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年画

2024-06-20

民间年画(共11篇)

民间年画 篇1

年画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工艺品, 是一种承载着人民大众对未来美好憧憬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历史上, 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称呼:宋朝叫“纸画”, 明朝叫“画贴”, 清朝叫“画片”, 直到清朝道光年间, 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到:“扫舍之后, 便贴年画, 稚子之戏耳。”年画由此定名。年画艺术, 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先河, 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的反映。每逢过农历新年时买两张年画贴在大门上, 差不多每家都是如此, 由大门到厅房, 都贴满了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 新春之所以充满欢乐热闹的气氛, 年画在这里面起着一定的作用。大抵比较富厚人家, 在厅房总喜欢悬挂老寿星、紫微星、福、禄、寿等。至与梅兰竹菊等花鸟图, 自然亦在欢迎之列。

中国民间年画以这独特画种有其自身的组成因素,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根据多年的实践探索, 粗略谈谈民间年画的形式美及其要素, 与同行共勉。

年画是给劳动人民看的, 既要喜闻乐见有看头, 又要有故事、有细节、形象甜美可爱。单幅作品内容量大, 情节多而错落有致, 引发重重联想, 处其想象, 买上一幅画, 一年看不够。

年画形式美十分重要, 首先看形象饱满、健壮、美丽, 挺拔威武的英雄豪杰, 清秀俊俏的美女, 天真白胖的娃娃, 宏伟精致的楼堂殿阁, 都是劳动者心中的审美标准, 在描绘不同形象时适当给予夸张, 如门神, 是贴与院门来趋凶辟邪的, 要使人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 而且有一种威慑力量。描绘时, 把门神的形体画的顶天立地, 体格壮健魁伟, 表情威严中带几分狞厉, 形象的夸张在年画中是绝对必要的, 这样创作, 就把实用性和形式美的装饰效果很巧妙地结合起来。

形式美的第二要素是线条的严整和简洁, 以及版刻的力度感和明确爽快, 以表现农民的性格质朴、单纯、率直, 他们的审美情趣是由他们的审美人格决定的, 线与线之间的衔接尽可能紧密连结, 以达成视觉上的整体气势和外轮廓上的明确装饰效果。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气氛热烈愉快, 如春牛图、岁朝图、嘉穗图、戏婴图、合家欢、看花灯, 胖娃娃等, 并有以神仙、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作题材的。颇多作为门画张贴之用, 夹杂着“神只护宅”的观念, 如“神荼郁垒”、“天官”、“秦琼敬德”等, 体裁 (或形式) 有门画 (独幅和对开) 四屏条和横竖的单开独幅等。宋代已有关于年画的记载, 目前见到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画是南宋刻印的《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清代中期, 尤见盛行。建国后, 年画在传统的基绌上推陈出新, 丰富多彩, 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形式美的第三要素是在颜色的大胆配置, 文人画设色讲究淡雅协调, 民间年画追求强烈对比, 冷色暖色对比鲜明, 譬如, 红托绿, 以黄衬篮, 这样会使画面更鲜丽, 更有刺激视觉的效果, 给人一种更大方, 明朗的印象, 装饰性也很强, 这是充满了炽旺的跳跃着生活律动色彩, 一年忙到头, 贴上几幅色彩热烈的年画, 才能给小屋增添几分节日喜庆气氛, 使小屋变得绚丽多彩一点, 可以假设, 要在他们的土房中贴上一幅色彩灰暗的文人画决不会达到他们预想的心理作用。

年画的第四要素便是构图的均衡和饱满, 和文人画相比较, 画面上很少有大片空虚的出现, 用线条和颜色组合成的单人和众多形象, 常常是把画面四角都占满了的, 且上下左右都较对称, 倚重倚轻的强狂难以覓见, 农民喜欢丰满的充实美, 虚灵空寂的画面他们不喜欢, 年节十分, 他们希望看到的是各种吉祥的形象, 耐人寻味而又热热闹闹, 殷殷实实的画面, 一张年画贴上去, 日日相伴至春夏秋冬, 明确地合于人民性和时代性是中国年画宝贵的艺术傅原, 这是这门艺术的主要一点, 他的一些具体表现手法很值得其他姊妹艺术借鉴和发挥, 已有些油画家、版画家借鉴了民间年画的形式美便生成另一种别开生面的情趣。

民间年画, 以它广泛而深刻的表现内容、精湛优美的表现技巧、久远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普遍而丰厚的审美层次, 已成为中国绘画史上光彩夺目的一页。它从民俗文化、戏曲文化、历史文化诸方面向各个领域的文化学者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珍贵的形象资料。它所表现的民间审美观念与审美导向, 依然是现今审美范畴的重要借鉴与发展文化传统的基本营养。当然, 时代在前进变革, 年画的形式美必然进一步发展, 有待我们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

摘要:中国民间年画以独特画种有其自身的组成因素,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根据多年的实践探索, 粗略谈谈民间年画的形式美及其要素, 与同行共勉。

关键词:浅谈中国民间年画,民间艺术

民间年画 篇2

提交时间: 2015 年 1 月 15 日

中国民间木板年画美术的艺术价值

摘要:民间传统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故名木板年画。木板年画是我国民间美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手法多样,题材广泛,具有各种地域及人文风格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我国优秀的文化历史信息。而且,木板年画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艺术,始于古代“门神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题材,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年画画面此案条单纯、色彩鲜明、气氛热烈愉快,如春牛图、岁朝图、合家欢、胖娃娃等,年画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先河,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的反映。

关键词:年画;木板年画;春节;民俗;民间文化。

正文:

由于对家乡年画的认识和了解,所以对此颇为感兴趣,因此就借阅了图书馆的有关书籍,并通过网上资料的查阅,进而确定了我所研究的主题及主要内容。

年画是传统民间艺术中的一个门类,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重要代表。“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人人耳熟能详的古诗生动的描绘了我国人名自古以来欢庆纯洁的盛况,古代的桃符就是现今的春联、们画、年画的前身或先导。在中国历史上,民间的年画、门神,俗称“喜画”,旧时人们盛行于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每至岁末,城乡家家户户张贴年画、门神、以及对联等。

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狼嚎之声,以致夜不成眠。这时,大奖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的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两人的威武形象绘制在宫门上,称为“门神”。汉代民间以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后来,民间争相效仿,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

民间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中较大的一个艺术门类,他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袛信仰逐渐发展为驱邪纳祥、祈福消灾和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活动,表达了民众的想感情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民间年画历史源远流长,有着较多的产地,其中河南开封的朱仙镇、江苏桃花坞、山东的杨家埠、天津杨柳青在历史上久负盛名,被誉为“年画四大家”。其中,朱仙镇木版年画历史最为悠久,可谓中国木板年画的鼻祖和发祥地。

朱仙镇木板年画的文化艺术价值:朱仙镇木板年画是民俗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一,历来为国内外美术界重视和敬慕。朱仙镇木板年画继承了汉唐壁画的传统,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和淳朴的民族风格。具有很高的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民俗学、服饰学、美术学、戏曲学和美学等多方面的价值,是中国民间艺术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在长期的农耕时代,以其多元化的文化内涵,对人们的思想、道德、信仰、审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至今,仍留存和传递着久远的人类文化记忆和信息。

朱仙镇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城南约10公里处,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北宋末年,岳飞曾率领宋军在这里大破金兵,使朱仙镇名震海内。为纪念岳家军的功绩,老百姓在朱仙镇建了一座很有规模的岳王座,而今,朱仙镇木版年画社就设在这座古庙里。朱仙镇木板年画绮丽多姿,丰盛繁索、内涵深厚、历史悠久,充分体现了民间的视觉思维与造型的审美意识,与我国历代装饰艺术密不可分。

朱仙镇木版年画来自民间,流传于民间,别于历代宫廷文人画温文尔雅的格调。它线条粗犷奔放,情节鲜明感人,构图饱满匀称,形象古朴生动,色彩浑厚强烈,极富于装饰效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表现手法上,朱仙镇年画吸取了传统绘画技法及丰富多彩的装饰手法,创作出栩栩如生的人物故事,但对人物的衬景不作着意描绘,能做到恰到好处。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以简洁明快夸张的手法处理画面和刻画人物形象的。对神祗的形象塑造,特别突出头部形象,身体比例夸张,极具感染力。人物的面貌健美英俊而不带媚色,是朱仙镇年画最突出的特点。

朱仙镇年画源于民间,经历代艺人之手而融入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和崇神意识,反映了农民希冀五谷丰登、富裕兴旺、和睦如意、平安吉祥、六畜兴旺等美好的生活愿望,以及扶正驱邪、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朱仙镇木版年画继承了中国古代优良的传统艺术手法,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点:整个画面饱满、紧凑、严密,基本不留空白,能做到主次分明,主体突出,不繁琐,表现出匀实对称图案的装饰味道。画面上艺人还采用了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法”,使每件事物都能清楚地表现主体并为主体服务,画面的安排,不会使人感到有不合情理之处。虽然中国木版年画对中国民俗艺术以及世界艺术上都有其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中国士大夫阶层对木版年画艺术的不屑,使这门民间艺术在典章文集中一直都不被重视。也是由于年画本身的特性是要年年以新换旧且不易保存,于是幸存于世的木版年画实物却成了凤毛麟角。中国的木版年画反而在国外逐渐被重视的起来,但国内的文人画家以及收藏家仍对其视而不见。而中国木版年画的价值逐渐被世人认识并发现时,如今若要窥得年画全貌,还需要舍近求远到国外的博物馆才能看到起珍品,使人汗颜。

