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果

2024-06-15

学习成果(精选12篇)

学习成果 篇1

由上海师范大学黄海涛副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美国本科教育质量保障研究”(课题批准号:CFA090106),日前通过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课题鉴定,现将成果报告如下。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人类行为的每一个方面几乎都在追寻着质量。高等教育陷入“质量危机”已然不再是危言耸听,“质量革新”也已跃然成为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鲜明主题。为促进大学教育的卓越,世界各国纷纷探寻更为有效的质量管理范式,作为高等教育强国的美国在此方面更是保持着积极的作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高等教育高度重视“学生学习成果评估”(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Assessment)。当前,这种注重“产出” 的质量管理方式因其“直面学生学习增值、强调教育成效证据”而引领着大学教育质量保障范式的变革,这一趋势备受各国关注。该课题正是以这一“热点问题”作为研究选题,对美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估进行了系统研究。

该课题的主要任务在于搞清楚美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是什么”“怎么样”“有何用”这样三个基本问题。鉴于此,该研究集中关注以下问题:(1)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是什么?它在什么样的背景中产生?如何发展?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其内涵? 如何把握其特征?(2)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如何运行?起到了什么样的功能?在高等教育质量革新时代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与挑战?呈现出哪些发展趋势?(3)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是否值得我们借鉴?能否借鉴?如何借鉴?基于以上研究问题,该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为:(1)理解相关概念的核心内涵,厘清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概念;(2)梳理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演变,分析和描述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发展概貌;(3)探明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运行机制, 分析其面临的争议、困境与发展趋向;(4)在“事实描述”和“价值判断”的基础上, 论证我国借鉴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探讨我国开展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制约因素以及实施策略,继而提出改进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实践模式。

(二)研究方法

该课题主要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和比较法。

1.文献法

当课题方向和大致研究框架确定后,课题组成员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育—心理图书馆和Doe图书馆为主阵地进行文献检索、借阅,并通过馆际传递和网络下载等工作,收集了大量的图书、期刊论文、会议论文、调查报告等相关资料,相关学术论文卷帙浩繁。甄别、筛选“相关性高”“真实性高”“学术价值高”的文献是课题组成员在文献梳理时遇到的一大挑战。而此后对大量文献的深度阅读和分析整理又是对语言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更大挑战。

2.访谈调查法

2009年3月至11月,课题组成员在美国收集有关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资料时, 就评估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等问题尝试进行半结构性访谈,但由于时空、经费、语言能力等问题而浅尝辄止,2013年7月,课题组成员再次赴美访学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再度访谈,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了书稿。相比而言,为了解国内当前有关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情况而进行的访谈则更为充分。2010年5月至6月,课题组成员选择了“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普通本科院校各1所,每所高校访谈了1名高层管理人员、2名教师、2名大四学生,共计15人次。访谈对象的学科背景来自人文学科、 社会科学、理学、工学等学科。根据访谈录音,整理形成了近4万字的文本资料。通过对访谈记录进行分析,归纳出自己的观点。

3.比较法

该研究的比较程式主要依照贝雷迪提出的比较教育研究四阶段说,即描述、解释、 并置和比较。最后一部分主要是对中美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相关问题进行比较,即对我国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如何立足我国实际情况,借鉴美国经验进行完善,展开理论的、实证的研究。劳凯声教授说过:“比较是危险的”,即如何确定比较点,是否可以进行比较往往是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同样困扰着该课题的“比较研究”。

二、研究结论与对策

(一)研究结论

1.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概念解读

课题研究以美国文献中人们认可的、引用率较高的 “评估”“学生学习成果”“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等相关定义为素材,通过对这些定义的梳理、分析,加之课题组成员在美国学习时的客观感受,将“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概念界定为:“评估主体运用各种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持续收集、分析有关知识、技能等学生能力增值和情感、 态度变化情况的信息,并以这些信息为直接证据,对照学习成果的最初设定,评价、 判断教育教学的成效,找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及相关学生服务等各个环节中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善,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学习成果、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之目的”。这个界定反映了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主要特征:关注学生学习增值、强调教育成效证据是其逻辑起点;运用测量等方法获取学生学习成果信息是其主要手段;强调评估过程和评估的持续性是其基本要求;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其最终目的。

2.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历史发展

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产生与发展受到美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变化、教育测量技术的发展、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跟随历史追溯的足迹,以学生学习测量为线索,美国高校学生学习评估的演进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1)口试、论文等早期综合考核:1636—1904年;(2)学习的标准化考试的起源: 1900—1933年;(3)通识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学习评估:1933—1947年;(4)测试机构的增加:1948—1978年;(5)回应外部问责的时代:1979至今。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习成果界定、评估内容选择、评估技术手段的一系列关键变化,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评估运动催生了要求明确高等教育绩效证据的质量文化, 从而促使评估迅速成为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方式,展示了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演变方向和目的地。

3.评估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

学习成果评估的组织架构可以分为大学内部评估机构和大学外部评估机构。大学外部评估机构可以分为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估的机构。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并没有“集中”评估权力,而是通过立法、规章制度、拨款等方式影响评估;民间评估机构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教育援助委员会开发的“大学校际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受到广泛的赞誉,并在全国推广。大学在学生学习成果评估中担负着最重要的职责,其内部相应机构也是大学评估重要的组织部门。各个大学内部评估部门的设置和名称不尽相同,主管评估的校领导岗位设置也没有一致的模式,有的学校是由教务长或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有的学校是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负责,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设置专门的副校长或者副校长助理职位管理学校的评估工作。 此外,为了加强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有效性,许多大学还成立了大学评估委员会。

大学内部学习成果评估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步骤:成立评估部门、设定学习成果、制定评估计划、收集数据与构建数据系统、分析数据与汇报结果、评估结果应用以及元评估。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循环过程。

4.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评估内容

知识、技能、态度和情感、能力是表达一般意义上的“学生学习成果”的常用术语。 这些术语的内涵不断演进,反映了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表达着社会发展对大学的教育理念、办学使命、课程改革的价值诉求。学生学习成果的具体内容在不同的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背景中呈现出明显的“情境差异”,而在具体的评估活动中,评估主体对“情境性”的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情境选择”,构建可以测量的评估内容体系, 从而使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成为可能。

美国的大学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因此,各种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尽管如此,学习成果评估的内容设定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比如,在通识教育评估中,人文知识、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等是知识层面评估的主体内容,而写作能力、 批判性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则是技能评估的主要内容;专业知识的评估内容通常包括专业综合知识及其应用技能和某一课程的授课内容及其要求掌握的相关技能;大学就读经验调查评估在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这种学生自评方式涵盖非常宽泛的内容,如学生参与学习和社会活动的程度、时间安排、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毕业后的计划、性取向和政治取向、家长的支付能力,等等。学校层面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内容指标体系的确立,使得大学的教育成效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校际比较。

