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2024-08-08

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共12篇)

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篇1

新课程实施以来, 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开发、运用教材的意识正在觉醒。但我们也看到由于很多教师认识上的局限性, 或缺乏开发利用教材资源的自觉性、主动性, 仍难以摆脱教“教材”的传统定势。致使一些鲜活的教材变成学生认知上的物化材料。如何开发、运用教材这一核心资源, 发挥其最大的教育价值?笔者近年来在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教材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找准“结合”点, 有效整合

在把握课标、吃透文本、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注意准确找出教材的结合点, 对教材资源进行合理的取舍, 有效的整合, 寻找一条既能反映课标精神, 又能体现语文特点, 既能凸显文本特色, 又能符合学生实际的最佳路径。

例如, 四年级下册《云雀的心愿》, 文本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阅读, 让学生感受森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 充分认识破坏森林给人类自身带来的危害,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教学本课时, 我紧紧抓住“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这个结合点, 大胆地将原文重新整合为三个教学板块:一是从课题入手, 让学生通过阅读全文, 找出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注意抓住“森林实在太重要了!”“我一定”“重新变成绿洲”等词句, 指导学生阅读, 了解云雀的心愿是什么。二是设问探究, 云雀为什么说森林重要, 云雀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这样心愿的?引导学生品读云雀所见到的景象及云雀和妈妈对话时不同的心情和语气, 使学生感悟到乱砍滥伐、失去森林产生的危害——土地荒漠化、洪水泛滥成灾。三是在学生已认识到森林有防风固沙, 防止洪水泛滥的作用后, 进一步追问:“森林还有哪些作用呢?”指导学生朗读第10、13节。学习这两节主要采取“以述促读”, 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森林中的一员, 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用。这样设计既使学生明确了森林还有“蓄水”和“调节气温”的作用, 又内化了语言。

另外, 还可以根据教材前后联系, 整合阅读教材, 提高教学效率。如教学《三顾茅庐》时, 就可以和这一单元练习中的“读读背背”整合起来进行。让学生讨论:刘备为什么要去请诸葛亮?诸葛亮又是怎样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的?你觉得刘备“三顾茅庐”值得吗?这样把阅读教学和“读读背背”整合起来, 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人物的特点, 对课文感悟也更深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只要我们认真研读, 挖掘教材的内涵, 找出其内在联系, 对教材进行有效的整合, 一定会使我们的教学有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

二、挖掘“留白”点, 合理扩充

作者在创作文本的时候, 为了表达的需要设置了一些“留白”, 这些“留白”可以给读者带来回味的余地。教学中, 为了加深学生的体悟, 可把这些“留白”开发出来, 对其进行合理扩充。

六年级上册教材《孔子游春》第8节, 孔子以司空见惯的流水为喻, 引导弟子如何做人。说水“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后面是一个省略号。对文中的这处留白,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扩充。

师:在你的眼中, 水还有哪些特点?你还能悟出它有哪些品性?

生1:滴水穿石, 它有毅力。

生2:能容纳百川, 它心胸宽广。

生3:滋润万物, 从不索取, 它无私奉献。

生4:水很清澈, 我觉得它很纯洁……

这样以文本为凭借, 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扩充”, 这一设计将学生从教材的小天地里走出来, 给他们思维装上想象的翅膀, 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悟, 心灵的语言得以在广阔的精神原野上驰骋。

又如《钱学森》一文, 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代科学巨匠对祖国无限热爱和深切的眷恋之情。然而第6自然段对钱学森回国为什么需要5年的漫长时间没有详细描述, 而这恰恰是学生感兴趣的地方。针对此处“留白”, 可以给学生补充《钱学森宁死也要回国》的故事, 让学生了解当时美国当局对钱学森回国的百般阻挠和迫害, 感受钱学森回国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

三、把握重难点, 学会变通

三年级上册《飞驰在高速公路上》一文中, “这条公路全长274千米, 真是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呀!”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教学本课时, 可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上海几大城市的风景名胜及特产等。课堂上出示沪宁高速公路线路图, 指导学生看图, 再对照文本中的句子, 让学生说说“真是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一句中“珍珠”“黄金纽带”分别指什么。

生:我知道了, 这里的“珍珠”指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上海六大城市。“黄金纽带”指沪宁高速公路。

师:为什么把六大城市称为“珍珠“呢?我们还是听一听它们的自我介绍吧! (找六个学生分别扮演六座城市到讲台前介绍各自的风景名胜及特产)

……

师:听了六大城市的自述, 你有什么感受或想法?

(学生有的说羡慕, 有的说喜欢, 有的说感觉他们确实像颗颗珍珠。)

通过这样对难点的变通演绎, 使课堂呈现出缤纷的色彩。单一的教材变得多元、丰满, 学生突破了理解上的难点, 加深了对教材的感悟和理解。

再如《秦兵马俑》, 文中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其中, 兵马俑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是精读重点。为突出重点, 加深感悟, 我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注意对教材变通, 让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改变叙述方式, 把文中对兵马俑的介绍改为第一人称的自述, 让学生自由选择扮演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车马俑、弓弩手、马俑, 向“来宾”介绍自己的特点。这种改变叙述方式, 是学生在拥有积累, 获得体悟之后, 对教材进行的二次创作。这样做既内化了语言,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课堂充满张力。

四、利用“生长”点, 拓展延伸

为了让学生感受更多的语言材料, 在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认真钻研教材, 找出教材的生长点, 拓展文本空间。我在教学《孔子游春》时, 根据孔子能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悟出深奥的道理, 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师:孔子能从常见的流水悟出深奥的道理, 你觉得他是一位怎样的人?

生1:他是一位很聪明的人。

生2:他是一位善于观察的人。

生3:他是一位善于归纳总结的人。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孔子的名言, 再说说你的理解和体会。 (出示孔子名言: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生1:读了这几句名言, 我觉得孔子明白很多真理。

生2:我觉得孔子很谦虚。

生3:我觉得孔子是勤学好问的一个人。

……

这一教学设计, 在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 对教材进行较为恰当的拓展, 既填补了知识的空白, 又拓展了精神空间。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材料, 阐述了自己对孔子多元化的理解和体会, 将文本的学习拓展到更高的层次和更宽的领域。

在教学《春联》 (四年级下册) 一课后, 教师可引导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春联进行交流, 使学生认识到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是汉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并鼓励学生自己创作春联。这样对教材拓展延伸, 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研究春联的兴趣和创作的欲望。学生在深切感受到春联韵律美、对仗美的同时, 也积累了语言, 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如何有效地开发、运用教材?我觉得研读教材是重中之重。教师只有深入地钻研教材, 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和蕴涵的丰富思想内涵, 才能灵活地运用教材, 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另外, 教师要增强课程意识、教材资源开发意识, 只有这样才会产生开发教材资源的巨大动力。其次, 教师要提高教材开发的水平。教师素质的优劣决定了教材资源的识别、开发利用的程度及发挥效益的水平。作为学校应加大校本培训的力度, 切实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这样教师才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

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篇2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显突出,新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丰富与拓展教材,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和促进师生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提高教学实效,就必须改变教学方式,重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我们的品德课程也不例外。我认为我们品德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发课程资源。

1.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我们知道,课改后的思品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已有知识出发,提供了丰富的图片、文字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这些有效地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充实学习情趣。品德教材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必须能够真正驾驭教材,凭借教材所呈现的话题、范例引导学生激活自己的思想,得出自己的结论,是凭借,而不是重复。如《我们的大地妈妈》一课,在设计教学时,除了考虑教材中讲述的大地妈妈被污染前的快乐和污染后的痛苦,以及人们是如何残忍的对待大地妈妈的外,教师需要合理选择与优化教学内容,理解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教材的构思能在课堂教学中生动的体现出来,这样,教材才能用活。2.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

