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专题复习论文

2024-07-22

《旅游地理》专题复习论文(精选12篇)

《旅游地理》专题复习论文 篇1

区域地理知识在地理高考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初中区域地理搭台, 高中原理规律唱戏”, 这是近年高考文综和地理单科试题的重要特点。高考地理试题中综合题尤其注重以世界或中国某局部区域图像为信息载体, 重在考查考生对区域位置、区域范围的空间定位, 区域特征的综合分析, 区域差异的比较以及探讨区域的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高考复习中, 考生必须重视对区域地理知识的复习。

一、考情分析

(一) 命题特点

从考查形式上看, 有关区域地理的内容在选择题和综合题中均有体现, 以综合题为主, 且所占分值比重较大。综合题多以世界或中国某局部区域图像为背景素材, 从多角度进行问题设计。从考查内容上看, 主要考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如位置、地形、气候、河湖、植被、土壤、矿产等) 、人文地理特征 (如农业、工业、交通、商业、旅游业、人口、城市、文化等) , 以及自然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能力考查上看, 主要考查区域定位能力, 从区域图像中获取有关地理信息的能力, 描述和阐释区域地理事物和地理规律的能力, 比较两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 以及探究、评价区域现实地理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的能力等。

(二) 命题趋势

以重大地理事件 (如叙利亚问题、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第30届伦敦夏季奥运会等) 为命题切入点, 考查事件发生地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并分析事件成因;考查该事件对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以热点区域 (如地缘政治敏感区、战略资源丰富区、海陆交通枢纽区、生态环境脆弱区、经济持续增长区、自然灾害多发区等) 的地理简图为信息载体, 重点考查热点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其成因、人文地理特征、热点成因 (如地理位置重要、自然资源丰富、民族宗教矛盾、历史遗留问题、西方大国介入) 等。从区域差异入手, 比较两个 (或多个) 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相似性或差异性, 并分析其成因。从区域特征出发, 分析区域环境中的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的联系, 重点分析自然环境特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或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评价人类活动的合理性。

二、备考要求

(一) 心中要有“纲”

这里的“纲”主要指《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考试大纲》 (或《考试说明》) , 这些“纲”是科学备考的基础, 是做好备考的捷径, 是考生复习的行动指南。考生尤其要重视研究《考试大纲》 (或《考试说明》) , 因为它对高考“命题指导思想”“考核目标与能力要求”“考试范围”“具体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试题难易度比例”等都有具体的要求, 同时还附有“试题举例”。因此, 在复习过程中, 人人手中都要有《考试大纲》 (或《考试说明》) 。在复习具体章节时, 考生要根据“纲”中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能级要求, 对教材进行科学整合, 并在教材中的相应位置注明“考试要点和能级要求”。只有心中有“纲”, 并且清楚地知道“纲”中的具体条目和内容, 才能知道高考“考什么”“怎么考”, 备考也才能有的放矢, 少走或不走弯路。

(二) 心中要有“网”

区域地理内容庞杂, 又缺乏系统性, 需要识记的内容较多, 复习时费事费时, 有的考生甚至没有足够的耐心去仔细研读教材。在备考的过程中, 考生一定要对照《考试大纲》 (或《考试说明》) 中的具体要求, 认真研读教材、重组教材, 对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进行系统梳理, 既要挖掘知识间的横向联系, 又要透视知识间的纵向联系, 理出“知识链”, 构建知识框架体系, 形成主干知识网络, 使教材由“厚”变“薄”, 由“粗”变“细”。同时, 在建构知识网络过程中, 考生还应进一步巩固知识, 强化主干内容和重点内容, 延伸知识外延, 拓宽知识面, “以点带线, 以线带面”, 再把书本变“厚”。从区域地理内容来看, 区域地理的知识系统一般都是从总论到分论。总论从宏观上讲述区域自然条件以及人类活动, 分论部分主要是分别论述不同区域的自然特征、发展状况、人文景观、人地协调发展等, 以及比较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考生可以按下列线索构建区域地理知识网络。

(三) 心中要有“图”

地图是地理学的灵魂, 高考地理试题非常重视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的考查。以区域图为背景的试题, 综合性很强, 解答这类试题的关键是区域空间定位准确。而区域空间定位是考生解题面临的第一道门槛, 能否越过这道门槛, 拿到“入场券”, 可以说是高考成败的关键。区域地理课本和配套的地图册中有丰富多样的地图, 如政区图、地形图、剖面图、水系图、等值线图、降水量分布图、气候类型和自然带分布图、矿产资源分布图、洋流分布图、六大板块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农业区和工业区分布图、城市和人口分布图, 以及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图片, 等等。考生在复习区域地理时, 要做到“图不离手”, 时刻“把玩”地图。在阅读各种地图时, 要从宏观地图到微观地图, 从整体特征到局部细节, 由大到小, 由粗到细, 同时还要关注图中特殊的经纬线、特殊的地理事物、特殊的轮廓等。而且考生要做到熟练地进行“图文互换”:合上课本时, 心中要有一幅幅“活地图”;阅读地图时, 要能从地图中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显性的和隐性的地理信息, 以及这些地理信息间的相互联系。另外, 还要多填空白图、多绘图、多用图。

(四) 心中要有“理”

区域地理内容更多的是在阐述“在哪里”“有什么”“是什么”, 而系统的地理知识更多的应是阐释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复习区域地理时, 考生一定要联系高中系统地理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 用系统地理知识解释某一区域内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分布特征、形成原因, 以及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与人文地理环境特征的差异性等。不能脱离系统地理知识纯粹复习区域地理, 否则区域地理的复习就太肤浅, 没有深度, 并且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无法应对高考综合题的多角度设问。

(五) 心中要有“题”

仅仅掌握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 还不能应对高考。在有了基础知识储备之后, 考生必须做适量的综合试题, 才能知道“我已会多少”, 做到心中有数, 以便及时“补漏”和改进后续的学习方法。在做题时, 考生不要滥做杂题, 要精心选取有代表性的试题, 最好选做近年来全国各地的经典高考试题, 以及全国各地的统考试题或名校的模拟试题。试题难度以基础题和中等难度题为主;试题类型以图表题、文字材料分析题为主。在解答试题过程中, 考生要善于归纳与总结, 要重视试题的归类分析、审题技能的培养、解题思路的探寻、答题技巧的提炼, 形成规范的答题模式。考生通过做题, 一方面, 熟悉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 把握高考命题动向;另一方面, 提高审题技能, 训练解题技巧, 掌握解答区域地理试题的方法和套路, 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心中储存的经典试题越多, 考生应对高考的信心和能力就越强。

三、热点区域

(一) 中国南海地区

1. 自然地理

(1) 南海的范围。南海是亚洲三大边缘海之一, 北接中国广东、广西, 属中国海南省管辖。南缘曾母暗沙, 为中国领土的最南端。东面和南面分别隔菲律宾群岛和大巽他群岛与太平洋、印度洋为邻, 西临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南海为面积约3 500 000平方千米的深海盆, 平均深度1 212米, 最深处达5 559米。2012年, 中国继续开展有关南海地图研究工作, 编制有关南海和南海诸岛地图, 并向社会公布, 以宣示中方主张。

(2) 南海诸岛的组成。南海诸岛位于中国海南岛东面和南面海域, 包括数百个由珊瑚礁构成的岛、礁、滩、沙和暗沙。其依位置不同分为4群:东沙群岛由东沙岛和附近几个珊瑚暗礁、暗滩组成;西沙群岛由30多个沙岛、礁岛、沙洲和礁滩组成, 以沙岛为主;中沙群岛由20多个暗沙和暗滩组成, 一般距海面10~20米, 大多尚未露出水面;南沙群岛由200多座沙岛、礁岛、沙洲、礁滩等组成。

(3) 南海诸岛的气候特征。南海诸岛属热带季风气候, 冬夏季节分别盛行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南海诸岛中个别岛屿年均温:东沙岛为25.3℃, 永兴岛为26.5℃, 太平岛为27.9℃。南海诸岛中个别岛屿年降水量:东沙岛1 459毫米, 永兴岛1 505毫米, 太平岛1 842毫米。该地夏湿冬旱, 降水多由西南季风和台风所致, 日最大降水量永兴岛曾达612.2毫米。

(4) 南海的资源。 (1) 生物资源丰富。南海由于气候适宜、雨量充沛, 大部分岛屿上林木茂盛、花草遍地, 岛屿周围广阔的海面上有丰富的海洋食料, 吸引着大批鸟类在这里繁衍生息。这里有我国最大的热带渔场, 鱼类有2 200多种, 占我国鱼类物种的2/3, 其中很多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2) 矿产资源丰富。南海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有“第二个海湾”之称, 其中, 位于我国传统海疆线内的石油潜量约425亿吨, 天然气约13亿立方米。磷矿的储量达25万吨, 超过世界著名磷矿产地智利、秘鲁和整个非洲磷矿产量的总和。 (3) 旅游资源丰富。随着科技进步和海洋开发的深入, 热带海岛环境和海域中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观是海洋旅游开发的潜在资源。南海对于我国来说有着非常广阔的开发前景和巨大的利用价值。

2. 人文地理

(1) 南海诸岛的主权问题。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 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通过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经营开发, 并由历代中国政府行使连续不断的行政管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中国政府也一直坚持并采取实际行动积极维护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南海诸岛行政上隶属海南省管辖。2012年6月, 国务院批准撤销海南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 设立地级三沙市, 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三沙市人民政府驻西沙永兴岛。南海与南海诸岛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 南海的战略地位。南沙群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其扼太平洋至印度洋海上交通要冲, 为东亚通往南亚、中东、非洲、欧洲必经的国际重要航道, 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在我国通往国外的39条航线中, 有21条通过南沙群岛海域。随着我国石油进口总量和对外贸易额的激增, 每年至少有80%的石油运输和70%的外贸运输途经南海。

(3) 南海形势严峻, 维护海洋权利对我国有着重要意义。

(二) 中国西北地区

1. 自然地理

(1) 地理位置。该区域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 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 大致包括内蒙古中西部, 新疆大部, 宁夏北部, 甘肃中西部以及山西、陕西、河北、辽宁、吉林等省份的局部。

(2) 地形。该区域地形以高原、盆地和山地为主, 平原主要有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内蒙古高原表面比较平坦, 风蚀作用显著, 在戈壁滩上有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风蚀地貌;新疆境内, 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高耸的天山横亘在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 山顶终年积雪;盆地中沙漠广布, 有沙丘等风积地貌。

(3) 气候。该区域深居内陆, 距海遥远, 再加上地形对湿润气流的阻挡, 仅东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 其他区域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季严寒且干燥, 夏季高温。该区域降水稀少, 年降水量从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向西减少到200毫米, 甚至50毫米以下。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 由于气候干旱, 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很大。该区大部属中温带和暖温带。

(4) 植被。该区域地面植被由东向西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内蒙古东部夏季降水稍多, 牧草茂盛;在贺兰山以西的内蒙古西部、甘肃河西走廊、新疆两大盆地, 由于降水减少, 草原上的牧草越来越矮小稀疏, 逐渐成为荒漠。在荒漠地区, 地面主要为石质戈壁或沙丘, 只生长极少数的骆驼刺等耐旱植物, 河岸附近也会有胡杨林。

