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研究

2024-07-04

资源研究(共12篇)

资源研究 篇1

摘要:以焦作市和平顶山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两市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阐述两市实施产业对接的现实条件,并为两市实施产业对接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对接,资源枯竭城市,资源富集城市,焦作,平顶山

1 产业对接概述

产业对接就是不同区域的政府,以实现某种共同利益和利益互补为目的,通过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构建产业协作平台,来引导企业开展跨地区产业合作的总称。产业对接包括产业转出区的“产业转移”和产业转入区的“产业承接”两个相互联系的双向环节。在实施产业对接的过程中,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宏观调控,企业是实施产业对接的主体。通过产业对接,产业转出区可以为本地区发展新兴产业提供空间,促进产业集中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产业转入区可以获得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与技术,促进本地经济发展。

产业对接战略的理论基础是日本学者小岛清的协议性分工理论,该理论认为,为了使经济一体化集团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并能和谐地扩大成员方之间的分工和贸易,单纯依靠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是不够的。如果不同国家之间通过协议,相互提供市场,在规模报酬递增的部门就可以共同分享规模经济效益。该理论提议通过政府进行协议分工的方式,来替代市场上比较优势自然发挥作用,可以在具有大致相同的要素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实现国际分工的目的。这个理论阐述的内容正是产业对接战略的主要内容,或者说,产业对接战略是对小岛清的协议性分工理论的具体实践。小岛清的协议性分工理论阐述的对象是国家,将该理论运用于不同区域也是适用的。

2 焦作市和平顶山市产业结构概况

2.1 焦作市产业结构概况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曾经是全国著名的“煤城”之一、全国重要的优质无烟煤生产基地、中西部和华北地区不可多得的资源富集区。目前,焦作市的煤炭资源已近枯竭,是国家重点支持的资源枯竭转型城市、我国中部26个比照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政策城市、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城市和国家战略规划的中原经济区核心区城市。在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中,焦作市始终注重突出产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着力调优第一产业,调强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产业结构有了较大优化,产业结构比例从2005年的10∶62∶28调整为2010年的8.3∶68.5∶23.2。但是,焦作市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第二产业中,传统行业、资源型行业和初级加工工业过多,如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金属制品业,这些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给焦作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同时,高附加值和高新技术产业少,不具有经济优势。

2.2 平顶山市产业结构概况

平顶山资源丰富。现已发现各类矿产57种,其中优势矿产有煤、铁、铝、盐、耐火粘土、石灰石、熔剂灰石和硅石8种。煤炭蕴藏极其丰富,含煤面积650平方公里,储量103亿吨;铁矿石储量9.7亿吨;盐储量2000亿吨,居全省第一位,是我国东部第二大井盐田。铝土矿储量5738万吨,占全省的16%。丰富的矿产资源,构成了能源、钢铁、有色金属、冶金辅助材料、非金属矿产等多种资源组合,为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工业的发展,以及煤炭的加工转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全市工业产量在河南省居前列的有原煤、发电量、钢、钢材、帘子布、化学纤维、烧碱、水泥等产品。

近年来,平顶山市的煤炭行业比重进一步下降,非煤行业实力得到提升。煤炭行业占GDP比重从2005年的39.4%下降到2009年的38.5%,非煤行业的比重则从60.6%上升到61.5%。但整体上看,平顶山市的产业结构仍不合理,突出表现为:全市农业不强、工业和服务业比重失调的现象十分严重,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尤其突出。2010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8.7∶66.3∶25.0,其中,第二产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8.6个百分点,在中原城市群中分别比郑州、开封、洛阳、新乡高9.6、23.2、6.2和8.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在中原城市群中分别比郑州、开封、洛阳、新乡低15.2、8.3、6.8和3.6个百分点。在第二产业中,资源性工业和高耗能工业所占比重偏高,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所占比重偏低;涉煤企业数量多,装备制造业企业少;技术含量低的大路产品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少。在第三产业中,服务业所占比重偏低,服务业层次低,服务业龙头企业少。整体上看,平顶山市的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

3 焦作市和平顶山市产业对接的现实条件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焦作市和平顶山市的产业结构都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对接为两市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一条途径。产业对接是产业转出区“推力”和产业转入区“拉力”共同牵引、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只有双方都具备产业对接的条件,产业对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从焦作市和平顶山市的现实情况看,两市已经具备了实施产业对接的条件。

3.1 产业对接是两市实现区域产业合理分工的现实需要

焦作市和平顶山市都属于煤炭资源型城市,两市的产业结构存在“同构化”和“低度化”现象,容易造成生产能力过剩和企业规模不经济,使得两市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产业,更容易导致宏观产业经济的经济效益低下和资源浪费。这主要是由地区利益障碍诱发的政府之间博弈行为造成的。要避免“同构化”和“低度化”的现象,需要建立具体的产业协调模式和利益分享、补偿机制,并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才能提高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目标。产业对接有利于两市集中力量发展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目标,也有利于实现区域产业的合理分工,从而为两市的产业协调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3.2 两市的经济发展梯度和产业梯度是产业对接的基础条件

首先,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看,两市的经济梯度性较明显。2010年焦作市和平顶山市的人均GDP分别为35767元和26730元,差距接近10000元,已经属于较高一个层次。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梯度性差异,这种差异为实施产业对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从两市所处的产业发展阶段看,平顶山市煤炭资源丰富,正处于矿产资源开发的稳定期;而焦作市的煤炭资源已近枯竭,处于矿产资源开发的衰退期。两市的不同产业发展阶段使其产业发展水平呈现梯度性差异,从而使两市具有高度的互补性和比较利益基础,宜于构造垂直型国际分工体系,也为实施产业对接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3.3 两市便捷的交通条件为产业对接提供了区位优势

焦作市和平顶山市地域临近,人文相通,风俗习惯相近,进行产业对接的障碍相对比较小。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为两市的产业对接提供了便捷的物流条件,有利于降低转移成本,也容易通过直接投资、技术转移等手段实现产业结构之间的国际性波及和引起连锁型变化与转换。

3.4 两市存在着加强产业分工、突出特色产业、发挥比较优势的需要

由于各城市的发展轨迹差异,其支柱产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目前,焦作市在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装备工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铝工业、煤盐化工、能源和食品等六大战略支撑产业和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是国家火炬计划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制造基地、国家铝工业基地和河南省生物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平顶山已成为以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为主体,煤炭、电力、钢铁、纺织工业为支柱,化工、机电、建材、食品工业综合发展的新兴工业城市。可以看出,焦作市和平顶山市的支柱产业还是有较大差别。为了避免产业同构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两市应该着重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另外,在相同产业不同环节的发展,是产业合作深化的表现,也是产业对接的基点。关键是在产业竞争中确定合作的方向,寻找合作的切入点。

3.5 两市的外向型发展战略是产业对接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焦作市以被商务部命名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为契机,积极采取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工作成效显著。2011年11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河南省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上,焦作市共签约项目25个,项目总投资142.7亿元,占省定目标的128.6%。平顶山市签约项目14个,签约合同金额79.9亿元。按照刚刚出台的《2011年平顶山市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专项计划》,平顶山市将紧紧抓住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重大机遇,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提升支柱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相结合,产业发展与节能环保相结合,承接产业转移与技改提升相结合,引导支持各类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选资。两市实行的外向型发展战略有利于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不仅便于地区内实现产业循环,而且使本地区的产业循环机制呈现出开放态势。

4 焦作市和平顶山市实施产业对接的政策建议

为了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型,焦作市和平顶山市都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产业发展后劲。继续引进工业项目,为产业结构向更高阶段迈进打下基础。在产业导向上,把招商引资的着眼点放在改造提升优势支柱产业和对未来工业发展有良好促进作用的产业上。逐步实现政府招商为主转向企业招商为主,综合性招商为主转向行业性招商为主的转变。改造传统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如旅游业、文化产业等。在此基础上,两市应加强产业对接的力度,主要注意以下问题:

(1)焦作市的农业生产条件良好,现代农业发展较快。作为重要的支撑产业,焦作市应把食品产业放在重要的地位。相比较而言,平顶山市的食品产业竞争力较弱,因此,平顶山市应该加强与焦作市在食品产业方面的对接。

(2)在煤炭产业上,两市的产业对接可以采取产业延伸模式。平顶山市目前正处于煤炭资源开发的稳定期,应该在稳定一次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加快对主导产业的深度开发,促进产业的多层次化和高级化;延伸煤炭产业链,着眼于煤炭以及相关产品的开发和升级,建立大型的煤炭能源基地,形成煤基多元化新型产业格局;以煤炭和煤炭精深加工为主,积极推动产业升级,使煤炭工业向焦化、气化、液化发展,化学工业向精细化发展;建立主导产业链,形成煤炭——焦炭——煤炭——电力——高载能产品(电解铝、铁合金等)、煤炭——电力——建材等产业链。由于焦作市的煤炭资源已近枯竭,因此可以考虑逐步退出煤炭产业或成为平顶山市煤炭产业的关联产业。

(3)建立区域利益协调机制。在产业对接的过程中,某一产业的不同部分其利润率是不同的,这就会产生矛盾,即各个地区都想将利润率高的部分留在本地区内,而导致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导致资源的浪费。矛盾的解决需要建立区域协调机制,依靠市场规律和政府的引导,通过制度和措施设计来平衡各地区之间的利益冲突。建立公平合理并行之有效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是实现产业对接与区域合作的核心所在。可以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地区间的利益谈判机制,二是组建产业发展同盟,三是加强政府的有序引导。

(4)两市应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实践证明,产业集聚区有利于发挥产业的聚集效应,引导产业相对集中,构建产业集聚平台,引导同类企业向园区聚集,提供工业化水平。因此,产业集聚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尽管两市比较重视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但是与发达地区的产业集聚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两市应结合自身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强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提高集聚区对产业转移项目的吸纳和承载能力,更好地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

参考文献

[1]王瑛.“产业对接”困境与西部地区集群战略的运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3):31-34

[2]王昱,丁四保,陈才,张云逸.基于原材料产业对接的蒙东地区与东北三省区域合作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8(6):30-36

[3]杨永红.广西与东盟在次区域合作中进行工业产业对接的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4-18

[4]吴文洁,白旭科.资源枯竭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的效应分析[J].资源与产业,2010(2):1-5

[5]宋丽娜.CAFTA框架下两广产业梯度转移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8

[6]信虎强.产业对接理论及其在CAFTA进程中我国前沿省区的应用[D].南宁:广西大学,2008

[7]于光,周进生,吴文,董铁柱.利用区位商判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方向[J].中国矿业,2006(11):24-26

[8]陈萍.承接产业转移: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0(6):76-78

资源研究 篇2

一、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

企业文化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众所周知,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是凝聚企业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培育形成的为广大员工所接受的并共同遵循的、具有先进性与个性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恰恰就是突出人本管理,把人力资源管理开发进一步系统化、层次化,形成新型的管理机制、高品位的文化氛围和协调的分配体系,全面改善人力资本投资战略方向,提升人力资源运行效率。所谓新型的管理机制,就是指企业坚持“任人唯贤”的选才用才理念,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理念,反对“任人唯亲”,反对平均主义,建立起以制度文化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平台,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和优秀的员工团队,努力把人力资源提升为人才资源,形成有利于促进人才成长、有利于促进人才创新、有利于促进人才工作同企业发展相协调的工作格局。

二、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必须加强企业文化的开发与运用

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实施人才管理,是企业文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尊重人,激发人的工作热情,着眼点在于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从而进一步的调动人的积极性。这就要求企业在制定用人标准时,应与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统一起来,企业在考察被选用人的工作能力的同时,还要求考察他的价值观,使之能为企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机制,只有当企业文化能够真正融人每个员工个人的价值观时,他们才能把企业的目标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因此用员工认可的文化来管理,可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企业文化可以塑造员工的价值理念,激发员工的行为动向,改造员工的道德人格,强化员工的工作精神。

