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旅游资源

2024-10-11

景观旅游资源(共12篇)

景观旅游资源 篇1

开展“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示范”工作, 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村镇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传统文化、民族特色、特色产业等特色景观资源, 并对其进行合理开发, 以此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概念和类型

1、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概念

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是指具有良好的可观赏性、空间组合和保存度等资源禀赋, 具有显著特色价值的科研教育、休闲游憩、地方特色和文化传承意义, 具备优势突出的品牌号召力、产品特色力和市场适游力的旅游资源的镇和村。

2、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类型

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分为特色自然景观旅游村镇、特色人文景观旅游村镇两大类。

特色自然景观旅游村镇按照自然景观资源特点, 主要分为四类。一是地文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山峰、洞穴、丹霞、石林、沙漠、化石遗迹等特色地文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1、图2) 。二是水域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风景河段、湖泊、瀑布、温泉等特色水域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3) 。三是生物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森林、草原、花卉、野生动物等特色生物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4) 。四是气候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光现象、云雾多发地、极端与特殊气候显示地、物候景观等特色气候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5) 。

特色人文景观旅游村镇按照人文景观资源特点, 主要分为四类。一是非物质文化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各类历史事件、民俗文化、影视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非物质文化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6) 。二是特色建筑与设施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古镇、传统与乡土建筑、特色街巷、历史纪念建筑、宗教建筑、遗址等特色建筑与设施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7) 。三是产业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农业、工业、第三产业、边贸等特色产业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8、图9) 。四是民族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主要依托民族特色风情、文化习俗、节庆等民族特色景观资源开发建设的旅游村镇 (见图10、图11) 。

二、充分利用特色景观资源, 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1、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对村镇经济产生直接推力

村镇旅游的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特色景观旅游村镇门票收入凸显, 旅游活动对地方经济产生了直接推动力 (见图12) 。安徽西递在1986年提出了利用自己独特的徽文化景观发展旅游的设想。1987年的旅游收入为2000元, 2007年的门票收入超过2000万元 (见图13) 。

2、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带动村镇第三产业发展

旅游业由“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构成, 六大要素涵盖面宽, 内涵丰富。其产业系统由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市场和旅游管理四个子系统构成一个完整的生产建设体系, 生产关系涉及面广, 生产力关联带动作用强。

村镇旅游发展, 游览过程相应伴生出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交通、旅游商品和旅游娱乐等多种消费需求。旅游村镇的民俗接待、特色餐饮、工艺商品等产业将随之得到发展, 使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走向繁荣 (见图14) 。湖南王村享有酉阳雄镇、湘西“四大名镇”、“小南京”之美誉。因电影《芙蓉镇》的闻名, 为进一步发挥“芙蓉镇”的品牌优势, 提升旅游知名度, 带动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王村镇于2007年已正式更名为芙蓉镇 (见图15) 。

3、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村镇旅游的发展增强了村镇的经济实力,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村镇旅游有利于充分利用“三农”资源, 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村镇旅游把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情风貌和农民劳动生活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加工转化, 形成旅游产品并推向市场, 发挥农业本身具有但以前不被重视的观光旅游、文化传承等功能, 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 (见图16) 。

4、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建设有利于扩大内需, 拉动消费

应对经济“严冬”, 旅游业有望成为恢复最快的行业之一, 并成为扩大内需和拉动消费的战略产业和突破口。目前, 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迫切需要培育旅游这样的新消费热点, 使之成为扩大内需的突破口。处于大都市环城游憩带上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建设发展, 对于经济危机时期扩大旅游内需、拉动消费等具有良好的作用。浙江杭州梅家坞是杭州最大的龙井茶生产基地, 作为杭州“中国茶都”形象的重要载体, 直接享受到了文化消费带来的收益 (见图17) 。

三、科学利用特色景观资源, 合理推进村镇规划建设

规划是村镇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村镇旅游建设必须规划先行。旅游村镇的规划建设要找准优势, 发挥特色, 充分利用当地历史文化积淀、民俗风情、环境特色、田园风光等人文优势和自然条件优势, 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加以整合包装和提升, 大力营造独具地方个性特色, 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人文大环境。旅游村镇的规划建设, 要尊重自然、尊重地域历史文化、尊重小城镇和村落现有格局、尊重普通旅游者的意愿、尊重农民的长远利益。

1、注重特色景观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和规划建设协调发展

注重特色景观旅游资源的保护, 更要注重规划建设与资源利用的协调发展。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景观资源都要得到保护, 这是进行规划的先决条件。在保护的基础上, 做好旅游资源特征分析, 通过规划旅游线路做好资源开发利用。

在特色人文景观资源保护方面, 安徽宏村在老村进行传统文化保护与保存, 在新地区建设新村庄, 满足村庄的发展和百姓的生活需要。江苏周庄对所有镇区的建筑物进行了保护分区, 并制订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在特色自然景观资源保护方面, 江西婺源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 利用生态环境的优势, 进行特色景观建设, 实现特色景观与旅游、生态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见图18、图19) 。

2、做有特色的旅游村镇规划

自然和人文特色景观资源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除了保护、利用和协调发展之外, 做出一个好的、有特色的旅游村镇发展规划尤为重要。但是, 如何才能做出好的规划呢?要抓住哪些规划要素呢?可用四句话进行概括:“城镇性质定品味, 城镇规模定尺度, 历史文化见渊源, 自然环境营风格。”

一是城镇性质定品味。城镇的性质决定一个城镇的品味。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性质从总体上来看都是旅游村镇, 再进一步细分, 依据前面所阐述的上述八种不同类型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各自都依据自身资源基础, 呈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点。有些是水域特色, 有些是建筑特色, 有些是产业拉动特色等等, 规划中都有不同的反映, 在城镇品位上也有不同的体现 (见图20) 。

二是城镇规模定尺度。村镇用地规模取决于村镇的发展现状和人口规模, 也取决于村镇未来经济发展的情况。规划中要结合自身实际, 合理确定发展规模, 不要贪大求全。同时, 也要考虑到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的特殊性, 在发展用地上留有一定弹性, 例如商业服务、旅馆、交通设施、产业加工等与旅游服务相关的用地规模可适当提高。总的来说, 旅游村镇的规模都不大, 在建筑尺度上也要考虑与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相协调 (见图21、图22) 。

三是历史文化见渊源。针对拥有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村镇, 在规划中要有文脉的延续, 找准历史文化的切入点, 做出有特色的规划。从街巷、街坊、建筑及节点、视线等城镇形态构成要素着手, 继承优秀的传统城镇空间布局形式, 严格保护现存的文物古迹、名木古树、古井等, 对村镇传统风貌进行全面系统的保护。要突出抓好重点地段、重点保护区的街道设计以及各个片区的用地布局和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配置, 强化城镇历史文化和建筑风格的保护与延续 (见图23) 。

四是自然资源营风格。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村镇, 在规划中要通过视觉通廊、借景、道路走向等方法将山景、水景引入村镇。规划布局要因地制宜, 充分顺应和利用现状地形地貌、河流沟渠, 尽量减少对原有环境的破环。各类新建建筑, 应在人工与自然协调融合的基础上服从自然环境的整体需求, 不得与自然景观相冲突, 特别对建筑的形式、风格、高度、色彩、材料的选用等方面要重点考虑, 从而营造出有特色的村镇风貌 (见图24) 。

3、打造生态宜居旅游村镇

村镇旅游发展与人居环境建设应互相促进, 建设和谐社会的生态宜居村镇。浙江奉化滕头村在争创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 加大景区硬件设施投入的同时, 也加大了对村庄改造的力度, 按照规划投入巨资, 改变了村容村貌, 实施太阳能、风能生态环保工程, 进一步做到了节能和环保的要求。北京平谷区将军关村在打造“京东旅游第一村”的同时, 注重延续传统的街巷空间, 体现传统村落的地域特色和风貌。合理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 利用新能源建设生态环保村庄, 创造村庄宜居环境。通过发展旅游, 发展了农村集体经济, 增加了农民收入, 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 (见图25) 。

四、“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示范”申报和考核

1、申报对象

优先组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色明显、旅游资源丰富并已形成一定旅游规模、人居环境较好的建制镇、集镇、村庄参加申报。前面所阐述的地文特色景观村镇、水域特色景观村镇、生物特色景观村镇、气候特色景观村镇、非物质文化特色景观村镇、特色建筑与设施景观村镇、产业特色景观村镇、民族特色景观村镇等八类特色景观村镇都在申报范围之内。

2、考核目的

促进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丰富的特色景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环境保护, 引导诸多经济要素向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聚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解决农民的就业增收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

3、考核办法

县级建设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组织申报。申报材料要准备齐全、规范。

省级建设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初评、推荐。给出评分结果和总体评价。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组织全国综合考核。分为书面考核和现场考核。

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的确定。书面和现场考核通过后, 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组织专家评审, 共同审定后予以公布。对获得此称号的单位颁发证书和标牌, 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给予表彰。

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的复核。对经考核批准获得“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称号的单位实行动态管理, 适时开展复核工作。凡复核发现不达标者限期整改, 经整改后仍不达标者则取消其称号, 且三年内不再受理其同类申报。

4、考核标准

考核标准由特色景观、旅游经济、规划与建设、基础设施、资源保护、人居环境、综合管理、旅游服务、旅游安全9个部分组成, 总分值为100分。其中, 特色景观20分, 主要包括景观资源、特色价值与知名度等考核指标;旅游经济9分, 主要包括游客接待、旅游收入与旅游就业等考核指标;规划与建设15分, 主要包括镇 (村) 总体规划、旅游规划、土地利用、镇村建设、历史街区保护等考核指标;基础设施15分, 主要包括道路、给排水、供电通讯、供热燃气、环卫等考核指标;资源保护4分, 主要包括保护内容、机制、制度和资金等考核指标;人居环境10分, 主要包括环境、卫生、文化娱乐、精神文明等考核指标;综合管理6分, 主要包括社会治安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等考核指标;旅游服务15分, 主要包括住宿、餐饮、游览、购物等考核指标;旅游安全6分, 主要包括安全设施、制度和管理措施等考核指标。

总之, 我们要充分挖掘丰富多样的特色景观, 注重特色景观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和村镇规划建设协调发展, 将特色景观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发展优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 因地制宜, 统筹规划, 有序推进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村) 示范工作。

景观旅游资源 篇2

乌镇古时候称为乌墩,春秋时此地为吴疆越界,到唐代咸通年间始称乌镇。

乌镇历史渊源流长,根据镇东“谭家湾古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兽骨等的鉴定,该处属于马家浜文化类型,处于新石器时代。可见,六千多年前,乌镇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这里。

乌镇位于桐乡市北部,距市区17公里。西临湖州市,北界江苏省吴江县,东南与濮院、龙翔街道等毗连,东北接嘉兴市秀洲区。历史上曾是两省(浙江、江苏)三府(嘉兴、湖州、苏州)七县(桐乡、石门、秀水、乌程、归安、吴江、震泽)错壤之地。今为附近乡镇经济、文化、交通中心。镇域面积71.19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2.5平方公里。总人口6万,镇区常住人口1.2万。

乌镇地处河流冲积和湖沼淤积平原,地势平坦,无山丘,河流纵横交织,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

公用设施方面,乌镇设有邮电支局,开通邮路10条,35Kva变电所一座,自来水厂有深井四口,绿化面积逾28.84公顷,绿荫覆盖率达18.3%以上。

乌镇农业以粮食种植为主,并兼多种经营,是桐乡市主要产粮区之一。蚕茧为乌镇特产之首,小湖羊皮、杭白菊享誉中外,近年大力发展猪、羊、鸭、淡水鱼等养殖业,获得极大成功。

乌镇现有完中1所,初级中学1所,镇完小2所,县级综合医院1所,精神病专科医院1所,镇卫生院1所,村有保健站,厂有医务室。文化站、广播站、有线电视站、工人俱乐部、图书馆、电影院、影剧院、书场、人民公园等城镇设施一应俱全。

1991年,乌镇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999年开始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工程,2000年推向市场,获得巨大成功,现乌镇景区已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是全国20个黄金周预报景点之一。

