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组织(共10篇)
魏氏组织 篇1
1 前言
本公司为沿海某钢厂生产一套节能产品分离式双预器, 其中设备外联管道采用高压锅炉用无缝钢管, 牌号为20G, 由本公司采购材料发往用户, 由用户负责安装。在使用过程中, 出现管路焊缝开裂情况, 进一步对焊缝进行微观金相检测时发现, 母材带状组织为2级, 见图1;过渡区魏氏组织为2级, 见图2;热影响区魏氏组织为3级, 见图3;焊缝魏氏组织为4级, 见图4。
检测中心认为焊缝不合格, 该钢厂质量管理部门也认为质量不合格, 要求我公司出面协助, 提出解决方案。
针对此问题, 我们分析换热器管束的焊缝开裂主要原因是焊缝魏氏组织4级 (4级以上属严重焊缝缺陷) , 换热器施工时间在3月底4月初, 该钢厂所在地空气湿度大、早晚温度低, 焊接过程中未采取必要的焊前预热、层温控制、焊后回火处理等措施是产生焊缝魏氏组织4级的根本原因。从前期检查报告看, 焊缝开裂和管束材质的化学成分、焊接型式的选择没有关系;焊缝开裂还可能与现场管束焊缝的疲劳断裂有可能受到了振动的影响, 建议加固管托支架, 提高管道支架刚度。
查阅国内相关标准, 没有查到魏氏组织4级就判定焊缝质量不合格的规定, 按照NB/T47014《承压设备焊接工艺评定》标准, 对于20G钢管, 在对焊缝进行检测时, 在外观检验合格后, 仅要求对焊缝做射线探伤检测和力学性能检测。如果此2项符合标准要求, 此项目即验收合格, 并无对焊缝金相组织要求。咨询国内多名同行专家也认为:魏氏组织为4级仅对材料冲击性能有一定影响, 可能间接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现在管道不泄漏, 不表示运行多年后还不泄漏, 焊缝区的魏氏组织为4级此焊缝质量用户不愿接受, 因此必须找到消除魏氏组织为4级的方案。
2 魏氏组织的形成原因分析、危害及消除
当亚共析钢或者过共析钢在高温以较快的速度冷却时, 先共析的铁素体或者渗碳体从奥氏体晶界上沿一定的晶面向晶内生长, 呈针状析出。在光学显微镜下, 先共析的铁素体或者渗碳体近似平行, 呈羽毛或三角状, 其间存在着珠光体组织, 称为魏氏组织。生产中的魏氏组织大多为铁素体魏氏组织。魏氏组织常在焊接件、锻造后淬火及热处理中出现。
针状铁素体魏氏内往往有两种精细结构:一种是针内含有若干小块状亚晶, 其取向有几度之差;另一种是针内有几条平行的亚针, 亚针间的取向近乎平行。
魏氏组织形成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热处理温度较高, 导致奥氏体晶粒粗大;二是冷却速度较快。如果奥氏体晶粒异常粗大, 即使不大的冷速也可能形成魏氏组织, 这种组织的塑性和韧性比较差, 并且大部分魏氏组织的产生是由于此。如果奥氏体晶粒不是特别粗大, 冷速比较快的时候也可能形成魏氏组织, 但这种魏氏组织不会有什么害处, 有文献记载低级别魏氏组织能够增强材料的冲击韧性。
魏氏体的危害:在正火中不允许出现, 由于其铁素体的形态有异于正常的等轴状, 在最终热处理会有增大变形的倾向。
有人把魏氏组织也列入贝氏体的范畴, 魏氏组织的出现, 主要是钢焊接时过热引起, 它使奥氏体晶粒严重长大, 冷却时首先沿奥氏体晶界析出粗大的铁素体针, 然后富碳的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铁素体沿奥氏体晶界析出后, 还顺着奥氏体内某习惯面上不断长大, 形成粗大的魏氏组织。这种组织强度较低, 特别是冲击韧性很低。一般在焊缝中很少出现魏氏组织, 主要出现在低碳钢和低合金钢热影响区的过热区域内。
消除的措施要从产生的原因上着手, 一是控制焊接时加热温度, 二是控制焊接冷却速度, 特别是魏氏组织初始形成温度和最后终止温度, 一般初始形成温度约750℃到690℃。终止形成温度约650℃到670℃, 三是焊缝进行焊后热处理。对于管道焊缝, 主要从焊接工艺上选择合适的工艺, 尽量减少焊缝中魏氏组织产生。考虑成本等原因, 一般也不建议通过热处理消除焊缝中魏氏组织。
3 试验内容、方法及试验结果
从魏氏组织产生原因分析中我们可以找出试验方向, 既然魏氏组织产生是与一定温度范围内冷却速度有关, 那我们就从焊接时控制焊前预热温度和改变焊接冷却速度着手, 我们分析:用户在沿海地方, 施工时环境温度较低、湿度大、风速较大, 焊接时冷却速度过快。因此, 我们结合NB/T47015《压力容器焊接规程》标准要求, 做几组试验, 试验室选用焊材为符合NB/T47018《承压设备用焊接材料定货技术条件》标准的氩弧焊焊丝, 型号为ER50-6, 此种焊丝中S、P等有害成分低, 更利于保证焊缝的焊接质量。具体试验参数见表1, 试验用管材钢号为20G, 管材的化学成分见表2。
焊接完成后, 进行力学性能检测和微观金相检测, 检测结果力学性能符合标准要求, 对比几组, 其中第四组金相组织最好 (焊缝魏氏组织2级) , 见图5、图6、图7、图8。
根据试验结果, 结合现场空气湿度高、气温低的状态施工条件, 制定后续的整改措施。
