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成果

2024-08-08

教研成果(通用12篇)

教研成果 篇1

办刊宗旨

贯彻教育方针,推动教学研究,交流教研成果,促进教学改革,推动教育教学科研成果转化,提高教学质量。

主要栏目

教研专题、教改新论、学术争鸣、课程与教学、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现代学校领导与管理、班主任工作、教师发展论坛、自然科学、思品教育、外语教学、职教幼教、体育美育、阅读写作、检测评价、比较教育。

欢迎各类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中小学教学专家、学者、教师、教育科学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踊跃投稿。

联系电话:0451—53910857

0451—51852826

稿邮箱:luncong201312@163.com

ddjylc@188 com欢迎赐稿

《当代教研论丛》是由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主办的教学研究学术期刊。大16开本,月刊,每册定价:20元,刊号:CN23-1586/G4,ISSN2095-6517,邮发代号:14—352,公开发行,欢迎订阅。

教研成果 篇2

齐河县刘桥乡陈楼小学2012、3

一、课题研究及提出的缘由:

1、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合作探究机会,使他们亲身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体验学习科学课的兴趣,增长合作探究的能力,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2、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弊端,是我们的小学科学课堂一直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过于重视结果,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极为严重。一种“我教你学、我问你答、我讲你背”灌输式教学占据整个课堂。

3、新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弊端,构建一种主动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实际应用的教学模式,其基本精神是以当前国内外的科学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小学科学学习的操作框架。试图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为突破口,着力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建构以培养学生学习为主体的学习体系;二是建构以培养合作探究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三是探究和验证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有效形式和方法。

二、设置课题研究目标

1、构建一个新型的科学课程管理体系。确立现代课程观念,努力适应课程功能的转变和课程内容的调整,探究具有学校特色的科学课程 2 管理机制。

2、建立一支新型的课堂教学教师队伍。培养一支具有新理念、把握新课程标准,具有一定开发能力,创造行实验课程的师资队伍。

3、探索一套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开创生动活泼、民主开放、科学高效的探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4、完善一套新型的能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小学科学教育 评价体系,为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创造条件。

三、落实课题研究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1年1月—2011年3月,准备阶段:组织研究小组;开展学习活动,学习新的课改理论,了解新的课改理论设计调查问题,对学生进行阅卷调查;通过深入分析,设计合理的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2011年4月—2011年10月,实施阶段:创造性实施课题研究方案,并初步取得成效;课题组完成中期报告,并在反思中修改课题实施研究方案。

第三阶段

:2011年11月—2011年12月,总结提高阶段:按新方案实施深入的研究,形成 一支摆脱“事务型”,跳出“业务型”,跨上“科技型”、“学者型”的,忠于实践,又超越实践的教师队伍,归纳出各种成功的学习模式,收集课题研究成果;完成课题实验研究总结。

四、课题研究的效果

1、课堂教学气氛的变化:

课堂探究合作的氛围逐渐养成,科学课、科学教师、科学家在学生中的权重增大。课堂上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观察实践活动中来,合作探究意识逐渐增强,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逐渐形成,学生乐学、爱学“科学”的情绪逐渐养成。随之而来的是学生对科学、科学教师的兴趣逐渐增强,向往将来成为科学家的学生增多了。

2、教学成果显著:

在研究中发现,学生科学探究意识,探究能力明显增强,持续的科学观察记录的兴趣也提高很快。如我校四年级的车荣生同学,以前在老师中是一名学习成绩一般,遇到造句,作文就喊怕的同学,但是参加科学实践活动以来,黄秋葵的观察日记,就写了三千多字;从4月25日,发现5棵已发芽的黄秋葵起,开始写观察日记,到9月26日,果实收获,黄秋菊落叶,历时5个月,写了34篇观察日记;这份出自车荣生同学之手的厚厚的观察日记,令所有的任课老师大跌眼镜,纷纷表示:要重新认识这群孩子。

3、对相关学科的影响:

教研立校、教研兴校 篇3

【关键词】质量 教研 倾情服务 特色模式 制度保障

农村小学教研工作由于受到各种条件因素影响,某种程度上处于停顿状态,如何改变现状,让农村教研工作迎来春天?

一、营造和谐温馨工作氛围,倾情服务一线教师

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是关键。以心换心,真诚对待每一位教师。其实农村老师要的并不多,重要的是心情愉悦,所做的工作能得到社会、家长的肯定,这种朴素的精神层面的满足就能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幸福感。

首先,要及时了解教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帮助解决在课改中出现的困惑,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分享老师成功的喜悦;其次,经过由农村远程教育项目到宽带接入的建设,逐步完善村小教育技术现代化,使师生共享现代教育资源;同时花大力气抓村小的后勤建设,师生都能拥有一个温馨和谐的工作学习环境。最后,加强激励制度的完善,评优评先以教研教绩为核心,让教优者脱颖而出,并带动全体教师专心于教学。

二、找准突破口,构建特色教学模式

我镇教育受制约的主要因素是点多面广、师资匮乏、生源不足。

(一)构建“小班化分层教学”模式

由于生源不足,我镇村小平均班额不足20人,但恰恰为我们开展“小班”教改提供了很好的客观条件。其核心是“分层教学、分层作业、分层跟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有较多时间用于自主学习、自主训练,结合农村留守儿童多的因素,加强教师辅导,中低年级基本不留家庭作业,所有学习基本在学校完成,做到三清“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极大减轻家长后顾之忧,学生学得轻松,家长也放心。

“小班化分层教学”模式经过不断完善,已经取得丰硕成果。创造了自全县统一小学毕业素质检测以来,连续获得农村组数一数二的佳绩。

(二)注重“班级网点”的整合

我镇七个村完小,光六年级就需17位毕业班教师,但能胜任的经验丰富的教师还不到三分之二,新增的支教教师还处在成长期。通过“班级网点”的整合,进行优势互补。如:我镇庄上小学六年级成绩一直上不去,又无优秀教师任教,我把该校与邻村徐田小学的六年级学生合并到镇中心小学,合并成一个班,人数也不到40人,都享受到了中心小学的优质教育资源。

(三)实施“跨校走教”措施,解决师资不足难题

我镇两个村小没有合适的英语教师,就选派一位教学业务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的教师跨校“走教”,这种方式不但解决了教师紧缺的难题,还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其他如音乐、科学等学科也采取这种模式安排教师。經过这几年的努力,我镇的毕业生不仅语数英成绩突出,综合素质也得到提升。

