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梭菌病

2024-07-04

魏氏梭菌病(共7篇)

魏氏梭菌病 篇1

2016年5月初,从江县谷坪乡某养殖户饲养的育肥猪(体重25~30 kg)先后出现死亡,至送检时已死亡7头,死前未见临床症状,死亡后可见肛门出现脱肛,腹部胀气。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剖检病变观察和实验室检验,诊断为魏氏梭菌病。现将诊断情况报道如下。

1流行病学调查

通过对养殖环境观察,该养殖户在一房屋的最下层采用地面圈养方式,圈舍通风不畅、潮湿,地面卫生较长时间未进行清扫,粪便大量堆积。死亡猪都表现前1天采食正常,第2天发现已经死亡,死后出现肛门脱出,有血样粪便,腹部肿大,其它未见异常。

2剖检病变观察

对死猪进行剖检可见:腹股沟淋巴结、颌下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空肠、结肠臌气,肠内有血样粪便,肠黏膜出血,肺心叶有肉样病变,胃底部有轻度出血。肝脏、脾脏、肾脏未见异常。

3实验室检验

3.1病料镜检取肠道黏膜直接触片,干燥、固定,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阳性大杆菌。

3.2分离培养用接种环挑取肠黏膜内容物接种于鲜血琼脂平板,37℃、18小时厌氧培养观察,生长出光滑、湿润、边缘整齐、微隆起、不透明大菌落,呈现β溶血环;经革兰氏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阳性、菌体两端钝圆的大杆菌,单在,少数有几个菌体成链状排列。

3.3生化试验细菌纯培养物分别接种于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蔗糖、硫化氢、靛基质、M.R、麦康凯琼脂、含铁牛乳,结果见表1。综合鉴定为魏氏梭菌。

注:+为发酵;-为不发酵。

3.4动物感染试验取细菌纯培养物,加入无菌PBS,接种小白鼠3只,每只0.2 m L,接种后24小时发生死亡。取死亡鼠肝脏触片,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两端钝圆的大杆菌;接种在鲜血琼脂平板上厌氧培养,回收到该与分离菌相同的细菌。

4结果与讨论

4.1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剖检病变观察及细菌的分离培养、生化试验、动物感染试验,诊断本次疫病为魏氏梭菌病。

4.2魏氏梭菌又称产气荚膜梭菌,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可见于土壤、污水、饲料、食物、粪便以及人畜肠道中,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多种疾病[1],引起家畜多种器官出血、急性病变和突然死亡,病死率较高,俗称“肠毒血症”[2]。该病的发生与饲养管理,特别是环境卫生有很大的关系,预防本病需及时清除粪便、定期消毒、改善通风环境,对病死家畜进行深埋,在春夏季节尤为注意。

4.3该病在农村不是常发病,往往不容易引起重视,且很容易与中毒性疾病相混淆,为本病的防控造成误区,因此及时准确的诊断可为该病的预防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陆承平.兽医微生物学:第5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191.

[2]韦冠东,李达,李绍洪,等.贵州省某规模化猪场莱乌猪魏氏梭菌病的诊治[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11)(下):117-118.

猪魏氏梭菌病诊疗报告 篇2

1 发病情况

2007年12月黑龙江省逊克县某养猪场有3窝小猪共28头, 发病24头, 死亡14头, 发病率85.7%, 死亡率56%。疾病表现死亡快, 个别猪死前无明显征兆, 出现腹泻后, 2~48h内死亡, 传播迅速, 死亡率高。

2 临床症状

发病猪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废绝, 排酸臭的黄褐色或水样粪便, 体温升高到40~41℃, 饮欲增加。病猪鼻镜干燥, 皮肤、四肢末梢、耳尖发绀, 口鼻流白色泡沫, 呼吸困难, 死亡猪腹部膨胀, 腹壁呈弥漫性充血, 少数肛门外翻。