目前,我国国内收藏木版年画最多的地方则是上海图书馆,大约有三千六百余幅,而其大部分收藏还是来自于徐家汇藏书楼。徐家汇藏书楼还是当年在华生活的法国传教士亨利·多雷(1859-1931)的所有,但这个数字仍远远低于国外收藏。只是莫斯科博物馆的馆藏就找过了河南开封朱仙镇当地的收藏,藏有开封朱仙镇古版年画达118种之多。天津杨柳青年画当年则有上万种版样,现存世者两三千个。1963年3月12日,郭沫若先生在中国美术馆展看了四川绵竹地区木版年画的展出后,特别兴奋,即兴赋词赞曰:“真是洋洋大观,仿佛回到四川,门神皮影真好看,回忆幼时过年,无怪产杨马,后来又有子瞻,工人手艺不平凡,千载百花烂漫。”但郭老现在这首《西江月》虽颇为通俗,但也未能引起当时世人对木版年画的重视,更令人痛惜的则是到了“文革”却将仅剩的几块老木板也烧了个精光。

而中国木版年画作为我国民间文化的载体,他不仅仅体现了我国艺术历史和其所在地区的经济、人文和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他饱满的画面和极具装饰性的艺术特点,在田野乡土中诞生,它淳朴、直率、诙谐、乐观。从任何角度上来讲都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和收藏的价值。我国木版年画如同京剧、相声等民间艺术一样应很好的保存下来并对其挖掘整理。后世无论从何角度去研究、鉴赏、传承,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而丰厚的文化遗存。历经千年,我们更应当认真挖掘和传承并发展其艺术魅力,在当今艺术领域让它显示出更加宝贵的艺术价值。

千百年来,年画不仅是年节一种五彩缤纷的点缀,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也是一种看图识字使得大众读物;对于那类事实题材的年画,还是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媒体。民间传统绘画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辉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现代美术创作有着极为珍贵的借鉴价值。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肩负起传承优秀民间文化的任务,更好的传播诸如木板年画等的民间美术,让更多的人去享受其价值。

参考文献:

民间年画木雕版(下) 篇3

中国民间绘画源远流长,画工生活在民间,表现民间喜闻乐见的事,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民间绘画是直接表现生活的艺术,故不能轻视,在历史上这些画工创造出了辉煌的成就。早期的彩陶、青铜器、画像石与砖、壁画、帛画、漆画等等都是不知名的画工所为。唐代经济发达,民间绘画也相应发展,民间画工为数众多,各州各县都有。特别是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市,优秀的画工比较集中,同时形成固定的“画行”,当时有专职画工,也有兼职画工。据《历代名画记》记载:民间画工与其作品很多,当时的画工有张爱儿、李蛮子、刘伯俑、董奴子等。《画史会要》记载,唐初画工苗龙,“善画龙,人以描(妙)龙呼之。”唐代宫廷征召很多民间画工作画,在玄宗时少府、将作两监就有数量很多的画工,有名的吴道子、闫立本、李思训等都是召入宫中的名画家,在政治、待遇上优厚,艺术水准也很高。宋元时期民间绘画随着小农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扩大而发展,民间画工也迅速壮大,并有“行会”组织。当时的画工与画士是有区别的,即身份与绘画风格不同。宋代著名画家李成原是民间画工,很多有名画家被征入宫内为画师。民间画工从事各项画事工作,在寺院道庵内各种壁画,以及卷轴画、写真图等,都有他们的作品。为适应社会的需求,民间画工把作品作为商品出售,还有在村社节日中画工们忙于各种筹办活动的绘画,汴梁元宵节城内高挂各类彩灯等都由画工勾绘设色,使之“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东京梦华录》记,宣和楼前“卖时行纸画”,节日街上“小像儿并纸画”。还记,近岁节市井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神等,纸画的内容都是民间的事儿,受人们喜爱。著名的敦煌窟、炳灵寺、永乐宫、广胜寺等的壁画都是画工所绘。如宋代著名画家李嵩原是木工,后才为画院待诏,专长人物画,也善山水和花鸟画。民间绘画据记载有《服田图》《观潮图》《骷髅幻戏图》等,吴宗元、王等是当时著名的绘壁画名人。元朝上层信奉道教与佛教,使之发达起来,道释绘画也发展起来,主要是民间画工描绘。著名山西永乐宫各殿的壁画就留有画工题记,可知画工名字。例如三清殿的壁画由画工马七带领诸工完成,纯阳殿由张遵礼等完成的。到了明清时期民间画事活跃,有画业行会组织,《明会典》载,每年宫廷规定要征调不少画工为其服务。清代民间绘画自成体系,虽然受文人画家所轻视,但深受群众欢迎,每逢过节过年或遇到活动都有绘画参与,绘画范围广泛,其内容丰富多彩,有卷轴、壁画、年画、灯彩、船花、瓷绘、建筑画等等,正如《梦画记》所载:“……而世人喜之者,皆工匠为之画。”卷轴画现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太平抗倭图》,是明代画工周世隆所绘,属巨幅图,人物多至四百五十余人,是抗击倭寇保家卫国的英勇奋战的真实事件。还有风俗画、道释画、肖像画等,清代卷轴绘画内容丰富多彩,写真画有专门的口诀,由师傅传授。据长辈说,在清末民国初,常有画工提画箱,串街走巷,带着画好的“半成品”(男女坐像),若谁要画,就将半成品的面像画在上面即可,其他绘画都有“本”格式规定。壁画主要是在各地寺庙、道观、宗祠、会馆内,现保存不少,例如,明朝北京法海寺的壁画宏伟,表现精炼,正殿北壁有《帝释梵天图》,构图巧妙,线条流畅,充分发挥民间传统技法,保持了民间创作的特色与水平;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主要绘十六罗汉,可见当时民间绘画人物风格;还有山西新绛县稷益庙、四川莲溪的宝梵寺等,清代陕西省内的铜川灵武庙、耀县药王庙,西安东岳庙内都有民间画工的手笔。山西省定襄县关庙绘《三国演义》,是公元1803年(嘉庆八年)由梁廷玉等82名艺人完成。关于绘画的画工只能在所绘的壁画上留下的人名中看到。《明画录》“道释”一节中著录的绘画人名中,其中三分之一是民间画工,有蒋子诚、胡隆、阮福海、林宝川、张清等。由明代至清代,木雕版画在民间流传广泛,影响面广,木版年画在清代咸同时期,出现空前发达。

木雕版画源源流长,据载版画起源在汉代,目前发现唐代多件版画作品,内容题材以宗教经卷为主。宋元时期雕板印刷技术比较成熟,印有各种书籍、佛教绘画、交子(纸币)等。刻本多种,有经卷、花卉、动物、人物、山水景物图。在宋代南北方各地有各具特色的版刻中心,辽代出现套色漏印彩色版,《南无释迦牟尼像》是我国目前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画。元代出现“平活”刻本,属连环画版的前身。明清时期是版画的高峰时期,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影响极大,宗教版画达到顶点,还有画谱、戏曲、小说、传记等,尤其文学名著的刻本插图。并出现各种流派,例如福建建阳为中心的建安派、南京为中心的金陵派、杭州为中心的武陵派、安徽徽州为中心的徽派。著名画家陈洪绶和徽州黄派合作的《水浒叶子》《博古叶子》,书画家胡正言《十竹斋画谱》《十竹齐谱》影响很大。版画主要在民间流行发展,出现许许多多优秀木刻版画。木版年画在宋代称“纸画”,至明代逐渐普遍,明代刘若愚《酌中志》记,明代雕版发达促使年画发展。当时的雕版雕工考究,镂刻精湛,技艺高超,达到很高水平,这与社会的进步有关,与民间绘画有关。

传统木版年画不同于今天的画,它的制作是先画底稿,再复刻在木板上拓印,拓印后再填彩绘画。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年画就是这样一张张用笔画出,说起来简单,但它却凝聚着“匠人”们的智慧。年画的题材内容极其广泛,主要是神怪与吉祥喜庆欢乐内容,具体有民间故事、戏曲人物、宗教与神话传说、农村乡情、仕女婴戏、山水景物等,寓意福寿吉祥,内容丰富有趣,特别是借音、借物与寓意,画五只蝙蝠,意为“五福”,三戟是连升三级,柿子与如意是事事如意,鱼是连年有余等。人物合于比例,大人的头占人体七分之一,孩子头占五分之一,动作形象自然,设色大红大绿,人常言“红配绿,狗都嫌”,而在年画中却是喜庆色。艺术构图,夸张而自然,随意而真实,质朴而形象,簡单而活泼,具有民俗体裁内容,适合人们的情趣。随着木刻版画的发展,年画正式成为一种艺术形式而广泛流传。它能消灾辟邪,表达人们美好愿望,寄托理想与希望。在发展过程中各地的风格有异,形式内容多种多样。在全国各地生产这类年画,具有代表性的有天津扬柳青、江苏苏州桃花坞、山东滩坊杨家埠、河南开封朱仙镇,还有福建漳州、四川绵竹、广东佛山、河北武强、陕西凤翔县等。杨柳青年画开业最早,扩展到周围地区,在兴盛时期出现很多家,并有分号,将作品曾运销国内各地。在当地正是“家家都会点染,户户全善丹青。”光绪前后的著名画师有:高桐轩、张俊庭、周子贞、戴立山、张祖三、王本意、成三谢、王葆真、徐少轩等等。姑苏桃花坞的年画同样,民间画工艺人有较高的水平,镌刻又能绘画者被称为“能手”。还有四川绵竹、福建漳州、广州、佛山等地年画也各具特点,风格别致。他们不仅在国内推销,而且远销越南、缅甸、菲律宾、印尼、新加坡等国家。全国的木版年画共同特征为内容体裁广泛,代表人们的愿望、理想,暗含吉祥、欢乐,美化生活。在构图上多具象征意义,运用概括夸张的手法,具有热烈鲜艳的装饰艺术效果。总之,有风云大事,也有里巷所见,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是东方艺术中的一束鲜花。在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入侵者带来便宜的“洋货”,如纸张(洋连史纸)、洋色及“西方石印”等,特别是现代印刷技术的广泛应用,民间木版画趋向衰落,但是木版年画有着独特的艺术美和内容,直到解放后仍在流传。