教育家陶行知打过这样的一个比方,把社会上、生活中的东西搬一些到学校里,好比搬一些树枝到鸟笼里,但鸟笼毕竟是鸟笼,决不是鸟的世界。他还说生活与生活的摩擦才能起到教育作用,新教材实际体现了这样的价值取向。他还说生活与生活的观摩才能起到教育作用,新教材实际体现了这样的价值取向,它不只关注生活,它更关注儿童,关注儿童的发展。教材更重要的功能是引起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思想活动,自我建构。例如,二年级上册中的“爱惜书本和玩具”的话题他们有话可说,但往往会流于空泛。教材适时地提供了范例:我也想保护书,可是它总是爱卷角;笔老爱掉;本子总擦破…在教学中,这些范例就像拐杖一样,引导学生由空泛到养成,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塑造品德。

3、勤于挖掘媒体、网络资源

在网络中生成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认识社会。社会已进入网络时代,我们现在的学生是在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网络将生活与社会连在了一起,教师要善于挖掘媒体网络资源,让网络这个平台为教学服务。我们教学中处处可见通过网络查找资料,为的就是扩充教学资源、生成教学资源。

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篇3

一、要挖掘、有重点的筛选社区教育资源

我们对社区内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进行汇总,把社区资源分为物质资源、人才资源和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包括:社区里的学校、社区活动中心、卫生所、超市、车棚、健身器;人力资源包括:认识居委会干部、物业管理(门卫、保安消防、保洁、维修)、小区内各界人士;自然资源包括:花、草、树、木等。社区教育对于幼儿园教育有重要价值,而社区中的这些物质资源、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能成为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服务的教育资源。

二、充分挖掘、利用社区资源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1)结合物质资源创造性地开展了许多主题活动。在开展这些主题活动过程中, 我们就是尝试着选用社区中的资源为我们的活教材。如:在数学活动“认识钱币”中,让每位幼儿准备五元钱,教师带领他们到华润超市买东西,因为超市里用五元钱可买到的东西很多,要求幼儿在休闲食品区选择自己喜欢的食品,引导他们有计划的使用钱币。幼儿在选物、购物、付款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遇到问题自己解决,还提高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进一步知道了钱的作用。

针对大班幼儿即将毕业,我们开展了幼小衔接活动,教师带领幼儿徒步参观了兰化三校,通过参观,使幼儿熟悉了小学的环境,激发他们上小学的愿望。

(2)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开展活动。在课题实践中,各班进行了“家长情况调查”,了解家长的工作情况,充分挖掘和利用家长资源。如:“爸爸妈妈当老师”活动中,我们请来了医生、理发师、司机等各行各业的家长们来园给孩子们当老师,使孩子们了解不同职业人的工作特点,知道身边有这么多的人在为我们服务,培养了幼儿尊重他人的情感,我们还与家长及其工作单位取得联系,组织幼儿参观了消防队,观看消防队叔叔演习,与叔叔们探讨各种自救的办法。

在充分发挥幼儿家长教育资源的优势作用的同时,教师努力使家长成为幼儿学习的楷模。家长在与教师的沟通中得知,自己本身对幼儿来说就是一大教育资源,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家长们为了能使自己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不产生负面教育影响,注意了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教师们也通过这些活动树立起做家长工作的新觀念,教师与家长建立起了新型的关系,变以往的教师教育家长的单向活动为家园主动联系、沟通,共商育儿方法的平等的双向活动,这种平等关系更拉近了教师与家长间的距离,充分发挥了家长资源的能动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关注幼儿,及时将发现的问题生成主题活动,再结合恰当的资源加以利用,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如:大班幼儿到了换牙期,经常出现掉牙的现象,有的幼儿出现了恐惧心理,我们以此为契机开展了探索“牙齿”的主题活动,通过参观医院的牙科以及邀请牙医来园讲座、自制牙齿模型等多种活动,让孩子们受益匪浅。

(3)注重自然资源在活动中的利用。如:在“垃圾悄悄话”主题活动中,幼儿走进社区,开展了“环保从我做起”的宣传活动,孩子们在大街上佩带着绶带,为行人讲解自己的环保画,发放自制的环保宣传单,行人们被天真活泼的孩子们的行为感动了。孩子们除了在社区里宣传,还在大、中、小各班进行了垃圾分类活动、与家长在休息日外出时进行“环保从我做起”,同时,还利用带幼儿参观社区、游园、大手牵小手等活动的机会,随时对他们开展爱花草、爱树木、爱护环境的教育活动。在抗震救灾期间,我园开展“献爱心”活动,孩子们自发的收集了许多废旧物品,变卖以后把钱捐给了灾区。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不但获得了许多环保知识,提高了他们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了良好的环保习惯,激发了幼儿喜欢自己生活环境、热爱社区的情感,而且还在社会上获得了较好的反响。

(4)重视隐性资源对幼儿的重要影响。有许多隐性的资源是看不见的,但它的作用却不容忽视,在三月份我们开展“各行各业的人”主题活动时,正值“三八妇女节”,小班幼儿请来妈妈们和自己一起进行亲子游戏,活动中“巧手妈妈”也为孩子们展示了自己的工艺作品;中班幼儿在“送红花”和“我的好妈妈”歌声中,小朋友们把自己亲手制作的大红花戴在妈妈胸前,祝妈妈节日快乐……;大班幼儿在教师带领下,来到厂区大门口,为阿姨送上自己制作的节日贺卡,给她们说一句节日祝福的话。这些活动,使幼儿能自觉的用行动关心妈妈,幼儿对爱妈妈有了感性的认识,同时也让家长了解了幼儿教育的目标,培养了孩子们爱妈妈、关心妈妈的情感,达到了教育目的。

在参观兰化二中印刷厂时,孩子们看见在炎热的车间里,工人叔叔们汗流满面一丝不苟地工作,没有一个人休息、聊天。听叔叔阿姨介绍,说他们往往一个动作重复上百遍、上千遍,而且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不能休息时,孩子们震惊了,没想到我们用的书本是这么不容易印刷出来的。通过这次参观,幼儿们知道了要爱惜书本,减少了撕书、乱扔纸张的现象,可见隐性资源对幼儿产生影响深刻且长远。

三、在利用社区资源开展活动时应注意的问题

社区可用资源很多,但是,在选用时不能盲目随用,要首先考虑对幼儿是否健康有益,是否安全。在利用社区资源时,要加强与社区、与家长的联系,让社区、家长了解我们的活动意图,如用钱购物、环保宣传等活动,要支持鼓励幼儿去做。教师还要注意情感渗透和各种能力的有机结合,不要表面形式,活动结束要注意总结反思。

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篇4

微课的核心内容是一段8至10分钟的“微视频”, 它以视频为主要载体, 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它是一种辅助性教学资源, 师生都可以在线观摩学习;也可以将其下载到电子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刚开始制作微课时, 我曾把微课视频做成了平时上课的多媒体课件的浓缩版, 原因是我并没有意识到:微课主要是用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 而多媒体课件主要是帮助老师讲课的。微课不等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小段切片, 它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

短小精悍的微课满足了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的需要, 适应了学生快节奏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因此, 我们的政治课教学需要大量优秀的微课资源。在学习制作微课的过程中, 我着重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 视频内容短小精致, 引人入胜

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普遍只有5~8分钟, 最多不超过20分钟, 所以我们制作的微课视频的播放时间就不宜过长, 这样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更能提高学习效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或疑点特别适合用微课教学。要在简短的时间内将微课做到别致、精致, 就必须选择恰当的素材。用来制作政治课微课的资源浩如烟海, 而我们选择的应该是浓缩的精华, 虽有“碎片”特点, 却不能肤浅、凌乱甚至失去科学性。微课的素材要典型、有说服力、生活化。微课设计要着眼于小现象、小故事和小策略, 要尽可能地通过一个简短的设疑, 营造悬念, 或通过新颖的引人入胜的画面等快速切入课题。

如制作《经济生活》第二课第一框《价格变动的影响》中“价格的变动影响生活需求”这一知识点的微课, 我尽量选取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加以利用。我在微课视频中展示了几组在淘宝上网购的商品图片, 集中讲解区分这里面哪些商品是互为替代品, 哪些商品是互补商品。在互为替代商品中, 一种商品价格变动, 我对它们的需求变还是不变?若变, 如何变?在互补商品中, 一种商品价格变动, 我对它们的需求变还是不变?若变的话如何变?学生在这段视频中, 一下子找到了兴趣点, 结合生活实际很容易就理解了“价格的变动影响生活需求”这一知识点。

