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成果

2024-06-05

实践成果(精选12篇)

实践成果 篇1

摘要: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仪器直接观测记录地球物理场的各种参数, 透过覆盖层寻找隐状的地质构造或盲矿体, 比直接揭露岩、矿体简便易行, 提高工作效率, 加快施工进度, 降低生产成本。通常物探方法包括地震法、重力法、电法、磁法、地热法、放射性法、无线电遥感法勘探等。石油物探以地震勘探为主, 其次是重力勘探、磁法勘探和电法勘探。近年来, 随着世界各国对石油天然气需求的增长, 各大石油公司竞相利用现代最新科技手段, 发展自己的物探技术, 通过更加准确地揭示岩、矿石的物理性质, 来提高物探成果, 实现获得更多的石油地质储量。本文介绍了几种最新物探研究成果, 实际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极大地提高了物探整体水平, 具有可观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迭前,偏移,三维,四维,井间,多波,多分量

近年来, 受石油和天然气需求不断增长的影响, 国内外各大石油物探研发团队相继研制出属于自己的新技术, 并在现场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帮助石油公司获得了更加可观的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储量。其中, 受业内普遍认可, 并在现场见到良好使用效果的新技术主要有:迭前深度偏移成像处理技术、三维可视化解释技术、四维地震勘探技术、3C-3D VSP技术、井间地震技术、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等。

1 迭前深度偏移成像处理技术

1.1 技术成果

叠前深度偏移成像处理使用的软件主要是PARADIM、PROMAX、OMEGA等地震处理软件。这些软件的原理基本上都是以克希霍夫方程为基础的, 基本上解决了小偏移孔径不能保证大幅度构造成像, 以及大偏移孔径存在同相轴交叉的技术难题, 同时, 对剖面的连续性, 对构造的轮廓, 对断层的形态, 以及在分辨率上均有显著的修正。

1.2 应用情况

2004年, 美国VERITAS公司和GDC公司, 先后在墨西哥湾地区的物探实践中使用了迭前深度偏移成像处理技术,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 三维可视化解释技术

2.1 技术成果

三维可视化解释使用的软件主要是斯伦贝谢的IES、LANDMARK、CGG解释软件, 在技术上主要沿用了切片法, 包括由切片组成的栅状图及椅式切片等。

2.2 应用情况

目前斯伦贝谢公司的IESX解释软件基本上普遍应用在各个石油物探专业队伍的现场实践中。

3 四维地震勘探技术

3.1 技术成果

四维地震勘探技术能较好地应用于海上和陆上勘探实践中, 其灵敏度和应用能力得到了拓宽, 特别适宜于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勘探, 能清晰地识别油气藏的动态和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提高采收率, 使老油田的生命力大大延长。

3.2 应用情况

1999年开始, 在北海的Statfjord、Forties等油田进行四维地震勘探, 储层动态得到了清晰的监控。国内1993年在新疆油田进行了四维地震勘探, 油气藏的动态和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得到了有效识别。

4 3C-3D VSP技术

4.1 技术成果

3C-3D VSP技术, 既三维三分量垂直地震剖面井中地震技术, 是将VSP和3D地震采集技术相结合, 较好地发挥两者各自优势的一项集成技术。该项技术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地下岩石的弹性和岩性等信息, 有利于储层的精细解释, 对储层进行精细描述, 了解储层的物性和岩性。

4.2 应用情况

3C-3D VSP技术近几年来发展很快, 已经为国外许多公司用于储层描述和油气田开发。国内于2000年在新疆克拉玛依油田成功采集了第一块3C-3D VSP地震解释资料。

5 井间地震技术

5.1 技术成果

近年来, 井间地震勘探技术主要围绕现场实际, 得到了改进与完善。一是改进了井下震源和井下接收系统, 提高了实用性;二是在老油田尝试使用井间地震技术, 提高了老油田的采收率;三是在储层评估中利用井间地震资料, 解决了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分析。

5.2 应用情况

美国雪佛龙石油公司在加州的CYMRIC油田进行了井间地震测量, 试验结果表明次生裂缝沿垂向明显延伸, 开发方案得到了及时优化。国内的胜利、中原、辽河等油田相继进行了井间地震技术应用, 实验结果表明地震剖面的分辨率比常规三维剖面高许多倍。

6 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

6.1 技术成果

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是利用横波、纵波、转换波之间相互作用的变化规律进行勘探的方法。该技术直接补充了纵波勘探存在的缺陷, 同时抗干扰能力比较强等。应用比较广泛。

6.2 应用情况

1999年以来, 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在国内外应用均获得了成功。在墨西哥湾使用该技术, 得到了清晰的盐丘成像结果。在北海Alba油田使用该技术, 清晰地识别出储层是含油砂岩的结果。我国近年来在海洋进行了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研究与应用, 成功预测出复杂岩 (盐) 构造转换波的准确成像结果。

7 结论及认识

(1) 迭前深度偏移成像处理技术、三维可视化解释技术、3C-3D VSP技术、井间地震技术、四维地震勘探技术、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等六项新技术是物探技术最新研究成果;

(2) 研究表明, 六项新技术能够有效地揭示岩、矿石的物理性质, 大幅度提高物探精准度;

(3) 现场应用证明, 六项新技术均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4) 六项新技术的出现, 解决了以往物探技术的瓶颈, 显著提升了物探技术整体水平, 具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路基孟主编.地震勘探原理[M].山东:东营, 石油大学出版社, 1993

[2]南京地质学校编制.普通地球物理勘探[M].地质出版社, 1979, (08)

[3]张进铎.地震解释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02)

[4]侯伯刚, 杨池银, 武站国, 吴伯福.地震属性及其在储层预测中的影响因素[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05)

实践成果 篇2

暑期实践心得姓名:彭淋淋

年级:2012 级

学院: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

专业:数字媒体专业

时间:2014年9月1日

暑期社会实践成果

大三的暑假是特别的。伴随着心中的期待与不安,这个暑假暑期如期而至。在安顿好自己的住处之后,我就开始寻思着找公司参加实习,因为我觉得通过这种方式能更好的锻炼自己。7月15号我开始了我的实习假期,那天我早早的去公司实习。第一天来到公司,我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流程也不熟悉,什么也插不上手,只是这里看看,那里逛逛,终于发现了自己所学的与实际的差距。无头苍蝇了半天后,最终还是公司里的老师给我指了条路,让我用photoshop和相关软件模仿教程做一些简单的图片,终于找到事情做了,于是我就乖乖的做起了图片。说实话我以前在学校自学的时候也这样做过,不过效果没有这么好,因为以前一遇到难的或不懂的就停下来不做了,而现在有老师在旁边,有不懂的就问,这使我受益非浅。我在作图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技术也提高了不少。在作图的过程中如果使用几个小技巧,确实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教我的几个操作技巧让我受益匪浅,例如photoshop小技巧

1、制作圆角矩形方块:首先在photoshop中建立一个新文件,在文件上用矩形选取工具画一个矩形框,接着选择选单select→feather,输入半径值,数值越大则圆角矩形的半径越大。在选取区中填入颜色后,取消选取范围。选取选单image→adjust→threshold,由调整thresholdlevel来改变大小,如此就会产生您想要的圆角矩形大小。若要产生圆角矩形的选取区,可以在选取区作用的环境下,切换到快速遮罩模式,同样执行threshold以获得您想要的遮罩。老师教的确实比我平常使用的方法要快,要简单。

2、高解析制作:在用photoshop制作网页图形的时候,我平常为了快速的操作,都会把图选择低解析度进行制作,但是有些滤镜会因为图形解析度的不足,而无法处理,最后出来的效果也很差。所以通过老师的指导我学到了以后在处理类似情形时,可以先在高解析度下完成绘制、影像编辑等工作,然后再向下取样,将影像缩成最后的大小。

3、快速隐藏图层:如果你在photoshop中只想要显示某一层图层的影像,以前我会一一逐个隐藏,在实习时老师教了我一个既快速又方便的作法:只要在图层面版上同时按住ctrl+alt以鼠标点选欲显示的图层的眼球图示,就可以将其他图层通通藏起来。另外也可以用ctrl+alt+快速键调整图层的前后次序。这些技巧只有在现实工作中才能领悟到,这些东西对我来说很实

用,有利于提高我的作图,设计速度。

这次实习使我在设计方面有了一定的收获。它也为我们今后在工作及业务上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增强了我们的竞争力。实习单位的同事们也给了我很多机会参与他们的设计任务,使我懂得了很多以前难以解决的问题以及将来从事设计工作所要面对的问题,例如:前期的策划和后期的制作、如何与客户进行沟通等等。这次实习丰富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使我向更深的层次迈进,对我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我也认识到,要想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单靠这几天的实习是不够的,还需要我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一点一点的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在我面前的路还很漫长,需要我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才能真正地走好。

另外,在这个暑假,我对生活和生活态度有了深层次的认识。从最开始的找房子,找工作,到最后自己照料自己的生活:准备柴米油盐,挑选购买食材等等,等到自己亲自去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才知道柴米油盐贵,才知道处处留心皆学问,才知道持家的难。但在我很疲劳的时候在公交车上听到了六十岁老奶奶这样一句话:人啊,一辈子,过的就是个精神劲儿。是啊,人一辈子,不就是过的这个“劲儿”吗?所以秉着这口气儿,提着这股劲儿,面对人生这短短的几十年!

