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规划与开发复习资料

2024-08-28

旅游规划与开发复习资料(共8篇)

旅游规划与开发复习资料 篇1

第一章

旅游规划与开发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概念体系 第一节

旅游系统一、旅游业的系统化特征

1、旅游产业的构成要素涉及广泛:

食住行游购娱 与众多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有间接联系

2、旅游产业会产生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影响

营运方面:旅游业与相关产业间形成合作发展关系;

空间上: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间存在营销关系;

经济上: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者之间存在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二、旅游系统的概念

PPT: 旅游系统是指直接参与旅游活动的各个因子相互依托、相互制约形成的一个开放的有机整体。

三、旅游系统的结构

(一)旅游系统的组织结构

旅游客源市场子系统、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子系统、旅游企业子系统、旅游支撑与保障子系统

(二)旅游系统的经济结构 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旅游市场

(三)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PPT)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旅游通道

(四)旅游系统的层次结构

宏观层次的旅游系统、中观层次的旅游系统、微观层次的旅游系统

第二节

一、旅游规划的概念

以调查评价为基础、以预测和管理为手段、以优化和持续发展为目的,在系统发展现状调查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趋势及旅游系统的发展规律,以优化总体布局、完善功能结构以及推进旅游系统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战略设计和实施的动态过程。(Z)

二、旅游规划的功能(P)

1、在市场中合理配置旅游资源

2、制定区域旅游发展的战略目标

3、推进区域相关部门的协作

4、保障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

旅游规划概述 注(PPT):旅游规划的目的:(1)提高游客满意度(2)提高经济效益(3)可持续的利用资

源(4)社区与地区的整合

三、旅游规划的分类

(一)按旅游规划的时空二维尺度分类(PPT)

1、空间尺度分类 :区域规划->目的地规划->场地规划

2、时间尺度分类

(二)按旅游规划的内容分类(旅游专题规划、旅游综合规划)

(三)按旅游规划的深度要求分类(即旅游规划层次)

1、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控制性详细规划

内容:(1)景观保护控制:规划用地界线(六线一高)(2)旅游项目控制:主题统一,符合 实际(3)建筑建造控制:建筑设施高度、建造后备、风格等(4)设施配套控制:旅

游设施、标示解说设施等(5)环境质量控制:植被景观、环境卫生等(6)旅游容量

控制:空间容量、设施容量、生态容量、社会心理容量等。

3、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图件比例尺为1:500.(四)按规划的权威等级分类

四、旅游规划的利益相关者

(一)旅游规划的利益相关者解析

1、旅游投资方

2、区域旅游的管理运营方

3、旅游开发区域所在的社区

4、旅游者

5、旅游资源

6、旅游规划的审批部门

(二)各主体间利益平衡与协调的途经

1、召开座谈会

2、聘请专业顾问小组

3、聘请规划领导小组

4、实行区域公投制度

5、进行市场统计调查

五、旅游规划的内容和成果形式

(一)旅游规划的内容

1、规划范围

2、规划依据和原则

3、当地的自然社会状况

4、区域旅游竞争合作的状况

5、区域旅游发展战略

6、旅游资源状况分析和评价

7、客源市场分析

8、旅游项目创意

9、旅游环境保护

10、交通规划

11、绿化规划

12、服务项目规划

13、基础设施与保障系规划

14、效益分析

15、规划图件

(二)旅游规划的成果形式:规划文本、规划图件

六、旅游规划的编制步骤(P17)

WTO:研究准备->目标确定->要素调查->分析和综合->政策和规划的形成->实施与调整 掌握:如何写规划编制合同?

第三节

一、旅游开发的概念

旅游开发一般是指为发挥、提升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使得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成为现实的经济效益,并使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技术经济行为。

二、旅游开发的内容

(一)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二)旅游地的交通安排

(三)旅游辅助设施的建设

(四)旅游市场的开拓

三、旅游开发的原则

(一)个性化原则

(二)市场导向原则

(三)综合效益原则

(四)注重保护原则

(五)系统开发原则

四、旅游开发的步骤

(一)旅游资源的调查

(二)旅游资源的评估

(三)制定旅游规划

(四)具体实施计划

第二章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

旅游开发概述

第一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体系

一、旅游规划与开发理论的四大板块(P33)

经济理论板块、环境理论板块、人文理论板块、规划理论板块

二、旅游规划与开发理论的四大层面

关于旅游规划研究方法的理论、关于旅游系统及其发展的理论、关于旅游规划的理论、关于旅游规划实施的理论

第二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

一、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

(一)区位及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及内涵

1、区位理论

2、空间理论

(二)区位及空间结构理论对于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意义

(1)确定旅游地的市场范围(2)确定旅游地的等级(3)制定旅游地的均衡布局模式 注:(1)制定发展战略(2)寻求区位优势(相对优势)(3)集聚效应(节省资源和设施)

(4)旅游线路设计(周游型、逗留型)

二、消费者行为理论

(一)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内涵

旅游者的空间行为模式、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模式、旅游者的消费心里模式

(二)消费者行为理论在旅游规划开发中的应用

(1)旅游产品及线路设计(2)市场营销策略的选择

三、竞争力理论

(一)竞争力理论的内涵

竞争力是指经济主体通过占有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并以其为基础创造更具有竞争优势的生产要素和生产环境,向市场提供高校用度和满意度的产品和服务,并获得较高收益的能力。

(二)竞争力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运用

(1)丰富了旅游规划的内涵(2)为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四、旅游生命周期理论

(一)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内涵

1、巴特勒模型

2、双周期模型 长周期、短周期

注:旅游景区生命周期的存在原因:(1)旅游者的边际效用递减(2)同类景区的产品替代(3)由技术和制度创新引发的经济周期

(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在旅游规划开发中的应用

预测客源市场规模;提供旅游规划调整的依据;指导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

五、旅游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

1、旅游社会学

2、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地居民、旅游开发者、旅游者和旅游地社会团体在旅游开发或旅游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临时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表现在上述人或团体之间的经济相互影响和文化相互协调上

3、旅游社会学和人类学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旅游社会和人类学为旅游规划与开发提供了人本主义的规划哲学;旅游社会学和人类学让旅游规划更加关注旅游规划的影响;旅游社会学和人类学为旅游规划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调研手段和方法,同时也为旅游规划积累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六、可持续发展理论

1、主要内容:(1)要全方位保护好旅游资源,保证旅游业的永续利用(2)处理好当代人

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时旅游产品的开发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3)

保障

旅游业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高度同意。

2、重要性:编制旅游规划的重要原则,是确定规划指标的依据。

七、体验经济理论

4E:娱乐、教育、审美、逃避

3S:满意、代价、惊奇

(一)体验经济理论的应用

(1)能促进旅游规划更好地突出个性,避免规划的模式化(2)能为旅游项目的策划提供较为清晰的方向指引(3)有效体验主题

第三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技术方法

一、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技术方法

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虚拟实现系统、信息网络技术

第三章

中外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回顾与展望 第一节

历史回顾、趋势展望

一、趋势展望

全球化趋势:区域旅游市场竞争的范围日益全球化;旅游规划编制模式和规划团队的全球化 市场化趋势:旅游产品项目的市场化;旅游规划与开发组织过程的市场化运作

创新化趋势:规划理念的创新突破;规划项目的创新设计;规划技术方法的创新;规划产品

开发创新

生态化趋势:旅游项目的生态化;旅游空间布局的生态化;开发理念的生态化;主题形象的 生态化;建设过程的生态化

第二节 研究热点解读

一、城市旅游规划与开发

(一)城市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背景

1、大量城市的发展壮大;

2、城市旅游功能不断拓展;

3、城市成为区域旅游发展的中心

(二)城市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主要内容

1、城市游憩系统(建成区、边缘区)的规划与开发

2、城市旅游服务系统的规划与开发

3、城市旅游线路的规划与开发

4、城市旅游环境的规划与开发

(三)城市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趋势

环境创新、参与体验、人文关怀、文化发掘

二、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

(一)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

1、工业化大规模的兴起与发展

2、城市环境生态质量下降与恶化

3、可持续观的提出与建立

(二)生态旅游的概念(P91)

(三)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原则 整体化原则、特色化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四)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主要内容

生态旅游资源与环境的评估、生态旅游人为活动承载力分析、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与保护、生态旅游政策与保障机制建立

(五)生态旅游规划与发展的趋势

注重生态保护、环境优化、持续发展、相关发展

三、会展旅游规划与开发

(一)会展旅游的概念与特征(P92)

(二)会展旅游规划的内容体系

(三)会展旅游规划的开发趋势

四、主题公园规划与开发(P97)

五、扶贫旅游规划与开发(P98)

六、假日旅游规划与开发

七、文化古迹旅游规划与开发

第四章

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

第一节

旅游资源概述

一、旅游资源的概念(P111)

(1)旅游资源包括自然界形成的和社会创造的,其存在是客观的(2)旅游资源是与旅游者接相联系的,他们能激起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是旅游者活动的对象物,能满足旅游者的特定需要(3)旅游资源是与旅游业直接相联系的,能为旅游业所开发利用,并产生一定的效益。