现代木刻版画是由鲁迅先生倡导而发展起来的,1931年鲁迅在上海长春路开办“木刻讲习会”,随之在上海先后成立许多版画社团。由于版画历史悠久,简便易行,具有可以复制的特点,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时期,踏着与历史前进的步伐,做出过巨大贡献,可以说是革命的艺术,是打击敌人的宣传武器,是鼓舞人民走向胜利的法宝。如古元《减租会》(图9)、力群《饮》(图10)、邵克萍《一件小事》(图11)、赖少其《准海煤城》(图12)等等。(全文完)(责编:石晓)

中国民间年画色彩的艺术特色 篇4

一、中国民间年画

年画, 顾名思义, 就是过年 (春节) 时张贴的画。旧时候, 每当春节来临,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的时候, 家家户户都把房院打扫得干干净净, 在堂房、卧室、窗旁, 门上以及灶前、院内的神龛上, 贴上焕然一新的年画, 既用以创造喜气洋洋的新年气氛, 又借以祈求上天赐给幸福, 消除灾祸与不幸。年画是艺术领域中我国特有的且为广大人民所喜爱的一个画种。花纸铺里出售, 四张为一堂, 皆彩印戏出, 全本团圆。它最初是以木版来印制, 每到过新年的时候家家户户将画贴在门窗或屋子内墙壁上, 来装点节日。

古书里记载, 传说很久以前, 有名叫神荼、郁垒的两个兄弟, 专门监督百鬼, 发现有害的鬼就捆绑起来去喂老虎。于是黄帝就在门户上画神荼、郁垒的像用以防鬼。这个神话就是后来“门神”画产生的缘由。据说唐代皇帝曾命吴道子画钟馗像, 并摹刻出来分赏给大臣贴挂以辟鬼。关于“门神画”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时, 宫中闹鬼, 李世民吓得心神不定, 他手下的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便一个持剑、一个拿叉, 昼夜替李世民站岗壮胆, 宫中才平静下来。李世民觉得这两位大将太辛苦了, 便令画师把二位将军的威武形象绘在宫门上。后来这个形式就流传到民间。

年画体裁多样, 却以“门神”形式出现为最早。其根本原因是, 由于人类的不断进化及生产方式的发展, 逐渐脱离了原始的生活方式, 但是对昼夜、雷电、猛兽、毒虫之祸害等现象, 恐惧心理并未消除, 仍不能用科学来理解, 所以才尝试着在门上画虎和“神荼、郁垒”二神之图像, 用来拒邪于门外。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 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 人们的精神和物质生活也在逐歩改善和趋向科学与文明。从最初辟邪驱鬼——“门神”的基础上, 逐渐地增加了吉祥如意、多子多寿、娃娃仕女等象征吉利的木版年画。

二、中国民间年画的色彩艺术特色

民间年画以活泼、鲜明、热烈为主, 冷峻、阴暗、平和为辅的色彩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表达丰富多彩的内容, 一直受到百姓的青睐, 通过我们对民间年画色彩和艺术形式的观察, 我们大致可以把它们归纳为色彩的表现性、象征性以及装饰性。

(一) 中国民间年画色彩的表现性

色彩是一种视觉神经刺激, 它的产生是由于视觉神经对光的反应, 色彩构成包括三种要素, 即:被观察的物质、光的存在、观测者的感受。我们看到的色彩, 事实上就是以光为媒体的一种感觉。绘画者以观测者的心理和视觉出发, 用色彩表达人的真实情感。民间年画色彩是在超越中国画色彩单一的束缚, 将自然界的五彩缤纷夸张地表现在画面上。实际上是源于人本能的色彩反映, 它以表现喜庆气氛为整体基调, 设色讲究明度对比、补色对比、纯度对比、色彩冷暖对比以及构图, 色彩的面积比例搭配, 强调色彩特有的张力、刺激性和表现性。色彩的整体效果是鲜明、热烈、明快的。

在民间年画中, 广大民间画工基本上是继承古人从本能出发进行的色彩选择, 本能的色彩冲动往往使他们在创作中突破地域性或集体色彩的影响。中国民间年画色彩以亮色调表现对生活的强烈热爱。民间画工常以“画画无正经, 新鲜就中”表达人本能的色彩喜好。当我们展开中国民间年画的历史画卷时, 我们所看到的色彩, 给人的感受都是红红火火, 喜气洋洋, 大红大绿, 对比强烈, 热烈而鲜活, 亮丽而华贵的。年画作品都是以红、黄、蓝三原色为基础, 再组成几组色彩, 红—绿、橙—紫、蓝—橘黄 (金) 、黑—白, 把这些色彩相互交替使用。

民间年画给人总体的色彩印象几乎是鲜艳夺目、对比强烈, 以大红大绿为主色调, 但仔细观察你就能发现不同的色彩艺术表现着不同的题材和内容。比如:

1.冷暖色调自由运用表现时事风俗

对于描写各地的风土人情、各行各业、万千世界, 以及百姓的田园生活之类的题材可以说都属于风俗时事类。我国的民间艺人们对这些不同的时间、人物、地点和不同场面气氛, 利用年画这一载体, 把这些优美、动人的场面用画笔记录下来, 所运用的设色手法随意性很大, 更趋向于自由化, 主体色彩多倾向于热烈的暖色调, 即使是冷色调的画面也多加嫩黄、白色、粉脂等明度较高的颜色, 使画面显得淳朴大方、鲜艳亮丽, 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利用写实的绘画手法, 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具有欣赏、参考价值的作品, 更留下不可估价的财富。

2.以红、黄暖色为主的色调表现吉祥喜庆

这类年画是十分普遍存在的, 民谣说, 二十八, 贴花花。中国人在过春节时, 是必贴年画的, 鲜艳多彩的年画烘托出了节日特有的喜庆气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庆贺重要的节日, 从而来表现节日的风俗传统以及庆祝喜庆活动的方式;二也是为了祝福节日吉祥如意, 借着节日的喜庆来祈祷生活中多子多福、财源不断、富贵高升、和美如意, 等等。这些年画作品在色彩的使用上大都以红、绿、黄等暖色为主要颜色, 色调的亮暗适中。而绘画方法则是借鉴中国画的绘画技法, 色彩饱和度很高, 画面力求色彩和色调的统一但却对比热烈, 在同种色或同类色中求细微的色彩、色调变化, 不显火爆急躁, 直接在白纸上作画 (即留白底子) 。例如《年年有余》《天仙送子图》《五福临门》《万紫千红》《松鹤延年》等作品都是使用此种色调表现方法。

3.以色彩分明的两组对比颜色作画

表现最为明显突出的就是门神画、佛像画, 它们是早期比较流行的一种年画。它们的色彩、色调不像吉庆类年画丰富, 并在同种颜色中寻求变化, 而是使用纯度较高的多组对比色来作画, 比如说:红—绿、紫—金 (黄) 、蓝—黄。色彩纯度较高且在作品的绘画面积又基本相等, 所以对比后便产生出强烈的色彩视觉冲击力, 达到独特的效果。

4.以暖色的亮色调描绘胖娃和美人类年画

这种颇为高调色彩艺术地展现出我国古人以胖为美、以素颜为美的传统审美理念。作品中人物胖娃娃和美女的脸、手臂、腿脚等裸露肌肤均描绘得白嫩无瑕, 略加粉脂来轻轻地烘托, 肌肤稚嫩如玉, 形象娇柔可爱。造线细如游丝, 背景空白较多, 用色喜加粉脂, 在降低色彩纯度的同时提高色彩明度。无论是人物、动物、花卉还是虫草鸟鱼都以暖色渲染, 都能表现出色彩的淡雅清新, 使画面干净明快。例如《四美图》《年年有余》《胖娃娃》《十美人放风筝》等均使用这种手法, 尤其是几百年来备受群众喜爱的《连年有余》盛行至今销量有增无减。

(二) 中国民间年画色彩的象征性

中国人在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感受、反应、欣赏和评价表现十分传统和内敛, 但其主观意识却要通过必要的形式表达出去。就绘画来说, 民间的年画画工们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些责任来, 他们大都以色彩作为一种特殊的象征符号, 以表现出中国人外表的喜怒哀乐和内心的思想情感, 因此对色彩赋予了特殊的情感和象征意味, 这些是年画的生命和灵魂。

中国民间年画, 它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祗信仰逐渐发展为驱邪纳祥、祈福禳灾和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活动, 表达了民众的思想情感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民间年画历史源远流长, 有着较多的产地, 流行也十分广泛, 而且拥有大量的读者, 曾经有过颇为兴盛的发展。无论是题材内容、刻印技术, 还是艺术风格, 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它不仅对民间美术的其他门类曾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且与其他绘画形成相互融合成为一种成熟的画种, 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我们对它的色彩特点进行研究, 这对于我们传承和吸取年画的精髓以及我们今天在现代绘画中的创新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 从人类源于本能对色彩的反应, 到富于感情色彩的艺术形式, 从地域的自然色彩的集体表象到个性色彩的抒发, 从我国民间年画色彩的特征上, 都可以看出中国民间艺术色彩的民族精神, 这种精神虽然说是原始的, 但也是最现代的。

参考文献

[1]《中国民间诸神》引蔡邕《独断》.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2]邓福星.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年画卷[C].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5.7.