三、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不断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要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彻底打破身份界限,实行人才岗位竞聘制,真正形成“能者上,平者让,相形见绌者下”和“惟才是举、惟贤是用”的运行机制,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支持。形成员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多能少的激励约束机制。要全面加强员工的素质教育,既要提高文化素质,又要提高思想素质,广泛开展员工职业道德教育,规范员工行为,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培训学习,为员工提供交流沟通、提高自身素质的平台,让员工了解企业文化的精髓,增加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使员工将个人的前途与企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使员工的个人价值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强化薪酬考核和激励体系建设,严格按照员工的绩效来核定其薪酬水平,谁做得多、对企业的贡献大,谁获得的报酬就丰厚,这远比单纯的喊口号、贴标语鼓励员工奉献要效率,也最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从而促进企业效益的提高,员工就能自觉遵守公司企业文化,促使员工的行为与企业的文化导向保持一致。

网络信息资源保存研究 篇3

【关键词】 网络资源;信息资源;信息保存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时时刻刻都在网络上发布、浏览、查询信息。这种信息的形式是多样的,内容是复杂的,容量是庞大的。这些信息是文化的痕迹,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它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但由于网络信息的动态性特点,这种信息的生命周期却是十分短暂的,据相关机构统计,一个网页的平均生命周期仅有44天,如何高质高效安全稳定的保留这些具有潜在价值的网络信息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相关领域的重视。

一、 网络信息资源保存的需求分析

网络信息虽然形式多样、内容繁杂,但它仍是一种数字信息,同数字信息一样必须依赖众多技术、方法、工具和管理机制才能为人们所利用,所以在保存网络信息自身数据的同时,与其相关的技术、方法、工具和管理机制也应一并保存。这样网络信息资源的长期保存就必须满足以下需求:

1.网络信息原始数据的保存。网络信息的生命周期短和存储量庞大的特点,限定了网络信息资源的保存必须采用冗余备份的方式保存。由于现在网页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有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内容,其数据模式又大多是服务器/客户端模式,许多内容多是采用服务器请求调用的方式获取,很容易在保存的过程中,只是保存了信息的绝对连接或服务器请求命令。当再次打开保存后数据时很可能就会无法显示。这就要求在保存信息过程中必须将不同类型的信息完整的采集下来,并保证保存信息能被准确完好地读取。

2.网络信息动态联系特征的保存。网络信息具有传统信息所没有的动态性特点,网络信息从类型角度看,多是由脚本数据,表单数据,函数公式,链接数据,数学模型组成,其功能和表现形式多为导航,工具选项,交互式表格等。其显示的内容多根据访问网页第一时间浏览者的需求由服务器动态生成的,并非传统数据一成不变的。换句话说不同的人在网络上查询相同的信息可能得到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但又都是正确的,它反映了信息与信息之间的联系,而这些信息正是现代网络信息的关键所在,比原始信息更重要的不是内容而是信息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的保存是网络信息的难点,而这些信息的丢失将导致网络信息的灵魂消失。

3.网络信息属性的保存。网络信息的属性包括:出处,时间,作者,来源,性质,类别,关键字等等。通过这些信息的保存能追溯相关信息的来源与历史,确认信息的真实、可信和完整性。同时,可通过此种方式针对现代网络信息进行信息查重、内容校验、身份认证、版本演变、知识产权认定。所以,保存网络信息的属性,对于真实、完整地保存网络信息是十分必要的。

4.信息类型与处理标准的保存。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标准,新类型,新模型不断涌现,同时,旧的标准也在不断被替代,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的多样性,在进行保存的过程当中,不同时期的网络信息中的信息编码、字符格式、网络标记、体系结构、压缩方式、加密算法等方面的技术标准是不同的,要确保在一定时间跨度上不同网络信息的可识别和解析,就必须记录保存当时网络信息资源的信息类型和处理标准。

5.网络信息管理机制的保存。虽然,网络信息被保存了,但这些信息的使用原则是不相同的,这决定于网络信息的属性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管理机制,比如:知识产权管理机制、信息安全机制、保密等级机制、屏蔽原则等等。这些是网络信息鉴别分析、合法使用的前提,是网络信息资源存储的可持续进行的基础。

二、 网络信息资源保存过程

1. 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面对庞大的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首先要划定信息收集的范围。通常情况下各国采集与本国有关的重要信息,范围条件包括:服务器的物理地址在本国;由本国组织、公民创作拥有;国家顶级域名;使用本国官方语言;研究价值;公众的关注度等。根据范围条件通过专门的采集软件对网络资源综合地进行采集。此外网络信息是在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对于已采信息一段时间间隔后需要重新采集,以保证数据的连贯性。实践中可以发现有的网站内容更新较稳定,很少时时更新,更新周期较长;而有些网站特别是新闻网站,跟新速度极高。所以针对于不同的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更新的时间概率应采用不同的间隔标准。

1) 收到信息的甄别:采集的数据还要进行替旧和查重,替旧主要是在数据的再次采集的过程中发现数据较以前有修改,就记下修改信息并将信息更新为现有信息。查重是指在网页的采集过程中,网络信息的网址虽然不同但其内部的内容却是一样的,对于这样的信息,只需要记录简单的网址信息,而不需要记录全部的网络信息了。

2) 甄别后信息的数据分离:在确定了要保存的信息资源后,数据还不能马上保存,还要进行数据的分离。从资源中分离出信息原始数据、动态联系特征、信息属性、信息类型与处理标准、信息管理机制。这是因为网络信息资源的价值不仅仅只局限于网络信息资源的内容本身,还包括这些网络信息资源形成的规则与机制。而且这些信息资源的规则和机制的价值往往远高于信息资源本身的价值。

2. 网络信息资源的分级保存原则与介质选择。面对不断变化迅速增多的大量网络信息,完全保存是不可能的,即使已经进行了划定范围采集其数据量的庞大也是难以想象的。如何利用有限资源对网络信息进行,稳定高效安全的信息保存是十分必要的。对将保存信息依据研究价值、保存时效、数据位置的信息进行分级保存。比如:研究价值越高、保存时效越短、数据位置越趋近于普通用户主机的数据需要进行归档级的数据保存。采用专用的服务器集群保存,为数据集成做初步的数据保存,并在适当的时机对相应的数据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得出的规则进行永久保留,并应用到相应的网络信息资源保存的采集框架中;研究价值高、保存时效长、数据位置趋近于服务器的数据一般采用分布服务级。根据数据的物理位置选择最近的符合网络信息资源保存框架协议的分布式服务器进行保存;研究价值低、保存时效短、数据位置越趋近于普通用户主机的数据可以采用鏡像级的数据保存。对于这类数据可采用只在附近的分布式服务器保存文件内容的方式;研究价值低、保存时效长数据位置趋近与服务器的数据可采用链接级。主要通过服务器集群记录相应数据资源的网络链接,并形成统一的查询目录,也可将目录分类或分布保存;研究价值低、保存时效长、数据位置越趋近于普通用户主机的数据可以采用检索工具级的数据保存。采用网络服务提供商的搜索引擎进行检索,可将检索指向相应的服务提供商,不保存相关数据,只记录服务提供商。

3. 实现查询访问与管理。对于保存的数据其数据量和复杂性是十分巨大的,必须在消除数据的异性异构后,进行相应的分类,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分成若干个相互独立的数据集合体,并对信息进行目录化管理,并建立统一的语义分解查询接口,以便提高相应的查询效率。在资源访问上,通过统一的语义分解查询接口可实现对不同分布数据的访问,同时针对访问的内容和所具备的查询权限进行匹配,否则只能访问标题类目。

网络信息资源是一种文化资源,网络信息资源保存是一种社会公共事业,它结构体系的复杂程度、信息的庞大程度以及增长速度远不是一个企业、一个联盟所能承受的。必须通过有效的管理才能将这个体系构建起来。首先就是统一的体系标准,应由一定级别的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形成统一的采集标准、保存策略、保存标准、分布原则、分级原则、权限划分,责任关系和合作框架,并形成相关法规,并从组织上保证法规的贯彻执行。

资源研究 篇4

关键词:云终端,桌面资源,优化

一、引言

为落实国家电网公司“集约化”管理要求, 提高员工终端的管控水平,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开展了云终端试点及推广建设工作。云终端采用“集中计算, 分布显示”的架构, 通过虚拟化技术, 将所有办公计算机的运算合为一体, 在服务器端进行集中处理, 员工采用瘦终端设备, 仅负责输入输出与界面显示, 不参与任何计算和应用, 具有高效、绿色的特点。

二、云终端资源中心

山东省电力公司根据云终端规划数量及基础环境、网络资源、数据安全、运维管理等方面情况, 计划构建两个资源中心为云终端提供资源服务。每资源中心承载约6000点访问用户, 资源中心包括云终端服务系统、云终端操作行为审计系统、云终端云硬盘服务系统。云终端服务系统由基础架构资源池和多个桌面承载服务器构成。基础架构资源池主要包括AD域控服务器、DHCP服务器、访问站点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文件共享服务器、云终端控制台、云安全终端设备管理服务端以及桌面控制器;桌面承载服务器可以承载资源型桌面、标准型桌面以及作业型桌面。云终端操作行为审计系统主要用于实时采集员工的办公操作, 进行实时审计, 并将审计数据集中存储管理, 有效的避免违规或违法操作、以及敏感数据泄露。云终端云硬盘服务系统采用PC服务器+云硬盘子系统 (软件) 替代昂贵的阵列存储, 为个人提供按需的存储空间 (Z盘) , 并且提供文件共享、文件备份、数据冗余、通讯录等功能。

三、桌面资源需求分析

桌面承载服务器采用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对外提供CPU、内存、网络等资源服务, 虚拟化技术的高可用性、冗余性、动态资源调配、虚拟资源共享等功能, 保障了云终端的可靠稳定运行。

资源型桌面:为高权限、高安全、外设需求复杂的用户分配的一对一的专有桌面。每个用户完全占有资源:2个虚拟CPU4G内存30G系统数据10G用户数据100G云硬盘。

标准型桌面:为多数日常办公用户分配的一对多的共享办公桌面, 配置普通用户权限、安装标准的应用软件。按照1:15的比例进行配置, 即为15个用户共享资源:16个虚拟CPU32G内存50G系统数据10G用户数据100G云硬盘。

作业型桌面:为终端配置要求较低、软件需求单一的用户分配的办公资源, 不含完整桌面。按照1:25的比例进行配置, 即为25个用户共享资源:8个虚拟CPU16G内存50G系统数据10G用户数据100G云硬盘。

云终端资源中心的存储系统包括集中存储系统和分布式存储系统。

集中存储系统是基于块存储的FC SAN (光纤存储) 、ISCSI存储和基于文件系统的NAS存储。桌面虚拟化系统放置在FC存储上, FC存储交换机与服务器采用交叉连接, 形成冗余的存储链路网;所有的存储数据都需要从业务交换机通过, 当虚拟机启动时会对交换机造成巨大的压力, 因此, 在i SCSI存储上放置一些用户数据文件;NAS存储能提供大容量的存储空间, 且存储成本较低, 因此, 主要用于存储用户的配置文件和用户数据文件。

分布式存储系统是由应用服务器 (集群) 、元数据服务器 (集群) 、智能存储服务器 (集群) 组成, 用于提供云硬盘服务, 在客户端以Z盘的形式为员工提供数据存储和交互服务。 (图2)

