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组织

2024-10-25

睾丸组织(共10篇)

睾丸组织 篇1

肿瘤睾丸抗原(cancer-testis antigen,CTA)是一类肿瘤特异性抗原,仅限在肿瘤组织和睾丸组织中表达,在正常组织中均不表达。CTA呈高度的组织限制性表达,具有免疫原性,可诱导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因而在肿瘤疫苗研究中前景良好[1,2]。目前CTA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 fiibrous histiocytoma,MFH)中的研究还是一个空白,国内外尚无报道。我们应用RT-PCR方法检测了27例MFH患者肿瘤组织中多种CTA的mRNA表达,以为CTA研制用于MFH患者免疫治疗疫苗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材料

27例MFH组织及相应的癌旁正常纤维组织均取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4月至2015年1月确诊为MFH并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肿瘤组织及癌旁正常纤维组织均经病理证实。其中男17例,女10例;年龄31~83岁,平均(58.7±13.5)岁。术中取材时先取正常纤维组织,再取肿瘤组织,并将组织切成方块,分装,放入液氮中保存,随后置于-80℃冰箱保存。TNM分期按照2010年AJCC标准,Ⅰ期5例,Ⅱ期7例,Ⅲ期11例,Ⅳ期4例。组织学亚型按照新版WHO软组织肿瘤分类(2002)进行:多形性MFH 14例、巨细胞性MFH 8例,炎性MFH 5例。

1.2 方法

a)总RNA的提取:将切取的MFH组织和癌旁组织迅速放入液氮中,快速转移至-80℃冰箱内存放。用Trizol试剂(Invitrogen公司)提取组织总RNA,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A260 nm/A280 nm值,1%琼脂糖凝胶电泳证实RNA完整性。b)c DNA合成:取组织提取RNA 1.0μg,用RT-PCR试剂盒DRR019A(TAKARA公司)合成c DNA,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参考试剂盒说明书。c)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目的基因:取分别来自MFH组织和相对应的癌旁正常纤维组织的c D-NA为模板进行PCR反应,以GAPDH为内参,对WT1,MPP11,PRAME,RHAMM,NY-CO-38,G250,NY-ESO-1,HTERT,BAGE的基因进行检测,引物设计参见文献[3]。9种CTA基因的引物序列、PCR反应退火温度、产物片段长度以及循环数见表1。对于所有的抗原,变性温度为94℃,延伸温度72℃。全部引物均经Gen Bank查询,为目前已知基因特异性引物序列。所有反应均经预变性,94℃5 min,扩增35个循环,72℃延伸5 min。d)DNA序列测定:随机抽取上述9种CTA的阳性PCR产物(各3例)进行DNA序列测定。DNA序列测定由上海基康生物技术公司完成。所得序列与基因库检索序列一致,证实所扩增产物为目的基因的片段。e)将在恶性纤维组织瘤中表达率最高的肿瘤睾丸抗原相关基因与临床相关指标(性别、年龄、组织学亚型、临床分期)进行统计学分析,寻求是否存在关联。

1.3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全部数据由SPSS19.0统计软件完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A基因在MFH及相对应癌旁正常纤维组织中的表达

在2 7例MFH组织标本中,表达率最高的是WT 1(77.8%),其次是MPP11(74.1%),PRAME(63.0%),RHAMM(59.3%),NY-CO-38(51.9%),G250(44.4%),NY-ESO-1(44.4%),HTERT(40.7%),BAGE(14.8%),如图1所示。9种CTA基因在全部正常纤维组织中均无表达。肿瘤组织中至少有1种基因表达的频率是96.3%(26/27),3种或3种以上同时表达概率为85.2%(23/27)。

2.2 在MFH中CTA基因的表达与临床指标的关系

经统计学分析,CTA基因在MFH中表达率最高的WT1与临床相关指标(性别、年龄、组织学亚型、临床分期)无显著相关性(P>0.05),如表2所示。

3 讨论

MFH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软组织肉瘤,恶性程度高,易发生转移和复发,预后差。在现阶段,由于病因未得到确定,对于MFH的早期诊断、病程监控、治疗都没有确切的办法。近年来,MFH患者生存率随着治疗方法的改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即使采取以手术彻底切除加长期化疗的方法,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仍低于70%[4,5]。这种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因此急需寻找新的方法来提高治疗效果。

近年来,随着肿瘤学、免疫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突飞猛进,成为继手术、放疗和化疗之后第四种抗肿瘤治疗手段。目前,在肿瘤治疗中免疫治疗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原因有两个:其一是真正实用的肿瘤特异性抗原十分有限;其二是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些仅有的抗原免疫原性低,难以完成抗原的有效递呈,因而开展免疫治疗的关键所在是获得特异性肿瘤抗原[1]。作为免疫治疗其中之一,基因疫苗的治疗策略是利用人体免疫系统已存在的病原体免疫反应,将肿瘤特异性标记物的基因序列与病原体的基因序列融合制成基因疫苗,在人体内激活高水平的T淋巴细胞,从而诱导、维持有效的免疫应答反应,达到治疗目的。由于疫苗治疗具有特异性、在体内免疫效应维持时间长等优点,目前以CTA肽为主的疫苗已成为研究热点[1,6,7]。

1991年有学者通过改进T细胞表位克隆从黑色素瘤细胞中分离并鉴定了第一个肿瘤睾丸抗原MAGE-1,CTA逐渐被人们熟知。CTA基因在正常组织(睾丸和胎盘组织)和某些肿瘤细胞中表达[2]。除此之外,作为一类新的肿瘤特异性抗原,CTA还有如下主要特点:a)大多数CTA基因定位于X染色体;b)一般以多个家族成员的形式存在;c)CTA在各种来源不同的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一般具有异质性[8]。目前有关研究发现CTA基因及其编码产物CTA在细胞分化增殖、细胞凋亡、信号传导、基因转录、减数分裂等方面起作用[9,10,11,12]。此外,多项研究报告表明,作为肿瘤标记物,还可通过巢式RT-PCR技术检测外周血、脑脊液、腹水中CTA的mRNA的表达及含量,有助于发现少量肿瘤细胞的存在,从而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及转移复发的监测[8]。

目前,虽然大部分CTA功能尚未完全明确,与肿瘤的发病机制也未查明,但是CTA因具有免疫原性及表达局限性,而且CTA基因编码的200余个产物已被鉴定,为含有CTA的恶性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使其在肿瘤疫苗和肿瘤免疫治疗中极具发展潜力,成为一研究热点[1,13]。近年来,隆起性皮肤纤维肉瘤、尤文氏肉瘤、白血病等肿瘤相继发现了特异性标记物,而且,CTA的临床试验在黑色素瘤等肿瘤的治疗上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14,15],但MFH的特异性标记物却没有相关报道。

为了解CTA在MFH中的表达特点,我们检测了9种CTA基因在MFH组织的表达,发现这些CTA基因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表达率最高的是WT1(77.8%),其次是MPP11(74.1%),PRAME(63.0%),RHAMM(59.3%),NY-CO-38(51.9%),肿瘤组织中至少有1种基因表达的频率是96.3%(26/27),3种或3种以上同时表达概率为85.2%(23/27);全部CTA基因在正常纤维组织中均无表达。本组实验还对表达率最高的WT1的表达和临床相关指标(性别、年龄、组织学亚型、临床分期)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无显著相关性,但本实验病例较少,是否存在关联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结果提示上述5种CTA基因在MFH中呈现高度特异性表达,由于CTA在肿瘤中呈现异质性表达,这就为开展研究MFH的多价疫苗提供了实验依据,使得CTA作为肿瘤疫苗用于MFH的特异性免疫治疗成为可能,而且多价疫苗还可有效避免因肿瘤抗原表达的个体差异和抗原调变所致的免疫逃逸,进而扩大了免疫治疗适用范围,效果明显优于单一多肽疫苗。