民间年画 篇5

【关键词】年画元素;招贴设计;探析

一、年画元素的概念

年画是中国古老的一种民间艺术风格,清朝时期年画发展到了鼎盛,年画的寓意亦因此增加,由最初的门神、辟邪等简单的概念寓意又添加了多子多寿的吉祥寓意。直至民国初期,年画的表现方式开始不再是单一的艺术表现风格,出现了石印年画与国画工笔相结合的革命年画。广为流传,发展至各地,尤其成为抗战期间主要的宣传方式。新中国成立以后,艺术家与美术大师们挖掘新题材使用新艺术手法对年画进行再创造,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新年画。

二、年画元素在招贴设计中的运用

1.招贴设计

招贴顾名思义张贴招引,是以纸为载体的一种宣传产品信息的方式,由固定的规格和恰当的内容及明确的主题来表达一种产品宣传的信息。从而达到广而告之的效果,达到宣传目的的一种形式。招贴设计在现代又可分为社会公共招贴、商业招贴和艺术招贴,社会公共招贴是指以宣传社会公益为主,常常以人们共同关注的社会公共问题作为题材。商业招贴是指企业商家为了宣传自己的商品而进行的营销活动,以营利为目的,满足消费者进行的宣传。艺术招贴以推广文化、艺术、教育等活动进行的招贴设计,涵盖音乐会、各类展览及艺术中心活动的系列招贴。

2.年画元素与现代招贴设计的融合一个国家想要处在世界不败之地,除了经济快速发展之外,还要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不断的发扬我们民族的文化特色才能在国际化的同时不会失去自己的本真和韵味。民间年画元素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特色,把它与当下设计界流行招贴设计进行相互的融合,才能在保持了自己特点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招贴设计受西方影响巨大,本土化成为我国招贴设计极度缺少的一个特色。研究民间风格中的年画元素与招贴设计的融合是对中国民间艺术一种发扬和继承,使我国的现代招贴设计走向国际化。

(1)年画元素与社会公共招贴的融合年画元素应用甚广,与招贴设计完美结合,更加突出招贴设计的表现意义,增强招贴设计的宣传效果。年画元素与招贴设计融合成社会公共招贴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宣传革命,表达艺术工作者的爱国情怀,使用抗战中真实发生的情景选为题材,广泛有力的宣传了抗战期间的人心所向,为革命的胜利赢得了响应的号召。例如有的年画会采用抗战期间的真实人物为背景,肩上扛枪手拿国旗,身着抗战期间的八路军的衣服,人物特征明显,充分表现了当下的时代背景。图上在配上红色的显眼的标题文字保卫家乡,鲜明的表达了主题。积极响应了这个时代背景下的一种大众心理,保护自己的家乡,打倒外国侵略者的迫切愿望。抗战期间的年画元素与社会公共招贴完美结合,生动形象的表达了当下背景下的人民心理,呼吁了全国人民的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响应号召。

(2)年画元素与商业招贴的融合年画不仅仅能够与社会公共招贴融合,更能与商业招贴合二为一,完美的诠释想要表达的理念和宣传的信息。与年画元素相融合的更多的是挂历牌,每年过年期间大街小巷就会被各种年画充斥,尤其是挂历,具有新的一年的日期信息,还有备注黄道吉日,是人民每家每户逢年必备的日用品。比如挂历信息整张招贴首先入眼帘的是财神爷的形象,给大家送来财运送来吉祥的寓意,下面附上新年日历,寓意大家新的一年财运滚滚来。另外,公司将LOGO印在最上角,简单的明了的让大家了解了这个招贴的来源出处是我们的公司。达到了宣传企业文化的良好效果,同时在人民大众心理奠定了良好了企业形象,达到一种商业价值。

(3)年画元素与艺术招贴的融合年画元素应用广泛,除了商业招贴和社会公共招贴外还可以与艺术招贴相互结合,表达一定的吉祥等寓意,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艺术。如下图中运用胖乎乎的娃娃抱着鱼后面还有莲花的形象,寓意新的开始且生活美好,预祝大家连年有余的美好意愿。整幅画面色彩鲜明,寓意明快,象征多彩多姿的生活。

总结

年画出版与民间艺术产业化简论 篇6

关键词:年画出版;民间艺术;产业化

年画自战国起源、隋唐壮大到清代末期发展至巅峰,曾遍及全国,并远销东南亚等地。随着西方文化进入和现代化进程加速,审美取向逐渐多元化,年画发展前景危机重重。出于对年画这一濒绝民间艺术的热爱和无形的文化责任,笔者实地走访了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等年画产地,了解年画的发展轨迹、制作流程、困境、未来走向等,并综合运用出版学、民俗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知识,对年画该何去何从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思考。

一、年画概说

年画是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大众艺术样式,也是一种古老的雕版印刷产物,主要在年节之际张贴,用以表达迎新春、祈丰年的美好愿望。著名年画史论家王树村先生认为,“凡民间艺人创作并经由作坊行业刻绘和经营的、以描写和反映民间世俗生活为特征的绘画作品,均可归为年画类”。外国称年画为New Year Picture,在世界出版史上,年画为中国所独具,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年画由原始的木刻、手绘形式,逐步发展成版画型印刷品。它以独特的艺术样式和神奇的艺术魅力被海外誉为“古老的东方之花”。

二、鼎盛往事

年画是至今世界上读者最多的画种, 就算连续十年名列畅销书榜首的《哈利·波特》也无法与其媲美。年画内容喜庆欢乐,线条粗犷苍劲,色彩厚重鲜明,形式浪漫活泼,凝聚了中华民族众多的民俗风情和审美情趣,承载着无数难以割舍的民族情结。从战国起源到清末鼎盛,年画产地纵横大江南北,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苏州桃花坞、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陕西凤翔、山西太原、四川绵竹、福建泉州和漳州、台湾台南、山东平度、湖南滩头、湖北汉阳、内蒙包头、云南大理和丽江等,其发行之巨大,题材之广博、风格之多姿、影响之深刻、生命力之顽强、艺术手法之斑斓、人文蕴含之深厚、信息承载之密集、民族心理表现之鲜明,非其他艺术形式能望其项背。

一般来说,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产生和发展,需要具备两个前提,即当时社会对这项艺术的强烈需求和产生这种新艺术的可能。北京大学的肖东发先生认为,中国在隋唐之际,年画产生的两个前提均已具备。

一是具备了年画产生和兴盛的主观原因。首先,年画集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朴素愿望。早期的年画带有浓厚的宗教气氛,被人们赋予避邪驱鬼的功能。其次,年画易读的特性适合劳动人民需求。年画常常以两三个独立的形象组合成一句谐音的成语。如一匹马、一只蜜蜂和一只猴子组合成“马上封侯”的谐音,一只喜鹊和一株梅树组合成“喜上眉梢”的谐音,一丛莲花和一条金鱼组合成“连年有余”的谐音等。这些本来毫不相干的图像经过巧妙组合,却产生了意趣横生的效果。

二是年画具备了产生和兴盛的客观条件。首先,我国历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对年画影响巨大。画本是年画的根本,直接影响到年画的质量。古代不少画家热衷于年画创作,促进了年画水平的提高。如南朝刘琰的《少年行乐图》可谓画家绘制年画之先声。清末民初,钱慧安、周暮桥、吴友如等一批画家还曾受聘于杨柳青、桃花坞等地的画坊,客观上促进了年画的发展。其次,雕版印刷术为年画的发展繁荣奠定了技术基础。佛教在中国各地的广泛传播使得雕版印刷技艺日益纯熟,也促进了年画的复制由原来的手绘到半印半画,最后发展到多色套版印刷的形式。再次,纸的发明与改良为年画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最好的载体。年画印刷需要大量轻便廉价的复制材料,简牍价廉但笨重,丝帛轻巧却稀贵,直到东汉蔡伦对造纸术进行改造之后,纸便开始广泛用于书写和印刷。第四,墨为年画的印刷提供了主要的复制材料。东汉时期,开始有了以松烟或油烟加动物胶制成的松炬墨。后来,三国时的魏国人韦诞总结前人的制墨经验,大大提高了制墨质量,为年画的印刷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困窘境遇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化浪潮迅猛冲击着各国的民族文化,以年画、剪纸、古琴、昆曲为代表的民间艺术正以一种令人心痛的速度飞快地趋向灭绝。

