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扭转诊治分析

2024-07-03

睾丸扭转诊治分析(共8篇)

睾丸扭转诊治分析 篇1

睾丸扭转是多发于青少年, 以睾丸肿痛为主要表现的阴囊内急症, 由于临床对本病认识少, 易误诊, 经常出现睾丸梗塞、坏死及睾丸萎缩, 切睾率高。我院1983年4月~2009年12月曾收治15例睾丸扭转患者,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5例, 年龄11~25岁, 平均15岁。左侧10例, 右侧5例。无双侧同时发病, 就诊时间2 h~26 d。初次就诊时间<6 h 4例, 6~12 h 3例, >12 h 8例。5例发病于睡眠中, 4例有外伤史, 2例在运动中发病, 4例无特殊记载;2例有反复多次发作史, 1例诊断为“急性附睾炎”, 1例诊断为“嵌顿疝”;5例曾在外院就诊后转入我院。所有患者均有睾丸肿痛, 7例伴有恶心、呕吐, 睾丸横位并阴囊抬高试验阳性者9例。

2 结 果

本组15例中有3例手法复位成功, 经过观察, 未予手术。12例行手术探查, 其中扭转360°者7例, >360°者3例, 180°者2例;逆时针扭转10例, 顺时针扭转5例。7例在术中探查证实睾丸发绀坏死, 遂行坏死睾丸切除术。其余5例睾丸复位后, 确定睾丸血运恢复正常, 行阴囊内睾丸固定术, 并同时行患侧鞘膜翻转术或鞘膜切除术。12例中有6例在对患睾手术处理的同时行对侧睾丸固定术, 切除7例病理报告为出血坏死或变性坏死。术后随访, 随访时间2年, 无一例复发。

3 讨 论

睾丸扭转在国内医疗文献报道较少, 国外曾有人做过统计, 在泌尿外科住院患者中, 每500人约有1例睾丸扭转患者, 还有报告称25岁以下发病率为1/160。与此相比, 我国医务人员对本病的认识尚显不足, 对睾丸扭转的诊断率较低, 易发生误诊误治。

睾丸扭转治疗目的是挽救睾丸。挽救睾丸的关键在于患者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 以及医生首诊的确诊率。患病后就诊的时间愈早愈好, 更重要的是医生在睾丸疼痛者就诊时要想到睾丸扭转这一疾病, 这就能提高睾丸的挽救率[1]。

睾丸扭转的临床表现有如下特点: (1) 青少年所发生急性睾丸精索疼痛, 向腹股沟及下腹部放散; (2) 体检睾丸上缩呈横位, 阴囊抬高试验阳性及阴囊皮肤红肿; (3) 多有恶心、呕吐; (4) 血、尿常规检查无异常, 无明显全身症状。但在临床工作中患者表现也不尽相同, 本组4例有白细胞计数及粒细胞升高现象, 笔者认为与疼痛刺激及身体应激反应有关。睾丸扭转需与急性附睾炎、睾丸附件扭转及嵌顿疝相鉴别。急性附睾炎发病慢, 以及阴囊抬高试验阴性, 睾丸附件扭转睾丸位置不抬高, 睾丸精索关系正常。嵌顿疝则有肠梗阻症状和体征。提睾肌反射在鉴别睾丸扭转意义重大, 有提睾肌反射可以排除睾丸扭转, 无提睾肌反射者睾丸扭转的可能性大, 应作进一步检查。由于本病病史及体征均无特异性, 所以仅仅依靠病史和体征确诊有一定困难, 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对诊断提供可靠帮助。由于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测出精索内血管的血流, 在睾丸扭转时血流量减少或消失, 睾丸附件扭转血流量没有改变, 急性附睾炎时血流量增大, 但在睾丸扭转的早期, 静脉淤滞而动脉搏动仍存在时, 有可能出现假阴性。我院在1991年后10例睾丸扭转8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其中7例得到明确诊断, 确诊率达87.5%。对于不具备条件或无法立即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者, 即使诊断上倾向于急性附睾炎, 也要手术探查, 因手术对急性附睾炎能起到引流、减压作用, 从而促进急性附睾炎的好转, 及时手术探查也使睾丸扭转的挽救成功率大大提高。

睾丸扭转引起睾丸坏死的发生率与扭转的时间、程度 (度数) 呈正相关关系[2]。确诊为睾丸扭转及高度怀疑者, 均应采取手术探查, 力争在出现症状后6 h内完成手术。如果在6 h内完成手术则睾丸功能受影响的可能性小, 扭转在发病后10 h以内复位者, 睾丸可以存活, 无严重不良后果[3]。本组中5例手术成功保留睾丸, 其中有3例在出现症状后6 h内完成手术, 最长者在发病后9 h完成手术。在术中首先要确定是否为睾丸扭转, 睾丸扭转的方向是顺时针或逆时针, 扭转的度数及睾丸血液供应情况。如果探查证实睾丸扭转应立即复位, 复位后睾丸颜色恢复不佳, 可以温盐水纱布热敷睾丸及精索, 在其表面喷洒麻醉剂, 还可以在扭转以上精索周围以利多卡因做套式封闭。必要时静脉快速滴注右旋糖酐、肝素、妥拉苏林等药物, 密切观察30 min, 睾丸血液供应恢复, 施行睾丸固定术。经过上述处理仍无好转, 睾丸确已发绀坏死, 则将睾丸切除。笔者通常在行阴囊内睾丸固定术同时, 还要施行睾丸鞘膜翻转术或鞘膜切除术, 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使睾丸被膜表面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 进一步固定睾丸, 同时也防止患侧睾丸鞘膜积液的发生。

