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体育

2024-05-26

民间体育(精选12篇)

民间体育 篇1

1 前言

社会在不断进步,学校体育也在不断发展,《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是学校体育理念的革新,它又充分体现了课程内容的时代性、选择性和民族性,课程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是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充分利用。目前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难以适应各地、各校的需要,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育课应充分开发和利用民间体育项目,因地制宜的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可以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教育优势,体现课程的弹性,从满足学生的需要开展教学,贯彻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来提高课堂教学成果,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课题[1]。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育课程主要依据国家制定的大纲进行授课,这种集权机制的单一模式,很难照顾到所有学校的具体特点。结合民间体育项目,积极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课堂,不断丰富和完善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在实施国家和地方的体育课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当地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出的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发挥体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重要作用,对于推进国家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长远的作用。

对于经济相对不够发达的很多农村学校体育课程设施缺乏,提出对跳绳的研究,从而将民间体育活动——花样跳绳运用在体育教学中,来丰富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能力,也使特有的民间体育文化能得到很好的发展[2]。

跳绳运动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唐宋明清都有记载。陕西是跳绳的故乡,多次掀起跳绳热,先后举办了四届“西安跳绳大赛”、三届“省职工跳绳大赛”、三届“中学生跳绳比赛”和十六届“中小学三跳比赛”;在国内外举办了四百多期跳绳辅导班,培养了七万多名跳绳爱好者;应邀出访新加坡、香港等地;各新闻媒体报道了二百多篇次;荣获国家四项大奖;1999年陕西花样跳绳队赴京参加国庆五十周年庆典活动和第六届民族运动会,荣获表演项目技巧类一等奖。上了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实话实说”,新华社发了《跳绳王论绳经》的报导。为了进一步开展全民健身推广花样跳绳,陕西省民委、体育局决定:2002年陕西省第三届民族运动会,花样跳绳被列入正式比赛项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湖南工学院2007级大学一年级2个班全体学生,共98人,实验前学生对花样跳绳的掌握程度和兴趣见表1。

2.2 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文献资料查询法。

3 研究的思路

3.1 把兴趣转化为问题

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它也会因年龄、生活经验,社会机遇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别,学习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学会如何去探索,并培养学生的自我发现能力,从而逐渐把兴趣转化成问题,以此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应把发现学生的兴趣放在第一位,在各项活动中积极挖掘学生的潜能。只要学生对此种项目感兴趣了,才会进一步的去研究,通过研究来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3]。

3.2 把问题转化为学习

近些年来随着全民健身意识的增强,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接受、关注,并热衷体育,各式各类的健身场所不断地涌现,但最容易被大众人群接受的就是简单的体育锻炼方式,如:常见的健身形式,武术、跑步及民间民族的舞蹈等,随之民间体育活动也逐步地被开发出来,并引入学校体育课堂,花样跳绳的运用就是一项可行的措施,学生可以利用体育课、课外活动等进行锻炼与研究,将民间体育项目很好的发展。同时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问题,获得学习的自由与快乐。

4 研究过程

4.1 花样跳绳资料的收集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将2个班的同学分别分成四组,采用自主结合与教师统筹的方法,确立组长,明确分工,然后利用一段时间,在体育课上进行收集资料的展示活动,再根据学生在收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提供一些查找资料的途径,并布置任务。对民间体育项目花样跳绳的种类、锻炼价值、练习方法等问题进行实践研究。通过收集资料总结,花样跳绳分为十二大类、数十套绳路、几百种跳法。十二大类为:绳操、绳舞、绳拳、绳技、绳阵、趣味跳、跳长绳、跳双绳、多绳交叉跳、跳绳的行进动作、跳绳接力赛和跳绳拉力赛。各类跳绳又分为各种绳路,如绳操有“跳绳八节操”、“健美跳绳操”、“老年健身绳舞操”等。

因花样跳绳的玩法多,规则各异,下面以跳绳接力赛为例(表2)。

4.2 利用体育课、课余活动及校园艺术节,学校运动会上进行展示,给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每一组的小组长可以带领其成员在掌握基本的练习方法之后,在实践学习中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及创新精神,对项目进行改造、拓展,从而更加体现它的趣味性与锻炼价值。如:利用绳技、绳阵、趣味跳、跳长绳、跳双绳等,并将优秀的创意通过校运动会、校园艺术节上进行展示。

5 研究结果

5.1 充分利用民间体育项目,弥补学校体育资源的不足

我国有着悠久的民间文化历史和不同的风俗习惯,民间体育活动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踩高跷、竹竿舞、登山等很多种,已有十几种被很多学校应用于实践中,同时也有一部分应用于旅游业。如:红灯笼外婆家的竹竿舞、女儿村的踩高跷、竹竿舞等。跳绳对场地和器材的要求不高,可以缓解部分农村学校场地和体育器材短缺的情况,同时使民间体育项目得以更好的发展。

民间体育活动是由前人通过积累生活经验而创编形成的,是古人的智慧结晶,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趣味性、形式多样性、内容广泛性、明显的竞争性,这恰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应用在学校体育中,用具有特色的民间体育活动来缓解学校器材的缺乏问题。如:根据学生的实际将花样跳绳设为校本课程,并制订计划,来缓解器材上的短缺,也使学习得以更好的开展。

5.2 充分利用民间体育项目,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培养

兴趣是激励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我发现最初对花样跳绳不感兴趣的人数在不断的减少,很多学生由原来的不愿意参加到后来的自愿投入其中,这样使活动的形式多样化,内容也更丰富。同样在不知不觉中(体育课、课余活动)学生的花样跳绳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下表3为研究前、后同学的花样跳绳掌握程度与兴趣变化表。

5.3 充分利用民间体育项目,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

加德纳的“多无智能”理论,让我们了解到每个学生都有潜能,只不过看如何开发学生潜能。在实践操作中不断的创新,改进花样跳绳的玩法,体现学习的研究成效。花样跳绳分为十二大类,各大类又有不同的跳法,变幻莫测,无穷尽也。所以说只要学生想得到,花样跳绳能够得到无限的开发,这样也让学生能够不断挑战自己,提升其对体育锻炼的意义。

6 总结与思考

通过研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从生活中挖掘民间体育项目——花样跳绳的锻炼价值,在实践中养成主动参与的良好体育习惯。研究过程中,担心学生的兴趣调动不起来,影响开展,而实际的研究中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活动的组织,学习的方法指导与其他的知识。总之,体育的一大属性是快乐,也是最有可能给学生带来快乐的课程,引进民间体育项目进入学校体育教学,就是回归“快乐体育”,让学生能在玩中达到健身的效果,能感受充分愉悦和快乐,能够起到调节大脑、减轻压力、活跃思维的作用,保持身心健康成长[4]。民间体育的研究可以说是多样的,只要认真探索、研究,就会有一定成效。

摘要:本人对民间体育项目花样跳绳进行研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民间体育的特色,从而缓解学校体育资源的不足,并使课程标准更好的实施,民间体育资源得到更好的开发、利用和传承。

关键词:跳绳,民间体育,传统体育,资源,学校体育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王洁.综合课程开发与案例[M].上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

[3]陆志成.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J].上海体育科研,2003,(1):59-60.

[4]赵东霞.大学生如何进行体育锻炼[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1):230.

民间体育 篇2

弹弓俗称:弹枪

流行年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喜爱人群:未成年男孩 主要用途:打鸟·打靶

工具:树叉、橡皮筋、鹅石壳或石子

打麻雀好耍

弹弓是一种冷兵器或者是游戏工具。弹弓一般用树木的枝桠制作,呈“丫”字形,上两头系上皮筋,皮筋中段系上一包裹弹丸的皮块。威力视乎皮筋的拉力,皮筋拉力越大,弹弓的威力也越大。一种用弓射出弹丸的远射兵器。古时,射弹多用于狩猎。中国古代的弹弓

中国古代的弹弓和我们常见的弓的形状大致一样,只不过在弓弦的正中间有个能装弹丸的兜。兜一般是硬质的,能盛下一个弹丸的半球形,样子和现在小孩子玩得弹弓还有古代的弹弓一般是用于偷袭的,因为弹弓的弹丸射出时的声音远远小于箭矢,适合用于偷袭,因此也被列为暗器,至于大家怎么看我就不说了。

弹弓的弹丸是土质或者铁弹(用石块不现实,形状不规则飞的轨迹不好掌握,磨圆了费钱费时间,不如烧个土的)弹丸和箭矢射出的能量应该是差不多的,但是弹丸的杀伤力远远小于箭矢(一个尖的一个圆的,这是废话)所以弹弓没有在战争中被运用的记载(其实我怀疑偷袭的时候应该用得到,可能是没记载罢了)

BTW:完美国际里羽芒用的弹弓不知道为啥就跟小孩打鸟用的一样„„ 弹弓的制作

木质弹弓架的制作:一般用柳树上的树叉做,选那种叉正的,把手拦在叉上能看出是一个等腰三角形的,砍的时候注意多留出点量,免得砍废了,把砍来的树叉把皮拨了,自然晾干,不要晒,因为暴晒会晒裂的.把型整好,上螺丝钉,就是那种带圈的木螺钉,一个木头弹弓架就弄好了.

铁质弹弓架的制作:你要是没见过铁丝做的弹弓就要面授了,比较复杂.

皮筋:一般都用自行车轮胎气门芯上的那种,买4根,每根截成同样长度的两段.有条件的可以用球胆.

弹兜:可以去修鞋的地方买,买到牛皮的最佳.

他曾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玩弹弓的高手

经我们发掘、改良后古老的“弹弓”将青春焕发,光彩超前,下面将“弹弓”的新玩法简介如下:

打法:斜式直臂摆打。该种打法结合了腕托弹弓的稳定性(力量够就可以),又延续了传统弓摆的优势,是一种易于掌握、准度稳定的打法。

站位(以左手持弓为例):身体左侧对标靶,两腿分开约与肩宽,左脚前移一脚距离,这样保证左臂和肩成一线对准标靶,拉弓尽量使皮筋与手臂平◆弹弓:传统弓眼弹弓

练习与比赛器材

◆皮兜:四眼皮兜

◆皮筋:轻弓:4股折回栓法2*4-—2*4.4—3*5胶管;重弓:8股折回栓法2*4胶管

◆布靶:买深色(深绿、蓝、黑、红)仿丝绒3米,一边咋绳道,穿绳挂在两树之间,中间挂一靶瓶

◆捡弹器:橄榄型玩具磁铁栓粘在小棍上,用于吸捡钢珠。

弹弓相应的练习与比赛方法

第一阶段初步感知弹弓,4次练习,每周两次,每次1—2小时。使用轻弓2*4胶管,距离10米打布靶,钢珠6毫米。目的:熟悉握法,体会弹弓击发手感。

第二阶段直瞄打,皮兜拉到初,通过上根皮筋的内策瞄看目标,实际就是两眼之间看目标,呈眼下的颧骨三点一线瞄准。

1.轻弓2*4胶管5次练习,距离10米打布靶,钢珠6毫米,掌握5米打可乐罐,10打8中。

2.轻弓2*4胶管10次练习,距离15—20米打布靶,钢珠6毫米、8毫米,掌握10米打可乐罐,10打7中。

3.轻弓2*4胶管10次练习,距离25米打布靶,钢珠6毫米、8毫米,掌握15米打可乐罐,2中1,10组能完成6组。

第三阶段轻弓估瞄打,注意力重点在皮筋的方向和目标的关系。

1.轻弓2*4.4胶管10次练习,距离25—30米打布靶,钢珠6毫米、8毫米,掌握20米打可乐罐,2中1。

2.轻弓2*4.4胶管10次练习,距离30—35米打布靶,钢珠6毫米、8毫米,掌握25米打可乐罐,2中1。

3.轻弓3*5胶管10次练习,距离35—40米打布靶,钢珠6毫米、8毫米,掌握30米打可乐罐,2中1。

第四阶段重弓估瞄打、意瞄打

1.使用2*4胶管8股,4次练习,距离30米打布靶,钢珠8、10毫米,掌握20米打可乐罐,2中1。

2.8次练习,距离35米打布靶,钢珠8、10毫米,掌握25米打可乐罐,2中1。

3.8次练习,距离40米打布靶,钢珠10、11毫米,掌握30米打可乐罐,2中1。

这种野外打鸟埸面在现阶段还可能出现吗

4.8次练习,距离45米打布靶,钢珠10、11毫米,掌握35米打可乐罐,2中1。(注意力重点在目标物上,皮筋的方向完全自然感觉,已不象30米下注意力在皮筋和目标的关系)5、8次练习,距离45米打布靶,钢珠10、11毫米,掌握40米打可乐罐,3中1。

6.8次练习,距离50米打布靶,钢珠10、11毫米,掌握45米打10厘米直径目标,3中1。

7.8次练习,距离50—60米打布靶,钢珠10、11毫米,掌握50米打15厘米直径目标,3中1。

8.综合练习,在30—50米之间游走击打靶瓶目标,各距离使用10、11、12毫米钢珠混打,熟悉各距离各种钢珠的坠落情况,来掌握弹道。

(录入时间:2012-8-16 9:25:46,点击次数:2383)

民间游戏——农村幼儿园的宝

发布时间:2009-11-25 来源:本站 作者:汤巧云江苏省江都市张纲中心幼儿园 浏览次数:2100

字号:T|T|T 更多1

游戏是幼儿童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丰富多彩的游戏不仅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而且能增长幼儿的知识,发展智力,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而民间游戏作为游戏的一部分,不仅具有特殊的传承性,而且具有所需材料简单、内容易学、种类丰富、玩法多样的特点,民间游戏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可见传统的民间游戏,同样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童年的欢乐!这些游戏在今天的幼儿园同样有推广的价值。

一、农村幼儿园开发民间游戏的背景。

民间游戏源远流长,一般难确定其某一个游戏形成的确切年代,也无从考证其作者。由于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无论什么年代,儿童总是在游戏中成长。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我们幼儿园教学的主要手段。