(5) 河流与湖泊。河流稀少, 绝大部分是内流河, 其中最长的是塔里木河。湖泊稀少, 也多为内流湖。流经本区的外流河, 主要是黄河。

(6) 资源。矿产资源丰富, 煤、石油、天然气、稀土、铁、镍、黄金、盐、宝石等储量大, 煤、石油、稀土等资源对中国发展具有广泛意义;本区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丰富, 水资源短缺。

2. 人文地理

(1) 农业。西北地区是中国的主要牧区, 但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 各地牧场又各具特色。内蒙古主要是温带草原牧场, 新疆主要是山地牧场。除了畜牧业外, 在西北地区的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和天山山麓, 人们利用河水、地下水和高山冰雪融水, 发展了灌溉农业。例如, 河套平原、宁夏平原以黄河水灌溉为主, 河西走廊、天山山麓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灌溉为主。西北地区适宜小麦、棉花、甜菜和瓜果生长。新疆的长绒棉驰名中外, 南疆是我国著名的商品棉基地之一, 其有利的自然条件是:光照充足、土质疏松、有灌溉水源。新疆有瓜果之乡之称, 其有利的自然条件是: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条件是:灌溉水源不足。

(2) 人口和城市。村庄和城市多呈带状或点状分布, 多分布在水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和交通线两侧。东部集中分布在黄河沿岸的平原地区, 西部集中分布在沙漠边缘的绿洲。

(3) 生态环境的保护。西北地区由于干旱缺水, 植被覆盖率低, 加上经营管理粗放, 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盲目开垦以及不合理采矿等, 致使生态环境脆弱。本区的主要生态问题有土地退化、荒漠化, 土壤盐碱化, 水土流失, 虫灾和鼠灾等, 其综合治理的措施是: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牧;建设生态林;建设人工草场;封沙育草;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合理灌溉;合理采矿, 做好土地复垦工作等。

(4) 喀什经济特区。2010年5月, 中央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喀什以“东有深圳、西有喀什”为目标, 依托国家特殊扶持政策, 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广阔市场, 以超常规发展步伐, 计划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国际化大都市。在喀什建立经济特区, 可以实现全方位对外开放, 充分发挥其地缘区位优势, 促进内地开放型产业向西部转移, 形成我国与中南亚密切合作的格局。

(5) 西气东输工程。西气东输一线工程西起新疆塔里木轮南油气田, 东至上海市, 东西横贯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等9个省市 (区) , 干线全长4 200千米。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西起新疆霍尔果斯口岸, 南至广州, 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河南、湖北、江西、广东等8个省区, 干线全长4 900千米。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对改善中国能源结构, 保障天然气供应, 保障中国能源安全, 促进节能减排, 推动国际能源合作互利共赢具有重大意义, 并将有助于满足东部地区尤其是燃气电厂日益增长的天然气需求及日益提高的环境保护要求, 更有助于燃气电厂的正常运行, 同时可以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 能改善西部地区基础设施, 增加就业机会, 使沿线地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带, 从而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当然, 西气东输工程对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6) 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科技和教育, 加快人才培养;加大改革开放力度, 加强与经济较发达的中部、东部地区的联系与合作。

(三) 西亚和北非地区

1. 自然地理

(1) 地理位置。本区处于12°N~42°N之间, 北回归线穿过其南部, 绝大部分处于30°N以南的低纬地区。本区处于联系亚非欧三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枢纽地位, 被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和里海 (实为内陆湖) 环抱, 有“两洋、三洲、五海之地”之称, 地理位置很重要。

(2) 地形。大部分是高原, 有阿拉伯高原、伊朗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等;平原面积狭小, 主要分布在埃及的尼罗河谷地和河口三角洲、伊拉克境内的两河流域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世界陆地表面最低点———死海 (-400m) 位于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 是由于地壳断裂陷落形成的;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地表植被稀少, 地下石油资源丰富;阿拉伯半岛上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等七国降水很少, 地面没有河流, 被称为“无流国”。

(3) 气候。本区大部分属于热带沙漠气候, 主要分布在北非和阿拉伯半岛, 气候特征为终年炎热干燥, 其成因是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的控制;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 气候特征是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其成因是冬季受西风控制,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伊朗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气候特征为夏季气温较高, 冬季寒冷, 气候干燥, 降水稀少, 其成因是位于北温带, 高原周围有高山, 水汽难以进入。

2. 人文地理

(1) 民族和宗教。居民主要为白色人种, 半数为阿拉伯人, 以阿拉伯人为主的国家被称为阿拉伯国家。西亚是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发源地, 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城是伊斯兰教的圣城, 耶路撒冷被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看做是圣城。

(2) 习俗与气候。阿拉伯人喜爱白色, 很多建筑物是白色的, 男人的传统服装也是白色的缠头巾和宽大的白色长袍, 这是因为白色物品对强烈的阳光有反射作用, 吸热较少的缘故。

(3) 交通便利。自古以来, 本区就是东西方交通要道。古代“丝绸之路”就是由我国现在的西安, 沿甘肃的河西走廊, 经新疆境内, 再经伊朗、伊拉克、土耳其直达欧洲的一条东西贸易的通道。现在, 本区除了有铁路、公路、国际航空线连接三大洲以外, 还有若干连接海洋的要道, 如土耳其海峡 (黑海通往地中海的门户) 、苏伊士运河 (连接红海和地中海, 沟通印度洋和大西洋) 、霍尔木兹海峡 (连接波斯湾和印度洋, 是石油运输的重要航道, 被看做是世界油库的“总阀门”) 、直布罗陀海峡 (由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的门户) 等。

(4) 农业。本区的农业生产和分布受气候、地形条件的影响。畜牧业比较发达, 以游牧为主, 主要分布在伊朗高原和安纳托利亚高原边缘山区;灌溉农业主要分布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尼罗河谷地, 枣椰树是绿洲农业的代表植物, 椰枣是本地的特产;地中海沿岸是重要的亚热带水果产区, 主要产品有油橄榄、柑橘、葡萄等。

(5) 世界石油宝库。西亚的石油资源特别丰富, 是世界石油宝库。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具有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的特点。这里的石油资源, 左右着一些国家的兴衰。中东波斯湾石油海上运输路线如下:

(6) 中东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中东地区成为世界上最不安定的地区。从中东地区发展的历史看, 历次冲突与战争都有一定的地理背景: (1) 中东地区气候干旱, 植被稀少, 沙漠广布。恶劣的生存条件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些人文特征, 如中东地区居民的宗教、民族意识相当强烈, 恶劣的环境也使人们养成了善战的习性。 (2) 中东地区素有“五海三洲”之说, 战略地位非常重要。重要的战略地位导致世界大国争相控制中东。 (3) 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各国致富之宝, 也是大国争夺、控制的主要目标之一。 (4) 水资源危机是中东地区新一轮矛盾与冲突的导火线。 (5) 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伊斯兰教和犹太教之间的矛盾突出。 (6) 土地之争仍是中东问题的一个焦点。

(四) 拉丁美洲

1. 自然地理

(1) 地形。北部是墨西哥高原, 草原广布;西部绵长、高大的安第斯山南北纵长9 000千米, 是世界上最长的山系, 由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而成, 山间有盆地、高原, 并多火山和地震;大陆东部高原与平原相间分布, 自北而南是奥里诺科平原、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亚高原等。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 由亚马孙河冲积而成, 平原上密布着原始森林, 人烟稀少。巴西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 铁矿储量丰富, 分布着热带草原。

(2) 气候。在世界各大洲中, 本区的气候条件最优越。从气温来看, 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 对比其他大洲, 具有暖热的特点。从湿润程度来看, 全洲年降水量平均多达1 342毫米, 是世界上最湿润的一个大洲。气候类型主要是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亚马孙平原, 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本区气候受地形的影响比较显著:热带平原地区气候都很湿热;高原地区气候比较温和;高山地区气候和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变化;40°S以南的安第斯山西侧迎风坡多雨, 东侧的背风地区则干旱少雨。

(3) 河流。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大河, 其流经赤道地区, 干流水量极大。该流域内平原广阔, 水流平缓, 航运便利。洪水季节, 河口地区一片汪洋, 有“河海”之称。

2. 人文地理

(1) 人口与城市。本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小的地区。广大的亚马孙平原地区因气候湿热, 人口稀少。内陆高原区和沙漠区因降水稀少, 很少有人居住。目前, 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为西印度群岛、巴西东南部、阿根廷沿海等经济比较发达和气候条件较好的地区。一些位于热带的国家和地区, 其人口和城市通常不是主要位于平原地区, 而是位于气候比较凉爽、降水适中的高原和山区。拉丁美洲近年来人口增长很快, 人口自然增长率仅次于非洲。城市人口也在不断膨胀, 不少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 城市人口比重超过70%。

(2) 农业。本区许多地区气候适宜, 雨水充足, 土壤肥沃, 农产丰富。主要粮食作物有稻米、小麦和玉米。经济作物以甘蔗、咖啡、香蕉、棉花为主。食糖产量约占世界食糖产量的四分之一, 加勒比海地区有“世界糖罐”之称, 古巴是世界上出口食糖最多的国家。咖啡产量已远远超过非洲, 巴西生产和出口的咖啡均居世界首位。香蕉产量大, 出口量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80%, 厄瓜多尔是世界上最大的香蕉出口国。棉花产量增长很快, 不少国家出口棉花, 其中以巴西和墨西哥的出口量最大。本区有大面积的草场、牧场, 适宜大规模发展畜牧业。阿根廷潘帕斯草原是拉美著名的天然牧场, 以生产大量的优质牛、羊肉驰名于世。此外, 还有面积广大的森林和丰富的沿海渔业资源, 秘鲁沿海在上升流作用下形成世界著名大渔场 (秘鲁渔场) 。

(3) 热带雨林的危机。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其中60%分布在巴西境内。但是, 20世纪70年代以来, 雨林遭到严重破坏, 现在每分钟大约有6个足球场大的雨林遭到破坏。森林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消减污染及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功能, 而热带雨林像一个巨大的吞吐机, 每年吞噬全球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 又制造大量的氧气, 亚马孙热带雨林也由此被誉为“地球之肺”。人类的不合理开发是导致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 例如, 过度的耕地开垦 (迁移农业) ;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商业性过度伐木;采矿、修路、水利和城镇建设等。开发还是保护?这是雨林的两种前途, 也是人类面临的两难选择。在当前背景下, 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 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从全球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 对热带雨林必须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 例如, 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 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 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环境教育, 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建立国际基金组织, 使当地从雨林管理和保护中获益。保护亚马孙热带雨林, 不仅是当地国家和人民的义务, 整个国际社会都应对此负责, 尤其是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四、综合训练

1.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曾多次表示, 黄岩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中国公务船一直保持对黄岩岛海域的警戒。

材料二:2012年5月9日, 我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在南海首钻成功, 此次南海首钻是我国石油公司首次独立进行深水油气勘探开发, 也使我国成为第一个在南海自营勘探开发深水油气资源的国家。

材料三:南海诸岛示意图。

(1) 黄岩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 图中表示黄岩岛的是 ()

A.甲岛B.乙岛

C.丙岛D.丁岛

(2) 2012年5月, 我国首座深水钻井平台在南海首钻成功。其重要意义在于 ()

(1) 宣示我国对南海的主权 (2) 行使对钻井平台周边我国海域的管辖权 (3) 解决我国目前石油对外依存度过高的问题 (4) 标志我国能够独立进行深海油气资源开发

A. (1) (2) (3)

B. (1) (2) (4)

C. (1) (3) (4)

D. (2) (3) (4)

(3) 红树林海岸是指由红树植被覆盖的海岸, 红树林在我国海南、广东、广西、台湾、福建等省均有分布。简述红树林海岸的主要作用。

(4) 中国政府曾多次发表声明, 中国政府对西沙、南沙群岛及其周围海域拥有不可争议的主权。阐述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有何重大意义。

(5) 当前, 大规模海洋开发在促进经济发展、解决资源短缺的同时, 也带来了严重的海洋环境问题。人类应如何保护海洋环境?

