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现状

2024-10-16

旅游资源现状(共12篇)

旅游资源现状 篇1

摘要:西安的农村旅游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正在不断地推进,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闲的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情况, 找出其发展中的特点及问题, 并针对问题基础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使其发展走上正规化的道路。

关键词:乡村旅游资源,调研,西安农村旅游业

0 引言

20世纪的90年代, 西安乡村旅游业开始出现。在21世纪以前, 西安的农村旅游业大部分是建立在自然基础上的旅游业。21世纪以后, 西安的农村旅游业发展开始转向农家乐的形式, 农家乐的出现给农村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 郊县的旅游业发展的迅速, 发展旅游业的乡村也在大量的出现。我国的国家旅游局也积极的响应这样的旅游形式, 提出了中国乡村旅游年的口号, 积极的为新农村的建设贡献力量, 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推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西安政府也对农村旅游做出了相应的指示, 大力发展西安的农村旅游事业, 逐渐的把农村旅游业推向正规。

西安共有九个区四个县, 其中涉及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有六个区四个县, 发展的比较好的地方有五个地方, 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在西安就有四个, 在西安市的农村大多数的乡镇有乡村旅游项目, 旅游业带来的收入已经超过了2.4亿, 成为了这些乡村的主要收入来源, 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带动了西安经济的发展, 为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效益, 随着宣传的不断增加, 西安市民也开始选择乡村旅游, 在闲暇的时候一起到乡村体验生活, 既能让自己身心愉悦也能为农民带来一定的收入。本文通过对西安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调查, 找出其发展特点及不足, 为更好地进行乡村旅游业的不断发展。

1 西安乡村旅游资源界定

在西安的农村范围内, 凡是能被当做景点或是景点资源的事物都可以成为乡村旅游资源, 但这些景点或是景点资源要有一定的吸引力, 不管是村民还是游客都能从这里得到一定的知识, 或是旅游资源能够带来一定的乐趣。乡村旅游资源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既可以是具体的景物, 也可以是抽象的民俗风情[1]。西安的乡村旅游资源具体的包括了西安乡镇的相关民俗风情, 相关的农业场景以及农民的生活样子, 当然还会有带有农村特点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2 西安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随着国家对乡村旅游的重视, 乡村旅游得到了大力的发展, 并且与风景名胜区、城市旅游是可以并称的旅游业。乡村旅游业带有自己的特色, 但是在资源的选择方面还是跟另外的两种有共同点的。所以, 西安市在对乡村旅游资源的选择时, 参考的标准是《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通过对不同地方的旅游资源的实地考察, 进行了相应景点的分类, 制定了一定的等级表。如表1所示。

3 西安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特点及问题

在实地的考察过程中, 对考察的数据进行分析, 可以得知, 西安农村旅游目前开大的特征为:

3.1 最显著的特点是, 离城市近、离景点近且路途比较近。

大部分的西安乡村旅游的地点大多是在西安市的城郊, 并且根据著名景点的分布而分布, 且在交通比较便利的地方, 这几个地方集中了大部分的农村旅游点。

3.2 在功能分区的方面也是存在一定的规模。

森林公园主要是分布在秦岭北麓附近的, 周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多以“农家乐”形式出现;果林和农业生态园主要是在平原地带多见;以水为主体的旅游景点则是分布在西安的各条河附近。

3.3 在经营类型上也形成了一定的模式, 主要的模式有森林公园, 农业生态园、瓜果基地、水上娱乐项目、农家乐以及经营小型的农场等类型。

与发展速度较快、数量较多等特点相比, 随之而来的问题则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从全局角度来说, 没有标准的管理制度, 也没有政府政策的支持。基本上西安市的农村旅游业是比较自由发展的, 缺乏一定的规划, 并且在农业旅游建设项目上存在着严重的重复现象, 开发也不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 使得乡村旅游点的空间分布比较的不合理, 各郊县重复建设和开发, 特色不够鲜明。

2) 比较突出的是供需矛盾的产生。随着国家对节假日的规模, 越来越多的市民会选择在假节日进行短途旅游, 因此对农村旅游的需求不断地增加, 而农村旅游的景点却没有因此而增加, 现存的旅游是不能满足市民的出行要求的, 产品的供应也打不到要求。

3) 乡村旅游的相关产品和项目在质量方面一直存在问题。高质量在农村旅游业中是比较少见的, 乡村旅游的项目相对的单一, 大部分的活动不是观光就是采摘或是吃饭, 游客来过一次就不会再来了, 失去了游玩的兴趣。乡村旅游产品及项目可持续发展性较弱, 恶性竞争较为激烈。

4) 在农村旅游业的管理方面与其他的旅游业相比是存在较大的差距的, 并且乡村旅游业的工作人员的水平也是无法得到保障的。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乡村旅游业的相关工作人员多是景点当地的村民, 其经营管理水平、经营理念需要提升, 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标准化服务的规章制度较为贫乏。

5) 景区配套设施建设严重不足。西安市各乡村旅游景点 (区) 的交通情况, 景区的卫生情况以及人身安全的保障方面都是存在缺陷的, 要进行相应的政策管理, 政府应该尽快的解决卫生和安全方面的问题, 保障旅游的游客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 有一个健康舒适的旅游。

4 西安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认为在对西安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 为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应做到以下几点:

4.1 政府统一规划, 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

相关政府部门应在全局的角度对西安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规划建设, 避免无序开发以及重复建设。

4.2 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支持社区参与进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 尤其是公司+农户的方式, 比较好的适用于乡村旅游开发初期阶段使用, 激发农户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 带动服务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

4.3 加大力度进行不同形式的乡村旅游资源探索, 使得乡村提供的旅游项目有足够的吸引力, 并且能够让游客有足够的兴趣进行项目活动, 逐渐的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

4.4 政府部门、相关企业、社区协同合作, 及最大限度完善乡村旅游景区周边配套设施建设, 加大监管力度, 使其在卫生、安全保障各方面有所改善。

5 结语

西安是我国著名旅游城市, 西安发展乡村旅游的景点资源很多, 面向的市场也比较大, 在旅游市场上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可以为西安的带来经济的收益。乡村旅游业丰富了西安的旅游业, 为旅游也带了新的生机, 并且对农业的结构也有一定的调整作用, 解决了一大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 提高了弄明的收入, 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应积极开发西安乡村旅游资源, 取长补短, 在西安旅游业的发展中使乡村旅游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王云才, 郭焕成, 徐辉林.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40.

旅游资源现状 篇2

08 级资环1班 冯佳珺

学好:2008738

1[摘要]

早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初期,广大农村就依据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业旅游”活动。进入90年代,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游客需求呈多样化的趋势,人们更加注重亲身的体验和参与,很多“体验旅游”项目融人农业旅游项目之中,极大地丰富了农业旅游产品的内容。伴随新世纪的到来,人们更加注重绿色消费,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也逐渐与绿色、环保、健康、科技等主题紧密结合,更加注重项目的参与性、娱乐性和知识性。

2001年,国家旅游局为落实国发[2001] 9号文件,把推进农业旅游发展工作列为当年旅游工作要点,并通过对山东、江苏、浙江等省的调研形成了《农业旅游发展指导规范》,于年底公布了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候选名单,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候选名单的推出进一步推动了该项工作向广度和深度的发展。

[关键词]

农业旅游 可持续发展发展 意义 问题 对策

[正文]

一、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一样,是在巨大的社会需求的拉动下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与国内旅游的蓬勃发展相伴而生,尤其在近几年的“黄金周”旅游和居民的城市周边游中以“农家乐”为主的各种农业旅游项目深受广大游客的欢迎,呈现出勃勃生机。纵观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主要呈以下特点:

1.从需求角度看,我国农业旅游市场需求旺盛,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节假日出门旅游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据统计,2003年,我国旅游业虽然遭受“非典”的巨大影响,但国内旅游人次依然达到了8.7亿,国内旅游收入达到 3442亿元,出境旅游者也超过了2000万人次,而且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门旅游的会越来越多。近几年来,人们旅游消费的观念、消费方式正逐渐发生着变化,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更加注重亲身的体验、参与,尤其在“非典”以后,更加注重环境的要求,更渴望抛开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压力,走向自然、尽情放松自己,这种需求为广大农村蓬勃兴起的农业旅游项目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2.从供给角度看,我国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的资源类型多且开发成本较低

目前,我国农业旅游主要有观光型、休闲度假型、农事活动参与型、科普教育型、民俗文化型等多种形式,很多项目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广大游客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求新、求异、求知的心理诉求。如:山东枣庄峄城区的万亩石榴园、山亭区的万亩梨园、枣园,临沂的万亩板栗园、杏园等均利用果木林园发展观光旅游;北京昌平、怀柔、平谷等地利用当地农村闲置的房屋开办家庭旅馆、开展各种民俗旅游活动;河北秦皇岛、北京、上海等地利用当地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开展各种科技农业旅游活

动,既利用了当地闲置的资源,又有效降低了开发成本。

3.从地域分布看,农业旅游项目广布全国,主要分布在城市周边地区

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农业又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开展农业旅游的基础和条件。从目前开展农业旅游活动的地域分布看,我国大部分的农业旅游项目都依托城市居民这一重要客源市场,与开展城市周边游等项活动相结合,旅游形式也多为一日游、二日游等具有城市周边游性质的活动,并以城市为中心逐渐形成环城市旅游带。

4.从产品类型看,多以资源依托型为主,且类型丰富

从已推向市场的农业旅游产品的类型来看,有旅行社组织的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包价游形式,有当地农民提供的吃住游一体的小包价游形式;有参与、体验式的旅游项目,亦有观光游览式和度假休闲式的旅游活动。这些旅游活动和项目均利用其现有的生产经营活动资源和特色来展开。如有以采摘桃、梨、杏、苹果、橘子等水果和西红柿、黄瓜等蔬菜为主的采摘活动;有以养殖、种田、种树、钓鱼等为主的农事劳动活动;亦有以体验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各项活动等。

5.从消费档次看,以中低档次消费为主

由于农业旅游项目充分依托广大农村现有的农业生产资源和农村乡土文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与其他类型的旅游项目比较,农业旅游项目具有相对成本低、投资较少、经营灵活的特点,从所提供的旅游产品来看,价位则以中低档次为主,从消费的层次来看,也以中低档次的消费居多。

6.从发展阶段看,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虽然历经了从农民自发组织起来开展“农家乐”等旅游活动到各种农业园区的建设把农业与观光活动相结合,从农业旅游经营单位等客上门到主动促销宣传,从无序经营到通过政府整合资源、有组织地宣传推介等许多令人振奋的变化,但从游客出游的动机、消费档次以及项目开发建设的水平上看,我国的农业旅游发展尚没有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

二、我国农业旅游在发展中的意义

旅游农业是以旅游、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提高为目标,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深度挖掘与农业、农民、农村相关的文化内涵,把产品生产、动植物观赏、新品展示、农业体验、学习考察、休闲度假、娱乐购物、民风民俗以及游客参与融为一体的一种新型农业体系和高层次的文化消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它是农业和旅游业广度、深度以及内涵的拓展,是生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我国发展农业旅游无论从其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新的产业面的形成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充分利用了原有的农业产业资源和农村民俗文化资源,既减少了传统旅游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资源的消耗,又充分挖掘和利用了当地资源,实现了农业和旅游业之间产业链的延伸,不但有助于旅游业新产品的开发、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促进了农副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并通过旅游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其附加值,从而形成了一个更宽、更广的产业面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协调发展,一个成型的、推向市场的旅游产品,必然涉及到交通、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的诸方面,农业旅游的开展不但带动了农村道路的建设、运输业的发展、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的销售、餐饮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2.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加快了农民致富的步伐

广大农村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不但改变而且大大提高了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打破了原有资源和市场的束缚,实现了新的意义上的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从而解决了农民增收难的矛盾。

3.丰富了我国旅游产品的类型和内涵

我国广大农村几千年来形成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是我国古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农业旅游可资利用的最珍贵的旅游资源,同时也是我国旅游业在国际上最具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为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宝贵资源提供了可能。很多旅游项目通过深入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使旅游产品的类型不断增加、内涵不断丰富,也为游客出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4.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展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间接扩大了农村的就业面,另外,很多农民在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农家乐”项目,亦农亦旅,有效地解决了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促进了广大农村的社会繁荣和稳定。

5.促进了农村环境面貌的变化

良好的环境也是旅游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吸引游客,广大农村更加注重对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展,缩短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得到完善,环境卫生得到极大改观,更重要的是农民的市场意识增强了,观念得到了转变,自身的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6.进一步挖掘和保护了当地文化

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展,使广大农民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中的不可估量的价值,使当地农民更加注重对当地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使几千年来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所蕴含的古老文化、民风习俗得以传承和发扬。

7.有效缓解了“黄金周”各传统旅游景点的压力

由于农业旅游项目依托广大农村,为旅游业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旅游空间和领域,有效疏导了游客,缓解了“黄金周”期间各传统旅游景点的接待压力。

三、我国农业旅游现存的问题

我国的农业旅游的发展虽然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但目前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1.缺乏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

我国现有的农业旅游活动大多是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作用下,自发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各地的“农家乐”旅游项目其经营主体多为一家一户的农民,经营方式和经营内容也基本相似,无序竞争的情况比较严重,迫切需要通过统一的旅游规划来整合资源,形成规模,打出品牌。从目前我国农业旅游项目发展存在的问题看,应重点通过规划解决农业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乡村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如何突出农业旅游的乡村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如何加强统一的管理和开展营销活动等方面的问题。

2.管理体制混乱,阻碍了农业旅游的发展

目前我国对景区景点的管理涉及到建设、国土、林业、农业、水利、旅游、文化、宗教等多个部门,而农业旅游项目由于充分利用了农、林、牧、渔等传统产业资源和古村镇等文化资源,涉及的部门会更多,这些部门都会从各自功能性管理的角度提出不同的管理规章和标准,而这些管理规章和标准往往只考虑部门要求;不利于对农业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这就需要地方政府从落实“三农”政策的角度,协调各相关部门,以促进农业旅游的快速发展。