(二) 视频的设计贴近生活,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在微课视频的设计上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层层递进。在微课教学的录制中, 讲台下没有学生, 但作为上微课的教师, 心中不能没有学生。因为微课教学与常态下的课堂教学流程一样, 有问题的提出, 也有课堂活动的安排, 还有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等过程。虽然没有学生的直接参与, 教学的有些环节也要在假设学生已完成的状态下进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室可以没有学生, 但教师心中不能没有学生, 教师在讲授过程中, 要时刻预测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或情景, 然后在点评总结的过程中一一指出, 使观看视频的学生既有临课的感受、又有师生亲近交流的感受。

例如, 我制作“求助有门、投诉有道”这一内容的微课视频时发现这一内容虽然教材中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但学生缺乏直观感知, 需要教师提供生活化的案例和亲身活动体验, 帮助学生理解。在微课设计中, 我课前要求学生搜集身边的政府热线电话、信访直通车、电子信箱、民告官等资料, 让学生从生活入手, 了解身边的求助有门、投诉有道,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切身感受, 也有助于拉近学生与政治生活的距离。在理解“我国政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的途径和方式”之后, 探究“我国政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的法律途径各有什么特点和优点”, 剖析贴近生活的具体事例, 从中得出普遍性的认识, 进一步理解“求助有门、投诉有道”, 使得学生感觉政治离自己并不遥远。设计这一视频时, 我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探究的空间, 提示学生多角度思考, 将预设和生成、递进有机结合, 优化了微课视频的设计。在讲解时我尽量使用学科术语表达, 语速适中、语调有感染力和亲和力;同时, 将常规课堂的媒体要素如声音、文字、PPT、影像、图片等与我的活动、学生的思考同步呈现, 达到让学生听得清、能理解、学得会的效果。

(三) 注重归纳提升, 破解疑难

教学内容与微课视频是一种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恰当的教学形式有利于解疑释惑、归纳提升, 常常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微课视频的设计要能使其呈现的内容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 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归纳提升, 让学生理解知识点。微课视频可以通过多种媒体的信息交互传递, 达到讲解全面、透彻、深入和解疑释惑的目的。例如在讲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时, 为了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 我选择《心理访谈》的两个片段:一个是反映母女关系紧张的, 一个是反映父女关系紧张的。通过文字、图像、声音, 一下就把学生的心抓住了。然后我分析造成两对关系紧张的原因有何不同, 应该如何解决紧张的母女、父女关系, 解决的方法有何不同,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老师归纳提升, 总结学科知识规律, 从而深入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键就是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篇5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学改革的全面展开,教师越来越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但教师如果只一味追求表面上的师生互动,形式上的热闹氛围,而对课堂中的其他生成性资源视而不见或不及时处理的话,那么不仅教学效果没有落到实处,而且许多宝贵的资源也被白白的浪费了,学生也会错失进一步地深入学习与开拓思维的机会。因此,关注课堂教学生成的问题,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内容,开发成教学资源,将会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基本素养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

二、对生成性资源的认识

生成,一般来说是指起源、创世、创造、产生和发生,就是“在新的情境中产生”。本文中的生成,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因学情的变化,对预设的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调整,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教学机智与合理调控。生成性资源,是指课堂教学中通过互动、对话、情境设置、教与学等活动即时产生的超出预先设计的问题。课堂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开展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

三、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常见来源、特点与作用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常见来源

1、学生练习中的问题与错误。

2、学生回答中的“节外生枝”。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迸发的思维火花和教学机智。

4、学生讨论中的分歧。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特点

1、创造性。在教学中,教材是范例;教学活动是过程,二者是预设的,但不是不变的。正如著名的教育家叶澜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数学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的产生源于创造。

2、突发性。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有时是学生和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灵机一动,计上心来”的结果,带有突发性。但是这并不是说,课堂教学中为了有效利用生成性资源,而完全不预设。科学的预设还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只有深入地备课,才能对生成的信息作快速地判断与取舍,才能把所需要的纳入到准备的“预案”中,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正如歌德所说:“我能看到什么,取决于我已经知道什么。”

3、可挖掘性。使用任何一套教材进行教学都需要师生去挖掘、去创造性地使用,才能激活课堂中的教与学。例如:新教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生活情境等多种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充分利用主题图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那么这样的教学是“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的教学;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4、不确定性。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可能体现在教育价值的不同,有时还可能产生负面的教育效应。

(三)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作用:

1、对教师预设的教学设计的完善。

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他们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生活经历等都是不同的,因此他们的心理世界、思考角度、思维方式与水平也是不一样的。对于是同一件事物,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在课前,虽然老师已经有了科学的预设、理性的思考、精心的安排,深入地备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备学生已有的经验,备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但对于所有学生可能出现的想法与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还是无法一 一预设出来的。在具体实例中,学生的回答偏离了设计这题的初衷,主要原因是老师在题中设问开放过度,但是学生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求异思维和诚信品质,教师及时肯定与后来向数学运算方面的引导弥补了预设中的不足。

2、引起学生对问题的讨论与思考。

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乃至教师教学设计中的失误、灵机一动等,如果能被教师及时地抓住并恰当地进行引导、挖掘、升华,都会为课堂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可能。都可能成为有利于学生成长、课堂教学的闪光点,这样的教学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比如:在七年级《合并同类项(1)》一课中,老师把同学分成六组。在讲完同类项概念以后,设计了一个学生活动:给每组十张卡片,每张卡片上写了一个单项式,把这十张卡片中的同类项找出来,以达到巩固理解同类项的概念的目的。在课堂上同学们领到任务以后,开始操作。第二组同学花了两分钟不到的时间就完成了,第一、三、四、五组同学花了五分钟左右的时间也完成了,而第六组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于是老师请第二组同学展示活动成果,在学生展示完了以后,老师示意他们坐下,却发现个别同学欲言又止,就问:“你们还有什么要说的吗?”“我们组在活动时,先由组长给每人发两张,然后由一位同学读他手里的一张卡片上的式子,如果谁拿的与刚念的正好是同类项的,那么放在一起,完成了一组后,再读另一张,重复刚才的过程,很快就完成了任务。”老师接下来肯定了这组学生团结合作的做法,并花了几分钟讲了合作的好处。在上述例子中,老师的预设活动的意图是巩固同类项的概念,结果同学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了合作的好处。老师及时的肯定,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合作学习的作用和如何有效合作。让学生带着问号进入教室,解决一定的问题后,又带着一 些新问号离开教室,到生活的大课堂中继续探究和实践,无疑这些也都得益于教师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生成性资源的重视和利用。

让他们自己去收集两种方式的具体优惠措施的有关资料,并根据自己对调查取得的资料的理解自编题目作为课堂例题。老师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思考、利用函数与不等式等有关知识点解决了问题以后,一个不经意的问题又引起了讨论声一片。这样的教学氛围的产生在于教师设计的情境被学生所熟知,可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让学生产生共鸣,更利于学生主动地学习和“生成”。

四、在课堂中对生成性资源进行挖掘与有效运用

1、乐观看待学生练习中的问题与错误,挖掘生成性资源。

在课堂上学生不会只是一种思路,与教师具有同样的想法;教师也不能穷尽学生的所有的想法。对于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与特殊解法,教师要利用自己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专业知识,在短时间内,做出最恰当的应答与判断。教师既要抱着一种欣赏的眼光去接纳孩子的有创造性的、有个性的想法,又要注意不能忽略数学中的本质的东西。

老师对于学生所犯的的错误进行及时而又自然的纠正,那么这一环节就可能因此成为这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的错误是教学的资源和财富。同学有创意但不完美的解题方法,给老师的教学提供了一次好的契机,让学生懂得:解题方法不仅要有创意还要看是否具有科学性、严密性、严谨性。所以,在课堂上不要怕学生说错了、做错了,那是在给大家创造思考和学习的机会。