3.1 焊前
(1) 焊前工件温度不低于15℃, 否则, 采用火焰预热等措施, 预热采用氧气乙炔气割枪中性焰进行预热, 除湿, 预热温度可凭经验掌握 (缺乏经验的焊工必须配备测温枪) , 预热范围宽度100-150mm, 离坡口不低于30mm距离, 不得直接对坡口处加热, 要求预热烘烤均匀, 不发红过热。 (2) 下雨、下雪环境, 禁止露天焊接。 (3) 氩弧焊焊接时风速大于2m/s时, 焊条电弧焊时风速大于10m/s时, 禁止施焊。 (4) 相对湿度大于90%时禁止施焊。 (5) 对于室外焊接不符合施焊条件时, 可以采取屏风遮挡和焊前预热等措施, 使满足焊接对环境要求, 否则禁止施焊。 (6) 焊前管坡口周围25毫米范围内清除铁锈、水、油污等。打磨至呈金属光泽。
3.2 焊接
焊接过程中必须控制层温、段温, 即同一焊缝第一遍焊接完成后, 不能马上开始第二遍焊接, 必须待自然冷却后 (冷却后温度不小于预热温度) , 方可进行第二遍焊接;同一圈焊缝焊接过程中, 如果焊缝周边大面积过热发红, 必须停下等待冷却, 分成间段焊。
氩弧焊焊接电流110~125A, 焊2层, 层间温度不超过150℃, 氩气流量10~15L/min。气温较低时焊接时采取措施, 采用焊前预热、焊后缓冷等措施: (1) 每一道焊缝焊接完成后都应立即用耐火保温棉包紧焊缝及两侧, 保温棉宽度不小于30cm厚度~10cm, 可以用细钢丝捆好, 保温时间不低于30分钟, 以减缓焊缝的冷却速度。 (2) 或焊接完成后立即使用氧气乙炔割枪适当回火烘烤, 温度不超过300℃, 时间不低于30分钟, 以减缓焊缝的冷却速度。
3.3 焊后
清理, 自检合格后交检, 按照要求检测。
4 结论
焊接钢管时焊缝中出现少量魏氏组织是正常现象, 一般对焊缝性能影响不大, 但当产品性能要求较高时, 需要采取合适的焊接工艺进行生产, 以尽量减少魏氏组织的产生, 从而达到控制焊接质量要求。
摘要: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对低碳钢的管焊缝的母材及热影响区组织进行级别判定, 分析魏氏组织产生原因及对产品性能影响, 减少焊缝中魏氏组织出现。
关键词:魏氏组织,高压锅炉用无缝钢管,焊接冷却速度,组织性能
参考文献
[1]陈祝年.焊接工程师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1.
[2]郭秀文, 等.金相技术问答[M].国防工业出版社, 1987:133.
[3]姜锡山.特殊钢缺陷分析与对策[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34.
魏氏组织 篇2
星期六,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校车,出发去惠民的魏氏庄园采风。一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了盼望已久的魏氏庄园。赵校长与四位大队长已恭候多时了,记者阿姨给我们照了许多照片。随后,蓝队与红队出发了,导游严阿姨为我们讲解。
走近大门,两个大石狮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导游阿姨说;“在我们左边的狮子是一只贪婪的狮子,曾经想偷龙王的宝珠,掉入海中,淹死了。而在我们右边的`是一只清正、廉洁、正义的狮子。为人民做了好多好事,魏家人很喜欢它。”
导游还讲了门上的门栏,上面有荷花.牡丹……一些保平安的图案,门栏两边有龙凤,它们的尾巴都是花形,很美,像一朵朵绽放的花。
随后,我们来到了主人儿子的卧室,里面有好多古董。看到主人那么多的衣服,我真想穿上这些的衣服,回到古代,与魏家人共享天伦之乐。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魏家人的书房,据导游说;“魏家人差不多都是单传,到了第五代就绝后了,很可惜”。
我们又来了到私塾,我坐在学生的位置上,仿佛我就在这
儿上过学。我还通过密道去了别处,哦,mggod。太神奇了。
我特别喜欢正殿,主人、夫人与少爷都做在椅子上,特别有范。它们脸上都笑嘻嘻的。虽然是假人,但是很逼真。有一个孩子摸了摸他的手,和真人的皮肤一样柔软。
魏氏红“从未有过的味道” 篇3
新形象:陈绍华阐释“中正从容”
2012年下半年,中闽魏氏进行了包括企业LOGO、门店VI等一系列品牌形象升级。全新的品牌形象更具中国风,大气雍容,获得茶行业以及设计界的一致赞赏。中闽魏氏总经理魏贵林表示,本次形象升级确立了“中正从容”的品牌定位,凸显了铁观音的国饮地位,并将三百年制茶世家的历史感、使命感融入其中,而“中正从容”更是表现了中闽魏氏稳健进取的企业理念和高端奢侈的产品形象。