二、旅游资源的特征(P113)

(一)观赏性和体验性

(二)时限性和区域性

时限性:纬度、地势、气候

(三)多样性和综合性

(四)垄断性和不可迁移性

(五)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

(六)吸引力的定向性

(七)变化和可创造性

第二节

旅游资源的类型(八大主类)

一、按照旅游资源的基本属性分类

二、按照旅游资源的景观组合分类

三、按照旅游资源的吸引力级别分类

四、旅游资源国际标准的分类

五、其他旅游资源的分类标准

六、旅游资源类型相关研究进展

第三节 旅游资源调查

一、旅游资源调查的类型

(一)旅游资源概查(P125)

以定性为主,主要目的是确定旅游资源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开发程度。

(二)旅游资源详查

二、旅游资源调查的内容

(一)旅游资源的环境调查

1、自然环境调查:

调查区的概况、气候条件调查、地质地貌调查、水体环境调查、生物环境调查

2、人文环境调查:

历史沿革、经济状况、社会文化环境

(二)旅游资源赋存状况调查

1、旅游资源类型调查

2、旅游资源规模调查(数量、分布范围、丰度)

3、旅游资源组合结构调查

4、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现状调查

三、旅游资源调查的程序

1、调查准备阶段

成立调查小组->收集整理基本资料->明确调查目的->物资器材准备

2、实地调查阶段

确定调查区内的调查小组和调查线路->选定调查对象->填写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

3、数据整理阶段

四、旅游资源调查的方法

1、直接询问法

2、统计分析法

3、实地测量法

4、遥感法

5、分类对比法

第四节 旅游资源的评价

一、旅游资源评价的原则(P137)

(一)客观实际的原则

(二)全面系统的原则

(三)符合科学的原则

(四)效益估算的原则

(五)高度概括的原则

(六)力求定量的原则

二、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

(一)旅游资源特色和结构的评价

1、旅游资源的特性和特色

2、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

3、旅游资源的数量、密度和布局

(二)旅游资源环境的评价

1、旅游资源的自然环境

2、旅游资源的社会环境

3、旅游资源的经济环境

4、旅游资源的环境容量和承载力

(三)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1、区位条件

2、客源条件

3、投资条件

4、建设施工条件

三、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

(一)定性评价方法(P140)

1、一般体验性评价和美感质量评价

2、“三三六评价法”

3、资源及环境综合评价法

(二)定量评价方法(P141)(P151)

1、技术性的单因子定量评价

2、综合型定量建模评价

四、旅游资源评价的成果形式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旅游资源调查去实际资料表》 《旅游资源图》

第五章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主题定位和功能分区

第一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主题定位

一、旅游规划与旅游开发的主题P204

(一)构成三层次:历史文化和发展目标;旅游功能和旅游产品或项目;旅游形象。

二、旅游规划与开发主题定位的内容P205

(一)旅游发展目标定位

1、旅游发展目标定位

旅游发展目标(按内容)分类图(P208)

2、旅游发展目标(以旅游地的角度)的属性分类(P209图):经济水平目标、社会效益

目标、环境保护目标、文化发展目标。

3、旅游地发展目标(以旅游者角度):满足个人需求;提供新奇经历;创造具有吸引力的“旅游形象”。

(二)旅游功能定位(P212图与内容)

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环境功能。

(三)旅游形象定位

1、旅游形象:所谓旅游形象是在旅游规划与开发中,借助旅游地的景观、环境氛围、服务展示、公关活动、信息传递等要素在旅游者心目中形成的综合感知形象。

2、旅游形象定位主要侧重于:旅游地的物质景观形象、社会文化景观形象、旅游企业

形象以及核心地区(地段)形象。

第二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主题形象定位

一、旅游主题形象及其特征

(一)旅游主题形象的概念

(二)旅游主题形象的构成要素

1、旅游美学角度(P214):功能(心理维);实征(幻想维);范征(特征维)。

2、要素指标体系角度(P214):总之表层、次指标层、子指标层、组类指标层、基础指

标层。

3、形成过程角度的旅游主题形象构成(P217):原生形象、次生形象、复合形象。

4、规划体系角度的旅游主题形象构成(P218):主导形象、支撑形象、辅助形象。

(三)旅游主题形象的特征

1、综合性:(1)内容的多层次性(2)心理感受的多面性

2、稳定性:(1)旅游地所具有的客观物质基础(2)游客具有相同的心理机制

3、可塑性:(1)旅游地的旅游主题形象要以各种渠道向旅游者传递的信息为基础,因此,对这些信息进行设计和控制可以认为塑造旅游者心目中的旅游地形象(2)可塑性也意味着旅游形象可以被认为破坏

二、旅游主题形象的定位及推广

(一)旅游主题形象定位的三要素

1、主体个性:旅游区主体的品质个性和价值个性

2、传达方式:把主体个性有效准确地传递到目标受众的渠道和措施

3、受众认知:旅游主题形象被目标受众所认识知晓与感受的程度

(二)旅游主题形象定位的策略

1、超强定位策略(领先定位)(争雄定位)

2、近强定位(比附定位)(借势定位)

3、对强定位(逆向定位)(对抗定位)

4、避强定位(寻空定位)(缝隙定位)

5、名人效应定位

三、旅游主题形象的塑造方法(P222)

(一)传统宣传材料

(二)旅游形象识别系统

1、旅游形象识别系统的概念和内涵

2、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概念和内涵

CI(MI、VI、BI、HI)

(三)节庆及公关活动

四、旅游主题形象的传播策略

(一)正面强化策略

(二)负面消除策略:(1)旅游区营销者以幽默的方式建立地区新的亲切感人的正面形象(2)

不断向目标市场灌输本地区的革新的正面形象,而该形象应特别针对

过去的负面形象进行否定。

第三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功能分区

一、旅游功能分区的原则

(一)突出分区原则

(二)集中功能单元原则(P227)

优点:(1)开发:集中功能单元的布局能使基础设施低成本、高效益,而且随着旅游开发深入与市场规模的扩大,新的旅游服务保障部门更易生存(2)经济:集中功能单元的布局带来的景观类型多样性还可以吸引游客滞留更长时间(3)社会:集中功能单元的布局有利于游客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与沟通,利于社会风俗的优化(4)环境:集中功能单元的布局有利于环境保护与控制,对污染物的处理亦更有效,敏感区能得到有效保护(5)集中功能单元的布局可以防止局部散乱,亦可防止对主要自然景观的视觉污染(6)集中功能单元的布局有利于主题形象的形成,可以差生一定的整体规模优势。

(三)协调功能分区原则(P228)

协调主要表现在除了旅游功能分区与周围环境、旅游功能分区与管理中心、旅游功能分区之间以及旅游功能分区与主要景观结构(核心建筑、主体景观)的关系等。

(四)合理规划动、视线原则

(五)保护旅游环境原则

(1)保护旅游区内特殊的环境特色(2)使旅游区的游客接待量控制在环境承载力之内,以维持生态环境的协调演进,保证旅游区土地的合理利用

二、旅游功能分区的方法 聚类区划法(P229)

三、典型的空间布局模式

(一)同心圆式布局(P230)

核心保护区->游憩缓冲区->密集游憩服务区

(二)环核式布局(P231)

(三)社区-吸引物式布局(P232)

四、旅游线路的优化设计

(一)旅游线路的界定(P233)狭义与广义

(二)旅游线路的演化与产生(P233)

(三)旅游线路的类型(P233)

(四)旅游线路的设计原则框架和程序(P235)

1、旅游线路的设计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2)突出主体原则(3)游程环形设计原则(4)合理搭配原则(5)机动灵活原则

2、旅游线路的设计框架

3、旅游线路的设计程序(P236)

旅游规划与开发复习资料 篇2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 数字概念和技术已经与我们的工作、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我们在档案管理中要努力提升档案信息的价值, 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 更好地方便使用者对档案的利用, 就必须开拓思路, 积极创新, 主动运用和借鉴成熟的高新技术, 对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管理, 即对档案原件进行保护, 对便于信息的快速传递。

本单位科技档案现有上千卷数百米长的地质档案, 随着地质找矿勘探工作的不断加强, 地质资料的利用更加频繁, 这就使得档案管理者必须探索新的档案管理方式。通过调查研究分析, 确定先对部分重要的地质成果资料进行数字化, 选用合适的档案管理软件, 建立所有档案的一级、二级目录数据库, 再将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与其目录对应链接, 从而达到运用计算机查找、调阅档案信息的目的, 减少纸质档案的利用频次, 在加强档案科学管理和档案原件保护的同时为使用者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

1 地质资料的利用现状

经过对本单位成果地质资料清理工作, 发现有几百卷资料破损严重, 包括文字报告因纸张质量差破损的, 图纸、图册或蓝图褪色、模糊不清且破旧无法利用的;部分破损的地质资料更是相当多见。而档案的唯一性、原始性和凭证性是真实记录历史的重要体现, 需要最大限度地保护。