四、桌面资源存在的问题

按资源型桌面1800用户、标准型桌面3000用户、作业型桌面1200用户、网络打印600用户计算, 在带宽满足的情况下, 云终端资源中心在硬盘数据读写方面是性能瓶颈。硬盘数据读写性能指标是IOPS, 即每秒进行读写操作的次数。SSD硬盘可达200000 IOPS, 15K转速硬盘150 IOPS, 10K转速硬盘110 IOPS, 7.2K转速硬盘80 IOPS, 5.4K转速硬盘50IOPS。根据思杰公司Citrix_Virtual_Desktop_Handbook_7x指导手册, 考虑到电力信息内网操作系统上要安装行为监控程序和杀毒软件, 在桌面系统启动时需对系统文件进行扫描, 如木马、病毒、关键字、安全保密文件、使用习惯等, 会对I/O有一定的影响, 计算IOPS时要比思杰公司指导手册推荐值要大, 因此, 资源型桌面设定为30IOPS, 标准型桌面为8IOPS, 作业型桌面为5 IOPS。当大量用户集中爆发式请求时, 可能会引起资源冲突:一个典型的Windows 7虚拟桌面部署需要20GB到30GB (或更多) 的共享存储容量。此外, 每个虚拟桌面的平均IOPS为5到10IOPS, 但是在开机启动时大约上升6倍左右, 在30 IOPS到60 IOPS之间。如果在同一时间 (上班时间) 大量用户集中启动桌面虚拟资源就会造成响应延迟, 形成启动风暴。在集中的时间用户集中登录访问系统资源, 引起系统资源在集中的时间加载, 形成资源冲突, 称为登录风暴。在内网部署杀毒软件定期制定扫描策略, 在桌面虚拟化集中部署的环境中, 对磁盘文件集中扫描会极大增加对共享存储的读写访问, 会引起系统运行缓慢, 称为杀毒风暴。操作系统或者应用软件通过WSUS或者补丁服务器更新时, 产生的连接请求会形成资源冲突, 类似杀毒风暴, 称为更新风暴。

五、桌面资源优化方案

通过搭建承载50个资源型桌面的实验环境, 模拟按顺序启动和同时启动观察系统资源分布在不同磁盘类型上的访问速度和磁盘读写速度进行分析比较。

桌面虚拟服务器:4路8核256G内存2*300GSAS磁盘RAID1, 8GBHBA卡, 2*千兆网卡。

存储系统:4G缓存, 2*300G SSDRAID1磁盘, 6*600G SAS15KRAID1磁盘, 6*2TBSATA7.2KRAID1磁盘, 双控制器, 8GBFC接口。

软件:Xenserver6.2, Xendesktop 7.0, 桌面系统Windows 7, 服务器系统Windows server 2008, Sys Track VDI评测工具。

50用户Win7桌面每用户在启动同时访问存储, 启动时候50用户的IOPS=50*30=1500, 系统文件存储到SATA磁盘上时, 存储的IOPS= (IOPS总量*写的比例) /raid损耗+ (IOPS总量*读的比例) = (6*80*80%) /2+ (6*80*20%) =288, 存储到SAS磁盘上时IOPS= (6*180*80%) /2+ (6*180*20%) =540, 存储到SSD磁盘上的IOPS= (2*200000*80%) /2+ (2*200000*20%) =320000。在实验环境下, 如要满足50用户同时登陆, 则需要合理分配资源到不同的raid组中才能满足IOPS的需要。如果将资源同时放到一种SAS或SATA类型的磁盘组中就会产生启动风暴, 将资源完全放到SAS磁盘组中所有用户启动时间约为15-20分钟。

因此, 云终端的存储环境需要仔细规划, 以避免启动风暴的产生, 即当大量的用户同时登录系统时所造成的系统反应非常缓慢。通过实验我们得出以下几种优化方案:1) 增加磁盘数量以提高IOPS;2) 使用SSD硬盘以提高整体IOPS;3) 通过存储的特有技术实现分层管理整体提升IOPS;4) 通过使用管理策略, 避免虚拟桌面的同时启动。

增加磁盘数量以提高IOPS的方式在小规模部署环境下是可以的但是在云终端资源中心6000点的部署规模的情况下, 考增加磁盘数量提高IOPS的做法不可取, 会极大增加硬件投入而且浪费资源空间。我们知道一旦用户系统启动, 登录和加载应用之后, 存储I/O通常将保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 也就是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资源会非常紧张。虚拟桌面在启动时和启动之后所产生的IOPS有着天壤之别, 导致云终端环境下的存储架构设计极具挑战性。通常, 运行Windows 7的虚拟桌面在启动时会产生30到60个IOPS, 一旦运行平稳, 平均IOPS下降到5-10。因此, 为了满足由启动风暴引起的I/O需求, 你的存储系统通常需要设计成能满足这种最坏的情况。仅仅为满足启动风暴时的IOPS需求而设计的存储架构将相当昂贵。如果为增加存储系统的IOPS处理能力增加更多的的物理磁盘, 是不可取的。

使用SSD固态硬盘, 是解决启动、登录、退出风暴的一种比较好的方式, 由于SSD固态硬盘的成本比较高, 不可能完全采用SSD硬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使用, 可以使用大量价格相对较低的SAS和SATA磁盘来满足磁盘容量的需求, 同时少量的SSD磁盘来满足处理高峰期I/O负载的性能需求。将某些文件放在SSD上。比如将虚拟机的母版映像文件和副本放置SSD存储池中。使用Machine Creation Services, 母版映像文件作为只读磁盘为所有桌面虚拟机所共享。它是所有部署的桌面操作系统的母盘, 然后每个虚拟机将单独保留一份可写的快照以存放所有对于母盘的修改。当桌面虚拟机经历启动过程时, 大部分的磁盘活动来自于母版映像, 也就是大部分的操作系统文件和应用文件存放的地方。因此, 将母版映像和副本存放在SSD存储上可以消除启动风暴。其它所有单独的虚拟机快照磁盘可以存放在较低层级 (SAS或SATA) 的存储上。也可以使用SSD作为缓存层将快速的SSD磁盘作为缓存层放置在由SAS和SATA组成的较慢存储池的前端, 所有的存储I/O都将通过它到达后端的存储设备。缓存硬件装置可以识别频繁访问的磁盘数据块, 并自动将其缓存, 这样这些数据块将可以从快速的SSD磁盘读取, 而非从较慢的后端存储。通过缓存一些共同的数据如虚拟机母版映像, 它可以按需动态调整以满足任何高I/O需求, 从而消除启动风暴。

需要注意的是实现这些解决方案的最佳时机是在项目的设计阶段。目前, 很多的存储设备都具备存储分层的功能, 支持将不同性能特征的磁盘放置在同一存储池里。它们也可以用来解决由启动风暴引起的存储I/O瓶颈问题。通过加入由少量SSD磁盘组成的存储池, 你可以将虚拟机母版映像从较慢的存储层转移到SSD存储层, 以处理由启动风暴引起的大量I/O。

云硬盘服务采用分布式存储技术, 配置PC服务器加大容量磁盘通过分布式存储软件进行资源的集中管理, 为用户提供云硬盘服务, 主要存放用户个人文件数据。同时存放行为审计的数据信息。每用户约20IOPS, 由于不会集中大规模使用云硬盘服务所以此部分爆发资源风暴的可能性较低, 按照IOPS的需求计算方式, 在配置RAID级别的时候进行选择RAID1或10的方式, 一方面可以提供数据的冗余性, 另一方面提高磁盘的IOPS值, 以满足用户需求。

同时在管理上要合理分配资源, 通过行为审计和用户信息数据的收集, 通过大数据分析工具或BI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展现, 形成用户使用行为分析以辅助资源的调配优化。桌面虚拟化管理工具提供了对用户行为的审计和监控功能, 包括用户的资源使用情况, 由于用户数量多, 产生的数据量大, 通过专业的分析工具进行不同维度的分析能够形成指导资源分配的列表。包括那些以用户在某一段时间启动或登录系统的概率以及用户使用系统资源的类型、资源占用情况等都可以进一步挖掘。在大规模集中式部署的情况下, 对数据的深入细致的挖掘对提前进行资源的配置, 优化可以从另一个层面解决启动、登录、退出风暴的发生。

对于杀毒和更新风暴的解决需要从技术和管理方式两方面考虑。技术架构上采用网关防毒的方式, 减少杀毒软件虚拟桌面系统Agent的部署, 或者采用API接口集成的无代理的杀毒软件产品。从管理上避免集中全面扫描, 通过模板部署的虚拟化桌面对杀毒软件进行重新配置, 修改自动扫描、全面扫描、自动更新、手动更新策略, 按照时间进行规划只扫描关键文件路径、更新策略按照时间进行规划, 关闭开机或重启自动更新防病毒定义的策略。更多的从管理制度上规范内网终端的使用, 避免违规外联、USB移动介质、网络共享访问带来的安全风险。

六、结束语

目前没有一种技术能够完全彻底解决云终端的资源风暴问题, 但可以通过技术组合、管理等方面的手段去优化从而降低资源风暴的产生概率。桌面云终端系统作为新的解决方案已经开始被企业所接受, 必将改变信息化的构建和管理方式。山东电力公司结合实际需求构建集中式云终端资源中心是集约化、一体化的信息建设需要, 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文从集中式大规模桌面云终端部署可能产生的资源风暴进行分析, 结合山东省电力公司云终端资源中心建设的背景和需求, 提出了多种优化方案, 旨在指导项目实施, 并为资源中心建设提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Xen Desktop.[EB/OL].http://www.citrix.com.cn/products/xendesktop/index.aspx.

[2]Xen Desktop.[EB/OL]http://support.citrix.com/content/dam/support WS/k A460000000Co LKCA0/Citrix_Virtual_Desktop_Handbook_ (7x) .pdf

[3]吴雷雷, 李华.存储对桌面云的影响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5, (8)

[4]贾宝军, 周巍.桌面云系统中的带宽及网络需求研究[J].互联网天地, 2013, (3)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篇5

3.1 以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进行研究

人力资源的研究应当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而这两种研究方式应当互相借鉴、互相融合。

并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注意区分其研究对象,即人力资源政策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3.2 人力资源实践之间横向匹配的研究

对人力资源实践之间横向匹配的研究首先要明确其中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再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间的协同合作方法进行研究,如此才能够对人力资源实践管理进行有效的研究。

3.3 人力资源管理的多层次研究

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应从多层次进行研究,其主要对象即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企业战略目标之间纵向匹配的研究。

虽然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已经有所成果,但其中大多数仍属于定性研究,因而还需要国内的学者对其进一步的研究。

4 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而这就需要我们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尽可能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和效率,以此来加强企业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应当借鉴国外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和经验,并将之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融合,形成一套我国企业独有的人力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1]李秀梅.社会工作人力资源管理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15).

[2]张宇.试论新时期的人力资源管理[J].民营科技,(08).

[3]宋湘.浅析知识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J].时代经贸(下旬刊),(12).

[4]付荣.新要求需要新举措[J].国家电网,2010(12).