3 剖检变化

主要病变在小肠, 有时可延至回肠前部, 肠粘膜及粘膜下层广泛出血, 肠壁呈深红色、血管充盈呈红色树枝状, 部分肠段臌气, 与正常肠段界线明显, 肠内容物呈暗红色液状, 肠系膜淋巴结鲜红色, 空肠绒毛坏死。胃臌气, 内有食物, 幽门周围及其附近胃壁充血, 胃粘膜脱落, 肾有小出血点。

4 病原体特征

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梭状杆菌, 能产生芽胞, 并能形成特殊荚膜的专性厌氧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 可见于土壤、污水、饲料、粪便以及人畜胃肠道内, 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该菌至少可以产生15种以上的毒素, 能对人和多种动物致病, 根据产气荚膜梭菌产生四种致死性毒素的能力, 即α、β、ε、ι毒素, 可将其分为A、B、C、D、E五种类型。

5 诊断

5.1 组织抹片镜检

镜检可见到一种革兰氏染色呈阳性、两端钝圆、短杆状直杆菌, 单个存在或排列成链状。美蓝染色可见蓝色、两端钝圆、短杆状或直杆状细菌, 单个存在或排成链状。

5.2 分离培养结果

接种病料的培养基厌氧培养48h后, 可见在血液营养琼脂培养基上有细菌生长。菌落形态为灰色, 圆形突起, 边缘整齐, 表面光滑, 半透明, 并且出现α、β双溶血环;需氧培养未见细菌生长;在液体培养基中厌气培养呈均匀浑浊, 并有气泡产生。

5.3 生化试验结果

所分离的细菌生化特性与典型的产气荚膜梭菌相一致, 发酵葡萄糖, 麦芽糖等产酸产气;不发酵水杨素, 卫茅醇等;液化明胶, 不产生靛基质, M.R和V.P阴性, 石蕊牛奶呈暴性发酵。

5.4 药敏试验结果

对青霉素类药物和硫霉素等高度敏感;对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等中度敏感;对链霉素卡那霉素黏杆菌素等有耐药性。

6 治疗

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隔离发病猪, 全场栏舍进行严格彻底的消毒, 1次/d, 连续10d, 消毒药可用5%的烧碱溶液、20%漂白粉等交替使用。饲槽、饮水用具用0.1%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擦洗。病死仔猪应进行无害化处理, 然后深埋或烧毁。

对能够及时发现的病猪应迅速采取下列措施:高热、严重腹泻、脱水的仔猪采取耳静脉输液, 每头仔猪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250m L配VC 5m L+青霉素80万U+3m L安乃近, 0.5%甲硝唑注射液100m L, 2次/d, 连续输液2~3d, 对脱水严重但能排尿的仔猪, 可辅助加输液5%葡萄糖生理盐水100m L加入10%氯化钾7m L, 有助于仔猪体质恢复。

7 小结与体会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变化、生化试验等确定该病为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猪魏氏梭菌病。产气荚膜梭菌是能够引起各种家畜发病死亡的一种条件性致病菌, 可感染各种家畜, 但以猪最为常见。世界各地均有发生, 常呈区域性流行。从出生到一周龄左右的仔猪最为易感, 随着日龄的增加, 易感性降低。

猪群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气温突变、转圈、合群、打架争斗等各种不良应激因素可引起该病发生。改善饲养管理, 降低饲养密度, 改善通风条件, 夏天注意降温, 冬天注意保暖, 及时清除粪便, 及时更换污染物或潮湿的垫草, 定时进行有效消毒可防止本病发生。

兔魏氏梭菌病的防治 篇3

一、病因

青饲料短缺, 饲料粗纤维含量低, 突然更换饲料, 长期饲喂高蛋白精料, 长期饲喂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等, 均可诱发此病。

二、临床症状

该病常突然发生, 病兔精神沉郁, 食欲废绝;急性下痢, 粪便呈水样, 污褐色, 有特殊腥臭味, 肛门周围、后肢及尾部被毛被稀粪污染;提起患兔, 粪水即从肛门流出; 后期兔体严重脱水, 消瘦;出现症状后多在12~48小时死亡, 少数病兔可拖至1周或更长时间, 但最终死亡。

