以复位。若能窥见胃角, 顺利进入幽门, 说明扭转胃得以复位。68例经胃镜复位成功67例, 1例2h内发生的急性胃扭转, 因患者剧烈呕吐、腹痛、进镜困难, 未能复位, 经外科手术证实为急性闭袢型完全性胃扭转。所有成功后患者均给予原发病的治疗, 及全胃肠道动力剂, 必要时上腹部放压沙袋或捆扎腹带, 以防短期内再次扭转。

3 讨论

胃的异常转动称为胃扭转, 较少见, 因此对此病缺乏足够的认识, 故临床上往往得不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经内镜诊断慢性不全胃扭转确切可靠, 通常不再需要上消化道钡透检查即可确诊[3], 且在做普通胃镜检查时即可明确扭转的诊断, 同步进行扭转复位的治疗, 可谓一举两得。其扭转最重要的诱因是胃的下垂, 即胃的支持韧带有异常松弛, 只有胃体特别长, 韧带特别松弛时才有可能发生扭转。最常见的胃部病变为:食管裂孔疝、葫芦胃、消化性溃疡、胃周围粘连及胃动力障碍等;而暴饮暴食是急性胃扭转的主要原因。此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发病率据报道在0.2%左右[4]。胃扭转诊断以往主要靠X线钡餐检查确诊, 随着消化内镜的普及, 内镜下诊断胃扭转机会增多, 尤其是慢性胃扭转, 因其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 常在胃镜检查时被无意发现。国内外文献报道, 内镜复位成功率在80%~90%, 较单纯内科保守治疗及X线钡透下手法复位成功率要高。多数病例可以免除手术复位[5]。由于本病直接影响胃黏膜血液循环, 故容易并发慢性胃炎、甚至消化性溃疡, 本病例中合并慢性病68例。患者多表现为胃肠道动力异常, 故提示胃肠道动力学紊乱是发生胃扭转的主要原因。而胃周韧带过分松弛, 胃及周围器官的病变, 消化道内分泌功能的紊乱, 均会产生不规则蠕动而发生胃扭转[6]。

胃扭转内镜复位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已明确有扭转的患者先做腹透或钡透, 以明确扭转的形态。 (2) 术前给一定量镇静剂或解痉剂, 以使患者安静, 肌肉松弛, 以便于复位成功。 (3) 进镜时一定要寻腔进镜, 按扭转的相反方向轻轻转动镜身。 (4) 复位后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实践证明用内镜进行胃扭转复位, 诊断与治疗相兼顾, 是诊断胃扭转, 尤其对慢性胃扭转, 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技术。

参考文献

[1]郑芝田.胃肠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353-354.

[2]刘赓平, 李松年.腹部放射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6:77.

[3]周府伯, 卢振国.经内镜诊治慢性不全胃扭转的效果评价[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2004, 4 (4) :4.

[4]张庆祥.胃扭转误诊冠心病1例[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1997, 17 (7) :435.

[5]高河元.用内镜行胃肠道套叠扭转复位[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1997, 2 (1) :31.

奶牛真胃扭转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篇4

1 发病特点

1.1 饲喂不当

真胃变位的发生与过食精料的关系最为密切, 当日喂精料量过高引起瘤胃机能紊乱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1.2 胎次

头胎牛产后易发生, 占发病率的80%。头胎牛的体腔和身体机能在妊娠后期与胎儿生长速度不太适应, 很容易发生挤压, 使真胃位置改变和机能障碍加重。一般产后20天易发生本病。

1.3 高产奶牛发病率高

高产奶牛日粮中精料比例为25%~50%, 精料过量很容易导致前胃机能紊乱。

1.4 季节

此病在11月至第二年5月间天气冷时容易发生, 因为冷应激会引起胃肠运动弛缓, 酸碱失衡。

2 临床症状

2.1 真胃右方变位

8例患牛系3~8岁黑白花奶牛, 其中2例头胎妊娠6~7个月, 1例发病后流产, 4例产后20天内发病, 1例产后2个月发病。饲料大都以豆腐渣、豆饼、玉米面及玉米秸秆为主, 在妊娠的后期和产犊后, 每日给精料量达12 kg左右。患牛发病急剧, 多数表现突然腹痛, 食欲减退甚至废绝, 反刍停止, 瘤胃机能显著降低, 呈现明显的前胃弛缓症和酮病。在右侧8~13肋间, 肩关节水平线处叩诊和听诊结合, 可听到清脆的“钢管音”, 右腹明显胀大。多数病牛在右肋后缘可看到并且能摸到真胃积气、积水的囊状隆起, 于该部位稍下方用拳冲击, 可听到“拍水音”。穿刺该部胃液镜检无纤毛虫, pH值3.0~6.0。严重的患牛精神沉郁, 衰竭无力, 不愿行走, 眼球凹陷, 体温38~39.5 ℃, 呼吸20~50次/分, 心率60~120次/分, 脉搏细数, 轻微运动则心动过速, 心率失常, 呼吸迫促。

直肠检查时可于右侧肋弓后缘, 左肾前下方摸到变位的真胃后缘, 形似半球, 压之有弹性, 可感到真胃内充满液体和气体, 其与瘤胃界限分明, 瘤胃背囊膨满。其它各肠段均无异常。