资源研究 篇6

【关键词】西部 人文资源 数字化 高校资源

基金项目:受陕西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2ZX-25)。中图法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西部地区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在这片土地上,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民世代相传,创造和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人文景观、文物古迹、民俗民风、宗教信仰、歌舞音乐、戏曲绘画、各民族口传史记等。“当这些遗产被转化为一种资源和当今社会发生联系,成为未来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地方文化认同的标志、成为文化产业可开发利用的对象时,才可称之为是一种人文的资源。”[1]因此,对其保护、保存、展示及开发一直是学者们所关注的课题。

进入全面数字化时代,信息传播与交流的方式呈现出全新面貌,可以预见,未来社会以数字生活为核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会激发新的参与互动行为。在“重拾经典、弘扬国粹”的倡导下,对西部地区人文资源的创新式开发需要通过互动平台、网络虚拟、硬件升级、资源共享等的数字化变革手段来实现。而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人才聚集的优势,充分调动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共享、共进、共荣的强强联合产生出强大推力是加快实现这一数字化变革的最有效捷径。

人文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分析

人文资源不仅是世界历史人文的教科书,不仅是对文物遗迹的保护开发,不仅是民族精神的渗透,更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势体现。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其的保护与开发,多个国家都已对本国的人文资源进行了数字化的整合与推广。例如欧盟委员会在2011年向欧盟的成员国提出建议,希望各成员国能够进一步努力,运用私人力量并资源共享地做好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整合工作,并期待通过此项目促进欧洲创意产业的成长。而在我国,由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担任总指导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的研究工作已经于2008年完成了其对西部文化资源数字化的梳理、描述、概括与保存,是建国以来在文化领域里的重要成果。于2012年启动的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文化资源数字化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项目,则意在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服务平台,最终形成一套政、产、学、研、用结合的新型网络传播服务模式。

能够看到,目前国内外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人文品牌的树立、人文与数字化的关系等方面都做出了深入的探索研究,但大多仍停留在对人文资源数字化数据库的建立上。针对于调动优势教育资源,共赢式地开创西部人文资源数字化新时代,努力提升西部人文资源品牌的号召力以及推动人文资源产业创新整合等方面的研究还属少数。

西部人文资源的创新数字化模式研究

西部是中国人文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域,无论是历史遗迹、文化遗产、民俗民风还是自然风光,其资源质量高、存量大、种类多、文化积淀深厚,被誉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面对如此富饶的文化资源,新兴的本地数字化产业资源以及充裕的高校科研人文储备,如何对其优势进行联合开发、如何获取产业整合的潜在价值、如何更好地利用数字化传播优势宣传与推广本地人文资源、如何确立西部人文资源内涵式发展路线是目前值得关注的重要议题。

1.研究思路

该课题是以地域文化及历史发展脉络为课题研究主线,通过中国人文历史框架分析西部人文资源的历史沿革及其重要地位,挖掘其内涵式基因,对西部人文资源产业化的进程进行梳理与总结。在研究内容上,着重探讨西部人文资源与数字化产业整合的优势、劣势,其变革对当前社会所具有的重大影响,以及总结具有实用价值的西部人文资源创新发展模式与内涵式发展路径。课题在遵循人文科学研究一般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的调研解析。与此同时,充分调研当前数字化发展的进程,力求具有前瞻性地探索和开发出适合于西部人文资源数字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2.创新模式探索

课题研究一方面从深入挖掘西部人文资源内涵式基因入手,系统有效地建立内涵式基因库,整合数字产业,实现二者的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及发展创新。另一方面,对国内外人文资源与数字化产业结合的成功经验进行辨证分析与思考,通过研究西部人文资源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内涵与民族心理因素,研究西部人文资源体系全面数字化的表现手法、艺术特色、技术方案以及局限性和存在问题,用以指导中国人文资源品牌数字化产业营销、推广、传播、创新的全面繁荣。课题针对如何运用数字化的独特形式与传播优势突出重点地挖掘西部人文资源内涵式基因这一主题展开,力求达到强化西部人文资源品牌意识、统一西部人文资源品牌形象、推进西部人文资源数字化战略、制订西部人文资源推广规划、优化西部人文资源发展路径、加强西部人文资源创作创新、提升西部人文资源产业价值的目标。具体措施如:建立西部人文资源内涵式基因数据库;确立西部人文资源内涵式发展路径;构建西部人文资源强势文化品牌;总结西部人文资源品牌数字化产业整合的应用规律等。

3.优质教育资源在人文数字化保护与开发中所起到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的快速发展,汇聚教育、科技、创新于一体的高等院校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三大主体之一。以2012年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所立项的科研单位分布为例,所属高校的科学研发项目达40项,而独立科研机构仅30项。由此可见,高校在人文、科研、创新等领域所具有的优势非常显著。因此,优质的高校资源必然能够在人文资源数字化的保护开发等方面发挥积极能动性。

首先,高校掌握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及知识储备,同时拥有在科研领域进行国际化合作的活跃力量,因此能够在生产、应用、传播等方面发挥其独特的学科及组织优势。西部人文资源的创新数字化研究需要结合最新的科学技术,汇聚多学科优势资源,通过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向学科的综合科研碰撞出创新灵感。

其次,高校具有更为自由和宽松的学术氛围,这里聚集着先进理念、思想活跃、勇于创新、新生力量的年青一代学术骨干,具有其他科研领域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这对于深入研究如何更好地调动西部数字化产业资源与人文资源的充分互动,使西部传统的地域文化、旅游、历史、民俗等资源与当今数字化时代接轨,为其注入全新理念与设计元素,实现其数字化的全方位产业整合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再次,高校汇聚着国内大量的人文学者,在人文社会学科方面发展一直比较充分,与一般科研机构、企业相比,高校在人文社会科学同新兴科技的结合上具有明显突出的优势。我们应当借助高校人文资源的活水,在充分调动数字化产业能动性的基础上依托西部人文资源丰裕的创作背景,提取西部人文资源内涵式基因,建立西部人文资源内涵式基因库,探索出真正适合西部人文资源产业化发展的内涵式可持续发展路径。

结语

文化产业的创新是我国当前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需要政府、企业、院校共同将其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要素培植。因此,应当将西部人文资源与地方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全方位的优势互补,借助高校人才、科技等资源,大力宣传西部人文精神新形象、塑造西部地域文化新名片,为西部人文资源产业建立新经济增长点和具有不可复制市场差异性的营利模式开创先机。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西部人文资源的研究与对话[J].民族艺术,2001,(1).

[2]方李莉.费孝通晚年思想录[M].长沙:岳麓书社,2005.

[3]曹钰.数字时代大学生书法教育的突围之路[J].时代文学,2010,9.

[4]谈国新.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与产业化开发[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资源研究 篇7

产业对接就是不同区域的政府, 以实现某种共同利益和利益互补为目的, 通过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构建产业协作平台, 来引导企业开展跨地区产业合作的总称。产业对接包括产业转出区的“产业转移”和产业转入区的“产业承接”两个相互联系的双向环节。在实施产业对接的过程中, 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宏观调控, 企业是实施产业对接的主体。通过产业对接, 产业转出区可以为本地区发展新兴产业提供空间, 促进产业集中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产业转入区可以获得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与技术, 促进本地经济发展。

产业对接战略的理论基础是日本学者小岛清的协议性分工理论, 该理论认为, 为了使经济一体化集团获得规模经济效应, 并能和谐地扩大成员方之间的分工和贸易, 单纯依靠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是不够的。如果不同国家之间通过协议, 相互提供市场, 在规模报酬递增的部门就可以共同分享规模经济效益。该理论提议通过政府进行协议分工的方式, 来替代市场上比较优势自然发挥作用, 可以在具有大致相同的要素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实现国际分工的目的。这个理论阐述的内容正是产业对接战略的主要内容, 或者说, 产业对接战略是对小岛清的协议性分工理论的具体实践。小岛清的协议性分工理论阐述的对象是国家, 将该理论运用于不同区域也是适用的。

二、焦作市和平顶山市产业结构概况

1. 焦作市产业结构概况。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 曾经是全国著名的“煤城”之一、全国重要的优质无烟煤生产基地、中西部和华北地区不可多得的资源富集区。目前, 焦作市的煤炭资源已近枯竭, 是国家重点支持的资源枯竭转型城市、中国中部26个比照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政策城市、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城市和国家战略规划的中原经济区核心区城市。在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中, 焦作市始终注重突出产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 着力调优第一产业, 调强第二产业, 发展第三产业, 产业结构有了较大优化, 产业结构比例从2005年的10∶62∶28调整为2010年的8.3∶68.5∶23.2。但是, 焦作市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偏高, 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第二产业中, 传统行业、资源型行业和初级加工工业过多, 如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金属制品业, 这些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 给焦作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同时, 高附加值和高新技术产业少, 不具有经济优势。

2. 平顶山市产业结构概况。

平顶山资源丰富。现已发现各类矿产57种, 其中优势矿产有煤、铁、铝、盐、耐火黏土、石灰石、熔剂灰石和硅石8种。煤炭蕴藏极其丰富, 含煤面积650平方公里, 储量103亿吨;铁矿石储量9.7亿吨;盐储量2 000亿吨, 居全省第一位, 是中国东部第二大井盐田。铝土矿储量5 738万吨, 占全省的16%。丰富的矿产资源, 构成了能源、钢铁、有色金属、冶金辅助材料、非金属矿产等多种资源组合, 为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工业的发展以及煤炭的加工转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全市工业产量在河南省居前列的有原煤、发电量、钢、钢材、帘子布、化学纤维、烧碱、水泥等产品。

近年来, 平顶山市的煤炭行业比重进一步下降, 非煤行业实力得到提升。煤炭行业占GDP比重从2005年的39.4%下降到2009年的38.5%, 非煤行业的比重则从60.6%上升到61.5%。但整体上看, 平顶山市的产业结构仍不合理, 突出表现为:全市农业不强、工业和服务业比重失调的现象十分严重, 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尤其突出。2010年, 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8.7∶66.3∶25, 其中, 第二产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8个百分点, 高于全省8.6个百分点, 在中原城市群中分别比郑州、开封、洛阳、新乡高9.6、23.2、6.2和8.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 在中原城市群中分别比郑州、开封、洛阳、新乡低15.2、8.3、6.8和3.6个百分点。在第二产业中, 资源性工业和高耗能工业所占比重偏高, 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所占比重偏低;涉煤企业数量多, 装备制造业企业少;技术含量低的大路产品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少。在第三产业中, 服务业所占比重偏低, 服务业层次低, 服务业龙头企业少。整体上看, 平顶山市的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

三、焦作市和平顶山市产业对接的现实条件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焦作市和平顶山市的产业结构都需要进一步优化, 产业对接为两市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一条途径。产业对接是产业转出区“推力”和产业转入区“拉力”共同牵引、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 只有双方都具备产业对接的条件, 产业对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从焦作市和平顶山市的现实情况看, 两市已经具备了实施产业对接的条件。

1. 产业对接是两市实现区域产业合理分工的现实需要。

焦作市和平顶山市都属于煤炭资源型城市, 两市的产业结构存在“同构化”和“低度化”现象, 容易造成生产能力过剩和企业规模不经济, 使得两市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产业, 更容易导致宏观产业经济的经济效益低下和资源浪费。这主要是由地区利益障碍诱发的政府之间博弈行为造成的。要避免“同构化”和“低度化”的现象, 需要建立具体的产业协调模式和利益分享、补偿机制, 并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才能提高产业政策的有效性, 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目标。产业对接有利于两市集中力量发展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目标, 也有利于实现区域产业的合理分工, 从而为两市的产业协调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2. 两市的经济发展梯度和产业梯度是产业对接的基础条件。

首先, 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看, 两市的经济梯度性较明显。2010年焦作市和平顶山市的人均GDP分别为35 767元和26 730元, 差距接近10 000元, 已经属于较高一个层次。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梯度性差异, 这种差异为实施产业对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 从两市所处的产业发展阶段看, 平顶山市煤炭资源丰富, 正处于矿产资源开发的稳定期;而焦作市的煤炭资源已近枯竭, 处于矿产资源开发的衰退期。两市的不同产业发展阶段使其产业发展水平呈现梯度性差异, 从而使两市具有高度的互补性和比较利益基础, 宜于构造垂直型国际分工体系, 也为实施产业对接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3. 两市便捷的交通条件为产业对接提供了区位优势。

焦作市和平顶山市地域临近, 人文相通, 风俗习惯相近, 进行产业对接的障碍相对比较小。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 为两市的产业对接提供了便捷的物流条件, 有利于降低转移成本, 也容易通过直接投资、技术转移等手段实现产业结构之间的国际性波及和引起连锁型变化与转换。

4. 两市存在着加强产业分工、突出特色产业、发挥比较优势的需要。

由于各城市的发展轨迹差异, 其支柱产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目前, 焦作市在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了装备工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铝工业、煤盐化工、能源和食品等六大战略支撑产业和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 是国家火炬计划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制造基地、国家铝工业基地和河南省生物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 平顶山已成为以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为主体, 煤炭、电力、钢铁、纺织工业为支柱, 化工、机电、建材、食品工业综合发展的新兴工业城市。可以看出, 焦作市和平顶山市的支柱产业还是有较大差别的。为了避免产业同构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 两市应该着重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 另外, 在相同产业不同环节的发展, 是产业合作深化的表现, 也是产业对接的基点。关键是在产业竞争中确定合作的方向, 寻找合作的切入点。