随着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快推进整装勘查实现找矿重大突破通知》的要求, 本单位加大了对整装勘查区的申报工作, 并于2013年通过了国有第二批整装勘查区的设立, 期间查阅、借阅地质资料的技术人员越来越多, 仅以2007年为例, 全年有400多人次借阅地质资料, 当年共借出地质资料900多卷7000多件次。大量地借阅地质资料, 更加快了纸质资料的破损, 同时也加大了档案管理人员检索档案的任务。另外传统的手工查找也存在繁琐、查全率偏低的问题。目前, 十分需要探求一种新的行之有效的档案管理方法, 为地质资料需求者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档案信息服务方式和途径。

2 档案信息数字化是档案工作的必由之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知识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 电子书刊的普及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 使得人们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 足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 使人们的理念和信息领域的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数字技术可以对文字、图片、录音录像视频资料等不同载体和形式的信息记录进行转换、存储、传递、管理和使用。数字图书馆的技术、方法和标准等日趋成熟, 在全世界已达成共识, 随着建设的加快, 实现图书信息的资源共享目标已指日可待。相比之下, 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各项工作才刚刚起步, 业务规范与标准正处于摸索和完善阶段, 与数字图书馆建设有较大的差距。然而, 不可否认, 档案信息的数字化管理是国际档案界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实现档案信息快捷方便的远程利用和对档案原件进行有效保护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 为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提供了可能, 为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首先, 数字化管理档案使传统的以纸质为载体的档案信息对象转为机读档案, 不仅节约了保管费用, 节省了占地空间, 而且查阅起来极为方便迅速, 从而避免了反复印制资料而造成的纸张和人员的浪费。其次, 由于档案信息数字化是随着计算机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 它能把分散于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存贮, 以网络的方式互相连接, 从而可以及时利用, 实现资源共享。

3 地质资料开发利用研究

通过研究分析, 本单位明确采用建立档案数据库, 对重要成果地质资料数字化, 将数字化信息与档案数据库对接的方式, 加大对地质资料更广泛、更深层次的开发利用, 充分发挥地质成果资料的潜在价值, 为加快推进地质找矿突发展作用。

3.1 数字化可行性分析

早在2000年12月, 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印发的《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就把“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现有档案的数字化进程”列入其中。目前国内已有部分大中型档案馆建立了档案数据库, 实现了部分档案数字化。建立档案数据库、开展档案数字化的时机日渐成熟。

建立档案数据库, 开展地质资料数字化, 是一项涉及档案工作、计算机、信息等各方面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项目研究初期, 针对本单位开展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是否具备条件进行了认真、全面的分析。认为本单位向上级档案主管部门汇交地质资料的同时就汇交过电子文件, 在电子文件制作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对于图纸扫描技术方面, 早在几年前地质项目计算机制图中就已应用到此项技术, 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档案扫描工作的程序、速度、费用以及档案数字化的质量要求, 为开展地质资料数字化奠定了基础。加之, 上级主管部门组织了相关档案地质技术人员针对性对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进行培训, 对档案系统软件的具体使用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3.2 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流程

地质资料数字化是一项复杂、繁琐工作, 工作任务大参与人员, 为使这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制定一套数字化工程流程, 并在地质资料数字化电子化过程中, 遵循此流程就显得尤其重要。

4 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质量管理

地质资料在数字化过程中不断加强地质数字化工作质量管理, 补充完善《地质资料数字化技术规范》, 对每一份地成果资料进行清查、核实与校对。在进行文字报告和附表的录入工作时, 应严格按照标准规范逐字、逐页、逐卷录入。并对经较对、审核修改后的数字化资料再进行一次排版编辑审查, 确保数字化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在进行地质资料附图及附件数字化工作时, 扫描之前, 应对原件进行修整, 对图纸的折痕、原件中的破损及不清晰处进行熨平、修复或清绘。控制好熨斗温度, 以防图纸变脆。扫描后附图、附件之后还需按照数字化技术规范对扫描后的附图、附件进行整饰, 尽可能使栅格文件清洁、美观, 并应尽可能与原件保持一致。

5 建立目录数字库

档案人员在充分熟悉、掌握档案管理软件的前提下着手开展档案管理目录数据库的建库工作。首先在档案管理系统中按类别, 将报告分为储量报告、总结报告、专题报告、地质勘查、地质科研、设计报告、非铀矿产和其它档案八大类。其次根据档案的分类给全部档案编制档案号, 再在总目录模板、细目录模板和储量信息模板中逐条录入总、细目录信息和储量信息。然后, 将三个模板的信息导入档案管理系统, 并完善总、细目录和储量信息数据。完成目录数据库与数字化电子档案的连接;对目录数据库质量进行检查, 核对, 发现不合格的数据进行修改或重录。最后, 备份数据库, 做好标签, 以便查找和管理。

6 数字化档案的意义及要求

开展地质资料数字化、建立目录数据库, 将为地质资料开发利用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服务模式, 对馆藏的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

首先, 建立目录数据库利用计算机检索档案, 将大大提高档案的检索速度和查全率, 为地质项目的申请、设计及勘探工作可提供大量详实的地质资料和有效依据, 从而节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 每年可创造上百万元的经济效益。

其次, 通过对地质资料数字化电子化, 实现与档案系统的连接, 可直接在计算机上查阅相关资料, 避免对纸质资料的重复借阅, 有效地保护纸质档案原件, 从而节省再次复制地质资料的费用。

中国国土整治与开发专题复习 篇3

了解国土整治的概念、意义、主要内容,理解我国进行国土整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了解现代化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掌握国土整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考点分析]

1.国土整治及“3S”技术

国土整治是为全国或国内某个区域的国土资源拟订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的规划。提出实施此规划的措施和步骤,制定相应的政策,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国土管理的工作。国土整治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某一区域进行国土整治,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国土辽阔,地域差异显著;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水平还较低。与其他国家国情相比,我国国土整治工作的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因此我国在进行国土整治时,应该因地制宜、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

“3S”技术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构成了对空间数据实时采集、更新、处理、分析及为各种实际应用提供科学决策咨询的强大技术体系。“3S”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它们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情况如下:遥感(RS)的主要环节:目标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传感器收集传输信息→信息处理与分析→形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其主要用途:资源勘探、动态监测和规划决策等。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其用途:随时随地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地理信息系统(GIS):信息源(地图、遥感图像等)→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形成可供研究、规划和决策人员使用的产品);其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等。

2.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的重点

3.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差异

(1)东部地区经济状况①主要优势:东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和最具实力的工业基地,经济国际化程度高、科技文化水平高、城市化水平高。②主要问题:东北森林保护与抚育更新;辽中南工业区面临设备陈旧、资金不足、产品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严重等诸多问题;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华北平原综合治理盐低洼地、碱地、沙地,改造中低产田,发展节水农业;黄河、海河的根治;长江、淮河的治理;北方省市淡水资源短缺;长城沿线的风沙问题。③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沿海地理优势,如科技、人才、信息等;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生产,缓解能源、交通运输紧张,原料不足,北方缺水和环境问题;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加强传统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建设农林渔副产品基地;加强东西向交通建设,扩大对外经济贸易。

(2)西部地区经济状况①发展优势:发展边境贸易;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②主要问题:经济落后;科技文化教育落后;生态环境恶劣。③发展方向: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加强草原牧区建设,发展林牧业;太力发展交通运输,发展边境贸易,扩大旅游创汇;有步骤开发黄河中上游与长江上游的能源、矿产资源和水力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发展节水农业,保护草场,治理沙漠。

4.南方低山丘陵区的资源优势与问题

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要与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的治理进行比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①自然原因:黄土巯松易侵蚀和崩塌;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植被稀疏,侵蚀作用较强。②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露天采矿,形成水土流失。产生的危害:造成河道淤积,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降低土地生产力,造成环境恶化,使得黄土高原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

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包括水土保持和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的原则: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治理和开发相结合。基本措施:压缩农业用地,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保护和改善天然草场,规定合理的载畜量。露天采矿,要及时回填复垦。目的:改善环境,提高植被的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保持水土,建立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意义:水土保持,脱贫致富。措施:工程、生物和农业技术等措施并用,有机结合,效益互补。

6.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治理

西北荒漠化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来源少,气候异常干燥。②地表物质松散(物质基础)。③大风吹扬(动力)。

(2)人为原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农垦。④水资源利用不当。⑤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注意环境保护等。

西北荒漠化的治理:(1)干旱农牧过渡区和旱农区的治理:①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采取防风沙措施相结合;②扩大林草比重,集约经营水土条件好的丘间低地;③营造防护林;④解决能源问题:如建省柴灶、沼气池。(2)干旱地带沙漠边缘的绿洲的治理:①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②发展节水农业;③建草方格沙障和障内固沙植物;④解决能源问题:如建省柴灶、沼气池;⑤恢复自然植被。

7.长江三峡工程的生态效益评价

(1)正面影响:①有效减轻洪水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改善中下游平原湖区居民的生存环境;②有利于中下游地区血吸虫病的防治;③减轻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④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⑤减轻环境污染及酸雨的危害。

