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条件评估研究

2024-09-12

旅游资源条件评估研究(精选8篇)

旅游资源条件评估研究 篇1

研究生培养条件的优劣直接决定着研究生质量的高低。实践证明,研究生教育评估是提高研究生质量的重要举措,而研究生培养条件评估就是研究生教育评估的重要方面,本文拟在吴爱武、王晓漫等学者构建的研究生培养条件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设置评估指标的代理变量,并利用功效系数法对我国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条件进行评估。

一、研究生培养条件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评估指标体系

进行研究生培养条件评估,首先需要构建一套较客观公正的“评估指标体系”,可以借鉴国外研究生教育评价1和国内硕士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合格评估中的有关培养条件的指标。研究生培养条件与培养质量分别属于研究生教育系统的“输入”和“输出”,评估研究生培养条件就是要考察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输入因素。吴爱武曾对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调查,认为研究生培养条件包括人文环境、师资、制度、科研、教学和物质等六个方面。2王晓漫和黄辉也在理论分析和实践调查的基础上给出了研究生培养条件的一级和二级指标,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给出了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之间的权重,如表1-1所示。但这些一级指标或者二级指标都只是从某一个角度说明其重要性,至于如何度量这些指标并没有具体的计算说明。

(二)评估指标的代理变量

设置评估指标的代理变量主要考虑三点:一是代表性,设置的代理变量确实能反映该培养条件;二是可操作性,主要考虑数据取得的可行性,即要有明确可靠的数据来源;三是单一性,即变量之间不能共用数据或者套用计算,避免有可能造成的多重共线性。

第一,人文环境条件。人文环境条件包括“价值观的塑造”、“三风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三个二级指标。其中,“研究生价值观”可用“研究生的党员比例”来间接衡量,研究生中的共产党员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年来的“三讲教育”、“先进性教育”也发挥着一定的价值导向作用。“三风建设”可用2008年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的“声誉”来度量,网大排行榜历年来向大学校长、院士、知名学者和中学校长发放了院校声誉评分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了报考该校的高中毕业生的质量(即该校在中学生中的号召力)、该校毕业生工作成绩和表现等多项指标。中国校友会的大学排行榜有一项“高校受媒体关注指标”,从其定义来看比较符合“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新闻媒体对高校关注以及关注的程度,就是由高校进行了较多的文体活动、学术活动和改革创新活动决定的。

第二,师资条件。师资条件包括“师生比”、“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三个二级指标。其中,“师生比”可用“副教授职称以上教师总数/硕士生总数”来度量,之所以用副教授职称以上教师总数而不用硕士生导师总数,主要是考虑到不仅仅是硕士生导师才有资格给硕士生上课。“学术水平”直接利用2008年网大排行榜的“学术成果得分”,该得分的计算依据是高校的SCI、EI、SSCI和CSSCI的论文篇数,并考虑了论文的“总量”和“人均”两个方面。“教学水平”用近三年的“国家级的教学成果奖相对数”来衡量,“相对数”=特等奖×4+一等奖×2+二等奖×1,指标数据来源于“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

第三,制度条件。制度条件包括“招生制度”、“培养制度”和“学生评价制度”三个二级指标。硕士生的招生、培养和评估等制度的完善程度与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年限成阶段性相关。本研究将利用“0-1”虚拟变量来度量“招生制度”和“培养制度”,其中:硕士招生年数≤5年时“招生制度”为0,否则为1;硕士招生年数≤10年时“培养制度”为0,否则为1。至于“学生评价制度”,也是“0-1”虚拟变量,若培养单位有“自我评价机制”和“研究生信息系统建设”的为1,否则为0。

第四,物质条件。它包括“生活条件”和“学习基本设施”两个二级指标。这两个指标可以利用网大排行榜的“生均校舍面积”和“生均图书册数”来反映,因为这两项指标对于大学教育评价与研究生教育评价的区别不大。网大排行榜还对这两项指标进行了功效系数法处理,比如给定研究生占全体学生比例上限为0.67,生均图书量上限按250本/折合学生计算,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上限为100平米/折合学生计算等。

第五,科研条件。科研条件包括“学科建设”、“学术资源”、“培养经费”和“科研设施”四个二级指标。其中“学科建设”利用“优势学科点相对数”来衡量,“相对数”=A+级优势学位点数×1.5+A级优势学位点数,数据来源于武汉大学的《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2007-2008》。“学术资源”利用“学位点相对数”来衡量,“相对数”=(博士点×3+硕士点)/本科学位点,网大2008年大学排行榜的“学术资源”部分有相应的数据。“培养经费”直接利用网大2008年大学排行榜的“科研经费”得分。“科研设施”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人文研究基地总数/硕士学位点总数”来表示,网大2008年大学排行榜的“学术资源”部分也有相应的数据。

第六,教学条件。教学条件包括“培养计划”、“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四个二级指标。这四项指标都利用“0-1”虚拟变量表示:有过培养计划修订的“培养计划”等于1,否则为0;已经进行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的“课程建设”等于1,否则为0;每年进行教学基本功竞赛的“教学方法”等于1,否则为0;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教学手段”等于1,否则为0。

二、研究生培养条件评估中的功效系数法

功效系数法(Efficacy Coefficient Method),又叫功效函数法,是根据多目标规划原理,对每一项评价指标确定一个满意值和不允许值,以满意值为上限,以不允许值为下限。计算各指标实现满意值的程度,并以此确定各指标的分数,再经过加权平均进行综合,从而评价被研究对象的综合状况。

(一)变量类型的确定

根据功效系数法,首先要对所选择的指标进行分类:指标数值越大越好的,可定义为极大型变量,如发表在SCI、SSCI、EI期刊源上的论文数、获得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的研究经费等;指标数值越小越好的,可定义为极小型变量,如学位论文盲审不合格率等;指标数值在某一区间(点)最好的,则可定义为区间型变量,如师生比、科研团队的年龄结构等。就本文所设置的培养条件代理变量而言,除了“师生比”是区间型变量外,其他大多数代理变量都是“极大型变量”。

(二)变量标准值的确定

功效系数法要求根据不同类型的变量确定其标准值,然后根据标准值划分出满意值和不允许值,如图2-1所示。标准值的确定一直是功效系数法的一个难点,本文类比财务学的公司业绩评价,4采用系统化方法中常用的“均值原则”,即选取变量的平均数作为标准值。满意值和不允许值的确定则因变量类型的不同稍有所区别:对极大型变量,其满意值和不允许值选取的分别是标准值的一倍和一半,倘若某个极大型指标达到了满意值的一倍,其效果就是满分,倘若某个极大型指标还达不到满意值的一半,其效果应该是很差的。对极小型变量,其满意值和不允许值则刚好与极大型变量相反。对区间型变量,其满意值的范围可取标准值的120%和80%,即以标准值为基础浮动20%。不允许值的上限和下限可以选取标准值的180%和20%,即以标准值为基础浮动80%。需要注意的是,若变量是极大型“0-1”虚拟变量,则0就是其不允许值,1就是其满意值。本文设置的研究生培养条件评估指标大多是“极大型指标”,只要有翔实的数据,标准值、满意值和不允许值的确定并不困难。

(三)功效系数的计算

根据功效系数法,要针对所选定的每个评价指标的满意值(或上、下限)和不允许值(或上、下限),设计并计算各类指标的单项功效系数,再根据各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各指标的权数),用加权算术平均或加权几何平均的方法得到其平均数,即为该评价的综合功效系数。

上述三类变量分别设计单项功效系数如下:

极大型变量单项功效系数:

[(实际值-不允许值)/(满意值-不允许值)]×40+60(实际值<满意值)

100(实际值≥满意值)

极小型变量单项功效系数:

[(不允许值-实际值)/(不允许值-满意值)]×40+60(实际值>满意值)

100(实际值≤满意值)