2.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 江苏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确立了对口支援关系。2012年, 江苏省计划安排援疆资金16.89亿元。

材料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统计图。

材料三:近年来, 新疆“红色产业”发展红红火火。“红色产业”是该地区红色农产品及其加工产业的统称, 红花、番茄、枸杞是该地区“红色产业”的三大支柱, 其中番茄酱是重要出口创汇产品。

材料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所在地区简图。

(1) 比较新疆和江苏两省区三次产业比例的差异。

(2) 简述江苏和新疆两省区相互协作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对新疆的影响:______________。

对江苏的影响:______________。

(3) 塔里木河主要靠_______水补给, 一般干流最大径流量出现在_______月份。

(4) 分析新疆番茄色红、质优的重要自然原因及大力发展“红色产业”可能导致的生态问题。

(5) 简要分析喀什成为经济特区的优势条件。

(6) 进入21世纪, 伴随着全国旅游中心的西移, 喀什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不断地培育和发展。请评价喀什发展旅游业的条件。

3.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北非简图。

材料二:材料一图中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统计图。

(1) 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的差异是_______。试用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分析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

(2) 简要分析乙地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3) 简要分析材料一图所示地区大多数城镇分布在沿海的原因。

(4) 预测材料一图中丙海区的面积变化趋势, 并分析其原因。

4.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巴西人口、矿产资源等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咖啡原产于非洲被荫蔽或半荫蔽的森林和河谷地带。巴西具有独特的地理条件, 咖啡种植业迅速兴起,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生产国和出口国。巴西农业部称, 巴西2012至2013年度的咖啡产量有望再创新高, 达到5 100万袋。

(1) 巴西矿产资源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

(2) 巴西城市萨尔瓦多附近及其以南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 其主要形成原因是_______。此地和亚马孙平原的热带雨林遭到破坏, 使该地区易产生_______等生态问题, 对全球的影响是_______, 对此问题进行检测的最合适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___。

(3) 巴西利亚为巴西首都, 该城市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巴西首都由里约热内卢迁往巴西利亚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

(4) 巴西人口最集中的地区是_______。试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5) 分析巴西咖啡种植业迅速兴起的优势地理条件。

(6) 为什么亚马孙河径流量世界第一, 而航运价值不及长江?

参考答案:

1. (1) A

(2) B

(3) 红树林海岸既为鸟类提供栖息地, 也为海洋生物提供生存环境, 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具有抵御风浪侵蚀的能力, 有利于海岸保护, 在防灾减灾中具有重要作用。

(4)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和能源, 维护海洋权益有利于增加我国资源和能源的保有量;有利于巩固国防, 维护国家安全;有利于强化全民海洋意识, 树立海洋国土观念。

(5) 制定相应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对海洋环境的监测;加强对入海污染源的控制;强化海洋综合管理, 全面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

2. (1)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新疆大于江苏;第二、三产业比重江苏大于新疆。

(2) 获得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产业升级;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缓解资源紧张局面;扩大市场

(3) 冰雪融8

(4) 原因:日照时间长, 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养分积累多。问题:过度开垦导致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

(5) 是联系我国与中亚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有利于开展边境贸易;附近的塔里木盆地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政策支持。

(6) 有利条件:旅游资源丰富, 集群状况良好;地域组合条件好;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 游览价值高;政策扶持。不利条件:交通通达性差;基础设施条件有待改善;离经济发达地区较远。

3. (1) 甲地降水多且主要在冬半年, 乙地全年降水少;乙地同期气温均高于甲地, 且乙地气温年较差大于甲地甲地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冬季受湿润的西风带影响;乙地常年受副热带高压、信风控制。

(2) 热量资源丰富, 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灌溉水源。

(3) 沿海地势较为平坦;气候比较适宜;便于利用海洋资源和发展海上航运。

(4) 丙海区面积将扩大。因为丙海区 (红海) 处于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张裂地带) 。

4. (1) 种类多分布广

(2) 沿岸有暖流流经;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加剧全球变暖RS

(3) 政治因素巴西利亚海拔较高, 气候温和;有利于平衡全国人口分布;带动广大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等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4) 东南部沿海气候适宜;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开发较早;工业发达;城市密集等。

(5) 自然条件:巴西以热带气候为主, 热量充足, 降水丰富;土壤肥沃;河谷众多, 遮光条件好。社会经济条件:人口众多, 劳动力丰富且廉价;海运发达, 交通便利;政策支持;市场需求量大。

(6) 亚马孙河虽然径流量世界第一, 但是亚马孙河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 人口、城市稀疏, 经济不发达, 人流、物流量小;而长江径流量也比较大, 并且长江中下游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沿岸人口、城市密集, 经济发达, 人流、物流量大, 所以航运价值高于亚马孙河。

《旅游地理》专题复习论文 篇2

一、填空题

1.自然景观在分布上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在景观组合上,具有________的特性。

2.我国绝大部分的高山和极高山分布在________一线以西。

3.风景名山的审美包括了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嗅觉美以及人文景观美等,其中以________为核心和基础。

4.在我国“五岳”名山中,________以“雄”著称,________以“险”著称,________以“秀”著称。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黄山四绝”。

6.在我国,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________。我国目前已发现溶洞中洞穴堆积物景观发育最好的有贵州省的________,峰林峰丛景观发育最好的是________、石林景观发育最好的是________。

7.四川黄龙景区位于四川省松潘县境内,________是其景观的最大特色,并伴有雪山、瀑布、________、峡谷景观。

8.长江正源沱沱河,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________西南侧,流经青海、西藏、________、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市,注入________。

9.黄河发源于二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________

一、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区,注入——。黄河上最著名的瀑布是________。

19.登临泰山顶可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大名景。

20.三清山的________是该山工艺高超的古代建筑中心。享有“无峰不奇、无石不峭、无寺不古”的千朵莲花山是一一山。

21.阿里山植被繁茂,有天然植物园之称,其中有三千年树龄的________,被誉为神木;________、________和森林被称为三大名景。

22.从东向西,长江三峡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黄河是发展历史文化旅游的首选之地,这里有众多的古代文化遗存,包括古人类遗址、________、________、帝王陵墓、________等。

24.鼋头渚、蠡园、梅园是位于________沿岸的著名景点。________为台湾省阿里山和玉山之间的断裂盆地积水而成的天然湖。

25.三亚市东南有著名的海滨________,被称为“________”;三亚市西为________海滨,有一巨石镌刻“________”四字。

26.我国古代的文人,常将竹子寓意为________,柳枝代表________,梅象征________,松柏取________之意。

27.我国不少旅游区都有特有的动物,如峨眉山著名的观赏动物为________;西双版纳可以看到________;扎龙有珍禽________;海南特有的观赏动物为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形容的是我国丹霞风景名山()的景色。

A.福建武夷山 B.安徽齐云山C.广东丹霞山 D.江西龙虎山

2.祝融峰之高、藏经楼之秀、方广寺之深、水帘洞之奇,被称为()之景观。

A.衡山 B.千山 C.三清山 D.雁荡山

3.我国最著名的流纹岩山地是()。

A.武陵源B.千山 C.长白山 D.雁荡山

4.被列为火山世界地质公园,并被称为“火山地貌博物馆”的景区是()。

A.长白山镜泊湖 B.黑龙江五大连池C.云南腾冲 D.甘肃敦煌雅丹

5.武陵源景区主要属于()。

A.丹霞地貌 B.砂岩峰林地貌C.岩溶地貌 D.雅丹地貌

6.长白山天池从成因来说,属于()。

A.构造湖B.火山堰塞湖C.风成湖D.火山口湖

7.我国重要的鸟类自然保护区“鸟岛”位于()西北部。

A.日月潭 B.千岛湖 C.洱海 D.青海湖

8.“石老人”、“琴岛飘灯”是著名海滨旅游城市()的景观。

A.秦皇岛 B.大连C.青岛 D.厦门

9.被称为“花中四君子”的是()。

A.松、竹、梅、兰 B.梅、兰、竹、菊

C.玫瑰、蔷薇、月季、牡丹D.牡丹、荷花、菊花、梅花

10.“江城树挂”是指()这种天气景观。

A.云雾景 B.雨景 C.雾凇 D.蜃景

11.适宜开展体育登山旅游和探险旅游的最佳场所在()。

A.贡嘎山、四姑娘山、泰山B.慕士塔格峰、四姑娘山、华山

C.青藏高原周边部分海拔在6千米以上的山地D.珠穆朗玛峰、希夏邦马峰、峨眉山

12.著名的花岗岩旅游名山黄山、泰山、华山、千山分别位于()。

A.黄山、泰安、华阴、九江市B.黄山、泰安、华阴、鞍山

C.祁门、泰安、华阴、鞍山D.黄山、曲阜、华阴、鞍山

13.香山红叶、牡丹花会、断桥残雪和曲院风荷,分别反映的是()四季的自然景观。

A.夏、春、冬、秋 B.春、夏、秋、冬

C.秋、夏、冬、春 D.秋、春、冬、夏

14.以花岗岩为主构成的旅游名山为()。

A.华山、三清山、齐云山 B.衡山、千山、黄山

C.雁荡山、泰山、黄山 D.庐山、阿里山、华山

15.千山、武夷山、织金洞和五大连池山地分布主要是由()岩石构成的。

A.红色沙砾岩、花岗岩、石灰岩、岩浆岩B.花岗岩、岩浆岩、石灰岩、红色沙砾岩

C.石灰岩、岩浆岩、花岗岩、红色沙砾岩D.花岗岩、红色沙砾岩、石灰岩、岩浆岩

16.有关长江三峡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止于湖北宜昌南津关

B.三峡景区保留了众多的历史名胜古迹,如丰都城、黄鹤楼

C.西陵峡处的夔门以雄伟著称

D.瞿塘峡以险著名 来源:考试大—导游资格考试

三、多项选择题

1.在我国体育探险登山旅游地中,海拔超过8 000米的高峰有()。

A.珠穆朗玛峰B.贡嘎山 C.乔戈里峰D.四姑娘山

2.在以下风景名山中,属于花岗岩名山的有()。

A.雁荡山 B.华山 C.衡山 D.武陵源

3.在以下我国风景名山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是()。

A.泰山 B.庐山 C.武夷山D.武陵源

4.以下对泰山的描述正确的是()。

A.泰山主峰祝融峰海拔1 545米,岱庙为泰山第一名胜

B.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C.泰山顶之云海玉盘、黄河金带、旭日东升、晚霞夕照被称为四大名景