5.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评估方法和工具

由于知识和技能本身多元化、学生学习成果具有各种情境差异,因此,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估的方法各不相同,客观上也不存在一种普适的工具,而且单一的评估方式不可能提供所有必要的信息。事实上,正是多元的评估方法和评估工具构成了学习成果评估的“方法体系”和“工具箱”。科学地选择和使用恰当的评估方法和评估工具是评估结果科学可信的保证。

课程考试、课堂教学评估工具、量规(Rubric)、作品档案夹(Portfolio)、顶点课程(Capstone Course)以及调查问卷等则是常用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工具。比如, 《全国学生学习投入调查问卷》(NSSE)和加州大学《本科生就读经历调查问卷》 (UCUES)具有很强的学术影响力和和社会影响力。NSSE适用于各类大学,到目前为止已有1300所大学使用。加州大学的UCUES主要适用于研究型大学。

6.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数据分析和结果应用

运用评估工具收集到的各种学生学习成果信息是评估运行的基本“原料”。将这些“原料”转换成初始数据,并运用数据分析技术和理论假设对初始数据进行加工、 分析、提炼和挖掘,从而可以对教育目标实现程度、教学中的现存问题及其解决路径进行诊断和评价,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使得评估结果得以发挥其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学习成果评估结果的应用渗透在大学和专业认证、修订和完善学习目标、回应社会问责、开发大学战略规划、课程和专业改革、制定相关政策等各个领域,而其最终效用则在于教学的改善和学习的提高。

7.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反思与展望

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理念在实施过程中同样也遇到了各种现实困境,比如缺乏内动力、投入不足、教师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等等。在解决这些发展瓶颈的过程中,学习成果评估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比如“全人”评估理念占主导、评估的时间界限向未来延伸、全国性评估工具推广并趋国际化、评估的专业化发展趋势强烈、政府部门介入更深、网络技术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等。

毋庸置疑,现代大学已超越传统的“自治”而进入一个质量“共治”的新时代。 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对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无疑有着积极的贡献。 但是,基于不同的理念,各种质疑、批评之声在学习成果评估兴起后也接踵而至。总体而言,肯定多于质疑,赞扬多于批评。

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成为美国重要的教育质量保障模式,而且备受世界关注,这表明现代大学开始审视自身的弊病,反思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基础,重新回归以培养高质量的学生为大学卓越标志的正确道路上来。

(二)对策建议

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合理经验可以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模式由注重外部监控转向内部评估、由注重评估输入硬件转向评估输出成果提供诸多借鉴。

1.促进理念转向。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学理念从教师为中心转向学生为中心,评估理念从投入性评估转向产出性评估应成为我们优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理念基础。需要说明的是,借鉴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评估理念从投入性评估转向产出性评估并不是否认对教学输入、过程的评估,以及教育环境的评估,而是要认识到对教育产出——学习结果的评估同样重要,而且学习成果评估的结果可以成为教育质量最直接的证据,更具有说服力。

2.改进运行机制。总体而言,我国目前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估仍停留在传统的层面, 这需要我们借鉴美国的先进经验,改进和完善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运行机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预设明确的学生学习成果、使用多元的评估方法与评估工具、加强过程评估和评估的持续性 、建立评估数据库、公开评估信息,并在制度设计中加以明晰并具体化。

3.推进评估专业化。我国要进行专业化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必须建立“三位一体”的评估组织,配备专业化的评估人员。(1)政府部门无需单独成立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机构,可以以现有的评估院为组织载体,拓展其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功能,在评估时要慎重处理好政府干预与大学自治之间的关系。高校是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主体。 办学规模大的高校要在学校领导层确定一名副校长直接负责学校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估。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形成专业化的院校研究机构,因此建议在学校管理职能部门中单独设立大学评估和质量保障办公室,不隶属于任何其他职能部门,赋予其应有的条件与职责。评估和质量保障办公室和现有的教务处、学生处、规划办、政策研究室的职能部门之间如何协调,则需要全新的制度设计进行保障。这必定是该项工作起步的难点之一。同时,要支持建立专业化、组织化程度都很高的民间第三方非营利性评估组织。 对于民间第三方评估组织的资质认定,可以借鉴美国的认证制度,由教育主管部门通过认证手段,确保取得资质的民间第三方评估组织达到独立、公正、专业、权威的基本标准。(2)培养专业化、高素质的评估人员是关系到学生学习成果评估能否在我国有效开展的一项重大任务。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在研究生培养目标体系中,在高等教育学等专业下增设“教育评估与评价”方向,培养评估专业硕士和博士,从而实现在近期内配备专业评估人员的目标。在评估活动中,教师的评估能力和积极作为至关重要,这意味着大学教师必须既是学科专家,又是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评估实施者。 因此,高校对教师进行经常性的评估培训也是非常必要的。

4.形成评估的动力机制。问责可以形成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外部推动力,敬业精神和奖惩制度可以形成学习成果评估的内部驱动力,然而无论是问责的外部推动,还是来自教师敬业精神和适度奖惩制度的内部驱动,都应内化为全新的质量文化和组织文化,从而形成恒久动力和长效机制,惟有如此,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真正灵魂才不会“游离在文本、技术与制度之上”,因为“真正的质量来自于心灵……来自于对所做的事情充满了自信和骄傲的人们”。

学习成果 篇2

首先,感谢各级领导这一年来对我工作的关心指导,感谢各级同事在日常工作中对我的鼎力支持与配合。回首2016年,紧张、忙碌而充实。面对机坪运作模式的改制,特别是机下拖传业务划拨我部捆绑作业以来,新业务与新挑战并存。承蒙公司领导的信任,提拔为货邮一部的代理副经理,我深知一个优秀的基层管理者要懂得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的潜力,不仅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还需要对周围的人关心爱护,切实、灵活的带动大家来迎接新的挑战。面对新的模式与挑战,我不断学习管理水平,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与履岗能力。时刻以“积极阳光、以身作则、团结友爱“的管理理念鞭策和完善自己,力争成为一个业务全面的基层先锋。过去的一年,结合自身岗位的转换,我始终抱着一颗“勤能补拙”的心态努力学习各项知识与管理技能,夯实基础,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提升整体素质。现就具体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一、自我提升完成情况

1、学习掌握国家、行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上级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以身作则努力促使现场作业人员按章作业。深入现场,及时发现作业风险并制定改善与防范措施,出台切合实际的相关业务警示与风险提示。

2、工余时间通过学习“管理学基础、管理心理学”等行政管理类课程,丰富自身管理能力的短板与缺陷,争取早日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3、积极掌握航班运行规律与动态,通过优化排班方式,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减少在岗虚耗时间,提升员工对岗位与部门的集体凝聚力。过去的一年,外场离职员工大幅度降低。

