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评价

2024-11-04

旅游资源评价(精选12篇)

旅游资源评价 篇1

近年来, 我国旅游业高速蓬勃发展, 关于旅游方面的研究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发展潜力是城市旅游业发展得以成功的关键, 因此一个城市旅游产业的地位及其发展战略, 不仅要考虑其现有的旅游竞争力, 更要考虑旅游发展的潜力。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发现, 关于城市旅游潜力评价的相关论文较少, 且主要是我国东、中部城市。本文分析六盘水旅游发展的潜力, 从而为六盘水市旅游业的开发与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通过提出六盘水旅游潜力这一论点, 加强在发展旅游业时对旅游潜力的重视, 并通过对六盘水市旅游发展潜力的研究, 为六盘水旅游城市定位提供参考依据。

一、六盘水市概况

六盘水地处我国西南, 贵州、云南、四川三省交界, 是西南片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 且煤炭资源丰富, 素有“西南煤都”之称。近年来, 随着煤炭资源的大量开采, 煤炭储量迅速减少, 煤炭质量明显下降。并且, 随着六盘水市城市的不断发展壮大, 人民收入水平与生活质量的提高, 开始注重生活环境问题。政府对于因煤炭开发而引出的大量环境问题开始进行思考, 且为响应国家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化发展战略, 利用研究区独特的旅游资源, 打造研究区旅游品牌。研究区地质特征为喀斯特山地地貌, 且海拔较高, 植被种类少, 覆盖率低, 因此生态环境脆弱。目前研究区旅游业处于初期开发阶段, 大量的旅游资源处于尚未开发状态, 为保证科学正确地开发研究区城市旅游资源, 必须充分考虑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问题, 因此对研究区城市旅游发展潜力的准确评价就显的十分重要。

二、六盘水市旅游资源分类

旅游资源丰富, 有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明湖国家湿地公园、野钟黑叶猴自然保护区、北盘江大峡谷、玉舍国家森林公园、娘娘山国家湿地公园、世界第一深洞的“白雨竖井”、韭菜坪等多个旅游景点。本次旅游资源分析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为依据, 结合研究区旅游资源实际状况, 将研究区旅游资源分为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天象与气候景观、文化遗产和建筑与设施等6个主类, 每个主类中又具有亚类、基本类型及代表性资源。

三、六盘水市旅游资源分析及评价

通过调查了解研究区的基本情况后, 对旅游资源的评价进行综合分析和系统的评价, 得出对旅游资源整体的认识。本文结合六盘水实际情况, 从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及环境保护与安全3个方面, 对研究区城市旅游资源进行评价, 得出评价赋分值。

参照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表, 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用量值表示, 其中资源要素价值为85分, 资源影响力为15分, 总分值为100分, 资源要素价值包括观赏游憩使用价值30分、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25分、珍稀或奇特程度15分、规模丰度与几率10分、完整性5分。资源影响力包括知名度和影响力10分, 适游期或适用范围5分。附加值中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分正分和负分。

依据旅游资源单体评价总分, 将其分为五级, 从高级到低级为:五级旅游资源, 得分值域≥90分;四级旅游资源, 得分值域≥75~89分;三级旅游资源, 得分值域≥60~74分;二级旅游资源, 得分值域≥45~59分;一级旅游资源, 得分值域≥30~44分。此外, 还有未获等级旅游资源, 得分≤29分。其中, 五级旅游资源称为“特品级旅游资源”;五级、四级、三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优良级旅游资源”;二级、一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普通级旅游资源”。

研究区内优良级旅游资源众多, 其中特品级旅游资源3项、优良级旅游资源55项, 五级、四级、三级旅游资源数量所占比例分别是5%、17%、78%, 旅游资源品质组合较为合理。五级资源有国家森林公园、北盘江大峡谷, 是研究区等级最高同时也是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存在巨大的开发价值和开发潜力。以梭戛长角苗景区、月亮河风景区为代表的四级旅游资源, 也具备一定的开发价值和开发潜力。而众多的三级优良旅游资源也可根据其区位条件、可进入性等进行市场开发。

四、六盘水市旅游资源发展潜力评价

在对研究区城市旅游发展潜力评价前, 必须对研究区旅游发展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 才能全面地进行评价。因此, 对研究区旅游发展进行SWOT分析, 全面地了解研究区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及威胁, 从而对研究区旅游发展潜力进行评价。

(一) 优势。

研究区地处贵州西部, 是川滇黔桂四省交界结合部, 有四省立交桥之称, 为国家规划的179个一级枢纽城市之一, 贵州西部的综合交通枢纽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随着“十二五”期间, 研究区机场的修建, 贵阳到成都、昆明、重庆和广州等地高铁和高速公路的修建, 大大缩短了上述城市与研究区的距离, 增加了旅游资源辐射范围, 在相同时间内使客源范围扩大。研究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海拔位置高, 因此形成了常年无夏, 春秋相连的气候特征。境内全年均温13~14℃, 1月均温3℃~6.3℃, 7月、8月气温最高。因其“凉爽、舒适、滋润、紫外线辐射比同类城市小、空气清新适宜旅游疗养”的气候特点, 被中国气象学会专家组授予“中国凉都”的称号。

(二) 劣势。

研究区内从事旅游方面的人员学历较低、专业技能弱, 且大量的导游无证上岗, 部分拥有导游证的人员中, 多为初级导游, 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旅游业工作者对旅游业发展判断不准确, 在服务时不能正确引导、介绍旅游资源。研究区内优良级旅游景点众多, 但严重缺乏精品旅游资源, 大量的旅游景点在国内甚至省内知名度较低。目前, 各景区在旅游资源开发深度、基础配套设施、旅游周围商品开发、市场营销定位等各方面仍有欠缺, 与精品旅游仍存在较大差距。

(三) 机遇。

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 受到社会企业的普遍关注, 使得大量的传统产业将资金投进旅游业, 大大促进了旅游景区的发展。作为资源型城市而兴起的城市, 研究区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困难, 因此经济转型这一问题, 被各级政府所高度重视。为相应国家可持续发展号召, 研究区政府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业, 多次举办大型活动, 中国凉都·六盘水消夏文化节、中国凉都·高原半程马拉松比赛、凉都·六盘水夏季国际马拉松赛以及贵州省第五届残运会等, 借此提升旅游发展形象, 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四) 威胁。

随着可持续发展口号的提出, 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开发旅游资源, 发展旅游业。研究区旅游业发展起步时间晚, 旅游资源开发尚不完全, 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市场竞争力较弱。并且研究区境内旅游资源同质性较强, 因此竞争优势不明显。研究区位于贵阳、丽江、桂林、成都等知名旅游景点的包围区中, 这些旅游景点知名度高、配套设施完善、旅游业发展成熟、吸引力强, 使得研究区被屏蔽在阴影区。

(五) 研究区旅游潜力评价。

2015年, 随着政府投资力度加大、管理力度加强, 研究区内旅游业得到迅猛发展, 全年接待游客1, 250万人次、完成旅游收入74亿元。研究区有内地文景观 (如北盘江大峡谷) 、水域风光 (如天生湖) 、生物景观 (如玉舍国家森林公园) 、文化遗址 (如盘县大洞遗址) 等各类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研究区内58项优良级旅游资源中, 有特品级旅游资源3项、优良级旅游资源55项, 五级、四级、三级旅游资源数量所占比例分别是5%、17%、78%, 旅游资源品质组合较为合理。丰富的旅游资源, 优越的地理条件及适宜的气候条件使研究区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旅游资源评价 篇2

拥有一个国家5A景区,南京市钟山风景名胜区-中山陵园风景区,4A景区、夫子庙、总统府、雨花台、阅江楼、朝天宫、玄武湖等

二)、旅接游资源区位良好,交通便捷

南京位于长三角地带,水路,陆路,航空等交通方式便捷,市内公交地铁乘坐方便,各旅游景点均能快速到达;在对外及市内旅游交通方面,新开通了几条国际航线及旅游包机专线,宁扬、宁通铁路也建成通车,新建了宁杭、宁通、宁宿徐等高速公路,市内玄武湖隧道、号地铁线、南京火车站、等交通设施。

三)市场潜力巨大

南京所在的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除此之外,随着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举办,超多国际游客将涌入我国,作为重要的区域旅游城市,南京也将能吸引到一部分国际旅游者前来,南京的国际旅游收入届时也将会有大幅增加。

(四)发展基础雄厚

南京作为老牌的旅游城市,其旅游产业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下,经过数十年的经营,发展的基础已经比较雄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渐趋优化,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已经比较完备,相关的旅游业从业人员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业务素质上在必须程度上已经能够应对将来旅游业发展要求的挑战,旅游业在第三产业内的支柱地位基本确立,这些都为南京将来进一步发展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缺点、

1、文化资源减少,商业化气息浓厚。比如夫子庙,丧失发展底蕴

2、旅游竞争力有待提高

与长三角和国内重点旅游城市相比,南京的旅游竞争力不足,,境外旅游者人数和外汇收入有明显不足,国际旅游市场所占份额偏少,

3、旅游产品欠缺深度,新兴旅游产品发展不足

南京市的旅游产品仍旧以传统的观光型为主,对优质的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不够,造成一部分旅游资源的闲置,未能充分挖掘其中的潜力,同时,如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商务节庆等新兴旅游产品虽有发展,但仍显不足,参与型产品稀缺,特色专项型产品种类不多,旅游供给不能很好地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旅游需求。

4、旅游资源开发用地约束,资源整合缺乏力度

受历史、现实等因素的制约,目前不少旅游景区的现有用地不能很好的满足保护、开发、利用的需求,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因此受到影响,同时,现有旅游资源的整合缺乏力度,不少景区条块分割严重,管理体制不顺,各类旅游资源分属十多个部门和各个区县,这不仅仅影响了全市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和综合利用,限制了资源“整体效用”的充分发挥,造成了旅游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也削弱了旅游资源的整体竞争力,影响了旅游资源的提档升级,进而影响了全市旅游业的全面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在新的旅游规划中对旅游景区的用地做出合理安排,进行统一规划,理顺管理体制,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5、城市旅游尚未构成品牌,郊区县旅游业相对落后

南京市内的各旅游景区虽在国内外享有必须的知名度,但缺少一个在旅游市场上叫得响的品牌,旅游者心目中尚未构成一个关于南京旅游的统一的、清晰的形象。同时,郊县区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游、生态游、民俗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尚未构成规模,旅游配套设施等也未能跟上,与郊区县旅游发展成熟地区相比仍有差距。

6、旅游购物、美食和娱乐发展滞后

旅游资源评价 篇3

关键词:旅游资源;分类;评价;开发构想;花溪

花溪位于贵州高原中部、贵阳市南部,地处东经106°27′-106°52′,北纬26°11′-26°34′之间。北邻贵阳市南明、乌当、小河3区;东接龙里县;南与长顺、惠水两县相邻;西界清镇市、平坝县,总面积957.6平方公里。花溪风景名胜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面积350.5平方公里,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溶洞异石和峡谷景观众多。花溪风景区主要由3大部分景区组成:以花溪河为主线,在20公里长的河滩上沿岸分布有天河潭景区和十里河滩景区等,共包含20多个景观;以明清建筑人文景观为主的青岩古镇景区;以高坡黔陶融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为一体的景区。

一、花溪旅游资源的分类

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游客产生吸引力、可以为发展旅游业所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构成吸引和满足旅游者参观游览要求,并对旅游业产生经济价值,包括已经开发和尚待开发的自然和历史景观。就其客体属性来说,可以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前者主要指山水名胜、自然风光,如风景区、珍贵动植物的生息地、特殊的地质构造等。后者主要指历史古迹、文化遗迹,以及文化艺术、民族习俗、城乡建设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分类系统,对花溪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该旅游区旅游资源主要有7个主类,20个亚类,33个基本类型,详见表1。

根据统计,花溪区旅游资源单体数共计83处,按照新国际标准的8主类;31亚类;155基本类型,花溪区涵盖了新国标的7个主类,占87.5%、20个亚类,占64.52%、33个基本类型,占其21.29 %。从表1中可以看出花溪的旅游资源排列F建筑与设施第一位,H人文活动占第二位,而水域风光与生物景观并列第三位,由此看出花溪的自然

资源和人文资源非常丰富。

二、花溪旅游资源的评价

(一)定性评价

1、优势评价。(1)气候优势。花溪区地处云贵高原斜坡上,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有明显的高原气候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花溪区常年平均气温14.9℃,最冷月(1月)的平均气温4.70℃,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3.3℃,常年适合旅游,有高原避暑之都的美称,为贵州旅游发展提供良好条件。(2)客源优势。目前贵阳旅游业正在迅速的发展中,贵阳城市人口有100多万,属于一个区域性的旅游大都市,对于花溪的旅游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在客源市场。(3)政府政策优势。根据国务院批准的《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花溪区被确定为贵阳市的一个城市片区,发展定位是生态区、文化区、旅游区。花溪区政府提出了把花溪建设成为全国文明旅游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国人居环境示范区的目标,把“旅游兴区”作为发展战略,力争用3-5年的时间,基本建成观光、休闲、度假、会议旅游大区。(4)资源和技术优势。花溪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还存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丰富的革命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生态文化颇具特色。贵州省大批科研院校坐落区内,这不仅利于花溪区旅游环境的优化、旅游文化的发展和旅游产品知名度的提高,而且,科研院校本身也可成为旅游体系的一部分。

2、劣势分析。花溪地处西部内陆地区,基础设施与经营设施比较落后,尤其是交通设施方面,一些景区如镇山、高坡云顶草场、黔陶桐野书屋还没有直达交通,可进入性差。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项目种类单一,特色不突出,普遍存在旅游项目雷同,参与性娱乐性少,民族性和地方性展示不够。花溪是一个省级风景名胜区,目前其知名度仅在本省及周边地区。其旅游的宣传途径太少,没有一个完整的信息交流平台。由于其开发不到位,游客即便来过,评价也较低,影响了旅游者的重游率,且有些景点开发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和资源的破坏。缺乏规划、管理、经营旅游专业人才,其旁边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而且多重管理妨碍了旅游的保护与发展。对于旅游景区的经济投入远远不够。

(二)定量评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评价体系,对花溪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共有因子综合评价赋分,详见表2。

从表2中综合评价赋分值结果70分可看出,花溪旅游资源属于三级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游憩价值、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其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民族习俗活动较多。全年适合旅游期比较长。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旅游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三、花溪旅游资源的开发构想

(一)利用资源优势,开发多种资源特色鲜明的旅游形式

花溪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应该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开发多种旅游形式。如根据花溪丰富的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可以开展青岩古镇历史民俗游,镇山布依村的民俗风情游。依托景区景点,发展休闲观光型的乡村旅游。依托花溪“大寨农业生态观光园”,可以发展科教观光型乡村旅游。

(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景点内的交通问题是今后重点解决的对象,但不能以牺牲景点的整体环境为代价,因此应尽量避免现代化交通道路和设施大量泛滥于景点,而应选择有个性化的、能与景观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道路系统和设施。景点外围应配置食、住、行、购、娱的基本设施。

(三)加大宣传力度,塑造花溪区旅游整体新形象:花溪高原明珠生态旅游区

要综合运用互联网、各级电视台、报纸、杂志、公交车广告、灯箱广告等方式提升青岩古镇、天河潭景区等景区的知名度。可以积极举办各种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节事活动,达到宣传自己的目的。

(四)加快旅游人才培养,加强与地方高校的联系

定期的加强对区内景区景点的旅游工作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增加业务知识,把旅游产品以完美的形象推向我们潜在的客源,重视导游培训,让其在游览期间做更多的宣传,讲解花溪区旅游概况。通过与高校合作,积极发挥其旅游管理人员的才能。

(五)加强旅游资源的精品开发,开创自己的品牌

花溪区旅游资源数量众多,如要将其不知名或尚未开发的景点将其一一开发,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应该精品重点开发。比如说天河潭景区,基本上涵盖了喀斯特所有景观,开发的形式就有多样化。还有像花溪河,少数民族风情等,虽不是很出名,却是开发潜力较大的旅游资源,需要加強开发力度,扩大影响。在精益求精的开发下建立自己的旅游资源品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滕建珍,苏维词.贵州省旅游资源特性及其开发[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

2、黄远水.简议我国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方案[J].旅游学刊,2006(2).