D.历代帝王登泰山封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了

5.以下描述中,()被人们常用来形容广西漓江山水。

A.童话世界 B.阳川百里尽是画,碧帘笋里住人家

C.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D.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6.以下对长江三峡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夔门是三峡的门户 B.西陵峡以雄伟著称

C.楚汉文化和三国遗迹是三峡景区重要的人文景观

D.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东止于江西湖口

7.以下对珠江的描述正确的有()。

A.支流众多河水含沙量少B.水量丰沛而平稳

C.以北江为主源D.其支流富春江是我国锦绣山河的代表

12.湖泊按成因分类,正确的是()。

A.洱海为构造湖 B.五大连池为火口湖

C.天池为冰川湖 D.镜泊湖为堰塞湖

13.下述各江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珠江支流众多,河水含沙量少,流域内多急流峡谷

B.西江为珠江的主源,珠江三角洲是著名的江南鱼米之乡

C.漓江,是珠江支流桂江的一段

D.富春江是珠江上游一段,常被作为我国锦绣河山的代表

14.按内容划分,我国风景名胜所属的类型正确的是()。

A.武夷山、西双版纳属森林风景型

B.黄河、庐山、武陵源属自然I上I川风景型

C.云南石林、黄果树瀑布属石林溶洞瀑布风景型

D.五台山、三清山属历代宗教名胜型

四、简述题

1.从花岗岩的岩性特点简要分析花岗岩山地的景观特点。

2.简述喀斯特景观的基本特征。

3.简要介绍九寨沟风景区。

4.我国不同地域的气候条件对旅游活动的适宜性有什么影响。

5.简单介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类型。

6.为什么我国自古就把山水作为风景的代名词?

五.综合题

1.什么叫风景名山?说说我国风景名山的类型及代表性景区。

2.简单介绍几个我国著名的海滨旅游地。

3.简单介绍什么是世界遗产目录,我国有哪些项目加入了世界遗产目录。

一、填空题

1.地带性,地域性,复杂多样2.兰州——昆明3.形象美4.泰山,华山,衡山5.石峰,青松,云海,温泉6.广西和云贵高原,织金洞,漓江山水,路南石林7.地表钙华,森林

8.各拉丹东雪山,云南,东海9.巴颜喀拉山,宁夏,渤海,黄河壶口瀑布

10.东西,黄河,钱塘江,六 11.构造湖,火山口湖,冰川湖,堰塞湖,河成湖,海迹湖(泻湖),风成湖,溶蚀湖 12.济南,中冷,惠山,趵突,虎跑,玉13.黄果树瀑布,黄河壶口瀑布,吊水楼瀑布,大龙湫,九龙瀑,蛟龙瀑布14.18 000公里,钱塘江口,红树林15.盐官16.洛阳,开封,南京,杭州 17.30,武陵源,黄龙,黄山,武夷山18.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峨眉山19.云海玉盘,黄河金带,旭日东升,晚霞夕照 20.三清官,千21.红

桧,云海,日出22.瞿塘峡,巫峡,西陵峡23.古都城遗址,帝都园林,宗教胜迹24.太湖,日月潭25.牙(亚)龙湾,东方夏威夷,天涯海角,南天一柱26.清雅高洁,送别,忠烈,坚强不屈27.群猴,大象,丹顶鹤,长臂猿

二、单项选择题

1.A 2.A 3.D 4.B 5.B 6.D 7.D 8.C 9.B 10.C11.C 12.B 13.D 14.B 15.D 16.A

三.多项选择题

1.AC 2.BC 3.AC 4.CD 5.BD 6.AC 7.AB 8.BC9.CD 10.ABC 11.ABC 12.AD

13.AC 14.ACD

四、简述题

1.花岗岩是分布广泛的酸性侵入岩,岩体造型丰富,质坚形朴,常形成山地的核心。我国的泰山、黄山、华山、衡山、九华山、崂山、千山、天台山等,几乎全部或大部为花岗岩组成,属花岗岩高山。花岗岩高山的景观特点是:主峰明显,群峰簇拥,峭拔危立,雄伟险峻。厦门鼓浪屿万石山、浙江普陀山、海南岛天涯海角等景区,均属花岗岩名丘,其特点是高度小,起伏缓和,岩石表面受球状风化作用,浑圆多姿,具有一定造型。

2.山地高度不大,石峰林立或孤峰突起,而且造型丰富;景区内溶洞遍布,洞内常有地下湖或地下暗河以及由石灰岩溶解沉淀而形成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花等千姿百态的洞穴景观。

3.九寨沟风景区坐落在四川省九寨沟县的万山峡谷之中,两侧山峰高达4

000m,上部终年积雪。沟内有108个湖泊,由激流和瀑布将它们串联在一起,湖水湛蓝,水草丛生。山坡上原始森林密布,林中生活着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整个景区保留着天然未凿的原始景观,被称为“人间仙境”或“童话世界”。

4.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漫长而寒冷,是观赏冰雪、开展冰上活动的旅游地。我国南方的闽粤南部、海南岛、台湾以及南海诸岛等地,长夏无冬,春秋相连,终年适于游览,且适于冬季避寒旅游。四季分明的中部地区,春秋气温适中,秋季天高气爽,最适于旅游活动。内陆干旱地区风沙大,但秋季有一定降水,气温适中,是旅游的最佳季节。

5.我国自然保护区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型。

(1)综合型,以保护完整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主,如长白山、鼎湖山、锡林郭勒草原、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等;

(2)生物型,重点保护珍稀动植物,如卧龙大熊猫保护区、金佛山银杉保护区等;

(3)自然风景型,保护优美或原始的自然景观,如庐山、九寨沟、武夷山等;

(4)自然历史遗迹型,保护各类有价值的自然或历史遗迹,如蓟县上元古界地质剖面、五大连池火山地貌等。

6.水是自然环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它以江、河、湖、海、泉、瀑以及冰川、地下水等不同形式存在于地球上。水,是构景的基本要素。在构景中,往往有水的形、声、影、色、光、味等形象生动的特点。水常与山巧妙结合,构成优美的山水风光。因而我国自古就把山水作为风景的代名词。

五、综合题

1.风景名山,是指具有自然美的典型山岳景观和渗透着人文景观美的山地空间综合体。它给人一种综合美感,包括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嗅觉美以及人为因素美等。其中,以形象美为核心和基础。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花岗岩名山有:泰山、华山、衡山、黄山等;

(2)岩溶山水风景有:漓江山水、云南石林、贵州织金洞等;

(3)丹霞风光有:广东仁化丹霞山、福建的武夷山、安徽的齐云山等;

(4)其他自然因素形成的名山:浙江的雁荡山为火山流纹岩山体、五大连池火山地貌景区等

(5)历史文化名山:因文化景观或历史遗迹众多而形成的名山,如“革命摇篮”井冈山,因《黄鹤楼》一诗而传名的武汉蛇山,因开凿石窟而享誉世界的鸣沙山、龙门山等,著名的佛教名山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峨眉山和道教名山武当山、青城山、崂山等。

2.(1)北戴河海滨风景区,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背依莲蓬山、面临渤海,夏季气候凉爽宜人,附近海域海水清澈,沙滩绵延十多公里,沙软潮平,海岸地区峻岩起伏,老虎石、鹰角石等形象逼真。

(2)大连海滨,位于辽东半岛南端,海岸线长30千米,具有观赏价值的海蚀柱、海蚀崖、海蚀拱桥等景观甚多。旅顺港保留许多战争遗迹,有金石滩、老铁山、蛇岛等景区。

(3)青岛海滨风景区,位于胶东半岛东南,具有青山、碧海、绿树、红墙之美景,海岸线曲折多港湾,岩礁星罗棋布,有“石老人”、“玉女盆”等海蚀景观以及回澜阁、“琴岛飘灯”等景点。

(4)海南三亚海滨风景区,三亚位于海南岛最南端,有著名的亚龙湾海滨,素有“东方夏威夷”之称,海底有魅力无穷的珊瑚景观,并有“天涯”、“海角”、“南天一柱”等景点。

(5)厦门海滨,由厦门半岛和鼓浪屿等组成,兼有山、岛、海之胜,拥有“五老凌霄”、南普陀寺、鼓浪屿、日光岩、水操台等景区景点。

此外蓬莱、烟台海滨、连云港海滨、浙江普陀岛、珠海公园、汕头等海滨风光,都有很强的吸引力。

地理等值线图专题复习 篇3

1、读图名——读出什么事物的等值线图。

2、读疏密——疏密反映数值的变化幅度大小,分析引起变化的影响因素。

3、读数值,最大值最小值递变规律,成因。

4、读走向——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

5、读凸向——等值线的弯曲方向用“凸低值高,凸高值低”判别。

6、读局部小范围闭合等值线——其特点是:“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

分析引起闭合原因,变化的趋势和数值范围等值线的特点:

1、同线等值。

2、同幅等距。

3、等值线是闭合曲线。

4、等值線一般不相交、不重叠等值线的应用。

1、通过判读等高线来判断地形的种类(山地、盆谷、轮廓、山脊线、山谷线、陡崖)坡度的陡与缓,确定山脉的走向,选择水库大坝的位置、修筑公路线的走向选择、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及工程土方的估计等。

2、通过判读等深线来判断海洋地形的种类。

3、通过判读大气等压线来判断气压中心的名称。

4、通过判读大气等温线来判断所在地的南北半球、季节与天气、以及该季节大陆与海洋上的气压中心、季风盛行方向(亚洲东部和南部)。

5、通过判读海洋等水温线判定洋流的性质。

6、通过判读等降水量线结合具体的地形轮廓判定山地的迎风坡与背风坡,具体离海远近、山脉走向等7、判读太阳辐射等值线,判断回答太阳辐射极大值、极小值出现的地区及原因,分布的总体规律及对人类的影响。

8、通过判读等震线判定地表某点地震的烈度、震源位置及震中距等。

9、通过判读海底岩石年龄等值线判定海岭、海沟的位置,及海底张裂地带与碰撞地带的位置与走向等高线图的判读。

一、等高线地形图

1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

(1)山脊(2)山谷(3)鞍部(4)盆地(5)山地(6)丘陵(7)平原(8)高原(9)陡崖(10)沙丘

2读图要求

(1)延伸方向:(2)疏密程度:(3)弯曲方向:(4)局部小范围闭合:特点是“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5)数值范围和极值。

3综合应用

(1)高度计算(一般计算、陡崖高度计算)。 (2)坡度大小判断——等高线的疏密,通视问题。(3)温度变化计算——求出高度差,再用气温垂直递减率0.6℃/百米计算温度差。(4)判断河流流向。(5)判断水系特征。(6)判断水文特征。(7)水坝建设——条件、坝高、集水区域、淹没区域。水库建设:要考虑库址、坝址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等。①.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②.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③.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④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8)农业规划——平地、缓坡、陡坡或山地。(9)城市布局形态与地形。(10)交通线路选择:一般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沿等高线走向(延伸方向)分布,尽可能少地通过河流,少建桥梁等,以减少施工难度和投资;避免通过断崖、沼泽地、沙漠等地段。(11)地形相关分析:地形成因分析:运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与板块运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及板块的碰撞或张裂)来解释判读分析与地形有关的地理知识等压线图图的判读一、相关知识点:等压线是指某个水平面上的气压相等各点的连线。

