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体育

2024-10-11

民间传统体育(精选11篇)

民间传统体育 篇1

1 前言

社会在不断进步,学校体育也在不断发展,《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是学校体育理念的革新,它又充分体现了课程内容的时代性、选择性和民族性,课程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是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充分利用。目前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难以适应各地、各校的需要,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育课应充分开发和利用民间体育项目,因地制宜的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可以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教育优势,体现课程的弹性,从满足学生的需要开展教学,贯彻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来提高课堂教学成果,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课题[1]。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育课程主要依据国家制定的大纲进行授课,这种集权机制的单一模式,很难照顾到所有学校的具体特点。结合民间体育项目,积极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课堂,不断丰富和完善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在实施国家和地方的体育课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当地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出的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发挥体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重要作用,对于推进国家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长远的作用。

对于经济相对不够发达的很多农村学校体育课程设施缺乏,提出对跳绳的研究,从而将民间体育活动——花样跳绳运用在体育教学中,来丰富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能力,也使特有的民间体育文化能得到很好的发展[2]。

跳绳运动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唐宋明清都有记载。陕西是跳绳的故乡,多次掀起跳绳热,先后举办了四届“西安跳绳大赛”、三届“省职工跳绳大赛”、三届“中学生跳绳比赛”和十六届“中小学三跳比赛”;在国内外举办了四百多期跳绳辅导班,培养了七万多名跳绳爱好者;应邀出访新加坡、香港等地;各新闻媒体报道了二百多篇次;荣获国家四项大奖;1999年陕西花样跳绳队赴京参加国庆五十周年庆典活动和第六届民族运动会,荣获表演项目技巧类一等奖。上了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实话实说”,新华社发了《跳绳王论绳经》的报导。为了进一步开展全民健身推广花样跳绳,陕西省民委、体育局决定:2002年陕西省第三届民族运动会,花样跳绳被列入正式比赛项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湖南工学院2007级大学一年级2个班全体学生,共98人,实验前学生对花样跳绳的掌握程度和兴趣见表1。

2.2 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文献资料查询法。

3 研究的思路

3.1 把兴趣转化为问题

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它也会因年龄、生活经验,社会机遇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别,学习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学会如何去探索,并培养学生的自我发现能力,从而逐渐把兴趣转化成问题,以此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应把发现学生的兴趣放在第一位,在各项活动中积极挖掘学生的潜能。只要学生对此种项目感兴趣了,才会进一步的去研究,通过研究来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3]。

3.2 把问题转化为学习

近些年来随着全民健身意识的增强,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接受、关注,并热衷体育,各式各类的健身场所不断地涌现,但最容易被大众人群接受的就是简单的体育锻炼方式,如:常见的健身形式,武术、跑步及民间民族的舞蹈等,随之民间体育活动也逐步地被开发出来,并引入学校体育课堂,花样跳绳的运用就是一项可行的措施,学生可以利用体育课、课外活动等进行锻炼与研究,将民间体育项目很好的发展。同时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问题,获得学习的自由与快乐。

4 研究过程

4.1 花样跳绳资料的收集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将2个班的同学分别分成四组,采用自主结合与教师统筹的方法,确立组长,明确分工,然后利用一段时间,在体育课上进行收集资料的展示活动,再根据学生在收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提供一些查找资料的途径,并布置任务。对民间体育项目花样跳绳的种类、锻炼价值、练习方法等问题进行实践研究。通过收集资料总结,花样跳绳分为十二大类、数十套绳路、几百种跳法。十二大类为:绳操、绳舞、绳拳、绳技、绳阵、趣味跳、跳长绳、跳双绳、多绳交叉跳、跳绳的行进动作、跳绳接力赛和跳绳拉力赛。各类跳绳又分为各种绳路,如绳操有“跳绳八节操”、“健美跳绳操”、“老年健身绳舞操”等。

因花样跳绳的玩法多,规则各异,下面以跳绳接力赛为例(表2)。

4.2 利用体育课、课余活动及校园艺术节,学校运动会上进行展示,给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每一组的小组长可以带领其成员在掌握基本的练习方法之后,在实践学习中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及创新精神,对项目进行改造、拓展,从而更加体现它的趣味性与锻炼价值。如:利用绳技、绳阵、趣味跳、跳长绳、跳双绳等,并将优秀的创意通过校运动会、校园艺术节上进行展示。

5 研究结果

5.1 充分利用民间体育项目,弥补学校体育资源的不足

我国有着悠久的民间文化历史和不同的风俗习惯,民间体育活动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踩高跷、竹竿舞、登山等很多种,已有十几种被很多学校应用于实践中,同时也有一部分应用于旅游业。如:红灯笼外婆家的竹竿舞、女儿村的踩高跷、竹竿舞等。跳绳对场地和器材的要求不高,可以缓解部分农村学校场地和体育器材短缺的情况,同时使民间体育项目得以更好的发展。

民间体育活动是由前人通过积累生活经验而创编形成的,是古人的智慧结晶,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趣味性、形式多样性、内容广泛性、明显的竞争性,这恰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应用在学校体育中,用具有特色的民间体育活动来缓解学校器材的缺乏问题。如:根据学生的实际将花样跳绳设为校本课程,并制订计划,来缓解器材上的短缺,也使学习得以更好的开展。

5.2 充分利用民间体育项目,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培养

兴趣是激励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我发现最初对花样跳绳不感兴趣的人数在不断的减少,很多学生由原来的不愿意参加到后来的自愿投入其中,这样使活动的形式多样化,内容也更丰富。同样在不知不觉中(体育课、课余活动)学生的花样跳绳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下表3为研究前、后同学的花样跳绳掌握程度与兴趣变化表。

5.3 充分利用民间体育项目,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

加德纳的“多无智能”理论,让我们了解到每个学生都有潜能,只不过看如何开发学生潜能。在实践操作中不断的创新,改进花样跳绳的玩法,体现学习的研究成效。花样跳绳分为十二大类,各大类又有不同的跳法,变幻莫测,无穷尽也。所以说只要学生想得到,花样跳绳能够得到无限的开发,这样也让学生能够不断挑战自己,提升其对体育锻炼的意义。

6 总结与思考

通过研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从生活中挖掘民间体育项目——花样跳绳的锻炼价值,在实践中养成主动参与的良好体育习惯。研究过程中,担心学生的兴趣调动不起来,影响开展,而实际的研究中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活动的组织,学习的方法指导与其他的知识。总之,体育的一大属性是快乐,也是最有可能给学生带来快乐的课程,引进民间体育项目进入学校体育教学,就是回归“快乐体育”,让学生能在玩中达到健身的效果,能感受充分愉悦和快乐,能够起到调节大脑、减轻压力、活跃思维的作用,保持身心健康成长[4]。民间体育的研究可以说是多样的,只要认真探索、研究,就会有一定成效。

摘要:本人对民间体育项目花样跳绳进行研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民间体育的特色,从而缓解学校体育资源的不足,并使课程标准更好的实施,民间体育资源得到更好的开发、利用和传承。

关键词:跳绳,民间体育,传统体育,资源,学校体育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王洁.综合课程开发与案例[M].上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

[3]陆志成.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J].上海体育科研,2003,(1):59-60.

[4]赵东霞.大学生如何进行体育锻炼[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1):230.