(一)时代发展的需要。

首先,民间游戏的开发弘扬了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它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流传和发展已成为我国优秀民间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着中华民族共有的行为、思维、感情和交流模式。民间游戏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支瑰丽奇葩,散发着永恒的味道。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发,使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代代相传。

其次,民间游戏的开发符合《纲要》的精神。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对我们幼儿园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间游戏在不断挖掘、整理、实施的过程中使广大教师改变对民间游戏原有的看法和态度,有利于教师教育观、儿童观、游戏观的更新,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通过教师与家长、孩子的共同参与、改编、创新和发展,以崭新的面貌走入幼儿的生活,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元素渗透于幼儿园的教学之中。

(二)农村幼儿园开发民间游戏的条件与优势。

民间游戏发源于农村,农村幼儿园的孩子大部分都来自农村,受长辈们的影响孩子们往往都会几个民间小游戏如《打大麦》、《跳格子》、《老鹰捉小鸡》等。就拿我们幼儿园来说,我园地处农村,有美丽的小公园、娱乐城等相伴,园内活动场地较大、环境优美、空气新鲜、阳光充足,适合开展各类活动和游戏。

二、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发。

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发既符合幼儿发展的需要,又有利幼儿园的长远发展。几年来我园在开发民间游戏中努力遵循注重游戏的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注重游戏的针对性、灵活性、适度性;注重游戏安全性等原则,并积极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开发游戏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法进行:

(一)利用组合运用法,开发民间游戏。

所谓组合运用法: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游戏或两个不同的动作技能,通过组合或重组设计出一个新的游戏并加以运用。组合可以是任意的,各种各样的事物或游戏都可以进行组合并运用。例如:不同的游戏材料可以进行组合;不同年龄

班的幼儿可以进行组合;不同的动作技能可以组合;不同种类的游戏可以进行组合。不同的游戏方法或步骤可以进行组合;不同民族的游戏可以进行组合。在游戏的开展过程中可以是简单的联合、结合或混合,也可以是综合或化合。

(二)利用自主改编法,开发民间游戏。

我们中华民族地大物博,流传在民间的游戏有多种多样。民间游戏之所以流传下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它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这使幼儿在自发的状况下也乐于游戏。但是由于时代在前进,受社会生活的影响,一些民间游戏并不十分适合当代幼儿。所以可以根据当代幼儿生活经验和社会背景,大胆地进行自主改编(可以从内容、形式、方法上进行自主改编)。所谓自主改编法就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自由、主动地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改编。它可以不受任何时间、地点、人物的限制。通过这个重新改编的过程,不但可以赋予民间游戏新的含义,而且对更能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如游戏:《抬轿子》原游戏方法是:有三个人一起游戏,两个人双手相互交叉(成为一顶轿子)另外一名小朋友坐在上面(乘轿)。在实际活动中这个游戏并不十分安全,考虑到游戏的安全性,通过自制教玩具现作以下改编:我们自制了一顶轿子(一只空的纸箱边上各扎一个小竹竿,当一顶轿子)乘的人站中间,前后分别有一人抬轿。改编后的优点一是安全;二是游戏更具有趣味性;三是此游戏适合各年龄班开展。

教师作为幼儿活动的引导者,在日常教学、游戏中鼓励幼儿自主大胆地进行改编,对改编得比较好的形式、内容保存和记录下来,在全园推广。

(三)利用拓展延伸法,开发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的种类丰富多样,非常适合各年龄班的孩子。但民间游戏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可以和人们生活、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时代背景相互连接。因此,我们利用拓展延伸法,来做好民间游戏的开发。通过此方法可以引导幼儿在已有的知识领域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触类旁通地领悟知识、扩大知识面,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

如开展“丰收的季节”,讲述的是农民获得丰收时的生活片段,孩子们装扮成农民样,头戴草帽,“嗨哟嗨哟”干活劳动。秋天是农作物丰收的季节,黄豆成熟了,儿歌:炒黄豆,炒黄豆,炒好黄豆翻跟斗。(锻炼了幼儿两两协作翻跟斗的能力)白菜也成熟了,农民们吃不完就把白菜剁碎,腌起来做咸菜吃。幼儿边念儿歌:剁呀剁呀剁白菜,剁碎白菜好腌菜呀。把一只脚拎起,一只手做刀状,边念儿歌边游戏。在剁完白菜后,再将“缸”洗清,用来腌菜,接着幼儿又玩了“背缸倒缸”的游戏。将三个游戏串联起来,变成一个有故事情节的活动,幼儿更喜欢,玩的更投入,意犹未尽。

开展民间游戏让幼儿在娱乐的同时,把自己了解到的知识运用在游戏过程中再配合相关的民间音乐、民间美术等,让孩子乐在其中,美在其中、悟在其中。

(四)利用发散引导法,开发民间游戏。

我园地处农村,有着一定的游戏优势,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发,成了农村幼教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我们通过发散引导法可以使幼儿根据一个游戏项目,发散想象出不同的游戏内容,从而丰富了幼儿的民间游戏。但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注重个体差异,对不同年龄班的幼儿,采取不同的引导方法。如在同一年龄中,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选择不同内容的民间游戏,提出不同的当中要求和不同的游戏规则,提供不同的角色和不同的玩具代替。由于幼儿发散性思维发展存在十分显著的年龄差异,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教师起主导作用,教会幼儿一些简单的游戏,如游戏《金锁银锁》、《拍大麦》。到了中大班,特别是中班下学期开始教师由主导者变成引导者,注重幼儿探索、发现、创造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和支持幼儿挖掘身边的游戏资源:活动材料虽然是土的但活动形式是灵活的;活动材料虽然是旧的但活动内容是新的;活动材料虽然是廉价的但活动价值却是高的(如同一种游戏材料可以在不同年龄班开展游戏)。如游戏:“车铁环”中,幼儿手持一根顶端有弯槽铁棍,推一直径一尺多的铁环向前飞跑,发出“哗唧哗唧”的声音,可以在场地宽阔的地方玩。比一比谁滚的时间最长谁就赢了。活动过程中教师注意鼓励幼儿想象出同一种游戏材料不同的游戏方法:将铁环一个一个放在地上当小水洼,幼儿跳过去,根据不同年龄班调整铁环间的距离,适合在各个年龄班开展。

发散引导法不但给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多的是它的理念在游戏中能真正体现出来,能让更多的小朋友有一种同等参与与发展的机会,让他们用心去玩、去感受、去体验积极发挥着主体作用。

三、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的特点。

民间游戏是由劳动人民自编,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民间游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都有各自的游戏方式。由于民间游戏所表现的内容往往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游戏中所配有的儿歌一般都是当地语言,这些都使得民间游戏具有相当明显的民族性和地方性。

(二)幼儿民间游戏具有丰富的内容,取材方面简便的特点。这一特点使民间游戏能在许多幼儿园中开展。有的可以徒手进行,有的用的玩具特别简单、廉价,一般来自日常生活和自然的材料及半成品,如:几粒小石子、一根绳子,这些随处可得的东西便能使游戏生动地开展起来。儿童在游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象,随意将材料进行加工和改造。

(三)幼儿民间游戏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及很强的随机性。这一特点使得儿童在自发的状况下也乐于游戏,让他们玩中有乐,乐中有学,玩中有得,玩中有创,更好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在开展的过程中,这些游戏往往不受人数、年龄、场地和时间的局限,只要幼儿想游戏,就可以在走廊或活动室的一角、花园及家里,利用点滴的时间自由的玩耍。

(四)幼儿民间游戏具有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特点。如:踢毽子,不论大小都可以玩,年龄小的孩子在毽子上系一根绳子,用手拎着踢;年龄大的孩子则可以直接踢,还能踢出许多花样来。踢“房子”更简单,只要用树枝或瓦片在地上画上格子,就能进行单脚或双脚跳,乐趣无穷。

四、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发与实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从幼儿教育的层面上来看,幼儿民间游戏有助于幼儿在体能、感知、语言、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社会交往、协调组织、合作竞争的人,而民间游戏中恰好蕴含着这些丰富的现代教育价值和发展潜力,对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

(一)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发与实施,有助于幼儿身体的发展。若让孩子们机械反复地练习走、跑、跳、钻等基本动作,往往不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而民间游戏具有浓厚的趣味性,游戏内容较生动具体,形式也很活泼轻松,足可以保证孩子们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如:用一块小瓦片让幼儿玩《跳房子》的游戏,不仅发展了跳的能力,而且巩固了数的概念。让幼儿玩“顶指顶锅”的游戏,既训练幼儿反应的灵敏性,还培养了幼儿共同游戏,遵守游戏规则的良好习惯……,在游戏中,幼儿情绪高涨,不仅完成了体育锻炼的要求,还增强了孩子们的体质,达到了发展幼儿基本动作的目的,也为提高幼儿运动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发与实施,有助于幼儿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大多数民间游戏配有童谣和儿歌,这些童谣和儿歌中包含许多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还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扩大了幼儿的知识面。幼儿民间游戏中,一般都要与若干名幼儿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如游戏《金锁银锁》、《炒黄豆》、《荷花荷花几月开》等。通过与同伴的相互模仿、相互协调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幼儿游戏的过程,也是他们认识生活、了解他人、亲近社会的过程。如:在游戏《推磨磨》中,幼儿自己准备豆子、洗豆、泡豆及小石磨等工具,磨豆子、加工豆浆的过程。幼儿以游戏的方式,经历的却是一个小小的生活劳动片断,感受着劳动者的工作和价值,体验着分工合作的乐趣。又如:玩《抬花轿》游戏中,幼儿在娱乐的同时,把自己了解到知识运用在游戏的过程中,再配合相关的民间音乐、民间美术。孩子乐于其中、美在其中、悟在其中,潜移默化地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独具魅力的民俗文化。

(三)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发与实施,有助于幼儿积极情感和良好个性的发展。民间游戏常带有竞争性这使幼儿在游戏中面临着成功与失败。当在游戏中获胜时,他们就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增强自信心;失败时,他们能承受失败和挫折给自己带来的不安,并分析自己的不足,克服自身弱点,继续参加有趣的游戏。所以,在整个过程中,幼儿学会自我控制,锻炼抗挫能力,增强了明辨是非、正确评价的能力,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民间游戏的娱乐性,又能让幼儿在游戏中充分享受自由,在自然、自发的环境下,情绪放松,敢于大声

说笑,大方的表现,大胆地想象,因此,游戏的开展过程,可以说是幼儿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和积极情感的过程。

(四)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发与实施,有助于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多向交流。民间游戏可以成为幼儿园、家庭、社区多向沟通的桥梁。家长及社区里的人,对儿时的游戏常难以忘怀,这对园征集和开展民间游戏推动极大。在家庭里,家长怀着愉悦的情感,带着耐心与爱心,去和孩子进行亲密的接触和交流,同时也能了解幼儿在园里的发展情况。在社区里,好玩的游戏自然能把大人和小孩凑在一起,形成互动、尽情游戏,这对现代的独生子女,是获得了宝贵的社交机会,民间游戏发挥了其他教育难以替代的社会教育作用。

五、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发,有利于幼儿园的管理。

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发,有利于“勤俭办园”。由于民间游戏灵活、自由度大,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所需要的材料也简便,如几颗木珠或废旧的钮扣串起来就可以玩跳格格游戏;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发,还有利于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活动。《纲要》中指出:“要科学、合理的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幼儿园一日活动包括许多环节,在安排一日活动中有两个问题需要很好的解决:一是活动内容需要动静交替。二是环节过度要自然,减少幼儿等待的时间。幼儿民间游戏的种类丰富,有运动量较大的《猫捉老鼠》、也有比较安静的《拍大麦》等,可供教师选择。使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过渡自然,管而不死,放而不乱,使幼儿得到充分的自由和发展。另外还有利于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的联系。民间游戏来源于生活,许多家长都会玩,幼儿园在开发民间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向家长请教、征集民间游戏,使家长和幼儿园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

在民间游戏的收集、整理、运用、开发、创新、再运用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能灵活的运用民间游戏的特点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和开展各类民间游戏,丰富了游戏的内容,完善了游戏的规则,变化了游戏的玩法,在游戏中,不但培养了幼儿做事的兴趣,还让幼儿从成功中体验到自己的力量、能力,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通过民间游戏的实践和开展,探索出一套不同年龄班民间游戏的组织开展的措施方法,作为一种新课程渗透于幼儿园的教育之中。

浅谈民间体育游戏与幼儿的全面发展

发布时间:2012-11-19 作者:吕翎 单位:安徽省黄山市示范幼儿园 浏览次数:239

字号:T|T|T

更多 1

摘要:这两年,我园开展了市级课题《幼儿园民间体育游戏园本课程研究》的研究,通过收集,整理,改编创新等方式将民间体育游戏应用到幼儿教育中。我们发现,民间体育游戏能吸引幼儿百玩不厌,对提高和发展幼儿的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增进其体质,维护和促进其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在充分发挥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同时,充分享受自由与欢乐。民间体育游戏的教育效果不仅在运动技能与动作发展上有短期效应,而且在幼儿体,智,语言,社会,感知等诸多方面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有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教育价值。

关键字:幼儿教育 民间体育游戏 教育价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健康领域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体育活动应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帮助幼儿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并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丰富多彩的民间体育游戏不仅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而且有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教育价值。

一、民间体育游戏的特征

民间体育游戏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并能满足幼儿的身心需要。它蕴涵趣味性是是幼儿创造的源泉。民间体育游戏给予了幼儿更多的自由机会,能充分调动其参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如“锤头,剪子,布” 幼儿可两人竞技,也可三五成群比赛。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兴趣、能力,选择适合的游戏形式,还可根据不同的场地、人数的多少来商定游戏规则。他们在游戏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民间体育游戏来源于生活,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就是由于其浓厚的趣味性,符合幼儿好动、好奇的年龄特点。它的内容丰富生动、形式活泼多样,不是遵守固定不变的规则的体育游戏。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都是主动的,他们可以尽情享受游戏的快乐