乌镇,一个早已印入人心的地方,一座已显世俗的古镇,却又遗忘于繁华,超然于世外。

乌镇,宛如一个被唤醒的梦,随着初春的雪飘飘而下,一直不停。那弥漫着长马褂、白围巾的曾经,眷恋着弯弯曲曲的河流,蜿蜒越过故事。这里桥有爱,这里水有心,这里有徐志摩看过的星星。

乌镇,像一个含着羞的水乡女子,以一种超然于尘世的姿势静静地隐在一处偏僻的所在。偏僻也只是相对于现代化的城市而言,其实在一百多年或者更久远的年代里,它是繁华的,它的所处水网密布,河的两岸曾经繁华似锦。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们似乎遗忘了它,正是人们的这一点疏忽,使乌镇保留了江南水乡特有的韵味,成就了它又一次的繁华。

走进乌镇,犹如品尝一份古典大餐。古朴的民风,丝竹的回响,历史的言说还有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还来不及细想,一不留神,就跌入了历史的时空隧道。你的心跳和古老的乌镇同步,仿佛成了一位修炼千年的老者,羽扇纶巾,神态安详,和乌镇手掌相握倾心长谈。

弄堂犹在,两尺许的陋巷,房对房、窗对窗、排门对板门,亲密无间又互不干扰。户户一开门,家家是店面。东家的蓝布染坊,西家的布鞋作坊;张家的狼毫笔店,李家的古玩字画……名匠名店,世代相传。百年老店,结成老街的伙伴,朝夕与共,共生共荣。

霞光射进小巷,古老的弄堂,顿时有了生气和活力。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惟有这百年不变的石板路,牢记着不变的诺言,和老屋生死相依,不弃不舍,无论风和日丽还是酷暑寒冬,每天忙碌着迎来送往,续写着乌镇的辉煌。

站在岸边,看乌篷船在河道里悠然穿行,秋风中,艳阳下,咿呀咿呀的桨橹声,弄碎一河金灿灿的布景,让人迷醉;看垂柳依依,轻风拂过,清新碧绿的枝条在水中摇曳,惊搅一湖秋水。恍若看到一位古典的少女正在河边梳理着柔软的发丝,美目盼兮,巧笑倩兮,凝眸中,竟扑了一湖的深情。窈窕淑女,怀春心事,走入心仪少男的美梦和呓语。

搁在水中的老屋,更像是一位孤独的舞者。试想在春暖花开的深夜,一池河水匐匐,两岸鼾声滔滔,更声铎铎,虫鸣唧唧,富于才情的才子佳人,共倚灯下,轻启窗棂,任凉风习习,思绪翩翩,写意人生。那该是一种多么惬意的田园牧歌式的理想境界!不觉忆起李清照《如梦令》中的词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也许,是离这个温柔蕴藉的江南古镇太近的缘故,我反而无法用确切的语言来描绘有着2500年沧桑之地的种种动人之处。现在请允许我暂时地远离,闭上眼睛,用无牵无碍的心去感受、去体味……

我觉得,乌镇最好的景致是在雨中。

迷迷蒙蒙的天空,如烟如雾似梦似幻的雨丝,湿漉漉的青石板……一个让人寻觅已久的本色乌镇就这样鲜灵灵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看,一带蓝莹莹的市河穿街而过,橹声唉乃,漾起浅浅的波纹,摇碎了被雨水漂洗得愈加乌黑发亮的屋瓦,莲青色的水阁、廊棚、吊楼、河埠头,以及悬挂在长廊下的如火焰般跳动的灯笼。随着雨落的,还有盛开的满枝花瓣,或粉红,或洁白,于是,绿肥红瘦之间便又滋生出了许许多多幽怨婉转令人无端惊觉的美丽和惆怅。

在雨天,乌镇总有着说不尽的缠绵悱恻。行走在那条悠长悠长的小巷中,有没有一个结着丁香一样愁怨的姑娘与我擦肩而过呢?人们寻找着,五颜六色的花伞穿过观前街,走过应家桥,越过古廊棚,登上仁义桥,绕过九曲廊,停驻在香火缭绕红烛高烧的财神湾的财神庙前,看着滴答的檐雨切割着狭窄的视线,被停泊在水中央的“拳船”上发出的急切而热烈的锣鼓声所吸引。偶尔在河的对岸响起一两声吴侬软语,一下子使人的心柔软到了极点,生怕承受不住似的,急忙挤进那些酿酒、刨烟、纺织、蓝印花布、根雕、竹编、制笔等一个个洋溢着日常质朴生活气息的传统作坊里。喝一口甜甜的糯米锅巴茶,再品尝一口有着美丽动人传说的甜咸兼有的姑嫂饼,红绿鲜明交映成趣的熏豆茶则让人品味出了普通人居家生活的那种滋味。要不,到依河傍水的“访庐阁”小坐一番,来一杯清香甘醇的菊花茶,那青绿色的液体仿佛是初春晶莹的草芽,让人倍觉生命的清澈。雨还在下,而重檐翘角、浮雕鎏金,历千年劫难而不衰的修真观前的古戏台上韵味十足的传统花鼓戏仍在风雨中传唱,唱者不倦,听者不厌……

走得累了,依着水廊的美人靠,看着操着各色口音的游人从面前走过,时间就在细碎的雨点中缓缓流逝。来这儿的人大约都想找回点什么吧,那他们找到了吗?乌镇无声,游人亦无声。那么,再重复走一遍那闪射着青光的石板巷吧。

我撑着记忆的花伞,和我的爱人沿着古镇深处散发出的气息慢慢地往前走,任雨滴在我们的衣襟上轻盈地跳跃,这恐怕也只是在这儿才能有这一份雅致了!

“细雨湿流光”的乌镇是江南温柔乡里的一滩湿迹,是一个任何人甘愿沉醉其中都不想醒来的梦。这是一方魅力无穷的天地。乌镇的温润,乌镇的艳丽,乌镇的清新,乌镇的鲜嫩,都一一绽现在绵绵不尽似有若无的细雨之中。

衡山位于湖南省中南部,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和湖南省惟一的“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衡山风光秀美,人文荟萃,素有“五岳独秀”、“中华寿岳”之称。衡山有七十二峰,南起衡阳市城南回雁峰,北抵长沙市区的岳麓山,峰峰秀丽,峰峰神奇,逶迤八百里,气势雄浑,正如清代著名学者魏源在《衡岳吟》中所形容的一样“惟有南岳独如飞。”

南岳衡山名称的由来,自古就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盘古开天辟地,死后化为山川林木,其头化为东岳泰山,其足化为西岳华山,右臂化为北岳恒山,腹部化为中岳嵩山,左臂则化为了南岳衡山。另一种说法是中华始祖之一的炎帝神农氏追赶仙鸟,用神鞭将朱鸟打落变成了南岳,现在衡山的山徽“朱鸟”便是由此得来。还有一种说法是古人根据天空星象来占卜人间祸福,正所谓“天则有星宿,地则有州城”。南岳衡山所对应的是天上二十八宿之中的轸星之翼,“度应玑衡”,能够像秤一样衡量天地之重,所以叫做衡山。在轸星旁还有一颗“长沙星”,主管凡人寿数,而衡山古属长沙,所以又有了“寿岳”之称。人们祝寿时常说的“寿比南山”中的“南山”,指的就是衡山。

南岳衡山之所以能够在全国众多名山中脱颖而出,首先应归功于它那旖旎多姿的风光、丰富多样的物种和瑰丽无比的气象。

南岳号称“五岳独秀”,以“秀”为主要景观特色。这里群峦叠翠,万木争荣,云雾缭绕,溪泉丁冬,真是“五里不同景,十里两重天”呀!衡山的风景美不胜收、数不胜数,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衡山四绝”藏经殿之秀,方广寺之深,祝融峰之高和水帘洞之奇。

衡山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无霜期长,冰冻期短,具有夏凉冬寒、雨量充沛、雾多风大、气温垂直变化明显等特点。良好的自然条件造就了衡山无山不树、无处不绿的特色景观。南岳衡山共拥有600多科、1700多种树木,风景林面积达30万亩,原始次生林面积达5.7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80%以上,与之相伴的还有珍稀的野生动物锦鸡、竹鸡、大头平胸龟、穿山甲等,可以称得上是一座天然的生物资源宝库!

衡山自湘南盆地中拔地而起,突兀耸立,与周边地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也促成了许多美妙奇特的气候景观。衡山风景有“四海”之称,即花海、林海、云海和雪海。春观花、夏看云、秋望日、冬赏雪是衡山四季风光特色所在。在这其中,衡山的云尤其值得一提。“衡山云、黄山松”,自古就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衡山的云一奇在四时变幻,春云同被,夏云如羽,秋云像瀑,冬云似墨;二奇在云啸,有时雨后,衡山的云聚集起来,拔地升起,在半空中扩展成蘑菇状,十分罕见;三奇在响云,清晨或傍晚山风吹过松林,挟着层层云块向游人扑来,其中隐隐带有松涛之声,令人胆战心惊,但一到身边便化作无数轻纱,飘然散去,使人顿觉心中郁闷一扫而光,难怪古人曾长叹“云海荡吾心胸”呀!衡山之秀,外秀于林,内秀于文。南岳是中华文化的宝库,以“文明奥区”享誉天下。历朝历代的帝王天子、达官贵人来此祭拜的历史记载屡见不鲜,而文人骚客、鸿儒巨学的来访更是不计其数。他们立碑建祠、访古探幽、吟诗作赋,给衡山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也使衡山成为湖湘文化名山。

常言道:“天下名山僧占多。”衡山不仅是风景名山,也是宗教圣山。但衡山与其他宗教名山相比,其独特之处是山上佛道并存,互彰互显,同尊共荣。衡山自古为道教名山,相传道家始祖老子李珥得道于太虚真人赤松子,而赤松子就栖身于衡山之中。后来黄帝命司徒祝融巡视南方,在衡山得广寿子之助,治理南方。祝融在衡山教三纲,授五畴,创冶炼,传按摩,使南方大治。祝融死后被百姓葬于衡山之巅,后世帝王又将其封为“南岳司天昭圣帝”,并立庙祭祀,衡山绝顶也被命名为“祝融峰”。与衡山有关的道家故事还有大禹岣嵝峰刻天书、张三丰南岳炼丹、铁拐李玉溪修桥、张果老大庙埋鞋等。如果说以上还只是神话传说殊不足信的话,那我再同朋友们谈一些考有实据的史实吧。据《南岳志》记载,道教正式传入湖南始自东汉末年,几乎与中国道教史同步发展。在历史上曾经有不少著名高道隐居湖南,如西晋时期的道教上清派开山宗师、中国第一位女道士魏华存修道于衡山黄庭观,南北朝时期施存、尹道全、王灵舆等九仙一同飞升于衡山九仙观,唐朝著名炼养道士许石昔隐居于衡山招仙观,中兴唐朝名相李泌结庐居住在衡山邺侯书院等等。如此之多的仙道聚集一山,在全国实不多见。

皖北文化特色旅游景观规划 篇3

关键词:皖北文化 文化特色 景观规划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4)09—0079—02

前言

当今社会每时每刻都会出现最新的潮流资讯,正因如此,那些原本就稀珍的古典文化和民间文化更是濒临消失的境地,人们似乎也已经意识到它们的魅力和重要性,对其进行适当的保护。在安徽,皖南村落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列,但这还远远不够,安徽还有许多地方的珍贵文化依旧面临消失的危险。

一 设计背景

皖北就是指安徽省淮河以北的县市以及跨淮的县市,它主要包括淮北、毫州、宿州、阜阳、蚌埠、淮南六市以及沿淮部分凤阳县、寿县、霍邱县。随着工业现代化的车轮飞速前行,文化传承依旧像阳光一般滋润着皖北大地,敢为人先的皖北人也创造出了众多令人神往的传奇。皖北的历史文化深厚而悠久,它是道家文化的起源地,老子和庄子的故乡,它目睹战国的纷乱,孕育了一代枭雄曹操,在这里还有传承多年的阜阳剪纸和凤阳花鼓等民间文化,也有自古被誉为中华瑰宝的灵璧石。