东北地区旅游资源的评价 篇4

1.1 自然条件

(1) 地形:山环水绕——林海景观。

东北地区西部为大兴安岭, 东北部为小兴安岭, 东南部为长白山脉。内部河流众多, 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辽河等众多河流, 南部临海。

(2) 气候:冷湿气候——雪原风光。

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 位于山地迎风坡, 降水充沛, 因纬度较高, 气候寒冷, 我国冬季气温最低的位置就位于黑龙江漠河。

(3) 土壤:黑土广阔, 沃野千里。

东北地区为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地区, 肥沃的黑土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为东北地区的各项发展提供各种物质保障。

(4) 生物:资源丰富, 动植物种类独特。

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动植物种类多样, 有适宜在温带地区生长的落叶阔叶林, 有适宜在亚寒带生长的针叶林——红松、落叶松, 有适宜在寒带生长的苔藓地衣等。珍稀动物有东北虎、梅花鹿、紫貂等。

1.2 人文条件

(1) 工农业发展迅速, 基础好。

东北地区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 其中三江平原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肥沃的黑土、雨热同期的气候、众多的河流这些都为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东北地区出了优质的水稻和小麦外, 各种林产品也是东北地区的特色产品, 比如长白山的人参、貂皮、各种食用菌类都为旅游业更好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东北地区有我国传统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 以及大庆油田。各种自然资源丰富, 有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 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也有利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2) 民族众多, 文化多样性。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 在吉林延边有朝鲜族自治州, 在辽宁和吉林省有满族聚居区, 在黑龙江有鄂伦春族和赫哲族。不同的少数民族增添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为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提供了不同的条件。

2 东北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的评价

2.1 资源的价值

东北地区以其冰雪风光, 独特的自然景观, 吸引着各地的游客。每到冰雪覆盖时, 长春的净月潭滑雪场、哈尔滨的亚布力滑雪场、哈尔滨的冰雪节——美丽的冰雕, 无不受到人们的喜爱。吉林的长白山、辽宁的本溪水洞、黑龙江的五大连池都具有非常好的观赏尤其是科学价值。在辽宁有沈阳故宫、长春的伪满洲国遗址, 这些都在向人们展示着东北地区的历史文化。随着旅游的逐渐发展, 旅游带给人们的经济效益都在逐年增加。

2.2 地理位置与交通

东北地区位于我国东北部地区, 扼守我国东北部边界, 与周边的朝鲜俄罗斯接壤。东北地区交通便捷, 铁路呈现出”T”字型, 连接满洲里和绥芬河, 还有与北京连接的京哈铁路, 沈大铁路、沈丹铁路与海运相接。便捷的交通为东北地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客源。

2.3 客源市场

东北地区内有我国的老工业基地, 并且濒临渤海, 旅游资源的集群效应好, 各种旅游资源丰富, 再加上东北特有的冰雪世界, 对于我国南方的广大旅游者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因此客源市场广阔。

2.4 基础设施

东北地区有我国三个省会以及大连、鞍山等大城市为依托, 基础设施完善, 可以接纳各类人群。宾馆、饭店、购物广场等地点众多, 为接待能力、客流的集散提供了很好的设施建设。

3 东北地区旅游资源的作用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朝阳产业, 它与经济的发展有密切的影响关系。从理论上讲, 旅游业并不创造和增加社会财富, 它只是通过旅游者的旅游消费, 使社会财富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进行再分配。但是旅游可将客源地的社会财富转移到接待地, 对一个地区来说, 这种他地社会财富的流入, 无疑是一种经济“注入”, 它不仅带来巨额创汇, 更会促进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于整个东北地区来说, 旅游业的发展无疑是促进了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3.1 促进社会文化繁荣

旅游业的发展除了可以带给当地经济的发展以外还可以将东北地区的社会发展以及文化状况介绍给广大的旅游者。让旅游者对于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都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比如在沈阳的故宫可以让游客了解满清文化, 长春的伪满洲皇宫让游客了解我国清末的屈辱历史, 哈尔滨的俄罗斯风情建筑可以让游客感受到异域风格。

4 东北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4.1 旅游资源保护的意义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开发与利用的基础, 是构成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旅游资源就没有旅游业的发展。然而, 旅游资源在经过开发成为旅游产品后, 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 严重者甚至削弱旅游资源的“重复使用性”, 从而减弱旅游资源对旅游市场的吸引力。旅游资源的保护, 不仅包括旅游资源自我保护的需要, 使之不受损伤、破坏, 而且还涉及周五环境的保护问题。目前,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 并视其为旅游业是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旅游资源作为开展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之一, 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规模、特色及保护水平等,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发展总体水平。因此, 要不断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我国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但人均旅游资源却相对短缺。不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不但起不到无烟工业的作用, 而且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旅游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可持续理论要求我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 以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指导, 以资源利用的永续性为目标, 尽可能地推迟其枯竭时间。

4.2 可持续发展思想

旅游是一种产品, 可持续旅游是一种理念。可持续发展思想起源于生态环境领域, 真正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可持续发展的经典定义, 是在198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得到公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其界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使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来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态良好和谐的发展道路。

“Globe’90”国际大会提出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目标是增进人们认识旅游对环境和经济的理解, 促进旅游公平发展, 改善旅游接待区的生活质量, 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 保护旅游开发赖以存在的环境质量。其核心是确保从事旅游开发的同时, 不损害后代人为满足旅游需求而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能性。

摘要:目前东北地区正处于由传统工业向多元发展的转型阶段的关键时期, 旅游业的全面兴起必将推动经济的巨大进步。东北地区各种旅游资源的分布参差不齐, 特色各异, 所以对于不同地区的自然、人文资源特点的合理开发、充分利用、切实保护是促进东北地区旅游业更快更好地发展的基础, 是实现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换的关键。

旅游资源评价报告 篇5

调查区:西双版纳风景名胜区位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距昆明740公里。景区包括景洪县风景片区、勐海县风景片区、勐腊县风景片区三大块。每一块内又有若干景区,共有19个风景区,800多个景点,总面积1202.13平方公里。西双版纳作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在地区文化、民族风情、热带雨林、观赏植物、野生动物等自然和人文景观等各个方面别具特色,犹如一颗璀灿的明珠镶嵌在中国的西南边疆。目的:通过对西双版纳地区的旅游资源的调查和分析,在其现有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做出客观全面的总体评价,并进行进一步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要求:在掌握大量西双版纳地区旅游资源相关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旅游资源评价分析法,结合全体调查人员的思路和知识,尽可能全面而客观的做出西双版纳地区旅游资源的评价和规划。

调查人员:旅游01-3班——樊又文、高翔、高经粱、项征、刘颖霄、马晓岩、方泉、揭伟、朱莉

工作期限:截止到二零零四年五月十七号

工作量:包括西双版纳地区与旅游资源相关的资料收集(文字、图片、影音、表格等)、数据处理、分析总结、报告文本材料的制作、幻灯片的制作等。主要资料来源:西双版纳旅游咨询网、云南旅游咨询网

《中国西部概览》民族出版社

谢蕴秋主编

《云南孔雀之旅——西双版纳》群言出版社

《云南之旅》广东旅游出版社

克勤、悦真编著

《华夏之旅——云南》旅游教育出版社

李荣强编著

成果:对西双版纳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分类,并作出了综合性评价。以及三大风景区的旅游价值、环境和开发条件的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从而了解了西双版纳三大景区的基本情况。为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和资料。

第二部分: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状况

1、基本概况

① 地理位置、面积、人口构成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最南端,在北纬21°08′~22°36′,东经99°56′~101°50′之间,系北回归线以南,亚洲大陆向东南亚半岛过渡地带。土地面积为19124.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95%,盆地占5%。占云南土地面积的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0.22%,有耕地面积155.23万亩,农业人口平均占地1.41亩。西双版纳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种类较多的地区。至2002年总人口数达到86.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74.86%,人口密度为37.6人/km。

② 历史沿革

“西双版纳”一词系傣语,意为“十二个田赋单位”。其从远古以来,就是祖国各民族大家庭的在员,“西双版纳” 这个名称始于明朝穆宗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但西双版纳的傣族历史,在公元前二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据《后汉书》记,公元一、二世纪,傣族首邻曾先后几次派遣使者到东汉首都洛阳承受汉朝皇帝的赏赐和封号。至公元13世纪,西双版纳为受封于唐朝的南诏(大理)所管辖。

1950年2月17日,西双版纳全境解放,普洱专员公署分别在车里、佛海、南峤、镇越四个县成立了人民政府。1953年1月23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成立(根据宪法,1956年6月改设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辖区除四个县外,还将整董乡、普文、象明、整糯、勐阿、安康等五个区一个乡重新分为十二个版纳,即:景洪、勐养、勐龙、勐旺、勐海、勐混、勐阿、勐遮、西定、勐腊、勐捧、易武等。1959年7月30日正式改为景洪、勐海、勐腊三个县至今。

2、自然环境及其要素特征

景区内崇山峻岭连绵起伏,澜沧江及其支流贯穿全境。这里生活着以傣族为主,包括景颇、哈尼、布朗、基诺、拉祜、瑶、汉等众多民族;栖息着孔雀、亚洲象、长臂猿等多种珍禽异兽,生长着莽莽热带雨林及各种奇花异草。得天独厚的条件,使西双版纳赢得了“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孔雀之乡”、“大象乐园”等美誉,妩媚旖旎的亚热带风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古老浓郁的民族风情相融,使西双版纳成为驰名中外的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西双版纳风景区已被国务院落列为我国旅游资源特别丰富的三个重点旅游开发区之一,是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现已与老、缅、泰等国开通了边境旅游,并即将开通国际航班。西双版纳将成为我国与东南亚旅游市场接轨的中心枢纽。① 季节气候

西双版纳北倚青藏商原,位居横断山脉尾稍、南濒浩翰的太平洋与印度洋交绥地带,冬夏为不同的海陆气团控制,形成与同纬度其它地区不可比拟有优越环境。山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河谷坝子为热带季风性气候。具有“夏无酷暑、冬无寒流、夏多雨、冬有雾”,的特点。每年4-10月为夏季,约7个时间,气温均在22摄氏度以上,11月至次年8月为春、秋季,1月最冷,2月平均气温也有16摄氏度,故西双版纳四季如春,被誉为“没有冬天的乐土”。

一年分雨季和旱季,5-10月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和太平痒东南季风影响,气流深厚而稳定,降水频繁而集中,使天气阴沉多雨,温暖湿润。这段时间是雨季。11月-次年4月,西风南支流把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半岛北部等沙漠或大陆地区的干暖气流引导过来,使天气晴朗省雨,温度宜人,这段时间是旱季。

全区年平均气温为18-22度,年降雨量在1200mm以上,相对湿度为78-88%以上,年平均雾日为90-180天,最冷月均温为12-16度大部地区无霜。个区具有热带气候的面积为3452Km(平方千米),是我国大陆上热区面积最大的地区。由于地形的影响,州内各地垂直变化大,立体气候显著,形成丰富的小气候生境。为热带、亚热带多种植物和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② 风景名胜及分布

西双版纳风景名胜区位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距昆明740公里。景区包括景洪县风景片区、勐海县风景片区、勐腊县风景片区三大块。每一块内又有若干景区,共有19个风景区,800多个景点,总面积1202.13平方公里。

景洪风景区:

景洪,也叫允景洪,是傣语的音译,意为黎明之城,曾是古“景陇王国”之地。1959年6月取名为景洪县,1994年4月撤县改市。景洪市历史上一直是西双版纳的首府。市区总面积7000.3平方公里,全市辖五镇八乡,人口近36万。景区面积达49.45平方公里,是西双版纳风景体系的中心,主要景点有:民族风情园、曼听公园、原始森林公园、热带花卉园、橄榄坝风光、野象谷、曼典瀑布、曼飞龙佛塔等。浓郁的民族风情,古老的南传上部座佛教文化胜迹,奇特的热带风光,茫茫原始森林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等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使景洪成为我国不可多得的全年性的旅游城市。

民族风情园:位于景洪城南的流沙河畔,距西双版纳飞机场约4公里,占地面积30公顷,是景洪城区最负盛名的旅游景点之一。风情园分为南园和北园,园内培植有热带果木,奇花异草,修有多条游览道,建盖有6幢小巧典雅,风格各异的干栏式竹楼,用于展示世居西双版纳的傣、哈尼、拉祜、布朗、基诺、瑶等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园 内还建有高大宏伟的西双版版纳解放纪念碑和场面宽敞、内容丰富的运动场、民俗斗鸡场、民族歌舞表演场、泼水场、大象表演厅、孔雀馆、鳄鱼池、百鸟园等设施。因而民族风情园已成为展示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民族风情和热带风光兼容的旅游、游乐的综合性公园。

曼听公园:又名春欢公园。地处景洪城郊东南3公里的傣族村寨曼听村的南面,与曼听佛寺相连,占地面积400余亩,是景洪城区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荟萃的公园,也是西双版纳地区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名园。现在的曼听公园是在宫庭花园的废址上修建的。自八十年代以来,先后在公园内仿建了曼飞龙笋塔和景真八角亭;重建了西双版纳历史第一个总佛寺——洼坝姐佛寺;塑建了周恩来总理欢度泼水节的铜像。将古河道改造为碧波荡漾的人工湖。建造了跨越古河道的钢筋水泥仿木桥,建有西双版纳第一个孔雀园、大象表演场、泼水场、露天歌舞表演场等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公园设施。曼听公园成为一座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园林胜地。

橄榄坝:是驰名中外的“孔雀尾巴”,意谓西双版纳最美之地,有“不到橄榄坝,不算到版纳”的赞语。从景洪沿澜沧江泛舟顺流而下37公里即可到达。橄榄坝是澜沧江形成的河谷平地,平面椭圆而林木葱茏似橄榄,面积50平方公里,海拔530米,是全州最低地。这里江水长流,花开四季,64座傣族村寨与竹楼皆掩映在绿林丛中,人们称之为“椰林下面的竹楼”,既有典型的傣族特色和热带风光,充满了一种自然的、纯朴的、宁静的美。

版纳野象谷:位于勐养自然保护区南缘,坐落在昆洛公路684—685公里路段西侧,距州府景洪35公里。是西双版纳最令人神往的森林公园和观赏野象活动的景区。由于此地的河流分为三岔,故又名三岔河森林公园。公园规划面积369公顷(5535亩),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水面0.8万平方米。设有动物观赏区、森林探险旅游区、蝴蝶养殖场、兰花园等参观景点。为方便游客,还设立了接待服务中心。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森林公园的各种设施逐步建立完善。公园内建立了中国的第一所大象训养表演学校,可以在动物观赏区内观赏训练有素的大象表演有趣的节目。森林探险旅游区内,有沟谷雨林、山地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林间铺设有4000米步行游览道,沿途建有观象台。道旁有乔木板根出露、古藤攀树、植物绞杀等独具特色的景观。在公园中心区,沿蜿蜒小河建有高6米,宽1米、长200米的“丁”字形空中长廊。长廊傍树之处,分别建有10余间小巧玲珑的观象旅馆。河边的古树上设有观象独屋。欲观野象活动的游客,可在旅馆内留宿,凭借月色和夜视镜观赏野象临泉饮水食盐等活动情况。在空中长廊上安然无恙地拍照、录相,领略回归大自然的情趣。

曼典瀑布:位于景洪西北的嘎栋乡阿麻山境地,距景洪城27公里。周围有傣族寨子和哈尼族寨子,是热带雨林较为集中的自然保护区。雨林之中,藤葛遍布,兰花满地,溪水纵横,林深景幽。穿过森林,跨过一座溪上小桥,抬头便见悬崖绝壁上的瀑布飞泻而下。10余级瀑布形成落差20多米、宽10多米的瀑布群,遮天盖地,水珠四溅,雨雾升腾,令人顿生凉意,不亦快哉。

