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观地理

2024-09-29

旅游景观地理(精选12篇)

旅游景观地理 篇1

【知识梳理】

一、旅游资源的类型与特点

1.旅游资源的类型

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事物与因素, 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 其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 具体如下表所示。

2.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旅游资源由于各方面的差异, 表现出多样性、地域性等特征, 具体如下表所示。

二、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与地理成因

1.选择观赏位置

在不同的位置, 由于距离、角度、俯仰的变化, 造成了透视关系、纵深层次、视野范围的不同, 就产生了不同的美感。

2.把握观赏时机

3.旅游景观的地理成因

探究各种旅游景观的地理成因, 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重要方向, 从审美特征到欣赏方法, 再到探究成因, 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各种景观的地理成因如下表所示。

三、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四、旅游规划设计

1.旅游规划的概念和类型

旅游规划的概念:为满足游客需求和促进旅游地的发展而确定旅游发展目标、配置旅游要素、选择并制订合适的未来行动计划的过程。

旅游规划的类型: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区规划。

2.旅游规划的内容

(1) 旅游开发条件评价:对规划区域的区位、交通、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旅游资源、客源市场、旅游产业基础、旅游竞争状况、旅游容量等进行分析和评价。

(2) 旅游发展目标定位与发展战略规划:明确旅游发展的目标和开发方向;明确旅游产业地位, 旅游主题、功能, 市场与产品定位;确定旅游发展的“三战略”, 即战略思想、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

(3) 旅游空间布局与旅游产品规划:进行旅游功能分区和土地利用规划, 合理布局旅游要素。

(4)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主要对衣、食、住、行、购、娱等进行规划, 具体如下图所示。

(5) 旅游实施与保障体系规划:提出旅游区分期建设规划方案和规划实施的步骤、措施、方法, 对旅游区开发建设的政策、制度、资金、环境、安全、人才、科技等保障系统作出规划。

五、旅游及环境保护

1.旅游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合理的旅游开发和建设有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等作用, 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活动也可能产生多种旅游环境问题, 具体如下表所示。

2.旅游环境保护

针对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 应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六、旅游线路设计的原则

旅游线路设计必须考虑的基本因素有:旅游资源 (旅游价值) 、与旅游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旅游专用设施、旅游成本 (费用、时间或距离) 等。设计旅游线路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突出特色

旅游路线设计是组织管理者作出的一种导向性安排, 应该突出所设计路线的主题。旅游线路所串联的旅游区、景区或景点, 既要各具特色, 又要共同烘托同一个主题。只有特色鲜明的旅游线路, 才是一条成功的旅游线路。

2.讲究韵律

旅游活动要有节奏感、韵律感。组织旅游活动既要使旅游者始终保持一定的兴奋度, 又要做到有张有弛。

3.“冷热”兼顾

不同季节, 不同旅游者需要不同的旅游路线。设计旅游路线要从全局出发, 做到“冷 (不太知名、旅游者较少的景点) 热 (著名、旅游者较多的景点) ”兼顾。

4.发展创新

旅游路线设计可以体现创新精神, 也可动态地反映旅游者的需求。旅游线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应该根据需要不断创新。

5.安全可靠

旅游路线设计, 一方面要保证旅游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使旅游者游得开心, 玩得放心, 走得舒心;另一方面要遵守旅游区的安全保护规定, 避开军事禁区、保密设施等。因此, 旅游路线的选择, 首先要考虑旅游者出行的目的、经济承受能力和闲暇时间;其次要根据各地区旅游景观的特色和交通状况、环境承载能力、地区接待能力, 进行合理的选择。

设计旅游线路时, 要充分展现旅游地丰富多彩的旅游景观, 使游客在有限而集中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欣赏到不同的旅游景观, 感受到不同的旅游特色氛围。但是, 不能一味地堆砌和罗列某地的全部旅游景观, 而应做到既要景观丰富, 富于变化, 又要突出重点, 避免雷同。

【典例感悟】

例1 (2012·四川文综卷) 下图是我国亚热带某旅游名山景观照片。该山山顶海拔3 099米, 属山地针叶林带。读图回答 (1) ~ (2) 题。

(1) 形成图中构造地貌的地质作用是

A.断裂上升B.褶皱弯曲

C.冰川堆积D.风力侵蚀

(2) 该山山顶能够出现可供游客欣赏的景观是

A.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B.晨起开门雪满山, 雪晴云淡日光寒

C.层层梯田叠交错, 犹如海上泛碧波

D.春蚕作茧桑园绿, 睡起日斜闻竹鸡

思路分析:此组题以景观图片为载体考查了地质构造和自然景观。

(1) 图片为峨眉山景观图, 图中有明显的断层面, 所以是断裂上升。

(2) 该山的山顶海拔为3 099米, 垂直温差大, 山顶气温低, 夜间气温更低, 所以早上能看到“雪满山”;海拔高, 晴天观日出景观较好;山顶海拔为3 099米, 属山地针叶林带, 而桃树是阔叶植被, 所以A不对;梯田分布在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所以C不对;D项所指在丝竹之乡, 该项不正确。因此选B。

答案: (1) A (2) B

例2 (2012·浙江文综卷) 专家认为, 欣赏旅游景观, 尤其需要的是提升感受力和理解力。完成 (1) ~ (2) 题。

“马穿山径菊初黄, 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 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 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这是宋朝诗人王禹偁谪居陕西时, 描述山村风景的《村行》。

(1) 下面四位同学对《村行》评论, 哪些同学的说法是正确的?

甲:“马穿山径菊初黄”中的“菊初黄”同时包含了由视觉、听觉感受到的景象。

乙:“万壑有声含晚籁”中的“万壑”指的是遍布的黄土沟壑。

丙:“荞麦花开白雪香”指的是由视觉、嗅觉感到的春天景象。

丁:“村桥原树似吾乡”是由视觉看到的景物, 并引发的移情想象欣赏。

A.甲、乙B.甲、丙

C.乙、丁D.丙、丁

(2) 下列对地貌旅游资源所构成的岩石类型的表述, 正确的是

A.火山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花岗岩

B.丹霞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流纹岩

C.岩溶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可溶性的沉积岩

D.球状风化形成的山石景观的岩石构成是砂岩

思路分析: (1) 本题描述的是陕西商洛山村风景。“菊初黄”是视觉看到的景象, 甲错;“万壑”是指“千沟万壑”的黄土沟壑, 乙对;“荞麦花开白雪香”还有“菊初黄”是秋天景象, 丙错;“村桥原树似吾乡”是视觉看到的景象, 并引发思念家乡的情感。综上, 选C。

(2) 本题考查岩石的成因类型。火山地貌由玄武岩构成, 而非花岗岩;丹霞地貌景观由红色砂岩构成, 而非流纹岩;球状风化岩石是花岗岩, 而非砂岩;岩溶地貌景观由石灰岩构成, 是可溶性沉积岩, 选C。

答案: (1) C (2) C

例3 2012年暑期, 有一学生旅游团计划乘船和火车从北京出发到杭州萧山钱塘江, 途中还要参观游览下列景点:南京中山陵、九江庐山、武汉黄鹤楼、苏州拙政园 (从苏州到杭州一段要乘船) 。读图, 回答下列问题。

(1) 请根据材料设计一条合理的旅游线路 (走近路, 不走重复线路) 。

(2) 在出行前, 他们应做哪些准备工作?

(3) 这一学生旅游团原本打算利用“十一”黄金周出游, 但考虑到种种因素, 还是选择在暑期出游。你认为他们主要考虑了哪些因素?

思路分析:本题以各类游览景点为背景材料, 考查旅游活动的设计等。第1小题考查旅游线路的设计;第2小题考查开展旅游活动要做的准备工作;第3小题考查旅游时间的选择。

答案: (1) 从北京出发经京广线到武汉市游览黄鹤楼, 再经长江到九江市游览庐山, 再经长江到南京市游览中山陵, 再经京沪线到苏州游览拙政园, 最后经京杭大运河到杭州萧山观钱塘江潮。

(2) (1) 设计好旅游线路; (2) 选择恰当的旅行方式 (自行乘车还是随旅行团) ; (3) 收集旅游地的信息, 了解与旅游景点有关的内容; (4) 准备好旅游时所需的物品。

(3) “十一”黄金周是我国集中休假的时期, 也是旅游的黄金期, 这导致旅游景点几乎人满为患, 从而使得旅游质量严重降低。同时, 也容易出现交通拥挤、食宿困难、物价偏高等问题。而选择暑期出游可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

【针对训练】

读四川省和浙江省的旅游资源分布图, 回答1~2题。

1.四川省旅游资源分布图中的两个世界自然遗产所在地, 夏秋季节游客人数明显多于冬春季节。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民族节日和风俗习惯

B.国家旅游黄金周政策

C.地形、气候和交通

D.季节性保护遗产政策

2.据统计, 浙江省旅游收入明显高于四川省。其主要原因是 ()

A.浙江旅游资源较丰富, 世界遗产及国家级风景区较多

B.浙江的交通通达性好, 周围地区经济较发达

C.四川旅游资源没有特色, 景区比较分散

D.四川的物价比浙江低, 旅游收入少

近年来, 地处沂蒙山腹地的沂水县的“地下画廊”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据地质学家考证, 这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 堪称“江北第一长洞”。洞内流水潺潺, 钟乳石奇形怪状, 石笋、石瀑布、石花等千姿百态, 琳琅满目, 地下奇景扑朔迷离……据此完成3~4题。