皖北的历史文化资源令人艳羡,其历史遗存星罗棋布,但由于种种原因,皖北的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宣扬和保护。皖北文化的发展和保护至关重要,它关系着安徽历史文化的发展,中国民间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等。

(一)选址概况

此次设计的规划范围设定在合肥西二环路之外的蜀山区的蜀山湖(董铺水库)之畔,它南临蜀山湖,东接西二环路,西有合肥现在科技馆,占地约有—万多公顷。

合肥以平坦的地形为主,大部分地区坦荡开阔,少数地区有波状起伏。规划用地选址比较特别,选择在蜀山湖之边的位置,此处地形并非是平地,从北向南高差约十米左右。蜀山湖由火山活动形成的凹陷盆地,“一径鸟声喧夕照,半湖帆影乱湖波”,就是形容蜀山湖的美好景致。此处地区山水清秀,林木葱郁,清净幽雅,非常适合作为文化景观的游憩之所。其地区周围环境多为学校、研究院、公园和植物园等人文自然场所,与方案设计的主题皖北文化交相呼应,相融洽当。

(二)规划意义

该景观区的规划设计,首先,可以让人们更加具体详细地了解皖北文化,感受皖北文化的魅力。其次,皖北文化景观区的设计也对安徽皖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起了很大的保护作用。最后,景观区的规划设计可以极大地改善合肥西北蜀山地区的环境质量以及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其独特的选址,可以加强合肥东西景观旅游区的联系,使其发展成为系统的旅游区,从而带动合肥整体旅游业的发展。

二 方案构思

皖北文化中的一大亮点就是道家文化,它是老庄故里,传承了几千年的道家文化就是在这里形成的。所以景观区的整体布局与区域划分中都贯穿了道家文化的思想。方案的整体布局在功能区分的基础上,遵循了道家文化的五行学说,五行之中,相生相克,这也正对应了皖北悠久的文化历史。景观园主要有帝王之路(金)、剪纸长廊(木)、古井酒乡(水)、民谣风俗(火)、灵璧石谷(土)这五大园区,再加以历史文物馆、风俗特色馆、手工创意馆,皖北小吃馆等用来装饰。

三 布局定位

(一)布局原则

景观场所的布局原则直接关系到设计中的功能分区所以非常重要,以下几点为皖北景观区的布局原则:

1 功能与布局相适应原则。

2 环境适用性原则。

3 观赏与游玩相协调原则。

4 生态性原则。

(二)功能分区

从普遍意义上来讲看,景观场所通常包含着动区、静区、动静结合区、后勤管理区域和入口区域等五大类功能区域。此次设计的皖北文化景观区共有两个入口,两个中心,五大特色景区。四分区规划

(一)帝王将相

中国四个封建王朝的“太祖”,三国魏太祖曹操、五代十国时吴太祖杨行密、后梁太祖朱温和明太祖朱元璋均出自安徽。叱咤风云的著名将领、名满天下的文化才俊,更是如银河星座数不胜数。帝王将相主要是由利用花卉、雕塑、节点广场等景观元素所以构成的一个园区,皖北文化的文物古迹,历史人物介绍将在这个园的历史博物馆中看到。

(二)剪纸游廊

阜阳剪纸多以民间题材为主,情趣丰富,装饰味重,兼有南北剪纸的艺术特色,即粗犷之中蕴纤巧,质朴之中见秀丽,刚柔兼备,情趣醇和。在景园的设计中,提取阜阳剪纸“漏”和“透”的特点,将其作为游廊的墙面,这种做法,不仅在景观中可以起到一定的隔景作用,还可以让人们在行进休憩的过程中感受剪纸给大家带来的快乐,其长廊上的剪纸布局以历史发展的形式作为布局,让人们共同见证阜阳剪纸的发展。另外,阜阳剪纸的“透”这一大特点,让阜阳剪纸在景观中起到了很好的光影效果,夕阳西下,夕阳的红霞照在剪纸墙上,映射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纸图。园中将布置手工创意馆,里面将会向人们展示更多的剪纸文化,并且还可以教游客剪纸和画国画,营造—种欢乐的互动气氛。

(四)古井酒香

“佳酿千年传魏井,浓香万里发汤都”,这句话来形容古井酒香一点都不为过。在景观设计的方案中,由于方案的地形特别,所以地区内的水都是自东向西流入蜀山湖中。在区域靠东的位子有几个大大小小不一的天然小水塘,但由于位置较高,难免会给人一种地上河的感觉,方案中的生态自然思想贯穿整个方案,因此设计将因地制宜,把小各个小的水区联系起来,利用地区本身的高低落差,将其设计成大小不一而又互相联系的小瀑布。这样一来就做到了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在园区里有小酒肆加以点缀,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安徽皖北悠久的酒文化。

nlc202309040923

(五)民谣风俗

凤阳花鼓,又称双条鼓,流行于明清时期,最初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人击鼓,—人击锣,口唱小调,鼓锣间敲。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其中凤阳人的绝活一—凤阳花鼓,这是凤阳民间独有的传统艺术,在全国都很有影响。此处景观区为此次方案中的动区,主要以娱乐和休闲为主,让人们在观赏皖北那些珍贵的非物质遗产文化的同时了解皖北。

(六)灵璧石谷

灵璧石是我国传统的观赏石之一,早在战国时期就已作为贡品了’现在更是与英石、太湖石、昆石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奇石”并居首位,堪称是中华瑰宝。此处设计灵感来源于日式景观中的枯山水,此处主要以山石为主材,加以适当的摆设,形成一种近似于迷宫的石谷感觉。而迷宫的尽头就是灵璧石的展览馆,园中在配以休闲区域,让人们在领略旅游玩乐的同时了解皖北。

七 专题规划

(一)地形工程设计

此区整体地势倾斜有坡度,其间部分为平地,部分为小丘壑,或是一些树林。东西高差约十米左右,东部有主要交通线,周边是一些学校与景观区。在进行方案设计的时候,尽量做到方案规划的生态性,排除地形给设计带来的困难,变劣势为优势,让地形的曲折给方案增添一抹绮丽的色彩。这必然要求设计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要考虑到地形,并把地形与设计完美结合。

(二)道路游线规划

皖北文化景观文化区是以一条十字形路线为主要路线,南北贯穿,配以各个分支路线,作为各个景园的路线。其景观园的主干道宽为4~6米,次干道为2.5~4米,园中小径1.5~3米不等。

(三)交通场地规划

停车场基本安排在两个入口之处,北门入口的停车场较大,停车场分为机动车区和非机动车区,场内可停靠20辆汽车、30多辆电动车和若干自行车。西门的停车场相对要小一点。

(四)公共设施规划

在方案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公共设施的配置问题,一般的公共设施包括售票厅、路标、果皮箱、饮水站、公厕等。从游客的观赏角度考虑,景观小品是必不可少的,其小品设置应根据园区的特色而定,都以中国古典风格为主,它包括:路灯、草坪灯、座椅、花架等。

结束语

皖北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经历战争的洗礼,所以历史实物所剩无几。皖北文化多以非物质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决定了它流动性强、不易保护等特点。皖北文化多是由各个地方的文化特色构成的,并没有整体的框架,显得分散。皖北文化景观的规划设计会目的是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徽州文化,给人们一个不一样的徽州,并且使许多徽州特色文化以旅游的形式传承下去。

川西旅游景观资源的损坏与养护 篇4

1.1 川西地质灾害的现状与趋势

川西因处在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 受地形、地貌、岩层等地质构造条件和暴雨、温差、地震等诱发因素的影响, 成为地质灾害多发区、易发区, 也是我国地质灾害发育最多、规模最大、类型最全、频率最高、危害最严重的地区, 享有“地质灾害博物馆”之称。据不完全调查统计, 四川省境内有滑坡、崩塌10万余处, 泥石流沟3000多条, 其中2000条泥石流沟直接威胁着省内的交通干线和基础设施。常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千万元之多, 严重影响着当地的社会经济建设和人们的生产生活, 更是为川西发展景观与生态旅游带来了重大障碍。同时, 川西地区地质灾害出现区域扩展化、与人类活动同步性越来越强的特征。如岷江、金沙江、雅砻江一带是地质灾害的高发区, 随着当地经济建设的急速发展, 公路、铁路、城镇、厂矿等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 诱发出的地质灾害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其中不当的人类工程活动所导致地质灾害占85%左右。我们应该看到川西地质灾害趋向规模化, 这是因为受季风气候的降雨“雨量集中”、“时间集中”的影响, 加之川西高原、高山、深谷居多, 碎屑岩、层状变质岩等易滑易碎地层分布多, 活动性断裂众多, 新构造运动活跃, 使得地质灾害种类多、规模大。同时, 由于交通运输干线 (公路、铁路) 建设造成大量边坡悬面, 极易产生平面滑动、楔体滑动、弧面滑动和倾倒破坏。而90%以上的城镇建在碎屑岩谷坡上, 地质地层极不稳定而随时受到地质灾害的威胁, 并伴有地质灾害高频化趋势。

1.2“汶川地震”加重了旅游景观资源损坏

千年一遇的“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大约在6000亿元左右, 如果将损坏房屋价值全部纳入损失范围, 则直接经济损失大约为7500亿元左右。就旅游业而言, 据四川省旅游局统计, 四川省4000多个旅游景区被损坏了568个, 损坏景点占四川旅游景点的14.2%。地震已造成四川旅游业损失624亿元, 相当于2007年四川省全年旅游收入的一半。地震直接造成旅游景观资源的破坏或残化。据统计灾区已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总面积为190.86km, 灾区林、草地受损面积164.96 km, 其中林地损毁86.97km, 占损毁林、草地总面积的52.72%, 草地损毁77.99 km, 占损毁林、草地总面积的47.28%。灾区发生河道阻塞34处, 主要分布在平武、汶川、江油、青川、茂县等山体大量滑坡的县市, 由此形成的堰塞湖对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汶川地震造成卧龙自然保护区的滑坡等地质灾害总面积4.35km, 其中大熊猫的主要生活区域 (海拔2000~2600m的针阔叶混交林带) , 发生滑坡等地质

成都大学管理学院许虹

灾害1.44 km, 地震造成的山体滑坡, 使大熊猫赖以生存的部分箭竹被埋没和砸毁、保护区内水体受到污染, 直接威胁到大熊猫的取食和健康。主震区是四川省生态旅游资源异常丰富的地区, 共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个, 省级自然保护区2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5座, 省级森林公园14座。大地震发生后, 全省的生态旅游景区景点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汶川卧龙、青川唐家河、平武王朗等由于山体塌方, 通往这些景区的道路断裂受阻;彭州白水河、银厂沟, 北川小寨子沟及猿王洞, 安县千佛山等生态旅游景区几乎遭到毁灭性破坏。

2 川西旅游景观资源的护养

2.1 景观资源安全预警与预防

旅游景观资源的养护首先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安全预警机制, 即通过对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旅游景观资源影响进行预期评价并采取相应消除与缓解措施。通常要把握好明确警义、寻找警源、分析警兆、预报警度和排除警患等环节。准确预报警情要求科学地分析各种因素对旅游景观资源安全系统的影响, 建立科学的预警指标体系, 确定景观资源安全程度衡量的标准。为此要分析警源、寻找警源、发现警源。警兆反映旅游景观资源安全诱发因素的变化状况, 当它接近或超越安全警戒点时就要采取相应安全措施。景区管理人员要学会对旅游景观资源安全影响的关键要素进行识别, 对重点指标、重点诱发因素进行及时监测, 分析对应的景观资源阈值或承载能力, 预判突发事件先兆。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 确定不同等级, 划分警情程度。要建立共用的旅游景观资源安全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风险预测模式、风险评估与应急救援预案等数值模型, 以提高预报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同时应用一些技术设备也能进行旅游资源的安全预警, 如采用岩石裂缝扩张报警器, 可以有效地收集地层变化数据信息并发出报警信号, 可以科学地预防和治理一些地质灾害的发生。