三、完善制度,以制度促教研。追求一流高效的教学质量

秉承“以制度促教研,以务实求质量”的指导思想,不断完善规范教研管理制度,向管理要质量。主要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是走出去,请进来。加强教研活动双向交流,“走出去”,定期安排教师外出参加教研活动,开阔视野,锻炼提高;“请进来”,请教研员及专家来我镇培训辅导。这样下来既能提高年轻教师的专业水平,又能促进全体教师的业务学习,缩短同城区小学的教研差距。

二是坚持有特色的校本教研活动。定期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每学期期末检测后,镇学科教研组组织教师就一些学科专业开展讨论,分析优缺,以城区小学为标准寻找差距,提出解决方案;并安排一两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介绍交流。

三是开创新的校本教研形式。创造性地把集体备课转变成微时段,微参与、微内容的“微”模式,真正让集体备课活、巧、热。因为每所村小教师都在6人左右,每人兼教不同学科,教师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无法进行正常形式上的集体备课,我们因地制宜,有意识地安排业务水平责任心强的教师带新教师进行教学探讨,新教师能在这样的探讨中学到知识,锻炼能力,经验丰富的教师也能取“三人之长”。此外,各校负责人把平时收集到的教学困惑、难题或好的做法、需求与愿望反馈上来,通过全镇的教研会议探讨,经过集体智慧,互动交流。以形成大圈套小圈的教研方式,融入老师的血液里。

教研成果 篇4

办刊宗旨贯彻教育方针, 推动教学研究, 交流教研成果, 促进教学改革, 推动教育教学科研成果转化, 提高教学质量主要栏目教研专题、教改新论、学术争鸣、课程与教学、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现代学校领导与管理、班主任工作、教师发展论坛、自然科学、思品教育、外语教学、职教幼教、体育美育、阅读写作、检测评价、比较教育。欢迎各类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中小学教学专家、学者、教师、教育科学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踊跃投稿。联系电话:0451—539108570451—51852826:Iancong201312@163.com ddjylc@188.com欢迎赐稿《从M说C》是由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教肓研究院主办的教学研究学术期刊。大16幵本, 月刊, 每册定价:20元, 刊号:CN23-1586/G4, ISSN2095-6517, 邮发代号:14一352, 公幵发行, 欢

教研成果 篇5

高中思想政治教研组教研成果汇报材料

(一)学科思想

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理念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型,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学科特点

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各课程模块的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

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共8个学分,设4个课程模块。

必修模块的学习主要在高中一二年级完成,每周2学时,各课程模块的教学以一学期为单位。必修课程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设置三个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这四个课程模块的建构,贯彻了整体规划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路,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将成为本课程的重要内容。

选修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共12个学分,设6个课程模块,分别是: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选修课程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课程模块的设置,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既要着眼于学生升学的需要,又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既体现本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又反映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特有价值。根据我校实际,选用选修2《经济学常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

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分类目标 知识

知道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

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理解当代中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获得正确选择人生发展道路的相关知识。能力

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面对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

提高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提高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培养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增强依法办事、依法律己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发展采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中国共产党,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祖国命运,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

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

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诚实守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

热爱集体,奉献社会,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倡导团结友善的精神。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热爱生活,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热爱和平,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培养世界眼光。

学习方法

1.模块划分的原则

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课和选修课教材在编写体例上都是按照模块来划分的。划分模块的原则是将同类知识放在一起,便于学习和比较记忆掌握。

2.学习目标的分解方式(1)知识与能力

在初中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社会政治经济现象,最近的国际国内重大的实践;在掌握基本政治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政治信息的能力;通过对社会重大事件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识活动,培养政治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认识政治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政治是一个从感知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到不断积累政治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政治现象理解过程;同时也

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

掌握政治学习的基本方法。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要做到“关键词化”、“事例化”、“对比联系化”和“典型错误对应化”。

第一、“关键词化”: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要注意发现、归纳和概括出基本概念和原理中的“关键词”,以利于记忆和理解。比如,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可以分别概括为:“调节”、“刺激”、“促进”或者“棒子作用”、“鞭子作用”和“筛子作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的三点可以概括为“对内”和“对外”两个大的方面。企业的兼并就是“快鱼吃慢鱼”,企业的破产可以理解为企业按法定程序“安乐死”等等。关键词的概括和总结可以自己进行,也可以上课听老师的总结。

第二、“事例化”:对于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尤其是比较难懂的),一定找到一个比较典型的事例辅助理解,做到抽象理论具体化。比如: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就可以对应到课本上的图画“一哄而下”;理解商品的概念就联系“自己用的书”不是商品,而“书店出售的书”才是商品。“社会主义国家的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可以联系“神六的成功发射”、“三峡工程、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的建设”等。事例的寻找注意上课从老师那里找,也可以自己总结,事例应该是材料、图表、漫画、数字等直观形象的东西。

第三、“对比联系化”:对于相近的、相反的概念和原理,把它们放到一块加以对比和联系,比单纯对一个要容易理解和记忆。比如,学习“价值”,要对比联系“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格”等概念;学习“价值规律的作用”,要对比联系“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学习“企业”,要对比联系“市场主体”、“公司”、“企业法人”等概念。每学完一节尤其是一课的内容后,要做这一项工作。另外要注意老师上课在这方面的总结和参考

书上面的总结。

第四、“典型错误对应化”:对于比较重要的概念和原理,注意经常容易犯的错误。比如关于“使用价值”的:使用价值决定价值;关于“价值规律”的:不等价交换现象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关于“经济效益的”:利润、经济发展速度、劳动生产率高了,经济效益就高了等等。对应错的,就知道正确的了。典型错误,要注意从做练习中自主总结,也应该注意老师的归纳总结。

3.三类课型的达标措施

政治课堂分为三类课型:自主学习、合作过关课,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课,拓展延伸课。每一堂课都有检测措施,第一种课型检查基础知识的记忆,第二种课型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交流的能力,第三种课型通过检测题检查知识的理解运用情况。

教学策略

1.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

恰当运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内容目标中有关过程性目标的陈述,在教学中准确把握内容标准的要求。

2.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

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必须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

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

3.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

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教学内容可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时事政策教育、党团活动、班级活动等也要与课堂教学建立互补关系;从而使课堂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形成网络式的教学系统,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社会参与的能力。

4.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要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5.因材施教,采用分层教学模式