4、深入员工队伍,及时掌握员工思想动态与业务学习情况,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疑点、难点问题,共同探讨学习安全规章,红线管理,行业规定的各项内容。

二、培训宣导完成情况

1、发掘现场人员设备运行风险,监督制定运行风险与防范措施、个性化要求作业规范、案例分析与整改、以及上级单位的相关安全运行警示教育等多媒体宣传课件。通过多媒体显示屏在休息室不间断滚动播放推送至员工学习领悟。

2、组织分队长每日早晨0815分在休息室召开安全生产日讲评会,对前一日生产运行中的相关问题做出讲解与警示,教导员工按章操作,提高风险防控意识。

3、通过日常工作交流、日、周、月讲评会、微信群等方式将积极阳光、以身作则、团结友爱的管理理念推广到员工队伍中,夯实基础,提高员工的团队意识与凝聚力。

4、作为在基层摸爬滚打多年的业务能手,经常在现场指导安全生产,排解疑点难点问题,在员工队伍中扎实推进与弘扬积极向上,有付出就会有回报的正能量宣贯。

三、工作中的思考与改善

1、拖传业务整合捆绑以来,由于司机人数缺编与设备紧张等原因,使我部现场原有作业模式与保障次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充分摸底与调研后,通过优化外场排班方式,动态调整作息时间,调整司机分时段到岗等一系列措施,虽然达到了航班保障的标准与基本要求,却存在着由于人力资源、设备资源紧张而导致司机与班组之间、司机与调度之间在工作中产生了相互抱怨的心态以及人车晚到的现象,面对此种情况,我积极做好员工思想的正确引导与鼓励,深入分析现状,通过组织召开部门各岗位运行保障协调会和调度生产统筹会,集思广益解决与部署各岗位运行保障作业衔接存在的问题。对于明令禁止的规章制度严格按要求落实,从严管理、奖惩分明,有效的改善了员工队伍的抱怨情绪和工作态度。

2、进一步夯实基础管理,通过学习国内相关同行的先进理念与方法,加大部门级、分队级、班组级实操培训力度,劳教结合,利用航班保障间隙期,由分队长针对相关内容进行强化培训。以做好重大风险源和重大风险作业项目管控为重点,推行员工、分队、部门“三级”隐患排查奖励机制。以及时消除风险隐患为主线,提高员工岗位操作规范的领悟力与执行力。

3、积极学习安全生产法,结合实际以安全排查“零隐患”;触碰红线“零容忍”;作业现场“零违章”;安全事故“零出现”为目标,按“举一反三”和“四不放过”的原则,落实“隐患排查整改”和“责任逐级追究”的长效机制,大力改善与杜绝习惯性违章与无后果违章行为的概率。

4、参照《确保飞行安全操作规范》、《确保飞机设备安全完好操作规范》、《确保人身安全操作规范》、《传送带车操作规范》《行李牵引车操作规范》等标准化体系文件,积极扎实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标杆班组”、“安全生产标准化标杆司机”创建活动,夯实外场班组与特种车司机的安全管理基础,对达标班组与司机申请实施奖励,调动和发挥班组长及全员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发挥基层管理人员与操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四、管理的创新举措

1、结合拖传司机作业特点,根据细化分解动作,负责组织出台了司机机下作业计件激励方案,为后续公司实施司机计件运作模式提供了有效依据。

2、实施上三休二的排班优化,动态调整各班次上、下班方式,合理分配人力,增加员工月休息天数;司机岗位实行错峰到岗,根据航班高峰峰值架次与平峰航班架次按需到岗,避免平峰时人多,高峰时人不够的窘迫局面。

3、“防隐载”、“防刮碰航空器”、“防人身工伤”为我部安全生产保障的三大核心风险。我会经常深入现场时刻宣贯核心风险发生的危害性,促使员工对核心风险时刻保持敬畏感。

4、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将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不定时带队组织各岗位分队长组成专项检查组进行隐患全面排查,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查一级,层层有人抓,层层有人管的安全排查体系。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设施设备风险防控、以及服务质量等方面的专项检查,由专项检查组查出的隐患与违章,除对班组长与责任员工进行责罚与教育以外,还要对责任队室负责人落实绩效考核扣罚。

初中课堂环境与学习成果之间关系 篇3

一、初中课堂环境的现状

守旧的教育模式因为会阻碍学习效率的提高,在新课标改革下的发展道路也越发艰难。长期以来,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不少学者已经指出,现在的学生,甚至老师在数学方面的认知程度都是非常浅显的。在初中阶段,学生无论是在心理还是在生理上都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他们开始的时候会表现出对数学高度的热情。但随着数学学习的深入,初中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会开始下降,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尽可能满足学生成长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学生思维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提高。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普遍都是表层的学习,学生若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满意、和谐的课堂环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就更容易发掘出来。而学生高效率的学习表现与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发掘出来,并得到充分的满足后,对学习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但目前的初中数学课堂环境,并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效率自然也就不高了。

二、初中生学习效率与课堂环境之间的关系

如何制订方案才能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学习成果?通过对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学习数学概念以及数学算法方法的学习效率评和课堂环境之间关系进行研究与分析,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教师授课环境有关。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构建性的课堂环境下的学生会表现出更深层次的学习动机,以及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开放性的数学观。与创新型的教学活动模式相对比,守旧的教学活动下学生所获得的学习效果仅仅只能停留在浅层次,学生无法领悟较深层次的数学知识。

三、初中教学课堂环境与高效率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探究

1.学生高效率的学习在于良好的上课环境

目前,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课堂环境,教学方式也不相同。课堂上,学生通过学习一些知识获得表面的学习效果,就会朝向更深领域进行探索。在老师授课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促使学生向深领域探索,老师应该努力营造一个更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联系自己的生活,将生活中能够运用到的数学知识尽可能地运用进去,避免死记硬背式的学习,将学习成果更好地掌握。相应的,像一些纵深领域的学习方法也能被学习效率高的学生所领悟。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学生浅层次学习兴趣会被激发,并且获得一定的自我认可,那么深领域的学习效果也可能会获得。

2.良好的数学课堂环境中学生会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

学生在数学方面表现出的学习态度,通常可以从学生的学习动力、对数学认识的程度、热爱数学的程度以及数学学习中有无表现出焦急情绪等方面观察到。在安静的课堂环境下,教师更容易观察、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在较为混乱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明显表现得不那么积极,甚至老师都可以发现学生对厌恶数学的表现。虽然有的老师认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材内容的影响。但是,老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若能够将教材中丰富多彩的内容运用到课堂上,充分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上跟着老师的思维走,与老师构成很好的交流与互动。老师与学生之间更好的交流与互动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发掘学生学习的思维能力,因此,老师在应该努力营造使学生满意的良好的课堂环境。