2.2 景观资源生物治理与养育

近30年来, 在川西的一些大江大河沿岸, 如岷江上游、大渡河中上游、安宁河上游、雅砻江与金沙江中下游以及嘉陵江上游地段, 由于长期的滥砍林木、开荒种地、采石采矿等, 造成原始森林与植被被破坏, 自然边坡、悬崖随处可见, 在冰雪季节和暴雨季节极易形成严重的地质灾害。当务之急是在这些地区和地段必须采取生物治理与养育措施, 即尽快人工恢复植被、还原生态环境, 以有效控制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基本思路包括封山育林、植草植树以提高水土的自然保持能力, 对于达到一定坡度 (如25度) 以上的坡土实行退耕还林、恢复林态以削弱人为活动对陡坡地段生态平衡的损害。比如在高原地区要实施水草培植与保护工作, 形成草甸生态良性循环, 达到保持水土、防止沙化、维护水文动态的生态功能。结合国家“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工程”的实施, 大力开展省内高原高山地区 (含盆周山区) 水源涵养林种植, 努力保护未被采伐的

摘要:川西地区是以生态旅游为主, 生态景观资源十分重要。然而, 川西也是四川乃至中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加上“5.12汶川地震”叠加破坏, 使得旅游资源遭受重创。因此, 本文分析了川西旅游景观资源受损情况与原因, 提出了一些值得参考的养护策略。

旅游景观设计求职简历 篇5

出生日期:1983年4月20日 身 高:165 cm婚姻状况: 未婚 身份证号码: 户口所在地: 现在所在地: 个人特长:熟练掌握photoshop/cad /3ds max/手绘. 语言能力 普通话:良好

掌握方言:能力:
英语:一般等级:
其它语言:能力:等级:
教育或培训经历 毕业院校: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最高学历: 大专 所学专业:城市园林景观设计 工作经历 .7--.7 顺德职院设计研究中心(企事业单位)工作职位:园林景观设计离职原因:工作描述:在设计部参与项目主要有:《广西柳州天鹅湖小区》-《广西张公领纪念公园》-《广西独凳山公园》-《广西金银山公园》-《广西盘古洞小公园》-《美的小区入口景观》

《广东顺德容桂中心城区级骨干路网的道路景观规划设计》-《连云港工业区及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深圳某盆景园》-《湛江某海军基地景观设计》等等

2006.8--.2 佛山市明园园林设计工程有限公司(企事业单位)工作职位:园林景观设计离职原因:工作描述:在设计部参与项目主要有:《顺德区容桂容里新公园》—《清远某天台小区花园》—《深圳某酒吧环境景观设计》-《南海区大历西村居委会公共景观设计》

顺德区容桂花园别墅:海景半岛《1期1号.2期150号.2期a63号.2期14号》

东逸湾《二期5街66号.三期1街26号.五期3街7号.1街8号.四期5街25号》

自我评价

本人性格稳重豁达,爱好广,待人真诚,易与人相处,工作脚踏实地,认真负责,兢兢业业,有很强的团对合作精神和工作协调能力;工作中并不断地学习和了解专业新动态!

本人主要从事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历经了扎实的专业训练和设计理念的沉积,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工作经验。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方案设计能力强,能够有创意的完成项目的.规划及景观方案设计。常年在外我已经养成了独自思考和生活的能力,养成了不畏困难的坚韧精神。为了更好的发挥自己,更好的学习,我决定换个工作环境来提高自己。

新常态下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研究 篇6

结合“新常态”的特征,以郴州市“三合村”旅游景观规划为例,从旅游景观意象规划、旅游产品的体验性设计,旅游景观基础设施建设、景观空间的概念规划四个方面探讨乡村旅游景观如何传承历史文脉,创造新的商业模式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新常态 乡村景观 景观规划 传承 创新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129-02

1 概念解读

1.1 何谓“新常态”

新常态的“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新常态的以下几种特征与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密切相关:

1)“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要求打造有地域特色的、个性化的乡村旅游景观。

2)“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提高新技术、创建新的乡村旅游产品、新的乡村旅游消费模式成为必需。

3)“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建设差异化的乡村旅游景观、提高安全与卫生质量标准是提高竞争力的前提。

4)“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生态性与景区承载量是保证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基础。

李迪华教授说,新常态下景观设计学行业必须实施“反规划”,保证城乡建设项目的生态内涵和生态游憩功能。乡村旅游行业可持续发展唯有主动转型、继承传统并坚持创新,才能冲出传统发展方式的“重围”,实现提质增效的“新生”。

2 郴州市“三合村”旅游景观规划实践

2.1 规划背景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业部办公厅启动了“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美丽乡村”创建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最终确定了1100个乡村为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郴州市北湖区三合村有幸入围“美丽乡村”创建试点。2014年,三合村又被中国生态文化协会评为“中国生态文化村”。

在国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在市统筹城乡发展示范村的帮助下,三合村积极整治西河河堤,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合作社,建设绿色农庄等,村容村貌持续改善。目前,三合村正为创建4A级生态旅游名村做全面规划。

2.2 三合村概况

北湖区华塘镇三合村位于郴州城西北面,距市城区21公里,盛产粮食、烤烟、林果、瓜菜、煤炭等,是生产农业重村。三合村建于明清年间,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风景秀丽,鸟语花香,西河两岸古木参天,古桥古戏台隐于青山绿水之间。近几年,他们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开发设计出集乡村休闲、婚庆摄影、蔬菜观光、古文化欣赏等为一体的农家乐旅游模式。建设标准化农家屋28家,完成了村内环境绿化美化、道路改造、供排水设施等基础设施及服务配套设施建设。

但三合村离创建4A级生态旅游名村还有一定距离,留下了诸多问题使现在的评价标准大打折扣:

1)村庄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在景区中却感受不到浓厚的文化氛围。村中原有一排古老的大青石板台阶反映了村庄的历史与沧桑,现已经被破坏殆尽,反映村庄文化的节点太少;

2)村民住房被“穿衣戴帽”,丢失了原有的古香古色的韵味,也可用“古韵新风”自圆其说;但部分住房被整体推翻重建成安置房形式,“小洋房”代替了“炊烟袅袅”,缺少“乡土气息”;

3)基础服务设施比较落后,加油站、诊所等公共建筑缺失,环境卫生不达标;

4)旅游开发类型比较单一,仍然以观光为主,游客在村中的滞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目前为村民创收的途径仅有现在的蔬菜主题餐厅。

以上所存问题直接影响了三合村旅游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三合村必须把握好现有资源,做出相应的规划整改,打造新型乡村旅游景观。

2.3 三合村旅游景观规划策略

2.3.1 三合村旅游景观意象规划

意象是由“每一个感官产生反应,综合之后形成的”,一个可加工的意象必须与周边事物有可区别性和它作为独立个体的可识别性。这与“新常态”下追求差异化、多样化的特征相吻合。提起江西婺源的景观意象,就会想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以及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提起周庄便想到集驳岸、拱桥、水巷、古宅等水乡之美于一身的“中国第一水乡”。

笔者认为,三合村的乡村意象应以本土自然风光为基础,以乡村文化为核心,使人们头脑里形成整体感觉和印象,应从以下四点规划:

(1)三合村村名的由来。三合村是由三条河汇聚在村前而得名,现今人们依然可以欣赏到汨汨的河流拍打撞击,不得不对三合村的历史产生漫无边际的联想。因此,可在村口立石注明三合村的由来,引导游客前去参观,并把三河交汇处设计成特色景点。

(2)三合村的“五古”元素。三合村的“五古”是最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其一,古名人。据说历史上这个小村庄曾出7位省部级干部,可以通过村中老人的叙述将名人故事记下,起到教育感化作用。其二,有三百年历史的古戏台(目前正在修葺)。可将古戏台作背景,在不影响古戏台功能的情况下表演当地的昆曲,作为招牌节目。其三,树龄达几百年的古树群,古树多以侧柏、枫杨居多,树龄高的已达460年。古树群的规划已经较成熟,目前划分出了爱之林、爱之路,并将两树相依的婆娑姿态定为“情投意合”、“珠联璧合”、“百年好合”,成为恋人喜爱的婚纱摄影基地。其四,流淌在村头的古西河。人们都有亲水性,但目前的西河还属于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姿态。沿着西河设一条健康步行小道是非常有可取的,适当点缀一些亲水平台。其五,建于清代的古花桥(如图1)。古花桥用石木建造,桥亭相间,不仅可以过河通人,还可避风挡雨。桥身中躯设有观音送子的神座。桥身由七个大石墩支撑着,在每个石墩上均雕刻有雅致的龙头,其寓意为龙在风浪中追波逐浪的雄风壮态。走在古桥上可以感受到三合村前辈石艺家高深的文化和艺术水平,体会祖辈们劳动与智慧的结晶。

nlc202309030103

(3)三合村的村落建筑。乡村建筑反映出乡村居民生活的某一侧面,是乡村历史发展的见证。三合村村落建筑因山就势,建造随意,不同于北方乡村规划整齐的布局形式。建筑青瓦屋顶,青砖砌墙白泥灰勾缝,马头墙顶上点缀着白色线条。部分建筑已被粉刷装饰,暂且可当作是古村新貌。而被推倒重建的“小洋房”若布置成城里的小旅店,便会“农味不浓”,使得体验乡俗民情的成分降低,必将成为制约旅游发展的瓶颈之一。三合村不是浙江的诸葛村、不是皖南的宏村、西递,新常态下必须塑造出典型的湘南民居特色,才能给游客留下鲜明印象。

(4)三合村的景点设计。三合村应该把反映传统农耕文化、农村生产的典型景象提纯、集粹,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地再现于景区中。在民居建筑与道路之外的空间上,布置一些“软组织”景物,如井台、石碾、篱笆、菜园、水塘等,以过渡和缓解民居和道路之间的生硬冲突。景点的夜景照明宜突出明月的清辉、星光闪烁的夜幕掩映,正是时时处于光污染包围中的城市游客所追求的新奇体验。景区停车场的建设可对车位进行隐性处理:可设计成“稻谷堆”,使停车场呈现“稻谷场文化”;可设计成拱顶绿坡,使乡野大地呈现起伏之美;也可荫蔽于豆棚瓜架之下。

另外,三合村的产品体验性设计也是形成乡村意象的重要方法(将在下一节讲述)。

2.3.2 三合村旅游产品的体验性设计

经济“新常态”下,要想在激烈的乡村旅游市场中获胜就必须创新,营造新奇的、具有浓厚地域文化背景的产品,形成主题明确、个性突出的风格。三合村的旅游产品设计应给游客带来丰富的体验性。例如,做豆腐是常见的农家活,但湖南南岳开办“农家乐”的农民却吸引游客参与豆腐的加工制作过程,让游客一边学习做豆腐,一边品尝鲜豆浆,引起游客的浓厚兴趣。笔者认为三合村的旅游产品创新设计应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仍然以观光性、体验性较强的采摘柑橘、草莓、蛇瓜等蔬果活动为主;其次,依托烤烟生产基地,创造供游客参与熏烤农家烤烟的全过程,并让吸烟人士品尝乡土气息的香烟。也可以依托湖南传统陶瓷产业的优势,再现陶瓷制作活动。如收取合理费用让游客动手制作自己想要的坯体形状,并在坯体上绘制图案,并参与烧制的过程,不仅可以体验到无穷的乐趣,并能了解传统陶瓷的生产工艺;最后,景区中再现村民制作本土特色清明糍粑的农家活动:古朴的农具,农家的稻米,充满乡野气息的野菜,穿着整洁朴素的村民用精湛的手艺将这一活动不断演示,将大大提高游客参与的积极性。总之,村落中天人合一的环境,健康、朴素、简单的生活,可以读到的历史,可以看见的美德,正是其独有的魅力所在,形成了乡村与现代化城市间的巨大差异,从而大大提高了乡村的旅游吸引力。