区间型变量单项功效系数:

[(上限的不允许值-实际值)/(上限的不允许值-上限值)]×40+60(实际值>上限值)

100(下限值≤实际值≤上限值)

[(实际值-下限的不允许值)/(下限值-下限的不允许值)]×40+60(实际值<下限值)

综合功效系数=∑单项功效系数×该指标的二级权数×该指标的一级权数

(四)评估等级

一般的,可以根据“综合功效系数得分”把评估结论划分为五个等级,即得分≤60为“不合格”,得分在60-70之间为“合格”,得分在70-80之间为“中等”,得分在80-90之间为“良好”,得分≥90为“优秀”。

三、研究生培养条件的样本评估分析

(一)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全国性的高校研究生培养条件评估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限于笔者的能力与精力,也限于某些指标数据的缺失,本文只能进行部分地区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条件评估。本研究选取2006年度我国东部(上海、浙江和江苏)、中部(河南、湖北和湖南)和西部(四川、重庆和陕西)九省市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为样本,除去军事院校和科研院所外共有169所。另外,本文所说的培养条件主要是针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而言,即本文的研究对象并不包括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条件和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条件。

不同学科类型和不同研究层次的高校,其研究生培养条件应该有所不同。本研究按“是否设立研究生院”把研究样本分为“研究型”和“研教型”两个层次;按照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对高校的分类方法,将研究样本分为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民族类、财经政法类、农林类、医药类、体育艺术类等8种学科类型。这样,样本的“层次分类”、“地区分类”和“学科分类”的分布如表3-1、表3-2、表3-3所示。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以下方面:一是邱均平等学者研发的《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2007-2008》;5二是武书连等学者研发的《挑大学选专业——2008考研择校指南》;6三是深圳网大教育服务公司发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2008》;7四是中国校友会网《2008中国大学排行榜》;8五是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9六是各高校的研究院网站及其招生简章;七是《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7)》。10

(二)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应用前文给出的各变量的计算方法,从样本数据中提取和计算得到的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3-4所示。可以看出,三风建设、学术水平、学术资源和学科建设等变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很大,有较大的标准差。

(三)研究生培养条件的评估分析

应用功效系数法进行研究生培养条件评估,首先需要判别指标类型,本文所设变量除了“师生比”是“区间型”变量外,其他都是“极大型”变量;其次,标准值的选择采用“均值原则”,即以各变量的平均值为标准;再次,按照前文的方法确定各变量的满意值和不允许值,结果如表3-5所示;最后,按照前文的计分方法计算功效系数单项系数和综合系数总得分。这样,本文在样本数据的基础上,应用功效系数法计算了169所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条件的评估得分(限于篇幅没有报告),该评估结果基本反映了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从评估结果来看,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条件整体良好:处于“优秀”等级的高校有21所,占12.43%;处于“良好”等级的高校有33所,占19.53%;处于“中等”等级的高校有35所,占20.71%;处于“合格”等级的高校有80所,占47.34%;暂时还没有“不合格”的院校。虽然没有出现研究生条件评估“不合格”的情况,但刚刚“合格”的高校占了将近一半,这种呈“金字塔”式的评估结果说明,大多数高校迫切需要大力加强“培养条件”的改善,这也许正是近年来研究生大规模扩招引起的“培养条件”的不足。

为反映不同层次、不同地域和不同学科类型的高校是否有着“研究生培养条件”的显著差异,本文对评估结果进行“均值比较”分析,统计结果见表3-6所示。

从表3-6可以看出:第一,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其研究生培养条件明显好于没有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不仅培养条件的总分高出23分之多,人文环境、师资条件、制度条件、物质条件和科研条件的得分也差异明显,唯有“教学条件”得分相差不大。由此可见,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其研究生教育定位于学术性研究,且重点在于培养博士研究生,它们在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上的确有着显著的优势;而其他院校,尤其是没有进入“211工程”的学校,研究生的培养主要在硕士教育层次,科研和师资条件较差。如今,硕士生培养已渐渐有“大众化”、“本科化”的趋势,这并不意味着要放松研究生教育的科研和师资条件,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功能迫使大多数高校仍需要加强其师资建设、学科建设以及完善管理制度。

第二,从不同学科类型高校的培养条件评估得分(包括评估总分和分项得分)可以看出,综合类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条件较强,而民族类、体艺类的培养条件相对落后;医药类和体艺类高校需要加强其研究生培养的物质条件建设;体艺类高校还需要加强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和授位等方面的管理。它从另一角度反映了医药类高校招生太多、体艺类高校管理不严格的现实。

第三,从地域类别来看,东部地区虽然经济相对发达,但其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条件与中西部地区的高校没有太大差别,中西部也有科研、教学和管理都很好的高校。得分差别较大的主要在师资条件上,东部比中部要好,中部比西部要好,这也说明了“师资”的流向,很多“优秀人才”不愿意来西部,毕竟中西部的发展空间和经济条件相对落后。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中西部地区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重要的是国家应出台相应的倾向性政策。

既然研究生培养条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决定作用,要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就必须改善现有的研究生培养条件。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研究生培养条件已有较大改善,但与研究生发展的规模相比,特别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每个高校都应了解本校研究生培养条件的优势与劣势,从改善研究生培养条件的角度找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途径。

注释

11.谌启标.中美研究生教育评估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1,(2):33.

22.吴爱武.研究生培养条件评估指标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5.

33 .王晓漫,黄辉.论研究生培养条件评估的指标设置及其权重分配[J].中国高教研究,2006,(4):24.

44.黄辉.功效系数法在制药类企业财务预警中的应用[J].现代财经,2003,(4):40-43.

55.邱均平.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2007-2008[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66 .武书连.挑大学选专业——2008考研择校指南[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77 .网大2008中国大学排行榜[EB/OL].http://rank2008.netbig.com/cn

88 .中国校友会2008中国大学排行榜[EB/OL]..http://www.cuaa.net/cur/introduction

99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EB/OL]..http://yz.chsi.com.cn

1010 .国家统计局.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旅游资源条件评估研究 篇2

林木资产归类于生物性资源资产,从种植到成才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生长周期极长。由于受到这种周期生长的影响,使林木产品在供应调配上带来很多困难,再加上森林的经营付出、造林投资需要长时间方可取得回报,投入的资金长期被占用,其经营成本所产生的银行利息很重,这种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经营成本的正常运营。

2.2 经营方面

林木资产具有资源再生的能力,这是生物性资产所具有的共性。这种特有的性质在林木资产的经营中有着很大的作用,但在异龄林木资产中产生的作用是最大的,只要科学合理的经营便可长期甚至永久性地经营下去,因此,在进行评估时,要将这种再生能力给予适当的估计。

2.3 效益方面

白城市资源条件与经济发展研究 篇3

一、突出区域特点,发挥地方优势

白城市地处吉林省的西北部,松嫩平原西端,科尔沁草原东缘,大兴安岭山前的冲积平原,地下水资源极为丰富。为我市经济、生态环保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并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

1.丰沛的地下水和众多的湖泡。白城市水资源总量为23.17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天然资源储量就占20.83亿立方米。境内有大湖泡119座,水面面积302960公顷。有洮儿河,境内流长286公里,流域面积9595平方公里。有嫩江,境内流长168公里。此外还有蛟河、那金河、呼尔达河、霍林河、额木太河、文牛格尺河、二龙涛河等。这些充足的水源不仅满足了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为养殖业、芦苇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生产条件。而且,构成了白城市特有的草原湿地景观。

2.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和充足的土地资源。雨热同季,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条件,光热较充足,是建立太阳能电站和风力发电站的良好基地。降水较少,无霜期平均134天。可满足牧业或耗水量少的作物的生长。

