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与开发》(精选12篇)
《旅游资源与开发》 篇1
摘要:桂西拥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随着国家和政府对红色旅游的重视, 桂西对红色旅游的开发力度也逐步加大, 本文在分析桂西红色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和空间分布格局的基础上, 提出了政府主导、分期分批重点开发等开发战略, 并对桂西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桂西,红色旅游,开发保护
1 桂西红色旅游资源类型与空间分布
1.1 桂西红色旅游资源的类型
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18972-2003) , 通过对桂西各县的红色旅游资源调查, 桂西红色旅游资源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3个主类、7个亚类共9个基本类型, 3个主类分别是建筑与设施、人文活动、遗址遗迹三类;7个亚类分别是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综合人文旅游地、单体活动场所、居住地与社区、交通建筑、人事记录、景观建筑与附属建筑。桂西共拥有红色旅游单体景点143个, 其中百色62个, 河池81个, 红色旅游资源较为丰富, 开发价值较大。
1.2 桂西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
桂西红色旅游资源较多, 几乎每个县都有单体红色旅游景点。百色市红色旅游资源较多, 广泛分布在全市的8个县 (区) , 百色境内各类重要旧址、遗址、陵园、纪念碑有近百处, 与百色起义有关的历史遗存有40多处。在空间上以百色市区为中心, 以右江区为起点, 向北延伸到凌云和乐业, 往东南延伸到田阳、田东和平果, 往西南经德保延伸到靖西, 大部分资源点集中在城镇内或城镇附近。因此, 百色市红色旅游资源总体上形成了以右江区为核心, 以右江区、田阳县、田东县、平果县等县为轴线, 以乐业县、凌云县和靖西县、德保县为两翼的合理分布格局。河池市在空间上则以东兰、巴马、凤山及金城江为中心, 向北延伸到天峨、南丹, 向东延伸到环江、宜州, 向东南延伸到都安及大化。因此桂西基本上形成了以百色市右江区及东、巴、凤为核心, 向四面八方分散的格局。
2 桂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战略
2.1 政府主导战略
政府主导战略是指政府正确发挥对旅游市场的干预作用, 以政策措施、投资导向和强大的规划、协调能力, 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环节上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发挥主导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如下:第一, 桂西红色旅游资源多、分布广, 分布在各个不同的区域, 区域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齐, 如果政府不能发挥主导作用, 将很难做到资源的统一规划、统筹利用。导致区域分割、各自为营, 就会造成旅游资源的利用率低和旅游项目的重复建设。第二, 根据红色旅游产品的特殊性, 宣传和促销工作必须发挥政府主导的作用。红色旅游产品的宣传和促销靠旅游企业的力量是不够的, 必须以政府的力量组织旅游企业促销, 形成联合促销的局面, 并且要加大促销宣传的力度才可以提高桂西红色旅游资源产品在旅游市场上的知名度。
2.2 分期分批重点开发战略
桂西是革命老区, 山区面积大、耕地所占比重少、区域信息闭塞、交通不便, 综合经济实力仍然较弱, 为了使有限的资金投入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 应分期分批有重点地开发, 在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 对条件允许的重点旅游项目、见效快的旅游项目先行开发, 如先开发百色市及东、巴、凤和金城江区已经有些知名度的景点。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后, 再对其他的旅游项目进行开发。
2.3 红色旅游资源的多层次性开发战略
桂西红色旅游资源比较丰富, 应先对已经有知名度的景点进行多层次的开发。如百色起义纪念馆在原有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再现革命历史, 模拟战争场面, 并且通过一定的音效、施放烟雾、场面再现让游客有如身临其境;在东、巴、凤或金城江区可开辟一块模拟战场, 让游客穿上“红军服”套上粗布鞋、手持五星红旗、高唱红色歌曲、玩战斗游戏、军事迷宫等;还可在面积比较大的红色景区开展拓展训练场, 以提高现代人的身体素质及团队精神。
2.4 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战略
桂西主要红色旅游资源景区位于风景优美的山区, 一些重点红色旅游线路之间, 也常常夹杂其他类别的旅游资源, 如澄碧湖、珍珠岩至金城江、古龙河至白龙洞三个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因而需要把红色旅游与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有机结合起来, 把桂西建设成为以百色起义为红色旅游品牌, 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 包括绿色生态、民族风情等旅游产品的重点红色旅游区, 增强地区整体的旅游吸引力。百色是中国红色旅游12大景区中心之一, 与其他红色景区进行了“合纵连横”, 准备将“红色之旅”做大、延伸。
2.5 区域合作开发战略
桂西的红色旅游资源很丰富, 但是只靠单一的红色旅游资源显然吸引力不足, 就要在区域联合上下功夫。要发挥政府的主导力量, 进行宏观调控, 实现区域内、区域间的联合营销和宣传, 旅游营销人员要经常培训交流、进行红色资源与其他资源的整合等。如广西和广东签署了《两广红色旅游交流与合作协议书》, 协议书提出, 两省 (区) 将组织媒体及旅行社互相推介对方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区域合作首先应考虑桂西境内各县区的合作, 在广西境内, 桂南、桂北、桂东也都有自己的红色旅游路线, 应先搞好这些区域的合作;其次是与临近省份的合作, 通过区域联动, 实现区域红色旅游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利益共谋, 使红色旅游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并带动交通、商业、农产品和地方工艺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3 桂西红色旅游资源保护措施
3.1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坚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保护桂西红色旅游资源, 应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在满足当代人旅游需求的同时也为子孙后代保存珍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 不要只顾及眼前的利益, 应做到桂西旅游资源开发一项, 保护一项, 使桂西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健康协调发展, 为桂西当地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 也为到桂西的旅游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旅游空间。游客前来红色景点就是来感受革命精神, 了解革命历史的, 如果人满为患不仅对景区造成破坏, 游客也达不到学习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3.2 加强立法, 严格执法
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就先后通过并发布实施了多种法律法规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 如《环境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 但实际保护工作仍不尽如人意。有关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 就是给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管理者制定行为规范, 也是一种行为约束。桂西地区旅游局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制定一些法规, 可以让想破坏环境和旅游资源者在做出决定前有所顾虑。如乱扔垃圾、乱刻画罚款100元, 或留其在景区义务劳动或宣传保护环境一天, 对不同的破坏程度要做不同的处罚, 破坏严重的还要追究其刑事责任。
3.3 提高全民的保护意识
旅游资源是红色旅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旦开发不当遭受破坏, 轻则造成红色旅游资源质量下降, 削弱和影响红色旅游点对游客的吸引力;重则导致红色旅游资源遭受巨大损坏, 难以恢复或无法恢复。即使能进行恢复, 也无法再恢复到原有状态下的价值, 使红色旅游失去发展的基础与机会。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仅仅只靠政府、开发商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还需要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参与, 这就需要提高全民的保护意识。
3.4 搞好布局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和乱开发
在以往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 桂西缺乏全局性旅游资源开发统筹规划, 各地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各自为政, 把目光只放在本地, 强调本地的资源优势, 盲目开发, 很少从全局、全自治区甚至全国考虑, 各地资源重复开发、低档次开发等现象较为突出。为了更好地利用资源, 发挥各地优势, 避免重复开发和资源浪费, 桂西应该主动和区旅游局及当地各市县旅游局搞好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规划既要从宏观上把握开发方向, 又要从微观上具有可操作性, 真正做到合理开发利用, 避免重复建设和乱开发, 如不要在红色景区内建设索道及现代化的建筑等, 以免影响整个景区的氛围。
参考文献
[1]王雯雯, 吴忠军.百色市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20 (1) :78~83.
[2]张先智, 刘旺.四川红色旅游发展的战略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0 (5) :125~127.
[3]玉时阶.试论广西民族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5, 16 (1) :37~39.
《旅游资源与开发》 篇2
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与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其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的协商一致,由主管机关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与依据。
资源:属于经济学概念,原指取之于自然的生产与生活资料,现在常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旅游资源质量:旅游资源个体或组合体固有特性和满足需求的程度。
全面质量管理:以质量为中心建立在全员参与上的一种管理办法,目的在于长期获得顾客满意,以及组织成员和社会的利益。
旅游资源环境质量:是指在一定的区域空间条件和历史时期,旅游资源环境系统的整体状态,即资源环境的总体及其个要素,对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及其身心健康以及旅游开发经营活动的适宜程度。
旅游资源环境管理:是指运用法律、经济、规划、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对一切可能损害旅游资源环境的行为和活动施加影响,协调旅游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国民经济中与旅游发展相关的各部门、社会集团、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在资源环境问题方面的相互关系,以使旅游发展既能满足游客需求,又能保护旅游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旅游资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总和。
地文景观旅游资源:是由内、外地质营力长期作用下而形成的各种地质地貌景观形态,是整个地理环境中具有原生性和基础性等特点并以其原始天然、姿态万千而成为重要旅游资源。
水域风光旅游资源:是大自然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旅游资源中构景的基本要素,是大自然灵气的基础。凡能吸引旅游者进行旅游,并产生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水体及水文现象,都可视为水域风光旅游资源。
生物景观旅游资源:它与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如地质、水文、地貌、气候等共同组成了自然旅游资源总体系。所有生物景观中具有旅游利用价值、能够被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部分,称为生物景观旅游资源。
天象与气候景观旅游资源:气象和气候都是大气运动的不同表现形式,气象是大气短期的物理现象和过程,而气象是长期气象(天气现象)特征的综合表现,包括平均状况及极端变化。我们统称为气候现象,并将进入人们旅游活动领域后的气象和气候景观资源统称为气候旅游资源。
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指因历史遗址遗迹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和观赏游憩价值而形成旅游吸引力,进而产生社会文化效益、经济效益的旅游吸引物。
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的古建筑以及现代标志性建筑、艺术性建筑都属于建筑旅游资源;具有巨大社会功能以及历史文化意义的为了一定目的而设置的基础性建筑或建筑群构成的场所场馆等建筑设施都属于设施旅游资源。
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指由古今人类所创造、能够激发人们旅游动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包括静态的物质文化资源和动态的行为文化资源。
地方特色商品类旅游资源:包括菜品饮食、农林畜产品与制品、水产品与制品、中草药材与制品、传统手工产品与工艺品、日用工业品等其他农业手工产品或者克服了地域自然条件限制的现代标准化工业产品,可以作为地方旅游商品开发。
简答:
标准化在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经营管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分级分类管理和旅游产品的市场定位
2.有利于旅游资源管理组织,包括企业、社区、政府对旅游资源保护和经营的规范化,增强可操作性,减少盲目性,增强保护性,减少破坏性
3.有利于旅游资源保护方面的责任相关方、旅游资源利用方面的利益相关方统一的质量标准和法律法规下形成协调
4.有利于旅游资源保护和经营方面的区域性,甚至国际性交流。
旅游资源全面质量管理的意义和特点:
第一,旅游资源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建立完善而有效的管理体系,在所有相关方参与的基础上,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
第二,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同样存在“成本效益”问题,需要考虑在“成本费用”最低的基础上使效益最大化。
第三,旅游资源管理不仅要满足旅游者要求,同时也要满足社会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利益的要求。
旅游资源的全面质量管理需要体现“综合效益、保护第一、预防为主、质量教育、持续改进”等理念,具有“三全二多一体”之特点。
旅游资源环境质量的评价意义
为区域旅游环境的综合治理、旅游环境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制定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政策和措施、引导与控制旅游开发经营活动和旅游行为方式提供可靠的依据。
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功能特征——吸引力,指旅游资源能不同方面满足旅游者的旅游休闲需要。
控件特征——广泛性,不同的地理圈层、地理区域都有旅游资源的分布;区域性,它们的形成和存在又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固定性,旅游资源一般来说是旅游者不可带走的。时间特征——节律性,景物有随季节变化的特征;动态性,旅游资源是一个开发的系统和动态的概念。
类型特征——多样性、综合性 经济特征——价值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难以用数字计量;利用的永续性,大多数旅游资源是不会被旅游者消耗掉的。
文化特征——美学性,旅游资源具有自然美、人文旅游资源有社会美、科技没和艺术美;知识性,旅游资源具有知识内涵
自然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天然性(形成)都是大自然作用的结果,受到大自然因素的影响和自然规律的制约 生态型(状态)自然界各个组成要素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系统
地带性(分布)自然旅游资源中的植物、动物、水体深受气候影响 变化性(时间)呈现季节性、周期性的变化
人文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人为性(形成)是人类在不同时代文化创造的产物
民族性、地域性(分布)人类文化的创造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制约和民族性格的性格 时代性(时间)人文旅游资源的形成与社会历史密切相关,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
精神性(内涵)尽管人们赋予自然旅游资源以“美”的意蕴,但缺乏精神内容,包括思想和艺术内容。
阶级性、阶层性(层次)由于人类社会存在分等级、阶级、阶层的现象,那么人文文化也就
打上了这种烙印。
旅游资源的分类(概念):是根据旅游资源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归并或划出具有一定从属
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类别的工作过程。在所划分出的每一种类别(类别)中,其属性上彼此有相似之处,不同类别(类型)之间中则存在着一定差异。
旅游资源分类的意义:
一方面,对旅游资源的分级分类,可以加深对旅游资源成因、属性、价值功能以及系统组成等方面的认识。
另一方面对旅游资源的分级分类可以将众多繁杂的旅游资源条理
化、系统化、信息化,为进一步科学研究、保护利用和开发管理提供方便。
可见,旅游资源分级分类的目的,在于通过各种分类系统的建立、补充,加深对旅游资源整体和区域旅游资源属性的认识,掌握旅游资源的成因、价值功能以及系统组成,为进一步科学研究、保护利用与开发管理服务。
旅游资源分类的原则:
共轭性与排他性原则(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划分出的同一级别、同一类型的旅游资源必须具有共同属性,不同类型之间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对应性原则,次一级旅游资源必须完全对应上一级旅游资源的类型
容。
递次性原则(分级与分类相结合的原则),旅游资源可以分为不同
级别、不同层次的亚系统。
标准分别与统一原则
简明实用原则,旅游资源分级分类要简明实用,具有实践的可操作
性。
旅游资源的分了标准:成因,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原因与过程。
属性,旅游资源的性质、存在形式和存在状态
功能,能够满足开展旅游与休闲活动需要的作用
时间,根据旅游资源形成的时间不同,可将旅游资源分为不同类型
其他,如,开发利用情况、管理级别、旅游资源质量高低等。
旅游资源分类的步骤与方法:1.确定分类的目的与要求,明确是普通的一般性旅游资源分类,还是有特殊目的要求的专门行旅游资源分类,并参照一般分类原则和标准,结合实际确定相应的分类原则和标准。
2.通过比较分析,初步建立分类系统,把各种旅游资源分别归
入不同的类型。
3.通过补充、调整,完善分类系统。
4.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写出简要说明。内容包括该项旅
游资源分类的目的与要求、原则和标准以及分类结果等;
5.对区域旅游资源的分类成果,尽可能利用计算机建立旅游资
源信息系统,便于补充调整和实际应用。
依据旅游资源的功能分类:
观光游览型旅游资源(优美的自然风光、著名的古代建筑、城镇风貌、园林建筑)、参与体验型旅游资源(冲浪、漂流、赛马、渔猎、龙舟竞渡、游泳、制作、品味、访问、节庆活动、集市贸易)、商品购物型旅游资源(土特产、工艺品、艺术品、文物商品、仿制品)、保健疗养型旅游资源(疗养院度假村、温泉浴、沙浴、森林浴、练功房)、文化教育型旅游资源(各类博物展览、科学技术活动、文化教育设施)、情感寄托型旅游资源(名人故居、名人古墓、各类纪念地)
依据旅游资源的管理级别分类:世界级旅游资源(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
产名录》的名胜古迹,及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自然保护区)、国家级的旅游资源(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旅游资源(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森林公园)、市县级旅游资源(市县政府公布的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资源标准化管理具有包括哪些方面?我国分别出台了哪些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旅游资源标准化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旅游资源保护的标准化,二是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标准化。前者首先要建立旅游资源类型和等级的标准体系,形成旅游资源质量保护的技术指标,属于技术事项的标准化;后者需要在前者的基础上建立旅游资源经营过程的标准体系,形成以“质量循环”为特征的旅游产品过程管理模式,体现了工作和管理的标准化。
目前我国已经发布与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相关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各类旅游资源的质量等级标准,如《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海洋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等级划分原则》、《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等级划分原则》、《城市区域环境噪音标准》、《文物藏品定级标准》。综合性旅游区(点)质量等级标准,如《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世界自然遗产评定标准》、《国家地质公园评定标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评定标准》、《省市级风景名胜区评定标准》。
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标准及其他规范,如《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级》、《旅游规划通则》、《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旅游环境管理的本质和内容是什么?
本质上,旅游资源环境管理就是对旅游资源环境质量的有效管理。
1.从旅游资源环境的系统因素看,旅游资源环境管理的内容主要是对旅游资源环境系统及其各个要素质量的管理,主要包括自然环境质量和人文环境质量两个方面,具体包括土壤质量、水体质量、生物质量、空气质量、气候质量、声响质量与设施设备质量,以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质量等。
2.从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角度看,旅游资源环境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环境质量的保护管理和旅游资源环境质量的建设管理。
旅游资源有效管理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的前提条件?
桂林人文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 篇3
[关键词] 桂林 人文旅游资源 资源评价 旅游开发
桂林凭借其“甲天下”的山水风光等自然旅游资源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占有重要位置。在全国的旅游格局上,桂林旅游也是全国各旅游城市的一张王牌,但大都把桂林山水游定位于游山玩水的观光型旅游。面对旅游产品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游客高层次的文化需求,桂林必须努力发掘自身的文化旅游资源潜力,推进桂林旅游向纵深发展,实现桂林旅游形象由单纯观光型向富集文化内涵的休闲度假型旅游形象的成功转变。
一、桂林人文资源概况
桂林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据《桂林旅游资源类型实体初步统计报告》统计,截止1999年底,桂林拥有人文旅游资源528处,占旅游资源总数的48.1%,全市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4处。其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主要有:历史文化遗存较多,历代摩崖石刻与壁书、宗教建筑与礼制建筑群、特色城镇与村落、遗址遗迹有突出地位;少数民族较多,民族风情风俗独具特色;人文旅游资源品位高,如明王城、明靖江王陵是国内现存最好的明代藩王府和陵墓群;阳朔的西街以其独特的地方风格享誉世界;兴安灵渠为岭南最早开凿的著名水利工程。
二、人文旅游资源单体评价与分析
1.评价方法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对旅游资源的正确评价是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重要前提。本文根据桂林市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及评价因子的可操作性对桂林市主要人文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系统赋分。该系统设“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两个层次。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的赋分均用量值表示。评价项目为“资源要素评价”、“资源影响力”及“附加值”。(评价因子及分值见表1)
2.评价模型
3.资源评价等级标准
依据旅游资源单体评价总分P,将其分为五级,从高到低依次为五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P≥90分)、四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75分~89分)、三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60分~74分)、二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45分~59分)、一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30分~44分)。其中五级旅游资源称为“特品级旅游资源”,五级、四级、三级旅游资源通称为“优良级旅游资源”,二级、一级旅游资源通称为“普通级旅游资源”。
4.评价结果与分析
(1)等级评定结果分析。桂林人文旅游资源单体中五级8个单体,四级17个单体,三级36个单体,二级10个单体,一级8个单体。其中优良级单体61个,占单体总量的77%。说明桂林的人文旅游资源整体品位高,潜力突出。如五A级风景区乐满地休闲世界,明代藩王遗迹——靖江王府及王陵,独具风格的阳朔西街,具有民俗特色的表演“印象·刘三姐”等价值极高,已成为桂林旅游发展的主导旅游产品。
(2)资源类型分析。按照新国标旅游资源的分类标准,桂林主要人文旅游资源在总计14个亚类中占有11个,覆盖率为78.6%,单体数量居前三位的是居住地与社区类、综合人文旅游地和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类。说明桂林的少数民族居落数量多且多为四级资源,品位高,如白面瑶寨、黄洛瑶寨、龙脊壮寨等,发展潜力较大,这也是桂林旅游开发和利用的重点。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旧址、老山界等红色旅游景点价值高,发展空间较大。
三、人文旅游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文旅游产品品位较低
虽然桂林市初步形成了以古人类遗址、古建筑、摩崖石刻及名人古迹为主,融民俗风情和田园风光于一体的人文旅游产品,但一直把人文旅游产品定位于山水观光型旅游产品的补充和点缀,远没有起到其在桂林旅游业发展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由于观光型旅游产品投资见效快,旅游企业大都热衷于观光型旅游产品营销利润的竞争;个别经营者对人文旅游资源进行草率开发。这些因素导致长期以来桂林人文旅游产品开发建设力度不够,人文旅游产品品位较低,精品不多。
2.人文旅游资源保护意识淡薄
人文旅游资源的完整性是人文旅游发展的基础,这类旅游资源一般都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由于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极易损坏,且一旦毁坏就难以复原。由于保护意识淡薄,缺乏科学指导,致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随意性较强,对个别有名和有发展潜力的景点已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破坏。如兴安灵渠风景区内的新建人工建筑和宾馆距离灵渠太近,既破坏了灵渠原来的风貌,也不利于文物古迹的保护。
四、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
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应以保护为前提,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核心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培育高品位高文化附加值的产品,促进桂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可以加速提升桂林旅游形象,增强其市场优势。
1.开展动态旅游