一是年画的生产、销售萎缩。在天津杨柳青,一家在清代光绪年间开设的“义成永”画铺,在鼎盛时期单是刷版的工人就有20多人,日产量达到20000张。如今那种繁盛景象早已荡然无存,画铺传人杨立仁老人只能在年节来临时印上几百张自用或增送亲友,过一把手瘾。湖南滩头年画在清朝末年民国初期有年画50多种,年画作坊108家,年产年画3000多万份,产品远销云、贵、川以及港澳等多个地区。如今滩头镇只剩下年迈的高腊梅年画店在勉强支撑,年产量也锐减到1万份左右,销售范围也缩小到贵州等少数地区。二是年画艺人后继乏人。清代之前,年画艺人曾是一个数目巨大的从业群体,但近年来却出现了断层现象,一些年画艺人因年迈体弱相继辞世,许多年画艺人纷纷改行,而年轻人却不想子承父业,只剩下几个固守年画的老艺人望画兴叹,年画的前景令人堪忧。

究其原因,一是年画背后文化心理的缺失。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对传统文化一直缺乏全面科学的认识态度,导致年画背后文化心理的淡化和缺失,“文革”期间更是达到顶峰,相当数量的人产生年画就是封建迷信的错觉,动摇了年画的价值标准。二是年画内容长期缺乏新意。在漫长的年代里,雕版年画常常是一块版刻好之后延续用上几十上百年。这种技术的优越性反而养成了一种技艺上的惰性,禁锢着年画的创新和发展。同时年画作坊里的版本大都内容单一,形式老化,改动非常有限。当年画的读者把目光投向风景、汽车、明星、卡通人物等时代内容的时候,雕版年画却长期滞后。三是现代生活习俗的改变使年画无处张贴。过去的民宅大都大门对开,特别适于门神的张贴,随着农村城镇化、城镇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屋门院门从原来的双扇式改为简便安全的单式防盗门,不便张贴年画。同时,现代化思潮还引起了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审美观的变化,他们认为传统年画贴在现代住宅雪白而光滑的墙上,已经很不合时宜。四是纯手工操作导致生产成本相对较高。近代以来,西方科技传入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遭到了洋文化的巨大挑战,采用纯手工雕版印制的年画更是首当其冲。1798年,德国的阿洛伊斯·森纳菲尔德(Alois senefelder)发明了石版印刷术,清代晚期开始传入中国。传统年画讲究慢工出细活,几乎全部采用手工操作,既费时又费料,成本也相对较高。由于采用石版印刷术,印制速度提高了上百倍,生产成本也大大降低,这给传统年画带来了致命的打击。五是年画技艺教育方式的失误。长期以来,各地的年画技艺属于商业机密,大都传子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对待竞争对手更是谨慎防范,故年画界有“宁赠十锭金,不撒一句春”(这里的“春”指画诀)的说法,各地的年画产地也很少交流。这样,一些珍贵的年画技艺也就随着年画艺人的去世而失传。

四、出路探析

单纯看年画的灭绝,并不会给我们的艺术群落乃至社会生活环境带来太大的变故。但是,年画的命运正是我国众多濒绝民间艺术命运的缩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笔者认为,年画这一类民间艺术遭遇的困境是内外因综合的结果。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是在年画灭绝之前进行有效的保护,再在保护的基础上加强创新。

1.年画迫切需要保护

一是呼吁世人关注年画命运。当前,年画保护的形势严峻,迫切需要利用电视、报刊、杂志等载体来广泛宣传年画文化品牌,唤起广大受众对年画的关注。二是发挥政府保护年画的主导作用。此前,我国已经全面启动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对年画在内的中国56个民族的民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进行地毯式的普查、登记、整理,但收效甚微。年画申报省级、国家和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比较踊跃,但大都没有资金支持,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对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遗产,按照逐级申报、专家机构或权威部门评估、政府审批的程序,给予相应的命名,把保护、开发、利用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三是建议成立年画博物馆。保护年画最紧要的办法,就是在年画没有失传之前,建立和完善年画艺术资料库。当前,年画正面临失传的危机,而让它复兴发展在短时间内不太可能。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摸清家底,通过文字、电子方式分门别类记录下来,与实物一起收藏展示在博物馆里,这是抢救年画和其他濒绝民间艺术的当务之急。在这方面,四川绵竹的年画博物馆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尝试,为其他年画乃至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四是年画可以纳入教育系统。建议有关学校特别是高等艺术院校应放下架子,把年画等民间艺术纳入校系学科建设中,邀请有造诣的年画等民间艺人走进校园,进行相关教学和研究工作,有关部门也应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从政策上对学科建设给予承认。

2.年画应该创新发展

一味强调保护,年画就只能成为博物馆里的展品,其艺术生命源泉就会枯竭。因而,应该在保护的基础上,探索年画的发展与创新之路。从人类历史看,新旧文化交锋,表现出来的往往不是取代而是共存,正如网络技术出现后,网络出版物的产生并没有取代传统出版物一样。虽然年画的发展出现了低潮,但千百年来沉淀的“年文化”、“年心理”还依然存在,采用古老雕版印刷技术印刷的年画,依然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年画仍然蕴涵着巨大的市场。新年画《毛泽东去安源》《一代伟人邓小平》创造的奇迹,说明年画不是没有存在的价值,而是应当寻找一种合适的方式去保存和发展自己,我们可以从产业化的角度找到年画新生的力量源泉。

一是年画的内容应该应时而变。民族的也是国际的,《哈里·波特》《金刚》可以走进来,年画也可以走出去。一是年画生产者应该调整年画的主题,以国际化的战略眼光瞄准市场组织年画生产,准确地选定受众感兴趣的题材,不断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二是可以不断丰富年画的载体。以前的年画主要限制于纸张,纸张有其特长,生产成本较低;但也存在缺点,忽略了年画质量,而且比较单调。可以拓展年画的印刷载体,如生产出年画挂历、年画扇子、年画恤衫、年画风筝及其他旅游纪念品等,像四川绵竹市就成功举办了一场年画时装秀,把年画印在衣服上,增强了年画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可以采用现代科技为年画增辉。年画生产者可以采用现代媒体技术,不断推陈出新,来提高年画产品的科技含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其附加值。如在天津杨柳青镇明清街的年画店铺里,出现了丝网印制的传统题材年画,初看与传统木版年画没有什么区别,但是这种年画大大降低了印刷成本。同时也要变革年画的印刷工艺和材料,便于提质和保存。四是应该好好包装年画。长期以来,我们的包装意识是非常单薄和欠缺的。年画如果不屑包装或包装低劣,不仅影响市场销售,而且对年画的定价也有很大的影响。以前的年画主要采用单张、简装形式,如果采用装裱工艺对其进行全面而精美包装,价值就会成倍增长。目前,一批手工印制的精美的木版年画原作,经过装饰设计,制作成包装高档、装裱雅致的盒装书、册页、挂历、装饰画、书签、扇子等,成为了很受欢迎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和传统文化韵味的礼品。五是应该更新年画技艺教育模式。濒绝的年画珍贵,即将失传的年画艺人更为珍稀,应该加强对民间艺人的保护。针对传统民间文化严峻的生存状态,上海在全国率先向一批民间艺人颁发“艺术津贴”,保护这些年画老人。同时需要培养年画新人,加强年画文化的教育与普及工作,夯实民间传统文化发展的社会基础,在这一方面,高等院校美术专业、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均有责任。六是可以促进年画与旅游的联姻。作为一种神奇的原生艺术,促进年画和旅游的结合,是保存和发扬年画的一种尝试。通过突出年画的艺术性、纪念性、收藏性,让“古”的现代化,让“死”的活起来,切实吸引旅客,留住旅客。如天津杨柳青把年画作为旅游的重要资源进行开发,杨柳青年画馆已全部正式对游客开放。人们可以在杨柳青年画馆看到民间艺术瑰宝杨柳青年画制作流程,有兴趣的游客还能参与年画现场套印制作。七是积极开拓年画新市场。目前年画市场主要分化为农村和城市两个市场,年画农村市场的严重萎缩与年画市场的城市化转向趋势明显。农村市场仅保有贵州、河南、江西等少数省份的部分地区,而城市市场的潜力倍增,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回归意识的抬头,使得蕴含文化韵味和乡土气息的木版年画开始成为现代居室装饰艺术的内容和高雅的礼品。八是加强对年画版权的确认和保护。与图书、影视等版权意识相比,人们对年画的版权保护意识还非常淡薄,但创作一幅高质量的年画很不容易,抄袭起来却很简便,这样肯定会影响创作者的积极性。可喜的是,民间艺术的价值已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正在健全完善中,这对于年画艺术的版权保护无疑是个好消息。

四、结 语

中国是印刷术的发源地,在人类印刷史上树起了划时代的里程碑,却没有成为现代印刷业的发祥地,令人扼腕叹息;中国是出版大国,却没有出现一家像贝塔斯曼、汤姆森、皮尔森这样的大型出版集团,让人深思。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通过对年画的研究,笔者期望打开一扇研究和探讨民族民间艺术产业化的窗户,找准一条应对现代化冲击的路径。

(文新良系湖南大众传媒学院讲师、湖南电视台记者;郭云杰系湖南省长沙市发改委法规处处长、中南大学商学院博士生)

参考文献:

[1] 薄松年.中国年画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6.

[2] 潘吉星.中国、韩国与欧洲早期印刷术的比较[M]. 北京:科学出 版社,1997.

[3] 绵竹年画欲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专家:切勿丢掉艺术传承[N],中国 广播网,2012-05-09.

[4] 郭云杰,唐凯芹.从滩头年画看中国濒绝民间艺术[J].人大复印资 料中心《造型艺术》,2004(4):51~53.

