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组织

2024-07-17

民间组织(共12篇)

民间组织 篇1

一、吉林市社区民间组织功能发挥的基本情况

通过到吉林市龙潭山社区、吉化社区和化院社区的实地调查, 吉林市的部分社区组织还是比较完善的。如吉林市龙潭山社区“容心服务站”功能较为突出, 继它之后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社区民间组织。此次调查, 主要针对吉林市的这三个社区。经调查得知, 民间组织成立起因无外乎三点:一是自发形成, 二是政府安排, 三是主要负责人倡议。社区民间组织多是自发成立以及在政府的安排下成立的。换句话说, 社区民众的参与热情推动着社区民间组织的成立与发展。以下便是笔者归结吉林市社区民间组织的特征:

(一) 组织活动多元化

吉林市社区民间组织的日常活动更多的目的是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容心服务站就是专门为一些下岗职工提供再就业培训的, 建立规范的信息渠道, 进行职业介绍等, 为需要的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化院社区则会在传统节日里组织文体活动, 包括秧歌队、老年迪斯科, 给居民日常的生活增添一份乐趣。还有针对邻里矛盾设立的专门维权的队伍等。组织活动内容样式丰富多彩。吉林市的这三个社区民间组织均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

(二) 组织专业结构有所提升

从专业结构来看, 吉林市社区民间组织“容心服务站”拥有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两支队伍, 他们的服务活动都是通过低偿或者无偿的方式实现的。因为民间组织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志愿性。组织的员工大部分由下岗工作人员经过培训之后形成的专业队伍。在访谈中, 我们发现其主要的常驻工作人员年龄基于40岁以上, 女性居多, 多属于下岗再就业人员。年轻人很少, 只有在社区组织活动时会有附近的大学学生志愿参加。近期国家实行这样一个政策, 即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 设立多个社区公益性岗位, 通过考试的形式来招聘岗位人员, 一般薪资在850-950元之间。这一政策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民间组织的专业性。

二、影响社区民间组织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

结合吉林市的社区情况我们发现, 其民间组织虽有一定发展, 补救了政府覆盖不到的细节问题, 也满足了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但随着社区功能、地位的提高, 社区民间组织的功能发挥依然存在一些障碍和因素。

(一) 经费不足

经费短缺是非营利组织存在的普遍问题。社区民间组织若想生存发展, 就必须自力更生, 没有一定的客观条件和经费来源是不行的。如场地租赁、人员开支、活动经费等都严重阻碍社区民间组织发挥作用。在调查中, 吉林市社区内的各业务经费相当有限, 其工作人员的开支要么是政府有限投入, 要么是残疾人协会、老年协会的个体会费进行活动, 活动选址尽量在公开免费的场所, 做到能省就省。长此以往, 必定影响到民间组织的环境改善, 打消群众参与热情, 受益面狭窄, 即便再好的活动项目也会因资金限制而难以实行。

(二) 专业素质不强

对于社区民间组织专业人才的缺乏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社区工作人员都是年龄在40岁以上的女性。30-40岁的人员很少, 更不用提30岁以下的, 而且多属于离退休人员, 或是下岗职工再就业人员, 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另外, 社区民间组织吸收不到专业人才不仅因为其经济条件有限, 还由于当前市场经济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人们的经济意识逐渐加强, 使得本来就是经济条件缺失的社区民间组织满足不了年轻人的这种需求。而且,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 加之现在的人们择业观念的转变, 社区民间组织招揽年轻专业的人才以及志愿者就更加困难。人员素质的低下限制了组织的发展。所以, 就现在这种状态的分析, 社区民间组织的专业结构还有待改善, 迫切需要相关专业的管理人才来注入新鲜血液。

三、加强社区民间组织建设的对策建议

就以上吉林市社区民间组织得出的功能分析结果, 本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 加大政府的支持是解决经费不足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社区民间组织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扮演政府不能扮演的角色, 分担了政府的诸多事宜, 政府理应提供资金支持。政府可以颁发一些政策法规, 按项目的实际情况支出相应额度的款数。当然, 涉及到金钱的问题, 其中环节必然复杂, 由于篇幅有限, 在这里不做赘述。然后, 是社区民间组织的自我规划管理。不仅仅要积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更要进行科学的自我管理, 自我提高, 来增强自身内部力量, 以实现科学制度与自我管理相互促进的高效形式。同时广纳人才,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实现政策理论水平和法律意识的提高, 从而全方位地提高社区组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石宝孙.社区民间组织发展现状及政策研究——以上海松江区为例[J].上海交通大学.

[2]王名.民间组织通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4.

[3]冯永军.论中国市民社会构建的民法基础[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4.

民间组织 篇2

北京市顺义区民政局 2009年1月1日

提 要

 新年致辞

 顺义区社会工委召开成立大会

 顺义区表彰奥运服务工作先进社会组织  顺义区社会组织网站运行良好  服务是行业协会立会之本

顺义区各社会组织:

新春伊始,万象更新。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我代表顺义区民政局向广大社会组织及辛勤工作在社会组织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和亲切地慰问!

刚刚逝去的2008年对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来说都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们经历了很多考验和磨难,但是考验和磨难更让我们历练了坚强,积蓄了能量。温总理曾说过:“让我们记住这段非凡的经历吧!它使我们学到了比平时多得多的东西。”冰冻灾害和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区很多社会组织都为灾区捐款、捐物和贡献力量,从不同层面参与了灾区的救援与重建工作,捐款 物总量达到1600余万元。北京奥运会让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再次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中华民族再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力量。奥运会申办、筹办和举办过程中,顺义社会组织同样出色。据不完全统计,奥运和残奥会期间,全区社会组织先后开展摄影、绘画、文艺表演、奥运知识宣传等活动110余场次,组织奥运礼仪、英语、手语、驾驶、餐饮服务等技能培训9万余人次,提供志愿服务30万人次,同时各专业类组织投入资金千万余元,为环境改善、奥运场馆建设、奥运安防和景观设计、配餐物流服务等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我们用自己热情、真诚、良好的服务,为国家赢得了尊严和友谊。在一次次磨难与光荣交织的背后,我们顺义区的社会组织秉持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优良传统,担当了应有的责任,我也为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感到骄傲!

告别了极不平凡的2008,迎来了充满希望的2009。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我国推进“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的关键一年。对于社会组织管理工作来说,是承前启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顺义区社会建设大会的召开将使社会组织的财政支持机制、管理体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和振奋人心的大好形势为我们带来发展的机遇,也饱含着我区社会组织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汗水,在此,向全区社会组织再次致以诚挚的敬意!

我相信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社会的有力支持下,在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顺义区社会组织自身素质会更加提升,服务能力会更加突出,并在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为建设和谐顺义做出更大贡献!

最后,祝全区社会组织工作者新春快乐,工作顺利,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顺义区民政局局长:

二○○九年元月 【管理要闻】

顺义区社会工委召开成立大会 日前,顺义区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和区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正式揭牌成立。市委常委梁伟,市政府副秘书长侯玉兰,市委社会工委书记、市社会办主任宋贵伦和顺义区领导夏占义、陶宝金、胡尚云、雷显武、贾春林、陈卫东出席成立仪式。顺义区委社会工委、区社会建设办分别作为区委的派出机构和区政府的工作部门,实行合署办公,设置综合科、社会组织科和社区建设科三个职能科室。该工委将以着力改善民生为工作重点,加大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社会管理工作力度,促进社会和谐。区委书记夏占义在成立仪式上讲话,他指出,顺义区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和区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的成立,标志着顺义区社会建设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各级党政部门和各级组织要深刻认识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勇于承担、探索社会工作;要把社会工作当成一项重点工作,精心组织,认真抓紧、抓好,为顺义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顺义区表彰奥运服务工作先进社会组织 11月14日,顺义区召开社会组织奥运服务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市社团办于清源副主任、肖翠岩处长、韩磊副处长和区民政局董荣舒副调研员出席了会议。区烹饪协会等10家社会组织荣获“顺义区社会组织服务奥运杰出贡献奖”,区社区义工联合会等32家社会组织荣获“顺义区社会组织服务奥运突出贡献奖”。近几年,顺义区社会组织牢牢把握“大局、发展、创新、服务、自律、责任”六种意识,抓住机遇,积极推动本区域社会组织健康、协调发展,取得社会及社会组织等多方面多赢的局面。市社团办副主任于清源对顺义区社会组织在服务奥运工作中提供志愿服务、培训技术人员、参与主题宣传、促进场馆建设等方面做出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在谈到新形势下社会组织的发展时于主任表示,社会组织要认真学习关于近期市委市 政府有关加强社会建设的文件精神,加强自身制度建设,进一步提高社会组织活力,为大量、高效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积蓄能量。

顺义区社会组织网站运行良好 顺义社会组织网在通过区政府信息部门的各项技术和安全检测后正式全新亮相,目前运行良好。已发布行政管理新闻、社会组织动态等50余篇,点击浏览7500余人次。网址为http://)试运行

