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剪纸特色

2024-05-11

民间剪纸特色(共12篇)

民间剪纸特色 篇1

摘要: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生命所在。没有文化铺垫的学校就形成不了特色, 没有特色的学校很难打出品牌。由于学校教育活动的自身特点, 校园文化体现着育人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创建健康、丰富的校园文化是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创建良好校风的重要内容, 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改变学生知识面窄、文化修养低、办事能力差、自我约束力弱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校园文化,民间剪纸,校本课程,开发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2003年, 剪纸被列为全国首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抢救和保护项目, 而濒临失传的艺术只有让群众接受和喜爱才能真正地“生存”下去。要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关键在于传承, 而学校更应是传承民间文化遗产的主阵地。开展剪纸课程, 使学生从小培养对民间传统艺术的了解和兴趣, 不但可以拯救濒临失传的艺术, 更能为艺术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机会。学校在初级阶段开展的剪纸兴趣小组活动, 小学生们都十分喜爱剪纸, 加上剪纸工具简单, 材料易找, 为此剪纸成为全校学生们感兴趣的活动。但是, 兴趣小组活动作为一种课外活动, 只是面对极少部分的学生教学, 不能满足全校学生的求知需要, 所以小学剪纸活动课程的开发, 纠正了剪纸兴趣小组活动在这方面的不足。折纸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手工艺术。折纸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 既可开发儿童智力, 培养儿童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理解力, 颇受孩子们的欢迎。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于是, 我们根据学校安排果断做出让剪纸、折纸艺术进校园, 把剪纸、折纸课程作为我校校本系列课程之一。

二、研究与实践过程

(一) 准备阶段 (2006年10月~2007年6月)

1.开展问卷、座谈等调查形式, 了解学生、教师、家长对该校本课程的认识, 对学校环境、社会环境、课程资源、师资结构以及教学设施等进行客观分析。

2.组织教师学习, 明确校本课程的意义, 学习相关的课程理论和剪纸教学的理论。

3.撰写“小学剪纸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方案。

4.准备搜集材料编辑教材。

(二) 实施阶段 (2007年6月~2009年1月)

1.抓师资。

校本课程的开展关键在于教师, 特色发展需要特长教师, 必然要花大力气进行教师培训, 将教师发展与校本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我们在师资培训上走的是校本发展之路, 让教师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去, 学校对有剪纸爱好的教师大胆使用、大力培养, 为了让剪纸进课堂, 就需要让每位教师成为剪纸的指导者, 于是我们进行全员培训, 聘请剪纸老艺人为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介绍剪纸的相关知识, 带领学生浏览网页了解剪纸的相关知识。

2.抓活动。

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能力特征, 将剪纸活动分成初学篇、提高篇、创新篇三个阶段。使全体学生在不同的阶段上学习剪纸。剪纸, 是学生十分喜欢的制作活动, 大部分同学一接触到, 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他们在翻阅了不少的剪纸书籍时, 获取各种知识, 开阔了眼界, 为创新剪纸打基础。学校特色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应是将学校特色内化为学生的素质。我们在激发、引导、维持学生学剪纸的兴趣、培养学习意志方面, 采取了“教育活动开放化”策略。一是向生活开放, 我们让学生的剪纸走向生活, 组织学生走出校门, 为农户, 为老人进行表演、赠送。二是向学生的需求开放, 采取各种激励手段帮学生获得成功的幸福, 如推行的剪纸校园竞赛活动、学生剪纸作品参加区市级比赛并获得佳绩。

3.抓课程。

随着特色建设的深入, 我们越来越感到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要走课程化之路, 只有课程化的特色才会更常态, 也更有效。我们从两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是结合二期课改, 学校在整理众多剪纸素材基础上, 编写出自己的校本教材《纸艺》。二是课时编排校本化, 学校根据特色发展的需要, 将传统民间剪纸与小学美术教育整合, 每周拿出一课时的时间开设剪纸活动课, 把剪纸和折纸引入课堂, 具体由美术教师对全校学生进行教学指导。

(三) 总结阶段 (2009年2月)

1.整理、汇编活动案例及优秀剪纸作品。

2.撰写阶段性总结报告。

3.开展总结性学生剪纸作品展览会。

三、主要成果内容

1.校本课程研究报告、教学案例、课件等。

2.校本课程丛书《纸艺》。

3.师生优秀剪纸作品。

4.创造特色鲜明的校园环境文化。环境文化的创设对于孩子们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 是潜移默化和无形的。我校充分发挥环境隐性教育作用, 提升师生审美情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强调:“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 校园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环境制约人也造就人, 我们努力创造了特色鲜明的校园环境文化。在校园内的专栏橱窗、教学楼的走廊墙壁等处, 悬挂着剪纸人物、剪纸寓言、剪纸卡通画等剪纸艺术作品, 并且都是学生自己创作的, 巧妙的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折射出我们学校细节的文化精神, 尽力给孩子们创设出精致、灵动富有文化气息的“活”环境。

四、成果及实践效果

1.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开发了学生的潜质, 有效迁移至学习和生活中;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感觉和艺术气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促进了教师专业的成长。

3.形成了学校剪纸的美育特色。

4.把学校特色打造成校园文化。

剪纸特色如果仅停留在目前的层面上, 只能算是学校的一个优势项目, 如何深化, 如何放大其教育功能, 需要我们去研究。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剪纸特色要从技术操作层面发展成学校文化。在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把学校特色发展成学校文化的设想。引导剪纸文化实现“三个走向”:走向艺术, 发挥其美育功能, 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走向民族经典文化, 帮助学生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丰厚文化底蕴, 培养民族意识, 培养尊重传统勇于创新的精神。三个走向的目标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真谛, 做一个能适应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人。

五、成果特色与创新

拓展生活文化空间。的确, 和谐的文化氛围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生活中的一些细微小事, 经过深入的挖掘, 都能成为育人的良好契机。近年来, 我们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纳入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中, 我们利用了寒暑假、节假日组织学生走近自己的生活, 走进社会, 让校园文化走近学科课堂, 走近家庭生活, 走近学生心灵的目的。特别是我们学校在组织学生开展我是城阳小导游活动, 让学生去收集丰富的家乡民间剪纸作品, 收编成集, 这些都十分有效的把课堂文化、生活文化、民间文化、环境文化融入到社会实践中, 形成生动、活泼的文化网络。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应是将学校特色文化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实践证明, 创建学校特色是薄弱学校走出困境的有效之路。走特色突破, 对内能凝聚人心、提高斗志, 明确方向;对外能吸引眼球, 给予关注和支持。内外合力, 学校必定能走出自己的发展之路。更可贵的是, 在创建特色的过程中, 我们积聚了向更高层次奋进的底气和勇气。我们还将特色之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民间剪纸特色 篇2

孝感的妇女有正月十五唱“请七歌”的习俗,向“七女星”讨巧:“正月正,麦草青,我请七姐看花灯,教我心灵剪牡丹,教我手巧绣凤凰,杀白猪,宰白羊,年年接你七姑娘,”讨巧其实只是表达了女子寻示灵感的心愿,要手艺精,当然还需勤学苦练了。而巧手的女子,独享社会刮目相看的殊荣。

据说有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至今腰里还带着年青时情人赠的订情荷包。可见这种乡俗的民间艺术所具有传达情感之力量。

在房县,时兴过一种带字的花样,作为送给亲朋好友的礼品花。这些花样上的诗句往往是求花的乡亲随口吟出,剪花的巧女便把它剪在各种形的剪纸上。如“操心劳力,增加负担”是刚过门的媳妇说给公婆听的客气话;“手心手背都是肉,打断骨头连着筋”是母亲告诉女儿,长辈对你们都一样看待——平时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语言揉进剪花里,更增添了一份含蓄。

刻纸在湖北叫“雕花”,武汉、鄂城等地都有数以百计的雕花匠,并且在清末民初建立有剪纸的行会组织,这在全国是少见的现象。与全国各地的工匠艺人一样,他们以高超的技艺应付各种不同的审美要求,而个人的情感只能在雕花刀缝间深深地潜藏。

民间剪纸研究方法初探 篇3

【关键词】民间剪纸 活态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像学

剪纸是民俗生活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世界上很多国家及民族都有过剪纸传统。剪纸在中国分布非常广泛,汉族大部分地区及12个少数民族都有剪纸习俗传统。在那些被遗忘的偏远地区及少数民族中有大量村舍文化形态要去发掘传承,村舍就是活态文化传承的载体。对村舍的研究就是挖掘文化活的形式,民间剪纸则是在文化空间中最具普遍性、最具本原性和多样性的活态文化。