(2)负面影响:①水库蓄水淹投土地、耕地和部分文物古迹;②移民、城市迁建可能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③水库蓄水可能诱发地震,使库区滑坡的可能性增强;④库区、库尾泥沙淤积加重;⑤三峡地区的自然景观受到一定的影响;⑥对水生生物中的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产生一定影响;⑦水库蓄水可能加剧蚊虫孳生,影响人们身体健康。

8、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治理

(1)低湿地的治理与开发。特点:地势低平,洪涝严重,成土母质质地较好,水资源丰富。指导思想:因洼制宜。效果:鱼塘一台田模式,相互促进,立体开发,综合利用。

(2)盐碱地的治理与开发。水盐运动规律: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稳定。治理:调控水盐运动(引淡淋盐一灌溉,降低作物根区土壤含盐量;井排井灌——抽取盐水,补充淡水;农田覆盖——用地膜、作物秸杆覆盖,抑制蒸发;农业生物措施——营造防护林带,果树与椿树、棉花间作,培肥,改良品种)。

9.交通运输发展条件的评价

(1)区位条件:某地交通建设的区位条件包括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战略区位等方面。

(2)自然条件:某地交通建设的自然条件可从地质条件、地形条件、气候条件等方面来分析。①地质条件:地壳构造运动活跃地区,多断层,地震、滑坡、泥石流频繁发生,交通建设难度大,安全性差,应尽量避开。从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地下水的运动等方面来考虑,应选择背斜,避开向斜。②地形条件:平原地形对交通线路的限制较少,工程造价较低,选线时要注意少占好

地,处理好交通建设和农田水利设施以及城镇发展的关系。山区地形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对交通线路的限制很大,工程造价高,应尽量避开沼泽地、陡坡,无法避开陡坡、山地时可修盘山公路或隧道。③气候条件:湿润地区应注意排水,干旱地区应注意防风固沙,高寒地区应注意克服冻土和缺氧带来的不利影响。航空港应选择在能见度比较好的地区。

(3)资源条件:丰富的资源对交通运输具有很大的潜在需求;资源的开发需要便利的交通作保证。

(4)社会经济条件:交通运输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必须先行—步,以适应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对运输的需求。

(5)科学技术因素:科技水平比较低的时期或地区,自然因素的影响往往是最主要的;科技水平比较高的时期或地区,自然条件的影响程度逐渐降低,社会经济因素成为最主要的因素。

[命题预测]

相关命题主要以各种社会热点问题和国家重点工程为背景材料,要求考生回答不同区域的区位优势、不利条件、产生原因、解决措施、发展方向等,旨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中要明确一个思路:把握好实施国土整治的一般原理,即通过比较区域特点与区域差异,根据区域的相似性,借鉴其他区域开发的成功经验,得出适合本区域发展的措施。

国土整治与开发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进行的,每个区域都有各自发展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如果在高考中遇到该类题目,我们应仔细阅读题干区域中的具体资料,要“先入为主”地找出区域发展的资源优势和主要限制因素,然后“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开发和治理,即按照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或改造区域限制性因素,或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等。答题中可参考教材上的案例分析解题思路和国土整治方法,学会知识迁移和灵活应用。教材上的国土整治原理务必要识记清楚,如东北地区农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治理,南方低山丘陵区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防治,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山西能源基地的开发,西南地区的交通建设,海南岛及其海域的开发,上海浦东新区的建设等。

[典例分析]

我国国土整治在农业、资源开发、大型水利工程、交通建设、荒漠化治理、中低产田改造等方面有典型的区域,并形成不同的自然、经济分区。在考试考查中,要求考生在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国国土整治背景、跨区域国土整治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和把握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下面以一道例题形式来加以分析:

例题:右图为我国西北某类农业区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该类农业区所在的地形属于()

A.冲积扇

B.河流沿岸平原

C.河边滩地

D.河流三角洲

2.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该类农业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A.热量充足

B.太阳辐射强

C.水资源丰富

D.土壤肥沃

3.该类农业区国土整治面临的主要课题是()

A.冰土流失的治理

B.酸性土壤的改良

C.荒漠化的防治

D.河流的综合整治

解析:该组试题考查考生对“我国国土整治中要研究的区域优势、存在问题”的把握,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区域地理知识,理解掌握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和治理措施。据题干文字叙述和原理示意图提示,分析问题要从西北地区入手,结合所学的农业区位知识“因地制宜”来分析问题。

第1题;通过季节性河流和我国西北地区两个条件;可将选项B和D排除,通过读图可知,该农业区就处在河流流出山口的区位,应为冲积扇。

第2题是一道比较题,要求对比不同区域的差异性。西北地区地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壤较为贫瘠,且水资源不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丰富,所以选项C、D不选;另外,西北区位于中温带和暖温带地区,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处于亚热带地区,所以热量不如长江流域,但是西北地区气候较为干旱,光照时间较长,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较多,太阳辐射较强,故选B。

旅游资源开发复习大纲(学生用) 篇4

1、旅游资源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2、旅游资源单体

可作为独立观赏或利用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单独个体,包括“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和由同一类型的独立单体结合在一起的“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

3、旅游资源开发

为发挥、提升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使得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成现实的经济效益,并使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技术经济行为。

4、旅游资源地域分异规律

指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地表沿一定方向分异或分布的规律性现象,它表明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性。

5、非逆性原理

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其形成过程是不可逆转的,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修复到原来的状态。

6、星月定律

在一定区域,旅游吸引力的大小主要由最具体色、观赏游憩价值或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最大的旅游资源决定,这一规律被称为最高因子限定律或星月定律。

7、林德曼定律

能量沿营养级移动时,逐级递减,后一营养级只能是前一营养级能量的1/10左右,该定律即为“十分之一定律”或“林德曼定律”。

8、旅游资源评价

从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及取得最大社会效益的角度出发,运用某种方法,在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一定区域的具有一定旅游资源价值特征、环境气氛及开发利用基础的社会经济条件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的过程和结论。

9、舞台化

以旅游为舞台,在经济等关系的作用下,旅游主题成员间充分交流,从而赋予旅游地以“故事”,使得成员以旅游地为道具和载体,获取经济关系以外的收获。

10、文化的物化

是将客源市场对旅游目的地的认识中尚未有具体形态表示物的部分以物质的形式在旅游地表现出来。

11、旅游资源承载力

在保证旅游环境系统的一定生态功能和民族历史文化不至于消失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的配置措施,所能支持的旅游业规模及接纳游客人口限度。

12、直接市场法

可以直接运用市场价格对可以观察和度量的旅游资源价值变动进行测量的一种方法。

13、替代性市场法

当所研究的旅游资源本身没有市场价格来直接衡量时,可以寻找替代物的市场价格来衡量。

14、假象市场法

在替代性市场难以找到的情况下,以人为创造假想的市场来衡量旅游资源的价值,这种方法称为假象市场法。

15、初始原风景

是对人们成年之前所居住环境的总体概括,它影响着旅游者选择旅游地的取向。

16、旅游资源的三个特点。

1)包括自然界形成的,也包括社会创造的,其存在是客观的;

2)与旅游者直接相联系的,能激起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是旅游者旅游活动的对象物,能满足旅游者的特定需要;

3)与旅游业直接相联系,能为旅游业所开发利用,并产生一定的效益。

17、简述《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中的旅游资源的主类。

可以分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等八大主类。

18、旅游资源分类的原则

1)同质性与差异性原则;

2)对应性原则;

3)第次性原则。

19、旅游资源分类的步骤

1)在大量收集各种旅游资源资料的基础上,确定旅游资源分类的目的和要求;

2)通过比较分析,初步建立分类系统,把各类旅游资源归入不同类型;

3)通过补充、调整,完善分类系统;

4)在完成前述工作的基础上,写出分类说明。

20、人文旅游资源的景观特性

1)突出的人造性

2)显著的时代性

3)丰富的文化性

21、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1)木构架为主的框架式结构;

2)优美柔和的轮廓造型;

3)整齐而灵活的庭院式平面布局;

4)丰富绚丽的建筑装饰;

5)天人合一的环境艺术。

22、简述园林景观的构景原则和造景手法

构景原则有:

1)贵在自然

2)重在曲折

3)精在特色

造景手法有:

借景、框景、抑景、对景、漏景

23、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1)非物质性;

2)民族文化性;

3)地域性;

4)多样性;

5)体验性。

24、旅游资源普查的意义

1)有利于掌握资源赋存现状;

2)有利于明确资源开发方向;

3)有利于资源的科学保护;

4)有利于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25、旅游资源普查的成果形式

1)旅游资源普查表格;

2)旅游资源普查报告;

3)旅游资源信息查询系统;

4)相关图件等。

26、旅游资源普查中的“十字”方针和“五定”原则分别是什么

“十字”方针指科学、客观、准确、量化、简洁;

“五定”原则指定位、定性、定量、定级、定影。

27、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和原则

评价的目的:

1)明确旅游资源的质量;

2)确定旅游地的性质;

3)提供开发利用的科学依据;

4)反映旅游资源的演化发展情况。

评价的原则:

1)全面系统原则;

2)动态发展原则;

3)客观实际原则;

4)综合效益原则;

5)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28、《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中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包括哪些?