【审批动态】

北京市顺义区果树产业协会法定代表人变更为卢炳华,住所变更为顺义区杨镇红寺村北1000米

北京市顺义区艺术模特协会法定代表人变更为贾冰,住所变更为顺义区顺通路27号

北京市顺义区关心下一代协会注销登记 北京市顺义区空港人力资源协会注销登记

【经验交流】

服务是行业协会立会之本

搭建平台、为企业开拓市场,加强专业性的指导、帮助企业练好“内功”……如今,“服务是行业协会立会之本”这一观念,已在上海广大行业协会中深入人心。许多行业协会正努力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能量补给站”。

温州商会:在商言学 以学促商

目前,生活在上海的温州人超过21万,创办企业2万多家,总投资达2千亿元人民币。虽然在商海沉浮多年、积累了无数商战经验,但许多温州企业家仍然希望通过不间断的学习充电,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呼应企业家们的需求,上海市工商联温州商会围绕“在商言学、以学促商”的思路,举办了一系列的论坛、讲座。以“人文东方”系列讲座为例,自2005年首度举办以来,已经成为商会的一个品牌活动。每一次活动,商会都会邀请学界翘楚做主题演讲,从“活力创造未来、梦想改变生活”到“创新发展、和谐共赢”,每期的主题都始终贴近时代脉搏,受到大家的好评。

室内环境净化协会:为企业找市场组织参展

许多从事室内环境净化的企业家都说,上海市室内环境净化协会的工作人员“天生”具有市场意识。

前几年,因为公众对室内环境净化行业不了解,给企业打开市场造成了不小的困难。于是,协会借助媒体、社区等平台,积极推进科普知识的宣传;同时还组织企业开展社会公益活动,通过为百户新婚房、百户儿童房进行免费检测等系列活动,扩大社会影响。通过持续不懈的宣传,这两年空气治理已经为越来越多人所重视,不少单位和个人还专门将装修后的空气治理费用纳入了装修费用预 算之中。此外,协会还组织企业参加各类会展,通过会展的平台,帮助许多企业拓展客户群,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建设工程检测行业协会:加强专业性服务登门指导

在上海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进程中,本市各类建设工程检测机构为保证建设工程的安全和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上海市建设工程检测行业协会则甘当推动行业发展的“助推器”。

近年来,随着建设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技术检测也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这对检测机构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此,协会不断加强专业性服务,及时组织专家编制技术指南、开展技术培训,并登门对仪器设备配置、操作流程等具体环节进行全方位地指导。为了做好专业服务工作,协会目前已经成立了6个专业领域的专家委员会,并在协会网站上开辟了检测论坛,随时为企业答疑解惑。此外,协会还建立起以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主要形式的行业培训制度,极大地提升了会员单位的技术水准和从业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记者邵珍)来源:文汇报

报:市社会团体管理办公室;

区委常委、区委副书记胡尚云,区委常委、组织部长雷显武,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王海臣,副区长陈卫东,区委政法委,区委社工委。

送:区属社会组织,有关业务主管单位,各镇、街道办民政科。

民间组织管理机构升格 篇3

“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从今年开始对外称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1月31日,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孙伟林说。

这就意味着,民间组织管理机构已经实现升格。“机构升格意味着独立性增强,权威性增强,便于今后更好地开展民间组织管理工作。”民间组织管理局的另一位官员表示。

民间组织发展现状促使机构升格

一个新的数字呈现在人们面前。据孙伟林介绍,到2006年底,民间组织数量增长至34.6万多个(其中社团18.6万,民非15.9万,基金会1138家),比去年增长了8%。

而国内的部分地区发展势头更为迅猛,如广东省民间组织保持每年10%至15%的增长率,目前该省登记的民间组织共2.2万家,其中社会团体1万家,民办非企业单位1.1万多家,基金会136家。云南省的机构数量也飞速发展,至2006年底,云南登记的民间组织达到8 249个,与1999年的3 988个相比,增长1倍以上,增速为年均15.3%。

2006年12月中旬,全国民政系统社工队伍建设推进会议在深圳召开期间,民政部副部长李学举曾经谈到,政府对民间组织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各地都在根据当地发展形势,加大民间组织管理工作力度。

这种重视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出台培育政策,给予民间组织更大的发展空间;二是更加注重民间组织在社会建设与管理和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引导民间组织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三是加强民间组织诚信建设和能力建设,为民间组织承担更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四是各级民间组织登记管理机关正在进一步研究民间组织发展与管理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规范管理,保证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

同时,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利益格局的变化愈加凸显民间组织的作用,无论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还是推进社会进步、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对民间组织改革发展提出了现实而又迫切的要求。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增大,以及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推动,民间组织在经济社会中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发挥更大的作用。

职责升级比机构升格更重要

机构的升格不仅意味着职权的扩大,权威的上升,更意味着职责的升级,使命的加重。“现在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的称呼已经叫出去了,中央编委为民政部增加了30个公务员编制,财政部为民管局增加了预算,配备了执法设备,具体的进展还在商谈过程中,但是这也意味着责任增大了。”民政部的一位官员表示。

在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升格的同时,民政部还特别为敦促地方民间组织管理机构升格付出了诸多努力。

在深圳民间组织管理局成立之前,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就对这件事深表赞赏,“这次到深圳,了解到深圳将成立副局级机构专门负责民间组织管理,机构升格,人员和编制也有所增加,这是件大好事。”李学举表示,深圳成立民间组织管理局这个决定,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作出的,这对推进深圳民间组织培育、发展,对深圳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孙伟林对这样的升格没有流露出喜悦,他把问题和责任看得更重要。主要是: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社团条例和民非条例亟需出台,以应对涉外民间组织带来的挑战;部分地方对民间组织重视不够,在税收优惠、财政资助、人事管理、社会保险等方面仍然缺乏健全配套的优惠政策;民间组织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社团行政色彩浓,行为不规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发挥不明显;在机构建设方面,去年中央文件下发后,一些省市动作迟缓,力度不大,解决机构编制问题没有进展。总起来说,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民间组织的任务仍很艰巨。

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名归实至,它在2007年的举动会进一步推动中国民间组织发展的新历程。

2007年,民管局将着力培育新型民间组织。一是按市场化原则改革和发展行业协会。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推进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赋予行业协会相应职能,消除不利于行业协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二是积极培育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坚持登记和备案相结合,制定和落实扶持政策,使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有能力进行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三是鼓励社会力量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领域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税收减免等措施,广泛吸纳、利用民间资金、人才和技术,大力发展民办非企业单位;四是积极鼓励社区民间组织发展。适当放宽对社区民间组织的准入条件,制定鼓励社区民间组织发展的公共政策,尤其是鼓励社区志愿者组成各种各样的公益组织;五是加大公益慈善类民间组织扶持力度。激活公民及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动力和责任感,鼓励和扶持企业、个人创办各类公益性、慈善性民间组织。

在民间组织法制建设方面,正在抓紧修订出台《社团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充实实体性规定,增强可操作性,适应变化发展的形势。

财政支持政策也许最受民间组织欢迎。姜力表示,民管局将建立健全财政支持制度,落实税收减免政策。

在调整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服务支出比重的同时,通过政府委托管理、奖励资助、购买服务等方式,建立对民间组织的资助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应设立政府向民间组织购买服务专项资金,分类制定民间组织财政补贴政策,或者建立民间组织发展基金,用于扶持公益性、服务性民间组织发展。

不久前,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公益救济性捐赠税前扣除政策及相关管理问题的通知》,对经民政部门批准登记的非营利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基金会,其公益救济性捐赠税前扣除政策及相关管理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这是促进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基金会发展的重大利好政策,对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民管局还将完善行政执法配套制度建设,重点研究制定《民间组织行政处罚实施办法》,使监督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对于民间组织内部建设,民管局从优化人员年龄、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培训,提高其理论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建立秘书长持证上岗制度等方面入手,提高素质,逐步实现专职工作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还要求各民间组织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为专职工作人员办理养老、医疗、失业和工伤等社会保险。

农村民间组织发展的效应分析 篇4

随着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业税的全面取消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实施,乡村社会面临一系列的变革。在新的形势下,农村民间组织在维护农民权益、使农民更好地表达其利益诉求、增强乡村整合能力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农民权益的维护

农业税的取消,重新激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情,各地出现了一系列的土地纠纷。在其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袋互不相干的马铃薯”,他们通过自发组织起来,向村委会及乡镇政府提出要求,最终维护了自身的利益[2]。农业税取消之后“三提五统”没有了,原本有限的乡、村财政的减少,势必会影响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影响良好村庄秩序的生成。为此,国家提供巨大的财政支持和“以工补农”转移支付方式来弥补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由于两者之间的利益并非总是一致,乡镇与村委会之间发生资源的争夺成为一种必然。此时,农村民间组织作为农民自己的组织,可以为处于弱势的村委会尽可能地争取更多资源,为分散的、原子化的农民维护自己的权益提供有效的途径。

此外,农村民间组织还可以加强农民维护政治权益的意识,增强他们的基本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让他们体会到组织化维权的成功感和欣慰感。体制外精英能作为村民利益的代言人和带头人,在法律知识增强的同时也没有了原来的顾虑。体制内精英作为村庄的“当家人”,当然希望村民能够组织起来维护自身权益,而且在有些时候还可以作为村委会抵制乡镇政府行政干预的工具。当乡镇为了自身利益挤占国家下拨给村庄的资源时,组织化的农民组织可以作为村委会与乡镇谈判的筹码,为村庄争取更多的利益。