2.3.3 三合村旅游景观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旅游地的发展分为介入、探索、发展、稳定、滞长和衰弱(或复兴)等六个不同的时期。三合村旅游还属于探索、发展的起步阶段,基础设施由于经济不发达,建设也比较落后。三合村应从以下三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建设加油站、医疗所、商店等公共场所,外观形象上维护和突出浓郁的乡土气息;路灯、垃圾桶、公厕的数量应适度增加,卫生情况需要定时检查并设专门的监管室。

(2)村落内建设垃圾转运场、集体沼气池,进行环卫处理、污水处理。

(3)三合村旅游景观的食宿设施建设虽然不能追求“原汁原味”,但也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档次,应与当地的民情风俗、乡土特色相吻合,在保证安全、舒适、卫生的前提下,在“奇、野、土、特”等方面别具一格。提供给旅游者一种“完全的乡村的生活”。

2.3.4 三合村景观空间概念规划

三合村拟规划面积5520亩,总体规划沿着西河布置成折线形状(如图2),三合村的主题定位为打造“唯美三合·森林湿地生态村”,“爱尚三合.婚纱摄影艺术村”,“和美三合·绿色发展特色村”。

总体结构为“一心两区三园”六个功能区,“一心”即综合服务中心,“两区”即民俗风情区和水上娱乐区,“三园”即赏花养生园、湿地文化园和生态农业园(如图3)。

综合服务中心拟建设入口大门、综合服务楼(内设商店)、停车场和加油站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民俗风情区当以旅游产品的体验性设计为主(前文已论述),设观光油菜花田,体现农耕文化的活动如烤烟、做糍粑等,并以农家特色民居建筑为依托。水上娱乐区设乡土特色的游泳池,再现童年河边洗澡的场景。赏花养生区以老年人为主体目标,设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公寓、老年服务中心、垂钓平台及各类花海苗圃等,是休闲养生的圣地。湿地文化区以宣传展示生态湿地为主,目标定为婚纱摄影基地,设爱情殿堂、海誓山盟、海枯石烂等主题景点,并沿西河打造20公里的慢行景观步道。生态农业区设蔬果示范生产基地生产脐橙、黄金梨、板栗等,设蔬菜加工厂。蔬菜主题餐厅已经较成熟,提供天然的绿色无公害蔬菜,游客可以亲自采摘,亲手下厨,体会农家活的乐趣,同时也是村民创收的方式。

景观旅游资源 篇7

意象一词在《城市意象》 (凯文·林奇) 中首次被提出, 其认为, 于大众而言, 城市的特点为可印象性、可识别性, 城市存在的此类独特感觉形象, 就可以理解为城市意象。乡村环境意象对应城市环境意象, 其历史悠久, 在人们心里留下了“共同的心理图像”。王云才对乡村景观意象进行了定义, 即:乡村景观意象是人们对乡村景观的认知过程中, 在信仰、思想和感受等多方面形成的一个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景观意境图式。游客与当地人是感受乡村景观的对象, 乡村景观意象的形成具有个性化差异, 其是感观者联系乡村景观时所产生的印象、想象。作为一名景观设计人员, 需利用调查分析对所在位置乡村景观意象进行总结, 在景观设计原理基础上, 充分展现乡村景观意象特征, 只有这样才能进行独具当地文化特征景象地营造。也就是说, 乡村景观规划中其景观意象为控制重点。利用空间意象对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可突破土地功能分区与社区分析的空间结构, 实现景观设计合理化。

2 基于乡村景观意象的生态农庄旅游景观规划背景及解读

2.1 项目规划背景

按照城市发展战略规定, 进行当地旅游业发展布局的重新规划, 形成全市贯通、全省延伸、走向国际的旅游发展大格局。在整体规划中, 现代农业生态园区建设极为重要。本项目位于我国北方, 气候寒冷, 整体规划面积为667 km2, 7个村庄, 半平原丘陵地带为园区地形, 无山。

2.2 对于项目基址的乡村景观意象解读

专家学者在分析乡村景观意象元素及其构成方面解读各异, 倪静雪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当前乡村景观意象元素进行了总结, 认为可分为7种, 即农田景观、自然环境、人、道路等。张晋萍则认为乡村聚落景观意象、乡村环境景观意象等为构成乡村意象的主要成分。为更好地理解本项目意象, 本文将其表现形式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 以民俗风情为人文元素的意象表现。本项目所在地充满浓厚的传统民族风情, 原有民居建筑风格极具特色, 且还保留了剪窗花、舞蹈、皮影戏等当地部分民俗活动, 不仅可以充分展现历史文化, 还可以展现其人文意象;其次, 以果树种植为主的农业元素意象表现。本项目富含多种生态产业, 如生态瓜菜产业、生态果业、生态养殖业等。其中果类种植最多, 可为加工果品供给大量原料。通过对旅游观光需求的充分考虑, 可进行浆果产品经销基地的设置。这样不仅可以再现当地文化, 还能够让游客参与其中。

3 基于乡村景观意象的生态农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3.1 梳理生态农庄景观意象, 再现地域风貌

生态农庄发展定位将直接影响确立景观意象的正确性。本项目与市区较近, 具有广阔的旅游观光发展前景, 市场潜力好, 在空间上能够对城市环城游憩地景观布局进行充分填补。该生态农庄具有良好的自然风景条件, 民俗文化开发价值高, 能够和附近景区进行互补, 达到互惠互利, 双赢的局面。为此, 该地区生态农庄旅游发展的定位为将其地理风貌作为发展依据, 通过传扬当地民俗文化, 建立“生态旅游、特色乡村”的品牌, 将农庄设定为一体化城郊结合型度假场地, 实现其乡村度假、生态观光、文化体验等功能。

3.2 梳理景观意象层次, 合理规划功能结构分区

本农庄基址背景为广阔的农田景观, 景观意象节点则为民居聚落, 旅游观光路线为瓜果蔬菜产业, 通过合理划分以上元素的层次, 能够达到以农田种植示范观光为主的农村景观意象图式。按照当地发展状况及对当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充分考虑, 进行景观生态网的确定。

3.3 修护乡土景观元素的直观意象

乡村聚落的形态、分布特征是构成乡村环境景观意象的重要元素, 而农业经济活动的发展则为形成与发展乡村聚落的前提。民居建筑群、围界墙等则为乡村的景观元素, 此类元素通常都存在浓郁的乡土特色。相比其他地域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存在诸多差异性, 如建筑群落密度不高、四季景观对比差别多、冬季雪景意象显著等。除此之外, 乡村景观元素能够对人们日常生活进行充分反映, 还是承接乡村文化物质层面的载体。但当前这种文化价值较高的建筑物不多, 即便存在也已残缺不全, 不具统一规划特点。在设计乡村景观过程中, 应做好梳理、协调工作, 通过风格统一, 进行极具特色乡村风格的塑造。

在生态农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 为将民居风格充分展现出来, 必须进行农家院的合理规划, 将新功能充分注入, 如选取民族结合现代的外立面建筑形式, 或建成独具特色的四合院, 及将建筑小品设置于临街坊, 形成精品民居群落。在统一整体风格后还应重视其细节差异性。按照园区功能进行各个区的合理划分, 将现代元素充分融入到修护乡土景观元素的直观意象内。

3.4 修护农田景观

由统计调查得知, 农田是乡村景观元素中给人最多乡村意象感知的元素, 农田在生态农庄旅游景观设计中极为重要, 当地农民是其耕种者, 则游客是其观赏者。农田规划不仅要求农民耕作习惯相符, 还要保证耕种路线安排合理化。玉米与蔬菜为本地主要农作物, 在农庄规划设计中尽可能在观光节点内融入农作物元素, 并做好农田边界修护工作, 如农田边界道路、原木栅栏等, 且与该农庄主要种植区相结合, 进行农业景观塑造。

3.5 最大限度挖掘当地文化素材

旅游业结合农业, 进行文化特色挖掘。作为北方避暑度假地, 要求本农庄必须将自身民居民俗风情充分体现出来, 为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 必须对乡村景观意象规划进行全面梳理, 将地域特色更好地展现出来。同时, 作为一种文化体现, 农业存有的文化资源必须深入挖掘, 且加以充分利用, 通过园区文化品位的全面提高, 达到地域性农业资源的合理运用。按照实地考察结果, 本地具备特色建筑文化、民间艺术文化、酒文化等, 将此类文化作为设计节点, 进行各种功能区的设置, 如民俗博物馆、休闲广场、新式农村居所等。除中心区以外, 还可将管理服务区、园艺产品街设置于此。

4 结语

综上所述, “生态、休闲”为生态农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主题, 要求在乡村景观意象的基础上, 以自然乡村景观为主线, 对当地村落民俗进行充分利用, 进行原生态旅游线路的规划。同时, 通过具体案例, 将农业资源、乡村风情融入其中, 充分增添其乡村休闲气息, 在休闲度假中让旅客感受植被景观, 近亲自然, 放飞心情。

摘要:生态农庄旅游景观以农家乐为原型, 逐步向生态度假农庄过渡。目前我国生态农庄发展规模逐步扩大, 但定位还不明确。为更好地发展此类旅游文化, 1999年武汉大学熊凯将意象概念第一次融入乡村旅游。基于此, 本文以乡村景观意象为前提, 对生态农庄旅游景观规划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 以此提高设计水平。

关键词:乡村景观意象,生态农庄,旅游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王小雨, 李婷婷, 王崑.基于乡村景观意象的休闲农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12, (7) .

滨江景观资源私有化研究 篇8

城市景观资源是随着城市化发展而产生的一种非实体性资源,其产生与发展遵循“城市化进程加快——催生大量公共资源——运营城市公共资源——城市生产生活改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1]的规律。对于这类新产生的城市公共资源,一方面城市需要一套系统的策略应对它的出现,另一方面也需要深刻考虑其对促进城市化的作用。

2国内外理论研究动态

国内外现在对城市滨江区域景观研究数量非常多,重点针对滨江地段公共空间的设计开展研究,从城市设计角度结合空间审美和实用性,力图展示城市公共形象[2]、维护生态[3]、提升滨江活力[4]、反映城市的文化与形象[5]。但从城市公共资源运营角度提出的研究数量非常有限,仅涉及部分公共资源运营模式的内容,如空间的可达性、多样性[6]等等。

国外对滨水岸线相关研究早于对国内。由于国外与国内土地所有权的不同,其滨水空间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也不同,国外的滨水区域改造充分考虑空间的公共性,平衡大众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和私人土地房屋合法所有权利两方面利益。其强调在政府积极规划、市场运作与社区参与的机制下,使原来被浪费的城市滨水空间逐渐回归城市生活,并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7]。这样既保证了城市滨水空间有了继承性,又有公众参与的空间规划过程,滨水景观资源本身不具有服务少数市民的情况出现。从实践上来看,在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滨水空间的公共性程度越高,早期工业化城市的滨水区域往往被高档住房占据[8],而在那些面临去工业化的城市,滨水地段则是城市最重要的公共空间。

国内城市在面对滨水空间规划开发实践时,资源运营以“政府 - 市场”构成二元主体,缺少有效的公众参与。在滨江空间中的大规模地产建设和旧城改造,敏感的市场左右了政府对滨水空间的价值取向——几乎所有滨水开发都是以高档商业居住为主的地段,公共话语在这个过程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

3滨江景观资源的概念解析

3.1城市景观资源

资源一般分为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表1)两大类[9]。景观资源是一种跨类型的资源,包含大部分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中的物质形象、人文形象等部分。

在涉及到景观资源开发的问题上,城市经济学将城市资源分为:城市空间、产业基础、城市人口、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环境、科学技术水平和政府的创新能力七大类。其中城市空间、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环境和政府创新能力共同构成城市公共资源的范畴[10]。本文中的城市景观则是依托于城市空间的一种公共资源,其涉及自然生态的部分属于城市环境。

城市规划是城市空间的主要配置手段[11],对非实体资源的配置主要通过控制实体空间要素的类型、布局与规模。如对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和环境资源的配置主要控制学校、医疗、公园绿地的类型、选址与服务半径。景观资源的空间实体是其所处区域的规划用地和到达用地设施的有效途径,城市用地的主要控制内容包括用地类型和开发强度,有效途径包括各类车行和人行道路。