3.观赏此类景观应 ()

A.在秋季观赏B.在清晨观赏

C.近距离观赏D.远距离观赏

4.“地下画廊”对旅游者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具有 ()

A.美学价值B.科学价值

C.经济价值D.历史文化价值

读某沿海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底图, 据此回答5~6题。

5.此处旅游景区最适宜开展的旅游活动是 ()

A.沿河漂流B.生态旅游

C.悬崖攀岩或蹦极D.乘游船观湖

6.在此旅游景区中, 下列区域所占比重最大的是 ()

A.游览区B.保护区

C.服务区D.休息区

文明旅游活动既能使旅游者获取愉悦感, 又能保护旅游资源、环境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据此完成7~8题。

7.下列有关文明旅游的叙述中, 不正确的是 ()

A.文明旅游应贯穿于旅游的全过程

B.旅游活动应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C.旅游时尊重地方习俗也属于文明旅游的要求

D.文明旅游不仅要注意个人礼貌, 还要注意旅游安全

8.旅游者在景区内乱刻乱画会直接造成 ()

A.环境污染

B.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C.对旅游景观的破坏

D.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

9.石窟艺术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人们在山崖上开凿洞穴, 并进行绘画和雕塑, 以表达膜拜或宗教虔诚。下图为三大石窟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1) 说出观赏石窟的主要方法。

(2) 下图中是莫高窟附近的胡杨林, 其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到此游览。要观赏至纯至美、层林尽染的金色胡杨之美和夕阳霞光, 应注意什么?其原因是什么?

10.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藏林芝县具有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区位优势明显的优势。为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林芝地区旅游部门先后与福州市旅游局、武夷山市旅游局签订《旅游对口支援框架协议》, 共同发起“情系林芝、走进西藏”的大型赴藏旅游活动。

材料二西藏林芝主要旅游资源分布图。

(1) 依据材料, 概述西藏林芝县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

(2) 简述林芝旅游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3) 作为旅游者, 如何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

参考答案及解析:

1.C夏秋季节游客多于冬春季节, 主要是因为四川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位于山区, 海拔高, 夏秋季凉爽, 对游客的吸引力强。

2.B浙江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客源市场广, 旅游收入多。

3.C地下溶洞应近距离观赏。

4.A“地下画廊”主要是由岩溶地貌构成, 主要有美学价值。

5.B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由图可知, 本区以自然景观为主, 故最适宜开展生态旅游。

6.B本旅游区以野生生物资源为主, 故保护区应占最大比重。

7.B在旅游活动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同时, 人们也要保护旅游资源。

8.C乱刻乱画是在自然景观或文物古迹上进行的, 是直接对旅游景观造成破坏。

9. (1) 选择观赏位置、抓住景观特色、以情观景。

(2) 应注意把握观赏时机。原因:金秋十月是观赏胡杨林的最好季节;夕阳西下时是观赏霞光的最佳时机。

10. (1) 主要沿河谷 (河流、谷地) 分布。

(2) 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 接待能力有限;交通通达性差;旅游景区多功能开发不够等。

(3) 主要看其是否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只有具有“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的高质量旅游资源, 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旅游景观地理 篇2

厦门市中国内地不可多得的“优秀旅游城市”,2004年,该接待国内外游客总人数达到一千六百于万人次,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两百一十亿元人民币;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百分之八点三,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大旅游产业体系和以观光、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体系。

1、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据统计。2010年共接待境内外旅游者3026.09万人次,比增19.85%,旅游总收入383.89亿元,比增16.89%。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62.82万人次,比增19.71%;入境过夜游客112.16万人次,比增18.70%;接待国内游客2863.27万人次,比增19.86%;国内过夜游客1386.33万人次,比增16.08%;旅游创汇10.81亿美元,比增22.23%;国内旅游收入310.35亿元,比增15.69%。厦门旅游业综合实力已占到全省1/4强,旅游经济主要指标均实现超过15%的增长速度。

2.旅游产业体系日益完善

经济实力较强的厦门也拥有相当规模的旅游设施目前已经有67家旅行社,95家旅游饭店,社会旅馆380家,床位22700张,其中星级饭店49家,各地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配备完善,为厦门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条件。

3.对台旅游取得重大突破

测试卷28 《旅游地理》 篇3

1. 有关部门充分考虑了游客不断增长的需求,布达拉宫最高日接待上限由1500人次上升2300人次。布达拉宫将游人控制人数在2300以内,主要原因是( )

A. 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

B. 免费游园,没有经济收入

C. 防止踩踏事故

D. 地区接待能力不足

2. 康定作为“情歌故乡”和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藏房艺术之乡道孚、丹巴美人谷等景区,构成环贡嘎山世界精品旅游区。这些景区中能够为游人提供科学价值的是( )

A. “情歌故乡”B. 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

C. 藏房艺术之乡道孚 D. 丹巴美人谷

图中甲、乙两图分别为庐山和黄山某景观图。完成3~5题。

3. 欣赏两处景观最佳的效果应( )

A. 甲处,宜在适当的位置仰视

B. 乙处,应在视野开阔的至高点俯瞰

C. 两处均宜在适宜的距离内平视

D. 两处均应置身其中观赏

4. 下列有关甲、乙两处地貌景观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处冰川侵蚀作用显著

B. 乙处主要是由风化、侵蚀发育而成

C. 甲处主要由向斜构造发育而成

D. 乙处主要由石灰岩溶蚀而成

5. 庐山因其绝妙的自然风光自古以来便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历史上先后有1500多位名人登庐山,为庐山留下了诗词3.4万余首,摩崖石刻900多处。在自然风景名胜区建人文景观,其布局原则是( )

A. 自然与人文和谐,突出自然特征

B. 自然与人文和谐,突出建筑景观

C. 以人本为中心,发挥想象

D. 突出人文景观,获得历史文化功能

我国文人骚客在游览祖国大好河山过程中留下许多优美的诗词、绝句,恰如其分地吟出了旅游资源的特性和意境。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也都非常重视旅游资源的宣传。据此回答6~7题。

6.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说明( )

①四时都有丰富的美景可观 ②旅游最好游山 ③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 ④自然景观具有季节特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7. 山东威海宣传其重要的旅游胜地刘公岛时,使用的广告语是“刘公岛,不仅仅是个岛”,这句话暗含的该旅游资源的特性是( )

A. 多样性 B. 观赏性和吸引性

C. 可创造性 D. 重复使用性

下图是我国甲、乙两省的主要旅游资源分布图。读图,完成8~9题。

8. 乙省大量游客前往甲省旅游的主要原因是( )

A. 甲省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

B. 甲省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多

C. 甲乙两省旅游资源特点差异明显

D. 乙省到甲省的旅游距离较近

9. 与乙省比,甲省的旅游客源市场有明显差距,主要原因是( )

A. 客源市场的分布范围较小

B. 旅游资源与客源主体的距离较远

C. 旅游资源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较小

D. 政府对旅游业的发展缺乏正确引导

下图示意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某年国内游客流量变化。读图完成10~11题。

10. 该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

A. 新疆 B. 海南 C. 西藏 D. 内蒙古

11. 关于该省级行政区游客流量的变化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A. 因为天气闷热,4~10月份游客偏少

B. 避寒条件好,11月一次年3月份游客最多

C. 台风带来降温,7、8两月游客增多

D. “黄金周”效应,10月份游客增多

12. 读长三角旅游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三角主要城市入境旅游接待量和国内旅游接待量

材料二 下图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旅游城市分布图

材料三 杭州西湖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在以西湖为中心的60平方千米的园林风景区内,分布着主要风景名胜40多处,重点文物古迹30多处。

(1)材料一表中入境旅游接待量和国内旅游接待量增幅最大的城市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_。

(2)从表中可以看出,苏州与杭州相比,差距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地理位置、交通与客源市场等方面,分析苏州与宁波相比所具有的旅游优势。

(4)西湖是杭州最为著名的旅游区(景点),该景区具有很大的旅游价值,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欧洲西部轮廓图和四幅景观图。

材料二 每年暑期,到南欧地中海海滨旅游的北欧、中欧游客络绎不绝,而冬季这里游客较少。每年圣诞节前后,欧洲西部地区的大量游客前往泰国、加勒比海地区旅游。

材料三 欧洲西部地区的旅游业很发达,目前法国的入境游客数量、国际旅游收入分别居世界的第一位和第二位。

(1)将各景观图的数字序号填写在所属城市字母代号后面的空格内。

A ________,B 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试从气候角度分析欧洲西部游客流向发生季节性变化的原因。

旅游景观地理 篇4

关键词:旅游地理,双动两案

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概念在2003年提出, 最初又叫双线两本教学模式, 历经多年的发展、改进和完善, 到2007年才被正式改为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此模式中的双动就是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两案就是教案与学案。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提倡的是两案并重, 强调要有效结合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1]。

一、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 基本环节

1. 编制学案, 基于学案基础上指导学生预习、找准学习目标与方法, 再查阅资料和自学, 找到答案解决问题。

2. 检查学案, 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及问题, 设计有针对性的教案, 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