(二)农民利益诉求的表达

政府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时,或者把复杂的社会需求简单化,使人性受到严重压抑,使个人完全丧失独立性;或者是由于努力去适应各种复杂的需求而使政府疲于奔命,顾此失彼[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让人们自己来满足复杂多变的需求成为一种必然,其中社会团体就是人们满足自己发展方面需求的一种有效方式[4]。另一方面,政策的制定者常常忽略原子化的个人利益诉求,但作为群体或者具有共性的、普遍的利益诉求却是任何政策制定者都无法忽视的。因此,人们要满足自己的利益诉求,往往要借助一定的组织,形成具有共同利益要求的利益团体。

但传统中国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是自上而下的权力向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自下而上的利益表达,再加上中国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社会发展中的农民非组织化参与严重制约了农民利益的表达和利益维护的有效性,导致中国农民权利事实上的缺失。分散的农民面对种种歧视性的制度安排,无法拥有影响政策制定和利益分配的话语权。因此,要维护农民的利益,就要建立和发展真正属于农民自己的组织,以高度组织化代替分散的个体表达利益诉求,使农民的利益诉求更容易引起政府的关注和重视,从而有效推动国家涉农政策的执行并保护农民的利益。

(三)乡村社会的自我整合

全面取消农业税,解决了国家对农村过度提取的问题,遏制了基层政府和干部的搭便车行为,政府的合法性迅速增强。但是,另一方面,国家行政力量从农村中退出,此时农村必须增强自我整合的能力,“官退”的空间必须由“民进”(农村民间组织)来填充。此时,农村民间组织能增强农村的自我整合能力,而且它也是农村社会结构优化的重要因素。

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取消,乡镇进一步弱化了对村庄的控制,加之国家法律制度不健全,政治权威受损,国家在农村的影响力势必受影响,确保乡村的良好秩序必须增强乡村的自我整合能力。通过民间组织加强农民的组织化是提供乡村自我整合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将农民集合在一定的组织中,不仅可以用组织的规章、制度约束农民,而且增强了农民的归宿感,通过对组织的认可达到对基层政权和国家的认可,从而实现乡村社会的自我整合。

由于中国农村民间组织正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大多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民间组织特征。另外,民间组织在发展过程中本身也会出现“失灵”现象。这就决定了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本身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一)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中国农村民间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大都具有政府化的色彩,许多民间组织的产生都是根源于政府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在运行中的行政化倾向严重。在村庄的权力结构中,这些组织虽然有法律赋予的独立的权力和地位,但实际上要接受乡镇党政权力和村党组织的领导和控制,依附性很强。具有“官民二重性”[5],也被称为“类政权组织”[6]。这类组织由于受政府的过度干预和控制以及接受政府的资助,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政府的附庸,只对政府负责而不对村民负责,不仅不能有效保护和代表村民利益,而且还常常损害农民利益,从而失去农民的信任。

(二)损害农民权益

非营利性是民间组织的重要特征,但许多农村民间组织由于资金的短缺或者受到营利动机的驱使,以从事商业活动的方式赚取大量利润,从而忽视甚至损害公共福利和社会效益,无形中改变了这些组织的性质。有些组织利用自己的优势与一些农业企业的特殊利益关系,肆意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并从中渔利,甚至合伙坑害农民,引发新的社会纠纷。

(三)组织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

随着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各个组织代表的社会群体、追求的价值目标、表达的利益诉求、内部运行的机制等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必然带来组织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有关民间组织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甚至缺位的情况下,组织之间的行为失范将会更加严重。

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是把双刃剑,在培育和发展农村民间组织时,应采取多种措施,使其向着有利于农村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防止和避免其危害社会的结果,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应理顺政府与农村民间组织的关系。对那些行政化色彩浓厚的农村民间组织进行社会化和民间化改革,使其真正融入乡土社会。政府要更新农村社会管理理念,为农村民间组织的成长和功能发挥创造宽松的制度环境和运行空间。政府应努力营造有利于农村民间组织发展的政策环境,对农村公共事务由过去的行政管制转向公共服务,让民间组织共同参与社会治理。鼓励农村以外的民间组织在农村开展活动。他们可以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公共产品与服务,为农民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培训农村技术人才、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此外,这类组织还可以在支农的过程中与农村民间组织进行合作和交流,促进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

总之,中国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既需要政府的宏观政策指引,需要农村市场经济的日臻完善,也需要农村民间组织的高度发展。只有农村民间组织得到较快的发展,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才会有真正的提高,农民也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把准方向,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民间在农民权益的维护、利益诉求表达、增强乡村社会的整合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中国农村民间组织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他的发展也引发新的社会矛盾,损害农民的利益,组织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等。因此,在培育和发展农村民间组织时,应尽量使其向着有利于农村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避免其不利的影响。

关键词:农村,民间组织,发展,效应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87-392.

[2]伍军.乡村治理过程中农民组织化的必要性[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3):104-106.

[3]任进.政府组织与民间组织[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85-87.

[4]毕监伍.社团革命[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120-125.

[5]李熠煜.当代农村民间组织生长成因研究[J].人文杂志,2004,(1):162-169.

民间组织检讨书1 篇5

尊敬的民政局领导:

我书画院是于年 月日经民间事务管理局批准成立的以为主营业务的文化组织,经主管单位领导批评教育和正确指导,我单位充分认识到了到未按规定参加年检的严重后果。为此给民政局领导带来的麻烦及造成工作上被动,我们深表歉意和深刻的反省,经深刻反省和自我检讨主要有一下几点原因。

一、对有关的法规认识不深,自身法制观念淡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中详细规定了具体的年检流程及年检日期,对未年审的单位可视情节予以不等程度的处罚,直至注销。长期以来,我单位全体员工未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对相关规定认识不深刻,有愧主管部门对我的期望,有愧领导们的谆谆教导。分析原因,自身的法制观念淡薄是主要原因。

二、对社会团体登记证书管理工作的制度未健全,自身思想麻痹大意。在书画院运营期间,对委托全权对登记证书管理的人员未进行有效的沟通,显现出了我书画院在日常管理中的工作失误及纰漏。分析原因,管理工作不健全,管理制度缺失。

但总言之,未及时参加年审全部责任在于我单位的日常管

理。经民政局领导们的耐心教育,如今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该问题的严重性,坚决改正以上问题。现在申请补申,并郑重承诺

并保证今后坚决杜绝类似事情的发生。认真履行自身义务。

一、认真学习《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领会管理条例中的相关法规知识,做到知规守法,依法合规经营。不做有违国家各项法律法规要求。

二、坚决按照章程及有关管理规定,按时年检。积极组织文化促经济的交流活动。在今后的运营过程中,多做社会公益活动,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的组织。

检讨人:

面对气候变化,民间组织在行动 篇6

能源基金会

-参与2004年中国能源规划报告编写,情景分析预测。

-与其他几家机构共同进行2050年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情景分析。

世界自然基金会

-在国内各地开展节能竞赛以及系列交通、企业节能行动,并在部分地区制定了评估标准程序。

-倡议参加2008北京奥运会的运动员和各界人士能够通过购买碳减排量,抵消乘坐飞机排放的二氧化碳,争夺“节能金牌”。

保护国际(CI)

-通过造林来实现大面积的吸收温室气体,CI在我国的西南开展多个项目,来达到这个目标。

-制作了个人碳排放计算器,与其他的NGO共享,欢迎大家使用。

绿色和平-中国

-进行风能发电方面的政策研究,为广东省撰写了新能源(风能)推广建议书。

-进行中国煤炭产业的调查,全过程链分析以及相关政策研究。

-追踪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

自然之友

-发起名为“全球变暖,人人买单”的公众参与活动,让公众计算自己的碳排放量,作出减排承诺,并通过植树等活动承担碳责任。

-通过中国环境绿皮书,从民间视角关注气候变化。

-倡导“绿色选择”。提高公民社会对环境友好的行为的意识,从生活细节开始,节能减排。可详见网站www.greenchoice.cn。

福平学校环境与发展研究所

-多年来致力于在中小学推广可再生能源教材,希望能够在青少年中树立可再生能源的概念和科学意识。

-为中国中小企业、社区进行能源设备改造、提高能效等项目提供风险投资。

-进行城市节能调查。

北京地球村

-对媒体记者展开了能源方面的论坛和讲座,以此唤起新闻传媒在气候变化方面更多的关注和报道。

-通过发现政策不足的地方,撰写建议案遗交相关政府(地方或中央)。

-小额资助各媒体的记者调查能源。

中华环保联合会

-发布“二氧化碳减排宣言”,从小区和高校开始,培训开展电器节能行动,目标达到1000家庭节能;并奖励节能突出家庭。

美国环保协会(EDF)中国办公室和民促会

-积极推广“绿色出行”项目,倡导节能的出行方式,在生活中实现个人减排。

北京大学

-自发组建了清洁发展机制研究会,利用自身知识的优势来探求如何实现校园减排和清洁发展。

-在今年年初启动了绿色校园行动,通过对北京大学整体碳排放的统计来找出减排的可能性。

中国矿业大学

清代民间武术组织的武术活动 篇7

关键词:天地会,武术,继承,发展

一、清代民间武术组织的兴起

1644 年满族军事力量进入中原地区, 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由此激化, 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 从而在民间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反抗力量。各种形式的反清组织先后建立, 例如洪秀全所领导的拜上帝会、白莲教、朱红灯所领导的义和团, 以及天地会等, 此类组织在清朝时期可谓是不胜枚举, 尽管长期处于清朝政府的高压统治, 以及残酷镇压下, 此类组织仍旧十分顽强地存在着, 并且不断地给清政府的封建统治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1]95。