3.2景观资源私有化

重庆主城滨江景观私有化现象主要表现在滨江地段高档住区的高密度开发对江景岸线的遮挡,这种现象表现出两个层面的缺陷:一是滨江区域开发建设的无序;二是是城市政府对滨江地段规划管理的失策。从城市公共资源的角度看,不合理的公共资源运营体制是导致滨江景观私有化出现的主要原因。高档消费人群通过“政府 - 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达成双向的利益交换,从而侵占公共资源,而且这种侵占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一方面由于非实体公共资源本身不像实体资源那样可见、可控;另一方面,缺少有效的有实践性和指导性的城市资源规划体制,无法为非实体公共资源提供有效保护。

3.3滨江景观资源的公共性

( 资料来源:Mapbox 和《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图表数据作者根据以上资料整理编绘 )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调查资料绘制

确保社会资源配置的公共性是资源配置主体多元性,即代表各方利益主体都应参与并发挥相应的作用。对于滨水景观资源来说,凡是针对城市的景观规划与设计代表城市整体的利益诉求。其主体应是政府市场与公众的共同参与,同时作用大小应有所差异。景观资源的空间实体是土地,所以规划整理的对象应是滨水区域周边的城市用地,以及到达用地上所建设施的有效途径。整个规划制定过程都应保证景观资源的共享性与均等性,控制景观私有化的程度在能被大众接受的范围之内。

优质的滨水景观资源能反作用于城市,快速提升城市公共形象,合理分配景观资源能创造更广泛的提升市民生活品质。确立“多样性”的景观资源形式和均等的分配类型,前者强调的是“共享”后者强调的是“参与”,都将有利于城市科学有效的发展。

4重庆滨江景观是私有化的原因

4.1重庆滨江景观资源规划主体的单一性

城市滨水景观应该作为公共资源的一种,凡是针对城市的景观规划与设计代表城市整体的利益诉求。但是现实问题是,长期以来大政府大市场是城市规划的主体,公众只能被动的接受服务。公众参与非实体资源的规划就更无从谈起。

重庆城市的滨水景观资源是最具市场召唤的品牌。以政府与市场为主的规划主体在选择规划模式上,都很难控制自身利益诉求。一方面政府通过转让大规模的居住土地开发权获取高额的转让费用,另一方面代表市场的地产资本以高强度的开发创造大量的财富,这两方面合力造成了重庆滨江岸线的“围江”现象。其代价是牺牲了多数市民作为规划主体的地位以及他们对景观资源配置的利益诉求。残缺的规划主体是导致了出现类似景观资源私有化问题的主要原因,单一的规划主体很难保证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均衡性。政府与市场作为滨江景观开发的二元主体很容易达成利益互换,从而获取资源配置主导权,并从中更高的回报。能够为其提供高回报的往往是经济社会中少数的高收入人群,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少数人通过利益交易获得独享公共资源的权力。本质上看,症结源头还是规划体制本身不完善导致城市公共资源被滥用。

4.2重庆滨江景观资源规划对象的无序性

重庆滨江景观资源直接对应的空间对象是滨江地段的土地资源与分享途径。本次研究区域就是重庆地产开发最密集的主城区“两江四岸”,在研究范围内滨江岸线总长度约为33公里,分析《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发现占有滨水沿线用地比例是最高3类用地类型分别是:居住用地,约为35.6%;绿地,约为27.59%;交通设施用地,约为11.97%。具体各类用地占滨江岸线长度与比例见 [ 图1]。

本来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滨江区域,其用地主体类型应向具有公共性质的用地倾斜,但现实是大量的用地被用于居住地产开发,滨江岸线上各类公共服务性用地的比例非常低,规划对象的无序主要是用地分配比例的失衡。规划主体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对规划对象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没有坚持将滨江空间定位成城市公共空间,即为大规模的地产项目出现提供机会,也客观上使滨江景观无法作为城市公共资源出现在城市市民的生活中。

具体考察这些滨江的居住用地上的一些所谓的大盘会发现他们的一些共性同征:首先是其住区用地多为“大面宽、小进深”的长方形,且长边多为沿江面,使得这些住区的主体景观面都朝向江岸;其次这些住区的基本以高密度开发为主,住宅建筑多为高层,沿江岸一字排开,层层后退,并前后错开排布,布置非常密集。从滨江景观的三维感知要素来看,这些住区的要素模型基本相似,有些住区甚至完全遮挡岸线,对滨江景观形象有作用消极[12],使得滨江的公共空间与城市完全隔离。

4.3重庆滨江景观资源规划对象的不可达性

公共资源私有化的一个重要排他手段是限制分享,其主要表现是,只有少数人能够获得享受这种资源的途径。反映在滨江景观资源规划上,既是到达配置对象——用地及用地以上设施的可达性缺失。变现为少数人为独享公共空间,堵塞了其共享的途径,其表达形式有两种,一是视线的阻碍,二是可达性的阻碍。

前者主要体现在滨江高档楼盘对滨江景观的遮挡,使得城市视线进深层次减弱。从量化视线进深的角度可以发现重庆滨江地区视线所及的第一层次大部分是沿江高层建筑[13]。后者则是高档住区没有无法提供连接城市与岸线之间的有效途径。在价格越高的地产项目中,对抵达江岸的阻碍性越大,在本次研究范围中选取了部分高档住区调研,从其垂直江岸的出入口设置就可以看出(表2),发现这写高档住区基本没有连接江岸至市区内部的有效通道,连接城市与江岸的通道主要依靠的是城市级道路。

缺少共享途径直接导致了可达性的降低,在早期先行研究中,可达性只是作为一种设计手段在不断被人提起,但要解决其根源就是在规划中落实共享:绵延江岸过长的地块应该为广大市民提供有效的城市性步行空间,使远离江岸的市民也能拥有享受公共空间资源的途径。

4.4景观资源私有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公共资源私有化的程度直接反应了城市的发展程度,在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发展,个人对公共资源占有的程度较低,反之,在私人占有公共资源现象越普及的城市,城市对于资源的配置还处于一种粗放型的阶段。这是由于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更具备完整规划设计到管理的方法,其中为体现滨水景观公共性,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有不同的控制手段与实现途径。实际上在先行案例中如何将城市滨水景观归还市民有着不同的探索和实践,在面对后工业化时期的滨水方式有很多、如热那亚的Fresco,马赛的Euroméditerranée,巴塞罗那的沿海空间的等滨水区域改造的项目,虽然这些城市都有不同的改造方式,但都是以公共活动为先行,以建立城市与滨水区域联系,特别是巴塞罗那的沿地中海滨水改造项目 [ 图2],一直通过循序渐进的规划推进滨水区域公共性建设项目,将城市岸线归还给市民[9]。

5滨江景观资源去私有化的解决思路

5.1多元的规划主体

滨江景观资源去私有化主要解决途径是建立一套既满足城市实体资源配置,又能有效促进非实体资源合理分配的规划体系。确立多元化的规划主体,即以政府、市场和公众三位一体的规划主体,在其内部的作用关系应是市场与公众为主导力量,政府辅助规划 [ 图3]。滨江区域的规划直接涉及其景观资源的分配,在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过程中,市民与城市景观开发之间的关系格外重要,不同角色的参与有助于规划过程与结果的公平公正。在滨江区域的规划过程中还应该有注重规划重心的偏移。在适当区域可通过建设高档消费的住区与商业区,以提高城市的消费水平与商业文化,但是城市文化的展示其实是必须要有各种阶层和消费水平的市民都能参与,公共空间资源,特别是城市级的景观资源在这方面应该更加注重全体市民的参与性。从规划的制定到实施与建设都应该更趋于选择公众参与的道路。

5.2有序的土地配置

确立以土地配置为首的规划对象,在规划中实现总规、控规中关于滨江区域土地利用的开发序列,即尽量减少居住用地占整个滨江岸线的比例,将更多的用地分配于绿地、广场和带有公共服务性质的用地。并可以在合理布局用地内部的功能业态,实现单一用地性质土地的使用方式的多样化。同时在用地规划形式上应该注重用地的大小与形态,滨江区域用地的尺度不宜过大,且应将用地现沿江岸规划设计成“小面宽、大进深”的形状。滨江岸线上的土地其开发强度应控制在一个合适的程度,不应过高否则会对后排建筑视线造成遮挡,在城市空间上促成“围江”效应,也不应过低否则会造成景观资源浪费。

资料来源:作者改绘 urban design projects on the coast of Barcelona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5.3共享的可达途径

滨江景观资源去私有化是提倡规划对象的分享,其核心是增加滨江景观资源的共享的途径。在规划编制中,对土地划分形状的控制可有效增加这些途径:一是建立城市与滨江岸线的交通性联系,其主要依靠的是垂直于江岸的城市级道路;二是在地块中建立非道路性联系,主要依靠的是步行空间。前者是实现江岸用地“小面宽、大进深”的基础上,可增加相同岸线长度下的垂直滨江岸线的路径数量。后者是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层面上增加适当的步行空间,增强城市公共空间资源与市民的联系。这种措施更多的是应该在修建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中实现,即通过控制视线与步行空间,增强滨江公共空间的渗透性。

5结论

太原西山旅游路景观绿化设计 篇9

关键词:旅游路线,景观绿化,设计,原则

1 项目概况

太原西山旅游及防火通道工程北起新兰路土堂漫水桥, 南到晋源区牛家口村接小牛线, 线路覆盖西山地区, 连通太原市内沿线各个景区 (点) , 途经太原市尖草坪区 (24.44 km) 、万柏林区 (24.16 km) 、晋源区 (39.168 km) , 全长87.768 km。

1.1 自然环境

1) 气候。基本气候特征是:冬季漫长, 干冷晴朗;春季升温快, 日变温大, 干旱多风;夏季暖热多雨;秋季短暂, 雨多于春。全年平均气温9.0℃~10.4℃, 最冷月1月气温-6.7℃~9.8℃, 最热月7月气温19.1℃~22.5℃, 极端最低气温-25.6℃~-29.2℃, 极端最高气温40.2℃~38.1℃。无霜期144 d~159 d。2) 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1.8 mm, 最大年降雨量为749.1 mm, 汛期一般集中在7月份~9月份, 降雨量约占全年的70%~80%。冰冻期为每年10月中旬~次年4月中旬, 最大冰冻深度60 cm~100 cm。3) 日照。全年日照时数约2 556.3 h~2 872.6 h。风的季节变化, 冬半年以北风和西北风最多, 夏半年以偏南风最多, 全年平均风速2.5 m/s, 10 min最大风速25 m/s, 瞬间最大风速40.5 m/s, 主导风向南风。4) 水域。路线区域内跨越的汾河支流有玉门河、虎峪河、九院沙河、冶峪河、开化截洪沟、风峪沙河等。5) 土壤。土壤主要为黄土质褐土性土。

1.2 人文环境

本项目所处区域更是集中了太原1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8处;“古晋阳八景”中的七景, 道路沿线途经风景区10余处;还经过西山地区拟建和在建的城郊森林公园10余处。

2 项目特点及难点

1) 服务旅游的特点明显;2) 规模大、等级低;3) 与郊区居民生产生活关系密切, 建成后能方便300个村庄群众的出行;4) 为西山大面积植树及恢复生态建设, 提供重要条件;5) 沿线旅游资源丰富, 如何将旅游资源的要素贯穿整合在景观设计中, 是本项目的难点。

3 设计目标及原则

1) 设计目标。以创造环境优美的景观公路为目标, 按照自然、和谐、生态、独具特色的要求, 最终将本项目建设成具有“交通干线、旅游热线、生态绿线”三大功能的山区景观大道, 并与沿线的农田、林地、村镇等形成和谐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网络生态系统。