实践成果 篇3

2013年,本刊联合北京师范大学组织了“践行群众路线,办人民满意大学”的征文活动,共收到相关文章80余篇,内容涉及办学定位、发展思路、立德树人、党建与校园文化等。在征文活动的基础上,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北京师范大学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举办了“首届北京高校党委书记论坛”。

2014年1月15日,以“践行群众路线、推进高校党建创新”为主题的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王玲、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张维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冯培在论坛上作主题发言,15所高校党委负责人、近60所高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参加了此次论坛。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刘建、光明日报社副总编刘伟和北京教育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孙贺新分别致辞。

为了全面呈现本次论坛的内容,本刊特将部分书记的文章汇集编发。

在论坛的主题发言中,张维维从满意的教育质量、满意的公平机制、满意的社会贡献三个方面阐释了“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内涵,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中的使命和责任。冯培提出了“高校管理去行政化”路径的三点思考,即着力建设与构筑专业化和专家化的学校管理团队,努力实现从经验型向素养型的管理队伍转变;行政管理者要切合管理对象新要求,努力实现自身从管理者向领导者的角色转变;管理机构要回应组织变革的新趋势,努力实现从科层制向团队型的管理架构转变。由于张维维与冯培所作的主题发言已前期刊发,故此次不再刊发。另外,论坛上,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杨学义、北京舞蹈学院党委副书记迟行刚也作了发言。

在高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推进整改落实、建章立制和总结收尾各项工作之际,举办北京高校党委书记论坛,对于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北京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推动首都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借此机会,谈三点想法,和大家交流:

系统总结,建立长效机制,巩固和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双管高校由部委组织开展,市属高校由市委组织开展。半年来,各高校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坚持标准,扎实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13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河北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体情况汇报时强调,要坚持发扬“认真”的精神,一鼓作气抓好总结收尾工作;坚持动真碰硬,持续用劲抓好整改落实;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标本兼治解决“四风”问题;坚持教育和实践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通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改作风、干事业的要求,进一步揭示了通过教育实践活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规律,对我们进一步抓好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总结收尾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按照中央、部委和市委的部署要求,对活动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总结,认真总结活动取得的思想认识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努力深化对作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密切联系群众、改进作风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要建立健全反对“四风”、改进作风的长效机制,扎紧制度的笼子,堵塞滋生不正之风的漏洞,把总结的过程变为认识再提高、措施再完善、工作再推进的过程。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抓整改,防止前热后冷、虎头蛇尾。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第22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精神,不断提高北京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涵盖党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讲话的思想性、理论性、系统性很强。学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重要政治任务。

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央近一段时间相继召开的组织工作会、宣传思想工作会、第二十二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等重要会议精神,为高校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要抓住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坚定党员干部和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牢牢掌握党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按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标准选好配强干部,严格教育管理,努力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办学治校水平。要积极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努力引导党组织把工作重心放到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师生、服务党员、服务社会上,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活力。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抓住理想信念教育这个核心,深入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创新方式、拓展途径、丰富载体,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强改革创新,促进首都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对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教育创新之路、特色发展之路。要牢牢把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瞄准国际国内学科发展前沿,建设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突出的学科体系,对接国家、行业和首都发展的重大需求,进一步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不断提升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能力。要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理念,坚持党管人才,健全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创新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大学章程建设,坚持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努力构建科学高效、运行有序、充满活力的现代大学制度。

[责任编辑:李艺英]

《公共关系学》创新实践教学成果 篇4

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多年来,我们围绕国家、省级教学质量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在《公共关系》课程改革、建设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步骤,兹述如下:

一、加强课程内容改革和教材建设

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就积极参加国家、省级教学研讨,自编《公共关系》教材,创新教学体例,经3轮教学实践,终于在2005年8月出版,同年12月底被安徽省教育厅评为省级规划教材,至2007年1月已经再版3次,在全国40多所高校使用。2005年12月,我们积极申报国家“十一五”规划项目,《新型实用公共关系教程》(2008年1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4月第2次印刷)、《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2008年3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被教育部评定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公关与礼仪》(2008年6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被高等教育出版社评定为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新型公共关系实践教程》(2009年5月由电子出版社出版)被电子工业出版社评定为全国经济管理类规划教材。其中《新型实用公共关系教程》、《公关与礼仪》被高等教育出版社确定为文秘专业核心课程,已经建立课程标准、教学计划、主教材、辅助教材、试题库等立体化教学资源网络。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灵魂与主体,其水平的高低是一切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成败的关键。

多年来,在积极进行《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改革的同时,我们努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抓规划、精品教材建设的同时,我们积极组织教师密切合作,老中青三结合,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勇于挑大梁,勉励青年教师勇于实践,加强本地区高职院校同专业方向教师的合作,施行相互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合作参编教材、互相围绕高职教学现状展开研讨交流,实现共同进步、双赢和成长。

我院《公共关系》精品课程教学团队,主持人是杨俊教授,系中国公关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安徽省2008年首批高职高专专业带头人,安徽省公关学会副秘书长,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3部,省级规划教材3部,出版学术专著、教材45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术月刊》、《学术界》和《高等教育科学》等国家一级核心报刊发表教科研论文70多篇,主持省级、厅级教科研课题各3项,参与省级、厅级教科研课题各4项,获得省级科研、教研成果各6项;主讲教师是2名教授:杨俊、陈慧敏,研究生学力,两人分别具有27、25年高校教龄,于2008年12月被安徽省教育厅评为高职高专专业带头人;1名讲师:詹王镇博士;2名助教:石晶、宋蕾。全部是“双师型”教师。4名兼职企业专家(高级工程师、经济师)。

近年来,我们为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安排全体教师参加省级职业技能培训和社会实践,《公共关系》课程主讲教师杨俊、陈慧敏、詹王镇、石晶和宋蕾于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先后获得安徽省劳动保障厅颁发的秘书、公关、物流高级考评员证书。杨俊还获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秘书、公关员高级资格证书、国家保险监督委员会颁发的国家保险代理人资格证书和展业证书、国家教育部人事司和高教司颁发的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培训证书。詹王镇2008年考取河海大学博士研究生。我们与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管理系、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合作,施行教学资源共享,共建校园精品课程《公共关系》,主讲教师唐菀副教授系教育硕士、安徽省2007年模范教师,钱立静讲师系文学硕士、校级学科带头人。学历层次全部达到研究生水准,1名博士、3名硕士、3名研究生学力,年龄结构:47、46、42、35、34、32、25。平均年龄38岁,体现承前启后、年富力强的师资队伍状况。为实施《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革新

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在当今日新月异的时代,高等教育必须以培养教育具有远大抱负、富有创新精神,能创造性地运用科学、合理、公正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和承担起相当社会责任的彦才良俊为神圣职责和使命。而这一目标的达成,就需要采用恰当的新方法改变传统陈旧的灌输式为主的旧法则,建立起适应新时代人才需求的教学方式(法)。

多年来,我们经过多方观察、调研,确定了“引导—发现—调整—再发现”的“调整发现式”教学方式。

这一方式的施行是建立在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理论联系实际、启发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基础之上,面向广大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自觉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