多数学者认为由于睾丸扭转的解剖缺陷为双侧性的, 因此对侧睾丸具有相同的扭转倾向, 主张在手术复位或切除患睾的同时, 固定对侧睾丸。叶传忠等提出对侧睾丸固定三条标准: (1) 有多次发生睾丸扭转病史者; (2) 体检时发现对侧精索明显较长; (3) 对侧提睾肌反射强烈[4]。笔者认为此标准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可行性, 本组有6例与此标准不符, 未行对侧睾丸固定术。通过随访, 未见复发, 有效地减少了患者的手术次数及其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通过对睾丸扭转的诊断与治疗进行探讨, 提高对睾丸扭转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3年4月~2009年12月所收治的15例睾丸扭转患者, 3例采取手法复位治疗, 其余12例采取手术治疗。结果:3例手法复位成功, 经过观察, 未予手术。12例手术探查, 其中手术切除7例坏死睾丸, 5例患睾得以保留。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睾丸扭转的诊断有特殊意义, 及早手术探查是正确处理睾丸扭转, 使患睾得以保留的关键。

关键词:睾丸扭转,手术探查,彩色多普勒超声

参考文献

[1]吴阶平, 马永江.实用泌尿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3:450.

[2]韩振藩, 李冰清.泌尿外科手术并发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264.

[3]吴阶平.泌尿外科[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933.

[4]叶传忠, 李启镛, 陈仕平, 等.12例睾丸扭转的诊治体会[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1994, 9 (5) :293.

警惕睾丸扭转 篇2

正常男性阴囊内两侧各有一个椭圆形的睾丸,其上有精索悬吊,下有睾丸韧带固定于阴囊底部,睾丸固有鞘膜覆盖于睾丸的内、外、前各面,一般不会发生睾丸扭转。睾丸扭转主要是因解剖位置异常所致,其次与运动、外伤以及寒冷因素有关。据一组670例睾丸扭转分析,41.4%的患者有睾丸解剖位置异常,7%患者扭转前有运动史,4%患者有明显外伤史,然而,还有11%的患者,睾丸扭转是发生在睡眠中。此外,在气温较低的12月~1月,睾丸扭转发生机会占全年的24%。睾丸扭转可发生于出生后9天的婴儿至77岁的老人,但62%的睾丸扭转发生在12~18岁之间。

睾丸扭转的典型表现是突然发作的阴囊疼痛,77%的人伴有腹痛,5%的病人便有腹部、耻骨上或腰痛,39%的病人伴有恶心、呕吐。睾丸扭转分为鞘内睾丸扭转和鞘外睾丸扭转。鞘外睾丸扭转除了产生上述症状之外,还会出现精索增粗,睾丸上缩、移位等体征。如有上述症状再加上典型体征,诊断睾丸扭转并无困难。但鞘内型睾丸扭转除了前述一般症状之外仅有睾丸肿痛的体征,教小时后阴囊会红肿,如患者未及时就医,或者被经验不足的医生误诊为“睾丸炎”或“附睾炎”,按消炎治疗,就会延误手术治疗的良机,而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切除睾丸、其原因是长时间睾丸扭转造成睾丸血供受阻。导致睾丸不可逆的坏死。但有些鞘内型睾丸扭转,单靠症状和体征很难确诊,这时尚需借助于多普勒听诊器或同位素扫描。

一般睾丸扭转是右侧睾丸向顺时针方向扭转,左侧睾丸向逆时针方向扭转,因此,有人主张可先采用手法复位,即按睾丸扭转相反方向复位,如复位成功,睾丸位置恢复正常,数小时内疼痛消失。但睾丸扭转患者多有解剖异常,即使手法复位成功后仍有复发的可能,故大多数学者主张还是采取手术复位治疗为好。

凡睾丸扭转发生后8小时内手术者,治疗效果大多是满意的。经长期随访,睾丸形态无特殊变化。超过8小时者,其后的随访可发现睾丸明显缩小及变硬。若超过12小时,则75%患者的睾丸发生坏死,必须行睾丸切除。

不典型睾丸扭转24例诊治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4例, 年龄5~52岁, 平均年龄16.7岁, 其中左侧扭转19例, 右侧扭转5例, 病程5h~9d不等, 发病5h内初次就诊16例, 5~12h内就诊5例, 3例曾在院外首诊按炎症治疗后转入我院。14例患者跑步, 打球等剧烈活动后发生, 2例有阴囊踢伤史, 其余均无明显诱因。

临床表现:24例患者表现下腹部、阴囊不同程度的疼痛, 所有患者发症初期均无发热症状, 其中9例伴有恶心、呕吐等。查体结果为睾丸肿胀、触痛明显, 19例睾丸向上移位呈横位, 其中睾丸达腹股沟外环口处3例, 睾丸与附睾的相对位置发生明显变化, 阴囊抬高试验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睾丸体积增大, 睾丸血流量明显减少 (19例) 或消失 (2例) 。

1.2 方法

本组24例患者中本院首诊为睾丸扭转15例, 误诊为睾丸、附睾炎4例, 睾丸血肿1例, 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24例, 确诊19例, 确认率为79.2%;22例手术探查均证实睾丸精索有不同程度的扭转, 其中2例睾丸颜色变黑, 行睾丸切除术, 另2例经手法复位后给予抗感染对症治疗。