3.开放的数学观是初中数学良好课堂环境的成果

初中数学教师如果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学生就会表现出更为开放的数学观。在学习期间学生会积极地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虽然良好的课堂环境下,学生仍会将数学看成是一种计算,但是学生却能够将数学计算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即使学生数学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老师数学观的影响,但是学生会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到属于数学的基本特征。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课堂环境的学习成果,主要表现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深层次的学习动机以及开放性的数学观。学生在良好的课堂环境中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为学全面提高初中生的数学成果,教师应该努力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环境。

学习研究诗句写出成果收获 篇4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习作8”:你知道以上诗句各出自哪首诗?你知道这些诗的作者是谁吗?他们是哪个朝代的人?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选择其中你不太明白的两句诗进行研究, 把你的学习收获写出来。相信你通过学习和研究, 会有许多新的感受, 增长不少知识。

拓展思路

中国的古诗句多如繁星, 值得研究的古诗句数不胜数。有表达诗人依依难舍之情的送别诗,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反映从军边塞, 抒发御敌建功愿望的边塞诗, 如“挽弓当挽强, 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有的诗人热爱山水田园, 把目光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 借以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如“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也有的诗人在游览古迹时有感而发写下了怀古诗, 如“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有的诗人客居他乡, 看见身边的景物, 勾起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如“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由于诗人性格不同, 身份不一样, 心境各异, 所写诗句表达的含义、情感等各不相同, 同学们在阅读这些诗句时, 要搞清楚诗人的身份、性格、心境等, 就有利于读懂诗句、记住诗句, 受到语言的熏陶。

习作提示

本次习作是要学会写关于古诗句的研究报告。通过读屈美生同学的《关于“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的研究报告》, 我们了解到写古诗句的研究报告的步骤分为:提出问题——查找资料——研究资料——解决问题——撰写报告。报告的内容主要涉及:首先, 写出诗的出处 (作者、朝代、诗题) 。其次, 写出两句诗的意思,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 点明两句诗对人们的启发或激励作用。还可以写诗的写作背景、相关趣闻等。

国培学习成果 篇5

榆中县清水驿初级中学 王静

近段时间我参加了国培学习,日子过得尽管忙碌而紧张但收获和感慨颇多。首先国培让我我明白了网上学习的重要和快捷。其次在国培学习中,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确了厚实文化底蕴、提高专业素养的重要性,提高了思想认识、提升了学习理念、丰富了专业理论。

首先我学到了新的教学方式。作为一名农村教师,在十年的工作实践里对农村教学现状和自己的工作所存在的压力和挑战已是了如指掌。例如,农村教学资源匮乏、教学信息阻塞,我的教学设计几乎在这十年间几乎是换汤不换药,尽管时常会听到教改在进行,但苦于没有方向,没有方法。自己犹如瞎子只能摸索着前进。为了取得教学好成绩我只能加强备课的强度,力争把每个知识点整理的具体、全面,很怕疏漏一丝一毫的传授给学生,当我苦于学生不领情寻找问题纠结时,是国培让我懂得,我的这种灌输式教学正是新课程理念下杜绝的教学方式。国培中介绍的两种教学方式,更加的科学、有效、专业。授导型教学不仅仅是授更在于导,探究性课堂,是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交流合作的课堂。重新审视了师生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不再只是灌输者和传授者。追求课改的课堂,也是师生共同成长、交流互动、心灵碰撞的平台,一切都“以生为本”,而不是以“爱生”为借口剥夺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体验学习过程的课堂。

其次我学到了新的教学设计理念。以前的教学设计,我只关心对知识的设计,而忽略了情感态度的关注,只会照搬教材的设计过程,不会设计符合学生发展的教案,只会注重课堂活动,淡化了情感和能力的培养。在国培的学习中,专家们专业科学的理论理念作指导,优秀老师的课堂实录做引领,还有辅导老师的辅导和同行们的交流互动,让我学会课改下的教学设计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情,生成资源的开发和调控,能力的培养和生成。(1)关注学生的学情。以往的课堂机械、沉闷,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国培让我知道更要注重身心的点化和人格的润泽。更要体现学科文化素养的精髓,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2)捕捉生成资源。以往是遵循固定路线的教学,从不考虑生成资源,实质是一种浪费,通过国培的课堂实录,感知到课堂是向未知挺进的旅行,随时都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或美丽的风景,如果合理利用,(3)培养学生能力。以往自己“重知识,轻能力”,“习题化”淡化了“生活化”让知识和实践脱节,在课堂实录中,感受到他们的教学设计注重“教学回归生活,让教学生活化,生活教学化。”课堂教学重视生活体验,把教学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创设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注重能力的培养,最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我掌握了一定的教育技术。以往的课堂是一只粉笔,一块黑板行走于课堂,再加上常年不变的老面孔,毫无新鲜感、吸引力。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旧的教学手段不能满足课堂的需求,而这次的国培学习,引进了现代教育技术,是久旱逢甘雨的及时和欣喜。现代教育技术的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大大增加了视听效果。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国培带来的现代教育技术学习,成为了广大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在接受这个新生事物时,必然要经历一番波折,在学习制作幻灯片,的确遇见了一些困难,但辅导老师的耐心指导,同行们的鼓励下,才接受并领悟,幻灯片的制作和使用,由不会到有点会,在从有点会到活用巧用。通过这次国培学习,我要努力掌握好教育技术,充分挖掘,发挥最大的利用价值,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工作闲暇时写下了每日的学习困惑和感受。这带给自己的不仅仅是观念的调整,专业的提升,可以涌现出鲜活、精彩的画卷,善待意外,激活心智,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自由飞翔。更是增强了新课改探索的信心。在以后的教学改革中,还会遇见各式各样的困难,但有了这次的国培学习,我可以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方法,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化解课改下的困惑和烦恼,在以后的教学中将所学的理论不断实践,不断提高。

学习成果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成果;小组合作学习;学习任务;多样化评价

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一线从教多年,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引导学生共享学习成果的主要途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即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这一平台中,学生可以互相交流,阐述个人的想法和意见,从而达到资源互用、成果共享的目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工作经验,对在小学数学中引导学生共享学习成果的具体措施和途径进行个人观点的陈述。

一、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强化学生群体间的互动

实现学生学习成果的共享,我们首先要给学生提供交流想法、交流思想的空间。我们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强化学生群体间的互动,做到让大家共享学习成果。

比如,在学习一年级上册中第四章“分类”中“整理书包”这节内容时,在学生初步体会了分类的作用,知道了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之后,我就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整理自己的书包,要求他们一边整理一边想自己是怎样整理书包的,当学生整理得差不多时,我让学生停下来,对他们说道:“请你们在小组里面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书包的?”于是,小组内学生开始互相交流……

师:现在谁愿意说说你们每个小组都是怎么整理书包的?

生1:我们组有按大小分的,有按科目分的。

师:很好,还有谁的不一样?