5. 两市的外向型发展战略是产业对接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 焦作市以被商务部命名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为契机, 积极采取措施,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工作成效显著。2011年11月,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河南省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上, 焦作市共签约项目25个, 项目总投资142.7亿元, 占省定目标的128.6%。平顶山市签约项目14个, 签约合同金额79.9亿元。按照刚刚出台的《2011年平顶山市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专项计划》, 平顶山市将紧紧抓住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重大机遇,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 提升支柱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相结合, 产业发展与节能环保相结合, 承接产业转移与技改提升相结合, 引导支持各类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投资。两市实行的外向型发展战略有利于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 不仅便于地区内实现产业循环, 而且使本地区的产业循环机制呈现出开放态势。

四、焦作市和平顶山市实施产业对接的政策建议

为了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型, 焦作市和平顶山市都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增强产业发展后劲。继续引进工业项目, 为产业结构向更高阶段迈进打下基础。在产业导向上, 把招商引资的着眼点放在改造提升优势支柱产业和对未来工业发展有良好促进作用的产业上。逐步实现政府招商为主转向企业招商为主, 综合性招商为主转向行业性招商为主的转变。改造传统第三产业, 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 如旅游业、文化产业等。在此基础上, 两市应加强产业对接的力度, 主要注意以下问题:

1. 焦作市的农业生产条件良好, 现代农业发展较快。

作为重要的支撑产业, 焦作市应把食品产业放在重要的地位。相比较而言, 平顶山市的食品产业竞争力较弱, 因此, 平顶山市应该加强与焦作市在食品产业方面的对接。

2. 在煤炭产业上, 两市的产业对接可以采取产业延伸模式。

平顶山市目前正处于煤炭资源开发的稳定期, 应该在稳定一次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 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加快对主导产业的深度开发, 促进产业的多层次化和高级化;延伸煤炭产业链, 着眼于煤炭以及相关产品的开发和升级, 建立大型的煤炭能源基地, 形成煤基多元化新型产业格局;以煤炭和煤炭精深加工为主, 积极推动产业升级, 使煤炭工业向焦化、气化、液化发展, 化学工业向精细化发展;建立主导产业链, 形成煤炭—焦炭—煤炭—电力—高载能产品 (电解铝、铁合金等) 、煤炭—电力—建材等产业链。由于焦作市的煤炭资源已近枯竭, 因此可以考虑逐步退出煤炭产业或成为平顶山市煤炭产业的关联产业。

3. 建立区域利益协调机制。

在产业对接的过程中, 某一产业的不同部分其利润率是不同的, 这就会产生矛盾, 即各个地区都想将利润率高的部分留在本地区内, 而导致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 导致资源的浪费。矛盾的解决需要建立区域协调机制, 依靠市场规律和政府的引导, 通过制度和措施设计来平衡各地区之间的利益冲突。建立公平合理并行之有效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是实现产业对接与区域合作的核心所在。可以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地区间的利益谈判机制, 二是组建产业发展同盟, 三是加强政府的有序引导。

4. 两市应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区的建设。

实践证明, 产业集聚区有利于发挥产业的聚集效应, 引导产业相对集中, 构建产业集聚平台, 引导同类企业向园区聚集, 提供工业化水平。因此, 产业集聚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2011年上半年, 河南省集聚区、特色园区共承接项目309个, 占承接项目总数的76.3%;承接资金966.9亿元, 占承接资金总额的82.8%。其中, 省级产业集聚区承接项目218个, 占项目总数的53.8%;承接资金732.9亿元, 占资金总数的62.7%。焦作市和平顶山市非常重视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截至目前, 焦作市共有9个省级产业集聚区, 主导产业涵盖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有色金属深加工等13个行业。截至2009年年底, 全市9个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 (单位) 1 331家,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5.1亿元,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31.4亿元。2011年, 平顶山市10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已经形成了围绕尼龙化工和煤盐联合化工、智能电网高端装备、光伏新材料、医疗器械制造、矿业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六大产业集群”。2011年上半年, 10个省级产业集聚区累计完成投资129.2亿元, 同比增长81.6%;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40亿元左右, 同比增长35%。尽管两市比较重视产业集聚区的建设, 但是与发达地区的产业集聚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两市应结合自身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 进一步加强产业集聚区的建设, 提高集聚区对产业转移项目的吸纳和承载能力, 更好地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

参考文献

[1]王瑛“.产业对接”困境与西部地区集群战略的运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2007, (3) :31-34.

[2]王昱, 丁四保, 陈才, 张云逸.基于原材料产业对接的蒙东地区与东北三省区域合作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08, (6) :30-36.

[3]杨永红.广西与东盟在次区域合作中进行工业产业对接的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6) :14-18.

[4]吴文洁, 白旭科.资源枯竭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的效应分析[J].资源与产业, 2010, (2) :1-5.

[5]宋丽娜.CAFTA框架下两广产业梯度转移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 2008.

[6]信虎强.产业对接理论及其在CAFTA进程中中国前沿省区的应用[D].南宁:广西大学, 2008.

[7]于光, 周进生, 吴文, 董铁柱.利用区位商判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方向[J].中国矿业, 2006, (11) :24-26.

资源研究 篇8

关键词:资源型地区,资源租使用,研究综述

近年来,关于资源型地区资源租使用的话题越来越受重视,其中一部分研究是将资源租以减少非资源税或提供补贴、补助等方式转移给公民,进而实现高效利用、公平分配、可持续发展等目标,促进资源型地区经济增长。也有一些研究关于资源租用来丰富地区非资源经济,支持地区经济多样化,实现资源型地区经济结构合理,避免只靠资源的“独轮”发展模式。关于如何利用资源租来促进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发展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一些成功的案例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参考和价值。

一、将资源租受惠于民

因为资源型地区公民对资源的所有权排在第一位,所以把资源租还给本地区公民是最恰当的做法,无论是通过直接转移的方法还是间接转移的方法。

(一)资源租直接转移给公民

一些研究显示,有两种把资源租直接转移给公民或公民群体的方法已经被广泛采用。一种方法是Morren等人(2007)提出以社区为基础提供一种分配资源租的方式。这种方式已经大规模在印度尼西亚有效利用,印度尼西亚采用的INPRES方案中,以社区的形式增加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而吸收了近20%的国内资金,创造了约150万人就业,解决了全国3%的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另一种方法是Behrman,Sengupta and Todd等人(2005)提出的逐个分发资源租的分配方式。如在墨西哥的PROGRESA计划试点和巴西的家庭补助金,它们利用资源租为贫困家庭的子女上学和医疗服务等直接提供支付。在一些南非国家资源租用来提供养老金、残疾和儿童抚养补助金等,拿出GDP中的3.5%补贴全国20%的最贫穷的人口,改善贫困家庭生活条件。

综上所述,资源租的平等直接分配可以促进经济结构变革和经济增长,提高生产率。但从另一方面看,根据一些研究结果(男性劳力供应的平均收入弹性为-0.10和女性劳动力供给的平均收入弹性为-0.28)来看,进行大规模的资源租直接转移,将会削弱公民提升技能的积极性,甚至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

(二)资源租间接转移给公民

以间接方式转移资源租时,减少非资源税收是一个最普遍的方法。Bornhorst等人(2008)发现,非资源税每降低0.2%,资源税在GDP中的比重就会提升1%。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种方法创造了一个低税收环境,有利于改善资源型地区的商业环境,鼓励投资多元化,发展非资源经济。从消极的方面来看,非资源税总量较低,非资源税的征管质量较差,会直接影响到非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个被广泛使用的方法是廉价能源政策,即补贴资源生产地的资源价格使之远远低于国际市场水平。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方便生产地区公民的能源使用,促进相关衍生品的发展。但是这种方法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廉价资源政策会导致浪费和挥霍,从而影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导致资源枯竭。第三种方法是利用资源租扩大公民的公共就业水平。目前,这个方法普遍用于中东地区。根据世界银行2004年公布的数据显示,石油资源丰富的海湾国家就利用资源租增加公共部门就业岗位,使得公共部门的就业岗位约占全国就业机会的80%。该地区通过这种方法提高了公民的就业水平,促进国家公共事业和社会的发展,但庞大的公共事业机构将会影响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将资源租间接转移给本地区公民,可以减少公民的税赋或者增加公民就业,进而提高公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有一些负面的影响,资源型地区应该以实现高效利用、公平分配、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正确地选择合适的方法。

二、资源租丰富非资源经济

资源型地区由于拥有丰裕的自然资源,生产要素通常都会集中在资源部门,从而呈现出相对单一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的多样化较为缓慢。用资源租来推动和丰富非资源经济的发展,就受到了很多政府和学者的重视。

(一)资源租用于人力资本投资

Pineda等人(2010)通过回归分析,得出丰富的自然资源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它改善了人类发展,增进人类,尤其是儿童的福祉。Siegel(2011)提出了“资源红利”的这一术语,他提出资源红利可以减少资源型地区的贫困人口从42%减少到18%。资源租不仅用于公共产品的投资,也进行大量的人力资本和技术投资,进而通过资源租的重新分配促进本地区人力的发展,促进非资源经济发展和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智利利用资源租建立生产促进会和智利基金会,鼓励本地区的技术开发和改造,促进本地区商业伙伴合作,推动高价值产业(鲑鱼、酒和园艺)等发展。

(二)资源租用于延伸产业链

Bradbury(1984,2002)针对资源型地区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解决之道,包括进行财政援助、建立资源预警系统、提供再就业培训、多样化地区产业结构、建立专项赔偿基金和保险制度等等。张复明(2008)提出了资源型经济规避和转型的几个机制。其中,资源开发行为的规范机制、资源繁荣的调控机制、工业化资本的形成与递进机制等重要机制,是资源型经济的规避机制。贸易条件的改善机制、财富管理的公正化机制、资源财富的投资矫正机制、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机制,是资源型经济的转型机制。用资源租支持本地区产业链延伸的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例如马来西亚。马来西亚拥有相当多元化的资源,包括橡胶、锡和木材产品,它们实施的是利用资源租来扩大和实现现代化生产橡胶和棕榈油。马来西亚利用资源租进行了大量技术和基础设施投资,特别是能源、交通运输,这些措施实现了本地区产业快速转型。印尼使用资源租来支持本地区的农业发展,使用资源租支持研发开发抗病、高产的水稻品种,补贴肥料价格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开发天然气资源,鼓励制造商、出口商多样化出口等。

综上所述,资源租用于丰富非资源经济,主要是通过鼓励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发展,鼓励企业延伸和拓展产业链,进而实现非资源经济的多样性。但Hausmann and Rigobon(2003)提出资源租促进非资源经济多样化要结合三项政策:合理谨慎的财政政策;合理开放的贸易支撑政策;积极利用资源租金增加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的产业政策。智利、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都是不同的状况,但他们表现出一定的共同的特点。首先,加快发展和维持经济社会稳定被看作是两个重要的目标。其次,有关政府拥有一个强大和可信的技术机构,同时对于以自然资源为主的发展策略的风险也有很好的理解。再次,在非资源部门的发展对整个国家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起了足够的重视。

资源型地区由于经济对资源的路径依赖深,资源产业比重大,产业结构失衡,经济波动显著,资源型地区普遍面临产业结构单一、失业率高、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等经济社会问题。在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国际产业分工、全球投资贸易规则、能源资源板块、地缘政治环境深刻变化的今天,国内经济处在“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环境硬约束不断加强,增长动力更为多元,新经济增长点加快孕育,区域发展格局重大调整。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的大背景下,如何推动资源型地区经济成功转型,事关国家能源安全和地区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关于资源型地区资源租使用的研究综述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一组解决的办法。资源租为资源型地区的转型发展提供了较大的资金支持,可以利用资源租来提高本地区公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也可以通过资源租扩大公共就业水平,进而实现人的发展。资源租也可以通过鼓励人力资本和技术的投资,实现资源型地区非资源经济的多样化发展。

参考文献

[1]Alan Gelb,Sina Grasmann.How Should Oil Exporters Spend Their Rents?[J].CGD Working Paper,2010,(8):221-251.

[2]Ronald U.Mendoza,Harold.Mac Arthur Anne Beline Ong Lopez.Devi’s excrement or manna from heave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velopment Issues,2015,(3):2-25.