3. 结合教案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再结合课堂实际, 培养学生思维, 解答学生问题;接着再由学生对课堂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4. 组织学生完成教案里设计的练习, 让学生形成内化整理。

(二) 基本特点

1. 展现“学、教”双主动。在导学的时候教师和学生都以教案与学案为载体, 有机结合教与学, 学生依照学案有效选择并控制学习进度与深度, 教师基于教案展开启发讲解, 充分发挥向导作用, 引导学生有效掌握知识。

2. 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 学案涉及的导学思考题只给出了学习思路与目标, 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和探索, 强化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 充分凸显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和思考时间基本占据一半。

4. 打破传统教学结构, 此教学模式流程为:示案导学、明确目标→利用学案、引导自学→暴露问题、协作解决→全面总结、找出规律→分层练习、促进发展, 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 此教学模式能提供相应资料, 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 有效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 挖掘教材里潜藏的“宝藏”, 进而弥补教材的不足[2]。

二、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实施策略

(一) 学案设计及使用

1. 学案设计。

首先掌握学案设计基本理念, 要紧抓“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这一原则编制学案,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案设计要针对全部学生, 教师应明确自身的服务职能, 学案设计能充分激发双方的创新意识。其次明确学案设计步骤, 认真备课, 落实准备工作→结合实际制定学习目标→科学编排知识体系→精心选择练习题, 进行反馈矫正。再次, 合理编排学案内容, 紧抓“知识线、学法线、能力线”三线, 基于知识线基础上编写教案, 再有机结合三线。最后, 谨遵学案设计原则, 即问题化、层次性、理论结合实际以及方法化[3]。

2. 学案使用。

首先, 明确使用步骤, 即提前发放学案→让学生依照学案自学并反馈问题→落实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教师适时点拨与指导学生→进行练习, 测试学生学习情况→归纳总结→教师再次审阅并优化学案。其次, 遵循学案使用原则, 即及时反馈、活动性、参与性。再次, 优化学案的使用, 一方面积极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优化教学环境、讲解地理趣闻、结合实际列举多种观点、充分利用地理实验等;另一方面确保教学同步, 有效攻克学习中的难点, 即教师要积极疏导学生的思维障碍或是帮助学生创建台阶,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同时还应该将自身思维与学生思维放在同一水平线上,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 这样才能有效帮助学生攻克学习难点。

(二) 教案设计及使用

1. 教案设计。

首先, 遵循设计原则, 即递进性、简洁性、完整性。其次, 明确教案设计内容, 教案设计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教学目标、分析学生情况、注明教学重点与难点、明确教学方法、理清教学过程、总结知识展开训练、教学反馈。

2. 教案使用。

教案的使用应从五个方面进行:一是采取多样化方法与形式,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在课堂上要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采取激励式、探究式、情境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形式, 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和个性化发展;二是设计提问式教学,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解释与应用的基本程序, 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能力, 但提出的问题必须要紧密结合实际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三是采取互动式教学,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与能力, 紧抓“师生多边互动”的核心理念, 充分体现“过程”教学, 让学生逐渐养成创新的习惯, 在地理教学中要尽可能引导学生主动去感知新知识的发展过程, 进而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四是采取开放式教学, 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上允许学生说“不”, 多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和体验知识, 享受知识学习的乐趣与过程, 强化学生的运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五是紧密结合实际, 充分体现人文化教学, 在新知识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其与学习过的旧知识联系起来, 以及与实际生活和生产联系起来,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三、结语

在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的教学中采取双动两案教学模式, 先应明确此模式的基本环节与特点, 在实际应用的时候要紧密结合其环节与特点。此模式的实施策略应从学案的设计与使用和教案的设计与使用两大方面着手, 在设计与使用学案和教案的时候都应遵循相应的原则, 而且在使用学案和教案的时候都要理清步骤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发挥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达到最佳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凯.基于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 2011.

[2]孙超.基于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旅游地理》学案设计[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中国旅游地理 篇5

期末论文

学生姓名:王一茜学号:03709115指导教师:王建梅专业班级:经济管理系

09级 公共事业管理1班

中国喀斯特地貌的独特风光 摘要:

“喀斯特”原是南斯拉夫伊斯的利亚半岛北部与意大利交界处一个石灰岩高原的地名,岩溶地貌发育典型,于是,“喀斯特”一词便用来代表岩溶地貌,这是地下水对可溶性块状石灰岩溶蚀的结果。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地貌类型性多样,为我国的旅游业带来无限生机,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宝贵财富。这些地方既可以进行旅游观光又可以进行科研考察,是旅游观光的明珠,是科学研究的宝库。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分布、类型、著名景观

1.喀斯特地貌在中国的分布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广西境内主要是热带和亚热带喀斯特,贵州、云南、西藏多为高原喀斯特,高山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西藏等高海拔地区。

此外,在中国的华东地区,虽然出露地表的石灰岩面积比较小,但仍然发育有形态各异的喀斯特地貌。在苏北、皖北地区发育着相对高度100-150米左右,顶部浑圆的喀斯特丘陵;江西萍乡-宜春一带出现了具共同基座的短锥状峰丛;浙江天目山及皖南、赣北则为有少量溶洞的喀斯特化山地;喀斯特发育最为强烈的是福建西南部的龙岩、三名地区,不光有类峰林、峰丘、溶斗等还有长达数百米的喀斯特地下河。

2.地表喀斯特类型及相关景点

2.1溶沟和石芽(云南石林)

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过程中不断对岩石溶蚀和侵蚀,从而形成的石质沟槽;石芽指突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其实它是溶沟形成过程中的残余物。云南地区的石林就是发育比较好的形态高大的石芽群,它的形成条件是厚层、质纯、产状平缓、垂直节理稀疏和湿热的气候环境。地表峰林奇布,主要为高大巨型石芽群景观,大部分灰岩山峰分布在河谷两侧,各种形态的石峰似人似物,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石林分布范围甚广,如:路南大、小石林、乃古石林、和莫村石林、石板哨石林、李子营石林、天生桥等20片石林。此外,溶洞景观有:泸西阿庐古洞、奇风洞、玉溪溶洞,建水燕子洞,九乡溶洞,湖有:大叠水、长湖、月湖、仙女湖等。

2.2天坑和竖井

岩溶地面不断凹陷,形成漏斗状的圆形洼地或竖井状的洞,在我国的重庆和四川南部地区分布较为广泛,他形成于陡峭的坡地两侧和洼地、盆地底部,因为流水沿着岩石的裂隙侵蚀强烈,所以天坑或竖井深达几十米到几百米。

2.3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

溶蚀洼地是一种范围广,近似圆形的封闭性岩溶洼地,四周多低山和峰林,底部平坦,雨季易涝,旱季易干。溶蚀谷地是溶蚀洼地进一步扩大或融合而形成的,它受构造影响比较大,面积更为广,底部平坦,常有地表径流,例如广西都安有一溶蚀谷地宽一公里,长十公里。这种喀斯特地形在我国云贵高原分布广泛,当地人称之为“坝”。

2.4干谷

干谷是地表径流消失后岩溶区遗留下来的谷地,它的形成原因是河流的某一段河道水流沿着谷底的竖井或水洞流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这种地表径流转为地下径流的现象叫做伏流。还有一种形成原因即类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的结果。这样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比较常见。

2.5峰林、峰丛、孤峰、天生桥(广西桂林)

广西桂林山水和阳朔风光主要是以石芽、石林、峰林、天生桥等地表喀斯特景观著称于世,并且是山中有洞,“无洞不奇”。以岩洞地貌为主的芦迪岩洞景观,景观内有各种奇态异状的溶洞堆积地貌,形成了“碧莲玉笋”的洞天奇观;七星岩石钟乳构成的地下画廊,真是玲琅满目;武鸣伊岭岩,北流沟漏洞,柳州都乐岩,兴平莲花岩,兴安乳洞,永福百寿岩,宜山白龙洞,凌云水源洞,龙州紫霞洞等也都是著名的溶洞景观区。

2.6地表钙华堆积(黄果树瀑布、黄龙风景区)

这是一类典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瀑布华,钙华堤坝和岩溶泉华。瀑布华指地表瀑布水流速度陡然增大,内力作用减小,水中的二氧化碳外逸,形成瀑布华。我国贵州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就属于这一种。此外,九寨沟钙华滩流属于水下地表堆积地貌,如珍珠滩瀑布;黄龙风景区钙化池、钙化坡、钙化穴等组成世界上最大而且最美的岩溶景观;石柱县新石拱桥为喀斯特天生桥地貌。

2.7地下岩溶

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的地下洞穴,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可以容纳千人以上;形态千奇百怪,溶洞中有许多奇特景观,如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等。小的连一个人都难以通过。溶洞是水的溶蚀作用、流水侵蚀以及重力作用的长期结果。溶洞景观在我国的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区分布较为广泛。

武陵源黄龙洞,冷水江波月洞,鄱阳湖口石钟山景区、彭泽龙宫、瑶琳仙境、善卷洞、张公洞、灵谷洞、通化鸭园溶洞等。

3.结束语

浅析《无边的恐惧》地理景观 篇6

透过恐惧,我们能看到更多世界的真相,我猜这是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吧。看这本书很多遍了,也引发了我很多共鸣,有些恐惧也是我正在经历这的,可是这该怎么写呢?