2) 设计原则。a.安全性原则。b.生态优先原则。c.动态景观与静态景观相结合原则。公路沿线的周边环境不仅应满足交通功能, 同时应呈现优美、宜人的视觉景观。一方面要将道路与沿线的自然环境、交通设施、车辆等协调统一, 使公路成为环境的一部分, 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另一方面要根据车辆行驶的动态特点, 调整景观的表现形式, 既满足静态视觉的要求, 又满足在车辆行驶中人的动态视觉要求, 为司乘人员提供动态变化的审美效果。d.地域性原则。设计充分考虑地方特点和特色, 将各地的历史文化、地方特色等要素融入景观设计中, 如建筑造型突出地域性, 形成风格各异、色调雅致、特色鲜明的建筑环境, 植物种植要充分利用乡土树种。

4 景观序列构建

通过深入分析沿线地形地貌、植被类型等环境特征后, 本次设计提出“一轴、三区、四节点”的景观结构, 即将道路作为景观轴线, 将全线规划为三大景观段落, 并按照特点打造四个景观节点 (服务区) 。

1) 北段自然景观段 (K000+000~K25+000) “峻秀天成”。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峻秀天成”段, 该段景观绿化设计主要突出生态主题;植物选用黄栌、红叶李等色叶植物进行生态恢复, 与周围植被相协调;景观小品、标识标牌等配套设施采用仿生学原理进行艺术处理, 以体现生态主题。2) 中段城镇、村庄景观段 (K25+000~K55+000) “玄石地生”。以城镇、村庄及矿区景观为主的“玄石地生”段, 该段由于地处煤矿区空气污染较大加之居住密集, 景观绿化设计主要体现环保主题;景观节点设置矿工形象雕塑, 以体现该段能源矿产文化, 突出段落特征。景观营造重点:“玄石地生”段:“玄石”为黑色的石头之意, 用来体现本段的煤炭产业特色。由于本段处于矿产区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加之线路有穿越城市的段落居住密集, 对环境的质量要求较高, 所以本段主要突出环保主题;绿化植物以花卉植物为主表现城市意象, 景观及配套设施选用新型环保材料, 造型简约, 以符合城市环境, 突出环保主题。3) 南段人文景观段 (K55+000~K87+768) “晋源人文”。以人文景观为主的“晋源人文”段, 该段景观绿化设计主要突出本项目的地域文化特色。景观营造重点:“晋源人文”段:本段人文景观荟萃, 植物选择以松、柏为主, 以体现晋源悠远深厚的人文历史;在景观配套设施及小品的设计上, 充分汲取晋源建筑、宗教历史文化, 另从晋源古建筑中汲取设计元素体现在停车区建筑装饰上;景观墙等景观小品上可进行雕刻处理, 体现太原人民精湛的雕塑艺术。

5 景观绿化设计

1) 路侧绿化设计。a.公路两侧自然景观较好的路段:为了更好地展现这些路段的地形地貌特点、植被景观特色和沿线的风土人情, 依据公路线形走势打开公路遮挡游人视线的视觉屏障, 让游人有良好的视域观赏两侧自然景观。具体措施:采用透与显的方式, 对即将进入风景好的路段, 可采用诱景的方式处理路侧绿化, 经过一段诱景段后, 即采用显景的方式, 显露优美的风景, 提升驾乘人员的舒适感。b.公路两侧自然景观较差的路段:依“俗则屏之”的原则, 可采用的措施如下:“藏”式路侧绿化:对于沿线地貌, 植被破坏严重的和沿线本身景观质量较差的路段, 可采用乔灌结合的绿化遮蔽方式, 形成对行车人两侧观赏视线的遮挡, 既遮挡了较差的自然景观, 又使游人有景可赏。2) 边坡绿化设计。设计理念:边坡防护绿化在种草植树的基础上, 大量采用各种乔灌草搭配, 并以其“染”“乱”为特色、为主体, 尽量尽快使人类制造的“成果”融入自然, 变“人工边坡”为“自然边坡”。景观营造思路:本次设计提出“融合性”的理念, 以实现边坡生态恢复、与周边环境自然过渡的目的, 从而为公路营造一个自然的生态基底。对于特殊路段的边坡, 则以展示为主, 如K80+100~K80+300段, 对于开挖所形成的边坡煤带, 在勘察边坡结构稳定后, 刻意流露出边坡的“煤”的特性, 向过往司乘人员展现煤带的形成。3) 服务区景观绿化设计。本项目沿线共设置4大服务区:K7+800, K46+500, K57+100, K72+900, 占地约306亩, 其中K7+800, K57+100, K72+900主要满足一般行车服务功能, 场区内设置服务区综合楼、服务区办公楼、车库维修区、预留加油站、停车场、卫生间、超市、健身器材, K46+500所处区域位置视域开阔, 观景好, 毗邻万亩生态园, 规划中的太原国际会展中心, 周边环境好, 另基地交通便利, 人为参与性强, 面积较大能满足建设条件的需要, 所以在打造此处服务区景观绿化时关注地域文化特色, 将古晋阳八景作为主要艺术载体, 融入景观墙, 特色景墙可成为旅游公路一个新的景观亮点吸引游客驻足, 提升服务区品位, 在视域开阔处, 修建观景平台, 在观景平台底部增加透空玻璃, 在欣赏美景的同时, 更增加几分趣味性和刺激性。对于服务区的景观绿化设计主要从以下几点考虑:a.服务区的选址 (地域特征明显, 环境优美) 。b.服务区的功能定位 (除满足道路服务的基本功能外, 还兼备休闲, 旅游观光或具有地方代表性的餐饮) 。c.服务对象的扩充 (除服务于司乘人员外, 还吸引更多的人群逗留) 。

6 结语

景观旅游资源 篇10

度假村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产生的帮助人们缓解精神压力、满足精神需求的高消费休闲娱乐场所。旅游度假村是以休闲、健身为目的的旅游, 其特点是停留时间长, 项目多, 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并多以家庭为单位, 多为近距离重复性旅游[1]。

2项目背景介绍

2.1区位分析。双阳区距长春市中心区约37公里, 是长春市城市规划空间格局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功能区。城内交通环境非常便利, 龙双公路连接龙嘉机场, 长双铁路贯穿双阳南北、连接沈吉和京哈铁路, 长春至双阳城市高速公路和城市轻轨即将开工建设, 初步构建了辐射全区、纵横全境、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双阳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全区现有较突出的旅游资源单体99个, 涵盖了3大景系, 占据10大景类的90%自然景象集中反映在山岳景型、洞穴景型、湖泊景型。借助自然景观而依山傍水建立休闲度假景点居多, 服务景系多样, 交通、餐饮、购物、娱乐、住宿等设备齐全, 管理规范, 服务优质。

2.2基地概况。本工程项目位于长春市双阳区境内, 总工程面积3000公顷。周围交通体系健全、便利。基地内地形独特, 三面环山, 一面靠水, 植被覆盖率70%, 自然风光优美, 是天然的度假之地。该区域曾是清朝乾隆选择的骑射御园, 潜在丰富的满族骑射文化遗产符号。景观格局表现为景区主题会所已完工, 但是建筑与自然景观格格不入。人工湖已形成, 裸露的大坝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自然林保持良好, 树木品种单一, 缺乏植物多样化。景公馆配套功能不齐全, 景公馆小品风格不统一。

3设计构思

全园分为四个区域, 分别为自然生态保护区、生态旅游度假区、生态农业观光区、旅游服务系统区。自然生态保护区将充分体现原有自然风貌, 保留地段西侧“两山抱水”的生态格局, 利用“最低介入”理念将人的活动路径融合在山水中。生态旅游度假区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强调以游客为主。在对游客类型的分析中, 定位是以城市人群为主的游客类型。

生态农业观光区以生态观光农业为主, 以生态养殖业为辅, 对地段东侧的单一的农田格局进行治理, 创新性的将“以浮田为主的生态系统”引入地段, 并且极大地提高了景观异质性, 并且吸引了野生动物在此繁衍, 增加食物链的复杂性。旅游服务系统区则强调生态、安全、低碳, 具有可持续旅游系统设计和生态圈的功能。

4设计手法

4.1浮田生态设计。浮田生态系统包含三层景观生境:治理性林带、农田以及浮田生境。治理性林带是在体系外围连成一圈绿道, 形成绿岛, 吸引野生动植物在此繁衍。其植物地下巨大的根系能涵养水分, 并且能够隔绝自行车道的空气污染。农田是生产性景观, 成面状存在的区域空间, 毗邻河畔, 丰富竖向和季相变化, 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和迁徙廊道。浮田是治理性景观, 涵养并净化水流, 提高水生物种种类, 丰富景观异质性, 并且作为生产性景观产生农作物, 提供肥料。对浮田体系的观光效益, 自行车爱好者通过曲线长廊的观光, 俯瞰整个体系, 景观层次清晰, 异质性高, 季相明显。通过田埂深入浮田内部, 体验式观赏, 并通过标识牌对游客进行乡土植物科普, 而且可以参与纯生态农业活动, 可以组织学校和企业团体来此认识植物, 回归自然、写生等等。

4.2修复性景观设计。修复性景观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层是已经破坏的生态环境, 通过修复手法重新复活生境;第二层是存在潜在生态干扰因素的区域, 通过治理手法将破坏降到最低限度。第一个层面运用在生态农业观光区的梯田综合区, 第二个层面在旅游度假村服务区, 对污染空气和污水的处理。在设计中发现原有山体被开挖, 表皮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部分山体被开垦成农田, 不易开发旅游。山谷径流被改变, 易发生泥石流。湿地区四面被硬质大坝围合, 形成一滩死水, 且破坏视觉效果。上游河段景观度假村建筑区向下游排放大量生活污水, 得不到及时处理。针对这些问题结合修复性景观设计, 解决途径是通过台地梯田修复山体表皮, 乔灌结构, 改善山体生境。在场地中设计了观光平台, 观光平台采用极简主义手法, 通过方形平面的演绎, 能适应不同的景观类型, 与地面的衔接方式多样, 因地制宜, 可架空, 可漂浮在水面等。

4.3波形曲线长廊。在提出浮田生态体系的同时, 在场地内设计了一个波形曲线长廊, 以最低姿态进入该区域, 不仅使得次生态体系得以自然的生长发展, 而且为游客提供一个广阔的视角去接触自然。从“一线、四点、五面”三个层次来诠释该地段中的波形曲线长廊设计。波形曲线变化自由, 由于不断改变方向可以使单调前进运动的疲劳得以恢复。曲线长廊的终点位于游客服务中心建筑上方, 从屋顶直接由坡道走向地面, 连接有自行车租赁处和存放处, 在此也能远眺人工湿地的美景。此外, 在曲线长廊中设置了休憩节点, 这些由曲线平面和白色钢架构成的空间, 与方形极简座椅结合, 为游客提供一处纳凉、休息、观景的平台。曲线长廊同样为自行车爱好者提供了专用车道, 自行车在交汇点进入长廊, 上下人流在此中转, 并且与直线观景道相交, 通向梯田区和畜牧区。曲线长廊的中央部分打开, 使地上乔木生长开来, 游客可以从树冠下穿行, 体验穿梭云霄的感觉, 并且节省了材料, 减少了横向的跨度。

4.4建筑与构筑物设计。游客服务中心建筑坐落于旅游服务区的人工湿地上, 是集交通中转、交通枢纽、游客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小型公共建筑。建筑设计注重景观建筑和自然共生的关系, 运用“低姿态”理念将建筑引入保护山地区。建筑造型以现代简洁为主, 建筑的东立面入口时隐藏的, 由两片墙错位形成入口。由挑檐形成的灰空间, 形态呈楔形, 进深感强, 檐部下垂, 接近地面, 将人的活动包裹进来, 营造一种神秘感。建筑内部的餐厅由西南两方向玻璃幕墙和两实墙围合, 空间较大, 能容纳多人同时就餐, 西侧上空有自行车坡道穿过, 形成趣味灰空间, 作为餐厅的次要入口。构筑物采用一体化设计, 运用符号学理念, 在“方形基本型”进行思维发散拓展, 并且结合不同功能分区的使用要求, 因地制宜的衍射出适应不同功能和地形区域的物体。配备满足使用功能的器件, 在统一的基本形上产生同质性的空间、场所、构筑物、小品。

5结论

旅游度假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也给当地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不利于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2]。本文结合长春市双阳旅游度假村景观设计从生态理念对旅游度假村进行探讨, 以生态保护为根本, 探索发展旅游与生态保护的最佳契合点。利用其丰富的自然、人文环境资源, 通过基地地形、地貌的再改造和再利用, 让人们意识到环境更新所带来的生态回归。

参考文献

[1]陈南江.把握社会趋势的主题性旅游度假区规划[J].理想空间, 2005, 9.