资源研究 篇9

20世纪中后期开始,一些资源贫乏的国家,如日本、新加坡走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前列,而一些自然资源丰裕的国家( 主要集中在南非和中东地区) 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阻碍[1]。Auty首次提出“资源诅咒”这一概念,即丰富的自然资源不仅没有对区域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反而会阻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2]。国内在对资源诅咒效应的研究中,徐康宁、王建首先对中国的各省域进行了回归分析,并得出中国省域存在资源诅咒效应的结果[3]。其他许多学者也从荷兰病效应[4 - 6]、挤出效应[7,8]、制度因素等[9,10]方面对资源诅咒效应的传导机制进行了解释。然而,以往学者在研究资源诅咒效应时往往只对资源的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进行考察,并未将不同地域的区位条件作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变量引入到考察的范围当中。地理学的经典区位理论认为,区位因素是影响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区位条件能使城市借助交通、距离等优越的因素吸引更多的投资,发展制造业,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发展优势。而资源型城市由于决定矿产资源分布的地层、岩相、古地理条件、构造条件等与影响城市布局的经济、社会、交通等因素在空间上并不完全耦合[11],往往分布在较偏远的地区,远离经济中心, 因此其经济发展必定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目前研究资源城市的主要方向有以下三个: 一是资源型城市的演化过程[12,13],二是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和产业续接[14 - 16],三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17,18],而鲜有研究从资源诅咒效应的角度来对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东北地区作为我国传统的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分布密集,并且很多城市处于转型期,其未来的发展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因此, 探讨这些城市是否存在资源诅咒效应,考察其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较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东北地区的资源型城市为例,试图在现有的资源诅咒考察机制的基础上,对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区位条件进行辨析,并把区位变量引入到传统的资源诅咒效应机制当中,探讨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资源丰裕程度、 地理区位和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

2研究区概况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处于我国东北边境,与朝、俄、蒙三国接壤,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根据国务院2013年出台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 2013—2020年) 》文件划分的资源型城市名单,目前东北地区有30个资源型城镇( 包括地级市和县级市) ,占全国总数的1 /4,并且类型齐全,有煤炭型、石油型、林业型、金属矿藏型和综合型等。为了使统计口径一致,本文仅将地级市作为考察对象。东北地区的地级市级别的资源型城市一共有21个,具体分布见图1。由于大兴安岭地区的数据缺失,因此不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本文仅对余下20个资源型城市的情况进行分析。

3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 1区位偏远度模型及数据来源

为了考察不同城市的区位情况,本文引入区位偏远度概念。为了分析城市的区位是否存在偏远现象, 本文取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作为参照对象。由于本文研究的资源型城市均处于东北地区,因此选取资源型市所在省的省会城市和距离这些资源型城市最近的区域中心城市北京为参照对象。计算公式为:

式中,REPi表示第i个资源型城市距省会城市区位偏远度; DPi表示第i个资源型城市与省会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 DPj表示第j个资源型城市与省会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 REAi表示第i个资源型城市距区域中心城市区位偏远度; DPi表示第i个资源型城市与区域中心城市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 DPj表示第j个资源型城市与区域中心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REP > 1,说明该资源型城市距省会城市区位偏远; REP≤1,说明距省会城市区位不偏远; REA > 1,说明距区域中心城市区位偏远; REA≤1,说明距区域中心城市不偏远。本文中的两个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均通过对各个城市赋予的经纬度坐标,使用Google Earth的地理编码器服务得到。

3. 2资源诅咒检验模型

变量选取说明与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了资源开发强度( RED) 这一指标作为资源禀赋的衡量指标,其值为采矿业从业人数占全部从业人数的比重。以往的研究表明,资源禀赋在1% 的显著水平上与采矿业从业人员比重呈正相关关系,因此采矿业人员比重越高,资源开发强度就越大[3]。除自然资源以外,还需要设置一系列的控制变量,以考察其他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综合考虑资源型城市中确实存在的对资源诅咒产生影响的因素与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主要选取以下控制变量: 制造业水平、物质资本投资水平、人力资本投入水平和开放程度。各个变量的描述见表1。

考虑到面板数据计量方法对时间序列的要求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的研究时间为1999—2012年,数据来源为2000—2013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和各资源城市1999—2012年以来的社会统计公报。常用的面板数据计算方法中包括混合OLS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由于本文所运用的变量中包含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人均GDP初始值、距省会城市偏远度和距区域中心城市偏远度,固定效应模型的运用受到了限制。本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估计方法为最小二乘法( FGLS) ,采用的面板数据估计软件为Eviews7. 0。

模型设定: 为了考察资源型城市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参考Sachs、Waner[20]等学者的研究方法,结合面板数据的特点,本文建立以下回归方程:

式中,被解释变量y表示人均GDP的自然对数, ln GDP99表示考察期初1999年的人均实际GDP自然对数,RED为资源开发强度,Z为控制变量向量集,i对应于各城市截面单位,t代表年份,α0为常数项,α1、 α2、α3为待估参数,ε 为随机扰动项。

各控制变量添加到回归方程( 1) 当中,可得最终的回归方程为:

4实证结果及分析

4. 1资源型城市区位偏远度分析

计算结果得出,各资源型城市到各自省会城市的平均距离是225. 08km,东北三省各地级市到省会城市的平均距离为196. 31km,两者的比值为1. 15,说明东北地区的资源型城市存在距离省会城市偏远的现象; 而各资源型城市到区域中心城市的平均距离为963. 55km,东北三省各地级市到区域中心城市的平均距离为875. 28km,两者之间的比值为1. 10,说明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距离区域中心城市也存在偏远的现象,各个资源型城市的区位偏远值见表2。为了更清晰地显示出各资源型城市的区位偏远度情况,取1. 0和1. 5为临界值,将资源型城市分为不偏远、较偏远和很偏远三种类型,结果见图2。

从图2可见,东北三省的资源型城市区位偏远度相差比较大。距区域中心城市偏远值的大小主要与资源型城市所处的省份相关。黑龙江省各城市的REA值普遍较高,吉林省次之,辽宁省最低。这主要是黑龙江省本身位于东北地区的最北部,距离区域中心较远, 因此黑龙江省的各资源型城市的REA值均大于1。 辽宁省位于东北地区的最南部,所有城市都相对距离区域中心更近,因此辽宁省的资源型城市REA值均小于1。距省会城市偏远度的大小则与资源型城市的类型有一定的联系。一般来说,森工型城市都建设在森林周边,远离繁华地区,区位偏远度最大。如黑龙江省黑河市的REP值高达1. 82,吉林省白山的REP值为1. 31,伊春和牡丹江的REA值也都大于1。钢铁型和冶金型城市距省会城市偏远度则相对较小,这主要是由于这些类型的资源在加工过程中生产需要的原料较多( 如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等) ,生产出来的产品重量较大,一般都布局在与原料地和消费地较接近的位置, 区位偏远度较小。如辽宁省本溪市的REP值仅为0. 28,鞍山的REP值为0. 6。葫芦岛作为冶金城市,虽然距离省会城市较偏远,但却是所有资源型城市中最靠近区域中心的城市,并且葫芦岛地处沿海区域,拥有货运港口,成为资源加工发展的另一大优势。

4. 2资源型城市资源诅咒检验分析

资源诅咒效应初步验证: 在进行东北地区资源诅咒效应的计量检验之前,本文首先对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和区位偏远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的经验观察,从直观上了解资源开发、区位偏远度对经济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有利于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

图3中三幅散点图的拟合曲线均朝下,资源开发度、距省会城市偏远度和距区域中心城市偏远度三者与经济发展都呈负相关关系。首先,资源开发程度对经济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这说明东北资源性城市有存在资源诅咒效应的可能; 其次,距省会城市偏远度和距区域中心城市偏远度与经济发展也呈负相关关系, 说明不论是距离省会城市还是距离区域中心城市,距离越远,经济发展就越有可能受到阻碍,而在以往的资源诅咒效应验证中往往忽略了区位因素造成的影响。

资源诅咒效应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逐步回归结果见表3。表3中第( 1) 列显示的是仅将初始经济水平和资源开发水平作为考察对象所得出的结果,结果显示资源开发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但调整后的拟合优度较小,说明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因素不仅仅包括资源开发水平,还需要添加其他相关要素。第( 2) 列为添加了除区位因素以外的其他控制变量后的回归结果。其结果显示,资源开发水平仍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说明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资源诅咒效应在东北地区的资源型城市中是存在的。 第( 2) 列中的制造业水平与经济水平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并且均在1% 水平下显著。传统的经济学观点认为,制造业发展是拉动区域经济水平的重要因素[21]。而对资源诅咒传导机制的研究中最为大众所认可的“荷兰病效应”指的就是自然资源的开发将资本和劳动从制造业吸引到资源行业,从而造成制造业萎缩,阻碍经济发展[22]。此外,第( 2) 列中物质资本因素和教育水平因素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固定资产投资与教育水平的提高均能对经济发展起到正向影响。外商投资一直都被认为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对经济水平发展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而回归结果显两者关系为负相关,并且在1% 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在资源型城市中,对外开放对经济发展不但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反而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资源型城市的外资利用效率不高,并且外商对资源型产业的投资有可能造成资金外流,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反向作用。为了保护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国对外商投资资源型产业具有一定的限制。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的《外商投资指导目录( 2011修订) 》中就明确规定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等资源的勘探和开采属于限制外商投资的行业,而大部分有色金属和稀土的勘探和开采属于禁止外商投资行业。此外,由于资源型城市产业的结构较单一,并且资源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也较严重,这些城市的投资环境往往不够理想,无法吸引更多能带动城市经济长期发展的投资进入。

注: * 、**和***分别表示系数通过了10% 、5% 和1% 显著性水平的检验。

第( 3) 列显示的是在传统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加入距省会城市偏远度之后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资源开发度和距省会城市距离偏远度这两个变量的系数均为负数,说明资源诅咒效应仍然成立,而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了与其所在省会城市距离的影响。第( 4) 列中继续加入了距区域中心城市偏远度变量。其结果显示,距区域中心城市偏远度变量的系数也为负, 且添加了这两个区位变量之后,并没有改变资源开发度的系数符号,说明资源诅咒效应在考虑了区位的影响之后,仍然是成立的。从第( 4) 列的REP和REA系数上来看,虽然两者均对经济发展起到了负面影响,但REA系数的绝对值比REP系数的绝对值小,说明虽然两者对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均造成了负面影响,但与省会城市的距离相对来说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更大。显然,由于省份之间的行政壁垒,不同省份之间的城市经济联系远远弱于同一省份内部城市之间的联系。因此,即使北京作为首都和区域中心,具有较强的区域辐射能力,但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仍很难到达区域内的每一个角落。然而在同一省份内部,省会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联系则较强,虽然省会城市的辐射力没有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大,但基于这种紧密的联系而产生的经济带动作用在同一省份内部就显得较强。因此,对区位比较偏远的资源型城市来说,改善与省会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至关重要。

5结论与讨论

以往对资源诅咒效应的研究一般仅仅从资源开发度和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入手,探讨丰裕的资源是否会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效应,而往往忽略了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子———区位的作用。

本文通过将区位因素转化为距离省会城市偏远度与距离区域中心城市偏远度,探讨了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区位和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得出以下结论: 1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距离省会城市和距离区域中心城市均呈现偏远现象。从省份来看,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的距省会城市偏远度和距区域中心城市偏远度依次递减; 而从资源城市类型来看,森工型城市的区位偏远度最高,而钢铁型城市的区位偏远度最低,前者是由资源城市所在的省份固有的区位条件决定的,而后者则主要受到资源型城市所开采和开发的资源类型的限制。2不论从传统的计量方法还是加入区位因子的计量方法入手,均能得出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说明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确实受到资源诅咒效应的影响。 在资源开发程度以外的其他变量中,制造业水平、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和教育水平均对经济发展起到了正向促进作用,而外商投资却对经济发展起到了负面作用,说明资源型城市对外商投资的利用率不高。3距省会城市偏远度和距区域中心城市区位偏远度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说明偏远度越高,对经济发展越不利。相比之下,距省会城市的偏远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大。这说明相对于区域中心来说,资源城市与省会城市之间的联系要更大,对远离省会城市的资源型城市,加强和改善与省会城市之间的联系和协同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资源消耗会计研究 篇10