3.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和标准

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和标准,很多地方开展的农业旅游项目服务设施不健全、卫生不合格、安全有隐患、服务无标准,管理混乱无序,严重影响了农业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规范管理既包括了政府部门的直接管理,也包括了行业协会组织的间接服务和管理,只有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才能走上有序发展之路。从直接管理的角度看,开展农业旅游项目必须取得旅游、工商、卫生、安全等相关部门的许可,具备相应的条件才能接待游客;间接管理则是通过行业协会组织制定统一的服务规范和标准,并通过业务指导、会员培训、活动安排等工作,达到整合现有资源,提升产品品质,实现集约化经营的目标

4.项目分散、内容单一,没有形成规模和品牌

一方面,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指导,各旅游项目间没有得到很好的协调、配合,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业旅游项目大多采取农户独立经营的模式,资金投入少,项目较分散,内容也比较单一,尚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更没有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

5.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缺少创新理念

由于目前我国对农业旅游发展规律的研究较少,各地普遍缺少对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的专业化指导,经营者对农业旅游的内涵、性质、产品开发的方向不能正确把握,缺乏创新的思维和开发理念,造成很多农业旅游项目由于缺乏对产品的深入的挖掘和包装而逐渐被市场所遗弃。

我国大部分的农业旅游项目集中在广大的农村,长期以来由于缺少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致使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遭遇很多困难,突出表现在交通设施相对较差、上下水、用电得不到保障,环境卫生较差,住宿设施落后、食品卫生差等等。

6.各项基础设施较差、配套服务设施落后

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部分地实现了农村由一产到三产的直接转变,但这种转变只是表现在形式上,很多旅游企业还没有摆脱传统农业产业经营的思维方式,要达到观念的转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现代旅游企业,要走克服小农思想意识,在经营管理企业过程中,始终贯穿现代旅游业的服务理念,把服务也作为产品的一部分,不断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升产品品质。

7.农业旅游的特色不突出

旅游业发展的现代化所追求的应是民族化、地方化和特色化。在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许多通过发展农业旅游而致富的农民在开发新的产品时往往忽视地方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追求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反而使游客感觉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因此,如何保障我国乡村传统文化特色与民俗风情的可持续性,将是我国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四、对我国农业旅游的相关建议

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人民收入的普遍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旅游需求的增长。2004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百姓生活游”主题年活动,并在上半年对农业旅游示范点组织了验收,该项活动的开展对农业旅游在全国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应积极组织、有效引导、共同努力,使我国的农业旅游发展提升到更高水平、走向更高层次。

1.提高认识,重点扶持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首先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农业旅游的发展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广大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发展农业旅游作为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利用中央1号文件下发的契机,切实研究和制定支持农业

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争取在信贷、税收、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特殊的支持和政策倾斜。

2.规划先行、试点推动

目前,我国农业旅游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对农业旅游的发展还缺少深入的研究,可采取“先试点、后推广,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先行支持和扶持一批农业旅游示范区作为样板推出,根据统一的规划要求来整合资源,以促进各经营单位协调、有序发展。

3. 要素整合,协同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食住行游购娱各要素协调发展、共同提高。我国大部分农业旅游项目内容单

一、配套要素发展不均衡,亟需产业要素之间的整合。一方面要考虑农业旅游项目与其他产业要素之间的整合;另一方面,各农业旅游项目之间也要考虑如何互为补充、形成规模、共塑品牌、协同发展。

4.深化研究,提高品质

目前,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在产品的挖掘开发、经营管理还是对外包装宣传等方面都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还应在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研究,争取通过各方不懈的努力,进一步提升农业旅游产品的品质。

5.因地制宜开发旅游农业,突出特色。

乡土气息是旅游农业的基础,特色是其灵魂。开发时要避免景点、景区现代化,农村都市化,尽量保持原有的风貌及风俗。同时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风土气候、民风民俗、宗教信仰、土特产品等,因地制宜、抓住特色合理地开发,不能盲目模仿,造成不必要的资源、资金等的损失。

6.多元融资,加强农村基础建设与生态保护。

旅游农业除了可以从国家、集体中获得资金外,还可以通过多种所有制形式吸纳农民、乡镇企业、大企业和集团的闲置资金。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可上市融资。但值得一提的是主管部门必须掌握好这些资金的用途,如果单纯注重经济收益,资金主要用于农村第三产业投资(如:道路、游乐设施、房舍餐饮、纪念品生产等),而不用于农业基础设施维护和环境生态保护上,那么农业基础薄弱的情况不但不会改变,反而会雪上加霜。所以宏观调控部门应通过合理规划、引导,在发展旅游农业同时,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以及生态保护。

五、结论

旅游农业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拓展了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提升了内涵和素质,是实现农业“三高”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农业摆脱当前困境和旅游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一个新事物,旅游农业的步伐可能还很稚嫩,并且当前发展也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但旅游农业代表着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方向,前景广阔,有理由相信,总有一天它会根深叶茂。

[参考文献]

[1]王继权.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生态经济,2001,1

[2]高贤伟,卢朝晖.旅游农业发展初探.江苏农业探讨,1998,5

[3]戴雄武.旅游农业方兴未艾.世界农业.1998,10

[4]杨雍哲.中国加入WTO与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经济问题,2000,11

[5]姜国祥.市场化进程中农业保护政策的选择.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6

浅析磴口县黄河湿地旅游资源现状 篇3

一、研究内容的相关概念阐述

(一)湿地

1971年联合国签署的《湿地公约》将湿地定义为: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这一定义被学术界广泛认同。

(二)湿地旅游资源

结合旅游资源的含义,认为湿地旅游资源的定义应为:“能够为旅游业所开发利用,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且具有可达性,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湿地类型以及与湿地这一主题相关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湿地是一种自然资源,在经过旅游开发后,其中必然融合了若干人文因素,但从整体上看,湿地旅游资源是以自然资源作为主要的吸引要素,湿地旅游资源必然具备任何自然资源所共有的本质的特征,即有限性。

(三)黄河湿地旅游

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玛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市、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人文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尤其是沿黄一线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四省,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富集地区,全国七大古都黄河沿线有四个;全国三大闻名石窟都散布于黄河沿线;全国五岳名山黄河沿线具其四;黄河沿海有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54个,占全国的29.5%;有4A级旅游景区102个,占全国的21.0%,可谓种类繁多,数量丰富,旅游整合有着坚实的资源基础。

而本文研究的磴口县地处河套灌区上游,黄河流经磴口县52公里,也是该区的过境河流,是磴口最主要的地表水。从磴口县的巴彦高勒进入平原,经杭锦后旗、临河区、五原县、乌拉特前旗,于乌拉特前旗的兰虎圪旦出境,全长345千米,水面面积230平方千米。

所以黄河湿地旅游定义为:是黄河水漫延和渗透沿黄河形成的湿地为黄河湿地。黄河湿地旅游是以黄河湿地为旅游资源的开发的旅游业为黄河湿地旅游。

二、磴口县的基本概况

磴口县位于内蒙古西部河套平原源头,乌兰布和沙漠东部边缘。地处东经106°9ˊ—107°11ˊ,北纬40°09ˊ—40°57ˊ,东北与杭锦后旗接壤,西北同乌拉特后旗相连,西南与阿拉善盟毗邻,东南与鄂尔多斯市隔河相望。全县东西长约92km,南北宽约65km,总面积4167平方公里;磴口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征是冬季寒冷漫长,春秋短暂,夏季炎热,降雨量少,全年大部分时间受高空西风环流控制,天气系统多自西向东移动,盛行西南风。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积温高,无霜期短。全年日照时数3300h以上,全年无霜期在136~205d之间,年平均气温为7.6℃,年平均降雨量144.5mm,年均蒸发量2397.6mm。

黄河是该区的过境河流,是磴口最主要的地表水。从磴口县的巴彦高勒进入平原,经杭锦后旗、临河市、五原县、乌拉特前旗、于乌拉特前旗的兰虎岂旦出境,全长 345 千米,水面面积约 230 平方千米。河套灌区水利大动脉总干渠及乌审干渠横穿磴口县境内而过。在黄河干流上,有上世纪 60 年代初兴建的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全县引黄灌溉,并且控制着整个河套的灌溉。

磴口县历史悠久。战國属赵国高阙山南九原西部地;汉属朔方郡隶朔方刺史部统领,在今县东境的补隆淖乡河拐子村置临戎县(东汉为朔方郡治所),县西境的哈腾套海苏木西南4公里处设置三封县(东西两城相距70公里),县北境的沙金套海苏木西南3公里处设置窳浑县,在沙金套海苏木巴音乌拉嘎查哈隆格乃山谷入口处置鸡鹿塞,至今遗迹尚存。民国16年(1927年),设置磴口县(驻地今阿拉善左旗巴音木仁苏木); 1954年,蒙古自治州成立,磴口为州属县,划归甘肃省。1956年6月1日,磴口县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属巴彦淖尔盟。1958年7月,原巴彦淖尔盟与河套行政区合并,成立巴彦淖尔盟,盟驻地定为三盛公。1960年,磴口县撤销,成立巴彦高勒镇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磴口县政府从各个方面大力扶持第三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程度和支持力度的与日俱增以及人们外出旅游意识的提高,磴口县加快了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三、磴口县黄河湿地资源

(一)面积与分布

磴口县主要湿地类型为湖泊及坑塘水体和一些湿地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磴口县除山区、沙漠之外的平原地带,占到全部湿地面积的61.7% ;河流水体主要是境内东南部的黄河及黄灌渠水体面积,约为2211公顷;内陆滩涂主要是分布在北部山区,由于季节性河流形成的滩涂地,以及零星散布在平原区湖泊、坑塘周边的滩涂地,总面积约4138公顷,占到总水体面积的24.9%。

磴口县湿地从平面分布来看,总体呈斑块状镶嵌分布;从空间分布上看,磴口湿地特别是湖泊、坑塘水面以及湿地植被分布呈现出三条南北纵向的湿地带,大部分分布在流沙与农田之间的过渡地带,强有利的保护了农田、草地等生态系统,防止进一步被沙化。

近些年来,减少的滩涂主要是转化为草地或湿地植被,部分成为沙化土地;湿地植被增加的原因是由于降水偏少,温度升高,导致一些大的湖泊萎缩,在其周边形成湿地植被;湖泊、坑塘水面面积有所增加是因为临时性的降水有所增加。湿地面积的增大或减小,说明人类活动在湿地保护方面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研究意义

随着湿地重要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湿地旅游的研究也成为热点。磴口县的湿地面积达到58.7万亩,研究该县的湿地旅游不仅对其今后的旅游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对整个内蒙古地区湿地旅游的开发提供了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安树青.湿地生态工程———湿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优化模式[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1-14

[2]中国湿地公约

[3]丁季华,吴娟娟.中国湿地旅游初探[J].旅游科学,2002(2):11-14

[4]张序强.地貌的旅游资源意义及地貌旅游资源分类[J].资源科学,1999,21(6):18-21

[5] 薛宝琪,范红艳.黄河沿线旅游资源开发整合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2008,37(5):496-500.

广东体育旅游资源现状及整合发展 篇4

1.1社会经济资源

旅游和体育旅游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发达阶段后形成的社会活动现象,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据统计, 2012年广东省生产总值达5.7万亿元,年均增长10.2%,总量继续居全国首位;人均生产总值达54000元,约合8550美元。广东将力实现的发展目标是在2015年提前5年实现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届时广东经济总量将超过6万亿元人民币,人均生产总值有望突破9000美元。由于广东省经济实力很强,广东省发展体育旅游业可以得到较好的经济支持,这也是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资源基础。但是这些经济资源能否提供和满足体育旅游则是更加关键的问题。

1.2环境资源

发展旅游业和体育旅游业的环境资源有旅游地资源、旅游项目资源、场地资源、交通资源、客服资源等。广东自然旅游地资源较为丰富。广东省位于中国大陆的最南部,全境陆地范围属热带亚热带区域,南北距离660km,跨越了热带、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之三个气侯区,土地总面积17.8万平方千米,是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 85%。地势北高南低海陆兼备,地貌类型复杂,海岸曲折,港湾众多,沿海滩涂丰富。大陆岸线3368.1km,居全国各省区第一,全省沿海共有面积500m2以上大小岛屿759个,面积1600km,约占全省土地面积0.9%。如汕头南澳岛、深圳的大、小梅沙、汕尾的遮浪红海湾等,湛江的东海岛,台山的上川岛及附近的东沙、中沙、西沙群岛等南海诸岛。广东省地质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频繁。地貌类型中,丘陵山地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2.43%,陆地水域占0.88%,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1]广东名山有韶关市丹霞山、南海的西醮山、惠州的罗浮山和粤西的鼎湖山,还有罗定龙须顶、从化帽峰山、清远观音山、韶关的乳源大峡谷、方圆达273km2的南岭国家森林公园等, 都已开发成为旅游目的地,适合开展登山、攀岩、定向越野、徒步旅游等项目。此外,广东省境内河流、溪水众多,珠江、北江、东江、西江及其支流遍及全省,江河水流量充沛。丰富的水流资源大大方便了水上运动的开展。

广东省的体育场馆给体育旅游发展提供了较好场地资源。由于广东省的经济发展较快,同时举行过两届全运会和2010年亚运会,大型运动场馆不少,是发展体育旅游的重要资源。据调查统计, 到2004年底,广东省拥有各类体育场地77656个,全省人均体育场馆2.02m2,场地投资及数量均居全国首位,而广州市目前拥有公共体育场馆240个,人均体育用地面积2.72 m2,居全国之首。[2]在这些场馆中包括8万多个座位观众席的广东奥林匹克中心、拥有1万多个坐位的广州体育馆等设施。2010年亚运会,广东省更是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了各种类型的体育场馆和设施。广州为此也新建或整修了很多比赛场馆,包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广州体育馆、广州南沙体育中心、游泳跳水馆、网球中心、武术舞蹈馆、升旗广场(亚运城)、运动员村(亚运城)、媒体村(亚运城)等数个场馆[3]及大学城等高校的不少体育场馆。