二、民间体育游戏在幼儿全面发展中的教育价值

(一)民间体育游戏促进了幼儿全方面的发展

1、民间体育游戏可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动作及体能的发展。

民间体育游戏之所以能代代相传,就是由于它有着浓厚的趣味性,内容生动,形象,形式活泼,轻松,在民间体育游戏中,幼儿可以敞开心胸,丢开烦恼,尽情的嬉戏,欢笑,蹦跳,喊叫。这种放松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十分有益。民间游戏的内容广泛而丰富,在发展幼儿走、跑、跳、钻、爬等基本动作,需要经过大量反复练习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这必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游戏过程中情绪高涨,愉快地完成这些体育锻炼,才可以达到

事倍功半的效果。如:跳绳,不但能够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能力,增大肺活量,促进幼儿生长发育,还能够健脑。跳绳可将四肢的动作整合起来训练了儿童的身体协调能力,幼儿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锻炼幼儿健康的体魄,为他们奠定良好的体质基础,不仅关系到他们现时的健康成长,还会对他们一生的健康产生持续的影响。民间游戏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在阳光和清新的空气中嬉戏,能促进幼儿的新陈代谢,发展他们的身心健康。

2、民间体育游戏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民间体育游戏多是儿童群体之间集体交往的活动,为幼儿提供了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又因其民间游戏内容易懂易学,种类丰富多彩,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幼儿玩起来竞争激烈,趣味盎然、其乐无穷;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合作、竞争、守规则伴随游戏始终。在游戏中他们一方面模仿成人活动,了解和学会社会生活,另一方面通过游戏中获得的表扬和惩罚,逐步体会到社会规范的存在,并在直观的条件下开始明白是非曲直的道理。形成对社会价值的初步认知,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性行为逐步形成。在游戏中还能培养和锻炼幼儿的责任感和组织能力。如在我园开发的“区域民间游戏---徽州小吃一条街”中,要求店长和店员共同协调,共同制作,共同对外吆喝,还要做好徽派小吃的介绍。让幼儿在“徽州小吃”的活动中逐渐体会生活,体会徽商文化,学会尊重同伴,学会遵守自己所在集体的规则,履行这个小社会赋予自己的职责。这个区域游戏十分好玩,既有地方特色,又具有社会性,效果也比较明显,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共处,与人分享。并在这种简单的社会交往中发展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民间体育游戏有助于幼儿情感和美感的培养。

幼儿民间游戏常常跟幼儿园的主题活动和环境布置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如:主题“大中国---少数民族的运动”,不仅让幼儿感受到了少数民族漂亮服饰、道具,在少数民族独特的音乐歌舞之中,幼儿能感受到动感美、节奏美。幼儿扮演角色时选择的能给幼儿带来美的享受。幼儿在游戏中能借助于生活和劳动中生动直观的感性形象,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的影响。民间体育游戏还能满足幼儿情绪情感的需要,一些小男孩喜欢扔沙包,投飞镖,打沙袋,等,他们会把现实生活中不满的事情发泄到游戏中去,经过游戏中的发泄,他们会有满足和痛快的表情。只有符合幼儿的心理需要,幼儿才能喜欢,只有幼儿真正的喜欢的游戏,其价值才能真正的体现。

4、民间体育游戏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其智力的培养。

高尔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游戏乃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途径。就是说,通过游戏,幼儿的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发展,再运用这些知识及能力来感知认识世界。有的游戏如扮演角色的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表演能力;有的需要动脑筋的游戏,则可以使幼儿的思

维、想像、创造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如游戏跳皮筋 ,方法有多种,至少三人参加,两人将皮筋套在脚上,各站一方,中间形成长方形,一孩子在中间边念儿歌边跳,以踩绳为失败。再换绷绳的孩子游戏。难以理解的口诀,琅琅上口的儿歌在有节奏的跳皮筋当中让幼儿在无痕中就记忆在脑海里。再如跳绳能形成儿童的方位知觉。在跳绳活动中,有时是单人跳,有时是双人跳或是多人跳,有时还会简繁结合跳出许多新花样。这有利于培养儿童准确地形成时间概念和方位知觉。

美国心理学家克罗韦曾指出:“动作是建立智力大厦的砖瓦”。他认为儿童早期的智力开发离不开运动,运动可促进智力的发展。大多数民间体育游戏从内容上看以动作为主,经常开展这些游戏,有助于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成熟与功能的完善,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5、民间体育游戏能提高幼儿的竞争意识。

幼儿在游戏中同时面临着成功与失败。当幼儿在游戏中获胜,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增加了自信心和成就感;当他们面临失败,会产生挫感,丰富有趣的民间游戏深深吸引着幼儿,在民间游戏担水的过程中,幼儿学会保持平衡,锻炼了身体,更增强了明辨是非、正确看待失败,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二)民间体育游戏的开展促进了幼儿园的发展

1、能解决幼儿园经费紧张与儿童提供优质学前教育之间的矛盾。目前普惠型幼儿园教育经费都比较紧张,又要为幼儿提供优质的学前教育服务就需要在玩具及活动设施上加大投入,民间体育游戏很多都是利用了乡土游戏资源和材料如:我们在实践中就因地制宜的运用了竹子(制成高跷,竹子器乐),稻草(草龙)中草药(区域游戏活动)等丰富自然材料来开发成幼儿的体育器械。这些富有生命力的材料构建出的民间体育游戏课程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又有效的降低了幼儿园的办园成本。

2、民间体育游戏更新了教师观念,促进教师的成长。

首先教师自身必须充分认识到民间体育游戏在幼儿中间开展的重要性,以及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方面的教育价值。教师必须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思想,关注孩子自主能力的发展。其次,在民间体育游戏的收集、筛选、改编、拓展、整合的过程中,教师提高了自身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在民间体育游戏开展形式、途径、方法的策略研究中,提高了自身创新能力。幼儿民间游戏活动的开展还使教师更深层次地接受了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目睹孩子们如此喜欢民间游戏,教师们认识到了民间游戏的价值,特别是幼儿民间游戏对儿童发展的教育价值。这些都有利于教师教育观、儿童观、游戏观的更新,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素质。

3、民间体育游戏是促进和改善亲子关系的载体,是家园沟通的桥梁。

家长、社会力量是不可缺少的人力资源,幼儿园充分挖掘,把良好的教育资源引入到有利于幼儿发展的体育游戏活动中来,参与到传统民间体育游戏活动中。如我园开展的“解放军叔叔走进校园,教孩子军体拳”、“球迷爸爸”、“黄山学院体育男教师”一个一个被请进了孩子们的课堂„„孩子们对此充满了好奇和兴趣,活动后都能看到洋溢在孩子们脸上的那份满足。而这些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极大的丰富了我园的体育游戏活动,使我园的传统民间体育游戏活动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提高和发展,也提升了全园的游戏水平。我们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常规游戏。开展不同形式的亲子民间游戏,培养幼儿良好家庭氛围。同时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家温暖,心情愉快,对幼儿园产生安全感、信赖感。

三、科学地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有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凡是一切能让幼儿主动活动的机会和条件,都可以成为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的环境。为此,我们要为幼儿创设了开展民间体育游戏的全方位环境,让环境发挥特殊的、潜在的影响作用,创设民间体育游戏环境,激发幼儿对民间体育游戏的兴趣。

(一)因地制宜选择游戏材料,培养幼儿创造性能力

1、充分利用自然,废旧物品,丰富幼儿游戏的环境

对户外活动场地,进行合理的分配,如设置钻爬区、投掷区、平衡区、跳跃区、攀登区等多个大的公共活动区。在每个区域中为幼儿提供了不同层次的多种材料。如:在钻爬区为幼儿提供用旧草席制作的毛毛虫等;投掷区提供篮筐、沙包、流星球、飞镖、套圈等;平衡区提供了竹子制作平衡木、梅花桩、秋千等;跳跃区提供了羊角球、橡皮筋、跳绳、轮胎、触摸物等。充分利用小环境,能起着补充和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走廊活动区,在地面上画些富有童趣的格子、脚印、几何图形等供幼儿进行一些动作练习(如走、跳、跨等);在走廊上方悬挂一些自制玩具、精美可爱的小饰物,高低不同、适合不同能力的幼儿跳起触物;在一些小空间如阳台、走廊等处放置一些小型的体育器械,如拉力器、皮球、高跷、沙包等,供幼儿休息或课间时随时进行活动。为了满足幼儿的不同发展的需要,还可以精心设计、筹划、丰富活动区材料,自制大量的民间游戏器械,供幼儿活动时采用(如草、竹子、藤系列、纸箱系列、易拉罐系列体育器械等),丰富的游戏材料为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总之,创设一个合理、科学、多样化、多功能性的环境来激发幼儿游戏兴趣,有效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活动

2、合理利用材料,进行一物多玩的创新游戏。

创造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创造性态度的培养。马斯洛认为:“在创造能力的激发阶段,创造者忘记了自己的过去和未来,只生活在此时此刻,他完全沉浸、陶醉和专注于现在的时刻

和眼前的情形,倾心于现在的问题。”如我园开展的“垫子乐”的游戏,就是根据我国传统的民间体育游戏跳格子创编的,我们将格子转化为草垫,并在草垫的四周缝制上粘带,幼儿可以自由组合和拼搭游戏,自由探索草席垫的多种玩法,抛、接、卷、捶打、叠、垒、跳等,增加了趣味性和实用性。教师还结合了幼儿已掌握的单、双数、图表识别等游戏形式。通过草席垫游戏不仅发展幼儿多方面的能力,锻炼幼儿的力量;还发展幼儿与同伴交往、合作、解决遇到的困难能力。更加激发幼儿对民间体育游戏的兴趣。

(二)根据幼儿兴趣及年龄特点有效开展民间体育游戏。

民间体育游戏具有鲜明的特点和地方特点,在采集民间体育游戏的过程中,我们本着去粗取精,古法新玩的原则,大胆尝试,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了改造。如:我们在民间体育游戏的功能和层次上做了划分:体能运动技能上,小班老鹰捉小鸡,中班滚铁环,大班跳房子;在社会认知技能上,小班丢沙包,中班挑棒,大班踩高跷;在自我监控技能上,小班背靠背,中班点兵点将,大班官兵捉贼等等。根据幼儿的身体发展水平,将游戏进行改编和分类。我们还对收集来的几十种民间体育游戏进行了整理,同时丰富游戏的玩法,强化游戏规则,使游戏更完整。并按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分类,设计适合小班、中班、大班幼儿参加的游戏。如小班幼儿的身体发展还不是很完善,动作协调性也相对较差,我们就在小班开展比较简单的“骑竹马”、“推小车”、“小老鼠上灯台”等游戏,让幼儿初步感受民间体育游戏的乐趣,激发他们参加体育游戏的兴趣;中班的孩子肌肉和骨骼发展比小班幼儿好一些,动作的灵活性有所提高,就在中班开展 “穿大鞋”、“踩高翘”等游戏活动;大班的孩子动作协调性大大增强,肌肉的力量和工作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大班就开展“跳绳”、“花样竹竿舞”、等游戏活动,进一步丰富幼儿的体育游戏内容,使幼儿更加喜爱民间体育游戏。

(三)教师的适时导入和引导。

幼儿是独立的个体,有主动活动、自由活动和充分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在游戏中,教师应成为幼儿游戏的“援助者”和优异环境的“创造者”。在组织和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时,通过观察,了解不同年龄幼儿有哪些生活经验,感兴趣的是什么,最乐于干什么,为他们提供最佳的游戏环境。如大班开展的民间体育游戏“跳竹竿”,教师在活动初期的有效提问,引出幼儿玩竹竿的兴趣,随后的交流,小结,示范,让幼儿通过“学习”、“尝试”、“探讨”新的跳竹竿方法,使学习由简单逐步到复杂,不断激发孩子学习兴趣,让孩子向新的目标挑战。最后教师用竹竿布置成2组,如图 “#” “##”,鼓励幼儿根据自身能力,随意选择一种,并运用节奏明快的“西游记”儿歌来帮助学生掌握节奏,教师始终让幼儿处于探索者的地位,在体验中发展自我,感受游戏的乐趣。这样不仅发展幼儿的跳跃能力,培养了协调、平衡能力。更增强同伴之间的协调、合作、交往能力,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民间体育文化陕北秧歌 篇3

关键词:秧歌的起源;特色;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1

何为“秧歌”?秧歌是从哪儿来?”不少人有了自己的答案。秧歌至少有十种写法儿,如阳歌、央哥、姎哥、扬高、迎阁、羊高、英歌、因歌、莺歌。有人说秧歌起源于南方稻区插秧之歌;有人说它是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的舞蹈;有人说该歌舞兴起于凤阳,该称为“阳歌”;有人说“阳歌”是上古人类对太阳的崇拜;有人说宋人苏东坡创造了秧歌;甚至有人说宋人以“姎哥”为西域歌舞的主角,然后与汉族元宵社火融合,最终形成“秧歌”。以上这些说法都有某种的依据和创意。的确。陕北乡间念作“yáng”的本字到底该是哪个呢?只有找到了这个本字,那么答案便知晓了!