土地资源极为丰富,土地面积达3907万亩,人均19.7万亩,是全省人均占有土地的1.79倍,是全国人均占有土地的1.66倍。耕地面积1260万亩,人均占有耕地6.13亩,分别是全省、全国人均占有耕地的1.64倍和3.2倍。土质自然类型有利于农、林、牧、渔、副业综合开发利用。

3.辽阔的草原和优良的牧场。草原面积590220公顷,草场饲用植物种类繁多,据查现有93科724种,是发展畜牧业生产的良好基地、还有大沁塔拉草原,土质肥沃,地下水充足,被称为白城草原中的一颗明珠。这些资源都为大力发展畜牧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4.多民族聚居,适于发展大农业。全市是有汉、蒙、满、回等二十多个民族。人口分布平均每平方公里77人,大大低于全省每平方公里137人和全国每平方公里127人。人均占有土地和水源资源多,发展潜力大,适于发展牧业、林业、种植业、水产业、农产品加工于一体的大农业。

二、注重深度开发,发展多种产业

白城市水资源显得尤为珍贵,开展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发展节水型产业应是本市努力的方向。结合本区特点,可开展下列产业。

1.西部大力发展水源涵养、防风固沙林。白城市地形西高东低、西北部为大兴安岭东麓的褶皱地带,海拔300米至660米,地势最高;西部、西南部处于松花江、辽河分水岭上,广泛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沙岗、沙垄,海拔180米~210米,是一块潜育化沙漠区;而中部、东部为低洼的平原。河流自西向中部、东部流动,西北、西部、西南部显然最易发生水土流失,是生态脆弱区,水源涵养区,应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保护生态,为中、东部提供生态屏障,提供不竭的水源。

2.中、东部重点发展畜牧业。在我国当前粮食稳定的条件下,宜加快本市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退耕还湖、恢复湿地的步伐,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向以牧、渔为主的方向发展,尽早实现吉林省林(东部)农(中部)牧(西部)的大农业分工,和谐人类社会与自然系统的关系,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

3.水源较好的部分地区,适当发展杂粮、豆和水稻的生产。由于本市总人口已近200万人,又以汉族人口居多,粮食生产完全靠区外调进对本市经济发展是不利的,粮食生产应具有一定的保障能力,且白城市人均占有土地、耕地多,还有相当多的盐碱化土地,宜发展水稻和杂粮、豆生产,而且对改良土壤有较大作用,应适当发展,但不宜过度发展。

三、注重整体效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区域特色

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本市资源特点发展绿色食品的生产,如杂粮、豆果菜的生产,把畜牧、种植、林业与牧业紧密结合,发展“稻基鱼塘”、“菜基鱼塘”、“果基鱼塘”等生态农业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产业链前后延伸,形成以林、牧、农产品为中心,联系为其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部门,如交通、信息、商贸等部门,形成联系紧密,结构完整,稳定度高的产业链和产业网。

四、注重环保,坚持合理利用

白城市有世界A 级湿地向海自然保护区,还有莫莫格自然保护区,因此保护责任大于开发。白城市又是吉林省西部生态屏障,“三北”防护林重点建设地区之一。因此只有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开发,才是本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具体措施:

1.必须保证向海、莫莫格的洁净用水。努力扩大其上游的水库蓄水能力,提高河流上游森林覆盖率,保证向海、莫莫格湿地的常年用水。

2.大力发展舍饲畜牧业,在水源较好地区建立“草库伦”。这有利于草原恢复,提高牲畜出栏率、商品率,降低蒸发量。增加水保能力,利于生态建设。

3积极引种适合本地区条件的速生丰产的饲草和叶、茎等可做饲料的耐旱树种。如燕麦、墨西哥玉米、紫花苜蓿、槐树等饲草作物和树种的引种,可以在不增加耕地的前提下增加饲草来源和总量,减轻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压力,在发展的同时逐步改善环境。

4.合理发展生态旅游业。白城市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世界A级湿地——向海自然保护区,这里有湖泊水域、蒲草苇荡、沼泽草原、沙丘黄榆等多样性原始生态景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莫莫格,是世界珍禽丹顶鹤和多种鸟类的繁殖地,各种生物区系互相渗透,构成了奇特的生态环境。湖泊泡泽密布,江河纵横期间,草原肥美丰饶,加上恬静的农家生活、豪放的蒙古族风情,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随着人口的增长,资源消耗速率的加大,环境负荷的不断加重,社会越来越重视环境的恢复和建设,通过生态旅游,可以使旅游者在游览、观光的同时,亲身体验良好的生态环境给人们带来的益处,同时会更好地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旅游资源条件评估研究 篇4

红树林是广泛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也是至今世界上少数几个物种最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之一,生物资源量非常丰富,其不仅是重要的候鸟越冬场和迁徙中转站,更具有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的功能,被誉为“海岸卫士”。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洋旅游和生态旅游的的快速发展,红树林生态系统成为海洋生态旅游开发热点资源之一,我国绝大多数已设立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都已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旅游开发。然而,由于对红树林生态旅游资源价值的认识不足,部分红树林旅游区在开发过程中出现急功近利和“重收益、轻保护”的现象,导致珍贵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应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对红树林生态旅游资源价值进行有效评估,为其开发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已成为红树林生态旅游开发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条件价值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是旅游资源价值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通过构造一个假想市场,调查人们对生态环境变化的支付意愿和受偿意愿,对人们非市场物品的偏好进行货币估值,特别适合用于对森林、湿地等具有较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价值评估[1]。该评估方法于1963年被Davis首次应用于评估美国缅因州一处林地宿营、狩猎的娱乐价值,此后逐渐被广泛应用于自然旅游地、狩猎、美学效益及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价值评估[2]。自上世纪90年代被引入我国之后,薛达元[3]、徐中民[4]、刘亚萍[5]、辛琨[6]、李洪波[7]、赵天瑶[8]等众多学者利用该方法分别对森林、湿地、草原、农业生态景观等生态旅游资源价值进行了评估研究,为各种类型生态系统的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本研究采用条件价值法对湛江特呈岛红树林生态系统进行旅游资源价值评估,旨在正确认识和评估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休闲旅游价值,为政府制定生态保护政策,科学合理地开发和保护红树林生态旅游资源,促进红树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1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特呈岛是湛江湾内的一个小岛,总面积约3.6km2,是首批国家级海洋公园。特呈岛东南岸线分布有大片原生红树林,总面积约700多亩,树种有白骨壤、桐花、红海榄、木榄、秋茄、海芒果等,红树林是特呈岛最重要的生态旅游资源,其中的白骨壤古树因其独特的形态和古老性,被誉为中国最古老、最漂亮的盆景式红树林古树群,是极其珍稀的生态旅游资源,已被纳入湛江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范围。特呈岛红树林是湛江旅游开发最早、市民最为熟悉的红树林群落,目前年吸引游客近百万人次。但由于开发过程中注重经济收益而相对忽视资源保护,特呈岛红树林受到较为严重的破坏,垃圾围树现象严重,大量珍惜的白骨壤红树林死亡,亟待加强保护。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设计遵循NOAA相关设计原则[9],在借鉴其它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实际,设计了特呈岛红树林生态旅游资源CVM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特呈岛红树林的介绍及相关背景资料;②被调查者的基本经济社会特征;③被调查者对红树林的认知程度及环保意识;④被调查者对特呈岛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支付意愿。

1.2.2 调查过程

问卷调查的时间为2015年4-5月,调查员经过培训之后,采用面对面访谈的方式,利用周末时间在湛江市的霞山、赤坎、开发区、麻章、坡头等辖区内的公共休闲场所(公园、广场等)对市民进行访问,问卷当场回收。调查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45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438份,有效率97.3%。

1.2.3 计算方法

为便于同其它类型生态旅游资源已有评估结果的比较,本研究采用使用率最高的中位值计算方法,即选择累计频度为50%的支付额度作为特呈岛红树林的年人均WTP值,然后乘以合适人群的数量,即可得出特呈岛红树林生态旅游资源价值。同时,运用SPSS19.0,对WTP值与调查样本的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文化程度等基本特征进行相关系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调查样本社会经济特征分析