1.在等压面(线)分布图上,等压面(线)凸向海拔高(气压低)处者为高,等压面凸向海拔低(气压高)处者为低。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海拔越低,气压越高。

2.等压面(线)凸向海拔高(气压低)处,其气压比同海拔高度其他地方的高;等压面(线)凸向海拔低(气压高)处者,其气压比同海拔高度其他地方的低。也符合“凸高值低(小),凸低值高”特征。

二 、等压线图的判读

首先要识别气压场的基本形式,其次判断风力大小及风向,最后分析天气变化。分析等压线图基本思路如下。

1.判断气压系统。

低压中心——气压中心低,四周高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盆地(中心为上升气流) 。

高压中心——气压中心高,四周低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顶(中心为下沉气流) 。

高压脊——高压凸向低压处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脊线) 。

低压槽——低压凸向高压处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槽线)。

鞍形区:鞍部国两个高压和两个低压的交汇处,其气压值比高压中心低,比低压中心高。

2.在等压线图上判定风向(任意点)和天气形势:首先要明确所求点四周的高压中心与低压中心的位置,其次确定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根据南、北半球画出偏向风。风向指风的来向。

3.判断风力大小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决定风力大小) 。

亚欧大陆或北美大陆高压强盛,为1月份,北冬南夏。

亚欧大陆或北美大陆低压强盛,为7月份,北夏南冬 。

4、判断季节月份。

地理专题复习的教学探讨 篇4

什么是专题复习呢?教师对教材中相同或相近内容进行归纳、整合, 形成专题的复习过程。它是复习课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可以是教材中的某个专题, 如中国铁路线的分布、中国行政区划;也可以是教材中在性质上相近的内容, 如长江与黄河、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比较, 但较前者内容比较分散, 教师需要精心归纳。专题复习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呢?初中地理纳入中考学科以后, 学校、家长、学生都格外地重视起来, 为了胜任中考, 取得理想的成绩, 地理复习显得更加重要。在进行一轮又一轮的试卷讲评后, 教师感觉反复炒作已索然无味, 学生也渐渐厌倦这种方式, 基础较好的学生已不屑一顾, 成绩较差的学生还是一错再错, 课堂学习效率严重下降, 更为严重的是, 有的老师已安排学生自习, 放任自流。有没有改变目前学习状态的良方呢?有。专题复习作为一种崭新的复习方式应运而生。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有效的专题复习能深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也是体现新课标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专题复习的方法与技巧

1. 科学确定复习专题。

地理复习课主要分为三大板块:知识的梳理、试卷的讲评及专题复习, 我们称之为三元结构。从地理教学实践看, 许多地理教师只进行了知识的梳理和试卷的讲评二元结构复习法, 这是取材容易省时省事的传统复习法, 专题复习是地理复习课的一大创新。那么复习的专题又如何确定呢?实际上专题复习是在二元结构的基础上提出的。在试卷的讲评过程中, 教师要细心地分析试卷的结构, 试卷一共分为几大类和几小类、涉及的知识点出现在教材的哪个章节, 再做细致地统计和分析, 根据百分比的大小, 依次作出专题复习的选择。同时, 还要结合试卷讲评时, 学生的实际得分情况, 以及学生的易错处和典型错例作出判断和筛选。以南京市某年中考试卷为例, 分析如下:

经过认真地分析研究, 依据最优化的原则, 先后提出了“四大地理区域的特征”、“长江与黄河”、“中国铁路干线的分布”、“中国的行政区划”和“时事热点追踪”等五个专题的复习。

2. 科学安排专题复习。

当专题确定后, 教师就要认真考虑专题涉及的知识点出现在教材的哪个章节, 如果知识点不集中, 分散在许多章节里, 就要考虑如何归纳、总结, 把分散的知识点有机地组织起来, 还要尽可能与学生常见的错误融合起来。这样, 学生通过专题复习, 纠偏纠错, 重新认识了自己, 学习的兴趣被调动, 学习的气氛被渲染, 学习的效率在提高。在教学形式上, 以填充题和表格题为主, 在课时安排上, 根据需要灵活安排, 一般占总复习课时的1/5为宜;在进度安排上, 找准切入点, 适时进行, 可以安排在试卷讲评课之后, 也可以与之穿插进行, 评价的原则是, 是否有利于复习的持续进行, 是否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彰显, 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即使每个专题在题型的设置, 题目顺序的安排都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复习规律, 比如, 中国的行政区划专题, 可以通过填图来记忆34个省级行政区划, 填图可以先填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最后再填23个省, 这是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再如:长江与黄河专题, 知识点跨越中国地理上、下册两本书, 涵盖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七章认识跨省区域两章内容, 教师在题目设置时, 首先考虑长江与黄河的可对比性, 确定表格题型, 便于知识点对比;其次, 要考虑顺序性, 如河流的基本概况、母亲河的奉献与忧患、忧患的原因及治理;再次, 要考虑有利于分层教学的原则, 把整个表格分成三部分, 分别是基础题、较难题、思考题,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能力选择其中一项或多项。这样, 学生不再恐惧复习, 反而在复习中获得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3. 科学评价专题复习。

前面已经提到地理复习课包括知识梳理、试卷讲评和专题复习三大板块。知识梳理全面系统、条理性强;试卷讲评, 切入要害, 紧扣中考;专题复习内容突出, 主题鲜明。所以科学合理地安排复习计划, 最大限度的获得教学效果, 显得尤为重要。值得一提的是, 专题复习的思想,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既不能在教材中找到现成的, 又不能在试卷、复习题集中得到, 完全是教师归纳总结的结果, 是一种个性化的创新, 是教师心血的结晶。

三、专题复习应贯穿激励与鞭策

专题复习是一种崭新的复习方式, 归纳法、比较法、表格、填充都是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 所以课堂气氛一般比较活跃, 同学们容易沾沾自喜, 弄不好课堂秩序还很难控制。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抓住考试的契机对学生进行激励。激励应贯穿专题复习的始终。让受表扬者既有动力, 又有压力。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善意批评的同时, 应包含殷切的期望, 使学生都能面对现实, 重新认识自我。激励的方式要因人而异, 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激励他们找准差距, 对进步大的学生要激励他们再接再励, 对困难学生要捕捉其闪光点, 激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专题复习, 充分激发各类学生学习地理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积极因素, 激发勤奋好学的愿望, 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

四、专题例举

(笔者保留了教学案的主干部分, 忽略了教学案的其他部分。考虑篇幅限制, 仅举一例。)

长江与黄河

教学过程: (见左侧表格)

五、专题复习体现创新意识, 深化有效教学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灵魂 (江泽民语) 。地理专题复习就是地理教学过程的创新, 是地理复习课的大胆突破。专题复习体现出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遵守原则, 又不局限于原则;遵循规律, 又不受规律的束缚。草吃多了会犯刍, 糠吃多了会弃食, 同一菜肴吃得多了会伤胃。学生面对无休无止的题海战术, 久而久之就会厌烦, 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教师面对堆积如山的试卷就会苦不堪言, 束手无策。专题复习应运而生, 它是复习课上的调味品、兴奋剂, 更是学生复习的催化剂。专题复习重新燃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专题复习, 通过纠正纠偏, 学生重新认识了自我。教师也在专题复习中找到了久违的感觉和喜悦。专题复习不仅以其形式新颖改变了沉闷的课堂和单调乏味的复习状态, 而且复习更能切中要害, 针对性更强。从应试的角度看, 专题复习更能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化解学生的疑难杂症, 从而达成形成性目标;从教育的理念看, 它不同于试卷测验和讲评, 学生参与、探究、思维、互动更强, 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都能彰显, 使我们更能认识有效教学的概念和内涵, 更能掌握有效教学的规律, 更能提高课题教学的有效性。

六、专题复习体现分层教学, 催生个性化辅导

哲学告知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内因是基础, 外因是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每个人一生下来就从父母那里获得了遗传基因, 由于父辈的差异, 子辈必然存在差异。以人为本, 承认人的差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思想。教师必须注意这个问题, 在复习课上不能一刀切, 一言堂, 要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要使优等生吃得饱, 中等生吃得好, 学困生吃得了。同时, 我们还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 课堂上的时间是分配不公的, 优等生分配最多, 中等生其次, 学困生最少。这势必造成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个性化辅导就是针对中差生的人文关怀, 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 为学习确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必要的补习, 逐步缩小与优等生的差距, 为他们今后的继续学习创造条件。

综上所述, 地理专题复习是地理复习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复习时, 要注意方法技巧, 确定专题时, 要科学取材, 要力争突出重点、难点、疑点, 充分启发学生思维, 对复习思路加以引导,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 完善掌握所学内容,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只有这样, 才能打破以往复习课的沉寂, 合理安排课时和教学进度, 使整个地理复习课协调、稳定、有序的进行。如果说课堂复习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专题复习则是课堂复习的一朵奇葩, 绽放出诱人的魅力。

摘要:地理复习课主要包括知识梳理、试卷讲评和专题复习三大板块。专题复习是地理复习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师业务能力、敬业精神的体现。文章从专题复习的背景、专题复习的方法技巧、专题复习实例及专题复习的意义对专题复习作了深入的阐述。专题复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完全是地理复习课的一大创新。彰显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活跃了课堂教学, 优化了教学结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乐趣, 强化了教学效果。读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关键词:专题复习,方法技巧,专题例举

参考文献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策略 篇5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结束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但还不能满足地理高考的要求。纵观近几年地理高考试卷,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特点。要求高三地理后期复习应注意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重视基础知识,突出基本能力

基础知识的“基础”地位,不仅在于它是形成基本能力的基础,还在于它是地理高考试卷组成的基础。地理高考强调对地理主干性基础知识的考查,有些知识点的复现率很高。如自然地理中的地图和等值线的判读;大气运动中的天气和气候;水的运动中的洋流和径流等。人文地理中的五大区位因素;人口、城市、交通、农业、工业、服务业等;环境问题等。这些知识又以《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中的某些区域为载体进行测查。这些主干知识是地理学科的理论基础,对考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的考查有很大的操作性。

二、重视知识重组,加强针对性训练

二轮复习时要加强知识的联系和延伸。横向延伸主要体现在区域地理的复习过程中。要抓住区域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要素进行区域特征的分析。以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为例。首先分析南方低山丘陵的自然要素: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土壤等的相互联系,尤其是抓住气候和地形这两个关键性因素。其次要在分析自然要素的基础上分析人文地理状况,如人口、城市、交通、工农业生产等。

二轮复习要加强对于“弱点”的针对性训练。所谓“弱点”大致有两种类型:知识性弱点和非知识性弱点。知识性弱点,就是学生学习中有缺陷的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对这样的知识,尤其是每次考试学生必定失误的弱点知识,除加强相关的课本知识复习外,还必须针对弱点强化练习。非知识性弱点,主要指学生的考试习惯和考试素质。如书写不规范,审题不认真、粗心大意,表达不清楚,术语不规范,心理紧张等导致考试失误频频。这必须通过大量的训练考试,心理辅导才能得以解决。