历史悠久的陕北秧歌相传在北宋就盛行,叫作“阳歌”,大概是出于“言时较阳,春歌以乐。”在《延安府志》中录有“春闹社,俗名秧歌。” 因此,秧歌是从社日祭祀土地爷活动中发展来的。 当然我们也知道,清李调元的《粤东笔记》中有:“农者,每春时,妇子以数十计,往田中插秧,一老挝大鼓,鼓声一通,群竞作,弥日不绝,是日秧歌”。由此又有人说,秧歌是陕北从南方传承下来的一种文化。陕北秧歌是一种朴素中带着绚丽的艺术,其形式多彩,表演尽兴,红火热闹。

(一)陕北秧歌之豪迈

陕北秧歌主要特点在于“扭”,以腰部为中心,和着锣鼓声大幅度扭动头和双臂,以“十字步”完成了前进、后退、左腾、右跃,人们称之为“扭秧歌”。该简单朴素的舞蹈,整齐的步调,飞舞的彩带,五彩的彩扇,无不洋溢出和谐的气息。

伞头、文、武身子和丑角是陕北秧歌的三种主要角色。伞头是陕北秧歌的领头人,他一手持伞,一手持"虎撑",只求吉祥之意。伞,寓义着人们能得到庇护,风调雨顺;据说唐人孙思邈用一铁圈撑开老虎的嘴来观察老虎并给予治疗,于是这个铁圈就叫"虎撑"。接着“虎撑”演化为串乡治病的“串铃”,也成为民医的标志,最终成为消灾却病的象征物。在伞头这个角色中,“虎撑”是指挥秧歌队表演的响器,指挥着秧歌队变化队形。领头人“伞头”能即兴编唱新词,当然对传统秧歌唱段也极为熟悉。演唱时,他领唱,众队员高昂地重复唱最后一句。唱段词藻朴素、形式简单,但体现着当地的人文,其情感生动、易懂,观众皆大欢喜,神采飞扬。如今的秧歌舞,跟上了社会前进的步伐,角色有所不同,服饰变成了现代装, 腰系着红绸带,手里撑着花伞。只要舞动起来,是那么的红火,热闹。

(二)陕北秧歌之风格

“大秧歌”和“踢场子”是陕北秧歌的两大类。大秧歌,是一种集体性的歌舞活动,气氛热烈。舞者的情绪欢快,动作矫健,表达了舞者的豪迈、奔放之情。狮子、竹马、跑驴、龙灯、旱船等社火节目与秧歌相伴,规模宏大,气势宏伟。秧歌队形变化丰富多彩,包括“龙摆尾”、“二龙吐水”、“十字梅花”、“卷白菜”等等。“水船”、“霸王鞭”、“高跷”、“跑驴”等属于小场子表演。至于“文场子”、“踢场子、”“武场子”是根据秧歌的动作内容和风格划分的。表现男女爱情生活的双人舞就是人们所喜爱的“踢场子”,参加人总是成双成对的,女舞彩带,男持彩扇。踢场子中具有较高难度的舞蹈动作是需要展示“金钩倒挂”、“白鹤亮翅”、“金鸡独立”、“软腰”、“二起脚”、“三脚不落地”、“龙爪穿云”等高难技巧,其刚健中渗透着柔美,洒脱中涌现着细腻。每当大号节日如春节,城乡都组织排演秧歌,只愿新年好。村邻之间还会组织起各自的秧歌从这个村扭到那个村,相互拜访,比歌赛舞,红红火火。女角叫“包头”,男角叫“挂鼓子”,过去均为男子扮演,如今却不同了。“包头”的动作表现出质朴、活泼的特点,将农村妇女的形象描绘了出来,"挂鼓子"的动作虽然朴拙但爆发着武术的魄力。秧歌表演拥有传统的套路和即兴创造的舞蹈动作,演绎着陕北农村生活的习俗,充满了情趣。技艺精湛的演员李增恒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其“包头”形象俊俏,表演灵巧、洒脱,配有“溜溜旦”的艺名。

(三)陕北秧歌之传承

1940年代初期在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开展了一场红红火火的新秧歌运动,广大人民群众学习秧歌、腰鼓,熟知了基本的动律特征和典型的舞姿动态。陕北秧歌升华为规范的舞蹈动作,形成新型的秧歌和腰鼓,是新农民形象的标志。领头人“伞头”改为工农形象持木制镰刀斧头,并创造了崭新的秧歌剧。例如《夫妻识字》、《十二把镰刀》、《兄妹开荒》。其中“胜利腰鼓”扭遍了全国各个角落。大场秧歌《边区好地方》、扇秧歌《南泥湾》等新秧歌受到了广大人民的欢迎和喜爱。陕北秧歌在解放中国的战争中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和中国必胜的决心。抗日战争胜利后,热闹非凡的秧歌庆祝着祖国的伟大胜利。1950年末民间舞蹈方兴未艾,但是各地的秧歌却五彩斑斓,光彩夺目,让人精神气爽。

陕北秧歌把陕北群众的质朴、憨厚、乐观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断推动着历史文化价值的提高。

我国是极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于2006年5月20日,陕北秧歌得到了国务院批准,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大秧歌资源的调查分析.米脂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米脂大秧歌.米脂县人民政府网站.

[3]米脂谒庙阳歌.米脂信息港.

民间体育 篇4

如何有效提高幼儿民间体育游戏活动是我园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贯穿于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 如何培养幼儿对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的兴趣, 使他们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 积累运动经验, 体验运动乐趣?在实践中, 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

一、多样化的组织形式, 让幼儿充分体验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的快乐

《指南》指出:“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最重要的是要为幼儿创造机会和条件, 注重激发和保护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鼓励、支持和引导幼儿去主动探究和学习。”因此, 我们的活动“以集体活动为主”的传统的体育活动方式, 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采取了多样化的组织形式, 而深入开展幼儿民间体育游戏, 其中教师、家长是最关键的。首先在教师们中间进行了如何开展民间游戏理论学习, 让大家思想达成共识, 明白什么是民间体育游戏, 充分认识到民间体育游戏在幼儿中间开展的重要性, 以及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方面的教育价值。然后我们召开了为期两周的体游游戏节, 让家长们重温童年生活, 家长们都乐子其中, 这说明只要大家思想达成共识, 明白什么是民间体育游戏, 充分认识到民间体育游戏在幼儿中间开展的重要性, 以及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方面的教育价值。

二、创设民间体育游戏环境, 激发幼儿对民间体育游戏的兴趣

环境是对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 它能给幼儿提供便利的活动条件。我园户外场地宽阔, 我们充分利用这一自然资源, 在各个区域布置了有趣的民间游戏活动, 让孩子们入园、离园时不由自主地进行游戏。教师们为了满足幼儿的不同发展的需要, 还精心设计、筹划、丰富活动区材料, 如在“投掷区”为孩子们投放了飞盘、沙包、纸球、圈等器械, 在跳跃区为孩子投放了皮筋、跳绳、触摸物等, 在其它区域, 投放了轮胎、钻圈、垫子等, 幼儿取放方便, 供随时练习使用。我们还充分发动家长和孩子共同收集废旧物品制作器械, 用小饮料瓶制作拉力器, 用八宝粥瓶子做成“高跷”, 玩《踩高跷》的游戏等, 孩子们每天会根据自己的个性、爱好、能力水平自由选择活动器械, 自由玩耍。此外, 在自制“器械”的过程中, 孩子们创造力得到了发展, 在游戏中, 幼儿的体能得到了锻炼, 同时也激发了幼儿对民间体育游戏的兴趣。总之, 丰富的游戏材料为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三、科学地开展民间体育游戏, 有效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民间游戏的种类繁多, 又富有兴趣性, 形式简单, 便于

操作, 深受广大幼儿喜爱, 科学地开展民间体育游戏, 能够增强幼儿体能, 开发幼儿智力, 增进友谊, 丰富幼儿生活, 还能培养幼儿的机智、勇敢、坚韧、顽强的性格。但在游戏中老师必须参与正确引导, 让他们学习自己分配角色, 相互商量, 团结合作, 针对上述现象, 我们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必须通过密切合作才能完成。民间体育游戏的开展, 原来较霸道的小朋友也能与同伴友好的相处, 喜欢扮“本领大”的角色的小朋友也能与同伴互换角色, 幼儿的良好品格, 得到有力地促进。自从我们开展民间体育游戏以来, 孩子们还把我们的民间体育游戏带回家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玩, 有的孩子与邻居家的小伙伴们一起玩, 大家的生活变的更加丰富多彩了, 充分发挥了民间体育游戏的作用。

四、加强民间体育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充分发挥民间体育游戏在幼儿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在游戏时我们要全面了解幼儿的情况, 包括体质、动作、能力等, 有针对性地选编游戏, 然后熟悉游戏内容及教育作用, 掌握游戏的玩法, 明确游戏的规则等, 考虑到游戏中要向孩子提出哪些能提升幼儿能力的问题, 以及要预涉回应孩子哪些生成化的主题内容。在游戏过程中, 注意活动量大的游戏要与活动量较小的游戏结合起来, 老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开展民间体育游戏以前, 可根据游戏的内容、目的要求进行场地布置, 准备道具, 为达到预期效果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使幼儿的心情舒畅, 对要玩的游戏产生迫不及待、跃跃欲诚的感觉。但在游戏时我们必须给孩子们一些游戏规则, 一方面可保证游戏的顺利开展, 达到预期目的;另一方面, 也可以培养幼儿自觉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教师应在幼儿游戏前, 让幼儿明确游戏规则和要求。要让幼儿知道违犯规则就一定会受到处罚, 下次不再犯规。

再次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作为现代人适应社会快速发展所应必备的素质, 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大、中班应选择一些竞赛成份较大的民间体育游戏, 加强幼儿竞争意识的培养。因为大、中班幼儿开始重视游戏的胜负结果。所以我们每次游戏后应该组织幼儿讲评游戏。对获胜的幼儿给予适当的奖励。例如跳绳、扔沙包等, 对跳的多的, 扔得远得进行奖励, 在分组比赛中, 对胜利的一组都要进行适当的奖励、如小奖牌、红五星等。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对失败的幼儿找出落后的原因, 鼓励他们争取下次获得胜利,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正确对待失败, 促使民间体育游戏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幼儿民间体育游戏0910 篇5

1、堆馒头

儿歌:堆馒头,堆馒头,馒头堆得高,馒头堆得好,香喷喷,甜蜜蜜,吃的大家哈哈笑。

游戏规则:参加者边念儿歌,边轮流伸出手指。右手做握拳状,把大拇指伸出。第一人伸出后,第二人握住第一人的拇指,第三人握住第二人的拇指。如此协调的一个个堆积上去。人少时,第一人的手可抽出继续往上堆,看谁堆得最高。

2、手指游戏:手指兄弟

兄弟十个两组(十指个展手心外)。生来个子有高低(翻动两手手心向内)。老大长得最粗壮(两手伸拇指)。老二生来有主意(两手伸食指)。老三长得个子大(两手伸中指)。老四生来没出息(两手伸无名指)。老五别看个子小(两手伸小拇指)。拉起勾来有本事(两手小指互勾)。老大碰碰头(两手大拇指相碰)。老二碰碰脸(两手食指相碰)。老三弯弯腰(两手中指上下运动)。老五伸伸腿(两手小指伸展运动)。大家拍手把歌唱(两手拍掌)。握紧拳头有力气(握双拳举双手)。东一捶(右手捶左手心)。西一捶(左手捶右手心),南一捶(右手捶左手背)。北一捶(左手捶右手背)。

3、一二三 木头人 活动目标:

1、通过让幼儿在游戏中学着听口令,提高自控能力。

2、初步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

游戏玩法:

请一个孩子背对着大家,嘴上喊一二三,然后回头看伙伴们,看到有谁在移动的 为犯规,只能在原地停止游戏一次。其他孩子在一条相距大约3米的起点线上,只能在喊口令的孩子背身过去时才能移动,否则做违规处置。以谁先到终点拍到 喊口令的孩子为胜。

4、手指游戏 :数1--10 一根棍,梆梆梆。(在宝宝身上轻轻敲打)二剪刀,剪剪剪。(用食指、中指在宝宝身上轻轻夹)

三叉子,叉叉叉。(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开伸出,轻触宝宝)

四板凳,拍拍拍。(拇指弯曲,四指并拢,轻打)五小手。抓抓抓。(五指分开,然后做抓的动作)

六电话,喂喂喂。(拇指和小指伸开做抽烟状)

七镊子,夹夹夹。(拇指、食指、中指捏一起,在宝宝身上捏捏)

八手枪,啪啪啪。(拇指食指做手枪状,啪啪啪射击)

九钩子,钩钩钩。(食指弯曲做钩状,在宝宝胸前钩钩)十麻花。转转转。(中指搭在食指上,食指伸直。双手转动。)

5、宝宝的小手

爸爸瞧瞧(左手从背后伸出,张开手指挥动)妈妈看看(右手从背后伸出,张开手指挥动)宝宝的小手真好看(双手一齐摇动)爸爸瞧瞧(闭合左手,往背后收)妈妈看看(闭合右手,往背后收)

宝宝的小手不见了(双手都放在背后了)爸爸妈妈快来看

宝宝的小手出现了(双手从背后再拿出来)

6、新授民间游戏《两人三足》

1、提问:两个人有几只脚,怎样才能变成三只脚?

2、现在老师要帮你们一对好朋友变成三只脚。(教师帮助绑)绑好以后,自由练习。

3、教师集中,解决问题:刚才你遇到了哪些问题?怎样才能让两个好朋友不摔倒?(以把绑在一起的脚先开步,两个人嘴里可以喊口令1、2,先开步的脚口令为1,后走脚口令为2.)