CTA基因的研究把肿瘤发生、发展与生殖细胞的产生和成熟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如上所述,CTA在众多肿瘤中均有不同频率的表达,而且多呈协同表达。Lee等[16]发现长期存活的睾丸癌患者有继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可能,因CTA具有高度的表达限制性,提示CTA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中可能出现高表达,本次试验结果与多种CTA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中呈现高表达相符合,而且多种CTA之间存在协同表达现象。由于本次试验的局限性,CTA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之间的关联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检验。

本次实验结果提示我们应将表达率最高的WT1作为MFH的特异性肿瘤标记物,并对其临床应用进行探索。研究成功将发现新的肿瘤特异性标记物并有可能应用于MFH的早期诊断、病程监控、疗效评价、转移预后等方面。同时,新的特异性标记物将进一步研究用于开发MFH特异性基因疫苗,提高免疫治疗效果,具有较为广阔的经济社会前景。

为孩子查查睾丸 篇2

其实,像我朋友小孩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孩子睾丸有问题,大人却浑然不知。那么,在家里怎么为孩子查睾丸呢?

父母亲可以在给孩子洗澡、穿衣或孩子睡觉时留意其外生殖器情况。检查时应注意:

1.手要温暖,手法要轻柔;

2.让孩子腹部放松(可选择小孩睡眠时检查),取平卧位,必要时可取两腿交叉坐位;

3.先看看阴囊两侧是否对称,大小是否正常,是否饱满,再轻轻触摸阴囊;

4.如发现阴囊内空虚,再仔细检查腹部、腹股沟部、会阴部;

5.触摸到睾丸后,先触摸大小、活动度和硬度,并与对侧比较;

6.试行推挤睾丸下移,看是否可以推至阴囊中,如果孩子喊痛,应马上停止推挤。同时,要注意检查阴茎及外生殖器,看有无阴茎弯曲、尿道下裂等。

发现孩子有隐睾症后应该怎么办呢?由于隐睾有造成不育、恶变、影响心理健康等危害,所以应早期治疗。实际生活中,有的父母心疼小孩,担心治疗(特别是手术)会留下后遗症;有的父母抱有侥幸心理,心想孩子长大了自然会好。这么一来,一些患儿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造成不必要的严重后果。我们认为,一旦发现隐睾,首先进行激素治疗,如果无效,则应尽早行手术矫正,无论单侧还是双侧隐睾,手术理想时机是在2周岁前,最迟不应超过4周岁。

需要注意的是,手术以后并非万事大吉,仍需到医院检查,包括外生殖器特别是睾丸的发育情况,如睾丸的位置、大小、质地等。检查每年一次,直至青春期,婚前最好还要进行精液常规检查。

为了避免孩子发生隐睾,还应该注意:男性在新婚前后要避免接触有毒、有放射线物质;女性妊娠前后要禁服激素类药物,特别是雌激素类避孕药等;避免近亲结婚。

睾丸组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2006年1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泌尿外科门诊就诊的35例男性不育患者, 其中特发性少精症18例, 特发性严重少精症12例, 特发性无精症5例。年龄23~40岁, 平均28岁, 婚后不育年限1.5~5年, 平均3.5年。所有患者性功能正常, 生殖系统无器质性病变, 排除精道阻塞。检测前抽静脉血检查染色体核型 ( G 显带技术) 、抗精子抗体 (ELISA) , 异常者不列入研究对象。10例正常对照男性来自尸体的睾丸, 且为正常生育者。

精子浓度判断标准:根据1992年WHO标准制定, 采用北京伟力经贸公司WLKY29000伟力彩色精子质量检测系统进行检测。研究对象禁性生活3d后, 取精液检查, 连续2次异常予以确诊。无精症: 精液中未见精子;严重少精症:精子密度小于5×106/ml;少精症:精子密度5×106~20×106/ml。正常精子数:≥20×106/ml 。精液检查包括:精子的活力、形态、记数、pH值和存活率。

1.2 方法

标本为对照男性和患者的睾丸组织与精液, 选取其Y染色体最常见的微缺失位点AZFc区的DAZ (SY254) , DAZ-1, DAZ-2与AZFb区的热休克转录因子 (HSFY) 进行PCR 扩增检测, 同时选取男性性别决定基因 (SRY ) 作为内对照。如果测试样品未见特异的SRY基因条带, 说明基因组DNA 扩增或实验条件失败;如果测试样品不能扩增出Y染色体上的特异基因位点, 则意味着测试样品的Y染色体有该位点微缺失。初筛异常的标本均经3次PCR重复检测证实。

1) 合成SRY、SY254、DAZ-1、DAZ-2、HSFY (heat shock transcription factor) 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合成, 寡核苷酸引物片段序列及扩增产物片段长度, 见表1。

2) 精液、睾丸基因组DNA提取。采取北京博大泰克生产的动物基因组DNA小量快速提取试剂盒提取DNA。

3) 精液、睾丸基因组DNA PCR扩增。引物稀释分装, 反应总体积为25.0μl (双蒸水18.7μl 、模板DNA2μl 、10×PCR反应缓冲液2.5μl 、MgCl2 1.5μl (加入HSFY引物扩增体系中) 、4×NTP 混合液0.5μl 、各管中上、下游引物各1μl 、Taq DNA 聚合酶0.2μl 、石蜡油封盖) 。将反应管放入PE480 型PCR 扩增仪, 94℃预变性反应3min 后, 开始循环反应: 94℃变性反应1min , 52℃退火反应45s , 72℃延伸反应1min , 循环反应35次, 72℃延伸反应10min , PCR产物置4℃冰箱中贮存。

4) PCR 扩增产物琼脂糖电泳观测结果。PCR产物在1.5%琼脂糖凝胶上电泳, 将PCR扩增样本内加入3μl上样缓冲液混合, 取7μl加入加样孔内, 8V/cm电泳45min左右, 温度为室温, 待指示剂溴酚蓝至2/3电泳槽长时停止电泳。在紫外光线下观察扩增产物有无特异性扩增, 并取10例正常生育的尸体睾丸组织基因组作为阴性对照。

2 结果

实验组35例标本及对照组10例睾丸组织标本中均能扩增出性别决定基因 (SY14) , 说明提取的基因组DNA模板符合实验的要求。SY14基因扩增的片段长度为472bp, 将SY14基因做为阳性对照。

10例对照组的睾丸组织中均能扩增出SY14 (SRY) 、AZFb/HSFY、 AZFc/SY254、AZFc/DAZ-1、AZFc/DAZ-2扩增条带, 说明无基因的微缺失。不育组中35例患者中。有5例 (无精子症3例;严重少精子症2例) 可见SY14 (SRY) 扩增带, 但未见AZFc/SY254 (DAZ) , DAZ-1, DAZ-2 扩增带, 表明有AZFc/ SY254 (DAZ) 微缺失, 其中2例同时未见AZFb/ HSFY 扩增带, 表明同时有AZFb/ HSFY微缺失; 1例仅有AZFb/HSFY微缺失。为排除假阳性反应, 对这5例标本进行3次PCR重复检测, 上述缺失仍无扩增信号, 而SY14 ( SRY) 均能正常扩增, 则证实AZFb/ HSFY 和AZFc/ SY254 (DAZ) 微缺失的存在。两组PCR 检测AZF比较, 其AZF微缺失率, 见表2 。