对438份有效调查问卷中的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职业、收入和文化程度等基本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调查对象的性别比例基本相当,年龄主要集中在25-55岁,属于具有一定收入和消费能力的群体,文化程度以高中至大学本科学历为主,占76.5%;月均收入集中在2000-5000元之间,职业则涵盖社会的各种类型,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2 调查对象的认知程度及支付意愿

调查显示,被调查对象对特呈岛红树林的认知程度较高,96.3%的受访者知道或听说过特呈岛红树林,83.6%的受访者曾经登岛观赏过特呈岛红树林,73.3%的受访者能够说出两种以上红树林在维护海洋及海洋生态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33.3%的受访者认为加强对特呈岛红树林群落的保护非常必要,62.6%的受访者认为必要,只有极少数人认为一般或不必要。

在支付意愿方面,58.2%的受访者选择“愿意支付”,41.8%的人选择“不愿意支付”,在回答“不愿意支付的原因”时,60.1%的受访者认为红树林保护是政府和旅游开发者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因此拒绝支付;29.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收入偏低,没有能力支付;9.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没有从红树林保护和开发中受益,因此拒绝支付;其它原因拒绝支付的占1.1%。

2.3 支付意愿数据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有255位受访者表示愿意支付,最小支付意愿值为20元/年/人,最大支付意愿值为500元/年/人,支付意愿频率分布情况见表2。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累计相对频度中位数比绝对中位值更能反映大多数样本的支付意愿。因此,本研究以累计频度为50%的支付额度作为个人年均WTP值。根据累计频度分布表显示,最接近累计频度中位值的是62.35%,其所对应的支付值为100元/年/人。平均支付意愿(EWTP)则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获得:

其中,Fi为各支付额支付人数的分布频率;Pi为正的各支付额;n为正的支付额数量。通过计算可以得出,正支付意愿为74.89元,由于部分支付意愿为0,因此需要对正的支付意愿进行调整,将其乘以正支付意愿人数占全部支付意愿人数的比例,即可得出平均支付意愿值为43.59元。

2.4 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为揭示哪些因素对受访者的支付意愿产生决定性影响,本研究利用SPSS19.0软件对受访者的支付意愿和社会经济特征及是否参与过红树林旅游等各要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见表3)。分析结果表明,是否参与过红树林旅游与其支付意愿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即曾经到过红树林旅游区旅游的受访者的支付意愿更加强烈,反映出红树林的旅游经历及相关知识背景对人们的支付意愿产生重要影响,感受过红树林的生态美和神奇之处的人们更容易为红树林的保护支付额外的费用。同时,月收入和受教育程度也与支付意愿之间呈现较强的正相关,月收入和受教育程度越高,人们的支付意愿越强烈,支付价值也相对越大,这与我们的传统认知和一般消费理论是相一致的。而受访者的性别、年龄、职业等社会经济特征则与支付意愿相关程度较低。

2.5 特呈岛红树林生态旅游资源价值估算

通过计算受访者的平均支付意愿(43.59元),然后乘以特呈岛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范围总人口数,可得到总支付意愿,即特呈岛红树林生态旅游资源总价值。考虑到目前特呈岛红树林接待的游客主要来自湛江本地及广东省内,因此,本文分别选择2014年湛江市(721.24万)和广东省(10724万)的总人口数作为计算依据,可得到特呈岛红树林生态旅游资源价值分别为3.14亿元和46.75亿元。

3 结论

通过利用条件价值法对湛江特呈岛红树林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价值评估,可得到如下几点研究结论:

①基于湛江市内的问卷调查结果,人们对特呈岛红树林生态旅游资源的平均支付意愿为43.59元/年/人,保守选择湛江市总人口和广东省总人口进行计算,可得到特呈岛红树林生态旅游资源价值分别高达3.14亿和46.75亿元,反映出特呈岛红树林生态旅游资源价值巨大,其远远超过目前特呈岛红树林的旅游开发年均收入,适当放弃部分旅游经济收益,加强对特呈岛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可获得更多更可持续的社会总经济收益。研究结果同时也揭示出红树林生态旅游资源价值巨大,社会各界应对其加强保护,避免不合理的破坏性开发,为当代人及子孙后代保留下充足的生态资产。

②通过受访对象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受访对象的红树林旅游经历与支付意愿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拥有红树林旅游经历的人由于感受过红树林的生态美及神奇之处,学习了一些红树林在维护海洋及海岸带生态系统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的相关知识,因而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更为呈现出更为积极的支付意愿。这一研究结果启示我们:对红树林生态系统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是必要的,通过旅游开发,可让公众进入红树林的世界,感受红树林的美丽和神奇,学习红树林的相关知识,对提升公众参与红树林的保护意识和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旅游资源价值具有重要的作用。

③本研究揭示出红树林生态旅游资源价值巨大,可为红树林旅游开发的价格策略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特呈岛长期以来所实行的参观游览免费策略既不能有效反映资源价值,也为红树林的资源保护和修复带来一定难度。因此,建议特呈岛在不断完善相关旅游设施的基础上,可适当收取进岛旅游门票,既可为生态保护提供持续的资金来源,也能适当降低客流过大对红树林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特呈岛红树林在科普宣传方面还应进一步完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不但可以吸引游客,更能够提高游客对红树林的认知和保护意识,进而提升资源价值。

参考文献

[1]郑海霞,张陆彪,涂勤.金华江流域生态服务补偿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科学,2010,32(4):761-767.

[2]Davis RK.Recreation planning as an economic problem[J].Natural Resources Journal,1963(3):239-249.

[3]薛达元,包浩生,李文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非使用价值评估[J].中国环境科学,1999,19(3):247-252.

[4]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等.额济纳旗生态系统恢复的总经济价值评估[J].地理学报,2002,57(1):107-116.

[5]刘亚萍,金建湘,潘晓芳,等.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游憩价值——运用条件价值评价法和旅行费用法对武陵源风景区进行实证研究[J].生态学报,2006,26(11):3766-3773.

[6]辛琨,谭凤仪,黄玉山,等.香港米埔湿地生态功能价值估算[J].生态学报,2006,26(4):2020-2026.

[7]李洪波,李燕燕.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非使用性价值评估[J].生态学杂志,2010,29(8):1639-1645.

[8]赵天瑶,曹鹏,刘章勇,等.基于CVM的荆州市稻田生态系统的景观休闲旅游价值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4(3):498-503.

旅游资源条件评估研究 篇5

【关键词】粤北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

粤北山区位于广东的东西北部,包括梅州、河源、韶关、清远和云浮五个山区市,由于受制于地理、交通条件等不利因素影响,经济长期得不到发展处于欠发达状态。

发展山区经济,必须立足山区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健康、绿色、文化创意为特征,注重环境与经济相协调的绿色产业,是实现粤北山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就是依托山区的资源优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崛起,是绿色崛起,可持续发展的崛起,是粤北山区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条件和区位特点、资源要素拥有水平以及各方面的环境条件进行综合考虑的必然选择。

一、粤北山区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条件分析

粤北山区山清水秀、生态优良、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得天独厚的山水人文优势,是粤北山区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重要的特色资源。

1.生态环境优良,自然资源丰富

粤北山区的地形属典型丘陵山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奇特的地形地貌,孕育出个性鲜明的高山峡谷、河流湖泊、原始森林、溶洞温泉等奇特景观,八山一水一分田,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四季分明,土壤肥沃,物种资源丰富,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森林资源居广东省首位,是全国重点林区,韶关被誉为华南生物基因库。

粤北山区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资源。韶关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境内河流众多,水系发达,由于雨量充沛,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河源市素有“粤东宝库”之称。