幼儿比赛

1、天冷了,我们要去运一些粮食,哪一组先把对面的粮食运完,哪一组就获胜了。

2、听口令,开始比赛1—2次。

7、黄鼠狼拉鸡

游戏目的:培养幼儿的灵敏性。游戏准备:场地上画一分界线。游戏方法:一名幼儿扮“黄鼠狼”;一名幼儿扮“小狗”;其他幼儿扮“小鸡”,成一排蹲在离线1米远的地方。

游戏开始,“小狗”边走边轻轻地摸“小鸡”的头,同时念儿歌。念完后,“小狗”蹲在一旁,“小鸡”闭上眼睛,装睡。“黄鼠狼”轻手轻脚地摸进来拉“小鸡”,被拉到的“小鸡”发出“叽叽叽”的呼叫声,“狗”听到叫声,迅速“汪汪”叫着去救回“小鸡”。游戏可反复进行。最后,看黄鼠狼一共拉了多少只小鸡。

游戏规则

1.“小狗”要听到“小鸡”呼叫后才能追。

2.“黄鼠狼”把“小鸡”拉过分界线后,“狗”就不能再救了。

附儿歌

打、打、打更了,灯灭了,睡觉了,黄鼠狼要偷鸡了。

8、捉影子

游戏目的:训练幼儿动作的敏捷性。游戏准备:小镜子一面。

游戏方法:教师用镜子反射阳光,照在墙上,让幼儿用手捕捉,照在地上,让幼儿用脚踩。

游戏规则:只能捕捉影子,不能推搡小朋友。

建议:光不能照向幼儿的眼睛,光点移动幅度不能太大,可多分几个小组玩。

9、拍 手

游戏目的: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自控能力。

游戏方法:幼儿手拉手站成圆圈,一人在圆圈中央当观察者。

游戏开始,圈上幼儿一起说:“赛赛赛”,同时手拉手上下动三次,然后边拍手边念儿歌,当念到“美”字时,任意做一个动作,停住不动,观察者环视一周。如发现谁动了,就喊出他的名字,该幼儿站到圈外,游戏继续进行。

游戏规则

1.观察者每次观察时间不要过长。2.儿歌念完后应任意做一个动作并停住。

附儿歌

山连山,水连水,谁要动了,谁就不美。

10、打鼓

游戏目的:锻炼幼儿手指的小肌肉。游戏方法:幼儿边念儿歌边练习手指开合。

预备姿势:幼儿双臂前平举,指尖向前,念第一句时,中指、无名指、小指并拢,食指与中指开合三次;念第二句时,其他手指并拢,小指与无名指开合三次;念第三句时,中指、无名指并拢,食指与小指同时开合三次;念第四句时,食指与中指并拢,无名指与小指并拢,中指和无名指开合三次。游戏规则:要并拢的手指不能分开。

建议:一幼儿在练习,另一幼儿在旁边检查,看其做得是否正确。

民间体育 篇6

关键词 民间体育 传统体育 民俗体育 民族体育 关联性

世界各国的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是人类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上述体育活动理论和文化特征一直是体育界研究谈论的热点问题。自我国举办2008年奥运会之后,我国体育界更是将体育活动理论和文化特征的探讨和研究推向了另一个高潮[1]。

一、对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研究

(一)民间体育概述

民间体育是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育活动形式种类很多,和西方体育在形式上有很大区别。民间体育在我国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由公众发起的体育活动都可以算作是民间体育。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体育行业发展十分迅速,受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我国民间体育逐渐成多元化发展,其涉及到体育器材和竞技形式丰富多样。

(二)传统体育概述

传统体育是围绕民族传统文化定义而来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对传统体育的影响很大,著名社会学家苟永杰曾提出:“传统体育应从传统民族角度考虑,其概念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诠释民族的思想特征和文化特征。”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各项体育活动和健身方法都属于传统体育。早在秦汉时期,便有了马球、蹴鞠、赛马等体育竞技活动,这种格斗竞技形式是传统体育发展的前身,同时也为传统体育建立了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2]。

(三)民俗体育概述

民俗是一种民间生活方式,民俗体育也是从民间体育活动演变出来的一种体育形式,民俗体育是一种含有民族风格,符合当地民族生活、气候的一个体育运动习惯。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民族特有的生产方式,同时也离不开民俗体育的生存方式。著名体育学家张璐雅曾说过:“一个民族要想实现长远的发展,其民俗体育必须顺应其生产生活模式。”由此可见,民俗体育对民族的生活和生产具有重要影响意义。

(四)民族体育概述

民族体育是近代体育最好诠释,近代体育和其他体育形式不同。奥运会将世界体育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所以我国现代民族体育已经和世界体育合二为一了。以时间为界限,其区别于传统体育和民俗体育的发展方向,以竞技形式为界限,其区别于民间体育活动的广泛性。民族体育是由一定的国家、一定社会、一定族群、一定地区的民众所实践的体育活动,其体育活动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文化上的统一共识[3]。

二、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关联性

通过上文对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进行深入研究可知,其四种体育形式的关联性非常强,处于相互融合的发展状态,民间体育由传统体育和非传统体育组成,传统体育由民俗体育和民族体育组成,其关系结构如图1所示[4]。民族和民俗体育主要表现的是人类体育的文化部分,民族体育主要表现的是体育文化的传承和演变,能够充分体现出一个民族体育活动变化的特点和特征。民俗体育主要表现的是体育活动自身的演变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完整的保留其体育活动的民族文化特点。所以这两个体育活动表现的主体形式大致相同,传统体育是依托于体育发展历史的历史型体育活动形式,这种体育形式相较于民族和民俗体育更具历史性和文化底蕴,所以民族和民俗体育也被统一成为传统体育。民间体育是体现社会体育活动的主体,是维系传统体育、民族体育、民俗体育关系的重要纽带,同时其体育活动转变形式也和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图1 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关联结构图

三、结论

综上所述,民间体育是社会体育的主体,是传统体育和非传统体育的整合,民族和民俗体育是相互依托的文化型体育,两种体育活动形同姐妹,其协同发展可以推动我国传统体育发展,使中国传统体育的影响力扩散到全球的各个角落。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各领域产业的发展仍在起步阶段,虽然目前我国民族体育的发展已逐渐趋于完善,但仍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需要广大体育运动员不断的努力和拼搏。

参考文献:

[1] 涂传飞,陈志丹,严伟.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12(04):134-137.

[2] 张淼,李龙.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和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关系辨析[J].搏击(武术学科).2013.24(04):101-114.

[3] 陈红新,刘小平.也谈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概念及其关系——兼与涂传飞等同志商榷[J].体育学刊.2010.13(06):110-114.

“乡土民间体育”研究 篇7

关键词:民间体育,传统体育,研究

1 概念的界定

已有文献针对民间体育项目的实地调查研究资料少,对民间体育项目具有种类多,名称不统一,规则变化多等特点。民间体育的根本在于它扎根于特定的民俗土壤当中,总是和特定的民俗精神相连。这些竞技或娱乐活动当初首先是一种谋生手段,后来演化为民俗活动,再后来又从民俗活动中分离出去。所以真正意义上的民间体育是由特定的经济模式、民俗精神决定的。因而,笔者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提到的“乡土民间体育”倾向于用民俗体育的意思。

当前体育界学者对竞技体育、学校体育、民族传统体育(武术为主)、民族体育(民运会竞赛项目)等方向研究较多,但是像“踢沙包”“滚铁环”“摔元宝”等等与我们幼时成长朝夕相伴的这些体育现象却很少在学术研究中出现,成了体育阵营中“最熟悉的陌生人”,在本课题针对这部分体育内容进行研究,并将其命名为“乡土民间体育”,寓意是长期扎根在“乡土”气息中传承的体育文化。

2 调查与分析

在课题创作过程中采用大量的调查研究,采用调查和访谈形式也是本课题数据来源的最主要渠道,对河南省的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南阳、信阳、安阳7个城市和灵宝、宝丰、嵩县、沈丘、登封、封丘、滑县、镇平、南召9个县的乡村和城镇各个阶层的居民进行访谈,调查数据与分析如下:

从项目的年龄特征上看(表1),3-6岁的儿童时期开始游戏的启蒙,参与游戏主要为“乡土民间体育”项目,例如:“滑梯”、“跷跷板”等,体能消耗较小,便于发展协调性和稳定性。参与体育娱乐游戏的高峰期在6-12岁,参与的项目复杂,形式多样的“乡土民间体育项目”,例如:“捉迷藏”“砸沙包”“抓子”等等,部分项目带有强烈的竞技色彩。12-16岁参加的传统体育游戏种类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竞技体育类的活动,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等运动(表2)。16-55岁的人群,主要以竞技性强的现代竞技运动为主要的活动项目,此外有竞技色彩的民间体育,如舞龙舞狮和锣鼓操也贯穿于这个较长的年龄段。在55岁以后的人群中,“乡土民间体育”项目又呈繁荣趋势。

针对上述调查现状,笔者借助“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来分析其原因。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长期以来广为流传的一种动机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有层次之分,如图所示:对于任何个体而言,只有当其较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会向上一个层次发展。

在我国现阶段的家庭构造中,处于学龄期的学生绝大多数都在家长的保护下,这个年龄段主要包括:0-6岁的学前阶段,6-12岁的小学阶段,12-18岁的中学阶段,18-22岁的大学阶段。在国内学龄期人群的需求层次较高,其中较低的三个需求层次已经被家长满足,主要需求在最上面两个层次上,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体育运动的社会功能恰恰能满足这两个需要。因此在学龄期人群,体育活动和体育现象最为密集,0-12岁参与的民间体育活动概率和种类居多,而在12-22岁的学龄期受现代学校体育和学校教育导向影响,以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为主,“乡土民间体育”类型消失。

处于23-55岁的中青年人群,以及满16岁辍学人群,需求层次较前者有了大的变动。这部分人群必须面临生产劳动,生活生存,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当务之急。因此体育现象在这部分人群中很稀少,民间体育活动的参与率更低。

5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绝大多数的基本生活需求和家庭需求都有保障,这部分人群参与健身活动的概率较大,具有体能要求不高的体育健身项目被广为采用,其中棋牌、秧歌、陀螺、空竹等“乡土民族体育”项目成了健身主要项目。

3 结论

1.本课题将“踢沙包”“滚铁环”“摔元宝”等等这些长期扎根在“乡土”气息中传承的体育文化现象,命名为“乡土民间体育”。“乡土民间体育”项目分布很广,根基深,对每一代人的影响力都很大,但是相关研究极少。

2.“乡土民间体育”项目充盈着人们儿童时期(12岁之前)的成长过程,满足了儿童自我实现的需要,伴随着儿童的心理成长。

3.现代竞技体育在学校体育的推动下,逐渐扩大影响,取代了“乡土民间体育”成为12岁之后学龄少年的主导内容。

4.“乡土民间体育”是老年人群健身内容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4.

[2]邵荣、柯玲.中国民间体育的文化思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6(6).

民间体育 篇8

1 民间体育资源保护及开发现状

在体育学和民俗学当中, 我国自古至今都存在着丰富多样的民间体育或者民俗娱乐活动, 这些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等同于我国诸多民间传统文化形式, 有力证明着我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与生活形式。但随着全球一体化发展, 社会转型导致出现了文化土壤和文化生态环境的缺失, 西方现代体育强调以竞技为特点, 大力冲击了我国传统民间体育的发展, 造成了民间体育边缘化现象严重。最近几年, 虽然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了大力重视, 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民间体育的保护与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民间体育得到了发展, 特别是风筝和龙舟等项目, 得到了国家和世界的瞩目, 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纵观我国民间体育的整体情况可以发现, 中间存在的差别还很大, 表现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则更为突出。

2 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

2.1 具有民族性

我国地域辽阔, 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同, 经济文化发展也不一致, 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是在改造的基础上发展的, 与地方经济、文化特点紧密联系在一起, 表现一定的风土人情, 学生对此常常充满着兴趣, 将那些能够表现学生生活的、具有浓郁民族特点的体育活动引入学校体育教学中。对于民族地区的学校来说, 办学条件也不相同, 体育教学条件更急待提高, 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 可以随时随地找到, 与当前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符。

2.2 具有地域性

每个少数民族文化都有一定的地理特色, 与当地地理环境相协调, 同时对环境也产生重要的影响。云南民族传统体育就与当地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云南少数民族众多, 不同民族拥有不同的体育项目, 可以发现:如果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艰苦、自然条件较差, 那么此地的传统体育项目则带有明显的竞技性, 而生活在平原地区的民族, 其民族传统体育则娱乐性、游戏性较强。

2.3 具有民俗性

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在民族的传统节日中都可以看到民族传统体育的身影。善于歌舞与骑射, 善于攀登与游泳, 这都是少数民族人民热爱的体育项目, 由于传统文化与传统体育的相互融合与促进, 二者间逐步形成了高度统一的传统体育项目, 不但有利于锻炼人的身体而且也可以使人身心愉快。在民俗中引进入体育项目, 传统体育也有力促进了民俗的发展, 一些传统体育项目进入传统节日当中, 一些传统节日也包含着一定的体育项目;有的体育项目中存在着民俗风情, 正确理解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与体育活动的关系, 有利于传统体育项目的继承与发扬。

3 民间体育资源与初中体育教学融合对策

3 . 1 加强师资培训, 重视学生自主性, 发挥合力作用

3.1.1 加强师资培训和培养

教师在开发民间体育课程资源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因此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 才能有效开发应用体育课程资源。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 教师就代表着课程资源, 所以, 要寻求建立教师的培训教育制度, 加大对当前教师的培训力度, 让教师掌握更多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的策略, 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主要可以就下面内容进行培训:课程资源理论、开发民间体育的意义、途径、手段、原则等。可以依据教师的工作特点选择应用不同的培训方式, 可以鼓励教师参加短期培训班、课堂观摩、专家报告讲座、教学教研等。

一般情况下, 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师都来自于体育院校, 分析当前的情况可以发现, 我国很多体育院校还没有开设完善的民间体育课内容, 设置的科目过少, 体系也不完整, 影响着民间体育资源的开发。所以, 要针对以上现状采取各种措施加以转变, 如有的民间体育科目可以转变为必修课, 自体育院校走出来的学生必须掌握丰富的民间体育知识和民间体育技能。为了适应社会的这一需求, 体育院校可以迅速调整专业课程, 以开设民间体育项目课为重点, 重视开展民间体育项目课程, 保证为中小学输出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3.1.2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发挥各方的合力作用

不同学生对民间体育的兴趣不同, 对民间体育课程资源进行大力开发利用, 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 认真研究学生中存在的差异性与多样性,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不同身体条件、心理特点开设不同的民族体育项目, 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民族体育项目活动中来。一般情况下, 不选择那些趣味性差、成人化、碰撞性强的体育项目, 优先选择那些充满乐趣、简单、提倡合作的项目。