1)观赏游憩使用价值;

2)珍稀奇特程度;

3)规模、丰度与几率;

4)完整性;

5)知名度和影响力;

6)游憩期或使用范围;

7)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

29、简述“三三六”评价法

即“三大价值”、“三大效益”、“六大条件”。

三大价值指历史文化价值、艺术欣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三大效益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六大条件指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旅游资源的类型和地域组合条件、旅游资源的容量条件、客源市场条件、旅游开发投资条件和施工难易条件。

30、旅游资源分类的步骤

1)在大量收集各种旅游资源资料的基础上,确定旅游资源分类的目的和要求;

2)通过比较分析,初步建立分类系统,把各类旅游资源归入不同类型;

3)通过补充、调整,完善分类系统;

4)在完成前述工作的基础上,写出分类说明。

31、旅游商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针对每一种特点,我们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注意什么?

1)相对可移动性。一方面导致了美食旅游和购物旅游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导致全国各地

美食和旅游纪念品日益趋同的现象。因此,从开发旅游商品的角度来看,应该有意识地限制旅游商品的移动,使其始终保持地域特色。

2)地域性。没有地域性的商品不具有垄断性且容易被市场所淘汰。因此在旅游商品开发

过程中,一定要依托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特征,开发垄断性强、地域特色突出的旅游商品。

3)再造性。相关的旅游开发不是受到旅游资源本身容量的约束,而是受到旅游市场发展

规模的限制。为此,作为比较成熟的旅游目的地,需要重视旅游商品的开发,提高购物、饮食在游客消费中的比重,为地方旅游收入增长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32、试从旅游目的地的规模角度谈谈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

根据开发规模、开发对象功能,以及开发组织形式不同,对开发类型的划分是不同的。从旅游目的地的规模来看可以分为跨区域开发、区域开发和小区域开发,甚至产品开发。

1)跨区域开发涉及空间范围巨大,应在高位政府主导下以及不同地域政府的协作下进

行。为避免出现重大失误,必须进行规划研究,并在开发过程中对规划对调整。

2)区域开发是指市级开发。由于管理机构唯一,行政意志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因此区

域开发是政府指导并控制下的开发。根据旅游资源的等级、区位条件和区域经济背景的组合,对区域旅游开发方向进行判定。

3)小区域开发是指村镇级别的开发。确定开发方向,注重与周边村镇的差异性发展,提

倡差异竞争。小区域开发所涉及的空间有限,对开发资金规模要求不高,当地可自主开发。开发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决定于开发者的意志和理念。

33、试述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的开发要点。

1)开展地学专业旅游

此类资源具有十分突出的科学意义,因此具有重要的科学教育功能。

2)开展观光旅游

一要保持地质地貌原貌,尽可能避免人为的修饰和改动;

二要向游客提供各方便的配套服务,满足游客的各种旅游需要;

三要注意对资源及环境的保护。

3)开展体育健身旅游

利用地表的地势起伏,配以其他必要的自然要素,通过旅游者自身运动,达到体育健身的目的。

注意线路的选择、设计,同时要尽可能消除各种危险因素,最大限度保证游客的人身安全。

4)开展疗养和度假旅游

在一些地质地貌景观奇特、优美,其他自然要素配合良好的地区,可建成疗养院或度假区。

5)发挥地质地貌在风景区中的衬景作用

有些风景区虽然不是以地质和地貌风景为主,但它离不开地质地貌这个基础,所以如何充分发挥地质地貌的衬景作用是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一个重要技巧。

34、试述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的开发要点

1)分析遗址遗迹的全貌和内涵,选择开发的具体对象

要以考古发掘及其科研成果为依据,分析遗址遗迹的全貌和内涵。

就某一地区而言,应从宏观上把握遗址遗迹的分布状况、类型、特征、蕴藏量及相应的联系与区别;从微观上选择重点遗址,弄清其时代、类型、文化属性、文物藏量和历史科学价值,为选择具体开发对象提供依据。

2)确定开发目标,因地制宜进行开发

a对自成系列的遗址群的开发:在遗址群所在地建立综合性的游览区。

b对范围小、独立存在的遗址的开发:可建立专题博物馆。还有些价值重大、特点突出,但尚不具备单独开发条件的独立遗址,则以保护为主,对其价值与范围树立标牌,作为参观点纳入该地的旅游产品中。

c对广泛分布的同类遗址的开发:开辟为旅游线路,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如三国旅游线路d对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古遗址的开发,应纳入名城总体建设规划之中。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发有再现型和展示型两种

e对革命军事遗址的开发:以国内旅游者为重点,以向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教育为中心任务,贯彻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方针,根据具体对象因物而异,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开发。

3)遗址遗迹的开发应该融入游客的体验

如北京顺义区焦庄户地道战遗址将实施新保护规划方案,建成以展示地道战革命历史文化为主题,综合参观、体验活动、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综合活动区。游客们在这里可以看展览,了解地道战的历史;钻地道,参观抗战民居,吃抗战饭,看抗战电影,甚至可以亲自打一场“地道战”,真实体验抗战时期的战斗生活。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复习资料 篇5

1.房地产投资有哪些特性?

位置的固定性或不可移动性政策影响性

寿命周期长专业管理依赖性

适应性互相影响性

各异性

2.反映房地产市场供给和需求的指标有哪些

供给指标:存量、新竣工量、灭失量、空置量、空置率、可供租售量、房屋施工面积、房屋新开工面积、平均建设期、竣工房屋价值、需求指标:国内生产总值、人口、城市家庭人口、就业人员数量、就业分布城市登记失业率、城市可支配收入、城市家庭总支出、房屋空间使用量、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居民消费指数

3房地产投资项目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中开发投资的静态和动态指标有哪些?

静态:成本利润率、投资利润率、投资金利润率、静态回收期

动态: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动态投资回收期

4.置业投资有哪些静态和动态指标?

静态:投资报酬率、现金回报率、静态投资回收期、动态: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动态投资回收期

5.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步骤?

接受委托

调查研究

方案选择和优化

财务评价和综合评价

6.房地产的系统风险有哪些/

通货膨胀、市场供求、周期风险、变现风险、利率风险、政策风险、政治风险、或然损失风险

7.房地产项目投资建设成本构成有那些

土地费用、前期工程费用、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费用、开发期间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开发期税、其他费用、不可预见费用

8.可行性研究中的参数类型有哪些?

时间类参数:(开发起止时间、经营期、开发期准备期、建设期。出售期)

融资类参数:(贷款利率、资本投资投入比例或者财务杠杆)

收益类相关参数:(出租或者空置率、运营成本占毛祖金收入比率)

评价标准类指标:(基准利率、目标收益率、目标投资利润率、投资回报率)

9.房地产开发贷款类型有哪些?

土地购置贷款、土地开发贷款、和建设贷款

旅游规划与开发 篇6

旅游系统的经济结构

1、旅游需求

2、旅游供给

3、旅游市场 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

1、旅游客源地

2、旅游目的地

3、旅游通道

旅游系统的层次结构

1、宏观

2、中观

3、微观

旅游规划:以调查评价为基础、以预测和管理为手段、以优化和持续发展为目的,在旅游系统发展现状调查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旅游系统的发展规律,以优化总体布局、完善功能结构以及推进旅游系统与社会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战略设计和实施的过程。

按旅游规划的时空二维尺度分类

1、空间尺度分类

2、时间尺度分类 规划的期限是指规划产生效力的时间跨度,如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近期建设规划的期限一般为5年。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期限多则为10-20年。就规划期限而言,可以将旅游规划划分为:短期规划(1-2年);中期规划(3-6年);长期规划(10-25年)。按规划的深度要求分类

1、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控制性详细规划

3、修建性详细规划

旅游规划的利益相关者解析

1、旅游投资方

2、区域旅游的管理运营方

3、旅游开发区域所在的社区

4、旅游者

5、旅游资源

6、旅游规划的审批资源

个主体间利益平衡与协调的途径

1、召开座谈会

2、聘请专业顾问小组

3、聘请规划领导小组

4、实施区域公投制度

5、进行市场统计调查

旅游开发一般是指:为发挥、提升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使得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并使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技术经济行为。

旅游开发的原则

(一)个性化原则

(二)市场导向原则

(三)综合效益原则

(四)注重保护原则

(五)系统开发原则

区位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及内涵

1、区位理论

2、空间结构理论。所谓空间结构是指:社会经济主体在空间空间中的相互作用和关系,以及由于互动关系而形成的各种空间集聚形态。空间结构可以按照空间尺度的大小分为:微观空间结构(企业与企业间的结构)、中观空间结构(城乡间结构)以及宏观空间结构(国家间结构)三个层次。

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对于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意义