根据我校学生实际,各部教师在统一思想的前提下,采用灵活的、符合本部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不仅体现在划分部门上,也体现在根据班级不同、具体学生程度不同,制定不同的目标,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上。我们的总体指导方针是,降低知识坡度,降低学习难度,强化分层训练,提高终极目标。

宋承学

整理

二○一四年十二月一日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东街3号(东院)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中街12号(西院)邮编:100013(东院)100716(西院)主要交通路线:乘坐地铁5号线,和平里北街C出口步行即到或在安定门乘坐125路公交车到和平里中街下车即到(西院);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篇6

教研的气氛离不开教研组的引导。教研组及教师个人树立教研意识,整合教研资源,融合教研力量,集中教研智慧,提高教研实效性,最终达成教研的根本目的。

教师个人与教研组是不可割裂的,就如涓滴之水与汪洋大海。成为自己,而后融入集体;融入集体,而后成为自己。虽然在具体教研实践中各自的理论和做法也很多,但教研的共同目标相同。

事实上,重不重视教研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导向;而教研中出现的“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现象屡见不鲜;教研缺乏可借鉴的范式;通过教研得出的精华在刊物发表的有关文章寥寥无几。这说明教研严重缺失理论指导和具体可借鉴的方式方法。

没制度没规律的无序“想教研才教研”,缺少严格、规范的教研内容界定。这导致教研缺乏适当的内容规定与恰当方法的引领,在教研实践中教师的教研呈现出随意而盲目,教研评价机械而空洞,缺乏科学性反馈与人文性关怀,教研标准所提倡的评价建议落实不理想。虽然每年都有主管部门对基层一线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与学习,但大都局限于理念的理解与认识,而缺少创新解读;加之“教研”理论的匮乏与滞后,提供给基层一线中小学教师可以借鉴的具体实践范式确实少。日常教研中,尽管有教研的重要内容,但不具体、不系统、缺乏科学性,更缺乏明确的教研指向。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许多基层一线中小学教师丧失了明确的教研意识,忽视着教研的积极意义,在教研中主要基于解决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把目光聚焦在教研技术层面上,关注的是如何操作的问题,却从来没有把教研看成是教师成长与生命发展有关的事。的确,认识远比技巧重要啊!

教研的过程就是培养教师正确地传达与展现生命情趣的过程。教研的根在教师教育教学的生活里,只有真正关注教师教育教学的真实生活,教研才能绽放新的生机与活力。因此,树立正确的教研观,才能有教研素养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教研意识包括:制度意识、学理意识、价值意识和开发意识。其中,价值意识是指教师参与教研必须树立教研导向,主动做出决策。教研意识的确立,有赖于教师在教研创生中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教师是教研的建构者,教师必须超越以往狭隘的、“想教研才教研”的教研观,确立整合的、生成的、实践的教研观,并在此基础上,完整地把握教研价值和目标,用新的教研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教研的生活内容必须来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应重视应用,注意习惯培养,应有理论性文章导引,应该渗透到教育教学方方面面。

确立教研体系的基本指导思想,要求要恰当、精要、实用、系统、条理、科学、可读。既不能把教研对象抛在一边,又不能单纯依附于它,只有创新才能解决问题。因此,教研既要紧密结合教育教学,更要贴近生活素材。

就每次教研而言,基于集体研讨的内容体系,由一位教师就某一教研内容在整体架构思想的指导下预先做教研设想。同时,教研组教师也对这一教研内容做全面了解,并进行设想,然后共同确立比较明确的教研目标。这样,大家在教研中才能“心往一处想”,才不至于形成“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的局面。与教研团队成员积极沟通,达成共识,建构积极的教研意义,让教师能够快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教研思想。应该强调在教研体验、探究活动中学习。摆脱教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教研要善于创设情境,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教研环节中,强调教研素材要来源于教育教学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激发教研欲望,唤醒曾经拥有的教育教学生活经历和生活感悟。触发教师教研生活,激发教师教研热情。

强化教研取舍意识,注重教研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这里所说的“多元化”是指教研要尊重主体地位,摈弃教研一言堂现象。教研首先强调的是在评价过程中对自己教研的评价,没有这个被评价主体的评价,就建构不起教研评价的完整意义。在教师教研自我评价过程中,看看是不是自己最想说的话,最想表达的感情,表达的充分不充分等。教研评价内容基本框架要注重从内容、表达、结构、文面、专项等综合性的因素作为评价的教研主题内容,摒弃以往教研注重主题立意等文本因素的评价。教研方式注重矫正以往教研方式的单一性,注重对教研定性、定量。不同教研内容下能较为客观的反映教师对教研的认知,避免教研评价和教研内容人为割裂。

教研成果 篇7

一、凝聚教研之力,营造和谐氛围

教师之间的交流所产生的教师特有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个性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研员应该努力为教师们营造和谐的教研氛围,让他们在教研活动中碰撞思想、沟通心灵,让教师团队时刻彰显着主动、积极的教研力量。具体做法是:

1. 两“制”共建,提供保障

教研员与教师们共同研究制定了教研制度和学习制度。教研制度是:每周二下午为全区学科教研活动日,每周三下午为各个学校校本教研活动日,每周四下午为骨干教师教研活动日。学习制度是:每人每学期至少读一本教育名著,每月一次集中学习日,每学期一次读书交流会。两个制度的有效落实,提升了广大教师的研究热情与业务水平,浓厚的研究氛围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 三“为”共进,凝心聚力

民主为基石———教师之间的关系民主、平等、信任和理解,整个教师团队才能形成合力,这也是开展好一切教研活动的前提。教研员在组织学科教研活动时,努力为每一名教师提供交流的机会;自主为动力———教研员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研究当中,大胆创新、勇于探索。从区域角度,经常为教师搭建展示的平台,让教师产生自主发展的动力;合作为途径———成熟的教师团队是富有人情味、富有亲和力的。

在合作共进、互助互学的氛围中,开放性的对话和交流会使每位教师的思想得到启迪、教学行为得到改进。这样的教师团队才会凝心聚力,才会向着专业成长的方向迈进。

3. 四“度”共勉,全面发展

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需要每一个成员都是有涵养的优秀个体。为此,沈阳市和平区的语文教研员提出,教师应该做四“度”之师。

“温度”,做一个有温度的师者。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这份事业,充满正能量,能感染和带动周围的人共同进步;“韧度”,做一个有韧度的师者。有责任感、有方向感、有使命感,积极乐观地面对工作上的压力、困难,相信风雨之后的彩虹更加绚丽;“深度”,做一个有深度的师者。有知识储备、有文化内涵,善学善思,深谋远虑,努力追求专业发展的品质;“宽度”,做一个有宽度的师者,乐于分享优质的教学资源。

二、创新教研之策,提升教师素养

实现学科团队的教研工作目标,促进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教研员的作用是不可或缺也是无以替代的。教研员如何采取多样化的教研活动策略,来整体提升教师团队的专业素养呢?