2 结果

22例行手术探查治疗, 切除睾丸2例 (2/24, 8.3%) , 保留睾丸20例, 扭转>180度7例, 扭转>360度15例;顺时针扭转19例, 逆时针扭转5例;鞘膜内型18例, 鞘膜外型4例;保留睾丸22例, 睾丸切除2例;发病5h内探查12例, 复位后热盐水湿敷, 利多卡因局部封闭精索, 观察20~40min, 睾丸颜色均有改善, 睾丸存活率达100%, 全部保留睾丸;5~24h内探查8例, 复位后均存活, 保留睾丸;24h以上手术探查2例, 复位后睾丸呈紫黑色, 观察40min;颜色无明显变化, 均行睾丸切除术, 术后病理证实睾丸缺血性坏死。

3 讨论

3.1 发病原因及诱发因素

睾丸鞘膜和精索的发育异常是睾丸扭转的主要原因, 分为鞘膜内型和鞘膜外型;鞘膜外型也称精索扭转, 扭转方向多为外侧向内侧扭转;临床上以鞘膜内型多见;睾丸扭转发病与解剖异常有关[2], 如睾丸系膜引带过长或缺如、鞘膜壁层在精索止点过高, 睾丸完全被鞘膜包绕, 睾丸下降不全或异位等。由于提高肌在精索上斜行分布, 常使左睾丸表现为逆时针方向扭转, 右睾丸表现为顺时针方向扭转。

3.2 临床表现

忽然发生睾丸剧痛, 持续性, 向同侧下腹部及腹股沟区放射, 伴恶心呕吐。体查见患侧睾丸吊高肿大, 有明显压痛, 阴囊皮肤红肿, 托高睾丸不但疼痛不减轻, 反而加重。睾丸和附睾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 附睾的位置转到睾丸前面。

3.3 睾丸扭转的治疗

睾丸扭转的治疗原则:行睾丸复位和固定术, 行睾丸鞘膜翻转术, 防止术后发生鞘膜积液, 如睾丸已坏死, 则行患侧睾丸切除术。近几年医学研究发现, 坏死的睾丸可以通过体内的血睾屏障, 形成抗精子抗体, 容易影响另外一侧睾丸的功能。

治疗方法分为手法、外科手术。手法复位主要针对早期发现, 因睾丸扭转方向为由外向内, 因此复位时, 应由内向外, 这样可使睾丸血流有所恢复。但也有专家认为睾丸扭转坏死发生与扭转时间和程度呈正相关, 主张一旦怀疑睾丸扭转应立即进行手术探查治疗[4]。直视下检查睾丸血运、复位、缝线固定。睾丸扭转作出诊断后应争取时间立即手术复位, 争取在症状出现6小时内完成手术。将扭转的睾丸复位后观察血运正常, 再行睾丸、精索与阴囊内层鞘膜间断缝合固定, 以免术后复发。

综上所述, 睾丸扭转诊治需及时就诊, 早期检查, 明确诊断, 并积极手术探查、复位、固定治疗, 才能减少误诊的机率, 提高患侧睾丸保留的概率。

摘要:目的 对不典型睾丸扭转的诊治进行分析, 降低睾丸坏死的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不典型例睾丸扭转的临床资料。结果 24例中初诊为睾丸扭转15例, 误诊为急性睾丸、附睾炎4例, 睾丸血肿1例, 2例行睾丸切除术。结论 急性阴囊疼痛应首先考虑睾丸扭转;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睾丸扭转的早期诊断仍存在假阴性率;对不典型睾丸扭转的患者主张手术探查以降低睾丸坏死发生率。

关键词:非典型,睾丸扭转,彩色多普勒,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Blaivas M, Batts M, Lambert M.Uitrasonographicd icghlsis of Testicular torsion by emergency physicians[J].Am J Emerg Med, 2000, 18 (2) :198-200.

[2]鲁成功, 熊旭林.阴囊部其他疼痛[M]//吴阶平.泌尿外科.济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932-933.

[3]Baker LA, Sigman D, Mathews RI, et al.Ananaly sis of clinic out comes using color Doppur testialar ultrasound for testicular torsion[J].Pediatrics, 2000, 105 (3) :604-607.

睾丸附件扭转诊治体会 篇4

1临床资料

30例均为儿童, 年龄5~12岁, 左侧发病17例, 右侧发病13例, 均为单侧病变。发病至首次就诊时间1 d内19例, 2 d内12例, 3 d内4例, 主要临床表现为患侧阴囊突发疼痛, 初起疼痛较轻, 逐渐加重, 尤以行走或下蹲时加重, 一般均可忍受, 睾丸挤压痛不明显, Prehn征阴性。无明显胃肠道症状, 无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刺激症状, 7例患儿阴囊内上方可见皮下瘀斑, 睾丸上极触及痛性小结12例, 。彩超检查, 均见有少量睾丸鞘膜腔积液, 睾丸正常或轻度增大, 睾丸上极与附睾之间, 可见一结节状回声团块, 内无血供, 睾丸精索血流正常。首次就诊时误诊为急性睾丸炎或附睾炎2例, 误诊为睾丸扭转1例, 24例手术治疗, 6例因拒绝手术予以保守治疗