从小时候谈起吧,小孩子大概都很怕鬼吧,好像每一个小孩子,只要听到鬼来了,都会失声尖叫。老师曾经说过中国人是信奉死人的,但是现在我们的无神论教育我们,那都是怪力乱神。而鬼究竟是什么,这本书的答案是,鬼是死去的人,但在某种感觉上仍然活着。人类之所以怕鬼,其根源是人类对未知的恐惧,鬼是人们对超自然层面的投射,当人们不能感知,或者说当它异于常态的时候,人们就开始恐惧。这是人类的共同感知,世界各地的人对于鬼都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情感——恐惧。

面对这些来自于超自然的恐惧,人们会躲藏到哪里去呢?家就成了避风港,可家也不是绝对安全的地方。除了家,乡村也给人一种静谧的色彩,可是真的是这样么?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乡村的看法,引发了我的思考。

乡村不是我熟悉的场所,我对其的感知也只是停留在书中、画里。从我接受的信息来看,那无疑是宁静、安稳的字眼。当我想起乡村的时候,浮现在我眼前的通常是这样的画面:“炊烟袅袅的午后,出外务农的男人扛着工具从田里回来,庭院的大黄狗看到男主人不停的摇尾巴,这时家里的妻子就把大锅打开,一阵清香的米饭扑鼻而来……”亦或者是这样“大面积黄灿灿的麦田是一个个方块,在夕阳的映衬下,整幅画面变成温暖的金色,像是周杰伦《稻香》MV的画面。几个同学背着书包有说有笑的走在放学的路上,他们并不急于回家,看到路边稻田里有三两农妇在收割,一声招呼便蜂拥而至地去帮忙……”这就是我头脑中典型的乡村画面。从没想过这样的宁静会突然被打破,也许外出务农的男人在回家之前,自己的家会被强盗洗劫,学生在路上会遭遇暴力事件。这些都是我始料未及的,但是作者却赤裸裸的将真相展示在我们面前。还一言中的的指出在我们觉得残忍的杀戮面前乡村人也许是司空见惯的,一贯认为饲养的牲畜就是人类的食物,不会因为这头待宰杀的牲畜陪伴着他度过孤独的童年而放弃屠杀。同样,书中描写了各种乡村的暴力诱发的恐惧,让人看了就像是有刺扎在嗓子里的不舒服、不痛快,当我还在幻想着乡村的美好和谐人情味的时候,一个泼妇坐在地上,边用粗俗的言语大声叫喊着,边拍打着地面,旁边的女人们早就扭在一起打作一团的画面突然闯入你的脑海,让人好不愉快。也许是常年务农生活的艰辛残酷,加上必须宰杀家畜,让这些农民对待痛苦变得有些麻木了吧。

乡村居民是最能体会大自然变化的了,既能感受他的柔情,又能体会其狂野。在我的印象中,乡村多是野花遍布的浪漫,或者是纷繁落叶的诗意。很少会想到冬天会是什么样的。在我的想象中那应该是农闲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一边看着外面银装素裹的世界,一边聊着家常,也许父母会给孩子们讲讲他们年轻时候的事情,孩子们会说说在学校发生的趣事。但这仅仅发生在粮食充足的富饶地区,在书中提到的阿巴拉契亚孤立的小群体则有着完全不相同的境遇。冬天对他们是被围困的状态,是一年中最糟糕的时候,气候恶劣食物短缺,促使得他们必须要躺在家里,因为食物仅仅只能维持躺着不动的温度。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连生存这种最基本的需要都不能满足的时候,别的更高级的需要,比如人生价值的实现等就更谈不上了。这个阶段的人更多的是动物的本能,活下去。弗洛伊德把这种本能叫做生的本能,恐惧死亡就是一种本能,所以人会竭尽所能使得自己活下去,这个时候的法律道德是不奏效的,就像冯小刚导演的《1942》里的场景,人吃人也是有的。

乡村是这样,那么城市会不会要好一些呢?并不是,城市展现了人类最大的雄心,也是贪欲的里程碑。关于火的恐惧充斥在世界各地,现在随着消防设施的完善,对于火的恐惧逐渐减小。但对于没有任何预报的地震,我仍然心有余悸。城市中的高楼林立,使人很难在毫不知情的短短数秒有很到位的逃生方式,仿佛等待救援已经变成地震训练中最重要的环节,这个时候在大自然的面前人一下变得很渺小。曾经去到过汶川,看到那所倒塌的教学楼,现在还埋着不知道多少学生和老师,教学楼的钟一直指着14点28分。我想人类多数的建筑很难抵御这样的天灾吧。从那一刻,对地震的恐惧深深的扣在我心底。

为什么会产生恐惧,大多数时候是因为痛苦的经验,自己的或者别人的。如果明天就身无分文还失业的话,今天大概是没有心情把酒言欢的吧。对于城市居民而言,生活代价太高,每天不得不勤劳的工作。城市中的富人恐惧不再有钱,或者不再更有钱,恐惧穷人会带来麻烦;中产阶级恐惧生活不体面;穷人恐惧各种生存成本。在城市的布局中也体现的到,各阶层分别集中在不同的区域,以此减少不同阶层用地的麻烦。但现代城市规划认为这样更容易激发不同群体的矛盾,于是出现了新的规划,在高档住宅小区周围出现些许低级住宅。但是城市中那些漂亮的地标建筑却从来不会像穷人开启。《蜗居》中海藻问她姐姐为什么不回家,而要来上海。她姐姐说因为上海有明珠塔有歌剧院,有伊势丹。可是当他们在上海耗尽自己的青春的时候才发现,明珠塔、歌剧院一次都没去过,那些是都给有钱人的,而这些在外地打工的普通大学生,最后也只是为了茶米油盐耗尽所有青春和全部的理想。为了在大城市,买一套房子,在那落户变成当地人,他们失去了一个活泼的妹妹。为什么中国房价一直那么高,为什么还有很多人一直拼命要买房?因为恐惧,怕漂泊无依,怕流落街头。仿佛没有房子就没有了根。对于生活在城市的人来说,一砖片瓦带来的极大的安全感,很难被其他物质代替。

说了这么多,好像都是没钱惹的祸。看似是这么简单的道理,好像随着经济的发展都会得到缓解,可究竟是这样么?当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候,人们又开始恐惧:比如发展不平衡、可持续利用、人地协调等等。人类的社会从形成起就一直充斥着恐惧……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自己身边的恐惧感,尝试去寻找原因。认识恐惧并不是为了战胜它,而是为了看到更多世界的真相,更好的认识自己。

参考文献:

①《无边的恐惧》,段义孚,2011年1月,第五章对自然的恐惧

旅游景观地理 篇7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地理教学,景观图片

地理教学中,地图教学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地图能够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具象化,同时也能使具象的知识符号化。地图的呈现方式有很多种,其中地理景观图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类型。在多媒体日益发展的今天,能够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呈现适当的地理景观图片,既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也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让课堂更生动,让学生能在方寸课堂感受景观差异,认识祖国的大好河山,产生爱国情怀。

什么是地理景观图片呢?地理景观是指四周为天然界线所围绕的、性质上与其他区域有区别的地球表面的区域。每一区域是各种物体和现象完整的、相互制约的总体,并与景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地球表面的地理景观丰富多样,既有山地、平原、河流、湖泊、海洋、森林、草原等自然景观,也有农田、工厂、矿山、道路、建筑、民俗等人文景观。地理景观图片就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一种真实反映。

下面是高中地理必修一课堂中运用到地理景观图片的一些例子。

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中,关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其中一个知识点为“日常生活中利用的太阳能”。教师可以实时展示下面两幅图片(图1《太阳能热水器》、图2《路灯使用的太阳能》),学生会发现原来地理离生活特别近,生活中处处都有地理知识,这样也提升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程度。

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中关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教师可实时展示极光图片(图3)。由于我们处于中低纬度地区,很少有学生有机会到高纬度地区看到美丽的极光,极光图的呈现,也让学生对自己从未涉足的世界产生好奇,激发学生探索世界的兴趣。

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内部圈层结构》,需要学生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有一定的认识,那么呈现图4,就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地球内部软流层的存在,并且为大自然的美丽所震撼,也让学生对地球的内部构造产生了探索的兴趣。

2010年6月,一个由科学家和探险者组成的团队走近非洲尼拉贡戈火山口深处沸腾的熔岩湖畔。团队成员受1960年的纪录片The Devil's Blast的影响,从小就梦想在这个世界最大的熔岩湖畔散步。摄影师奥利维尔·格林勒华特在距湖区一米处为我们拍下了熔岩物质独特的景象。

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在引入这节新课时,可以介绍近期刚发生的事情:

2015年11月6日,北京迎来了初雪,南京却“任性”地又过了一次夏天。“应景”的是,南京大学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消息称“你在北京的寒夜里大雪纷飞,我在南京的艳阳里四季如春”,并@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很快便引发了一场多个名校官微关于热曲《南山南》歌词的改编大接龙。