随着旅游活动的大众化,游客参与意识不断加强。桂林人文旅游资源中遗址遗迹占较大比例,要使游客不停留在静态的文物欣赏层面上,就应挖掘本地区资源的特色,开发一些游客可参与的旅游项目,比如游客体验特色的民居生活,美国飞虎队历史再现等。此外,休闲度假型旅游取代观光型旅游将成为主流。在保护资源的基础上将遗址遗迹与休闲度假结合也是发展趋势。如以军事遗迹为依托建立休闲度假旅游项目,设古军事演练场,以及滑沙、滑草等休闲娱乐项目。
2.开发好几类文化旅游
一是考古及靖江王文化游。桂北有以甑皮岩洞穴为代表的史前文化遗址60多处,可以通过精心策划,将它开发为考古探踪旅游线路,满足人们探索生命本源的欲望。靖江王文化旅游主要由王府遗址与王城组成,开发时首先应保护好王府遗址的修复工作,恢复它的历史原貌。新建仿古建筑要突出明代建筑艺术,景点及御花园建设必须同史实事件、靖王府秘闻、官场轶事结合起来,尽量把靖江王府建成为了解明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充分发挥其经济与文化功能。
二是山水文化旅游。在桂林市内及其附近30多座山崖,随处可见风雅之士的勒石题词。现存自隋朝至民国的摩岩石刻近3000件、近200万字,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山水文化旅游主要是让人们观赏摩岩题刻、摩岩造像及了解历代文人墨客达官显要、当今外国元首政府首脑来桂林的旅游情况,重点应放在山水审美文化,可通过影视制作的方式,使人们在旅游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愉悦。
三是红色旅游。桂林的红色旅游遗迹较多且品位较高,如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旧址,兴安县界首镇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等。因此应加强这类旅游的开发力度。这类旅游第一是让游客们观赏桂林抗战时期的文学作品,观看红色话剧等,以此了解抗战人士的活动情况。第二是带游客实地考察。介绍名人生平及有关的轶闻趣事等,给这些遗物和遗址赋予以活力,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
四是民俗风情旅游。民俗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现已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桂林境内居住着壮、苗、瑶、侗、仫佬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其民俗风情古朴、奇特,如壮族的三月三歌圩,瑶族的盘王节、达努节等。古镇、瑶寨等少数民族民居、古村落独具特色。这些丰富的民俗资源也成为了桂林旅游开发的优势资源,在保持和融合当地的特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从根本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在旅游产业发展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是宗教旅游。由于宗教旅游产品固有的文化内涵,具有生命周期长,游客重游率高的特点,前途广阔。桂林寺庙等宗教资源较丰富,应根据其自身特点和条件,适时、合理地开发宗教旅游将极具优势和潜力,而且对于丰富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也有重要意义。开发时应打破传统意义上宗教旅游只是烧香拜佛的传统观念,将宗教文化贯穿于宗教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给游客感官和文化知识的熏陶。游客可以观礼仪习俗、听信众颂佛、尝美味斋菜、摸吉祥佛像拜佛许愿;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旅游的过程中了解历史、宗教和文化知识。定期举办与佛教相关的节日,如浴佛节、盂兰盆节、菩萨圣诞节、佛教文化节等。
参考文献:
[1]刘涛 桂林旅游资源[M].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9
[2]桂林旅游网www.guilin.com.cn
[3]山水桂林 www.visitguilin.com
[4]马勇 李玺 李娟文旅游规划与开发[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5]钱宗范 刘琼芳发展桂林文化游,建设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的思考和探索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5,(03)
[6]谢雨萍桂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J].学术论坛 2002,(06)
[7]曹绘嶷剖析我国的“宗教旅游热”[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2)
松桃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研究 篇4
关键词:松桃,旅游资源,旅游产品
松桃旅游资源丰富, 兼备以自然风光、山水名胜为主的自然景观资源和以历史古迹、文化遗迹、革命纪念地、民族风情为主的人文资源。近年来, 松桃按照“梵天净土·桃源铜仁·文化松桃”的旅游定位, 抓住游客体验异地民俗风情的需求, 加大力度进行资源开发, 旅游产业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相邻的湖南凤凰等地相比, 松桃在旅游产品宣传、旅游项目更新、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旅游精品路线策划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需要加大力度整合当地的旅游资源, 将旅游产业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松桃概述
松桃位于贵州省东北部, 地处渝、湘、黔三省交界处, 是1956年全国最早成立的5个苗族自治县之一。全县总面积3400平方公里, 2010年末总人口69.9万人, 县内生活着苗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等22个少数民族共约33.435万人。
松桃自然风光秀丽, 森林覆盖率高达50%以上, 地势高低悬殊, 群山起伏, 呈现出四周高、中间低的盆地形态, 县周围分布有“松桃八景”奇观1, 与江口、印江交界处, 还耸立着佛教名山—梵净山。除此之外, 松桃人杰地灵, 人文景观独特, 正大乡苗王城、明清古镇寨英、中国南长城豹子岭、云落屯古悬棺、乾嘉苗民起义古战场等著名文化古迹及遗址, 年代悠久, 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生活在松桃的民众, 深受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 始终保持着较为浓郁的苗族文化传统, 在节庆活动、服装饮食、音乐舞蹈、文娱体育、房屋建筑、工艺美术等方面都保留着鲜的民族特点, 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人文风情。多才多艺的少数民众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苗族花鼓戏、滚龙、巫技绝活、武术等多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扬省内外, 民俗旅游资源异彩纷呈, 具备开展民俗旅游的基本条件。
二、松桃旅游现状
近年来, 随着松桃交通条件改善、外界对松桃的了解的增多, 再加上受到周边如湖南凤凰等地旅游热发展的影响, 到松桃旅游的人数也呈现出不断增涨的趋势。
据铜仁年鉴统计, 2010年松桃接待游客101.83万人次, 2011年接待155.89万人次, 入境游客由2010年的1083人增加到2011年的1551人次。2整体上而言, 到松桃旅游的游客人数呈上升趋势, 旅游发展态势较好, 但还远远赶不上临近的江口县、凤凰县等地的发展进度。
从客源地来看, 国内湖南、重庆、四川等省市仍是松桃主要客源地, 河南、杭州、广州等地区客源市场呈现大幅度的增长。3杭瑞高速公路的开通, 将大大改善现有交通格局, 为松桃提供新的客源。从客源地来看, 松桃客源地范围广, 旅游市场前景较为广阔, 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
三、松桃旅游资源开发策划
松桃旅游产业想得到长足的发展, 必须要重塑观念, 建设一批特色旅游项目, 协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 要注意传承和保护好民俗资源, 延续地区特色和传统。综合考量松桃县现有的旅游资源, 可重点开发以下几种类型的旅游产品:
1. 历史文化古镇体验游
推广古镇旅游, 不仅有利于保护本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还有利于保护村镇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传统文化、民族特色等资源, 促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位于梵净山脚下寨英河畔的寨英古镇, 处县城西南方向, 距离县城约50千米, 系贵州省五大名镇之一。自2003年以来, 寨英先后荣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滚龙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和“2013中国最美村镇”等美称。古镇依山傍水, 是贵州保存有较完整城墙、码头 (水门) 、街道、商号、会馆、寺庙、店铺、仓库、药铺、学馆、驿站等设施的古集镇, 集明清建筑艺术、民俗文化、人文风情于一体, 但由于自然和历史等方面的原因, 明清城墙和建筑年久失修, 呈现出了破败的态势。
寨英镇开发, 要立足于本地古镇特色, 完善古建筑的修复工作。2011年寨英完成了寨英古建筑群、万寿宫的修复工程建设, 在接下来要进一步修缮具有代表性的店铺、商号。除此之外还应加大资金投入, 完善住宿、饮食、观光游览车、交通等配套设施建设, 最好在镇中心广场上设置旅游导览图, 配置观光游览车, 满足短期突发性旅游的需求。最后, 应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设计具有古镇民俗风情的传统工艺品, 满足游客前来观光时购买特色旅游纪念品的需求。
2. 特色民族风情村寨游
民俗即民间风俗, 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旅游是指“旅游者为异域或异族独具个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 以一定旅游设施为条件, 离开自己的居所, 前往旅游地 (某特定的地域或特定的民族区域) , 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一个动态过程的复合体。”4简而言之, 民俗旅游是指依托当地的民俗资源, 将其作为旅游对象, 开展旅游活动的行为。贵州重点打造的西江千户苗寨景点, 就是善用民族村寨资源, 发挥其经济效益的典型。
松桃响水洞村是一个具有独特民俗风情独特的特色村寨, 但因地处深山、交通不便, 2011年以前很少有游客前往参观旅游, 有必要开发响水洞村的民俗资源, 将其打造为一个特色民族风情村寨游景点。
响水洞位于松桃县东的盘石镇, 风景优美, 梯田景观浑然天成, 十分壮观。现有人口1300余人, 苗族人口占大多数, 因地处深山, 常年与世隔绝, 寨子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小, 村民日常使用苗语交流, 这里至今仍保存着完整的苗族语言文字, 十分独特。响水洞村民族风情斐然, 保有自身特别的魅力, 上刀梯、下火海、花鼓舞、狮舞、傩戏、八人秋千等民间绝技一直在这里延绵传承, 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在这里悄然延续。
响水洞内除遗存有古吊脚楼等特色建筑外, 近年来还重新修建了风雨桥、水车等景观。2011年以来响水洞筹备成立民俗文化村, 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接下来, 需要进一步投入资金, 除了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外, 还应修缮观光景区道路。今后几年, 可投资兴建一批小型民宿, 满足游客前来观光、写生、体验民风时的长短期投宿需求。
3. 举办少数民族文化节等活动
节日文化对一地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节日期间聚集的大量人流会带来消费和招商引资的可能性, 产生巨大的经济收益。松桃少数民众能歌善舞, 爱好文娱活动, 历来有举行“苗歌会”的传统。“苗年”等大型节日时, 会场更是人山人海, 挤满了前来观看表演的民众。
近年来, 各省申报了多项与苗族民俗文化遗产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作为苗族民俗风情浓郁的一个县, 松桃尚未申报过与少数民族习俗有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松桃少数民族众多, 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 可筹备组建少数民族文化节, 邀请各个民族优秀的演员前来表演, 并可吸取《印象丽江》等歌舞剧的成功经验, 结合本地特色, 编制优秀的歌舞剧作品进行演出。
4. 加大力度开发旅游纪念品
旅游商品开发, 需加入地方特色, 包装商品的文化内涵, 提高产品的吸引力。松桃特色旅游商品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农产品, 一类是特殊工艺品。
品牌的建立对一地农产品的销售有非常重大的作用, 松桃有很多久负盛名的农产品, 盘石镇的响水洞油粘米、十八箭红粘米历史悠久, 曾经为“贡米”。永安玉米酒生产工艺特殊, 具有好上口、无异味, 劲大、不易上头、香味纯正等优点, 远近驰名。6需加大力度筹建品牌, 加大产量形成规模, 达到获取经济效益的目的。
松桃最富盛名的特殊工艺品莫过于四面鼓, 这两年少数民族文化展演成为松桃观光旅游一大亮点, 随着民间表演的兴盛, 对四面鼓的需求逐渐增加, 一面鼓售价就可高达3000元左右。松桃市面上所售的四面鼓大多是拿来作为乐器使用, 可研发一些轻巧精美、便于携带的小型四面鼓, 供不会打鼓的游客选购。
四、总结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旅游资源的开发策划应该秉承“在发展中进行保护, 在保护中继续传承”的思想, 善用本地资源, 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优化。整体上而言, 松桃县旅游资源丰富, 所缺少的就是宣传力度,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到旅游客源地宣传, 2013年苏州市签订对口帮扶铜仁市的协议, 将在经济、旅游等方面对口帮助铜仁市, 要利用好这个时机, 多到当地宣传, 吸引当地客源。二是通过旅游推介会和招商会进行推广。要利用好诸如“贵州省旅游发展大会”等开展的时机, 通过宣传片播放、经典景点推介等方式展示本地主要旅游产品。三是开展大中小学生春游活动、寒暑假体验活动。目前, 高校开展春游已经成为流行, 大多数高等院校都会在春季时组织本校学生到周边景区旅游, 愉悦身心。铜仁现有中学数量约250余所, 人数约30万人, 小学1400余所, 人数约44万余人, 高等学校3所, 约有学生数4万余人7, 具备开展春游的基本条件。县政府利用好微博、微信等现代营销手段, 增强和学校的合作, 为年轻学生到松桃旅游提供便利, 在年轻人中增加影响力。
总而言之, 松桃开展旅游活动时, 不应流于形式, 要注重保持地方特色, 还原传统, 让游客流连忘返。
参考文献
[1]铜仁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铜仁地区民族志》, 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8年10月.
[2]铜仁市统计局编:《铜仁统计年鉴2010、2011、2012年卷》, 内部资料.
[3]松桃苗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松桃苗族自治县志》,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6年8月.
[4]《松桃年鉴》编辑部编:《松桃年鉴2011年卷》, 昆明:昆明民族出版社, 2011年12月.
[5]政协松桃苗族自治县文史委员会:《松桃文史资料第七辑·苗族史料专辑》, 1990年5月.