景观旅游资源 篇11

关键词:温泉资源;旅游开发;民族特色;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84-0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旅游工作,中国旅游业蓬勃发展。四川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四川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包括甘孜州,按照“保护生态,点状发展的思路,根据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但环境承载力较弱的特点,应加大旅游等优势资源合理开发的力度,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生态经济区 ”。甘孜州政府提出“旅游兴州,文化扬州”的发展战略。而康定地势优越,温泉资源丰富,无疑是甘孜州发展的核心所在。

情歌故乡的康定县位于甘孜州东部,北纬29°39’~30°45ˊ,东经101°33ˊ~102°38ˊ。东西最宽140公里,南北最长180公里,面积11422.75平方公里。康定的温泉资源丰富,但最有影响力的要数雅拉河畔的二道桥温泉。二道桥温泉位于康定北郊,距县城4公里。二道桥温泉水温在40℃左右,泉水自地下涌出,池水清澈见底,部分泉水涌出如同沸水。是名不虚传的度假休闲、强身疗疾的旅游胜地。

但是目前,二道桥温泉资源有待重新利用开发,原因是长期以来的缺失规划管理,由于地理环境相对狭窄,没有宽阔的面积,早期当地在屋舍修建方面缺乏规划,导致目前二道桥的温泉度假村内,房屋乱建,道路狭窄,车位严重缺乏,以致与在旅游旺季之时,旅客车辆拥堵无处停放,且没有充分利用温泉资源,浪费之余,让旅客要在长时间的等待后才能享受温泉洗浴,并且泡温泉的建筑十分陈旧缺乏修缮,让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综合以上,我认为将此地的温泉资源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将本地温泉资源充分利用并彰显当地民族特色文化,定能创新旅游市场,拓展旅游产业链,促进温泉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促进旅游消费,带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如何将旅游景观与温泉资源融合?首先我们需要总结国内外关于温泉旅游的研究现状及其相关理论基础,对比当前温泉旅游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总结温泉旅游研究和开发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阐述相关的温泉旅游研究理论知识;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对当地温泉旅游资源进行类型划分,整合分析当地温泉旅游资源的特征;了解当地温泉旅游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综合考虑当地温泉旅游资源现状与整合开发的影响因素,建立关于温泉发展规划的系统模型;结合温泉旅游空间整合的依据、空间形态划分的原则与当地旅游温泉的本质属性,将康定温泉旅游划分为点、区、带、群、网等不同层面的空间结构,并运用旅游景观结构理论中的“斑-廊-基”理论分析各层面的空间结构,分析当前康定温泉旅游市场、交通、产品等现状,以空间结构与资源本底为基础,建立康定温泉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温泉资源合理有序开发,以实现康定温泉旅游综合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景观设计方面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温泉开发的地理环境,实现民族特色。特色是城镇的魅力所在,在景观设计方面是十分必要的。在我国,特别是南方一些城镇,往往因特色鲜明、别具一格而名扬天下,从而推动了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况且康定以情歌故乡闻名天下,质朴的民风,不同的风情和当地少数民族的热情好客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如何能够将当地少数民族特有的风俗文化融入景观设计之中,使设计中加入民族文化底蕴,同时也让民族文化通过景观设计可以更好的发扬并传承下去。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在民族地区搞旅游景观建设,必须坚持民族特色,要从规划、设计、施工等环节把好关,使民族地区城乡建筑造型体现了民族特色。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形成独具特色的景观风格。结合中外成功案例并融合当地民族特色元素等来设计建设,同时又不盲目模仿和照搬,坚持民族特色造型设计,实现建筑造型民族化,景观设计民族化。不能仅仅将民族的纹饰做为民族元素来看,在景观设计之时充分了解当地民族的历史文化,充分估计当地群众的信仰以及风俗,在景观设计之时充分体现人文情怀,并以弘扬名族文化为目的。

再者,如何能够在保护自然、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对当地温泉资源以及旅游景观进行开发利用?在众多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之下,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作为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备受瞩目。生态景观设计最大程度的在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寻找融合点、平衡点,让可持续发展变得不再只是一句口号。因此,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民族文化特色相融合的温泉资源开发与景观设计融合的创新,需要设计师必须秉持天人合一,生态多元的设计理念。

生态民族特色景观必须具有以下几点特色。

第一,生态景观应该是经济的。就地取材的,依靠自然地势和气候条件,以最少的经济劳动量和能量投入来构筑。

第二,生态景观应是舒适宜人的。令人身心舒适,大众能普遍接受的,体现人文关怀的,而不能过度追求艺术,丧失其功能性。

第三,生态景观应与当地自然景观与当地人文环境相融合,要做到宛如自然天生,而非互相悖逆的。

第四,生态景观应做到全面发展。不仅满足物质经济各方面需要,亦能提供不同层次的精神审美需要。

设计伊始不仅要充分考虑到以上几点要素,还要在建设时努力做到控制污染,减少破坏,提供清洁安全的名族特色生态环境。总之,景观设计师应该以一个理性的观念让当地景观设计合理、生态、可持续,应当以感性的情怀充分体现旅游景观与温泉资源的民族特色与人文关怀,这样的作品才能体现旅游景观与温泉资源相互融合这一观点的创新型。

参考文献:

[1][美]约翰·O·西蒙兹;巴里·W·斯塔克,《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原著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许浩,《景观设计—从构思到过程》,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3]吴钰,《景观项目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6] 吴钰,《景观项目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 [日]进士五十八;铃木诚;一场博兴,《乡土景观设计手法》,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唐珊 (1990-)女(藏族) 成都市,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乡村景观旅游开发新模式探讨 篇12

乡村景观泛指城市景观以外的景观空间, 包括城市郊区及广大农村。从狭义上指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性景观。乡村景观因其生产性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格局, 其以成片农田为基质, 大小不同的村落和湖泊为景观斑块, 道路、河流、防护林构成其生态廊道, 形成错落有致、散布状的景观生态格局。长期的乡村居民生活及生产方式形成了这种独特的景观肌理。农田是农民的工作场所, 而农宅则是他们生活的场所, 为劳作方便围绕农宅设置大片的农田, 形成“田绕宅”的景观肌理。这与“宅落宅”的城市肌理形成鲜明的对比。乡村景观不仅有独特的景观格局, 而且还包含当地的文化和生活。不同的地方文化形成不同的风土人情及宗教信仰, 这也构成了农村人文景观中的一大特色, 为形成独特的地方乡村旅游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中国农业景观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2.1 不断激增的城郊旅游需求

我国当前的旅游现状是一线城市已具有成熟的度假经济, 二、三线城市旅游需求则是爆发性增长。旅游需求正在向城郊混合地带发展, 近年来一、二线城郊地带已不断在开发乡村旅游项目, 1天左右的休闲度假项目吸引大量市民前去游玩。

2.2 相关国家扶持与限制政策

“十二五”期间政府推出一系列惠农措施、开发资助等扶持政策, 加之新近“美丽中国”的提出, 乡村景观旅游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业产业链的有效途径。为推进稳健的旅游市场发展, 同时保护耕地及生态环境。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法规及文件。通过研究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相关政策, 总结出目前国家对乡村景观旅游开发的主导政策, 主要分为限制、禁止、支持及发展4个方向。限制性项目有大型游乐设施、主题公园 (影视城) 、仿古城项目及低密度、大套型住宅项目。禁止性项目有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和高尔夫球场项目。支持性项目有特色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庄、酒庄、农业主题乐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花木苗圃科研基地等旅游项目。

2.3 当前乡村景观开发所存在问题

2.3.1 农村可建设用地稀少。

农村可建设用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5%, 而非建设用地则占到90%。因此, 在有限的用地范围内建设关键性的项目就显得尤为重要。

2.3.2 重新开发土地常破坏原有的乡村肌理。

企业开发土地时, 常常拿取整块大面积的土地, 散落的住宅用地常被忽略。集中式的用地形态破坏了农村村落自然地聚落形态;同时也给后期开发带来困难。拆迁使得大量农民迁出, 原来的乡村生活气息也随之消失。

2.3.3 农村劳力严重流失。

村民外出打工, 农村劳力主要依靠妇女与老人。农产品加工尚不能形成完善的产业链, 也就不能吸引农村劳力返乡。

2.3.4 乡村景观旅游开发同构化严重。

当前, 乡村旅游开发的产品中大多数缺乏有效的战略规划, 产品特色不明确, 没有清晰的主题特色, 导致产品模式容易被复制。

3 国内外开发实例

3.1 国外案例

库肯霍夫公园位于阿姆斯特丹近郊的小镇利瑟, 是世界上最大的郁金香公园。公园内核为核心区, 所有活动围绕核心区展开, 外围为花田区, 种植大量的郁金香。核心区内分为固定项目和临时项目。固定项目:郁金香展, 主题庭院展, 公园艺术展, 花车游行盛典, 骑行花海中, 泛舟花田田间, 儿童乐园。临时项目:名人之旅, 花帽展览, 传统工艺展, 室内花卉展。为招揽旅客, 每年郁金香展示的主题都会变化, 由不同的参展商根据公园要求种植郁金香。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不仅拉动了郁金香的整个产业链, 而且带动了地方经济。

3.2 国内案例

紫海香堤艺术庄园位于位于北京密云县古北口镇, 在小地块内精心打造创意文化概念, 以爱情、浪漫为线索打造爱之墙, 星座爱情柱, 许愿池, 奇迹钟, 密宫, 老桑树的回忆, 百草园等主题项目, 吸引市民、情侣、学生、恋人等客户群体, 并与影楼签订合约。产业方面着力开发香草全产业链, 包括香包、香袋、精油、香水等制品。其因为有鲜明的主题包装和特色苗圃的加工产业链而在国内风靡一时。

4 农业景观新模式探讨

从以上国内外案例中分析得出, 以景观带动产业发展的形式正在日益扩大。新型的开发模式应是一种联动效应, 由旅游开发为主导, 带动周边农业与地产两大产业板块的发展。其将生态农业、旅游业和产业集群有机地集合起来, 是集科研、生产、销售、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特色开发模式。其可以被称之为是“乡村综合体”, 主要包括乡村旅游、有机农业、苗木基地、田园小镇4大板块, 其中有机农业和苗木基地可结合当地种植产业特色打造特色旅游产品。田园小镇板块则是将原有农村生活原真体现的关键所在。乡村旅游板块中重点开发旅游项目, 将农家乐、农事体验、拓展运动、垂钓、婚庆庄园及花坊、田园集市、会所和餐厅等目前已有的成功旅游项目放入其中进行打造, 并在已有的基础上对这些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升, 与本色农业景观相结合。因此, 想要突显产品特色并在旅游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拥有主题鲜明的产品包装势在必行。

根据农产品特色、地理区位、环境的不同, 可将乡村旅游发展的主题类型分为3大类。第1类苗木观光型, 以苗圃植栽美景为主要的景观吸引力, 同时, 着力发展苗圃销售整套的产业链条。第2类主题游乐型, 以趣味性的农业景观为主, 增加童趣、欢乐、爱情等主题特色, 打造游乐型农业观光园。第3类以高端度假与特色农产品开发为主的乡村旅游开发, 依托特色农产品打造整体加工链。同时, 开发中高端休闲度假产品。因为有了主题及分类, 业态可以是复合的, 多种类别的。同时也因为主题的明确, 也就自然地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区, 减少了可复制性。

参考文献

[1]盛永利杨小兰赵永忠著.谁的地产被旅游照亮—中国旅游地产十大模式分析.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11

[2]王云才著.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盛永利黎筱筱杨小兰李关平著.TOLD模式旅游导向型土地综合开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上一篇:有效完善下一篇:野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