注:与对照组缺失率比较P<0.05。

3 讨论

Y染色体长臂 ( Yq) 无精子因子 (AZF) 区域的微缺失是影响精子发生的主要遗传学原因之一[1,2]。AZFc区域大约长1.5 Mb, 占据Y染色体P1、P2和P3区域, 包含3个复杂的回文结构。AZFc区的微缺失为一部分基因及其转录产物, 包括睾丸特异性基因和全身广泛表达的基因。最近的研究报道表明[2], AZFb区内HSFY的界限从近端的回文结构1到远端的回文结构5并有在AZFc区长约1.5kb的重复序列。HSFY的功能区位于AZFb区内的第四个回文结构内, 其内存在两个全长的基因家族, 包括HSFY及TTTY9. TTTY9通过剪切方式转录并没有阅读开放框架, 因此, HSFY被认为是在AZFb区最重要的基因之一。Krausz 等[3]通过 Northern blot 分析证实HSFY特异性在人类睾丸组织中表达, AZFb区完全缺失将引起无精子症。HSFY基因属于热休克因子家族, 在人类和动物中转录出不同的热休克蛋白, 在精子的发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Vogt等[4]报道AZF区基因的缺失与精子的发生的关系, AZF区基因位点在精子发生不同阶段的缺失将会引起特定精子发生障碍。从睾丸组织学的角度来看, AZFa区缺失表现为无精子症以及输精管内的唯支持细胞, 临床表现为唯支持细胞综合症;AZFb区缺失表现为精细胞分化停止在细胞粗线期, 导致减数分裂发生障碍;AZFc/ DAZ微缺失时, 睾丸病理表现多种多样, 主要表现为生精细胞数量减少。我们的检测发现在5例AZF区基因缺失的患者中, 2例未见AZFc/ SY254 (DAZ) , DAZ-1, DAZ-2扩增带的睾丸组织学表现为中、重度生精障碍;2例同时未见AZFb/HSFY 扩增带的睾丸组织学表现也为中、重度生精障碍到混合损害型;仅有AZFb/ HSFY缺失的睾丸组织学表现为生精中度障碍。目前由于缺少统一的睾丸活检方案及组织病理学分类标准, 且组织学类型有可能随病理损害时间而有所改变, 因此, 严格的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目前, 国内外对不育症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的检测绝大多数是取患者外周血作为样本, 亦有研究者取精液或单个精子, 极少研究者同时取精液和睾丸组织检测。一般认为外周血淋巴细胞基因组DNA与胚细胞如精子基因组DNA相同[5,6]。但外周血毕竟来源于中胚层, 而非胚细胞系, 研究结果并不能直接地显示胚细胞的Y染色体微缺失情况。二者的基因组DNA表达是否一致, 是否有嵌合体的形式, 这方面研究报道甚少。我们设想, 如果外周血基因组DNA与胚细胞表达一致, 即说明外周血的检测可以代替胚细胞如精子的检测, 同时也可以推测:如果患者外周血检测到Y染色体微缺失, 该患者又给予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 (ICSI) 治疗, 则其男性后代有可能被遗传Y染色体微缺失, 成为又一不育患者;反之, 如果患者外周血基因组DNA 与胚细胞DNA 表达不一致, 那就说明单纯检测外周血是不可信的, 所以二者的基因组DNA表达是否一致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但对进行ICSI 治疗的患者进行胚细胞DNA的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 以明确其是否携带有Y染色体微缺失, 帮助其决定是否进行 (ICSI) 治疗或确定是否影响下一代生育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Kuroda2Kawaguchi T, Skaleatsky H, Brown LG, et al.TheAZFc region of the Y chromosome features massive palin-dromes and uniform recurrent deletions in infertile men.Nat Genet, 2001, 29:279-286.

[2]Characterization of HSFY, a novel AZFb gene on the Ychromosome with a possible role in human spermatogene-sis.A.Tessari1, E.Salata1, A.Ferlin, L.Bartoloni, M.L.Slongo and C.Foresta.Molecular Human Repro-duction Vol.10, No.4 pp.253-258, 2004.

[3]Krausz C, Quintana-Murci L and McElreavey K (2000) Prognostic value of Y deletion analysis:what is the clini-cal prognostic value of Y chromosome microdeletion anal-ysis Hum Reprod 15, 14311434.Yq11.Hum MolGenet 5, 933-943.

[4]Vogt PH, Edelmann A, Kirsch S, et al.Human Y chromo-someazoospermia factors (AZF) mapped to different sub-regions in Yq 11.Hum Mol Genet 1996;5:233-943.

[5]Hiroshi Kato, Shinji Komori, Yuko Nakata, et al.Scree-ing for deletions in interval D16~22 of the Y chromo-some in azoospermic and oligozoospermic Janpanes men.J Hum Genet, 2001, 46:110-114.

睾丸肿物,淡定应对 篇4

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才几天,那个肿块似乎越长越大,小魏心想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到医院泌尿科就诊。

肿瘤,特别是睾丸上的肿瘤,男人无不视之为洪水猛兽,心存畏惧。部分人更因缺乏常识或对自身健康过度关注,将附睾、曲张的精索误认为睾丸肿物,极个别人甚至认为睾丸就是肿物。正因如此,经常有男人以“摸到阴囊内有肿物”或“睾丸肿物”为主诉,前往泌尿科或男科就诊,最后大多数被证实并非睾丸肿瘤。

真正的睾丸肿瘤虽然多为恶性,但并不多见,只占全身肿瘤的1%左右。因此,男性在发现阴囊内有肿物时,首先不要慌张,应先平复心情,自行阴囊触诊,确定肿物的位置、大小、质地及表面光滑程度,以便给医生提供更多、更有用的资料。

临床上,有几种常见疾病容易被患者误认为是睾丸肿瘤,只要抓住特点,就可以大致分辨:睾丸炎症发病急骤,睾丸或附睾有很明显的疼痛,还可能同时存在发烧、尿液浑浊的现象;如果在睾丸上看到或摸到蚯蚓样迂曲增粗的静脉团块,伴有阴囊胀痛不适,久站后明显,平卧后缓解或消失,则很有可能是精索静脉曲张;睾丸或附睾结核时,可摸到一个相当硬的条索状团块,有时还可以触摸到串珠样输精管、精囊;睾丸血肿通常发生在外伤后,短时间内睾丸肿大、压痛明显,睾丸内有积血,数月后血肿被吸收或机化,可形成硬结。

当然,发现阴囊内有肿物,最好还是尽快就诊,让专业泌尿科医师鉴别,必要时还要借助各种辅助检查,例如,透光试验可以判断阴囊内是否有积液,结核菌素试验可以了解是否受结核菌感染,B超可以大致判断肿物形状以及肿瘤的良恶性,X线检查可了解有无胸部及骨转移,肿瘤标志物则有助于辨别睾丸肿瘤的组织类型。