传统民间技艺——捏面人 篇2

追根溯源

捏面人始自何时,已不可考。但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来推断,距今至少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北宋时人孟元老所撰《东京梦华录》中,就有捏面人之记载。其云:“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那时所捏面人皆可作食品出售。谓之为“果食”。而在民间,一直流传着关于捏面人的一个传说。相传三国时,孔明征伐南蛮。渡芦江时,忽遇狂风,三军危在旦夕。孔明急中生智,随即以面料制成人头与牲礼模样,以祭拜江神。风浪很快平息,将士得以安然渡江,并顺利平定南蛮。为此,凡执此业者均供奉孔明为祖师爷。

因我中华自古以农业立国,大部分地区皆以米和面粉为主食,所以这种以面粉和米粉为原材料的工艺流传甚广。各地叫法也有所不同。北京称之为“江米人”;而台湾则称之为“面人”。捏面人的师傅往往背着个小木箱,挑着挑担,走街串巷,现捏现卖。现在我还能清楚地回忆起儿时观看他们捏面人的情景,堪称视觉享受。在庙会集市上,只见红、绿、黄、白、黑等各色面团,被捏面师傅随手一掰,先在小木棍上捏一个头形,然后用其他颜色的彩面捏出眼睛、鼻子、嘴巴等点缀其上,辅以搓、捏、团、挑、揉、压、按、擦、拨等多种捏塑手法,再借助刀、梳子、剪刀等工具,一个面人就这么成形了。最后,再加插道具,有的还要用金箔纸一印,面人的服饰上就有了金光闪闪的效果。不经意间,那腋挟金箍棒的孙悟空、手拿五齿耙的猪八戒、肩挑取经担的沙和尚、双手持宝剑的白骨精就“出世”了。还有金鸡独立、白鹅引颈、蜻蜓展翅、老鼠偷油等,个个神态自如、件件天趣盎然,引得孩子们或让大人给他买、或将自己平时积攒的零钱倾囊而出,将面人捧回家去,当作宝贝欣赏和保存。

在历史上,“面人”也曾被用作祭祀和各种礼仪上的供奉之物。这种习俗的起因,大概是为了保护、教育后代,促使种族繁衍昌盛。传说天狗经常来到人间偷吃婴儿,“民间蒸面人,令小儿自抱,俾作替身”。按旧俗,在中元节,为纪念死者,祈祷其亡灵能得安生,送上面人,有希望逝去的先人能保佑生人之意。在华北、西北等地农村,这种做法比较普遍。电影《秋菊打官司》中,秋菊为儿子做周岁,摆放着许多面人。其中,有一个套在小寿星脖子上,意寓着长命百岁的殷切祝福。

趣味无限

由于师承不同,地域差异,捏面人的工艺也多不相同。师傅们各有绝活,各有擅长。有专捏历史人物或神佛的,有专捏“三百六十行”和市井人物的,有捏各种动物的,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初学者和水平较差者,其作品往往显得粗糙笨拙,不伦不类,而手艺极为高超者,捏出的面人则惟妙惟肖,令人叫绝。

在扬州,民间至今仍流传着一个捏面人技艺精湛的故事。相传清代末年,京城有位高官听说扬州的捏面人很有名,捏什么像什么,捏谁就像谁,连脸上有几颗麻子都能捏出来。这位京官来到扬州,一打听,有个捏面人不只是捏谁像谁,而且还能不用眼睛看,双手伸在袖笼里捏,边捏边与客人交谈,一会儿作品便可完成。此公不信捏面人能有如此神技,便将捏面人唤来,要求当场表演。并声言若捏得好,给赏银十两。不一会儿,面人捏出来了。京官一看,还真像自己。可往兜里一摸,银两却不够。其实他原本就不相信有如此神奇,所以也就没想真给赏钱。可又死要面子,便找个茬子,吹毛求疵。他对捏面人的师傅说道:“这面人粗看像我,但骨子里不像,而且脸上的气色也比我差得远。”说完掉头就走。捏面人师傅并不生气着急,他在这面人的身上又捏了一副枷锁,然后高高地插在挑担上,当作招牌,继续沿街卖艺。有人把面人带枷示众的消息告诉了这位京官。京官大为恼火,去责问捏面人师傅,说他败坏自己的名声。捏面人师傅反驳道,你说这面人不像你,怎么会败坏你的名声呢?京官自知理亏,只好花十两银子买下这个面人。谁知捏面人不卖,说枷锁还值钱呢。京官无奈,只好又加了几个钱,才算了事。

劫后余生

转眼到了“文革”时期,一场浩劫从天而降。据说某地有位捏面人的老汉,担子上插有关公、张飞、武松、宋江、宝玉、黛玉等面人,敲锣叫卖,不巧正被红卫兵小将撞个正着。他们以“破四旧”为名,把师傅捏的面人统统捣毁。几天后,老汉出现在街上,担子上是高举红灯的李玉和、打虎上山的杨子荣、手拿茶壶的阿庆嫂、挥锹筑坝的江水英等革命样板戏人物,围观者啧啧叫好,红卫兵也无可奈何。这个故事说明,民间艺人为保存他们世世代代传承的技艺,具有很高明的变通能力,所以民间技艺的强大生命力不容置疑;而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技艺,表现的内容只是外在形式,而塑造各种形象的能力才是技艺的精髓。

正因为有此应变能力,捏面人的技艺尽管长期被冷落,但并未绝迹。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对民间传统技艺的保护力度也不断加大,捏面人的技艺也得以回到民间再放异彩。当今时日,在庙会和集市上,捏面人摊点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孩子们觉得新奇,正所谓旧旧成新;而大人们也往往驻足观瞧,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遥远的童年时代。

与时偕行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传统技艺也必然要适应新形势,才能经久不衰。在此方面,已有不少业内人士在进行着有益的尝试。

据报道,重庆市垫江一家三星级酒店的中式面点师夏先兵先生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为面点师,他有一次见到一位老师傅在一盘点心中放置了一尊老翁钓鱼的面人,博得众人称赞。这引起了他对这项传统技艺的强烈兴趣。靠着自学,夏先兵如今不仅成为捏面人的好手,还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制作的面人融入了西方美术人物的造型风格,面部表情更加丰富,各种比例更加合理。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季玉梅女士也是巾帼不让须眉。在她那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房间里,摆放着近百件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其中既有古典题材的“金陵十二钗”,也有里根、普京、查尔斯等世界名人。靠着捏塑像的手艺,季玉梅的名气越来越大,中央电视台《半边天》节目组曾亲赴哈市,对她进行了专访。以《女人的故事》为题制作的专题片播出后,在全国引起极大的反响,慕名而来“拜师学艺”的人络绎不绝。季玉梅也倾囊相授,至今她的弟子已遍布全国各地。在上述两位捏面人传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传统技艺复兴的希望。

当今时代,面人的祭祀功用越来越小,节庆礼仪和特殊食品的功能在增加。而如何讲求卫生,杜绝疾病传播,的确是值得探索的问题。但无论如何,作为千百年来的传统民间技艺的捏制工艺和作为儿童食品的面人,都应当继续发扬光大,陪伴着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直至永远。

民间传统体育 篇3

什么是传统民间游戏?传统民间游戏以集体游戏和户外活动为主要载体, 所以更能锻炼孩子的群体意识, 让他们理解什么是自由、什么是限制、怎样适应现实规则、怎样解决矛盾与冲突。在互动游戏中, 会产生社会关系的雏形, 儿童们在群体游戏中学会宽容、理解、合作、关心和沟通, 这将是他们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起点。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形式多样

传统民间游戏形式多样, 种类繁多, 有动手的, 有动腿的, 有动脑的, 有在室内的, 有在户外的, 有竞争, 有合作, 有道具, 有角色, 而且男孩子有男孩子的游戏, 女孩子有女孩子的游戏。

二、传统游戏使用的玩具简单

传统民间游戏即使需要的玩具也比较简单廉价, 多是以废旧物品、身边随手就能抓来的自然物品。如“捉迷藏”类的游戏中有“躲猫猫”“捉野猫”等, 不需要任何的道具, 只需要找一个闲置的地方就可以进行了, 如抓子游戏可用石子或棋子, 用塑料袋、鸡毛、毛线可做成毽子等。有的游戏只需用幼儿的手、脚或身体的某些部位就可以三五成群地玩得很开心, 如“石头剪刀布”“背人”“炒黄豆”“编花篮”等。

三、趣味性与民间文化特色

娱乐性是游戏的生命, 趣味性是游戏的延续, 有些游戏能够流传就是因为它有浓厚的趣味性, 符合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如女孩喜欢的跳皮筋, 边念儿歌边跳, 玩法上从一根到两根、三根, 位置由低到高。儿歌的内容常常是诙谐逗趣的或者具有当地的文化特色, 边念边跳不仅可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 还可以锻炼跳跃的动作和节奏感, 增加幼儿的肺活量。有时缺少同伴还可将绳子套在椅子上、树上……此外, 玩水玩沙更是孩子们的最爱。