三、重视文字、突出地理图表

浅谈高三地理小专题复习 篇6

一、结合新课程标准,确立小专题

1.以纲带目,把握主干,构建高质量的知识结构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地理知识本身就具有广博、丰富、实用、系统庞大而结构优化等特点。因此,小专题设立的立足点在于帮助学生建立高质量的知识结构为主。地理新课程本身具有体系结构层次清晰、设计思路重点突出的特点,易于让学生形成知识的链条,而且条块简明,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宏观把握,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复习时抓住这些主干知识就是抓住了知识的主体、核心内容,因此小专题复习一定要围绕主干知识进行,在复习过程中还可以将主干知识分解成几个大专题,再细化成几个小专题。

例如,高中自然地理“陆地环境”复习中的专题划分,第一层次划分成“地壳物质循环”、“地质作用和地貌”、“陆地水”、“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等大框架,从而使学生对陆地环境内容有整体把握,有较系统的认识。第二层次将专题内容进行整合,参照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学生的需要,补充一些合适的内容,如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中划分出“自然带”、“水平差异”、“垂直差异”、“非地带性差异”等,再适当补充“雪线”、“林线”等细化内容。这样进行专题划分,既有利于学生总揽全局,对整个高中地理教材的知识形成简明而完整的体系,从而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误打误撞,又能以小专题为中心进行重点突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达到小专题阶段的复习目标。

因此,小专题设置应该从大视角、大框架入手,教师应高屋建瓴地审视专题线索,这样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线索和脉络,宏观上把握知识面、知识线、知识点。在复习时应该以结构为主,理清线索,把不同的知识点都区分开,才能做到专题确立的小而精当。

2.明确标准、熟悉要求,掌握命题的能力方向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照片、统计图表、统计数据以及社会调查、野外考察所获得的资料来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进而阐明和研究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地理命题的趋势之一不在于题目包含的知识点多,而在于对所考查知识运用深度和广度上的挖掘。因此,设立如等直线专题、图形专题、计算专题、探究性试题、热点专题等针对性专题就是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和有针对性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例如,将等值线专题主要划分成等高线、等压线、等温线三个专题,图形专题主要划分成经纬网图、太阳光照图、地理统计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分布图等进行专题复习,通过这些专题,有效地将地理的基本技能如读图方法和技巧传授给学生。因此,“小专题”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否则就无所谓“专”。专题的知识切口应该小而浅,起点低,步步提升,从教学上看,应该着重研究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

二、瞄准新高考模式,用好小专题

2009年是江苏践行新课程改革的又一年,与以往要求不同的是学生在高考要求上按照级别来区分层次,只要分数进入全省的前50%就能达到B级要求,因此,用好小专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网络化的立体知识系统。专题复习必须以形成网络、揭示原理、探明规律、展思维为主攻方向。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一般一个小专题需2~3个课时,首先要学生明确复习要求,接着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然后用典型高考题目举例分析这些知识是怎样测试的,最后学生再做一些对同一知识点的变化型题目。

例如,在对“气候类型判断”小专题复习过程中:第一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特点、成因和分布进行识记,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第二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即帮助学生学会用气候类型经典判断方法进行判断气候类型,最好在头脑中形成非常清晰的解题思路;第三步,结合近几年高考的典型试题,在分析点评的基础上,明确解题思路,掌握一般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和适度迁移;第四步,精做习题,减负增效。“训练”是复习的重要环节,但练也要讲究科学,决不是练得越多越好。练要“精”,所选习题要有典型性、层次性、覆盖面,要尽量与高考命题靠拢。练后一定要有以量化统计为基础的讲评,并要有补偿措施和补偿练习。对典型错题,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变换情景、变换问法,多角度、全方面进行补练。通过有效练习,把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小专题就是通过这样的循环巩固,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小专题复习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其一,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关系。小专题的开设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又要略高于学生的平均水平。教师对所选专题的讲解要做到“知识、方法、能力”的统一,切实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与解题能力,加强和巩固薄弱环节。在教学案制定过程中要解决“为什么选”和“怎样教”这两大问题。

其二,培养能力与扎实基础知识的关系。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绝大多数试题是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这个阶段仍要抓住巩固基础知识不放松,基本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一定要“记死”!强调专题复习过程中书本知识的落实和对教材周期性的自主重复复习。同时,在确定专题复习目标的时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给与不同层次的要求。

浅析高考地理等值线专题复习 篇7

一、判断南北半球

根据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在南北半球, 无论七月或一月, 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因此, 等温线值由南向北递减为北半球, 反之为南半球。

二、判断海陆位置

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 (表示冬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低) , 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 (表示冬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高) 。

夏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 (表示夏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高) , 海洋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 (表示冬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低) 。

三、判断月份 (1月或7月)

判断月份时, 要注意南、北半球的冬、夏季节的差异性。

1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 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 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

7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 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 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

四、判断寒、暖流

寒流:寒流中心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水温低, 故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暖流:寒流中心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水温高, 故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五、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的影响

地势高:在非闭合等温线图上, 地势高处等温线的度数要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低。

地势低:在非闭合等温线图上, 地势低处等温线的度数要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高。

六、判断地形名称

山地:在闭合等温线图上, 越向中心处, 等温线的数据越小。

盆地:在闭合等温线图上, 越向中心处, 等温线的数据越大。

七、判读等温线的疏密情况, 比较温差的大小

一般情况下, 等温线分布密集的地区温差较大, 反之温差较小。从世界和我国等温线分布图上可以得出等温线的分布与温差大小的时间变化规律。

(1) 冬密夏疏:冬季等温线分布比较密集, 夏季等温线分布比较稀疏, 这是因为冬季温差较大, 夏季温差较小。

(2) 温带密, 热带疏:温带地区等温线分布比较密集, 热带地区等温线分布比较稀疏, 这是因为温带地区的气温差异大于终年高温的热带地区。

(3) 陆密海疏:陆地上的等温线分布比较密集, 海面上的等温线分布比较稀疏, 这是因为陆地表面形态复杂, 海洋表面性质均一。

八、判读等温线的走向, 分析等温线与纬线、海岸线与地形的关系

等温线分布图反映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 如果地球有一个均一的表面, 则等温线分布与纬线大致平行, 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但由于气温除受纬度、太阳辐射影响外, 还受大气运动、地面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所以等温线不一定与纬线一致, 经常发生弯曲。其走向有以下几种类型:

(1) 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这是全球等温线分布的基本趋势, 它是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

(2) 等温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比较明显, 这是因为海洋对气温起了调节作用, 沿海地区受海洋的影响较大。

(3) 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在地势起伏较大的高山地区比较明显, 这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的结果。

九、判读等温线的弯曲状况, 探讨影响气温的因素

等温线的弯曲状况受海陆分布、洋流、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 同纬度大陆上气温最低月份的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海洋上的向高纬凸出, 气温最高月份则相反。

(2) 暖流经过的海区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寒流经过的海区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旅游地理》专题复习论文 篇8

一、巧妙设计导入, 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总要先提供一种既念人愉快又有用的东西, 学生的思想经过这样的准备之后, 他们就会以极大的注意力去学习。”每堂课导入能否引起学生的求知动机和兴趣, 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教师在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课堂上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新课导入, 导入要遵循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 从教学需要出发的原则, 趣味性、艺术性、科学性、创造性的导入能够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浪, 激发学习兴趣, 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催化剂。例如, 在《工业区位因素》专题复习中, 我将当地金星工业园区台商投资招标的相关活动材料巧妙设计为复习导入。学生分小组作为各乡镇领导来投标招商, 分别提出各乡镇承办台商项目的优点, 讨论评价竞争方的不足之处。学生对这样的导入充满激情与兴趣, 讨论热烈。我明确指出学生讨论的核心问题和方向, 并作重要的点评。最后我归纳出影响工业的自然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环境因素。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 为学生创设了讨论、探究、发现问题机会, 将枯燥的专题复习课堂转变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提升课堂有效性

在高三地理专题复习中, 教学容量比较大, 主要包括考点解读、主干知识体系、专题训练、高考典例、模拟试题等内容。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有效性, 就必须配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理论联系实际来完成教学任务。多媒体教学是高考地理专题复习教学中应用广泛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教师在对每个专题的复习备课中, 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 这样既可以增大每节复习课的教学容量, 又可以提高复习课教学效率。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结合考试说明, 解读考纲, 构建主干知识体系, 明确考试方向。 (二) 精选高考例题、专题配套练习, 对题目分析、解答的过程与方法, 都要在课件中归纳小结, 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迁移知识等能力。 (三) 通过课件动漫制作等方式来增强地理学科的趣味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调动课堂活跃气氛, 提高复习课堂的有效性。

三、灵活应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效率

在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课堂上, 要使学生巩固和应用专题知识, 提升学习能力, 提高教学效率, 就必须利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激活地理课堂教学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来完成专题复习内容, 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目标。我结合教学实际略谈以下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 设疑问题法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学、思、疑是密切相关、辩证统一的关系。设疑问题法是调动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重要手段, 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地理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在专题复习中可根据教材内容、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等方面,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设置精巧别致的疑问, 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引导学生分析探讨, 师生之间共同讨论, 互相启发, 补充疑问, 形成师生之间双向智慧交流, 从而形成教学相长的氛围。例如, 在《农业区位因素》专题复习教学中, 我设置以下问题:“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有哪些?”“什么是主导因素和限制性因素?”“结合当地季风水田农业生产分析区位因素有哪些?”“如何评价当地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学生围绕以上疑问开展讨论活动, 随着问题层层深入, 难度加大, 我适当补充说明与引导分析, 并且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合理性评价, 最后我归纳结论。本专题内容通过设疑问题法教学, 联系当地农业实际, 学生兴趣倍增, 在和谐愉悦的教学活动中掌握了专题复习的重点内容,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 案例分析法

在专题复习中教师精选案例分析, 可达到更好的课堂复习效果。每堂专题复习课教学中都必须从“高考题组”、“专项训练”、“质检模拟”中选择3—4题作为典例来讲解分析, 并指导学生对精典案例剖析, 信息获取, 找到案例题型的分析方法与思路, 使得专题知识内容在题目中出现, 促进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提升。在复习地球运动中“日出方位的季节变化”专题时, 我选择2010年海南高考题进行案例分析:北京时间6时40分, 在南半球轮船上的船员看见太阳从东南方的海面升起, 据此完成1—2题。

1.该轮船所在位置的经度可能是 () 。

A.95°EB.110°EC.135°ED.170°W

2.这段时间内, 下列地理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 。

A.地球接运公转轨道的远日点

B.东北信风滞纬度位置最高

C.东北平原雪花飞舞

D.北极地区冰面缩小

首先是信息提取: (1) 地点为南半球; (2) 时间:北京时间6时40分; (3) 日出方位:东南方。其次是解题关键分析:弄清太阳直射点与太阳日出方位的关系, 明确地方时的计算和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最后进行思路方法点技:第1题, 南半球太阳从东南方开起, 说明太阳应直射南半球, 该地日出时间应早于6点, 当北京时间6时40分, 四选项中只有A项的地方时早于6时。第2题, 太阳直射南半球时, 地球有可能接近公转转道的近日点, 东北信风带位置偏南, 东北平原可能出现降雪天气, 北极地区冰面扩大, 故选C项。通过这组高考题案例分析, 学生对本专题难点掌握较好, 能够在案例分析法教学中巩固复习考纲要求, 又强化了对本专题考点知识的应用与理解。