旅游资源与开发心得 篇5
对于一个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对旅游资源不能说精通,但也是略知一二的。旅游资源与开发这门课是旅游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自身研究能力缺乏,但是这门课也给我一些启发,或许在毕业论文时能够给我些许帮助。以下几个方面就是我对这门课的深刻体会。
1、授课老师的高水平使得课程变得更专业。
老师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知识面广泛,有利于学生思维开阔。老师展示有关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对当今社会旅游发展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老师对每个章节的内容都通过视频等方式展示旅游资源有关的内容,丰富课堂知识,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内容趣味性,也加深了学生对所讲内容的印象和理解。
2、课本知识内容广泛,对以后从事旅游研究起到指导作用。
《旅游资源与开发》这本书涉及到各种旅游资源,有地文景观旅游资源、水域风光旅游资源、生物景观旅游资源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等等,还有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方法、旅游资源开发理论和方法等。不仅仅让我们感受了祖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也为今后旅游资源开发奠定基础,可以说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又提供一条就业方向。
3、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更好发现自身优缺点。
在学习这门课中,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对某个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其次还对湖州美食进行开发,同学们去实地考察,搜集资料,虽然成果不是很专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如何分析,如何分配任务,如何进行团队协作,如何吸取别人的优点等,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一次作业,更重要的是过程中看到自己的优缺点,我认为自己的优点是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较好,不足就是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能抓住关键点等。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才能逐一突破自我,达到质的飞跃。
1、树立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合理有效开发旅游资源的意识,为中国旅游资源做出微薄贡献。
目前国土上的旅游资源千千万万,但是由于开发不当造成环境污染的例子也不胜枚举。所以学习这门课最大的实际用处就是学习如何合理有效的开发旅游资源,使得在旅游资源不被破坏的基础上得到最佳的经济效益。当然,这需要一定的能力要求,然而不从事旅游资源开发相关行业的同学也能在今后旅游过程中宣传环保知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旅游资源的人群中来,也为中国旅游业做出自己小小的贡献。
以上是我对这门课的体会,一门课的影响不仅仅是一篇文章,而是在以后的实际生活真正去做到,将自己的体会运用到以后的工作当中,这不仅仅是老师的希望,也是自己从中获得感触的最直接、最有意义的方式。
10012344
保护与旅游开发 篇6
在历史文化遗产中,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共存,是历史文化遗产结合社会和经济而衍生出来的相对价值,然而这两种价值的实现在实践中有时相互促进,有时相互矛盾。历史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经济价值又能为人提供物质基础。就像精神和物质的辩证关系一样,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也有着同样的关系。
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云南省旅游业的发展历程,许多重点旅游项目,文化遗产起到明显的引领作用。例如,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古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昆明、大理、巍山、建水等属历史文化名城类;元谋猿人遗址属古遗址类;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曲靖八塔台属古墓葬类;大理崇圣寺三塔、昆明金刚塔、筇竹寺、官渡金刚塔、太和宫金殿属古建筑类。
由于文化遗产在发展云南旅游业中起到核心的地位,因而构成了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及旅游业管理部门的一致性,大家都认为:“发展旅游,文化是灵魂”。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目的是让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们认识历史,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文化遗产保护是以社会效益为先,是社会的公共事业。旅游活动是在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之后,为了满足精神文化上的满足而进行的活动。文化遗产以其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树一帜的建筑形象,成为旅游的热点。
2.在项目保护、环境保护、建设和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
遗产保护部门强调历史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和文物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但文化遗产本体往往存在规模小、功能单一的弱点,不能满足旅游功能的要求,我们要努力解决项目保护、环境保护、建设和规划方面存在的不一致性问题。
在历史遗产旅游开发的规划中,出现了功能分区不明确,在历史文化遗产周边建设以经济效益为目的旅游设施等现象。这种商业化的倾向破坏了景区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影响了历史遗产的社会价值。
努力探索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双羸的合作途径
1.双赢的基础——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
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旅游产品,核心价值就是文化,也是其持久生命力的前提。旅游的主要内容是一种文化体验,也需要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文化开发和展示。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使旅游者得到更多的文化反哺,使人们更加关注和爱惜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有助于保护历史遗产而且可以增加旅游者出游的兴趣。因此,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是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双羸的基础。
2.把好规划关,做到遗产保护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协调一致
(1)遵循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身规律
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分系统,文化遗产周围的文化生态体系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整体,内部表现出相互之间的辩证关系。人类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积淀表现出与社会环境相关的特点,受到社会大环境变化规律的影响。
(2)在景点区划布局上提出不同要求,以满足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两方面的功能需求
编制旅游规划时,要保证旅游设施不对历史文化遗产造成完整性的破坏,要以遗产的历史价值为核心制定相应的旅游展示线路及内容,同时在保护区划范围以外建设相关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实现合理开发。遗产旅游直接的经济价值体现在门票收入上,是非常有限的,但是文化遗产给地区带来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无限的。旅游应以遗产的文物社会价值展示为主,来带动整个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发展区域经济,真正实现两种价值在空间上的连锁反应。
(3)控制旅游开发强度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衡量旅游业是否健康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尺度。文化遗产旅游在实现其经济价值的同时,还应该维持和加强当地文化生态平衡,强调对遗产及其所依赖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要坚持在旅游环境承载力允许的范围内开发遗产旅游资源,。
3.在确保文化遗产所有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寻求经营管理体制方面的多种模式。实施“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以开发促保护”的良性循环
人们对文物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认识会因时空的变化而变化的,会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左右。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遗产的经济价值,以门票形式的旅游收入逐渐会被以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力带来的经济发展所取代。遗产虽属不可再生资源,但合理的开发利用会使遗产的经济价值可持续发展。
结语
文化遗产旅游是以文化遗产为资源,以实现遗产社会价值为途径,以遗产经济价值为目的。但旅游者的消费不同于传统的对使用价值和实物用途的消费,而是强调对文化的消费,是一种文化体验,而这种消费和追求是以遗产的保护为基础的,两者相辅相成。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有越来越合理、自然、完美的表现形态。
茶乡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发展探析 篇7
关键词:茶乡,旅游资源,资源开发,发展策略
我国国民经济的提升与社会大众收入水平的提高, 使人们具有了越来越强烈的出行旅游动机。在此背景下, 社会大众的旅游需求层次也得到了不断提高, 大众观光旅游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大众旅游需求, 而文化旅游、体验旅游逐渐得到了更多人的追捧。茶乡不仅具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民俗民情, 同时还能够让游客对茶叶生产、茶叶文化有着切身体验, 因此, 茶乡旅游所具有的开发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1 茶乡旅游
我国是产茶大国, 2010 年的农业调查统计显示, 我国所拥有的茶园面积已达到了195 万公顷, 全国有21 个省区, 900 多个县市从事茶叶种植与茶叶生产。茶乡多处在山区且景色优美, 同时茶园对生态质量和水土气候条件等具有很高的要求, 因此, 许多茶乡具有开发为旅游地的潜力。茶乡旅游, 是在实现旅游与茶叶生产结合的基础上, 以休闲、观赏、游览以及度假为主要形式, 推动旅游者愉悦身心的旅游模式。在这种旅游模式中, 不仅能够对茶乡自然资源所具有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得到充分的挖掘, 同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旅游者维护自然生态的意识。当然国内已经得到开发且得以良好发展的城乡有福建安溪茶乡、安徽祈门茶乡、广西凌云茶乡、江西婺源茶乡等, 这些茶乡旅游发展中的经验, 对于茶乡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2 茶乡旅游资源的开发
2.1 对茶乡旅游模式做出合理设计
茶乡旅游模式的合理设计, 是茶乡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重要步骤, 在此过程中, 茶乡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对受众群体做出准确的定位, 并在打造自身品牌形象的过程中推动茶乡旅游类型的丰富。首先, 茶乡旅游模式的合理设计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具体而言, 茶乡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需要以明确受众群体为前提, 这要求茶乡旅游资源开发主体能够从游客的旅游目的、年龄、性别、学历、职业等多个方面进行受众定位。实际上, 倾向于茶乡旅游的游客年龄主要分布于21-40 周岁, 职业包括学生、管理层人士、专业人士等, 学历则多为大专以上, 目的则是以体验茶乡文化为主。由此可见, 主流的茶乡游客都具有良好的知识背景, 并重视茶文化给自身带来的体验。当然, 游客年龄与职业的多元化决定了茶乡资源开发主体必须要有针对性设置不同风格的旅游项目, 如针对年轻的群体可以向他们讲解茶文化知识, 而针对专业人士、管理层人士则可以请他们体验种茶、制茶与泡茶的过程, 而对于中老年群体则可以为他们提供感悟茶道、茶艺表演等休闲养生项目, 从而在做出多方位考虑的基础上使茶乡旅游项目符合多元化的旅游需求;其次, 茶乡旅游需要在资源开发中走出精品路线。茶乡旅游发展不仅要重视开发与茶叶种植和茶产品相关的旅游资源, 如茶园生态观光、茶叶采摘、制茶体验游等, 而且有必要对茶文化资源进行挖掘, 通过提升茶乡旅游项目文化内涵来丰富茶乡旅游文化价值, 避免让茶乡旅游停留在看茶、喝茶与卖茶等简单的项目当中。各地都具有丰富且独特的茶文化, 并且这些茶文化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特征, 所以, 在打造茶乡旅游精品路线的过程中, 需要彰显出当地茶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在实践中, 茶乡旅游资源开发主体可以将茶歌、茶舞、茶诗、茶联、茶俗以及与茶叶相关的神话与传说等整合并构建成为一条完整的茶文化体验专线, 并积极邀请民俗专家、艺术人员开展参观与指导, 这对于提高茶乡旅游地文化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最后, 茶乡旅游资源开发, 需要对茶乡旅游类型进行丰富。如在白天可以组织游客参观茶叶的种植、茶文化的呈现, 晚上则可以组织游客观看茶艺表演等, 当然, 茶艺表演的形式需要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即实现现代型、商业型与传统型的结合, 并且差异表演过程中要重视引导游客的参与, 如采用问题互动、参与表演等方式使游客能够乐在其中。
2.2 对茶乡旅游产品进行开发
茶乡旅游产品, 是茶乡旅游资源中的支柱, 同时也是推动茶乡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茶乡旅游要获得游客的认可, 就必须在茶乡旅游产品方面体现出唯一性与创新性。茶乡旅游地一般都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民俗民情和多元化的文化, 这些优势对茶乡旅游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助力作用。但是仍旧有很多茶叶产地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止步不前, 其中, 旅游产品的单一化是主要的制约因素之一。在茶乡旅游产品的开发中, 首先要重视茶乡旅游产品开发与其他旅游项目的结合, 从而形成组合型旅游产品体系。在此过程中, 茶乡旅游开发主体需要对与茶相关的旅游产品进行开发, 同时需要结合其他文化优势来体现出茶乡旅游产品的唯一性。如福建省在开展茶乡旅游资源的开发中, 可以借助自身的陶瓷文化历史, 对茶具产品做出开发, 这种做法不仅能够衍生出茶文化产业链条, 同时能够实现茶乡旅游与陶瓷文化旅游的协同发展。其次, 在茶乡旅游产品中引入定制化理念, 可以推动茶乡旅游的高端化发展。在茶乡旅游产品开发中, 可以以珍稀茶种为载体来开发定制化的茶产品。例如, 在春茶出新之际, 包括杭州、福建等各个茶产区中, 都有很多人不远万里来到茶产区, 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能够喝到地道的春茶。随着春茶品质与益处的宣传与普及, 这一群体也在不断壮大, 并能够成为茶乡旅游的潜在受众。这种现象的出现, 能够为茶乡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即通过引入定制化理念, 来满足游客多元化的体验需求。如利用珍稀茶种资源和茶树认购等形式, 请游客到茶叶种植区进行采茶, 并对采茶流程做出严格的要求。游客所采的茶叶, 需要在专业的制茶人指导下进行制作, 制作好的茶叶则由游客带回。这种模式可以强化茶乡游客的旅游体验。
3 茶乡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3.1 优化茶乡旅游地交通
旅游地交通情况对旅游地游客的承载量具有重要的影响, 如福建茶乡旅游景点的开发, 得益于动车技术的发展, 在动车开通的背景下, 福建茶乡旅游地交通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 包括浙江、上海等地的游客也能够方便的进入景区。当然, 诸如日韩等地的游客仍旧受限于交通网络而具有较差的可进入性。茶乡旅游的发展, 可以说是“成也交通, 败也交通”。事实上, 茶乡旅游地交通具有天然的缺陷, 这主要是因为茶乡旅游景点多处在山区, 即便是景区内的交通也欠缺便利性。由此可见, 提高茶乡旅游地的可进入性, 对于茶乡旅游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具体而言, 茶乡旅游地的交通优化包括景区外部交通的优化与景区内部交通的优化。从景区外部交通的优化来看, 茶乡旅游景区所处区域应当开通和当地城市连通的交通干线, 对于具有较高旅游需求的景点则可以在交通枢纽地区采用专路公交的方式来使游客直达景区;从景区内部交通的优化来看, 茶乡旅游景区则需要重视以景区交通需求为依据, 对交通设施进行更行换代。同时, 茶乡旅游景区可以采用竞争机制来引导多支服务车队参与到景区内部交通服务工作中, 从而在遵循与落实游客进得去、散得开与出得来的原则基础上提升景区内部的交通质量。
3.2 利用多元化的营销策略
茶乡旅游要发展, 就离不开对茶乡旅游优势资源与特色资源的宣传。在茶乡旅游宣传策略的制定中, 需要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做出综合利用, 以提升茶乡旅游宣传覆盖范围与传播效率。从利用传统媒体开展茶乡旅游宣传方面来看, 可以利用中央与地方媒体进行宣传, 也可以利用一些与茶产业、茶文化相关的媒体进行宣传, 如中央一套、福建卫视等频道播出的茶文化专题节目等;从利用新媒体开展茶乡旅游宣传方面来看, 互联网已经成为了现代营销中的重要工具, 因此, 在茶乡旅游宣传中, 需要重视发挥互联网在传播方位以及传播速度方面的优势。具体而言, 茶乡旅游开发主体可以通过各大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工具对茶乡旅游资源信息做出传播, 同时也可以自主开发网站, 来让潜在游客具有全面了解茶乡旅游景点的平台。另外, 茶乡旅游宣传有必要与旅游网站开展广泛合作, 如通过与携程网、途牛网等构建合作关系, 来拓展旅游信息宣传渠道。
3.3 争取政府支持、开展区域协作
一个区域为了让自身区域中的某项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会采取地方保护主义来减少其他区域中同一产业为自身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冲击, 虽然这种做法是一种欠缺道德且违背市场规律的行为, 但是大到国际贸易, 小到市井集市等都存在这种现象。为了在茶乡旅游开发中避免这种现象对茶乡旅游产业的发展产生太大的制约作用, 茶乡旅游开发需要做到积极开展区域协作、强化信息沟通, 并在此基础上避免出现区域同质化竞争。当然, 这项工作的开展应当以地方政府为主导, 并积极引导各个部分参与到配合与协调当中, 以大旅游发展为视角, 对区域茶乡旅游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首先, 区域之间茶乡旅游的发展, 应当分为省间协作与省内协作两个部分。省间协作要求在茶乡旅游的开发中与周边省市的茶文化旅游景区进行合作, 共建旅游路线, 强化企业交流, 从而实现优势互补与联动发展。省内协作要求在茶乡旅游开发中, 需要对省内茶乡旅游资源进行整合, 避免因为资源分散而制约茶乡旅游资源的充分开发, 同时需要在省内各个茶乡旅游景区的定位与发展中采取差异性战略, 各自构建优势项目, 从而形成省内实现茶乡旅游优势的互补, 并共建茶乡旅游品牌。其次, 政府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与执法力度。在资金投入方面要对茶乡旅游开发资金做到专款专用, 在对这些资金进行严格管理的基础上, 也应提升民间资本在茶乡旅游开发中的参与积极性。在执法力度的强化方面, 则应当重视对茶乡旅游开发中的违法事件进行公正严格的处理, 同时有必要采取公报形式对相关事件处理进度与处理结果进行公示, 从而确保茶乡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 在对茶乡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 不仅要重视对茶乡旅游模式做出合理设计, 同时要重视推动茶乡旅游产品的多元化、特色化、定制化发展。另外, 为了确保茶乡旅游得到持续的发展, 茶乡旅游资源开发主体还应当在交通优化、营销战略与区域协作等多个方面做出努力, 从而为茶乡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杨佩群, 周林.潮州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1) .