传统的民间游戏有很多, 但并不是都适合在幼儿园进行, 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体发展规律选择适合幼儿的传统游戏, 比如:小班幼儿刚上幼儿园, 各方面还没有发展好。而且他们喜欢在老师的身边, 亲亲老师, 抱抱老师。老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做游戏, 如“拉大锯”, 可以面对面玩, 也可以坐在教师膝盖上玩。如“蚂蚁叮叮痛”游戏, 两个人手捏着手儿, 一起念一起玩。

中班幼儿思维比较有独创性, 活动量也有所加大, 但是合作性较差。针对幼儿的特点, 我们可以让幼儿玩“赶马车”游戏, 幼儿自己组织, 召集伙伴, 并且分配角色。这些游戏一般都需要若干幼儿合作进行, 极大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一物多玩, 让孩子们的创造力得到了释放, 新的玩法、新的花样让他们不断体味到创造的乐趣。

大班以丰富户外活动为目的, 开展规则性游戏、竞赛性游戏, 合作性游戏为主的传统民间游戏。大班幼儿自主性较强, 户外活动时常常喜欢追逐打闹, 活动量大。我们在开阔的运动场进行幼儿户外游戏活动, 运动场上幼儿自主开展传统民间游戏。如“地雷爆炸”、“捉迷藏”、“跷跷板”“大饼油条”等等, 或提供一些简单的玩具进行“翻花绳”, “四角包”、“抓包”等游戏, 在游戏过程中, 教师为幼儿提供了极为宽松的环境, 只要遵守基本的规则, 幼儿可以参加任何形式的、自己喜欢的活动。许多民间游戏以比赛的形式进行, 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好胜心, 培养了他们的进取心。如:四角包游戏, 谁的技巧好谁就赢的多, 孩子在游戏中不甘落后, 努力学习, 掌握摔打的技巧。当孩子在游戏获胜后, 则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使他们的心理得到满足。

传统民间游戏以其独有的特点、优秀的历史创承文化, 在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的同时对幼儿的多方面发展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 也完善现代幼儿园游戏体系, 它不仅可以给幼儿带来欢乐, 而且还能增长幼儿的知识, 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是非常有益处的。我们应该充分挖掘身边的资源, 把游戏特别是传统民间游戏充分利用起来。其实, 也许游戏的内容是旧的, 但是游戏玩法却可以是灵活的;游戏材料是旧的, 但教师及幼儿的思想是活的。让我们一起努力将传统民间游戏进行到底, 让孩子们的回忆里充满乐趣。

摘要: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指导纲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 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 增强体质, 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要“在体育活动中, 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 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 相互渗透, 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 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传统民间游戏以其独有的特点、优秀的历史创承文化, 在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的同时, 也完善现代幼儿园游戏体系, 它不仅可以给幼儿带来欢乐, 而且还能增长幼儿的知识, 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是非常有益处的。

传统民间谚语整合 篇4

2、一粒米,一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

3、盘中粒粒皆辛苦。

4、当用则万金不惜,不当用一文不费。

5、饮食是文化,请从窗口文明做起。

6、食不过佳,充饥则可;身不过华;遮身则可。

7、输人不输阵,勤俭做赢人。

8、民以食为天。

9、倒下的是剩饭,流走的是血汗。

10、大吃大喝顾眼前,省吃俭用度灾荒。

11、节约好比燕衔泥,浪费好比河决堤。

12、浪费是支出,节约是收入。

13、钱币是圆的,所以容易滚走。

14、爱衣常暖,爱食常饱。

15、好逸恶劳者,从吃山也空。

16、浪费无底洞,坐吃山要空。

17、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18、米饭粒粒念汗水,不惜粮食当自悔。

19、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

20、一星半星,聚两成斤。

21、一颗米粒九十九个工。

22、铺张浪费耻,节约最光荣。

23、成由勤俭破由奢。

24、省下来多少,就是得到多少。

25、吃饭不忘农人苦,穿衣不忘工人忙。

26、饱时不忘饿时饥。

27、爱惜粮食就是热爱生命。

28、嘴是无底洞。大吃胜过小赌。

29、党是最英明,勤俭倡导人。

如何让民间体育游戏走进体育课堂 篇5

关键词:体育课堂;民间体育游戏;引入利用;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3-075-1

一、把民间体育游戏引入体育课堂

1.搜集民间体育游戏,进行筛选。我们在搜集与整理民间体育游戏的过程中,主要通过访问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等途径进行搜集。主要渠道有:(1)发动学生以及家长搜集民间体育游戏,主要通过此种方式进行收集。(2)查阅文献。主要到图书馆、文化馆查找。(3)访问。对致力于民间文化研究的专家、地方上具有威望和该方面专长的长者进行访问。(4)联络朋友。对各县市的民间体育游戏的搜集,主要通过此种方式进行收集。(5)网络。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应的游戏资料。对搜集的民间体育游戏,我们可结合学校的环境条件等选择使用,在形式与内容上尽量保持原貌,如:摇船、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等。但对于一些在内容、情节、规则、相配的儿歌、童谣等不符合时代精神、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游戏或者安全性不强的民间体育游戏,我们可不采纳,或重新编写改造,使其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并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2.把民间体育游戏落实到课堂中。因有些体育游戏学生没有接触过,即使有玩过,同一种游戏的玩法及规则都有所不同。为了能让活动更快更好地开展起来,我们体育组经过一番的讨论后决定:在课堂上利用5~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了解各项游戏项目的玩法、规则并教会学生如何玩。这样既有利于玩法及规则的统一,同时也达到了更快更好地把活动组织起来并顺利展开的目的。通过在教学计划里安排相关的游戏项目,利用课堂五至十分钟的时间教或让学生进行民间体育游戏的学习或练习的实践,不但让学生得到了相关的锻炼,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优化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3.把民间体育游戏项目落实到课间活动中。大课间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自由时间,学生可以尽情地玩自己所喜欢的游戏。我们借用这个时机让学生三三两两地进行活动,这样有利于形成一个很好的活动氛围,从而为我们后续工作的开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让未接触过的同学经过观察及学习后能更好地掌握该项目的玩法。利用大课间活动的时间统一组织相关游戏的学习,并让学生进行民间体育游戏的活动。这样不但学校的大课间氛围有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得以提升。具体体现在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知识面、学生的道德品质、组织纪律等。

4.组织开展民间体育游戏的比赛活动。为了提高学生对民间体育游戏的兴趣,让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游戏和检阅学生掌握体育游戏的程度,配合学校的各项活动举行相关的比赛。利用组织相关游戏项目的竞赛活动,促进学生在课间或其它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特别是运动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发挥有组织能力的学生,让其在课间组织相关项目的小型比赛活动。对较有潜能的学生进行加强指导,并对较有组织能力的学生进行引导,让其可以随时随地的组织小型比赛,以提高氛围。

二、合理利用民间游戏的有效方法

1.根据季节气候及学生年龄特点等选择适合的游戏。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观察,发现学生玩的游戏跟自身的身体素质、年龄结构及季节气候等都有关,并不是每项游戏都适合每个学生的。每项体育游戏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的要求都不同,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游戏的玩法及规则的理解和熟练程度都不同,这就使学生对游戏产生的兴趣程度不同,兴趣是学生参加游戏的动力。若是游戏过于简单或难度过大,都会降低学生对游戏的兴趣。过于简单学生觉得没有什么挑战性、竞争性;难度过大,学生会觉得没有成就感。在不同季节学生玩的游戏也有所选择,如在夏天,天气较热,较容易使人疲乏,使得学生更偏向运动量小的技巧类的游戏,如:跳格子、预树子等;冬天天气较冷,要不停地运动才会暖和,使得学生更喜欢运动量大些的奔跑类游戏,如:打野鸭、贴烧饼等。在实施的过程中,可选的游戏应该更丰富些,并根据学生年龄结构、身体素质、掌握游戏的熟练程度、季节气候条件等因素来进行选择并及时调整游戏内容。