(三) 读图分析法

纵观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 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综合题, 均离不开对地理图像、图表考查, 因此, 在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课堂教学中, 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才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那么在专题复习课堂教学中如何应用读图分析法呢?我通常按以下几步来完成教学: (1) 先判读地理图表类型。如地形图、交通图、折线图、气候图、景观图、区域图、分布图、统计图等。 (2) 指导学生读图名、图例。图名一般会描述图中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特征, 图例对地图具有指示使用, 是读图中的重要信息载体, 在地图教学中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图例来获取相关地理信息。 (3) 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和相关地理事象的分布规律和分布特征, 这是对地理图像中关键信息的获得。 (4) 结合地理问题分析信息、应用信息, 把图中获取的地理信息与实际题目地理问题相结合,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得出结论。读图分析法是通过指导学生读懂地理图表, 获取地理信息, 然后分析和应用相关信息来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 在高考地理复习教学中应用广泛, 收益非浅, 能够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用图能力。

(四) 活动探究法

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中明确提出了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专题复习课堂教学效率,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课堂教学中开展活动探究是非常必要的, 许多地理问题分析难度较大,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探究学习、分组讨论等教学活动, 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高考命题来看, 开放性问题、探究性问题都常常出现。例如, 2010年新课标文综全国卷综合题第 (3) 小题: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 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此题就是一个探究性开放题型, 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学生讨论、探究分析, 开展辩论探究活动, 赞成的同学说出赞成的理由, 不赞成的同学说出不赞成的理由, 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最后, 教师从赞成和不赞成两个方面作出合理性评价, 并进行答案归纳。因此, 通过活动探究法在地理专题复习课堂教学中对此类地理问题进行探究, 能够提高地理专题复习效率。

浅谈高考地理专题复习攻略方法 篇9

高考地理第二轮专题复习需要侧重于对于某种专项知识点的复习,自此知识点的基础概念与原理来进行复习,以此做到真正理解相关知识,有效性的整合知识体系,在处理问题时较好的应用基础概念与原理的一种“微导入”式的复习行为。

设计复习教学的最初流程为采用专项知识点,其采用的内容涉及到复习教学的能否成功?所以,采用的专项知识点一定要有着侧重点,确定复习专项知识点可按照下述四个方面来进行:

1.注重“经常性的考点”,构建起整体性的知识结构体系

从历年来的高考地理考试的内容来看,可以明晰的体现出所占比例较大的考题都是与《考试大纲》内的难点与重点相互吻合的。在高考当中部分主要知识点在试题中经常性的显现,形成了在高考当中“经常性的考点”,对此必须在专项复习当中尤其要进行重视。例如,河流自身具有的特性和形成的影响、板块漂移运动和产生地理灾害、人类进行活动的所处区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等方面。

2.注重“能力显现”,促进处理问题能力的提升

从近几年在高考当中从试题上集中体现出“能力显现”,重点在于获取地理信息和分析能力(分析不同地理图表的方法)、空间思维能力(分析空间构造、特性、关联性)、地理方面的计算(时空间距的计算)、研究问题技能(研究地理问题的意识)等的考试试题涉及知识点。所以,在此轮专项复习当中,教师应明确定位学生的“能力显现”掌握状态:学生掌握的较好的是哪部分的能力,掌握的不好的又是哪些方面的能力,并有针对性的来重点复习专项部分。处理好复习“能力显现”当中所具有的问题,重点是做好总结,寻求出处理问题的良好方式方法。例如,分析日照图的三个基准点:第一,是判断晨昏线与经纬度的方法是以地球的自转方向来进行确认;第二,判断日期是以晨昏线和经纬线的关联性来作为确定;第三,是寻找晨昏线和赤道之间的交汇点经过的经线来确定时刻。例如,判断自然或人文要素整体统计图应该注重的5个流程:

(1)读取地图名称,认知图示的基础性的概念;(2)认真细致看图例,认知图像具有的相异的点、线、面所隐涵的信息内容以及意义;(3)确定坐标,寻找与全部要素相互对应坐标,认知坐标的相关概念等;(4)读出数值,取得与图像相关的内容,认知在时空当中全部要素的分布原理;(5)寻找联系,对于全部要素间的内部关联性进行思考,并得出问题的答案。

3.注重“热点”,对主题进行掌握

通常在设计高考地理试题时非常注重“热点”问题,立足于“让学生注重于现今人类自身在生存和进步当中的关键性问题,注重具有我国特色的国情”上来对“热点”进行考查,让学生在处理“热点”显现的部分问题时能够合理应用到地理学科的原理。

第一,对于“热点”问题的本质作为把握,即是什么主题?如发生的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其本质应为“如何来正确面对自然灾害”;在国家的开发中西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等区域经济“热点”问题,其本质应为“对于各类自然资源、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正确的处理,寻找社会经济发展的道路。”

第二,对于地理考试的知识点和“热点”的本质在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思考,注重复习知识时要具有侧重点。地理“热点”问题具有着部分的时效性,有部分问题也有着一定的衍生性,长期会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如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发展问题、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等,在复习地理时应对于此类“热点”时进行持续关注。

4.对于“错误之处”持续关注,突破考试瓶颈

“错误之处”,即为在考试当中考生经常性的会出现错误之处,也即为在掌握知识的薄弱之处。所以,必须在考试前认真分析考试氛围及内容(分析分析出错的起因、掌握知识点的实际情况等),判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可比较分析最近的几次考试试卷的考题解答情况,来寻找出学生掌握知识点以及解答问题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之处,寻找出潜在得分的“错误之处”,复习时应具有侧重性和对应性,来对于考试当中存在的“瓶颈”进行有效的突破。此种方法,能够在一定时段内较好的促进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

二、高考地理专题复习的教学处理对策

推行地理专项教案来引导复习的学习,需要解决好下述的几个实际问题:构建起师生平等的关系,营造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氛围;促进学生自我研究的求知欲;给予学生进行复习的自主的学习时间;对于学生进行复习的自主进程与成效给予充分尊重;注重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研究的进程等。专项教案来引导复习的学习具体推行举措:

(1)课前预习准备阶段。在上课前将教案给予到学生,使得在上课前学生就能够认知复习的目标,对于复习的学习需要进行课前预习的提前准备工作。在课前即可完成预习基础知识内容,对于在学习内容当中具有的难点与重点的问题、容易出错的知识点进行标示,必须对于学习内容的难点与重点的分布范围和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认知,在复习当中能够做到按照既定的学习计划有序的推进实施学习。

(2)课堂教学的学习阶段。实施知识构造——学习研讨,教学课堂当中,在教学的基础知识内容方面能够提出问题,由学生来积极提出问题等方式来实施。在教师的指导下来进行重点的主要知识学习,并以学习小组的课研方式来进行实施,使得所有学习层次的学生进行深入的沟通、研究,汇聚教案当中所显现的诸多问题,并有效落实所有主要知识点的既定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主处理学习当中遇到的各种的难点与重点的问题。

教授认知方式——深入精讲,应安排学生自己先解答在教案当中的存在的例题,教师进行适时的指导,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在解答题目的汇总当中,可安排学生积极主动的表述自我的见解,行之有效的来对于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培养。并针对学生在解答问题当中显现的代表性的解题错误进行重点讲解,使得学生能够寻找出错误,进行知识的内化以及提升。

最终,指导学生对于解答问题应具有的思路与方式进行总结,立足于此,教师应拓展部分例题的练习,使得学生具有举一反三的多样化解题的能力。

推行技能方面训练——精确练习,练习可提升知识的递进发展,形成知识性的技能,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当中预留出自主学习的时间。

(3)进行课堂知识小结。在完成课堂教学后,教师应让学生对于课堂复习的重点内容进行有效的总结。

《旅游地理》专题复习论文 篇10

一、影响气温的因素

这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太阳辐射、下垫面、天气状况。

(一)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大气热量的最终来源, 因此, 太阳辐射的强弱最终决定气温高低。而太阳辐射又要受纬度位置决定的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及季节变化的影响。

(二) 下垫面

下垫面, 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下垫面的性质不同, 吸放热特点不同, 也会影响其上空大气的温度高低和变化。下垫面又包括三个方面: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形。

1. 海陆位置。

下垫面最大尺度的差异表现在海陆位置上, 海陆位置通过影响大气环流影响气温。例如, 40°—60°之间的大陆东岸、西岸和内部, 无论冬夏, 气温特点差异很大, 主要就是因为海陆位置不同, 大气环流形式不同, 气温高低不同。西岸终年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 冬不冷, 夏不热;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 冬冷夏热;大陆内部距海很远, 气候的大陆性很强, 气温年较差很大。

2. 洋流。

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寒流经过降温减湿。因此, 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气温如果不考虑地形因素一定是东岸高于西岸, 而中高纬度一定是西岸高于东岸。

3. 地形。

地形对气温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海拔升高气温降低, 二是山脉的坡向和走向也会影响气温高低。例如, 印度是同纬度地区中冬季气温最高的, 这是因为北部弧形走向的喜马拉雅山阻挡了南下的冷空气。又如, 我国四川盆地冬季气温明显高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 这是因为北部东西走向的秦岭和大巴山阻挡了南下的冬季风。再如, 同一山地通常阳坡气温要高于阴坡。

(三) 天气状况

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 同时对地面又有保温作用, 因此, 天气状况也会影响气温高低。例如, 世界的炎热中心不在赤道而在7月份30°附近的撒哈拉沙漠, 这与赤道终年多雨, 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30°附近的撒哈拉沙漠终年少雨, 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有关。

显然, 以上三个因素在影响气温高低时表现在不同尺度上。因此, 在分析大尺度的气温分布特点时, 我们首先要以纬度位置决定的太阳辐射入手, 然后进一步再从下垫面具体分析气候的特殊性, 必要时还要分析天气特点。

二、影响降水的因素

具体来说, 影响降水的因素主要有两点:大气环流和下垫面。

(一) 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状况直接决定了降水多少。盛行上升气流的地方多雨, 盛行下沉气流的地方少雨;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多雨, 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少雨, 因此, 世界降水分布是很有规律的。赤道多雨, 副热带大陆中部和西岸少雨, 副极地多雨, 极地少雨。信风带大陆中部和西岸少雨, 西风带大陆西岸多雨, 盛行冬季风时少雨, 盛行夏季风时多雨。

(二) 下垫面

下垫面同样包括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形三个方面。

1. 海陆位置。

海陆位置也是通过影响大气环流影响降水多少的分布。最典型的仍然是40°—60°之间的大陆, 西岸终年盛行来自海洋的西风, 因此终年多雨;东岸盛行冬季风时少雨, 盛行夏季风时多雨;内陆由于距离海洋远终年降水少。