交通资源是发展体育旅游的重要基础资源。由于广东省经济发展快速,促进了广东省交通事业的发展,民航、高铁、公路、内河航运四通八达,形成了便捷的交通网络,这也成为广东省发展旅游事业的优越条件。

客服资源是发展体育旅游的另一个重要社会资源。据2004年全国第一次经济调查资料显示:广东全省旅游企事业单位9492家, 实现旅游总收入1664.1亿元,其中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3.8亿美元, 国内旅游收入1219.1亿元,创造增加值约689亿元,直接和间接对全省经济发展贡献超过3650亿元。全省共有旅行社821家。[4]而经过近年发展,目前的数量应远大于上述数据。

1.3人口资源

旅游和体育旅游的人口资源取决于人们的观念、经济收入、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而整体生活水平则是构成旅游人口资源的最基本条件。目前广东省的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一,人们的经济收入也位居全国前列,正在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已经具有发展旅游和进行消费的基本条件。东部地区占全国人口比重比10年前上升2.41个百分点。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广东省常住人口1.043亿人,排在全国第一位[5],成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

2积极开发利用广东体育旅游资源,推进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

2 . 1做好广东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划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体育旅游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花钱买健康”、“健康第一”的理念在人们心中越来越重视,体育旅游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但政府部门对此还未高度重视,体育旅游作为新兴产业还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较少将体育旅游产业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不少管理和从业者仅把体育旅游产业看成是旅游业的一部分,而忽略了体育旅游产业自身具有的“体育”特征。体育局和旅游局是各自独立的部门,各自为政,不能作为一个主持部门对本地体育旅游资源进行总体规划、整合和开发利用, 以致出现简单的盲目开发,缺乏科学性、整体性和规划性,不但破坏了环境,而且项目质量不高,浪费资源。广东省和各地政府应该把体育旅游列入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把它作为经济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做好中长远规划和布局,根据当地的旅游和资源特色,把体育与旅游充分结合,升级产业,积极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起领导和决策作用,省旅游局和省体育局积极配合工作。

2.2理顺管理架构和运转机制

广东省的体育旅游资源的管理基本上,一部分体育旅游资源由政府机关管理,基本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另一部分体育旅游资源由私有企业管理和运作,按照市场机制运转。弊端就是政府利用公权力追求政绩,对自己掌控的体育旅游资源进行非市场经济的行为运作,以行政手段来调控市场,有时还对私有企业管理的体育旅游资源进行行政干预,在一定程度上产权关系不清,这种管理体制致使体育旅游资源不能的合理开发利用,因而要理顺管理体制,明确产权关系,放开市场,让市场来促进体育旅游的健康发展。

2 . 3拓宽投融资渠道, 吸引民间资本进入体育旅游资源市场

除了政府的社会发展的专项资金,积极对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进行投入,还要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按照市场规律,谁投资谁有回报,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包括外商直接投资、国内外企业投资、集体和个人集资等。总之,采取灵活机动的投资政策,国家引导和宏观调控,做好规划和计划,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金进入体育旅游市场。

2 . 4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政策, 加强对体育旅游市场的管理

根据体育旅游区别于一般旅游的特殊规律,要制定体育旅游法规和相关政策,依法加强宏观管理,对体育旅游的经营实行资质考核的准入制度,严禁没有取得资质的旅行社和个人组织游客从事有一定危险的活动。要在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通过制定旅游法规和制度去规范体育旅游市场正常竞争,规范和约束体育旅游经营者行为。还要考虑建立其他有利于体育旅游市场建设的政策,如引导投资政策、土地使用政策、税收政策、行业管理政策等,都应该完善其可操作性的具体规定,以促进体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2.5加强对体育旅游的宣传, 做名牌广告

浅析桂林旅游资源现状和发展前景 篇5

摘要------------------------------2 关键词---------------------------2 1 桂林旅游业发展概述------2 2 桂林旅游业优势与机遇分析----------------------------3

2.1 桂林旅游产业历史悠久-------------------3 2.2 桂林旅游产业知名度高-------------------3 2.3 旅游资源独特且丰富---------------------3 3 桂林旅游业劣势与挑战分析----------------------------3

3.1环境污染制约发展-----------------------3 3.2景区景点低水平重复建设-----------------3 3.3桂林市区规划不合理---------------------4 3.4旅游附属产品缺乏特点-------------------4 3.5旅游持续发展的基本环境保护制度不完善---4 4 打造桂林旅游特色促多元化国际化发展-----------4

4.1优化产品类型,深化发展,多层多元-------4 4.2依托历史文化,挖掘内涵,融情于景-------5 4.3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制度,改善规划-------5 4.4重视旅游商品,独特创新,彰显特色-------5 浅析桂林旅游业如何突破瓶颈持续发展

摘要: 拥有“山水甲天下”美誉的世界旅游胜地桂林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风风雨雨地走过三十多年。桂林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不少问题需要治理需要整顿。桂林旅游业的发展高度依赖自然资源,随着环境资源的破坏、游客对旅游质量提升的诉求、日益增大竞争压力使人们不得不思考,桂林这座旅游名城应该如何突破限制,持续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发展现状 突破瓶颈 持续发展 国际化

桂林是祖国河山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秀美的漓江使这里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山奇、水秀、石美、洞异”形成了桂林独具一格、驰名中外的自然风光。桂林具有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古迹及建筑类、消闲求知类、购物类等全部六大类,67个基本类型,占全部74个基本类型中的90.5%。桂林有11处国家4A级(最高级别)旅游(区)点;8处国家3A级旅游区(点)。1处国家级和3处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3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国家级、1处自治区级和9处县级的自然保护区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民俗文化和历史底蕴让桂林魅力倍增。

改革开放以来,桂林旅游业飞速发展,然而环境污染、服务质量不高、产业发展不均衡等问题的日益严峻,阻碍制衡了桂林的进一步发展。下面我将通过“现状——优势——劣势——革新措施”四个步骤来阐述桂林旅游业如何突破瓶颈实现持续发展。桂林旅游业发展概述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古往今来一直是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是我国旅游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是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重点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桂林旅游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973年桂林的旅游业正式起步以来经历了初创期(1973年-1977年)、发展期(1978年-1987年)、停滞巩固期(1988年-1996年)和二次发展期(1997年至现在)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桂林的旅游产业亦发生了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其在桂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也越来越重要。2 桂林旅游业优势与机遇分析

2.1 桂林旅游产业历史悠久

1973 年桂林被列为国家首批24 个对外开放旅游城市之一,是全国最早建立中国合资涉外饭店、最早建立大型旅游商品批发市场、最早形成集“吃住行游娱购”为一体的较完整旅游产业体系和较完善旅游接待设施的旅游城市之一。在旅游营销方面,桂林开创了旅游纪念品销售和利益分配的方式;在旅游政务管理方面,桂林率先成立旅游质量监督机构,率先开通旅游咨询热线。桂林在旅游业发展方面取得的丰富经验,是旅游产品开发的优势之一。

2.2 桂林旅游产业知名度高

“桂林山水甲天下”世界闻名,漓江百里画廊享誉海外。桂林是世界旅游组织首批向世界推介的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一。据统计,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克林顿,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等在内的150多位国外元首、政要到桂林考察旅游过,累计接待入境游客1652 万人次,近两年来每年入境游客均超过125 万人次。从小学课本的漓江山水到博鳌论坛的 承办地,桂林在国人的心目中已经不可取代。桂林可以依托已有的市场影响力和号召力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提高整体竞争力。

2.3 旅游资源独特且丰富

桂林自然风光旖旎秀丽。桂林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而著称,依托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和地下洞穴自然景观,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景点。人文景观韵味浓厚。桂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从汉至清乃至近代,历代都在这里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协调,二者浑然一体,相互辉映。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得天独厚的资源给桂林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基础和平台。桂林旅游业劣势与挑战分析

3.1环境污染制约发展

首先,桂林旅游开发早,旅游开发初期资金不足。其次,受当时中国社会整体社会价值观影响,只求快速开发致富,并没有长远的眼光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漓江污染问题一度引发人们深思,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长期以来一直走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战略,使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过高,今后难以持续下去。

3.2景区景点低水平重复建设

桂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的旅游城市,但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后,如今桂林的景区存在 着雷同或者重复的现象。即景区与景区之间的区别不明显,特点不突出。如桂林的岩洞,银子岩、芦笛岩、冠岩„„大多相似,没有特别与众不同吸引游客的地方。

3.3桂林市区规划不合理

桂林虽然是一个国际性的旅游城市,但城区的可进入性较低。市区主干道过于狭窄,周边建筑显得陈旧杂乱无规划,旅游交通只能算是初步形成体系,难以为中远程客源市场提供迅速、方便、舒适的交通选择。可进入性低带来的负面作用,一是中远程客源比重偏小;二是中远程市场大多组团前来,又多集中黄金周,这给桂林黄金周的旅游接待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三是难以与国内其他有价值的旅游景区形成集群优势,形成向海内外推销的多条旅游热线。[1] 3.4旅游附属产品缺乏特点

桂林市各大旅游景区的纪念品特产等都基本雷同,包括桂林特有的夜市内纪念品在国内其他景区景点都能购买,没有属于自己的特色产品。旅游者有许多已经对此类产生了一定的审美疲劳,已经失去了新鲜感和兴趣,自然不利于整个旅游附属产品市场的长远发展。因为消费纪念品在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内需当中还是占有很大比重的,因此完善旅游产品市场,创新是重中之重。

3.5旅游持续发展的基本环境保护制度不完善

国家有关部门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我国的旅游业尚没有自己专门的旅游环境保护法,我国政府1985年才将旅游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一项事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旅游业在我国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因此,关于环境保护虽然在立法上作了许多工作,但在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方面却缺乏健全管理。打造桂林旅游特色促多元化国际化发展

4.1 优化产品类型,深化发展,多层多元

将桂林旅游产品类型向多元化、深度化发展,是提高桂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必经之路。这就要求桂林在优化观光型旅游产品的同时,开发完善休闲度假型、商务会议型、红色文化型、健康生态型旅游产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游客的消费需求。[2] 当前桂林市的旅游类型几乎是观光旅游,随着时代的发展,单纯的观光型旅游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对高质量的诉求,度假型旅游已逐步占领旅游市场。度假型旅游不仅对景区自然景观的维护有高层次的要求,对软环境的建设也有更高层次的要求。4.2 依托历史文化,挖掘内涵,融情于景

桂林作为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在风景观光旅游上充分发挥了其优势,但是对历史文化方面的关注不足,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也没能与桂林山水的“甲天下”相得益彰。以甑皮岩遗址为代表的史前人类文化,以灵渠为代表的古代军事水利文化等,都未能成为桂林旅游的主要吸引点。只有赋予自然景观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文化底蕴,才能使游客产生感官和精神的共鸣,才能让顾客在桂林更加充分放松、更加充实感受,流连忘返。给桂林旅游业注入人文内涵,是充分发挥桂林旅游优势、彰显桂林特色的重要举措,也是桂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不竭源泉。

4.3 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制度,改善规划

要提升桂林旅游的质量,必须要提高服务质量。回扣不正之风愈演愈烈,一些私营旅社餐馆的不法经营,景区配套设施不齐全等等不利因素都影响着桂林旅游业的发展,让游客不禁发出“桂林不可不来,不可再来”的感叹。为了创造舒适、安全、人性化的旅游环境,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应该下决心狠抓“野马”招徕、不法经营等不良之风,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出台有效的管理措施,实现桂林旅游的依法治理。[3] 其次是改善城区规划,开拓投资渠道,开放合作领域,全面推进交通领域的改革开放。提高现有交通设施的利用率与利润率,提供高质量的运输服务,营造良好的交通投资环境。可考虑与境内外大公司合作经营,多辟航线,多增航班,多招客源。铁路要争取多开行至主要客源城市的旅游专列。公路要尽快实现客车的升级换代。

4.4 重视旅游商品,独特创新,彰显特色

加大桂林旅游商品品牌建设,桂林旅游商品要想建设较好的品牌,不仅要从质量、特色上树立品牌形象,还要加强其旅游商品品牌促销,让桂林旅游商品在国内乃至国外市场上打响。[4]结合桂林的文化背景及特色加工设计出一批具有桂林地方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如:刘三姐、靖江王府等都是非常具有特点蕴涵历史典故的集成素材。同时增加旅游商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工艺品的使用性能。在保留传统精华的同时实现突破和创新。再者是重视商品的包装和宣传。旅游商品不仅仅是起到纪念的作用,在很多时候体现了旅游地区的质量和特色,所以要重视旅游商品的设计与生产,努力打造一张靓丽的桂林名片。

旅游资源现状 篇6

关键词:石门镇;旅游资源;现状;对策分析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资源作为旅游产品的重要构成要素,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必须受到旅游研究者、开发者和经营者的关注与重视。石门镇位于桐乡市中部,与湖州市接壤,京杭运河穿越镇区。总面积63.23平方千米,总人口53785人。有耕地3578.6公顷,其中水田2296公顷、旱地1282.6公顷,桑园1115.4公顷。全年产粮食1.91万吨,油菜籽1464吨,蚕茧B64吨,蔬菜3.34万吨,水果1504吨,菊花1126吨,水产品426吨,拥有建材、皮革、轻纺、机电、化工、塑料、橡胶、食品等工业门类。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和工业大镇。近几年,随着桐乡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旅游经济升温,石门的旅游优势也逐步得到体现。但也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旅游业发展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本文就对石门镇旅游资源现状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石门镇对比乌镇(旅游资源)