值得注意的是,在鉴别诊断时,一般不做组织穿刺活检,尤其是对未育男性,因为这很容易损伤血睾屏障,让身体免疫系统接触到生殖细胞和精子而产生自身抗体,引起不育。

问明情况后,医生给小魏做了睾丸触诊,在其左侧附睾处确实能摸到一个小肿块,用手电筒从阴囊的一侧照射,光线可以透到对侧,即透光试验阳性。B超检查结果显示:左侧附睾部有液性暗区。

医生舒了一口气,胸有成竹地说:“你睾丸上的小肿块是个精液囊肿。”“精液囊肿?”小魏一脸不解。

“简单讲,精液囊肿就是睾丸或附睾上出现包着精液的囊肿,因睾丸、附睾慢性感染、损伤或输送精子的管道部分梗阻,精液积聚在局部而成。症状上一般为无痛或轻微疼痛,有时伴有下坠感,有的囊肿直径只有几毫米,有的有玻璃弹丸那么大,极少数直径可超过10厘米。如果用细针穿刺,可抽出不透明的乳白色液体,在显微镜下可见精子。”

除了睾丸炎、精索静脉曲张、睾丸结核、睾丸血肿,有些睾丸疾病在症状、体征上跟肿瘤更相像,例如青壮年常见的精液囊肿以及肉芽肿性睾丸炎——睾丸损伤后形成的肉芽肿。这两种疾病单凭症状和体检,有些医生也难以与肿瘤区分,所幸通过超声、CT检查很容易就能明确诊断。因此,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尽早明确诊断是非常有必要的。

非肿瘤性睾丸肿物的治疗大多数不需要手术,例如,肉芽肿一般不需治疗,睾丸血肿需要止血处理,睾丸炎症、结核需使用对应的抗生素,精索静脉曲张也只有在病情严重或影响生育功能时才行手术治疗。一些不良医疗机构为谋取利益,往往盲目扩大手术指征,不仅增加了损伤睾丸动脉导致睾丸萎缩的风险,同时也有可能损伤睾丸导致血睾屏障破坏,从而影响生育,务必谨慎。

若确诊为睾丸恶性肿瘤,常规采用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并根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有无淋巴结转移来选择是否需要腹膜后淋巴结清扫和后期放疗与化疗。对于有生育要求的男性,术前可进行精子冷冻保存,特别是考虑需要放、化疗的睾丸肿瘤。睾丸良性肿瘤则可选择保留睾丸的肿瘤切除术,医生会尽量将不育风险降至最低。

“医生,既然精液囊肿不用治疗,那是不是说以后再也不用管它了呢?”

“也不能这么绝对。小的精液囊肿不会对身体有什么危害,可以不管。不过,它有可能慢慢变大,大到一定程度时,会在性交过程中出现睾丸和阴囊疼痛,有的人会因此焦虑,进而导致心理性阳痿。如果囊肿进一步增大,除了会改变外生殖器官的外观,更会压迫睾丸的血液供应,导致睾丸萎缩和不育。如果它是由于感染而起,也可能将病原体传染给配偶。另外,若同时发生睾丸肿瘤,它有可能遮掩了真正有危险的征象,延误治疗。”医生解释。

“那是不是最好马上切除它呢?”

“目前你没有任何不适,又未生育,不建议手术,而是定期观察,若情况有变,比如有增大的趋势或导致了其他并发症时,再考虑切除。”

过去,对付精液囊肿常常采取抽液并注入硬化剂治疗,这种方法常造成感染,现在多主张手术切除。手术不难,一个很小的阴囊切口足以分离和切除囊肿,效果很好,痛苦小,较少复发。

相对来说,睾丸肿瘤多为恶性,危害较大,所有男性都应该学一点睾丸自检法,以助于早期发现睾丸肿瘤。以下几点是特别需要注意的危险信号:

1.睾丸肿大,肿大的形状不均匀、不规则,长有肿瘤的一侧睾丸可明显肿大与突出。

2.睾丸质地坚硬,用手触摸像石块,按摸时无疼痛,与睾丸炎症时睾丸呈均匀性肿胀和质地较软有显著差别。

3.睾丸重量骤增,有沉重的下坠感,甚至影响行走。如果用手托起睾丸,犹如托着石头一般。

4.透光试验阴性。睾丸肿瘤生长得致密坚实,里面无液体,因此不透光。

5.在没有外伤的情况下,有时会突然发生阴囊或睾丸内出血、坏死,或肿瘤侵犯睾丸外组织,引起阴囊剧烈疼痛,以及反射性地引起下腹疼痛。

6.睾丸肿瘤可能令性激素分泌异常,出现乳房发育或不育。

睾丸肿瘤重在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特别是对高危人群,如有隐睾者、长期激素替代治疗患者、有家族遗传史者及腮腺炎伴有睾丸萎缩者,更应该提高自我防治意识。

睾丸扭转的诊治 篇5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共30例,年龄8~37岁,平均年龄19.2岁,其中小于20岁者22例,左侧21例,右侧9例,无双侧同时发病者。起病至明确诊断时间3h至25d,其中<12h 9例、12~24 h 12例、>24h 9例,30例中有12例在外院或本院门诊首诊为急性睾丸附睾炎而予抗感染治疗。均以突发一侧阴囊内睾丸疼痛就诊,其中8例在睡眠中发病,查体:睾丸肿胀,触痛明显,质地硬,睾丸向上移位呈横位,睾丸与附睾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精索扭曲并缩短增粗,阴囊抬高试验阳性。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DFI),显示:睾丸肿大,其血流量减少,甚至消失。其中7例行阴囊穿刺检查,4例抽出暗红色血性液体。所有30例均行手术探查,其中14例睾丸坏死行睾丸切除,16例复位固定,所有30例均行对侧睾丸探查固定术。

2 结果

所有30例行手术探查治疗,均证实为睾丸扭转,彩超诊断符合率100%,鞘膜内型28例,鞘膜外型2例,顺时针扭转19例,逆时针扭转11例;扭转>180度10例,>360度20例。术中探查:睾丸均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及紫色淤斑或呈黑色,质地及张力均有不同程度改变,术中将睾丸复位后热盐水湿敷,利多卡因液封闭精索,观察20~40min确定睾丸是否恢复血供。其中16例睾丸血供恢复,颜色转正常,将其固定于肉膜下,14例观察40min色泽无变化,血供未恢复,行睾丸切除术。所有30例均常规行对侧睾丸探查固定术。发病时间<12h的9例均予保留睾丸,手术复位固定后都存活;发病时间12~24h的12例,其中7例行复位固定,5例坏死行切除术:发病时间>24h的9例均因睾丸坏死而切除,14例睾丸切除者术后病检提示:睾丸缺血坏死。

25例患者随访观察0.5~4年,以彩超作为随访复诊的首选方法,14例保留睾丸的患者中,9例双侧睾丸血流及形态正常一致,4例保留睾丸较健侧轻微缩小,1例患者睾丸明显萎缩,11例切除睾丸者彩超显示对侧睾丸血流正常。所有随访者均无再次睾丸扭转及对侧睾丸发生扭转。