曼飞龙佛塔:位于景洪市西南60公里的曼飞龙村北后山上,又称“金刚宝座塔”。傣语为“塔糯庄龙“”塔糯”意为“笋塔”,是大头笋塔之意。此塔建于傣历565(公元1203年),相传为勐龙头人祜巴南批主建,设计者是三个印度僧人。主塔高16.29米,八个角由8座5米高的小塔托拥;9座塔身均呈葫芦形,为实心砖石结构。主塔由基座、钟座、覆钵莲花、蕉包、宝伞、风标8部分组成。每座小塔塔基前方都有一个卷筒式佛龛,里面有石雕佛像。佛龛外壁上方也有佛像浮雕,边沿与四周亦刻有动植物和云团浮雕花纹。整座塔形如雨生春笋破土而出,参差有致,结构庄重,色彩雪白如玉,因位于曼飞龙村,形似春笋,故名曼飞龙笋塔。曼飞龙佛塔,是古代傣族人民吸收其他民族建筑风格创造出来的民族建筑艺术,是中国少有的古塔清品,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勐海风景区:

勐海距景洪市56公里。“勐海”是傣语地名,“勐”为地方,“海”为厉害、勇敢,勐海即勇敢的人居住的地方。景区内的主要景观有:曼栾回傣旅游度假村、曼短佛寺旅游度假村、打洛森林公园、景真八角亭、勐遮曼宰龟壁画。

打洛:距景洪134公里的边镇打洛,位于勐海县西部,与缅甸小勐拉接壤,是国家二级口岸。打洛是傣语译名,意为“多民族混杂聚居的渡口”,自古以来,这里就居住着傣、哈尼、布朗等民族,现人口为1.6万。打洛气候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21摄氏度,小镇四周群山绵亘,森林茂密,覆盖率为45%,中有红椿、三角杉等珍稀树种。从打洛坝子流过的南笕河直通缅甸邻邦,河流两岸,两国村舍毗邻,风光如画,两国边民语言相通服饰相同,自古有着撘灰麓當的胞波情谊。打洛的边境贸易、边境旅游十分发达,璈综合服务设施集食、宿、购、游为一体,每日迎接中外大量宾客。

景真八角亭:位于勐海县城西16公里南哈河畔的景真山上,此处的地理环境十分优美,左面临景真湖,右旁是宽敞的沥青路面的佛双公路,依山傍水,是一处少有的风水宝地。自景真八角亭建立300多年来,历经沧桑,在傣族人民的精心保护下,始终完好地屹立在祖国南疆的边陲,成为境内外各族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群众心目中的瑰宝。

景真八角亭是属南传上座部佛教建筑中的戒堂,傣语称为“窝苏”,即是佛爷诵经忏悔、开会议事的地方。景真八角亭通高20米,底部直径10米,亭基高5米。亭子为砖木结构,呈八角形,亭身有31面,32个角。八角亭的偏厦,自下而上,逐层收缩,重叠而上,十分美观。屋面覆盖着鱼鳞般的琉璃瓦,屋脊安置着傣族艺人精心制作的陶质卷草花卉、宝塔,八个角顶则饰有金鸟、凤凰陶塑。边沿挂有铜铃,亭冠有一 把金属制作的伞盖。室内有24面墙,墙壁印有各种金银粉漏版金水图案。东西南北各开有门,正门向东,呈拱形,上设佛龛,供有铜佛像。门前台阶两侧塑立着两头雄狮,木质亭梯两边雕塑着两条巨龙,栩栩如生。整座建筑造型独特精美,是傣族佛教建筑中的精品。勐腊风景区:

勐腊地处云南省最南端,是中国大陆通向中南半岛的走廊。勐腊是个美丽的山城,据文献记载,勐腊古时是茶山茶园比比皆是。“普洱茶”六大茶山中的五座就在勐腊。勐腊是中国植物最密集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有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500万亩。景区内主要景点有:绿石林雨林公园、热带植物园、望天树景区、磨憨口岸、关累边境航运经济区。现在勐腊已建成为一个以热带雨林、民族风情、异国风情、跨国旅游和边境旅游为主体的多功能、多类型、大规模的旅游胜地。③ 动植物资源

西双版纳境内有珍贵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360万亩,其中有70万亩是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在这些茂密的丛林里,蕴藏着两万多种植物资源,其中高等植物有5000多种,约占全国的1/6。特有、稀有、孑遗种约300多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渐危植物如树蕨、臀形果、天料木、木莲、鸡毛松、苏铁、小叶轮种草、百日青等达51种,占全国重点保护植物的15%,故有人说它是“植物物种基因库”。这些树种至今已繁衍了100多万年,既原始又古老,被人们称为“活化石”。仅西双版纳特有和稀有的植物中有望天树、红光树、云南肉豆蔻、四薮木、云树、黄果木、胡桐、藤黄、美登木、三尖杉等。可直接利用的经济作物达1200种,是我国植物最密集、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丰富的植物和温和的气候,各种动物生存繁衍有了块理想家园。目前有鸟类近400种,兽类达67种,昆虫1437种。其中,亚洲象、兀鹰、白腹黑啄木鸟、金钱豹、印支虎等为世界性保护动物。懒猴、白颊长颈猿、金钱豹、虎、象、野牛、羚羊、赤角犀鸟等20种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熊猴、金猫、原鸡、孔雀、孔雀雉等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境内还有我国珍贵、稀有的两栖动物巨蜥、蟒蛇、虎纹蛙、大壁虎等,不仅有科研价值,而且有很高的经济价值。④ 特产

主要特产有:橡胶、茶叶、咖啡、西番莲、香荚兰、依兰香、香茅草、血竭、金鸡纳、砂仁、绞股兰、滇橄榄、柚子、菠萝密等。

3、人文旅游资源

① 民族组成及主要民族的概况介绍

居住在西双版纳的民族有傣、汉、哈尼、布朗、基诺、拉祜、佤、瑶、壮、彝、回、苗、白、景颇等13种民族和尚未归系的八角人、克木人和空格人等,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种类较多的地区。傣族为主体民族,有29.89万人、占全州人口总数的34.63%,大多居住在坝区、河谷地带,其他少数民族分布于山区和半山区。傣族:傣族族系发源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自治州和德宏傣族自治州两个地区。其中西双版纳人口约30万,傣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壮傣语支。全民信仰小乘佛教,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

布朗族:布朗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主要分布于临沧地区的云县、镇康县、永德县、双江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总人口有8.17万余人。布朗族没有文字,但有本民族的语言。属南亚语孟高棉语族布语支,分为布朗和乌两种方言。布朗族的宗教信仰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祖先崇拜信奉鬼神,二是受傣族的影响信仰小乘佛教。白族:人口148.2万,主要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区,素有“文献名邦”之称。早在四千多年前,白族的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洱海文化,唐代的南诏国,宋代的大理国都曾在这里建都,延续了五百多年,一度成为云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

哈尼族:哈尼族聚居于红河和澜沧江流域的中心地带,以红河州最为集中,人口124.8万。语言属汉藏语系彝语支。哈尼族没有传统的文字,1957年制定的拉丁字母拼写的文字方案,为目前通用的哈尼文。哈尼族以泛灵崇拜、祖先崇拜、文化英雄崇拜为信仰中心,此三大信仰紧紧围绕着稻作农耕展开。

回族:回族现已有52.2万人,主要聚居在滇南的个旧、开远、蒙自;滇西的巍山、大理、永平以及滇东的昭通、大关等县(市)。

基诺族:基诺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总人口1.8万余人,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基诺山,其他分散在景洪、勐海县境内。基诺族有崇信孔明仙和原始宗教的习俗。“基诺”在基诺语中的涵意是,“舅舅的后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这是基诺族曾有过母系制,舅父权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的生动反映。

拉祜族:拉祜族主要分布于思茅地区、临沧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玉溪地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等地,总人口41.14万余人。拉祜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原始宗教信仰在拉祜族中的影响最为深远和广泛,拉祜族原始宗教信仰的核心是万物有灵观念和崇拜心理。② 宗教信仰

西双版纳地区居住着13种少数民族,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各民族的宗教信仰有佛教、原始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道教5种。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约于公元3至6世纪传入后成为傣族、布朗族信仰的宗教。而在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之前,各少数民族,包括傣族、布朗族在内,都信仰原始宗教。在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后,成为傣族、布朗族信仰的宗教,而其他少数民族,除为数不多的人信奉伊斯兰教、基督教和道教外,多数人仍然信仰多神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南传上座部佛教: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后分化为大乘、小乘两派。小乘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正式名称为“巴利语经典系佛教”。约在公元3至6世纪,佛教由印度或斯里兰卡传入缅甸,再从缅甸传入西双版纳。佛教传入之初称“摆坝派”,没有被傣族群众

接受。后传入的一派称“摆孙派”,即被群众所接受,成为普及派。由于佛教宣扬的消极、忍耐、调和、轮回、因果报应等有利于维护傣族封建领主的统治,受到统治者的赞扬、拥护并极力推广,所以成为傣族、布朗族信奉的宗教。

西双版纳的佛教建筑主要是佛寺、布萨堂(戒堂)、佛塔三大建筑,特别是佛寺和佛塔遍布傣族、布朗族居住的村村寨寨,其中不乏国内外有名的精品,成为西双版纳的一大景观。道教:

西双版纳瑶族分蓝靛瑶和顶板瑶两个支系,都信奉多神和道教。供奉风、雨、雷、电、玉皇、玉清、上清、太清、上元、中元、下元、盘王、家先、神农、社王等。这些神分“家神”、“外神”两种。家神由各家各户设“神案”供奉;外神由村寨组织设“神案”供奉。祭祀时,可以“家神“”外神”同时祭祀。基督教:

1893年,美国传教士开始进入西双版纳,将基督教传入,并逐步传播开来。1917年在景洪建起了最早的教堂。至1993年,西双版纳有教堂9座,集会点12处,教徒2500人。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明清时随着回民进入而传到西双版纳的。西双版纳回族分回回(傣语“帕西”)和回傣(傣语“帕西傣”)。清真寺是穆斯林教徒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至1993年,西双版纳共有清真寺5所,教徒近3000人。伊斯兰教教规、教义和宗教活动要求严格。宗教活动由阿訇主持,活动围绕《古兰经》进行,做好念、礼、斋、课、朝五项基本功。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帮节、圣纪节等。③ 图腾崇拜

远古时,原始的民族对某些自然因素或现象不理解,产生恐惧、敬畏,或由于某些突发事件而使他们认定与其有重要的关系,就可能成为该民族的图腾而加以崇拜。西双版纳各民族都是生活在热带原始森林的民族,其图腾崇拜就多与热带雨林中的一些植物有关。随着时代的推移,有些民族或部落曾有过的图腾崇拜逐渐淡化,而有些则一直保持至近代。

在热带雨林中,至近代还保持着动植物崇拜的有克木人。这个民族约40万人,主要居住在越南、老挝和缅甸等国家,在西双版纳仅有约2000人,住在勐腊县南腊河两岸。在这个仅约有2000人的民族里,根据其不同的图腾崇拜,他们中有“白头翁氏”、“水鸟氏”、“虎豹氏”、“小米雀”、“八哥氏”、“树蕨氏”、“野猫氏”、“秧鸡氏”、“犀鸟氏”、“松鼠氏”、“猴氏”等18个以动植物为崇拜对象的氏族,就像内地杂姓的大村庄一样,十分奇特同族内可通婚、氏族内不能通婚,且男随父姓、女随母姓。

④ 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傣族筒包、傣族织锦、竹篾饭盒、陶瓷水罐、银腰带、民族服装、木雕、卵石工艺品、红豆等。

4、区域交通: 水路:澜沧江

湄公河航道通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各国入海,全长4716公里,国内流长2161公里。澜沧江在小橄榄坝流入西双版纳,在勐腊县南腊河口出境后称湄公河。省内流程1247公里,州内流程188公里。澜沧江一直是重要的水上通道。1990年后,国内多次进行澜沧江——湄公河试航考察,轮船从景洪航行至老挝琅勃拉邦及从景洪直航老挝首都万象都获得成功。这是一条极便捷的国际航线,其重要作用正日愈显现出来,被誉为“东方的多瑙河”。

陆路:

交通西双版纳自1953年昆洛公路通车以来,全州正形成以景洪为中心,幅射全州两县一市40个乡镇250个行政村的公路网。国道213线、214线和省道0538线(墨班线)与思茅、澜沧、江城相连。此外,经由磨夯、曼庄、勐满、曼费、打洛口岸通道,境内公路可通向老挝、缅甸,成为与东南亚各国联系的重要陆路通道。现在西双版纳通车里程3413.409公里,其中国道450.9公里,省道306.14公里,县道656.229公里,乡村公路1760.64公里,专用公路239.5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17.84公里,每万人有公路43.76公里。全州两县一市、40个乡镇都通汽车,其中39个乡镇有固定班次客车往来。257个行政村中通车250个,占97.6%,2232个自然村,已通车1918个,全州已初步建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为经济腾飞和旅游业的发展制造了条件。

昆洛公路:由昆明至打洛,全长861公里。州境路段全长257公里。从打洛出境可与缅甸的景(栋)(勐)拉公路相接。

小(勐养)磨(夯)公路:始于昆洛公路K689小勐养岔口,经基诺山、勐仑镇、勐醒、勐远、勐腊县城、至磨夯口岸,全长216公里。可进入老挝丰沙里、南塔或勐赛三省主干线。国道214:由勐海县勐满乡进入州境,经勐遮、勐海、景洪、至勐养与213国道相接。州内全长146.9公里。空路:西双版纳机场

地处景洪城郊外5公里的西双版纳机场于1990年通航。机场占地总面积1647.67亩,房屋建筑12763平方米。有4个停机场,候机室面积4000平方米。可起降波音737以下客机。1993年,又扩建国际航空设施,包括停机场,国际候机楼等,现已建好。机场距昆明393公里,飞行时间45分钟。国内航线可达昆明、北京、成都、重庆、武汉、长沙、桂林、广州。国际规划航线可经缅甸、曼得勒到泰国清迈,航程1050公里,备降曼谷机场空中航程1690公里。1996年试航曼谷成功。2000年2月,景洪至泰国曼谷航线正式开通。1999年1月至11月,飞行量突破一万架次,客吞吐量突破130万人次。最高日航班达33班。旅客吞吐量突破130万人次。最高日航班达33班。旅客吞吐量在全国620条航段中排名第4,客座率居第2位。

第三部分:西双版纳地区旅游资源状况的初步比较分析

1、生物的多样性:

西双版纳属亚热带风气候,高温多雨,干湿两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8℃—20℃,大部分地区终年无霜,年降雨量为1500—1800毫米。热带、亚热带光热水土的丰厚条件造就了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的优势。全州森林覆盖率63.68%,其中原始森林面积为330 万 亩,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02万亩。在仅占全国0.2%的国土上,植物种类占全国的1/5,动物种类占1/4,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和“物种基因库”的美称,并已列入联合国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圈。

2、风情的独特性:

西双版纳是全国唯一的以傣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州,这里世居着傣、汉、哈尼、拉祜、布朗、基诺、瑶等13种民族及尚未归类的空格人、补过人、克木人,全州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1%,其中傣族占30%。各少数民族独特的民居民俗,多彩的民族服饰,众多的民族节日和各民族的宗教文化、雨林文化、贝叶文化、茶叶文化以及舞蹈艺术、歌唱艺术、民间工艺等汇集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形成了浓郁的热带民族风情,使西双版纳成为观光旅游、科学考察、民族历史研究、生态旅游、度假旅游、跨国旅游、会展旅游的理想之地。

3、区位的优越性:

西双版纳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与泰国互为毗邻,国境线占全省的1/4,是我国从陆路通往中南半岛的要冲。全州国境线长966。29公里,其中中缅段288。5公里,中老段677.5公里。有60余条边境通道,其中有6条出境公路与老挝、缅甸公路网相连,至泰国的公路子里程仅为200公里。发源于表藏高原,一江连六国的澜沧江一一湄公河纵贯全境,中、老、缅、泰四国已于去年6月通航。建于1990年的西双版纳机场现已开通了9条国内航线和直航泰国曼谷、清迈的国际航线,全年航般次数达到一万架次以上。州内现有航空(西双版纳机场)、陆路(勐腊磨憨)、水路(景洪港)3个国家级口岸和一个省级口岸(勐海打洛)及多个出境通道和边民互市点。