(一)石门镇的旅游资源

石门镇位于浙江桐乡市中部,东距梧桐镇10公里。总面积43.26平方公里,其中镇区面积2平方公里。镇地处京杭运河畔,交通便利,明清时工商业兴盛,尤以蚕桑贸易、榨油业著称。

石门为浙北古镇,春秋时吴越相争,“置石门为吴越限”(清光绪《石门县志》卷一),故名石门。唐设石门驿。南宋时于石门驿中设行幄,为皇帝往来之行宫。又设酒务、税务。元置巡检司,明设课税局,成为运河上军事要地和交通重镇。明宣德五年(1430)桐乡建县后,镇以寺弄为界,东称石湾,属桐乡县,西称石门,隶崇德县隶。清康熙时(1662-1722),改崇德县为石门县,石门镇改称玉溪镇。民国3年(1914),石门县复称崇德县,玉溪镇复名石门镇。民国时期,石湾、石门仍分隶桐乡、崇德两县。1950年5月,石门、石湾合为一镇,称石门镇,属崇德县。1958年10月,隶于石门公社。1959年6月,又为桐乡县直属镇(桐乡、崇德两县于1958年11月合并)。1987年2月,并石门乡入石门镇,实行镇管村体制。1998年10月,撤销安兴乡建制,并入石门镇。

该镇为现代著名漫画家、文学家丰子恺故乡,其故居缘缘堂1985年重建落成,丰子恺漫画馆1998年开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张琴秋诞生于此。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罗家角遗址位于镇区东北部2公里,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丰子恺纪念馆

该景点位于石门镇镇区,丰子恺(1898-1975年),我国现代著名漫画家、文学家、翻译家及美术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有着杰出成就的艺术大师。所以丰子恺纪念馆是以名人文化为主,是大众的艺术殿堂。丰子恺纪念馆分为两个部分:丰子恺故居“缘缘堂”和丰子恺漫画馆。

2桂花村

该景点位于石门镇同星村,因遍植桂花树而得名桂花村,位于桐乡市西部,距桐乡市区7公里,交通便利,是石门镇继丰子恺故居缘缘堂后,又一旅游新景点。

村中树龄不一的金桂、银桂共有上万株,其中有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的百年以上的古桂花三棵,最古老的桂花树已有144岁,树高11米,胸围175厘米;五十年以上桂花树15棵,二十年以上桂花树三十六棵。游客置身于桂花林中,仿佛置身于一个世外桃源,没有世事的纷争,只有满眼金灿灿的碎花、满鼻清新的芬芳,花不醉人人自醉,醉卧花丛不失为人生一大快事。

3田野菊海

桐乡是中央农业部命名的“杭白菊之乡”。所产杭白菊有300多年历史,栽培观赏菊的时间则有800多年,石门镇更是以栽种菊花而闻名。在长期种菊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少习俗。田野菊海位于石门镇颜井桥村,总面积500多亩,盛开的菊花在蓝天白云下银浪滚滚,迎风摇摆,非常漂亮。整个菊海可分为:生态采菊区、菊饮商贸区、菊迷宫进关区、菊展文化区、休闲娱乐区五个主要区域,足令游客饱览菊文化,还可以跟着采菊忙的菊农,身临其境享受采撷菊花的乐趣,感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更值得骄傲的是,田野菊海已被列入世界基尼斯之最。每年的11月份桐乡还会举办菊花节,吸引了国内外的众多游客。

(二)乌镇旅游资源

乌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一条流水贯穿全镇,它以水为街,以岸为市,两岸房屋建筑全面向河水,形成了水乡迷人的风光。水中不时有乌篷船依呀往返;岸边店铺林立叫卖声不绝于耳。乌镇最著名的产品有三:白酒系纯粮酿造,工艺古朴,酒香醇厚,饮后三日不绝于口;蜡染花布蓝白相间,点缀出江南特有风情;姑嫂饼香酥脆甜,声名远播四海。

1西栅

进入西栅得乘渡船。用“和谐”来形容西栅是最确切的。西栅由12座小岛组成,70多座小桥将这些小岛串连在一起,河流密度和石桥数量均为全国古镇之最。例如,通济桥和仁济桥两桥成直角相邻,不管站在哪一座桥边,都可以看到一个桥洞里的另一座桥,故有“桥里桥”之称。“桥里桥”是乌镇最美的古桥风景,堪称桥景一绝。

西栅的酒店和民宿也很特别,外壳是明清时期的,内有空调、直饮水、天然气、宽带网络、卫星电视等,游人在古与今之间穿梭,享受着另一种“和谐”。西栅的古街上还“藏”着高级商务会馆、SPA养生馆、酒吧等最现代化的娱乐休憩场所。

2江南百床馆

江南百床馆,是中国第一家专门收藏、展出江南古床的博物馆,座落在乌镇东大街210号,又称赵家厅,面积约1200多平方米,内收数十张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从富商大贾到极普通的平民百姓的各式木床无不具备,从一床一室到一床多室(床内备有化妆间、卫生间、仆人间等)。既有贵胄们的奢华,也有普通百姓的俭朴,此展览是中国床文化的集大成者。

3江浙分府

江浙分府明代称浙直分署,是乌镇历史上特有的一个政府机关。职掌巡盐捕盗,兼理地方词讼,俗称二府衙门。自明朝嘉靖间设立,至民国初撤销,几经革复,数易其址,历时三百七十余年。

4江南民俗馆

东栅的金家,曾是这里的一方富庶,今天他们的居所成就了一段江南生活的记载。这儿展示了晚清至民国时期乌镇民间有关寿庆礼仪、婚育习俗和岁时节令等民俗。精彩的蜡像塑出了一幕幕婚丧嫁娶的话剧,处处融入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衣俗厅以实物、蜡像、照片等不同手段展示百余年前江南民间穿着习俗,可以从中西合璧的风格中窥视历史的缩影。

5江南木雕陈列馆

这里原是东栅徐家的豪宅,又名百花厅,以其木雕精美而闻名。它雕梁画栋,尤其是门楣窗棂上的人物、飞禽、走兽,通过圆

雕、平雕、透雕、镂空雕等表现手法表现得出神入化。如今,它的正室偏屋内更陈列了丰富的中国古代木雕精品器件。

6余榴梁钱币馆

余榴梁,土生土长的乌镇人,钱币收藏大家,著有《中国花钱》、《中国鉴赏与收藏》、《钱币》、《钱币漫谈》、《钱币学钢要》、《世界流通铸币》等十多部学术专著。他苦心集藏四十年,拥有世界上2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历代钱币近26000余种,其中有金属流通货币、纸币、花钱等,材质有金、银、铜、铁、锡、铝、铅、锑、陶、镍、纸、竹、骨、琉璃、塑料等15种,上起夏商,下至现代,绵延整整三十个世纪,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品种之全在全国首屈一指。钱币馆内分批展出的皆为余先生数十年来收藏之精品,在这所小小的青瓦民居里,钱币就是历史的书籍。走马观花,当可领略浩瀚钱币世界之一二。

7文昌阁

立志书院门前河埠上有一幢楼阁,名文昌阁。书院与阁之间,仅隔一条不宽的观前街。旧时读书人到文昌阁,一般都有下人陪同乘坐小船前来。小船就泊在阁下的河埠边,读书人上楼,下人就在过道两旁的长凳上坐着等候。清末科举废止,文昌阁便成了镇人游玩的地方,同时由于长期以来造就的中心地位,它又是镇人的新闻传播中心。

8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是嘉兴市迄今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乌镇市河东侧的观前街17号,四开间两进两层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总面积450平方米。故居分东西两个单元,是茅盾的曾祖父分两次购买。老屋临街靠西的一间房是茅盾曾读过书的家垫,故居内部的布置简单,却散发着沈家世代书香特有静雅之气。

茅盾故居据说本不是他的祖居,当年的祖居在乌镇的乡下。此处房屋是他成名后用稿费自行建造的一个住所,故居包括卧室、书房、餐厅等建筑,其家具与布置仍是先生当初居住时的样子。

9夏同善旧宅地

离沈雁冰先生故居不足百米的地方,有一处大家的庭院,规模远远超过了沈宅,其大厅中高悬一幅官员的画像,其人身着清朝官服,顶戴花翎一应俱全,俨然当朝一品的样子。看后使人不解,经询问方知此人乃是清同光朝的刑部官员夏同善。其宅第为夏同善的外祖父家,其中还有一段与《杨乃武与小白菜》有关的故事。

夏同善本是浙江钱塘人(今杭州市),夏自幼丧母,后其父续娶之女为桐乡乌镇人。继母婚后对夏同善关怀备至如同己出,在夏同善幼年读书之时。杭州城里其热无比,因此年年夏天他便到乌镇读书,年深日久乌镇就成了夏同善的第二个故乡了。

10古戏台

修真观戏台是道观的附属建筑,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与修真观一样屡遭毁损,但1919年的那次修缮后,便一直保持到今天。戏台占地204平方米,北隔观前街与修真观相对,南临东市河,东倚兴华桥。戏台为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庄重中透着秀逸。梁柱之间的雀替均为精致的木雕,艺术价值极高。台为两层,底层用砖石围砌,进出有边门和前门。边门通河埠,底层后部有小梯通楼台,亦可通过翻板门从河埠下到船里。楼台分前后两部分,后部是化妆室,雕花矮窗,宽敞明亮;前部是戏台,正对广场。

11汇源当铺

在应家桥和南花桥之间,五开间的门面,楼上楼下,1.8米高的柜台,煞是气派。据《乌青镇志》记载,乌镇典当行最多时达十三家,太平天国前还有七家。到了1931年,只有汇源当一家还支撑着,到了日寇入侵之前,典屋也只出不进,不久即告停业。自汇源当关门大吉,乌镇典当行的历史便划上了句号。今天,汇源当的位置还是在当年的老地方。

当铺四周有高墙围护,靠外墙脚均用一人头高的条石筑就,使盗贼无法翻墙、掘洞,更有高出屋顶的更楼有人日夜瞭望。大门用不易着火的厚实的银杏木制成,外包铁皮,内有坚实的门闩、落地闩,外人很难破门而人。进门有关帝堂,以示忠义为本,兼有驱除邪恶的企求。头埭为店厅,是收兑典物的交易场所,除汇源当外都设有高柜台、木栅栏。当典物者递上衣物后,听凭当里朝奉居高临下吆喝开价,低人一头。后埭是库房,为了防火,埭与埭的舍房各不相连,更在庭院中放了不少挑满水的七石缸,称之为“太平缸”。

二、对比结果分析

(一)知名度不是很高

知名度对于一个旅游景点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相对与桐乡的乌镇来说,石门的知名度不是很高,这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乌镇于1999年开始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凭着一部《似水年华》使它名扬中国,被称为“文豪故里”、“江南最后的枕水人家”,又请了明星刘若英拍摄了一系列广告,所以知名度非常高,现在又开发了华庄生态园区,使人文旅游与生态旅游融为一体。而石门作为古运河畔的江南水乡,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先生的故乡,它是2000年以后才渐渐被开发的,而且不为世人所知。大家知道乌镇,但不知道石门;大家认识茅盾,但不知道丰子恺;乌镇是文豪故里,石门却不是画家之乡。石门由于开发晚、起步迟,没有一个特色品牌,在宣传上也不是很到位,所以它的知名度一直不是很高。

(二)游客接待量不多、客源地单一

游客接待量的多少,决定了一个旅游景点的价值。石门的主要旅游景点一年的游客接待量在15万左右,这个数字,对于一个旅游景区来说不算很多,而且有明显的季节性,客源地也比较单一。像丰子恺纪念馆,它是桐乡市的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的游客只有万余人,这可能是一个著名旅游景点在旅游黄金周是一天的游客接待量。它接待的大多是市内一些学校的学生和一些文学人士,游客类型也很单一。

(三)资金投入少,设施设备不完善

资金投入的多少是旅游景点开发的前提,景区的设施设备对整个景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石门的旅游资源开发较晚,资金投入也不是很多,景区规模不是很大,又缺乏很好的规划,许多景区没有相关的配套设施设备。如丰子恺纪念馆,它位于石门镇的镇中心,旁边都是街道、小区,所以连一个象样的停车场都没有,来往的旅游客车都只能停在街道旁边,这是非常不雅观的,而且还影响交通,给游客的印象也不是很好。而田野菊海和桂花村位于农村,有较大的空间来建造停车场,但是,因为它在农村,相对比较偏僻,所以交通设施不是很好,且景点附近没有标准的超市、旅社,卫生条件也相对较差,也没有专门医疗机构。这些都会给游客造成不好的第一印象,给人感觉景点的档次不是很高。

(四)经营管理不到位,服务水平不是很高

当前各景点在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上发展不平衡,管理体制落后,服务水平不高,与当前游客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在景点没有相应的有专业水平的经营管理人员,因为景点主要集中在农村,现有管理者对农村旅游理论掌握不够,实践研究不足,往往凭经验办事,缺乏对旅游景点经营特点和规律的深层认识,影响了旅游景点的健康发展。售票、服务人员也大都是当地农民,又因多未受专业培训,文化素质不高旅游服务意识较差,服务质

量较低。甚至有的售票员还是老人家,连普通话都不是很标准,无法跟游客沟通,也会给游客造成心理负担。

三、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对策

(一)树立品牌,加大宣传,提高知名度

知名度是旅游者选择旅游景点的一个关键,石门应该挖掘自身的特色旅游资源和优势树立一个特有的品牌,提升它的知名度。如乌镇是“文豪故里”,是“江南最后的枕水人家”。而石门,它是丰子恺先生的故乡,是京杭大运河流经的地方,是杭菊的发源地,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色宣传石门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推广,把它打造成“匦家之乡”和“古运河畔一颗璀璨的明珠”这特有的品牌。然后根据这一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广泛宣传介绍,并结合“五一”、“国庆”等旅游黄金周强势推介,提高石门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知道石门这个地方。