[5] 郭云杰. 印刷工艺视野下的中国年画变迁[D].[硕士论文].湖南师 范大学图书馆.湖南师范大学,2006.

[6] 武强.年画产业化发展的研究[J],新农村,2011年(5).

浅析民间木版年画的几点属性 篇7

一、民间属性产生的区别与局限

民间木版年画需要被我们重新认识, 重新解构, 不仅是因为它的特殊性被列入国家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它的自身承载着以“民”为主要对象的“民”的社会生活、生产和发展变迁的信息。这一点也可以被认为是承载着一个广泛的大众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而它的形成主要是建立在它的几种特殊的属性上。首先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它的民间性。所谓民间性, 是指它非官方不隶属于官方统筹的文化发展项目。这一点在我国文化艺术史上是有证可取的, 如:宋代的“院体画”和宋元时期的“院本戏”, 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受官方政府机构的统筹, 也随之会有相应的创作条件和发展指向;[3]所以民间性是民间木版年画和其它艺术门类最大的区别。它主要是民众自发的行为, 或者说是民众精英们为生计而产生的自发行为, 是带有较强的实用目的和商业目的的;这在民间木版年画的销售与传播上的表现尤为突出。民间木版年画以“年”为中心, 作品大多都表现民众的生产、生活以及对来年的期望和生活的夙愿;但均在春节过年时张贴, 这无疑是表现出了它的实用目的, 也反映出创作者的商业目的。

另一方面, 民间木版年画的民间性还表现在它的文化非主流上。宋元至明清文化艺术创作的主要力量和主要方向还是依靠着宫廷画师和文人艺术作品[4];它代表着社会文化的主要力量和高层次的格局, 也是当时时代文化的集中体现;而民间木版年画依然是为过年而创作印制的。明清时代文化艺术的主流多是以宫廷画师和“吴门”“四王”“四曾”为代表、为坐标;民间年画的创作似乎与此无关, 继续沿着古老的传统一路向前。更为重要的是民间木版年画与社会精英文化之间的巨大落差, 当历朝历代的文化艺术精品被视为精英文化的典范在社会的支柱群体中传播、发展、传承创新时;民间木版年画依然以其低廉的价格和古老的技艺在民众间流传, 而永远没有可能与“二王”之书, “四曾”之画同入大雅之堂。这也许是民间木版年画局限性的重要表现, 正是由于民间木版年画的非官方、非主流、非精英、非高雅的局限性, 才使得他在数百年风雨历程中赢得了更多的观众和更广阔的市场。

二、民众、民俗属性的特殊含义

民间木版年画另一个特殊的属性当属它的民众性, 民众性是民间木版年画发展的基础。从本质上讲, 民众是木版年画的终结者。民众的一切愿望和生产生活习惯以及所产生的影响都可以直接反映在木版年画创作过程中;一方面民众的需求范围和需求量可促使或制约民间木版年画的创作范围, 另一方面民众自然形成的审美观念会对其创作有促进和丰富年画作品种类以及内容的双重作用。这一点, 我们从当今仍在传承的诸多木版年画作品中就能够明确地看到民众的愿望和审美;因此才有了如:《年年有余》《一团和气》《骐骥送子》《升官发财》《日进斗金》等等, 这一系列标志性的年画作品。这些作品在题材上都属于民众夙愿方面和生产生活方面的, 在审美上也大多使用较为简单的线刻套色表现手法, 且颜色单纯、变化少;但却富有浓郁的民间气息。这些作品创作初衷显然不是为了艺术创作而创作的, 而是民众生活的实际需求。所以不论是在造型上、色调上、题材上、文化内涵上, 甚至是社会功能上均不能与传统文人画和其它高雅的艺术形式相媲美。这种现象不同于传统文人画的创作, 它生根于民众也必然成长发展于民众之间。这种具有较强实用目的和审美价值的并构, 促使民间木版年画长期以民众为创作重心, 并以民众为艺术品消费的最大群体;进而不断传承至今, 成为它自身的又一特殊属性。

再者就是民间年画的民俗性, 民俗性是民间木版年画长期发展传承的重要养分。民俗、民情无形中会渗透到年画作品中来, 成为年画创作的重要内容。不同地域的民俗民情能孕育出不同的年画内容, 我国现存的诸多民间木版年画作品中, 除去民俗性的作品外大多都难以突破吉庆寓意、故事戏文和神仙鬼魅的范畴, 不免单一和浅薄;而民众社会生活的变化和人情风俗的变化则会对民间木版年画创作产生影响。到了清末社会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的科技正在成为社会的主要生产力, 于是像火轮车 (火车) 、黄包车这样的新事物也逐渐被收进了民间木版年画中来。典型的代表作品有江苏苏州木版年画作品《苏州铁路火轮车》。[5]另外不同地域的民情民俗能呈现各自不同的年画风格和文化内涵。例如:陕西凤翔的木版年画作品中较为典型的就是《男十忙》《女十忙》。这组作品都是以农业生产为切入点, 反应了在农耕时代的庄稼男女生产生活中的不同分工和家庭生活中不同贡献。地处大山的凤翔年画中就明显强调了耕种和地方生产方式, 这些都与山东杨家阜木版年画有较大差异。杨家阜地处山东内陆, 临海较近, 常有耕种和出海等不同的生产方式并存;这种不同的民俗生产生活方式反应在年画创作中则比较明显, 在同类题材上对比就可见一斑。如:杨家埠木版年画作品《吉庆有余》, 因为在杨家埠的民俗生活中鱼是常见之物也更为熟知;所以在造型上就明显的活跃且有水花的陪衬造型, 这是凤翔木版年画中所不具备的。等等诸如此类的风格差异都是民俗属性的潜移默化, 才进一步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造型体系和风格体系。正是有了民俗类作品的出现才使得民间木版年画自身得到了拓展、丰富和创新;也对这一边缘的画种赋予了现实主义色彩, 从而使它更完善、更有分量、更耐人寻味。

结语

探索民间木版年画本源的文化价值和传承出路, 为它寻找出一条适于当下文化背景和市场规律的出路, 这将是当下或未来作为传承者要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们只有结合它的几点特殊属性进行综合的思考, 才有可能找到妥善解决好保护、传承和发展之间矛盾的具体方法;才有可能掌握好传承与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才有可能为民间木版年画创造更好的生存空间, 以期为它赢得更适合它发展的广阔天地。

摘要:民间性是民间木版年画和其它艺术门类最大的区别。它主要是民众自发的行为, 或者说是民众精英们为生计而产生的自发行为, 是带有较强的实用目的和商业目的的, 这在民间木版年画的销售与传播上的表现尤为突出。民间木版年画需要被我们重新认识, 重新解构, 不仅是因为它的特殊性被列入国家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它的自身承载着以“民”为主要对象的“民”的社会生活、生产和发展变迁的信息。

关键词:木版年画,民间,属性,民众,民俗

参考文献

[1]杨劲松《重叠肌理》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7月66-67

[2]王伯敏《中国版画通史》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6月179-180.199-201

[3]王次昭《艺术学基础知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3p107

[4]祝重寿《中国插图艺术史话》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民间年画 篇8

每一个民族都因为文化而形成一个整体,变得牢不可破,所以文化的民族性或民族性的文化,是每一个民族它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文明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中国民族的特性就是在这些聚集了我中华民族长久以来所形成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信仰理念等等传统文化。所以说无处不体现着中国民众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民间艺术也是中国民族的代表性的标记,体现着我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也促进着中华民族不断的向前发展。

民间艺术本质上是属于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之间的文化艺术,艺术的创造者、制作者、销售者、使用者都是下层的普通民众。就是在这种生产也销售的产业链中,传统的民间艺术作为商品进行销售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形成。所以将属于民间艺术的年画资源产业化也是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的,符合历史前进道路的。

中原民间年画资源的产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下的一个大的趋势,年画资源如同所有民间艺术资源一样遵循着周期性发展规律,按照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焕发出新的饱满而旺盛的生命力。民间年画的人文特征,以及独特的题材内容、构图、设色、造型等艺术特征、版式规格都成为它产业化的价值和先决条件。这种起源在宋朝,有明确的200多年历史的版画资源以别具一格的形象,丰富的人物体态,绚烂的色彩表现,有异于别种民间版画资源的形式,呈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绘画特色。

年画作为民间艺术,最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它的“民族性”或“地域性,“民族”指的是我们整个中国民族的大的文化的共同体,年画的民族性在于版画这种载体的表现形式,以及在版面当中表现的符合我国传统文化脉络的土生土长的题材内容。中原民间年画的产业化是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一个发展趋势,它不仅可以作为文化传承的一种发扬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市场多元化发展的模式,也是具有中国标记的产品走向世界的机会。

一、首先,产业化的出现适应了“全球化”趋势的发展

文化产业化是发展先进文化,满足民众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全球化的概念是从上个世纪60、70年代开始的,首先开始于经济的领域。之后波及到文化领域,在文化上随之也引起了,与“全球化”想对应的“民族化”、“区域化”,趋势了人们对于本土文化的再认识。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在面对全球化的进程时要做到的就是适应世界,适应市场并要展现出足够的民族性,文化产业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必然趋势。