生2:我们是按语数分的。

生3:我们是按书本分的。

师:都很聪明,还有谁的方法不一样?

生4:我们组还有把语文课本和语文练习本放在了一起,把数学课本和数学练习本放在了一起,把英语课本和英语练习本放在了一起。

师:真棒,这个整理方法很独特。

……

这样,我通过引导学生首先在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在班级阐述小组的做法,做到了让学生分享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每个学生都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学到另外的方法,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实现了学生的共同进步。

二、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有合作就有分工,在分工基础上的合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只有分工明确了,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开展得有效、有序,学生才能享受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所以,在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活动的探索时,我们就应明确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任务,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承担相应的任务,然后按照老师布置的任务开始合作探究,这样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进而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

比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中“去游乐园”这节内容时,在学生认识米,体会了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后,我就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到教室外去寻找物体进行测量,测量之前,我给各个小组的学生明确了分工,如有的负责指挥,有的负责拿粉笔做记号,有的负责充当标杆,有的负责用尺子测量,有的负责在本子上记录数据……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测量实践活动中,小组合作的优势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测量,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也感受到了合作的乐趣,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实现了小组合作成果的共享,都从自主探究中有所收益。

三、注重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形成多样化的评价机制

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之后,我们还应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因为每个小组组员的个体发展水平不同,每个小组的学习成果也是不尽相同的,这时我们应对每个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并且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机制,这样可以实现各个小组间的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比如,身为教师的我们,首先应对每个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如小组组员的参与度、对学习成果的贡献、合作技能的运用、任务完成情况等等,以此来使每个小组都对本组的合作行为进行反省。另外,我们还可以要求小组之间进行评价,从而寻找到本组与其他小组在各个方面存在的差距。小组成员之间也可以进行互相评价,以此来促使他们对自己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理性审视。这样,通过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使每个小组都能对其他小组的观点有所了解,对所探究的问题也有了更为全面、深刻的见解,即,做到了各个小组的学习成果得到了共享,促使全班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一平台中互相交流,阐述个人想法和意见,从而达到资源互用、成果共享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智敏.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8.

[2]黄毅英.小学数学课堂环境与学习成果的关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

学习成果 篇7

一、当前我国小学数学课堂环境情况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 当前我国小学数学课堂环境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倾向建构型、倾向传统型以及中间型。当前我国的小学数学课堂, 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 而且在教学活动中, 为学生的参与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更能够联系日常实际生活, 使数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并自主地提出和解决, 同时, 教师对于小学生自身的数学素养给予了一定的关注。这种数学环境虽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但是也导致学生出现注意力转移、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下降的情况。而且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还要面临各种考试, 家长、教师对于学生的成绩也比较重视。基于这些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们也在不断地实践和总结, 积极探索融合传统和建构理念的有效方式。

二、建构型课堂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必要性

1. 循序渐进,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 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 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一般课堂环境下的学生都具有一定层次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 也具有表层的学习策略, 即在学习上没有尽全力或者在学习时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而在建构型课堂环境中,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相对来说层次更深, 对于表层学习策略的取向较少。所以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 采用建构主义理念, 能够深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全面改善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图1

如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分一分》一课时, 从学生熟知的“分苹果”事件入手, 在认识了“1/2”这个分数之后, 我让他们从课前准备的图形纸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中任选一张,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1/2。再找一找, 你身边见过哪些分数?用图形纸折一折、涂一涂, 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分数, 并说说它所表示的意义。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从运用自己的符号表示到运用数学符号表示, 从二分之一到几分之一再到几分之几, 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获得充分的释放, 在做与说中层层深入, 在潜移默化中领略到知识的迁移, 获得成功的体验。

2. 联系生活,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建构型课堂环境中, 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 学习的积极性较高, 有了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自然就有了学习的动机, 对于数学知识更加重视, 面对繁杂的公式定理, 也能够抱着挑战和乐观的心态去学习。

当学生感到所学知识与生活和自身的关系越密切时, 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就越强烈, 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时, 我从生活中的事例出发, 如:“班委会准备为‘元旦主题游园活动’购买奖品, 其中一等奖15名, 奖品包括一个8元的文具盒, 一本2元的练习本, 请你算算, 这些奖品共需多少钱?”……鼓励学生找找身边类似的例子, 让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协作学习, 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 使其思维过程沿着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原始轨迹走过。

3. 思维建构, 帮助学生形成开放的数学观

学习成果 篇8

一、初中课堂环境的现状

守旧的教育模式因为会阻碍学习效率的提高,在新课标改革下的发展道路也越发艰难。长期以来,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不少学者已经指出,现在的学生,甚至老师在数学方面的认知程度都是非常浅显的。在初中阶段,学生无论是在心理还是在生理上都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他们开始的时候会表现出对数学高度的热情。但随着数学学习的深入,初中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会开始下降,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尽可能满足学生成长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学生思维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提高。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普遍都是表层的学习,学生若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满意、和谐的课堂环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就更容易发掘出来。而学生高效率的学习表现与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发掘出来,并得到充分的满足后,对学习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但目前的初中数学课堂环境,并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效率自然也就不高了。

二、初中生学习效率与课堂环境之间的关系

如何制订方案才能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学习成果?通过对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学习数学概念以及数学算法方法的学习效率评和课堂环境之间关系进行研究与分析,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教师授 课环境有关。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构建性的课堂环境下的学生会表现出更深层次的学习动机,以及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开放性的数学观。与创新型的教学活动模式相对比,守旧的教学活动下学生所获得的学习效果仅仅只能停留在浅层次,学生无法领悟较深层次的数学知识。

三、初中教学课堂环境与高效率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探究

1.学生高效率的学习在于良好的上课环境

目前,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课堂环境,教学方式也不相同。课堂上,学生通过学习一些知识获得表面的学习效果,就会朝向更深领域进行探索。在老师授课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促使学生向深领域探索,老师应该努力营造一个更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联系自己的生活,将生活中能够运用到的数学知识尽可能地运用进去,避免死记硬背式的学习,将学习成果更好地掌握。相应的,像一些纵深领域的学习方法也能被学习效率高的学生所领悟。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学生浅层次学习兴趣会被激发,并且获得一定的自我认可,那么深领域的学习效果也可能会获得。

2.良好的数学课堂环境中学生会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

学生在数学方面表现出的学习态度,通常可以从学生的学习动力、对数学认识的程度、热爱数学的程度以及数学学习中有无表现出焦急情绪等方面观察到。在安静的课堂环境下,教师更容易观察、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在较为混乱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明显表现得不那么积极,甚至老师都可以发现学生对厌恶数学的表现。虽然有的老师认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材内容的影响。但是,老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若能够将教材中丰富多彩的内容运用到课堂上,充分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上跟着老师的思维走,与老师构成很好的交流与互动。老师与学生之间更好的交流与互动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发掘学生学习的思维能力,因此,老师在应该努力营造使学生满意的良好的课堂环境。