本次形象升级的总设计师陈绍华先生也来到了品鉴会现场。陈绍华是中国当代著名平面设计师,北京奥运申奥标志的设计者。他与各位来宾分享了为中闽魏氏打造全新标识的设计灵感。陈绍华先生介绍说:中闽魏氏身上流淌着中国茶千年的文化,所以从价值感、品质感以及身份感三方面对其进行构思。众所周知,中闽魏氏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制作顶级茗品,其深厚的价值感不言而喻,而凡是品尝过魏氏茶的人都对其独特的香气、非凡的口感保有深刻的印象,这就是中闽魏氏独具的品质感,所谓的身份感并不是指阶级对立,而是一种拥有者的品位象征,一种高端生活方式的象征。
新产品:魏氏红诠释“前所未见”
形象的升级也许是企业的一个新起点。然而,中闽魏氏的发展与创新未曾停止。
2009年,在与国务院办公厅领导及一些高端客户的交流中,魏贵林发现,很多人对清香型铁观音情有独钟,却苦于晚上饮茶影响睡眠。于是,研发一款既保留铁观音的清香,又温和养胃、有助睡眠的新产品成了他的目标。然而,稀缺的原料,几近失传的手工制法,无一不成为魏氏红研发时必须攻克的重重难关。经过近3年的时间,2012年,在魏贵林以及中闽魏氏茶师团队精心研制下,融合铁观音、金骏眉的精制技艺,汇聚乌龙及红茶风姿神韵的新贵红乌龙“魏氏红”研发成功。
在品鉴会现场,茶艺小姐们以红茶的方式冲泡了“魏氏红”,其冲泡后茶汤明亮艳丽,入口甘甜醇厚,唇齿生津。据介绍,每一叶“魏氏红”都源自魏氏高山生态茶园,选材精细,只为专享。因为只取一芽一叶,每个采茶工人每天只能采摘3斤的茶青,而6斤的茶青方能制成1斤魏氏红。前所未见的烘香新艺(全新工艺)、前所未见的精工细作和前所未见的艳丽汤色,造就了从未有过的生津香韵、从未有过的倾世甘甜和从未有过的绵长醇厚。
品鉴会上,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著名茶学专家刘仲华教授现场从科学角度分析了“魏氏红”的独到之处:1、“魏氏红”零农残,有机成分高;2、“魏氏红”品性温和,晚上饮用不仅能安和固清,而且能提高睡眠质量。彻底打破了国人“晚上喝茶不利于睡眠”的观念;3、“魏氏红”能有效调理肠胃功能,有效减少酒精对肝的伤害,还能有效抵御紫外线辐射诱导的皮肤光老化,对抗自由基,减缓衰老,尤其适合喝酒应酬的精英人士以及爱美的女性饮用。
家兔魏氏梭菌性肠炎 篇4
1 症状
该病呈零星发生。病初精神沉郁, 伏卧不动, 食欲不振或废绝, 饮欲增加, 有的触摸时感觉腹胀, 粪便软、不成形, 很快转变为灰褐色或黑色水样稀粪、气味恶腥臭, 被毛粗乱, 肛门周围和后肢及尾部被毛潮湿、污秽, 通常体温不高, 发病后病程持续2~3d后死亡。
2 病理变
剖检可见尸体脱水;胃内有多量内容物, 胃粘膜易脱落, 胃底弥漫性出血、鲜红, 呈“大红布”状, 见胃壁破裂;肠壁菲薄、松弛, 浆膜面有鲜红色条状或块状出血斑, 肠腔内有大量灰褐色水样内容物, 肠内容物内混有较多气泡, 粘膜面有条状或块状出血斑;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肾脏稍肿, 皮质部见粟粒状出血斑;肝脏稍肿、质硬;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肺充血、瘀血。
3 实验室诊断
(1) 取病死兔心脏血、肝脏、小肠内容物和肠粘膜涂片, 革兰氏染色, 镜检见革兰氏阳性、粗大杆菌, 呈单个散在或链状排列, 两端钝圆、有荚膜、无芽孢。
(2) 取病死兔心脏血、肝脏、小肠内容物接种鲜血琼脂平板, 37℃厌氧培养24h, 见有圆形、边缘整齐、灰白色、表面光滑半透明的大菌落, 菌落周围有双溶血环。挑取单个菌落涂片, 革兰氏染色, 镜检见革兰氏阳性、两端钝圆、粗大杆菌, 有荚膜。
(3) 将分离细菌做生化检验, 该菌分解葡萄糖乳糖、麦芽糖、蔗糖和果糖, 产酸产气, 不发酵甘露醇, 不产生靛基质, 还原硫酸亚铁产生硫化氢, 能液化明胶, 接种牛乳培养基呈现“暴烈发酵”。
4 治疗
(1) 中药:穿心莲80g、白头翁100g、板蓝根60g、苦参60g、夏枯草60g、黄芩50g、大黄30g、车前子30g、龙胆草30g、甘草30g、连翘30g。共为细末, 拌入50kg饲料中, 供兔采食, 连续饲喂7~10d。
(2) 西药:氧氟沙星注射液, 0.2mL/kg, 肌肉注射, 1次/d, 连用4d。全群兔饮水中加入阿米卡星可溶性粉, 100g/400kg水, 混匀, 自由饮用1次/d, 连饮4d。
(3) 隔离发病兔, 用2%烧碱液对兔舍环境、地面、兔笼用具、饲槽和水槽等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健康兔紧急接种魏氏梭菌灭活疫苗。减少饲料中精料比例, 加大粗纤维含量较高、柔软易消化、适口性好的优质青干草。
5 病例
2008年6月9日, 张某肉兔150只, 每天有3~5只兔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废绝, 腹泻, 粪便呈灰褐色或黑色水样, 2~3d后死亡。治疗:氧氟沙星注射液, 0.2mL/kg, 肌肉注射1次/d, 连用4d。饮水中加入阿米卡星可溶性粉100g/400kg水, 供兔群自由饮用1次/d, 连饮4d。穿心莲80g、白头翁100g、板蓝根60g、苦参60g、夏枯草60g、黄芩50g、大黄30g、车前子30g、龙胆草30g、甘草30g、连翘30g、混入50kg饲料中, 连续饲喂7~10d。3d后兔群病情稳定。