2结果

24例手术治疗的患儿, 精索附件9例, 睾丸附件15例, 均无睾丸及精索扭转, 行扭转附件切除术, 同时行睾丸鞘膜翻转术, 鞘膜腔内见不同程度的浑浊或血性液体。术后阴囊红肿一般于2~5 d后消退, 复查睾丸正常, 痊愈出院, 无并发症发生。6例保守治疗的患儿阴囊疼痛消失时间为5~12 d, 2周后复查彩超提示睾丸正常 , 4例合并睾丸鞘膜腔积液6月无明显减轻, 后行睾丸鞘膜翻转术。

3讨论

3.1 诱因

1761年由Morgaai首先提出了睾丸附件的概念。随着组织胚胎学研究的深入, 今认识到睾丸附件包括睾丸附件、附睾附件、睾丸旁体、迷走输精管4种。睾丸附件是副中肾管或中肾管在发育过程中的残留结构, 无生理功能, 其出现率达92%[2] , 大小0.1~1.0 cm。病因及发生机制尚不明确, 很多作者认为解剖异常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而剧烈运动或直接暴力是外在因素, 本组12例 (34%) 有剧烈运动和直接暴力损伤史, 阴囊肿痛发生时间为剧烈运动或暴力损伤后20~36 h, 其余发病均无明显诱因。

3.2 诊断与鉴别诊断

睾丸附件扭转好发于学龄期儿童, 主要表现为突然阴囊疼痛, 阴囊局部红肿, 多不发热, 不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早期于红肿明显处触及痛性小结, 透光试验可在痛结处见有暗蓝色斑点, 精索不肿胀, 睾丸、附睾不肿大, Prehn征阳性 (上托阴囊和睾丸时, 睾丸疼痛加重) , 睾丸鞘膜腔内有积液, 睾丸附件扭转声像图特点: ①于患侧睾丸上极和附睾头之间前或后方显示低、中等或高回声结节, 呈均匀或不均匀回声。形态为圆形、椭圆形或斑片状, 后方不伴声影, ②常合并同侧睾丸及附睾头部增大, 睾丸鞘膜积液及不同程度阴囊肿胀增厚; ③彩色多普勒显像特点为扭转的睾丸附件内无血流信号, 同侧增大的睾丸或附睾头处血流信号增多, 血流速度加快, 阻力小。精索一般无变化。据以上症状、体征诊断不难诊断。

小儿睾丸附件扭转应于睾丸扭转、睾丸炎、附睾炎、附睾结核鉴别①睾丸扭转:患侧阴囊肿大压痛, 睾丸增大上移至阴囊根部, 呈横位, Prehn征阳性 (上托阴囊和睾丸时, 睾丸疼痛加重) , 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索无变化。睾丸扭转超声表现: 睾丸增大, 回声不均匀, 位置上移或横位, 精索增粗, 睾丸内血流信号明显减少或消失。儿童阴囊较小, 操作技术难度大时, 能量多普勒可进一步提高血流检出能力, 探测到常规彩色多普勒无法显示的极低速血流信号, 并且无声束的角度依赖性。②睾丸炎:睾丸肿大, 睾丸本身触痛, 阴囊红肿明显。③附睾炎:小儿附睾炎少见, 附睾肿胀压痛, 尿常规中有白细胞, 而睾丸附件扭转压痛不一定在附睾④附睾结核:起病慢, 很少有触痛, 附睾肿胀, 结核菌素实验 (PPD) 阳性, 身体其他部位有结核灶。⑤急性阑尾炎:有下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特点为转移性右下腹痛, 局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阴囊局部无压痛内容物正常。

3.3 治疗

睾丸附件扭转是小儿急性阴囊疼痛常见的原因, 可能与该阶段小儿活泼好动及睾丸开始发育发生轴向改变有关。对睾丸扭转的治疗有不同的意见和方法, 有人认为小儿睾丸件扭转是一种自限性疾病, 附件无生理功能, 坏死的组织在一定的时间内吸收而愈合, 特别对发病时间超过24 h患者, 在明确睾丸血供存在的前提下, 治疗中应积极使用抗生素预防睾丸炎的并发症, 主张采取保守治疗[3] 。但坏死的组织刺激鞘膜腔形成无菌性炎症, 引起鞘膜腔积液, 使腔内压力增高, 从压迫附睾血供并引起继发性炎性改变, 甚至机化, 致附睾管阻塞, 最终影响附睾功能。作者认为小儿睾丸附件扭手术操作便, 术后症状消失快, 由于睾丸扭转与睾丸附件扭转有时不易鉴别, 积极手术可以挽救少数被误诊为睾丸扭转患者的睾丸, 认为小儿睾丸附件扭转应积极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张金哲, 潘少川, 黄澄如, 主编.实用小儿外科学.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998.

[2]黄澄如.少儿泌尿外科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231-233.