2. 洋流。暖流经过多雨, 寒流经过少雨。

3. 地形。

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山脉的坡向和走向。迎风坡一般多雨, 背风坡一定少雨。二是海拔高低。山地迎风坡的降水随海拔高度升高呈现“少—多—少”的规律。

在分析某地降水特点时。我们同样要先从大尺度的大气环流入手, 再从小尺度的下垫面分析其特殊性。

高考地理第二轮小专题复习策略 篇11

一、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中存在的误区

1.复习范围过多,太过追求全面。

高中地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特点,同学们记不住知识、没有扎实的基础就是因为复习面过大,且没有进行足够的训练。有人认为,如果不做全面复习或不做足够的练习,就不能提升地理能力、巩固地理知识。因此,很多时候我们都希望能够大范围地进行复习,这样不仅加重了复习任务,更不利于集中学习某部分知识。例如,在复习气候特征时,这部分知识点较多,很多同学进行复习时,往往希望能够掌握全部的知识,希望了解全部的气候类型的特征。

2.复习难度分配不合理,简单问题复杂化。

在一个班级中,成绩自然会出现分层的情况。教师在进行第二轮辅导的过程中如果选择的复习难度和范围不当或不合适,就会出现问题:如果复习难度过大,一些基础较差、地理能力不足的同学就会感到很吃力;如果难度太小,很大一部分同学都能轻松完成,从而使复习不具有挑战性,不能起到巩固知识和锻炼、提升能力的作用。气候特征这部分内容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相结合,很多教师在进行第二轮复习的辅导时都将这部分内容定的难度过大。他们为了突出其重要性,在讲解很简单的知识时,往往还讲解与之相关的很多其他的知识。这样一来,同学们就自然地认为这部分内容非常复杂、难度非常高,产生畏惧心理,在课下进行自主复习时选取大量的与之相关的辅导资料。显然这不利于第二轮复习作用的发挥。

3.形式单一,第二轮复习目标模糊。

传统的复习形式主要是书面的习题练习、口头告知复习内容等。在实际复习中,书面的习题可能会存在数量过多、难度不当等问题,再加上课下复习因缺乏一定的监督机制和第二轮复习距离高考还有一段的时间,有些同学还没有紧张感,不会将其当作真正的复习任务来完成。我们都知道复习的目的是帮助我们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际复习中,很多同学由于没有对这一阶段的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复习内容、进度、步骤什么的,都人云亦云,没有因人而异地制订复习计划,致使复习效率低下。

二、以气候特征为例,如何进行有效复习

我们知道,气候包括气温和降水两个因素。

1.气温。

在第二轮复习中,同学们应该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总体上的概括和细节上的集中整理,应先将“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及特点、成因,并能正确区分各种气候类型”确定为复习目标。首先,我们要清楚太阳辐射、下垫面和天气状况是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而下垫面中又包括海陆位置、洋流、地形三个方面的因素。我们要针对这些因素的具体特点进行分析、记忆。其次,在选择复习难度时,要根据课程标准,围绕教材内容和学习目标来合理选择高中低不同难度的试题。复习题的选择要注重质量,并且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典型性,难易度也要按照同学们自己的实际能力来安排。

2.降水。

与第一轮复习相比,第二轮复习中不会有更加细致的知识解释,所以复习范围和目标也与第一轮复习不同。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掌握影响降水的因素——大气环流和下垫面两个层面的知识,清楚下垫面因素中还包括海陆位置、洋流以及地形三个方面的内容。

我们还要按照往届高考题中的考点,了解气候形成的因素、气象灾害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另外,高考试题设计形式新颖,经常利用数据或者图像对该部分知识进行考查。我们要清楚,无论命制的题目形式怎么变化,考查的落脚点都是在对气候类型的判读上。因此,掌握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至关重要。

《旅游地理》专题复习论文 篇12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复习中, 比较多的模式是按书本的知识结构一部分一部分的复习, 而专题复习则可以对某一部分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综合性的复习。它打乱了书本的章节结构, 以专题的形式对地理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梳理, 并划分为各个小的专题来进行复习,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复习的知识。而且, 以专题的形式复习可以对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题目进行讲解和分析, 有利于学生找到薄弱的环节并进行修补, 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使学生对专题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和连接, 以专题的形式对头脑中的知识结构进行修缮, 并构建起一个完整的高中地理知识结构。

二、专题复习对高三学生的要求

专题复习对学生而言那是有百利, 但不是说无一害。有, 那就是对学生方面有更加严格的要求, 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必须将所复习部分的全部知识先复习过一遍, 这样上课才能听得懂, 才能跟得上教师的教学进度, 才会对教师上课提出来的案例能看懂也会做。学生还要学会与教师共同探究这些知识点的迁移和利用的方向, 从而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上课偶尔有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要及时做上标记, 以便下课时问同学和老师。学生在课后还要对当天所上的内容进行复习和总结, 并自发地找一些同专题知识点的考题来巩固练习, 以达到知识迁移和对解题模式的理解及应用。

三、高三地理简易专题结构

对于每一专题, 教师可以依据其难度和内容来进行课时的安排和教学进度的安排。对于内容多、难度大的专题, 教师要适度多安排一些课时和放慢复习的速度。整个高中地理知识在高三复习中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大专题:自然地理, 世界地理, 中国地理, 人文地理。同时又可以细分为若干专题:等值线、经纬线、地球运动、水与河流、陆地、农业、工业、经济发展、人口、城市、交通、中国地理、世界地理、选修部分等。其中, 某些专题又可以再细分, 如中国地理可以依据30°N和90°E和110°E三根经纬线构成的一个框架进行复习, 把全中国分成青藏高原、西北、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云贵高原、东南丘陵、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十个小区域来进行专题复习。

四、专题复习对地理教师的要求及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专题复习对于地理教师而言也是一个较大的考验, 要求教师必须要吃透所复习的知识系统, 并要对该系统中知识的综合应用及案例必须要非常清楚。教师必须要熟悉高考中对该部分知识的具体要求及知识系统的综合利用, 并逐渐引导学生开启兴趣之门。教师还要设计一系列的专题复习过程及题型。因为是专题性的复习, 综合性强难度大。在专题复习中, 教师要善于由浅入深, 由综合性较小的题目逐渐过渡到综合性较大的题型。同时, 教师所选题目要精而少, 而且要将当节所授所用到的题目印发给学生。所以, 在典型案例题目的选定上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 选出的题目必须要有层次性、有深度且必须有思考性, 必须有较强的综合性。此外,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逐渐出示专题复习中采用的题目, 并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入手考虑题目的问题。在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时, 教师应从旁进行引导, 并最终归纳。复习中, 教师必须讲细讲透, 如假定题目中的一些已知条件发生变化会延伸到什么样的题目, 或题中哪些地方还可以设问、问什么、怎么回答等。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散性思维, 并及时管理学生的思维, 不能走得太散, 在必要时要提醒学生回到题目中来。在复习结束时, 教师还必须将本综合题所使用到的知识点出, 以使学生能够实现从知识到综合再到分解的过程, 能自主分析一些综合性题中所综合的地理知识点, 从而从一类专题题型中举一反三。

五、依专题而建相应解题模式

高中地理中有一部分的知识难度较大, 有些学生无论复习多少遍还是无法熟练掌握这些的相关知识。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有一个原因是比较重要的, 那就是缺少有效的、易理解的复习解题模式。经过多年的试验和研究分析, 我认为在高三地理复习采用专题来进行复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对所授的专题进行总结分析, 依据教学经验来对专题知识建立一定的解题模式。这是因为解题模式具有总结性好、易于学生掌握和容易利用, 在教学中和在学生复习中具有很大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如“构建全球不同日期问题的解题模式”。全球不同日期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个瓶颈所在。很多学生觉得太难, 觉得对这类题目的分析和解题无从入手。因为这一知识点的解题综合了许多较难的知识点, 如方向判断能力, 语文常识中的大小月和闰年非闰年的2月天数, 地方时、时区、区时的计算, 空间想象能力等。无论题型怎么变化, 都离不开最基本的东西:新旧两天是由180°和0时的两根经线隔开的。所以, 解题的关键是构建一个解决全球不同日期问题的通用解题模式。

1. 已知时间求日期分布解题模式。

第一步, 画一圆, 中间点一点表示N极点, 画一根经线表示180°, 画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则逆时针方向经过180°, 左边为新的一天而右边为旧的一天。第二步, 根据图中或题中已知条件计算出0时经线。第三步, 在第一步的图中将第二步算出来的0时的经线画到第一步的图中, 则从180°经线往西到0时的范围为新的一天。

2. 已知日期分布求时间解题模式。

解题模式应用分析:第一步, 排除出180°经线与0时经线:跟着地球自转方向日期减一天的经线为180°经线, 另一根为0时经线。第二步, 根据地方时的计算方法求出时间。

六、专题复习对辅助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要求

由于专题复习中每堂课的容量也都较大, 很多进度也是很赶的, 所以常规教学有时无法满足这一特点, 必须要找到一种能满足高中地理教学中所需要的大容量特点的教学手段。我认为, 那就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是常规教学和课件教学的有机结合, 一节课包括常规教学和课件辅助教学, 特别是复习用言语和平面图无法或不能表达清楚的知识点时, 用课件来进行辅助教学效果更好。教师利用电脑投影等设施投影出要讲评的内容, 能在很大程度上方便教师授课中的不便,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掌握的水平。当然, 这对教师而言也是一个很大的压力, 要求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多媒体系统的使用, 而且还要学会利用Power Point、Flash、Authorware等常用的软件来制作专题复习所需的课件;要求教师必须要有一个较好的地理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 能在网上找到相关的材料并进行处理以便合乎本专题复习的要求。此外, 教师要充分备课, 要熟练地掌握多媒体系统的控制与转换。教师必须在上课中遇到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时以多媒体来引导和辅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要实现这些, 学校必须要有一定的辅助教学设施, 最好是要有多媒体系统。学校还要组织和培训校内教师掌握多媒体系统的相关知识。这样的教学手段, 有利于学生理解一些对空间想象力要求很大的知识, 同时能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加牢固, 从而能彻底改变高中学生普遍认为地理难学的状况。

七、小结

越来越多的地理教师在进行高考复习时采用了综合性强的专题来进行复习。这有很大的优势, 同时也对学校、老师、学生也有较强的要求和影响。但专题复习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有许多, 如专题知识之间的整合问题、学生在专题复习中的适应性问题、学生在专题复习后的巩固问题、教师在专题复习中的备课和经典案例的选择问题等等。教师如能在高三地理复习教学中尽量合理地解决这一系列的难题, 则可使专题复习在高三地理复习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从而能让高三学子更牢固地掌握高中地理的知识。

摘要: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将所有的地理知识全部按章节来复习一遍是不太现实的, 时间不允许, 学生也受不了学过的东西又原本的讲一遍, 所以高三地理在最后复习中特别是二轮和三轮复习基本上都采用专题复习的方法来进行复习和整合。本文对高三地理复习方式和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 通过列举可操作性较强的实例来分析专题模式复习在高三地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地理复习,专题模式,高三

参考文献

[1]丁佐明.浅谈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两个方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2 (10) .

[2]陈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 (11) .

上一篇:新变下一篇:全面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