“引导”——即启发发现思维,形成问题情结。

“发现”——即深入阅读思考,收集发现材料。

“调整”——即交流发现结果,综合比较选择。

“再发现”,取得发现认同,继续深层探索。

在这种新的教学方法中又包含着重视实践的环节,为了对某一理论有更深认识,必须联系实践,所有的“发现”均建构在对诸多“案例”判断、剖析、辨别的基础之上;同时,为了帮助学生认知新概念、知识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必须关注当今世界——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借助新闻媒体、网络技术,提供最新资讯的源点,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意识到今天的学习不是仅仅回溯历史,而是博古通今,学以致用,提高对环境事物复杂性问题的鉴别、取舍,找回自我,回归提高自己素质——发出眼光,练就“孙行者火眼金睛”,运用“金箍棒”——随心如意地把握世界、把握今天、把握自我,明确“今天每时每刻点点滴滴的努力,将来总会有回报”。

针对实际状况,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在讲解宣传功能时,结合学院“教育管理与发展研讨会”精神,让学生们尝试做一做“宣传教院,展示自我”的实践活动,自编一期小报。学生们兴趣浓厚,积极参与,自编了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各种小报,完成了一项有益的宣传活动,增强了对公共关系“宣传功能”的深刻认识、切身体悟,为将来走向社会开展宣传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积极运用案例教学。为了避免“引导—发现—调整—再发现”教学法在理论知识传授过程中脱离实际,我们结合学科性质、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引用案例教学,每讲一章一节均举诸多案例让学生们思考、讨论,以巩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实践证明,诸多案例本身就是一次精彩难忘的实践活动,“新、奇、特”是我们选材的标准,可模仿性、可操作性是我们选材的目标。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我们自始至终坚持“真实性、现实性、实践性、典型性、可读性、系统性”的原则,通过剖析案例,探索规律,阐述理论,引起思考,提出结论,进而提高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培养新的技能,促进教学工作不断完善。通过剖析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在积极的思辨中,在不同见解的碰撞中,训练思维的批判性、发散性,学会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看问题,自己独立推理归纳,做新的探索性发现、再发现—“引导—发现—调整—再发现”,成为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富有创新思想技能的人才。

四、教学资源的整合

为了适应新的信息化背景下的《公共关系》教育教学需要,我们尝试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自2002年11月在芜湖教育学院北校区多媒体教室上公开课——“公关人员的基本素质”以来,我们一直尝试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全部运用多媒体技术:Flash、Popint,采用“引导—发现—调整—再发现”教学方式,以讲读法为主,辅以提问法、启发性教法,以学生为主体,自觉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课题气氛活跃,同学们常常报以热烈掌声,取得良好效果。我主编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新型实用公共关系教程》已经制成课件、建立试题库,在高等教育出版社专家、编辑们的指导、帮助下,该课程被列入“立体化教学资源网”——“文秘专业核心课程”。我们在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公共关系》已经于2005年12月被安徽省教育厅评为省级规划教材,也制作成电子课件,包括电子教案、PPT文件、教学录像、试题库等,已经建成校级精品课程,请上芜湖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网(精品课程专栏——《公共关系》)。

为了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我们在课堂上有效地发掘多媒体教室的网络资源,借助“中国公关网”、“中国公关协会网”、“中国国际公关协会网”、“中国危机公关网”、“中国新闻网”、“新华网”、“人民网”的信息资源,根据公关学科特点、教学需要,有目的地建立教学案例库、教学实践模板、课外学习课堂,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建立个人空间、博客、电子信箱、网页,准备电子作业,许多“温故测试”、“课堂讨论”、“创意策划”等作业务必在网上提交,在QQ群里讨论、发表意见,教师参与评论,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的参与、研讨、评估,在整合教学资源的前提下,将《公共关系》课堂教学施行革命化的改革,取得较大的进步:深受学生欢迎,既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也打破了小教室的封闭性,施行开放的大课堂,使“工学”有机结合,小教室变为师生的“梦工厂”、创新的乐园!

五、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与创新

在着力创建《公共关系》精品课程的行程中,我们狠抓教学过程的管理与创新。

1. 准备齐备完善的课程教学文件,包括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案、课件、主教材、辅助教材、实验大纲,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课程考核及其他管理文件,施行定期检查、修订和归档。

2. 健全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定期、不定期教学检查、新任课教师试讲教案及评议、青年教师授课情况检查监督、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及评议、试卷检查评议等。确保对《公共关系》课程教学、实践各环节的检查、督促和考核,集中管理,妥当处理,合理分析,档案齐备完善。

3. 健全质量监控体系,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实践成果简介 篇5

招生、分班和开课:此次支教活动我们一共招收了100余名学生,分为大班、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年级以及小升初的学生。第二天我们就开课了,所开课程也是形式多样的。

召开“中国梦”主题班会:志愿者代表们先分享了自己的中国梦,接着,学生们纷纷向大家讲述了自己的中国梦。让中国梦真的渗透到祖国的每一个角落。分队对学生进行家访:在家访中,志愿者们都积极与学生家长交谈,专心与家长讨论各家学生所存在的问题。

缅怀革命先烈,走进邓小平故居:从邓小平纪念馆到故居,从他的出生到他的坎坷革命路,我们认真仔细的参观着,聆听着,感动着。

接受华蓥电视台采访:华蓥电视台对我们的上课情况,课外活动,家访情况进行了详细的采访与拍摄。并对我们的工作进行了表扬和鼓励。

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实践与探索 篇6

为了攻克管线防腐补口这一难题,中油管道防腐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廖宇平带领的课题组全面分析了国外管道补口适用技术,对液体涂料补口技术进行涂装试验,测试涂料以及涂层性能,比较各种涂料的优缺点以及适用性;对现有液体补口机械作业装备技术进行调研、分析,总结每种装备的特点和适用性,编写液体补口作业装备技术报告。课题组通过工艺评价试验和工业化涂装试验,完成了这项防腐补口技术的评价报告。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同时从几个方向着手开展技术国产化的研究攻关:(1)联合石油天然气管道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研究液体聚氨酯补口涂料配方;(2)自行开展液体聚氨酯补口施工装备研制,成套装备主要由喷涂机、供料循环系统及旋转枪架三部分组成;(3)编制液体聚氨酯补口涂料标准及工程规范。此外,课题组还在西气东输一线补口大修进行工业应用试验及验证。经过团体共同努力,液体聚氨酯自动喷涂补口技术取得突破,获得多项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奖项。

研究成果已成功完成工业化推广应用和产业转化。2011年液体聚氨酯机械化补口技术在西二线轮-土1016口径支干线首次成功应用,这是国内管线工程第一次采用这项先进技术,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获得管线建设方、运营方、工程监理及业内的广泛好评,也获得集团科技口的高度评价;2012-13年,这项技术在西气东输三线西段1219口径管道工程进行了规模化工业应用,再次赢得专家和工程各方好评,补口防腐层质量满足工程规范要求,性能达到ISO 21809-3《石油天然气工业-埋地、海洋管线外防腐》和DIN 30671《热固性埋地钢制管道防腐层》等国际标准要求。目前,已经形成机械化液体聚氨酯喷涂补口装备制造能力、涂料生产能力、补口工程作业能力。

机械化液体聚氨酯补口技术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要表现在:1、无溶剂液体聚氨酯补口涂料产品研制填补国内液体聚氨酯补口涂料空白,性能领先国内同类产品水平,产品抗阴极剥离、耐热水浸泡等关键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优于多数国外同类产品;2、课题组研制的自动补口喷涂机填补国内空白,可替代进口产品,已获得国家专利(一种钢质管道补口自动喷涂装置,专利授权号:ZL201220109601.2),成套作业装备在装备配套、水平和适用性达到外国公司同等水平,破除了外国公司的技术封锁;3、工程规范和标准的编制对于国内工程材料、施工工艺、安全等提供相关标准:中石油企业标准《埋地钢质管道液体聚氨酯补口防腐层技术标准》、中石油天然气与管道分公司CDP文件《埋地钢质管道液体聚氨酯补口防腐层技术规定》及管道局企业标准《液体聚氨酯补口施工作业规范》,全面规范了埋地钢质管道液体聚氨酯补口防腐层的原材料性能、防腐层设计、涂敷作业机具、施工工艺、作业安全以及质量检验等方面要求;4、液体聚氨酯在役管线补口修复的应用报告和新建管线的工程总结报告将为今后液体聚氨酯补口工程提供参考。这项技术解决了管道补口防腐问题,为管道工程建设提供了一种高效、高质量的防腐补口技术,包括施工装备、涂料产品及涂敷工艺技术。