1. 三“动”推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让课改理念在教师“行动”中落实。教研员把课程改革的理念、教育发展的前沿信息作为常规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经常组织教师将自己的所悟、所得进行交流。头脑风暴式研讨活动、主题沙龙式研讨活动,让教师们在思辨中悟出道理,在对话中明晰理念。

让智慧才情在网络教研中“互动”增长。网络,改变着教育的行走方式,同样让我们的教研工作呈现出崭新的工作方式。教研员认真抓实三个栏目,促进了网络教研的有效开展。

用火“教研论坛”———充分利用“和平教育园区论坛”这个栏目,定期发布主题帖,教师们积极参与研讨互动。在这里随时征集课改问题、破解教学困惑。让老师们能够在这里检索到最好的教学资源,寻找到最有力的教学帮助,有机会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创意和成果;用实“学科主页”———教研员创设了学科教学研究平台,在这里汇集经典语文教学设计、呈现经典语文教学反思、传递经典语文教学思想。教研活动突破教与学的“围墙”,形成开放的教研方式,真正实现了常规教研与网络教研的有机融合。

让专业水平在教研“活动”中提升。教研员精心组织教研活动,为教师搭建多个台子,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搭“舞台”,为每一位语文骨干教师提供展示语文教学成果的机会,让教师们把理论学习所得在课堂上充分施展;搭“擂台”,开展优秀课比赛、教师基本功比赛、同课异构比赛、师徒同台比赛等教研活动,在各种赛事中激发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提高教师教学研究的水平;搭“高台”,选拔名优教师参加国、省、市教学比赛。

多年来,多位教师在各级比赛中,多次作为沈阳市唯一一名选手参赛,均荣获一等奖的佳绩印证了和平区语文教师的高度,他们成为和平区教学改革的名片。

2. 三“式”教研,实现教研员的专业指导

示范式教研。在省市教研部门组织的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中,教研员组织和平区的语文骨干教师集体参赛,教研员本人做论坛主讲人,荣获全市第一名的成绩;在全国教师说课大赛中,教研员带队参赛,本人也参加说课比赛并荣获全国特等奖的成绩;在区域教研活动中,教研员亲自上示范课,全区语文教师观摩,骨干教师参与评课……教研员的示范引领,激发出更多语文教师研究教学、躬身实践的热情。

问题式教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各类教学问题何时解决?怎么解决?作为教研员应该时常思索并有效实施。为此,问题式教研成为和平区最为普遍、最受教师欢迎的一种教研方式。听课之后,教研员即时组织听课人员共同研讨来解决;梳理出教学问题回去独立思考,一周后集中交流反馈来解决;同伴互助答疑后,教研员集中点评来解决……问题式教研方式深受教师们喜欢,因为他们在这里找到了答案、消除了困惑、增长了智慧。

专题式教研。教研员提炼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全区语文骨干教师开展专题研究,如,怎样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从读学写”的有效训练,略读课文怎么上,如何上好习作教学的指导课等。每一个研究专题都通过一个时间段的备课—上课—反思—沙龙—再上课的循环,达到教研员高度引领、教师深度研究的目的。

三、提升教研之质,打造整体实力

祁阳三级教研网络强教研 篇8

近日, 由祁阳县文富市镇中心学校承担的省级重点课题———“农村薄弱学校创建办学特色的研究”, 历时三年, 顺利结题, 研究结果受到了省市教育专家的一致好评。该县坚持把教研工作的立足点放在基层学校, “人人都是教研员, 个个都是课改主角”, 良好的教研教改氛围, 让广大教师在参与互动的情境下得到了真正的提高。

祁阳是一个百万人口的大县, 近年来, 该县力倡教研角色、教研方式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大力加强教改教研和教学信息交流, 努力提高教师科研素质和能力, 建立和完善了“县、片、校”三级教研网络。针对高中教育, 该县在现有教研员队伍的基础上, 从全县聘任100名骨干教师, 分科组成“高中教学研究核心组”, 承担全县高考和高中课改的研究与指导任务;在初中学校, 继续完善初中联片大教研活动体系, 实行局班子成员蹲点负责制, 全县所有初中学校按地域分成四个联片组织大教研活动, 对初中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指导;对小学教育, 各镇中心学校成立了"小学教育研究中心组", 每镇均派出一名助理牵头, 一名小学校长、2-3名教学指导员, 承担小学阶段教改教研工作的指导;对职成教、幼教, 该县组成了兼职教研员队伍, 全力应对引导职成教育、幼儿教育的提质发展。教研员由各学校推荐, 教育局组织考核聘任, 每届任期3年。

同时, 在各学校建立落实校本教研制度的同时, 每所学校都有教研课题、教研活动, 从而形成了一支以县教研室为核心, 覆盖全县各级各类学校, 功能齐全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研队伍, 极大地促进了该县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规范教研常规提高教研效度 篇9

一明确教研常规要求, 常规教研活动需进一步规范

学校对教研活动最基本的要求是, 教研活动要有明确时间、地点、形式, 落实好主持人, 确定研讨主题, 设计教研目标, 预见容易出现的问题。为此, 教研组长要根据学科教学实际, 制定较为周密的学年、学期教研活动计划, 每次教研活动要严格按照计划进行, 每次活动提前1~2周做好准备工作, 设计活动程序, 形成文本活动方案, 上交教务处, 教务处核实教研活动的实用价值, 督促教研组进行合理整改, 整改后的方案方可实施, 从而杜绝教研活动的随意性, 以确保每一次活动都能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探求效度提升策略, 教研活动有效性需进一步提高

1. 明确教研目标, 增强目标意识, 实现教研活动的价值取向

教师要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 通过学科校本调研,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紧紧围绕如何解决问题来设计教研活动, 开展研究, 实现教研活动的五大目标, 即内化先进的教育理念、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推广经验做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化教师教研的意识、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