下面是同一天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景观图(图5),通过其中两幅图的对比,学生首先能感受到的就是我国南北方的天气差异,进而分析出冷锋是由我国北方向南方不断推进的,这也是学生身边能够亲身体验的例子。该图片的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同感性,有效地增强了教学效果。

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教师可向学生介绍近百年来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即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如过多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毁林开荒。而我国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人口大国,私家车的平民化,使得我国人均耗能量大大增加。通过图6《国庆长假第一天南京高速公路状况图》,让学生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并且很多学生也亲身经历过这样的情况,课堂代入感非常强,增强了学生对人们日常生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的感知。同时展示《全球变暖之后的北极熊》(图7),从而引起学生深思:地球不仅属于人类,也属于其他物种。我们平时出行是不是可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既减少拥堵情况,也减少能源消耗?让学生逐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师可实时展示图8,通过我国新版人民币5元(泰山图)、10元(长江三峡夔门图)和20元(桂林山水图)及其真实景观图的对比,让学生增强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提升了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原来地理与生活离得这么近。

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讲解褶皱山部分的“背斜、向斜以及背斜山、向斜山”时,教师可实时展示图9,四川的五色山、北京十渡风景区背斜山、某地向斜山的地理景观图既美丽又生动,很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

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师可展示图10,通过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尼亚加拉瀑布来说明溯源侵蚀。

尼亚加拉瀑布及由它冲出来的尼亚加拉峡谷的形成有着特殊的地质条件,尼亚加拉瀑布所在地的表层岩石抗侵蚀能力极强,但这层岩石之下却是脆弱的页岩和沙质岩层,瀑布的常年冲蚀,使得石灰岩崖壁不断坍塌,致使尼亚加拉瀑布逐步向上游方向后退。据1842~1927年观测记录,平均每年后退1.02米,落差也在逐渐减小,照此下去,再过5万年左右,瀑布将完全消失。为了挽救尼亚加拉瀑布,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加两国政府耗费巨资采取了控制水流、用混凝土加固崖壁等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瀑布后退速度控制在每年3厘米以内。

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师可展示图11,通过陕西靖边毛乌素沙地图片和南京石象路图片,让学生感受我国东西差异。

地理景观图片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合理、适当地在课堂中展示地理景观图片,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也能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皆学问。在目前多媒体应用日益广泛的今天,地理教师必须重视这一教学手段,这也有利于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作为地理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用好新教材,要让学生真正学习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培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公民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于庆文.景观图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池州学院学报,2012(3).

[2]孟郑林.充分体现高中地理教学中景观图的有效运用[J].文理导航,2013(3).

[3]刘晓萍.地理景观图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成才之路,2015(22).

[4]单琳娜.“身临其境”的地理教学方法[J].科技信息,2010(11).

[5]燕国军.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J].吉林教育,2015(1-2).

旅游景观地理 篇8

1 旅游空间是城市旅游活动地理投影

1.1 城市旅游空间属性解读

城市中, 旅游空间的结构布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旅游资源的分布。旅游景点是相对封闭, 具有一定“排他性”, 较少与城市居民共享的“点”, 是最基础的旅游空间单元。如果城市的旅游资源较分散, 可以形成不同的旅游观光线路;分布比较集中的资源, 则会组合形成旅游中心地。另外, 城市还有大量具有公共功能的空间, 例如城市广场、会展场馆、游憩商业区, 以及将旅游者视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设施如酒店、各式餐馆。这些空间既具有一定旅游功能外, 又是城市活动发生的重要空间, 承担着多种城市功能, 是城市空间中独具特色而又极为重要的部分。由此可见, 城市是旅游活动的空间载体, 旅游活动作用于城市这个特定地域范围, 形成点、线、面等空间结构要素, 并由此构成了城市旅游空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职能的更加多元化, 城市空间结构还面临着一个重新整合的过程, 旅游空间也会随之不断变化和发展。

1.2 城市空间与旅游吸引力关系

柯林·罗 (Colin Rowe) 提出过“拼贴城市”的理论, 主张城市形态应该像一幅拼贴起来的画卷, 多元的城市形态经过不断的融合, 最终形成富有强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城市空间。在城市开展旅游活动的背景下, 城市中的道路、节点、边界、区域、标志等因素往往通过内涵丰富的秩序构成独特的景观, 影响着人们的视觉感受与主观感受, 对旅游者形成巨大的吸引力。例如, 城市中的道路既是旅游者进入城市和在城市中游览的主要观赏路线, 也是景观之间联系的视觉通道, 可以使游客在道路中移动的同时获得对城市的感知。城市区域之间的一些空间过渡性区域 (如城市广场、滨水地带等) 往往能形成视觉上的敏感地带, 让游客产生地域差异的心理感觉。比如, 上海的黄浦江把外滩和陆家嘴一分为二, 两岸差异巨大的景观环境往往给到此游览的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 旅游出入通道如车站、码头和机场等场所则起到城市的“迎宾”作用, 使游客产生产生对城市的第一直接印象, 成为城市景观重要构成部分。由此可见, 完整清晰、辨识性强的空间虽然并不是城市特色的唯一指标, 却都是城市个性的重要表现因素, 这些空间的个性塑造不仅有利于旅游者辨认陌生的环境, 还能使旅游者与城市环境建立和谐关系, 进而产生认同感。

2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困境

2.1 空间开放性不足

城市是以整体形象呈现给旅游者的, 而非局部形象。但是, 从空间表现来看, 许多城市的旅游活动空间只局限在城市部分区域, 甚至只是在城市中心区。这样的后果一是限制了旅游产品的创新和发展, 影响城市旅游资源的未来分布格局;二是在旅游旺季和大型旅游节庆活动举行时, 这些首位度高的景区和核心旅游资源可能会引来大量游客在短时间内聚集, 导致当地旅游环境受到冲击, 给游憩区、城市交通和基础设施带来极大压力, 甚至引发各类安全问题。

2.2 空间个性缺失

建筑史学家吉迪翁 (S.Giedion) 认为:“只有城市的形态才能确实地表现出一个时代的建筑成就以及在那个时期人们组织自己生活能力所达到的水平。”城市的空间形态是城市精神和时代特征的一种反映, 它影响着城市的个性, 并为市民和旅游者所体验和记忆。但是, 在我国的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 各地城市间相似的产业结构和自给自足的城市发展功能使城市趋同现象越来越明显, 形成了“千城一面”的城市建筑形态和空间格局规划, 导致城市空间特有的审美价值和旅游价值趋于淡化和消失。

2.3 空间肌理受损

随着国内土地经济的推动, 城市建设活动在达到顶峰的同时, 城市空间肌理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民居院落被拆毁, 旧城斜街和巷道网络被瓦解, 传统的空间尺度荡然无存;公共空间被侵占, 城市天际轮廓线遭到破坏, 而展示性、纪念性的形象工程占据了城市的主要空间, 以至于“一眼望去, 难以分辨它们是历史的记载, 还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城市化装舞会”[3], 最终使游客对城市的意象逐渐走向了衰微。

3 空间整合策略

3.1 城市旅游空间更新

城市旅游吸引力的打造是以城市整体形象的建设为基础的。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开放性的不断增强, 城市的形象已经由平面的展示向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展示转变。另外, 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表明, 体验经济将逐步在旅游产业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旅游者越来越关注目的地城市与自己的密切程度, 关注原生态的城市生活, 开始与都市居民共享更多城市空间。在此背景下, 城市旅游空间实际上不再是一个有边界的领域, 而是更广域空间的组成部分, 这也就意味着可以在原有社会空间资源的基础上增加旅游功能, 将城市社会区域转化为新的旅游空间。例如, 杭州市曾推出将城市社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方案, 将具有特色的学校、社区、派出所、家庭、医院等100多个区域列为社会资源国际旅游访问点。在原有功能不变, 各项工作基本不被干扰的前提下, 围绕重点满足国际旅游观光功能的要求, 对参观设施进行适当整修, 作为可供接待游客的国际旅游产品。此项整合工程使城市的各个地域、各个领域都成为了满足海内外游客旅游文化交流需求的窗口, 增加了海外游客的兴趣和对旅游目的地真实状况的了解。

3.2 旅游空间的挖掘

旅游作为现代化城市的职能之一, 其空间结构的演变必然受到城市发展的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产业结构的调整, 交通运输网的发展, 城市中的各种经济文化要素在不同层次上迅速变化, 并越来越集聚于那些富有个性和特色的地区, 而其中集中度较高的地区就成为旅游资源要素[1]。这种变化为都市旅游拓展新的旅游空间创造了条件, 并在此背景下产生新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以城市的地下空间为例, 城市现代化功能要求不断提高后, 地面空间资源渐趋饱和, 出现人口密集、交通拥挤、土地成本畸高等问题, 使地下空间的开拓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研究表明, 当地下空间在室内环境优化到地面空间的程度时, 地下与地面的空间感受将趋于一致, 人们也将同等利用, 如果能创造出其独具魅力的空间形式, 将创造良好的空间“图式”心理, 创造出良好的场所感和认同感[6]。进而拓展旅游资源的立体式发展。