4、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西双版纳的山区、半山区占总面积的95%,解放前,西双版纳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1950年解放后,各民族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原始社会末期等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发展阶段,共同进入了社会主义。经过50多年的经济建设,各族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因文化教育、环境条件和发展基础的差异,以及历史的和现实的多种原因,使县市之间、城乡之间、山坝区之间、各民族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较为突出。2001年,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1761元,其中收入最高的景洪市允景洪办事处达3689元,最低的最洪市勐旺乡只有852元,两者收入悬殊四倍之多。边远山区/边境一线至今交通信息闭塞,生产力水平低下,群众生活贫困。全州尚有2万人未解决温饱,10万人未达到新的脱贫标准。

第四部分:

旅游资源评价 西双版纳旅游资源分类和分布

由于资源分类方法众多,我们对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分类采用以下中华人民共国国家标准

GB/T 18972-2003

旅游资源分类表

主类

亚类

基本类型

A 地文景观

AA 综合自然旅游地

AAA 山丘型旅游地 AAB 谷地型旅游地 AAC 沙砾石地型旅游地 AAD 滩地型旅游地 AAE 奇异自然现象 AAF 自然标志地 AAG 垂直自然地带

AB 沉积与构造

ABA 断层景观 ABB 褶曲景观 ABC 节理景观 ABD 地层剖面 ABE 钙华与泉华 ABF 矿点矿脉与矿石积聚地 ABG 生物化石点

AC 地质地貌过程形迹

ACA 凸峰 ACB 独峰 ACC 峰丛 ACD 石(土)林 ACE 奇特与象形山石 ACF 岩壁与岩缝 ACG 峡谷段落 ACH 沟壑地 ACI 丹霞 ACJ 雅丹 ACK 堆石洞 ACL 岩石洞与岩穴 ACM 沙丘地 ACN 岸滩

AD 自然变动遗迹

ADA 重力堆积体 ADB 泥石流堆积 ADC 地震遗迹 ADD 陷落地 ADE 火山与熔岩 ADF 冰川堆积体 ADG 冰川侵蚀遗迹

AE 岛礁

AEA 岛区 AEB 岩礁

B 水域风光

BA 河段

BAA 观光游憩河段 BAB 暗河河段 BAC 古河道段落

BB 天然湖泊与池沼

BBA 观光游憩湖区 BBB 沼泽与湿地 BBC 潭池

BC 瀑布

BCA 悬瀑 BCB 跌水

BD 泉

BDA 冷泉 BDB 地热与温泉

BE 河口与海面

BEA 观光游憩海域 BEB 涌潮现象 BEC 击浪现象

BF 冰雪地

BFA 冰川观光地 BFB 长年积雪地

C 生物景观

CA 树木

CAA 林地 CAB 丛树 CAC 独树

CB 草原与草地

CBA 草地 CBB 疏林草地

CC 花卉地

CCA 草场花卉地 CCB 林间花卉地

CD 野生动物栖息地

CDA 水生动物栖息地 CDB 陆地动物栖息地 CDC 鸟类栖息地 CDE 蝶类栖息地

D 天象与 气候景观 DA 光现象

DAA 日月星辰观察地 DAB 光环现象观察地 DAC 海市蜃楼现象多发地

DB 天气与气候现象

DBA 云雾多发区 DBB 避暑气候地 DBC 避寒气候地 DBD 极端与特殊气候显示地 DBE 物候景观

E 遗址遗迹

EA 史前人类活动场所

EAA 人类活动遗址 EAB 文化层 EAC 文物散落地 EAD 原始聚落

EB 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

EBA 历史事件发生地 EBB 军事遗址与古战场 EBC 废弃寺庙 EBD 废弃生产地 EBE 交通遗迹 EBF 废城与聚落遗迹 EBG 长城遗迹 EBH 烽燧

F 建筑与设施

FA 综合人文旅游地

FAA 教学科研实验场所 FAB 康体游乐休闲度假地 FAC 宗教与祭祀活动场所 FAD 园林游憩区域 FAE 文化活动场所 FAF 建设工程与生产地 FAG 社会与商贸活动场所 FAH 动物与植物展示地 FAI 军事观光地 FAJ 边境口岸 FAK 景物观赏点

FB 单体活动场馆

FBA 聚会接待厅堂(室)FBB 祭拜场馆 FBC 展示演示场馆 FBD 体育健身馆场 FBE 歌舞游乐场馆

FC 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

FCA 佛塔 FCB 塔形建筑物 FCC 楼阁 FCD 石窟 FCE 长城段落 FCF 城(堡)FCG 摩崖字画 FCH 碑碣(林)FCI 广场 FCJ 人工洞穴 FCK 建筑小品

FD 居住地与社区

FDA 传统与乡土建筑 FDB 特色街巷 FDC 特色社区 FDD 名人故居与历史纪念建筑 FDE 书院 FDF 会馆 FDG 特色店铺 FDH 特色市场

FE 归葬地

FEA 陵区陵园 FEB 墓(群)FEC 悬棺

FF 交通建筑

FFA 桥 FFB 车站 FFC 港口渡口与码头 FFD 航空港 FFE 栈道

FG 水工建筑

FGA 水库观光游憩区段 FGB 水井 FGC 运河与渠道段落 FGD 堤坝段落 FGE 灌区 FGF 提水设施

G 旅游商品

GA 地方旅游商品

GAA 菜品饮食 GAB 农林畜产品与制品 GAC 水产品与制品 GAD 中草药材及制品 GAE 传统手工产品与工艺品 GAF 日用工业品 GAG 其他物品

H 人文活动

HA 人事记录

HAA 人物 HAB 事件

HB 艺术

HBA 文艺团体 HBB 文学艺术作品

HC 民间习俗

HCA 地方风俗与民间礼仪 HCB 民间节庆 HCC 民间演艺 HCD 民间健身活动与赛事 HCE 宗教活动 HCF 庙会与民间集会 HCG 饮食习俗 HGH 特色服饰

HD 现代节庆

HDA 旅游节 HDB 文化节 HDC 商贸农事节 HDD 体育节

数 量 统 计

8主类

亚类 155基本类型

根据上表所列,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类型如下: A: 橄榄坝风光AAB,野象谷AAB,情人岛日光浴AEA,石林ACD,缠丝洞ACL,野象石ACE,B;曼典瀑布BCA,孔雀湖BBA,沙滩日浴游泳BEA,古护城河BAC,莱阳河BAA,澜沧江BAA,界河竹筏跨国漂流BAA,C;猴子王国CDB,勐养角形榕树CAB,望天树景区CAA,热带水果CAA,奇花异卉CCB,热带雨林CAA、CD,野生动物园CD,百花园CCA,棕榈草坪区CBB,热带雨林CAA(板根现象,植物绞杀现象,老茎生花,古藤老蔓攀援高大乔木织成藤网的景观),热带原始森林CAA,独树成林CAC,森林CAA,树瀑布CAB,多种野生动物CD,D;热带风光DBE,胶林消暑园DBB,E;中国远征军抗日遗址EBB,F;民族风情园FAD,春欢公园(曼听公园)FAD,原始森林公园FAD,热带花卉园FAD,曼峦“回傣”旅游度假村FAB,曼阁佛寺旅游村FAC,打洛森林公园FAD,景真八角亭FCC,勐混景恩塔FCA,勐遮曼宰龟壁画FCG,绿石林雨林公园FAD,热带植物园(勐仑植物园)FAD,空中走廊FAK,关累边境航运经济区FAJ,植物标本FAH, 动物园FAH,傣、哈尼、基诺、布朗、拉祜、瑶等民族展览馆FDA,景真八角亭模拟造型FCK,孔雀园FAH,曼飞龙笋塔FCA,西双版纳总佛寺FBB,四角亭FCK,六角亭FCK,傣族萨拉亭FCK,曼听傣族村寨FDA,孔雀园FAH,度假村FAB,傣族宫殿建筑FCC,荔枝园FAH,樱桃园FAH,树上人家FDA,兰花园FAH,柑橘园FAH,猴园FAH,钓鱼池FBE,狩猎场FAB,门球场FBD,玉生田人工湖FGA,空中花园FCK,盆景区FAH,观叶植物区FAH,热带果树区FAH,傣家竹楼FDA,孔雀园FAH,蛇园FAH,蝴蝶养殖园FAH,兰花园FAH,野生动物观测站FAK,傍树长廊观象旅馆FAK,曼阁佛寺FCC,密林了望塔FCB,森林动物园FAH,橡胶园FAH,热带果园FAH,中缅219号界碑FCH,边境展览馆FBC,沙滩娱乐场院FBE,中缅贸易商场FAG,中缅友谊桥FFA,水上娱乐城FBE,(植物标本馆,濒危植物种保存库,植物生态生理实验室,地球生物化学实验室,热带雨林和亚热带雨林生态站)FAA罗梭江吊桥FAK、FFA,G: 蛙养殖场GAB,热带水果GAB,H: 民族体育场HCD,民族歌舞场HCC, 民族游乐活动HCB, 周总理铜像HAA, 民族歌舞HCC,周总理纪念群HAA,民族风味烧烤HCG,民族篝火晚会HCA,民族歌舞表演场FBE、HCC,大象表演节目,与大象合影、玩耍。情人谷,溜索飞渡,匹特博密林枪战,原始村寨寻迹,民俗活动,“绞杀植物”,望江岩.旅游资源评价

一、过程和评价内容: 首先对西双版纳旅游风景区旅游资源本身进行评价,其中包括对各景区及其景点的质量评价首先是一般体验性评价,然后是美感评价;接下来是对西双版纳里的旅游资源类型进行评价包括资源要素适应性评估(地形适应性,气候适应性,适人度评价)和资源要素组合评价(类型评价)包括风景区内的各种类型的旅游资源;然后对风景区内的旅游资源进行总体评价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分别评价;第四对旅游资源环境进行评价:

1、旅游自然环境

(地质地貌、气象、水文、生物等组成的自然环境),2、旅游社会环境

(政治局势、社会治安、医疗保健,当地居民对旅游的认识等),3、旅游经济环境

(交通、水电、邮电、通讯、住宿服务和其他旅游接待设施),4、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心理容量、旅游资源容量、旅游生态容量、旅游经济发展容量、旅游地域社会容量)等.第五对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1、区位条件——决定着旅游开发的难易程度包括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及与周围旅游区的关系,2、客源条件——决定旅游资源开发区的经济效益包括客源市场的时空分布及数量,3、旅游投资条件——决定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能性及规模包括投资政策、投资环境,当地经济基础(投资能力)等.二、旅游资源评价: 1、根据前面所列的分类标准对风景区内的旅游资源单体进行评价:

标准如下表: 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

其中分为资源要素价值(85分),资源影响力(15分),附加值没有附分,但是没有达到条件的话会给予负分。

评价项目

评价因子

评价依据

赋值

资源要素价值(85分)

观赏游憩使用价值(30分)

全部或其中一项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游憩价值、使用价值。

30-22

全部或其中一项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游憩价值、使用价值。

21-13

全部或其中一项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游憩价值、使用价值。

12-6

全部或其中一项具有一般观赏价值、游憩价值、使用价值。

5-1

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25分)

同时或其中一项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

25-20

同时或其中一项具有全国意义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

19-13

同时或其中一项具有省级意义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

12-6

历史价值、或文化价值、或科学价值,或艺术价值具有地区意义。

5-1

珍稀奇特程度(15分)

有大量珍稀物种,或景观异常奇特,或此类现象在其他地区罕见。

15-13

有较多珍稀物种,或景观奇特,或此类现象在其他地区很少见。

12-9

有少量珍稀物种,或景观突出,或此类现象在其他地区少见。

8-4

有个别珍稀物种,或景观比较突出,或此类现象在其他地区较多见。3-1

规模、丰度与几率(10分)

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规模、体量巨大;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结构完美、疏密度优良级;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周期性发生或频率极高。

10-8

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规模、体量较大;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结构很和谐、疏密度良好;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周期性发生或频率很高。

7-5

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规模、体量中等;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结构和谐、疏密度较好;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周期性发生或频率较高。

4-3

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规模、体量较小;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结构较和谐、疏密度一般;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周期性发生或频率较小。

2-1

完整性(5分)

形态与结构保持完整。

5-4

形态与结构有少量变化,但不明显。

形态与结构有明显变化。

形态与结构有重大变化。

资源影响力(15分)

知名度和影响力(10分)

在世界范围内知名,或构成世界承认的名牌。

10-8

在全国范围内知名,或构成全国性的名牌。

7-5

在本省范围内知名,或构成省内的名牌。

4-3

在本地区范围内知名,或构成本地区名牌。

2-1

适游期或使用范围(5分)

适宜游览的日期每年超过300天,或适宜于所有游客使用和参与。

5-4

适宜游览的日期每年超过250天,或适宜于80%左右游客使用和参与。

适宜游览的日期超过150天,或适宜于60%左右游客使用和参与。

适宜游览的日期每年超过100天,或适宜于40%左右游客使用和参与。

附加值

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

已受到严重污染,或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5

已受到中度污染,或存在明显安全隐患。

-4

已受到轻度污染,或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3

已有工程保护措施,环境安全得到保证。

计分: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评价等级指标: 依据旅游资源单体评价总分,将其分为五级,从高级到低级为: 五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90分。

四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75-89分。三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60-74分。二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45-59分。一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30-44分。

此外还有:

未获等级旅游资源,得分≤29分。其中:

五级旅游资源称为“特品级旅游资源”;

五级、四级、三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优良级旅游资源”; 二级、一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普通级旅游资源”.依据上表的标准对西双版纳内的具有代表性的下列资源单体评分统计如下: 民族风情园25+16+10+8+4+7+4=74 曼听公园20+18+8+6+3+6+5=66 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27+21+14+8+4+7+3=84 西双版纳热带花卉园18+20+13+5+3+5+5=69 橄榄坝28+19+7+9+5+8+5=81 野象谷28+18+13+6+4+8+3=80 曼典瀑布20+12+7+6+4+5+4=58 曼飞龙佛塔22+22+12+5+3+9+5=78 曼峦“回傣”旅游度假村25+10+5+9+4+4+5=62 曼短佛寺旅游村24+18+6+7+4+8+5=72 打洛森林公园25+18+9+9+4+7+4=76 景真八角亭18+18+9+4+4+8+5=66 勐混景恩塔47 壁画52 绿石林雨林公园24+20+14+7+4+6+4=79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4+15+14+7+4+8+5=77 望天树景区20+12+13+6+4+8+4=67

经济区54 其中特品级旅游资源有: 0个

优良级旅游资源有: 14个

普通级旅游资源有: 4个

由此可以看出,西纳版纳的旅游资源普遍具有非常高的价值,优良级的旅游资源在我们所选的代表地里面,高达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资源开发价值很高!、由于对西双版纳的气象资料,以及地质资料等其它专业资料调查拥有极度的困难,一方面由于其信息资源建设的不完整性,一个还因为有些统计资料等是属于商业秘密,无从探访。所以对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的地质适应性和气候适应性以及舒适度和适人度只能作定性评价而不做具体的定量评价: 西双版纳北倚青藏商原,位居横断山脉尾稍、南濒浩翰的太平洋与印度洋交绥地带,形成与同纬度其它地区不可比拟有优越环境,拥有类型多样的旅游资源特别吸引游人的兴趣。

山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河谷坝子为热带季风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寒流、夏多雨、冬有雾”,夏季气温均在22摄氏度以上,11月至次年8月为春、秋季,最冷气温也有16摄氏度,四季如春,是没有冬天的乐土。雨季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和太平痒东南季风影响,气流深厚而稳定,降水频繁而集中,使天气阴沉多雨,温暖湿润。旱季西风南支流把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半岛北部等干暖气流引导过来,天气晴朗省雨,温度宜人。全区大部地区无霜,热带气候的面积为3452Km,是我国大陆上热区面积最大的地区。所以西双版纳在冬季和早春具有良好的气候适宜性和怡人度,是一个非常好的避寒旅游胜地。3、旅游资源类型评价:

西纳版纳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根据其旅游资源组合类型拥有以下几种:

地貌类旅游资源:西双版纳北倚青藏商原,位居横断山脉尾稍、南濒浩翰的太平洋与印度洋交绥地带,形成丰富的地貌类型。包括高山、湖泊、峡谷、溶洞、幽涧、瀑布,冰川等类型 溶洞类旅游资源:主要由于石灰岩风化产生的地形和岩溶地貌,其景观特色可以概括为:青山倒影,千峰簇立,仪态万千,形体细腻,深谷幽洞,玲珑秀丽,造型丰富。

湖泊旅游资源:西双版纳的湖泊主要是高原类湖泊,大多是在断陷盆地基础上发育而成,主要特征是面积大,断层处危崖耸立,高山绵绵,气势磅礴,游憩空间开阔,风景层次丰富,具有良好的观赏和疗养价值。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西双版纳拥有以傣族为主要特色的各色少数民族12个,下以从民族文化资源的特有性,典型性,可观赏性,可参与性,和地方感五个方面进行定量的评价。其中我们认为作为一个民族大省,其民俗文化的特有性和参与感以及地方感对吸引游客具有更大的作用所以在权重赋值上着重于以上三个方面,以十分制对12个民族各自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和统计:

特有性

典型性

可观赏性

可参与性

地方感

总评 权重

30%

10%

15%

20%

25%

100% 傣族

9.0 哈尼族

7.8 布朗族

7.9 基诺族

7.4 拉祜族

8.3 佤族

7.0 瑶族

6.8 壮族

6.0 彝族

6.1 回族

6.4 苗族

7.0 白族

7.0 景颇族

8.3平均

7.4

7.7

8.4

7.8

8.3

7.9

从以上表可以看来,在西双版纳可以重点以发展傣族,拉祜族,景颇族为龙头的特色民俗文化旅游。这些都为西双版纳开展形式多样的民俗风情旅游,优美自然风光旅游,由于境内还有高山雪山,还有湖泊等,也可以开展高山滑雪和水滨度假等多种形式的旅游产品,形式特别丰富,质量都比较高。

4、旅游景区总体评价:

定性评价:根据对景区的评价的采用方式不一样,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评价,两者的区别非常明显,而优势互补,不能相互替代。定性评价,主要用来做一些综合性,复杂性,动态性非常高的评价项目,对于定量评价的某些不好确定数量关系的方面有非常好的作用。有些时候即使能够进行赋值,但是又能够因各人的主观条件不同而值也跟着不同,还有许多的情况下,需要进行模糊评价。下面分别就西双版纳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进行评价:

自然旅游资源评价

景区

面积(km²)

地貌景观

生物景观

植被景观

文物古迹

交通

生态环境质量 景洪风景区

49.45

曼典瀑布

野象谷猴子王国

民族风情园橄榄坝原始森林公园热带花卉园 曼听公园

全州的交通以景洪市为中心,四通八达,是连接国内外的重要通道。城郊外5公里有现代化国际机场。

动植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容量较大,质量优良。

勐 海 风 景 区

打洛森林公园勐养角形榕树

曼阁佛寺旅游村景真八角亭勐混景恩塔勐遮曼宰龟壁画

景区内部交通网发达,与缅甸小勐拉接壤,属国家二级口岸。

植被资源相对较少,环境再生能力相对较弱。

勐 腊 风 景 区

绿石林雨林公园

热带植物园望天树景区

景区内有特色交通:空中走廊和罗梭江吊桥。整个景区地处云南省最南端,是通往中南半岛的走廊。

植物资源丰富,环境容量极大,生态环境质量优秀。

人文资源评价

资源类型

典型景观

质量特征

军事遗址与古战场

中国远征抗日遗址

遗址保存基本完好,有一定的景观价值。

教学科研实验场所

植物标本馆,濒危植物种保存库,植物生态生理实验室,地球生物化学实验室,热带雨林和亚热带雨林生态站

聚集西双版纳的热带植物收纳全世界热带、亚热带植物3000余种,为我国研究热带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宝贵资料。

园林游憩区域

民族风情园,春欢公园,原始森林公园热带花卉园,打洛森林公园,绿石林雨林公园,热带植物园

是游客了解民族风俗与热带植物的窗口,使游客产生回归自然之感,深切感受天然与人工巧妙的结合。

动物与植物展示地

植物标本,动物园,孔雀园,猴园,蛇园,蝴蝶养殖园,橡胶园,荔枝园,樱桃园,柑橘园,兰花园,盆景区,观叶植物区,热带果树区,使游客更深刻的了解西双版纳的动植物,资源丰富,游客吸引力强。景物观赏点

空中走廊,罗梭江吊桥,傍树长廊观象旅馆,野生动物观测站

为游客的观赏提供最佳地点,方便了游客在更加广阔的视野内观赏各种景观和进行科学考察。利用价值高。

宗教文化及景观

曼阁佛寺旅游村,西双版纳总佛寺,勐混景恩塔,曼飞龙笋塔,景观价值高,吸引国内外游客。

歌舞游乐场馆

沙滩娱乐场院,水上娱乐城,钓鱼池,民族歌舞表演场,民族体育场

为游客提供了各种娱乐场所,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摩崖字画

勐遮曼宰龟壁画

具有浓郁的傣族民间艺术风格,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中独放异彩的珍宝,观赏价值极高。

建筑小品

四角亭,六角亭,傣族萨拉亭,景真八角亭

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吸引了众多的国内游客前来观光。

传统与乡土建筑

曼听傣族村寨,傣家竹楼,树上人家,傣乡古井

独特的民族建筑,吸引国内外游客。

农林畜产品与制品

蛙养殖场,热带水果

提供各种特色农产品,吸引大量游客,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民族风情

傣族、布朗族、哈尼族、拉祜族、基诺族服饰、歌舞、饮食,傣族放高升,傣族、布朗族漆齿、文身、哈尼族抢婚,瑶族咬手示爱,泼水节,基诺族特懋克节,哈尼族的嘎汤帕节,拉祜扩节

浓郁的 民族风情,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定量评价:定量评价跟据客观的数理关系进行评价,能够避免主观的影响,适用于各种能够用数量关系准确描述的方面。能够给人一种直观的,明显的结果。对评价要素的选择采取了分层的形式,并根据当今流行的用法给予了各细分因子权重值,而不是根据特定的公式进行计算,主要原因在于各人对于各种指标的重要程度的认识不一样,得出的权重值也不一样,故我们采用了大家一致普遍流行的做法,以避免主观性:评价综合层分为资源价值,景点规模,旅游条件三个方面,我们认为这已经是比较全面的概括了评价的要素。评价项目及其细化方面,主要采用了的是一些至关重要的因子,有所取舍,主要采用了我们认为对于评价的结果具有绝定性作用的因子。然后根据西双版纳三个风景区分别给打分,用表统计如下:等级的评定:分数大于80分为一级,60-80分为二级,60以下为第三级。

定量评价表

评价综合层 分值

评价项目层

分值

评价因子层

分值 景洪风景区

勐海风景区

勐腊风景区

资源价值

观赏特征

愉悦感

奇特感

完整度

科学价值

科学考察

0

科普教育

0

0

0

文化价值

历史文化

宗教朝拜

休养娱乐景点规模

景点地域组合 旅游环境容量旅游条件

交通通讯

便捷 2

安全可靠

费用

饮食

旅游商品

导游服务

人员素质

0.5

0.5

0.5 合计

87.5

83.5

78.5 级

一级

一级

二级

通过计分统计,我们根据各因子分值和其权重计算出各景区的分值,从表中可以看出前两个景区为一级资源得分非常高,最后一个景区得分较低,比较普通。实际上也证实了前两个景区比后一个好得多,无论从资源价值还是从景点规模还有旅游条件,前两者都具有综合的优越性。

5、整体旅游景观价值评价

景观价值评价时,从一般消费者出发看来,一个景区的价值如何,主要看其美不美,有什么历史文化价值,人们普遍关心特殊的历史,文化,以及风俗等,所以优美度和历史文化价值的权重相对要高一点。

权 重%

景洪风景区

勐海风景区

勐腊风景区

10~8

8~6

6~4

4~2

2~0

要素种类

非常全

比较全

比较多

不多

不全优美度

非常美

很美

比较美

一般

不美 9 特殊度

罕见

少见

较少

较普遍

很普遍 8 规模度

宏大

很大

较大

较小

很小

9历史文化科学价值

极高

很高

较高

一般

不高景象组合极佳

很好

较好

一般

不好

风景区景观价值特征评价模型 根据模型计算:

景洪风景区得分值:8.6 勐海风景区得分值:8.15 勐腊风景区得分值:6.7,在这方面前两个景区优势明显,与后一个景区的差别较大。

6综合环境评价。自然环境氛围评价:

权 重%

景洪风景区

勐海风景区

勐腊风景区

10~8

8~6

6~4

4~2

2~0

环境容量

很大

大 较大

较小

很小

9绿化覆盖率

>90%很高

>75%高

>50%较高

<30%较低

<10%很低安全稳定度 10

很好

较好

较差

很差

7舒适度

极佳

优良

中等

较差

很差

8卫生健康标准

极优

很好

较好

较差

很差 风景区环境氛围评价模型 根据模型计算:

景洪风景区得分值:8.5 勐海风景区得分值:8.4 勐腊风景区得分值:8.5。因为勐腊景区的开发还比较落后,加上区位条件的差异,使得其在大多数方面的评分低于前两个景区,但是其也有明显的优势,就其本身来说,也较少地受到了开发过度的影响和旅游污染的问题,所以在环境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例如,勐腊风景区的舒适度就非常高。适于进行生态旅游等高层次的开发。经济社会环境评价:

区位的优越:西双版纳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与泰国互为毗邻,国境线占全省的1/4,是我国从陆路通往中南半岛的要冲。全州国境线长966。29公里,其中中缅段288。5公里,中老段677.5公里。有60余条边境通道,其中有6条出境公路与老挝、缅甸公路网相连,至泰国的公路子里程仅为200公里。发源于表藏高原,一江连六国的澜沧江一一湄公河纵贯全境,中、老、缅、泰四国已于去年6月通航。建于1990年的西双版纳机场现已开通了9条国内航线和直航泰国曼谷、清迈的国际航线,全年航般次数达到一万架次以上。州内现有航空(西双版纳机场)、陆路(勐腊磨憨)、水路(景洪港)3个国家级口岸和一个省级口岸(勐海打洛)及多个出境通道和边民互市点。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过50多年的经济建设,各族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因文化教育、环境条件和发展基础的差异,以及历史的和现实的多种原因,使县市之间、城乡之间、山坝区之间、各民族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较为突出。2001年,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1761元,其中收入最高的景洪市允景洪办事处达3689元,最低的最洪市勐旺乡只有852元,两者收入悬殊四倍之多。边远山区/边境一线至今交通信息闭塞,生产力水平低下,群众生活贫困。全州尚有2万人未解决温饱,10万人未达到新的脱贫标准。与周围风景区的比较。开发利用条件评价。开发条件评价

权重%

景洪风景区

勐海风景区

勐腊风景区

10~8

8~6

6~4

4~2

2~0

市场区位

极优

优良

中等

较差

很差

9产业经济基础

雄厚

中等

较差

很差 8 可进交通条件

枢纽

齐快全

直快干线交通方便

支线 单一中转

靠近支线

交通不便

交通线 无法进入

距基地距离

<20km

20~60km

60~100km 100~200km

>200km 基地设施条件

优良齐全

配套良好

中等

不配套较差

很差缺乏景点散离距离

<2km

2~10km

10~50km

50~100km

>100km 风景区开发利用条件评价模型 根据模型计算:

景洪风景区得分值:8.75 勐海风景区得分值:7.4 勐腊风景区得分值:6.2 可见西双版纳整体的开发利用条件非常不错,其中景洪风景区分值最高,勐腊风景区最低,但总体上都具有很好的开发条件。

8区域竞争:整个西双版纳地区,拥有相同的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下,相邻的几个旅游区也会对西双版纳形成有形或者无形的影响,这些旅游区包括:大理旅游区,丽江旅游区,迪庆旅游区,怒江旅游区,下面是对它们的主体旅游景观,旅游产品开发方向,精品旅游产品进行对比。

旅游区

主体旅游景观

旅游产品开发方向

精品旅游产品

大理旅游区 大理古城,苍洱风光,白族风情,以鸡足山,巍宝山,剑川石窟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景象.1,大理古城,苍洱风光观光旅游2,白族风情,大理古城,佛教名山文化旅游3,娱乐购物旅游4,资源与市场并重的多功能综合旅游区

大理苍洱风光旅游

丽江旅游区

丽江古城,东巴文化,玉龙雪山,摩梭风情与泸沽湖风光,虎跳峡及长江第一湾.1,丽江古城东巴文化旅游2,纳西族风情民俗旅游3,高原湖泊观光旅游

丽江古城文化旅游

迪庆旅游区

中甸高山风光,碧塔海,白水台藏传文化,梅里雪山和白茫雪山.1,丽东草甸景观和雪山风光观光旅游2,藏传佛教和藏族风情旅游3,雪山冰川特种旅游

香格里拉体验旅游

怒江旅游区

怒江大峡谷景观,傈傈,怒族风情,独龙江流域生态文化,福贡石月亮,丙中洛民族村落风光,民族地区的西方宗教影响.1,怒江大峡谷风光旅游2,独龙江生态,探险,科考旅游3,丙中洛民族村落体验旅游4,僳僳,怒,普米民族地区的西方宗教旅游

怒江大峡谷,独龙江峡谷,民俗,生态探秘,探险旅游 综合评价

一个景区的综合价值应该包括景观价值特征,环境氛围和开发利用条件,总体上来说,三者不有相互替代,但是在一定范围和程度内可以进行互补。在权重的确定方面,景区本体特征就非常的重要,故景观价值特征的权重占了百分之四十五。不管环境如何其开发利用条件决定了其到底能不能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景区,因为只有能过开发,原始,自然的资源才能成为旅游产品,产生特定的价值。

重(%)

景洪风景区

勐海风景区

勐腊风景区

景观价值特征

45

8.60

8.15

6.70 环境氛围

20

8.50

8.40

8.50 开发利用条件

35

8.75

7.40

6.20 结果总计:

8.60

7.94

6.88 风景区综合价值评价权重参数及计算结果 根据模型计算:

景洪风景区综合价值得分值:8.595;勐海风景区综合价值得分值:7.9375;勐腊风景区综合价值得分值:6.885。

旅游资源评价 篇6

[关键词]漳县 旅游资源 开发条件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118

【教材版本】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3)第二章《旅游资源》第二节“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简述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针对某一实例,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明确旅游资源的价值;学会评价旅游地的位置、交通、客源市场、基础设施与其他条件。

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经验、图片资料直观了解漳县旅游资源;通过视频、图片、表格等资料,初步学会漳县景区开发条件的评价;运用实例,比较不同景区的旅游资源组合与地域组合状况;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漳县遮阳山景区开发条件的优劣,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家乡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激发对家乡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理解景区的资源组合与地域组合状况。

教学难点:运用实例,正确评价不同景区的资源开发条件。

【教学方法】

问题情境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漳县遮阳山、贵清山、露骨山、泰山公园、元墓群、盐文化博物馆的图片,请学生分析这些景点分别有什么特色。

(过渡)漳县丰富的旅游资源等待开发,让更多的国人、国际友人来认识。作为漳县人,我们要担负起提高和改善漳县旅游资源吸引力的责任,这也是开发旅游资源的目的。在开发之前,对旅游资源的分析、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思考)从哪些方面来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呢?

(过渡)今天我们就以漳县旅游资源为例,学习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首先,对旅游资源本身进行评价,即评价资源的质量。

二、 合作探究,推进新课

1. 资源价值

(教师活动)播放遮阳山景区视频,思考遮阳山有哪些价值?

展示遮阳山四季美景图片。

(学生感受美学价值)

(过渡)除了美学价值外,遮阳山还是研究岩溶地貌、冰川遗迹的绝佳地带,也是兰州大学地理基地班每年实习研究的试验地。

展示喀斯特地貌、古生物化石和科学工作者研究的图片。

(学生欣赏图片,感受科学价值)

(过渡)遮阳山的自然景观美不胜收,也有很多人文景观值得欣赏。很多人类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工程建筑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示题咏刻石、遮阳堡遗址图片。

所以,遮阳山的人文景观又显示出它有很深的历史文化价值。

(过渡)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通过资源的开发都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资料介绍)2015年“十一”黄金周漳县共接待游客2.62万人次,同比增长24.4%,旅游综合收入达520万元,同比增长26.3%,均创下历史新高。

(过渡)除了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还要考虑资源组合状况(集群状况)和旅游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案例分析一】

距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42公里的沙湖生态旅游区,虽有大漠戈壁之雄浑,又有江南水乡之秀美,但游客量却不足中卫城西20公里处的沙坡头景区的1/10。

(思考)为什么前往沙湖景区的游客相对较少?