(二)推出特色旅游项目,吸引游客

除了知名度之外,有没有特色也是旅游者选择某个旅游景点的一个重要因素。游客往往会有两种选择选择,一是选择知名度高的大型旅游景点;二则是选择知名度不是很高,但是非常有特色的小景点。

为了提升石门旅游的吸引力和亲和力,需要推出一些有特色的别的旅游景点所没有的旅游项目。石门可以当地有特色的节庆活动开发出来,并把它的规模扩大化。如当地人把每年的九月九视为菊花节,并形成了食菊花糕、品菊花茶、饮菊花酒等习俗,我们可以利用这个节日,把它放在在田野菊海举办,可以为菊海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桂花村还可以利用满村的桂花,在每年桂花盛开的时候举办桂花节,还可以开发当地特有的桂花年糕作为特产,这在其它旅游景点都是没有的。旅游景点也要积极和当地的旅游企业合作,设计有特色的旅游线路,将旅游景点通过旅行社向游客宣传、推销,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三)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开发商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加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在资金不够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招商引资,政府也应给予一定的帮助。然后再利用资金加强景区建设,首先应该改善交通状况,如果交通条件不好,即使游客有心、有意想去景点玩,但是路找不到,或者路不便行车可能他就不去,这就会给景点造成损失,所以景区应该改善交通设施,并在相应的路口,明显的位置放置路标,是游客能更方便更快捷地找到旅游景点。

其次,应该在景点设置大型的停车场,这样的话可以把游客的车辆集中停放,避免了拥堵的情况,从而减少了很多不便。停车场可以加以美化,提倡停车位的生态铺装,进行绿化。同时景点还应建设大型的超市,因为游客游玩的过程中都有购买当地的土特产的欲望,桐乡特产丰富,建设一个大型超市不仅可以满足游客购物的欲望,又可以为景区增加收入,一举两得。当然相应的医疗设备也是不可少的,在游客身体状况出现问题时,以便不时之需。

(四)加强景点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首先管理部门应选拔有经验有专业水平的管理人员加强对景点的管理;其次应针对在农村的景点,对景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职业道德、民俗文化、旅游接待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民的技能和水平;其次还可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途径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农村旅游景点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促进农村旅游景点的科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方面发展,提升服务接待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并促进旅游经营者“合法经营、诚信服务”观念的形式。

四、展望与总结

石门镇应该利用自身拥有的旅游资源,加强旅游建设,针对客源的不同和客源的种类进行有效的宣传,提高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并开发属于自己的特色旅游项目。石门在桐乡周边的范围内可能为人熟知,但在整个浙江乃至中国却是鲜为人知,通过旅游活动和打造特色项目是提高它的知名度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开发商如何利用旅游资源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采取适宜的旅游方式,让旅游者更好地对景点进行欣赏、理解和品位,充分展示旅游资源的魅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在开发的同时,要注意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开辟出一条适合石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把石门这颗古运河畔的明珠推向全国乃至世界。

参考文献:

[1]尹隽,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2]李瑞,王义民,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3]王衍用,宋子千旅游景区项目策划[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盘锦市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 篇7

(一) 旅游资源概况

辽宁省盘锦市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省辖市, 位于辽河冲积平原的最南端。西北邻锦州, 东界鞍山, 南邻渤海辽东湾, 辖兴隆台、双台子两区和大洼、盘山两县。区域面积4 017平方公里, 总人口124.3万。盘锦以大米和河蟹闻名, 这里自然资源丰富, 旅游发展潜力巨大。[1]盘锦市拥有以我国最大面积芦苇荡为背景的国家4A级自然保护区红海滩景区, 这是一处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的纯绿色生态旅游系统。人文资源有全国唯一的通代碑林———辽河碑林、张氏故居祖坟以及张学良将军亲手创办的新民小学。不仅于此, 盘锦还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如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辽河文化产业园区、丹顶鹤黑嘴鸥等珍稀鸟类保护基地、甲午古战场、南大荒农场、辽河油井塔林、鼎翔生态旅游区、西安现代农业园区等。

(二) 旅游业发展现状

目前盘锦市旅游业发展取得一定成就, 发展势头良好。2011年盘锦市入境旅游接待人次为243 895人次, 国内接待人数为1 959.4万人次。其中入境收入为11 095万美元, 国内旅游收入为16 919万元。与2010年相比在各方面都有一定幅度的增长。入境人数增长率为34.8%, 国内人数增长率为18.5%;入境旅游收入增长率为24.4%, 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为29.8%。

二、盘锦市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

(一) 经济环境优势

盘锦市是众所周知的“因油而建”的城市, 利用石油资源, 将工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并且进一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九五”以来, 油气资源的开发进入瓶颈期。盘锦市积极采取行动, 变被动为主动。秉承这样的理念, 一座建立在采油站上的主题公园出现了。这是我国首个石油主题公园, 自从建成以来, 已经吸引许多游客前来参观。

(二) 交通区位优势

盘锦有118公里的海岸线, 是大辽河、辽河、大凌河三条主要河流的入海口。地处辽河三角洲腹地, 是名符其实的“辽三角”中心, 两条高速公路、三条电气化铁路贯穿全境, 交通四通八达;与鞍山、锦州、营口等多个城市毗邻, 盘锦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布局中, 既是主轴城市, 又是渤海翼的重要组成部分, 凸显了盘锦的节点优势, 战略地位优势十分明显。

(三) 资源多样优势

盘锦具有难得的生态和自然资源优势, 盘锦湿地面积达到3150平方公里, 在这片湿地上栖息着全世界75%的黑嘴鸥、全中国80%的丹顶鹤 (中国鹤乡) 及260多种珍稀鸟类, 被誉为中国的“湿地之都”。盘锦地下储藏大量温泉资源, 盘锦是中国重要的优质稻米生产地、还享有“中国河蟹第一市”的美称, 这些特产都驰名中外。

(四) 政策扶持优势

作为国家资源型转型试点城市、辽宁沿海经济带国家战略重点区域, 盘锦还享有国家和辽宁省各项优惠政策。在政策的落实过程中, 促进了盘锦市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共盘锦市委、盘锦市政府在会议中明确指出:依托资源, 运用创新精神, 全力打造盘锦旅游特色牌, 同时对旅游资源开发布局以及盘锦市一日游计划都作出了详细的部署。

三、盘锦市旅游资源开发的制约因素

(一) 资源开发不完善

对于盘锦市各方面的资源都存在开发不完善的问题。主要原因是资源开发的观念相对滞后。如红海滩景观打造就缺乏创新精神。游客到达红海滩之后, 需乘坐很久的电瓶车才能到达红海滩景区。行车的过程中, 道路两旁能够观赏的景色只有成片的芦苇荡。到达景点之后, 可参观的范围也非常有限。只有一个简易的木质休息区, 游客想拍照留下纪念却不知道该拍些什么, 这样的景区实在让人尴尬。最后在乘船回主入口大门时依旧是芦苇荡。红海滩码头也仅仅是走一走木质结构的“九曲廊桥”。整个游览行程下来, 活动项目非常单一。

(二) 产品特色不突出

盘锦市一直被定义为辽宁省滨海旅游城市和“湿地之都”的生态文明城市。但是在整个环渤海区域内的滨海之城中, 其他沿海城市的知名度都要高于盘锦。旅游线路要有自己的特色, 那么旅游时伴随的特产也要独具风味。例如:盘锦的生态大米、有机稻田河蟹, 以及盘锦市生态农业养殖场等。目前有很多人只知道盘锦是著名的石油城, 却不知道盘锦也是一座优秀的旅游城市, 并且蕴藏着如此多的美食。

(三) 受季节影响严重

盘锦市是北方的一座滨海之城, 冬季寒冷。此时人们出行旅游方式通常会走极端。一是选择温暖的地方来过冬, 或是选择非常寒冷的地方去感受大自然的变化。对于盘锦这样的城市在冬季是一个尴尬的季节, 这里现有的旅游资源都会受到季节的影响。因此盘锦市亟需开发旅游项目, 弥补冬季的空白。

(四) 从业人员素质低

伴随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劳动力就业。目前不仅存在劳动力缺乏的问题, 劳动力的素质也有待提高。如今盘锦市的旅游市场上存在景区人员强迫游客购物, 对待游客态度不佳等现象。《旅游法》正式出台后, 这些现象是否能够得到遏制和改观, 目前还是未知数。

四、盘锦市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一) 深度开发旅游潜力, 打造全新旅游产品

在充分论证了盘锦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条件下, 只有进一步深度开发和精心设计相应的旅游项目, 才能展现城市文化内涵。[2]打造湿地温泉城、红海滩水上乐园等项目。在开发新项目的基础上, 还要逐步的完善景区内的基础设施, 提高游客重游率。在红海滩景观开发方案上, 还可以进一步规划和开发。可以将红海滩打造成三部分:海上游览红海滩线路、陆地上游览景观、以及不同品种的盐碱植物观赏园, 为游客打造一种全新的“天下奇观”游览方式。

(二) 突出滨海之城特色, 明确旅游产品定位

盘锦市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之一, 如今也正朝着辽宁沿海城市的目标迈进。辽滨港规划为“一港四区”, 即盘锦港、工业区、商贸区、旅游观光区和生活区。其中, 辽滨港的旅游观光区应充分体现滨海之城的特色。可以开发一条海上游览项目, 并且在海上可以为游客提供捕鱼、打捞水产品等参与项目。辽滨港的建设, 大力发展了盘锦市水产养殖产业。如今, 盘锦市的稻田河蟹以及海鲜都是远近闻名。在旅游的同时可以安排一些特色农业体验项目, 盘锦人发明的稻田养殖螃蟹非常有名, 很多人都知道螃蟹味道鲜美, 却不知道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可以利用这一点让更多的游人亲自感受到绿色食品的生产过程。

(三) 增强创新意识, 打破季节性束缚

盘锦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干冷同期、温度适宜、光照充裕。针对盘锦市目前拥有的资源, 受季节性影响严重。可以利用盘锦市丰富的温泉资源, 打造盘锦温泉旅游城市。开发冬季垂钓、滑冰、冬泳等比赛。让湿地之都在寒冷的冬季依旧充满活力。还可以参观农业生态示范区, 内部有温室大棚, 可以参观各种花卉及蔬菜。在滨海休闲基地还可以享受到热带海洋宫, 冰雪世界的奇妙。此外, 可以利用盘锦市得天独厚的芦苇荡资源开发试验区候鸟生境拟态基地以及鸟类观测中心。通过救助一些栖息鸟类或者通过人工培育对其进行野生训练, 可以向游人介绍各种鸟类的生活习性, 进行生态科普宣传。

(四) 完善法律法规,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对于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基本分三步走:一是加强政府行政职能, 逐渐的完善法律法规和旅游行业的规章制度, 并且严格执行。二是旅游行业协会要发挥作用, 加大监管市场力度, 建立一个和谐的市场机制。针对表现良好的企业单位要有激励制度, 对于违规操作的旅游企业也要加大惩罚力度。三是发挥高校在盘锦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充分利用本市及其他城市旅游院校的师资力量, 建立培训和教育基地。为盘锦市旅游从业人员的在职教育、终身教育提供条件。[3]

综上所述, 盘锦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与旅游资源, 但是在资源开发方面还存在诸多限制因素与不足, 针对其制约因素与不足, 盘锦市如何成功地运用本地资源, 采取有效对策, 更好的进行旅游开发, 对今后盘锦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摘要:盘锦市旅游资源荟萃, 最著名的有天下奇观“红海滩”、全国唯一的通代碑林——辽河碑林、辽河文化产业园区、西安现代农业生态园等, 旅游业近年发展状况良好。但是盘锦市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依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和不足, 应打造全新旅游产品, 明确旅游产品定位, 打破季节性束缚, 完善法津法规。

关键词:盘锦市,红海滩景区,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参考文献

[1]李禹山.锦州与周边城市旅游竞合与协调机制研究[J].北方经贸, 2013 (7) :171.

[2]栾凤, 董慧莲.锦州地区旅游资源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渤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5) :71.