3 讨论

睾丸扭转可分为鞘膜内型和鞘膜外型,鞘膜内型多见于青少年,鞘膜外型也称精索扭转,多见于新生儿,临床以鞘膜内型多见。本病的病因主要是先天性解剖因素,如解剖异常,睾丸、附擊的活动度增大,典型的解剖异常呈“钟-锤畸形”。本组小于20岁者占73.3%,左侧睾丸扭转的发病率高于右侧,本组病例左侧的发病率70%,这可能与左侧精索较右侧长有关。睾丸扭转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突发性患侧睾丸持续性剧烈疼痛,发病多在平静状态下或剧烈活动后,常在睡梦中惊醒,起初患侧睾丸常为隐病,继而疼痛加剧并转变为绞痛样,可放射至同侧腹股沟区或下腹,并伴有恶心、呕吐症状。体检可见睾丸明显肿胀,触疼明显,睾丸上移呈横位,睾丸与附睾分界不清,提睾反射消失(在小儿睾丸扭转中此体征更有临床意义)以及阴囊抬高试验阳性,因本病发病率较低,且其症状体征易与急性睾丸附睾炎相混淆极易误诊,尤其对非专科医生而言,本组病例在确诊前有12例误诊,误诊率40%,曾有文献报道睾丸扭转的误诊率为42%[1,2]。故一旦考虑有此病可能,应立即请专科医生会诊及作相关检查,尽早确诊及治疗,提高睾丸保全率。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睾丸扭转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其敏感性80%以上,特异性99%,假阳性率1%,且该检查具有无创、费用低、普及率高等优点。彩超显示:睾丸附睾在阴囊内的位置改变,睾丸附睾肿大,睾丸内血流量减少甚至消失,流速下降,而急性睾丸附睾炎则显示睾丸附睾内血流增加,可鉴别上述两病。对于突发一侧或两侧睾丸剧痛者,尤其是青少年,应考虑有此病可能,及时行彩超检查,以观察睾丸的血供情况,必要时行99mTC睾丸核素显像及阴囊穿刺检查。睾丸核素显像为该病诊断“金标准”[3],但设备昂贵不易推广,穿刺若能抽出暗红色血性液则有助诊断,但此法有创伤性,患者不易接受,因此,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但在扭转早期,动脉血流量信号减弱不明显,甚有增强,易致误诊。本组30例均行CDFI检查,均显示血流量减少或消失。

睾丸扭转的治疗原则:及时复位,切除坏死睾丸,对侧睾丸行预防性固定;睾丸扭转所致的睾丸缺血坏死与扭转程度、持续时间有关,Anderson等[4]多数学者认为睾丸扭转持续时间小于12 h,有4%出现睾丸缺血坏死,大于12h有75%以上睾丸坏死,大于24h者睾丸几乎均坏死被切除,且有研究表明睾丸扭转缺血6h即对生精功能产生损害,精液质量下降,影响生育功能,且影响程度与睾丸坏死情况、扭转时间成正比;因此复位越早越好,对于早期患者,扭转<6h者睾丸不会发生坏死,阴囊内无渗液,可行手法复位,因扭转方向由外向内,故复位时应由内向外。但也有学者认为睾丸扭转坏死的发生与扭转时间、扭转程度均成正相关,主张一旦诊断,均应立即行手术探查治疗,若探查睾丸已坏死,及时切除可减少抗精子抗体产生,且手术中固定了睾丸可预防复发[5],本组30例均行手术治疗。术中对扭转睾丸是否坏死的判断主要依据术者的观察,睾丸肿胀呈紫黑色,但并不绝对,主要根据扭转持续时间的长短、结合扭转程度作为判断睾丸坏死程度,本组9例扭转时间<12 h者复位后睾丸全部存活,9例>24h者睾丸均坏死切除,12例12~24h者中有7例睾丸存活,其存活者睾丸扭转程度较低。另外,睾丸解剖异常者双侧性较多,有文献报道一侧睾丸扭转治疗后对侧发生扭转的病例,故同时固定对侧睾丸。因此,对于睾丸扭转患者,应高度重视,做到早期诊断,及时行彩超检查,积极手术探查、复位、固定(双侧)处理,从而减少误诊率,提高扭转睾丸保留的概率,预防复发。

参考文献

[1]吴阶平,顾方六,郭应禄,等.吴阶平泌尿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955-958.

[2]Rabinowitz R,Hulbert Wc Jr.Acute scrotal swelling[J]. Urol Clin Nirtg Am,1995,22:101-105.

[3]李颖嘉,文弋,龚渭冰.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睾丸扭转的诊断及意义[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4,20(1):55-57.

[4]Anderson J,Williamson R.Testicular torsion in Bristol:a 25-year review[J].Br J surg,1988,75(10):988-992.

睾丸附件扭转诊治体会 篇6

1临床资料

30例均为儿童, 年龄5~12岁, 左侧发病17例, 右侧发病13例, 均为单侧病变。发病至首次就诊时间1 d内19例, 2 d内12例, 3 d内4例, 主要临床表现为患侧阴囊突发疼痛, 初起疼痛较轻, 逐渐加重, 尤以行走或下蹲时加重, 一般均可忍受, 睾丸挤压痛不明显, Prehn征阴性。无明显胃肠道症状, 无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刺激症状, 7例患儿阴囊内上方可见皮下瘀斑, 睾丸上极触及痛性小结12例, 。彩超检查, 均见有少量睾丸鞘膜腔积液, 睾丸正常或轻度增大, 睾丸上极与附睾之间, 可见一结节状回声团块, 内无血供, 睾丸精索血流正常。首次就诊时误诊为急性睾丸炎或附睾炎2例, 误诊为睾丸扭转1例, 24例手术治疗, 6例因拒绝手术予以保守治疗

2结果

24例手术治疗的患儿, 精索附件9例, 睾丸附件15例, 均无睾丸及精索扭转, 行扭转附件切除术, 同时行睾丸鞘膜翻转术, 鞘膜腔内见不同程度的浑浊或血性液体。术后阴囊红肿一般于2~5 d后消退, 复查睾丸正常, 痊愈出院, 无并发症发生。6例保守治疗的患儿阴囊疼痛消失时间为5~12 d, 2周后复查彩超提示睾丸正常 , 4例合并睾丸鞘膜腔积液6月无明显减轻, 后行睾丸鞘膜翻转术。

3讨论

3.1 诱因

1761年由Morgaai首先提出了睾丸附件的概念。随着组织胚胎学研究的深入, 今认识到睾丸附件包括睾丸附件、附睾附件、睾丸旁体、迷走输精管4种。睾丸附件是副中肾管或中肾管在发育过程中的残留结构, 无生理功能, 其出现率达92%[2] , 大小0.1~1.0 cm。病因及发生机制尚不明确, 很多作者认为解剖异常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而剧烈运动或直接暴力是外在因素, 本组12例 (34%) 有剧烈运动和直接暴力损伤史, 阴囊肿痛发生时间为剧烈运动或暴力损伤后20~36 h, 其余发病均无明显诱因。

3.2 诊断与鉴别诊断

睾丸附件扭转好发于学龄期儿童, 主要表现为突然阴囊疼痛, 阴囊局部红肿, 多不发热, 不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早期于红肿明显处触及痛性小结, 透光试验可在痛结处见有暗蓝色斑点, 精索不肿胀, 睾丸、附睾不肿大, Prehn征阳性 (上托阴囊和睾丸时, 睾丸疼痛加重) , 睾丸鞘膜腔内有积液, 睾丸附件扭转声像图特点: ①于患侧睾丸上极和附睾头之间前或后方显示低、中等或高回声结节, 呈均匀或不均匀回声。形态为圆形、椭圆形或斑片状, 后方不伴声影, ②常合并同侧睾丸及附睾头部增大, 睾丸鞘膜积液及不同程度阴囊肿胀增厚; ③彩色多普勒显像特点为扭转的睾丸附件内无血流信号, 同侧增大的睾丸或附睾头处血流信号增多, 血流速度加快, 阻力小。精索一般无变化。据以上症状、体征诊断不难诊断。