3.3 旅游空间的拓展

在旅游规划工作中, 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城市旅游产品来有效地引导旅游流, 可以达到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整合, 从而提升城市的整体旅游价值。以城市边缘区为例, 它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一种独特地域实体, 是城市自身功能调整的空间表现, 它与城市在空间上相邻, 既保留着城市发展演变中形成的地域文化特色, 又具有与城市不同的生态系统, 能给消费者带来不同的旅游体验, 对游客形成的吸引力是复合性的。另外, 城市边缘区还能在旅游旺季对市区客流进行分流, 调节旅游容量。1972年, 以美国教授盖恩为代表的一些旅游学家就已经将城市郊区旅游带纳入城市旅游地域系统中。近年来, 国内各大城市在城市边缘区陆续建设了现代都市农业及各类公益性公共设施、娱乐设施, 为旅游发展提供了设施保障和新的吸引物, 使城市边缘区成为都市旅游补充和延伸的理想空间。

3.4 旅游空间的升华

城市空间结构的增长和变化虽然是其自在发展的结果, 但是也必然要受到人为因素的作用, 可以通过有目的的主动干预的方式去引导和控制城市空间的演变。旅游空间的优化就是指将旅游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有机构成, 将旅游规划融入城市规划中, 建立结构合理的旅游空间体系。例如, 在城市地域范围内, 一般都分布有多个有特定的风格和功能的旅游区域, 在规划中应确定旅游优先发展区域, 对不同旅游功能的区域进行组合, 合理布局旅游设施和接待设施, 满足不同类型的旅游者的多样性旅游需求与旅游期望。旅游空间的优化同时还意味着在城市规划中, 在实现城市功能的基础上, 要考虑旅游者的旅游体验需求。这包括对城市的道路、节点、标志物进行空间塑造, 创造出清晰、独特有特色的旅游空间。也包括建立科学人性化的空间利用途径, 例如, 通过建设针对特殊人群的无障碍旅游空间和科学合理的城市旅游解说系统等方式, 使游客能通过充满人性关怀的方式来解读城市的内涵和魅力。

4 结语

城市旅游的空间结构是旅游系统中, 各个要素在城市中的空间关系的体现。合理的旅游空间结构需要城市空间的支撑, 也对城市其他空间带来很大影响。对城市旅游空间的构建, 应该在考虑市民和旅游者的需求和认同的前提下, 将空间整理融入城市建设者和区域规划者的规划理念中, 通过对区位的开拓与优化, 实现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分析及其发展透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5.

[2]刘昆.空间生产机制下城市景观的拼贴[J].人文地理, 2015 (1) .

[3]沈益人.城市特色与城市意象[J].城市问题, 2004 (3) .

[4]叶圣涛.城市游憩空间的政府管理机构整合方案探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3) .

[5]李孝聪.中国城市的历史空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浅析旅游地理课程的改革创新 篇9

关键词:旅游地理,课程,改革,创新

旅游地理是研究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旅游事业的发展是旅游地理产生的背景, 同时该学科的发展也为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服务。该学科需要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三者之间相互的关系, 并且有针对性研究旅游资源、环境、产品、市场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一、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1、课程教学创新是地理教学的客观要求

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 对旅游相关的地理背景的研究和学习, 不仅是人文素质的需求, 而且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目前, 高校对于旅游地理这门学科的学习, 更多的是集中在理论授课。虽然学生对旅游地理课程兴趣较高, 但对通过课程学习后, 对其学习成效却不甚明显。很多同学认为该课程中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在初、高中阶段都已经学习, 课程的理论性较强, 具体的应用性不明显。如何通过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 来进行创新性的教学课程设置, 是目前旅游地理课程急需解决的问题。

2、课程教学创新是必然的趋势和要求

旅游地理课程教学需要培养学生以下几种创新思维的能力:首先是培养整体性思维, 也就是运用综合分析方法, 对地理环境所涉及的各要素进行多角度, 多层次地分析和评价, 并获得旅游发展所需的结论;第二, 培养联系性思维, 地理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因此, 要通过知识联系, 建立思维线索来分析地理现象和原理;第三, 培养发展性思维, 地理事物的分布和现象的形成, 往往时间和空间跨度大, 这就要求结合历史发展过程和空间变化特点来分析问题。对旅游地理课程教学进行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的需要, 也是必然的趋势和要求。

二、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创新的措施

1、树立课程教学创新的指导思想

课程教学创新的指导思想是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 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精神, 以启蒙学生的创新意识,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旅游地理的学习, 不仅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充, 更重要的是, 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对开阔学生思路,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都有很大帮助。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在旅游地理的教学中, 我们根据教育学中关于教育方法的一般原理, 结合我国旅游地理的课程特点, 在启发式教学总的原则下, 灵活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对比分析法、图示教学法、关联式方法和实地考察法。

3、合理规划和设计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改革与课程改革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旅游地理的教学目标, 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以综合性为基础, 以应用性为目的, 遵循理论实践相结合。因而, 旅游地理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既要有理论知识, 又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 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构建旅游地理教学的创新体系

教学体系的构建既可以体现出高校学科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 同时也能体现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基本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的变化, 要求高校在学科教学中对教学观念, 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

1、互动教学是创新性教学的基础

旅游地理的互动教学是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点, 精心设计课堂的活动主题, 开展互动式地理课堂教学。互动式的旅游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可以班级、小组或者个人为单位, 还可以采用提问、小组讨论形式, 或者观察、调查、野外考察等活动形式。在互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作为顾问和设计者, 应该更多的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多为学生营造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去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2、开展实践性教学加深对专业的理解

由于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 行业的知识也是更新的非常迅速, 只有开展实践性的教学, 才能让学生学有所用。在旅游地理教学过程中, 可以组织学生到邻近的旅游景点进行实地的考察,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旅游资源的现实性, 同时可以让学生针对考察进行景区的规划、利用, 同时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 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旅游地理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在旅游地理实践教学中, 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改变学习方式来激发学习的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 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例如, 让学生针对某一地区的旅游资源来进行定量的评价, 包括资源的划分, 评价因子的确定等, 从而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旅游地理课堂教学中, 需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小组合作形式来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 促使学生在课题组内的合作以及与课题组外的合作, 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因而, 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 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也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文慧.新课程地理教学模式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25) .

[2]何勇.中国旅游地理创新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34) .

[3]舒惠芳.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 2004 (21) .

关于旅游地理的几个问题 篇10

一、旅游地理的科学范畴

旅游地理包括研究对象、内容、目标、任务以及方法等,是一个非常广泛的定义,而旅游地理学,作为休闲活动研究,有人把其称之为旅游地理学、也有人把其称之为娱乐地理学,而娱乐的范围比较广义,其是指由时间所决定的一切从属活动,包括运动、游戏、以及旅游休闲。在我国休闲活动的研究中,还仅限于对旅游的研究,对于短途游乐等相关问题,却研究较少,因此从长远的发展角度分析,所有的休闲娱乐活动都是应该进行研究的,这不仅是因为旅游是现代经济发展中衍生的一种产物,同时它也是一种深远的文化,因此,旅游地理既属于经济学地理也是一种文化地理,对此笔者认为,我国的旅游地理研究,应在定性描述的基础上,注重数学统计与电子技术的配合,进而建立出我国的旅游地理研究模型,才能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的旅游地理研究水平。

二、旅游资源和旅游地评价

关于旅游资源,很多人把其定义为旅游吸引物,对此笔者却有不同的看法,首先旅游资源和旅游吸引物二者各有其内涵,是不可以混为一谈的,这么说的观点有三点,第一资源是一种有用性观念,所有不能促进旅游客流形成的概念因素,都不能称之为旅游资源。第二资源对客流的产生是一种比较稳定且长远的作用,因此不能是变化波动不定的[2]。第三旅游资源可以是自然景观也可以历史遗迹,在或者是人工化的娱乐产物,但对于游客而言,其一定是具备某种吸引力的。而旅游吸引物却是指所有吸引游客的因素之和,不仅涵盖了旅游资源,也是服务以及设施的一种总称,因此只有明确旅游资源的涵义,才能有方向的形成旅游开发目的。而对于旅游地评价,可以将其分为评价目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内容,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中评价目的是对旅游资源质量的一种判断,也是对现行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的定位,通过评价目的,可以拟定未来旅游资源结构的主次关系,以及有针对性的制定开发计划,使旅游地性质更加明确。而对于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评级方法,分为主观评价可客观评价两种形式,其中主观评价,是指由个人观察进行的印象评价,这种形式比较局限,因此影响意义并不大。而客观评价,又分为供给评价和需求评价,其是根据实际旅游资源情况以及游客需求所进行的评价内容,这无疑对旅游资源以及旅游地规划更具有指导性。最后评价内容,是建立在现有旅游资源及旅游地建设情况,所阐释的评价内容,其中包括旅游密度、旅游容量、节律性以及开发序位等等。