机械化液体涂料喷涂补口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已取得极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西二线轮南-吐鲁番支干线60km补口工程共计完成5081道口创效900余万元,西三线西段工程400km补口工程共计31500道口,产值总计5463.59万元;替代外国设备和技术人员,节约费用866.25万元。液体聚氨酯涂料自动喷涂补口技术摆脱了补口材料对机械化施工的限制,拥有质量好、施工效率高等独特优势,并可防范补口失效导致的腐蚀风险,技术应用涂料费用比进口产品节约大约40%;该技术大幅提升了补口工程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了管线补口质量水平,对提高国家油气管道补口防腐质量、保证国家油气管线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研究工作并未止步,课题组已经研制成功第二代喷涂补口机,正在进行特殊地形及小型化的补口作业设备研制等系列化技术开发,液体聚氨酯补口技术的市场应用前景广阔。

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要回归本真 篇7

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的应该是学生富有童趣的研究活动, 灵动的个性智慧, 独特的创造才能, 纯真的生活本色。所以, 我们必须从目标、内容、形式、指导等方面去追寻成果展示的本真。

一、着眼课程, 目标制定走向多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因此, 成果展示的目标要指向小学生获得经验和体验的过程。很多教师将成果展示定位为整个活动的终点, 展示的是学生通过活动获得的结果。因此, 往往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把关注的视角转向学生获得的结果, 过分强调知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学生也就是为了获得知识而展开研究。有的课为了展示而展示, 有的课成了“综艺节目表演”, 有的课成了知识材料的堆砌, 有的课成了教师导演的表演……这些都远离了成果展示的本真。

综合实践活动是过程取向的, 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经验和丰富体验, 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 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 成果展示的目标也可以定位为促进反思, 从整体上把握研究过程, 进行思维碰撞, 产生新课题, 提高学生的能力。

例如, 我校五年级学生开展了《校园的植物》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开展了一段时间后, 准备开设成果展示课, 有位教师拟定了如下的目标:

1.通过“校园里的植物朋友”这一展示活动, 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实践, 从而在开放的学习情景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获得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 形成亲近自然、关爱自然、关心社会以及自我发展的责任感。

3.发展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环境意识, 养成探究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这位教师着眼于课程目标, 站在课程目标的高度, 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来确定教学目标, 这样的成果展示是原汁原味的, 是真正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服务的。

二、注重过程, 展示内容走向多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研究、体验、成长的过程, 因此, 学生应该展示的是自己在活动过程中通过研究、体验而获得的成果。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 由于目标的异化, 学生只展示了大量的文字、图片等知识性显性材料, 但活动过程中的真实体验、创新精神却没有展示。展示目的不明确, 注重结果, 忽视过程, 无法感受图片资料里所凝聚的学生深层思维的结晶和独特的创造才能。

在成果汇报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活动目标筛选展示内容, 不仅要关注图片、实物等显性资料, 更要关注学生活动的过程, 关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的感悟和体验;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关注学生怎样与他人交往和合作, 是否有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1. 个性体验, 彰显本色

展示不是“照本宣科”, 而是要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生成和经验重组, 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感受, 彰显生命本色。

例如, 在《真爱眼睛, 预防近视》成果展示活动中, 一段视频引起了笔者的注意。“护眼小组”的同学是这样展示的:“这段视频来之不易呀, 是我们小组成员花了多少个星期天才采访到的。我们采访了三次, 第一次想当然, 没有联系就到第一人民医院去采访眼科专家, 结果吃了闭门羹, 眼科专家星期天休息。第二次, 我们联系好了专家, 但由于我们没有准备好采访内容, 收效甚微。汪老师听说了我们的情况, 对采访进行了细致指导。第三次终于成功了, 那时我们特别高兴, 大家快乐地拥抱在一起。我把这个视频展示给大家, 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记住一个教训:做任何事一定要计划周全呀!”

2. 主题生成, 释放才能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习者与具体情境的交互作用, 具有生成性。因此, 我们不仅要通过成果展示验收预设目标的达成度, 更要对活动开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新的主题、新的目标予以高度重视。

例如, 在《家乡的桥》展示活动中, “向日葵”小组不仅展示了桥的类型、形状、收获与困惑, 同时还展示了主题生成的过程:“当我们小组展示了以上内容时, 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桥上有没有对联、有没有桥的故事、传说……于是我们组又生成了一个新的主题:关于桥的文化研究。后来又生成了一个主题:拯救古桥研究。”

返璞归真, 才是展示的最佳境界。它不是阳春白雪式的理论堆砌, 也不是夸夸其谈式的纸上谈兵, 更不是哗众取宠式的课件展示。重在过程, 贵在真情,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展现综合实践活动的魅力。

三、基于主题, 展示形式走向多样

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内容的多元化, 决定了展示形式的多样性。成果展示的应该是学生活动的原汁原味, 无需追求花哨的活动装饰。在实际教学中, 展示形式脱离主题, 不是过于单一就是过于花哨, 使成果展示“变味”。

成果展示采用何种形式, 应根据课程、学生、主题的特点而定。主题探究的成果展示要以实验展示和调查报告的形式为主;项目与应用设计的成果展示要以展示作品、探究的形式为主;参观考察的成果展示要以演讲、讨论的形式为主;参与社区服务的成果展示要以资料展示、办画报、现场制作的形式为主。

1. 发挥优势, 张扬个性

成果展示要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特长, 彰显个性, 独具匠心。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要多说;动手能力棒的学生要多做;家里藏书多的学生要多收集资料……我们应该允许学生采取他们乐意的方式来表达活动结果, 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人, 在活动中一展身手。

例如, 阳春三月, 我校开展了以“感恩母亲”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成果展示过程中, 各小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

“康乃馨”小组展示了一本本亲情账。那一行行的阿拉伯数字让学生感到吃惊, 从没有想到曾经从亲人那里索取了太多太多, 感受到了父母为自己付出的辛劳。一本本亲情账折射出了亲人对我们的付出, 学生学会了感恩, 懂得了珍惜。

“红玫瑰”小组展示了自己的体验日记。“当我的手触摸到妈妈的脚时, 我哽咽了。原来妈妈的脚是那么的大, 那么的粗糙, 长满了茧, 厚厚的老皮, 已没有一点皮肤的弹性。这是我的妈妈吗?每天在我耳边唠叨的妈妈吗?妈妈, 从今天起, 我要每天为你洗脚。”

2. 动静结合, 相辅相成

有的成果展示是静态的, 例如日记、小论文、调查报告等。有的成果展示是动态的, 例如比赛、演讲、谈心得体会等。在进行成果展示时, 应注意有动有静, 动静结合。

例如, “感恩母亲”这一活动成果展示时, “康乃馨”小组充分发挥墙壁和橱窗的作用, 将感恩小故事、亲情卡片放在橱窗里展示, 或以手抄报的形式贴在墙上进行展示;“向日葵”小组边让同伴欣赏剪报内容, 边交谈收获, 以动静结合的方式展示活动成果。

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无论以何种方式来展示, 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 自主决定成果的呈现方式。只有他们自己决定的呈现方式才是学生内心对活动感受的真实反映, 更是一种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

四、关注学情, 教师指导走向适度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在坚持学生主动实践的前提下, 强调对学生的指导, 成果展示课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要把重心放在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成果呈现形式, 对实践活动进行适当的反思, 将活动引向深入。在实际教学中, 有些教师弄虚作假, 把重心放在对成果展示进行全方位大包装上, 而学生的真情实感却无影无踪。

在活动成果展示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活动目标筛选成果展示内容, 根据活动主题确定成果的表现形式, 根据活动成果来确定展示的对象、地点, 既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也不放任自流。教师要成为学生航行中的导航人,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指点迷津, 献出“锦囊妙计”, 并将教师指导贯穿于整个活动成果展示过程中。