1 民间剪纸的概念

在平面材料上用剪刀进行捥剪刻制,通过镂空、上色的手段创造出满足民俗生活所需要的花样。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不受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制约,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不同地域的剪纸有与自己生活方式相匹配的纹饰图形。

2 “活态文化”的研究方法与意义

“活态文化”的概念是乔晓光教授首次提出,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结合中国本土文化与民间美术的研究方法。活态文化是指一定自然生态中具有民族性和地域信仰传统内涵的社会生活形态和生存实体。“活态”包涵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目前存活的文化形态;二是文化内在核心精神——信仰价值体系仍然存活的文化传统。村舍是活态文化的承载实体,村舍文化形态就是乡村农民的生存生活形态。

活态文化研究强调以生活事实调查为主体,以文化传承人、地方知识及经验解释为活的文本。注重“文化空间”中核心信仰主题的地方性知识普查。并且还要注重代表性传承人和当事人的专访调查和个案研究。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就是以村舍调查为主体的活态文化研究方法的持续。

3 中国民间美术研究方法

钟敬文先生站在民俗学的角度关注民间美术,提出了“文化三层次”说,并倡导关注“民间图画”和“民俗物品”,从对口传性质的民间文学研究发展到对于习俗信仰传统和民俗事项的研究。民间美术是民间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俗学领域中民间美术研究更多的是对民俗物品及现象本身的调查上,但提出了民间美术的民俗学背景这个基本的研究问题。

民艺学的倡导者张道一认为,民间美术虽然和民俗学有着重要关系,但民间艺术并不完全是民俗艺术。中国民艺学的研究,倡导多学科交叉背景下的民间手工造物艺术传统的研究。对于民艺学研究方法,将其分为综合研究、分类研究、比较研究和专题研究。

王树村对民间美术的研究方法是美术收藏与文献史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民间美术从手机实物开始,是一个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王树村收集了大量的有关年画、剪纸实物。在收藏的民间美术实物基础上把作品按年代种类、地域种类、以及文献资料和相关图像结合,在民俗文化传统还在延续的年代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

20世纪80年代,靳之林提出了创立本原文化研究方法,即民艺、民俗、历史、考古相结合的中国本源文化研究。靳之林长期进行田野考察,深入生活,比较深入的民间艺术、民间风俗与历史文化传统的实地考察研究。民间美术本原文化研究方法的开拓性是在于“认识自己民族的哲学并用这个哲学来认识自身”。靳之林预感到这些地上的“活文物”将会以很快的速度消亡。倡导要尽快的进行实地考察,把属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之源完整的记录下来留给后世。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遗产》中增加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与名录评选项目,中国民间美术开始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内。乔晓光首次提出了非物质文化传统与民间美术的“活态文化” 的概念。根据中国农耕文化的活态性,提出了以村舍为调查研究主题的活态文化研究方法。

4 图像学研究方法

欧文·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1892年-1968年)图像学的方法,将图像阐释分为三个层次,分别对应图像的三层意义。首先是探讨图像所展现的内容,一般是可识别的物象或者事件。也就是艺术形式。其次是探讨图像所含的某种不便的因果记忆或者逻辑推理。第三是研究图像的解释,就是解开产生图像的密码。也就是彼得·伯克(Peter Burke)在《图像证史》中所说的“揭示决定一个民族、时代、阶级、宗教或哲学倾向基本态度的那些根本原则”。再如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提出的符号学在信息层次理论从一个角度解释图像阐释的结构与层次。在对民间剪纸的研究中,图像学的方法有助于我们解开文化符号的密码,把图像寓意阐释和图像文化阐释两个方面一起来研究。

5 “活”的民间剪纸

民间剪纸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随着世界工业时代的生活,在很多国家剪纸已成为消失的遗产,而在中国,剪纸的传统却依然延续到了今天,这是中华文明持久性因素中一个最具说服力的活态文化类型。活态文化是被忽视的民族文化传承方式,民间剪纸是活态文化的表现方式,民间剪纸是为生存的艺术,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库淑兰为代表的典型“剪花娘子”现象,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民间艺术母亲之河的伟大,让我们感触到中国无形文化的精神。民间文化的两个观念,一是生死观、二是阴阳观。不同的民间艺术类型的互补共生,文化的时空一体、艺术与生活一体、人与自然一体、口传文化与图形叙事一体、生命的阴阳共生、天地人神万物生命的和谐共存是活态文化本质特征和整体性存活原则,剪纸正是在这种共生的生命原则中传承的。

活态文化是以人为本、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的。民间剪纸主要传承群体是不同民族乡村社区的劳动妇女,古代的生活方式中,女人是家庭物质和精神产生的共同创造者。剪纸是每个女人必须掌握的一门生存技艺,从表面上看剪纸只是一种手工技艺,但实际上蕴含着艺术和人性的内在关联。

剪纸的无形精神反应的正是中国农耕文化内在的心里需求。站在活态文化的研究角度并从文化人类学的视野来看民间剪纸,可以既作为参与者又作为观察者的身份深入到一种文化的内部去观察这种文化和使用这种文化。这也是我们常常忽视了剪纸对人性心灵慰籍的价值,故失了民间艺术对生存信仰情感上的满足。

因此,对于剪纸这个活态文化传统研究,我们要更深刻的摸清它所蕴含的文化系统脉络,对于任何一个民族、一个时代都要思考和探索朝向心灵的路,都应当去关注民族生存的生命之河。

参考文献

[1]乔晓光.活态文化[M].山西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乔晓光.中国民间美术. [M].湖南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

[3]乔晓光.本土精神[M].江西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4]靳之林.抓髻娃娃与人类群体的原始观念[M].广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乔晓光.作为非物质文化的民间美术分类[J].天津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3:1-2.

民间剪纸特色 篇4

一、民间剪纸的发展历史

民间剪纸的源头, 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史前时代, 本世纪50、60年代在新疆吐鲁番的南北朝墓葬中发现的以动物, 花卉和几何形为题的团花, 技巧已很成熟。它作为迄今所见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剪纸, 如果我们把它作为开始, 由此上溯至人类早期, 山东大汶口文化的镂空陶豆, 已朴素的反映了原始先民虚实互补, 正负相生、阴阳一体, 生生不息的哲学观念, 为民间剪纸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审美实现的可能性。殷商时期, 人们开始把金银锤成极薄的箔片, 在镂刻出一定的纹样, 镶缀在器物上用做装饰。他们自觉不自觉为剪纸工艺或直接间接培养了民间艺人, 提高了镂刻的工艺技术, 为剪纸的产生准备了现实的技术条件, 战国时期, 人们开始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剪刀, 东汉时期, 由于纸的发明。这些都为剪纸的产生准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再加上原始巫术和民俗事象为剪纸的发生提供的丰富内涵, 以及服装, 器具等日用物品的装饰需求, 剪纸的发生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人们剪影为胜, 剪彩为人, 以其欢度。

不管是从史料的记载, 还是从实际出土的花团佐证, 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明间剪纸最早形成的时期, 从形式上看, 剪纸已完成了从动物, 花卉想人物发展。从内容上看, 大多数还是以原始巫术和民俗事象为主要内容, 祭祀鬼神, 求福驱灾的宗教祈祷, 这些构成了这一时期民间剪纸的主要特征, 这是人类早期沟通神人, 隔绝人类, 平息人类心中忧患的重要途径, 是民间剪纸走向成熟前的“泛神论”时期,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 其神秘的功利意义远远超过由形式没造成的审美价值。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发展至此, 登上了它的第二个台阶——“人神化”祭祀鬼神, 驱灾求福的主题仍然是剪纸表现的主要题材,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 生产力的发展, 物质文明的进步, 必然要求人的精神需求同步发展, 再加上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渗透, 民间剪纸的功能逐渐由祭祀鬼神向祭祀鬼神和剪春碟、春钱、春胜以戏, 的综合性民间艺术的方向发展。

明清以后, 立春, 人日镂金剪彩为幡胜相赠的习俗日渐衰退, 在宫中也废止了由皇帝春日赏赐群臣彩胜的习制, 但民间剪纸在原有的基础上却进一步发展, 更加繁荣, 艺术形式也有所创新。

进入80年代以来, 民间剪纸一方面在旧有框架内继续发展, 一方面又承受着外来文化的影响, 作出多元化的选择, 民间剪纸犹如一个刚走出大山的汉子。面对多姿多彩的人生世界, 既有困顿后的惊喜和思想解放的呼唤, 又有新旧文化相交相融的思虑和彷徨, 整个民间剪纸艺术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时代特征和审美追求。