(1) 资源。

在RCA下, 资源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资源消耗是指部门之间的成本 (价值) 转移。如用货币购入的劳动力 (工人工资、职员薪酬、福利待遇, 员工接受报酬提供相应的劳动购入的劳动对象 (库存材料) 、劳动手段 (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按期摊入成本的价值 (折旧) 和转入成本的材料费用, 以及企业的维修车间发生的一切料工费, 这些都是资源。可见, RCA根据因果关系以资源为焦点进行成本的归属, 即依据资源向成本对象分配成本, 它与ABC有明显的不同。ABC主要解决间接费用的分配问题, RCA则是用ABC的方法, 把德国GPK的优点结合进来, 解决资源消耗问题, 即价值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外一个部门, 故称资源消耗会计。

(2) 资源结集点。

它类似于管理会计中成本中心的一个单位, 这个单位所发生的全部成本 (资源消耗) 在此结集。结集后的产出数量称为资源产出量。资源结集点可以是也可以不是一个行政单位。

(3) 初级成本结集点。

直接从事生产产品或提供可销售劳务的单位, 相当于传统成本会计中的基本生产。初级成本结集还包括直接为可销售的产品或劳务提供服务的部门。为基本生产单位或为其他二级成本结集点服务的单位, 称为二级成本结集点, 相当于传统成本会计中的辅助生产。

(4) 直接成本。

指本单位直接发生的成本, 如材料、工资福利费、折旧费。与直接成本相对的是转入成本, 是由于消耗了二级成本结集点产出资源而发生的成本。

(5) 初级费用。

反映一项成本费用固有的成本性质, 与成本费用要素相似, 与总账科目相同。与此相对应的是二级费用要素, 反映由于资源的消耗而改变了的性质。如工资、福利、折旧、维修都是总账科目, 属于初级费用要素。但人力资源部门或供电部门消耗了这些初级费用要素, 其产出就称为二级费用要素。

2 资源消耗会计的基本特征

(1) 各资源结集点具有相互关联性。

在运用RCA的过程中, 首先是应用基于量化的产出消耗、因果关系的关联性, 将成本对象所消耗的资源成本归入资源结集点, 然后根据成本动因进行分配。资源结集点是由相关的资源要素组成的, 每一个资源结集点只有一个成本动因。要将资源结集点中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 就需要清楚地认识被消耗资源的功能及其伴随着作业产生的资源间的相互关系。

(2) 对所有资源结集点的产能进行量化处理。

RCA在各资源结集点采用了可量化的手段, 从而使消耗的资源被量化, 明确了资源消耗与成本分配的因果关系, 实现了评价手段的定量化。

(3) E/I识别产能并明确责任归属。

资源任何一个特定时点的状态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生产性资源, 即制造适销对路的产品或提供服务的资源;二是非生产性资源, 即使用中的资源, 但未能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三是闲置资源, 即潜在可使用的资源, 但处于未使用的状态。因此, 对资源的利用即产能, 也就相应分为生产的产能和E/I产能。对E/I能的控制与管理是确保资源有效利用的手段。RCA能够识别E/I产能, 并将E/I产能的成本归属到对该资源有影响的责任人员或者相关层面上去, 而不是将它分配到产品中去, 因此增强了管理者对产能信息的可视化, 从而有助于其管理。

(4) 从资源供应和消耗的视角认识成本习性。

在RCA下从最基层的成本核算单位把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RCA 从资源供应和资源消耗两个不同的视角观察成本习性。从资源供应的层面观察, 得到固有的成本习性, 随产出正比例变动的资源成本为变动成本, 否则为固定成本。从资源消耗的层面观察, 原有的变动成本需要识别出用固定的形式消耗的可能性, 并且按要求进行相应的处理。

(5) 依据计量标准进行成本核算。

资源消耗关系是成本核算的前提, 只有清晰地反映资源消耗关系, 才能准确地计算受益对象的成本。RCA将确定资源的消耗关系与核算成本的价值关系明确地区分开来, 即产出的量化计量过程与货币计算过程相分离。这一分离充分体现了资源消耗与成本核算之间的关系:资源消耗是成本核算的前提, 成本核算是资源消耗的货币表现。

(6) “拉动式”的成本计算方式。

RCA运用量化指标建立因果关系。在RCA 下, 首先需要确定各基本生产部门对辅助生产部门所提供服务的需求量, 辅助生产部门按照基本生产部门计划的需求量确定向基本生产部门分摊的变动成本单价和固定成本总额, 将消耗的资源成本“拉动式”计入成本对象。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相结合有助于企业加强成本管理, 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3 资源消耗会计的实践意义

(1) 有利于企业开展对产能的分析和利用。

生产能力是对一个企业诸如人力、设备等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的度量。资源会出现未被利用的可能, 这就是所谓的E/I产能。在 RCA方法下E/I产能是指未被利用的资源。从数量角度分析, 它是从供给的资源中扣除利用了的资源后的差额。作为一种差异, 它更强调报告的属性, 但不是将这种差异分配到每一个产品单位中去, 而是将其追踪至小组 (团队) 或工厂层面。

(2) 为企业做出正确的业务外包决策提供依据。

供应链管理提倡企业将主要资源投入关键的业务,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优势与特长, 专门从事某一领域或某一业务, 集中全力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恰当地实施业务外包, 企业可以优化资源配置, 避免在设备、技术、研究开发上的大额投资。运用RCA, 企业能够明确在何种情况下要实施业务外包, 哪些业务需要外包, 从而把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 将企业力量聚集于核心业务。

(3) 有利于企业构筑起严密的成本控制体系。

企业内部控制包括一系列控制活动, 它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相结合, 促使经营达到预期的效果, 并监督企业经营过程持续有效地进行。

在RCA 下, 由于一个资源结集点只能有一个产出计量单位, 如果一个成本中心出现了两个产出计量单位, 则必须人为地细分为两个资源结集点, 细分以后每个资源结集点都只有一个成本动因、一个成本对象。通过运用RCA, 可以循着资源结集点→作业→产品的计划产出情况的路径为企业的成本控制建立起明确的量化标准, 便于企业分解成本指标, 详细分析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 追踪并消除不利差异, 为降低成本指明方向。

(4) 有利于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作为落实企业战略的具体行动方案, 是企业对未来整体生产经营活动的规划和安排。在RCA 下, 由于每一个资源结集点都有自己的成本对象, 因此可以以资源结集点作为编制预算、考核业绩、分析差异的单位。在计算单位费率 (单价) 时, 把单价分为固定和变动两个部分, 当一个单位的产出数量发生变化时, 很容易计算出适应这种变化的新的预算数据。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发展, 先进的成本管理制度层出不穷。资源消耗会计 (RCA) 是2002年开始在美国推出的一种新的成本会计创新方法, 它是一种以资源为导向的作业成本改进方法资源消耗会计补充和完善了作业成本法等成本会计方法, 成为目前较有优势的成本会计方法。在阐明资源消耗会计的产生以及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探讨资源消耗会计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资源消耗会计,作业成本法

参考文献

[1]冯巧根.成本会计创新与资源消耗会计[J].会计研究, 2006, (12) .

[2]杨继良.成本会计的新方法:资源消耗会计概述[J].财会通讯, 2005, (4) .

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篇11

【关键词】 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对策

银行业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密集型行业,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对保持银行的人才竞争优势至关重要。如何发挥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利用其人力资本为组织或者企业服务、创造利润,是银行在进行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的关键。

1. 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银行被纳入国家行政机关进行管理,所有机构都要进行行政定级,在人事管理制度上形成独特的银行行政人力资源管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这种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已不再适合当今形势对银行的要求,严重阻碍了银行的发展。

1.1尚未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我国银行由于体制原因导致官本位思想依然严重,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仍然更多地停留在口头上、文字中,人才的地位还不够高。银行领导层更多地是关注于硬件设施的改善,人力资源管理依然停留在较低的水平,缺乏员工成才和发展的制度环境。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侧重于近期或当前的事务性工作,只顾人力资源的使用,不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缺乏根据银行未来发展需要制定长远的人力资源规划,还没有完全树立起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1.2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第一,激励方式的多元性不够。激励渠道过窄、手段单一,创新措施少,主要限于即期薪酬和行政职务晋升,忽视了技术职位晋级激励、员工长期愿景、期权等激励方法。第二,激励的透明度不高。目前银行实行的是背靠背奖金激励,管理上不提倡员工互相打探绩效奖金,每个人不知道别的员工得到多少物质奖励,与外资银行相比显失公平。第三,因薪酬激励系数的差异,同工不能实现同酬。即使一个落后支行的员工作出了比先进支行同职、同岗员工数倍的贡献,但因单位经营绩效不佳或历史包袱沉重,因系数差异,获得的薪酬与其他员工相距甚远。近年来,银行实施了一系列薪酬制度改革,试图打破大锅饭,形成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的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薪酬制度,加大了浮动薪酬的力度,但是相对于外资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而言,固定薪酬比例仍然偏高,无法有效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不能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外短期薪酬偏多,长期激励很少,这容易在高管中间产生过分关注短期经营绩效,而不关心银行长远发展。

1.3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现代银行特别注重人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外资银行将员工的职业培训上升到战略发展高度,对培训的巨大投入所产生的盈利效应,使外资银行在近几年发展中取得了较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有资料显示,每年我国境内的外资银行,员工年均培新费用都超过万元,而我国银行年人均培训费仅在500到600元左右。我国银行的培训模式注重组织目标需求,而对员工个人发展考虑较少。而培训内容注重技能培训,而对员工素质培训和潜能开发的培训相对较少,特别是对中、高层次的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不够;培训效果的评价体系不健全。培训后唯一的效果评价就是考试,缺乏后续相关跟踪绩效评估。

2. 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对策

2.1树立科学管理理念

人力资源的作用要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因此必须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人才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特别对于知识密集型的银行业更需如此。第一,要把人力资源放在战略的高度,树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革除官本位思想,以人为本,注重人力资源规划,不仅关注现在,更关注未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要转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改变变过去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仅负责员工档案管理、工资发放等初级事务性工作,变成为银行最重要的高层决策部门之一,直接参与银行的计划与决策,全面负责银行的员工录用,人员配置,培训学习,绩效考核,激励,职业生涯规划。第三,注重人力资源的预测和规划,根据银行的长远目标,结合本行的人力资源状况,制定人力资源的开发战略等。

2.2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第一,建立完善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在选拔员工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科学考核方式,对应聘人员进行综合考核,确保广纳贤才,择优录用。结合银行的发展和员工的个人需要把员工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使其承担一定的责任,并赋予相应的权力,持久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第二,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银行通过薪酬激励将银行和员工的目标统一起来,使员工通过提高银行绩效能够最终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以业绩作为确定员工薪酬的主要标准,业绩越好员工报酬越高,增加变动薪酬的比例,提高薪酬和绩效的关联度,并逐步推行股权激励。第三,建立多元化的福利待遇。通过改变目前银行福利待遇无差异的供给的方式,分析员工的需求,制定出各种福利待遇的组合,由员工自主选择,满足员工的不同需要,客观上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第四,提高激励的透明度。将激励机制和激励工资明晰化,减少奖金分配的神秘感,提高激励的公平性、公开性,以避免暗箱操作,便于员工之间比较,更加出色的完成工作任务,发挥激励机制的积极作用。

2.3加大人员培训力度

第一,树立正确的培训理念。培训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银行形成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统一组织的培训可以降低培训的成本,提高培训效率。培训不仅仅是弥补员工现阶段在知识技能与能力等方面上的不足,还要使员工掌握其在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可能需要的知识、技能与能力,并且要与银行的战略目标和宗旨联系在一起,培养员工将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转变为对知识的创造和分享,营造一种鼓励员工持续学习的氛围。第二,要根据发展战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训开发规划,推动企业知识技能的资本化。逐步完善银行培训体系,对每一名新员工建立岗位系统培训课程并组织实施,同时积极向世界五百强企业学习先进的培训体系。组建系统配套的师资队伍,从基础课程的讲解到高端的专家培训都根据每一位员工的生涯设计及其岗位职责进行跟进,加强对部分客户经理营销技巧和服务意识的专项培训。

2.4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第一,确立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要通过有力的宣传和教育,在银行上下形成一种以人为本、尊重人才、尊重员工的氛围,营造具有时代特征的企业文化,给员工以物质和精神双赢回报。第二,建立协调发展机制。让员工个人的发展目标与国有商行目标相吻合、相协调,从而将自身的利益与商业银行的利益融合在一起,增强其自豪感和责任感。第三、培养团队精神。银行中的人际关系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相互协调、相互奋斗的企业凝聚力,是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强化团队精神至关重要,它是银行赖以成长的丰厚土壤。第四,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和谐的人际环境有利于员工心情愉悦地工作,同时增强员工的合作意识。在企业内部营造家庭式的氛围,人人平等,使人际关系和谐,满足员工的归属需要,同时提高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创造了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 沈咸淳.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分析[J].理论纵横.2011.