三、诊断要点

家兔突然剧烈水样腹泻, 急性死亡;胃内充满食物, 胃黏膜脱落, 有多处出血斑和溃疡斑;小肠充气, 充满胶冻样液体;盲肠浆膜和黏膜有弥漫性充血或条纹状出血, 充满褐色内容物和酸臭气体;肝脏质脆, 胆囊肿大, 心脏表面血管怒张 (呈树枝状充血) , 膀肌有少量茶褐色尿液。

四、预防措施

1.科学饲喂。保证饲料营养成分均衡, 少喂高蛋白或低纤维饲料。

2.按时进行免疫接种。通常在幼兔断奶前后免疫接种兔魏氏梭菌病灭活疫苗, 每兔皮下注射1毫升, 以后每半年注射1次。

五、治疗方法

发病早期, 可用抗A型产气荚膜梭菌病高免血清, 每只皮下或静脉注射4~5毫升, 每天2次;也可用魏氏梭菌病灭活疫苗, 每只皮下注射2~3倍剂量进行紧急接种。

抗菌药物 (如卡那霉素、金霉素、红霉素等) 可杀灭该病病菌, 减少毒素的产生, 但对已产生的毒素不起作用, 在治疗中仅起辅助作用。群体发病时可口服喹乙醇等。

一起猪魏氏梭菌病的诊治 篇4

猪魏氏梭菌病是由魏氏梭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它可引发地方性流行, 该病有发病急、病程短、无任何前期症状而突然死亡, 病死率可达20%~70%[1]等特点。2009年8月, 某猪场1~3日龄哺乳仔猪陆续发病, 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猪魏氏梭菌病。现将发病及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1 发病情况

2009年8月初, 某猪场1~3日龄哺乳仔猪陆续发病, 发病哺乳猪共15窝, 计152头, 发病53余头, 死亡45头, 发病率34.87%, 病死率85%。

2 临床症状

仔猪出生后数小时至1~3 d发病, 体温升高到39.6~41℃, 食欲下降, 饮欲增加, 精神沉郁, 乱冲乱撞, 突然倒地, 口流白沫, 四肢划动, 呈游泳状, 抽搐, 怪叫, 呼吸困难。一般在发病后几小时内死亡。死后腹部臌胀明显, 耳尖、蹄部、鼻唇部发绀, 有些猪不具任何先兆症状就突然死亡。粪便呈深绿色或褐色, 有时见血便, 有的排含灰白色组织碎片的红褐色稀粪, 并有特殊恶臭味, 污染肛门周围、后肢、尾部皮毛。

3 剖检病变

患猪的主要病变表现在空肠, 有时也可延至回肠。腹股沟、肠系膜淋巴结出血肿大;肝脏肿大, 质脆易碎;脾肿大2~3倍, 周边有出血点;肾肿大, 有出血斑 (点) ;胃内充满血样内容物;肺肿大、充血, 气管、支气管有白色泡沫或者红色泡沫;肠腔臌气, 肠壁松弛, 肠黏膜变薄而透明, 浆膜有出血斑, 部分黏膜坏死形成溃疡;盲肠黏膜有出血斑点, 内有稀粪且有气体;脑膜充血明显。

4 实验室检查

4.1 染色镜检

无菌取肝、肺组织及肠黏膜触片、瑞氏染色, 镜检可见多量两端钝圆粗大杆菌, 有荚膜, 部分菌体中央或近端有芽孢, 芽孢小于菌体横径。

4.2 细菌分离培养

无菌取心、肝、脾、肾、淋巴结组织和肠黏膜少许分别接种普通琼脂平板、肉肝汤培养基, 置37℃恒温箱厌氧培养12 h, 肉肝汤变得浑浊并产生大量气体, 在普通琼脂平板上24 h生成中央隆起灰白色、边缘整齐光滑的中等大小菌落。