(学生讨论)虽然沙湖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质量,但景点孤立,难以与其他景点构成景观群,并在特色上与沙坡头雷同,在景观和娱乐项目上还略逊一筹,游览价值就大大下降了。

(总结)可见,只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游客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讨论)漳县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状况如何?

2.地理位置与交通

(过渡)旅游资源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直接影响其开发价值。

【案例分析二】

安徽省潜山县境内的天柱山,曾被汉武帝封为南岳,过去交通不便,游客稀少。近年来,由于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开通,游客大大增加。

(思考)交通对旅游景区有什么影响?我县遮阳山景区的交通条件如何?

(学生讨论)我县位于兰州、天水、甘南和陇南的核心位置。兰海公路的修通使我县交通四通八达,成为近年来自驾游的热点。可见,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能够提高旅游区的可进入性,使游客“进得来,出得去,散得开”。

(过渡)旅游活动离不开食宿等基础设施,那么来我县旅游,住宿方便吗?

3.基础设施

(资料介绍)遮阳山旅游度假区内设施完善,提供别墅级住宿,烤全羊特色餐饮,环境优美。度假区外有农家乐40余家,干净,方便。也可选择漳县县城内十余家宾馆及特色家庭旅馆。

(过渡)丰富的旅游资源,便利的交通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有了这三大条件是否就一定会产生丰厚的经济价值呢?其实,旅游经济价值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源市场。

4.客源市场

(资料介绍)

(合作探究)(1)客源市场评价的主要指标有哪些?最基本的是哪两个?

(2)国内客源地主要是哪些地区?

(3)读教材图2.13,我国城市居民出游率“随出行距离变化曲线”回答:

①我国80%的出游市场集中在距客源地多少千米的范围内?

②这说明客源市场与出行距离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总结)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较大。

【课下作业】

1. 阅读教材案例1“武夷山景区”,评价其资源开发条件。

2.对我县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合理化建议。

文章以漳县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基本内容出发,以创设问题情境,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评价某一旅游资源开发条件优劣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上海新场古镇旅游资源的评价分析 篇7

古镇承载了一种不同于钢筋混凝土围合下的生活方式,正在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古镇旅游资源的评价以及古镇的复兴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有很多种,总体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大类。定性评价中常用的有“三三六”评价法,主要包括三大价值的评估、三大效益的评估和六大条件的评估;专题评价法,主要采用“六字标准”---美、古、名、特、奇、用,来对旅游资源本身进行评价。定量评价中常用的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评价法等对旅游资源作技术性单因子评价和综合性多因子评价,评价更加准确和科学。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以及旅游资源打分法对新场古镇旅游资源进行宏观与微观分析。

学者对古镇复兴内涵的定义多是与城市复兴的内涵比较提出的,认为古镇复兴是指特殊的城市复兴。与城市复兴的内涵进行比较,古镇的复兴可以理解为是在对古镇内历史文化遗产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在不影响原住居民的生活需求的前提下,提升古镇的活力与历史韵味。不但要着手于保护古镇历史传统,还要考虑古镇未来的生命力发展。对古镇资源的全面认识和评价是着手保护和发展古镇的基础。

(摘自:新场古镇网站)

二、新场古镇概况

(一)古镇概况

新场,位于上海市浦东原南汇区,现属浦东新区,总面积53.86平方公里,其中古镇区域有1.48平方公里,历史文化风貌区域有0.69平方公里。这是一处因盐兴起、发展的江南水乡古镇。“浦东十八铺,新场第一镇”,这里是浦东最后一块文化遗产。在古镇大肆开发的今天,在大都市上海的近郊区域,新场古镇仍能保有2000多米南北长街,1000多米马鞍水桥古石驳岸,仍能保留着江南水乡古镇风貌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实则难能可贵。阮仪三教授赞称:“新场古镇是体现古代上海成陆与发展的重要载体、近代上海传统城镇演变的缩影、上海老浦东原住民生活的真实画卷。”2008年12月23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批准上海原南汇区新场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二)古镇格局

新场的水乡格局保存完整,新场历史文化风貌区范围是由沪南公路---新奉

公路---大治河---新环东路---工农路---新场东路围合而成。新场古镇河网密布,人们依水而居。古镇外围有东横港和大治河(大治河开凿于1977-1979年,是上海地区重要的内河航道之一,东横港则承担了与临近乡镇的水运交通)。古镇内有东西向的洪桥港和包桥港(这两条河港是由古代盐业生产的灶门港演变而来的),加上新场大街南部南北走向的后市河形成镇内“两横一纵”的水路格局。

与后市河平行的新场大街是古镇内主要的街道,贯穿古镇南北向。新场大街和洪东街、洪西街构成十字形的主要道路。古镇内巷道繁密,连接各个弄堂。街道和河道平行发展,依河设市,夹岸为街。民居建筑多为一层多进住宅,呈前店中宅后花园格局,包桥港沿新场大街商铺林立。

三、新场古镇资源的分析评价

运用SWOT方法来分析古镇各项资源。SWOT模型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其中S代表Strengths,优势;W代表Weaknesses,劣势;O代表Opportunities,机遇;T代表Threats,挑战。此分析法主要应用于辅助战略决定,从自身的内部条件和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因素综合分析决策。传统的SWOT分析法过于宽泛,不能对所涉及因素进行具体分析,而细化的分析更有利于决策的形成。因此,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古镇自然环境条件、人文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环境,并运用旅游资源打分评价法对古镇中的特色建筑进行分析(表1),有利于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把握新场古镇资源现状。

(一)自然环境条件

自然环境是古镇发展的天然优势条件,地形、土壤、水系、气候、动植物等条件为古镇的开发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1、优势:新场地处长江入海口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河道众多。新场古镇南北向河道后市河和东横港,东西向河道洪桥港和包桥港共同构成“井”字型河道格局,古镇居民临水而居。古镇外围大面积的桃林、稻田等围绕着古镇,坚守着古镇的淳朴气息。古镇内也有多处绿化,洪东街、洪西街和新场大街沿线有4处小型集中绿化,虽面积不大,但也种植着多种植物,改善着街区的环境。古镇内沿河均有柳树、苇丛布置,增加河道景观功能。民居自家天井内也绿篱成荫,盆栽种植多种花木,营造着良好的家居环境。

2、劣势:虽然河道的运输功能已经几近衰退,但是其景观功能仍具有重要价值,不足之处是现河道内河水污浊,亟待清理。

3、机遇:新场古镇虽已划为景区,但因其地处郊区,周边仍有大面积农田保留,这就使古镇与充斥着商业气息的城区完全不同。新场保护规划的实施将改善古镇的环境,为居民和游客提供更有利的居住和游览环境。

4、挑战: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能够依旧将这大面积的农田保存完好是保护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

(二)人文环境

1、建筑环境

新场古镇是具有近千年历史的古镇。在历史的长河中,古镇中的特色建筑和街区空间较完整的保存了下来,成为如今新场的独特之处。传承下来延续至今的建筑文化是古镇精神内涵的所在,能够使当地居民和游客可与之产生共鸣。洪东街、洪西街和新场大街组成的十字轴街道将古镇内的多条弄堂串联起来,通达的道路和幽深的弄堂依旧保留着古镇的街区特色。

(1)优势

新场古镇历史建筑保存较完好,优秀历史建筑98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不可移动登记保护单位29处,历史建筑61处,还有千余米长的古驳岸、多座牌坊和石桥。其中在新场古镇十字轴沿线的55处历史建筑和文物单位中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不可移动登记保护建筑29处。营造年代除4处未得到考证之外,建于明代的有7处,建于清代的有35处,建于民国初的有9处,83.6%的历史建筑均保持原状。

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调查小组成员对古镇片区内主要的历史建构筑物进行打分,最后取评分的平均值作为该项历史建构筑物的最终得分。在新场古镇建构筑物旅游资源中,四级旅游资源有3个,分别是:张厅、南山寺和第一楼茶园;三级旅游资源有5个,分别是:郑生官宅、古驳岸、洪福桥、奚家厅和崇修堂;二级旅游资源有6个,分别是:千秋桥、第一楼书场、新和酱园、三世二品坊、青龙桥和胡氏住宅;一级旅游资源有3个,分别是:东岳观、陆氏住宅和洪桥港。

新场古镇的资源主要集中在古建构筑物文化中,历史建构筑物是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取部分建筑进行评分可以发现,古建筑物观赏游憩使用价值高、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较高,彰显了古镇宝贵的资源吸引力。

新场有跨水为园的盛景,最有特色的建筑环境即是新场大街南段、紧邻后市河的几十户民居建筑。与其它古镇民居建筑不同,这里独特的建筑环境形式是前店中宅后花园格局,紧邻后市河的这几十家住户正是浦东近代历史街区的突出代表。民居沿街面多做店铺使用,店后是宅院,为日常居住生活所用;打开后门即是后市河,一座石桥凌驾其上,连接河另一侧的花园苗圃。

新场虽小,但佛教、道教和基督教却都在这里兴建寺院教堂。现在仍存的宗教建筑有南山禅寺、郭家庙、晏公祠、青龙庙、杨社庙、乔家庵、红庙、清静禅思和耶稣堂等。其中杨社庙、乔家庵、红庙现均作为民居使用。

(2)劣势

新场古镇规划将古镇老街孤立出来,古镇的缓冲区建设不够,使得古镇与周边新建建筑不协调。传统建筑经过历史的考验,其稳固性逐渐降低,木质部分受损,对居民生活有一定的威胁性。房子空间较小,且通常为一层至两层,没有向上发展的可能性。相比于现代新建建筑而言,传统建筑居住设施不够齐全,厨房、卫浴等都越来越无法满足人们的正常生活需求。在损毁的建筑空地上新建起的房屋,在规划之前多是无序建设,建筑高度多高于古镇内整体高度,破坏了古镇的天际线,建筑风格与古镇整体风貌不协调统一。

(3)机遇

新场古镇自开发以来,周边环境的提升为古镇的发展带来机遇。浦东新区的发展为新场古镇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古建、摄影爱好者的逐渐增多,为新场的宣传提供了更多的途径。

(4)挑战

历史建筑是遗留至今的宝贵财富,是不能再生的,因此对于历史建筑的修复需要较高的技术要求,对于现存建筑使用功能的选择和更新的结构性矛盾的平衡,以及失落空间的再利用等都是在对新场古镇进行保护和发展时所面临的挑战。

2、非物质文化遗产

(1)优势

新场古镇有着丰富的优秀民间技艺,锣鼓书、浦东派琵琶、上海绕龙灯等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灶花、卖盐茶、打莲湘、江南丝竹等列入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浦东土布等列入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2)机遇

上海每年会举办民俗文化节,通过节日的欢乐氛围一方面吸引更多的游客深入当地的文化中,另一方面将具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贴近生活的展示出来,为更多的人所了解。2015年5月16日、17日是新场的民俗文化节,活动举办地在距离古镇10分钟步行距离的镇政府前广场举行。目前前来参加的多是镇中的居民,而如何将民俗文化节与古镇活动联系在一起,使民俗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是今后发展中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

(3)挑战

丰富多彩的民间技艺充实着古镇的地域文化,朴实的民风民俗吸引着前来观光的游客。但是与其它地方技艺所面临的问题一样,新场传统技艺继承人越来越少,传统文化面临着丢失的危险。而且在日常的古镇参观过程中,鲜少见到这些具有新场古镇特色的民间技艺的表演。

(三)社会经济环境

社会经济环境包括人口结构,现存的经济活动形式,法律规章制度,政策支持等方面。为古镇的发展提供内部支持和外部条件。

1、优势

2003年原南汇开始对新场古镇进行保护,每年给予一定的财力支持,并成立了古镇公司对整个古镇进行操作,两区合并之后,浦东新区也加大了对古镇的保护力度,区级层面成立了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规划保护。2003年之后,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主持的新场古镇保护规划工作有序进行。针对新场古镇的多项保护规划的出台,为古镇有序保护提供政策支持,主要有:《新场历史文化风貌区重点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新场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规划》、《上海新场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新场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控制性详细规划》等。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出游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白领们每周强大的工作压力之外,亟需休闲之地放松恢复精力。周末休闲出行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新场所处之地便利的交通使其成为休闲游的可选择地之一。

2、劣势

宣传力度不够,古镇内公共活动内容较少。游客进入古镇多是走马观花式地参观、拍照、品尝小吃,不能深入了解古镇,感受古镇建筑和特色街区带来的历史体验感。

3、机遇

新场古镇自开发以来,周边环境的提升为古镇的发展带来机遇。古镇周边轨道交通16号线在此设站,新场站位古镇带来较多的人流,方便人们的出行。公路和快速路的建设也逐渐完善,为市区自驾行的游客提供便捷。即将建成的迪斯尼乐园距离新场古镇仅10分钟车程,这将为古镇带来大量人流,为古镇发展迈出坚实一步提供机遇。

4、挑战

新场镇户籍人口5.23万人,外来登记人口4.79万人(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2014年发展年鉴)。相比于2013年,户籍人口增加0.07万人,外来登记人口减少0.52万人。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加速了古镇的商业化。沿街商铺有居民自营的,也有租借出去的。除此之外,相比于上海市其他几个古镇如南翔古镇、七宝古镇、枫泾古镇,新场古镇的知名度较低,但也正因为此,古镇仍较好的保持着自身的特色。因此,如何平衡古镇发展和保护的结构性矛盾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四)古镇内资源、衰落和发展压力强度分析

对古镇内资源、衰落和发展压力的强度进行分析(表2)。其地区资源富足,古镇内建筑人文资源丰富、镇外围农田等自然环境资源保留,可开发性强,这是该地区的优势。

在建筑结构条件等自然因素的衰落上,对挂牌历史建筑的考察,83.6%的建筑均进行原状保护,并仍有居民或者商家居住,仍能满足功能的需求。

对区位的衰落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如下:

1、归属模式

所调查历史建筑43.4%是单一的产权归属,56.6%是混合产权归属。

2、社会结构的改变

在新场古镇中沿街建筑几乎都用于商店经营,有房屋主人自己经营或者由外来人租住店面进行经营,这就为古镇的社会结构的改变带来挑战,外来经营者与本地文化是脱离的,他们多是以利益为主,弱化了古镇老街的古朴性、文化性。

3、土地价值

通过对古镇内与周边土地价值的对比发现,镇内地段土地并非价值最高,这也与近年来古镇发展热有关,传统的古镇发展形式已经不能完全吸引游客和商家的入驻,新场古镇的发展能否创新,能否带来古镇复兴的新模式,这是新场古镇面临的挑战。

4、租住比例

相对于古镇外围地区,古镇内租住比例最高,多是以店铺的形式租住。古镇内的房屋经过前期规划和实施后,房屋条件能满足居住要求。

5、新的发展

面对古镇新的发展,古镇内压力最大,既要保护好古镇悠久的历史和历史建筑,又要使古镇重新焕发活力是政府和当地居民共同面对的发展挑战和机遇。

综合以上对新场古镇现状的分析,发现古镇复兴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新场古镇发展优势在于其自然资源和建筑资源保存较完好,古镇内现存的建筑资源质量较高,彰显了古镇宝贵的人文资源条件;劣势在于交通系统尚未发展完善以及周边资源的限制,再加上古镇区内游憩活动内容少,游客停留时间短;机遇在于社会环境的不断优化,政府对古镇发展的积极推动,以及迪士尼乐园的即将落成,新场古镇可以作为迪士尼旅游线路中的一个点,让游客体验原真的上海本土文化;挑战在于缓冲区的建设和历史建筑的修复和再利用,以及如何平衡古镇文化与古镇发展、避免新矛盾的产生。