二、民间剪纸的现代审视

民间剪纸是伴随着中华民族千百年生生不息的漫长历史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是一个内涵丰富, 积聚了中华民族深层心理信息的智慧宝库, 在近百年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这个大背景下在民族传统世世代代传承演变中, 集中体现了广大民众崇尚礼仪, 繁衍生息的朴素愿望, 凝聚了广大民众祈求吉祥富贵, 驱灾辟邪, 多子多寿的精神需求, 这个最现实, 最基本的人生要求, 正是中国民众千百年来为之劳作奋斗的人生理想, 也是民间剪纸艺术长盛不衰的永恒主题。

三、民间剪纸的现代变异和沟通

中国民间剪纸在发展中, 经历了由神到人, 由功利到审美的沧桑巨变, 人们研究现代剪纸的现实意义。不仅在于研究他们怎样在完成了由民间传统向现代蜕变, 更重要的是研究民间剪纸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蜕变?民间剪纸的内在结构和外型观念及开放的造型特征三个层面与民间剪纸有着非常深厚的切合关系。

民间剪纸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之一, 承袭了民俗文化种种精神的物化的特征, 在民间剪纸发展的初期, 原始巫术和原始宗教是其产生的直接温床, 民间剪纸一开始就成了某种神秘意志的表意符号, 一个由神秘力凝聚起来的变形的艺术表象世界, 民间剪纸无论是在表现母体——生殖与生命, 还是在高扬生命本源力量方面, 都和某些现代艺术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 现代艺术正是在这一点上找到了和民间剪纸相通的契合点, 可以这样说, 这是民间剪纸走向现代的内在驱动力和文化基因。要判断剪纸到底还是不是民间传统的东西, 关键要看作为审美创造主体的是否是一个真正的具有现代意识, 有敏锐的艺术领悟力的人。

四、民间剪纸的艺术特征

剪纸是我国流行最广的一种民间美术形式, 因为其制作工具极为简单, 使用材料又普通易得, 应用的范围又很广, 一直是我国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美术形式。

云南民间剪纸介绍 篇5

云南的剪纸基本有两种作用。一是寺庙中的神幔、神树及旗幡上的剪纸或刻纸,多为信徒们敬神拜佛的贡献之物。其题材样式包括有云南地方特色的大象、牛羊、佛塔、衣裤、器皿、人物、花鸟及吉祥的图案等。造型简略单纯,有一种原始稚拙的意味。神幔如北方民间的挂帘剪纸,但都很大。常常是多张纸贴接在一起。折叠刻出重复的图案。具有神秘的宗教气息。

刺绣是南方诸多民族女性擅长手艺。而要有别致的花样,就必得学剪。这里的一幅鞋花三幅胸襟花,是白族女性所剪。从内容上看来,已完全是汉族的戏故事,只有其中的佛塔及建筑,仍存有些许缅寺建筑的容貌。

从作品严谨的构图和轻松自如的造型上看,剪纸的作者是个成熟的老年巧手。为了刺绣时色块分割表现形象的必要,以开口刀法在形本上剪出暗示结构的虚线。几个内容不同人物不同的故事,和谐地摆放在外形几乎相同的对称形之中,黑白分明疏密得当,毫无充塞罗列拥挤的感觉--也许这些花样作者所求的最佳效果,留待绣花女最终去完成,但作为一幅剪纸作品的完美,已在此花之中。

民间剪纸艺术的教学探究 篇6

关键词:剪纸;教材分析;学生情况

一、教材分析

1.教学总目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实物和多媒体启发学生主动地探究发现知识,并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所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观察力与创造力,将民间剪纸艺术继承和发展。

(1)剪纸的分类:從题材上分有人物、动物、植物、风景等,从用途上分为窗花、门笺、喜花等,从颜色上分为单色剪纸和复色剪纸。

(2)剪纸的剪刻形式:有阳刻、阴刻、综合法等,主要图案形式有锯齿、月牙、圆孔、花瓣形、柳叶、水滴形、涡纹、云纹和水纹等。

(3)剪纸特点:剪纸具有单纯、简洁、明快、朴实、富有装饰性的特点。总体来说北方的剪纸作品比较粗犷朴拙,南方的剪纸作品比较精巧秀丽。

(4)剪纸的造型手法:剪纸使用简化、夸张、变形、添加等造型装饰手法,剪纸的构图形式呈对称式或均衡式。

(5)剪纸的制作方法:剪纸经起稿、过稿、订纸、剪刻、修正和贴裱装框完成。剪纸作品在剪刻时按先密后疏、先细后粗、先内后外、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顺序进行。剪纸作品在剪刻时要特别注意阳刻要“剪剪相连”,阴刻“剪剪相断”,在剪刻时要注意剪刻刀味。

(6)外国剪纸艺术:主要介绍日本、英国、法国、美国的剪纸艺术。主要分析各国的古代剪纸和现代剪纸艺术,从而拓宽学生对剪纸艺术的认识,让学生创造性地去继承传统艺术。

2.教学目的分析

(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和外国的剪纸艺术,并对比分析国内外剪纸艺术风格特色、艺术形式和制作方法。

(2)技能目标:通过学生学习民间剪纸艺术,从而学会运用剪纸的基本剪刻技法和造型装饰手法去大胆地设计制作剪纸作品,并在创作中感受剪纸活动的愉悦性,从而培养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兴趣。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剪纸艺术的魅力,并唤起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文化。

(4)创新目标:;通过对国内外剪纸艺术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继承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剪纸作品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教学重点分析

重点理解和掌握剪纸的特点和在造型上所使用的装饰手法,通过对剪纸作品的分析和鉴赏,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剪纸作品的能力。

4.教学难点分析

学生自主设计和创作剪纸作品,在剪刻剪纸作品时要正确把握纹样的连接性与完整性。

二、教学方法分析

采用教师启发式教学模式,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实物展示,教师演示,多媒体创设情境,学生实践创作相结合等教学方法。

三、作业要求分析

通过对剪纸的学习学生能够有自己的设计理念,并能设计完成一幅剪纸作品,要求做到内容单纯、造型简洁、富有剪纸情趣,由于学生接触剪纸的熟悉程度不同,设计了3个不同层次的作业。

1.每个学生根据所发剪纸的内容,练习基本的剪刻方法,并完成简单的剪纸作品。

2.这里有六个任务请各小组派代表上来抽取任务,分小组共同探究完成作业。作业里既有民间剪纸也有现代剪纸,既有人物也有场景剪纸,并通过制作剪纸总结所制作剪纸的特点。

3.根据自己喜欢的内容自行设计剪纸纹样并剪刻或教师统一出题,如设计自己喜欢的京剧人物形象,并说说自己的创作理念。

四、学生情况分析

高中学生有一定的分析鉴赏能力,但是相对于剪纸作品学生接触的较少,没有深入地去了解,现在家庭中会剪纸的比较少,制作和鉴赏过程有点困难。

五、教学过程分析

在导入环节,以剪纸作品的实物展示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通过教师引导,设计明确的指向性问题,小组合作教学共同探究、合作完成。导入环节简洁明了,教学内容层层递进,由剪纸的分类到重难点的突破,把教学时间放在剪纸的特点和制作上。剪纸的分类环节,在学生对实物产生兴趣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分类,这一内容相对较简单,学生可以自己分类。由剪纸的分类过渡到剪纸的制作工具,引出剪纸的剪刻方法,剪刻去的空白位置所组成的图案就是装饰纹样,引出本课的重点,剪纸的特点主要从剪纸的整体风格到造型、构图,以及所表现的含义,让学生采用互动探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回答持肯定态度,鼓舞学生的信心,并为重难点的解决起到铺垫作用。重难点的解决通过教师不断的提问、解释、追问等环节,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通过个别回答、集体回答、小组讨论回答等方式,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剪纸的制作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所以设计了3个不同等级的作业。作业的设计和评价应从剪纸的特点方法类型来全面欣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剪纸艺术的魅力。拓展教学内容展示的外国剪纸艺术,通过外国剪纸,拓展了剪纸艺术的范围,从而让学生树立发扬民族传统艺术的信念,并用剪纸艺术来装扮我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甘肃泾川民间剪纸 篇7

剪纸图片一:圣位极尊, 群仙咸瞻 (如右图)

西王母与东王公, 共理阳和、阴灵二气, 养育天地, 生化万类。位配西方, 母养群品。上清宝经三洞玉书, 凡所授度, 咸所关与。登仙得道者, 亦属辖隶。例如《龟山丹皇飞玄紫文》云:“西王母德酬高玄, 故为万气之母”。《九灵太妙龟山玄录》则记载西王母“总领仙籍, 承统玉清”。由于西王母制召万灵, 统括圣真, 致有神妙之玄学体现, 信仰者自然通灵, 承接大行梵气, 弥罗一身。