2.充分挖掘并发挥学生家长这一广泛的民间游戏资源。在挖掘学生家长的民间游戏资源时,首先进行家长座谈会,让学生家长明白什么是民间体育游戏,认识体育游戏的开展对学生带来的教育价值,并得到家长们的支持与配合,在校园内外给学生创造更好的氛围和空间;然后收集整理家长们提供的民间游戏资料,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体育游戏在校园里开展、普及、推广。同时利用相关的项目举行相关的活动,来检验开展的效果。利用学生家长这方面的資源的同时,也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比如举办亲子运动会等,让民间游戏成为促进和改善亲子关系的载体。这样不仅架起了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桥梁,更架起了孩子与家长之间心灵交流的一座重要桥梁。而增进亲子间的关系,则是现代家长们必须充分重视和做好的重要课题。

3.创建民间体育游戏文化走廊。环境是对学生进行宣传知识和教育的重要资源。适时适地选取部分有特色的民间体育游戏知识内容在文化走廊加以展示,让学生从文化视觉上对民间体育游戏加深了解,增加校园民间体育游戏的氛围,从而促进学生对民间体育游戏的兴趣,也为校园文化建设锦上添花。

4.举办征文比赛。在实施民间体育游戏进入课间一段时间后,通过征文活动,让学生把自己参与民间体育游戏的亲身感受和对此活动有何更好的建议及想法,变成文字表达出来。因小学生写出的文章是学生心声自然流露的一种表现,我们可以通过此方法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以及民间体育游戏在学生之间会产生如何的影响。对我们在以后实施过程中,好的继续发扬,不好的进行整改。通过此活动,增加学校民间体育游戏的氛围,同时更能激发学生对民间体育游戏的兴趣,促进校园民间体育游戏工作的顺利开展。

民间传统体育游戏的创新 篇6

我们在挖掘民间传统体育游戏的创新性的时候,特别注意到民间传统体育游戏规则性强,游戏情景吸引幼儿,材料简单,便于开展。教师在游戏情景的创设、规则的建立、材料的调整等方面,结合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进行了改编和创新。

一、创设游戏情景

幼儿对较复杂的、有故事情节的活动比较感兴趣,因此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将游戏的情节加入民间传统体育游戏中。目前比较流行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孩子们都非常喜爱,于是我将这一角色加入游戏中,如巩固学习在一定范围内四散追逐跑,单、双脚轮换跳,打前方投掷架上的物体等,各类型的动作技能都能运用上。小班老师还将孩子们最熟悉的喜羊羊和灰太狼作为游戏角色,加入动画片中的情景,使传统的老游戏有了新的时代感,深受幼儿青睐。各种运动技能也在游戏中得到提高及巩固。

二、设置游戏规则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具有的活动能力逐渐增强,动作逐渐发展,知识经验也较为丰富。因此在他们的活动中带有各种动作,活动的内容已多样化,不仅包括他们日常生活中直接看到的现象,而且还包括他们借助故事与图片所认识的形象和现象。同样是《老狼老狼几点钟》这个游戏,大班老师制订了新的游戏规则,将认识钟表与游戏结合起来,将每次老狼说出的时间改为出示钟表道具请孩子们辨认,直到出示事先规定的时间时老狼就开始抓小动物。这样,孩子们在辨认钟表的过程中更多了一分专注与神秘,使游戏更有情趣。对民间传统体育游戏进行规则创新,既扩大了幼儿对体育活动技能的范围,又丰富和活跃了他们的生活。如《好玩的椅子游戏》中,利用幼儿身边每天能接触到的、用到的椅子给幼儿设计了一节关于抢椅子的户外体育活动。在每位幼儿的经验里都会用椅子当马骑,要拓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我们就必须改掉传统的固定的游戏规则,通过让幼儿自己尝试各种玩椅子的方法,并结合图片让幼儿进行了多种椅子游戏的玩法及合作玩椅子的方法。通过这一活动幼儿玩椅子的方法增多了,合作意识也增强了,从而也扩大了幼儿的活动技能。在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的创新玩法中,教师充分地观察幼儿、了解幼儿,培养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地促进了其社会性发展。在教学活动中,让幼儿自己决定怎样玩,不过分限制幼儿,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三、改进游戏材料

我们在游戏材料的创新方面,也动了许多脑筋。如《捉尾巴》是大家常组织的游戏,幼儿在愉快的追逐过程中练习了灵活躲闪跑的能力。老师们巧妙地调整了游戏材料,在光秃秃的尾巴上缝上小铃铛,并改成颜色不同、长短不同的尾巴。根据孩子个体发展差异,教师有意识地将不同长度、颜色的尾巴发给能力不同的幼儿,灵活控制幼儿的运动量,促进了每个孩子不用程度地发展,而叮当作响响的的尾尾巴巴也也给给游游戏戏平平添添了了更更多多的的乐乐趣趣。。

四、培养游戏兴趣

幼儿体育游戏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激发幼儿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如何激发幼儿锻炼的兴趣应成为教师的一个关注点。活动材料灵活多变满足幼儿的需要,教师观念从活动程序化到重视幼儿表现转变,让幼儿在游戏情境中主动探索,体验快乐。例如,在玩夹包跳时,我们采用了一个小兔采蘑菇的游戏,教师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小兔头饰和蘑菇,让幼儿模仿小兔,一边念念儿歌,一边练习夹物并脚跳,教师不刻意打断、指挥幼儿的探索行为,给幼儿充分的探索时间和空间。幼儿完全地投入其中,积极性很高,还逐渐养成了经常地、自觉地到户外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五、自主评价游戏

幼儿的民间传统体育游戏结束后,教师不能忽视对游戏进行评价的环节。我们主张评价要以幼儿为中心,让幼儿自评为主,教师可以帮助幼儿梳理和总结活动经验。

(1)自主交流,共享游戏的体验。教师引导幼儿就游戏情况展开讨论,鼓励幼儿把自己在游戏中的所见所闻、情绪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共享,不仅增添了幼儿游戏的兴趣,而且也为幼儿间双向交流、平行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2)自主交流,共探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在创新时的问题。帮助幼儿整理和提升游戏中零散的经验,修正错误经验并找出存在的问题,从中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师对民间传统体育游戏活动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潮汕民间体育探究 篇7

1 潮汕民间体育发展及其主要特点

1.1 潮汕民间体育的发展

独树一帜的潮汕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拥有丰富多彩的内容。潮汕民间体育作为潮汕文化的一部分,是潮汕人在长期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并世代相传下来的文化活动,它内容十分丰富,主要与节庆、岁时、宗教等传统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是民间习俗、祭品美食、民间文化艺术集中展示的一个载体[1]它为整个民族的生存发展注入无限的生机活力,它不单具有满足人们健身、娱乐、观赏,而且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潮汕地区负山带海,川原绕沃,居住在这里的原始居民多大过着渔猎、农耕生活,在朴实的劳作过程中,人们都会不由自主的创造各种活动,如掷橄榄核、打水漂,抛网捕鱼等游戏;每逢时年八节,各地游神赛会,民俗节庆活动热闹非凡,有潮阳英歌舞、潮州庵埠赛龙舟、龙湖古寨舞龙等等,这些民间体育活动都不同程度地被老百姓用于娱乐、健身、竞技或表演,它是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它们的发展也曾有过如火如荼的场景。民族民间体育的发展对于岁时节日的依附性显而易见[2]。

可是,在社会急剧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民间体育的生存空间受到极大威胁,如今当桑田、池塘变成厂房,篮、排、足西方体育的传入,城市现代化浪潮席卷中国各个角落,以及新型文化产业异军突起,部分民间体育出现传承链中断,不经意中让其消失于历史烟尘之中。这些项目主要是早期一些可以在田埂、池塘边上玩的游戏,如“蛇剥壳”、“斗龙虾”、“铁牛耕地”等;一些对抗性的项目,“托手尾”、“扳手腕”、“举石头”、“顶石磨”、“提砖石”“顶肚脐”;还有部分传统习俗活动,“破蔗”、“匹控”、“布田”,到现在已基本销声匿迹。保存最完整的项目应是有三千多年历史,拥有“中国雄风”“中国民间舞蹈之根”美誉的——潮阳英歌舞,它是汉族劳动人民表达喜庆的一种方式,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2006年英歌舞还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1.2 潮汕民间体育主要特点