小儿睾丸附件扭转应于睾丸扭转、睾丸炎、附睾炎、附睾结核鉴别①睾丸扭转:患侧阴囊肿大压痛, 睾丸增大上移至阴囊根部, 呈横位, Prehn征阳性 (上托阴囊和睾丸时, 睾丸疼痛加重) , 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索无变化。睾丸扭转超声表现: 睾丸增大, 回声不均匀, 位置上移或横位, 精索增粗, 睾丸内血流信号明显减少或消失。儿童阴囊较小, 操作技术难度大时, 能量多普勒可进一步提高血流检出能力, 探测到常规彩色多普勒无法显示的极低速血流信号, 并且无声束的角度依赖性。②睾丸炎:睾丸肿大, 睾丸本身触痛, 阴囊红肿明显。③附睾炎:小儿附睾炎少见, 附睾肿胀压痛, 尿常规中有白细胞, 而睾丸附件扭转压痛不一定在附睾④附睾结核:起病慢, 很少有触痛, 附睾肿胀, 结核菌素实验 (PPD) 阳性, 身体其他部位有结核灶。⑤急性阑尾炎:有下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特点为转移性右下腹痛, 局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阴囊局部无压痛内容物正常。

3.3 治疗

睾丸附件扭转是小儿急性阴囊疼痛常见的原因, 可能与该阶段小儿活泼好动及睾丸开始发育发生轴向改变有关。对睾丸扭转的治疗有不同的意见和方法, 有人认为小儿睾丸件扭转是一种自限性疾病, 附件无生理功能, 坏死的组织在一定的时间内吸收而愈合, 特别对发病时间超过24 h患者, 在明确睾丸血供存在的前提下, 治疗中应积极使用抗生素预防睾丸炎的并发症, 主张采取保守治疗[3] 。但坏死的组织刺激鞘膜腔形成无菌性炎症, 引起鞘膜腔积液, 使腔内压力增高, 从压迫附睾血供并引起继发性炎性改变, 甚至机化, 致附睾管阻塞, 最终影响附睾功能。作者认为小儿睾丸附件扭手术操作便, 术后症状消失快, 由于睾丸扭转与睾丸附件扭转有时不易鉴别, 积极手术可以挽救少数被误诊为睾丸扭转患者的睾丸, 认为小儿睾丸附件扭转应积极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张金哲, 潘少川, 黄澄如, 主编.实用小儿外科学.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998.

[2]黄澄如.少儿泌尿外科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231-233.

睾丸扭转15例临床分析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均经病史、查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 年龄12~30岁, 平均16岁;左侧10例, 右侧5例;其中夜间发作6例。来院时病程:<6h 3例;6h~, 3例;24h~, 5例;48h至4d 4例。所有患者均有睾丸绞痛, 伴发热、呕吐7例, 腰腹部不适或绞痛6例。有剧烈活动史3例, 外伤碰撞史1例。查体:15例均有阴囊皮肤红肿, 睾丸与附睾界限不清, 罗希征阳性, 睾丸抬高试验 (Prehn征) 阳性13例, 睾丸横位9例。误诊为附睾炎4例, 其中外院3例, 本院1例。

1.2 辅助检查

彩超检查:14例表现为患侧睾丸增大, 睾丸与附睾血流明显减少或消失, 睾丸和附睾位置改变;1例早期附睾血流减少不明显, 12h后消失。

1.3 结果

15例均为鞘膜内型睾丸扭转, 1例经手法复位成功;余14例在腰麻下行手术探查, 结果行睾丸固定术4例, 余10例复位后睾丸血供恢复欠佳, 予切除。

2 讨论

睾丸扭转是指精索沿其纵轴旋转, 使睾丸血液供应受阻, 造成睾丸缺血性病变, 分为鞘膜内型和鞘膜外型, 前者多见于青少年, 后者也称精索扭转, 多为外侧向内侧扭转。临床以鞘膜内型多见, 且多在睡梦中发生。本组均为鞘膜内型睾丸扭转, 与詹天棋[1]报道一致。

2.1 病因

睾丸扭转的发生是内因和诱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 (1) 睾丸和精索完全被鞘膜所包绕, 睾丸不能正常附着在阴囊壁; (2) 鞘膜壁层在精索的止点过高; (3) 睾丸系膜过长, 增加了睾丸的活动性; (4) 睾丸异位。外因为长时间剧烈活动、外力作用、体位及温度变化。本组6例在睡眠中发病, 可能与体位及温度变化刺激提睾肌不规律收缩有关;剧烈活动也可能是诱因之一。

2.2 诊断及鉴别诊断

在以阴囊肿胀和睾丸疼痛为主诉的阴囊急症中, 约25%为睾丸扭转[2], 表现为突发性阴囊剧烈疼痛, 向下腹部或股内侧放射, 伴恶心、呕吐等症状。患侧睾丸肿大, 质地坚硬, 睾丸与附睾分界不清, 睾丸上方精索增粗, Prehn征和罗希征阳性。对阴囊肿胀和睾丸疼痛等局部症状重, 而全身症状轻微, 血象无明显变化, 睾丸位置上移呈横位的患者应高度怀疑本病, 注意与附睾炎鉴别。附睾炎多由邻近器官感染蔓延所致, 表现为阴囊部位突然性疼痛, 附睾肿胀, 触痛明显, 可伴有发热、附睾硬结等。采用放射性核素99锝作睾丸扫描, 有助于鉴别诊断, 急性炎症时睾丸血流增加, 而睾丸扭转则血流减退, 甚至缺如。本组误诊为附睾炎4例。

2.3 特殊检查

彩色多普勒超声是目前睾丸扭转首选的辅助检查, 且为确诊睾丸扭转的主要依据, 睾丸内血流信号消失是最可靠的指标[3]。睾丸血流定量检查对睾丸扭转的早期诊断和预后估计具有重要意义。顾月琴等[4]指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睾丸扭转或缺血的诊断正确率高, 但在睾丸扭转之初的2~3h内或不全扭转时, 局部血流不一定明显减少, 应引起注意。放射性核素99锝扫描被认为是诊断睾丸扭转的金标准, 可准确显示患侧睾丸放射性积聚的“冷结节”, 但由于许多医院缺乏该设备, 临床应用受限制。

总之, 应加强科普宣传, 使有睾丸扭转症状的患者及时主动就医, 以免延误手术时机, 造成睾丸缺血坏死。对于以阴囊肿痛为主诉的就诊者, 应怀疑患有本病可能, 及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 (或) 放射性核素99锝扫描。

参考文献

[1]詹天棋.睾丸扭转18例报告[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1, 22 (2) :98-99.

[2]Matteson JR, Stock JA, Hanna MK.Medicolegalaspects of testicular torsion[J].Urology, 2001, 57 (4) :783-786.

[3]李颖嘉, 文戈, 龚谓兵.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睾丸扭转的诊断及意义[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4, 20 (1) :155-157.