剪纸图片二:圣居天心, 华光朗焕 (如左图)

西王母的先天圣居为昆仑玄圃, 远古之际仙降于中土时, 则居于今日甘肃泾川之回山。《历代先真体道通监》及《墉城集仙录》皆认为西王母居:“昆仑玄圃, 阆风之苑。有金城千里, 玉楼十二, 琼华之阙, 光碧之堂, 九层玄台, 紫翠丹房。左带瑶池, 右环翠水”。昆仑, 相传为中原西方之灵山, 西方之仙境, 中国西部之山, 皆发脉于昆仑, 言昆仑即代表西部众山之意, 回山列属其山脉。战国以后, 渐以西王母故国的存在地域为回山。

剪纸图片三:圣地回山, 神灵敬守 (如右图)

汉武帝问道后, 西王母即很少再降临人间。然而古西王母部族则因考古的研究发现, 得以窥知今甘肃省泾川回山乃为西王母一处圣地。秦汉之先, 中国西部的渭河上游、洛河上游一带遗有“回城”、“回中宫”、“回中道”、“回溪”等古地名 (见《史记》、《汉书》) 。这一带从五帝时至西周, 均属中原民族疆域以外的西部地域, 历代皆为古戎狄族所据有。泾川回山居其中, 故有“回中山”之称。又因回山自古为西王母神灵所敬守, 建筑名为“王母宫”, 又称“王母宫山”。据《集说诠真》云:“西王母姓杨名回”。《神异经》云:居于回屋, 推得“回”与“西王母”实则相同。回山者, 西王母之山, 因西王母别名回而命名。

剪纸历史悠久

剪纸历史由来已久, 翻开国内有关剪纸的专业书籍和文章, 都可以看见关于泾川剪纸话题的记载。和大多数剪纸之乡一样, 泾川民间除了逢年过节、婚庆满月都要在窗户上贴剪纸以营造气氛外, 在其他节日或民俗活动中也有剪纸形式内容。比如每年农历正月廿三, 泾川民间有“燎干干”的民俗, 其中一项内容就是孩子们将成串的剪纸娃娃亲手烧掉。这种习俗不知已经历经了多少代, 今天人们甚至都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只知道亲手烧掉的“疳娃娃” (即剪纸娃娃) 越多, 就越吉祥。

据负责开发“西王母剪纸”的泾川县文化产业开发办公室主任魏海峰认为, “疳娃娃”应该是五十年代流行的疳病 (疳病是由于喂养不当, 或多种疾病的影响, 使脾胃受损, 气液耗伤而引起的一种内伤性病症。临证表现以形体消瘦, 饮食异常, 精神不振, 烦躁不宁, 面黄发枯, 大便不调为特征。病久则易合并其他疾病而危及生命。因此, 古代医家把疳病列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 , 在当时的医学条件下, 儿童夭亡率特别高, 于是人们希望能“烧死”这种病, 而剪纸娃娃则是疳病的化身, 所以叫“疳娃娃”。可见, 泾川剪纸在民间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既能为喜庆添彩, 又能驱害辟邪。

民间高手武桂英

2004年初, 魏海峰在泾川县丰台乡通尔沟村巧遇了80多岁高龄的民间剪纸艺人武桂英老人, 被老人精湛的现场表演折服。在几日的走访中, 魏海峰还看到有很多像武桂英老人一样热爱剪纸艺术的妇女们。这些老人在闲暇的时候, 常坐在家门口相互交流剪纸艺术, 观看别人的剪纸手艺。魏海峰告诉记者, 这些妇女们很小的时候就跟着家中的老人学习剪纸, 80多岁高龄的武桂英老人, 已经剪了一辈子了。在后来的文化开发资源调查中, 魏海峰发现, 剪纸是泾川最具有民众基础的民间技艺之一。

同年, 泾川西王母文化代表团访问台湾地区, 带回了台湾辅仁大学宗教学教授王天麟撰写的《西王母圣记》一文。这篇文章从宗教学学科的角度, 论证了西王母和泾川的文化渊源, 是一篇难得的有着特殊意义的文章。泾川县文化产业办依据王天麟教授的这篇文章的十个部分, 提炼创作成十副剪纸, 论文与剪纸交相辉映, 命名为《西王母传》, 以精美的硬壳封面和礼品盒包装, 一经推出就被平凉市人民政府指定为平凉市首批旅游文化纪念品。

在2005年泾川举办的“海峡两岸西王母研讨会”上, 《西王母传》剪纸博得了海内外民俗专家的赞扬, 并被台胞批量带回了自己的家乡。

被肯定的泾川剪纸

2006年4月份, 隆重推出的《西王母传》剪纸由台湾辅仁大学宗教学教授王天麟先生撰文, 文中多处论证西王母与泾川的文化渊源, 配以省美协会员、泾川县文化馆美术馆员刘文君的剪纸图案设计和泾川县优秀民间艺人的剪纸工艺, 成为具有厚重文化内涵和高度艺术的泾川特色礼品, 产品一经推出即备受各界青睐, 产品供不应求。推出的《柳毅传书》剪纸四条屏, 在全国剪纸产品中, 率先把民间的剪纸艺术与高雅的书法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令人耳目一新, 显现出巨大的市场收藏潜力。

在泾川一中校庆时定向开发的《历代名人咏泾川》剪纸纪念册, 以历代名人吟咏泾川的绝句佳作和现代著名书法家题写的泾川主题作品为蓝本, 立意高古、制作精美, 受到校友的喜爱和好评。

2007年“五一”前夕, 泾川县开发的西王母系列剪纸、西王母朝圣纪念卡和县邮政局开发的《柳毅传书》原地纪念册同时跻身由平凉市人民政府冠名的“平凉市首批文化旅游纪念品”之列, 占平凉市文化旅游产品冠名总量的30%, 冠名产品数居全市各县区第一。文化产业开发工作也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 6月底, 西王母剪纸被平凉市委宣传部、平凉市文化出版局确定为代表平凉参加省文博会的主要文化产品, 并在兰洽会期间展出。先后被确定为西王母浴苑更名、泾川一中校庆、海峡两岸西王母论坛等县内大型活动纪念品。

泾川剪纸面临的危机

民间艺术——剪纸初探 篇8

剪纸艺术可以说是在中国丰富的传统民间艺术门类中最“中国化”的艺术形式之一,在中国传统艺术平面图形设计构成行驶中,也是最具有现代设计语感的艺术表现之一。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区别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中国民间剪纸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艺术形象,是最普及并具有特色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却是在清朝中期以后,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刀铰出为主,趣味浑朴天然,都是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剪纸进入城市后,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参入剪纸艺术,而千家万户拥挤在一起,相郊成习,需要颇巨;剪纸艺人为了省工,一刀多张便改为刻刀雕刻为主,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就不止于妇女了。

二、剪纸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剪纸的基本材料是平面纸张,基本单元是线条和块面。基本语言符号是装饰化的点,线,面。它不同于其他画面,较难表现三度空间、场景和形象的层层重叠。经过历代民间艺人们的时间和积累,剪纸艺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剪纸艺术材料工具简单,形象单纯而质朴。剪纸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民间艺术,它用手工刻制,再点染以明快鲜丽的色彩而成。

1、剪纸表现的平面化

由于受材料的限制,剪纸不善于表现多层次复杂的画面内容、光影效果以及物象的体积、深度和起伏,因此只能扬长避短,将物体和景象由三维空间立体形象变为二维空间平面形象,通过对表面的素材进行大胆取舍,用简练的线条进行概括,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外形轮廓上删繁就简,强调对象的最主要特征;二是在光影、层次上尽量压缩,使原本立体的物象平面化;三是刀不意到,以无代有,以少胜多。通过这种处理,使画面重点突出、黑白关系虚实相衬、以增强作品表现力。

2、剪纸的造型手段夸张、简介、富有节奏感

剪纸表达重在表现神似,由于受剪纸工艺的限制,不宜采取完全写实的手法。它只能通过对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删繁就简的处理,运用变形、夸张,突出表现对象轮廓特征的守法,来表现对象。民间剪纸的简洁、夸张手法是剔除非本质的东西,突出有特征,有性格的部分,化复杂为单纯来进行艺术创造。夸张的形式很多,有局部的也有整体的;有侧重形态也有侧重神态的;有倾向于客观形象动势的,也有倾向于主观联想的。但无论怎样夸张都应注意“度”的把握,都应以物象为形、神等基本特征为前提依据。