1、确定旅游地的市场范围

2、确定旅游地等级

3、制定旅游地的均衡布局模式

消费者行为理论是研究消费者心理及行为模式的理论。

著名竞争力理论专家麦克*波特则认为,一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取决于需求条件、相关与辅助产业的状况、企业策略、结构与竞争者,机遇以及政府等六个要素。

竞争力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1、丰富了旅游规划的内涵

2、为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旅游生命周期理论在旅游规划与开概查的基础上进行,是对区域内所发中的应用

1、预测客源市场规模

2、有的旅游资源单体进行的更为详尽提供旅游规划调整的依据

3、指导旅和全面的实地考察。游产品的创新开发

4、生命周期理论旅游资源调查的内容旅游资源的环应用的困境 境调查

1、自然环境调查

2、人文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1、公平性原境调查旅游资源赋存状况调查

1、旅则

2、可持续性原则

3、共同性原则 游资源类型调查

2、旅游资源规模调中国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回顾

(一)查

3、旅游资源组合结构调查

4、旅中国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起步阶段游资源来发和保护现状调查(20世纪70—80年代初期)

(二)旅游资源调查的方法

(一)直接询中国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积累阶段问法

(二)统计分析法

(三)实地(20世纪80年代中期—20世纪90测量法

(四)遥感法

(五)分类对年代末)

(三)中国旅游规划与开发比法 的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旅游资源评价的原则

(一)客观实21世纪初期)

(四)中国旅游规划与际原则

(二)全面系统原则

(三)开发的规范化与国际化发展阶段符合科学的原则

(四)效益估算原(21世纪初期至今)则

(五)高度概括原则

(六)力求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一)区域旅游定量原则

市场竞争的范围日益全球化

(二)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

(一)旅游资旅游规划编制模式和规划团队的全源特色和结构评价

(二)旅游资源球化 环境的评价

(三)旅游资源开发条创新化的发展趋势1规划理念的创件的评价

新突破规2划项目的创新设计3规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

(一)定性评划技术方法的创新 价方法

1、一般体验评价和美感质量生态旅游的概念生态旅游的评价

2、“三三六”评价法三大价值(Ecotourism)的概念主要表达两个指: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方面的意思:一是强调:生态旅游术欣赏价值(美学价值)和科学研时以纯天然的自然资源为基础,以究价值。三大效益指:经济效益、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的需求为目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六大条件指:的旅游产品;另一方面则强调:生旅游资源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态旅游是通过对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类型和地域组合条件、的有效利用来实现创造就业、增加旅游资源的容量条件、旅游资源的收入以提高环保的投入、支持目的客源市场条件、旅游开发投资条件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目标。和施工难易条件。

3、资源及环境综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原则

1、整体合评价法资源环境综合评价法认为优化原则

2、特色化原则

3、可持续对于旅游资源的评价要从两个方面发展原则 进行:一是从旅游资源本本身的价会展旅游的概念:通过举办各种类值,另一个则是旅游资源所处的环型的大型国际展览会、博览会、交境优劣。

(二)定量评价方法

易会、运动会、招商会等,吸引大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市场宏观环境分量游客前来洽谈贸易、旅游观光、析:人口、经济、社会、政治以及进行技术合作、信息沟通、人员互区位

动和文化交流、一次带动交通、旅旅游市场调研的程序

(一)调研准游、商业、餐饮等多项相关产业的备阶段

(二)调研实施阶段

(三)发展。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旅游服务调研分析整理阶段 形式。旅游市场调研的方法

(一)官方统主题公园,是根据某个特定的主体,计资料的搜集

(二)现场观察调查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多层次空间活法

(三)访谈和电话调查法

(四)动设置方式,集诸多娱乐活动、休抽样调查法

闲要素和服务接待设施于一体的现营销战略的策划

(一)形象制胜战代旅游目的地。略

(二)竞争优势战略:制定竞争文化古迹旅游的概念所谓的文化旅优势战略分两个步骤:一是对行业游、按照世界旅游组织的狭义定义:竞争状况和直接竞争对手进行分析人们基于文化动机而进行的移动,评估;二是选择有效的营销竞争战例如修学旅游、表演艺术和文化旅略。

1、旅游区SWOT分析

2、营销竞游、节日和其他文化事件旅游、参争战略决策

(三)品牌支撑战略

1、观历史遗迹等。旅游品牌的塑造

2、旅游品牌营销战旅游资源的定义:经过开发可对旅略管理

(四)产品升级战略 旅游产游者产生旅游吸引力,并能为旅游品是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市场开发活业所利用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动的基础。一方面,旅游区必须根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有形及无形据市场需求来开发设计适销对路的的要素。产品;另一方面,特色鲜明、功能旅游资源的特征:美学特征、文化多样的旅游产品能有效地刺激和引特征、空间特征、时间特征、经济导旅游需求。

1、旅游产品升级的具特征 体内容(1)产品形式创新(2)产按照旅游资源的基本属性分类

(一)品功能提升(3)产品内容扩充(4)自然旅游资源

(二)人文旅游资源 服务质量优化

2、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按照旅游资源的景观组合分类

(一)段的营销策略

(五)网络营销战略自然景观旅游资源类型

1、水光山色

(六)营销组合战略

2、奇洞异石

3、泉流瀑布

4、阳光旅游形象定位所谓旅游形象是在旅海岸

5、气象与气候

6、生物景观

(二)游规划与开发中,借助旅游地的景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类型

1、历史遗迹观、环境氛围、服务展示、公关活

2、民族风情

3、城乡风光

4、旅游动、信息传递等要素在旅游者心中商品及风味佳肴 形成的综合感知形象。

按照旅游资源的吸引力级别分类旅游主题形象的概念:某一区域内

(一)世界级旅游资源

(二)国家外公众对旅游地总体、抽象、概括级旅游资源

(三)区域级旅游资源的认识和评价,它是旅游地的历史、(四)地方级旅游资源 现实与未来的一种理性再现。旅游资源概查:对特定区域或特定旅游主题形象的构成要素

1、美学角类型旅游资源的概略性调查或探测度的旅游主题形象构成:功能-心理性调查 维、实征-幻象维、泛征-特征维。

2、旅游资源详查:一般是在旅游资源要素指标体系角度的旅游主题形象构成:历史形象、现实形象、发展形象。

3、形成过程角度的旅游主题形象构成:原生形象阶段、次生形象阶段、复合形象阶段。

4、规划体系角度的旅游主题形象构成:主导形象、支撑形象、辅助形象

旅游主题形象的特征

1、综合性

2、稳定性

3、可塑性

旅游主题形象的定位的策略

1、超强定位策略

2、近强定位策略

3、对强定位策略

4、避强定位策略

5、名人效应定位策略

旅游形象识别系统指:通过对旅游形象的归纳与把握,将形象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成为旅游者识别该旅游地的重要手段。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功能分区:是依据旅游开发地的资源分布、土地利用、项目设计等状况而对区域空间进行系统划分的过程,是对旅游地经济要素的统筹安排和布置。功能分区的原则

(一)突出分区原则

(二)集中功能单位原则

(三)协调功能分区原则

(四)合理规划动、视线原则

(五)保户旅游环境原则

经典的空间布局模式

(一)同心圆式布局

(二)环核式布局

(三)社区—吸引物式布局

旅游线路的界定“旅游线路”有两个层次上的含义。一种是指在旅游地内游人参观游览所经过的线路,它仅是某种行动轨迹,仅涉及旅游通道。在这种意义上,它和“游览路线”是同义词。第二种是专业层次上的提法,指旅游经营者或旅游管理机构向社会提供的产品。旅游线路的演化与产生:①经营中的自我完善②旅游者意愿的选择 旅游线路的设计原则:①市场导向原则②突出主体原则③游程环形设计原则④合理搭配原则⑤机动灵活原则

旅游线路的设计程序:①确定目标市场的成本因素,它从总体上决定了旅游线路的性质和类型②根据游客的类型和期望确定线路上的主要旅游景点③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相关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进行分析,设计出若干可供选择的线路方案④从备选方案中选择出最有的旅游线路设计

旅游项目就是:以旅游资源为基础开发的,以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为吸引对象,为其提供休闲服务、具有持续旅游吸引力,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为目标的旅游吸引物。

旅游项目的分类

(一)主体分类法

(二)环境分类法

(三)其他分类方法

旅游项目创意设计的特征:功利性、社会性、创新性、时效性、超前性 旅游项目创意设计的总体原则

(一)人无我有

(二)人有我优

(三)人优我新

旅游项目创意设计的方法

(一)头脑风暴法

(二)德尔菲法

(三)灰色系统法

旅游项目创意设计的程序

(一)分析旅游开发地的环境

(二)分析旅游开发地的资源特色

(三)旅游项目的初步构思

(四)旅游项目构思的评价

(五)旅游项目设计

(六)项目策划书的撰写

可行性分析是在项目开发建设前,对与项目相关的市场、资源、技术、经济和社会方面问题进行全面分析、论证、评价,以确定该项目是否具有可行性的技术方法。

旅游规划与开发可行性分析的原则

(一)客观公正原则

(二)成本效

益原则

(三)系统分析原则

(四)规范化原则

资金的时间价值理论

1、资金的时间价值概念

2、资金的时间价值大小影响因素(资金的使用时间;资金的数量大小;资金的供求关系;资金的使用目的和回收方式;相关部门的利润率)