2、关注学生回答中的“节外生枝”,捕捉生成性资源。

罗丹说:“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可遇不可求,它就像闪电,一闪而逝,因此,及时发现极为重要,利用得好,它就会产生无穷的“能源”。教师要有一双慧眼,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在课堂互动中产生的有价值的新信息,并能在亮点处引领,在迷茫处引领,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使这些资源更有意义。

3、组织适合学生的活动情境,抓住生成性资源。

课堂教学中创设活动情境,其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真实化的境地里,以便于理解和感悟,因此,情境应该带有明显的生活化和冲突性,这样学生体验其中,经历新旧知识、方法的异同或矛盾,才会有所感、有所悟、有所问、有所生成。

4、及时抓住学生讨论中的分歧,合理利用生成性资源。

讨论往往是学生真实想法与知识快速运用的反映,教师对学生在讨论、争辩中所反映的信息,要有敏锐的感觉,准确的判断,最终作出恰当的反馈。

五、结束语

课堂中的生成既没有固定的、现成的目标,也没有刻板的模式。课堂上生成性资源的挖掘与运用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教学素养。科学的预设与有效的生成是相互依存的,因此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才能对生成性资源及时地捕捉、恰当的判断、合理的选择与有效的运用。

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篇6

关键词:视频资源;高中思政治教学;来源;运用

视频资源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能够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因此,作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要学会充分运用视频资源,使自己的思想政治课堂更加充满活力和生机。笔者这里结合自己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从视频资源的来源、剪辑和分类、运用这三个方面简要地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视频资源的来源

1.新闻类网站是视频资源最重要的来源

新闻类网站在提供文字和图片信息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视频信息。如新华网、中国政府网、人民网等,其中的视频频道内容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许多可以用于教学。思想政治教师在浏览信息的同时可以把对教学有用的视频资源用迅雷等下载软件加以下载,为自己的教学储备资源。

2.思想政治教学类网站是视频资源重要的来源

思想政治教学类网站在提供教案、学案、试题、图片等资源的同时往往也提供了视频资源。如思想者园地网站,它设有“动画视频”频道,在这一频道根据高中思想政治各模块和每一个单元又做了不同的分类,这有助于思想政治教师高效地对这些视频资源加以下载和利用。

3.一些论坛类网站是视频资源又一重要的来源

一些论坛类网站也提供了大量的视频资源,对这些视频资源做出甑别后,可以加以下载和利用。如3e帝国论坛有大量的视频资源,并且每天都更新,下载这些视频资源对于我们开展德育、国情教育和时事政治教育非常有帮助。

二、视频资源的剪辑和分类

1.根据自身教学的需要对收集的视频资源进行剪辑

对视频资源进行剪辑,需要利用一定的剪辑软件,如“格式工厂”就是一款好用的免费的剪辑工具。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少占用存储空间,另一方面也可方便利用,提高教学的效率。

2.以高中思想政治各模块作为单位做好分类

以高中思想政治各模块、各单元、各课为单位来进行分类,这样做使视频资源有序化。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很方便地从视频资源库中找到自己备课和上课所需要的视频资源。

3.制作好视频资源目录

对于进行德育、国情教育、时事政治教育或是辅助教学的视频,由于这些视频往往所占空间比较大,最好是放在移动硬盘中,这样既减少了电脑存储空间,也便于教学的使用。为了方便查找这些视频资源,应该为这些视频资源整理好目录。

三、视频资源的运用

1.视频资源是开展德育、国情教育和时事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

可以借助班级的交互式液晶显示屏或其它多媒体教学设备来开展这方面的教学。如,每年的《感动中国》《开学第一课》和《复兴之路》等是我们开展德育和国情教育的重要资源。时事政治教育我们既可以通过网络在线播放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观看专题片、纪录片的方式来进行。

2.视频资源是思想政治课课件制作和教学的重要资源

好的课件离不开对视频资源的有效使用。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视频的播放,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感觉,有利于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教学导入部分运用好视频资源能从视觉、听觉上吸引学生上课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如进行政治生活第六课第三框的教学时,我以视频《伟大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引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新课教学部分运用好视频资源能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充分发挥学生教学活动的主体作用。如,在经济生活第九课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的教学中,运用两则食品安全的视频和搞笑翻唱的《萝卜哥之歌》,这既使学生在一张一弛的氛围中了解了现实经济现象,又使学生在这一氛围中感受到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性和单纯的市场调节带来的缺陷。

课堂小结部分运用好视频资源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有利于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如在政治生活第四课第二框的教学中,运用视频材料《温家宝总理中外记者会》中回答反腐问题的一段来作为本结课的小结,这既帮助学生总结了所学的知识,又在情感上进行了升华,使本框题的教学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上都有一个大的提升。

3.视频资源是开展政治课辅助教学的重要资源

在教学中既可以直接利用一些视频来进行辅助教学,也可以通过观看相关视频的方式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如,在进行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时组织观看《徽州文化》纪录片等。

以上是笔者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几点肤浅认识。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的深入,我想视频资源会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和有效的运用。

(作者单位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一中)

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篇7

一、现阶段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问题

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将语文知识从课本中脱离出来, 回归到实际生活中, 让中学语文教学挖掘情感内涵和构建生命意义能够有机统一。 但是在现阶段, 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还存在许多不足。

(一) 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单一

现阶段, 我国大部分中学语文教师过于注重应试教育, 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还停滞在过去, 中学语文教学模式仍是传统的教学模式, 即单一化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 教师是整个教学课堂的主体, 学生处于被动配合状态。 与此同时, 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课堂上往往只注重对课内文本进行讲解, 很少有课外语文知识的引导和拓展。 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只负责照本宣科地讲授语文理论知识, 没有任何课外拓展和延伸, 忽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课下, 就是给学生布置大量作业或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学生的语文学习除了在课上学习教材之外, 就是在课下做大量练习题。 这样做完全与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为主, 最终达到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教学目标相违和。 久而久之, 中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变成了只会做题的学习机器。 因此, 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加大创新力度, 积极开发新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资源, 比如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教学, 探索其他不同题材、体裁的文章和作品进行中学语文教学[1]。

(二) 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

中学语文教师以对学生进行单向知识灌输为主, 学生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处于被动配合状态,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寥寥无几。 中学语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 就是在课堂上教师进行提问, 学生回答。 教师在提问时更倾向于让优秀的学生回答, 这样的互动就只是教师与少数成绩优异的学生之间的互动, 大部分学生并没能参与其中, 仅仅是在课堂上做旁观者。 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平等的关系导致整个中学语文课堂气氛枯燥沉闷, 导致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热情和兴趣, 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得不到满足与发展, 教学质量和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研究

(一) 利用多媒体等高科技

随着时代的发展, 科学技术水平得到提升。 许多高科技教学设备应运而生, 比如互联网和多媒体等。 就多媒体来说, 多媒体具有简单直观、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的巨大优势。 网络与多媒体上有大量语文教学素材和学习资源, 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就可以从多媒体中开发与挖掘。 比如在讲《变色龙》一课时, 传统的语文教学资源只有课本, 但是现在通过对高科技的运用,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把整篇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同类文章等这些丰富的语文资源展示给学生看, 使得原先抽象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一下子就变得清晰明了, 方便学生准确把握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二) 教学环境资源开发和运用

除了原有的校园和教材基础外, 教师还应积极拓展课外的中学语文实践活动环境资源, 深入挖掘中学语文的教学资源。 例如教师可以大量搜集描写世界各地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文化生活的文章和作品, 运用到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 开阔学生的视野, 拓展他们的眼界, 使得中学语文教学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 积极开展内容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 比如中学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踏青或者郊游, 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室内参观文化展览, 如书法展、画展、观看文艺演出等活动, 通过让学生亲身接触感受大自然, 感受社会生活, 从而做到让语文教学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资源能够来源于生活, 最后回归生活[2]。

(三) 课内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 教师想要做实做好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首先就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培养创新意识。 这就要求教师以中学语文教材为依托, 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和内在情感, 首先要找准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把握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核心内容, 这是顺利开展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先决条件。 然后在此基础上, 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加大创新力度, 积极开发新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资源, 比如除了教师手中的语文教材之外, 还可以通过选择其他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教学, 积极探索其他不同题材、体裁的文章和作品进行中学语文教学。

总之,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语文教学方法, 在中学生语文教育中有重大意义和作用。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 使得中学生语文教学挖掘情感内涵和构建生命意义的目标得到再一次证实。 通过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更好地贯彻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及帮助中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学习。 所以, 广大中学语文教师还应该加强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应用, 并且积极进行该种教学活动资源的开发与探索, 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史维.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探究[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15, 04:140-143.