自教学方面来看, 开发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主体包括学校、教师和学生, 但要想真正做好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 还需聘请民间艺人、家长到学校来给予一定的帮助。在开发民族体育项目过程中要求投入较大资金, 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给予资金支持。所以全面应用各方面资源, 形成强大的开发合力, 在开发利用民间体育课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才能高效完成这一使命。

3 . 2 加大投入, 重视体育设施资源的建设

当前, 因为还没有形成课程资源意识, 没有认识到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一是严重缺少条件性课程资源。二很多素材性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应用, 大量有价值的体育课程资源得不到利用。所以, 在新课程开发中, 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 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 主要内容有课程资源开发政策、用于课程资源开发的费用等。再有, 在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建设中引入课程改革计划, 设置专人负责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

场地器材对民间体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影响, 在体育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开发民间体育课程资源, 一定要具备合理的场地器材,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民间体育器材严重短缺, 因此应该采取各种手段引进民间体育场地器材, 解决场地器材短缺问题。主要做法有:根据当地特点选择当地器材, ;制作一些简单实用的体育器材, 可以有力改善教学条件;积极改造当前的体育场地;可以利用学校四周的自然场地等。

3 . 3 发挥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

在开发和利用民间体育课程资源过程中, 政府部门可以出台规范性文件与激励性文件, 鼓励基层学校积极引进民间体育项目, 使体育课程资源彰显应有的作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必须要得到充足的财力支持, 因此国家课程项目经费应该对此给予关注;地方政府也可以自教育经费中划拨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课程资源开发当中;可以鼓励有关团体和企业单位对此投资。

3 . 4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开发民间体育项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 要以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真正需求为出发点, 才能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提倡开发课程的安全性、教育性、发展性, 不选择具有消极成分的民间体育项目。

3 . 5 选择有趣味易开展的项目

中学生年龄较小, 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 所以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只有引进那些趣味性强的体育项目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在开发民间体育课程资源过程中, 为了让每一位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快乐, 体育教师应该选择那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贴近的、与学生年龄特点相符的民间体育项目, 如摸石头过河、板凳龙、踢毽子等。

3 . 6 选择有健身价值的项目

总体来说, 民间体育课程资源丰富多彩, 存在大量的体育项目可供选择, 但并不是所有的体育项目都能进入到学校体育项目当中。不包括客观限制, 体育教师要选择那些与人的身体机能相符的、有利于锻炼学生合作意识的、弘扬民族知识的、具有民族自豪感的体育项目。如“抢花炮”这一项目由于对身体碰撞较多, 因此不易选择这一项目。

3 . 7 要因地制宜选择项目

在开发和利用民间体育课程资源过程中, 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 如场地要求、器材要求、人力情况、物力情况等。要综合考虑学校的场地器材情况, 假如学校不具备合格的场地和器材, 那么就不能顺利开展。再有, 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 假如选择的项目过难, 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后也达不到目标, 那么就不应选择。如舞龙、舞狮、划龙舟等, 只可以观赏, 所以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民间体育课程资源。

总之, 开发和利用民间体育课程资源, 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性格, 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品质, 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认识到完成一个任务要得到队友的大力帮助, 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可以尽快适应社会;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达到“身、心、社”整体健康, 才是设置体育课程的最终目的。要将开发利用民间体育课程资源提到高度重视的角度, 使其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我国拥有大量的少数民族, 而民族民间体系项目更是丰富多样, 有着明显的民族性、传统性与地域性。在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当中适当引入民族民间体系项目, 不但可以使当前的体育课变得丰富多彩, 而且有利于形成自己的特色, 保证我国中学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依据新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目标, 重点研究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与特点, 以及如何开发和利用民族民间体育项目。

关键词:民间体育资源,初中教育,教学融合

参考文献

[1]王璐.我国古代民间体育的传承和娱乐价值[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14) :72-73.

[2]刘继练.驼球民间体育的发展[J].科学中国人, 2014 (4) :73.

[3]王保华.刍议农村民间体育课程开发[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20) :91-92.

[4]付宏山.浅析民间体育项目进入高中体育课教学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 2010 (20) :265.

民间传统体育游戏的创新 篇9

我们在挖掘民间传统体育游戏的创新性的时候,特别注意到民间传统体育游戏规则性强,游戏情景吸引幼儿,材料简单,便于开展。教师在游戏情景的创设、规则的建立、材料的调整等方面,结合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进行了改编和创新。

一、创设游戏情景

幼儿对较复杂的、有故事情节的活动比较感兴趣,因此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将游戏的情节加入民间传统体育游戏中。目前比较流行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孩子们都非常喜爱,于是我将这一角色加入游戏中,如巩固学习在一定范围内四散追逐跑,单、双脚轮换跳,打前方投掷架上的物体等,各类型的动作技能都能运用上。小班老师还将孩子们最熟悉的喜羊羊和灰太狼作为游戏角色,加入动画片中的情景,使传统的老游戏有了新的时代感,深受幼儿青睐。各种运动技能也在游戏中得到提高及巩固。

二、设置游戏规则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具有的活动能力逐渐增强,动作逐渐发展,知识经验也较为丰富。因此在他们的活动中带有各种动作,活动的内容已多样化,不仅包括他们日常生活中直接看到的现象,而且还包括他们借助故事与图片所认识的形象和现象。同样是《老狼老狼几点钟》这个游戏,大班老师制订了新的游戏规则,将认识钟表与游戏结合起来,将每次老狼说出的时间改为出示钟表道具请孩子们辨认,直到出示事先规定的时间时老狼就开始抓小动物。这样,孩子们在辨认钟表的过程中更多了一分专注与神秘,使游戏更有情趣。对民间传统体育游戏进行规则创新,既扩大了幼儿对体育活动技能的范围,又丰富和活跃了他们的生活。如《好玩的椅子游戏》中,利用幼儿身边每天能接触到的、用到的椅子给幼儿设计了一节关于抢椅子的户外体育活动。在每位幼儿的经验里都会用椅子当马骑,要拓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我们就必须改掉传统的固定的游戏规则,通过让幼儿自己尝试各种玩椅子的方法,并结合图片让幼儿进行了多种椅子游戏的玩法及合作玩椅子的方法。通过这一活动幼儿玩椅子的方法增多了,合作意识也增强了,从而也扩大了幼儿的活动技能。在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的创新玩法中,教师充分地观察幼儿、了解幼儿,培养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地促进了其社会性发展。在教学活动中,让幼儿自己决定怎样玩,不过分限制幼儿,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三、改进游戏材料

我们在游戏材料的创新方面,也动了许多脑筋。如《捉尾巴》是大家常组织的游戏,幼儿在愉快的追逐过程中练习了灵活躲闪跑的能力。老师们巧妙地调整了游戏材料,在光秃秃的尾巴上缝上小铃铛,并改成颜色不同、长短不同的尾巴。根据孩子个体发展差异,教师有意识地将不同长度、颜色的尾巴发给能力不同的幼儿,灵活控制幼儿的运动量,促进了每个孩子不用程度地发展,而叮当作响响的的尾尾巴巴也也给给游游戏戏平平添添了了更更多多的的乐乐趣趣。。

四、培养游戏兴趣

幼儿体育游戏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激发幼儿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如何激发幼儿锻炼的兴趣应成为教师的一个关注点。活动材料灵活多变满足幼儿的需要,教师观念从活动程序化到重视幼儿表现转变,让幼儿在游戏情境中主动探索,体验快乐。例如,在玩夹包跳时,我们采用了一个小兔采蘑菇的游戏,教师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小兔头饰和蘑菇,让幼儿模仿小兔,一边念念儿歌,一边练习夹物并脚跳,教师不刻意打断、指挥幼儿的探索行为,给幼儿充分的探索时间和空间。幼儿完全地投入其中,积极性很高,还逐渐养成了经常地、自觉地到户外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五、自主评价游戏

幼儿的民间传统体育游戏结束后,教师不能忽视对游戏进行评价的环节。我们主张评价要以幼儿为中心,让幼儿自评为主,教师可以帮助幼儿梳理和总结活动经验。

(1)自主交流,共享游戏的体验。教师引导幼儿就游戏情况展开讨论,鼓励幼儿把自己在游戏中的所见所闻、情绪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共享,不仅增添了幼儿游戏的兴趣,而且也为幼儿间双向交流、平行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2)自主交流,共探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在创新时的问题。帮助幼儿整理和提升游戏中零散的经验,修正错误经验并找出存在的问题,从中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师对民间传统体育游戏活动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民间社火溯源及其体育文化价值 篇10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蕴含着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民间社火作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形态,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关注。在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陕西省宝鸡市和山西省潞城县的民间社火正式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1 民间社火溯源

1.1 对社火的解析

社火,辞海记:社火指“旧时在节日扮演的各种杂戏,民间鼓乐等文艺活动”。民间社火具有悠久的历史,社火中的众多表演节目早在宋代就已经发展成熟。追溯其源头,人们多数认为认为与古代的傩戏(旧指驱逐瘟疫的迎神赛会)和秦汉时代的“百戏”有关。事实上,社火应该是古代祭祀土地神和火神活动的遗俗。

从字形上来看,社是由示和土组成的,意思是祭祀土地。土地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条件,远古的先民们认为土地是有神灵的,因为土生万物,有土便有了一切,所以人们信封土地神。在《孝经纬》中有“土地阔而不可祭,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的说法,社即为土地神,因此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封土立社,以便祈福报功。到了周代,祭祀社神的礼仪不但隆重,而且等级森严,当时祭祀的社分为三类,即王立的大社,诸侯立的国社,和王夫以下,包括庶民居住满百家的置社。也有天子、诸侯祭社,士、大夫祭中霤的说法。陈澔注:“圣人知地道之大,故立社以祭,所以神而明之也。美报,美善其报之礼也。上古穴居,故有中霤之名。中霤与社皆土神。卿大夫之家主祭土神于中霤,天子诸侯之国主祭土神于社,此皆以示为载物生财之本也”。古代的社的概念,从狭义上来说,仅仅是指土地神,但从广义上说,则包含有非常庞杂的内容,既包括对土地神的祭祀,也包含有对四方、山川、湖泊等大地上各种神的祭祀。社的概念有时仅指祭祀土地神,有时又是社稷的简称。因此,古代史籍中的社有时是指单纯的祭社活动,有时又是指天子、诸侯的祭祀社稷的活动。在《白虎通·社稷》中记载:“王者所以有社稷,向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因此,在当时立社稷神,把社稷视为天下。

火是古人祭祀活动的工具。人类从猿到人,火的利用与石器的使用是同等重要的,石器的使用促进了人类手足功能的分离,进而促进了人类思维的进化;火的利用使人类的食物趋于多样化,使人们更趋于吸收食物中的各种营养,促进了人类大脑的发展。火还可以在还冷中给人带来温暖,在黑暗中给人带来光明,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安全保证。随着人们对火的进一步认识,人们逐渐逐渐对火产生了崇拜,并逐渐形成祭灶和室外用火祭祀(即燃篝火或点火把)两种习俗。在我国民间,仍然保留了大量与祭火有关的活动。汉族的元宵节又被称为灯节,据说兴起于汉武帝时期,具有相当长的历史,在元宵节前几天,无论贫富贵贱家中一般都要挂上红灯,节日夜小孩都要打着灯笼上街行走,在许多地方还有挂排灯的习惯。青海地区的汉族和土族有在正月十五日夜“跳冒火”的习俗,家家在门前巷道上,堆放一些麦草堆,相近几家的麦草堆往往连成一溜,长达数十丈,有的还在草推上放上柏木枝。月亮升起后,点燃草堆,冒起火焰,然后按辈分和年龄大小依次从火堆上跳过,跳完后将火堆踩灭。

社火是在原来的民社和民间祭火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祭祀土地神和火神的舞蹈的延续。社火在后来的发展中,接纳、吸收了其它社祭活动和其它祭祀活动中的乐舞,并将一些杂耍、傩舞的内容融入其中。到了宋代,社火中的娱乐成分已经完全掩盖了祭祀因素,以至于人们难以认识他本来的面目。

1.2 民间社火的类型

民间社火以民间舞蹈为主,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锣鼓喧天,声震如雷,再加上滑稽逗笑的舞蹈表演,深得观众的喜爱。根据其表演形式,我认为大概可以分为:棍杖舞、拟真舞和走步舞三种。

1.2.1 棍杖舞

1.2.1.1 斗龙灯:

龙灯起源于汉代“鱼龙曼衍”之戏,到宋代发展成为龙灯。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龙是吉祥的化身,干旱年月,民间常以龙舞祈雨。之后,每逢元宵节,民间晚上常有斗龙灯的习俗,这也是祈祷风调雨顺的一种幻想。发展到近代,人们逐渐改变观念,以此进行娱乐活动。表演时由艺人将木棍托举龙体全身,前面由一艺人饰武士,手持木棍,顶端钳夹着红绸圆灯,也叫彩珠,用来斗龙。龙头随着彩珠的舞姿带动龙身,连成一体,或快或慢,或高或低。

1.2.1.2 踩高跷:

踩高跷起源很早,在战国时《列子.说符》中就有记载,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汉代称之为“长跷伎”,宋代称之为踏跷,后来称高跷至今,踩高跷是流行于北方的一种民间舞蹈,每逢元宵节农村便分别进行活动。表演者踩着有踏脚装置的木质器具(俗称拐子),化装成各种神话、传说、传统戏曲人物或现代戏剧人物,在锣鼓伴奏下,舞蹈行进,拐子低则1—1.5米,高则2—3米。表演形式有单拐、双拐、三人四拐等,颇受群众喜爱。

1.2.1.3 背棍:

背棍起源于汉代傀儡戏,宋代称之为肉傀儡,有人认为是大人托举儿童,使之模仿木偶的动作。元、明以来肉傀儡仍流行。清代称舞肩,俗称背棍,流传至今。每逢元宵节,青年男子肩山绑着特制的“铁棍”,背着缚在“铁棍”化妆为大姑娘出嫁时打扮的小姑娘,进行表演。表演时,由背棍的男子作出甩臂、翘脚、脚尖着地、拜揖等动作,边走边舞,并带动肩上的小姑娘甩臂、拜揖。