4.3 细菌生化试验

将纯培养物接种于紫色牛乳培养基中, 37℃厌氧培养12 h后, 表现为爆烈发酵, 凝固乳断成数块, 产酸产气。

4.4 动物试验

取患猪空肠内容物30 mL, 加等量灭菌生理盐水充分混合后, 以3 000 r/min离心沉淀60 min, 取上清液经腹腔接种6只小白鼠, 1 mL/只。4 h后小白鼠浑身颤抖, 腹部臌胀, 12 h后死亡。剖检小白鼠可见肝有坏死点, 空肠出血。取肝触片镜检, 可见革兰氏阳性两端钝圆有荚膜的大杆菌。

4.5 药敏试验

对上述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 结果该分离菌对甲硝唑高度敏感, 对红霉素中度敏感。

5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查, 诊断为猪魏氏梭菌病。

6 治疗措施

6.1 药物治疗

患猪每千克体重肌注0.5%甲硝唑注射液50 mg, 2次/d, 连用3 d;对神经症状明显的患猪每千克体重肌注2.5%盐酸氯丙嗪2 mg。

6.2 预防

隔离发病猪, 全场用0.2%过氧乙酸、0.5%百毒杀交替带猪喷雾消毒, 每天2次, 地面、墙壁用2%烧碱消毒, 对病死猪作无害化处理, 搞好环境卫生, 每天用水冲洗地面及猪体。全场加药预防, 每吨饲料添加泰乐菌素150 g、优质电解多维500 g。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 疫情得到了控制。

7 小结与体会

1) 猪魏氏梭菌病具有发病急、病程短、不分季节、无规律等特点, 一般抗生素治疗无效[3]。该病目前虽不是常见病, 但病死率很高, 应引起重视。

2) 魏氏梭菌是人和动物肠道的正常菌群, 也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条件性致病菌, 在某些特殊条件下, 如饲养管理不善、饲料营养不平衡等, 均可诱发该病。特别是滥用抗菌药物, 导致耐药菌株出现, 肠道菌群失调, 将会给该病的防治带来很大的困难[4]。

参考文献

[1]纳育良, 郭翠英.一起猪魏氏梭菌病的诊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9 (12) :67.

[2]赖蕴, 刘有生, 付球珍.猪魏氏梭菌病的诊断与防治[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10 (4) :32.

[3]韩玉春, 王庆泽.猪魏氏梭菌病的防治[J].养殖与饲料, 2010 (8) :47-48.

兔魏氏梭菌病的检疫与防治 篇5

1 病原

该病的病原为A型魏氏梭菌。该菌为厌氧菌, 在厌氧肉汤中培养, 可产生气体, 接种牛乳培养基呈汹涌发酵反应, 在动物或培养基中产生强烈的外毒素 (α毒素, 具有坏死、溶血和致死作用) 。该菌繁殖体的抵抗力不强, 常用的消毒剂均能杀死, 但芽孢有较强的抵抗力, 90℃经30分钟、100℃经5分钟才可杀死。其毒素经70℃, 30~60分钟则被破坏。

2 流行病学

该菌的芽孢广泛分布于土壤、粪便、污水和劣质面粉中, 可经消化道和伤口侵入机体, 而消化道是该病的主要传染途径。在饲养管理不当、气候骤变和突然更换饲料等应激因素的作用下, 极易导致该病暴发。各品种兔均易感, 而毛用、纯种兔更易感染。一般1~3月龄仔兔和肥胖兔发病率较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尤其在冬春季节, 饲喂过多谷料和缺乏青饲料时, 兔的胃肠正常菌群失调和处于厌氧状态时, 魏氏梭菌大量繁殖, 产生毒素引起腹泻、脱水衰竭和迅速死亡。