四、古镇复兴战略分析

通过对新场现状介绍,对自然环境、建筑人文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进行的SWOT分析和打分法分析,新场古镇所保有的悠久历史文化、原生态的古镇生活方式是吸引旅游并促进保护的重要因素,并且古镇自然保护状态留存有较高质量的建筑和街区格局,这成为古镇发展的重要优势,但是古镇同质化现象又为新场古镇的发展提供了挑战,如何从浓重商业氛围的古镇发展中独立出特色来是新场古镇发展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基于以上分析,对古镇复兴战略提出自然环境保护、历史建筑生活化保留和商业区与古镇核心区分区几点建议。

(一)自然环境保护

保护是为了使资源得到更好更持续的利用,古镇的自然环境是古镇有序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对建筑环境的改善、古驳岸水环境的治理和街区卫生条件的保障都是对古镇整体性的保护,是为了实现更好的环境效益。

(二)历史建筑生活化保留

古镇的原生态性是对游客的重要吸引力,是增强古镇活力的重要因素。将原著居民迁出古镇的方式之所以是我们要摒弃的保护方式,正是因为这种方式会破坏古镇的原生态性,游客进入到古镇接触到的不再是土生土长的古镇人,原先的生活方式得不到保留,那么也就保留不住古镇自身的吸引力。原住居民经过历史延续下来的生活方式和古建筑、古街道共同构成了古镇的原生态性,也是进入古镇中的游客所希望感受的。

(三)商业区与古镇核心区分区

新场古镇现状开发中,新场北大街所在的洪桥景区已基本实现商业化,类似于周庄、西塘和丽江等先发展起来的古镇,均以历史建筑商业用的形式来聚集游客,但是这破坏了古镇的原生态性。一方面,浓重的商业氛围破坏了古镇的生活气息,另一方面古镇的商业内容千篇一律,没有特色,不能给游客深刻的记忆。弱化古镇核心区的商业氛围,保存古镇的生活气息,以古镇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游客。在新场南大街的开发建设中,保持浓郁的本地生活氛围是重要原则,以周边区域和洪桥景区的商业来实现古镇建筑保留核心区的生活化。同时,在古镇出售的旅游商品应该具有古镇的特色,例如将新场古镇特色建筑制成3D拼图等。

基于以上复兴战略的分析,本文提出将新场古镇作为上海市民周末和短期节假日休闲的场所,同时作为上海老浦东原住民真实生活场所的保留地进行保护,让上海市民在高楼林立、快节奏的生活之余能有一块具有江南古镇特色风貌的去处。

梅州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篇8

1 研究区域概况

梅州位于广东省北部,闽赣粤三省交界处,辖梅、蕉岭、大埔、丰顺、五华、平原、兴宁、梅江8个县市,总人口约453万人,是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1994年,被国务院评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梅州作为旅游目的地,全市现有省级风景名胜区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主要景区(点)32个,基本形成了以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旅游商店为一体的产业体系。目前梅州市已经开发和正在开发的景区(点)主要包括客家文化博物馆、叶帅故居、黄遵宪故居、客家文化公园等。其中,已经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有32处,包括国家级2处(如叶帅故居、黄遵宪故居),省级25处,县市级121处。

2 梅州客家文化旅游资源评价过程

2.1 AHP模型建立

主要参照保继刚的旅游资源评价指标,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与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实际特点结合,通过系统分类,将其划分为三大类,包括资源价值、景点规模、旅游条件。其中,资源价值又细分为观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休闲娱乐价值和知名度4个因子;景点规模则细分为景点地域组合和旅游环境容量2个因子;旅游条件则细分为交通通讯、旅游商品、人员素质、旅游费用和餐饮住宿等5个因子(见图1)。

2.2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为了确定评价因子权重值,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在问答卷中以填表方式按9个级别进行判断,分别以1~9或其倒数作为量化标准,对同一层次中的各因子间对于上一层次某项因子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判断,提出自己的意见。为使排序结果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进行了随即一致性比率CR=CI/RI检验,当CR<0.1时,则为符合实际,否则不符合。在上述数据处理过程中CR值均小于0.1,说明问卷中所选择答案符合实际。

从表1可以得出,旅游资源价值在综合评价层中占的比例最大,为0.544 8,说明旅游资源在梅州客家文化旅游资源评价三大因子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旅游价值本身的价值决定着旅游开发潜力的大小。旅游条件权重为0.279 8,虽不占主要地位,但对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影响极大。另外,虽然景点规模权重值为0.175 4,但如果文化旅游的景点或景区以独立点状态出现,周围无其他旅游点相互配合,景点的环境容量小,也无法发挥旅游点的集聚效益,将导致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从因子评价层的11个因子的权重值排序结果看,历史文化价值位居第1,权重为0.194 6,这说明梅州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其历史文化价值,它是一个旅游地产生吸引力的重要因素。排在第2位的是休闲娱乐价值,权重值为0.151 5,说明梅州客家文化旅游属于休闲性旅游,符合梅州客家文化旅游的特征。排在第3位的是知名度,说明对旅游景点或景区的宣传工作很重要。第4位是景点地域组合,反映了游客在客观上对景区景点观赏的效率,如果旅游点孤立,周围无其他旅游点相配合,就无法发挥旅游点的集聚效益,同样会降低其开发价值。

3 评分指数的确定

将上述梅州客家文化旅游资源评价层次结构模型和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因子权重值用于梅州客家文化旅游资源调查与研究,以验证此模型的实际参考价值。为做到评分公众化,设计了梅州客家文化旅游资源评价指标模糊评分标准和调查表,对梅州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6个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以游客、客家人为主,共发出问卷85份,回收有效问卷83份,回收率97%。使用计算机综合整理成梅州客家文化旅游资源评价指标得分法,再将各指标权重乘以得分,最终结果见表2。

在调查的梅州客家文化旅游资源中,综合评价分数最高的是客家习俗旅游,其次是民居建筑旅游、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民间曲艺资源、客家饮食资源和名人故居旅游。第1位是客家习俗旅游,说明游客在体验客家习俗的旅游过程中,更重视它的文化价值和休闲价值。第2位是民居建筑旅游。围龙屋作为中国五大典型民居之一,以梅州最为典型,其数量是最多。在评分中,民居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分最高,因此未来的旅游开发中,应重点展现中国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之一的客家围屋。第3位是宗教文化旅游。目前,梅州的宗教文化旅游发展得较好。第4位是民间艺术旅游。客家民间艺术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如梅县客家山歌、大埔县茶阳镇花环龙等。第5位是客家饮食旅游。客家饮食文化是客家文化中颇具特色的一种文化资源,目前还不能将其作为一种单项旅游项目开发,需要和其他旅游项目相配合。第6位是名人故居旅游。梅州的文物古迹众多,其中国家级纪念馆1处(叶帅故居),省级纪念馆4处(黄遵宪、丘逢甲、谢晋元、张弼士),其他客家名人故居点众多。然而,多年来,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多处文化保护单位得不到应有的维护。此外,在旧城改造中,没有形成良好的保护意识,古老的街区和有关文物已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参考文献

[1]梁锦梅.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初探[J].福建地理,2000,15(2):34-36,54.

[2]江金波.梅州民俗旅游资源及其开发[J].热带地理,1998,3(1):66-69.

[3]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4]黄宏,曾炬.梅州旅游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J].经济师,2005(3):142-145.

[5]周建新.客家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J].嘉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21(1):114-117.

北京古村落民俗旅游资源评价研究 篇9

一、北京古村落民俗旅游资源分类

民俗旅游资源的分类, 取决于民俗的存在形态、表现形式以及民俗旅游者的需要和旅游开发企业的目的[1]。从民俗旅游资源划分或分类方面看, 主要侧重于目的地民俗旅游资源的存在、承载和表现方式。陶思炎 (1995) 依据民俗旅游资源的承载方式, 将其分为物态资源、动态资源、心态资源、语态资源四种基本类型, 并归纳出了每种类型的亚类和基本类型[2];田里 (1997) 根据民俗旅游资源的存在和表现形式将民俗旅游资源分为物质、社会和精神民俗旅游资源, 并将每大类资源也作了细分[3];张捷 (1997) 按照目的地民俗旅游资源的存在方式, 将民俗旅游资源划分为信仰民俗、社会民俗、生活民俗、经济民俗、民间故事歌谣、游艺体育及消闲民俗, 每大类中具体细化为许多亚类[4]。依据上述分类方式, 结合北京13个古村落民俗旅游资源实际情况, 本文将北京民俗旅游资源划分为3个主类, 7个亚类, 18个基本类型, 并列出了每个基本类型的古村落民俗文化典型代表 (见表1) 。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的获取

本研究通过专家调查问卷, 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北京13个古村落民俗旅游资源评价权重, 在此基础上, 通过游客对古村落民俗资源模糊评价打分, 运用模糊集合理论, 借助模糊变换方法, 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本研究数据从两个方面获取:一是层次分析法所需数据的获取, 主要邀请具有民俗、旅游、地理方面背景的25位专家在问卷调查表中对评价指标体系各个因素的重要程度进行两两比较, 并按照9, 7, 5, 3, 1, 1/3, 1/5, 1/7, 1/9的标度进行打分, 对同一层次中的各指标间相对于上一层次的某项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判断, 进而获得判断矩阵取值。二是模糊综合评价法所需数据的获取, 主要通过对游客现场问卷调查获得数据。共发放调查问卷420份, 回收有效问卷405份;男性游客占53.2%, 女性游客占46.8%;30岁及以下占37%, 31-45岁占35%, 46-59岁占18.3%, 60岁及以上占9.7%。

三、北京古村落民俗旅游资源的评价

(一)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

依据国标《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18972-2003) 的资源分类标准和专家的意见, 初步确立了北京古村落民俗旅游资源评价指标, 在此基础上, 选取了25位专家, 按照民俗旅游资源评价的客观性、系统性、动态效益性等原则, 从旅游者的视角出发, 对指标体系进行调整与增删, 最终建立了北京古村落民俗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该体系包括三个层次 (见图1) :决策层A, 准则层AA、AB、AC, 指标层AAA-ACG。

(二)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1. 构造判断矩阵。

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 请25位专家对各级评价中各个因素的重要程度进行两两比较, 按照评价规则从9-1/9打分 (见表2) 。

以准则层 (AA、AB、AC) 对决策层 (A) 的权重为例, 构造判断矩阵A, 各指标间的权重系数如表3所示。

2. 判断矩阵的计算。

运用几何平均法, 计算判断矩阵A各行各个评价尺度的乘积n次平方根Ti, 在此基础上, 对Ti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 得到各评价因素的权重值Qi:

经计算可知, Q1=0.4055, Q2=0.4796, Q3=0.115, 即判断矩阵A中准则层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观赏游憩价值、旅游环境权重值分别为0.4055, 0.4796, 0.115。

3. 计算最大特征根值λmax和进行一致性检验。

经计算最大特征根值λmax=3.0291, 在此基础上, 进行一致性检验:

, 表明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 说明评价因素的权重值分配合理。

采用上述同样方法, 按照上述三个步骤, 可以确定指标层对准则层的权重分配 (表4-表6) , 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指标层各指标之间的权重及总权重排序 (表7) 。

注:λmax=5.0951, CI=0.0212<0.1。

注:λmax=6.058, CI=0.0092<0.1。

注:λmax=7.0852, CI=0.0104<0.1。

从表7可知, 京郊13个古村落民俗旅游资源三个准则层评价中, 观赏游憩价值所占权重最高, 其次是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再次是旅游环境, 而观赏游憩价值和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是古村落民俗旅游资源的核心价值所在, 占整体权重的0.885。从指标层对准则层的权重分配看, 愉悦性和参与性在观赏游憩价值中所占权重较高;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中知名度、地方性、艺术性和传承性权重较高;民俗资源保护程度、古村落游客安全、古村落交通便利条件、古村落配套设施在旅游环境中的比重较高。而从指标体系整体权重分布看, 愉悦性、参与性和知名度三个指标在古村落民俗旅游资源评价体系中权重较高。

(三) 北京古村落民俗旅游资源模糊综合评价

1. 确定评价对象的因素集与评语集。

因素集是设定各级评价因素的集合。按照图1所示北京古村落民俗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我们将决策层评价因素集设置为A={AA, AB, AC}, 准则层评价因素集设置为AA={AAA, AAB, AAC, AAD, AAE}, AB={ABA, ABB, ABC, ABD, ABE, ABF}, AC={ACA, ACB, ACC, ACD, ACE, ACF, ACG}。

评语集是评价者对评价指标所做出模糊判断的一个数量集合, 我们将评语集设定为V={优, 良, 中, 较差, 很差}。

2. 做出单因素评价。

以昌平区流村镇长峪城村为例, 共有28位调查者对该村民俗资源的观赏游憩价值, 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旅游环境进行了模糊评价, 评价结果见表8。表8中的评价值代表频数值, 如有37.5%的评价者认为长峪城村民俗资源的珍稀度 (AAA) 为优, 而28.6%的评价者认为是良。

3. 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借助模糊变换方法, 运用公式B=W×R, 其中B表示综合评价结果, W为指标层各指标之间的总权重 (见表7) , R表示因素集, 即单因素评价结果 (见表8) 。通过模糊矩阵计算, 可知昌平区流村镇长峪城村民俗资源的综合评价矩阵为:B=W×R= (0.237, 0.333, 0.291, 0.121, 0.018) , 按照最大隶属原则可知, 昌平区流村镇长峪城村民俗资源的整体综合评价结果为0.333, 即综合评价结果为“良”。而运用加权平均法, 依据公式, 其中, B为综合评价值, Si为评语集合{优, 良, 中, 较差, 很差}的赋分, 分别取 (5, 4, 3, 2, 1) , 通过计算, u=3.648, 该值介于3-4之间, 也表明昌平区流村镇长峪城村民俗资源的整体综合评价结果为“良”。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 除了对整体评价外, 还可以对每个准则层进行二级综合评价, 将指标层对准则层的每个权重分配定义为Wi, Ri为每个准则层的因素集, 则观赏游憩价值的综合评价结果为B1=W1×R1= (0.244, 0.352, 0.282, 0.111, 0.011) , 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综合评价结果为B2=W2×R2= (0.23, 0.317, 0.301, 0.129, 0.021) , 旅游环境综合评价结果为B3=W3×R3= (0.23, 0.304, 0.294, 0.134, 0.039) 。按照最大隶属原则可知, 昌平区流村镇长峪城村民俗资源的观赏游憩价值、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和旅游环境综合评价结果均为“良”。

采用上述同样方法, 可以确定其他12个村落的民俗旅游资源整体综合评价结果及准则层二级综合评价结果。13个村落民俗旅游资源评价结果见表9。

四、评价结果分析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从表9可知, 旅游古村落民俗旅游资源评价排序为:房山区水峪村>门头沟区琉璃渠村>门头沟区灵水村>门头沟区爨底下村>门头沟区三家店村>密云县新城子镇吉家营村>门头沟区黄岭西村>延庆县八达岭镇岔道村>门头沟区苇子水村>门头沟区马栏村>昌平区长峪城村>门头沟区千军台村>顺义区焦庄户村。整体上看, 京郊古村落民俗旅游资源评价等级质量较好, 13个古村落除了顺义区焦庄户村模糊综合评价为“中”外, 其余12个村落评价均为“良”。从游客对各村落准则层模糊评价情况看, 除了顺义区焦庄户村三个准则层模糊评价均为“中”外, 其余12个村落三个准则层模糊评价结果均为“良”及以上, 其中密云县吉家营村的观赏游憩价值, 房山区水峪村和延庆县岔道村的旅游环境, 及门头沟区琉璃渠村和门头沟灵水村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综合评价结果为“优”。这些“优”的评价结果也体现了一些古村落的特色, 吉家营村的古建筑民俗文化比较具有明清特色, 且保存比较完整, 有比较高的珍稀度、美感度和观赏性;门头沟区琉璃渠村的琉璃锻造工艺和门头沟灵水村“八大堂”商铺民俗文化、秋粥节、名人故居、村规民约等民俗均具有独特的地方性、历史性、原真性与艺术性, 且琉璃工艺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对游客都具有较高的吸引力;房山区水峪村和延庆县岔道村均位于高速路旁, 交通条件便利, 且古村落配套设施齐全, 服务和村落环境质量优良, 使游客整体感觉好, 大大增加了旅游体验的满意度。

整体上看, 各古村落民俗旅游资源质量还有提升的空间。根据上述评价结果, 结合北京古村落民俗旅游资源自身的特点及目前的发展现状, 在民俗旅游资源的合理与可持续利用上提出如下具体建议:

第一, 集中古村落民俗特色, 挖掘民俗旅游资源的价值。要考虑建设乡村民俗主题博物馆, 记录民间礼俗、民间工艺、民间歌舞以及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形式, 同时, 还要借助民俗旅游活动, 充分展示民间的传统节日、民间工艺与艺术、民间体育与娱乐技艺, 增强挖掘民俗旅游资源的观赏游憩与文化价值。

第二, 丰富民俗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形式与内涵。除了上述在古村落中成立地方化或专题性的乡村民俗主题博物馆和组织民俗旅游活动外, 还应兴建新型的民俗度假村, 注重参与型和体验型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 使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参与和体验民俗旅游的乐趣, 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民俗工艺努力开发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工艺美术品、土特商品等民俗旅游产品。

第三, 有序开发、合理规划民俗旅游资源。将古村落民俗旅游资源准确定位、合理分区, 并与国内外知名旅游景点进行联合开发, 使区域内的多种资源互补, 才能满足游客的个性化旅游需求, 扩大客源市场, 实现资源共享, 提高古村落民俗景区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

第四, 提高古村落交通便利性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历史文化保存相对完好的古村落往往位于北京远郊, 且多位于山区, 距离核心区域较远, 虽然这有利于保持村落民俗文化的完整性, 但这也导致交通便利性差, 服务水平不高, 且基础设施相对于成熟的旅游村落来说往往也比较薄弱。因此, 要提升古村落的交通便利性和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进而提高游客的体验质量与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周灵, 王晓文, 尹春.试论民俗旅游资源分类体系的构建[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16 (4) :78-81.