三、旅游流的地理研究

旅游流即旅游客流,其是指从自身的常居地出发,到旅游地点观光,从游客群体角度所形成的一种研究现象[3]。在对旅游流进行研究时,必须要进行大量的数据统计和资料调查,通常情况下,可以将这一项研究分为四个方面,旅游者、旅游节点、旅游通道、旅游方式。大体研究流程如下,第一、确定旅游流的初始地、目的地和强度方向,第二、确定旅游流强度和方向之间的关系,第三、确定旅游流空间分布集中点,第四、规划旅游路线极其空间格局,第五、统计客流人口特征,第六、调查旅游者对旅游地以及环境的感知程度。通过对旅游流得研究可以发现,世界上最优越的旅游资源在中欧地区以及地中海沿岸,由于这里具有明媚的阳光和柔软的沙滩,并且融合了加勒比海岛的热带风光之美,在其优越的自然条件之下,使其旅游事业经久不衰。其次发现旅游流具有距离衰减的规律现象,从地理学角度分析,事物之间会由于距离感而形成逐渐衰退的形式,而这也是致使我国旅游客流国际旅游远程客流强度小于短程客流强度的主要原因。此外宗教、考古、大型体育赛事对旅游客流量也具有明显影响。

四、游客吸引中心地体系及其实践意义

区位论在人文地理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由于各种人文地理事物是一个空间组织问题,因此可以将这个空间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广域角度空间格局选择、聚集单元区位选择、组成聚集单元基本要素选择[4]。而旅游地理作为一个空间作用体系,其是由旅游客源、旅游通道和旅游地三种因素构成,因此旅游区位的确定,就可以分为广域角度旅游客源、旅游通道与旅游地之间的空间组织、以旅游地为核心的旅游交通区位选择、旅游景点和旅馆等内部场所因素选择。而最后一个层次则是地理学家与工程建筑学家共同对空间布置形成的,因此旅游区位的选择,不只是旅游地理学者需要研究的问题,也是建筑工程设计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关于旅游区位的研究,前人已经作出了一定的总结,这其中以罗马大学教授马里奥德所提出的观点最为著名,其提出旅游吸引中心地理论,在这项理论中指出,对于旅游爱好者而言,旅游区位就是艺术、风俗、自然条件、人为娱乐有机结合的一个地方,其可以分为自然吸引力和派生吸引力两种,在这项理论中会发现,游客吸引中心地体系,是一个空间的平衡系统,其可以更好的为游客提供理想状态的需求,因此对于我国旅游地理发展而言,应该发展更多的游客吸引中心,才能促进我国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

五、总结

综上所述,旅游地理是一个复杂的研究问题,所涉及到的方向有很多,而在现实的旅游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只有通过旅游地理的研究,才能对我国的旅游资源开发,做出更好的规划。

参考文献

[1]刘敏,武娟.旅游环境容量的理论研究进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

[2]刘敏,李宏,武娟.浅议旅游环境容量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11).

[3]刘慧媛.对湿地旅游资源的探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1).

地理景观图的解题攻略 篇11

近年来,高考试题中的图像形式日趋多样,景观图已成为呈现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与传统图形相比,景观图能直接反映某种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特征,使人身临其境,不但加强了直观效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字语言描述的不足。地理景观是环境的一面镜子,提供的信息量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不仅有利于考查图像判读与信息的提取能力、地理空间的想象能力、地理思维能力、景观欣赏与审美能力,还能考查对基本概念、自然原理和自然规律的理解、推导、综合分析及判断能力。

常见的景观图有自然带景观图、名山古迹素描图或图片、断层和火山喷发、典型地质现象的景观图、人类生产、生活场景、环境问题图片等。高考试题情境设置时,常通过地质地貌景观考查岩石的成因类型、内外力作用;通过水文景观考查瀑布的成因、河流水文特征;通过生物景观考查自然带或气候特征;通过人文景观考查人类活动、人类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由于景观图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命题取材广泛,便于考查学生的能力,也能很好地体现学科特色,加之情境来源于现实生活,信息呈现形式新颖。此类试题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二、解题策略

1. 解题思路。

步骤1:理解命题意图、明确试题要求;

步骤2:解读图示景观、获取有效信息;

步骤3:调动相关知识、综合分析作答。

2. 判读要领。

(1)准确判读景观图表示何种地理因素或要说明哪种地理现象即描述图名。

(2)细心观察景观图中各地理因素的特征和相互关系即图中信息的地理意义。

(3)根据景观图中信息,提取与设问相关的部分,联系有关知识作答。

3. 典例分析。

(1)自然景观图。

【例1】(2013·福建)图1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1~2题。

1. 该沙丘位于

A. 冲积扇 B. 洪积平原 C. 三角洲 D. 河漫滩

2. 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思路点拨:本题组利用“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的图文资料创设问题情境,情境中景观图源于现实生活,为雅鲁藏布江北岸,近雅鲁藏布大峡谷处的一著名景点——“佛掌沙丘”,要求考生根据图示沙丘形态特征及其所在地理环境,判断图示沙丘的分布地区及其形成原因,考查了考生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与迁移能力。

第1题,河流地貌的发育,涉及冲积扇、洪积平原、三角洲、河漫滩四个名词,调动储备知识:冲积扇和洪积平原一般是在河流出山口处水流减缓,泥沙在山前淤积而成;三角洲一般是在河口附近河道变宽,水流变缓,泥沙淤积而成;河漫滩平原一般在河流中下游地区,在凸岸堆积,河床宽广。题图中信息给出宽阔的河面,河岸附近的高山,“爬升沙丘”位于两者之间的宽谷,再加上本段河流为河段中游,这些地理环境特征与河漫滩所形成的地理环境相符合。

第2题,情境中提供信息给出该沙丘为“爬升沙丘”。根据生活认知对关键词“爬升”的理解:沙丘前行方向应与外力作用的方向相一致,其总体方向应向上(即高处)。结合图示沙丘的形态,可得出本题选C。

答案:1.D 2.C

(2)人文景观图。

【例2】(2015·江苏)图2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繁华的城市风貌。读图回答1~2题。

1. 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是

A. 文化底蕴深厚 B. 商业繁荣发达

C. 人口高度集聚 D. 水陆交通便利

2. 东京的城市功能主要以

A. 行政功能为主 B. 军事功能为主

C. 文化功能为主 D. 经济功能为主

思路点拨:本题组借助于《清明上河图》,真实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水陆交通便捷、人员与货物川流不息的繁华景象。试题要求考生能够从图文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城市形成的区位条件和城市职能,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

第1题,读图可以看出东京城(今开封市)地处平原,汴河从城市穿过,城市内部陆路发达,且与外界相连,水陆交通十分便利,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第2题,东京是南北朝和北宋时期的都城,因而其城市功能主要以行政功能为主。

答案:1.D 2.A

三、综合训练

杭州西湖龙井茶基地一级保护区内的梅家坞部分龙井茶园里,安装了一批大功率的“防霜冻茶园风扇”,这种防冻风扇安装在6米多高的铁杆顶上,当风扇探头检测到茶园内茶丛顶部的空气层温度低于结霜临界温度4℃时,就会自动启动风扇,将高空相对较暖的空气吹向茶丛,达到防止霜害的目的。读图3,回答1~2题。

1. 当防冻风扇自动启动时,杭州西湖龙井茶基地

A. 距离地面6~10米存在逆温层

B. 近地面气温比防冻风扇处气温高

C. 近地面大气对流运动显著

D. 夜间为阴天,地面冷却弱

2. 除防冻风扇外,下列方法对茶园防御霜冻可行的是

①熏烟法 ②覆盖法 ③喷水除霜 ④茶园排水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读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图4)及植物景观照片(图5),完成3~5题。

3. 照片显示的植物常见于

A、① B、② C、③ D、④

4. 该植物的生长环境

A. 少雨,根系发达是为了储存大量水

B. 多雨,且土壤的矿物质含量较丰富

C. 多雨,但土壤中的矿物成分较少

D. 雨量的季节变化较大,土壤肥沃

5. 与③自然景观类型一致的地区是

A. 山东丘陵 B. 江南丘陵 C. 德干高原 D. 巴西高原

“岱崮地貌”(如图6)是山东沂蒙山区特有的一种地貌景观,过去在地貌学上称之为“方山”,该山岩石中普遍含有三叶虫化石,图7为其地形等高线图。据此回答6~8题。

6. 该山区的岩石主要是

A. 花岗岩 B. 石灰岩

C. 大理岩 D. 玄武岩

7. 岱崮地貌的地貌形态最为准确的描述是

A. 顶平,身陡,麓缓

B. 丘谷相间,连绵起伏

C. 顶部平坦,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下坡度由陡到缓

D. 四周高,中间低

8. 结合景观图判断“岱崮地貌”形成的地质过程

A. 沉积→岩层的断裂作用

B. 岩浆沿地壳缝隙喷出地表

C. 沉积→抬升→外力侵蚀

D. 沉积→固结成岩→变质作用

图8、图9为我国某地区聚落分布景观图。该地的地理位置大致位于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读下列两幅图,完成第9~11题。

9. 图8、图9所表示的聚落分布特点,分别是

A. 图8——位于河流干支流的交汇地带;图9——依山而建,大致沿等高线延伸

B. 图8——位于港口附近;图9——位于林区的边缘

C. 图8——位于交通线附近并沿交通线延伸;图9——依山而建,垂直于等高线延伸

D. 图8——位于河流两岸;图9——位于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

10. 左右两图所示聚落,自然灾害危害较大的分别是

A. 图8——干旱 图9——洪水

B. 图8——洪涝 图9——滑坡

C. 图8——泥石流 图9——地震

D. 图8——地震 图9——干旱

11. 图9所示民居建筑多呈现为吊脚、架空的形态,比较适应当地

A. 湿度大、夏季多台风雨的气候特点

B. 雨季持续时间长,多大风暴雨天气的气候特点

C. 湿度小、多风沙天气的气候特点

D. 湿度大、多雨,夏季特别闷热潮湿的气候特点

图10、图11为我国两地农业景观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增加,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图10、图11农业景观的界限出现了变化,其变化方向分别是