天地会是清朝时期最为著名的民间秘密武术组织, 这并不是武侠小说所虚构的一个组织, 而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组织, 天地会的主要活动是反清复明, 其主要的手段是传习拳术, 宣扬反清思想。主要的成员是农民、手工业者等, 凡是存在着所谓“忠义之心”, 具有反清复明意志的都可以加入, 而不论阶级成分, 或是出身背景, 而在天地会的内部则自称为“洪门”, 之所以使用“洪”, 有学者认为是与“清”相对, 也有学者认为, 之所以用“洪”, 暗指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洪武”。天地会所传习的拳术, 通常被称为“洪拳”“, 洪拳”主要流传于南方, 主要原因是相对于北方, 南方受到中央政府的控制相对薄弱, 因此清代南方武术比北方武术更为发达, 形成了所谓“南拳”的说法, 而“南拳”之中以“洪拳”最为著名。天地会内部曾有《宗法》一书流传, 详细记载了洪拳的修炼方法, 在《宗法》的第二篇中, 阐明了天地会的宗旨, 以及练习洪拳的目的。“洪拳”气势刚猛, 威力巨大, 讲究的是“硬桥硬马”[2]26。

洪秀全所领导的拜上帝会, 以及此后由其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对于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太平天国曾专门立法, 鼓励军民练习武术, 因此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清代武术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也正因为如此, 太平天国的军事实力一度远远超过当时的清朝军队。太平天国军队中有不少精通武艺的将军, 例如翼王石达开, 不仅擅长箭术, 而且精通拳法。西王肖朝贵也是一位武林高手。洪秀全的妹妹洪宣娇, 肖朝贵的妹妹肖三娘等均是武艺超群的女中豪杰。女将军杨二姑, 更是具有在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的本领, 一手马上飞刀的绝技, 让对手防不胜防[3]38。

清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 也是民间武术活动的一个缩影。义和团原名义和拳, 属于白莲教的一个分支。早在嘉庆年间, 山东、安徽、河北等地, 便陆续出现了顺刀会、义和拳、虎尾鞭、八卦教等民间武术组织。光绪二十四年, 山东巡抚张汝梅上书, 建议成立乡团, 取名为义和, 其所宗之拳法, 改名为梅花拳。在甲午战争之前, 义和团的主要活动为练武强身, 看家护院。此后, 西方帝国主义的入侵, 激化了民族矛盾与国家矛盾, 义和团的运动开始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 并且逐渐被清政府所利用。

二、清代民间武术组织的发展

天地会的发展历程, 可以说是清代民间武术组织的一个缩影, 天地会从清初到清末, 始终存在, 并且积极地参与各种反清活动。在这个过程中, 天地会与太平天国、辛亥革命都有过接触与合作。关于天地会的起源, 目前主要的说法有三种:一种是天地会的创始人是山西平阳府太平县人殷洪盛。此人擅长武艺, 且慷慨仗义, 在武林界具有一定的威望。明末时, 曾任直隶大同参赞军机一职。清兵入侵时, 他组织了两万名勇士, 抗击清兵, 溃败后成立天地会, 继续从事反清活动。另一种说法是清康熙十三年, 西鲁入侵, 清兵连战连败, 形势危急, 康熙帝出皇榜, 招贤纳士, 福建九连山少林寺一百零八名武僧志愿组成僧兵, 挺身保家卫国, 并且一举将西鲁军队击溃。由于他们不愿继续为朝廷所用, 因此引起了康熙帝的猜忌, 僧兵中的叛徒马二福, 贪图荣华富贵, 向康熙帝告密, 称僧兵意图谋反。康熙帝秘密召集军队包围少林寺, 并且用毒酒毒杀了众多僧兵, 死里逃生的僧兵共有18 人, 其中13 人战死长沙湾口, 仅蔡德忠, 方大洪等5 人逃出重围, 后又遇见郑成功的军师陈近南、江湖义士万云龙等人, 召集众英雄, 创立洪门, 蔡德忠, 方大洪等五人被尊为五祖。因叛徒马二福排行老七, “七”与“鸡”同音, 所以天地会入会时有斩鸡盟誓的仪式。还有一种说法认为, 天地会的出现与郑成功有关。清康熙元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 将其作为抗清的根据地。清政府屡招不降, 满门抄斩了郑家老小。在军师陈近南的策划下, 召集了一大批反清志士, 在南方各省创立反清秘密组织———天地会。虽然天地会的出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版本,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 它的宗旨就是反清复明。

天地会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天地会作为反清的先驱, 长期在南方各省传播反清思想, 尤其是在民族危机深重的近代, 这种思想对洪秀全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 天地会成为了太平天国起义最主要的参与者和响应者, 天地会在南方各省的分会, 自愿改编成太平军, 参加反清斗争。据史书记载, 清咸丰三年, 天地会在北京张贴告示, 让清政府惊慌失措。曾国藩在《严办土匪以靖地方折》中也曾提到:凡入天地会者, 大半附之而去。据不完全统计, 仅湖南一省参加太平天国起义军的天地会成员, 就达十数万人之多, 如果没有天地会的参与, 太平天国的军事力量, 也不可能在短短时间内超过清朝政府军队的实力。而天地会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 原因之一在于, 其长期从事武术传授。事实上, 清政府的统治者早就意识到民间武术活动的潜在威胁, 早在雍正年间, 清朝统治者就曾下令:拳棒一事产予禁止, 如有仍前自号教师及投师学习者即行拿究。但是, 对于天地会等反清组织而言, 这不过是一纸空文, 清政府越是镇压, 天地会则越是传播。由于天地会不是一个门派, 因此在武术的传习上没有禁忌, 只要是愿意参加的, 都倾囊相授, 因此“洪拳”也成为近代南方地区最大的拳种。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 天地会并没有停止活动, 继续在南方地区宣传反清思想。孙中山曾在幼年时, 就曾接触过天地会的活动, 他说“:洪门之拜会, 则以演戏为之, 盖此最易动群众之视听也。其传布思想则以不平之心、复仇之事导之, 此最易发常人之感情也。其口号暗语则以鄙俚粗俗之言表之, 此最足以使士大夫闻而生厌远而避之者也。”辛亥革命前夕, 天地会的活动与革命活动联系在一起, 除了福建、台湾、两广、长江流域以外, 海外也有天地会的分支组织, 例如在南洋的兴义公司, 在美国的致公堂等。辛亥革命爆发后, 天地会在政治上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 从单纯的反清发展为反封建, 此后又发展为反帝, 在这一点上, 天地会要比资产阶级革命派更进一步。一方面是因为天地会有一定的军事实力, 另一方面他们长期与压迫阶级做斗争, 因此具有更为强烈的斗争意识与革命意识。例如, 辛亥革命团体之一的光复会, 曾与浙江一带的天地会组织哥老会共同组成龙华会, 在龙华会的章程中, 明确写道“:若是有人帮助满洲, 不要说是外国人, 越是汉人的奸细, 越要杀绝, 外国人更不用说了。但我们所杀的是和我们打仗的外国人, 也万不肯违背公理杀戮无辜的。”由此可见, 天地会的革命决心。

三、民间商业武术组织的活动

清代民间还活跃着另一种形式的武术组织, 那就是以镖局为代表的商业武术组织, 此类组织最早出现于明代, 清代中后期, 洋务运动兴起,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一个空前的发展阶段, 镖局这种专门负责保护行商安全的职业性武术组织, 也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阶段, 镖局业的发展, 从客观上促进了习武人数的增多, 从而起到了促进武术发展的作用[4]99。

镖局的主办人一般被称为是镖头或是局主, 镖头一般武艺高强, 交游广阔, 在武林中具有一定的声望, 镖局中负责保镖的人叫镖师和镖客, 镖师一般要经过镖主的测试, 合格者才能够入选, 因此镖师一般也是武艺高强者。镖师必须听从镖主的调遣, 在接镖后, 镖局会派镖师, 将行商的钱财和人物送到指定的目的地, 这种活动称之为“走镖”。在“走镖”的过程中, 镖车日间会插上镖局的镖旗以表明身份, 夜间则会挂上一盏写有镖局字样的灯, 目的也是为了亮明身份, 让江湖上的朋友行个方便。走镖每到一处, 镖师一般会拿着镖局的帖子, 去拜会地方武馆, 也就是所谓的“拜码头”, 一方面联络感情, 另一方面调整休息。如果走镖过程中遇到响马劫道, 镖师一般会亮明身份, 拉关系, 讲交情, 以及谈条件, 总而言之, 能不动手, 就不动手。如果对方不答应, 那么只能够动手。如果镖车被劫, 镖局必须赔偿行商的损失, 而后镖局会组织人马去索镖, 因此如果镖主武艺出众, 在江湖上人脉广的话, 很少会发生失镖的情况, 否则的话, 镖局就开不下去了。此外, 镖局也会给有钱人看家护院。近代很多著名的民间武术家, 例如大刀王五, 曾在北京开过镖局。李尧臣不仅走过镖, 还给慈禧太后当过保镖。杜心五、李存义、霍元甲等近代闻名的武林高手, 也曾当过镖师, 可见镖局这种民间武术组织, 对于武术的传播所起到过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宿继光, 张艳婷.清代秘密结社对山西武术发展的影响初探[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 .