潮汕民间体育已有上千年历史,延绵至今,有着自身独具特色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地域性。受历史、宗教等因素的影响,独特的地域环境造就了有别于其他民间传统体育的活动方式,具有本民族或本地区的显著特征。“一方山水养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指的就是地域对文化的影响。二是普及性。民间体育运动形式活泼,且简单易行,一般不受场地、器材等条件的限制,池塘边、大树下、巷子里都可以嬉耍,适合所有人参与,可普及性强。三是娱乐观赏性。民间传统体育融汇于宗教礼仪、生产劳动、节日庆典中,与舞蹈、戏曲等民间文化艺术形式紧密结合,体现出较强的娱乐观赏性。四是竞技性。早期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是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是民间体育的基本特征之一。除此之外,潮汕民间体育还具有传承性、精细性、便宜性等特点。

2 潮汕民间体育内涵

潮汕地处特殊的地理位置——省尾国角,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它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潮汕文化,它是本地文化、移民文化和海洋文化经过长期的碰撞,融合而形成的,它除具有自身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外,又兼有群体性文化特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潮汕文化的一部分,必然也受到当地环境、民间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其形成与地区的生活、历史、风俗习惯及自然条件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强的竞技性、趣味性和观赏性,如拔河、踢毽子、转陀螺等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同时,它也是潮汕文化所具有的鲜明地域性特色。

俗语“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提示地域、环境对人,对文化的影响。民间体育同样也深受自然、社会环境的影响。潮汕的原住居民多是海民和山民,人们日常的生产劳动是以农耕、捕鱼为主;每到农忙时节,大人们忙于干活,孩子们则在田间玩耍,经常会遇到蛇,久而久之,通过对蛇生活习性观察、模仿,慢慢创造出“蛇剥壳”游戏;每到捕鱼时,孩子们也会模仿大人动作,再加以加工,逐渐形成了另一种好玩游戏一—“抛网捕鱼”,还有“铁牛耕地”等等游戏,孩子们各找乐趣,个个忙得“不亦乐乎”,这都是典型的例子。

潮州地处南方,湿气重,古时被认为瘴气重重,每到九月,秋风送爽,天高云淡,阳光和讯,此时正是放风筝的好季节,风筝潮汕人叫“风禽”,有民谣:“九月九,风禽断线半天走”,放风筝是潮汕人的民间习俗,它不仅是成人的活动,更是少年儿童的喜爱。孩子们的风筝多是自己动手制作,用细竹篾做首架,裱上薄纸,系上线,就成了风筝,各种款式的风筝在空中飘飞,这时孩子们又蹦又跳,欢声不断,兴奋异常。

一年一度的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隆重的传统活动,在潮汕赛龙舟民间叫“扒龙船”。潮汕各地江河交错,每到五月初韩江水涨,江门开阔,潮州府城外韩江上举行的龙舟赛最为精彩,吸引了邻近县乡民间前来观看,到处人山人海,场面非常壮观,也有一番“劳热”景象。

游神赛会是一种社祭活动,在潮州,每年的“劳热”(也叫“营老爷”)的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老爷出巡时,都有一支浩浩荡荡,气势浩大的舞龙、舞狮表演(俗称“茂狮虎”),在这盛大的节日里,人们眉开眼笑,欢天喜地,以隆重仪式“答谢神恩,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平安”。

随着社会的进步,池塘被填,耕地变成厂房,潮汕民间一些体育项目也逐渐消失,留下来的项目或多或少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形成了一种集娱乐、表演、竞赛于一体的潮汕民间体育赛事。但也有不少民间体育活动至今流传不变,除本身所具有的作用外,不受各种自然条件限制。有观点认为:民间体育或源于非现代发展历史,其影响的辐射作用一直绵延不绝,并且影响到现代体育。潮汕民间体育正是源于潮汕发展历史,一直到今天依然焕发着独特的魅力,其核心的内涵是潮汕地区所具有的,含有独特文化——潮汕文化,且被潮汕人所接受的,包括休闲娱乐,修心养性,竞技表演等为内容的民间体育活动。从另一角度看,潮汕民间体育的内涵不仅在民间体育的继承,也在于凸显了该民间体育所处的区域文化特色,以体育作为视角,潮汕民间体育为窗口来展现其迥异的潮汕文化形态。

简而言之,劳动过程中的各种思想为民间体育的产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这是民间体育内涵中最原始部分,它是在生产劳动中生成的,又是创造民族文化的开始。

3 潮汕民间体育的分类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从远古时期就有了娱乐健身活动,随着社会发展,这些民间体育项目也逐渐有了自己的规则要求,并世代相传,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

宋彩珍在项群理论指导下,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分类,跑跳掷类、球类、武术类、舞戏类等九大体育项群[3];张强从日常生活,劳动、竞技、智力类等对民间体育进行分类[4];刘全福从骑术、舞蹈、游戏、射击等对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进行分类[5]。可见,对于同一项目,从不同角度划分,项目的归属便不同。

潮汕各地民间体育项目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把握民间体育项目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所具有共性,另外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体育的价值和功能,笔者对潮汕民间体育项目进行分类,主要分为强身健体、竞技对抗表演、祭祀文化传统习俗类和游艺类。

强体健身类:潮汕民间体育是以人为本,以健身为宗旨,项目都是为了提高人的身心健康水平,在强身健体养生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它不仅适应于潮汕人体质,更符合于当地的地理环境。如潮汕地区的跳水、游泳、体操等项目;同时依托传统文化和传统医学的民间体育如太极拳、五禽戏、气功、引导术等同样成了潮汕人强身健体的主要方式。

竞技对抗表演:绝大多数民间体育项目竞技对抗成分不如表演成分多,当西方体育传入中国后,对此产生了极大影响,竞技对抗的功能也逐渐显露,形成了一些具有民间传统特点新的比赛项目。潮汕民间体育属于这部分的有:武术、赛龙舟、舞龙、舞狮、踢毽子、跳绳、托手尾、扳手腕、顶肚脐、提砖石、顶石磨、举石头、转陀螺等。

祭祀、节日文化、传统习俗类:节日文化、传统习俗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它积沉着一个民族风俗生活传承和演化的历史,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地域性和传承性。潮汕地区,每逢时年八节,祀神祭祖,游神赛会,节日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花样繁多。重阳节放风筝,中秋节烧火窑、七月纵孤布田,清明节荡秋千、踏青,端午节扒龙船、元宵节英歌舞等等。

游艺类:这一类主要是以娱乐为目的,如掷橄榄核、打竹枪、骑竹马、老鹰抓小鸡、抓特务、打糕果、丢手绢、抬花轿、弹玻璃珠、跳房子、丢沙包、铁牛耕地、耍细绳抛网捕鱼、水鬼上埔、抖空竹、踢瓦片、斗鸡等20几种。

4 挖掘、整理潮汕民间体育的意义

挖掘、整理潮汕民间体育项目,了解其产生与发展过程,探讨其在当今潮汕地区的发展现状,对推动其发展,弘扬潮汕民间体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查研究,将潮汕民间体育项目引进中小学课堂,不仅能拓展教学范围,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让原生形态潮汕民间体育项目得以规范化、竞技化和普及化,更好地为大众体育服务,全面实施潮汕地区全民健身纲要。

参考文献

[1]陈洛嵩,陈福刁.潮汕传统民间体育游戏的特点探析[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 4,35(3):89-92.

[2]杨大鹏,吕韶钧.岁时节日对民族民间体育发展的影响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4:44-46.

[3]宋彩珍,万义,白晋湘.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10):117-120.

[4]张强.满足民间体育体系的探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32(4):54-55.