6 体会
(1) 本病的防治坚持“防重于治, 预防为主”的原则, 加强饲养管理, 定期进行消毒;坚持自繁自养, 严禁从病区、病场引进种兔, 防止疫病传入。发生本病后, 立即减少精料用量, 增加粗纤维含量较高、柔软易消化、适口性好的青干草。
(2) 采取防疫接种控制本病的发生。定期注射魏氏梭菌疫苗或兔瘟~魏氏梭菌~巴氏杆菌三联疫苗, 每兔颈部皮下注射1~2mL, 疫苗的免疫期一般为4~6个月。一般在断奶前一周接种, 此后间隔4个月接种1次。
(3) 家兔饲养及疾病防治过程中, 不宜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 可在饲料中添加具抗菌抗病毒作用的中草药制剂, 来控制和减少魏氏梭菌、大肠杆菌等所引起的肠道疾病的发生。
魏氏组织 篇5
赠外
作者:魏氏朝代:唐体裁:五古 浮萍依绿水,弱茑寄青松。与君结大义,移天得所从。
翰林无双鸟,剑水不分龙。谐和类琴瑟,坚固同胶漆。
义重恩欲深,夷险贵如一。本自身不令,积多婴痛疾。
朝夕倦床枕,形体耻巾栉。游子倦风尘,从官初解巾。
束装赴南郢,脂驾出西秦。比翼终难遂,衔雌苦未因。
徒悲枫岸远,空对柳园春。男儿不重旧,丈夫多好新。
新人喜新聘,朝朝临粉镜。两鸳固无比,双蛾谁与竞?
讵怜愁思人,衔啼嗟薄命。华不足恃,松枝有余劲。
猪魏氏梭菌病诊疗报告 篇6
1 发病情况
2007年12月黑龙江省逊克县某养猪场有3窝小猪共28头, 发病24头, 死亡14头, 发病率85.7%, 死亡率56%。疾病表现死亡快, 个别猪死前无明显征兆, 出现腹泻后, 2~48h内死亡, 传播迅速, 死亡率高。
2 临床症状
发病猪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废绝, 排酸臭的黄褐色或水样粪便, 体温升高到40~41℃, 饮欲增加。病猪鼻镜干燥, 皮肤、四肢末梢、耳尖发绀, 口鼻流白色泡沫, 呼吸困难, 死亡猪腹部膨胀, 腹壁呈弥漫性充血, 少数肛门外翻。
3 剖检变化
主要病变在小肠, 有时可延至回肠前部, 肠粘膜及粘膜下层广泛出血, 肠壁呈深红色、血管充盈呈红色树枝状, 部分肠段臌气, 与正常肠段界线明显, 肠内容物呈暗红色液状, 肠系膜淋巴结鲜红色, 空肠绒毛坏死。胃臌气, 内有食物, 幽门周围及其附近胃壁充血, 胃粘膜脱落, 肾有小出血点。
4 病原体特征
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梭状杆菌, 能产生芽胞, 并能形成特殊荚膜的专性厌氧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 可见于土壤、污水、饲料、粪便以及人畜胃肠道内, 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该菌至少可以产生15种以上的毒素, 能对人和多种动物致病, 根据产气荚膜梭菌产生四种致死性毒素的能力, 即α、β、ε、ι毒素, 可将其分为A、B、C、D、E五种类型。
5 诊断
5.1 组织抹片镜检
镜检可见到一种革兰氏染色呈阳性、两端钝圆、短杆状直杆菌, 单个存在或排列成链状。美蓝染色可见蓝色、两端钝圆、短杆状或直杆状细菌, 单个存在或排成链状。
5.2 分离培养结果
接种病料的培养基厌氧培养48h后, 可见在血液营养琼脂培养基上有细菌生长。菌落形态为灰色, 圆形突起, 边缘整齐, 表面光滑, 半透明, 并且出现α、β双溶血环;需氧培养未见细菌生长;在液体培养基中厌气培养呈均匀浑浊, 并有气泡产生。
5.3 生化试验结果
所分离的细菌生化特性与典型的产气荚膜梭菌相一致, 发酵葡萄糖, 麦芽糖等产酸产气;不发酵水杨素, 卫茅醇等;液化明胶, 不产生靛基质, M.R和V.P阴性, 石蕊牛奶呈暴性发酵。
5.4 药敏试验结果
对青霉素类药物和硫霉素等高度敏感;对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等中度敏感;对链霉素卡那霉素黏杆菌素等有耐药性。
6 治疗
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隔离发病猪, 全场栏舍进行严格彻底的消毒, 1次/d, 连续10d, 消毒药可用5%的烧碱溶液、20%漂白粉等交替使用。饲槽、饮水用具用0.1%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擦洗。病死仔猪应进行无害化处理, 然后深埋或烧毁。
对能够及时发现的病猪应迅速采取下列措施:高热、严重腹泻、脱水的仔猪采取耳静脉输液, 每头仔猪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250m L配VC 5m L+青霉素80万U+3m L安乃近, 0.5%甲硝唑注射液100m L, 2次/d, 连续输液2~3d, 对脱水严重但能排尿的仔猪, 可辅助加输液5%葡萄糖生理盐水100m L加入10%氯化钾7m L, 有助于仔猪体质恢复。