3 活体检疫

该病的潜伏期较短, 一般为2~3天, 长的也不超过10天。除少数突然发病、看不到任何症状死亡外, 多为急剧腹泻, 排出灰褐色软便, 随即出现水泻。粪便黄绿、黑褐或腐油色, 呈特殊腥臭味的水样或呈胶冻样粪便, 且污染兔的后臀肢。患病兔精神萎顿, 拒食, 消瘦脱水, 体温较低, 大多在出现水样泻的当日或次日死亡, 少数可拖数日。拖延患病兔最终死亡, 死亡率几乎达到100% (发病率为90%) 。

4 尸体检疫

患病兔脱水衰弱, 尸体肛门周围、后肢飞节下端均被粪便粘污, 剖开腹腔可嗅到特殊臭味, 胃内充满未消化饲料, 胃底黏膜脱落和有出血样黑色溃疡点;小肠卡他性炎症, 管壁透明, 并充满气体;盲肠、结肠充满气体, 管腔内有稀薄呈黑绿色、腐败气味的内容物, 肠黏膜充血或出血。肝质脆, 脾深褐色, 膀胱内积有茶色尿,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或出血, 有坏死点。

5 诊断及辨证

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特征, 可作出初步诊断。但是确诊需要做微生物学诊断或血清学试验。

(1) 微生物学诊断。取空肠内容物、黏膜刮物, 或肝、脾、肾做涂片或抹片, 用革兰氏染色, 镜检, 若见有革兰氏阳性大杆菌, 有荚膜, 单菌或成双菌者, 肝、脾或心血划线接种血平板, 厌气培养24小时, 若见典型的双重渗血圈的菌, 再经生化试验和血清定型, 即可确诊。

(2) 血清学诊断。用对流免疫电泳、间接血凝抑制试验以及SPA介导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 在必要时均可选用, 以便确诊该病。

(3) 肠毒素检查。取肠内容物, 用生理盐水做1~3倍稀释, 滤纸滤过或3000转/分, 离心5分钟, 取上清液, 再以赛氏滤过器过滤后, 注射家兔 (静注2~4m L/只) 或小鼠 (静注0.2m L/只) 。先小剂量注射, 观察有无反应, 经半小时无反应者, 再用较大剂量注射同一或另一动物。若小剂量注射就于10分钟内死亡, 即证明其含肠毒素高, 若0.5~1小时倒地而不死, 并经1小时恢复正常证明其含肠毒素低, 正常兔肠内容物注射后, 不会引起反应。

6 防治

该病的防治主要以严格防疫、加强饲养管理、兽医卫生和消除应激因素等为主, 重在预防。可用A型魏氏梭菌甲醛氢氧化铝灭活苗, 肌肉注射2次 (相隔时间为1周) 。剂量为仔兔1m L、青年兔1.5m L、成年兔2m L。第2次注苗后1~2周产生免疫力, 免疫期4~6个月, 故每隔4~6个月免疫1次, 并连续进行。乳兔应在15~30日龄时, 每隔7日注射1次抗血清 (3~5m L/kg体重肌肉或静脉注射) , 断奶后立即接种疫苗。此外, 还可用二联苗 (巴氏杆菌、魏氏梭菌) 和三联苗 (兔瘟、巴氏杆菌、魏氏梭菌) 。发病时, 可用疫苗做紧急预防或治疗注射。

目前对该病治疗尚无特效药物, 因该病发病迅速, 病程很短, 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对该病无治疗效果, 故无治疗价值者, 应及早淘汰处理。高免血清治疗, 成年兔每只用10~20m L静脉注射, 并可补液。

7 公共卫生

梅花鹿魏氏梭菌病的诊断 篇6

梅花鹿157只。08年6月, 两只鹿突然死亡。死亡鹿为年轻公鹿, 营养良好。据介绍, 两只鹿生前出现食欲不振, 腹泻, 精神萎顿, 伴有轻微的神经症状。一只出现明显的血便现象, 两只死鹿膘情良好, 尸僵完全, 天然孔无出血现象, 肛门松弛, 一只肛门有暗红色血迹。