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篇8

一、善于巧用错误的策略

不会出错的课堂不是真实的课堂。心理学家盖耶指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研究发现,偏理科性的教师一般倾向于从学生的解题错误中抢抓寻求突破,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因而尝试正确的路径。例如,二年级语文就关联词“一……,就……”造句,有学生造成“我一下子就跳起来”,老师敏感地注意到这不是条件关联句,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讲又不能判定为“错误”,因此老师建议参照例句再模仿着说,结果学生造出了“我一进教室就想写作业”的句子。如此,既改正了错误,又绕过了不宜加深拓宽的内容,还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善于巧用错误的教师,站得更高,能看出学生思维性的缺陷在哪里,能看出他对知识整体性的掌握怎样,因而促进学生的正迁移。

二、善于挖掘“肤浅”的策略

所谓“肤浅”的知识,即错误模糊或正确与否不“明显”。如,写字课关于字的某偏旁大小,美术课关于色彩等。这类偏文科性、艺术性“见仁见智”的知识,使用比较、夸张、变形等形式进行深度挖掘,可使“肤浅”的知识深刻掌握。如,某“写字”课老师在讲解关于左右偏旁的字:肥、偏、深等时,可通过加倍放大或左旁或右旁,进行“夸张”处理,然后进行对比,从中感受哪一种“舒服”,哪一种更好看、耐看,促进加深理解。语文课中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能有效感悟作者,走进作者。正如有一百个读者,便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然后让“一百个哈姆雷特”交流碰撞,最后留在自己脑海中的“哈姆雷特”便是丰满而鲜活的,但又不同于他人的“哈姆雷特”了。每个学生的解读是不尽一样的,若追求答案的统一反而“肤浅”。可见,这类课堂的生成性教育资源比较隐性,不像错误那样显现,教师稍不留心就会错失教育契机。

三、善于转化“冲突”的策略

生生互动中的“冲突”,教师一般易于处理,而师生互动中的“冲突”,干扰强烈,教师一般难于驾驭。研究发现,有经验的教师善于“借力发力”,合理转化师生冲突。如,在教授初中生物学科的“消化系统”这一内容时,某教师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角色扮演,要求演示各器官功能以及之间的关系,但学生都不愿意扮演“肛门”器官,一时僵持不下。后来教师决定自己扮演,并突出强化作为消化的最后一道出口“肛门”不可或缺,这样便及时化解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预设,同时还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友谊。善于转化冲突的关键,是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平等民主,设身处地替学生着想,这样冲突才会转化成有效的教育资源。显然,动态、开放的课堂有益于将干扰课堂的因素化解为生成性教育资源。一般来讲,这一类教学内容不宜设计为“角色扮演”来组织教学,以避免伤害教师或学生。

四、善于化“意外”为“意料”的策略

例如,高一化学“钠的性质”一节中,一老师演示钠燃烧试验时冒黑烟而非课本中描述的冒白烟。这显然是一种课堂“意外”。于是,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师:“钠保存在哪里?”生:“保存在煤油中。”师:“煤油可燃,燃烧时冒黑烟。”生:“噢,一定是煤油捣的鬼。”师:“那怎么办?”生:“用滤纸吸干。”于是,老师重复演示钠燃烧实验。只是把钠块表面的煤油吸干,现象当然是冒白烟。这样冒黑烟的“意外”反而让学生从钠的保存、取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刻反思,不仅掌握了钠燃烧的实验操作,而且还使钠的性质、存在、保存等知识相互联系起来,使知识结构化。

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篇9

关键词:年表,有效教学,开发与运用

新课改后, 全新的教材打破了旧教材按时间为顺序的纵向编写模式, 改为按专题线索的横向编写模式, 虽然突出了重点主题, 但跳跃性大, 这就使得很多历史基础知识不扎实、缺乏通史概念的学生出现了时空混乱的现象。新课程下历史年表的重要性再次被提及。

该文就年表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运用问题作以下探讨。

1 历史年表资源的概念及形式

历史年表资源是指以年代、月份、日, 甚至时刻为经, 大事为纬, 把散落的重大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从而达到某种研究或教学目标的一种参考资料。其突出的特点是, 时间与事件对照、言简意赅。常用的历史年表可有大事年表 (包括“阶段年表”“对照年表”“综合年表”) 、世系或执政任期表、时间轴等。

2 历史年表资源的开发原则及方法

(1) 针对性。开发年表资源需要“因地、因时”制宜, 教学目标不同, 所编制的年表类型可能不同。如时间跨度较大的, 以年为单位的“阶段年表”比较适合知识梳理、宏观把握历史大脉络。而时间跨度较小的, 以月或日为单位的“大事年表”, 更适合再现历史细节, 传达历史情感、渲染气氛。当然, 无论采取何种编制方法, 首要前提是研究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 掌握教材的内在联系和主题立意。这样, 年表才不致于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 而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有力武器。

(2) 适度性。充分利用教材文本编制年表, 少用课外资料。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 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 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 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 使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作为我们实现“能力培养”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的重要桥梁。教材作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占有的教学资源, 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知识点的不同组合, 围绕主题设计成年表, 师生共同发现并解决新的问题。这样的年表开发既有利于引导学生重视书本, 又能发散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过多的选用课外资料反而会使学生无所适从。

(3) 代表性。年表中选取的应当是典型的、能够凸显事物变化的、含教学价值的时间点以及相关的历史事件, 而且这些事件之间是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的。比如, 对于以年为单位的年表, 其设计的基本思路是“抓大放小”, 呈现重大历史事件的线索。而对于以月或者日为单位的“大事年表”, 其设计的基本思路是“抓小放大”, 以铺陈历史细节, 呈现有血有肉的鲜活历史。

3 历史年表资源的运用及作用

3.1 用于营造历史现场感, “神入”历史

历史是由精彩的细节构成的, 抽去细节, 就只剩苍白的框架和乏味的概念、生硬的说教, 失去了它鲜活的生命力和震撼心灵的魅力, 结果让历史课堂离学生越来越遥远。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不妨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细节, 微观地切入和描述, 小中有大、以小见大, 营造出强烈的历史现场感, 变过去为当下, 使学生更好地神入历史, 体验成败兴衰的历史沧桑, 感受历史人物的酸甜苦辣。当然, 历史细节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年表资源的运用在呈现细节上发挥的作用颇为明显。年表作为开放、有效的课程资源在这个教学设计中创设了情境, 给学生以亲历感, 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智技能, 形成一种自主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心态, 让历史课极富亲和力。

3.2 用于贯穿整个教学设计, 凸显主题

一堂好的历史课好比一部优秀的电影, 总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 明确的立意。如何能让学生自主的生成对主题立意的认识, 或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深刻的理解, 而不是通过灌输让学生死记硬背,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年表资源便是这样的平台。像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有这样的特点:教材的内容不好把握, 特别是纷繁复杂的人物事迹学生时常混淆, 深刻的人物品质和精神学生难以体会。为了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教师们在处理教材时都会按照人物的生平编制其大事年表展现伟人的一生, 在年表中截取重大事件凸显主题。这是运用年表资源最模式化的方案。