[2]林小美, 等.关于武术传播的若干问题思考[J].浙江体育科学, 2005 (4) .

[3]田红菊.清代秘密结社武术活动中的文武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999 (4) .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问题研究 篇8

1. 1 写作背景

非营利组织作为与政府和企业并列的“第三部门”,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民间非营利组织作为非营利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 通过筹集社会资源等向公众提供公共产品、社会服务, 在激发社会活力、维系社会公平、推进公用事业等领域发挥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1. 2 实际意义

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壮大对于发展公共事业, 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并不完善, 不同行业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在会计计量核算中采用的会计制度各不相同, 这不仅影响了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信息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也无法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不利于监督与管理。另外, 越来越多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发展壮大, 逐渐从海外募集资金与捐赠以开展国际业务, 按照我国当前无法统一的会计制度编制的会计报表,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外资金的吸收和国际业务的拓展。在这样的环境下, 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相关会计问题的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不言而喻。

2 研究方法与思路

2. 1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的历史文献分析方法和系统综合分析法进行研究。通过对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研究的文献资料的查阅、整理和分析, 了解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 为笔者的完成本论文的研究提供指导和借鉴。笔者从介绍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概念入手, 借鉴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发展过程中的研究成果, 就目前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确认、计量及报告中的问题进行剖析。

2. 2 研究思路

本文选取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存在问题为研究对象,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结合《制度》的实施情况, 概述了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内涵与发展, 列示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特点。文章主要剖析了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在会计要素的定义、会计确认与计量以及会计财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在论述理论的同时结合实际情况, 提出了完善建议。

3 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发展迅速, 2009年民政部分别对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的发展状况做了详细统计[1], 具体如下:

截至2009年底, 全国共有社会团体23. 9万个, 比上年增长3. 9% 。按照社团服务的主要领域划分, 科技研究类19786个, 文化类19687个, 教育类12943个, 卫生类11521个, 体育类12623个, 社会服务类30818个, 工商服务业类22847个, 生态环境类6702个, 农业及农村发展类45367个, 国际及其他涉外组织类661个, 其他32294个。

全国共有民办非企业单位19. 0万个, 比上年增长4. 4% 。其中: 科技研究类9760个, 文化类7188个, 教育类92703个, 卫生类27237个, 体育类6591个, 社会服务类28060个, 工商服务业类2080个, 职业及从业组织类1628个, 农业及农村发展类1466个, 国际及其他涉外组织类56个, 其他11608个。

全国共有基金会1843个, 比上年增长15. 4% , 其中:公募基金会1029个, 非公募基金会800个。民政部登记的基金会148个。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共接收社会各界捐赠183. 6亿元。

下表统计了2001年至2009年, 我国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基金会发展总数, 从表中可以看出, 我国的民间非营利组织近年来一直保持着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

单位: 万个

4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问题对策探讨

4. 1 会计要素定义的修正

《制度》无疑借鉴了《企业会计制度》的表述, 企业关于资产的定义满足以下基本特征: 1资产是一种经济资源; 2为组织所拥有或控制; 3预期能够为组织带来经济利益。那么对于民非组织的资产该作何表述呢? 笔者认为: 首先, 民非组织资产的本质应该是一种经济资源, 民非组织是依靠这种经济资源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其次, 民非组织同样应该拥有或控制这种经济资源; 再次, 是否应该要求非营利组织的资产也能带来经济利益呢? 这是值得商榷的地方。“可能的经济利益”这一表述对企业无疑是适用的, 因为企业的目标是追求经济利益, 而企业的资产则是这一经济利益的源泉。但非营利组织并不以追求利润为目的, 它拥有资产的目的是为了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并且这种服务大多是无偿的, 不能为组织带来经济利益;即使有些服务需要向服务对象收取一定的费用, 但这只是为了补偿发生的成本, 以便能提供持续的服务。因此, 不应以是否能带来经济利益作为非营利组织资产的一个特征。

因此, 笔者认为收入的定义应修正为: “收入是指民间非营利组织发生的, 导致其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的经济资源的总流入。”费用的定义应修正为: “费用是民间非营利组织发生的, 导致其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的经济资源的总流出。”

4. 2 会计确认

4. 2. 1 会计目标的确认

我们知道民非组织的资源大部分来自于社会, 作为受托者, 它与政府、社会民众等委托方之间的关系清楚而又直接。对于民非组织而言, 最重要的是如何合理有效利用资源实现公共目的。因此它应当直接向为它提供资源并对它进行监督的政府、立法机关或社会公众提供有关的信息, 供其评价组织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同时, 民非组织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知道的即是组织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他们需要组织信息的首要目的是直接评价其受托责任, 而不是做出是否要停止提供资财之类的决策。

4. 2. 2 确认标准的制定

会计确认的标准也可以说是会计确认的条件, 即某一会计事项要符合怎样的条件, 才能被归入具体的会计要素, 并被列入会计报表中。

各国会计准则对确认标准作了不同的规范, 如表2所示。

结合以上内容, 我们可以制定如下标准: 一个项目在既符合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要素的定义, 又能可靠加以计量的前提下, 还要对决策有用, 并且对项目的确认还要符合效益大于成本这一原则才能予以确认。

注: SFACs 代表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IASC 代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财务报表编报要求; SP 代表英国的财务报告原则公告; SAC 代表澳大利亚的会计概念公告[2]。

4. 2. 3 确认基础的选择

《制度》明确规定, 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但选取这一确认基础并不能解决所有的业务确认问题。笔者推荐“修正权责发生制”。在这种制度下, 只有可预计应计的收入才能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确认, 其他的则按收付实现制确认。这符合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可预计应计的收入”是指“可客观计量并可用于本期支出”的收入。而一个项目要被称作“可用于本期支出”必须符合以下两个条件: 1按法律规定可用于本期支出; 2在本期或在此后不久就能取得, 并用于支付本期的债务。

举两个例子说明。学校在收缴学费时, 可以将未缴的学费直接作为确认为本年收入, 因为这笔收入是学校一定会收到的。但是对于中国红十字会来说, 却不能将抗震救灾期间某企业承诺的捐款记作本期收入, 因为曾经承诺但不兑现或折扣兑现的情况时常发生, 所以只能在实际收到款项时确认。

4. 3 会计财务报告的完善

4. 3. 1 完善报表体系

前文提到, 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报表附注及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3]。其中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业务活动表和现金流量表。三表缺一不可。资产负债表是反映组织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 表述的是组织财务状况及净资产的变动情况。这张报表不仅要报告组织的资产、负债与净资产的总额, 同时还应报告非限定性净资产与限定性净资产的性质和金额的信息。现金流量表是反映民间非营利组织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流出和结存情况的报表。现金流量表应当按照业务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分类分项列示。现金流量表不仅在分析组织财务资源的形成与运用情况上起重要作用, 而且有助于评估组织未来的现金需求和创造现金流入的能力。

4. 3. 2 加强表外信息的披露

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表附注是为便于财务报表使用者理解财务报表的内容而作的解释。在考虑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自身的特点及借鉴国内外有关会计 报表附注的规范的基础上, 其会计报表附注应包含以下内容[4]: 1对会计政策的注释说明; 2对会计方法使用及变更情况的说明; 3对组织管理层人事变动及获得报酬情况的说明; 4组织接受和使用捐赠及资助的情况。

除此之外, 笔者建议增加两点, 一是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资财来源、变动及使用状况, 这样有利于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信息使用者合理选择筹资策略, 维持经营、促进发展。二是非营利组织对社会的贡献情况。如对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贡献, 对灾区的自发救援帮助等这些有助于打响组织的品牌, 增加组织的社会声望, 对组织将来的发展大有裨益。

5 结 论

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和影响已经渗透到了千家万户,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也应该同企业会计和政府会计一样, 得到充分的应用与发展。由于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起步较晚, 对其理论问题的研究也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白瑜欣.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理论体系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07.

[2]朱小平.关于非盈利组织与事业单位的异同[J].财会月刊, 1997.

[3]魏敏.中美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体系比较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 2008.

[4]王永利.非营利组织会计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 2004.