2. 研究教师需求, 整合活动形式, 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

有效的研究方式是实现教研活动价值取向的关键, 教研组要针对教师的需求, 不断开发教研活动形式, 设计教师的活动, 营造研讨的氛围, 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如开展以观念更新为目的的理论学习、以落实教学常规为任务的教学过程改进研究、以提高教学技能为目的的课例教学分析、以解决教学实际困难为目的的实践反思与探索、以解决教学困难为目的的系统化课题研究、以共享为目的的教学资源建设、以促进观点交流经验共享为目的的教学沙龙、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为目的的竞赛比武的形式、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载体的网络教研等, 都是教师喜闻乐见的教研方式, 教研组长要积极整合这些教研方式, 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

3. 探索达标策略, 实施有效管理, 促进教研活动预期目标达成

教研组长要增强目标意识, 在达成目标的策略研究上下工夫。每一次教研活动主题确定之后, 教研组长要制定本次教研活动的预期目标, 采取的达标策略要关注教研活动的策划、关注成员发展的差异、关注研究过程的渐进、关注研究成果的共识。教研组长要不断提高责任意识和研究水平, 活动前必须经过充分的调研和策划, 做到有主题、有目标、有实施方案、有达标策略。在研讨过程中, 倡导教师真实地、个性化地再现研究思维方法, 激发同质与异质观点的碰撞和交流, 实现智慧共享, 形成明确的共识, 形成实践经验的概括和理论概括, 使不同的教师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为了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 常常需要对某一专题进行持续性的研究, 使教师的认识和行为不断更新, 形成螺旋式渐进上升, 实现研究团队整体水平的提升。

4. 参与教研活动, 构建评价机制, 促进有效教研活动的开展

主抓教学的各级领导, 要经常深入教研组, 观察教师的研究活动, 逐步构建教研活动评价机制, 通过科学评价引领教研活动的发展方向, 规范教研活动的过程进展, 提升教研活动的内涵价值, 推广教研活动的研究成果, 使评价成为有效教研活动的催化剂, 提升其有效性。

5. 根据研究需要, 制定保障措施, 保障教研活动有效进行

有效的保障措施是正常开展教研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有效的保障措施主要体现在“四个到位”, 即“思想认识到位、制度引领到位、时空保障到位、评价考核到位”。在思想认识上, 主抓教学的各级领导, 必须用自己的思想去感召教师的思想, 引领教师充分领悟教研活动的价值取向, 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教研活动的必要性。在制度引领上, 教务、教研部门必须规范教研组的建设及教研活动的开展, 实施网络管理、常规检查、过程监控等形式强化过程管理, 明确教研活动流程, 规范活动方案, 方案中必须明确主题、目标、人员分工、内容安排、活动形式等, 使全体教师开展活动有据可依, 也使学校对教研活动督查、考核、评价有据可查, 以引领教研活动的有序进行。在时空保障上, 部门必须对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时间和空间, 教务处要精心安排课程和教研活动, 使同科教师有共同的时间参与教研活动。各部门要尽可能提供专用的教研活动室, 以减少其他因素对教研活动的过程干扰。在考核评价上, 要注重对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情况进行规范考核, 在教师教学常规工作考核中, 设立专门板块, 细化各项指标, 以直观反映每位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情况, 定期对各教师参与系列化教研活动的数据进行汇总评比, 评选出先进教师, 给予表扬和奖励。

探索常规教研与网络教研整合 篇10

我们数学教研组的常规教研与网络教研相结合的具体实践分四个环节,分别为“有备而来”“有感而发”“有心而听”和“有始有终”。

“有备而来”=教材分析+教案发布

第一个环节我们称之为“有备而来”,就是教材分析加上教案发布。上课教师事先在论坛的相关帖子中发布教材与教材内容的简单分析,目的是使不同年级的教师了解这节课的内容,为接下来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接下来,教师们根据教研热点问题或讨论专题,上课教师把自己的思考或是教学设计回复在论坛中的相关帖子中,以便其他教师参考。

“有感而发”=同伴互助+自我反思

第二个环节我们称之为“有感而发”,就是同伴互助加上自我反思。在这个环节中,教研组内教师针对教案发表各自见解,将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教学设计用回帖或是利用网络通讯软件回复给备课教师。备课教师根据其他教师的反馈,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在小组内进行备课反思、试教、修改教案,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发挥组内骨干教师的作用,骨干教师要积极参与试教听课和专业指导等工作。

“有心而听”=现场观摩+思维碰撞

第三个环节我们称之为“有心而听”,就是教师进行现场教学观摩,实现思维碰撞。在第二个环节完成后,在教研组层面上进行一次现场观摩活动,教研组统一时间,提出听课时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组织全教研组教师现场观摩,并将现场教学的情况进行摄像,做好资料积累工作,以便日后教研活动时回放片段。听好课后,听课教师要结合具体评课要求,针对研究的目的、现场教学情况、实际教学效果,开展评课,并通过网站回帖方式进行网上共享;同时,上课教师所在备课组还需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作深入讨论和交流,对课堂教学作进一步改进。

“有始有终”=“二次”实践+资源积累

第四个环节我们称之为“有始有终”,就是教师进行“二次”实践,做好资源积累工作。通过多种方式的交流,思维不断发生碰撞,促使上课教师进一步反思,精心修改教案,并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再次开展实践教学。最终,上课教师将几次实践的教案、课件和所有素材打包并上传到教研专题网中的“课程资源”中,供其他数学教师使用,发挥资源的长效功能。

县教研室如何抓校本教研 篇11

[关键词] 大课题;小课题;常规教研

[中图分类号] G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9)02-0066-04

校本教研不仅是学校自己的事情,也是县级教研机构的事情。我们一定不能片面甚至错误的理解“以校为本”。实际上以校为本的教研主要是指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学校的人、事、物、观念等。也就是说,只要研究的对象或内容是“以校为本”的,那么不管研究者是谁,不管是校内的还是校外的,都可称之为校本教研。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索,我们总结出县教研室抓校本教研的有效模式,即大课题带动、小课题深做、常规教研夯实的三级助推策略。