3.3 用于呈现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构建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是指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点、线、面。对中学历史知识进行加工、整合, 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 既有利于突出历史主干知识, 使历史知识系统化、整体化, 便于学生识记和理解, 又可提高我们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但在新课程专题史的编写体例下, 各个专题之间涉及的众多历史事件前后混杂, 学生很难弄明白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无法形成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 自然就影响到他们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和时代全貌的认知。笔者在教授《近代科学之父牛顿》一课时就遇到了这个问题。通过牛顿人物的大事年表, 学生已经了解了牛顿的科学成就和取得成就的主观因素。在历史人物最终回归时代以显现历史与伟人之间的辩证关系时, 笔者发现教材对牛顿所处的时代少有提及, 学生根本无法准确定位时空。对于教材中欠缺的这部分内容, 笔者用年表资源加以补充。

欧洲大事年表:

此年表摘录了16—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事件, 以“1642年伽利略去世, 牛顿出生”为界, 请学生将年表中具体的事件进行归类并与重大的史实对应。1642年以前的年表可用于分析牛顿获得巨大成就的客观因素, 从而认识时代对造就伟人发挥的作用。1642年之后的年表则可用于理解牛顿的成就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进而辩证地看待伟人对时代的推动力。同时, 这张年表也帮助学生构建起历史人物学习的基本框架——背景、成就、影响等要素, 从而达到贯通来龙去脉、提挈内容和要点、揭示变化规律的纵横三项功能, 让学科能力和历史脉搏一起跳动。

3.4 用于高考复习, 使专题史的复习和通史意识的培养得以兼顾

经过两年的专题史学习, 到了高三, 学生掌握了一些历史基础知识与能力, 却普遍缺乏通史思维。

新教材以专题史体例编写, 但从高考要求来看, 像《考试说明》中的考点编排都是按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的顺序, 体现通史体例;高考考题的设置突出了对通史与“小通史”的重视。因而, 在高三复习中培养通史思维也应适时进行。

有鉴于此, 在高三复习中笔者用年表帮助学生搭建知识结构, 重新整合教材, 既兼顾新课标下的专题史复习, 又注重培养通史思维。对此高考复习中的年表资源运用可以变得更加灵活, 既可用于历史的课堂任务或课外作业, 也可用于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1) 布置年表式的课堂任务或课外作业, 由学生自主完成。让学生在占有一定史实的基础上, 以时间或阶段为坐标点, 通过动手实践, 把历史的零散的主干知识有机地整合, 形成知识的链条, 编织历史的知识体系。教学中笔者曾指导学生动手制作各种类型的年表, 如大事年表、专题年表、阶段年表、综合对比年表等。 (1) 引导学生按年代顺序排列一课的重大历史事件, 这样编制而成的历史大事年表, 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如必修一专题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涉及的史实复杂繁多需借助年表整理史实; (2) 引导学生排序某一专题内容的重大历史事件, 这样编制而成的专题史大事年表, 可让学生弄清某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 如复习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时笔者就布置学生以时间轴的形式整理出侵略史与反抗史两条主线; (3) 引导学生以年代为顺序对中外重大历史事件综合编制形成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可使学生从总体上理清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纵向发展的线索。在二轮复习时, 笔者要求学生将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世界历史大事年表合二为一, 并列进行编排, 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维度横向对比中外历史。

这种指导学生完成年表式课堂任务或课外作业的方式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积极实践, 发扬学生的主体意识, 培养学生融会贯通历史知识, 提升历史认知的能力。

(2) 设计教学, 实现专题史与“小通史”的对接。

笔者在《世界近代史与中国近代史整合复习》时设计了一张年表。 (见表1)

这份阶段性年表在设计上有几个特点:其一, 以年表形式整理归纳了中西方在这一时期经济、政治、思想、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纵向发展轨迹, 引导学生探究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揭示历史阶段特征, 渗透近代化史观;其二, 关注同时期中西方历史的横向联系, 将中国的历史现象、事件置于整个世界背景之下, 强调其内在联系, 注重对学生全球史观的培养。其三, 重新整合教材, 既兼顾新课标下的专题史复习, 又注重培养通史思维, 更有利于学生在高考中发挥综合分析的能力。

4 结语

历史年表是内涵丰富的教学资源, 教师应在秉承基本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 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课型, 充分发挥教学智慧全方面多角度地开发并运用年表资源, 使之成为有效课堂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2]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篇10

3S技术是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 (GPS)的统称。RS、GPS、GIS三者有机结合,在时间、空间上同时进行实时的、系统的分析,为社会生活、生产、科研、政府职能等各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观测和分析事物的概念和手段。

3S技术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提供了先进技术支持,提高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档案信息资源为3S技术推广应用提供了基础信息和数据来源。信息是所有数据库的基础,是系统生命力的支撑,大量、丰富的档案资源输入,才会有信息的上下比对,更好地看清过去和未来发展趋势。3S技术在档案信息和利用者之间建立了一条更为高效、快捷的通道,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打开了一个新的思维方式和利用方式。

二、文化遗产和历史研究领域开始以档案信息资源为基础,运 用 3S 技术进行开发与管理

1.国外的推广应用。在使用方面,就单个技术应用而言,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GIS技术。国外很多国家如英国、芬兰、德国、西班牙等都有全国性的GIS计划,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意大利的文化遗产保护系统、柬埔寨吴哥窟的保护信息计划和英国原始石环地区的保护规划项目中,GIS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研究方面,各国也加大了对3S技术在文化遗产和历史领域的实际应用研究。俄国学者亦利用GIS系统和遥感影像对古代遗迹文化遗产进行复原和保护,并将GPR技术与航片资料、GIS系统相结合提出发现古代遗迹的有效方法。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发布Time Maps软件,3S技术开始实际应用于考古学。法国素有将历史学与地理学相结合的学术训练传统,由法国东亚研究所的安克强创建的虚拟上海:上海城市空间,利用GIS技术和图像资料,数字化了上海历史照片以及地图,在传统资料、档案数据和空间之间建立了一种全新的联系。通过GIS技术“再造”的这些档案数据,涵盖的信息量更加丰富,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方向和途径。目前,此网站不断扩大内容,除了虚拟上海,其他城市如虚拟北京、苏州、天津、汉口等也在陆续建设当中。

2.国内的发展起步。国内文化遗产和历史研究领域应用3S技术起步较晚,但是迅速得到重视并在实际项目中陆续开展。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和哈佛大学合作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 (CHGIS)项目,根据大量地理文献资料,提供了从秦统一六国到清朝末年的中国历史行政区划连续变化的数据,且每条GIS数据都有相应的文字考释和说明,利用者在网上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自己的历史地理信息地图。2005年,汉中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澳大利亚科学工业组织、新南威尔士大学签订合作,就3S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开展相关探讨与研究工作,利用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及计算机三维数据技术, 开展龙门石窟擂鼓台三洞的三维数字化模型项目、故宫博物院古建筑数字建模项目、秦俑二号坑三维数字建模项目、江西赣州八景台空间信息技术化项目,文物古迹虚拟现实技术正在不断成熟。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大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空间信息技术在大遗址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京杭大运河为例)”,3S技术首次在纵跨1700多公里、2500年历史的京杭大运河应用。2013年,西安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测试版)建立,这是国内首个基于城市的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在这套系统上,既可以看西汉、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个朝代西安城郭的变化,还能展示立体的城墙效果图与各个时代城郭。2014年,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上线,第一次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精确地显示了丝绸之路如何翻越帕米尔高原。

三、运用 3S 技术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

1.3S技术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真实记录了人类文化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是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凭证。作为五千多年的文明古国,我国蕴藏了大量、丰富的档案资源。但由于历史和各种原因,目前仍有大部分档案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且受区域、体制限制,很多档案资源都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甚至束之高阁。3S技术作为一种信息技术,已经广泛被应用到很多领域,并在提高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在文化遗产和历史研究领域,3S技术在开展研究时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档案文献等基础数据也大放异彩。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对信息化社会来说是滞后的,对档案的利用更多局限于一些统计方面的分析,引入3S技术,将过去没有办法处理的一些文献档案进行处理,并将档案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和空间联系起来,将呈现出我们期待以外更多的处理结果,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将大大提高。