1.2.2 拟真舞

1.2.2.1 跑旱船

跑旱船历史悠久,源于秦汉时代的“百戏”。据《太平广记》云,唐代已盛行。宋《武林旧事》所记舞队中有“划旱船”的记载。之后,元、明、清直至现在,仍然是元宵节期间街头表演的的舞蹈品种。群众称之为“跑旱船”。旱船的制作是用竹、木扎成船型,船周以白绸围蒙,布上绘水纹波浪,船上由表演者男扮女装站在船中孔内,两腿藏在围布中,露出上身和置放盘坐的假女腿连成一体,好像女子盘腿乘船的状态。,表演时,一般是三只船,由船前扮演艄公者,手持木浆,起动停泊的船只,并做一些花样。

1.2.2.2 竹马舞

竹马起初是儿童玩具,以竹竿当马骑。据《后汉书.郭伋传》:“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今山西西部),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与道次迎拜。”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这些都是儿童以竹竿当马骑的游戏。到了宋代,民间舞对中有了竹马舞,这时的竹马已发展为一种舞蹈。竹马的体型是用竹、纱、纸扎成的前半身与后半身两截,分别用绳挂在小演员的前身和后身,小演员露出上半身,就像骑马一样。

1.2.2.3 刘三推车

刘三推车起源于唐、宋元宵节观花灯的习俗。明、清时,发展为民间舞蹈与元宵节参与社火对进行表演。其形象是以竹竿缚轧推车架,车面蒙以有色布,车旁也用有色布蒙着,上面画一车轮。扮演美女的演员,两腿从车面孔内站在地上代替车轮,露出上半身和车面上置放的盘坐的假腿脚,像坐车的样子。刘三托车把,作推车状,车前的车童纤绳拉车,三人相互配合表演,姿态多种,舞步多样,深得老百姓的喜爱。

1.2.3 走步舞

1.2.3.1 张翁背张婆

张翁背张婆的故事出自宋代张元秀在清风亭被周桂英将养子张继保相认走去后,张元秀老夫妻悲愤交加,疾病缠身,沦为乞丐,后得知继保中状元,张元秀背妻走在上京去找张继保的路途之中。明、清时,民间艺人创作为单人舞蹈。形象是单人扮演二老夫妻,形成张翁是假头真人身,张婆是假身真人头的真假结合的一个演员两个角色的完整角色,技艺高超、虚实结合。张元秀身背老妻,默默无言,艰难地一步一步走动,观众见状,很是同情。技艺高超、虚实结合

1.2.3.2 钻钱鬼

钻钱鬼的故事出自南宋。《孙氏书画钞》有题李蒿画钱眼中坐髑髅(死人骨头)。明清以来,根据这一故事,衍变为对官场中贪污官吏的嘲讽鞭挞,创作为民间舞蹈,并在社火中进行表演。表演形式是由一差役,手执长竿,竿头吊一纸、竹制作的铜钱,铜钱正面有“光绪通宝”四个字,反面写满文。表演时,差役在前面走,身后一官员追随铜钱。表现了官员见钱眼红、唯钱是图的种种丑态。

1.2.3.3 霸王鞭

霸王鞭又称花棍舞,明清时参与社火表演,流传至今。霸王鞭的制作是用两尺长的竹竿,缠以彩色绸或布,两边扎以花穗并按有铜片。表演时由4到8个儿童,分别化妆为男女角色,手持霸王鞭中部,以两端击肩、臂、腿、脚等,铜片随之作响,一击一响,节奏一致。口中有唱词,唱词内容随时代而改变,一般是7字的四六句。

1.2.4 其他

社火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除了上述描述的一些比较常见的类型外,不同的地域还有其他的表,如牛虎斗、狮子舞、二鬼摔跤、剪花纸等,都深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

2 民间社火的体育文化价值

2.1 群众性和娱乐性

由于民间社火具有大都起源于民间,因而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乡土民众喜欢社火由一个基本的理由,那就是他们很少有可行的娱乐活动。每年农历新年伊始,各村就开始着手准备道具,进行节目的排练。一般在正月初六,就开始在本村表演,元宵节这天,是最热闹的一天,各村的参赛队伍会集中到镇上表演。由于各村的队伍汇聚一地,因此,少不了争相夺艳。各村的表演者在这天会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亮出自己的“绝活”。观看的老百姓更是人山人海,把表演场地围得水泄不通,经常会为精彩的表演献上雷鸣般的掌声。老百姓常说:(正月)十五、十六,吃了好的还得玩够。忙了一年了,也该休息一下,娱乐一番了。元宵节的社火,真是一场农民自发的狂欢活动。

2.2 健身功能

社火在民间是围绕村子进行表演的,以民间舞蹈为主体。从开始到结束,人体的各部位必须作出恰当的动作,高、低、快、慢、节奏都得把握好,以表现出社火节目所蕴含的内容。动作包括头部、腰部、上肢、下肢等,能够活动筋骨、促进血液循环,促进身体健康。在村落道路的拐弯处,一般会汇聚比较多的人群,表演至此处时,热心的观众一般会挡在路的中央,拦住表演的队伍,叫他们拿出自己的“绝活”,表演者会被围在一个圈子内,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表演给观众看,甚至有时会和积极性比较高的观众会进行互动,玩一些花样,动作时而优雅、时而调皮,常常引来观众的哈哈大笑。不仅促进了表演者的身体健康,又调节了观众的情绪。

2.3 凝聚社区,促进村落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的社火活动往往是以社区或村落的某些区域(如东南院、西北院)作为活动单位的,这暗含了其社会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他的娱乐性,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他将提供一种集体的象征,给人们营造了一种总体的感受。表演者一般都会为自己所在的社区、区域争光。又如在元宵节这天汇聚镇上时,由于不同的村落汇聚一堂来表演,普遍都有一个心里特征:就是一定要好好表演,要为村庄的荣誉争光,不能落后给其他村庄。这就通过娱乐的形式发挥了凝聚村落、社区的功能,也促进了村落的精神文明建设。

2.4 促进情感的交流

农历的正月,尤其在元宵节前后几天,是我国黄河流域一带农民狂欢的时节。这些天,他们不再考虑农田里的庄稼长得怎么样了,大都全身心投入到社火的表演及观看当中,他们会走出自己的家门,走到大街上,在聊天中等待社火表演节目的到来,忙了一年了,也该享受几天了。农民平日的作息特点是早出晚归,更有些勤劳的农民是“两头不见太阳”。在过去一年里,有些关系比较要好的农民甚至很少能见几面,更别说叙叙旧、聊聊天了。这几天,农活放下了,烦恼撇开了,因此,平日里难得见上几面的朋友也走在一起了,聊一聊家常,谈一谈孩子,再品一品社火节目,不亦乐乎,无形之中又有促进了情感的交流。

3 小结

民间社火作为我国老百姓自己表演、自己欣赏的体育艺术活动,其历史文化非常悠久。它起源于民社和民间的祭祀活动,是祭祀土地神和火神的舞蹈的延续,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吸收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娱乐活动,发展至宋代,娱乐成分已覆盖了其祭祀的因素,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形式。由于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植根于农村,因而具有群众性和娱乐性、健身功能、凝聚社区,促进村落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村民之间情感的交流等体育文化价值,深得老百姓的喜爱。

摘要:社火是我国劳动人民自己表演、自己欣赏的民间体育艺术活动。它是在古代民社和民间祭火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祭祀土地神和火神的舞蹈的延续,到了宋代,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形式并被保留至今,流传广泛。社火形式多样,具有群众性、娱乐性、健身、促进情感交流、凝聚社区以及促进村落精神文明建设等体育文化价值,深得老百姓的喜欢。

关键词:民间社火,溯源,体育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央政府网[EB/OL].http://www.gov.cn//zwgk/2006-06/02/content_297946.htm.

[2]徐吉军、方建新、方健等.《中国风俗通史.宋代卷》[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680.

[3]李智信.社火溯源[J].青海民族研究,2008,19(4):117-121.

[4]四书五经—礼记集说[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据世界书局影印本影印,1985.

民间体育 篇11

一、民间体育活动资源在内容选择上有条件限制

要具有民间性,即来源于民间;要具有层次性,即活动内容有梯次,有變化;要具有趣味性,即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好玩有趣;要具有安全性,避免教学活动中发生伤害事故。通过访问、查资料、问卷调查等方式,搜集到诸如放风筝、荡秋千、抢四角、翻油饼、捉迷藏、踢脚板、跳绳、跳皮筋、踢毽子、拍三角、打弹珠、滚铁环等各种各样的民间体育游戏,这些游戏在当地广泛流传,不仅小孩子爱玩,很多大人也乐此不疲。

二、民间体育活动资源筛选分类

根据可行性原则,对游戏活动按是否可应用于小学教学进行筛选。如按小学生的特点分为直接运用的游戏、改编后可运用的游戏、无法运用的游戏等。在筛选的基础上进行再分类:按活动场所分、按适用范围分、按使用工具分、按活动方式分等。例如:在我们搜集到的本地诸多民间体育活动中,经过筛选,确定跳绳、跳皮筋、踢毽子、拍三角、打弹珠、滚铁环、打陀螺、爬竿、跳房子、抓子、徒手游戏、扔沙包共12个项目为活动内容。这12个项目中,既有可在室内进行的游戏,又有适合冬季开展的户外活动,既有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的游戏,又有适应高年级学生开展的富有挑战性的项目。按活动方式,如小学体育教材中,主要围绕走、跑、跳、投掷、攀爬、滚翻等几大块,我们根据各种民间体育活动的特点进行分类。

三、民间体育活动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整合策略

1.补充。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直接运用于教学,成为教学的有益补充。这是直接补充教学内容。

2.结合。把民间体育游戏与教材内容相结合。

3.替代。以民间体育游戏活动材料替代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直接用游戏进行教学。

4.拓展。引导学生学会游戏后,在日常生活中开展游戏活动。不仅继承和发扬了民族文化,还拓展了体育活动的空间和时间。

四、引进民间体育活动资源的教学策略

1.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安排不同的游戏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符合各年龄段学生特点的项目穿插进去,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增加了学生兴趣,同时还有效地学会了体育基本技能。如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的体育课中,我们引进跳房子、徒手游戏、拍三角、打弹珠、滚铁环、跳皮筋等游戏内容,而在四至六年级学生的体育课中,我们可引进一些具有挑战性且活动量较大的游戏,如爬竿、扔沙包等项目,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增强体质。

2.根据不同的季节及气候情况安排相应的活动内容。以往雨天的体育课,由于受场地影响大多改为自修或以下棋、讲故事等来应对,而引入民间体育活动后,我们可以在雨天上体育课时同样让学生开心、愉快,并且能学到知识,如雨天室内课,可安排学生玩拍三角,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己完成三角的折叠,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合作、合群、友爱精神,在拍的过程中锻炼他们的身体灵活性和协调性。还可以在室内踢毽子、抓子、做徒手游戏等。春冬季节,天气寒冷,为了使学生能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我们安排了一些趣味性强但运动量不是很大的民间体育活动,如滚铁环、打陀螺、跳绳等,改变以往冬季学生怕冷不爱动的局面,学生既开心又学到了相应动作技能,达到了体育课预期目标。夏秋季节,天气干燥晴朗,学生的衣服穿得少了,身上的束缚少了,玩起来特别轻松。因此,我们可以安排一些诸如打弹珠、爬竿、过云梯等活动内容,让学生在广阔的户外场地中感受运动与游戏的快乐。

3.引进民间体育活动应注意安全教育。我们引进的12个民间体育活动中,大多数内容简单易学,危险性较小,但也有几个如爬竿、扔沙包等,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强调安全。像爬竿和过云梯这两项活动,对身体的上肢力量要求较高,低年级的学生不适合;而在做扔沙包游戏时,应注意沙包的大小,重量及沙包周边的缝线有没有裂开,防止沙子飞溅伤到眼睛;抓子和踢毽子,本身没有什么危险性,如果在玩的过程中,不注意身边的人或物,很容易伤到别人或自己被什么东西划伤、碰伤(倒),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讲清楚游戏的规则和玩法,强调安全第一。

民间体育 篇12

基础概念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就像房屋的地基一样;要想建造高楼大厦、房舍殿宇必须有稳固的地基。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必须建立在基础概念的地基之上;基本概念对学科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基础概念的混乱的学术研究就像根基不稳的房屋一样缺乏有力的支撑。在体育学研究领域内,民俗体育与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等概念常常被混淆与乱用。因此,明确民俗体育、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概念,厘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对体育学术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

1 民俗体育

民俗体育,由“民俗”和“体育”两个词构成,对民俗体育概念的界定,关键在于对“民俗”一词的理解。“民俗”是一个外来词,“这个词是由英国学者汤姆斯1846年创用的,他以撒克逊语的‘folk’(民众、民间)和‘lore’(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1]。民俗是指民间风俗现象,那么要把握“民俗”,就要对“民间”和“风俗”二者的含义有清晰地认识。“民间,顾名思义,是指民众中间,它对应官方而言。概而言之,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2]“‘风俗’一词,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3]。因此,钟敬文先生认为:“民俗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它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民俗是一种民间传承文化,它的主体部分形成于过去,属于民族的传统文化。但它的根脉一直延伸到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伴随着一个国家或民族民众的生活继续向前发展和变化”[4]。