睾丸扭转3例诊治体会 篇5

1 临床资料

例1患者, 16岁, 学生, 打篮球时突发阴囊左侧剧痛, 在个体诊所被诊断为“急性睾丸炎”, 予输液消炎、止痛治疗, 8小时后疼痛不缓解, 来我院就诊。入院时查阴囊左侧肿大, 皮肤红肿, 睾丸位置上移、呈横位, 触痛明显, 提睾反射消失, 普雷恩征阳性。B超检查示:左侧睾丸增大, 左侧睾丸鞘膜少量积液, 诊断为睾丸扭转。入院后急行阴囊切开探查术, 术中见左侧睾丸已发黑坏死, 精索呈360°扭转, 行左侧睾丸切除术, 术后5天出院。

例2患者, 20岁, 学生, 跑步时突发阴囊左侧剧痛2小时入院, 疼痛可向下腹部及股内侧放射, 伴恶心、呕吐。入院时查阴囊左侧肿大, 睾丸位置上移, 触痛明显, 精索似呈麻绳状扭曲缩短, 提睾反射消失, 普雷恩征阳性, 睾丸与附睾界限不清。B超检查示:睾丸肿大, 呈中等度回声。入院诊断:睾丸扭转。用1%利多卡因在精索皮下环处局部麻醉后行手法复位, 复位后疼痛缓解。予抗炎治疗并服活血化淤、理气止痛中药治疗, 1周后出院。出院后随诊半年未见左侧睾丸萎缩。

例3患者, 18岁, 学生, 玩耍时被同伴撞伤阴囊右侧部致阴囊右侧剧痛4小时入院。入院时查阴囊右侧肿大, 皮肤水肿发红, 压痛明显, 睾丸位置上移, 呈横位, 睾丸附睾界限不清, 提睾反射消失。普雷恩征阳性。B超检查示:睾丸肿大, 鞘膜腔少量积液。入院诊断:睾丸扭转。入院后急诊行阴囊右侧切开探查术。术中见精索呈顺时针360°扭转, 睾丸血运欠佳但尚未坏死。术中复位后观察半小时见睾丸血运逐渐恢复, 将右侧睾丸与阴囊壁固定, 术后予抗炎、消肿治疗, 并服活血化淤、理气止痛中药, 1周后出院, 出院后随诊3个月未见右侧睾丸萎缩。

2 讨论

睾丸扭转的原因除致伤因素外, 可能与解剖学畸形有关, 如过分宽大的睾丸鞘膜囊、睾丸下降不全等[1]。本病多发在青少年, 扭转发生后扭转以下部分首先充血和出血性梗死。若不能及早复位, 则导致睾丸坏死。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及99锝睾丸扫描对诊断该病有较高的特异性[2]。但基层医院大多缺乏以上检查设备, 加之本病在临床上少见, 故易误诊。对临床上出现的突发阴囊一侧内睾丸持续性剧痛患者尤应警惕此病发生的可能, 需与之相鉴别的疾病主要有: (1) 急性睾丸炎, 可有睾丸疼痛症状, 但发病较缓, 疼痛症状较轻, 伴畏寒发烧症状, 白细胞计数较高, 普雷恩征阴性, 托起阴囊时睾丸淤血、水肿减轻, 疼痛缓解, 且睾丸与附睾界限清楚。 (2) 绞窄性疝, 可有阴囊部剧烈疼痛, 但一般有可复性腹股沟肿块病史, 有腹部疼痛、恶心、呕吐, 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 腹部肠鸣音亢进, 有气过水声, 阴囊部扪及圆形肿物, 而睾丸检查正常, 无触痛, 移动时疼痛症状无改变。 (3) 输尿管结石, 表现为突发性腰背部绞痛, 并可放射至股部、会阴部、阴囊, 伴恶心、呕吐。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 腹部X线摄片可见结石阴影, 而阴囊及其内容物检查均正常。对于本病的治疗, 笔者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突出一个“早”字, 早就医、早诊断、早治疗, 只有这样才能挽救受损睾丸, 避免睾丸坏死。 (2) 对扭转程度轻, 血运障碍不严重的可先进行手法复位。复位时一般先向外侧方向复位, 如疼痛反而加重, 即可试行向相反方向复位, 手法复位时应在精索皮下环处局部麻醉。对扭转时间长, 扭转程度重者, 则应尽快行开放手术探查, 视睾丸生机, 决定是否行睾丸切除术;若手术复位后睾丸血液循环恢复, 应将睾丸固定在阴囊壁上, 以防术后再次扭转。 (3) 不管采用手法或手术复位, 都有可能导致日后睾丸萎缩, 复位后在抗炎、消肿的基础上, 加用活血化淤、理气止痛中药治疗, 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吴阶平.泌尿外科[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927.

睾丸扭转6例诊治体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5年12月—2008年6月收治6例睾丸扭转患者, 年龄最小1.5岁, 最大22岁。发病时间最短1 h, 最长50 h.6例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

1.2 诊断及治疗方法

在6例睾丸扭转的患者中, 有1例患者发病时间在1 h, 年龄14岁, 患者有突然阴囊疼痛, 睾丸向上移位, 托起阴囊疼痛不减轻的症状, 高度怀疑睾丸扭转。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睾丸附睾血运差, 确诊后给予1%利多卡因精索麻醉试行手法复位成功, 睾丸位置下降, 症状减轻。彩色多普勒超声见睾丸血供改善, 告诉患者尽快行双侧睾丸固定术, 以防再发生睾丸扭转。有3例患者发病时间在4 h~6 h, 均为青少年。确诊后, 试行手法复位失败, 立即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睾丸扭转180゜~540゜, 颜色紫红, 直视下解除扭转, 将睾丸复位, 温盐水纱布包裹睾丸。观察睾丸颜色逐渐恢复正常, 针刺睾丸有出血, 说明睾丸血供存在, 给予保留睾丸并固定, 同时对侧睾丸也加以固定。术后常规卧床休息, 控制感染, 并口服扩血管药物, 以促进睾丸循环恢复, 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消除顾虑, 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睾丸血供改善。另2例患者发病时间均超过24 h, 其中1例为婴幼儿, 发病时间48 h, 其语言表达能力差, 有哭闹及呕吐症状, 家属误认为消化不良而延迟就诊, 患儿阴囊红肿, 增大, 拒触摸;另外1例患者为青少年, 发病时间50 h, 患者半夜痛醒, 自认为急性睾丸炎, 给予消炎止痛治疗不见好转后来就诊。这2例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睾丸无血流, 丧失了挽救睾丸的机会, 遂决定行患侧睾丸切除, 对侧睾丸固定, 术后除进行常规治疗外, 还需及时给予心理安慰。