2.3S技术有助于推动应用档案学的发展。档案学研究方法涉及“研究对象、思维方式、理论工具和技术手段四个方面的因素”[1]1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档案学研究方法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最初的手工资料分析到借助计算机处理等标志着档案学科不断走向成熟。而3S技术的出现,将历史文献与近代地图、遥感影像资料进行空间叠加,并将文献资料进行空间落实与经纬度定位,让档案信息变成活的、有生命力的记录。这种技术的出现,将极大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研究和应用价值,推动应用档案学的发展。3S技术中,GIS相当于大脑,将捕获的信息进行管理和分析;RS和GPS相当于眼睛,负责获取海量信息及其空间定位,即时进行动态检测和预测预报。将RS、GPS、GIS三者结合,运用到研究档案信息资源中, 将使档案焕发新的生命力。2014年5月上线的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档案信息资源在地域上的动态表达成为此系统的一大特色。将3S技术引入档案信息的研究当中,兼具实践性强和技术性强的特点,将有助于推动应用档案学的发展。

3.3S技术进一步拓展档案信息的研究空间。档案具有凭证和参考价值,原始记录性是它的本质属性。随着档案学科研究的深入,档案学科研究的范畴早已超越了传统的文书档案,城建档案、地籍档案等不断映入研究人员的眼帘,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也非常多,档案工作对象的改变将影响到档案学研究对象的变化。学界认为档案学的研究对象“开始立足于档案、档案工作历史与实践,发展到‘实践、历史和规律’,再到‘现象及其本质规律’”[2]16,大体上经历了一个从实践—理论—规律深化的过程。3S技术引入,将改变传统以提供纯档案信息为主的利用方式,把档案信息与空间信息联系起来,利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实现多学科、多角度开展研究。这种“现象”的改变将有可能促进“其本质规律”的发展和变化,进一步提升档案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增强了档案信息的运用效果。如“大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空间信息技术在大遗址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京杭大运河为例)”,通过RS技术和GIS技术结合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实地勘查,获得的京杭运河本体全线三维空间采样数据及统一时空基准后的综合数据库,并据此研发出了京杭大运河保护地理信息系统、京杭大运河保护规划辅助支持系统及京杭大运河虚拟现实系统,为京杭大运河保护的规划、管理保驾护航, 回过头来这些系统又再通过与档案资料的对比研究,就能够部分地揭示京杭大运河在社会与环境中的时空演变过程。可见,如果没有借助3S技术,仅依靠档案资料,很难实现这样的效果。

4.3S技术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我国档案资源总量在世界居于前列,全国4000多个档案馆,目前保管有3亿卷册,加上未进馆的现存应有12亿卷册,排架2万公里,信息资源非常的丰富。目前我国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更多的是考虑实现本地区或者本馆藏内档案信息的数字化问题,但要掌握全国范围内档案信息资源总体情况,更多依赖于报表之类的统计数据。采用3S技术,则刚好弥补了这个缺陷。在各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采用3S技术,可以为全国每个档案馆建立“档案”。将全国范围内的各类档案馆的地理信息进行数字化管理,重点将各馆的基本情况、分布、馆藏等的地理坐标等信息全部纳入到系统信息库中,建立档案联合数据库,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动态监测。以档案为基础,利用GIS技术为主创建虚拟上海。上海城市空间的安克强先生在接受《文汇报》的记者采访的时候曾经表示:“历史研究和材料的获得有很大的关系”[3], ““GIS处理历史数据时,通常受资料不全之扰,由此得到的研究成果会不够客观可靠”[3],可见档案资料对开展各类研究的重要性。反过来考虑,引入GIS技术后,档案信息能否在信息技术社会发挥更大的价值,对档案的齐全完整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利用等工作的发展。

摘要:运用3S技术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成为一种新趋势,有助于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推动应用档案学的发展,进一步拓展信息资源的研究空间,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

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篇11

关键词:导游基础知识;数字化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7C-0035-02

《导游基础知识》是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导游从业资格考试必考科目之一。该门课程涉及历史、文化、地理、民族民俗、宗教、建筑、园林等各个方面知识,内容多,规律性不强。由于职业学校学生大多相关知识积累较少,学习效果不佳。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教学材料。按信息的呈现方式划分,数字化教学资源可分为数字化幻灯、数字化投影、数字化音频、数字化视频、数字化网上教学资源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具有多样性、共享性、扩展性、工具性等特点。为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我们尝试开发《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并形成了具有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

一、开发原则

数字化资源属于教育资源的一部分,除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外,也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实用性原则。资源开发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开发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要把握好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内容,全面贴近教学实际。除面向课堂满足教学的需求外,还要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科学性原则。数字化资源的建设是要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及时将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资源。所提供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要内容正确,表述准确,材料事实可靠。

开放性原则。在相应的技术标准规范下,数字化资源应能适用于不同的教学情境和多种形式的学习,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登录学习。数字化资源平台应支持教师上传更新补充,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电子作品上传其中,并构建多元的反馈评价体系。

二、资源内容

《导游基础知识》数字化资源建设符合课程标准,适应职业学校学生特点,除满足课堂教学要求外,也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需要。具体来说,导游基础知识数字化资源开发内容包括文本、表格、地图、图片、音频、视频、动画、教案、学案、PPT课件、案例、题库,以及模拟导游虚拟仿真平台和综合教学评价平台。

(一)文本、表格资源

数字化资源开发需要对教材重难点知识,以及具有差异性和相似性知识等进行文本归类、整理。一些知识点需要借助表格来归纳,通过数字化多媒体设备呈现出来,具体形象,直观简单,更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如在“中国民族民俗”中,需要将少数民族民俗按民族、语系、分布区、居住方式、习俗等有关类别归纳在一张表上;又如在先秦诸子百家知识点,也要将各学派、时代、代表人物、代表著作等列出表格。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文本、表格开展教学,辅助学生结构性理解并记忆。

(二)地图、图片资源

《导游基础知识》是对初中地理、历史等课程的延续与拓展,教师仍可借鉴这类课程教学的相关教具,如地图、图片等。我们在开发数字化资源时,也关注了地图、图片的搜集和整理,使之更系统化、丰富化。比如在“中国历史”这一章,我们搜集整理了各个历史朝代地图,有利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朝代的变化更替及版图变化,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通过地图、图片等数字化资源辅助教学,有效利用学生形象思维促进理解、增强记忆。

(三)教学素材包

一个完整系统的数字化资源少不了教案、学案、PPT课件、案例、题库等教学素材包。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把握授课内容,开发要求每个知识点一个教案;学案帮助学生课前了解即将要学的知识的内容,重难点,是学生课前学习的帮手,学案也要求一个知识点一个学案,并和教案相对应。PPT课件是教师多媒体授课要用到的重要的教学资源,PPT制作要求统一模板,简洁美观,素材丰富,把握教学内容。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习题用于检验学生知识的掌握,要求题型多样,题量合适。

三、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实施

(一)影视教学

影视教学的优点是,形象与声音结合,直观生动,把单一事物或片段转化为连续的变化过程,创造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一般运用于景物介绍。在影视教学开始前,教师要给学生布置好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影视资料,影视结束后要让学生回答布置的问题,并进行分析、总结。例如,在讲解水体景观的钱塘江大潮时,可以借助视频、动画等影视来形象生动直观地表达,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交叉潮、一线潮和回头潮;在讲解中国古典园林拙政园时,通过视频等影视资料形象直观展示拙政园美在不言之中,布局之巧妙,以水景取胜,平淡简远,朴素大方,充分采用了借景和对景等造园手法。

(二)模拟导游虚拟仿真教学

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充分利用丰富的数字化资源,整合创作相应知识点的导游词,教师进行修改完善,然后要求学生观看数字化资源中有关导游景点讲解的视频学习揣摩,并在学校录播教室录制导游词讲解视频,上传至学习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自己和他人的讲解视频,发现自己的缺点,学习他人的优点,扬长补短。通过实际演练、比照改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导游词创作和讲解能力也相应提高。

(责任编辑:夏英)

Abstract: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digital resources in the basic knowledge of tour guide curriculum needs to follow the development principles of practicality, scientific nature and openness,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e resources of texts, tables and pictures with multiple teaching modes such as video and simulation teaching.