中国民间公益组织现状和发展探讨 篇9

历史上拥有很多关于慈善活动的痕迹, 《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中就记载着大量慈善活动:建桥修路、开仓广发粮食, 这一切, 可以说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仁的体现。时代在发展, 在新时代的中国,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进一步加深的同时, 慈善组织有了一个更加符合时代特色的名字:公益组织。

如何在此基础上完善中国民间公益组织的管理制度是一个问题。享受着高待遇的官方慈善机构, 一直以来是大众关注的重点, 一旦这些慈善组织拥有什么不法之行, 即刻成为众矢之的。这一方面是中国的社会文化使然, 也是现在的社会风气作用。一个好的管理制度, 是能够提高社会总福利, 反之, 会降低福利水平, 甚至会形成恶性循环。

二、公益组织的发展现状

从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 从慈善机构、NGO到各种社会组织, 出现了涌泉的发展。对于公益组织的发展和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 对与提高公益组织的公信力、运转效率和透明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管理制度的行政管理到行政扶持, 大部分公益组织也在致力于管理制度的清晰透明化, 也在寻求着新的发展道路。当前我国公益组织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政社不分。

中国的组织管理制度主要采取许可批准制。传统的公益组织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统包或者挂着官方背景募捐。这是因为传统的许多公益组织都是由国家兴办组建的, 财政给了它们事业经费的供给。

(二) 经费不足。

按照公共管理学等相关理论, 公益组织是属于第三部门, 一味的等待政府提供经费, 不利于其发展壮大。另一方面, 面对众多的公益组织, 只有少数的机构能够得到财政经费。很多小型的机构只能依靠企业的公益资金或者募捐的资格。经费不足问题自所有的公益组织诞生就有, 在发展中如何解决问题, 也是需要公益组织自身的能力来解决。

(三) 法制的缺陷。

政府一方面出于社会福利的目的, 对于公益组织的许可批准制控制得相当严格。由于准入制度, 建立了壁垒, 想要发展的公益组织没有好的发育环境。所以, 当那些准备申报又不具备相应的资格的公益组织, 一方面会转向寻求大型公益组织或者具有官方色彩的公益组织的庇护, 成为一个下属部门或者独立项目。又或者, 成为私人团体, 仅限于当先的小规模, 经历着一个组织的兴起和衰落的历程。

(四) 政策实施中的不足。

从消极的方面来看, 例如:具有官方背景的大公益组织机构越来越复杂, 成为一个庞然大体, 在自身的管理上存在的一定的问题, 尾大不掉, 运转效率低下。不同的公益组织对于管理费用收取的高差异, 造成最敏感的资金问题上的种种矛盾。

拥有足够的募捐资格的公益组织具有官方色彩, 在组织运转效率、公信力和监督力各方面缺乏竞争, 发展缓慢, 没有竞争意识, 不利于组织的发展, 也在一定程度上恶化的行业的环境。所以, 长期的管理制度和恶化的发展环境限制了民间公益组织的成长空间。

三、公益组织展望和发展趋势

尽管目前我国的民间公益组织发展还存在许多不利因素, 面临着许多困难, 但同时,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现实中存在着有利于民间公益组织发展的积极因素。

(一) 公益组织展望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社会公益事业, 凡事都依赖政府的观念已经被打破, 越来越多的人正在通过互助和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 这为中国公益组织组织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础。多元化趋势使政府不再是人们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公共事务领域的惟一主宰, 基层政权选举为代表的政治民主化正在稳步推进, 这有利于公益组织的发展壮大。

公民的社会参与热情越来越高涨, 公众参与机制逐步发展和健全起来。关于公民社会的讨论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的公益组织在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机遇面前, 应对能力正在逐步提高。另外, 政府正在建立公益组织登记管理方面的法制规范体系。

(二) 公益组织自身的发展趋势

1、努力提高知名度。

知名度有时候能够决定一个组织的生死, 从品牌营销的角度来看, 只有提高自我的认知价值, 才能获得生存的机会。各个公益组织努力提高自我的知名度, 更好地获得资源的分配。

2、明确法律地位。

公益组织通过争取获得合法的地位, 对于组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进一步密切加强与政府的合作, 规划好自己的发展战略并且逐步实施。

3、进行组织自我改革。

民间公益组织可以在运转效率、透明度、公信力等方面提高, 通过倡导慈善捐助, 公开透明以提高公众的信任度。

四、结论

主动寻找发展, 建立一种制度, 让社会会进行自我选择。这是建立公民社会的要求。长期坚持在公益活动中的X某:“不要以为做公益的很光鲜, 其实坚持下来的人真的很少很少, 甚至会发展走到哪里都是那些人, 这也是一个圈。”经济的发展带来思想的解放, 现在的中国, 公民意识刚刚兴起, 公民社会的思潮正在兴起。公益组织, 需要补充新的鲜血——新的活力, 不仅仅是依靠每年的大学生志愿者, 还需要容纳广大的社会公民, 才能避免圈子文化对于公益组织的发展造成阻碍。促进我国公益组织发展的措施

(一) 鼓励建立政府与公益组织间的合作关系

(二) 创造良好的环境培育公益组织发展

(三) 政府制定扶持公益组织发展的相关法律、政策

(四) 公益组织积极加强自身的建设

这里一方面要求政府逐渐放松管制, 让社会进行自我选择, 恢复公益组织的活力;另一方面要求建立公益组织评价机构, 提高效率和公信力。这是一个非营利性的行业, 可以说, 有人发展的社会就需要公益组织的存在, 在中国的发展还有很长远的路要走。

摘要:随着公民意识的兴起, 公益组织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本文通过阐述民间公益组织在发展现状, 分析发展过程中的困难, 提出促进发展的措施以及探讨公益组织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公益组织,公民意识,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娟娟.《试论社会投资与慈善三元并立机制构建》[J].宁波经济 (三江论坛) , 2011, 11:43-47.

[2]、曹艳秋.《中美慈善业比较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西部论坛, 2011, 11:66-71.

浅析中国民间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 篇10

一、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特殊性

(一) 组织的资金来源不同于营利组织

民间非营利组织不完全依靠从顾客那里获取的服务收入来维持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其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政府拨款、社会捐赠、会费收入、服务收费、经营收入等。

(二) 组织不存在利润指标

民间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组织, 在它的财务中缺少利润指标, 这使得管理缺乏系统性, 对于一定的投入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组织实现自身的目标难以确定。

(三) 组织中的责权利不是十分明确

民间非营利组织, 由于其不存在利润指标, 对各部门的职责履行情况难以考核评价, 因而对各部门的责权利也就无法划分的十分明确。

(四) 组织的所有权形式特殊

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投资者不拥有组织资产的所有权, 组织资产的权益属于组织本身所有。投资者不能收回或据以取得某种经济上的回报, 因而民间非营利组织通常不进行损益的计算, 也不进行利润的分配, 是一种特殊的所有权形式。

二、目前中国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法律、制度体系不健全不完善

目前, 中国在具体的民间非营利组织管理工作中, 所依据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特别是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制度缺失, 缺乏针对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指导理论, 并且很多法律、制度体系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中国对于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主要参照的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 还没有一套完善的适合民间非营利组织发展的财务管理制度。据调查, 中国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规模普遍比较小, 员工人数较少, 多数组织的专职员工人数不足10人, 工作细分程度比较弱, 导致组织的财务体系比较单一, 组织内部不重视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的建设。

(二)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很多民间非营利组织没有规范的账簿, 记流水账, 没有原始凭证, 会计科目设置及会计处理存在随意性, 缺乏合理、有效的财务处理程序, 会计凭证、财务报表等会计档案不规范, 将会费票据、税务票据以及结算凭证混合使用, 缺乏财务收支计划, 收入和支出管理混乱。另外, 很多民间非营利组织尚未建立健全编制年度预算制度, 年度计划和预算完成情况不够详明,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预算编制随意性较强, 甚至不编制年度预算。

(三) 会计工作不规范, 财务信息缺乏透明度

很多民间非营利组织, 没有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有些民间非营利组织将其财务信息视为组织的最高机密, 使得利益相关者无法获得组织的具体情况。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透明度低, 严重影响了资源提供者的积极性, 降低了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度, 缺乏详细的财务信息, 容易导致双方信息不对称, 从而阻碍了组织的健康、持续发展, 也不利于利益相关者的监督。

(四) 管理者缺乏专业的管理技能

很多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收支管理不善, 有些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不关注资金的使用效率, 在活动项目的选择上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二是缺少必要的成本分析, 很多组织在开展项目时, 由于没有盈利的压力, 缺乏必要的成本分析, 导致项目收益率降低;三是不善于投资管理, 很多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缺少投资方面的专业知识, 投资很难达到预期的结果。因此, 造成了组织资金短缺、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资金管理不善等问题, 从而阻碍了组织的正常运营。

(五) 财会人员业务素质较低

民间非营利组织缺乏专业性的财会人员, 不利于其社会功能的发挥。很多非营利组织管理者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因此, 导致财会人员的业务技能比较低, 缺乏专业的财务知识。同时, 财会人员自我监督意识不强, 法制观念淡薄, 缺乏职业风险意识, 在组织财务管理中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给会计造假和会计犯罪提供了隐患。很多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负责人根本不知道主要负责人的会计责任;部分会计、出纳人员没有会计资格证书, 未经岗位培训上岗, 对新旧会计制度衔接不清楚, 未按照《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执行, 从而造成了会计账目混乱现象。