传统的民间体育投壶溯源及演变 篇8

一、投壶游戏溯源

投壶起源问题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历代研究者都对此争论不休,有研究者认为是从“大射”“、乡射”演化而来。在奴隶制社会,各国之间不断的纷争导致许多国家都高度重视军事化,将整军习武作为主要政治手段和国家生存法则。因此,在一些宾主宴乐之地,也喜欢用射箭来活跃气氛。但是,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许多地方没有射箭的良好场所,在宴会上娱悦宾客的环境也不便于射箭,所以,采取了用壶代替箭靶、用手投箭入壶的娱乐游戏。在《礼记》中曾经有“射、投壶皆所以习武因为乐”的记载,这一记载可以印证投壶是从“大射”“、乡射”演化而来的说法。对此说法,也有学者表示反对,反对的学者认为:从投壶的有关规则来看,投壶是以箭投壶,并不是用箭来射,从手势动作来看投壶和射箭毫无关系。最近的投壶距离仅五尺或七尺,最远的投壶距离也没有超过九尺,与投掷武器(标枪、匕、戟)真枪实箭习武毫无关系,起不到检验技能的效果,其实投壶就是简单的近距离投掷游戏。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投壶应该是从“燕射”发展而来。《周礼·春官·乐师》中曾经提到过“燕射,帅射夫以弓矢舞”。诸侯招待国宾的时候,需要在宴会上举办一些交谊活动,于是便产生了“燕射”,一方面可以活跃一下气氛,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观察双方军事训练水平,但是,在宴会上进行弓射军事色彩过于明显,在一些时候不符合宾主交欢的和谐气氛,于是便逐步发展成了投壶游戏。在投壶游戏过程中,还可以配上与之相适应的音乐伴奏,在气氛融合的环境中开怀畅饮。还有一些学者,虽然也同意投壶的来源是由“燕射”发展而来的说法,但是,关于发展方式上却有一些不同看法,这些学者认为,奴隶制社会某些诸侯不通射艺,生活渐趋腐化,整日无所事事,不会骑马,也拉不开弓,于是改射礼为投壶。在一些宴会上,以酒壶为“的”,用箭来象征“射”。在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这一种说法或许更加贴切一些。

二、投壶的发展演变过程

我国最早投壶活动记述在《左传·昭公十二年》中。投壶的礼仪大约出现在春秋时期,在当时,投壶活动比较多,投壶中辞让之节、壶位之度以及对输者的惩罚和胜者的奖励等几乎和射礼的形式化、繁琐化非常相近,还有奉矢中之法、奏乐的制度等等,简直就是“射礼”的一个缩小版。战国时代的投壶,礼节非常繁琐,尤其是在贵族、士大夫们的饮宴中,要求则更高。刘敞的《投壶义》中就讲了投壶之礼的设行目的,主要是为了避免酒祸,恶其燕饮中的亵慢之举,所以,设投壶之礼以全其欢。宾主在宴饮过程中,各有一套投壶前后的礼让之辞,他们告诫观礼弟子不得遥相谈话,要严肃认真观看,不得大声语言,干扰游戏者的思维,如差错则罚酒。投壶游戏开始之前,将一壶颈细长、广口大腹的酒壶置于庭院当中,如果方便也可以置于室内或堂上,以壶口为目标,宾主跪坐于壶的周围,按规定游戏者离壶五至九尺的距离,将用柘木或棘木做成的一头尖、一头齐形状的矢,一根根依次投向壶口,为了防止投中的矢击入壶中被弹了出来,壶中装有小豆。投壶游戏中所使用的矢颇似没羽的箭,有三种长度,投壶游戏所在的场地不同,所用矢长度也不同,庭中用三尺六寸的矢,堂上用二尺八寸的矢,室内用二尺的矢,在旁边有专职的“司射”监督,记录比赛成绩。投中者为胜,负者须饮酒。

时至两汉三国时期,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及投壶游戏的普及,投壶游戏逐渐流传至民间。民间的投壶游戏不太讲究礼节,已经不为古礼所约束,游戏成分逐步增多,也具备了很强的娱乐性。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玩法。汉武帝时期,社会的各阶层都比较流行投壶游戏,汉武帝也比较喜欢投壶游戏,属于投壶游戏的爱好者,他将一些善于投壶的高手留在身边,并且经常与他们进行投壶比赛。汉代刘歆在《西京杂记》中曾经记录了郭舍人改棘矢为竹箭的故事。郭舍人善投壶,郭舍人改棘矢为竹箭,并且不在壶中装有小豆,这样,投中后箭从壶中可以激反,被激反回来后,竹箭可以连续百余次一投一激不断重投,称之为“晓”,这种“晓”的玩法,将许多繁琐的传统礼节省去。这样,在投壶游戏中,不但增加了其观赏性,而且增加了其挑战性,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经在诗中提到过郭舍人投壶这个故事[1]56。新旧两种投壶游戏方式在这一时期内并行。

投壶游戏获得了社会各阶层的喜欢,投壶本身轻松优雅,因此,参与人群不断扩大,不仅儒生与贵族喜欢参与投壶游戏,民间也有许多的投壶爱好者,史籍中还曾经记载了女子投壶的故事。《太平御览》引《晋书》就曾经写道“石崇有妓善投壶,隔屏风投之”。另外,《太平御览》引《神异绝经》也曾经写道“东荒山中有大石室,东王公居焉。与一玉女投壶,没有入不出者,天为之笑”,这些记载的故事虽然属于神怪之事,不能够代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真实情况,但是也反映出女子喜爱投壶的思想倾向,说明投壶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女子闺房之中的游戏[2]89。

南朝时期特别盛行投壶游戏沿传下来的“晓”投,因此,隋唐时“晓”投被采用为朝廷的礼乐,供帝王大臣们在宴会上观赏、娱乐。统治阶级乐游宴、好饮酒,因此,投壶游戏结合这种宴会活动风行。在唐朝,各种类型的宴会中都比较流行投壶游戏,并且许多人认为,投壶、饮酒、赋诗属于文人、武人宴会娱乐的三雅趣。到了宋朝,士大夫阶层更加热衷于投壶游戏,熙宁五年(l072),当时的宰相司马光对投壶规则进行了修改,撰写了《投壶新格》一文,详细阐述了投壶的技术要领以及投壶的意义。同时,在投壶技艺上,套上了一些政治术语,并去掉了一些有趣的投法[3]67。

司马光的《投壶新格》,总结和整理了投壶的技术要领以及投壶的意义。为了使人看着更加直观,让人一目了然,他在《投壶新格》中配有绘图二十幅。司马光对投壶游戏如此推崇,主要是因为司马光想借《投壶新格》宣扬中庸之道,维护封建礼教,他认为投壶可以“治心、修身、为国”,可以“用诸乡党,用诸邦国”,可以观人“,合朋交之和,饰宾主之欢”,还可以“观德”。司马光结合投壶技艺来维护封建礼教,反对王安石的变法革新,他把投壶技艺提升到一个与政治思想相结合的境界,并为宣扬中庸之道做铺垫。因此,司马光的《投壶新格》迎合了贵族士大夫们高推“为国、修身、治心、观人”的情调,但在投壶技艺上,牵强附会地套用许多的政治术语,用“颠倒反复”、“侥幸之胜”等词来评价投壶游戏一些有趣的投法,修改后的投壶,实际上阻碍了投壶技艺的发展,影响了投壶技艺的娱乐性。

明朝以后投壶花样繁多,最早出现的投法有“一把莲、三学士、玉屏风”等等多种形式。1527年,也就是明朝嘉靖六年,汪提编辑了《蔽园杂记》、《投壶新格》和《礼记》等旧籍,其中的《投壶新格》,提出了十种投势,且配有绘画与说明。汪提和其弟子们在味泉书舍家塾中将以上十式作为体育活动,有了自己的十种投势的投壶游戏之娱。汪提和其弟子们虽然还是没有胆量跳出封建社会古礼的圈子,但是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他的做法仍然具有进步意义[4]53。嘉靖年间刊行的另一部《投壶谱》,其中配有一百三十二幅图片,在明朝末年,侯晌撰写了《投壶奏矢》,在这篇著作中,投壶游戏的投法多达一百四十种,从这几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投壶游戏方法仍然在逐步发展。

清朝时期,守旧的士大夫们对投壶游戏毫无创新,投壶方法一直没有跳出《投壶新格》和《投壶仪节》所指定的标准和范围,他们对司马光的《投壶新格》极力推崇。1906年,也就是清朝末年光绪三十二年,叶德辉重刊《投壶新格》,他从维护封建礼教角度出发,赞赏司马光的政治见解,在投法上没有突破创新。至此,传统的中国民族文化投壶开始逐步走向衰亡。

民间传统体育 篇9

1.“哩革歌”的概述

“哩革歌”是山地白族在婚庆和盖房子的时候进行的一项民间传统体育项目, 是一种圆舞, 没有音乐伴奏, 只是以脚顿地为节奏, 进行的一种舞蹈。属于滇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一种打跳方式之一。