3.开放的数学观是初中数学良好课堂环境的成果

初中数学教师如果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学生就会表现出更为开放的数学观。在学习期间学生会积极地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虽然良好的课堂环境下,学生仍会将数学看成是一种计算,但是学生却能够将数学计算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即使学生数学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老师数学观的影响,但是学生会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到属于数学的基本特征。

学习成果 篇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 学生出国学习以成为常态, 高校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学习形式如2+2、3+1、交换生等, 家长和学生也热衷于到这种学习方式, 认为学生在国外可以开阔视野能学到真本领。学习成果的评价是国内外都很重视的一个话题, 我国在1985年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注重教学成果的评价体系的研究, 至今已有30年的时间, 而跨境学习的成果评价标准的研究一直较为欠缺。

2013年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与台湾醒吾科技大学, 建国科技大学, 静宜大学等台湾多所高校签订交换生活动,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何香凝艺术设计学院每学期都派学生到台湾醒吾科技大学为期半年的学习活动, 随着两岸学习交流活动的增多, 国内越来越多的学生到台湾学习,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体系下, 跨境学习究竟给学生带来哪些转变, 如何评价他们的学习成果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本文通过深入调研, 在对跨境学生学习成果评价体系研究成果用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学学生成果评价机制现状

跨境学习成果评价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对教育研究来说是一个难题。对评判学生跨境学习成果质量的标准是比较复杂的, 不能简单以学生分数的高低进行直接评判。艺术生跨境学习成果评价标准与其他领域相比有自己的特点, 容易受到老师个人的审美标准、价值判断、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且学生的学习成果多以作业的形式展示, 其表达思想的转变和创作角度的变化学生自身的提高很难有统一的标准衡量, 具有以下特点:

1.评价过程太武断

多数高校对跨境学习成果的评价过程太武断, 很多高校的现行做法是学生汇报评价, 利用学生汇报的机会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教师对其作品直径评价, 在缺少对其全面深入的了解下, 依据作品直接评价的做法过于武断。

2.评价组织不科学

国内大部分高校, 在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定时, 往往会聘请本专业的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判, 但是他们不能站在不同文化背景的高度评价学生的作品, 以教师个人审美标准为准则下的成果评判, 难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性。

3.评价指标不合理

很多高校对跨境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中出现不合理的问题, 一是缺少专业性评价机制, 文科理科不分, 导致谁有权威谁说了算, 或者采用统一的标准。由于不同学科的差异性, 导致评价缺乏科学性, 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困惑或者出现厌学情绪。二是艺术类学生成果评价特点不突出, 学生的评价体系仍然以现有的学科标准为准则, 没有针对跨境学生设立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

三、建立跨境学习成果的评判原则

1.多元化的评判原则

现行的学生成果评价以老师成绩评定为主要方式, 这种单项的评价, 往往忽视其他方面的影响因素使得评定标准过于片面。学生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学习、熏陶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从思想上的转变到艺术作品形式的变化是重内到外的一个过程, 这种思想的变化很难在作品中明确的表现出来, 对于以作品评价学生的成果的方式是不全面的。因此, 在对艺术生跨境学习成果评判时, 要拓宽评价的主客体, 引入院系评价、单位企业评价、第三方机构评价等方式, 构建多元化的学习成果评判体系, 有利于得出正确的结果, 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2.科学合理的评判原则

学习成果评价体系的需要建立在客观、系统、规范、全面的反映评价结果, 因此要方案的建立必须具有科学合理、可行性, 避免生搬硬套的情况出现。学生成果的评定要求学生的资料来源真实可靠、客观公正, 确保每一个指标都合理、准确。

3.动态化的评判原则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受到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和教学理念等各方面的影响, 课程作业作为学习成果评定的标准比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改变。因此, 艺术生学习成果评定标准的建立必须符合教学发展的规律和人才培养的需求相结合。建立动态学习成果评价机制, 一方面增强对学生评价的准确性, 取得真实的结果;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发展, 学生在艺术作品的创作思想与表现形式更加成熟, 会对学生做出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除在课程中的成果评价外, 在课程结束的一年后通过设计问卷、电话采访、网上邮件等方式展开调查, 着重对学习成果的后续发展实施评价。

4.差异化的评判原则

学生成果评价体系应体现艺术专业特点, 实现学生成果作品与评价指标的合理衔接, 注重反映艺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 突显艺术专业的特点与内涵。对作品风格中反映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观念进行评判, 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评价考核。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尊重不同参与者的思想观点, 协调价值标准的分歧, 找出存在的问题。

四、建立跨境学习成果评价机制

1.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

加强跨境学生学习成果的评判的总体设计, 建立严格的成绩评判制度管理体系, 建设以省级高校为核心的评价组织, 引进第三方的评级机构, 加强评价人员队伍的建设。建设一个良好的评价环境, 建立一个科学、规范、合理的管理机制, 推动高校重视学生成果评价的工作, 加强学校政策的引导作用。缺乏规范的机制, 评价的成果就得不到保障, 组织起来难以实现。基于学生学习过程的特殊性和学习成果的多样性, 针对不同课程、不同师生群体、不同学习环节开发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并努力求使得评估工作创造性地开展。

2.开展学生成果评价试点

建议学校选择部分专业队学生学习成果的评判进行试点研究, 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 探索高效的评价方法。将学生成果评定与高校科研相结合, 是推动教学改革促进高校创新, 提供持久的动力为学校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方法。在学习成果的评判工作中, 要依据自身的特点优势和借鉴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

3.设立专业化的评价结构与评价人员

在学校教学部门成立专业的学生成果评价机构。学生成果的评价工作不是纯粹的事务性工作, 而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不懂得学习规律、不具备评估学习成果的专业知识、缺乏教学经验的兼职员是不能胜任的, 因此要选拔专业性评价人员充实到评价机构的队伍上。该机构对于学生学科设置、课程开发、教材编写等进行评价与及时反馈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改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使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成为推动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力量。

4.建立学习成果反馈制度

学习成果反馈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教师更全面深刻的理解学生差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及时确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并判断采用哪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更好的达到学习目标, 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并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使教学效果更有效。有利于帮助学生有效的学习, 如何调整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 并积极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 不断的提高自学能力。

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 探索跨境艺术学生学习成果评价研究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推动艺术教育改革进一步的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因此, 深入研究跨境艺术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 对提升高校艺术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近年来跨境学习在高等教育中得到迅速发展, 如何对跨境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判, 以保证跨境教育健康的发展, 在国内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跨境学习的背景与现状分析, 总结跨境学习成果的评判原则和建立跨境学习成果评价机制, 旨在更好的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艺术专业,跨境学习,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史秋衡, 吴雪, 王爱萍等著,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研究[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2]王利明等著,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评价理论、评价体系与评价技术[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1.