例如, 我校开展的“感恩母亲”活动, 在成果展示时, “红玫瑰”小组不知道选择怎样的展示形式。这时, 笔者提醒他们可以办摄影展, 把开展活动拍下来的照片进行展示汇报。他们把自己的实践活动以最佳的效果展示出来, 体会到了活动的成功。

科研成果推广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篇8

一、多措并用, 广辟蹊径, 探索成果推广的有效性

教育科研是实践性的研究活动, 它的突出特点是将学校实践活动与教育研究紧密结合起来, 并将研究的结果用于改进学校的教育实践。学校带领教师采取多种方式边研究、边总结、边应用、边推广, 在研究中促进推广在推广中深化研究, 形成独具特色的科研成果推广方式。

1. 选准起点——搭建“推果”交流平台

为了及时宣传、交流和推广科研成果与工作经验, 学校在校园网和宣传栏中开辟了“科研专栏”, 编制了“科研导报”, 在校园的文化长廊及办公楼内创建了“名师”长廊, 在教学楼走廊及室内建立每周一更新的学生成果展台以及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学校特色展示。“推果”平台的创设, 不仅注重显性环境的怡人功能, 更注重隐性环境的育人功能;不仅注重自然景观的和谐, 更注重人文景观的和谐;不仅注重环境外观的改造, 更注重环境文化的打造。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 使之成为润物无声“活”的教科书。

学校利用交流平台扩大了成果信息的透明度, 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交流。通过一系列的推广措施, 教师关注成果、研究成果的意识加强了, 行为跟进了, 各类优秀的科研成果在不同级别的网站上得到充分的展示和推广, 2009年度教师发表科研成果稿件达400余篇。

2. 巧用支点——开发“推果”实效载体

科研成果的推广需要一定的载体作支撑, 方能发挥牵引助推作用, 突显其价值。在实践中, 学校巧用“支点”, 力求载体的实效性, 让成果推广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1) 以活动激发积极性。一是举办征文活动。学校根据课题研究情况, 发动教师撰写教育叙事或科研论文, 进行一系列评选活动并择优参加各级部门的评奖活动。在连续两年山东教育社组织的教育叙事征文活动中, 学校每年都有三十人次以上教师获奖, 2009年五篇文章被推荐至《山东教育》上登载, 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参与研究、参与学习和推广成果的积极性。二是组织观摩研讨活动。举行校园十大教学能手、科研先进个人等项目的表彰, 并定期举行观摩研讨活动, 引领教学改革新潮流。三是组织成果交流会。每学期学校组织一次以课题组为单位的成果交流研讨会, 让年度获得成果奖的教师介绍自己有效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果, 并提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打算、建议, 然后择优在新学期教师大会上作典型交流, 让教师的科研成果在学区内得以有效、全面地推广应用。

(2) 以培训强化持续性。学校根据科研规划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培训制度和计划, 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一是专业引领。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读书论坛活动, 旨在“以读促思、以读促教、以读促做”;每年邀请专家做一次科研讲座, 加强理念的提升和方法的引导。二是同伴互助。组织教师相互听评课, 构建组内教师间的合作共同体, 有效地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实施“蓝青工程”, 促进新老教师互勉共进, 共同提高。三是自我反思。课题组定期举行总结反思活动, 通过教法研究、问题会诊、案例分析、实践反思、观摩讨论等, 促使教师学会在研究中应用, 在应用中研究。

(3) 以激励深化持久性。一是学校规定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评奖和发表的论文计入年终教师工作考评中, 以此激发教师总结和推广成果的积极性;二是定期召开由正副校长主持的教科研成果推广现场会, 对表现特别突出的教师予以特殊奖励;三是举行课题成果汇报课, 让取得教科研成果的教师上成果实践课, 充分展现科研的魅力, 共享成果带来的成效。

3. 关注热点———择选“推果”精品内容

科研成果的推广需要根据研究目标选择有价值的热点内容、精品内容, 将推广工作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点面结合、全面推开, 发挥应有的效益。“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课题组在研究中, 总结汇编了《融“课堂、课外、校外”三维教育于一体,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资料, 全校教师人手一份进行研究学习, 并借鉴应用。经过一年时间的实践, 师生又共同开发出了《好习惯我养成》系列校本课程, 实现了对课题成果的全面推广。省级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创新应用”的研究成果获省二等奖, 学校及时把该研究成果作为具体“推果”内容, 推广到各个教学领域。在此基础上, 学校又将研究思路和成果进一步拓宽和延伸, 组织开展了“探寻美丽的生态家园”、“探寻峨石瀛波消失之谜”、“走近花斑彩石”等研究性学习活动, 其中四项成果分获省创新大赛的一、二等奖, 一项获全国第25届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二、研用结合, 着力实践, 注重成果推广的实效性

学校在“十一五”期间共有各级课题二十多个, 不论课题的大与小、高与低, 都是促进学校教育发展的着力“点”, 将每一项课题的研究与应用有机结合, 追求实效的“推果”过程, 让课题之间彼此牵引而又相互促进, 在实际操作中力求研用多“度”结合。

1. 评价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有尺度

“推行‘五四三二一’评价”课题研究是学校进行学生评价创新的有效探索, 此课题研究成果在教育部主管的《网络科技时代》上推广。学校改进原有“学生成长记录袋”不能即时对学生进步予以直观展示的不足, 在全校各个班级设立“奖牌榜”, 对学生各个方面的进步采取颁发鼓励牌、铜牌、银牌、金牌、奖状五种逐级跃升直观形象的动态奖励, 让学生时时看到自己的进步, 在进步中明确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 在与其他同学的比较中找到差距, 由缩短差距的愿望产生继续努力的动力, 通过继续努力又获得进步, 如此往复, 形成良性循环。评价, 不再是一把尺子衡量出来的冷冰冰的结果, 而是多把尺子衡量的动态激励过程。学生在此评价过程中看到了自己和别人身上的闪光点, 在“自我意识”的觉醒中找到了归属感和认同感, 尤为可贵的是, 他们获得了更多的成功体验。

2. 听课评课——构建“生命化课堂”有力度

学校在积极推广“十五”期间省级科研成果“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 积极引进外校的先进科研成果“构建生命化课堂”,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点, 展开系列研究与实践。通过“预习课、新授课、综合课、复习课、矫正课”五种课型的着力打造, 深入开展“五段式”听评课活动, 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效益转化。

“五段式”听评课, 即“常态课、诊断课、提高课、达标课、创新课”。“常态课”是要求所有教师开放常态课堂听“推门课”;“诊断课”是对比新模式展开听、评、议、改;“提高课”是针对诊断出的问题改进完善;“达标课”是对全校教师“地毯式”听评课, 先“树标”, 再达标, 着重做好“评改”;“创新课”是各学科骨干参加校级“示范课”的展示, 打造校级名师。通过“五段式”听评课, “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和“构建生命化课堂”的科研成果得到推广和巩固, 唤起了教师“见贤思研”的觉醒意识, 不同层次教师的授课能力均得到了提高。

3. 校本课程———应用成果有效度

在课题研究取得成果的基础上, 学校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需要, 开发了校本课程《探索与创新》, 涵盖了“创新与人文、创新与生活、创新与科技、创新与环保、创新与艺术”五大篇章的内容。由于内容贴近师生生活, 课时得到有效保证, 管理措施到位, 激起了师生的高涨热情。在实施过程中, 学校有近二十件教、学具在省创新大赛中获奖, 有近十篇学生的实践活动论文获省、市级奖励, 该校本课程被威海市教育局评为“优秀校本课程”。在“后进生心理问题的个案研究”课题实施中, 学校精选部分后进生转化案例, 研究开发出《心路鑫语》校本课程, 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教育及心理辅导, 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从而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有效实现课题研究成果的全面推广。

4. 家校合力———拓展“推果”有广度

在课题研究中发现, 学生很多不良行为习惯来自于家庭的不良影响, 为此, 搭建家校互动平台, 增进教师、家长、学生三者之间的沟通和了解, 凝聚家校合力, 修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成为学校新时期重点工作之一。