2. 对发掘“哩革歌”的现状分析

目前有很多的学者专家对该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了开发研究, 但是出现很多的弊端和缺陷, 其主要代表观点如下:

2.1 在学校中开展还很不够, 其发展的步伐非常缓慢

山地白族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等很多因素制约发展比较缓慢, 疏忽了对白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现在应该抓住体育界的新的一轮的课程改革机遇, 合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地方文化—““哩革歌””就应该抓住这次进入学校课程进行传承的权利和机会。

2.2 对哩革歌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没有规范的知识体系

我们对“哩革歌”活动进行开发和利用因此弄清楚“哩革歌”的开发利用现状, 分析白族舞蹈“哩革歌”开发的影响因素。验证经过收集、整理和创编的“哩革歌”活动内容在白族地区中学体育教学中运用的可能性。

2.3 在健身性或表演性项目上尚未建立起制度化的训练与竞赛体系, 激励机制不完善

传统体育文化逐渐脱离其产生的“母体”其仪式崇拜部分被简化或省略, 而主要以纯粹的体育娱乐活动为主;加快发展白族地区的白族体育教育,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身心健康, 保护和发展白族民俗和白族地方传统体育优势资源, 解决学生活动单调, 运动量不足, 落实新课程标准。“哩革歌”的开发和应用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为学生提供学习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 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

3. 哩革歌的发展, 需要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才能适合它的发展

主要有如下代表性的观点:其一, 是消极保护, 主要是侧重于从资料储存角度进行保护;其二, 是积极保护, 在通过采用切实有效地措施, 为哩革歌创造良性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 使之得以长期保存和继续生长。而把哩革歌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也是一种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传承的对策和措施。

3.1 学校体育课应该开展各种适应学生个性、能力的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不断丰富拓展, 创造教材与教法安排各式各样的教学内容, 体育课的内容应该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和很大的弹性。近几年来, 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相继出现了“成功体育”、“快乐体育”、“生活体育”, 但都尚未形成相应的教材体系。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 体育教师可以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 大胆进行创新, 为创世纪体育课程改革添砖加瓦。

3.2 白族地区不少学生喜欢打跳, 对其有很浓的兴趣。我们要挖掘“哩革歌”教育资源, 因地制宜, 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哩革歌特色文化之路, 培养一批优秀的打跳师资队伍, 更好地营造哩革歌特色建设的氛围, 积极进行学校特色文化建设, 提升学校特色品位。但上述研究为整个“哩革歌”现状勾画出一个较全面的轮廓, 也为本论文进一步了解“哩革歌”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奠定基础。由于在研究方法上缺乏科学性和实践性, 存在着迎合现象, 导致有些观点无新颖性, 谈的仅是哩革歌的表面现象, 对深层次问题的认识还不足。如何去了解哩革歌现状, 还需要做一些基础理论工作, 需要制定标准的统计量表, 需要构建哩革歌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统计过来的数据进行评估, 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现状了解, 才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综上所述, 这些研究都为哩革歌的开展提供了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对哩革歌具有极大的启发和激励作用, 更重要的是以上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哩革歌的开展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施立卓.《白族“打歌”考略》大理文化1982年.

[2]谢道辛.试论白族舞蹈“力格歌”的源流[J]2004.

[3]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白族民间舞蹈[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4]国家体委全民健身纲要[N]中国体育报1995-06-18

[5]剑川县民舞集成办公室.云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剑川县资料卷[Z].1987.

[6]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白族民间舞蹈[M].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4.

[7]肖渊实.丽江市中学课间操推行民族打跳的可行性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

陵川民间传统小吃两则 篇10

此食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相传,唐代山东黄巢起义军路过上党太行屋顶陵川县时,有一青年响应黄巢义军“杀富济贫夺长安,穷人过上好时光”的口号,跟随义军离家远征。走时其妻身怀有孕,青年说:“我走后,生男取名叫‘斗斗’,生女取名叫‘菜菜’。”意思是,男儿长大像一位敢于和世上不平之事斗争的勇士;女儿长大勤劳养织务农种菜操劳家务,做一名勤劳俭朴的农家女子。数月后,青年征战得胜回乡,并取得将军官衔,其妻高高兴兴地为他烫面做他最喜欢吃的“糊角”。忙碌中,妻子分娩,生得一男一女双胞胎,将军大喜,急忙招集邻居父老乡亲帮忙做饭以示庆贺,并让做两种包馅的糊角,一种包上豆馅,一种包上菜馅,包豆馅的是“斗斗”,包菜馅的是“菜菜”,作为妻子生儿育女的吉祥物。后在陵川县一带凡是生一男一女的双胞胎,都要做“豆菜油糊角”。清末,陵川县的一些小贩摊为抢生意,挣钱扩大品种,就将民间群众喜欢吃的“豆菜油糊角”搬了出来,成为社会上流通的一种小吃。其制作方法是:

一、原料配备:黍米面1,000g,红豆500g,红糖100g,鸡蛋150g,豆腐200g,韭菜200g,粉丝50g,芝麻50g,酱油、精盐各适量,素油1,500g(实耗50g)。

二、制作方法:①先用滚烫的开水将500g黍米面烫搅成,再揉至光亮的面团后分成40g重的若干个小剂子,逐个压扁成圆片状,用湿布子盖住待用。将红豆煮烂放入红糖搅拌成馅。取一张面片包上适量的豆馅,捏成花边饺子型,遂个包完后,放入八成热油锅中炸至表面呈微黄色捞出,即成“豆糊角”。②做菜糊角的方法是:先将鸡蛋炒熟切碎,芝麻炒熟碾成半碎,粉丝浸泡回软剁碎,韭菜洗净切成0.3cm的小段,一同放入盆里加香油、酱油、精盐搅拌成馅。制作黍米面片同豆糊角一样,取一张面片放入菜馅,捏成花边饺子状,入油锅炸成微黄色即成“菜糊角”。

三、特点:吃时,取豆馅的和菜馅的同时进餐。豆馅的酥香可口,菜馅的鲜香脆爽,造形美观大方,色泽微黄艳亮。

煎饼夹黄蒸

“煎饼夹黄蒸”,质地软硬适中,色泽橙黄如金,口味香甜馥郁,冷热食用皆可,是冬季农家喜欢吃的一种美食。说起“煎饼夹黄蒸”还有一段泪如雨下的故事。

相传,古时陵川县平城村,有一对青年夫妇,男的姓蒋名丙,小名叫丙儿;女的姓黄名珍,小名叫珍儿。两人从小青梅竹马,相敬相爱,婚后男耕女织,生活美满。村上的人都说他俩是牛郎织女下凡,梁山伯、祝英台再生。一日丙儿上山砍柴、珍儿一人在家织布。丙儿刚走,就被村上有名的泼皮看见,遛到了丙儿家,欲行非礼,被珍儿严词拒绝。这时丙儿打柴回来,进门一看这条恶棍,就火冒三丈,把泼皮打得鼻青脸肿。这一下却来了大祸。不几天,泼皮勾结县衙贪官,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丙儿下了大狱。吓得珍儿每天哭天抹泪,食不能咽,寝不能寐,而且泼皮还不断到他家大耍流氓手段。一气之下,珍儿跑到山上跳崖身亡。等丙儿出狱后,回家一听说珍儿去世,他也跳崖而死。一对恩爱夫妻就这样结束了生命。村里人为怀念丙儿、珍儿的为人,就用玉面摊成煎饼,用黍米面蒸成黄蒸同吃。因煎饼与蒋丙,黄蒸与黄珍是谐音,意在把他们二人的好处牢牢记在心里。其制法是:

一、原料配备:硬黍米面250g,软黍米面350g,玉米面400g,红豆350g,红糖50g,碱面适量。

二、制作方法:①制煎饼法:先将硬黍米面和玉米面250g加水拌匀,保温发酵,15个小时以后,用碱中和。烙饼小鏊置小火上,用勺子将面浆摊入鏊里约1分钟即成薄饼时待用。②制黄蒸法:先将红豆煮熟捣成泥,加红糖搅拌均匀成馅。将软黍米面和玉面150g加水和匀,保温发酵5小时后用碱中和,分成10等份,包入制成的豆馅捏成扁头状,蒸20分钟即成。