(六) 自律机制和审计机制不健全

民间非营利组织内部缺乏自律机制, 由于组织自身的非营利性, 不存在利润指标, 使得组织很难对自身的运营活动进行评价, 进而缺少组织自律机制, 工作人员财务意识淡薄, 多数组织缺乏公布组织资金使用情况的意识, 不便于组织进行自律和接受外部监督。由于内部制约机制不完善, 导致不少民办非营利组织的“一把手”一手遮天, 为所欲为, 毫无制约。有的民办非营利组织内部制约机制形同虚设, 经费支出不透明, 存在使用白条和收款收据等现象, 严重违反票据管理制度, 一些单位存在着“变相”将经费作为“小金库”福利基金等。同时, 审计部门的审计工作局限于每年一次, 但年检报告的内容不能反映组织的全部财务状况, 且部分审计部门由于审计人员不足, 审计工作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严重的违背了财务审计制度。

三、完善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加强行业自律与诚信服务

由于民间非营利组织缺乏运作的法律规范, 行业自律缺乏。因此, 国家应尽快制定“民间非营利组织法”等法律法规, 使民间非营利组织从设立、运作到注销的所有活动和整个过程有法可依, 促进行业自律, 实现诚信服务。

(二) 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和预算制度

民间非营利组织应当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和会计业务的需要, 设置会计机构, 建立健全组织的财务管理制度, 以加强组织的财务管理工作, 进一步完善内部会计监督机制, 努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管理水平。同时, 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制度, 加强预算管理工作, 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对预算资金的使用效果进行追踪、监督和评价。建立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是组织各项财务活动的基础, 使组织各项财务活动有章可循。西方发达国家通常依照国家有关财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对组织的收支、财务核算、财务纪律等进行管理, 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 而中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很不健全, 因此, 在建立财务管理制度时, 既要考虑到已有的财务制度规范, 又要结合组织的实际。

(三) 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建设及财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教育

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批优秀、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作为基础保障, 因此, 要对现有财务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 还要吸纳一批道德素质高的专业财务骨干, 以利于组织的筹资、财务分析工作等。

民间非营利组织应对财会人员加强专业业务培训, 注重业务能力的培养, 以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 更好的完成组织的会计记录和核算工作。同时, 民间非营利组织还应该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 树立诚信服务, 使财务管理人员能够适应新形势下民间非营利组织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 加大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

一是加强工商部门的监管。严格审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设立过程。根据设立民间非营利组织法定条件, 对从业人员、场地、投入资金等严格把关。二是加强物价部门的监管。应由真正的社会中介专业机构核实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业务成本, 上报物价部门, 并接受物价部门的监督管理。对弄虚作假者给予重罚, 从而保证成本的准确性。在算准成本的基础上, 根据“略有赢余”的原则审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收费标准, 并切实检查落实。三是加强财政部门监管。加强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监督检查。对从业财会人员专业资格进行检查、对财务部门日常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对单位负责人执行会计法情况进行检查。四是加强税务部门的监管。加强税务登记管理, 改变目前民间非营利组织登记率偏低的现状。加强税收征管, 改变目前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大面积漏征现象。

综上所述, 完善中国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体系还应该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加以完善。同时, 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还需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组织自身的自律和提升以及社会公众对公益事业的关注。

摘要: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改革的推进, 民间非营利组织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凸现, 弥补了政府和企业在满足公众需求方面的不足, 成为了社会经济中的第三大部门。然而, 该组织还不是非常成熟和完善, 在财务管理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财务管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组织的发展, 因此对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现状进行分析, 完善组织财务管理体系已成为民间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通过对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特殊性进行分析, 指出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完善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民间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凌霄虹.浅谈民间非盈利组织的财务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 (5) .

[2]罗朝晖.詹万玲.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问题浅析[J].审计月刊, 2009, (1) .

[3]严安.浅谈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特点[J].中国总会计师, 2007, (3) .

[4]周以德.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存在的问题浅析[J].财政监督, 2007, (6) .

[5]冯君.浅谈民间非盈利组织的财务管理[J].财经界, 2009, (12) .

贵州民间慈善组织发展障碍探究 篇11

关键词:贵州;民间慈善组织;发展障碍;政府;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090-02

民间慈善组织是指通过自愿提供时间、劳力、物质、知识、技能等帮助他人、服务社会或推动某种事业发展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性质的组织。近些年来,随着自然灾害的频发、社会问题的凸显以及社会环境的日益开放,大批民间慈善组织应运而生,其生长速度、发展规模、涉及领域及其产生的社会效应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贵州在民间慈善组织发展大潮中也没有缺席。

一、贵州民间慈善组织发展简况

贵州民间慈善组织发端于2002年春天,最初由一批网友自发组织起来,为贫困学生捐资助学。正式组织在2003年建立,由此揭开了贵州民间慈善组织发展的序幕。其成长主要基于两个背景:一是客观多元的社会需求。由于贵州长期处于欠发达、欠开发的境况,且特殊的地质地貌导致了自然灾害多发,但同时也是生物和文化多样性的富集地,使“贵州在减贫、生态、文化,以及儿童、妇女、残障、疾病等社会需求方面都很突出”[1],为民间慈善组织的产生奠定了客观基础。二是国际发展机构的带动影响。由于长期显著的贫困,从20世纪80年代起,世界银行、滋根、香港社区伙伴等国际组织陆续在贵州开展了多领域的项目,从而带动了本土公益人才的培养和慈善组织的发展。

同其他地方一样,贵州民间慈善组织的注册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在民政部门注册、有的在工商部门注册、有的则挂靠在正式单位或注册组织之下,也有的并未在任何部门登记注册。但,无论这些组织以怎样的方式存在,总体来讲,他们回应的社会问题十分广泛,在助学、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弱势群体关爱、灾害救助、社区建设及组织培育等方面多有涉及。这些组织中,大都基于对本土的社会问题和需求做出回应而组建起来,具有很强的“原生性”。他们主动介入到社会生活中,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如:贵州苹果园儿童助养工作坊凭借自己多年努力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曾被提名为由贵州省精神文明办等主办的“福安杯2010贵州都市年度人物”。目前,他们已助养了1 300多名贫困家庭子女,每月向他们发放80元的助养金;同时还持续为6所农民工子弟学校近2 000名儿童提供免费鸡蛋,并开展大病儿童援助计划。此外,2011年,贵阳公众环境教育中心与中华环保联合会一起起诉贵阳乌当区定扒造纸厂长期向南明河偷排工业废水造成严重污染一案获得胜诉,“这是我国第一起进入审判程序且环保组织诉求得到法院支持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2]。当然,这些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各种问题、面临各种困境,笔者将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二、贵州民间慈善组织发展障碍分析

(一)法律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是民间慈善组织得以健康、持续、有效发展的根本前提。但目前我国尚无慈善组织的统一立法,对民间慈善组织的管理也只有《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等三个条例规定。在贵州,直到近年来才出台了《贵阳市社会组织直接登记暂行办法(试行)》等少数政策文件。尽管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对民间慈善组织的支持力度,但由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所限,推动力度仍然不够。双重管理体制对贵州民间慈善组织造成的法律困境依然存在。缺乏合法身份极不利于他们与政府合作,并制约其通过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进行广泛的社会倡导和劝募,也不能大规模号召社会公众参与组织的活动,严重阻碍了社会公益资源的整合。

(二)组织内部治理存在缺失

健全的组织架构是民间慈善组织顺利运作的重要保障。目前,贵州不少民间慈善组织都建立了理事会制度,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理事会真正的职能并未有效发挥,大多只是注重理事会成员的社会影响力,而忽视了其指导、监督等作用。除理事会外,大多数组织都设有相应的部门及其规章制度,但制度不落地、分工不明确的情况仍十分常见。有的组织甚至没有什么组织架构,如贵州苹果园儿童助养工作坊,只有一名专职人员,组织内几乎没有任何规章制度。在志愿者招募、选拔、培训、激励等方面,多数组织都没有完善的制度可循。这些缺失,导致志愿者的积极性和慈善项目的效果大打折扣。此外,由于缺乏公众监督、举报机制,不少组织的财务管理仍处于半透明甚至不透明的状态,这严重影响了公众对民间慈善组织的信任。

(三)筹资渠道较窄,资金短缺现象普遍

目前,民间慈善组织的筹资渠道十分狭窄,大多依赖于基金会的项目支持。但基金会的支持并非总是长期稳定,不少组织常会出现项目断档的情况,这既不利于组织项目的运作,也影响组织人员的稳定性。如贵州社区建设与乡村治理促进会成立三年来,至今一直在职的只有4人,大多数人的离开都是由于薪酬问题。而许多未注册的组织则由于受身份限制、组织发展程度不足、社会公信力不高等各种障碍的影响也长期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

(四)组织间缺乏良性互动与深度合作

相互间的交流合作是民间慈善组织彼此借鉴、整合资源和共同提升的有效方式。然而,在贵州,组织间的交流合作十分稀少,仅有少量短暂的浅层交流,缺乏良性互动与深度合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是组织内部人员主观上缺乏合作意识,他们认为,大家各自为营,互不相扰,不存在利益冲突,也没有合作的必要;而缺乏必要的交流平台与合作经费则是导致上述结果的客观原因。