学习成果 篇10

一、课堂环境的含义解析

课堂环境狭义的解释就是指教学活动现场的环境氛围, 包括教室的条件、环境温度等自然条件, 也包括教师讲课氛围等非自然条件。科学仔细的划分课堂环境的话, 其包括两种, 也就是“硬环境”和“软环境”。首先, 所谓的硬环境就是指教学课堂的物理环境, 是学生参与的教师活动环境。具体来讲主要是教室内的温度、适度、光度、噪音等。这些自然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心情, 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专注性与积极性。特别是小学生而言, 学生学习的年龄较小, 自控能力较弱, 很容易因为一些外在因素而分散学习的注意力, 所以, 这些自然因素很重要。其次, 软环境是指课堂教学活动, 也就是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环境。软环境的营造主要是依靠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 包括学生对教师的感觉、教学活动的氛围等。不同心理环境下的学生产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不同, 因此取得的学习成果也不同。综合来讲, 课堂硬环境需要学校和教师进行综合调节, 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课堂软环境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营造好的学习氛围, 提高学习成果。[1]

二、小学数学的教学特征

数学课程是一种抽象性强的教学, 而且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有限, 所以对于数学课程的理解更加困难, 所以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学会基本的数量关机和空间形式等。小学生刚刚步入学习生活, 对于数学这种思维性强的学科, 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加以引导, 解决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小学数学教学中, 兴趣激发很重要, 学生只有具有了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 才能提高数学学习的动力, 发展发散性思维和想象力。小学数学学习与课堂环境息息相关, 学生容易因为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而分散注意力, 降低听课的质量, 影响学习成果。因此, 营造良好的数学课堂环境非常重要,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加强数学知识的连贯性, 打好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 提高学习成果。[2]

三、小学数学课堂环境与学习成果的关系

数学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有一定的区别, 需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这对课堂硬环境和软环境来说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为课堂环境与学习成果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下面针对教学硬环境与软环境与学习成果间关系进行具体分析。

( 一) 教学硬环境影响学习效果

小学生刚步入学习生活, 学生的学习专注性和自控能力不足, 因此需要良好舒适的学习环境作保证。学生教室的布置应简单大方, 避免过于花哨而分散学生学习注意力, 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身上, 提高教学效率。教室的温度、湿度和光度应适中, 避免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疲劳、不舒服等状况。学生座位排列应科学合理, 教室根据对学生的了解情况进行座位编排, 避免影响学生的听课质量。在教学过程中, 也要对中、后排的学生关注, 避免其注意力分散而降低听课效果。

( 二) 课堂气氛影响学习成果

课堂环境是一个充满情绪和情感的环境, 因此,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提问和主动回答问题, 教师积极讲解, 耐心的解答。教师可以利用数学课程制定特殊的教学方案,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通过调查显示, 课堂氛围良好, 学生参与性强的班级, 其数学成绩也较好。相反, 课堂死气沉沉, 气氛不活跃的班级其数学成绩也较为一般。由此可见, 良好的课堂气氛对学生学习的成果来说非常重要。课堂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的努力, 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所提问题既不能过于简单, 也不能太难。问题简单不能起到教学的良好效果, 问题过难会减少学生参与的数量。要设置难度适中, 参与性强的题目, 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自我效能感和兴趣。

( 三) 教学活动影响学习成果

教学活动也是课堂环境的一种, 教学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活动类型,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于数学的抽象性较强, 需要学生发散性思维, 但是, 学生往往在短时间的课堂教师讲解中不能很好的掌握知识点, 因此需要丰富的教学活动帮助学习, 这样才能更加稳固学习效果。随着科技的发展, 目前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活动中。例如, 创建网络教学情景, 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课堂环境与学习成果存在必然的联系, 良好的课堂环境, 活跃的课堂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优秀的教学活动会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高其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黄毅英, 马云鹏.小学数学课堂环境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关系[J].教育科学研究, 2012.42.

[2]马云鹏.课堂环境与学生学习表现的因果关系研究—一个基于数学课堂的前实验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 2011 (10) :22-29.

如何让学生在课中展示学习成果 篇11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应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来,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感”与“认知”,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一、创设情景,使学生想学

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问题可由学生在情境中提出,也可以由教师提出。但是,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火花,这样能把全体学生的认知思维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因情景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萌发学习兴趣,认知思维开始转动。例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采用讲故事激发学生提问题:孙悟空分西瓜。悟空说:“我分给八戒个西瓜,分给沙师弟个西瓜……“孙悟空的话还未说完,八戒就大叫起来:“猴哥这样分不公平!”听完这个故事后,请同学们来评评理:“孙悟空分得公平吗?”故事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疑惑:“八戒分得份数少,是否分得少呢?”“两个分数谁大谁少该怎么比较呢?”这样,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又如,教学“圆的认识”时,采用联系日常生活,引入新课。课前做一个套圈游戏,把全班同学排成一个长方形向中心套圈,能套住有奖励。其中几个同学叫起来:“这样不公平。”为什么这样做游戏不公平?(因为有的同学离中心近,有的同学离中心远)那应该怎么站才公平?(围成一个圆)为什么?那圆究竟有什么特征?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欲望就更加浓了。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可用适当的手段对学生思路进行引导,但为了让全体同学的主体性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心理潜能得到更好的挖掘,探索思维很快形成,这样,学生的认识活动就会被激活,就会由最初的兴趣萌芽状态进入到主动探索理解新知识的阶段。例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可以通过“化圆为方”,剪一剪,展开看一看,让学生探索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可提出“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积”这一探索问题,学生思维就集中在面积上,再利用小组讨论、观察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形变而面积不变”上,注意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与宽和圆柱的底周长和高有什么关系?从而孩子们自己发现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处于引导,学生处于主动学习地位,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时,应让小组与小组之间互评,学生与学生之间互评,畅所欲言,让全体学生都发言。这样学困生也变得主动了,教师可以开始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性或小组性的讨论与交流,由学生唱主角,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互相碰撞的局面,这样,学生不仅会释放出自己所有的能量,而且会使自己的思维更加深化,好的学习习惯就会进一步形成。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情况不失时机、准确又简练的就学生的发言质量进行引导鼓励。

总之,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在我校推行的“三四六式”教学模式下,应注重学生预习成果的展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应有尽有的力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好习惯,从而使课堂变得简单,老师的负担变得轻松,师生共同欢乐而愉快的教学。