民间传统体育 篇11

1 民间体育资源保护及开发现状

在体育学和民俗学当中, 我国自古至今都存在着丰富多样的民间体育或者民俗娱乐活动, 这些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等同于我国诸多民间传统文化形式, 有力证明着我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与生活形式。但随着全球一体化发展, 社会转型导致出现了文化土壤和文化生态环境的缺失, 西方现代体育强调以竞技为特点, 大力冲击了我国传统民间体育的发展, 造成了民间体育边缘化现象严重。最近几年, 虽然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了大力重视, 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民间体育的保护与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民间体育得到了发展, 特别是风筝和龙舟等项目, 得到了国家和世界的瞩目, 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纵观我国民间体育的整体情况可以发现, 中间存在的差别还很大, 表现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则更为突出。

2 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

2.1 具有民族性

我国地域辽阔, 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同, 经济文化发展也不一致, 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是在改造的基础上发展的, 与地方经济、文化特点紧密联系在一起, 表现一定的风土人情, 学生对此常常充满着兴趣, 将那些能够表现学生生活的、具有浓郁民族特点的体育活动引入学校体育教学中。对于民族地区的学校来说, 办学条件也不相同, 体育教学条件更急待提高, 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 可以随时随地找到, 与当前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符。

2.2 具有地域性

每个少数民族文化都有一定的地理特色, 与当地地理环境相协调, 同时对环境也产生重要的影响。云南民族传统体育就与当地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云南少数民族众多, 不同民族拥有不同的体育项目, 可以发现:如果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艰苦、自然条件较差, 那么此地的传统体育项目则带有明显的竞技性, 而生活在平原地区的民族, 其民族传统体育则娱乐性、游戏性较强。

2.3 具有民俗性

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在民族的传统节日中都可以看到民族传统体育的身影。善于歌舞与骑射, 善于攀登与游泳, 这都是少数民族人民热爱的体育项目, 由于传统文化与传统体育的相互融合与促进, 二者间逐步形成了高度统一的传统体育项目, 不但有利于锻炼人的身体而且也可以使人身心愉快。在民俗中引进入体育项目, 传统体育也有力促进了民俗的发展, 一些传统体育项目进入传统节日当中, 一些传统节日也包含着一定的体育项目;有的体育项目中存在着民俗风情, 正确理解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与体育活动的关系, 有利于传统体育项目的继承与发扬。

3 民间体育资源与初中体育教学融合对策

3 . 1 加强师资培训, 重视学生自主性, 发挥合力作用

3.1.1 加强师资培训和培养

教师在开发民间体育课程资源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因此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 才能有效开发应用体育课程资源。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 教师就代表着课程资源, 所以, 要寻求建立教师的培训教育制度, 加大对当前教师的培训力度, 让教师掌握更多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的策略, 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主要可以就下面内容进行培训:课程资源理论、开发民间体育的意义、途径、手段、原则等。可以依据教师的工作特点选择应用不同的培训方式, 可以鼓励教师参加短期培训班、课堂观摩、专家报告讲座、教学教研等。

一般情况下, 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师都来自于体育院校, 分析当前的情况可以发现, 我国很多体育院校还没有开设完善的民间体育课内容, 设置的科目过少, 体系也不完整, 影响着民间体育资源的开发。所以, 要针对以上现状采取各种措施加以转变, 如有的民间体育科目可以转变为必修课, 自体育院校走出来的学生必须掌握丰富的民间体育知识和民间体育技能。为了适应社会的这一需求, 体育院校可以迅速调整专业课程, 以开设民间体育项目课为重点, 重视开展民间体育项目课程, 保证为中小学输出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3.1.2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发挥各方的合力作用

不同学生对民间体育的兴趣不同, 对民间体育课程资源进行大力开发利用, 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 认真研究学生中存在的差异性与多样性,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不同身体条件、心理特点开设不同的民族体育项目, 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民族体育项目活动中来。一般情况下, 不选择那些趣味性差、成人化、碰撞性强的体育项目, 优先选择那些充满乐趣、简单、提倡合作的项目。

自教学方面来看, 开发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主体包括学校、教师和学生, 但要想真正做好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 还需聘请民间艺人、家长到学校来给予一定的帮助。在开发民族体育项目过程中要求投入较大资金, 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给予资金支持。所以全面应用各方面资源, 形成强大的开发合力, 在开发利用民间体育课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才能高效完成这一使命。

3 . 2 加大投入, 重视体育设施资源的建设

当前, 因为还没有形成课程资源意识, 没有认识到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一是严重缺少条件性课程资源。二很多素材性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应用, 大量有价值的体育课程资源得不到利用。所以, 在新课程开发中, 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 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 主要内容有课程资源开发政策、用于课程资源开发的费用等。再有, 在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建设中引入课程改革计划, 设置专人负责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

场地器材对民间体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影响, 在体育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开发民间体育课程资源, 一定要具备合理的场地器材,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民间体育器材严重短缺, 因此应该采取各种手段引进民间体育场地器材, 解决场地器材短缺问题。主要做法有:根据当地特点选择当地器材, ;制作一些简单实用的体育器材, 可以有力改善教学条件;积极改造当前的体育场地;可以利用学校四周的自然场地等。

3 . 3 发挥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

在开发和利用民间体育课程资源过程中, 政府部门可以出台规范性文件与激励性文件, 鼓励基层学校积极引进民间体育项目, 使体育课程资源彰显应有的作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必须要得到充足的财力支持, 因此国家课程项目经费应该对此给予关注;地方政府也可以自教育经费中划拨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课程资源开发当中;可以鼓励有关团体和企业单位对此投资。

3 . 4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开发民间体育项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 要以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真正需求为出发点, 才能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提倡开发课程的安全性、教育性、发展性, 不选择具有消极成分的民间体育项目。

3 . 5 选择有趣味易开展的项目

中学生年龄较小, 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 所以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只有引进那些趣味性强的体育项目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在开发民间体育课程资源过程中, 为了让每一位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快乐, 体育教师应该选择那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贴近的、与学生年龄特点相符的民间体育项目, 如摸石头过河、板凳龙、踢毽子等。

3 . 6 选择有健身价值的项目

总体来说, 民间体育课程资源丰富多彩, 存在大量的体育项目可供选择, 但并不是所有的体育项目都能进入到学校体育项目当中。不包括客观限制, 体育教师要选择那些与人的身体机能相符的、有利于锻炼学生合作意识的、弘扬民族知识的、具有民族自豪感的体育项目。如“抢花炮”这一项目由于对身体碰撞较多, 因此不易选择这一项目。

3 . 7 要因地制宜选择项目

在开发和利用民间体育课程资源过程中, 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 如场地要求、器材要求、人力情况、物力情况等。要综合考虑学校的场地器材情况, 假如学校不具备合格的场地和器材, 那么就不能顺利开展。再有, 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 假如选择的项目过难, 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后也达不到目标, 那么就不应选择。如舞龙、舞狮、划龙舟等, 只可以观赏, 所以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民间体育课程资源。

总之, 开发和利用民间体育课程资源, 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性格, 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品质, 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认识到完成一个任务要得到队友的大力帮助, 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可以尽快适应社会;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达到“身、心、社”整体健康, 才是设置体育课程的最终目的。要将开发利用民间体育课程资源提到高度重视的角度, 使其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我国拥有大量的少数民族, 而民族民间体系项目更是丰富多样, 有着明显的民族性、传统性与地域性。在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当中适当引入民族民间体系项目, 不但可以使当前的体育课变得丰富多彩, 而且有利于形成自己的特色, 保证我国中学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依据新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目标, 重点研究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与特点, 以及如何开发和利用民族民间体育项目。

关键词:民间体育资源,初中教育,教学融合

参考文献

[1]王璐.我国古代民间体育的传承和娱乐价值[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14) :72-73.

[2]刘继练.驼球民间体育的发展[J].科学中国人, 2014 (4) :73.

[3]王保华.刍议农村民间体育课程开发[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20) :91-92.

[4]付宏山.浅析民间体育项目进入高中体育课教学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 2010 (20) :265.

上一篇:混凝土企业下一篇:“网上开店”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