2结果

6例睾丸扭转的患者中, 对保留患侧睾丸的患者随访未发现睾丸萎缩及继发性睾丸坏死, 行手术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对患侧睾丸切除的患者切口也均Ⅰ期愈合, 对侧睾丸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虽然正常, 但患者或家属心理上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 其教训深刻, 值得患者、家属及医生深思。

3 讨论

睾丸扭转又称精索扭转, 是一种阴囊急症, 青少年为本病的高发年龄段。睾丸扭转分为鞘膜内和鞘膜外扭转, 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敏感性高、直观、无创伤的优点, 有助于本病的诊断。有资料表明:睾丸扭转的预后取决于扭转时间的长短和扭转的程度。发病后6 h内手术, 80%的睾丸可以挽救, 预后较好;超过6 h, 可引起睾丸萎缩, 超过10 h, 约1/2睾丸不能保留;超过24 h, 不可避免地发生睾丸坏死和萎缩。睾丸扭转程度较大, 睾丸损害程度越严重, 睾丸切除率越高[1]。所以对于有阴囊急症的患者, 在睡眠中、剧烈运动后有睾丸疼痛的患者或反复短暂出现睾丸疼痛且托起阴囊疼痛不减轻的患者, 均应高度怀疑睾丸扭转。患者要及时就诊, 医生要仔细体检并做相关检查, 及早确诊。睾丸扭转时间短, 程度轻, 可试行手法复位。如果复位成功, 建议患者尽早做双侧睾丸固定术;如果复位不成功要立即手术治疗, 挽救睾丸。另外, 睾丸扭转在临床上并不多见, 容易被患者及家属所忽视, 从而延迟就诊, 临床医生容易误诊为急性附睾睾丸炎, 从而错失最佳时间, 引起睾丸坏死而行睾丸切除术。所以, 患者及家属应高度重视男性有关睾丸扭转的卫生知识宣传和教育, 临床医生也应高度重视对此病的认识并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其次, 对于睾丸扭转进行过手术的患者和家属, 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 尤其行睾丸切除的患者及家属, 心理压力相当大, 需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提高生活质量。总之, 睾丸扭转患者不要存在侥幸心理, 要及时就诊, 早诊断、早治疗, 不容忽视。

摘要:目的 提高对睾丸扭转的认识, 仔细体检, 及时进行相关的检查, 做到早诊断, 早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6例睾丸扭转患者的病历资料, 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结果 1例行手法复位成功;3例行患侧睾丸扭转复位及内固定术和对侧睾丸内固定术, 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未发现患侧睾丸萎缩及继发性坏死, 均保留住了睾丸;2例行患侧睾丸切除, 对侧睾丸固定术。结论 睾丸扭转不容忽视, 彩色多普勒超声有助于睾丸扭转的诊断, 应及时进行治疗。

关键词:睾丸扭转,手法复位,彩色多普勒超声,睾丸固定

参考文献

睾丸扭转15例临床分析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均经病史、查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 年龄12~30岁, 平均16岁;左侧10例, 右侧5例;其中夜间发作6例。来院时病程:<6h 3例;6h~, 3例;24h~, 5例;48h至4d 4例。所有患者均有睾丸绞痛, 伴发热、呕吐7例, 腰腹部不适或绞痛6例。有剧烈活动史3例, 外伤碰撞史1例。查体:15例均有阴囊皮肤红肿, 睾丸与附睾界限不清, 罗希征阳性, 睾丸抬高试验 (Prehn征) 阳性13例, 睾丸横位9例。误诊为附睾炎4例, 其中外院3例, 本院1例。

1.2 辅助检查

彩超检查:14例表现为患侧睾丸增大, 睾丸与附睾血流明显减少或消失, 睾丸和附睾位置改变;1例早期附睾血流减少不明显, 12h后消失。

1.3 结果

15例均为鞘膜内型睾丸扭转, 1例经手法复位成功;余14例在腰麻下行手术探查, 结果行睾丸固定术4例, 余10例复位后睾丸血供恢复欠佳, 予切除。

2 讨论

睾丸扭转是指精索沿其纵轴旋转, 使睾丸血液供应受阻, 造成睾丸缺血性病变, 分为鞘膜内型和鞘膜外型, 前者多见于青少年, 后者也称精索扭转, 多为外侧向内侧扭转。临床以鞘膜内型多见, 且多在睡梦中发生。本组均为鞘膜内型睾丸扭转, 与詹天棋[1]报道一致。

2.1 病因

睾丸扭转的发生是内因和诱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 (1) 睾丸和精索完全被鞘膜所包绕, 睾丸不能正常附着在阴囊壁; (2) 鞘膜壁层在精索的止点过高; (3) 睾丸系膜过长, 增加了睾丸的活动性; (4) 睾丸异位。外因为长时间剧烈活动、外力作用、体位及温度变化。本组6例在睡眠中发病, 可能与体位及温度变化刺激提睾肌不规律收缩有关;剧烈活动也可能是诱因之一。