二、其次,这是发展民间年画的一个必经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伴随着农耕时代的远去,很多民间年画文化淡出人们视线,成为一个遥远的轮廓。文化的产业化就是将木板年画重新推出人们的视线,文化传播的物质化表现为产品的输出。就中原的民间工艺文化而言,年画是当地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产业化是在读懂中原民间的传统文化的意义并体会其本土特殊文化引发的新鲜快感,即文化在产业化后因为可以随文化实物产品到达更广泛的区域从而引致的本土文化的扩散效应,这是伴随的文化产业化面对市场后会出现的一种捆绑式的地域名牌销售。

三、再次,产业化框架下的法律保护无形的知识产权

河南省政府也在进一步加大对民间工艺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鼓励挖掘、保护、改造民间特色传统工艺,提升特色产业。在浩如烟海的民间工艺文化世界里,中原民间年画有着巨大的可开发资源和价值,但是即便是瀬临消亡的技术也很难得到优先的尊重和照顾,年画技艺的传承人就是文化的活体化石,他们的独门技艺或者独家秘方是需要相关法律政策的保护的,他们的地位也要受到正规的待遇,特别是形成产业化,更是要加大法律规定,强制性的保护这种无形的知识产权。只有他们的权利得到了保护,文化的产业化才真正的具有地域的独特性和新颖的市场路线。

四、最后,产业化是吸引各方面人才保证木板年画生命活力的重要保证

在传统的经营模式中,艺术传承人他既是年画的构思者、制造者又是技艺的传承人,同时还兼具这艺术文化的传播,甚至还有销售。这种多元化多身份的发展使的民间艺术的发展十分脆弱。一旦技艺传承人失去了创作欲望或者能力,那么这门艺术就会真正的消亡,断层。这样传统的模式是不适应其发展的,通过产业化的发展,势必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中间来,强化民间艺术的传承力度和传播意识,使民间艺术在未来的发展是可行的。

民间年画 篇9

年画是中国古老的一种民间艺术风格,清朝时期年画发展到了鼎盛,年画的寓意亦因此增加,由最初的门神、辟邪等简单的概念寓意又添加了多子多寿的吉祥寓意。直至民国初期,年画的表现方式开始不再是单一的艺术表现风格,出现了石印年画与国画工笔相结合的革命年画。广为流传,发展至各地,尤其成为抗战期间主要的宣传方式。新中国成立以后,艺术家与美术大师们挖掘新题材使用新艺术手法对年画进行再创造,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新年画。

二、年画元素在招贴设计中的运用

1. 招贴设计

招贴顾名思义张贴招引,是以纸为载体的一种宣传产品信息的方式,由固定的规格和恰当的内容及明确的主题来表达一种产品宣传的信息。从而达到广而告之的效果,达到宣传目的的一种形式。招贴设计在现代又可分为社会公共招贴、商业招贴和艺术招贴,社会公共招贴是指以宣传社会公益为主,常常以人们共同关注的社会公共问题作为题材。商业招贴是指企业商家为了宣传自己的商品而进行的营销活动,以营利为目的,满足消费者进行的宣传。艺术招贴以推广文化、艺术、教育等活动进行的招贴设计,涵盖音乐会、各类展览及艺术中心活动的系列招贴。

2. 年画元素与现代招贴设计的融合

一个国家想要处在世界不败之地,除了经济快速发展之外,还要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不断的发扬我们民族的文化特色才能在国际化的同时不会失去自己的本真和韵味。民间年画元素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特色,把它与当下设计界流行招贴设计进行相互的融合,才能在保持了自己特点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招贴设计受西方影响巨大,本土化成为我国招贴设计极度缺少的一个特色。研究民间风格中的年画元素与招贴设计的融合是对中国民间艺术一种发扬和继承,使我国的现代招贴设计走向国际化。

(1)年画元素与社会公共招贴的融合

年画元素应用甚广,与招贴设计完美结合,更加突出招贴设计的表现意义,增强招贴设计的宣传效果。年画元素与招贴设计融合成社会公共招贴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宣传革命,表达艺术工作者的爱国情怀,使用抗战中真实发生的情景选为题材,广泛有力的宣传了抗战期间的人心所向,为革命的胜利赢得了响应的号召。

例如有的年画会采用抗战期间的真实人物为背景,肩上扛枪手拿国旗,身着抗战期间的八路军的衣服,人物特征明显,充分表现了当下的时代背景。图上在配上红色的显眼的标题文字保卫家乡,鲜明的表达了主题。积极响应了这个时代背景下的一种大众心理,保护自己的家乡,打倒外国侵略者的迫切愿望。抗战期间的年画元素与社会公共招贴完美结合,生动形象的表达了当下背景下的人民心理,呼吁了全国人民的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响应号召。

(2)年画元素与商业招贴的融合

年画不仅仅能够与社会公共招贴融合,更能与商业招贴合二为一,完美的诠释想要表达的理念和宣传的信息。与年画元素相融合的更多的是挂历牌,每年过年期间大街小巷就会被各种年画充斥,尤其是挂历,具有新的一年的日期信息,还有备注黄道吉日,是人民每家每户逢年必备的日用品。比如挂历信息整张招贴首先入眼帘的是财神爷的形象,给大家送来财运送来吉祥的寓意,下面附上新年日历,寓意大家新的一年财运滚滚来。另外,公司将LOGO印在最上角,简单的明了的让大家了解了这个招贴的来源出处是我们的公司。达到了宣传企业文化的良好效果,同时在人民大众心理奠定了良好了企业形象,达到一种商业价值。

(3)年画元素与艺术招贴的融合

年画元素应用广泛,除了商业招贴和社会公共招贴外还可以与艺术招贴相互结合,表达一定的吉祥等寓意,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艺术。如下图中运用胖乎乎的娃娃抱着鱼后面还有莲花的形象,寓意新的开始且生活美好,预祝大家连年有余的美好意愿。整幅画面色彩鲜明,寓意明快,象征多彩多姿的生活。

总结

年画元素是中国民间风格一种博大精深的艺术,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和象征力。不仅仅是与社会公共招贴、商业招贴和艺术招贴相互融合,在现代很多平面设计的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与发展。对中国的年画元素好好的运用和挖掘,结合现在高超和精湛的艺术表现手法定能会将我国年画元素发扬光大。努力把我国的招贴设计与自己的独特文化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独特表现语言。打造更有力的更有特色的现代招贴设计。

参考文献

[1]王勇.《民间年画在现代招贴设计中的应用探析》.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9月.

[2]杨蕾.《中国民间年画在招贴设计中的现代演绎》.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5月.

民间年画 篇10

一、朱仙镇木板年画与当地的习俗

开封曾是北宋都城, 岳飞在朱仙镇率军大败金兵, 一代忠良, 赤心报国却被奸人所害。人们为纪念岳家军, 在此修建了岳王庙, 现在的朱仙镇木版年画社便设在岳王庙里。明清时期, 朱仙镇木版年画作坊众多, 超过三百余家, 其产品畅销全国, 朱仙镇成为具有深远影响的木版年画中心。朱仙镇年画是中国木版年画中的鼻祖, 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潍坊杨家埠三地的年画与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堪称中国四大年画, 并受其影响。当地大众审美多从实用出发, 以表达其美好的愿望,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形式不尽相同, 成为一种风尚。百姓为表现对英雄的喜爱, 镇邪除妖, 年画有《岳飞战杨再兴》《秦琼、尉迟敬德》等, 其中门神最多的数秦琼、尉迟恭两位武将, 他们的衣服、动作不同的版式达20多种;为祈求人寿年丰、吉祥安康、招财进宝, 如《钟馗》, 有避邪祛灾之意, 《福禄寿》象征着幸福、发财、长寿, 《加官进禄》提升官职, 增加俸禄等。朱仙镇木版年画还有些题材是取自民俗活动, 比如传统过小年会张贴灶神的年画, 要用麻糖等食物拜灶神, 全家祈祷灶神能够“上天言好事, 下界保平安”。

二、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特征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题材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辟邪赐福, 避开不好的事物, 祈求幸福降临;第二类是吉庆民俗, 表现喜庆的事和民间风俗;第三类是戏曲、民间传说或历史故事。其特点概括有五点, 一是用线较为粗犷、纯朴、厚实, 采用铁线描技法, 粗中有细, 粗细相间, 宁折不弯, 具有当地特有的风格气势;二是人物形象采用夸张的手法, 头大身子小, 比例失调但视觉和谐;三是构图饱满紧凑, 采用传统构图方式, 讲究左右两边对称;四是内容多以门神为主, 正面人物较多, 严肃端庄, 表现英雄人物时彰显一身正气, 忠诚朴实, 纯正无私;五是色彩艳丽, 使用传统工艺颜色的配方, 用色大胆, 对比强烈又自然统一。

朱仙镇木版年画印制沿用古法传承, 多为雕版水色套印, 大多为六版一套, 有的多至九版。年画中整个画面看起来饱满紧凑, 构图上空下实, 多追求均衡、对称的图案。空白处以店名、画题、寓意吉祥的动物、花卉、云纹等装饰。人物无媚态, 富有民族色彩。其色彩以暖色调为主, 常用的有红、棕、黄、紫, 黄色与紫色为互补色, 两者搭配打破了民间的“黄配紫, 难看死”, 颜色厚重艳丽, 对比强烈, 与过年的气氛相对应。人物面部多用红色眼皮、白色脸, 用透明水色套印, 套版印刷后微显木纹, 也是当地年画的特征之一。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当地百姓的一种家庭收入的商品, 经历了由盛到衰, 随着对民间艺术的重视, 又有衰转盛, 为适应市场, 不仅在年画的题材上多样, 而且要适应市场经济变化, 有所收益的同时又要符合大众百姓的需求。