2 病理学变化

剖解可见, 肠系膜严重充血, 腹膜出血, 胃浆膜有大小不等出血斑, 心脏内血液凝固不良, 心内膜明显出血。肝脏肿大, 呈黄褐色, 半熟状, 质脆, 局部有针尖大出血点, 并有1~1.5cm灰白色坏死灶。胃网膜严重出血。瘤胃浆膜有出血斑, 瘤胃底部严重出血, 网胃粘膜严重出血;真胃粘膜严重出血, 幽门肿胀变小。十二指肠变薄, 空肠粘膜广泛性严重出血;大肠病变不明显, 盲肠臌气;肠系膜淋巴结充血, 有针尖大坏死灶。肾脏包膜不易剥离, 质软脆弱, 皮质和髓质界限不清。脾脏出血, 边缘钝厚, 表面有针尖大坏死灶。气管内广泛出血, 喉头充血, 喉和气管粘膜轻度充血, 含泡沫样粉红色液体。

3 实验室检验

3.1 涂片镜检

取死亡鹿的肠内容物涂片染色镜检, 见有带荚膜的革兰氏阳性粗短杆菌, 单个或成双排列。有的呈短链状。

3.2 细菌分离培养

将所采集病料划线接种于葡萄糖-血琼脂培养基, 分别在有氧和厌氧的环境中37℃过夜培养。有氧培养仅肠内容物接种的培养基长出非致病菌, 其他脏器接种未见病菌生长。厌氧培养血平板上长出灰白色表面光滑, 边缘整齐, 周围有两个溶血环的菌落, 之后将其放置有氧条件1h, 菌落变灰绿色, 涂片镜检:取溶血菌落进行涂片, 见革兰氏阳性粗短杆菌。与肠内容物涂片形态相似。

3.3 肠毒素测定

无菌操作取鹿病变明显的回肠内容物, 进行1:1稀释, 4℃3000rpm离心20min, 取上清液, 尾静脉注射16~20g小白鼠2只, 同时设立对照 (注射灭菌生理盐水) , 0.4mL/只, 试验组24h内全部死亡。

3.4 血清型鉴定

取分离纯化的典型菌落, 接种于厌氧肉肝胃酶消化汤中, 37℃增菌。然后取培养液, 按培养基总量的1%接种于另一管厌氧肉肝胃酶消化汤, 37℃7h培养, 之后4℃3000rpm离心20min, 吸取上清液, 以0.2~0.01mL/只的不同剂量分别静脉注射小白鼠, 并设生理盐水对照, 根据死亡情况确定小白鼠的最小致死量0.025mL (MLD) 。剖解死鼠, 用其肝、脾触片镜检可见到与组织涂片一致的、带荚膜的革兰氏阳性粗短杆菌

3.5 生化鉴定

注:“+”表示暴烈发酵牛乳或分解糖产酸产气或还原硝酸盐, “-”表示不分解。

4 结论与讨论

4.1 根据结果, 确诊为魏氏梭菌引起的肠毒血症, 其病原为A型魏氏梭菌。

4.2 魏氏梭菌引起的猝死症诱因很多, 如环境污染、饲料霉变都可引起发病。对未发病的鹿只加强饲养管理, 用魏氏梭菌四联苗进行免疫。

4.3 A型魏氏梭菌主要产生α毒素, 造成动物中毒死亡。一旦发病可采取加强动物的运动, 投喂一些缓泻药增强胃肠蠕动功能, 减少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停留时间, 降低发病率。