学校定期开放家长学校, 邀请家长参加教育案例分析会等, 将学校教育的先进经验传递给家长, 帮助家长有针对性地掌握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方法, 提高教育效果;学校还充分发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这个纽带作用, 利用其中的“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学生小组评价、班主任评价”四个项目, 有效地形成了师生对话、师长对话、生生对话和亲子对话的格局, 让学生、家长和教师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和交流, 在学校、家长、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了心灵的桥梁, 家校之间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

三、全面发展, 和谐共赢, 强化成果推广的功效性

科研成果的有效推广, 对营造和谐民主的育人环境、丰富学校发展内涵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道路上, 与时俱进, 科学发展, 不断实现学校综合教育质量的提升。

实践成果 篇9

办刊宗旨贯彻教育方针, 推动教学研究, 交流教研成果, 促进教学改革, 推动教育教学科研成果转化, 提高教学质量主要栏目教研专题、教改新论、学术争鸣、课程与教学、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现代学校领导与管理、班主任工作、教师发展论坛、自然科学、思品教育、外语教学、职教幼教、体育美育、阅读写作、检测评价、比较教育。欢迎各类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中小学教学专家、学者、教师、教育科学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踊跃投稿。联系电话:0451—539108570451—51852826:Iancong201312@163.com ddjylc@188.com欢迎赐稿《从M说C》是由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教肓研究院主办的教学研究学术期刊。大16幵本, 月刊, 每册定价:20元, 刊号:CN23-1586/G4, ISSN2095-6517, 邮发代号:14一352, 公幵发行, 欢

实践成果 篇10

荟萃教研成果引领课程实践办刊宗旨贯彻教育方针, 推动教学研究, 交流教研成果, 促进教学改革, 推动教育教学科研成果转化, 提高教学质量。r狄敷撕乞必〉主要栏目教研专题、教改新论、学术争鸣、课程与教学、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现代学校领导与管理、班主任工作、教学发展论坛、自然科学、思品教育、外语教学、职教幼教、体育美育、阅读写作、检测评价、比较教育。欢迎各类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中小学教学专家、学者、教师、教育科学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踊跃投稿。联系电话:0451-539108570451-51852826Iunchong201312@163.comddjylc@188.com^.iffl0|||是由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主办的教学硏究学术期刊。大16幵本, 月刊, 每册定价:2 0元。刊号:C N 2 3-1 5 8 6/G4, ISSN2 0 9 5-6 5 1 7.邮发代号:1 4-3 5 2.公幵发行, 欢投稿邮箱迎订阅。本酿地址:哈尔滨市道外区景阳街21号电子信箱:丨uncon采013 12@163.com ddjylc@188.com is: (0451) 5 39 1 0 8 5 7 5 18 5 2 8 2 6兩发代号:14~352定价:20.00元

实践成果 篇11

一、成果转移转化影响因素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成果价值实现的过程,也是创新成果、人才、资本、环境以及产业等多因素交互博弈的过程。科技成果如同树苗,无法独行于天下,最终可以长成大树参天,果实累累,必须有勤劳的农民(人才)、肥沃的土壤(资本)、适宜的气候(环境)和忠实的客户(产业)等必要的因素。同时,科技成果的价值实现,除了考虑其商业价值之外,还要考虑其公共价值;除了关注树木果实的商业价值,谁又质疑树林对于环境的有益作用和给人们带来的视觉美感。

旨在有效开展成果转移转化这一价值实现的工作,我们必须首先探究科研成果的特点,即影响其价值实现的因素,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价值实现的工作。笔者姑且认为,成果的特点包含如下五点:

1.公共基础性。科研机构在我国基本都是公立开办的,机构的科研经费大都来自于国家,人员为事业编制,理论上获得成果的归属权也应该属于国家,虽然国家通过制度规定让渡给了科研机构,但并不能否认科研成果的公共基础性就是其第一属性。

2.广泛外延性。科研成果本身是无形财产,是智力成果,经常表现为两种形式:论文和专利。论文是成果的学术外衣,而专利是成果的法律外衣,但成果本身其实的外延远超过论文和专利的文字记载内容,有大最的技术内容以实验数据、技术秘密、技术诀窍(know how)等形式存在,甚至既往的科研失败经验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3.价值易逝性。科研成果的实质都是技术方案,技术天生就会伴随其生命周期而带来价值减损,而往往技术也随着产业的发展或者学术的热点在某一个阶段会表现出价值倍增的放大效应,随后可能一落千丈“非典”时期的传染病检测技术与人体免疫力提高技术、最近的石墨烯技术等皆如是。此外,存在一些技术成果可能没有知识产权这一法律外衣的保护,在价值实现时,也有可能存在价值减损。

4.人才依赖性。成果本身产生就离不开人才,而鉴于成果的广泛外延性,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技术层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要借助其研究经验和教训来加速转化;非技术层面亦存在大最工作需要人为协调沟通,此处的人才并不限于工程技术人才,也包括转移转化人才、市场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5.集成创新性。技术成果是科学研究的阶段眭结果,继续实现其价值可能还需要结合市场需求对既有技术开展二次开发,或者与其他技术开展集成创新,因此技术成果的价值实现需要永无休止的集成创新。

我们提及上述科技成果的五个特点,其实也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五个重点因素。而目前我们在转移转化工作模式的完善也应当从影响因素着手,从而更有效的推动。

二、目前的成果转移转化模式

当前通行的成果转移转化模式,不外乎如下几种模式:

1.研究机构自行转化模式

早期(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科研机构成果大都自行转移转化,不借助或者少量借助外部资源,最终形成产品。九十年代,中科院产业化出的几家上市公司、计算所的联想控股、长春应化所的长春热缩和成都有机所的成都地奥等,都采取的此种模式,也都获得了巨大成功。这样最大的优势在于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成果权属清晰,沟通成本低,工作目标一致,而弊端在于转移转化周期过长,动辄就是十几年,产业化初期终端产品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偏弱,而且除了科研人员和工程人员,甚至要求科研机构配备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整套综合人才队伍。

目前该模式已不是主流,因为这一模式相对要求比较多的自有资本支持,研究所作为公立机构难以承担,此外单一研究机构没有全方位的人才来支撑转移转化,而且在科研机构内部,相关人员的转化工作均被视为职务行为,收入没有与工作复杂度合理匹配,没有充分考虑成果的广泛外延性和人才依赖性。

2.产学研合作模式

单打独斗不成,科研机构自然考虑和企业合作,于是产生企业与科研机构问的委托技术开发和合作技术开发,由企业提供明确需求,科研机构开展定向研究或者科研机构将其前期成果进行二次研发后,应用到企业生产中。科研机构和产业界参与人作为合作开发方,企业能够保留自身知识产权,企业将为科研机构的二次研发付费,或者未来可就新产品或合作开发产品所获得的利润与科研机构分成。

此模式依旧是当前转移转化的常见模式,企业会觉得前期成果并不成熟,科研机构习以为常地认为二次开发的成本应该由企业承担,而对于二次开发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产权,法律又规定为科研机构所有或者研企双方共有,企业则认为自己承担了大部分风险,却受益不确定,故而不愿参与合作开发。这一模式并没有考虑科研成果的公共基础性,纯粹把技术二次开发的风险归于企业,如此企业则认为将自身经验和专业知识捐赠给了科研机构,于是,此种模式让人感觉有待完善。

3.中试基地模式

实验室技术不够成熟,产业化前期风险较高,人们自然想到如果有一个空间,可以实现将实验室技术再行继续熟化,进行小试,甚至中试,那么这样的技术就离产业化、离市场又近了许多,企业承接技术成果的风险也降低了许多,产业和企业自然就会对技术感兴趣。那么谁来投资呢,科研机构注定是只出工不出钱的,企业更不愿意承担高风险,于是很多政府便资助成立了中试基地,帮助开展技术的二次开发。目前,地方政府资助的中试基地,至少数以千计。

此模式在近些年确实推动了大量的实验室技术得到实际应用,这体现了成果的集成创新性,解决了成果熟化的物理空间和部分资金难题,但另一方面,并没有解决最根本的人才依赖性的问题,成果的二次开发需要对前期成果的深入理解,但更离不开的是二次开发人员开展的更多工程化的研究以及偏向市场的设计,二次开发人员不同于前期研发人员,二者需要的技能并不相同。此外,中试基地模式企业参与少,科研机构主要还是“自娱自乐”,对于市场预判不明晰,市场压力小,资金不够充足,故而此模式效率有待极大提高。