A. 向西北 B. 向东南 C. 向东北 D. 向西南

13. 由于甲、乙农业景观界线的实际变化带来的突出环境问题是

A. 土地盐碱化 B. 土地荒漠化

C. 水土流失 D. 地下水污染

14. 读长江流域部分地区景观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说出甲河段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并阐述该大坝建成后所发挥的作用。

(2)说出乙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乙地发展该农业的区位条件。

(3)描述丙地传统民居景观特征,并从地理学角度分析说明形成该特征的主要原因。

1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城市景观图

材料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汽车的拥有量日渐增多,交通问题日益突出。

(1)根据材料一解释说明城市景观对大城市气候可能造成的影响。

(2)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二中漫画“不堪重负”、“新版植树造林”。简要阐述我国在治理城市交通问题上的有效措施。

参考答案

1. A 根据材料可知,风扇探头检测到茶园内茶丛顶部的空气层温度低于结霜临界温度4℃时,就会自动启动风扇,将高空相对较暖的空气吹向茶丛,这说明距离地面6~10米存在逆温层。

2. B 熏烟法可以增强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和大气逆辐射能力;覆盖法可以减少大气与地面的热量散失;喷水除霜可以减轻霜冻危害;茶园排水法会降低土壤温度。

3. A 图中植物茂盛,根系发达,其生长环境高温多雨,应分布在低纬度低海拔的热带雨林区,对应的自然带为① 。

4. C 热带雨林区高温多雨,生物新陈代谢快,营养成分主要贮存在生物体内,土壤比较贫瘠。

5. A ③自然景观水平方向分布纬度为35oN~60oN,应为山东丘陵。

6. B 山岩石中普遍含有三叶虫化石,可判断岩石为石灰岩(沉积岩)。

7. C 由“岱崮地貌”的等高线图可看出,地貌形态是顶部平坦,周围陡峭。

8. C 山东地区岱崮地貌,其演化过程是喜马拉雅运动抬升地壳,上部石灰岩主要遭受化学风化作用,下部山坡主要由于风化剥蚀,水土大量流失,崮顶灰岩的崩塌、坠落,最后形成现在的岱崮地貌。

9. A 由图可知,图8中聚落分布于河流干支流的交汇地带;图9聚落分布依山而建且大致位于同一高度,沿等高线分布。

10. B 图8水系发达易发洪涝灾害;图9聚落位于山坡,易发滑坡灾害。

11. D 该地建筑为吊脚、架空的形态起到通风排水的作用,可推断当地环境闷热潮湿。

12. A 图10所示农业生产活动为耕作农业,图11为畜牧业。两者界限为农耕区与畜牧区的界限。随人口增加,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活动加剧导致该线向西北移动。

13. B 该处生态薄弱性,畜牧区转变为农耕区导致土地荒漠化。

14.(1)洪涝 作用:防洪、水力发电、改善航道条件、灌溉、养殖、旅游等。

(2)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 区位条件: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期;平原地区,地势低平;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河湖密布,水源充足。

(3) 特征:沿河分布(小桥流水人家),屋顶坡度大。 原因:降水丰富,降水强度大;河网密布,以河运为主。

15.(1)①气温升高(城市热岛效应)②降水增加 ③湿度降低 ④日照因云量增多而降低 ⑤风速降低(风速在高大建筑物之间会增大)。

(2)措施:合理进行城市交通路网规划;加强城市交通管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进行城市绿化建设;发展清洁能源技术等。

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的初步研究 篇12

1 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组成

1.1 旅游信息系统

近些年随着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 旅游地图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这就为旅游信息系统的开发提出了一些要求[1]。其中旅游信息系统又称为TGIS系统, 主要具有以下3点优势, 首先TGIS系统没有图幅限制, 传统地图由于是纸质材料构成, 因此图幅范围有限, 而TGIS系统是一款电子软件, 具有无图幅漫游、缩放显示等功能, 因此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其次现势性较好, TGIS系统可以将获取的信息在数据库中进行更新, 始终为游客呈现最新的信息状态, 保持数据的现势性。最后TGIS系统表现形式多样化, TGIS系统具有图片、文字、影音等多种表现形式, 使用户在获取TGIS信息时获得更多的娱乐感受, 展现现代科技的丰富性。同时TGIS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与软件模块构成的, 其中包括数据采集、更新子系统、应用子系统、输出子系统、查询子系统、旅游地理数据系统和模型库存管理系统多个板块构成, 使其具有较为强大的功能。

1.2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为GIS系统, 是通过对地理空间的数据采集, 进行数据输入、编辑、查询, 通过空间数据分析方法, 整合地理动态信息, 是为地理研究以及决策服务所建立的一项计算机网络技术[2]。其中GIS系统可以分为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两个部分, 中计算机是GIS系统的主机, 也是其硬件系统的核心组成, 其主要功能是通过主机显示器的数学处理, 在页面进行显示, 其硬件设备包括数字扫描仪、全站仪、绘图仪、打印机及高频显示器等。而这些网络设备的确定都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机构体系制定的。而GIS软件系统相比之下则更为复杂一些, 其可以分为4个系统组成, 第一数据输入子系统, 在调查中显示, GIS的主要费用都来自于数据统计, 因此对于GIS系统来说, 数据就是系统的灵魂。其中GIS系统的数据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文字数据, 可以直接输入到计算机系统中;二是图片和影像, 要进行数据转换才能进行系统输入。第二数据预处理子系统, 也就是说实际输入子系统的数据不能直接进入软件数据库中, 还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或者进一步的分析应用, 才能避免数据之间的误差, 确保输入信息的准确性。第三数据存贮与子系统管理, 这也是GIS系统最主要的一个部分, 具有检验、搜索、更新等空间数据功能, 不但可以实现对空间数据的管理, 也可以对多数有属性的数据进行空间定位描述, 使数据更直观。第四空间分析子系统, 是指通过用户信息的需求, 用数学分析模型对动态数据进行分析, 这也是GIS系统比较先进的一部分。

2 旅游地理信息系统功能

旅游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个应用软件, 可以为游客和消费者提供综合的旅游计划方案, 不只可以对游客的旅游行程进行有效指导, 也可以为游客带来愉悦的心理感受, 借助游客的影响力来扩展旅游资源的辐射范围, 是电子系统与商务系统的有效结合, 其主要具有以下3种功能[3]。首先可以对旅游信息进行查询和搜索, 对于旅游行业而言, 有效的信息服务是吸引游客的有效方法, 而旅游地理信息系统正是从这一点出发, 通过为游客和相关旅游部门提供景观信息实现双方的信息交流。根据系统的具体查询内容, 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即景点查询、旅游设施服务查询、餐馆与酒店娱乐设施预定查询、旅游企业信息机构查询。其次是空间数据分析功能, 借助GIS的空间分析能力与TGIS的旅游开发规划, 实现对地质、气候、交通以及旅游资源的图层叠加, 使游客通过软件就可以对当地的地形因素进行了解, 在为游客提供服务的同时, 还可以对景区进行一定的保护。而在这其中TGIS系统还具有一种信息分析功能, 可以对游客人数以及游客的时间、经济能力做出一定的规划, 进而为不同的用户设计出不同的旅游路线。最后是旅游专题制图功能, 由于旅游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很强的图形和图片编辑功能, 可以将图库进行分层, 不仅可以输出全部图素, 也可以分层专题输出, 如景点分布图、道路交通图等等, 不但可以为游客提供帮助, 也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 实现旅游产业利益的最大化。

3 利用新技术促进旅游地理信息系统发展

随着新型技术的不断开发, 未来的旅游地理信息系统将会呈现出更多的格局, 笔者认为以下两点是可以实现的。首先可以利用3S技术提高原有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和系统更新能力, 在旅游地理信息系统发展过程中, 已经实现了对RS、GPS技术的应用, 在这其中RS技术为系统提供了更强大的图片采集功能, 而GPS技术通过为系统提供更多的地面控制参数实现了系统的强大定位功能, 因此未来3S技术的应用, 无疑会为旅游地理系统注入更多的生命力。其次应用虚拟现实技术, 建立真实的三维旅游地理信息系统, 虚拟现实技术又称VR技术, 通过VR技术与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的融合, 不但可以使地理空间呈现立体化, 也可以为用户提供一种身历其境的感受, 而这无论是对于游客还是旅游管理部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这一项技术也已经投入到研发之中,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将会再一次掀起我国旅游革命的狂潮。

4 结语

综上所述, 该文主要对旅游地理信息系统进行了初步研究, 同时对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实际上, 旅游地理信息系统对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能够推动我国旅游业的优化升级, 因此, 还应加快对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实现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并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非亚, 王晓东.GIS技术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初探[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3 (4) :4-5.

[2]杨春宇.区域旅游信息系统的建设与作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3) :52-55.

上一篇:等离子电汽化切除术下一篇: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