[2]魏遐, 周倩雯, 林枫.茶文化旅游体验质量评价研究——以长兴县顾渚村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5) .
《旅游资源与开发》 篇8
一、文化资本与旅游人类学的理论框架与联系
根据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的理论,文化资本的“大多数特征可以从事实中推断出来,即文化资本在其基本的状态中是与身体相联系的,并预先设定了某种实体性、具体性。文化资本的积累是处于某种具体状态之中的,即采取了我们称之为文化、教育、修养的形式,它预先假定了一种具体化、实体化的过程”[1]。即说明文化资本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积累而成的,而且是附着在社会各种具体的形态中,如教育、遗产、书籍、工具、图片等等。文化资本的获取并没有像其他资本一般有社会阶层或者群体的限制,因为文化资本的获取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随着民族记忆、历史认同同步形成,烙印在个人和群体的性格和记忆中,并且具有继承性。在旅游中被客观化的文化资本,诸如山水、碑刻、文化遗产、考古遗址、纪念馆等等,在其物质方面是可以传递的。“在这一点上被客观化的文化资本,与具体化的资本一样,都是从属于相同的传递法则的。”[1]将淇澳岛的沙滩、山林、故居、纪念馆、宗祠等物化为文化资本,或许更容易理解淇澳本地人对于景致遭到破坏的痛心疾首,以及对于自身历史和宗教的自豪感。因此在调查中,笔者时刻将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的概念作为首要的原则,观察这些资本是否被传承,如何被传承,以及拥有它们的人所持有的态度。
现代旅游存在着一个大的背景,那就是现代工业社会。对于旅游的研究,人类学界已经有许多学者做出了自己的成就,但大多数的旅游研究中,都集中在对于旅游目的地“社会外部的、可视的、物化的、政策的、行政的、操作的等方面,鲜见对东道主地方社会的内部动力,包括地方文化系统对突如其来的大规模的群众性旅游的承受力,小族群社会结构在旅游冲击下受摧残的程度预估,地方民众在心理上接受游客的态度等方面的研究”[2]。法国学者纳什(Nash,1977)在《前工业社会中的旅行》一文中将现代旅游称之为“帝国主义行为”。人类学对于旅游的研究,“是为了描述旅游在不同情况下的客观表现,包括通过比较的方法解释旅游行为的原因和结果。”除此之外,它还要“从人类学的角度尽可能了解旅游作为社会行为的表现特征,尽最大可能地去理解和分析人类在旅游情境中的行为”[3]。无论在哪一领域的人类学研究,归根结底,人类学家最为关注的还是社会群体的文化表现和社会行为。在旅游人类学的研究中,除了采用传统的田野方法如同访谈、观察等外,人类学家还需要对一个族群的物质形态,包括自然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生产工具、民居、器物、服饰等都应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和认识,进而通过这些自然与物质的存在和变化去描述和记录某一民族、族群、社区的文化形貌,在此基础上去寻找特定人群的精神活动,包括认知、信仰、精神、心理等活动[2]。这一观点与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认识和传递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旅游资源是一种文化资本,体现在其社会化和客观化的物象中,可以被感知、传递。
旅游人类学关注的重点,在史密斯(Smith,2001)看来,有四个“H”:旅游景区(Habitat)、历史(History)、遗产(Heritage)和工艺品(Handcrafts)。这四个关键词可以对旅游的各个方面产生作用和影响,比如旅游资源与实际承受能力的关系;旅游活动所带来的发展机会以及这些机会使得东道主社会发生的变化;因为旅游活动产生的潜在的文化冲突等等。这四个“H”的确是旅游人类学研究过程中必须要时刻铭记的四大要素。
二、淇澳岛旅游资源介绍
淇澳岛,因下大雨时,岛屿有很多湾,宋名“奇独澳”,清末改“奇”为“淇”,并去“独”字,而成“淇澳”。淇澳岛位于广东省珠海市海域,地理位置为北纬22°25’,东经113°38’,距大陆约1公里,岸线长24公里,陆域面积约为18平方公里。
淇澳岛的旅游资源在本地诗人钟大元、钟大安笔下形成了“淇澳八景”,后来因为大桥建设、时间变迁、树木砍伐、海滩破坏等原因,大多景点已经不复存在或者破坏严重。前人淇澳村老人协会会长钟金平先生,是一位热爱家乡的诗词爱好者,他带领喜爱诗词的老人们将“淇澳八景”重新整理,形成了“淇澳新八景”,这新八景都是近年来才认定,全部有据可查。这“新八景”和“老八景”除去重合的部分,一共有十五处,分别是:淇澳老八景:赤岭观日、婆湾晚舟、松涧流泉、峡州烟雨、金星波涛、蟹珠夜月、鹿岭观霞、鸡山返照;淇澳新八景:赤岭观旭、沙丘溯古、牛湾纱影、扪角蚝园、白石烽烟、红林雾霭、金星晚望、岗树新风。
由于篇幅有限,在此仅挑选几处有代表性的景致,以体现淇澳岛从风景秀美的南海小岛到如今满目疮痍的废墟的变化过程。
(一)赤岭
赤岭分别出现于新老八景中,是唯一重叠的部分。这个景致是在和平公园山顶看日出。半山腰还有淇澳最大的宗族钟氏的祖坟,但也被荒废,仅仅清明祭祖的时候会有钟氏代表前往祭拜。整个公园是作为影视基地开发的,据村民说因为不收取任何费用,很多剧组选在这里拍电影。但笔者先后前往和平公园三次,并没有看到任何剧组在这里工作。
整个公园以水泥路为主,环山公路是中新公司收购地皮之后建设的,人们都认为是地产商为了获取政府许可而随意修建的,作为公司保值和增值的手段而已,因此也就在公路和影视基地稍微修建好之后,停止了对和平公园的进一步开发,这就造成了现在大部分地皮荒废、管理人员和力度不够的情况。
(二)婆湾
婆湾是淇澳的老八景之一:婆湾晚舟。婆湾是钟大元、钟大安等诗人歌颂最多的景点,“玉水明沙岸一湾,钓家渔艇聚其间。晴波雨浪奇堪醉,雾嶂烟发秀可餐。宿鸟噪林催棹去,乱鸦啼树挂帆还。星星灯火明如画,水调渔歌响一滩。”说明在大桥建设之前婆湾沙滩资源丰富,是渔民的主要码头和聚集地。然而现在已经没有沙滩,原因是在大桥修建时建筑工人将沙子用作建筑材料,很多中山、珠海人也前来运沙,有的是给建设大桥用,但更多的是向外地运输,低廉的成本和松散的管理让这些商人们赚得盆满钵满。这样大规模地偷沙,使得现在淇澳绝大多数海滩已经没有沙滩。
(三)牛婆湾
牛婆湾位于岛的东北部,是大澳海湾中的一个小海湾。整个大澳都没有人烟,是曾经伶仃洋大桥计划上桥的地方,连桥墩都建好了,然而由于整个伶仃洋大桥计划搁浅而彻底荒芜。据老乡介绍,当年在这里连开工仪式都准备好了,曾花费十几万搭建舞台,这里还因伶仃洋大桥计划而短暂畸形繁荣过,连发廊、饭店等都开张了,很多公司买下了地,却因为大桥改道而放弃投资,只是圈了起来,也没有人看管,于是也就成了现在荒凉的样子。可以说,这里是随着伶仃洋大桥沉浮最典型的地方,也代表了整个淇澳岛的沉浮。
这里有绵长的海岸线、一望无际的草甸和丛林茂密的苍山。但是在这些景致中,最为显眼的是遍地的工业垃圾,海滩上堆满了从其他地方飘来的拖鞋和泡沫塑料,数量之多令人惊异。整个大澳的路况非常差,土和石子铺的路令人几乎难以前进。
(四)沙丘遗址、后沙湾遗址
沙丘遗址位于淇澳岛东北部沿海,近婆湾。后沙湾遗址位于大澳山上,有古道可以到达。在珠海,只要有淡水流过的沙滩几乎都是史前遗址,即沙丘遗址。后沙湾遗址有新石器时代两期文化堆积层,第一期文化层出土的彩陶圈足盘和刻划白陶豆,都是极为罕见的。根据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用热释光对彩陶进行测年,其年代距今4818年(误差加或减482年,1989年测定)。后沙湾遗址是最早有人来开发珠江三角洲的物证。从此,“珠海历史五千年”成为学术界公认的结论。
两处遗址保护得并不好,沙丘遗址已经是烂泥滩,连牌子都难以找到;后沙湾遗址的碑立在一片荆棘中,很难靠近,也没有任何的保护措施。珠海市政府和文物局立的遗址碑已经被淹没在荒草中,倘若不仔细观察根本没有办法发现。这和大澳的后沙湾遗址情况相似,当地人说当年的开掘是野蛮式的,似乎仅仅是为了增添遗址的数量而开掘,根本没有保护性措施,开掘结束之后也迅速撤离,没有对现场进行任何程度上的修复,就连树立几块宣传牌向游客介绍一下遗址的情况和出土文物都没有,可以说根本没有从保护旅游资源方面考量。”
三、日本端岛的旅游开发
在旅游研究中,日本一定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区域,因为无论从自然资源还是人文历史,日本并不能算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度。然而,作为全世界游客,尤其是近几年“大举攻占”的旅游热门目的地,日本在自己的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上做得非常出色。日本的国内旅游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在进行乡村地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时,非常重视在原有的一些遗址上进行开发(‘复原’和‘修整’),尽可能保留其传统的、‘旧式的’、古董的、原貌的民俗景点或博物馆,使之成为‘乡土式的综合博物馆’。”[4]其实,不仅是乡村旅游开发采用这样的模式,日本本土旅游相比于“新建开发”显然更加倾向于采取“保存修复”的模式来构建自己的旅游吸引力。
吸引力的构建和标志物密不可分。例如,日本端岛的标志物就是如同军舰的岛屿形状和岛上荒废的众多的楼房建筑等。再简单一点,端岛的标志就是灰色。笔者在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图书馆里找到一本名为《1972青春军舰岛》的摄影集,是日本摄影师大桥弘重回军舰岛———端岛进行对自己儿时记忆的重拾之旅,照片都是灰黑色的楼房、走廊、住宅、学校等等,倒不是摄影师故意采用黑白照片的方式,是因为端岛的的确确就是一片灰黑的废墟。人们想到端岛,就会想到这些水泥废墟,就如同想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就会想到翠玉白菜一样,这就是标志物在旅游吸引力塑造中的作用。