(五)本土社会的参与不足

总体而言,贵州民间慈善组织的社会参与度偏低。除了上文中提到的一些未注册的组织在带动社会参与过程中所遇到的客观障碍外,在贵州,注册的民间慈善组织数量也并不多,且多数尚处于发展初期,在社会倡导方面还缺乏足够的经验,并不能广泛带动社会公众的参与。当然,除了组织的原因外,社会参与不足也与地方发展有一定关系。贵州作为欠发达地区,由于各方面发展相对滞后,不少公众对民间慈善组织的了解十分欠缺,参与自然也较少。社会公众参与度也是衡量一个地方公益文化氛围的重要指标之一,由此可见,贵州民间慈善组织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三、政府在推动民间慈善组织发展中的作为

基于社会管理创新的时代需求和民间慈善组织长期面临的客观障碍,近年来,政府对民间慈善组织的态度较过去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试点改革:

一是降低民间慈善组织登记门槛,孵化培育民间慈善组织。贵阳市作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城市之一,2011年11月出台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组织登记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和《贵阳市社会组织直接登记暂行办法(试行)》,尝试“降低民间组织登记门槛,探索试行成立社会组织到民政部门直接登记的管理模式”[3]。笔者从贵阳市民政局获悉,目前正在培育的组织有16家,另有4家经培育后已正式登记。

二是建立政府购买民间慈善组织服务的机制。目前政府已开始尝试购买民间慈善组织的服务项目,以此来开拓政府与民间慈善组织的双赢局面。贵州社区建设与乡村治理促进会便承接了贵阳市乌当区社会管理的创新项目,负责制定乌当区社会发展规划、建设民间慈善组织孵化平台以及为外来组织提供社区服务试点建设等工作。

三是对民间慈善组织实行免税资格认定的政策优惠。随着《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贵州省关于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管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等相关政策通知的下达,符合条件的组织得以享受到相应的优惠。笔者从贵州省民间组织管理局获悉,贵州省血友病关爱协会便是其中的受益组织之一。这些政策措施的实行,极大地拓宽了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环境。

四、促进贵州民间慈善组织发展的对策思考

除国家从立法层面支持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外,对于促进贵州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笔者尝试从以下两方面做一些对策思考:

从政府角度讲,在资金支持方面,应在购买服务、项目扶持等方面加大对贵州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公共财政资源的投入力度,同时适度扩大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和层次,为民间慈善组织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以此推动其长足发展和建立其与政府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在组织培育方面,可根据贵州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支持和培育更多的民间慈善组织,从而优化地区慈善组织的结构和布局,使之为地区社会提供更有效的社会服务。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民间慈善组织的宣传力度,为其提供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从民间慈善组织自身角度讲,第一,应抓住政策扶持的机遇,积极与政府建立良性互动与合作关系,有效整合政策资源。第二,应不断拓宽筹资渠道,除向基金会申请资金外,还应积极争取企业和社会人士的支持,从而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网络。第三,应建立完备的志愿者招募、选拔、培训和激励等机制,同时,须严格按照相关政策法规要求制定财务管理制度,并落到实处,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从而建立有效的社会公信力。第四,应通过网络宣传、媒体推介、提供实际服务等多种途径向社会呈现组织自身的发展情况,让更多人了解组织的工作,正面回应公众的质疑,建立与公众有效的沟通与信任关系,进而带动广泛的社会参与。第五,组织之间应积极开展交流合作,建立广泛的慈善行动网络,同时,应向发达地区借鉴经验,还可同社会工作专业领域的人才队伍合作,促进贵州民间慈善组织更加持续、健康和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强,郑钰辉.贵州NGO生存状态调查[N].黔中早报,2011-07-21.

[2]吕静莲.贵阳造纸企业污染水环境获判,公益环保诉讼中国实现“零突破”[N].南方都市报,2011-01-24.

民间组织 篇12

一、传播媒介对民间公益组织建设的影响

(一)传媒能帮助民间公益组织构建组织和社会两方面的认同

根据心理学家泰费尔(1981)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社会认同理论。该理论指出:“社会群体指的是拥有相似或相同的社会特征的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或认为他们是属于共同的社会类型。因此,人们会从他欣赏和承认归属的群体中获得社会认同感。”传播媒介对于形成舆论和吸引社会认同有着重要意义。

许多民间公益组织往往源自草根。在刚成立时组织内成员并不多,社会影响力有限。但由于组织内部成员都有共同的目标,因此借助不同的媒体平台尤其是蓬勃发展的新媒体,这些公益组织可以通过论坛、微博、微信等媒介宣传组织理念,进而获得社会认同,吸引更多有共同意愿的人加入组织当中。

(二)传媒能帮助民间公益组织获得政府的帮助并取得合法性

按照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非政府组织受到诸多规则的限制,如非竞争性原则、资金规模限制原则等。由于这些原则的限制,民间公益组织的合法身份很难被法律认可(谢海定,2011)。但从社会层面来看,民众对当今很多公益组织都有很强的认同感。这种认同的形成主要归功于媒介。

同时,民间公益组织与政府、社会之间的联系也依赖媒介牵线。公益组织在社会当中并非“孑然一身”,它无时无刻不在与其他社会要素发生互动。其中,主要的一支就是和政府间的相互作用。民间公益组织可以通过媒介与政府沟通,提出自己行之有效的建议或宣传有意义的主题活动,从而获得政府的关注,媒介让公益组织和政府得以保持亲密友好的关系。

二、传播媒介对民间公益组织和组织外环境互动的影响

(一)传媒能凝聚社会力量,提升公益组织的社会影响力

我国公益组织与媒体的关系较之其他国家显得与众不同,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当前的制度、环境较为特殊。公益组织是当今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它承担了动员不同阶层公民,传达公民诉求,以推动社会良性循环、和谐发展的任务。然而在当下的中国,还缺少制度化的途径来维护公益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权利。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新媒体得天独厚的长处日渐彰显。目前,新媒体已成为众民间公益组织动员社会力量的重要助力。许多受众跟公益组织并没有直接的接触,他们知晓或认同某个组织,与媒体对该组织的报道息息相关。如果某个公益组织得到媒体的肯定和推崇,那么它可能更容易获得民众和其他机构的信赖。因此,媒介对于公益组织的发展、声望的提升起着推动作用。

(二)传媒能设置社会议题,实现民间公益组织对政府、企业的监督

媒介事件就是指某“组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策划并执行,以大众媒介为渠道,有目的地向受众进行传播的事件及其过程(陈先红,何舟,2009)。民间公益组织很多时候会扮演这个策划者的角色,通过严谨兼具弹性的宣传策略来设置议题,并在讨论议题期间逐步获得媒介近用权,控制议题的主动权,最终实现其既定目标。

通常在某个特定议题中,会涉及公众、媒体、社会团体、政府等不同社会力量,而媒体往往是公益组织最容易直接发动甚至是唯一可以发动的社会力量。实际上,当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开始利用媒体制造媒介事件,设置议题。

(三)传媒能监督民间公益组织的运行,促进其平稳发展

媒体在充当公益组织传播理念的“大声公”的同时,也肩负着监督其运行的职责。一方面,媒体通过设置议程、组织报道,帮助民间公益组织营造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媒体也不会“报喜不报忧”,媒体会时刻监督、曝光民间公益组织运行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曝光、问责等手段确保组织健康发展。

在中国,完善的行业自律机制在公益领域仍未形成。近年来,媒体监督成为监督各类社会组织的重要手段。邱立楠(2009)认为:“新闻传播媒体总体上构成了与立法、行政、司法并立的一种社会力量,对这三种政治权力起制衡作用。”“红十字会腐败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证,在这件事中,通过网络媒体曝光,红十字会的巨额贪腐事件被公之于众,公益组织的管理也开始受到公众重视。媒体的监督作为一种组织外的力量,时刻威慑着公益组织的社会合法性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其强化自律,完善运行章程,保证运行过程的健康、透明(谢海定,2011)。

时至今日,大大小小的社会活动都摆脱不了对于大众传媒的依赖。传播媒介不论是对民间公益组织本身,还是对组织外部环境都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公民意识日益觉醒,更加凸显传播媒介对于公益组织的重要性。公益组织通过借力新媒体,使得其声音成为社会各界和公众不得不重视的重要因素。新媒体广泛的覆盖面、迅捷的传播速度能大大提高公益传播的效率,因此公益组织应当认清新媒体的重要性,学习使用和管理新媒体平台,为公益传播活动服务。

摘要:纵观公益组织的发展历史,媒介通过影响公众、政府等主体对公益组织产生诸多影响。新媒体时代传播媒介对民间公益组织的存在、发展也产生了更多元的影响。

关键词:民间公益组织,传播媒介

参考文献

[1]泰费尔.人类群体与社会范畴[M].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1981:23-24.

[2]谢海定.中国民间组织的合法性困境[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3):76-77.

[3]陈先红,何舟.新媒体与公共关系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227-228.

上一篇:电视经济专题片探讨下一篇:稳态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