3、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公式(1)资金的等值计算法(2)项目生命周期内的现金流量分析法。

现金流量是指将旅游项目整个视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在旅游项目的筹划、设计、施工投入经营的过程中,发生的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之和。因此,在现金流量的概念中包括了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和现金净流量。

旅游乘数=(1-a)/(1-b+c)旅游规划与开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1、造成众多污染

2、导致过度拥挤

3、破坏生态系统

4、损毁文物古迹

敏感性分析是指:通过分析、测算旅游规划与开发项目的主要制约因素发生变化时引起经济效果评价指标变化的幅度,了解各种因素的变化对现实预期经济目标的影响程度,从而对旅游规划与开发项目在各种风险中的承受能力做出判断。敏感性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1、选择评价指标作为敏感性分析的对象

2、选择需要分析的不确定性因素

3、确定项目评价指标对各种敏感性因素的敏感程度

4、通过比较找出项目的最敏感因素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盈亏平衡分析主要是着眼于经营上的盈亏平衡点的分析,即对项目投资产量、成本和盈利之间的平衡关系进行分析,找出旅游项目投资在产量、产品价格和产品成本等方面的盈亏界限,据此判断在各种不确定因素的作用下方案的风险情况。

盈亏平衡分析的方法:线性盈亏平衡分析法、非线性盈亏平衡分析法、优劣盈亏平衡分析法。线性盈亏平衡分析方法主要采取图表分析法和解析法。

建立市场保障体系的意义

(一)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二)增强旅游企业的竞争力

(三)保障市场机制的稳定运行

人力资源保障体系的意义

(一)满足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体现市场竞争对于人才的要求

(三)符合旅游质量管理的要求

危机的特点

1、突发性

2、破坏性

3、不确定性

4、紧迫性

构建危机管理保障体系的意义

(一)实现对旅游地的实时控制

(二)完善旅游地的管理功能

(三)增强旅游地的竞争力

旅游规划图件的特点

(一)表达方式的直观性

(二)表现形式的吸引性

(三)传达内容的精确性

(四)空间要素的丰富性

旅游规划图件的要素

(一)底图要素

(二)专题要素

谈地质档案资料的保密与开发利用 篇7

地质档案资料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所蕴涵的商业机密绝不亚于一般企业的商业机密,其潜在的价值更是不可估量,甚至涉及国家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可靠性。因此,做好地质档案资料的保密与利用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1 地质档案资料可供利用的价值

地质档案资料是地质工作成果的重要体现,服务社会是地质工作成果价值的体现。地质档案资料的价值体现在开发利用、服务于社会、形成于各项地质工作中,是一种无形的资产。种无形的资产具有专业性、管理性、服务性和机密性。一个矿区所形成的地质成果资料要经过踏勘、普查、详查、勘探等多个技术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因此,地质档案资料这种产品,是一种特殊的物质产品,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重要的是其潜在的开发、利用价值。各地勘单位充分挖掘地质馆藏档案的潜力,利用这些丰富宝贵馆藏地质成果资料,对编制矿产资源勘查规划、确定新的勘查工作靶区、发现新的矿产地都有重大意义。而且以地质成果资料积极参与大量的矿权交易和利益分配,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是巨大的。所以,地质档案资料的商业和社会价值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2 地质档案资料的涉密重点

地质档案资料是地质成果的集中体现,包括区域地质调查档案、固体矿产地质档案、水文地质档案、工程地质档案、环境地质档案、物探档案、化探档案、地质测绘档案、地质科研档案等。地质档案资料涉密的重点主要涉及国土资源、测绘、海洋、环境保护、核工业工作等地质工作中,形成各种不同比例尺的图件。

3 地质档案资料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地质档案资料持有者缺乏保密意识,为己谋私利,造成地质档案资料泄密。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地质工作中形成的地质档案资料的存储、整理和利用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载体多样化,使得管理复杂化,地质档案资料由以纸介质为主,转向声、光、电、磁等现代化载体形式并存,使许多信息隐于无形之中。其具有传递快捷、复制方便、可控性减弱等特点,泄密渠道也随之增多。在计划经济时期,地质档案资料服务对象单一,出问题的可能性较小;而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地质档案资料不仅服务于国家,还要服务于社会,地质档案资料特别是商业性地质资料作为科学技术的组成部分,能为权利人带来巨大经济利益,成为走向市场、占有市场的重要砝码。由于利益驱使,一些单位和个人为了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千方百计地窃取有关地质档案资料。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及对外合作的增多,境内外人员流动频繁,各种领域对外接触更为广泛,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一些敌对势力必然会利用这些条件,采取各种方式渗透到希望进入的行业,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找向那些保密意识淡薄的档案管理者,从中获取涉密地质档案资料,因此泄密事件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2)地质档案资料管理者自身素质问题。一是少数基层单位档案管理人员知识老化,知识面单一,不能很好地掌握档案管理的新技术、新方法和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二是地质档案管理人员经常更换,导致许多人对馆藏资料不熟悉,定密范围不清楚。三是可能会为一点小利接受贿赂,使单位蒙受重大经济技术损失。四是地质档案资料管理人员在对资料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中,由于网络的普及和USB接口的大量使用,为单位或个人获取和交换信息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计算机带来了病毒等恶意程序,威胁地质档案网络的安全。

(3)地质档案资料的管理制度不尽完善。我国关于地质资料保密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是很完善,重点还不够明确。尽管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地质档案资料方面的管理制度,但是大部分都很笼统,细化不够。还缺乏地质档案资料收集、整理、保管、检索、统计、借阅、利用等的统一规定及制度。

(4)地质档案资料保密的技术手段较落后。当前高科技的发展在窃密方面的应用,使得窃密与反窃密斗争更加尖锐复杂,日益凸现出高科技抗衡的特点,特别是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的泄密隐患更多。一是信息与网络安全的防护能力很弱,许多档案应用系统处于不设防状态,具有极大的风险性和危险性;二是对引进的档案信息技术和设备缺乏保护信息安全所必需的有效管理和技术改造;三是我国网络管理滞后,制度不健全,责任不到位,保密技术防范装备的研制、开发和应用工作进展迟缓,信息网络安全这个“瓶颈”更加突出,由此导致我国科技信息安全面临更加严峻的局面。

4 地质档案资料保密与利用管理对策

(1)进一步加强地质档案资料保密管理的组织领导。各涉及地质档案管理单位要增强忧患意识,深刻认识档案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决防止和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防微杜渐,不断增强做好地质档案资料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主要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把安全责任意识贯穿于档案接收、保管、存储、利用、销毁、编研等工作的始终。要坚持日常监管与重点检查相结合,不定期开展保密检查,尤其是针对重点地质项目和档案安全保管的薄弱环节,要进行重点检查;堵塞危及档案安全的漏洞,坚决防止泄密事件的发生。

(2)建立健全地质档案资料保密和利用制度,防患于未然。

地质档案资料利用监督是做好地质档案资料利用过程中保密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它能有效地发现并制止利用过程中不利于保密的各种不良行为,从而做到既能利用地质档案资料,又能保证地质档案资料的完整与安全。一是要建立严格的借阅审批登记制度、复制制度,使提供利用工作有章可循,在开展地质档案资料利用工作中,确保不失密、不泄密及档案资料的完好无损。二是要建立监督管理制度。对损坏档案资料者要及时报告,最大限度地挽回损失。三是建立电子档案管理制度,要做到所借的电子档案项目与正在设计的地质项目内容相同,对电子档案内容的秘密等级进行有效管理,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保密管理,涉密计算机不得与国际互联网相连,从根本上杜绝保密信息的泄漏。

(3)强化人员职责,提高素质,做好保密与利用工作。

做好地质档案资料的保密与利用工作,地质档案管理人员除应具有政治素质,还应具有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各基层单位要采取各种方式对地质档案管理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开展各种业务培训,使地质档案管理人员具备一般性的地质专业技术知识和档案管理知识,熟悉所保管的地质资料内容,熟悉档案法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既要掌握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既要掌握纸质文件管理,又要掌握电子文件管理,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确保地质档案资料保密与利用工作中的安全使用。

5 地质档案资料的开发利用

地质档案资料的价值在于开发利用,强调保密控制不利于发挥其内在的价值。2002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了地质资料的统一汇交制度,确定了地质资料汇交人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地质资料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但是由于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在机制上还没有完全分开,真正实现公益性地质工作成果共享存在很大的障碍。目前,地质经济已经从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格局,地质勘探管理体制也在不断改革,已融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为社会、为民众提供便捷的地质档案资料信息,已成为地质档案资料管理服务职能的重要任务。所以,地质档案部门要完善利用制度,简化利用手续,积极向利用者提供档案资料;加大档案鉴定力度,尽快做到应开放的档案资料全部开放,要保密的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不提供利用。同时要对电子档案进行鉴定,划分开放和控制利用两部分,对开放部分要利用党政网、互联网平台及时向社会提供,实现地质档案资源的社会共享。

总之,地质资料档案的保密管理与利用问题是一个现实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既需要我们档案工作人员熟悉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强地质资料档案的科学管理,维护档案资料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需要有效开发利用馆藏地质资料,实现其应有的价值,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这是我们地质资料档案管理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地质资料管理条例[Z].国务院令第349号.