2.独特优越的区位优势,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粤北山区位于广东的东西北部,是泛珠江三角经济圈中闽粤赣湘四省交界处,处于连接沿海内地、承接东西的枢纽位置,区位优势突出。

近年来,粤北山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交通枢纽优势逐步形成。

河源市是京九入粤第一市,又是广东省拥有铁路最长的市;韶关被称为广东的北大门,是中国北方及长江流域与华南沿海之间最重要的陆路通道,战略地位重要;梅州是地区铁路枢纽,广梅汕、梅坎(市)铁路交汇梅州,梅汕高铁在建;云浮是面向珠三角和沟通大西南的重要枢纽。

3.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

梅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红色苏区,叶帅故里。是我国汉族客家人最集中的聚居地,素有“世界客都”之称。客家民系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民俗风情,神奇的迁徙历史,被誉称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化石”、“生活中的古典”,在我国民俗史上占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和很高的研究。

韶关是广东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岭南有名重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韶关是广东省旅游资源最丰富、旅游文化品位最高的地区之一,拥有丹霞山、南华寺等世界级、国家级景区景点17处和省级及以下景区景点100多处。古称韶州,是“马坝人”的故乡,石峡文化的发祥地。

河源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个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客家古邑,全境五县一区皆为客家人聚居地,现有新石器遗址、唐代正相塔等历史遗迹,拥有万绿湖、桂山等风景名胜,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中国绿色明珠之称。

清远被称为”珠三角后花园“,先后被评为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卫生城市,并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漂流之乡、中国龙舟之乡、中国温泉之乡、中国奇洞之乡、中国英石之乡。

4.山区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健康服务、节能环保、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幸福导向型产业,引导转型升级的方向。山区各级政府围绕人民群众的幸福诉求,因地制宜地打造生态文化旅游的新兴产业体系。

梅州提出实施“一园两特带动一精”产业发展战略,其中“两特”就是要发展文化旅游特色区和特色宜居城乡,重点打造好“客家文化节、绿色文化、红色文化、养生文化、宗教文化、创意文化”六张品牌,全力加快绿色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的新梅州。

河源利用地处珠三角边缘的区位优势,融入“珠三角2小时生活圈”,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着力点,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

韶关突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把生态环境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注重节能减排和治污保洁,着力解决生态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快发展绿色现代产业和幸福导向型产业。

二、粤北山区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基本思路

1.着力培育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体系

粤北山区拥有丰富的绿色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围绕自身的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体系。一是培育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粤北山区拥有丰富的生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梅州、韶关、源源和清远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充分挖掘潜力、整合资源,加大政府政策的扶持力度和资金支持力度,改善周边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景区景点,重点完善好国家4A级旅游景区配套的设施建设,着力打造粤北山区“文化旅游长廊”。二是培育发展客家文化创意产业。粤北山区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客家文化资源,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厚重人文历史是培育客家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资源。山区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制定出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文化产业建设资金投入的力度,着力打造客家文化产业园,培育发展影视制作、音像出版、文化旅游、文化娱乐、艺术欣赏、婚庆服务等文化创意产业,把粤北山区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三是培育发展健康养生、度假、体育健身等休闲产业。粤北山区可利用优良的生态资源,打造健康养生园、体育产业园,大力培育和发展休闲产业,使粤北山区成为放松、休闲的好地方,人们自驾游和户外运动的目的地。四是培育发展发展精致高效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生产健康长寿食品,打造健康养生、长寿食品品牌。

2.着力打造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品牌

发展品牌经济的前提是建立产业品牌。粤北山区打造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品牌,必须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打造山区品牌特色。首先,山区各级政府和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产业的品牌建设,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了解产业品牌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地方特色资源的调研,把产业品牌建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通过科学论证,科学规划,提高产业品牌建设的可行性。其次,在政策上扶持产业品牌建设。产业要发展,政策是重要的推动力,要紧密围绕产业品牌建设,研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为产业的发展和品牌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再次,在文化上推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品牌建设。客家文化和苏区的红色文化都是品牌建设的特色资源,注入厚重的客家文化和苏区的红色文化,有利于提高产业品牌的品位,有利于增强产业品牌的影响力。最后,在传统产业发展上配套产业品牌建设。传统产业具有鲜明地域特点,是打造特色品牌,发展品牌经济最有价值的资源。近年来,梅州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品牌建设“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旅游品牌得到市场广泛认可,“世界客都”知名度进一步提高,推动了地方产业的振兴发展。

3.培育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一种难于模仿和不可替代的能力,是能产生持久性竞争优势的能力。核心竞争力如何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产业的发展,粤北山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首先要培育和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是强化集群发展。利用工业园区构筑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加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和统筹,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明显、结构优化、体系完整、环境友好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二是强化项目建设。粤北山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客家文化和苏区红色文化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些大项目、好项目来开发利用这些特色资源。着力打造客家文化产业和特色产业,通过项目的拉动作用,促成地方构建产业体系,通过项目的辐射作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三是成立粤北山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研究院,并以之为核心,加强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协作,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四是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加快发展以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旅游为导向、以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4.积极培育市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消费已不仅仅局限于衣食住行、吃饱穿暖,人们更多地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对健康养生、休闲旅游、文化体育等高层次的生活需求不断提高。粤北山区处于泛珠三角经济圈,接近珠三角城市群,消费市场广阔,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前景大有可为。因此,粤北山区根据产业发展布局,首先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尽可能满足人们群众对高品质生活需求,积极培育市场;其次是规范市场秩序,为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公平、良好的环境。当前,山区经济发展仍存在诚信缺失和无序竞争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正常市场秩序的建立,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规范市场,创造一个真正平等竞争的法律政策环境;再次是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建立和完善市场运作机制。为培育市场主体,应建立行业协会,制订行业管理办法和实施细节,为协会会员服务,保障会员合法权益,保障行业公平竞争和合作交流。

5.完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政策配套,建立产业推进制度。

首先,要完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政策配套,加大政策扶持,围绕投融资、项目用地、人才发展、环境建设等方面,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措施,积极争取国家对红色苏区的政策支持,加快产业发展;其次,梳理和完善现有扶持政策,加快制定新的政策措施,在财税、金融、土地等重点领域构建支持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较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再次,加强产业发展的跟踪、统计、分析,结合幸福广东指标体系,制定考核激励办法,组织开展考核评价工作。指导各地出台考核激励办法开展考核评价工作。

6.依托地方院校,积极为产业的发展培养、引进合适人才

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人才是关键。一方面依托地方高校培养专业人才,加强高校与政府和企业的合作,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创新人才观念,为山区吸引、引进、留住人才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山区各级政府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增强做好山区吸引、引进、留住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建立健全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以更开放的机制、更灵活的政策、更宽松的环境吸引人才、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为人才引进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

参考文献:

[1]饶佳宁.梅州市主导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 山东纺织经济2014.1 76-79.

[2]饶佳宁.绿色崛起下粤北山区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绿色科技[J]2016.4 217-219.

[3]孙博.客家文化与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001-011.

[4]饶佳宁.粤北山区发展绿色物流的对策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2(1)70-71.

[5]饶佳宁.广东山区发展现代物流的机遇和挑战「J」商业经济文荟 2005(6)43-45.