一、大课题带动策略

大课题指县级以上课题(包括县级课题)。进入新世纪尤其是推行新课改以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我县教研室根据自身工作职责和全县教育科研实际,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推动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为历史使命,站在改革的前沿,思考着如何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如何提高学校发展“含金量”等问题,最终确定,利用“大”课题研究整体拉动全县教育研究事业的发展。首先在参考相关资料和其他区县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大部分学校都是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巫山县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巫山县教育科研管理手册》、《巫山县教育科研评价意见》、《巫山县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及个人评选奖励办法》、《巫山县课题申报操作要求》等规章制度,力争以最短的时间走上规范的教育研究之路。其次是筹备县级课题的立项申报。我们在深入学校发放问卷并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理出了切合我县实际的50个课题供学校申报时参考,这些课题主要有课堂教学、课程改革、学校发展、学法研究、教育管理等几类。在精心准备和广泛宣传之后,学校开始立项课题的申报。在完全中小学不足一百所的贫困农村县,首次收到申报立项课题136项,这是始料不及的。学校的这种课题意识来之不易,本着保护学校积极性的原则,我们对全部申报的课题逐项进行细致评审,包括课题是否具有研究价值,是否基于学校和教师的真实情况,课题的大小以及课题的大小与该校的研究实力是否匹配等,在此基础上写出详细的评审意见,通知学校根据评审意见进行修改,修改成熟以后,全部予以立项。再次是对课题研究过程的大量的管理工作。对过程的管理我们坚持三个结合的原则,即培训与观摩相结合的原则,检查与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反馈与咨询相结合的原则。由县教研室骨干教研员或者县教育科研骨干教师,每学期对立项课题的主持人或者主研人进行一次从理论到实践的课题研究专题培训,并组织课题人员到课题研究搞得好的学校开现场会,进行现场观摩;定期不定期地对全县立项的课题进行检查和指导,督促学校树立课题绝对不能只立不研的观念,逐步体验研究方法;要求学校每月报送一次过程资料,在报送过程资料的同时陈述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并进行咨询,县教研室安排人员当场解答或在集体会诊之后予以解答。最后是结题工作。课题研究的终极目的是改进实践、提升教师、发展学校。经过酝酿,我们认为结题工作既不能损伤学校的积极性,又必须维护学术研究的尊严,因此,应该达到既鼓励又严格的双赢要求。于是我们采取了按时结题与延期结题并重的灵活方式。经过会议评审和通讯评审,达到预期研究目标,能够按时结题的大约占50%;不能按时结题的,在评审组提出再研究意见的基础上延期结题,根据实际情况有延期三个月、六个月甚至一年的,这些课题最后都以较高的质量结题,结题率最终达100%。

大课题带动策略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营造了教研氛围。 氛围很重要,它来之不易,一旦来了,就预示着可持续发展。不少学校反映,在课题研究之中,许多教师都能对课题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或者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就是氛围,这就是我们所期盼的无形的成果。

二是使教师们有了研究意识。 经济、文化和教育的落后,使我县的教师长期以来形成了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的匠人气,没有“为什么”和“怎么样”的追问习惯,缺乏研究的意识。通过课题研究,不少教师有了研究的意识,我们认为这是质的飞跃,是最大的成果。比如,对教材中某一项具体的内容,不少教师有了“编者为什么要设置这样一项内容”、“这个内容能够发挥一些什么功能”、“为什么要把这项内容设置在这个地方而不设置在别的地方”、“为什么以这样的方式呈现而不以别的方式呈现”等思考,而这些思考最能说明教师确实有了宝贵的专业研究意识。

三是推动了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不仅仅是课题研究,但我们通过课题研究带动并促进了学校的整体研究。通过几年大课题带动策略的实施,以校为本的多内容、多形式、多层级、多主体研究逐渐蓬勃开展起来。

二、小课题深做策略

大课题涉及的学校虽然不少,但涉及的教师比例不可能很大。因为大课题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要求较高,形式规范,程序较多,实施起来还是有相当难度的。而且在几年的大课题实施当中,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比如,一些学校贪大求全,教研过程华而不实,甚至弄虚作假。作为县级教研机构,必须以敏锐的视角洞察问题,以犀利的眼光看准问题,然后以科学和智慧的态度及时解决问题。经过慎重思考和论证,我们提出了小课题深做策略,认为该策略不仅可以较好地解决大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小课题是大多数教师都能做的研究,可以把广大教师的研究积极性调动起来,以研究的姿态进入工作,自己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我们决定,在扬长避短,继续做实、做深大课题的同时,提倡、鼓励、号召广大学校和教师都来做小课题研究。

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小课题主要来自教育教学以及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具体的、真实而又有一定价值的小问题。也有少量小课题是大课题即县级课题的子课题,当然这些子课题也必须适合不同教师的工作实际。小课题研究的主体是问题的提出者。它的直接价值取向是改进实践,而不是发现规律性的东西。解决小课题的基本程序是: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即首先是发现并提出实践中的问题,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方案,再把方案拿到实践中去验证,最后得出结论。这个程序比较简单,教师们容易掌握和操作,而且前两个程序可以是隐性的,即存在于研究主体的心中,第三个程序可以独立进行,只有第四个程序一般来说应该用文字呈现出来。这样,一是可以促使教师不断积累和进步,二是可以供他人借鉴。当然,随着研究的深化,也可以把整个研究程序分别用文字描述出来,但文字不能太高、太多,实用即可,让教师说真实的、自己的、简单的、有依据的话就行,不说空话、假话、套话。

为了使小课题深做策略落到实处,除了要求学校特别加强过程管理外,还要特别强调三点。

一是学校要加强小课题的规范管理。 不管是在学校立项,还是在教导处、教科室或者教研组、年级组立项,不管是一个人研究的课题,还是几个人合作研究的课题,学校都必须郑重其事、像模像样地进行规范的管理,否则研究就可能落不到实处,只停留在喊口号、做样子的状态。我县教研室指导学校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小课题管理与实施办法,尤其是过程管理办法。

二是特别强调选题的合理性。 我县教研室要求学校在论证课题的时候,务必注意课题的真实性,即一定要是教师自己实践中的问题;务必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即问题一定要适合教师的个性、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务必注意问题的大小,只有小了,研究才可能深入有效,当然也不能小到失去研究的意义,这个“小”的标准就是教师的“最近发展区”,是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够实现的研究目标课题,这就需要学校准确把握这个度;务必注意问题的价值,即这个课题应该能够改进教师的工作。

三是特别强调研而有果和对成果的实践性鉴定。 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没有结果的研究可能长期原地踏步而无深化,最后不了了之。对成果的鉴定,我县教研室要求并指导学校要将论文与实践进行对照,即研究者通过研究是否真的转变了教学行为,是否优化了教学实践,否则研究就可能是不深入的,就可能意义不大甚至是虚假的。