7 小结与体会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变化、生化试验等确定该病为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猪魏氏梭菌病。产气荚膜梭菌是能够引起各种家畜发病死亡的一种条件性致病菌, 可感染各种家畜, 但以猪最为常见。世界各地均有发生, 常呈区域性流行。从出生到一周龄左右的仔猪最为易感, 随着日龄的增加, 易感性降低。
猪群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气温突变、转圈、合群、打架争斗等各种不良应激因素可引起该病发生。改善饲养管理, 降低饲养密度, 改善通风条件, 夏天注意降温, 冬天注意保暖, 及时清除粪便, 及时更换污染物或潮湿的垫草, 定时进行有效消毒可防止本病发生。
鸡魏氏梭菌病的诊断 篇7
1 发病情况
2009年4月6日,蒙山县文圩镇某养鸡场4月龄蛋鸡群突然出现病鸡,呈急性经过,病程1~2 d即死亡。最初3日内,每天死亡3~6只,以后逐日增多,至4月20日发病鸡500只,占全群总数2300只的32.2%,死亡156只,病死率约为25%。病期内曾用土霉素、氟哌酸、氨丙啉等治疗无效,后来采用K1合剂治疗并配合消毒、隔离等综合防制措施,经过3~5 d疫情得到控制。
2 症状与剖检变化
最急性者突然发病迅速衰弱死亡,看不到明显症状,病程1 d以上者可见精神不振,羽毛松乱,嗜睡,寒颤,食欲减少或废绝,排黄色粘性、带血粪便。部分病鸡有步态僵局或歪颈等到神经症状。多数病鸡冠睑青紫,少数呈苍白色,致死率高。轻症病例表现一般中毒症状2~3 d后逐渐好转,随食欲增加而康复。先后剖检了病死和频死期鸡17只,比较一致的变化是:口腔、喉头粘液增多,肺充血,胆囊充盈,肝尖部和肌胃底有小点状出血。大多数病例的肠腔扩张3~5倍,肠内含多量粘稠、血性内容物。肠粘膜充血、出血或坏死。肾脏多有充血和水肿。泄殖腔粘膜亦有程度不等的充、出血变化。
3 诊断
3.1 实验室诊断
3.1.1 病料镜检:
用无菌术取病死鸡的心血、肝、脾触(涂)片,分别行美蓝和革兰氏染色镜检。在脾触片中见有G+、两端钝圆的粗大杆菌,其它病料(心血及肝)涂片中未见有细菌。
3.1.2 分离培养:
取病鸡脾为病料,划线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平板、鲜血琼脂平板,S.S琼脂平板,每种作两个平行样。分别进行有氧和厌氧培养;另取病鸡小肠粘膜刮下物接种于疱肉培养基,同时置37℃恒温培养。培养后8 h,疱肉基开始出现浑浊并有气体产生,24 h后疱肉基高度浑浊,产生大量气体。厌氧培养基的鲜血琼脂平板上长出圆形湿润、表面光滑、边缘不甚整齐、灰白色稍隆起、直径2~6 mm大小菌落。菌落周围呈β溶血。其他各培养于接种后无论有氧或厌氧培养下,均无菌落生长。镜检细菌与脾触片所见相同。
3.1.3 生化试验:
将鲜血琼脂上长出的典型菌落移植于斜面血培养基,厌氧培养获得纯菌后做生化试验结果:分离菌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和蔗糖,产生硫化氢,还原硝酸盐液化明胶,暴烈发酵牛乳;不发酵杨苷,不产生靛基质,不分解尿素,无运动力。
3.2 毒素检查
3.2.1 取典型病鸡的小肠内容物,以灭菌生理盐水稀释3倍(1∶3)混匀后静置15 min,倾出上清液置离心管中再行离心沉淀(3 000 r/min) 15 min,取上清液经细菌滤器过滤除菌,冰箱保存备用;另取分离菌纯培养物(脾脏分离菌株)3铂金铒,混悬于10 mL灭菌生理盐水中备用。上项制备的备用液分别为被检毒素液Ⅰ和Ⅱ。
3.2.2 取体重2 kg的健康兔1只,于耳静脉内注射被检毒素液“1~2 mL。接种后6 h试验兔死亡。
3.2.3 取健康小白鼠4只(体重22~25 g) 随机等分为两组,第一组自尾静脉内注射被检毒素液“Ⅰ”;第二组以相同途径注射被检毒素液“Ⅱ”剂量均为0.2 mL/只,分笼饲养观察。第一组小鼠于注射后3~5 h内全部死亡;第二组小鼠分别于18及24 h死亡。剖检死亡兔和小鼠所见病理变化基本相同,主要呈现肠系膜充血、出血,肠腔扩张充盈,肺充血,脾肿大,肾小点出血。兔和第一组小鼠的脏器涂片镜检未见到细菌,第二组小鼠死亡后,肝、脾及心血中所见病原菌与接种相同。
3.3 病例复制
取3月龄健康鸡4只,随机分成两组,第一组于腹腔内接种分离菌悬液(即病死鸡脾脏分离菌纯培养物)各1 m L;第二组接种疱肉基培养液(即肠粘膜刮下物)接种途径与剂量同第一组。接种后10~20 h内两组试验鸡均先后死亡。剖检变化基本一致,主要有脾肿大,肝被膜下出血,胆囊充盈,肾出血,肠系膜高度充血间有出血点,空肠回肠粘膜出血性坏死,肠腔显著扩张,胃粘膜亦见有出血,与自然死亡鸡的变化略同。回收细菌与接种菌形态染色无异。
4 小结与讨论
4.1 根据发病情况、症状与剖检变化及实验诊断与复制等结果,确诊2009年4月蒙山县文圩镇某养鸡场蛋鸡群暴发了一起急性致死亡性疾病为鸡魏氏梭菌病。