[2]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Z].国发[2006]4号.

旅游规划与开发复习资料 篇8

【关键词】广西北海旅游;旅游英语;人才模式

一、广西北海旅游发展和品牌开发

北海拥有丰富、优质的旅游资源,热带气候特色浓郁,气候温暖湿润,空气清新,有“中国最大天然氧吧”之称,北海具有“海水、海滩、海岛、海鲜、海洋珍品、海底珊瑚、海洋运动、海上森林、海上航线、海洋文化”十大海洋旅游特色资源,珍珠、红树林、珊瑚礁、美人鱼、白海豚等都是北海千金不易的宝贝,涠洲岛火山地质地貌、海蚀景观与合浦古汉墓群堪称北海的烫金名片。这些旅游资源总量之大、类型之多、品质之高、功能之全、集中度之高,在中国沿海城市中极为罕见。除了自然资源之外,北海还拥有以南珠文化为代表的两千多年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也是中国——越南海上国际旅游航线的始发港,既是中国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又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1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1个国家级及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2个国家AAAA级旅游区(点)、1个国家地质公园。这些都为北海建设高品位的国际滨海旅游城市创造了有利的基础条件。北海具有成为滨海旅游目的地城市的优势。北海位于包括越南东海岸在内的北部湾旅游圈的中心地带,具备了培育发展成为中国南方旅游枢纽城市或目的地城市和泛北部湾邮轮游艇基地的有利条件;交通等基础设施十分完善,目前已建成海陆空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城市综合配套设施在中国西部地区处于较高水平,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强大支撑力。2010年,北海入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有助于提高城市美誉度,增强外界在文化上对北海的认同,提升城市竞争的软实力。

二、广西北海旅游英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1、广西北海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的改善需要英语旅游人才

据统计,2008年,北海市共接待国内游客694.97万人次,同比增15.6%;接待境外游客5.6万人次,同比增长1.8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94亿元,比增28.7%。2009年,北海全市接待国内游客约810万人次,同比增长16.55%;接待入境旅游者5.97万人次,同比增长7.1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0.5亿元,同比增长33.1%

,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700万美元,同比增长9.05%。2010年共接待国内游客938万人次,同比增长14.98%;接待入境旅游者7.3万人次,同比增长18.89%。

海外市场是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客源市场,在消费层上属中高档消费,多以组团方式来访。东南亚市场——近几年来东南亚地区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客源地,也是北海市较大的客源地,特别是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后,北海市国内外游客总接待量逐年增加,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对旅游英语需求更呈增长之势。

2、广西北海旅游的蓬勃发展,与之相适应旅游人才显得匮乏

北部湾经济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旅游业的大发展。随着旅游快速发展,旅游开发人才、旅游管理人才、各语种导游人才等问题都凸显人才匮乏,大有供不应求之势。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目前全国旅游业人员600万人,实际需要专业旅游人才800万以上,市场需求“缺口”很大,尤其是既懂英语又懂旅游业务的专业人才缺口更大。又据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对全国导游人员、旅行社经理人员人力资源状况的调查,我国导游人员、旅行社经理人员学历普遍偏低。在导游队伍中,高中(中专)学历占41.7%,大专以上学历只占48.3%;旅行社经理队伍中,大专及以下学历者超过73.1%,本科以上只占26.9%(冯颖,冯伟,2010)。一方面是全国每年有大量英语人才就业难,一方面是北部湾地区的旅游企业找不到合适的英语人才。北部湾地区旅游业发展对英语人才需求存在一些供需矛盾。

三、高职旅游英语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课程体系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主线。现代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层次、职业技术型、复合型人才。其目标具有人才层次的高级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毕业生趋向的基层性等特点。高职旅游专业也从原来的人才基本技能的培养转向以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因此,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应以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为主,突出“应用”为主和“够用”为度,强调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旅游英语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大专层次,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听、说、读、写、译技能,了解旅游经济和市场营销策略及旅游法规,熟悉导游业务,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组合能力,能以英语为工具从事旅游第一线工作的高等复合型专业人才。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旅游企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导游、旅行社管理、英语翻译及秘书、主题公园和风景点的管理等基层工作(孙敏,赵晏榆,2010)。

高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一定要脱离本科教育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有一定的英语理论知识,但必须具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功能运用技能。旅游英语专业的特色是“英语+专业+职业技能”,旅游英语教学既要抓英语教学又要抓专业实践。所以培养旅游英语人才应树立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核心,服务本行业为指导思想。在旅游英语人才的教育教学目标定位上,培养有英语专业素养、有旅游文化知识积累、实践能力强、服务意识强、有良好的与人沟通和合作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四、高职旅游英语人才培养的模式探讨

1、坚持旅游英语教学的针对性原则,突出地方特色

旅游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这就要求旅游英语教材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教材要紧密结合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工作过程各个环节为基础进行内容选材,相应地调整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突出口语特色,创造交流环境。根据高职教育理念、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编写校本教材,增加部分关于北部湾地区文化和旅游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北部湾旅游品牌,了解北海旅游品牌。校本教材应以职业为导向,学生为中心,以地方为特色突出实践技能教学的地位,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的能力,以适应职业岗位实际工作的需要,有利于学生了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和当地的旅游特色。

nlc202309030620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由于旅游英语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复合教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英语教师不仅要有很强的本专业知识,还要熟知各种旅游专业知识,熟悉各个景点,尤其是本地的景点的英语介绍,以便于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旅游专业素质。提高英语教师的旅游专业素质,培养“双师”结构师资队伍,使之成为“双师型”教师,具备“旅游+英语”的复合教学能力。

高职旅游英语是属于专门用途语言,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将英语与旅游文化知识、技能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应用能力。这就要求从事旅游英语教学的教师要不断实践和摸索,做实践型和创新型教师。目前高职院校的旅游英语专业建设,还处在探索阶段。主要的经验和成果,需从旅游业发达,职业教育经验丰富,科研成果丰硕的地区引进。积极从旅游企业引进高素质人才到学校任教,他们可以把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操作技能带入学校,传授给学生,促进教学和实践的结合;同时,还能帮助其他老师提高实践能力。提高相关旅游行业、企业的参与度,聘请资深旅游从业人员为兼职教师,讲授旅游实践知识与技能,和校内的教师互相配合,为旅游英语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必要的保证。这样,既可缩短教育与社会、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也是缓解目前“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的有效办法之一。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训。第一,对于来自普通高校的教师或者是刚从高校毕业到校任教的教师,要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采取有效措施,每年有计划地选送中青年专业课教师到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进行专业实践,为他们获得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术职称提供机会和时间。第二,对于来自旅游企事业单位的教师,要让他们进行教育理论的学习及教学基本功训练,给予他们进修学习的机会,努力提高其学术水平。第三,建立继续教育的培训制度。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订出具体的培训计划,让他们到教育部批准的旅游师资培训基地培训;或者聘请旅游师资培训基地专家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做教员,利用寒、暑假期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针对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各高职院校要做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进一步加强师资建设,才能更好地为区域旅游业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实用人才。

3、改进考核方式设置多元化的考核评估方式

考核是评估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手段。根据旅游英语教学的特点,考核应重点考察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因此改变传统的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案,实现对培养对象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估,可以有效地检查教学效果。(欧阳莉,2010)

多元化的评估学生的成绩,包括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分别占40%和60%。加大平时成绩的分值,增加实践环节,更多的去考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能力,注重应用和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知识的培养,平时成绩可以是平时的模拟场景练习,模拟导游现场讲解或者是小组学习,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旅游的知识,在课堂上用英语进行相关的讨论,交流,或者是现场模拟,尽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在体验学习中培养综合的能力。卷面成绩主要以口试形式为主的考察学生听、说能力的掌握情况。

4、实现校企合作,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

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给旅游英语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高职旅游英语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其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工作岗位实际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教学的顺利进行一定要通过产学研结合的途径与方法,这是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最有效的、最基本的途径。围绕教学的实际需要开展校企合作,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按照教学进度或者教学内容安排学生实习,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学校可选择一些与旅游专业对口的、急需此专业的涉外业务较多、比较规范的宾馆和旅行社,开展联合办学,根据用人单位需要,实行订单培养。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也可与合作单位商议平时双休日或长假期间安排学生到酒店进行短期的顶岗实习。这种“校企合作,订单式定向培养”教育的办学模式充分利用了企业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满足了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又大大缩短了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的适应期和磨合期,确保了学生适销对路的就业岗位,创新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结果(范洁修,2010)。

上一篇:政府部门及职能下一篇:小学四年级成语运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