去端岛观光的游客需要统一上船,在岛上的游览也必须按照规定的路线由专门的导游带领解说,不可以自己随意行动或者拍照。一旦有人跨过政府树立的标志牌界限以外,就会被拘捕长达30天之久。端岛实际上是一个“露天博物馆”或者“生态博物馆”,作为日本明治时期的遗产群,承载着历史和时间的记忆。对端岛的开发倒不如说是对端岛的重新发现,并没有加入任何现代人的痕迹,仅仅是在端岛规划出了一条观光路线,修筑了栈道和护栏。大部分岛上的区域是严禁人们进入的。对外展示的,不是经过精心修饰的景观,而是原原本本的废墟,即使它看上去可怖又巨大。前文提到的标志物的宣介功能,也被端岛开发利用得非常好。风靡全球的《007》系列电影中的《大破天幕危机》就曾在端岛取景。作为反派头目的基地,那或许是端岛第一次进入世界人的视野,也被一些旅游杂志列为“全球最可怕的九个无人岛”之一,人们并不知道这个岛屿曾经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在1960年比东京的人口密度高出了9倍多,也拥有着全日本第一幢水泥大楼。
维基百科上有一个摘自日本《军舰岛实测调查资料集追补版》第566页的关于端岛人口变化的表格显示,1960年时端岛的人口数量达到了顶峰,超过其承受能力,于是人们加快建设高楼住宅以将过多的人口塞进房子里,也就造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端岛上密密麻麻的建筑废墟,每一幢楼都可以看出非常结实,也体现了当时端岛上的日本居民的高收入和高技术。当时在端岛工作的矿工,薪资是50万日元为底线,比日本本岛上的同类职业收入高出许多。岛上的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从学校到市场、从游戏室到西餐厅,都呈现了一幅因煤炭而欣欣向荣的经济景象。可是,仅仅在十五年后,往日繁华一时、熙熙攘攘的端岛就从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变成了一个“鬼城”,不禁令人深思世界经济能源的转向对普通人生活的巨大影响。
端岛在2015年的世界遗产大会上成功通过了审核,作为明治时期工业发展遗迹登录为世界遗产,成为了“明治日本的工业革命遗产钢铁、造船和煤矿”的一部分。19世纪在端岛发现煤矿资源。日本政府支持的三菱矿业(现三菱材料)接手经营煤炭产业后,便强迫所征用的朝鲜人当矿奴,让他们在海底700米处的煤矿里劳作,受尽残酷的虐待和劳动折磨,因此这里被称为“地狱岛”“监狱岛”。日本在将端岛纳入为明治日本工业遗产的一部分时,遭到了韩国的强烈反对,更有当年被强征到岛上开掘煤炭的韩国劳工们的泣血抵抗。然而无论如何,端岛还是成功“申遗”,并利用联合国遗产这样一个名号大肆宣传自己的旅游业,而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人类遗产”和“象征资本“都可以放入博物馆的广泛定义中,作为展示人类历史价值的重要手段,也成为令游客趋之若鹜的旅游标志符号。日本将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和推动旅游发展联系在一起,成功申遗。端岛重新开放旅游后,前来游玩的旅客并不多,而且大多是日本本国游客。而在2015年世界遗产大会结束,端岛“申遗”成功后,游客数量便呈现出爆炸性增长,长崎到端岛的定时船运已经不足以容纳大量前来游玩的旅客。由此可见,“申遗”和旅游业发展的紧密联系。
作为端岛建筑群的标志物,30号建筑是整个游览路线的核心。建造于1916年的日本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的高层建筑,30号建筑七层楼曾经震惊了日本本土。这样的标志物也是端岛吸引游客的核心要素。旅游景观和旅游标志物是旅游象征结构的展示方式。彭兆荣教授将旅游象征分析为一个具有跳跃化的关联效应,即“景观→标志物→景观”的转换[2]。端岛的30号栋,从“物”的角度看,仅仅是一幢荒废破旧的水泥建筑。然而,当它成为端岛的标志物,换言之是日本明治时期煤炭工业催生的城市繁荣的标志性景观后,它就成了一个真正具有象征意义的标志物,人们也不再会从“难看的破旧楼房”的角度去理解它了,它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端岛的象征”。同理,端岛也成为“日本明治工业革命遗产的象征”。在布尔迪厄看来,社会中的个人通过资本的投入和积累可以获得“象征资本”,而这种“象征资本”又可以与社会地位相联系并取得与权利关系的转换,它们都在进行着“争夺空间”的事情[1]。麦克内尔又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与旅游人类学的结合。他认为旅游中的“象征资本”,即附加在标志物上的价值是非个人可以得到的,“象征资本是一个充满了地方和认同价值的标示物,它包含了地方和人们所赋予的著名价值,但却无法用于买卖和交易。”[5]因此,旅游标志物的主要作用就是代表整个景观并且进行宣传工作,手段可能有印刷小册子、拍摄宣传片、制作纪念品等不同的方式,以达到宣传整个旅游目的地的目的。30号栋、端岛小学等标志性景物,就被日本观光局当作标志物而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利用。在端岛的观光路线上,导游会向游客介绍面前的建筑是用来做什么的,什么时候建造的,并会拿出历史照片和现在对比,在几个标志物前还会推荐游客拍照,介绍到这里是“必须要拍照的标志点”。这样的旅游宣传非常符合如今游客希望向别人展示“到此一游”的心态,上岛的游客一定会在这几个标志点拍照,进而利用社交媒体发布给更多的人,无形中就等于帮助端岛进行了宣传工作,也是观光局非常乐意看到的“双赢”局面。
日本端岛的旅游开发可以说只进行了非常小的一部分,但已经可以体现出旅游人类学中几个核心观点和概念,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单纯从开发手段的借鉴意义,相比较塞班岛、巴厘岛这些风景优美、海滨旅游资源丰富的海岛,端岛对于淇澳岛的启示意义更大。淇澳岛的旅游开发,不需要符合人们心中关于“海岛旅游”的刻板印象,只要把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曲折发展的路径展示出来,就足够有特色了。
四、关于珠海淇澳岛旅游开发的几点建议
(一)做好旅游定位,抛弃传统“海岛旅游”的观念
淇澳岛并非如同一般旅游海岛一样,有沙滩、椰林、海浪、度假村等“海岛因素”。相反,它的海岸嶙峋、垃圾遍布、海水浑浊,也没有高大上的度假村和高端酒店。那么,索性就放弃这个“海岛梦”,去还原一个真实的淇澳岛,一个有自己伤痛和“丑陋”的淇澳岛。
很多海岛有海滩有椰林,但也许只有淇澳岛有伤痛和无奈。这个因为港珠澳大桥而兴起的小岛,在最高潮的地方被狠狠地抛下了云端,剩下了一片愁云惨淡。从前因为大桥计划准备动工的土地、准备开业的店铺、准备装修的住宅,随着计划的搁浅戛然而止。走在淇澳的烂尾楼群里,笔者竟然有一种在端岛上的错愕感,只不过,这些房子从未住进过人,而端岛则是曾经的居民因为政策原因全部撤走。这两者竟然有如此相近的地方。总之,淇澳岛的旅游开发,走传统海岛旅游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光是治理海水污染、清理海岸垃圾、搬运沙子覆盖海滩就根本不可能。相反,如同端岛一般走“记忆旅游”“开放博物馆”的道路则更加可行。
(二)确定旅游标志物
淇澳岛旅游标志物可以是“港珠澳大桥”这个虚拟的概念,根据这个并未成形的计划延伸出的民居、道路、海滩、自然景观和村民生活等方面的变化。也可以是传统的宗教旅游,在淇澳有一句话特别流行,那就是“不怕淇澳人,就怕淇澳神”。一座小小的岛上竟有17座庙宇,更不用说路边随处可见的社坛和碑了。在这里,几乎每个居民都有信仰,宗教信仰已经深深根植进他们的人生和族群记忆中,每个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再到离开人世,都有相应的宗教信仰在背后指导着他们的人生轨迹和方式。岛上居民的信仰可以被归纳成为三级信仰,他们并不是信仰单一宗教的,而是有各种各样的神灵,根据自己的需求向不同的神灵祈求。淇澳岛的天后宫和观音阁,据说非常灵验,很多外地人每月逢初一和十五都会到这里来拜神祈求保佑。无论是采用哪种标志物,它对于整个岛屿的旅游开发都起到最核心的凝聚作用。当旅游标志物和目的地形成一个整体之后,它对于游客的吸引力就有了“神圣的仪式性”作用了。这里并非指宗教一般的吸引力,而是“在旅游活动中游客被某种黑色会价值和道德力量所引导,在现代传媒宣传的作用下,在游客的情感中产生一种对某些景点的特殊的吸引”[2]。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旅游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树立旅游标识物,因为它是游客“必须要去”某个目的地最大的吸引力来源。“为了实现这一吸引力,游客会不自觉地遵循着旅游的结构程序一步步地往下走,最终完成旅游行为。”[2]
(三)对于标志物要进行保护
淇澳岛有很多文化遗产,有考古发现的遗迹、有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宗教庙堂等遗产,去做所谓的“申遗”工作其实并没有太大意义,但也不能否认如今“申遗热潮”中那些因为拥有“遗产”头衔地方在旅游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对于淇澳岛本地的遗产,在开发、宣传之余,更应注重保护。因为当旅游事业迅速发展,游客骤然增多的时候,人类本身很可能因此成为破坏遗产的罪魁祸首。为了接待更多的游客,扩大旅游范围,会出现一些破坏性的建设,可能会对旅游标志物造成严重的影响。以淇澳岛的文昌宫为例,倘若他日游客增多,势必要将庙里天花板上众多的环香取下来,以免香灰掉落烫伤游客。但这样一来,文昌宫可能会失去了往日的氛围,变成了观光之地。所以,旅游开发和遗产保护之间,仍旧存在不少冲突之处,似乎并没有办法永远达到东道主和游客之间“双赢”的状态,而这也是珠海市政府今后应该考虑的。
摘要:根据在珠海市淇澳岛的田野调查,对淇澳岛上新老“八景”及其他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分析并实地拍照、分类,详解旅游资源的变化和原因。从旅游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入手,介绍淇澳岛的旅游资源,并以近期“申遗”成功的日本端岛的案例为导向,为淇澳岛的旅游开发提出建议。
关键词:旅游人类学,文化资本,旅游资源,旅游开发
参考文献
[1]包明亚.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133.
[2]彭兆荣.旅游人类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3-193.
[3][美]丹尼逊·纳什(Nash Dennison).旅游人类学[M].宗晓莲,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84.
[4]段从军.法国和日本民俗资源开发利用的启示[J].民俗研究,2002,(4).