旅游资源现状 篇8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的西南部, 北依秦岭, 南屏巴山, 整个汉水横贯其中, 属于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同时这里也是地球上同纬度生态环境最好、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 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它带来了“中华聚宝盆”、“金瓯玉盆”、“西北小江南”的美誉。汉中市名胜古迹众多, 全市现有旅游景点110多处, 其中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生物保护圈1处,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 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个, 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 省级森林公园5个, 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 名优土特产190多种。199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亦被誉为“汉家发祥地”、“两汉三国文化圣地”。近年来, 随着政府“十二五”规划的引导和旅游产业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 汉中的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秦巴天府, 水韵汉中”的旅游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中国最美油菜花海”的评选活动更是提升了汉中在全国的知名度, 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游客。

二汉中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 资源开发程度低, 品质不高, 缺少名牌产品

汉中市拥有古汉台、拜将坛、饮马池、武侯祠 (墓) 、张骞墓、张良庙等数量众多的两汉三国文化遗产。此外还有以褒斜栈道、倘骆道为主的“栈道文化”遗产, 以南湖、红寺湖、南沙河等为代表的山水风景独具魅力。汉中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 尤以国宝大熊猫和朱鹮为代表。汉中少数民族众多, 民族风情浓郁, 独特的饮食文化、民居建筑、羌族文化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但目前汉中旅游资源开发的程度低, 品质不高, 缺少名牌产品。以著名的西汉三遗址:古汉台、拜将坛和饮马池古汉台为例, 古汉台现为汉中市博物馆, 馆藏众多文物精品, 以及栈道模型陈列室和石门石刻展室。但目前仍停留在单纯的陈列参观阶段。拜将坛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的地方, 拜将台现在站在高台上会发现是一个棋盘广场, 整个景区外面的围墙却是栏杆式的, 许多游客到了景区门口在景区的外围转一圈却不进去, 因为通过围墙就把景区里面一览无余, 客人反映景区里面太单调, 所以游客的逗留时间很短。关于饮马池目前却没有开发, 使这一资源没有发挥它的价值。

2. 汉中的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不够明确

国内外众多的学者通过理论假设和实证研究都证明了良好的旅游形象能够有效提升游客的满意度、重游度以及推荐度, 因此, 提升旅游形象对于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历史文化名城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闻名于世, 它展现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特色, 不仅包括独具个性的城市空间布局、风格各异的路网结构、体现传统文化和地方风格的建筑群体, 而且还包括具有地域文化与传统特色的物质空间环境, 还有以这一物质形态为基础向人们表达的文化内涵与信息。但在当前文化趋同的大背景下, 汉中的城市建设也难免走入雷同的误区, 没有结合汉中独有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征进行准确的城市旅游形象定位, 导致了汉中的城市旅游形象没有个性, 没有特色, 没有吸引力, 没有生命力。

3. 城市和景区基础设施差, 不利于吸引游客

城市环境面貌是诸多物化和非物化因素的综合外在表现。城市建设必须充分体现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 追求功能与景观统一, 经济效益与环境效果统一。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后发现, 汉中在城市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都不尽如人意。如城市中心广场的基础设施不健全, 不管是市民还是游客来都市中心游玩时, 都会碰到许多问题, 如主要街区公共卫生间太少而且位置偏僻, 游乐设施几乎没有。此外, 景区方面的基础设施也不太理想, 游客反映停车难、住宿难、旅游服务质量不规范等, 许多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抱怨汉中旅游的种种问题。这些都导致旅游者对汉中的旅游形象都大打折扣, 游客的旅游期望和实际旅游体验差距太大, 严重地影响到游客的满意程度, 游客的重游率很低, 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吸引力较差。

4. 旅游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意识较差

汉中的旅游业发展较晚, 景区旅游收入渠道单一, 这导致了许多景区、景点为了生存, 在收入来源上过分依赖门票收入。毫无疑问, 目前, 景区门票是构成景区旅游消费成本的主体部分, 但中国景区高昂的价格已经成为旅游经济效益增长的瓶颈因素。笔者调研后发现, 汉中几乎所有的景区门票价格偏高, 而景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不太理想, 管理比较混乱, 经验不足, 维护意识不强。比如汉中的石门水利风景区, 大坝附近的水里面经常都有附近山上的枯枝烂叶和一些生活垃圾, 景区却没有及时清理, 游客抱怨在所难免。景区外远近闻名的鲜鱼一条街使得很多游客慕名而来, 但景区及经营户显然对内部的环境卫生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 褒河水面上厚厚的枯枝落叶和石门水坝周围年久失修的栏杆, 以及鱼庄直接排入河中的垃圾污水, 都直接反映出景区注重开发而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的弊病。

三对汉中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

1. 提升旅游资源开发水平, 打造名牌产品

从总体上看, 汉中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 加之地处秦巴山地的内陆地域劣势, 使得其在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全国乃至陕西的其他地区。资金的匮乏使得汉中无力进行旅游资源普查和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 以至于形成资源开发水平不高、形式单一、档次低下、重复建设的现象。同时资金的缺乏使得众多的旅游资源“待字闺中”, 而原有的旅游产品则大多老化单一。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薄弱, 不能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很难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旅游专门人才的缺失严重制约了汉中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因此, 笔者认为, 为汉中旅游业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 要尽可能谋求多元化的融资格局, 多方筹措资金, 保证有充足的资金投入。此外, 制定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鼓励人才的用人政策, 只有这样, 才能抓住机遇, 提升旅游资源开发的水平, 打造名牌产品, 促进汉中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2. 提出符合汉中历史和特点的宣传口号和策略, 找准旅游形象定位

旅游区形象是对外展示风采的平台, 旅游地往往通过构建旅游目的地形象系统 (DIS) 向旅游者传达旅游地的相关信息。因此, 旅游区形象定位从根本上而言是确定本地区旅游特色基调的过程, 旅游区形象的定位实际上包括了旅游区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 是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的外在表现。因此, 需要充分考虑汉中的各种内外环境,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 确定汉中市旅游业的发展目标, 在此基础上确定汉中市的旅游功能定位。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对汉中的旅游资源、文脉、地脉的准确把握和提炼, 使汉中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特质鲜明, 以现有的和后续开发的旅游产品来支撑其旅游功能, 实现其旅游发展目标。目前汉中城市旅游形象口号是“秦巴天府, 水韵汉中”“金瓯玉盆”等。这些都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 而且要推陈出新, 如“寻祖汉家之源, 纵情山水汉中”“寻找朱鹮最后的一块净土”, “汉山汉水, 汉人汉家”“天之汉, 地之中”更是在对外吸引旅游者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加强城市的环境建设, 提高城市的旅游吸引力

旅游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 旅游的效用高低不仅取决于“游、娱”等主要旅游要素, 还包括“食、住、行、购”等其他要素的配合, 在少数地方, 甚至“食、购、行”能成为对游客的主要吸引物之一, 如德国的高速公路, 在设计中要求密切结合所穿过地区的地形, 通过设计显示出自然风貌和现有城镇的最佳景色。因此, 城市包括基础与服务设施的配套是增加游客的旅游效用, 提升旅游价值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 汉中市应精心建设城市的硬件环境, 景区 (点) 、标志性建筑物、特色街区、重要节点、广场、花园等作为城市旅游形象的重要构成部分, 其中的历史性、文化性元素, 应保持或恢复其原貌和特质, 新建建筑和景观也应注入文化内涵, 突出文化特色和地域特征, 以此提高城市硬件设施的文化品位。此外, 要重视汉中的城市文明建设, 提升市民的社会责任感, 以21世纪的新形象作为汉中的文化主体意识特征, 塑造良好的城市精神。以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和热情文明的城市精神来吸引游客, 不断提升汉中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吸引力。

4. 更新观念, 积极探索新的旅游管理机制

由于汉中市相对封闭, 人们的思维观念和消费方式陈旧, 对旅游业的管理具有很大的地域局限型, 尚停留在粗放的管理模式阶段。具体表现在:注重宏观指导、缺乏深度开发;注重旅游效益、缺乏资源整合;注重开发建设、缺乏形象包装。旅游局作为政府职能部门, 管理模式相对僵化, 景区自我管理缺乏活力。明确旅游产业主题, 旅游业的发展要依靠景区、政府、人民群众等许多方面, 旅游在全国范围内属于政府的一项职责。汉中市目前许多旅游景区 (点) 仍处在文化、林业、水利等部门的多重管辖之下, 往往职责不清、政企不分, 发展目标不明。笔者认为, 各级领导乃至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应进一步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树立大旅游的新观念, 积极探索新的旅游管理机制, 从制度层面解决前述问题。景区管理机构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学习借鉴成功景区的管理经验, 不断提高景区自身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孙彦清、尹继武、熊小军等.汉中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3) :24~27

[2]申有顺、申莹洁.以史为根以文为魂以绿为韵以人为本构建独具地域特色的名城景观[J].城市, 2008 (11) :71

[3]王旭东、李全润.改善城市环境面貌的思考[J].城市, 2008 (11) :79~81

[4]马勇、李玺、李娟文.旅游规划与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219

[5]约翰·斯沃布鲁克.景点开发与管理 (张文译) [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77~79

旅游资源现状 篇9

关键词:山西,特色旅游资源,开发

一、山西省特色旅游资源

山西是文化大省, 其中华夏祖基文化资源最为丰富, 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历史幽远, 底蕴深厚, 现存有200多处旧石器文化遗址, 素有“古文物之乡”的美誉。笔者对山西极具悠久历史的特色旅游资源进行了以下分类:

二、山西特色旅游开发面临的不足

1. 政府主导作用在山西特色旅游发展中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山西同时作为能源大省, 长期的重能源产业轻第三产业的思维定势, 也使旅游产业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制约了发展。以下是抽取近二十年以五年为间隔的投资比例表 (见表2) , 从中可以明显看出山西省对于包括旅游产业的第三产业重视程度不足。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以及景区管理部门运行体制上缺乏活力, 市场化程度低, 缺乏市场竞争力, 裹足不前, 也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

2. 旅游从业人员文化底蕴不足

以导游员队伍为例, 目前全省取得从业资格证的导游有6000多人, 这些人才对500多个景点景区和300多家旅行社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 而且具备丰厚文化素养的人才还只占少数, 大部分旅游产业的从业人员普遍缺乏这种储备, 缺少对历史事件、古代艺术的深刻认识, 更多的是表层上的解述。

3. 部分文化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挖掘、保护

目前, 山西省旅游资源还未得到全面的调查和评价, 对于资源的数量、种类、范围、规模、环境以及开发价值、市场前景等还没有做系统的统计, 缺乏深入研究, 理论准备不足。旅游资源的开发基本属于遍地开花的无政府状态, 缺乏统一的规划。许多具有悠久历史的遗产文物, 都处于交通不太发达的郊县、山区, 相对闭塞的环境使很多珍贵的遗迹未能得到合理的开发, 是对珍贵的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酒香也怕巷子深, 仅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是不够的, 只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宣传, 被广大游客所熟知被有兴趣去参观, 才能有力的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从以上抽取2006年山西各省市接待人次及收入情况来看, 阳泉、朔州、吕梁等地市游客数明显少于其他地市, 这三市都有比较丰富的人文资源, 但是开发都比较迟缓, 影响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山西特色旅游的开发未能深入挖掘产品内涵, 对资源进行整合, 提高旅游产品的档次, 山西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没有充分发挥, 开发利用率低。文化是文物景点的灵魂, 是发展旅游最具吸引力的内容, 挖掘景区的文化内涵, 把山西文化的魅力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现出来, 是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由于许多文化旅游资源未被充分发掘, 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保护, 使很多有价值的历史遗迹受到破坏。而有的景点资源在开发的时候不注意开发方式, 不注意保护资源原有的文化性, 开发破坏性也比较严重。

4. 资源开发资金短缺,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现有旅游投资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旅游资源开发速度与开发规模, 发展旅游的资金严重不足是造成山西文化旅游发展不充分的重要原因。例如永济黄河大铁牛的开发由于缺乏资金等问题, 仅做了初步处理和搭建简陋的防雨棚, 造成了铁牛和铁人的严重氧化、剥落, 甚至有尊铁人的胳膊剥蚀成残臂, 其开发性的破坏是难以弥补的, 这种旅游文化资源的缺失是永久性的。由于资金不足, 配套设施的建设也就相对滞后, 尽管有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资源, 但是缺乏相应的意境与之相称, 景区附近脏、乱、差, 导致了文化资源的严重失色。山西又是一个多山的地区, 交通条件较差, 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文化旅游活动的开展。

5. 宣传力度不够, 未形成山西文化旅游的统一形象

山西的文化旅游资源毫无疑问是高层次的, 由于缺乏有力宣传, 知名度反而不高, 养在深闺无人识。世界上许多旅游地区在宣传上都注意突出自身整体形象, 而山西的文化旅游还没有形成鲜明的统一形象, 各地全面开花, 重点不够突出, 没有很好的形成以点带面的资源良性开发。云南有“七彩云南, 彩云之巅”, 山东是“走近孔子, 放舟青岛”, 而山西却没有一个突出山西文化品牌的标志性口号。

三、山西省特色旅游开发对策

1. 加大政府主导力度, 合理统一规划

面对山西亟需调整产业结构的大背景, 政府应该加大对于特色旅游产业的开发力度, 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环境建设, 扭转山西脏乱差的形象, 更好的促进山西省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在全省统一的旅游规划下进行旅游资源开发, 有利于有效整合协调各方资源, 有利于文化旅游资源的有序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开发统筹规划的内容包括:已开发的旅游资源的再开发和未开发的旅游资源的初级开发。政府要发挥积极的指导和调控作用, 建立有效的审批、监管、执行体制。山西省政府应出台全省总体旅游规划, 各地市要在总规划的要求下出台自己的旅游规划, 这样, 全省内的文化旅游资源都能在总体规划的布局下进行有效开发, 避免乱开发、乱建设, 造成景观整体形象弱化的现象。

2. 重视旅游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

在加强旅游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 也要重视旅游资源软环境的建设, 大力实施人才培养机制, 抓好文化旅游专业人才建设。加强对这一特殊的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确保能为游客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增强竞争力。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对文化旅游资源起到相得益彰的互补作用, 从侧面加强了山西文化旅游产业的人文魅力, 也会使这些旅游资源对于游客来说更具有吸引力。

3. 深度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 树立文化山西的整体形象

对于已经形成规模的景区资源要着力提升完善文化形象, 在对外展示上要追求景点资源与其背后深刻的历史内涵的完美结合, 以求形成鲜明的旅游资源特色。对于尚未完全发掘的景点资源, 要深度研究, 争取达到各个景观有典故, 各个典故有吸引, 切实释放出山西特色旅游资源的规模效益。

4. 加大投资力度, 保证旅游资源充分开发以及周边基础设施的完善

山西省旅游产业投入不足, 一方面要加大投资力度, 另一方面要搞活投资机制, 运用市场的力量建立筹资平台, 解决旅游开发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山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但是众多散落在民间的人文资源保护开发不足, 造成资源的破坏。因此, 要着力完善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同时也要注意周围基础设施的改善, 周边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这些旅游资源能否被广大游客所喜爱和认可, 从长远看也影响着这些景点资源能否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5. 重视对外宣传, 树立文化山西的特色旅游形象

山西旅游要加大对其开发宣传的力度, 借用各种媒介的力量, 借助多种艺术形式, 提高宣传品味, 使其成为国内外闻名的名牌旅游产品。山西旅游资源丰富, 在规划开发上要以点带面、突出重点、强化整体, 打造具有山西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集群, 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 以文化为载体发展旅游产业, 形成华夏根祖文化、晋商大院文化、红色革命传统文化、山西古建文化、山西佛教文化、三晋民俗文化从南到北的特色旅游长廊, 推动文化山西整体旅游形象的建立。