三、朱仙镇木版年画表现出的民间审美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我国民间逢年过节时张贴的一种民间画类, 不仅是河南省传统的优秀民间美术代表, 在全国木版年画中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年画的制作方式多样, 木版年画是在雕版技术发展后兴起, 一版多印模式批量生产, 价廉物美, 因为有除旧迎新、美化装饰、营造节日、祝福新年的喜庆气氛, 颇受大众欢迎。朱仙镇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城南开封县境内, 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 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人文特征。当地的木版年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其作为民间艺术, 无论是加工材料、加工工艺, 还是民间艺术物象的形象特征和实用功能, 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下的人文环境。木版年画在创作方式上与专业的绘画创作有着本质的区别, 劳动者集体的社会生活的需要是其创作的基础, 并能表达其美好的愿望。年画的种类与张贴形式相关, 不同人的房间常贴不同种类的年画, 孩子居室常用《刘海戏金蟾》《五子登科》《五子夺魁》, 已婚子女房门贴《天仙送子》《三娘教子》, 中年人房门贴《加官进禄》《上官下财》《步步莲生》, 老年人房门贴寿星和松鹤延年之类的相关内容, 这些题材不同的年画表达对家人的关心和祝福。当地生活的劳动者, 其实践也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朱仙镇年画将紫色的使用发挥到极致, 虽然紫是一种比较刺眼的色彩, 一般的彩色画面都摒弃此色, 但朱仙镇木版年画为了突出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 非常规地使用这种色彩, 将紫色与其他色彩并用, 达到了另外的一种艺术效果, 它使画面和人物显得鲜亮、耐看。多种对比色的巧妙结合, 这种独特的色彩表现形式别具一格, 概括表现了社会生活的审美需求, 是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而不是为色彩美而美。这里区域性特征尤为明显, 表现出社会文化传统生活习尚, 构成当地文化的丰富多彩。大众审美以大多数人的审美习惯为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大众视野及消费也随之改变, 审美动机也更为强烈。朱仙镇木版年画所体现的功能和审美标准, 是建立在区域内的社会文化基础上, 综合劳动者的风俗习惯、生活需求以及当地物产等因素, 审美在这一区域内有着特殊的表现。

四、总结

朱仙镇木版年画代表着中原地域的艺术文化, 与当地群众性格、审美联系紧密, 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年画中线条粗健有力, 木刻朴实, 颜色浓重, 具有乡土气息和中原木版年画独有特色, 不仅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还有艺术收藏价值。作为民间美术的木版年画用料也许简朴, 但能体现出美的造型, 是大众普遍喜爱的艺术形式, 与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心灵融为一体, 呈现出一种独特创意和劳动人民的审美。

摘要:中国的广大劳动人民用智慧创造了属于自己阶层的生活文化, 这种文化源于生活, 反映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和生产生活状态。民间大众审美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表现出质朴的审美观念, 体现出广大人民群众艺术生活的丰富多彩。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不仅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 还代表了当地民风和民情, 从生产、发展、演变中反映出民间大众审美文化。

关键词:木版年画,民间艺术,审美文化

参考文献

[1]郑伟忠, 叶玮.地理环境对民间艺术的影响初探[J].民族艺术研究, 2008 (11) .

[2]周跃西.朱仙镇古版年画中五色审美的偏色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 2003 (03) .

[3]严瑞彬.朱仙镇木版年画的题材内容及象征意义[J].美术界, 2011 (05) .

[4]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 2009 (02) .

民间年画 篇11

[关键词]:民间年画 平面设计 启示

民间年画与平面设计看似不相关的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其实在内涵与灵魂方面还是存在许多相通之处的。民间年画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涵盖中国许多语言符号,也是中国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最具有独特性的艺术瑰宝之一,而现代平面设计风格的理性化和高功能化对其与民间年画的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吸收民间年画的基础之上,发展平面设计。本文就年画的发展创新、 平面设计中对年画色彩的和年画文化的运用等几个方面分析阐释了现代平面设计的运用理念。

一、我国民间年画的发展与创新

民间年画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千年之前,那时候,虽然没有系统的年画理论,但是,年画却是客观存在的,由早期用来崇拜神灵到后来逐渐发展成欢快喜庆地装饰生活环境的境地。在汉代时期,就已经存在关于“贴门神”的记载了。民间年画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在不同时期,对于年画的解释也各不相同,王树村先生将年画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定义,因为主要是在新年之际来张贴,因此被称为年画。而各个地区和各种民间艺人用来反应民间生活的绘画作品都能被称为年画。先秦两汉时期,信仰宗教的有祭祀的习俗,而很多艺人或者老百姓将神荼与郁垒兄弟二人画在木板之上用来驱逐鬼魅,因此,神荼郁垒也是最早的年画对象。东汉时期的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对年画中的人物流传至后代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到了隋代后期,木板年画由于受到木刻书籍技术的冲击,应运而生。到了唐代时期,画目开始繁多,年画中的人物画也开始获得发展。年画已经不再仅是宗教的附属品,而是成为用来反应百姓生活的民间艺术品了。辛亥革命对于民间年画的发展来说是个打击,由于受到战乱等其他时代因素的影响,在上海起源的石印年画很快就发展到了天津等地。在此期间,以上海的老月份牌作为代表的年画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一大批名家也由此而产生,因为月份牌本身具有纸张成本价格低廉等特点,因此发展得很迅速,符合当时农民的消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木板年画的发展。因为它具有流传范围广和成本低廉等特点,很快就成为商用广告宣传品。这也是民间年画第一次和商业相交融。抗战时期的年画大都反映抗日和劳苦大众这两个主题。新中国成立后,年画艺术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之上,继续革故鼎新,创造了一大批反应新社会种种风貌和新思想的作品。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民间年画逐渐表现出了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也逐渐与其他外来艺术相互交融,材料和创作手法上都有了全新的突破和进步。旅游和各种集会都让年画在吸收先进社会发展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完成创新。年画的产生、发展、创新并不是单一和停滞不前的。它与各个时期的社会发展离不开,更与广大百姓和民间艺术家分不开,是他们的共同努力才创造了我国民间年画的一个个传奇。

二、民间年画的色彩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年画的色彩艺术作为主要的一个领域,有着鲜明和大胆泼辣等表现特点,不但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寓意,还大大冲击了装饰性的视觉。山东潍县和平度的年画多喜欢采用大绿大红的主要基调,强烈的表现出极大的对比,而杨柳青之类的年画在年画群组中则有几分胭脂粉的气息,在所选用的色彩上大都清淡、典雅,用草绿、粉红等色彩穿插其中,能够起到协调画面的效果,这种有着民间特点的色彩运用技巧,对现代平面设计在色彩方面的使用有着参考作用。朱仙镇的木板年画采用了刚柔并济的色彩搭配方式,不仅仅表现出了朴实的民风,还将欢乐的旋律也无意间的表露了出来,这种表现手法对于现代的平面设计来说,无论是在标识设计,还是广告招贴方面采用这类色彩对比的方式,都是一种大胆有意义的创新。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只要能够在清晰分析民间年画在色彩运用上的种种技巧和规律之后,再经过平面设计系统理论的知识指导后,一定能将色彩方面的知识恰到好处地运用的。

三、民间年画的文化表现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民间年画在表现技巧和所选题材上具有艺术的审美效果,就其本身所选内容而言,还有这强大的文化功能,视觉语言的运用将社会和自然混为一体。中华民族特有的人生态度和审美心理造就了年画语言的独特艺术思维。我们所熟悉的中国银行标志,它就是将中国古钱币文化活生生地运用事例,图形采用的是圆与“中”字的完美结合,寓意为天圆地方,不仅有着浓厚的含义还具有中国独特的年画风格。而平面设计中的年画文化不仅只是在形态上对其模仿和刻画。在著名的《丰收图》中,美术家黄妙发还用独特的表现手法将一片丰收祥和情景展现在人们眼前,更重要的是该作品中的女子怀抱鲤鱼和水果篮中的蜜桃都是传承了民间年画中的“年年有余”等深刻文化韵味。设计师在这幅作品中,没有对年画中的形象直接引用,而是将现代平面设计的相关知识与民间年画中的文化表现技巧相结合,才创作出了这一佳作。

结语:

民间年画独特的发展历史让其本身带着浓厚的中国印记,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现代平面设计在对民间年画的学习过程中提供了浓烈的文化内涵,平面设计作为一个同时具有创造性、功能性、艺术性等特点的设计艺术形式,为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点。西方的平面设计理论的介入,让许多平面设计师在技法的使用上高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国年画中的图文形式能够让我们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记忆,也让我们平面设计的位置得到了重新的确立,如果一个设计师不能从自身的语言或者文化角度来进行设计和创新,只一味的接受新的理念,那么他的作品必将只是空穴来风,毫无基础,毫无深度。现代的平面设计只有在吸收了中国传统年画中积极有益的部分后,结合自身特点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才能具有更加持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晁佳.传统年画对现代平面设计中色彩的影响[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1)

[2]陈隶静.中国民间年画与传统艺术的渊源关系——以山东潍县杨家埠木版年画为例[J].飞天,2010(12)

[3]孔俊峰.浅谈中国民间年画[J].青年文学家,2010(20)

上一篇:第三方物流项目管理下一篇:建筑艺术与技术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