浅谈水土保持与旅游资源开发 篇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旅游业在我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不断增多的节假日以及不断改善的交通条件,都使得我国人民群众旅游需求的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怎么对水土保持设施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更好地开展旅游活动,成为了一个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水土保持概述
水土保持要想做好,必须要依赖于一个完整的水土保持系统,就是指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在一定的空间内通过能量流动以及物质循环从而形成互相依存以及互相作用的生态学功能单位,这些功能单位之间存在着物质与能量在非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不仅会使周围的环境受到影响,同时周围的环境也在影响着生态系统本身,作为一个系统,生态系统是开放的而并非封闭的。水土保持是一种在人为作用下的生态系统,其在布置和实施上都是通过人力来完成的。作为复合的生态系统,水土保持系统不仅包括农业生态系统,还包括城市生态系统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水土保持的关系
(一)水土保持可以将资源提供给旅游资源开发
一些水土保持生态系统或者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将一定的旅游资源提供给旅游发展。在进行水土保持的过程当中,其中的一些水土保持措施就可以作为特殊的旅游景观。比如大面积退耕还林在吴旗县县城的绿色生态景观,将一件绿色的外衣披给了黄土地,使之展示了薄薄的生机;延安西河沟、绥德韭园沟等都属于生态农业景观,其田园风光景色十分的浓郁。
(二)水土保持可以将良好的环境创造出来从而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
水土保持可以将良好的旅游环境创造出来从而促进山地丘陵区的景区景点以及旅游地的发展。由于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很多地方的植被根本无法生长,而且荒山上美感以及升级的缺乏,会使人无法产生一种荒凉的感觉。而水土保持好的地方对绿色植被的生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植被的恢复成长也具有十分有利的作用,可以将有利的环境条件提供给旅游发展
(三)旅游景区景点会因为某些水土保持措施而更具美感
开展水土保持旅游以及观赏水土保持措施并不是旅游的主线,但是在旅游景区因为一些水土保持措施的出现而具有更多的美感,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对主景起到烘托的作用,对主景的美感特征起到强化的作用。比如某些山区幽深以及寂静意境的形成,不仅包括当地的地貌因素,还配合以适当的而促进其幽深寂静感的增强
(四)促进水土保持旅游的开展,对水土保持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
好多地方在开展旅游活动的时候,对水土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利用水土资源保持良好的梯田作为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成为了当地的一张对外宣传的明片。位于广西龙胜县城以南的龙脊梯田,具有壮观宏大的规模,每年都有很多人慕名前去旅游参观,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4。通过对水土保持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发,不仅可以更好地开展旅游活动,可以极大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对水土保持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几点建议
(一)旅游部门与水土保持部门合作的加强
旅游部门要与水土保持部门紧密合作,对水土保持旅游项目进行共同开发。要想顺利开展水土保持旅游活动,水土保持部门就要以水保措施以及旅游市场的需要为根据,将具有观赏价值的水土保持资源提供出来。与此同时,当地的旅游部门还要对水保持资源进行积极地开发和宣传,并将相关的信息资料及时的向水土保持部门进行反馈,从而将旅游产品提供出来,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旅游需求得到满足,带动当地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最终对当地的经济起到推动作用。
(二)当地部门要增强自身的环保与旅游意识
水土保持部门必须要促进自身旅游意识的增强,在进行水土流失治理以及水土保持规划工作的时候,进行大胆的创新。不断地对思路进行开拓,对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进行全面的考虑,以旅游需求为根据,补充并包装有关项目。不仅使人民群众休闲旅游的需求得到满足,还可以有效的促进水土流失地区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三)要促进旅游与水土保持相结合的研究
对旅游与水土保持相结合的研究必须要加强,虽然在一些典型地区已经开展了水土保持旅游活动,然而还是需要解决并研究很多的实际问题以及认识问题。比如旅游与水土保持的关系,如何界定水土保持旅游资源,调查分析水土保持旅游市场以及规划设计旅游产品,管理与组织水土资源旅游项目的投资建设等,水土保持部门必须要与广大的水土保持工作者一起进行商讨和研究,逐步解决其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和认识问题,最终促进当地水土保持工作以及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四、结语
《旅游资源与开发》 篇10
1 兴城古城的开发价值和保护的必要性
兴城古城地处辽宁省兴城市, 于辽圣统和八年 (公元990年) 始称兴城。兴城古城略呈正方形, 是四座保存最完整明代古城中唯一一座方形卫城。古城城墙基砌青色条石, 外部则以大块青砖砌成。城的东、南、西、北城墙正中皆有城门, 分别叫春和、延辉、永宁、威远, 门外有半圆形瓮城。城内四街十字相交, 正中心有一座雄伟壮观的钟鼓楼, 与四座城门箭楼遥相对应, 显得威严壮观, 气势巍峨。古城以前分外城和内城, 内城因为历代的维修和保护, 基本保持了其原有的风貌, 可惜的是外城经受不住570多年的风雨侵蚀和战争摧残早已倒塌。除了城体本身的价值外, 兴城古城还具有极精彩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宁远大捷”“宁锦之战”已成为兴城人口中引以为傲的传奇故事。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兴城古城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并且其损坏程度仍在继续加深, 如果再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去修复、阻止古城的损坏, 那么总有一天我们会失去这样一个历史遗迹宝藏。
2 开发与保护的现状
古城内开发的主要景点有钟鼓楼、兴城文庙、祖氏石坊两座、城隍庙、将军府、周家住宅等。钟鼓楼是古城内的首要旅游景观, 内有兴城出土文物陈列馆和明代大将袁崇焕将军的蜡像馆, 可以说到兴城古城如若不登钟鼓楼就体验不到完整的古城风光。兴城文庙是东北三省保存最古老的一座文庙, 内有植物奇观古柏育桐、卧桐成林等独特的资源, 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因此也备受推崇。为方便游客节省时间体力和顺利找到主要景点, 古城内配备了观光车并有司机在途中讲解古城的结构和历史。在各主要景点, 还配有专门的导游人员为游客引导、讲解。
为了保护兴城古城旅游资源, 当地政府相关单位除了完善必要的基础设施和不定期地对古城进行维护修缮, 还拆除一般民居、商铺和公共建筑, 将本着修旧如旧原则进行新建, 并且将要恢复宁远客栈、宁远戏院等重点历史遗迹。
3 开发与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开发方面的问题
(1) 古城景区经营缺乏创新, 历史文化价值开发不足。
兴城古城与其同类景区相比, 除了地理位置和名字不同外, 经营模式和产品类型并无太大差异, 景区内尽是文庙、城隍庙、将军府等随处可见、毫无新意的景观。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与古城历史文化价值开发不足有着密切的联系。到古城游览的游客只能看见沉默的城墙、城楼、石路, 若想了解古城的历史文化只能从陈列馆和讲解员口中获知。在古城资源的开发中历史文化、历史故事几乎完全被忽略浪费了。现如今, 古城若不能推出自己的创新、特色产品, 形成自己强有力的竞争力, 终究会被我国日益发展完善的旅游市场所淘汰。
(2) 古城宣传力度不足, 对外知名度不高。
兴城古城是四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城之中唯一的方形古城, 是我国重点保护文物, 但其知名度却不高,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兴城古城的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对一个景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没有知名度就相当于没有充足的客源, 兴城古城的知名度不高与其宣传力度绝对成正比, 兴城内外看不到明显的、有效地宣传, 到兴城古城游览的游客多数是当地居民和附近城市的学生, 真正的外地人很少, 并且大多是在海滨游玩后才从当地居民口中得知兴城古城的存在。可见兴城古城的宣传不仅在外部没有做好, 就算在本城也没有得到重视。
(3) 景区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兴城古城内部的各个景点除配有必要的工作人员外还配有导览接待人员, 说明兴城古城景区的经营和服务体系是比较先进完善的。但是, 景区工作人员的个人素养和导览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参差不齐, 兴城古城内文庙里工作人员个人素养较高, 而城隍庙内的引导人员, 虽毕业于专业的院校, 却没有专业的服务水平, 不光讲解笼统更是对游客冷面相向。虽然这只是个例, 但却十分能说明问题。另外, 环城电瓶车路线外包个人经营, 司机雇用当地居民导致其所谓的全程讲解只是应付游客。在游客进入景点后, 某些司机为了尽快完成行程进行催促, 使游人无法尽兴。
3.2 保护方面的问题
(1) 古城存在不同程度的自然破坏。
旅游资源的自然衰败一直以来都是困扰着资源保护工作的一大难题, 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都躲不过风雨的侵蚀、灾难的破坏。兴城古城经历了570多年的风雨, 其城墙表面很明显地留下了自然衰败的痕迹。古城城墙的青砖脱落破损, 有些墙面的青砖甚至被侵蚀出凹陷的大坑。城墙表面生长着各种植物, 其根部的生长不断地瓦解着墙体。城内的石门、木门、石狮及各种建筑不明显的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若再不给予足够的重视, 真正的历史遗迹终会从我们眼前消失。
(2) 附近居民、商家及游人对古城的保护意识薄弱。
兴城古城现今的人流量还不算大, 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人为损坏古城的因素。其一是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不注意对景区内景观的保护, 出于满足好奇心、拍照留念等原因攀爬、踩踏、触碰、刻画景物从而造成资源损害, 更有游览过程中垃圾随处丢的现象发生。其二是古城中的商家不注意维护古城中的环境, 随意堆放垃圾、停放车辆, 一些商家直接将摊位搭在街边, 更有商家为了招揽顾客大声循环播放录音扩音器, 制造噪音污染, 另过往的游客产生厌恶情绪。其三古城附近居民对古城的保护意识也是相当薄弱, 在城墙和城内设施上经常能看到新旧更替的各种广告以及随意挥洒的“办证文化”。
4 开发与保护的建议
做好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开发与保护观念, 明确旅游开发并不是无本生意, 而是要以最小的环境资源代价达到获得最大的发展效益的效果, 保护好旅游资源才是旅游业繁荣、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反之, 在保护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也不可盲目激进, 要清楚促进景区的发展不光有利于旅游资源地的文化、价值的推广和延续, 更能通过获取的经济收入为旅游资源的保护提供更为先进有效地手段和设施。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是互惠互利、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关系。
4.1 古城开发的建议
(1) 大力开发历史文化价值, 推出创新独特的旅游产品。
创新独特的旅游产品是旅游景区吸引客源的制胜法宝, 只有在别处看不到、体验不到的乐趣才值得千里迢迢地走一趟。大多数有特色的产品都应依托于景区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 特别是古城这样的历史遗迹。在开发兴城古城时, 可以根据其历史文化模仿古代的商铺、客栈、饭馆等建造相应的现代店铺, 并效仿古人的着装和服务方式, 让游客进城如穿越回古代一样。还可以利用一些典故推出特色小吃、商品。兴城古城可借“宁远大捷”“宁锦之战”还原历史, 雇用员工穿上古代兵服, 定时在城中巡逻或模拟古时练兵场面。为增强游客的参与性, 还可设体验项目, 让游客穿上战衣, 亲自上“沙场”。
(2) 加强宣传和推广工作。
宣传是提高知名度最有效的途径, 为了打破兴城古城现在这种不愠不火的发展局面, 加大有效宣传力度是必要手段。加大古城宣传力度要从内、外两方面入手。内是指从城市内部做好宣传工作, 让游客进入兴城后就知晓古城的存在不心存向往。具体可以采用各种车站宣传板及车载广告、建筑物广告牌等随处可见的宣传方式, 并在城市其他景区内设置宣传栏。外是指在本地之外的城市进行推广, 吸引外地客源。具体可与客源地旅行社合作, 推出相关旅游路线;利用大众媒体进行广告宣传;与电视台旅游节目合作, 推出相关旅游节目:还可利用古城的历史文化背景吸引电视、电影剧组进行影视拍摄, 从而提高知名度。
(3) 提高并定期考察服务人员素质和能力。
提升服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严把录用关口, 只雇用有相应素养和能力的员工, 从根本上提升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2) 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 增强其服务技能, 从而达到不断提升服务人员技能水平的效果。 (3) 对老员工进行补习性培训, 补充其所缺乏的专业知识。 (4) 建立完善的奖罚监督体制, 恩威并施, 提高员工自觉性和积极性, 从而有效地保持员工高修养优服务的状态。 (5) 设置游客投诉和表扬信箱, 并与员工薪金、福利直接挂钩, 以加强对其监督力度。
4.2 古城保护的建议
(1) 建立完善的资源检查维护系统。
自然衰败中的缓慢风化的破坏过程往往是缓慢渐进的, 常常被人们忽略。但日积月累, 缓慢性风化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终会达到不可小觑的地步。应对这类问题必须要有完整的、系统的检查修缮体制, 利用专业人士的知识对古城定期进行检查、评估、维护, 并将所得数据详细记录在案,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维修方案。对于灾难性的破坏, 如地震、洪水等, 也要列入维护系统当中, 积极地做好防御工作, 不能因为灾害发生的概率低就忽视其巨大的破坏性。正如历史不可逆转一样, 文化古迹一旦遭到破坏就再也不能还原, 即使后人仿造的再好, 其意义也已经截然不同了。
(2) 提升居民、商家素质, 对游客进行保护古城宣传。
防止居民、商家的破坏性行为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通过社区、媒体等手段对其进行思想教育, 宣传保护历史古迹的重要性, 培养其主人意识, 使其自发成为保护古城的一分子。二是进行惩罚约束, 对行为过分、屡教不改的居民、商家采取惩治手段, 如罚款。
针对游客来说为避免其对古城的损坏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提前与旅行社协调好, 在游客进入古城前做好宣传、提醒工作。二是在景区各处设置温和提示牌, 让保护旅游资源的警示伴随全程使游客提高对自我的约束意识。三是在重点保护或易损坏资源处安排专门的监督提示人员。
(3) 其他保护建议。
除上述保护意见外, 还可以通过立法来加强对兴城古城的保护力度, 通过招募志愿者来调动人们对资源保护的积极性, 充分利用活跃旅游资源保护者的力量;通过吸引有资源保护意识的投资商进行公益性投资, 增加古城保护资金, 推动古城旅游业发展。
兴城古城的发展现状还不能够让人们满意, 但是随着人们可持续开发和对资源的保护意识曾强, 随着科学技术和规划水平的不断提升, 古城一定会凸显它的价值, 成为新的旅游亮点。
摘要:兴城古城位于辽宁省兴城市, 始建于明宣德三年 (公元1428年) , 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 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已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兴城古城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但导致了兴城古城的旅游发展不繁荣, 更造成了旅游资源的不同程度破坏。列举了兴城古城开发和保护过程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并且为促进其发展和完善保护措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旅游资源,兴城古城,开发,保护
参考文献
[1]吴文智.旅游地的保护与开发研究[J].旅游学刊, 2002, (06) .
[2]朴松爱, 樊友猛.文化空间理论与大遗址旅游资源保护开发——以曲阜片区大遗址为例[J].旅游学刊, 2012, (4) .
[3]吴殿廷, 王欣, 吴巧新, 吴铮争, 刘睿文.旅游规划中的若干问题[J].旅游科学, 2006, (4) .
[4]曹龙霞, 杨慷慨.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略论[J].旅游纵览 (行业版) , 2012, (5) .
[5]卞显红, 余芳.江南水乡古镇历史文化与现代建筑和谐关系构建路径研究[J].旅游论坛, 2012, (3) .
[6]王志发.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旅游学刊, 2007, (4) .