4.2 鸡魏氏梭菌引起鸡坏死性肠炎系由“C”型致病菌所致。其致病因素是α和β毒素(即致死、溶血性卵磷脂酶)与羊猝狙病原相同。因重要条件限制未能鉴定毒素型。
4.3 鸡魏氏梭菌病也在美国、国内有报告,1990年金充明、周功和等相继报道了兔和牛的魏氏梭菌病至2003年完颜荣等才报道了鸡魏氏梭菌病,可见国内报道不多,因而对本病的防治措施研究不多,鉴于本病具有高发病率和高致死率,对养鸡业可造成很大损失,建议有关部门应加以重视,及早研究防制对策以利对本病的控制。
一起猪魏氏梭菌病的诊治 篇8
猪魏氏梭菌病是由魏氏梭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它可引发地方性流行, 该病有发病急、病程短、无任何前期症状而突然死亡, 病死率可达20%~70%[1]等特点。2009年8月, 某猪场1~3日龄哺乳仔猪陆续发病, 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猪魏氏梭菌病。现将发病及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1 发病情况
2009年8月初, 某猪场1~3日龄哺乳仔猪陆续发病, 发病哺乳猪共15窝, 计152头, 发病53余头, 死亡45头, 发病率34.87%, 病死率85%。
2 临床症状
仔猪出生后数小时至1~3 d发病, 体温升高到39.6~41℃, 食欲下降, 饮欲增加, 精神沉郁, 乱冲乱撞, 突然倒地, 口流白沫, 四肢划动, 呈游泳状, 抽搐, 怪叫, 呼吸困难。一般在发病后几小时内死亡。死后腹部臌胀明显, 耳尖、蹄部、鼻唇部发绀, 有些猪不具任何先兆症状就突然死亡。粪便呈深绿色或褐色, 有时见血便, 有的排含灰白色组织碎片的红褐色稀粪, 并有特殊恶臭味, 污染肛门周围、后肢、尾部皮毛。
3 剖检病变
患猪的主要病变表现在空肠, 有时也可延至回肠。腹股沟、肠系膜淋巴结出血肿大;肝脏肿大, 质脆易碎;脾肿大2~3倍, 周边有出血点;肾肿大, 有出血斑 (点) ;胃内充满血样内容物;肺肿大、充血, 气管、支气管有白色泡沫或者红色泡沫;肠腔臌气, 肠壁松弛, 肠黏膜变薄而透明, 浆膜有出血斑, 部分黏膜坏死形成溃疡;盲肠黏膜有出血斑点, 内有稀粪且有气体;脑膜充血明显。
4 实验室检查
4.1 染色镜检
无菌取肝、肺组织及肠黏膜触片、瑞氏染色, 镜检可见多量两端钝圆粗大杆菌, 有荚膜, 部分菌体中央或近端有芽孢, 芽孢小于菌体横径。
4.2 细菌分离培养
无菌取心、肝、脾、肾、淋巴结组织和肠黏膜少许分别接种普通琼脂平板、肉肝汤培养基, 置37℃恒温箱厌氧培养12 h, 肉肝汤变得浑浊并产生大量气体, 在普通琼脂平板上24 h生成中央隆起灰白色、边缘整齐光滑的中等大小菌落。
4.3 细菌生化试验
将纯培养物接种于紫色牛乳培养基中, 37℃厌氧培养12 h后, 表现为爆烈发酵, 凝固乳断成数块, 产酸产气。
4.4 动物试验
取患猪空肠内容物30 mL, 加等量灭菌生理盐水充分混合后, 以3 000 r/min离心沉淀60 min, 取上清液经腹腔接种6只小白鼠, 1 mL/只。4 h后小白鼠浑身颤抖, 腹部臌胀, 12 h后死亡。剖检小白鼠可见肝有坏死点, 空肠出血。取肝触片镜检, 可见革兰氏阳性两端钝圆有荚膜的大杆菌。
4.5 药敏试验
对上述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 结果该分离菌对甲硝唑高度敏感, 对红霉素中度敏感。
5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查, 诊断为猪魏氏梭菌病。
6 治疗措施
6.1 药物治疗
患猪每千克体重肌注0.5%甲硝唑注射液50 mg, 2次/d, 连用3 d;对神经症状明显的患猪每千克体重肌注2.5%盐酸氯丙嗪2 mg。
6.2 预防
隔离发病猪, 全场用0.2%过氧乙酸、0.5%百毒杀交替带猪喷雾消毒, 每天2次, 地面、墙壁用2%烧碱消毒, 对病死猪作无害化处理, 搞好环境卫生, 每天用水冲洗地面及猪体。全场加药预防, 每吨饲料添加泰乐菌素150 g、优质电解多维500 g。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 疫情得到了控制。
7 小结与体会
1) 猪魏氏梭菌病具有发病急、病程短、不分季节、无规律等特点, 一般抗生素治疗无效[3]。该病目前虽不是常见病, 但病死率很高, 应引起重视。
2) 魏氏梭菌是人和动物肠道的正常菌群, 也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条件性致病菌, 在某些特殊条件下, 如饲养管理不善、饲料营养不平衡等, 均可诱发该病。特别是滥用抗菌药物, 导致耐药菌株出现, 肠道菌群失调, 将会给该病的防治带来很大的困难[4]。
参考文献
[1]纳育良, 郭翠英.一起猪魏氏梭菌病的诊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9 (12) :67.