[2]陶思炎.论民俗学体系的重构与应用民俗学的建设[J].江海学刊, 1995 (5) :52-57.

[3]田里.论民俗旅游资源及其开发[J].人文地理, 1997, 12 (3) :16-19.

西安文化旅游资源分析及评价研究 篇10

西安,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其文化旅游资源又呈现怎样的特点?在现有形势下, 如何利用西安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 把文化旅游做强做大, 正是本文所关注的。

1 西安旅游资源分布概况

西安前已开发的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城区、近郊区与临潼, 其次为长安、蓝田、户县、周至。整个市内大致形成了西安古都旅游区、曲江旅游度假区、临潼旅游区、秦岭生态旅游区、未央湖旅游度假小区、半坡湖旅游度假小区、四大遗址保护区七大旅游区。

2 西安市文化旅游资源分类

根据2003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体系, 结合西安市旅游资源情况, 现将西安市文化旅游资源分类如下, 见表1。

3 西安文化旅游资源评价分析

本文对西安文化旅游资源单体评价的分数参照引用《陕西旅游资源评价体系》 (马耀峰等, 2007) 一书, 分别对西安市文化旅游资源等级分布、优良级文化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及数量进行统计。详见图1、表2。

(1) 资源结构。

综合表1、图1和表2可以看出, 西安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种类多样。在文化旅游资源所属的4大主类51个亚类中, 西安仅优良级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就包含4大类中30类, 其中既有人类文化遗址、古陵墓、古遗址等古代人文旅游资源, 又有主题公园、民俗风情、饮食文化等现代人文旅游资源;既有形文化旅游资源, 又有无形文化旅游资源, 种类繁多, 各具特色。

(2) 级别结构。

从图1可以看出, 西安市文化旅游资源级别与数量结构关系呈金字塔型, 即级别越高, 数量越少。最高等级的五级旅游资源单体数量为52个, 占资源单体总数的3%;四级旅游资源单体数量为123个, 占资源单体总数的7%;三级旅游资源单体数量为206个, 占资源单体总数的11%;二级旅游资源单体数量为293个, 占资源单体总数的16%;一级旅游资源单体数量为429个, 占资源单体总数的24%;未列入等级的旅游资源单体数量为690个, 占资源单体总数的39%。

(3) 优良级资源结构。

依据表2, 可以分析得出以下几点:

① 西安市优良级文化旅游资源单体共计381个, 占文化旅游资源单体总数的21%以上。西安的旅游资源在我国旅游资源普查的109个类型中占据80种。可以得出, 西安文化旅游资源具有资源密度大、保存好、级别高的特点。

② 在西安市优良级文化旅游资源中, 排在最前面的分别是人事记录、文学艺术作品和碑碣。虽然他们数量众多, 但只有《长恨歌》等少数资源得到充分开发, 大多数仍属于原始状态。这些文化旅游资源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信息, 只有那些对历史文化具有一定修养的人才容易体味到其中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所以对其开发存在一定难度, 需要运用新手段不断挖掘、再现其文化内涵。

③ 西安的科普文化教育类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 如表2所示, 教学科研实验场所占到22个、文化活动场所15个, 仅次于人事记录和碑碣。丰富的科普文化教育资源, 对于进行爱国主义、文物考古、科学教育等修学旅游活动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4 结论

西安市旅游资源文化特色明显, 文化旅游资源种类丰富, 资源价值结构呈“金字塔”状。西安市具有发展文化旅游的优越条件和巨大的开发潜力, 这些高品质的文化旅游资源也是西安旅游的典型代表, 其在科学艺术文化价值、旅游观赏价值、珍稀奇程度以及知名度等方面均有极高的品质。对这些高品质旅游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 一方面会提高西安文化旅游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竞争力, 扩大市场占有率, 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保护西安现有的珍贵文化旅游资源, 促进西安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耀峰, 宋保平, 赵振斌.陕西旅游资源评价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徐菊凤.北京文化旅游产品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5, (5) :31-35.

[3]蒙吉军, 崔凤军.北京市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01, 15 (1) :23-28.

[4]孙克勤.世界旅游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5]崔杰.西安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旅游资源评价 篇11

[关键词]海岸带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深圳层次分析法

一、层次分析法(AHP)简介

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tty七十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多层次权重分析决策方法。它既包含定量的计算,又包含定性的分析,具有高度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现在,层次分析法已经广泛运用于社会经济系统的决策分析。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深圳海岸旅游资源进行评价,是把这个复杂的问题看作一个系统,提前做详尽的调查,通过对影响评估的主要因素的分析,划分出系统各因素间相互联系的层次,再请专家对系统各层因素的重要性进行定量表示,然后计算得出每层全部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权数,最后对深圳海岸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评价。

层次分析法包含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即将相关因素按其属性自上而下地分解为若干层次;

2.构造判断矩阵,即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二层开始,对从属于上一层各每个因素的同层各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

3.计算每个判断矩阵的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

4.计算组合权向量并作组合一致性检验,得出层次总排序。

二、评价模型和过程

深圳地处中国广东省南部,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东经113°46’~114°37’,北纬22°27’~22°52’,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边与香港相联,有长达257公里的海岸线,20处海滩,31万平方米的海滩面积,是一个典型的海滨城市,具有丰富的海岸带旅游资源,如东西冲,大小梅沙等,有着良好的开发条件。

1.评价海岸旅游资源的因素-AHP模型树。在层次分析法的运用中,将要分析的问题层次化是一个重要的步骤。在层次化的过程中,选择评价因素必然涉及到地形地质、生态条件、资源游乐价值、交通状况等旅游地评价的基本要素。而海岸带旅游资源又有着自身的特点,有自己的评价指标体系,而且各个评价因素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所占的位置与其他评价体系不同。深圳海岸带旅游资源的评价体系共分为四层:目标层,综合评价层,项目评价层,因素评价层,其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

A:目标层;B:综合评价层

C:项目评价层 --C1:景色质量;C2:景点规模;C3:自然生态;C4:基础设施;C5;C6服务;C7:可及性;C8:与其它旅游地的关系;

D:因素评价层--D1:水质;D2::沙质;D3:浅海面积;D4:水温;D5:动植物;D6:地形地质;D7:民俗文化;D8:景点集中程度;D9:景区容纳量;D10:气候;D11:生态状况;D12:住宿;D13:餐饮;D14:内部交通;D15:游乐设施;D16:服务态度;D17:服务设施;D18:安全性;D19:与客源地的交通;D20:与客源地距离;D21:独特性;D22:空间竞争性;

2.权重的计算与结果。根据AHP模型树的结构,请各领域相关人士给出各个因素两两比较的重要性,得出各层因素的判断矩阵。方法如下:

(1)将矩阵P的每一列正规化:,(i,j=1,2,…,n);

(2)行加总:,(i=1,2,…,n);

(3)将正规化,得特征向量,(i=1,2,…,n)。

最后,进行一致性检验,进行层次总排序,得到表1-3所示各层次因素权重及位次。

(4)各个因素的得分和最终结果。根据Fishbein Roseberg Model,深圳海岸带旅游资源的最终评分可由以下方法获得:

其中,U为对深圳海岸带旅游资源的最终评分。详细得分情况如表4所示:

根据表5可知,深圳海岸带旅游资源的总体评价为“非常有价值”,具有很好的开发潜力和品质。

(5)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在第二层的三个因素中,资源价值以权重值0.3977占据首位,因而,在深圳海岸带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旅游地的品质起着重要作用。如前所诉,深圳具有较好的海岸带旅游资源基础。

在第三层的七个因素中,景点规模的权重值(0.2217)最高,说明在对海岸带旅游地的选择中,游客非常看重所选择地的人流量。如果海滩上有过多的人,游客很难有休闲放松的感觉,自然会降低对旅游地的评价。所以,适当控制海岸带旅游地的人流量对提高景区的整体质量是很重要的。其次,与其他旅游地的关系(0.1806),景色质量(0.1758),以及可及性(0.1440)也是较重要的因素。由于海岸带旅游地有其特定的目标群体和覆盖区域,但在深圳各旅游点之间的距离不大,游客可以在一定時间参观多个景点,因而深圳各旅游点的竞争性还是较大。景色质量仍然是影响游客选择的一个因素。可及性排在第四位表明游客已经厌倦将时间花在长时间的交通堵塞上,交通便利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游客对旅游地的选择。

在第四层的二十二个因素中,一些因素的权重值较高,但是得分却较低,这表明这些因素会影响游客的选择,因而,旅游地在这些方面还需要加强,以满足游客的需要。例如,生态状况的权重值为0.0329,得分为4.9557,这说明海岸带旅游地的生态状况对游客来讲比较重要,应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建设。

总的来说,本文所述的评价方法主要从深圳市的实际情况出发,能较好地反映出深圳海岸带旅游资源的质量高低和开发潜力,可以为深圳海岸带旅游开发提供指向性参考。

参考文献:

[1]Saaty T L. The Analytic Hierachy Process: Planning, Priority Setting, Resource Alloc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1980

[2]马勇李玺李娟文:旅游规划与开发.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肖自心:旅游资源与开发.湖南:中南大学,2005

[4]黄茂祝胡海清张杰陈丽军:伊春林区生态资源综合评价. 应用生态学报,2006,11(17)

[5]彭立圣牟瑞芳:层次分析法在生态旅游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3(31)

浅析旅游资源评价方法与体系构建 篇12

一、旅游资源整合评价内涵解析

所谓旅游资源整合评价, 指的是以实地考察、调研旅游资源为基础, 以对旅游资源合理科学的开发利用, 避免其遭受破坏, 并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为最终目的, 将旅游资源个体与环境进行整合, 采用某种标准对旅游资源的整体价值、开发条件以及环境系统开展综合评价的整个过程, 是一个系统性与多位性的评价体系。

在旅游资源的整合评价过程中, 彼此搭配、组合以及联合各资源单体, 基于资源个体和环境之间的能动作用的发挥, 整合、集中分散的资源个体, 可以使旅游资源的整体价值得到准确的衡量与解读。对旅游资源的评价应掌握四个原则: (1) 全面系统的原则。 (2) 客观性原则。 (3) 结合定性和定量评价的原则。在旅游资源评价的实际操作过程中, 应以定性评价为基础, 综合运用定量评价方法。 (4) 动态发展的原则。

二、旅游资源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解析

国家标准虽然简单易行, 有很强的普适性, 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很明显, 但随着社会经济与旅游市场的发展, 对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 具体问题有:

(一) 旅游资源分类存在的问题解析

(1) 旅游资源分类太过细致。《国标》对于旅游资源的分类有主类、亚类与基本类型三个层次, 而又将主类分为8个、亚类分为31个、基本类型分为155个, 这样的分类方法导致旅游资源的整体价值被降低。 (2) 单体拆分与分类的问题。在《国标》中, 对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都要求以单体为对象, 对单体的定义比较模糊, 不易于评价者准确把握。

(二) 旅游资源评价存在的问题解析

问题主要表现为: (1) 对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过于注重。《国标》的注重的是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 对旅游资源所处环境的评价并未涉及; (2) 旅游资源的竞争力和比较优势未能得到体现。《国标》中的评价因子, 对旅游资源和其他区域同类型资源的对比评价没有涉及, 且对旅游资源价值的评定以专家打分为主, 过于主观; (3) 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国标》中对于旅游资源的评价更多的是围绕其本身价值, 在一定程度上与市场的需求相背离, 没有以市场开发为导向; (4) 对旅游资源转化为产品的可行性考虑并未涉及。在《国标》中, 对于旅游资源的可开发和利用的价值没有进行考虑, 只是对资源本身价值进行评估, 对旅游资源的可开发和利用价值的指导意义不高; (5) 主要是围绕观光型旅游资源进行的评价; (6) 对旅游资源的评价追求全面。判断旅游资源的价值, 主要是特色, 而《国标》对于旅游资源的评级, 过于追求全面的价值, 并不科学。

三、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探究

(一) 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的内容体系构建

通过对旅游资源评价的内涵与现状的分析得知, 对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的内容应包括资源自身价值、开发条件、客源市场以及环境和区域经济水平等的评价。旅游资源的价值是一个多元综合体, 我们不能只单纯对资源本身进行评价, 需要从全方位多视角对其进行评价, 具体总结为四个方面: (1) 对旅游资源要素的评价。对旅游资源的评价, 最基础的部分就是旅游资源要素的价值; (2) 对旅游开发的条件进行评价。对旅游资源的利用, 相应的开发条件是必须具备的因素; (3) 对旅游市场的条件进行评价。是否符合市场需求, 是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 所以, 对市场条件的评价诸如客源市场范围与质量等是很有必要的; (4) 对旅游资源的特色价值进行评价。

(二) 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

1. 构建依据和原则

基于旅游学和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 保护第一, 开发第二, 指标选取应遵循的原则包括: (1) 科学性原则; (2) 全面和独立性原则; (3) 可比性原则; (4) 代表性原则; (5) 普适性原则。

2. 指标选取

通过以往研究, 文章将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 (1) 旅游资源品质, 包括美感度、珍稀奇特度、完整度、资源规模与丰度、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知名度、旅游环境容量与年适游期; (2) 开发条件, 包括区位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附近旅游地类型差异度、与附近旅游地间距离、基础设施、客源市场和环境质量; (3) 附加值, 包括地质地貌、水域风光、生物景观、气候天象、建筑艺术、遗址遗迹、民俗风情和宗教文化价值。

3. 体系构建

综上, 围绕资源品质 (quality) 、开发条件 (development condition) 与附加值 (additional value) 建立起旅游资源的QDA综合评价体系, 如下图:

摘要: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资源是必备的条件。旅游产品开发与各项旅游活动的开展, 旅游资源是基础。而对旅游资源正确认识, 做好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 是进行旅游规划的基础, 是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与保护的前提, 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对我国旅游资源评价现状分析, 针对旅游资源整合评价的作用机制和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旅游资源,评价方法,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方幼君.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 2006.

[2]黄细嘉, 李雪瑞.我国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方法对比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2) :96-100.

[3]周凤杰.旅游资源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新探[J].中国市场, 2007, (40) :10-11.

[4]刘家明.从规划实践看旅游资源开发评价[J].旅游学刊, 2006, 21 (1) :9-11.

[5]王良健.现行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的改进与方法创新[J].旅游学刊, 2006, 21 (2) :12.

[6]李雪瑞.旅游资源整合评价分类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D].南昌大学, 2011.

上一篇: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下一篇:外圆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