总之,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旅游是文化的表象。五千年中国看山西, 古老的历史为山西旅游提供了特色的文化资源, 在旅游业发展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应该通过合理的开发利用, 深挖资源潜力, 为山西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翟辅东.当前我国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其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 (11) :71-75

[2]王平.简述山西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J].理论探索, 2003 (5)

[3]闫玲.山西旅游资源的文化多元性分析与开发模式[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6) :38-40

[4]张慧霞.山西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究[J].经济地理, 2003 (6) :849-853

浅析天水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篇10

1. 天水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2010年4月1日,首届“关中---天水旅游局长座谈会在西安召开,各城市旅游局局长签署了《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城市2010年合作行动计划》,以西安为中心,整合15座城市的旅游资源,将关中---天水经济区打造成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1]。在这些大条件下,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的形式,已经在天水市逐步开展。当前天水市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见表1所示。

1.1 天水市已开发的体育旅游项目

1.1.1 参与型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情况

1.1.1. 1 山地类

山地项目主要是依托山地资源开展体育旅游活动,这种类型的体育旅游者喜好的项目一般为登山、攀岩、越野、狩猎、高山速降、高山探险、秘境探险、山地自行车。山地体育旅游一年四季都可开展活动,选择范围也很广。天水中东部为秦岭、关山山区。以西部尽皇山、云雾山、景东梁为主体的西秦岭山地和东部八卦山、火焰山、秦岭大堡、关山为主体的小陇山、陇山山地,重峦迭嶂,山险谷深。天水市已开发的山地类项目见表2。

1.1.1. 2 水体类

水上项目包括陆地水域和海上项目,主要是依托水体资源开展体育旅游活动,这种类型的体育旅游者多在夏季或温热带地区进行活动,主要有冲浪、滑水、潜水、帆船、漂流、溯溪、钓鱼、游泳、戏水等。天水市内渭河流长约280公里,沿河接纳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榜沙河、散渡河、葫芦河、耤(藉)河、颖川河、东柯河、牛头河[2]。水域面积比较广阔,有利于水体类项目的开发与开展。天水市已开发的水体类项目见表3。

1.1.1. 3 草原类

广阔葱郁的草原,又是大自然给予天水独特的、最富魅力的体育旅游资源。草原项目一般包括骑马、滑草、摔跤等活动。天水具有辽阔的草原资源,其中最为代表的是张川县关山牧场、关山马鹿自然风景区、甘谷古坡草原。天水市已开发的草原类项目见表4。

1.1.1. 4 森林类

森林项目包括森林探险、野营等项目。天水森林覆盖面积比较广,其中鲁班山、花石崖、小华山景区、老君山森林公园、麦积山国家森林公园、卧牛山森林公园、香积山、三皇谷森林公园、清水温泉胜景、大象山、尖山寺森林公园、小麦积景区、净土寺、南郭寺、李子园森林公园、五龙山风景区、石门山等。天水已开发的森林类的体育项目有徒步旅行、自驾游;主要分布在麦积山国家森林公园、尖山寺森林公园、清水温泉胜景、大象山、五龙山风景区等。

1.1.1. 5 休闲疗养类

天水地处黄土高原与西秦岭山脉结合地带,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日照充足,降水适中,年均气温11℃左右,正常年景降水量570毫米左右。境内有小陇山、关山、西秦岭三大林区,森林覆盖率达32%,素有“陇上江南”之美誉,是西部最佳宜居环境城市[3]。已开发的休闲疗养的体育旅游资源有武山温泉度假村、清水温泉度假村、街亭温泉度假村。

1.1.2 观赏型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情况

1.1.2. 1 体育赛事

体育赛事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政治领域的特殊作用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普遍认可。体育赛事资源是投入到体育赛事运营过程中的各种要素,或者说是运营体育赛事可利用的各种条件及要素。天水已开展的部分体育赛事见表5。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首届“财富阳光杯”颖川河全国业余山地自行车邀请的成功举办,天水市政府以体育赛事带动区域经济建设的目标也初见成效。本次赛事吸引了来自北京、山东、湖北、广东、辽宁、四川、云南等15个省市自治区和台湾地区的近300名自行车运动员参赛,同时有近千人的省内外游客参加活动,本赛事的成功举办,不仅带动了全区以麦积山为中心的旅游观光产业,同时也扩大了天水的知名度,通过举办省市级、全国性体育赛事,力争将天水市打造成创业者和投资者的发展福地和广大旅游爱好者的向往之地。

1.1.2. 2 节庆

节庆活动被人称作“有主题的公众庆典”、“平民参与的节日”,它是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旅游吸引物。旅游节庆活动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可观,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发展旅游的抓手,很有研究的价值。

天水市节庆活动比较广泛,并且其带来的附属体育旅游项目具有当地民间传统色彩,也比较独特(见表6)。

充分利用这些节庆资源,可以开发出大量的具有吸引力的节庆体育旅游产品,使节庆作为体育旅游的重要资源更具有纪念意义、象征意义,成为促进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的新举措。

1.1.2. 3 花木森林

天水属华北、华中、蒙新和喜玛拉雅植物交汇处,树种成份复杂,森林资源丰富。天水市现有森林总面积589.9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6.5%。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东南部的小陇山、西秦岭和关山林区,有木本植物87科224属804种,其中乔木312种,灌木437种,藤本55种,常绿植物122种[3]。天水市森林公园分布情况见表7。

森林中的空气清洁、湿润,氧气充裕。某些树木散发出的挥发性物质,具有刺激大脑皮层、消除神经紧张等诸多妙处。

相比较有特色的是天水桃花与油菜花。天水油菜花盛花期一般在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下旬,并由东向西略有延迟。天水油菜花主要分布在渭河沿岸川区地带,以秦州、麦积、甘谷、武山等县(区)川道区最多,秦安、庄浪等山区县的山间梯田也有种植,但规模相对较小。届时来天水旅游,沿310国道、连霍高速、陇海铁路行进,在山间视野开阔路段即可看到。到了五月,汉中、陇南的油菜花大多已经开败,而天水的油菜花却开得金光烂漫,一片欢腾。如果五月出游,想寻找山乡五月踏青赏花的惬意,体验“麦苗青来菜花儿黄”的意趣,去天水赏油菜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见图1)。

每年3月,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桃之乡——秦安县绵延30公里的葫芦河两岸的山川大地上,桃花烂漫,姹紫嫣红,繁华似锦,春色宜人,构成了一幅美丽壮观的风景图画。围绕其开展的秦安县桃花会暨经济贸易洽谈会期间,举行游园赏花、文艺演出、座谈交流、经贸洽谈、项目签约、商品展销、书画展览等活动(见图2)。

1.2 天水市潜在开发的体育旅游项目

天水市潜在开发的体育旅游项目包括正在开发中的生态公园、遗址公园、体育公园和没有开发的其他项目,大致分布状况见表8。

2 天水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观念落后,体育旅游的认知度不高

2.1.1 休闲观念落后,对开展天水体育旅游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在许多人眼里,休闲是消遣,休息,打发时间。即主要体现在恢复体能和打发时间上,闲暇中的消费,社会活动、娱乐,被当做劳动后的身心调整。此外,许多决策者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旅游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缺乏市场的战略眼光。群众对于体育旅游的认知度不高,对于参与体育旅游的观念落后,积极性不强。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于体育旅游消费的观念也比较守旧。

2.1.2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观念落后,破坏了资源

这主要表现在有些地方政府,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由于事先缺少市场调查,结果山林开发了,没有多少人来游玩;水上游乐中心或度假旅游区建成了,没有多少人进行水上项目的游乐,更有甚者,因缺少环保意识造成了环境污染。

2.2 品牌意识不强,策划宣传不力

天水许多优秀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在校规模、低水平上进行,建设具有吸引力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尚未形成群体意识,体育旅游发展收到制约。由于缺乏市、县、区三级的统一策划与协调,在宣传上普遍存在以孤立的某一个旅游产品或某一旅游产品的一部分进行孤立宣传推介,没有形成区域综合旅游品牌宣传的整体优势和综合功能,降低了品牌的结合优势,肢解了品牌的整体优势,削弱了体育旅游产品的对外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对外宣传的总体形象立意不高,定位不准,主题不明,内容单一等,宣传的吸引力不强,激发游客外出休闲旅游的兴趣和冲动力不大,宣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佳。

2.3 体育旅游组织少,促销手段单一

相关体育旅游政府组织和民间组织少之又少,没有专门的体育旅游组织,只是在相关旅游组织进行过一些传统的大众体育活动,如爬山、游泳、骑马等;相关的体育组织在一些比较著名的旅游景点周围组织过一些体育活动和赛事,而在这些过程中没有很好的抓住机会宣传当地比较有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项目、传统体育文化活动。

2.4 缺少旅游合作观,体育旅游相关部门合力优势发挥不足,没有形成联合优势

天水市没有专门的体育旅游组织机构和部门,虽然已经陆续在各县区开展了体育旅游,也推出了一些相关产品,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即各地孤军奋战,缺少沟通合作,旅游竞争意识较强,但是旅游合作意识比较薄弱。这样一来,就没有形成整体作战优势,缺少规模经济,缺少具有特色的黄金体育旅游产品线。

2.5 人才数量缺乏,素质也不高,服务水平低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经营管理人才比较缺乏,着重表现在体育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人才奇缺,经营管理人才也明显不足,在已推出的体育旅游产品中提供的服务还不到位。如大部分体育旅游区没有向游客提供体育技术和健身指导服务,而只是设门酬票。这种状况制约了天水体育旅游业的发展。鉴于此,天水应该把体育旅游业人员素质的培养、技术的培训、服务水平的提高作为今后努力的重点,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旅游活动的质量与效益。

2.6 体育旅游产品单一,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的体育旅游需求是不断增大的。但由于天水地处西北,其各方面的发展不及那些发达城市,内部区域经济发展还不平衡。因此,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必然是多档次、多样化的,不同消费档次的旅游者对体育旅游产品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大部分体育旅游客源市场开发的着眼点还是停留在对现有体育旅游产品的促销上,对如何扩大现有体育旅游产品的销售市场考虑得较多而对旅游者的消费需求考虑得较少。而实际上,我们现在很多人的体育旅游,还是以一般的观光为主,消费档次和质量不高。体育旅游产品结构还比较单一,产品的开发设计不够合理,体育旅游产品的服务面还比较窄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选择空间较小,基本上是处于一种高消费档次,因而在客源市场的拓展方面很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2.7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投入资金短缺

对于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好多政府相关人员都对这个概念比较陌生,没有形成一个具体、清晰的认识;资金的短缺也给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比较大的困难。就“关山马场”来说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尽管天水张家川县与陕西陇县处于同一资源,同在关山之下,陇县政府借西部大开发风风火火地大搞旅游业,开始大把大把地赚游客的钱时,张家种县境内的关山草原却显得异常平静、冷落。张家川县马鹿一带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走以关山草原、马鹿森林为主的生态旅游和张家川回民民族风情相结合的发展旅游之路,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也许地方政府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资金问题,张家川县境内的关山草原能否开发起来富县强县,关键的一点在于能否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更新观念,开放自己,推销自己,走招商引资、联合开发的路子。

3 结论和建议

3.1 结论

3.1.1天水市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优势为天水体育旅游的开发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和平台,其开发的潜在优势非常明显,在这大优势下可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和参与。

3.1.2天水市的体育旅游资源目前还正处于半开发阶段,并且在其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观念落后,体育旅游的认知度不高;品牌意识不强,策划宣传不力;体育旅游组织少,促销手段单一;缺少旅游合作观,体育旅游相关部门合力优势发挥不足,没有形成联合优势;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投入资金短缺体育旅游产品单一,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人才数量缺乏,素质也不高,服务水平低等。而为了更好的开发天水市体育旅游资源,相关组织机构和部门应采取相应的比较合理和科学的策略和保障措施,以便为开发天水体育旅游资源和以后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保障。

3.1.3天水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体育旅游的开展,可以增加地方税收,提升财政实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善天水地区产业结构;扩展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道路、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其投资环境,促进对外经贸交流与合作等。

3.1.4为了满足国内外游客了解天水体育旅游的需要,借助于伏羲文化大典,弘扬传统文化,着力开发天水体育旅游资源。通过开发民间体育旅游景点和在原有旅游景点,在常规的体育活动旅游项目的基础上,设置民间体育旅游项目,配以广泛的宣传和开辟体育旅游专线,促进天水体育旅游的持续发展。

3.2 建议

首先,政府应提高重视,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加大对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和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投资力度,增加人才资源、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投入;

其次,加大宣传力度,改变观念,提升天水的知名度,让更多的游客全面的了解天水的人文风情、民间风俗、旅游风景,从而吸引他们来天水观光,并且参与到其中。

第三,开辟天水人文特色资源、精品体育旅游路线。如天水旅游主推的旅游精品线路寻根祭祖游:伏羲庙——卦台山——大地湾——女娲庙;百里石窟游:麦积山——大像山——华盖寺——水帘洞——木梯寺;名城古韵游:南郭寺——李广墓——玉泉观——胡氏民居——兴国寺;生态休闲游:麦积山景区——石门景区——仙人崖景区——曲溪景区——街子温泉——麦积山森林公园,这四条主要特色旅游路线[4],开发为结合文化休闲、登山、游泳、洗浴、划船、垂钓、自驾游、骑马等一条线的体育旅游精品路线,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参与。

第四,结合当地特有的民间体育活动项目(旋鼓、夹板舞、蜡花舞、鞭杆舞、壳子棍、荷花舞[5]等),将它们融入到体育旅游产品中去,激发游客的欣赏、参与的兴趣,同时也推广和发扬了民间体育文化,使之得到发扬和传承。

参考文献

[1]刘玛莉.天水史话[N].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

[2]黄庆成.天水文史[N].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

[3]http://baike.baidu.com/view/1029281.htm.

[4]http://www.tianshuitravel.com/.