2.2 真胃左方变位

4例患牛年龄3~5岁, 均在分娩后2~3周发病。发病初期病牛表现食欲不振, 时好时坏, 喜吃干草不喜欢吃精料, 健胃轻泻药治疗不显效, 表现顽固性的前胃弛缓症状和酮病。病牛心率、呼吸均正常, 瘤胃蠕动音弱而无力, 粪便稀少而色暗、恶臭。产奶量下降, 消瘦, 腹部体积明显缩小, 肷部深陷。有2例病牛在左侧肋骨后缘可看到和摸到一个气球状的半圆形囊状气肿, 听诊有时能听到响亮的真胃流水音及金属音, 在倒数1~4肋间听诊可听到清脆的“钢管音”。于“钢管音”区中央斜向对侧肘头方向穿刺, 抽取穿刺液检查, 穿刺液呈淡黄绿色而混浊, 有酸臭味, pH值2.0~5.0。

直肠检查时, 瘤胃偏靠腹部右侧, 内容物一般较正常减少。3例患牛均未摸到变位的真胃, 仅有1例于左侧肷窝部摸到变位的真胃后缘, 其后缘达最后肋骨后四指, 触之表现光滑, 形似排球, 压之有弹性。

3 手术治疗

3.1 真胃右方变位整复术

六柱栏内站立保定, 腰旁神经干传导麻醉和局部浸润麻醉, 常规消毒后, 右肷部正中垂直切口 (或肋后斜切口) , 打开腹腔即可看到膨满的真胃占据于右腹壁和肠襻之间, 显露变位的真胃后, 将腹膜与真胃的浆膜肌层进行隔离缝合。由于真胃内蓄积多量液体, 此时真胃很薄, 缝合时要非常仔细, 不要穿透真胃黏膜, 以防真胃内积液顺针孔流出污染腹腔。对于过分膨胀的真胃, 也可先用带胶管的针头穿刺, 待排出部分真胃内气体或液体后再行腹腔隔离缝合。在真胃壁上先作一袋口缝合, 在袋口缝合的中央作约2~4 cm的小切口, 切开真胃壁, 然后迅速插入一段约2 m 长的粗胶管 (利用胃导管代替即可) , 抽紧袋口缝合线并加以固定。此时真胃内大量积液就经过胶管排出, 待液体排完毕, 拔出胶管, 抽紧袋口缝合线, 缝合真胃壁切口。如果真胃下方的液体或蓄积食物排不出来, 则必须延长真胃切口, 伸手于真胃腔内将液体和食物排出。最后对真胃壁切口进行全层单线连续缝合, 用生理盐水清洗后, 再做浆膜肌层内翻缝合, 拆除腹腔隔离缝合线, 将真胃变位还原于正常位置。按常规方法闭合腹壁切口。

3.2 真胃左方变位整复术

六柱栏内站立保定, 腰旁神经干麻醉和局部浸润麻醉, 常规消毒后, 左腹部肋骨下切口 (或肋后斜切口) , 常规方法打开腹腔, 术者伸手于腹腔内, 在瘤胃与腹膜之间即可摸到变位的真胃, 触之有弹性, 内部有大量的气体和液体, 将变位的真胃尽量拉向腹壁切口, 而后用带长胶管的穿刺针头穿刺真胃壁, 放出真胃内气体。气体逸出不畅时, 可用100ml的注射器连接穿刺针胶管进行反复抽吸。

排出真胃内气体和液体后, 术者将真胃大弯处的大网膜附着部用肠线缝合一针并打结, 剪去一端余线, 另一端带缝合针的肠线带出腹壁切口外。此时, 术者将真胃拉送到右腹底部的正常位置。当真胃确实复位后, 术者将带肠线的缝合针放于手心中, 紧贴腹壁将手伸向右腹底部, 穿过腹壁刺出缝合针。助手在右腹壁下, 一方面指出术者穿出缝合针的正确位置, 另一方面待缝针穿出后, 拔出缝针, 抽紧缝合的肠线, 并于穿出部位皮下缝合一针, 然后打结固定, 将真胃固定于正常位置。最后常规方法闭合腹壁切口。

术后, 对所有患牛均采用抗生素疗法及其它对症疗法。第1天禁饲料, 第2天起可给少量饲料, 以后每日递增, 第7天恢复常饲。一般手术后8~10天拆除皮肤缝线。

治疗的12例病牛, 除死亡1例外, 11例病牛切口均取第一期愈合, 治愈率93.3%。

4 体会

4.1从发病原因上分析, 由于真胃变位主要发生在初产奶牛分娩以后, 所以本病的发生与初产牛的发育不全有直接关系。以后随着胎次、年龄的增加, 真胃变位的发生明显减少。

4.2通过多例真胃变位的早期手术得知, 变位的真胃内很少有食糜存在, 主要是气体, 说明真胃内的气体不是因真胃存在大量的精料发酵产生, 而是来自瘤胃内异常发酵产生的气体, 且多数病牛产前饲喂精料不多。也可能是由于产后肠道痉挛, 真胃内气体排泄不畅造成的。

4.3部分病牛真胃幽门水肿, 导致真胃排路不畅, 气体积聚, 真胃扩张变位。

4.4个别病牛大网膜也发生不同程度的水肿, 所以手术变位后的固定重在提起幽门, 使其排路畅通, 术后要注重利水消肿。手术的成功除了手术技巧外, 更重要的一点在于早期手术。以前手术成功率低是由于兽医和奶牛户缺乏对该病的认识, 造成误诊和失去手术治疗时机。近年来, 手术成功率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养牛户认识提高, 兽医人员诊断水平提高, 手术治疗及时。

上一篇:财政困难下一篇:道路交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