作者简介:

旅游资源条件评估研究 篇6

本文旨在探索做好旅游资源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前期准备的有效途径, 解决机制构建的基础条件问题。论文从四个方面归纳了机制构建的前期基础, 首先需要从上至下的形成涵盖政府主管机构、政府其他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机构的组织基础;其次建立全方位的制度基础, 包括生态补偿经济制度、管理制度、法律制度、社会制度和补偿资金管理制度;再次需要具备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必要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最后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补偿机制的网络平台, 促进生态旅游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 为建立合理完善的旅游资源生态补偿机制和保证机制的长效稳定运行奠定坚实基础。

一、机制构建的组织制度基础分析

1、组织基础

建立旅游资源的生态补偿机制, 加强生态建设和生态资源环境保护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的一个长期持续的战略部署, 因此, 应从上至下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拟定相关政策法规等, 并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在我国, 生态补偿的相关活动由国务院所属的环境保护部统调, 由其下设机关自然生态保护司 (生物多样性保护办公室, 国家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 主理, 并交由内设机构综合处、生态功能保护处、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处分管各项具体事务。

(1) 政府主管机构。除中央政府外, 各级省、市、州 (区) 政府应成立独立的组织机构, 加强环境保护综合管理,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规划, 制定标准和技术规范, 加强对旅游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相关工作的组织领导, 并建立评估检测、考核和责任追究等监督协调保障机构。

(2) 政府其他相关部门。各级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海洋、发改、环保、经贸、科技、财政、建设、统计、物价等部门和单位要依据职责分工, 密切配合, 做好旅游资源生态补偿的相关工作。

(3) 社会组织机构。生态学会、科研机构、研究中心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间形成合理分工、相互服务、相互支持新型合作发展的组织格局, 共同推进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妥善处理旅游资源区管理与当地经济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支持生态薄弱的地区加强生态资源环境的保护。

2、制度基础

旅游资源的生态补偿机制是一个复杂综合的运行体系, 需要多部门相互配合, 依据经济、管理、法律和社会政策的内在逻辑关系, 构建完整的旅游资源生态补偿制度体系。

(1) 生态补偿经济制度。主要解决生态补偿的核心问题———生态补偿资金的筹集, 需要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生态补偿费制度、生态税制度和生态补偿基金制度进行设计和完善。

(2) 生态补偿资金管理制度。要求程序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遵循分级审批、层层把关和资金跟踪检查程序, 形成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反馈的管理控制体系, 可以包括生态补偿资金规划管理制度、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和效果评价制度三个方面。

(3) 生态补偿管理制度。涉及生态补偿管理机构的设置、权限的分配、职责范围的划分、各相关机构的运行和协调, 需要涵盖科学合理的信息通报、联合磋商以及纠纷处理等相关制度。

(4) 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国家及各地区需要健全生态补偿的相关立法、补偿法律责任制度、补偿救济制度和执法监督管理制度, 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制度和行为体系。

(5) 生态补偿社会制度。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局面下, 寻求的一种新的旅游资源生态补偿的制度手段, 包括发动公众的自觉参与, 完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表达机制, 加强生态补偿的宣传教育和扶植绿色社团等。

二、机制构建的技术和网络平台准备分析

1、技术准备

积极发展科学技术, 提高重点产业的技术水平, 是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要特别发展对旅游产业升级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 以及能够推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配套技术。

首先要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技术支撑, 针对旅游资源生态补偿的重点和难点, 加强补偿标准确定的技术方法的研发和集成, 推进生态旅游资源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生态补偿主体识别, 以及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补偿效果评价等方面的技术发展, 加大全方位开展规划设计、技术指导和科技培训等服务力度, 使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技术推广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验收。

其次还要加强生态补偿相关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 加强科研管理等专业人员培训, 建立生态旅游资源分布数据库, 建立卫星遥感监测和地面监测相结合的生态补偿区内资源和环境监测系统, 吸收有关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成立生态补偿科技支撑专家组, 以技术承包、技术合作、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旅游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落实。

2、网络平台准备

旅游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的网络平台准备是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 对补偿的基本要素进行资源上的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 促进生态旅游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 强化生态补偿服务供给, 降低生态补偿机制运行成本, 提供开放高效的服务和保障体系, 促进旅游生态环境改善。

(1) 建立资源信息共享数据库。网络平台可以整合和完善稀有动植物资源库、生物标本资源库和种质资源库等, 汇集各类信息进行规模化的整理加工, 并提供资源数据、补偿服务、社会和政务等信息, 形成区域科学数据分级分类共享和信息服务资源中心。

(2) 提供生态补偿一站式服务。网络平台可以提供生态补偿主客体的个性化服务, 转让生态服务价值等专业性的中介服务, 补偿额度数字参考咨询服务, 补偿信息的发布和检索服务等, 并将补偿交易等信息在统一的界面上进行展现, 形成旅游资源生态补偿一站式的网络服务平台。

(3) 促进区域资源紧密联系。网络平台应以旅游资源生态补偿信息共享为核心, 打破部门之间、地域之间、行业之间、军民之间、产学研之间资源分散、封闭和垄断的状况, 激活区域内存量旅游资源, 有效调控增量资源, 在保证生态服务功能稳定和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生态旅游资源的潜能。

三、小结

各地区可以根据生态旅游资源特点, 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 加强统一规划, 把握重点, 突出特色, 采取试点、示范的方式, 分步骤、分阶段积极稳妥地推进旅游资源生态补偿机制基础条件的建设, 并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建立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的同时, 重点整合重组有基础的、有突破带动作用的补偿技术资源, 重点支持有利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旅游资源开发, 充分调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行业协会、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 遵循生态旅游资源有序开发和市场经济规律,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 搭建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基础条件平台, 以有效改善生态旅游环境, 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为旅游资源生态建设的长远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注:基金项目:贵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创新项目资助, 项目编号:校研人文2011047;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2011年规划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孙根紧、何婧:中国生态补偿研究综述[J].商业时代, 2011 (1) .

[2]李文华、井村秀文:生态补偿机制课题组报告[EB/OL].http://www.cfen.com.cn/web/meyw/2010-07/21/content_649053.htm.

[3]李宁、丁四保、王荣成、赵伟:我国实践区际生态补偿机制的困境与措施研究[J].人文地理, 2010 (1) .

[4]SUSANA T.Manuela Sacramento Tourism and Strategic Competition in the Air Transport Industry[J].Advances in Tourism Economics, 2009.

[5]孔凡斌:中国生态补偿机制理论、实践与政策设计[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0.

旅游资源条件评估研究 篇7

21世纪以来, 由于内陆地区人口增长和生活环境的恶化, 沿海地带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地理位置, 已成为国际开发和竞争的重点对象。这也导致了人类对海洋资源需求的急剧增长, 人们不断提高向沿海地带迁徙的速度, 沿海城市规模日益扩大。涉海经济产业特别是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 使得滨海旅游资源面临巨大的生态与环境胁迫, 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资源的长期供给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目前我国许多沿海地区发生了滨海旅游资源保护力度不足、开发水平低、开发举措不当等问题, 滨海旅游资源的退化趋势日益加剧, 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也使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考验。连云港作为江苏省重要的海滨城市, 拥有花果山、孔望山、大沙湾海滨浴场等众多知名滨海旅游资源, 对其进行价值评估, 为长期有效利用滨海旅游资源提供战略支持和具体对策, 使滨海旅游资源得到有序开发利用。

二、数据获取

本文通过对连云港市主要旅游景点游客以及我校在校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方式, 获得外来游客各项支出、旅行时间、客流量、客源市场以及游客基本社会经济特征等数据。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常用格式有开放性问题格式、封闭性问题格式、投标博弈式以及支付卡式, 本文鉴于预期数据目标的多样性, 在涉及社会学人口经济特征的相关题目中选择开放性问题格式和封闭性问题格式相结合的方式设计调查问卷, 在支付意愿相关的题目中则采用支付卡式设计问题。

其次进行实地调查。预调查是通过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以及我国2014年年鉴、江苏省2014年统计年鉴获得我国目前人口数量、居民消费水平、各省市年度旅游客流量等信息。正式调查则是通过实地调查得到更为直接具体的数据。由于时间精力等问题, 笔者仅在连云港滨海旅游旺季开展了三次调查, 由于没有对淡季再次调查, 在结果上或许存在些许误差。