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篇12

关键词:奖励,惩罚,考核,机制,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奖惩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和方法, 奖励就是指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种既定意愿时的目标, 从诱因看;奖惩是将外部适当的刺激变为内部的心理动力, 从而增强或减弱人的意志或行为;奖惩是指, 人的精神被激发后, 处于一种活跃状态, 对行为有着强大的内驱力, 促使人们为期望和目标而努力, 惩罚就是对工作失误, 没有按时完成工作任务进行的一种经济处罚或行政处罚等。

一、奖励和惩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重大

(一) 奖惩有助于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的目标

人力资源开发的出发点和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 品学兼优,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这正是奖惩和教育的本质。奖惩本身就是一种培养人的教育活动, 奖惩又是一种有效教育的方针和手段。

(二) 奖惩可以开发人的潜能

在一般情况下, 人的潜能只能发挥20%至30%。但在良好的激励环境下, 同样人的潜能可能发挥到极致。人力资源开发的理想目标就是最大程度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把工作做得更好。

(三) 奖励和惩罚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

比如一个小孩他的父母总是指责他, 说他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他和家长的对立情绪更加厉害, 有的还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情况。不但教育的目标没有达到, 而且还会把问题弄得更坏;若哄着她, 说他很乖, 鼓励他, 说他学习好、听话、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他将表现的更好。因此, 激励奖励水平的高低, 可决定对员工积极性和工作动机激发的强弱。因此鼓励和奖励的水平高低可决定对员工积极性和工作动机的激发强弱。

(四) 奖励和惩罚相结合可以提高素质

提高素质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培训, 一个是奖励。培训本身就是一个教育的过程。而奖励在提高人的素质过程中起着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

二、建立考核体系, 完善奖惩绩效考核机制

(一) 目标设计

1. 改变考核意识。

提高单位考核“整体”理念。由于职责特性决定绩效考核工作一般由单位人事部门负责, 其他职能部门协助配合做好考核工作, 但许多时候其他部门将考核理解为监管、惩罚和压力, 在考核过程中采取自我保护的做法, 在部门自评时给本部门打高分, 在部门互评时, 要么采取一好百好, 要么进行相互指责, 直接影响绩效考核成效, 使绩效考核成单位职能部门负担, 导致绩效考核目的与初衷大相径庭。让单位全体职工正确认识单位整体性, 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2. 完善考核指标的建构。

尽量量化考核指标, 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应结合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职能, 找出其关键点, 体现出不同特征。对于单位在考核中应加大定量指标和客观指标的权重, 减少考核的随意性, 细化考核结果分级。避免笼统给出“合格”“不合格”“基本称职”“较为满意”等模糊的评价。各等级要有明确指标说明, 尤其是要有量化标准, 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界限, 做到考核者心中有数, 被考核者心服口服, 我校在今年岗位设置, 兑现岗位等级工资时, 就用量化指标的办法打分排队, 对号入座, 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3. 正确设置考核周期。

缩短考核周期, 增加考核成效, 目前单位绩效考核大多是在年终或者半年进行事后期末考核, 这种方法不能及时将员工的成绩和不足展现出来, 不利于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因此要改变期末考核的做法, 增加月度考核, 季度考核和日常考核, 将各种考核有机的结合起来, 加强对日常考核的重视, 主要评价员工履行日常工作的职责和完成临时工作任务的情况, 以考勤岗位职责, 计划和临时性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 可以对员工绩效作出阶段性评价。随时发现问题、改善绩效;同时注重对员工实行个性考核, 把个人的考核目标进行量化和明确, 使个人考核与岗位职责工作目标紧密结合, 公正客观地评价个人工作业绩。

4. 合理运用考核结果。

考核结果正确运用, 增强严肃性, 绩效考核就是一把“双刃剑”, 其效果最终要体现在考评结果上, 唯有此, 才能真正实现绩效考核的目标。单位应当打破平均主义思想、通过考核, 使职工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奖优罚劣, 体现出不同绩效价值, 同时进一步做出员工培训, 晋升、调动等职业规划, 力求在定岗、定员、定薪等方面严格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 切实调动员工积极性。

(二) 机制设计

设计思路.根据单位实际情况, 以目标管理法为理论基础来改进和设计绩效考核机制, 目标管理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必须与每一位员工共同制定一套便于衡量的工作目标, 第二定期与员工讨论其目标完成情况, 由下级与上级共同制定具体的绩效目标, 并定期检查完成目标进展情况, 并由此决定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 然后把这些目标作为管理、评估、奖励每个单位和个人贡献的标准, 用系统方法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 并且有意识地瞄准有效和高效, 实现单位和个人目标。

思路的核心就在于将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结合起来, 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说“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最大优点是:以目标给人带来的自我控制力取代来自他人的支配式管理控制方式, 从而激发人的最大潜力, 当然, 在实施过程中要克服倾向短期目标而牺牲长期利益的弊端, 这也要求了在制定绩效目标时要处理好个人成绩与自我价值实现的关系。

(三) 体系设计

所谓绩效目标, 是指员工未来绩效所要达到的目标, 它可以帮助员工关注那些对于单位更为重要的项目, 鼓励较好的计划以分配关键资源, 并且激发为达到目标而做的行动计划准备。而员工个人绩效又来源于整体组织、部门的总体, 目标的分解和传承, 即通过一种专门设计的过程使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这一过程一级接一级地将目标分解到单位的各个部门的具体目标, 而个人绩效目标制定是个人工作计划, 从年度计划到季度计划最后分解到月度计划分为三步:一是根据单位战略进行分解出各部门主要目标;二是基于部门目标, 明确个人岗位职责任务;三是依据个人工作任务制订工作计划。

(四) 实施绩效考核

为保证绩效目标设置合理有效, 应该做到主管制定, 员工参与, 双方确认, 对员工考核要按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 并要细化分解, 建立与人才贡献相适应的收入分配机制和奖励机制, 要按贡献大小进行收入分配和奖励, 对突出贡献者要重奖, 对造成工作失误者要重罚!要研究制定单位管理收入与经营业绩的挂钩办法。

三、科学运用奖惩绩效考核机制

(一) 既重视物质奖励, 又要重视精神鼓励

物质奖励是指通过物质刺激手段, 鼓励职工好好工作, 如发工资奖金等。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我国个别人身上出现拜金主义, 金钱万能现象, 个别领导也认为只有发钱才能调动职工积极性, 没注意人的精神需要和道德的缺失。所以必须把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结合起来, 才能收到最大的奖励效应。

(二) 推行差别奖励和惩罚

奖励与惩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工作性质, 环境, 个人上升空间, 报酬等对员工的积极性都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制定奖惩制度时, 一定要考虑个体差异, 这样才能收到最大的奖鼓励效力。

(三) 丰富工作内容

工作内容的多样化能使职工在工作中心情愉悦, 在工作中能超常发挥, 可能取得无法意料的工作业绩, 也帮助员工提高了自身业务能力。

(四) 加强团队合作

团队合作通过管理权力分解使团队合作不再是管理者一个人的事而变成团队的共同使命。团队成员会出于对自身集体荣誉感把改善提高管理工作作为自己的事会尽力做好。

(五) 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和重要支撑。具有特殊而重要地位和作用, 因此, 要不断的树立人才发展的观念, 树立和强化人才优先发展的观念, 提高识才、引才、育才的能力。第一、要全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宣传和普及科学人才观, 要让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 人才优先发展, 以用为本新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促进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第二、要制定完善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 要改进人才管理方式, 推进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的改革创新, 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第三、要认真实施重点人才工程, 对担任重点课题、重点项目的人才重点培养, 引领和推动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第四、要不断完善和提高党管人才的工作水平, 为积聚人才、协调各方优势、统揽全局、使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

管理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 员工积极性要靠领导在政治上关怀、生活上关心, 好的奖惩绩效考核制度才能调动起来, 要改变传统思维模式, 使单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5.

[2]臧有良, 暴丽艳.管理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7.

上一篇:教研成果下一篇:电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