出版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篇11
一、从定位和细分角度入手整合出版资源
不同策划编辑的学历、专业背景、个人喜好、市场意识以及文字功底有较大差别,因此,笔者认为策划编辑首先要做好自己的职业定位和规划,以个人兴趣、专业背景以及实际能力等几个方面的综合因素作为参考,确定其服务的出版机构和项目的类型、定位与规模。有了精确的定位后再对细分市场进行深入地调查与研究,以便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空间,制定未来的战略定位。策划编辑能否做好出版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最基本的还是依赖于准确的市场定位,只有建立在准确定位和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出版资源的整合才是有针对性的,也才有可能实现出版资源的专业化累加和有效延展。如若被市场热点的表面所诱导,就很容易分散自己的资源整合目标。
二、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
策划编辑在工作内容上被理解为产品研发者和项目管理者。笔者认为,应该从工作性质上对策划编辑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义。策划编辑的工作性质应该定义成阅读服务者,其主要内容就是将作者的思想和所要传达的信息按照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及编辑出版的基本规律研发成各种阅读产品。只有长期对细分出版资源进行开发、整合、应用,不断积累对读者研究的认知,才能在读者和作者之间搭建真正的桥梁,扮演好阅读服务者的角色。
三、掌握出版资源整合的策略与技巧
在此,对出版资源的整合与管理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获取资源的情报网络。在细分市场定位的基础上,选择实体书店和网络书店进行新书销售观测,关注专业研究机构的数据报告和分析(开卷和东方数据),寻找合适的出版资源线索;要订阅出版行业报刊,尤其是细分市场专业报刊;要关注行业网站,尤其细分市场专业网站,获取出版资源整合信息;参加各种论坛、研讨会,了解专业的发展动态,寻求出版资源;参加作者经纪人或者独立策划人聚会,通过邮件或者社会化媒体进行跟踪关注,获取出版资源情报;时刻关注具有代表性国家的细分市场图书畅销榜,与国内外版权代理机构、国外出版商驻华办事处或者海外出版商保持密切联系,掌握出版资源动态。通过以上的具体措施基本可以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备的出版资源情报网络,为出版资源整合工作打下稳固的信息和人脉基础。
2.保持专业的出版人姿态。对于专业出版资源来说,编辑即使是对细分市场的专业内容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也很难与专业出版资源在专业上平等对话。因此,策划编辑应当以专业出版人的角色,也就是专业的阅读服务者姿态与出版资源进行谈判、沟通、开发、整合和管理。这样才能在竞争中获得相对平等的对话权,把握主动权,从而更顺利地获得出版资源的青睐。
3.尊重每一个出版资源。对出版资源的尊重首先体现在对内容的认真和细致的研究上。若不认真研究就是对资源的不尊重。其次体现在无论是尖端还是中低端的出版资源都要给予充分的尊重,重视尖端但是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和扶持中低端出版资源。在实际工作中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包装中低端出版资源,学会包装作者或者包装产品概念都是策划编辑的基本工作。对已经掌握的出版资源更要尊重,严格按照专业的阅读服务者定位提供修改或调整意见,切不可按照自己的专业喜好擅自调整作品。
4.营销先行策略。在如今的出版资源整合过程中,出版商和出版资源之间形成互利合作关系的重要因素除了经济因素之外,营销通常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优秀的出版资源最希望在未来的出版过程中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那么营销是实现这个双赢局面的重要筹码。所以一份简洁、务实、有较强执行可能性的营销计划往往是获得出版资源垂青的重要条件。因此,策划编辑在整合和开发出版资源时需要掌握较强的营销企划和执行能力。
开发优质的出版资源在如今的竞争环境下实属不易,长期维护好优质出版资源就更加困难。每一个成功的出版商背后,必定有一大批优质的出版资源在支持。而出版资源的开发和管理者——策划编辑,更应当担负起这个重要的核心工作。出版事业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出版人能否高效地开发和管理优质出版资源。
《旅游资源与开发》 篇12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的西南部, 北依秦岭, 南屏巴山, 整个汉水横贯其中, 属于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同时这里也是地球上同纬度生态环境最好、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 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它带来了“中华聚宝盆”、“金瓯玉盆”、“西北小江南”的美誉。汉中市名胜古迹众多, 全市现有旅游景点110多处, 其中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生物保护圈1处,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 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个, 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 省级森林公园5个, 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 名优土特产190多种。199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亦被誉为“汉家发祥地”、“两汉三国文化圣地”。近年来, 随着政府“十二五”规划的引导和旅游产业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 汉中的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秦巴天府, 水韵汉中”的旅游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中国最美油菜花海”的评选活动更是提升了汉中在全国的知名度, 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游客。
二汉中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 资源开发程度低, 品质不高, 缺少名牌产品
汉中市拥有古汉台、拜将坛、饮马池、武侯祠 (墓) 、张骞墓、张良庙等数量众多的两汉三国文化遗产。此外还有以褒斜栈道、倘骆道为主的“栈道文化”遗产, 以南湖、红寺湖、南沙河等为代表的山水风景独具魅力。汉中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 尤以国宝大熊猫和朱鹮为代表。汉中少数民族众多, 民族风情浓郁, 独特的饮食文化、民居建筑、羌族文化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但目前汉中旅游资源开发的程度低, 品质不高, 缺少名牌产品。以著名的西汉三遗址:古汉台、拜将坛和饮马池古汉台为例, 古汉台现为汉中市博物馆, 馆藏众多文物精品, 以及栈道模型陈列室和石门石刻展室。但目前仍停留在单纯的陈列参观阶段。拜将坛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的地方, 拜将台现在站在高台上会发现是一个棋盘广场, 整个景区外面的围墙却是栏杆式的, 许多游客到了景区门口在景区的外围转一圈却不进去, 因为通过围墙就把景区里面一览无余, 客人反映景区里面太单调, 所以游客的逗留时间很短。关于饮马池目前却没有开发, 使这一资源没有发挥它的价值。
2. 汉中的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不够明确
国内外众多的学者通过理论假设和实证研究都证明了良好的旅游形象能够有效提升游客的满意度、重游度以及推荐度, 因此, 提升旅游形象对于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历史文化名城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闻名于世, 它展现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特色, 不仅包括独具个性的城市空间布局、风格各异的路网结构、体现传统文化和地方风格的建筑群体, 而且还包括具有地域文化与传统特色的物质空间环境, 还有以这一物质形态为基础向人们表达的文化内涵与信息。但在当前文化趋同的大背景下, 汉中的城市建设也难免走入雷同的误区, 没有结合汉中独有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征进行准确的城市旅游形象定位, 导致了汉中的城市旅游形象没有个性, 没有特色, 没有吸引力, 没有生命力。
3. 城市和景区基础设施差, 不利于吸引游客
城市环境面貌是诸多物化和非物化因素的综合外在表现。城市建设必须充分体现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 追求功能与景观统一, 经济效益与环境效果统一。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后发现, 汉中在城市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都不尽如人意。如城市中心广场的基础设施不健全, 不管是市民还是游客来都市中心游玩时, 都会碰到许多问题, 如主要街区公共卫生间太少而且位置偏僻, 游乐设施几乎没有。此外, 景区方面的基础设施也不太理想, 游客反映停车难、住宿难、旅游服务质量不规范等, 许多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抱怨汉中旅游的种种问题。这些都导致旅游者对汉中的旅游形象都大打折扣, 游客的旅游期望和实际旅游体验差距太大, 严重地影响到游客的满意程度, 游客的重游率很低, 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吸引力较差。
4. 旅游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意识较差
汉中的旅游业发展较晚, 景区旅游收入渠道单一, 这导致了许多景区、景点为了生存, 在收入来源上过分依赖门票收入。毫无疑问, 目前, 景区门票是构成景区旅游消费成本的主体部分, 但中国景区高昂的价格已经成为旅游经济效益增长的瓶颈因素。笔者调研后发现, 汉中几乎所有的景区门票价格偏高, 而景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不太理想, 管理比较混乱, 经验不足, 维护意识不强。比如汉中的石门水利风景区, 大坝附近的水里面经常都有附近山上的枯枝烂叶和一些生活垃圾, 景区却没有及时清理, 游客抱怨在所难免。景区外远近闻名的鲜鱼一条街使得很多游客慕名而来, 但景区及经营户显然对内部的环境卫生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 褒河水面上厚厚的枯枝落叶和石门水坝周围年久失修的栏杆, 以及鱼庄直接排入河中的垃圾污水, 都直接反映出景区注重开发而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的弊病。
三对汉中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
1. 提升旅游资源开发水平, 打造名牌产品
从总体上看, 汉中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 加之地处秦巴山地的内陆地域劣势, 使得其在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全国乃至陕西的其他地区。资金的匮乏使得汉中无力进行旅游资源普查和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 以至于形成资源开发水平不高、形式单一、档次低下、重复建设的现象。同时资金的缺乏使得众多的旅游资源“待字闺中”, 而原有的旅游产品则大多老化单一。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薄弱, 不能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很难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旅游专门人才的缺失严重制约了汉中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因此, 笔者认为, 为汉中旅游业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 要尽可能谋求多元化的融资格局, 多方筹措资金, 保证有充足的资金投入。此外, 制定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鼓励人才的用人政策, 只有这样, 才能抓住机遇, 提升旅游资源开发的水平, 打造名牌产品, 促进汉中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2. 提出符合汉中历史和特点的宣传口号和策略, 找准旅游形象定位
旅游区形象是对外展示风采的平台, 旅游地往往通过构建旅游目的地形象系统 (DIS) 向旅游者传达旅游地的相关信息。因此, 旅游区形象定位从根本上而言是确定本地区旅游特色基调的过程, 旅游区形象的定位实际上包括了旅游区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 是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的外在表现。因此, 需要充分考虑汉中的各种内外环境,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 确定汉中市旅游业的发展目标, 在此基础上确定汉中市的旅游功能定位。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对汉中的旅游资源、文脉、地脉的准确把握和提炼, 使汉中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特质鲜明, 以现有的和后续开发的旅游产品来支撑其旅游功能, 实现其旅游发展目标。目前汉中城市旅游形象口号是“秦巴天府, 水韵汉中”“金瓯玉盆”等。这些都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 而且要推陈出新, 如“寻祖汉家之源, 纵情山水汉中”“寻找朱鹮最后的一块净土”, “汉山汉水, 汉人汉家”“天之汉, 地之中”更是在对外吸引旅游者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加强城市的环境建设, 提高城市的旅游吸引力
旅游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 旅游的效用高低不仅取决于“游、娱”等主要旅游要素, 还包括“食、住、行、购”等其他要素的配合, 在少数地方, 甚至“食、购、行”能成为对游客的主要吸引物之一, 如德国的高速公路, 在设计中要求密切结合所穿过地区的地形, 通过设计显示出自然风貌和现有城镇的最佳景色。因此, 城市包括基础与服务设施的配套是增加游客的旅游效用, 提升旅游价值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 汉中市应精心建设城市的硬件环境, 景区 (点) 、标志性建筑物、特色街区、重要节点、广场、花园等作为城市旅游形象的重要构成部分, 其中的历史性、文化性元素, 应保持或恢复其原貌和特质, 新建建筑和景观也应注入文化内涵, 突出文化特色和地域特征, 以此提高城市硬件设施的文化品位。此外, 要重视汉中的城市文明建设, 提升市民的社会责任感, 以21世纪的新形象作为汉中的文化主体意识特征, 塑造良好的城市精神。以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和热情文明的城市精神来吸引游客, 不断提升汉中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吸引力。
4. 更新观念, 积极探索新的旅游管理机制
由于汉中市相对封闭, 人们的思维观念和消费方式陈旧, 对旅游业的管理具有很大的地域局限型, 尚停留在粗放的管理模式阶段。具体表现在:注重宏观指导、缺乏深度开发;注重旅游效益、缺乏资源整合;注重开发建设、缺乏形象包装。旅游局作为政府职能部门, 管理模式相对僵化, 景区自我管理缺乏活力。明确旅游产业主题, 旅游业的发展要依靠景区、政府、人民群众等许多方面, 旅游在全国范围内属于政府的一项职责。汉中市目前许多旅游景区 (点) 仍处在文化、林业、水利等部门的多重管辖之下, 往往职责不清、政企不分, 发展目标不明。笔者认为, 各级领导乃至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应进一步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树立大旅游的新观念, 积极探索新的旅游管理机制, 从制度层面解决前述问题。景区管理机构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学习借鉴成功景区的管理经验, 不断提高景区自身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孙彦清、尹继武、熊小军等.汉中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3) :24~27
[2]申有顺、申莹洁.以史为根以文为魂以绿为韵以人为本构建独具地域特色的名城景观[J].城市, 2008 (11) :71
[3]王旭东、李全润.改善城市环境面貌的思考[J].城市, 2008 (11) :79~81
[4]马勇、李玺、李娟文.旅游规划与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219
[5]约翰·斯沃布鲁克.景点开发与管理 (张文译) [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77~79
【《旅游资源与开发》】推荐阅读: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11-05
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07-08
南梁红色旅游资源与产业开发策划书06-13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试题库2答案05-21
论南岳火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1-04
浅谈维西县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11-17
旅游资源开发10-13
旅游地质资源开发08-19
海洋旅游资源开发10-19
畲族旅游资源开发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