剪纸的造型是在写实的造型基础上概括夸张的,他们删去了一切繁枝缛节,只保留物象最强烈、最典型的外形和最具特征的部分,它简练的线条、极富装饰性的程式化的处理方法,着力从整体与大的结构关系方面表现人物的动态、神情。形体简洁生动,力求给欣赏者一个完整而统一、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在作品中只保留、传达最主要的东西——性格特征、气韵和神态。它不求肖似,在夸张方面极为大胆、奇特,主观色彩强烈,对不同物象的情感、神韵、动态作生动的刻画,并赋予它们生命的活力。

三、剪纸艺术的表现形式

剪纸艺术的表现形式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图像的表意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潜藏于民族文化深层的心理活动,往往通过某种具有丰富创造力的图形来进行表达,传递某种精神祈盼,融进寓意,形成了表意的传统图形符号,在传统图像中赋以意象符号象征的意义。如“年年有余(鱼)”“连生贵子(莲)”“岁岁平安(瓶)”等。图像的表意性和和符号性,是剪纸艺术的重要特征。

2、图像的平面性

剪纸的工具是采用剪刀,不可能像绘画那样多层次描绘渲染,一剪而下,不能犹豫,是技艺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团主要通过画面点、线、面的组织,形成黑、白灰的层次效果。剪纸这种特殊的表现技巧,决定它图像造型洗练,线条简约流畅,构图疏密得当,采用大块黑白对比,具有空灵剔透的平面特点。

3、图像的装饰性

剪纸艺术的目的在于美化和装饰,在过去传媒科技尚未发展的年代,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属于公共艺术,同时担任着传媒教化礼仪、赞美美德、歌颂生活的作用。在剪纸民间艺术中通常将形象夸张变形,强调神似重于形似,写意重于写形,并进行大胆取舍,提炼概括。构图手法采用打散综合构成,对比、对称、叠映、反转、主次分明,使视觉上更有冲击力,增加艺术感染力。

中国民间剪纸是中国民间美术具代表性的艺术样式,它是民间美术的基础和母体艺术。从古到今,中国的民间剪纸造型方式无不体现人类的丰富设计思想。他和设计水乳交融,难解难分。面对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我们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再认识,再发掘。

剪纸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样式千姿百态,形象普遍生动而受欢迎。我们在生活中到处可以看见它的身影,剪纸是中华民族的民间艺术,是我们民族智慧的体现。随这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剪纸的改进,让剪纸在现在的社会表现自己独有的魅力,我们可以用民间剪纸表现自己独特的视角,传达自己所特有的文化底蕴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

摘要:中国民间剪纸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艺术形象,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它不是简单意义上客观事物的重复和真实再现,而是民间艺人根据诸多方面对事物原形进行大胆想象,用艺术的手法提炼、加工、再创造的结果。民间剪纸是从民族传统中走出来的民间艺术,它不是简单的重复移位和变异,而是从传统艺术中提取基本元素,以现代创造思维和表现手法进行艺术再创造,所创造出来的新的剪纸图形既保留本土艺术的神韵,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全新的视觉形象和视觉效果。本文通过对剪纸的初步分析,让人们加深了解中国的传统民间剪纸艺术。

关键词:剪纸,风格,特点,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中国的民间工艺——剪纸 篇9

攻擂口号:爱剪纸,爱写作!

写作感言:用笔记录传统文化,写出剪纸的丰富多彩!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有民间工艺陶瓷、京剧、国画等。但我最喜爱的民间艺术就是剪纸了。

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是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看了让人羡慕不已,啧啧称赞。剪纸的内容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鸟兽虫鱼、花草树木、亭桥风景等都可以剪出来。这些人们熟悉又热爱的自然景观成了剪纸的素材。每逢过年过节或喜事临门,人们都要剪一些“福”、“喜”、“寿”等贴在窗户上、门上来表示庆贺。

瞧,这幅剪纸作品多有趣呀!一只穿着彩衣的小老鼠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眼睛滴溜溜地搜寻着四面八方,生怕被人发现它在偷灯油。可是老天像和它作对似的,葫芦里的灯油全流到地上了,小老鼠以最快的速度,从灯台上跳下来趴在地上,伸出那利剑似的舌头贪婪地舔着地上的灯油,惟妙惟肖。那滑稽的样子真惹人喜爱!

剪纸艺人剪的十二生肖也是栩栩如生,就连外国人也啧啧称奇,竖起大拇指一个劲儿地夸赞。十二生肖被印成邮票飞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的人都认识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剪纸文化。

陕北民间剪纸的符号意义 篇10

一、传统剪纸作为民俗符号的含义

所谓民俗符号, 指的是在民俗中具有某种约定俗成的意义的图像或事物。艾恩斯特·纳盖尔在他的《符号学和科学》中说:“按照我的理解, 一个符号可以是任意一种偶然生成的事物, 即一种可以通过某种不言而喻或约定俗成的传统, 或者通过某种语言的法则去表示某种与他不同的另外的事物。”①举例来说, 街上的红绿灯就是一种符号, 它表示来往车辆到此应当停止或行进。而流传于陕北民间的各种传统剪纸纹样, 正如城市生活中的红绿灯一样, 是生活的一部分, 具有约定俗成的符号的含义。任何一个看到它、接触它的人都能明白, 而一旦脱离了它所生存的文化环境, 脱离了我们所赖以理解它的共同话语背景, 这些民俗符号就会成为一种普通的图案。

民间剪纸中的这些图像, 不管它是如何偶然生成的, 在民俗文化的传承中, 在剪纸艺术的长期发展, 它们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传统:剪纸的每一个纹样几乎都代表了生活中的一种民俗事象, 每一件普通的作品中都隐藏着深邃的含义。比如抓髻 (鸡) 娃娃 (图1) 就是一种带有浓厚的巫术色彩的剪纸作品, 是民间用来镇灾祛邪的, 它的含义是:鸡为阳性, 鸡与娃娃一起, 任何妖魔鬼怪都要退避三舍。剪纸鱼穿莲、莲花生子则用谐音取意的方法体现了多生多子的含义, 直接反映了人们对生殖的崇拜。葫芦、南瓜、葡萄、鱼、老鼠等都是繁衍的符号, 它们用在剪纸作品中的意义并不是其外观的自然属性, 而是其多子的功能。陕北民间剪纸中的大部分题材与图像具有这种约定俗成的作为民俗符号的特点。这些剪纸艺术中的图像或者文字, 广泛地应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 起着沟通宗族血缘、表达群体情感和愿望的作用。

二、传统剪纸作为民俗符号的分类

陕北民间剪纸的题材内容是丰富的, 有流传久远的历史事件, 有美妙动人的神话传说, 有妇孺皆知的戏曲故事, 也有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些题材表现的多数不仅仅是某些事物或生活现实本身, 而是通过一些特定形象间的组合来表达更为深刻的内涵, 这些特定的组合在长期的应用中发展成为了一种民俗符号, 它记载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还记载了关于生命生存、种族繁衍、图腾崇拜、宗教信仰……的神奇世界。

民间剪纸的种类依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划分为很多种:从使用的工具来看可以分为剪纸与刻纸两大类;以题材纹样来划分可以分为人物、鸟兽、文字、器用、花木、果菜、昆虫、山水等;以用途来分又可分为装饰类、俗信类、稿模类;以寓意来区分可分为纳吉祝福、驱邪类、劝勉类等;以技法来划分又可分为折剪、迭剪、剪贴、剪画、衬色、套色、拼色等。这些对于剪纸的分类方法, 都是从某一个角度对剪纸进行的分类认识。实际上, 当我们了解了陕北的民间剪纸, 了解了它所生存的民俗环境以后, 我们更加关注的, 将会是这些作品的内涵和意义。这种内涵和意义内在于每一个人的情感和生命中, 因为它是我们华夏文化的灵魂。

1. 纳吉迎祥、扬善惩恶的愿望表达。

装饰、美化生活是民间剪纸的一大功能和特点。剪纸是民间艺人生活的一部分, 他们代代相传, 从小都会剪个刺绣纹样、窗花、炕围花、墙花之类, 这些以装饰为目的的剪纸内容多以吉祥喜庆、平安如意、人丁兴旺、丰年乐业为主, 形式上则要求热闹、红火、有看头。它们符合了民间艺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需求, 如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连年有余、龙凤呈祥等剪纸题材, 都表达了劳动人民希望生活美好、吉祥喜庆的愿望。同样是剪一棵树, 树上挂满铜钱元宝的就是摇钱树, 希望财源广进;挂满苹果的是平安吉祥;树木与动物结合的就是生命树, 象征着人的旺盛的生命力。而剪几个柿子和如意就是事事如意, 剪几朵牡丹花就是花开富贵, 剪几条金鱼就是金玉满堂。戏曲故事、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同样也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西厢记》中的人物柔美生动, 体现了艺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赞扬;《水浒传》中的人物挺拔威武, 则是民间对于侠义精神的认同。戏曲故事中的反面人物偶尔也会出现在剪纸作品中, 则会被表现成懦弱渺小的形象, 体现了人们扬善惩恶的想法。神话故事中的刘海戏金蟾、八仙过海等题材, 更是人们追求富足、向往无忧无虑悠闲适意的神仙生活的直接表达。无论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如何变化, 一张薄薄的介质后面, 总会体现出作品背后的创作群体的集体意识。