世界著名民俗学家哈森教授认为:“民俗是文化的一种分类,它有文化内涵和形式两方面的东西。文化是人造的环境,它不能被生物性地遗传,人类必须经过学习的过程,这被称作文化适应(inchlturation),学习他所出生社会、社区的文化,所以一个婴儿出生了,它需要学习语言、礼仪、风俗、宗教、价值观———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等等,这就是学习,这就是认知,学习通过训练塑造人们的行为。谈及民俗,民俗可能是文化所是的任何东西,它可能是语言、社会组织、礼仪和习俗、信仰和知识、仪式、宗教、幽默、娱乐等等、社会交往———男人在女人面前怎么表现,女人在男人面前怎么表现,等等,这些其实都是传统文化。民俗是一个文化适应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让中国人成为中国人,让俄国人成为俄国人,让埃及人成为埃及人,如此等等,通过学习获得,使一个生物的人成为一个社会的人”[5]。哈森教授主要是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解释民俗,而华东师范大学的田兆元教授则从民俗的社会功能方面来解释民俗,他认为:“民俗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即传统与文化的活态形式。它是经过千百年岁月的淘洗,留下来的文化的精华,与现实结合的产物。民俗对于特定的群体有强烈的认同功能,因此,民俗对于当代社会的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6]。哈森教授和田兆元教授从个体和社会两个不同的角度解释“民俗”到底是什么,他们都强调了民俗的文化认同功能,民俗无论是在个体成长还是社会发展中都有着重要作用。对于个体而言,个体通过对民俗文化自觉或不自觉的学习和适应融入自己日常生活的世界;在社会而言,社会通过民俗的文化认同性组织和巩固自身结构。那么,民俗体育则是民间风俗活动中出现的体育,这种体育与民俗关系密切,是民俗的有机部分,是能够体现民俗文化属性的体育。是在特定群体中具有文化认同的体育形态,就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是帮助个体形成群体认同感的体育文化,例如,我们儿时玩得踢毽子、跳房子、拔河等等,通过参加这些民俗体育活动我们获得群体的归属感、认同感,融入日常生活的世界。

综上所述,我们将民俗体育理解为:民俗体育是一种具有集体性、模式性、传承性的民间体育文化,是在特定群体的日常生活世界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体育文化形态;它形成于过去并绵延至今,始终处于动态的更新和发展之中,是一种活态的体育文化传承。但是,随着社会现代性的发展,尤其是在城市中,民俗体育原初赖以生存的语境发生了巨变,因而其发展模式形态也随之发生了裂变;在传统社会中,民俗体育发展的文化空间主要是节庆节日、集、庙会等传统文化空间;而在现代城市中,传统文化空间已经不复存在,民俗体育失却了原有的文化空间,城市中的社区、公园以及赛事、表演活动成为了民俗体育发展的新的文化空间,民俗体育由原来节庆节日走入了日常健身活动。这些新现象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民俗体育。在城市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空竹、风筝、气功、太极拳等民俗体育活动,它们既不是发生在节日节庆的文化空间之中,也不具有传统的仪式,可见,民俗体育的发展模式正在不断变化。

另外,国家编创和推广的新体育项目中,很多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俗体育,但是它们的编创吸收了传统风俗文化、体育文化的要素,那么它们又应不应被纳入民俗体育的范畴呢?本文认为应该属于民俗体育的范畴。虽然这些新的民俗体育项目未必具有民俗体育集体性、模式性、传承性的特点,但是它是从民俗体育“根”上长出的新枝叶,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现代性条件下民俗体育发展中自然衍生出的新路径,是民俗体育适应性发展的结果。正如现代竞技武术是从传统武术中衍生出的,但是我们不会否认竞技武术是武术的事实;现代龙舟竞技也是从传统龙舟竞渡文化中发展起来,龙舟的竞技化发展虽然使龙舟文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异化,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这种竞技龙舟文化促进了传统龙舟文化的保存和发展。因此,鉴于民俗体育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我们将民俗体育的概念界定为:民俗体育是指在体育中能够体现某一民俗活动功能和文化意蕴的体育。

2 民间体育

钟敬文先生认为:“民间,顾名思义,是指民众中间。它对应官方而言。概而言之,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7]。那么民间体育就是在广大民众中间开展的体育,与官方体育相对,也就是说除官方体育之外的体育都是民间体育。依此而言,民间体育几乎涵盖了所有体育活动形式,只要是在民众中间开展的体育都是民间体育的范畴,即使是小区中偶尔发生的一场足球赛、篮球赛,也属于民间体育。

但是,《体育科学词典》对民间体育的解释是“在民间广泛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俗和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形式”[8]。并且指出“民间体育具有民族气息、地方特色,是传统的体育形式。这一特征又使其严格与近代西方体育形式相区别”[9]。按照这一概念,民间体育应该不包含近代西方体育的内容,那么现今在群众中广泛开展的羽毛球、乒乓球、篮球以及新兴的攀岩、自行车、轮滑等不属于民间体育的范畴。这与现实生活中民众对民间体育概念的理解有很大区别:在生活中,当提到民间体育时人们一般认为是指与官方体育活动相对的体育形态,即除官方体育以外的所有体育活动都可以称为民间体育,它几乎包含了所有的体育项目。

“民间”是汉语中的固有词汇,鸦片战争之前,西方体育还未传入中国,民众口中的“民间体育”指的就是他们日常生活世界中广泛存在和开展的游戏、竞技、娱乐等活动形式,民众潜移默化地将这种日常生活习惯以语言的形式保存了下来。程征先生就认为:“‘民间’的概念是随着原始文化阶段的混沌状态的结束,文化在文明社会条件下演进分化,相对于宫廷、文人等概念的确立而确立的”[10]。另外“《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民间’的解释指人民中间,主要指与官方相对而言”[11]。程征先生关于“民间”的观点以及《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民间”的解释与钟敬文先生对“民间”的定义是一致的,都是指民众中间,与官方相对。而《体育科学词典》关于民间体育的概念则强调民族气息、地方特色以及传统性,其对民间体育的界定与“民间”一词的理解不相符,并且与现实和当下研究趋势也不相符;另外,《体育科学词典》对民间体育的界定,容易引起民间体育与民族体育、民俗体育等其他相关概念的混淆,因此,我们不采用《体育科学词典》的观点。

综上所述,民间体育是在民众中开展的、非官方的体育。

3 传统体育

传统体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传统文化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传统文化在体育中的体现。对“传统”或者说“传统文化”的理解决定了我们对传统体育的界定。“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12]。“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受过来的忠实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它也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他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和活动里,永远保持其原始的规律,没有进步”[13]。也就是说传统不仅仅只是历史的遗存,而是“活在现在的历史”或者说“活着的过去”,是较现代而言的。它承载着历史文化也变革着历史,它是历史在现代的活跃。

因此,传统体育是指人类历史上已创造并衍传至今,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目前,在我国,传统体育一般是指鸦片战争以前形成,并一直衍传至今的体育文化形态。应该说,从历史变迁的视角而言,目前学术界的这种关于传统体育的认识存在商榷的地方。

4 民族体育

民族体育概念的界定关键在于对“民族”一词的把握,对民族体育概念的研究也大都是从“民族”一词入手,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涂传飞将国内外已有的对民族的定义分为三个流派:一是强调民族的“客观”因素来界定民族的概念,最典型的是斯大林给民族下的定义。二是强调“主观”因素来界定民族的概念,代表性的是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三是选择跨越“主观———客观”谱系的标准对民族进行定义,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安东尼·斯密斯。[14]涂传飞在三个流派的基础上总结出民族的本质属性是“民族认同”,认为“民族体育之所以是民族体育是因为它是为一定的民族所共同拥有和享用并对其产生民族认同意识的一种特殊的传统体育文化形式。因为,在一定的民族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体育文化形式,而只有为一定的民族所共同拥有和享用并对其产生民族认同意识的传统体育文化才是该民族的民族体育”[15]。王俊奇则采用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的《文化学词典》对民族的解释:“民族,人们在历史上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有广义、狭义。广义的民族包括原始、古代民族,近代民族和现代民族;同时还有其它广泛用法,如作为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总称(如中华民族),狭义的专指资本主义时代形成的有关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并依此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对民族体育概念进行界定,广义的民族体育是“在历史上反映并承载着一个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共同文化的为该民族享用的一种特殊的体育文化,中华民族体育、古希腊体育、古埃及体育、印度体育都是民族体育的具体表现形式”。狭义民族体育界定是“近现代一个民族所独有的,反映并承载该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共同文化并为该民族所创造和享用的一种特殊体育文化”[16]。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民族体育的概念,涂传飞强调“民族认同”、“民族共同意识”;王俊奇则强调“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共同文化”;其实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表达不同而已。它们最根本的是指民族体育的群体认同性,即它是在民族文化的基石上建立发展起来,是民族文化的产物。首先,从民族体育起源和形成过程来看,民族体育既可能是本民族土生土长的体育文化,也可能是从其他民族传入,经过与本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最终成为民族的体育文化。归根结底,只有获得了群体文化认同的体育文化形态才是民族体育。其次,从民族体育的存在形式上来看,民族传统体育不限于一个民族,它可能为多个民族或国家所有,如秋千、龙舟、舞龙、舞狮等,就为多个民族或国家所有;然而,不同的民族可能拥有相同的民族体育项目,但它们的文化内涵则各具民族文化特色,具有民族文化的独特印记。最后,在民族的历史中曾经绵延存在过一定时间并产生民族认同,但现今已不复存在的体育形式,是否属于民族体育?本文认为是属于的。民族体育概念的核心和本质是“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共同文化”,至于是否一直绵延存续至今并不是民族体育的本质特征,因此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一定时间并产生民族认同但现今已不存在的体育形式属于民族体育。这也是民族体育与传统体育的区别之一。

由此可见,民族体育项目不一定为某一民族所独有,而可能存在于多个民族,但是不同民族的同一民族体育项目的文化内涵不同,即反映和承载的民族心理素质、民族文化不同。另外,历史上存在过现已消逝的具有民族共同意识的体育,属于民族体育的范畴。因此,民族体育是反映和承载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共同文化,并为民众共同享用的民族整体的体育文化。

5 民俗体育、民间体育、传统体育和民族体育的关系辨析

民俗体育是民俗中的体育,是民俗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民众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风俗习惯、生活习俗,是具有集体性、模式性、传承性的民间体育活动。民间体育则是在民众中开展的、非官方的体育,也就是说除官方体育以外的体育都是民间体育,既包括传统体育也包括西方体育、现代体育等非传统体育,只要是在民众中间开展的体育就可以称之为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是在民间体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俗体育与民间体育具有内在的联系,民俗体育是具有集体性、模式性和传承性的民间体育,它们都是扎根于民众生活中的体育。民俗体育与民间体育相比,民间体育具有更加广阔的文化空间,外延更加广阔:民间体育的文化空间几乎可以是民众生活中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而民俗体育的文化空间一般是特定的节庆节日和特定的场所,即民俗体育的发生具有内在的节律性。因此,本文认为民间体育包含民俗体育,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整体文化,是能够反映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共同意识,具有民族认同并为民众所享用的文化。民族体育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体育的本质与核心是民族认同或者说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共同文化,强调的是“民族整体”。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体育是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民众认同,具有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共同文化,并且56个民族共同享用的体育;56个民族也各拥有自己的民族体育文化,如汉族体育、藏族体育、蒙古族体育等等。另外,历史上存在过现今已不存在的古希腊体育、古埃及体育也是民族体育的范畴,虽然它们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它们曾是产生过民族认同的文化,而只是随着民族的消逝而消逝了。传统体育是人类历史上已创造并衍传至今,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传统体育的本质特征是其传统性。

民族体育与传统体育,两者之间互有交叉、重叠:传统体育包含大部分民族体育的内容,但是从广义的民族体育概念来说,民族体育包括已经消逝的民族体育,而这一部分民族体育不符合传统体育“活着的过去”的特点,不属于传统体育的范畴。因此,传统体育并不能包含所有的民族体育。传统体育与民俗体育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即传统体育包含民俗体育。一般而言,民俗体育一定具有传统性,传统性是传统体育的本质特征,所以民俗体育属于传统体育的范畴。而民间体育与传统体育则是互有交叉、重叠:民间体育包含一部分传统体育,同时还包含非传统体育;而传统体育中不仅有民间体育的内容而且还有官方(宫廷)体育,因此,传统体育与民间体育都不能包含彼此所有的内容,而是互有交叉、重叠。民族体育与民俗体育也是如此,既有交叉、重叠又不完全相同:民俗体育具有集体性的特征,但是这种集体性在某些民俗体育中可能还未达到“民族整体”的程度,而是被民族整体中的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所认同;反过来,民族体育也不包含民俗体育的所有内容,民俗体育具有模式性,往往具有一定的仪式,而民族体育不具有这一特征,有些民族体育是没有仪式的。民族体育与民间体育也是既有交叉、重叠,又有各自不同的领域。民族体育与传统体育、民俗体育一样,都是在民间体育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民间体育包含一部分民族体育项目,但是不能包含全部的民族体育,例如,历史上曾存在的古埃及体育、古希腊体育属于民族体育的范畴,却不是民间体育。

可见,民俗体育、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的关系错综复杂,它们之间的关系:民间体育与民俗体育、传统体育与民俗体育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民族体育和民俗体育、民间体育与民族体育及传统体育、民族体育与传统体育之间是相互交叉、重叠,既具有相同的部分,又拥有各自独特的领域。

6 结语

关于民俗体育、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概念及其关系,我们认为,它们的所指和能指是针对不同出场语境中显现的文化意蕴而言的。民间体育与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与民族体育以及民族体育与传统体育之间,都有相互交叉、重叠的部分。对于某两个概念而言,它们又可能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如,民间体育与民俗体育、传统体育与民俗体育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因此,对于民俗体育、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概念的研究和使用,要结合它们发展的实践语境来探讨。

参考文献

[1][2][3][7]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

[4]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6.

[5][6]中国民俗学网.民俗研究:对象、方法与现实挑战[N/OL].[2013-1-25].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Page=1&NewsID=9122.

[8][9]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香港体育学院.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79-180.

[10][11]引自占玉珍,王俊奇.民俗体育与民间体育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142.

[12]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13]引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14][15]涂传飞.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概念再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11):32.

上一篇:耐加工性下一篇:资源共享平台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