4.育成中心或者技术转移中心模式

为了促进科研机构的成果可以在本地转化,加速本地的相关产业发展,地方政府与科研机构共建育成中心,或者技术转移中心,帮助科研机构的原创技术在当地开展转移转化。据不完全统计,仅中国科学院就成立了38家类似的机构,专门从事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

此类中心推动了一些重大项目的开展,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在政府推动下,初期效果明显。但中心人员组成上多为体制内人员(科研机构和政府人员组成),理论上要推广众多专业方向的技术,人员较少无法做到术业专攻,中心不以市场化的方式运作,无法充分结合市场需求,推广受限。

5.孵化器模式

最近几年,孵化器在国内如火如荼。这个集中空间,能够在企业创办初期举步维艰时,提供资金、管理等多种便利,旨在对高新技术成果、科技型企业和创业企业进行孵化,以推动合作和交流,使企业“做大”,例如国内比较知名的北大孵化器、启迪之星、车库咖啡和优客工场。国内的很多科研机构,为有兴趣将早期研究成果商业化的研究人员提供相关业务指导和专业服务,包括吸引投资、进行技术许可或创建公司等。譬如中科院专门成立了联想学院为其研发人员提供创业培训。

孵化器模式使得科研人员专注于技术创新,而将其他的业务交由孵化器内的服务部门解决,孵化器帮助初创企业引入天使基金、风险投资等不同形式的融资活动,投资布局前移,对优质创业项目的争夺促使投资人/投资机构提早布局。目前这一模式逐渐走向成熟,其中也伴随着大浪淘沙的过程。

笔者认为,目前上述五种主要模式,依然都还有其价值,并不存在单一的最佳模式,如何在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分清利弊,开展阶段性运用或者综合应用,值得我们深思。

三、近期发展趋势

此外,近三年,也出现了一些在转移转化领域的有益尝试,列示如下:

1.向企业免费(或以极低价格)授权专利许可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推出的专利“先试后买”计划,采用签订简单低额的预授权协议,授权企业试用感兴趣的专利技术,企业可据此判断技术是否具有商业化潜力再决定是否购买。2015年7月,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所挑选50件授权专利,以免费许可方式捐赠给社会,希望能够切实推动盐湖产业技术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帮助中小企业更好发展。

此种模式更好地体现国立科研机构的公益属性和科研成果的公共基础性,回馈社会,与产业和市场建立更紧密的交流平台,推动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笔者作为青海盐湖所专利捐赠的参与者,从本次活动中体会到企业对于技术的需求和渴望,该模式也拉动了企业对于前期成果的二次创新。

2.构建多种形式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及产业知识产权联盟

围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重点产业发展战略以及区域发展战略部署,发挥行业骨干企业、转制科研院所主导作用,联合上下游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等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加强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为联盟成员企业提供订单式研发服务,譬如绿色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中国彩电专利联盟,后者是中国首家行业知识产权联盟。

此种模式,体现了集成创新性,使得依托联盟这一平台的各方开展紧密合作,承担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探索联合攻关、利益共享、知识产权运营的有效机制与模式。

3.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

2016年1月,西南交通大学印发了《西南交通大学专利管理规定》,在我国首次明确了职务发明人对职务科技成果的所有权,这项被称为“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的所有权改革规定:为实现对职务发明人的奖励,学校将奖励前置简化为国有知识产权奖励。对既有专利和专利申请,学校通过专利权人和专利申请人变更的方式实现对职务发明人的奖励;对新的专利申请,学校通过共同申请实现对职务发明人的奖励。学校与职务发明人就专利权的归属和申请专利的权利签订奖励协议,规定或约定按30%:70%的比例共享专利权。职务发明人以团队为单位的,其内部分配比例由团队内部协商确定。

这一实践充分考虑了科研成果的人才依赖性,但鉴于科研机构与职务发明人的利益诉求并不一致,后续效果值得关注。

4.知识产权运营

2015年被称为中国知识产权运营元年。201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同财政部以市场化方式开展知识产权运营服务试点,确立了在北京建设全国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在西安、珠海建设两大特色试点平台,并通过股权投资重点扶持20家知识产权运营机构,示范带动全国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机构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1+2+20+n”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2015年,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知识产权运营服务试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围绕《中国制造2025》十大发展领域设立了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在四省设立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进一步推动形成“平台+机构+产业+资本”四位一体的知识产权运营发展新模式。知识产权运营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成立,知识产权电商、传统代理机构都试图染指运营,一时间行业会议也是言必称知识产权运营。业内发展如火如荼,政府推动史上空前。

实践成果 篇1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财政科技投入的带动下,我国形成了丰富的科技成果资源,1978—2010年累计登记的科技成果超过74万项。仅2010年就登记成果达4.2万余项,同比增长8.84%,其中68.67%为应用技术成果[1]。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资源无论是存量还是增量都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由于科技成果转化成效难以测度,笔者选取高新技术企业相关定量指标代替。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中,相当部分是由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特别是2008年以来,新出台的高新技术认定管理办法将获取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以及持续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作为重要指标。2008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达51 476家,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6 546.2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19%;工业增加值20 956亿元,相当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的16.23%;高新技术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33 931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的59.5%[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在较大程度上反映了科技成果转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

“十一五”以来,各地区都十分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积极探索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方式与新兴产业发展模式,涌现出了一批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2008年,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等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60%以上,带动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更是占到全国GDP的16.8%。由图1可见,这些地区特别是江苏省、上海市、广东省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占当地GDP的50%左右,对当地区域经济的拉动非常明显[2,3]。

这些地区通过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引导和带动社会投入,促进了科技和金融的有效结合,创新性的探索和尝试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地方科技和金融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整合带动社会资源

近年来,各省市财政科技拨款逐步增加,资源配置方式不断创新,见表1[4]。其中,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的科技拨款无论是总量还是强度都高于其他省份,位居全国前列,2009年均超过或接近100亿元,尤其是上海市,增幅非常明显。

值得指出的是,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等地区积极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有效地带动了大量社会资源支持科技成果转化,见表2[5]。如江苏省2008年全社会科技经费筹资1 173亿元,其中,政府科技经费筹集136亿元,企业筹集资金919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为77亿元,政府科技投入杠杆效率达7.32倍。

(亿元)

江苏省在科技成果转化环节投入力度逐年增加、不断创新投入方式,初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政府投入体系与机制。2003—2007年,江苏省启动实施了两轮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双倍增”计划。2004年初,江苏省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通过无偿资助、有偿资助、贷款贴息的方式直接支持企业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截止2009年底,共安排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58.4亿元,引导社会资金总投入673.34亿元。2008年江苏省对省科技计划的运行和组织模式进行调整,实施“841攀登计划”,在五年间组织攻克800项技术难题、转化400项科技成果,培育100项重大战略产品。目前,江苏省级科技计划资金加上国家科技经费,70%以上都用于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兴产业。到2009年,江苏省新兴产业发展呈现爆发性增长态势,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1 987亿元,同比增长19.48%,占全省GDP的64.55%,有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

北京市、湖北省、辽宁省等地区也都设立了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项资金。如北京市2001年设立每年2亿元的专项资金,通过补贴税费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武汉市设立了5 000万元的专项资金,以借款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辽宁省以奖励方式鼓励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创投发展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早期阶段

我国创业投资经历了20多年的稳步发展,近年来呈现出30%以上的高位增长态势(见第9页表3)[6]。截至2009年,全国创业投资资本总量已达1 605.08亿元,累计支持了7 435个项目,其中,高新技术项目4 737项,占比63.71%;种子期项目2 394项,占比32.20%;起步期项目1 509项,占比20.30%。国有创业投资管理资本量占全国总量的39%,是我国创业投资业投资早期科技项目的骨干力量。

近年来,江苏省、浙江省等地区的创业投资事业发展尤为活跃、迅猛。其中,2008年江苏省创业投资管理资本总量已达298亿元,占全国的20.52%,跃居全国首位,见表4[6]。