2.2 诊断及鉴别诊断

在以阴囊肿胀和睾丸疼痛为主诉的阴囊急症中, 约25%为睾丸扭转[2], 表现为突发性阴囊剧烈疼痛, 向下腹部或股内侧放射, 伴恶心、呕吐等症状。患侧睾丸肿大, 质地坚硬, 睾丸与附睾分界不清, 睾丸上方精索增粗, Prehn征和罗希征阳性。对阴囊肿胀和睾丸疼痛等局部症状重, 而全身症状轻微, 血象无明显变化, 睾丸位置上移呈横位的患者应高度怀疑本病, 注意与附睾炎鉴别。附睾炎多由邻近器官感染蔓延所致, 表现为阴囊部位突然性疼痛, 附睾肿胀, 触痛明显, 可伴有发热、附睾硬结等。采用放射性核素99锝作睾丸扫描, 有助于鉴别诊断, 急性炎症时睾丸血流增加, 而睾丸扭转则血流减退, 甚至缺如。本组误诊为附睾炎4例。

2.3 特殊检查

彩色多普勒超声是目前睾丸扭转首选的辅助检查, 且为确诊睾丸扭转的主要依据, 睾丸内血流信号消失是最可靠的指标[3]。睾丸血流定量检查对睾丸扭转的早期诊断和预后估计具有重要意义。顾月琴等[4]指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睾丸扭转或缺血的诊断正确率高, 但在睾丸扭转之初的2~3h内或不全扭转时, 局部血流不一定明显减少, 应引起注意。放射性核素99锝扫描被认为是诊断睾丸扭转的金标准, 可准确显示患侧睾丸放射性积聚的“冷结节”, 但由于许多医院缺乏该设备, 临床应用受限制。

总之, 应加强科普宣传, 使有睾丸扭转症状的患者及时主动就医, 以免延误手术时机, 造成睾丸缺血坏死。对于以阴囊肿痛为主诉的就诊者, 应怀疑患有本病可能, 及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 (或) 放射性核素99锝扫描。

参考文献

[1]詹天棋.睾丸扭转18例报告[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1, 22 (2) :98-99.

[2]Matteson JR, Stock JA, Hanna MK.Medicolegalaspects of testicular torsion[J].Urology, 2001, 57 (4) :783-786.

[3]李颖嘉, 文戈, 龚谓兵.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睾丸扭转的诊断及意义[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4, 20 (1) :155-157.

睾丸扭转24例临床分析 篇8

1资料与方法

本组24例,年龄11岁~40岁,其中小于18岁共16例。左侧腹股沟区隐睾扭转1例,左侧睾丸扭转19例,右侧睾丸扭转4例。病程2 h~14 d,10例大于24 h.11例曾在院外初诊或多次按炎症或其他疾病治疗无效后入院。23例阴囊内睾丸扭转者中,18例为睡眠中或刚起床时发病,10例有剧烈活动史,1例有阴囊部创伤史。

1例隐睾扭转者表现为腹股沟痛性肿块,同侧阴囊内空虚。其余以阴囊疼痛就诊22例,以腹痛就诊1例。体检:均有睾丸触痛和睾丸托起后疼痛加剧(Prehn征阳性),睾丸明显上移,睾丸横位。局部皮肤红肿2例,体温升高3例。

就诊后全部病例均行阴囊彩超检查,均表现为患侧睾丸增大,睾丸血流消失20例,血流减少4例。

2结果

23例阴囊内睾丸扭转者,8例行睾丸复位固定术,15例行睾丸切除术,均行对侧睾丸固定术。1例隐睾扭转者行病睾切除术。术中发现精索扭转180°7例,270°10例,大于360°6例(最大720°)。23例阴囊内睾丸扭转者,鞘膜内型21例,鞘膜外型2例。左侧均为逆时针扭转,右侧发病者均为顺时针扭转。16例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检查均为睾丸出血坏死(1例隐睾为发育不全)。8例保留睾丸者术后随访3个月~6个月,2例轻度萎缩,6例睾丸形态正常。2例已生育,4例精液分析患者生精功能低下。

3讨论

睾丸扭转又称精索扭转,是由于睾丸和精索本身的解剖异常或活动度加大而导致,使精索内的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引起睾丸缺血、坏死。睾丸扭转常需要泌尿外科急诊处理。

新生儿至70岁老人均可发生睾丸扭转,资料[1]统计其发病率为1/4 000.12岁~18岁的青少年为本病高发年龄段,约占65%.本组病例小于18岁发病率为66.67%(16/24),与之相符。本病可发生在正常位置的睾丸,也可发生于隐睾。左侧睾丸扭转的发病率高于右侧,这可能与左侧精索较右侧稍长有关,本组病例左侧占79.2%.