[2]赖蕴, 刘有生, 付球珍.猪魏氏梭菌病的诊断与防治[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10 (4) :32.
[3]韩玉春, 王庆泽.猪魏氏梭菌病的防治[J].养殖与饲料, 2010 (8) :47-48.
绵羊魏氏梭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篇9
1 病原与流行
魏氏梭菌即产气荚膜杆菌, 一般可分为a、b、c、d、e、f六型, 属于梭状芽孢杆菌属, 是一类革兰氏阳性、严格厌氧的大肠杆菌。这类细菌常以芽胞形式存在于土壤和污水中, 是土壤常在菌。若芽孢抵抗力很强, 需用强力消毒药或相当高的温度方可消灭, 但繁殖体的抵抗力较弱时, 一般消毒药即可杀死。它广泛存在于土壤、饲料、蔬菜、污水、粪便中。传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或伤口, 粪便污染的病原在传播方面起主要作用。本病的主要传染原是病羊和带菌绵羊及排泄物。病原菌自消化道或伤口侵入机体, 在小肠和盲肠绒毛膜上大量繁殖并产生强烈的α毒素, 改变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使毒素大量进入血液, 引起全身性毒血症。
本病主要因绵羊采食了被病原菌污染的饲草和饮水而感染。在正常情况下, 此类梭菌在羊体消化道内繁殖比较缓慢, 产生的毒素也很少, 对羊体健康不构成损害, 如长期存在于羊体消化道内, 会使有些羊只终生带菌而不发病。但在不良外界诱因作用下, 可导致此类细菌快速增殖, 产生大量毒素, 较短时间内使羊只发病, 而引起突然死亡。这类疫病多呈散发, 常以个例出现, 在低洼潮湿地区有时也呈地方性流行。各种年龄、品种、性别的绵羊均有易感性, 多发生于春、秋季节气候骤变之时和牧草青枯交替之际, 尤其是放牧羊采食大量的青嫩多汁的幼草或麦茬, 引起大批死亡, 死亡病例多见于膘情较好的青壮年绵羊。
2 诊断
2.1 临床及剖检变化
突然发作, 病程急促。最急性型的往往观察不到症状, 便死于圈舍内或牧地上。急性型的可见羊体痉挛、卧倒抽搐、四肢划动、肌肉颤抖、眼球转动、口吐白沫或磨牙流涎, 多在2~4h内死亡;病程稍长一些的有时可见步态不稳、掉队离群、昏迷不食或者腹痛、腹胀、腹泻等, 羊只体温个别正常, 有的可升至41.5℃, 最后衰竭而亡。死亡后的尸体腐败较快, 可见腹部膨胀、被毛脱落、皮下淤血, 胃肠黏膜脱落, 肝脏肿大, 胆汁充盈, 胸腹腔有积液等。
2.2 实验室细菌检查、培养及生化试验
取病死羊的空肠、回肠、盲肠内容物、肠黏膜及心血、肝脏等病变组织涂片, 作革兰氏染色、镜检, 可见革兰氏阳性菌端钝圆的大杆菌, 不见芽孢。将肠内容物接种于鲜血琼脂培养基, 37℃厌氧培养24h, 涂片镜检, 可见有双溶血环的圆形菌落, 直径1.5~3mm, 呈浅灰色。取培养菌株作生化反应, 该菌分解葡萄糖、乳糖、麦芽糖、蔗糖和果糖, 产酸产气, 不发酵甘露醇。选8只健康成年兔, 分4组, 用每毫升含5.5亿个菌的24h肉汤培养物, 按0.3mL、0.6mL、1mL, 3个不同剂量腹腔接种, 对照组腹腔注射1mL生理盐水, 纯培养物接种兔体后, 各试验组均出现食欲减退或不食, 精神沉郁, 粪便稀薄, 严重者排水样便。试验组兔在攻毒后16h内全部死亡, 对照组正常。病变材料涂片, 革兰氏染色镜检见到革兰氏阳性菌端钝圆的大杆菌。
3 防治
对病羊对症疗法, 如给予强心剂、镇静剂和大量的抗生素、磺胺类药物, 或灌服10%石灰水;发病时期给羊喂服呋喃唑酮进行预防, 羔羊每次0.05~0.1g, 2次/d, 连用3~5d, 有一定的预防效果;在发病羊群中亦可紧急接种, 可到达一定的作用。每年定期对本病多发地区的绵羊进行魏氏梭菌疫苗免疫注射。