旅游资源现状 篇11

关键词:微信传播平台;偏远地区;旅游资源

前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由于微信、QQ等社交软件的广泛使用,朋友圈、微博等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人们对网络传播平台的重视。网络媒体传播速度快,具有较强的互动性,能够产生更高的广告效益。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旅游景点网络营销的重视度,并不断强化实施的营销方式。下面我们结合实际案例,针对微信传播平台进行研究,提出符合我国偏远地区旅游资源发展的策略。

一、我国偏远地区旅游资源发展现状

(一)旅游景点网络营销概述

景点旅游生产商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对旅游资源的分析、策划、执行、反馈等,加大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推广力度,从而达到导向和影响旅游消费者需求的目的,促进旅游资源的科学、合理的利用,促进经济的发展。网络营销有利于及时把握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模式的变化,并根据已有数据进行分析,在虚拟市场中开展促进旅游资源发展的营销活动。

(二)结合实例,分析我国偏远地区旅游资源的现状

我们主要针对我国偏远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分析、探讨,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专门研究。下面主要以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为例,论述偏远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1.尚义县旅游资源概述

第一,尚义县地理位置独特,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尚义县处于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包括坝上和坝下两个风景区。坝上属于高原草原,坝下属于丘陵浅山区,良好的原生态风貌没有人为的破坏,植被良好,地形连绵起伏,再加上风车林立,所呈现出的欧陆式风光值得人们前去参观。

第二,赛羊会、雪地汽车漂移赛等特色活动的举行。尚义的冬天因冰雪变得异常火爆,吸引着人们的到来。雪地卡丁车、冰上碰碰车、雪上滑板车、羊拉雪橇、冰雪滑梯自由冲??形式多样的大众趣味运动,增加了冰雪节的乐趣,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第三,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大青山省级森林公园等极具代表性、历史性的游览地点,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更加贴近大自然。据统计,尚义县农村人口高达80%,现代化程度低。适合长期处于拥挤、快节奏生活中的游客前来参观,有利于游客放松身心,近距离接触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

2.以尚义县为例,论述偏远地区旅游资源网络营销现状

第一,旅游景点互联网建设数量增长缓慢。通过不完整数据统计可知,在2013年底,运用百度、谷歌、腾讯微信等搜索工具进行搜索,可以发现在河北省地区景区众多,但是具备官方网站、开通官方微博、开通官方微信的景区相比沿海城市而言较少,且成交数据也不高。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并没有完善的网络营销管理,也缺乏相关的宣传措施,导致在虚拟市场知名度不高。

第二,偏远地区缺乏对旅游资源的资金投入。一般情况下,我国是由政府主导旅游资源的开发的,但由于旅游业在开发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政府资金有限,致使前期宣传不到位,旅游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利用,且发展缓慢。

第三,相关产业缺乏完善的配套设施,且发展不成熟。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如交通、住宿、饮食等。在偏远地区一般以农家院为主,缺少酒店的建立;或者存在一些酒店,但酒店管理不到位,存在安全隐患、“宰”游客等现象的发生,抑制了该地旅游资源的发展。

二、利用微信传播平台开发我国偏远地区旅游资源的建议

第一,充分利用微信等传播平台,加强市场营销工作。微信已经在不经意间影响着旅游业的新格局。其以超低廉的运营成本,给旅游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微信旅行电商时代已经到来,而巨大的使用人群无疑充满了诱惑,对于偏远地区旅游资源开发而言,利用微信平台进行资源开发是“弯道超车”最好的时机,看清未来的格局方向,用好微信这一精准营销的核心产品,才能在未来的旅游行业做出表率带头作用。

笔者认为,对于偏远地区的旅游资源来说,应该加大宣传力度,由国家和政府部门建设专门的旅游网站;或建立有关旅游的公众号,向游客介绍该地的旅游特色、游玩攻略等,吸引游客的到来。利用微信传播平台,扩大在虚拟市场的宣传度。

微信公众号分为服务号、订阅号、企业号3种类型,服务号主要偏于服务交互,每月可群发4条消息;订阅号偏于为用户传达资讯,每天可群发1条消息,认证后具备接口开发功能;企业号则主要用于公司内部通讯使用。为了实现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开发与在线服务优势,可以考虑见平台性质申请建设为服务号,其微信平台公众号设计策略如图1。

第二,由专业人员负责微信平台,吸引用户的关注,在众多公众号中体现自我价值。为了宣传偏远地区的旅游资源,我们可以发表一些有品质、有质量的旅游类文章,引起人们的关注。并且可以拍摄有关旅游区特色景点的一些照片,通过音频、视频等的结合,吸引用户的眼球,达到宣传效果。其次,还可以通过接口开发更多的个性化功能,回答用户的特定问题,增加用户对旅游景点的了解、认识。最后,还可以利用微信平台进行有关旅游资源的促销活动,加强民族文化的特色宣传。

第三,加强偏远地区的酒店管理。首先,要对酒店人员进行专业的训练、考核,提高工作人员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减少“宰”客行为的出行,保证游客的放心出行。其次,定期检查、维护酒店的相关设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解决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住宿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文科.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现实地位变迁:理论与实证[J].经济研究,2006(3):5-7.

旅游资源现状 篇12

近些年我国不断贯彻落实改革开放国策使得国民经济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也进一步得到满足。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旅游业作为满足人们精神文明的新兴产业正在蓬勃发展中。旅游业得到发展的同时人们对旅游环境的优美程度,整洁程度及安全性、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要求也是限制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条件,甚至对旅游景点的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等各项效益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目前人们对待旅游资源的态度只是看重其经济价值,使得在开发时极易出现过度问题。从而导致景区被破坏,甚至引起环境恶化。这些问题的出现不只会限制旅游业自身发展,更会产生一些负面效益。因此,过度开发已经成为阻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二、当前我国旅游资源过度开发情况分析

1. 开发理念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全局性

我国开发旅游资源的方式是将国家作为导向,既国家先规划出旅游资源的发展目标和相关政策,再交给地方政府进行实行,并要求地方政府将其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在整个开发过程中起到导向作用。所以地方政府所制定的开发目标、规划除了要符合本地经济发展实况及满足特色旅游业发展要求等,还不能脱离国家整体目标。然而,国内当前的旅游资源开发实况却显示,地方政府在具体的开发工作中,并没有秉承系统、整体以及全局等观念,使得其规划理念和国家整体发展的理念相背离,也违反了资源开发的自然规律,同时也使旅游资源不能很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

2. 盲目开发,利用不合理

一些地区的地方政府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前,没有事先做好科学调查,也没有开展全面的合理的论证、评估以及规划等,使开发工作显得十分匆忙。尤其是有的新发现的旅游资源,开发者为了能早日取得经济效益,便在还没有取得科学合理的论证及制定出规划时,就开始开发,这样的开发必然是盲目的、粗放的。这种开发是典型的重效益、轻保护,必然会造成旅游资源的破坏和浪费。例如,吉林省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其特有的山顶冻原景色非常难得,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当地政府在对其进行开发时为了能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大量放进游客,同时也没有给予必须的保障,使得该资源遭到非常严重的毁坏。有的地方为了吸引游客甚至将野生动物也推上了餐桌,进而导致很多珍稀动植物面临灭绝危险。例如陕西的秦始皇兵马俑。由于技术原因,一号坑原本鲜亮的彩陶已经开始退色,光泽也逐渐消失。由此可见,盲目开发旅游资源将会导致旅游区的资源、环境以及生态等遭到严重破坏。

3. 超规模接待游客

我国多数旅游景点缺乏健全的管理体系,很多景点接受的人流量都超出了承受范围。目前,我国许多旅游公司与景点管理机构之间,都存在着人员编制混合的状况,这也给上层管理人员添加了许多尴尬。他们既是公司的上层领导,要以为公司谋取利益为第一要务,要实现最大化盈利;同时他们又是地方政府管理景区的相关领导,将保护景区环境作为其职责,在开发时必须要综合考虑景区的环境、经济以及社会文化等各种要素。大部分景区在“五一”、“国庆”两个黄金旅游时段都处在超负荷阶段。景区内人们为患,空气被污染,旅游质量也下降。有很多精美雕塑、奇山怪水、奇珍异树等,由于游览的人数过多而变得面目“狰狞”。有许多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景都遭受了程度不一的破坏。

4. 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游客缺乏环保意识,使得旅游景点内的环境破坏更加严重,各个景区内随处可见各种垃圾、污水等。在不同的旅游景点都能看到一些游客随意攀爬名胜,并在有的古迹上随手乱刻乱划,这些行为都能造成一些名胜古迹受损,甚至加速其灭亡。同时有一部分游客随地乱扔垃圾的行为,也使景区的美感下降。大量接收游客,将会给景点造成很大压力,加速景区破坏,例如名闻天下的旅游名区滇池、太湖等,由于常年“超负荷”接收游客,现在已经被严重污染,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称的漓江近年来也污染严重,有的游客在居然在景区内狩猎、野炊,这样做的后果将是加剧景区生态环境恶化,也会使景区内的野生动物惨遭灭绝危害,更会扰乱景区的生态平衡。

5. 对旅游文化的破坏

旅游资源不仅具有自然环境价值,也具有文化价值,特别是人文旅游资源,其文化价值更加重要。资源被开发后将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干扰甚至对当地的旅游资源产生灭绝性打击。虽然游客和景点所在地之间产生的文化交流是相互作用的,而非单向的,但事实表明,游客及其带来的外来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占据了主要地位。景区开发也会给当地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产生卖淫、犯罪以及赌博等问题,这些都会对当地居民的心理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相应的景区所在地的经济结构、经济意识、审美观念以及社会风俗等也会有所改变,当地特有民俗将被同化,旅游资源也会随着这些问题的出现逐渐被破坏掉。

三、改善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的措施

1. 制定并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

《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中规定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持景区强盛生命力的同时,使游客与东道区域的要求得到最大限度满足。旅游产品保持可持续发展是指,能和景区所在地环境、风俗、文化等相适宜的产品。同时该产品作为旅游发展的衍生物,而并非牺牲品。旅游资源开发指导准则规定,旅游景区要在将自身危害降低到最少的同时,保障游客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享受,并给地方产生最大效益。由此可见旅游景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要将发展和保护作为核心。这点也符合旅游景点开发与保护的辩证要求。因此,当前要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将开发与保护作为其重要的衡量条件。

第一,我们要在开发旅游资源之前依据开发与保护的核心要求下对其进行承载范围、开发力度影响等方面的测试,进而制定出可持续的开发策略,并为景区打造出和谐模式以完成对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对旅游资源而言其能承受的人流量具有一定范围,该范围应在一定条件限制下确定出来。对承载范围的研究有利于避免旅游资源出现过度开发的现象,防止因人流量过大对资源产生破坏;而钻研旅游资源开发影响则有利于我们提早获知开发会产生问题,促使旅游资源开发走上健康轨道。故这也是旅游资源实现开发、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相和谐的第一步。

第二,旅游产品尽量以绿色为主题。狭义上对的绿色旅游产品的解释是生态旅游附加产物,如森林旅游以及海洋旅游等;广义上对其的解释则是能满足可持续发展需求的产品。将绿色作为旅游资源的产品主题的目的就是保护资源。

第三,应尽量将从资源中取得的收益用在资源保护上。旅游资源产生的经济效益应分出一部分用作对资源环境的保护、美化以及保护等。这样既能给资源提供保护,也有利于下一步的开发,满足可持续的发展要求。

2. 旅游开发融入经济与文化内涵

第一,我们应秉承“科技兴旅”的理念,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保护,具体有使用科学技术,将粗犷的盲目式开发转化为集约式开发,尽可能将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破坏降低到最低。在正式开发前应采取科学调查的方式进行可行性论证,并制定全面的开发规划,确保经开发的旅游资源能得到科学利用;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保护珍稀的自然、人文资源,避免因时间因素引起的资源损耗,并在延长其生命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利用。在这个观念上,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保持一致;因为旅游学属于新兴学科,所以学习科技兴旅理念的同时,也要重视旅游学、经济学、环保学、以及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的学习,真正做到开发与保护相和谐。

第二,重视对旅游资源的人文内涵保护。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灵魂,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升华,也是人类从事历史活动的轨迹。对旅游资源而言,其自然和人文资源是相辅相成的,文化将成为其贯穿旅游资源的重要生命线。因此,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保护的主要方面就是对其文化内涵的发掘。由此可知,文化内涵也将成为开发和保护这一对辩证关系的关键依据之一。重视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培养并尽可能为其注入文化内涵也是当前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与保护的最新方向,也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

3. 协调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第一,在旅游景点刚运行的阶段,应重视开发,并将其一步完成。以往的“以旅游养旅游”的理念并不十分正确。旅游景点的开发和保护是一个过程,其包括起步、发展、成熟及衰落。按照“以旅游养旅游”的理念,等上期的投资收回后再进行下一步投资,前面开发的景点将出现老化问题,资源也受到一定损耗;同时下一步的开发也是局部开发,还没有什么名气。深圳特区开发的锦绣中华和民俗文化村等,都是采取“一步到位”策略的成功案例。

第二,保护的目的是进一步开发,因此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要求我们在还不具备完善的开发条件时,应将保护作为主题。同时保护也是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当技术、资金等条件还不够完善时,千万不能盲目的开展粗犷式开发。

第三,对旅游资源要做到开发和保护同步。保护也不是短暂的保护,而是在整个开发过程中都要重视保护,所以,为了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将开发和保护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

4. 加强政策层面的引导

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与保护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是非常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以国家政策为依据,对开发与保护进行引导与规范。合理的政策及舆论宣传,有利于在全社会都形成一股开发与保护的风潮,使旅游工作者能为开发与保护做先锋军,而游客则是自愿的文明守护者。并且旅游资源作为人类社会、自然的一部分,对其进行开发与保护必须要符合整个旅游系统的要求,与之相协调形成非常强大的凝聚力,全面的完成开发与保护。

四、小结

上一篇:公路路基养护下一篇:中小学调查学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