在教研室的宣传、发动、组织、引领、指导、管理下,我县的小课题研究呈现欣欣向荣之势。

三、常规研究夯实策略

如果说大课题研究是少数教师可以做的,小课题研究是多数教师可以做的,那么常规研究就是每一个教师都可以而且应该做的。何谓常规研究?说白了就是没有上升到、没必要上升到、可以不上升到、不愿意上升到课题“高度”的研究。它的主要研究形式是思考,价值指向依然是改进实践和提升专业素养,其静态的成果形式是多样的,比如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教育日记、课例分析、说课材料、讲座稿件、评课文字等。这些研究看起来形散,但都由“研究”之魂凝聚着。教师其实就生活在常规研究之中,如果能够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的话,其成长的速度将会更快。

我县教研室除了对学校常规教研进行指导和督促外,重点从以下几个途径夯实校本常规教研。

一是每学期一个教研活动月。 我们规定每年的三月和十月是全县的教研活动月,以此推动全县教研尤其是常规教研的开展。根据教育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每个教研活动月我们都制定了切合我县实际的指导意见和活动方案,学校根据我们的意见和方案,再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操作细则。我们的教研月已经形成长效机制,全县常规教研水平也随之逐步提升。

二是教材、教法、研究培训。 我们每学期组织一次由全县骨干教师代表参加的教材、教法、研究培训,主题是怎样研究教材,怎样研究教法,怎样搞教学研究。培训讲求实在,追求实效。县级培训以后,再由这些参加培训的教师返校后进行二级培训。这种培训对县教研员自身要求较高,所以教研员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而且要不断收获研究成果,否则教研员的培训就达不到令教师信服的水准。

三是命题集中辅导。 县教研室逐步下放命题权,意在迫使学校和教师对教材(包括大纲、课标)进行深入研究。因为我们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钻研教材都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效的途径。每学期期末调研测试之前,我们就分学科对教师代表进行命题培训,结合教材对命题要求、方法和技巧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辅导。再由这些教师代表对全县所有命题教师分学校进行培训辅导。调研考试结束后,再组织由命题人及学校教导主任参加的县级命题交流会。根据考试的效果和师生的反映,对每一张试卷都进行评价,剖析其优缺点。随着对命题者的不断磨练,其专业技能不断成熟,研究能力不断提升。

四是赛课送课。 课堂是根本,教研无论怎么“研”,最终都应该回到课堂上来,一切都应该在课堂得到印证和落实。为了促进和推动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我县教研室对每个学科每年组织一次县级赛课,要求参赛选手必须是层层选拔推荐出来的。这样每年的赛课实际上就达到了教师人人参与,全面推动校本教研的效果。优秀选手和优质课都是珍贵的资源,所以每次县级赛课结束后,都由教研室组织,学科教研员负责,带领优秀选手将自己的获奖优质课送到有特别需要的相对薄弱的学校,并进行说课、评课交流。

五是优秀论文评选。 论文撰写是教师成长的不可忽视的途径,更是校本教研尤其是常规教研的推动力量和提升手段。真实、有用是我们评选论文的重要标准。我们强调论文的实践指导价值,所以,经常有教学反思、案例分析文章获得好的等级。优秀论文评出来以后,我们再遴选其精华编辑成册,发放到各学校,让这些成果发挥指导作用。教师们对这些源自身边的“土”成果倍感亲切,而这亲切的本身就保证了成果发挥作用的必然性。

无论是大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还是常规研究,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是等同的。从理论上说,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三级策略的助推顺序应该是先常规研究,再小课题研究,再大课题研究,而实际我们抓管的顺序却恰恰相反。实践证明,这种抓管的顺序是符合我县实际的,我县的教育研究也因此不断走向深入。现在,三级助推策略并驾齐驱,使我县学校内涵不断提升,教师素养不断提高,教育实践不断改进,课程改革不断深入。

作者单位 重庆市巫山县教研室

教研成果 篇12

本栏目主持人:郎冠明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大趋势之下, 我不想寻找那些“以身试法”的先行者, 也不想寻找那些激流勇进的弄潮儿。而是寻找潜心教学教研的践行者;寻找普通教者身边发生的“教学寓言”;寻找有益于教师教学及专业发展的资源或者工具;寻找教育博客世界里, 执着于教学感悟、反思, 默默探索、找寻教学真谛的“苦行僧”;寻找这个时代中, 信息技术教育领域, 坚强的小人物和那些以黎明前夜作为狂欢夜, 在狂欢夜中认真舞动的“舞者”!

迎着新年初升的太阳, 你在其间, 独一无二, 不可或缺, 让我们同行!

创办于1957年的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区实验小学 (简称伍家实小) , 校园环境优美, 文化氛围浓郁, 教师队伍素质高、研究能力强。作为湖北省首批校本研究实验学校, 他们于2004年开始了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 形成了崇尚研究、平等合作、共享经验的教研文化, 取得了丰硕的教研成果。

●建立制度——激发网络研究热情

为了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积极性, 伍家实小先后制定了《伍家区实验小学网络教研管理办法》、《伍家区实验小学网络教研评估细则》、《博客评优制度》、《网络教研版主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 对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时间与质量都作出了具体要求。学校每年按照相关制度对做出成绩的教研小组和教师个人给予奖励。

同时, 伍家实小强化了对校本教研网的管理。一是强化网站管理责任制, 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直接领导。网站的日常维护、管理由学校教科室和微机室统一负责 (设网站管理员和信息管理员各一名, 负责硬件及软件建设) 。二是版主管理规范化, 版主通过申报考核后由教科室聘任, 并且每学期末要接受工作考核。三是评价机制快捷有效, 学校每学期开展教师博客评优活动, 教师博客评价结果纳入教师教学工作和教研组的考核项目中。四是实行教研组博客链接制, 即以教研组为单位, 以教研组长为中心, 聚成团队教研博客群。此外, 学校实行教科研周快报制, 即每周公告各教研组上传日志篇数、发帖人数。这些数据将作为评选优秀教研组的重要依据。在制度规范下, 教师从起初为团队荣誉而战的被动转向为自己的专业成长而战的主动, 对教育博客有了更加深刻的体验。一位年轻的教师曾动情地说:“博客让阅读与写作成为我的生活主题, 行走在博客里, 我自由书写、深刻反思, 尽情与同伴分享经验与情感。我们的职业生命也因这种反思和交流获得了更多意义。”

●精心架构网络教研平台

校内交流平台以学校校本教研网站为支撑, 设有“专家引领”、“电子刊物”、“案例研究”、“教研沙龙”、“教师博客”五大栏目 (http://www.wjsyxx.com/News/Default.asp?cataid=0003) 。