睾丸扭转13例诊治体会 篇8

1 临床资料

本组13例, 年龄5岁~65岁, 平均年龄28.6岁, 均为单侧发病, 其中左侧7例, 右侧6例。11例患者均在无明显诱因下发病, 其中6例在睡眠时发病, 5例既往有睾丸疼痛而自行缓解病史, 2例发病前有剧烈活动史。病程4 h~3 d。其中1例保守治疗10 d后形成无痛性、质硬之睾丸肿块, 后手术切除。症状为突发睾丸剧痛, 并向腹股沟及下腹部放射, 3例有恶心、呕吐。检查为睾丸肿大, 拒按, 其中11例睾丸呈横位并上缩, Prehn征阳性。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同侧精索增粗触痛。

2 治疗情况

13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手术时一旦明确睾丸扭转, 立即将睾丸复位, 并用温盐水纱布湿敷20 min~30 min。其中7例睾丸扭转90°~180°, 经上述湿敷后睾丸色泽红润, 保留之, 并将睾丸、精索与阴囊内层鞘膜间断缝合固定。6例睾丸发黑, 质硬, 切开白膜, 见睾丸内容物呈紫黑色, 予以切除, 术后病检为睾丸缺血性梗死。

3 结果

13例睾丸扭转患者, 6例睾丸坏死行睾丸切除, 7例保留睾丸, 术后随访6个月~2年, 1例发生睾丸萎缩。

4 讨论

4.1 睾丸扭转发病年龄

一般认为, 睾丸扭转仅发生于儿童及年轻人, 近年来报道显示有26%~39%发生于21岁以上男性, 超过10%患者年龄大于30岁。因此应特别重视成年人睾丸扭转的诊断。在儿童中, 一组238例急性阴囊疼痛分析显示, 睾丸扭转、睾丸附件扭转和急性附睾丸发生率分别为16%, 46%和35%。

4.2 睾丸扭转的处理

我们认为关键是尽早探检、复位和固定睾丸。由于睾丸扭转的解剖缺陷常为双侧性, 因此应对对侧睾丸手术固定。一般认为, 睾丸缺血2 h~12 h即发生不可逆损害。本组7例存活睾丸中, 均在发病6 h内手术探查, 且扭转程度较轻, 所以, 只要考虑睾丸扭转, 就应及时手术探查, 以提高睾丸挽救率。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 睾丸扭转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病史和体检仍是诊断的关键。有资料显示睾丸彩色多普勒血流对睾丸扭转的诊断率可达81.8%, 核素99m Tc扫描也可获得较高的诊断率, 但不如彩超简便[1]。本组11例彩超检查均显示扭转睾丸血流消失, 但这些检查仍不能替代早期手术探查。本组1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后临床症状仍存在, 且睾丸肿大质硬, 最终手术切除。因此, 诊断一旦确定, 尽早手术是十分必要的, 切忌盲目手法复位。

参考文献

“男”言之隐——睾丸肿瘤 篇9

男性的生殖器官——睾丸

睾丸是男性的生殖器官,随着男性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大。男孩青春期前,睾丸容积仅为1~3毫升;进入青春期之后睾丸逐渐增大,直径在2.5厘米以上,容积超过4毫升(比一般鹌鹑蛋略大),睾丸外面的阴囊皮肤开始起皱纹,变得粗糙,颜色变红,阴茎也开始增大增长,阴毛显现;当睾丸发育成熟,体积可达到20毫升以上。

正常情况下,两侧睾丸并不等大,右侧略大于左侧。睾丸有肿块并不都是肿瘤,可以是睾丸鞘膜积液,它的透光试验呈阳性,摸上去像水囊;可以是炎症,发病急,感到疼痛,有发热,尿液里有白细胞或脓细胞;也可以是结核,在睾丸上方可以摸到一串串类似小珠子样的结节;还可以是外伤后引起的血肿。

睾丸肿瘤只占男性恶性肿瘤的1%~1.5%,而其中又有1/4被当作其他疾病,容易被忽视,所以,如经过2周“恰当”治疗,症状无好转,就要当心睾丸肿瘤的可能。

难言之隐——睾丸肿瘤

病因 目前认为睾丸肿瘤是先天和后天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如兄弟间一人有睾丸肿瘤,其他近亲的发病率也会增加,是一般人群的6~10倍。有隐睾(出生时睾丸未下降至阴囊内)的男性较之无隐睾者,发生睾丸肿瘤的风险增加约10倍;而且一侧睾丸未降,还会影响到另外一侧正常下降睾丸,其发生肿瘤的机率也相应增加。因1岁以内,睾丸还有可能自行下降至阴囊,所以解决隐睾的手术应在1~2岁之间进行。但即使做了睾丸固定手术,临床观察仍有发生肿瘤的可能。

特点 睾丸肿瘤多为没有疼痛的肿块,多在一侧,早期无任何不适。后期摸上去表面不规则,如同佛珠样结节。用电筒照射一侧阴囊,拿一张纸卷成筒状,贴紧另一侧阴囊皮肤,见不到电筒光线通过睾丸透射过来(透光试验阴性)。有的睾丸肿瘤可长在两侧下腹部,尤其是大腿根部的腹股沟,这部分患者睾丸本身未下降到我们熟知的阴囊部位(即隐睾),所以睾丸肿瘤部位可以不典型。

分类 睾丸肿瘤分为生殖细胞肿瘤和非生殖细胞肿瘤,右侧多过左侧。在原发性睾丸肿瘤中,90%~95%为生殖细胞肿瘤,其他非生殖细胞肿瘤占10%~15%。生殖细胞肿瘤进一步分为精原细胞肿瘤和非精原细胞肿瘤。非精原细胞瘤有胚胎癌、畸胎瘤、绒毛膜上皮癌、卵黄囊瘤。各年龄时期多发的类型有所不同。3岁以下小孩多为非精原细胞肿瘤中的卵黄囊瘤,儿童多发良性畸胎瘤,20~30岁的青年多为胚胎癌和畸胎瘤,30~40岁的壮年以精原细胞瘤为主。整体而言,睾丸肿瘤多发于20~40岁性功能活跃期。

转移 睾丸肿瘤可沿着淋巴结或血液,转移到腹部、颈部淋巴结,或肺、肝、脑和骨。所以诊断有睾丸肿瘤后,还应通过胸片、B超、CT等其他检查手段,了解有无其他部位转移。反过来,一旦检查出肺部、脑部有肿瘤,腹膜后有淋巴结肿大,也应注意睾丸有无肿块。

睾丸肿瘤治愈率相对较高,治疗手段有化疗、放疗和手术。医生曾预言像阿姆斯特朗这样多处转移的患者,术后生存率不到40%,但如今15年过去了,他还在为创造事业奇迹而努力。所以一旦患上睾丸肿瘤,绝不可轻言放弃。

睾丸扭转24例临床分析 篇10

1资料与方法

本组24例,年龄11岁~40岁,其中小于18岁共16例。左侧腹股沟区隐睾扭转1例,左侧睾丸扭转19例,右侧睾丸扭转4例。病程2 h~14 d,10例大于24 h.11例曾在院外初诊或多次按炎症或其他疾病治疗无效后入院。23例阴囊内睾丸扭转者中,18例为睡眠中或刚起床时发病,10例有剧烈活动史,1例有阴囊部创伤史。

1例隐睾扭转者表现为腹股沟痛性肿块,同侧阴囊内空虚。其余以阴囊疼痛就诊22例,以腹痛就诊1例。体检:均有睾丸触痛和睾丸托起后疼痛加剧(Prehn征阳性),睾丸明显上移,睾丸横位。局部皮肤红肿2例,体温升高3例。