加强饲养管理, 防止羊只受寒感冒, 避免采食冰冻饲料和饮水。不能突然更换饲料, 尤其在春、秋季节牧草青黄交替之际。春天尽量让羊群多在青草萌发较迟的地方放牧;秋天少喂精料和菜根、菜叶等多汁饲料。饲料转换要逐渐过渡, 由少到多。
梅花鹿魏氏梭菌病的诊断 篇10
梅花鹿157只。08年6月, 两只鹿突然死亡。死亡鹿为年轻公鹿, 营养良好。据介绍, 两只鹿生前出现食欲不振, 腹泻, 精神萎顿, 伴有轻微的神经症状。一只出现明显的血便现象, 两只死鹿膘情良好, 尸僵完全, 天然孔无出血现象, 肛门松弛, 一只肛门有暗红色血迹。
2 病理学变化
剖解可见, 肠系膜严重充血, 腹膜出血, 胃浆膜有大小不等出血斑, 心脏内血液凝固不良, 心内膜明显出血。肝脏肿大, 呈黄褐色, 半熟状, 质脆, 局部有针尖大出血点, 并有1~1.5cm灰白色坏死灶。胃网膜严重出血。瘤胃浆膜有出血斑, 瘤胃底部严重出血, 网胃粘膜严重出血;真胃粘膜严重出血, 幽门肿胀变小。十二指肠变薄, 空肠粘膜广泛性严重出血;大肠病变不明显, 盲肠臌气;肠系膜淋巴结充血, 有针尖大坏死灶。肾脏包膜不易剥离, 质软脆弱, 皮质和髓质界限不清。脾脏出血, 边缘钝厚, 表面有针尖大坏死灶。气管内广泛出血, 喉头充血, 喉和气管粘膜轻度充血, 含泡沫样粉红色液体。
3 实验室检验
3.1 涂片镜检
取死亡鹿的肠内容物涂片染色镜检, 见有带荚膜的革兰氏阳性粗短杆菌, 单个或成双排列。有的呈短链状。
3.2 细菌分离培养
将所采集病料划线接种于葡萄糖-血琼脂培养基, 分别在有氧和厌氧的环境中37℃过夜培养。有氧培养仅肠内容物接种的培养基长出非致病菌, 其他脏器接种未见病菌生长。厌氧培养血平板上长出灰白色表面光滑, 边缘整齐, 周围有两个溶血环的菌落, 之后将其放置有氧条件1h, 菌落变灰绿色, 涂片镜检:取溶血菌落进行涂片, 见革兰氏阳性粗短杆菌。与肠内容物涂片形态相似。
3.3 肠毒素测定
无菌操作取鹿病变明显的回肠内容物, 进行1:1稀释, 4℃3000rpm离心20min, 取上清液, 尾静脉注射16~20g小白鼠2只, 同时设立对照 (注射灭菌生理盐水) , 0.4mL/只, 试验组24h内全部死亡。
3.4 血清型鉴定
取分离纯化的典型菌落, 接种于厌氧肉肝胃酶消化汤中, 37℃增菌。然后取培养液, 按培养基总量的1%接种于另一管厌氧肉肝胃酶消化汤, 37℃7h培养, 之后4℃3000rpm离心20min, 吸取上清液, 以0.2~0.01mL/只的不同剂量分别静脉注射小白鼠, 并设生理盐水对照, 根据死亡情况确定小白鼠的最小致死量0.025mL (MLD) 。剖解死鼠, 用其肝、脾触片镜检可见到与组织涂片一致的、带荚膜的革兰氏阳性粗短杆菌
3.5 生化鉴定
注:“+”表示暴烈发酵牛乳或分解糖产酸产气或还原硝酸盐, “-”表示不分解。
4 结论与讨论
4.1 根据结果, 确诊为魏氏梭菌引起的肠毒血症, 其病原为A型魏氏梭菌。
4.2 魏氏梭菌引起的猝死症诱因很多, 如环境污染、饲料霉变都可引起发病。对未发病的鹿只加强饲养管理, 用魏氏梭菌四联苗进行免疫。
4.3 A型魏氏梭菌主要产生α毒素, 造成动物中毒死亡。一旦发病可采取加强动物的运动, 投喂一些缓泻药增强胃肠蠕动功能, 减少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停留时间, 降低发病率。
【魏氏组织】推荐阅读:
魏氏梭菌病07-04
兔魏氏梭菌病08-10
羔羊魏氏梭菌病防治08-19
自组织与他组织08-14
基层组织组织生活会10-20
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职能11-13
国际金钥匙组织与中国金钥匙组织简介05-10
站前区委组织部组织科工作职责(非公)05-27
模型组织07-14
经营组织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