其中, “专家引领”下设“名师课堂”和“专家讲座”, 聚集了有助于解决一线教师教学问题的优秀实践及理论资源, 可以实现隐性引领。“案例研究”汇集了各教研组开展案例研究的详尽资料, 包括丰富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教研沙龙”是最活跃、交互性最强的一个板块, 下设“公告栏”、“在线交流”、“读书沙龙”、“学科教研”、“班主任研究室”栏目, 是教师发表观点、反思自我、碰撞思想、分享经验的广阔舞台。

学科骨干教师负责组织教学资源的筛选、聚合, 并定期组织教师开展网上集体备课, 定期发布研究主题, 组织、引领教师在网下和网上开展实践与研究。如数学教研组长余老师开学初围绕备课的话题, 在网上向大家推荐了《备课的四种境界》, 让大家试着对号入座, 看自己身处“点”、“线”、“面”、“体”中的哪一种境界。数学教师纷纷跟帖反思自己的课:有的教师认为自己在平时备课过程中, 更多的时候只是备了“点”, 偶尔会注意“线”, 根本没有达到“面”的境界, 更不用说“体”了;有的说对照四种境界, 才惊喜地发现自己平时的做法是正确的。在反思的基础上, 大家迫不及待地围绕“备课达到‘体’的途径与方法”展开讨论。在一番深度讨论后, 教研组长整理归纳出了备好课的六大方法, 放在网上和大家共享。这次交流有效提升了许多数学教师备课效率。

●科学的研修形式——确保网络研究实效

1. 网上自修

学校倡导教师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在网上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 了解教育家的事迹和课程改革的理念, 探讨典型课例等。主要通过校本教研网中的“专家引领”中的实践及理论资源, 引领教师走近专家。例如, 向窦桂梅、于永正、支玉恒、王嵩舟等名师学习课堂教学, 向余文森、叶平、谈松华等专家学习教育教学先进理论。

目前, 伍家实小有许多教师通过网络与专家远程互动, 如一位语文老师听了支玉恒老师的课以后, 在网络上写下了一篇听后感。正是这篇听后感, 使他有幸结识了这位闻名全国的语文名师。支老师从“网上”走到“网下”, 不远千里飞到宜昌, 前往伍家实小为全体语文老师上示范课进行专业引领的事情, 成就了一段网络教研的佳话。

2. 网上研课

伍家实小充分利用网络, 进行公开课预报、优质课推荐、课件推荐等活动。各学科组每周都提前将公开课的安排 (主讲人、内容、时间、地点等) 在网上公示, 活动分五步:备课→网上发布教案→网上评备课 (教师质疑、建议, 备课教师答疑、优化方案) →讲课→评课 (网上评课及反思) 。

伍家实小年轻的梁老师为了在“我最满意的课”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赛前把自己的教案设计上传到网上征求同行的意见, 当晚20多位教师跟帖, 一直讨论到凌晨。梁老师综合了同伴的意见之后修改了教案设计, 又发布到网上, 在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后, 她充满信心地走进赛场,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引发广泛的讨论, 评委组将她的课堂实录及评委意见整理发布网上, 倡导大家网上评课。教师们各抒己见, 充分肯定了本课的可取之处, 也有一些教师指出了她的不足, 并提出了改进意见。面对同伴无私热情的帮助, 梁老师非常感动, 她说:“以前上课我最多请教同组教师, 但是网络使我得到了如此广泛的帮助, 这大大缩短了我通向成功的道路。”

3. 案 (课) 例研究

为了促使以案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教研真正达到解决教学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 伍家实小在校本教研网上开辟了“案例研究”专栏, 并针对“语文课堂提问策略”、“体育教学中的科学分组”、“数学课堂教学中练习有效性”等专题在网上开展了案例研究。通过网上案例征集、视频案例再现、网上专题研讨, 拓展了案例研究的时空, 提高了案例研究的实效。

2006年初, 伍家实小依托湖北省校本研究总课题组开发的案例研究模板, 将各组开展案例研究的所有资料编制成了视频案例, 形成了学校的网上案例资源库。网上的每一个教学案例, 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校本研修专题网站, 它可以凭借网络的特点和优势, 实现网下的校本教研走向网上的校际教研从而走向网上研修共同体。

4. 资源开发

伍家实小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 提倡教师利用网络技术, 大力开发课程资源, 并依托网络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达到资源共享。如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时候, 根据学习主题的需要, 组织教师开发了“三峡工程”、“货币天地”、“绿色生活在我身边”、“篮球公园”等专题网站, 为学生开展网络环境下的主题实践活动提供了有效载体。这些专题网站的有效开发与实施形成了伍家实小校本课程的品牌。

5. 网络教学研究

为了确保网络环境下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伍家实小探索出了网络环境下校本课程实施的基本模式, 这为开展基于网络环境的校本课程, 提供了较为成熟地可供借鉴的基本操作程序与方法。伍家实小在此基础上撰写的《网络环境下综合实践活动基本流程的研究》成果报告获得湖北省综合实践活动实验研究成果一等奖。

●网络教研的收获与反思

1. 网络教研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

网络教研帮助教师彻底摆脱了独学无友的学习状态和狭隘封闭的工作状态, 教师利用博客的功能, 记录和发布个人的教学感悟、生活故事、思想历程以及精选和积累的信息资源, 建立起了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网络教研使学习与反思成为教师的习惯, 使得教师在享受参与专业研究乐趣的同时, 也通过网络平台找到了自己的专业家园。

2. 网络教研放大了校本教研效益

网络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教研天地, 教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参与全国各地的教研。它拓展了校本研究的时空界限, 整合了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的力量, 形成了研究合力, 放大了教育教学资源效益, 有效促进了教研的紧密结合, 切实解决了许多教学问题,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3. 网络教研催生了新型教研文化

网络教研中博客的广泛运用, 是主体思想的自由表达, 是集体智慧的共同尽享。网络教研使信息共享发展到资源共享、思想共享, 从而产生新的教研文化, 即民主、平等、对话、协商、合作的新文化。

【教研成果】推荐阅读:

校本教研成果07-30

开发成果07-18

成果整合05-09

活动成果05-13

成果保持05-22

找矿成果05-27

实践成果06-05

审计成果06-08

成果06-08

学习成果06-15

上一篇:构建和谐课堂的途径下一篇:资源的开发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