学习成果 篇12

1 当前高职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问题

传统教学主要为输入式, 过度聚焦于教师而不是学生, 随之产生的传统的教学质量的评估成为了学校教学行政管理部门与教师之间关系的反映。虽然在更高的层面上, 很多人清楚教学活动是为学生服务的, 但是在教学质量评估过程中这种思想并未能有效地贯彻。评估的指标更多的是反映为在教学过程中所设计的教学大纲、教学课时数, 教学进度与计划符合度, 教案书写规范度, 评估标准注重形式而不注重结果, 评估方法缺乏灵活性。存在着重评价、轻导向的认识误区;效度低, 评价方式单一, 使考试成为单一知识评价的工具;记忆性内容偏多, 综合及创新能力不足;评价内容不合理, 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考查。传统的大学培养方案是以教师为中心设计的, 课程设置通常是教师的兴趣与经验, 师资配比的反映, 课程结构相当松散, 很难达到平衡与有效。近年来, 关于课程评价研究的课题绝大多数局限于对理论方面的研究和探讨, 而且主要是对国外研究成果和内容在理论方面的借鉴和吸收, 其中, 涉及较多的是关于课程评价的概念、范围、功能、程序、方法、模式和标准等基本理论问题, 但缺乏对实践领域问题的广泛关注。从研究成果上看, 研究的范围涉及方方面面, 积累的资料可谓丰富;但课程评价对象狭窄、主体局限、评价方法和技术落后, 缺乏明确具体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对如何建立健全课程评价机制、如何在课程改革试验中全面发挥课程评价的功能、怎样建立全面、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等问题较少涉及。

陈旧的教学质量评估的观念单纯强调教师教的环节而忽视了学生学的环节, 因而使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缺乏对社会关于人才需求的认知, 盲目的一相情愿地按所谓的教学规范来组织教学和评估教学, 教学质量的评估一旦离开了社会需求的标准, 教学质量很难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要想改变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估方法, 首先必须有效构建“以预期学习成果”为基础的学习成果评价机制, 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成果设计培养方案, 使学习成果形成于方案、课程与模块, 成为课程之间的联系, 各门课程在总体的课程结构中都不可或缺, 各门课程的学习成果相加会得到整个培养方案的学习成果。由不同的教育途径获得的相同的学习成果, 一个学习方案的学习成果也更容易被认可为另一个学习方案的组成部分或者作为升学的基础, 因此相对传统的课程设计, 学习成果的使用为大学保留了更多的灵活性、多样性, 也尊重大学及其他教育文化的自主性。

2 预期学习成果为基础的教学质量评估探讨

预期学习成果是指教育主体运用科学的方法掌握企业对毕业生知识与能力的需求, 确定学生对自我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的需求, 规划学生完成学业后将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学生预期成果的设计是成果为本的课程体系设置关键, 它上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下连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所以一是从学生实际和思想需求出发来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和新课程开发, 包括选修课的设计, 以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人文知识、理解能力、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奋斗精神等多元的知识和能力的需求, 在一个教学周期之后, 以学生的预期学习成果为标准来评估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又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根据学校的师资和教学资源状况进行设计, 确保学生通过本专业的学习能够达到预期学习成果。预期学习成果的描述不等同于教学目标, 它是知识、技能与工作任务有机结合的结果, 要有可评价性和可检测性。

2.1 明确各级评估主体的职责

建立合理的学习成果评价机制首先需要明确各级评价主体的职责, 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行业企业应有什么样的评价职责, 必须有明确的表述和规定, 各级课程管理部门才可能依据这些要求开展各自的评价活动。在明确评价职责的基础上, 高职学院还应形成灵活有效的运作机制。学校需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校教学委员会下设立了教学质量与评估指导委员会, 负责规划和指导学校教学工作质量评估和保证体系的建设;成立了教学督导组, 对学校日常教学秩序、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 为学校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和意见;成立教学质量学生工作委员会, 使学生直接参与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教务处教学质量办公室负责组织与布置日常的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估工作, 了解学院师资队伍情况、教学条件及其运行状态和效率、课程水平与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基础信息, 以及学生对课程教学情况的反映。

2.2 评估体系构造多元化

在评价体系建立时, 还要充分重视行业企业、学生和家长及社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的评价作用, 形成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通过专业调研、职业岗位分析和职业能力分析, 掌握企业对毕业生的基本知识、职业能力的需求, 通过学生基础状况调查, 了解学生职业基础知识、职业基础能力状况, 根据企业需求和学生基础的比较分析, 确定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和理念等方面的学习需求, 以此为基础按照教育规律进行转化, 设计专业预期学习成果, 最后根据专业预期学习成果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高职教育是以服务企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的教育, 高职教育的专业是针对行业人才需求设置的, 所以, 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前必须做扎实的专业调研。构建以预期学习成果为本的课程体系需进行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和学生基础状况两方面的调研。一是企业人才需求调研, 包括行业人才需求调查、行业企业调查、企业岗位调查、岗位能力需求调查和人才培养状况调查等。二是学生基础状况调研, 包括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基本知识、职业基础能力、职业经历等。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 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建设的核心内容, 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实际运行中, 院系可以负责规范课的建设和管理, 学校则着重规划、建设和管理优秀课、精品课。充分调动教师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形成一套持续发展、持续提高的课程建设机制。

2.3 提高教师的各项能力

在预期学习成果为基础的教学质量评估路径下, 教师首先要能准确地制定出预期学习成果, 包括专业预期学习成果、课程预期学习成果、单元预期学习成果和课堂预期学习成果等。并能基于预期学习成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这对教师的调查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多种课堂组织方式和实践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教学形式更多元, 无形比有形更难。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 互相促进的, 互相影响的两个方面, 要以教学带科研, 以科研促教学, 没有科学研究, 教学质量就无法提高, 就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也就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有坚持搞科学研究, 使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 才能使科研促进教学。教师应自觉加强业务学习, 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当今世界是知识爆炸的时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涌现。“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要有一桶水”, 因此作为教师个体而言, 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 使自己时刻紧跟本专业的发展前沿并对本专业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与此同时, 我们还应该广泛的涉猎一些相关专业的知识。对于老师在教学、科研与自我学习等三个方面都必须有高要求, 一定要做到教学与科研并重, 并要不断学习新知识, 跟踪学科发展动态, 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要多交流。教师教学能力是在教师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经过培养和训练有很大的延伸性, 应当通过对教师知识、经验、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完善, 发展教师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 从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学生学习成果评价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实践中的运行机制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所在。学习成果评价是一个资料收集的过程, 显示教师所提供的教学、活动或经验传承, 对于那些参与的学生是否有预期的影响, 教师对于他们所教育的学生是否能创造出正向差异性。高职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有责任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并兼顾素质的教学目标, 才不会过于窄化教学目标及教学活动。有效的学习成果评价机制将有助教师获知该单元、课程和专业的教学是否达到了既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美欧, 张本海, 谢丽娜.高职学生学习成果评价体系的建构[J].今日财富, 2011 (10) .

[2]曹艳芳.以预期学习成果为基础的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职教通讯, 2012 (12) .

上一篇:责任制护理下一篇:微信公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