[2] 高慧.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J].财政金融.2011.

[3] 李长庚,李娟.加强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金融时报.2011.

桔梗资源的研究 篇12

关键词:桔梗,资源,开发利用

桔梗 (P l a t y c o d o n g r a n d i f l o r u m A.D C.) 为桔梗科 (Campanulaceae) 桔梗属植物, 原产于中国、朝鲜、日本, 俄罗斯远东地区也有分布, 我国分布范围在东经100°~145°、北纬20°~55°, 多生长于向阳山坡, 草丛或沟旁的砂石质土壤。《神农本草经》载桔梗于下经“名曰荠。主胸胁痛如刀刺, 腹满, 肠鸣, 幽幽惊恐悸气。生山谷”。李时珍认为:“此草之根结实而梗直, 故名”野生桔梗现主要生长于东北地区且质量佳、产量大, 栽培种主要集中于华东地区。药用以东北和华北产量大, 以华东地区品质为好, 但中药应用传统以松辽平原和长白山地区野生桔梗为上品。是朝鲜族人民日常必备的传统食品。桔梗中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如三萜皂苷 (包括桔梗皂苷A、C、D, 远志皂苷等) [1]、多糖[2]、氨基酸[3]、微量元素[4]以及脂肪酸、甾醇和聚炔[5]等,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桔梗具有抗炎、解热镇痛[6], 平喘[7], 降血脂、降低胆固醇含量预防肝纤维化[8,9], 抗溃疡作用[10], 抗癌[11]、抗过敏[12], 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13], 胰脂肪酶抑制[14], 抗肥胖[15]等广泛的药理作用。另外, 保健食品、化妆品、酿造等也有使用。近年来, 中国、日本及韩国学者对桔梗进行了较多的研究, 本文对当前桔梗资源的研究与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 旨在为桔梗资源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应用提供一定文献基础。

1 资源分布

桔梗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生长于东北辽宁、吉林、内蒙以及华北地区的, 称为“北桔梗”, 安徽、江苏等华东地区所产的桔梗, 称为“南桔梗”, 我国南北方皆适于种植。药材以野生桔梗为最佳, 但近年来, 野生桔梗资源采挖殆尽, 恢复较慢, 人工种植普遍开展。有研究表明栽培桔梗与野生桔梗在株高、茎粗等农艺特征上并无显著差异[16]。栽培桔梗主产于皖北、皖西, 豫南、豫西, 川北, 鄂东, 鲁中, 苏北、苏中, 浙西、浙中, 河北保定地区, 辽南, 吉林省长白山地区。安徽省是桔梗的主要产区, 尤其是皖北阜阳等地, 桔梗栽培面积较大, 产量颇丰。种子资源一般来源于东北, 南方地区栽培生长周期短, 产量高, 食用、药用均可, 以销往东北、日、韩作为食材为主;药用, 质量不及东北当地品种[17]。四川绵阳地区也有近百年的栽培种植桔梗历史, 原植物亦为P.grandiflorum, 但其药材性状与东北地区所产桔梗略有不同, 其特点是芦头不太明显, 芦碗少于4个, 常具分枝, 根表面淡黄白色至黄棕色, 主要在本地使用, 亦有部分销往东北做蔬菜。以上各地不同产区桔梗中总皂苷的含量有一定的差异[18]。滇西地区曾将Silence delavayi (Franch.) Hand-Mazz.的根做土桔梗用, 还有以瓦草Silene asclepiadea (Franch.) Hand.-Mazz、Var.Szechuanense (Wills.) Hand.-Mazz的根用作桔梗, 与正品桔梗比较具有一定差别。近年调查发现部分中药材市场销售的桔梗中, 常混有石竹科植物霞草、石头花及灯芯蚤缀的干燥根和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阔叶沙参、杏叶沙参及长柱沙参的根, 这些均为伪品。

2 栽培与采收

由于桔梗越来越多的药用、食用及观赏价值被发现, 用量大增, 野生桔梗资源难以满足大量的市场需求, 因此桔梗的人工栽培研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桔梗适于沙质土壤生长, 喜温和凉爽的气候, 引种相对较易, 种子繁殖, 二年后即可作为食药应用。刘占生[19]总结了提高桔梗产量的要素, 分别为深翻细耙选好地;抓住春季搞条播;重施基肥、巧追肥;精心管理适时挖。随着桔梗栽培方法不断改进, 现在已经出现了许多的高产栽培技术, 为桔梗种植者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方法与技术, 为农民的增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名医别录》曰:桔梗, 生嵩高山谷及冤句。二、八月采根, 曝干。桔梗采收多在初春及秋季, 贾树帜[20]等对桔梗的最佳采收期做了研究, 桔梗根部不同发育期总皂苷含量测定以及桔梗药材产量两方面综合考虑, 发现在桔梗营养生长中的后期应为最佳采收期, 在北方为7月上旬, 而南方为5月下旬。传统认为桔梗主要以种子繁殖, 为扩大繁殖和育种, 陈震等[21]进行了桔梗扦插繁殖试验, 结果发现桔梗茎基部作插条具有较高的成活率, 经NAA激素处理后插条的成活率可大大提高。另外不同的土壤环境对桔梗的株高、茎粗、根粗等农艺特性具有显著的影响[22]。

药用桔梗生长周期应不低于一年, 研究表明一年生桔梗的总皂苷含量仅为2.26%, 二年生桔梗的总皂苷含量为3.34%。通过对江苏药材基地的生产调查发现:一年生的单株鲜根平均重量为6.73g, 二年生的单株鲜根平均重量为15.56g, 二年生的桔梗其根的生长量为一年生的231.2%, 故栽培的药用桔梗至少应生长2年以上才能进行采收[23]。许传莲等[24]测定了东北产不同生长期桔梗中桔梗皂苷D的含量, 结果表明秋季9~10月桔梗中桔梗皂苷D的含量最高, 进入秋冬季的11月含量急剧衰减, 第2年春季4月含量也较低, 进入5月份开始营养生长, 含量又开始上升。由此可见秋季9~10月份应为东北地区桔梗秋季合理采收期, 春季则为5~6月份。吉林农业大学郑毅男教授[25]测定了栽培白花桔梗和野生紫花桔梗中的总皂苷以及桔梗皂苷D的含量, 结果发现紫花桔梗总皂苷和桔梗皂苷D的含量均高于白花桔梗, 但紫花桔梗系野生品, 生长年限不能确定。药理研究表明, 二者的功效基本一致[26]。

有研究表明桔梗种质资源间总皂苷含量差异明显, 紫花桔梗的总皂苷含量高于白花桔梗;同样紫花桔梗种质资源之间总皂苷含量差异也比较大, 含量最高的是美里紫, 含量最低的是吉林长春种质资源[27]。卫星搭载对桔梗的蛋白质、超微结构、同工酶以及生物学效应均产生了影响[28,29], 此研究结果为桔梗的形态变异太空诱导提供了依据。王志芬等[30]研究发现太空搭载处理后桔梗种子SP1代植株生长发育受到了抑制, 太空搭载使桔梗的种子发芽率降低, 成株率以及结实率与地面组比较明显降低, 另外开花期有所延迟, 植株高、单株分枝数量、单株开花率、种子产量等与地面组比较都显著降低。但太空搭载的桔梗比普通地面桔梗的活性成分 (如皂苷、甾体、多糖类等) 含量明显增多, 特别是桔梗酸、脂肪油、脂肪酸及挥发油等含量高于对照品, 同时木质素、氨基酸的含量也有所增加[31]。

3 细胞学特点

染色体数目和形态是植物体内比较稳定的重要特征。高山林等[32]对二倍体桔梗和人工诱导的四倍体桔梗染色体研究发现, 它们的染色体数分别为2n=2x=14和2n=4x=28。杨九艳等[33]观察了紫花桔梗根尖细胞中期分裂相染色体的变化, 结果发现桔梗的染色体数为2n=28;根据染色体分类原则, 得出9对染色体均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其中第6对具有随体, 得到桔梗的核型公式为2n=2x=18=6m+2m (SAT) , 单倍体染色体数两组研究者所得结果不同。原则上统计细胞数目越多越准确可靠, 一般情况下显微镜观察统计细胞数目应在30个以上, 其中85%以上的细胞具恒定的染色体数, 即可认为是该植物染色体数目。以上两组研究的差异是否由于统计数目不够而影响结果的代表性, 还是试验材料来源不同, 在长期适应不同的环境时引起染色体的变异造成的, 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

4 资源开发现状

质量问题是影响中药实现现代化、国际化的关键所在。中药材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药的质量, 而中药材的栽培和生产过程又决定着中药材的质量。目前我国中药材种植标准化、规范化栽培体系的研究正在实施中, 桔梗规范化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已在安徽省通过鉴定。与桔梗栽培体系的研究相比, 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相当滞后, 虽然在安徽省培育出桔梗新品种——“太桔号”, 比普通桔梗产量高20%~50%[34], 在北方地区曾培育出“九桔兰花”桔梗, 各地在当地栽培的桔梗中通过系统选育筛选出一些新品系, 但还是远远满足不了桔梗生产发展的需要。此外, 符合中药材种植规范的桔梗良种繁育基地至今未见建立报道, 致使目前市场上桔梗种子资源存在优良品种奇缺、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加上部分栽培产区技术滞后、管理水平不高, 多年连续栽培桔梗的部分产区开始出现品种退化、病虫害发生严重、起货年限延长、药材质量下降等问题。这也是导致药材市场上上等品桔梗紧缺, 次等品严重滞销积压的原因之一。因此广泛收集桔梗种质资源、培育优良桔梗品种、规范桔梗良种繁育体系、繁育优良桔梗种子、提高优化栽培技术和管理水平、鼓励桔梗资源的研究与开发等应该成为桔梗资源研究和提高桔梗质量的重要课题而得到相关部门和相关研究者得重视。

5 开发应用

桔梗作为传统药材在中医药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历代医家以桔梗为主药治疗相关疾病的记载也很多, 例如医圣张仲景治疗寒实结胸证的三物白散、治疗肺痈的桔梗汤, 李时珍用于治疗睛痛、眼发黑的桔梗丸等。桔梗以宣肺利咽、止咳祛痰为主药功效, 同时具有排脓、补气血之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桔梗具有抗炎、抗溃疡、镇咳、调节免疫、改善胰岛素抵抗、降血脂、抗肥胖等[35]广泛的药理活性。朝鲜半岛、日本以及我国的东北地区, 桔梗被作为蔬菜广泛食用, 传统及民间的食用方法是桔梗咸菜和凉拌菜等,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 桔梗也被加工成桔梗晶、桔梗饮料以及桔梗蜜片等。

上一篇:魏氏梭菌病下一篇:医学伦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