再次对数据有效性进行处理。收集好数据之后对各方面的具体信息进行整合与汇总, 剔除收回调查问卷中一些无效问卷和极端数据值, 最大限度地减少误差。

三、连云港滨海旅游资源的使用价值评估

(一) 计算旅游率

根据实地调查获得的一手数据, 将旅游者按出发地不同划为几个小区, 本文出发小区的划分是以行政区划为单位。因为旅游者来自全国各地, 并且有一些境外游客, 为降低问题的处理难度, 本文将连云港市客源市场出发小区划分为以下四个:连云港市、江苏省除连云港市外的其他地级市、我国除江苏省外的其他省 (直辖市、自治区) 、境外地区 (中国香港、日、韩以及欧洲主要发达国家) ①, 在本文中, 分别以A、B、C、D来表示这四个出发区。计算得出的各小区旅游率如表1所示。

注:各小区总人口数量统计分别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江苏省统计局网站。

(二) 游客旅游总支出

计算游客的旅行总支出是计算连云港滨海旅游资源价值的重要部分。游客的旅行总支出包括:

1.交通费:当使用私家车时, 交通费主要包括汽油费、停车费和折旧费。

2.餐饮费:无论是家中自带、就地购买还是二者相结合的方式, 餐饮费均指消耗食品的即时市场价格。

3.住宿费:住宿的实际资金花费。

4.门票和设施使用费:包括门票、特殊景点的入场券、各种娱乐游憩设施的使用费等与该旅游有关的票券费用。

5.纪念品费用:购买旅游娱乐或者土特产所产生的费用。

6.时间价值:游客花费时间旅游不按照正常工作日进行工作而失去的部分工资额, 这是一种机会成本, 能够采取货币化计量。旅游时间包括旅途所需时间和在景点内游玩的时间总和:

计算出的连云港市主要客源地小区游客旅游费用总支出, 如表2所示:

注:上述城镇居民就业人口平均工资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和商务部网站。

通过表2可以看出, 连云港市主要客源地小区游客旅游费用总支出= (消费者实际支出+旅游时间价值) *游客量=321.6亿元

(三) 建立连云港客源市场各小区旅游率与游客总支出的回归模型

表3列出了连云港客源市场各小区旅游率、实际支出以及人均消费总支出的相关数据。

应用SPSS 19.0软件, 选取不同模型对旅游率和游客总支出作出回归分析, 得到表4。

根据表4可知, 在10个模型中, 倒数模型相关系数较高, F检验值最高, 显著水平达0.019, 符合标准, 从数学上来说是最佳模型。公式如下:

式中, y为旅游率, x为人均消费总支出。

(四) 建立旅游人次与追加费用的回归模型

1.求追加费用变动时的旅游人次

设追加200元为一档, 代入公式 (1) 算出各客源地小区追加费用变动时的旅游人次, 汇总各小区合计旅游人次。由表5可以看出追加费用的不断增加将会引起游客的消费者支出增加, 从而游客量逐渐减少。追加费用追加到3400元时, 各小区前往连云港旅游的人数都将趋近于0, 追加费用达到3600元时, 已无人前来连云港 (在实际生活中, 即使费用增加很高, 游客数量也不可能绝对为零) 。追加费用与其变动时的旅游人次关系见表5:

2.追加费用和旅游人次进行回归分析

对表5得到的追加费用和旅游人次的数据关系, 借助SPSS19.0软件通过多模型作出回归分析, 得到表6。

根据表6可以看出, 在10个模型中复合模型、增长模型、指数模型、Logistic模型相关系数较高, F检验值最高, 显著水平达0.000, 在标准范围之内, 从数学上来说均为最佳模型。但根据相关文献表述, 在旅游资源价值评估过程中, 增长模型相对较符合本问题的实际, 因此, 本文将选择增长模型, 公式如下:

式中, y为旅游人次, x为追加费用。

(五) 计算消费者剩余

由微积分的相关知识, 消费者剩余为追加费用和旅游人次的曲线下的面积, 所以可得消费者剩余为:

(六) 计算连云港滨海旅游资源总使用价值

式中, V表示景区旅游总使用价值;C表示游客旅行总支出;CS表示消费者剩余。

综上可得连云港市滨海旅游资源总使用价值为:

四、连云港滨海旅游资源的非使用价值评估

根据意愿调查法的原理, 非使用价值=总支付意愿值, 所以本部分通过研究调查问卷所汇总的数据确定样本支付意愿率, 根据连云港滨海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国家城镇总人口*样本支付意愿值*支付意愿率, 以求得最终支付意愿值。

(一) 支付意愿率

通过对回收的196份有效问卷进行汇总分析, 发现有68份愿意支付一定的费用作为连云港市旅游自然资源保护资金, 128份则对此予以怀疑。这表明, 对连云港市滨海旅游资源的永续存在, 本次样本调查人员的支付意愿率为35%, 小于拒绝支付意愿率。

(二) 无支付意愿原因

在无支付意愿的128份问卷中, 52%的人认为保护自然旅游资源, 国家应该有相应的税收支出, 专门对全国范围内自然资源进行保护;21%的人选择了连云港市旅游资源开发得很好, 不需要生态保护基金, 因为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 连云港海域滨海旅游资源远未达到过度开发的程度, 部分人员对未来仍保有良好的预期, 所以暂时不用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于其中;还有14%的游客认为连云港市景区门票收入足以维护其资源长久发展, 不需要再另外设置专项基金进行维护运作。连云港市几家主要旅游景区在当前市场化运作的情况下, 完全可以达到收支平衡并结余部分资金以维护景区资源。此外, 景区负责人为了长久利益的获取, 也会注重环境保护与资源维护, 以实现预期收益的最大化与长期性。还有13%的游客选择“其他”原因, 在具体咨询过程中, 有游客表示个人收入有限, 无多余能力支付;有游客担心所支付的费用不能切实用于连云港滨海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还有部分游客认为本人离连云港较远, 保护连云港滨海旅游资源与其没有切身利益关系。以上无支付意愿的原因表明, 若景区和政府携手构建透明、公开的生态保护基金组织, 确保物尽其用, 用有所值, 提高居民个人收入水平, 那么就会有较多的人对维护连云港滨海资源的永续存在有支付意愿, 连云港滨海旅游资源的价值也会相应提高。

(三) 意愿支付金额

在有支付意愿的群体中, 有42人愿意支付10元左右的金额来支持连云港滨海旅游资源的永续存在, 有19人愿意支付20元, 6人愿意支付50元, 仅有1人意愿支付金额在100元或100元以上。

通过对调查所得数据的分析处理, 计算得出游客对连云港滨海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支付意愿的平均金额为17.7元/人。

本文以2013年末全国城镇人口数73111万人为总人口样本, 支付意愿率为35%, 计算得出连云港市滨海旅游资源的非使用价值为:73111万人×35%×17.7元=452922.65万元。

五、连云港滨海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结果

根据前述计算结果可知:

通过查阅《2014年江苏省年鉴》可知, 连云港市2014年国内旅游总收入257.25亿元, 外汇收入约为1668万美元, 折合人民币1.0336亿元, 所以2014年连云港市旅游总收入约为258.28亿元, 相较于本文所求得的使用价值与非使用价值的综合价值, 通过门票收入和其他收费获取的表面经济价值远低于连云港市滨海旅游资源的价值, 所以, 对连云港滨海旅游资源的利用应该以此为基础, 设立长远发展目标,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着力于在保护环境与发展生态经济之间寻求一种平衡点。

六、提升连云港滨海旅游资源价值的建议

(一) 加强对外营销, 形成品牌效应

连云港市近年来主打“主攻苏、锡、常, 抢占宁、镇、扬”的旅游营销宣传口号, 然而通过笔者的切身体验, 苏中、苏南地区无论是常见宣传牌还是高速公路广告位基本没有关于连云港滨海旅游的营销广告。在当今社会, 休闲旅游受消费者个人主观意愿影响较大, 而品牌的感情影响和促销的激励效应则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消费者的旅游出行选择。因此, 连云港市应加大对滨海旅游资源的推广力度, 做实营销宣传, 打造滨海旅游的品牌效应。