2. 对生命、生殖的崇拜。

生命的存在、种族的繁衍是人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也是陕北民间剪纸中的一个永久的母题。对死亡的恐惧来源于人们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 这一点在古代人的生活中尤其突出。对于个体来说, 人的生命是一切存在的前提, 生存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着极大的诱惑。为了摆脱对死亡的恐惧, 人们用积极乐观的态度, 用自己的全部的精力和能力去战胜苦难、获取生存。人们相信自然的力量可以帮助他们达到这一目标, 这种观念对于民间剪纸的造型和内容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人们相信这些自然的力量可以赋予生命、护佑生命, 于是民间剪纸中出现了大量的鱼穿莲、莲花生子、麒麟送子、葫芦生子之类的题材, 这些内容都直接反映了人类对于生命的祈求与崇拜。葫芦、南瓜、葡萄、老鼠、鸡、蛙、鱼, 看似一个个普通的物象, 都被看做是子孙繁衍的符号。“这种中国本原哲学观及其观物取象所决定的艺术形态, 是中国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②图二陕北民间剪纸《农家生活》中, 一只老鼠占了画面的中心位置。老鼠应该是农业社会的天敌, 却成了大家喜闻乐见的艺术题材, 究其原因就是老鼠多子的属性使它成了一种繁衍的符号。还有陕北民间剪纸中大量出现的鱼戏莲、鱼咬莲等, 看似普通的物象, 却有点特别的内涵, 如果没有对陕北民间文化的了解, 我们不可能明白这两个相似的形象有着什么样的本质区别。还有《鸡衔鱼》 (图三) , “以鸡喻天喻男, 以鱼喻地喻女, 都是表现天地相合、阴阳相合与男女相交的艺术造型语言”。③

除了那些直接祈求生命的题材外, 抓髻娃娃, 疗疳娃娃, 儿童使用的五毒兜肚、虎头帽、虎头鞋、虎头枕等符号, 充满了护佑生灵的美好愿望。生命树、阴阳鱼等一个个具有鲜明特点的艺术形象, 表达了劳动人民与自然同在的信心与希望, 它们高举着颂扬生命的大旗, 唱响着对于生命与生殖的礼赞。

3. 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民间剪纸的一个主要根源。原始先民慢慢由对自然力的崇拜发展到氏族图腾与祖先崇拜。各个氏族部落都有不同的图腾, 这些图腾大部分是在生殖崇拜的基础上形成并固定下来的, 因此图腾崇拜的主要对象是动物。这些动物中有的是繁殖力特别强的动物, 如鱼、蛙、老鼠等, 而有些则被认为是拥有超能力的神兽, 如龙、凤、虎等。民间美术创作者表现的老虎、蛇, 是超时空观念形态的动物造型。如保护氏族群体的图腾虎, 有伴娃娃玩耍的胖乎乎的“爱虎”, 有镇宅用的四腿前后蹬开、样貌凶猛的“下山虎”。民间这两种老虎的模式, 都不是特定瞬间时空的自然形态的老虎, 而是观念中的老虎。比如图四民间剪纸《蛇盘兔》, 这里的蛇也不是自然属性的蛇, 而是图腾保护神的形象。盘蛇形象首尾相交, 表达的是天地相合, 蛇口中又衔艾草, 更说明是神祇蛇。它中间盘兔, 兔是子孙, 表现对氏族子孙的保护和抚育。

前面提到具有护生性质的抓髻娃娃, 也是一种图腾保护神。抓髻娃娃有两种造型:一种是头梳双髻或饰双鸡 (太阳或日月) 正面站立, 双手上举, 或持双鸡 (日、月) , 或持鸡 (日) 兔 (月) 。如 (图一) , 这种造型来源于母系始祖女蛙 (即女娲) 。另一种是喜娃 (图五) , 双腿下蹲, 脚下饰双鱼, 这是繁衍之神抓髻娃娃。这些符号都来源于原始社会的蛙图腾崇拜。现在陕北民间剪纸中还流行一种人面鱼身的题材, 也与半坡氏族的鱼图腾崇拜有关。传统剪纸中不断出现的这些动物纹样, 大都是黄河流域不同部落和氏族的图腾标志。

4. 巫术信仰。

巫术信仰类剪纸大都依附于民间习俗中。民间的礼仪习俗体现在婚丧嫁娶、人生礼仪、社会交往的各个方面。用于这些礼仪习俗的剪纸主要包括摆衬贺礼的盆花、饽饽花, 用于喜事的喜花和用于丧葬习俗的扎纸、寿花, 等等, 多以礼仪的不同性质区别其内容实质。这类的剪纸又可分以下几种:一是娱神类的, 如贡品的摆衬剪纸, 求神还愿用的纸人纸马、牲畜器具, 等等。二是防避守护类的, 如前面提到过的儿童使用的五毒兜肚、虎头帽以及门神, 等等。还有一种最能体现出民俗中的巫术信仰特点的是驱灾避邪类剪纸。在古代, 科学技术不发达, 先民们对于疾病、天灾不能进行科学的认识, 他们试图以自己主观意识的力量去抗拒自然的侵害, 营造出一个理想世界的护堤。所以当家中有人生病的时候, 就在自家门上贴上个抓髻娃娃、疗疳娃娃, 并配合一定的咒语, 认为这样就可以驱鬼治病;当天气久阴不晴的时候, 就剪一个扫天婆挂在墙头屋顶上, 认为这样就可以打扫阴霾, 好让天气放晴。这种活动明显带有先民巫术活动的痕迹。

每一个民族的艺术都记录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文化气息, 每一个地区的剪纸都体现了当地最真实的民俗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陕西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其民间剪纸中记录了更多的历史信息, 再现了原始先民们的巫术活动。这些剪纸的纹样来源于各种民俗事象中, 通过采用借物喻意、谐音取意等手法, 运用自然中那些能够唤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和联想的美好形象抒发着人们的共同的情感。陕北民间剪纸中对于生命与自然的认识, 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万物化生、万物永生不息的思想观念, 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有关生命生存、种族繁衍、图腾崇拜、巫术信仰、土风民俗的神奇世界。

剪纸作为我国最为普及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它从民间妇女鬓角上的装饰演变成了民俗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作为民俗活动、人生礼仪、宗教信仰的一部分, 剪纸在民间的不同使用范围中, 体现了综合性的多功能特点, 贯穿于全部的人类生命与生活活动中。乡民们用剪刀和纸表达着他们的内心世界, 创造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神奇世界, 他们的喜乐哀愁, 他们的理想愿望, 所有的一切都在里面。

随着人们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 剪纸艺术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剪纸离乡土生活越来越远, 而它作为一种可供猎奇的商品离我们的现代生活却越来越近, 剪纸艺术在形式上也许有着不断的继承和创新, 但它的内涵、它内在的灵魂和生命却越来越模糊。当老一代的剪纸艺术家相继去世之后, 不知道剪纸艺术是否还能呈现为一种跟人的生命结合在一起的鲜活的存在。

参考文献

[1]吕胜中.觅魂记.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7.4, 第二版.

[2]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2.4, 第1版.

[3]杨先让, 杨阳.黄河十四走.作家出版社, 2003.4.第一版.

[4]中国民族风俗词典.江西教育出版社, 1988.5.

[5]吕胜中.再见传统.北京:三联书店, 2004.5.第一版.

[6]杨学芹, 安琪.民间美术概论.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1990, 第1版.

[7]腾凤谦.中国民间美术研究.贵州美术出版社, 1987, 第1版.