根据扭转部位,睾丸扭转可分为鞘膜内型和鞘膜外型。鞘膜内型多见,好发于青春期,鞘膜外型罕见,常发生于新生儿和1岁以内的婴儿[1]。本组21例为鞘膜内型占87.5%(21/24),1例隐睾扭转属鞘膜外型。

睾丸扭转的发病多与解剖异常有关[2]:(1)睾丸系膜、引带过长或阙如,增加了睾丸的活动度;(2)鞘膜壁层在精索上止点过高;(3)睾丸完全被鞘膜包绕,后外方与阴囊壁无附着点,缺乏固定,而正常时该部位有一小部分无鞘膜覆盖。本组21例均为此情况;(4)睾丸下降不全或移位。在以上解剖因素的影响下,剧烈活动或暴力打击、挤压使提睾肌痉挛是诱发扭转的常见病因。本组有10例有剧烈活动史,有1例发病前1 d有睾丸创伤史。

睾丸扭转起病急,几乎均表现为睾丸疼痛,患者常有睡眠中突然痛醒,本组18例为睡眠中或刚起床发病。约42%伴有恶心、呕吐,约35%~50%的患者曾有类似发病史。笔者认为,对于突发睾丸疼痛并且很快好转的患者应高度怀疑睾丸扭转。睾丸肿大上移呈横位是本病较为特异性的体征,此外,睾丸与附睾分界不清,常伴有同侧提睾肌反射消失,体检时可出现Prehn征。对阴囊内睾丸阙如的急腹症患者,要高度怀疑隐睾扭转的存在。

Doppler超声检查可灵敏检测出血管内血流,是一种快速、简便、无损害和可重复的检查方法,准确率高达81.1%~90%[3].睾丸扭转时血流减少或消失,本组睾丸血流消失20例,血流减少4例。急性附睾炎时血流增多,睾丸附件扭转血流正常或增多,藉此与之鉴别。核素99mTc睾丸扫描被公认为金标准,受累睾丸因血流障碍,表现为放射性不积聚的“冷结节”[4],但此项检查不适于紧急诊断处理。本组24例行彩超检查均提示睾丸扭转,且均经手术证实。

临床上睾丸扭转易误诊为急性附睾炎而延误诊治,所以与急性附睾炎相鉴别极为重要,此外不能忽视绞窄性腹内疝、睾丸附件扭转的可能。笔者认为:青少年急性起病,阴囊无红肿,无发热,无不洁性生活史及尿道侵袭性操作史,应首先考虑扭转,建议彩超作为首选检查。

睾丸扭转的处理原则为及早复位,切除坏死睾丸以及对侧预防性固定。文献有手法复位报告,但笔者认为:手法复位后仍可能复发,并且即使很快自行复位好转,因其日后有再次发生扭转的风险及较高的睾丸丢失率,亦应及时手术固定。如条件有限,对于发病6 h以内的患者可试行手法复位,使睾丸血流有所恢复,为手术复位赢得时间,然后再行睾丸固定术[4]。青春期后单侧隐睾扭转,早期睾丸复位固定无意义,应手术切除。

睾丸扭转后是否发生缺血坏死与扭转时间与程度密切相关。Anderson等[5]认为,睾丸扭转时间小于12 h者,有4%出现睾丸坏死,大于12 h者75%须行睾丸切除。持续扭转90°、180°、360°和720°,睾丸坏死时间分别为:7 d、3 d~4 d、12 h~24 h和2 h[6],因此复位越早越好。对高度怀疑并不能排除睾丸扭转者,应及早手术探查。

一般认为,睾丸解剖异常多为双侧性,应常规固定健侧睾丸[7]。龚以榜[8]统计常规探查健侧睾丸,发现20%有解剖异常。本组病例探查健侧睾丸,解剖异常发生率为26%(6/23)。所以笔者认为:睾丸扭转的解剖缺陷可为双侧性,对侧睾丸亦具有扭转的可能,在手术中处理好患侧睾丸和精索后还需手术固定对侧睾丸,尤其是患侧睾丸已被切除者。

由于睾丸扭转成活几率与缺血时间密切相关,笔者认为将发病时间与术中观察睾丸质地及色泽结合考虑睾丸的取舍更为合适。本组8例保留睾丸者,5例扭转时间小于10 h,扭转度数小于540°;2例扭转时间10 h~14 h,扭转度数为180°和270°;1例扭转14 h,扭转度数为180°.

睾丸固定术后应该长期随访,并注意观察以下内容:(1)观察睾丸大小:一般术后随访3个月~6个月。有随访资料表明,术后仍有17%~23%的患者睾丸发生萎缩。(2)性功能:要随访到青春期,一般单侧睾丸扭转附加对侧预防性固定者不会有性功能下降。(3)生精功能:也应随访到青春期,约50%~68%手术后患者可出现精液异常,这可能缘于下列因素:单侧睾丸产生精子数量不足;受损或萎缩的睾丸可产生一些异常物质并影响对侧睾丸。有人认为其可能与睾丸扭转诱导抗精子抗体产生并损害对侧睾丸,使精子数目减少有关。

参考文献

[1]郭宏骞,孙则禹.吴阶平泌尿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956.

[2]鲁功成,熊旭林.吴阶平泌尿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932-933.

[3]杨嗣星.泌尿生殖系统急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55.

[4]Kadish HA,Bolce RG.A.Retrospective review of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epididymitis,testicular torsion,and torsion of testicular appendages[J].Padiatrics,1998,102(1):73-76.

[5]Anderson J,Williamson R,Testicular.Torsionin Bristota25-yearreview[J].Br J Surg,1988,75(10):988-992.

[6]黄澄如.小儿泌尿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20-223.

[7]詹天棋.睾丸扭转18例报告[M].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1,22(2):98-99.

上一篇:等离子点火燃烧器下一篇: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