一例兔魏氏梭菌病的救治体会 篇7

a.流行病学 该病不分兔只品种、年龄、性别, 均有易感性, 尤以毛用兔和獭兔最易感。1~3月龄幼兔发病率最高 (哺乳仔兔除外) , 传染途径主要以消化道和伤口传染。病兔及带菌兔的排泄物, 含有该病原菌的土壤和水源为其传染源, 饲养管理不良及各种应激因素的作用可诱使该病的爆发。

b.病例 长岭县董国军獭兔养殖专业户, 2014年5月20日从公主岭市引进獭兔35日龄, 种兔60只, 其中种公兔10只, 至2015年3月30日繁殖仔兔已达328只, 畜主发现有20余只仔兔精神沉郁, 拒食, 排水样粪便, 闻之有特殊腥臭味, 体温38.6℃, 被毛松乱逆立无光, 喜卧, 遂给予氟哌酸等药物, 第2d早上陆续死亡6只, 继续给药1d, 第3d早上死亡达17只, 观察统计尚有30余只出现症状, 病情呈发展趋势, 畜主前来求助救治。

c.临床症状 全群观察, 仔兔分3层笼养, 3~4只一笼不等, 环境卫生、通风良好, 种兔仔兔分舍饲养, 新死亡病兔膘情中上等。剖检2只, 外观拉稀造成后躯体表污秽, 有轻微的臌气, 濒死的兔只流涎、痉挛、四肢划动、口鼻流出带血泡沫。

d.病理变化 可视黏膜发绀, 充血及点状出血, 肛门周围沾有黏稠粪便, 整个肠道黏膜充血, 弥漫性出血, 肠腔中充满气体, 肠壁薄而透明, 盲肠和结肠内充满气体和黑绿稀薄内容物, 有腐败刺鼻气味, 肝实质变脆, 脾呈深褐色, 心脏表面血管怒张呈树枝状。胃底黏膜脱落, 胃壁外表现有出血点和大小不一的黑色溃疡。

e.类症鉴别 (1) 与兔球虫病鉴别:急性肠球虫病多发于断奶前后仔兔, 成年兔不发生死亡。病兔消瘦, 营养不佳, 有黄疸和贫血症状。剖检可见肠黏膜或肝表面有淡黄色或白色结节。取结节或肠黏膜压片镜检, 可发现球虫卵囊。 (2) 与沙门氏菌病鉴别:急性沙门氏菌病多以败血症、下痢和流产为特征, 多发于断乳前后的仔兔和青年兔。典型示病症状是蚓突 (盲肠的阑尾) 黏膜有弥漫性淡灰色粟粒大的小结节, 肠淋巴结水肿, 脾肿大充血, 肝脏弥漫性针尖大小的坏死灶。母兔子宫发炎肿大, 在其黏膜上有一层淡黄色污物, 未流产的胎儿发育不良或木乃伊状, 病兔血液及各脏器可分离出沙门氏菌。 (3) 与兔瘟鉴别:兔瘟3月龄以上青壮龄兔只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达100%, 3月龄以下幼兔和哺乳仔兔则很少发病, 病死兔表现抽搐、惨叫、角弓反张、惊厥、鼻流鲜红色分泌物、鼻腔、气管黏膜有小点状或弥漫性出血, 气管内充满泡沫状液体, 心外膜和心内膜乳头肌周围有小点状出血, 以心房和冠状血管附近最为明显, 肝瘀血肿大, 有出血点和出血斑, 表面有灰白色大小不一的坏死灶。 (4) 与兔巴氏杆菌病鉴别:免巴氏杆菌病35%~75%的家兔鼻黏膜及扁桃体带有本菌, 但不表现症状, 当气候骤变, 环境卫生差, 或引进带菌兔, 诱发该病的发生, 发病率在60%以上。多呈散发流行, 不分兔龄大小, 病死兔无神经症状, 肝脏不肿大, 表面有灰白色大小不等的坏死灶, 肾脏不肿大, 肺脏严重充血、出血和水肿, 气管黏膜充血有多量红色泡沫状液体, 心内膜有出血斑, 脾脏、淋巴结、肠黏膜广泛出血, 胸腔、腹腔有多量淡黄色渗出液。

上一篇:听力教学中的教师话语下一篇:资源研究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