陕南陕北民间剪纸之比较研究 篇11

关键词:剪纸  比较  陕南  陕北

剪纸,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民间工艺品,从古到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南到北、从西到东都有它的身影,是老百姓们经常用经常剪的民间艺术品,由于受着不同的气候环境、民俗民风的影响,形成了个性鲜明的地域风格和特点。

陕西北穿黄河南靠长江中卧秦岭。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其在民间剪纸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特色,陕北的黄土高坡诞生出粗、大、拙的“抓髻娃娃”,陕南的汉江流域孕育出细、小、巧的“双鱼拜寿”,都展示出了本地特有的地理环境、人文风貌、历史传承。

一  陕北剪纸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

陕北剪纸从文化上来讲属于黄河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朴实、粗犷、豪放的特征,无论是安塞剪纸还是三边剪纸,它们的背后折射着黄河文化的影子,是历史遗迹的缩影。

(一)陕北剪纸的起源和发展

从起源上来讲,我国各地的民间剪纸的起源都与原始社会时期的生殖崇拜和信仰有着有难分难解的渊源。如春节时家家户户贴的的窗花,陕北农村老人认为是为了消除灾难、期盼来年丰收,家家户户都平平安安;贴“瓜子娃娃”、“守门娃娃”,为了保护家里的小孩子远离疾病灾祸、健康成长、幸福平安;大门口贴钟馗、秦琼、敬德等门神,是防止邪病、牛鬼蛇神等进入院子;屋内门上贴侍女是为了保佑家里的妇女孩子平安幸福。再如,婚嫁剪纸中的“麒麟送子”、“莲生贵子”等纹式都表示新婚夫妇生活幸福、早生贵子、对子多福的寓意。

在陕北地区,保平安是剪纸艺术的主流内容,从古到今、从农村到城市、从上层到平民,剪纸“抓髻娃娃”历来都是陕北农村民间剪纸中的主要样式。抓髻娃娃有不同的形象:有保孩子平安的抓髻娃娃。每年春节,在陕北无论农村还是城市每家都会在门上贴抓髻娃娃、这些娃娃都是手拉手的,表示孩子很多不怕邪病歪风的侵袭,因为娃娃的头部都是用农村种植的南瓜籽贴上去的,然后在上面画上简单的五官,活灵活现,这种剪纸业被当地人称作“瓜子娃娃”,除了这些还有保护家里孩子平安的抓髻娃娃,因为“鸡和”“髻”谐音,所以每当五月初五时,每个家长都会剪上很多的抓吉娃娃悬挂在房内以祈祷自己的小孩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还有用于在农村新人结婚时,也会在洞房内悬挂很多的抓髻娃娃,这些“抓髻娃娃”一手举着鸡,一手举着兔,寓意着新婚幸福吉祥,代代多子多孙。有的抓髻娃娃还可以用来祈祷、辟灾、免病、保生、攘灾、驱神、防旱等。

另外,在陕北剪纸中,用于结婚的剪纸也是另外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这些剪纸往往以植物或动物的形式来展示男欢女爱,生命延续,其主要内容是鱼、莲、蛙、蛇、鹿、猪、兔、鸟等形象组合在一起的纹饰图案。

由此可知,祈求平安、生殖崇拜、幸福安康、爱情长久是陕北民间剪纸发展的重要内容。它真实而详细地记录了陕北剪纸的发展方向和主要内容,折射出陕北民间文化的深厚和朴实,承续着本地独有的造型观念和意识。

(二)陕北民间剪纸的特点

1  陕北剪纸有具象和意象之分,主要展现陕北的黄土文化地域特色为主

具象的陕北剪纸主要包括:《公鸡斗架》《娃娃戏葫芦》《鹰踏兔》等,其造型严谨、简练古朴、动态优美、形神兼备,充分展现出了陕北黄土地上的民俗风情,以及这里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意象的陕北剪纸主要有保平安的《瓜子娃娃》和表现生殖得《抓髻娃娃》,《瓜子娃娃》其主要在春节时张贴在农家内门上。娃娃的身子比较饱满、四肢比较浑圆、头用瓜子代替。《抓髻娃娃》除了身子比较饱满、四肢比较浑圆外,主要表现在头部有两个发髻,这两个发髻有的如草、有的如花、有的如燕尾,样式多样、活泼可爱。这些剪纸作品继承了汉代画像石的风格,轮廓简练、饱满、生动,想象力丰富,夸张有度、取舍有法、立足生活、变形优美,表现出陕北农村深厚的文化内涵。

2  陕北剪纸的选材十分丰富

老年作者喜欢表现蔬菜花木、放牧纺织、婚丧嫁娶、民间传说等,如安塞的老艺人王占兰剪的《公鸡斗架》《大白菜》等。还有一类题材由原始的图腾崇拜、生殖崇拜衍变而来,如《娃娃戏葫芦》《鹿鹤同春》《鹰踏兔》等。这些作品凝聚了农民的愿望和祈求,表达了他们对生活质朴的理解。

陕北剪纸都是以简单的工具和材料制成,工具主要是农村老太太裁剪布料的剪刀,当然也有现在改进的专用剪刀和刻刀(现代化的剪纸机器除外)。材料主要有各色的糊墙纸、油光纸、宣纸、牛皮纸、浆糊等。这些材料经过专业人士剪裁后可以贴在窗户上、门上、床幔上、墙壁上等,阳光一照,粉刷后的墙壁和红红绿绿有的剪纸相互辉映,顿时蓬荜生辉。这种朴实的选题和淳朴的材质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其粗犷、明朗、简练、率真、质朴、抽象变形的表现手法,则形成陕北剪纸所独具的艺术特色。

3  剪纸形势多样化

陕北剪纸的主要形式有:本色裁剪、不同色纸拼剪贴、点彩剪拼、渗染剪拼、纸塑窗花、剪纸熏样。

本色裁剪主要以生肖圖案为主,十二生肖的图案均以大红色的剪纸剪成,以表示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轰轰烈烈的。不同色纸拼剪贴主要是粘贴在帐幔上或者作为蒲团的样稿,主要内容是花花草草的图案。点彩剪拼主要是婚嫁时张贴在男方家里屋墙上的表现新婚大喜的图案,如《榴生百子》等。渗染剪拼在完成基本的造型以后施以色彩,使整个剪纸的色彩更加丰富,主要以悬挂在正厅墙上为主。纸塑窗花主要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粘贴在窗户上的图案,如《莲生贵子》《五福临门》等。剪纸熏样主要是指农村妇女进行纳鞋垫时的一些样稿。有莲花等图案,也有“平安”等字样。

二  陕南民间剪纸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

(一)陕南民间剪纸形成的原因

陕南剪纸属于汉水文化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长江文化的一部分。汉水文化虽然是长江文化的源头,但在后来的发展中长江文化占据了主要的位置,汉水文化仅仅作为一个支流而存在。长江文化以巫文化作为主流,这也影响了汉水文化的发展,所以在陕南剪纸的造型和寓意中能够多多少少地看出巫文化的影子。

1  陕南剪纸是汉水流域的原生文化之一。陕南地处汉水流域中上游,是一个多山多水多植被的地方。根据汉中、安康、郧西等地区的考古发掘证实人类在旧石器时代就已在汉水流域生存繁衍,这说明汉水流域同黄河、长江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此后本地区出现的龙凤、鱼鹤图样剪纸,充分表达了陕南民众对龙凤、鱼鹤的崇拜。

2  陕南剪纸的图式有部分是从巴族的服饰借鉴来的。巴族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境内是长江中上游区域的重要氏族部落和土著民族,巴族居民不管男女老幼多穿长裙,衣裙上多绣有花纹,这些花纹主要表现巴人的狩猎和采摘的场景,陕南地区由于生产力低下,丝布产量低,民间多以剪纸形式模仿借鉴长江流域巴人表现狩猎采摘的场景。

3  陕南剪纸受秦陇、巴蜀和荆楚文化的影响。陕南北交秦陇、南邻巴蜀东接荆楚,受到周边文化较强的影响。在荆楚剪纸文化中,招魂是其重要表現内容。如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在《楚辞 招魂》中所写的舞动“刻方”等各种道具的巫师面向四方的“魂兮归来”的声声召唤。这里的“刻方”就是荆楚文化中的剪纸。在荆楚剪纸文化中还有以凤凰为主题的纹样,如湖北鄂州鞋花剪纸中有不少凤凰图案,有的还专门在上面嵌合“凤凰于飞”诗句,在农村妇女裁剪的鞋样剪纸中有很多关于凤凰的不同图样,这些都是受荆楚文化的影响。

在巴蜀川北地区的剪纸中如门花“艾叶葫芦”系端午节贴于大门的辟邪物,作品以阴刻的艾叶陪衬出阳刻的大葫芦,虚实结合,相得益彰。葫芦上还饰以双钱纹和寿字纹,四川方言“葫芦”与“福禄”很接近,合起来寓“福寿双全”意;鞋面花“蛙喝山泉”采用适形构图,一股山泉顺流而下,两只可爱的山蛙欢娱其间,花儿在水中漂浮,蝴蝶在泉边翻飞。这些内容和形式都在陕南地区剪纸中有出现。