就诊后全部病例均行阴囊彩超检查,均表现为患侧睾丸增大,睾丸血流消失20例,血流减少4例。

2结果

23例阴囊内睾丸扭转者,8例行睾丸复位固定术,15例行睾丸切除术,均行对侧睾丸固定术。1例隐睾扭转者行病睾切除术。术中发现精索扭转180°7例,270°10例,大于360°6例(最大720°)。23例阴囊内睾丸扭转者,鞘膜内型21例,鞘膜外型2例。左侧均为逆时针扭转,右侧发病者均为顺时针扭转。16例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检查均为睾丸出血坏死(1例隐睾为发育不全)。8例保留睾丸者术后随访3个月~6个月,2例轻度萎缩,6例睾丸形态正常。2例已生育,4例精液分析患者生精功能低下。

3讨论

睾丸扭转又称精索扭转,是由于睾丸和精索本身的解剖异常或活动度加大而导致,使精索内的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引起睾丸缺血、坏死。睾丸扭转常需要泌尿外科急诊处理。

新生儿至70岁老人均可发生睾丸扭转,资料[1]统计其发病率为1/4 000.12岁~18岁的青少年为本病高发年龄段,约占65%.本组病例小于18岁发病率为66.67%(16/24),与之相符。本病可发生在正常位置的睾丸,也可发生于隐睾。左侧睾丸扭转的发病率高于右侧,这可能与左侧精索较右侧稍长有关,本组病例左侧占79.2%.

根据扭转部位,睾丸扭转可分为鞘膜内型和鞘膜外型。鞘膜内型多见,好发于青春期,鞘膜外型罕见,常发生于新生儿和1岁以内的婴儿[1]。本组21例为鞘膜内型占87.5%(21/24),1例隐睾扭转属鞘膜外型。

睾丸扭转的发病多与解剖异常有关[2]:(1)睾丸系膜、引带过长或阙如,增加了睾丸的活动度;(2)鞘膜壁层在精索上止点过高;(3)睾丸完全被鞘膜包绕,后外方与阴囊壁无附着点,缺乏固定,而正常时该部位有一小部分无鞘膜覆盖。本组21例均为此情况;(4)睾丸下降不全或移位。在以上解剖因素的影响下,剧烈活动或暴力打击、挤压使提睾肌痉挛是诱发扭转的常见病因。本组有10例有剧烈活动史,有1例发病前1 d有睾丸创伤史。

睾丸扭转起病急,几乎均表现为睾丸疼痛,患者常有睡眠中突然痛醒,本组18例为睡眠中或刚起床发病。约42%伴有恶心、呕吐,约35%~50%的患者曾有类似发病史。笔者认为,对于突发睾丸疼痛并且很快好转的患者应高度怀疑睾丸扭转。睾丸肿大上移呈横位是本病较为特异性的体征,此外,睾丸与附睾分界不清,常伴有同侧提睾肌反射消失,体检时可出现Prehn征。对阴囊内睾丸阙如的急腹症患者,要高度怀疑隐睾扭转的存在。

Doppler超声检查可灵敏检测出血管内血流,是一种快速、简便、无损害和可重复的检查方法,准确率高达81.1%~90%[3].睾丸扭转时血流减少或消失,本组睾丸血流消失20例,血流减少4例。急性附睾炎时血流增多,睾丸附件扭转血流正常或增多,藉此与之鉴别。核素99mTc睾丸扫描被公认为金标准,受累睾丸因血流障碍,表现为放射性不积聚的“冷结节”[4],但此项检查不适于紧急诊断处理。本组24例行彩超检查均提示睾丸扭转,且均经手术证实。

临床上睾丸扭转易误诊为急性附睾炎而延误诊治,所以与急性附睾炎相鉴别极为重要,此外不能忽视绞窄性腹内疝、睾丸附件扭转的可能。笔者认为:青少年急性起病,阴囊无红肿,无发热,无不洁性生活史及尿道侵袭性操作史,应首先考虑扭转,建议彩超作为首选检查。

睾丸扭转的处理原则为及早复位,切除坏死睾丸以及对侧预防性固定。文献有手法复位报告,但笔者认为:手法复位后仍可能复发,并且即使很快自行复位好转,因其日后有再次发生扭转的风险及较高的睾丸丢失率,亦应及时手术固定。如条件有限,对于发病6 h以内的患者可试行手法复位,使睾丸血流有所恢复,为手术复位赢得时间,然后再行睾丸固定术[4]。青春期后单侧隐睾扭转,早期睾丸复位固定无意义,应手术切除。

睾丸扭转后是否发生缺血坏死与扭转时间与程度密切相关。Anderson等[5]认为,睾丸扭转时间小于12 h者,有4%出现睾丸坏死,大于12 h者75%须行睾丸切除。持续扭转90°、180°、360°和720°,睾丸坏死时间分别为:7 d、3 d~4 d、12 h~24 h和2 h[6],因此复位越早越好。对高度怀疑并不能排除睾丸扭转者,应及早手术探查。

一般认为,睾丸解剖异常多为双侧性,应常规固定健侧睾丸[7]。龚以榜[8]统计常规探查健侧睾丸,发现20%有解剖异常。本组病例探查健侧睾丸,解剖异常发生率为26%(6/23)。所以笔者认为:睾丸扭转的解剖缺陷可为双侧性,对侧睾丸亦具有扭转的可能,在手术中处理好患侧睾丸和精索后还需手术固定对侧睾丸,尤其是患侧睾丸已被切除者。

由于睾丸扭转成活几率与缺血时间密切相关,笔者认为将发病时间与术中观察睾丸质地及色泽结合考虑睾丸的取舍更为合适。本组8例保留睾丸者,5例扭转时间小于10 h,扭转度数小于540°;2例扭转时间10 h~14 h,扭转度数为180°和270°;1例扭转14 h,扭转度数为180°.

睾丸固定术后应该长期随访,并注意观察以下内容:(1)观察睾丸大小:一般术后随访3个月~6个月。有随访资料表明,术后仍有17%~23%的患者睾丸发生萎缩。(2)性功能:要随访到青春期,一般单侧睾丸扭转附加对侧预防性固定者不会有性功能下降。(3)生精功能:也应随访到青春期,约50%~68%手术后患者可出现精液异常,这可能缘于下列因素:单侧睾丸产生精子数量不足;受损或萎缩的睾丸可产生一些异常物质并影响对侧睾丸。有人认为其可能与睾丸扭转诱导抗精子抗体产生并损害对侧睾丸,使精子数目减少有关。

参考文献

[1]郭宏骞,孙则禹.吴阶平泌尿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956.

[2]鲁功成,熊旭林.吴阶平泌尿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932-933.

[3]杨嗣星.泌尿生殖系统急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55.

[4]Kadish HA,Bolce RG.A.Retrospective review of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epididymitis,testicular torsion,and torsion of testicular appendages[J].Padiatrics,1998,102(1):73-76.

[5]Anderson J,Williamson R,Testicular.Torsionin Bristota25-yearreview[J].Br J Surg,1988,75(10):988-992.

[6]黄澄如.小儿泌尿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20-223.

[7]詹天棋.睾丸扭转18例报告[M].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1,22(2):98-99.

上一篇:心态的价值下一篇:精彩的足球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