(二) 整合旅游资源, 完善基础设施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 外地游客在连云港旅游时间多为1~2天, 以景区带动产业发展, 增加游客在连云港停留时间, 通过构建方便的交通和旅游线路来连接每一个景区, 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 提高连云港客流量。另外, 要加强城市内部城区规划和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完善景区附近基础设施建设, 切实为游客提供便利快捷的服务, 提升游客观赏质量, 形成游客口碑宣传效应。

(三) 加大资金投入, 保护旅游资源

连云港市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浓厚, 但长期过度开发利用资源不利于自然资源永续存在与发展。今后应在合理开发滨海旅游资源的基础上, 加大保护力度, 加强保护措施, 增加资金投入, 避免以往世代相传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恶性循环成为资源保护的杀手。道路配套设施完善、开发相关产业、提供税收支持等, 切实在全市营造保护滨海旅游环境, 人人有责的氛围, 让更多的人走进连云港、了解连云港, 共享大自然的馈赠。开发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纪念品相结合, 建议借助独特的生产工艺, 既能够形成独立的旅游纪念品创新体系, 也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旅游纪念品市场特色产品稀缺的不合理格局, 有利于形成连云港特色, 从而达到带动旅游经济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双重效果。

(四) 制定合理政策, 促进持续发展

市政府应尽快出台《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的相关配套实施细则、《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奖励暂行办法》等政策, 切实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的方针, 加大在财税、投融资、土地、生态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挖掘连云港滨海旅游的品牌与内涵, 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 先行先试, 不断推进旅游综合改革和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力争早日将连云港建成国际旅游胜地, 以此带动连云港滨海旅游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喻燕.旅游资源总价值货币化估算研究——黄山风景区实证[J].旅游科学, 2010, (05) :64-71.

[2]王文姬, 李洁.连云港市旅游客源市场现状分析[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02) :16-18.

[3]张春慧.地质公园旅游资源价值评估实证研究——以漳县贵清山为例[D].兰州:兰州大学, 2008.

[4]艾晓荣, 张华, 王方雄.海岸带资源价值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2, (07) :11-16.

[5]易婷婷.湘西自治州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D].吉首:吉首大学, 2013.

[6]成程, 肖燚, 欧阳志云, 饶恩明.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自然景观价值评估[J].生态学报, 2013, 33 (3) :0771-0779.

[7]董雪旺, 张捷, 张锦河.旅行费用法在旅游资源价值评估中的若干问题述评[J].自然资源学报, 2011, (11) :10-19.

[8]连云港年鉴[Z].连云港:连云港市统计局, 2013.

[9]中国统计年鉴2014[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4.

[10]中国旅游年鉴2014[Z].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4.

旅游资源条件评估研究 篇8

关键词:集体林权制度;森林资源;资产评估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2—0042—02

一、集体林权改革背景下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研究现状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我国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是继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改革的拓展与延伸,近年来引起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学界学者的广泛关注,主要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与问题、集体林权制度变迁研究、集体林权政策与法律制度研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户的收入变化和行为变化等方面展开研究。但大多数研究具有官方背景或以官方性资料为依据,赞誉多于问题,对问题的研究也较为笼统和浅显。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与完善需要大量的实证研究作为支撑,一些国际研究机构和国内学者已开始致力于相关研究。

而对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的森林资源评估制度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根据相关的文献资料和有关的调查报告,上述所有学者和政府官员所探讨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建议和可行性措施中,都提到要建立林权评估机构、完善森林资源评估制度、完善林木流转市场等与森林资源评估制度相关的建议,但是具体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出现了那些不适应现在发展的问题,应该如何改进,就没有详细的调研报告来阐述。

随着我国南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开展以及国有林产权试点改革的开展,我国的森林资源评估活动才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我国1996年发布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规范》是相关部门进行森林资源评估的主要依据。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出现森林资源有偿转让、出资联营、股份制合作等多种经营形式,森林资源资产交易日趋频繁。为促进森林资源的流转,保障森林资源转让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规范开展森林资源评估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我国的森林资源评估工作起步较晚,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建立一个适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森林资源评估标准显得十分的急迫。

而目前,我国针对森林资源评估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方法研究。主要研究现在一些评估方法的创新和灵活应用,以及新型评估方法的适用条件。代表人物为王兆君(东北林业大学)、景谦平(中国林业科学研究所)。

2.森林资源评估管理和现状的问题研究。主要是对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建议。代表人物王宏伟(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林志斌(黑龙江省林业厅森林经营总站)、陶仁川(四川林业厅)。

3.区域性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研究。主要是针对某区域某种特殊的森林资源,分析该区域森林资源评估存在的问题。代表人物为刘豪(西南林学院)、周兆喜(吉林省林业调查規划院)。

总结我国针对森林资源评估问题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性不强、偏重于理论、实践性不强”。更为值得一提的是,针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背景下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研究较少,几乎为空白。

二、完善集体林权改革背景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建议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认为,由于森林资源的特殊性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特殊性(双重特殊性),导致起步较晚的宽泛性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并不能完全适应当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因而成为影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此基础上,本文前期通过对二手资料的搜集,对2003—2008年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进行实证研究,认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背景下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特殊性。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与一般资产评估不一样,它是一种动态的、市场化的社会经济活动。森林资源资产作为一种能带来收益的商品,其本身的价值量是由特定时期创造该资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它的货币表现形式为价格,却要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等客观因素所影响。因此,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条件对某一森林资源资产进行评估的结果与其价值量不可能完全相符。森林资源资产的评估是为特定的目的服务的。同样的森林资源资产因评估的目的不同,所采纳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就可能不同,所得的结果也就不同。在某种意义上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结论只能是一种判断性意见。通常是建立在外部环境,按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而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它会随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这构成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特殊性质。

2.针对集体林的森林资源评估的“双重特殊性”,对针对集体林评估的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适当地进行放宽条件,可以考虑在基层林业工作者中选一批经验丰富的“老林业”充当评估员的角色。目前,我国2006年12月25日财政部、国家林业局(财企[2006]529号)《关于印发〈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是林业行业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核心性法规,其中,对我国林业行业涉及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人员做出原则性规定。目前主要有两种,一是注册评估师,二是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家。前者需要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考试,后者由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和国家林业局共同审批,并下发由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和国家林业局共同盖章的专家资质证书。

而对集体林权评估这个特殊的森林资源,一般都处于偏远的地方或者深山,对集体林权的森林资源进行评估需要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如果严格按照通知要求的话,一是当前我国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人员远远不能满足现在评估的需求,二是在评估时要考虑很多专业评估员不所知的地方因素,①因而可以考虑在基层林业工作者中选一批经验丰富的“老林业”充当评估员的角色。

3.确定评估费用的合理标准和优惠政策。集体林权改革把集体林分权到户后,分是前提,合是方向,这样才能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分权到户后,流转的前提就是对林地和林木进行合理的评估。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林农,尤其是林业收入所占家庭收入比重较小和林地地处僻远地区的,特别渴望林地流转,但是过高的林地评估费用使经营的林地流转,按0.6%收取评估费,对100万元及其以上价值的林地,按2.5%来收取(见下表);森林评估费堪比房地产评估费用,经营者要负担额外高的评估费,这成为导致林地流转不畅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在集体林权流转的时候对特殊地区、特殊的林地可以考虑一定收费优惠。

目前的森林资产评估收费执行国家物价局、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资产评估收费管理暂行办法》(价费字[1992]625号文)和国有资产管理局《关于规范资产评估收费问题的意见》(国资办发[1997]53号文件)。具体收费(如下表):

上一篇:民事虚假诉讼下一篇:水资源保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