(二)陕南民间剪纸的特点

1  实用性强

陕南剪纸在民间流传很广。过去陕南地区家家户户的妇女都备有一个搜集剪纸花样的本子,里面存放着五花八门的剪纸样本,主要都是和生活生产居住息息相关的素材,有的是和生活起居相关的剪纸:枕套、小孩鞋花、小孩帽花、荷包、烟丝袋、枕巾、床单、褡裢、手巾、披肩、肚兜、钱包、围裙、帐檐花、床檐花等;有的是和家庭装饰有关的剪纸:门楣、窗户花、镜边花、吊顶花、小物件装饰花等。

2  秀丽精巧

陕南剪纸线条柔韧,做工精细,形象丰满,个性鲜明,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陕南剪纸相对陕北剪纸来说风格迥然,剪纸的应用也较多,其造型精巧构图圆满线条遒劲,不逊于陕北、关中各地的剪纸。

3  陕南剪纸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陕南剪纸的内容主要反映陕南地区农民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具有很强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有进行祭祀丧葬的纸钱、纸马、纸车、纸元宝等,有表现婚庆生子的“鹊雀登梅”、“鸳鸯戏水”、“花好月圆”、“龙凤呈祥”、“凤凰牡丹”“麒麟送子”、“莲生贵子”、“十二生肖”等,有表现生活幸福安康的“老鼠偷葡萄”、“狮子滚绣球”、“五谷丰登”、“燕子迎春”、“蛱蝶图”、“五福临门”等,有表现延年益寿的“鲤鱼拜寿”、“麻姑献寿”、“松鹤长寿”、“大南瓜”、“长丝瓜”,以及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其题材主要涉及很多生活用品的绣样:有小孩鞋花、枕头花、小孩帽花、帐檐花、床檐花、门帘花、肚兜、鞋垫、袜底、褡裢、上衣下裙、钱包、女士袖口、女士裤脚、女士披肩、床单、烟袋、眼镜盒袋、手巾等。还有婚丧嫁娶是的装饰性剪纸:有双“喜”字、窗户花、门边花、灯罩花、镜边花、灶台花、床头花、箱柜花、水缸花等。

4  陕南民间剪纸中的民俗文化

陕南的民俗文化主要通过民间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陕南剪纸受到川北巫文化和荆楚文化的影响很重,主要以驱鬼护符为主要功能,是祭祀、丧葬、巫术的重要辅助工具。陕南剪纸中,表现生殖、爱情、平安等内容也有很多,但总体来看这只占其中一小部分,不是陕南民间剪纸的主流部分。

由于各地地域气候的不同,不同地区的民俗形成独具特色的民间剪纸,分别蕴涵着当地鲜明的文化内涵,发挥着增加民族凝聚力的一种桥梁作用。民间艺术的多子多孙、家庭和睦观念、幸福安康观念、延年益寿国泰民安观念等,都具体体现在各地的民间剪纸艺术中,民间剪纸实际就是一种彰显本地文化特色的民俗艺术。它也反映了当地老百姓对富足安康长寿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总而言之,陕南陕北剪纸总体风格有很大区别,那就是陕北剪纸具有粗犷豪放、淳朴稳重等特点;陕南的剪纸艺术则偏重于秀丽多姿、精巧婉约。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北雄南秀”。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区域文化背景下陕南剪纸和陕北剪纸之比较研究》,编号:2013JK0472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巫其祥:《陕南民间剪纸散论》,《安康文化》,2006年第4期。

[2] 魏颖梅:《土乡土色的陕北剪纸艺术》,《黄河报》,2008年11月11日。

浅谈阜阳民间剪纸的传承 篇12

一、阜阳民间剪纸传承的内容

1、阜阳民间剪纸技艺的传承

阜阳民间剪纸造型大胆夸张, 主题突出, 形神兼备, 有其独特的技巧。刀功上有侧剪、掏剪、折剪、连环剪、内弧剪、外弧剪、转剪、右侧剪、开口剪、暗口剪等多种剪法, 以侧剪为主。在剪纸语言符号上形成了多种装饰纹样, 锯齿纹就有大锯齿、小锯齿、尖锯齿、平锯齿、直锯齿、斜锯齿、锐角锯齿、钝角锯齿等, 月牙纹就有大月牙、小月牙、变形月牙等, 除这两种纹样外还有箭头纹、涡纹、柳叶纹、几何纹、波纹等多种装饰符号。阜阳民间剪纸独特的造型技巧、多变的剪纸刀法、多样的装饰符号, 心手合一顾望式的剪法, 都需要认真学习传承。

2、阜阳民间剪纸所蕴含的文化传承

阜阳民间剪纸造型的隐寓性通常利用寓意、象征、比拟、谐音、符号、文字等手法反映人们对幸福和美好意愿的追求, 往往借用植物、动物、人物、器具进行借物寓意、谐音寓意、专题示意。阜阳民间剪纸既有剪头又有看头, 剪能出神入化, 看又包含许多文化, 一幅小小的剪纸, 能说出无穷的故事。我们必须通过了解阜阳剪纸这些特殊的艺术语言, 才能认识其所蕴含的的意义, 才能从根本上理解阜阳传统民间剪纸, 才能更好地传承。

3、阜阳民间剪纸艺人执着追求精神的传承

阜阳民间剪纸艺人都是通过师徒、母女一代一代地传承, 剪纸花样不断的修改、完善。作品中从没有署过自己的名字, 他们从没有为了展览、大赛、获奖而剪, 只是为了个人的爱好剪, 不图名利, 心态平和, 执着地为阜阳民间剪纸付出。如剪纸艺人程建礼贫困一生都没有放下剪刀, 界首民间剪纸艺人贾培秀老师, 一生清苦, 农闲时花篮一挑走四方, 吃过万家饭用过万家剪, 所剪无数幅作品流传于江淮大地, 他们生活一贫如洗, 他们在剪纸艺术的殿堂里对剪纸的执著追求是那样的永恒, 他们的为人处世是那样的真诚, 他们勤奋上进, 忠诚为人, 对艺术孜孜追求的精神值得我们年轻人去传承、发扬。

三、阜阳民间剪纸传承的方式与方法

1、加大宣传, 提高认识

现在广大市民对阜阳剪纸了解的很少, 很多剪纸爱好者也没有深入剪纸中去细细体会, 思想认识不足, 不知继承什么, 扬弃什么, 以致造成创作的作品走了样, 丢失了剪纸所固有的特色, 作者在追求真实, 精细上下了不少功夫, 但阜阳传统民间剪纸的大气、稚拙、纯朴、厚重、简洁、奔放、具有浓浓的乡土气息却丢掉了, 阜阳剪纸独特的个性也没有了, 作品也就缺乏阜阳剪纸的味道。所以要加大对阜阳剪纸知识的宣传, 让大家有个认识。

2、动静结合, 相互补充

阜阳剪纸传承分为静态传承和动态传承, 静态是一种文化, 动态是带来生机。静态传承是建立展览馆、博物馆、搜集民间剪纸以前老艺人的作品、图片、文字材料, 以及出版的剪纸书籍、新闻报纸等进行展览, 让市民观看、了解, 采用这种方式可以让后人从前人的作品资料中, 直接接触, 去观、思、悟、萌, 从中发现真谛, 了解前辈人的思想, 去继承、发扬。动态传承首先要深入阜阳民间剪纸中, 去分析、研究、挖掘、整理传统剪纸的特征、技法、技巧、造型的方式、方法、内容、形式、欣赏、收藏等一系列剪纸理论, 汇集成册。搜集整理阜阳民间剪纸艺人的剪纸感想, 技法歌谣, 归纳整理、编写书籍, 进行剪纸教学, 培养新的剪纸艺术人才, 为阜阳剪纸增加新的活力。

3、科学引导, 传承精髓

民间艺术有其自身的艺术特色, 具有一套认识、观察、表现事物的原则及方法。它对事物的理解取代视觉的直观形象, 刻意追求神似, 以意舍形, 与求真的造型意识是迥乎不同的另一种造型体系。民间艺人来自民间, 传承了当地民间作者, 老艺人的衣钵, 嫡传而来, 在他们身上生动体现了中国民间剪纸无与伦比的延续性和巨大的再生能力。他们需要更新观念, 融入新的时代, 在创作主题上加以引导, 并不意味着放弃一切, 另起炉灶, 更不能摒弃延续多年的珍贵传统。

4、传承要创新思维, 广开思路

阜阳剪纸传承不能把眼光只盯在刀与纸上, 要广开思路扩展阜阳剪纸的应用领域, 与景观、婚庆、家居设计、服装、灯饰结合起来, 与酒店餐具、家庭用品结合起来。实行多位一体的传承模式, 思路开阔了, 剪纸传承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上一篇:商务英语课程教学设计下一篇:电站继电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