1992年,江苏省设立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先后主导和参与发起基金31个,管理资本规模达160亿元,累计投资了220多个科技项目,其中有16家上市。2006年,国家开发银行以政策性银行软贷款形式,率先与苏州工业园合作,设立了总规模为10亿元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目前,江苏省创投的发展已由最初政府为主出资,发展到企业、民间资本及外资的多渠道投入,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与创业的重要投融资工具。

引导带动银行资金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江苏省、浙江省和广东省等地在引导银行资金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扶植科技型企业成长方面积极创新政府科技投入方式和机制,发挥了银行资金在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建立科技贷款增长奖励机制。2009年,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银行贷款增长风险补偿奖励资金管理办法》,规定省财政按科技贷款新增额的1%核定风险补贴资金。近年来,累计对省内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农村信用社等12家科技金融合作银行发放补贴资金近2亿元,累计引导科技贷款近400亿元。

建立科技担保体系,分担银行信贷风险。北京市、江苏省、浙江省、湖北省、陕西省等地积极探索建立科技担保体系,引导银行资金支持科技成果转化。2000年北京成立中关村科技担保有限公司,专门为园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的政策性担保机构,截至2009年5月底,共为5 100多个项目提供235亿元的信用担保。1998年江苏省南京市成立科技贷款担保公司(政府占股61%),与南京银行合作,按照1∶9的担保倍数放大,风险按7∶3分担,同时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通过设立3 000万的科技贷款补贴资金对担保公司给予保费补贴。截至目前,累计担保贷款达10亿元,支持200多家企业,313个项目。

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化解银行信贷风险。江苏省、深圳市等地区积极探索能够有效吸引银行信贷资金的风险补偿机制。如2009年江苏省在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中设立了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用于补偿银行在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贷款损失,由省、各市县(区)、项目单位及协作银行共同承担风险。首期安排专项资金5 000万元,组织银行贷款2.14亿元,其中,共63家科技型小企业获得省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贷款,总计1.13亿元。

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拓展融资渠道。北京市、成都市、湘潭市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截至2008年8月,交通银行北京分行已累计向31家企业发放37笔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共计2.9亿元,其中专利质押贷款5 745万元,商标质押贷款2.4亿元,有效拓展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形式。

设立“科技支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杭州市、成都市、重庆市等地设立了专门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支行”,为中小企业提供银行信贷服务。杭州银行科技支行通过“政府扶持+杭州科技银行+政策性担保公司”的组合,实行内部单独核算,单独审贷;担保公司可以获得贷款企业的期权,在实现期权收益后,与放贷银行分享,模拟了美国硅谷银行的运作机制。截至2009年9月,累计发放贷款余额2.05亿元,支持了4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建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便捷的融资服务。2008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建立小额贷款公司工作。2009年底,天津市建立了国内第一家针对科技领域的小额贷款公司,由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发起,注册资金6 000万元,成为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平台,成为新时期推进科技金融结合的重要组织形式。

推动上市融资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逐步建立,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有利支撑。截至2010年底,中小企业板531家上市公司中70%以上为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前后,研发人员和平均研发经费支出都增长了50%以上,近3年保持着20%以上的净资产收益率,见表5[7]。

2009年10月,我国创业板市场正式推出,截至2010年底,全国153家中小企业正式挂牌交易,融资1 097亿元,其中144家为高新技术企业,102家获得230笔风险投资或私募股权投资。

目前,北京市、江苏省、浙江省、湖北省、陕西省等地科技厅(局)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都设立了相应的专项资金,对企业上市过程中不同阶段给予奖励支持,推动企业改制,加大对培育优质上市资源的支持力度。

2006年1月,国家科技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启动了“新三板”市场,截至2010年底,中关村股权代办系统已挂牌77家企业,并有3家转板至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目前,各地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都在积极争取进入“股权代办转让”试点范围,积极引导企业股份制改制,将其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股权流转和融资的重要平台。

深化科技保险工作提供风险保障

我国科技保险事业自2007年启动以来保持着快速发展的态势,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研发责任保险、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投资损失保险等,为科技新产品进入市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市场应用推广、中小企业融资等方面提供了风险保障,成为推进科技金融结合的重要工具。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实现科技保险风险保额1 077亿元,约1 600家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科技保险服务;试点地区政府科技保险保费补贴达2 000万元。北京市、成都市、武汉市、无锡市、苏州工业园区等试点地区设立了专项资金对科技保险保费给予补贴。

建设专业化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北京市、重庆市、四川省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苏省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地方在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过程中,更新管理理念,创新服务模式,搭建专业化的科技金融投融资服务平台,有效促进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有机对接。2008年成都市成立了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盈创动力,集成政府、金融、中介等多种功能,囊括了风险投资、融资担保、上市辅导、金融理财、交流合作、信息加工、行业咨询和人才实训等多种手段,为有不同创新需求的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截至2010年3月,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汇聚了近10 000家企业的信息,完成了上百个投融资项目的成功对接,吸引了20余家专业投融资机构入驻“盈创动力”,入驻机构注册资本近30亿元,并与近100家国内外投融资及中介服务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升了科技金融服务的能力,缓解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地方丰富多彩的科技和金融结合创新实践不仅充实了科技工作的内涵,也为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金融领域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更重要的是,通过科技财政投入方式的不断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有效、紧密地与创业风险投资、银行信贷、资本市场、科技保险等金融工具结合,真正发挥了科技支撑经济发展、金融催化成果转化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落实了中央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部署。

●促进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建议

国际金融危机后,有关国家正在加快科技部署,抢占未来经济竞争的“制高点”。我国已进入到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对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加现实、迫切,这必然要求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引导调动社会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定位政府与市场关系

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失灵较为严重,应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不同阶段优化配置相应资源,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政府应不断加大前端技术供给的支持力度,改善企业技术源头和路径高度外部依存的局面,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线,找准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政府与市场定位,支持自主创新型企业成长,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央政府应明确其作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动者,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与环境的构建者和引导社会资源的示范者的定位;鼓励和带动地方政府增加科技成果转化投入,创新投入方式和机制,使地方政府成为科技成果真正长入经济的推动者和创新科技投入方式与机制的实践者;形成中央与地方的合力,支持科技成果转化。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引导集聚社会资源

政府应通过优化科技计划组织运行模式,创新投入方式,综合运用无偿资助、偿还性资助、创业投资以及后补助、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引导和带动金融资本及其他社会资本,促进企业和科研机构利益机制转变,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资金和服务等瓶颈制约。

要按照科技成果转化规律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必须重视以科技和金融结合为抓手,“抓中间,助两端”:通过科技和金融结合,紧密链接政府科技计划,发挥金融主体在科技计划组织过程中的成果价值判断和资金服务设计等方面作用,优化科技计划运行模式;通过科技和金融结合,引导不同性质、需求的社会资本有序进入科技成果转化的不同阶段。

明确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工作定位和体系架构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扶植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培育新兴产业,既可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也可为金融机构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优质资源。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金融改革发展的主线是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建设,特别应加强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中的技术创新。政府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不断创新科技与银行、风险投资、资本市场、担保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创新金融组织、金融产品(服务)、金融管理体制与机制;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加快完善利于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与条件环境

不断探索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和条件环境建设,一是加大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投入力度,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综合能力提升;二是引导推动改革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激励机制与评价体系,转变教学与科研并举为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并重;三是加大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力度,建立规范的科技成果鉴定、评估、定价、流转及监管等方面的中介机构,如加强技术转移机构、大学科技园和孵化器等的技术创新功能、投融资服务功能等建设;四是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环境建设,吸引高端人才进入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五是落实完善财税政策,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市场准入、投融资环境、税收优惠等方面创造更优惠的条件。

摘要:介绍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分析了我国部分省市科技和金融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实践情况,提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

关键词:科技金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国家科技成果网.2010年全国科技成果统计年度报告[R/OL].[2011-01-01].http://statistics.tech110.net/html/article_383000.html.

[2]王元.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报告2009[M].北京: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10.

[3]国家统计局,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4]国家科技部网站.中国科技统计数据.[DB/OL].[2011-01-01].http://www.sts.org.cn/sjkl/kjtjdt/index.htm.

[5]国家统计局,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6]王元,王伟中,梁桂,等.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报告2008[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上一篇:B型通风技术下一篇:特色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