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成果

2024-10-15

推广成果(精选12篇)

推广成果 篇1

摘要:本文在阐述美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体系产生的历史背景、组织机构、运行方式和推广内容的基础上, 从成立成果转化组织机构、明确推广人员的组成及工作职责、基层推广人员的编制和待遇问题、运行机制、试点5个方面对我国农业高小科技成果推广体制提出改革建议。

关键词:美国,科技成果,推广,高校,体制改革

美国仅有农业推广人员2万人左右, 而美国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已达80%, 农业科技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达到75%以上,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业, 美国农业推广体系功不可没。本文在简要介绍美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基础上, 提出了我国农业高校科技成果推广体制改的思路。

1 美国农业推广体系概览

1.1 产生的历史背景

美国农业推广体系的诞生得益于三个著名的法案, 它们分别是:摩里尔法案 (Morill Act) 、汉奇法案 (Hatch Act) 、史密斯-利弗法案 (Smith-Lever Act) 。摩里尔法案规定国家给各州拨一定数额的国有土地, 由州政府转卖, 以其所得资金建立设有农学和农业机械专业的大学 (既赠地大学) ;汉奇法案:规定由联邦政府拨款, 在赠地大学建立农业试验站, 针对农业生产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试验研究, 并且将研究成果编写成教材, 传播给农民和学生;史密斯-利弗法案授权赠地州立大学农学院组建各州的农业推广机构。至此, 形成了以赠地大学为核心的美国式农业推广体系。

1.2 美国农业推广体系的组织机构

美国农业推广系统是由联邦农业推广局、州农业推广站和县农业推广办公室三个层次组成的。联邦农业推广局负责协调各州的推广工作, 与各州推广站的关系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上下级关系, 而是一种合作共事的平等伙伴关系。州农业推广站在美国农业推广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设在州立大学农学院, 站长由农学院院长兼任, 形成了独具美国特色的教学、科研、推广“三位一体”推广模式。推广站的职能包括:制定各州农业推广计划、组织实施推广计划、选聘县农业推广人员、培训县推广员、提供信息等。县农业推广办公室是赠地大学在各县的派出机构, 任务是完成大学下达的推广计划, 发现农村和农场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并帮助农户解决。

1.3 美国农业推广体系的运行方式

美国的农业推广工作是以项目为核心而展开的。农业推广项目主要是针对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自下而上由县推广办提出, 提交州推广站长审批立项, 然后再由县推广办负责实施。因此, 县推广人员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发现农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项目建议。

1.4 美国农业推广体系的推广内容

美国农业推广内容随着农村社会需求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其内涵。初期美国农业的推广内容仅限于农业技术、家政和青年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场财务计划与经营管理方面的内容, 近年来又将资源环境保护与社区发展纳入到农业推广的范畴, 使农业推广的内容几乎涵盖了农村生活的各个层面。

2 对我国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

2.1 成立成果转化组织机构。

成立“新农村建设服务委员会”, 委员会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负责, 由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科技处、财务处、教务处、研究生处等部门领导和专家组成。委员会负责重要事项的决策, 日常工作由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处理。

在县乡两级分别设立“大学县新农村建设服务中心”和“大学乡 (镇) 新农村建设服务中心”, 县级服务中心为大学的派出机构, 负责协调全县各乡 (镇) 服务中心的工作, 各乡 (镇) 服务中心负责具体工作。同时, 由县乡两级服务中心与当地政府联合成立“大学县新农村建设服务办公室”和“大学乡 (镇) 新农村建设服务办公室”, 此部门为协调机构, 主要功能是协调和推进服务中心在当地开展工作, 同时对重大事项具有建议权。

2.2 明确推广人员的组成及工作职责。

推广人员由学校专职推广专家、学校兼职推广专家、基层推广人员、志愿者4部分人员组成。学校专职推广专家、学校兼职推广专家来自校本部, 以首席专家的身份对其承包的县乡进行总体指导, 具体工作职责包括:完成与推广相关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培训指导基层推广人员、直接下乡进行推广、提供信息、解决农村的具体问题、汇总辖区内农民的需求并形成下一年推广项目建议等。基层推广人员由社会招聘, 负责所在乡村的具体推广任务, 同时负责收集和上报所在乡村存在的科技、文化等方面需求, 以利于学校有针对性地进行科研和推广立项。志愿者主要由在校学生和社会志愿者组成, 主要负责农村文化建设和教育等方面工作。

2.3 关于基层推广人员的编制和待遇问题。

通过与人事部门沟通, 各学校首批争取50-60个农业推广事业编制, 然后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建立一支专业化基层推广队伍 (聘任制) 。基层推广人员待遇完全参照事业单位人员待遇执行。

2.4 关于运行机制。

推广体系主要围绕推广项目 (计划) 开展工作, 项目 (计划) 由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下达给推广专家, 由推广专家负责组织实施。推广专家将任务分解到各乡村基层推广人员, 校推广专家主要负责培训、协调工作, 同时负责处理基层推广人员解决不了的问题。基层乡村推广人员负责完成具体的农业推广任务, 同时负责发现农村存在的问题和需求, 并将这些问题汇集到县“新农村服务办公室”, 经由办公室和首席专家共同进行筛选, 将共性问题通过项目方式报送学校, 由校“新农村建设服务委员会”进行立项, 作为第二年的农业推广项目。

2.5 关于试点。

坚持“有所为, 有所不为”原则, 集中人力、物力在省内建设2-3个具有一定社会经济代表性的试点村镇, 探索运行我校推广体系改革的各种思路, 推进试点村镇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工作, 为探索以大学为依托的新型农业推广体系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方天, 冯赫.美国农业推广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0, 12.

[2]盖玉杰.美国农业推广体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林业经济, 2006, 5.

推广成果 篇2

双庙中学县级课题

《课堂教学与作业优化设计策略研究》

本学期的教科研工作已告一段落,通过运行的三个月来看,我们重视了思想、理念和方法的引领,收集了大量的原始的过程性材料,有了一点儿切身体验,这主要得益于我校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参与,得益于课题组的努力工作,更得益于我校教师的积极参与。为总结得失,明确经验教训,为下一阶段的工作开展提供参考,现特将前一阶段的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联合攻关课题

一、推广了课题研究思路

课题组成员通过研究课引领、相关资料培训、集体备课、研讨等形式,使广大实验教师对课题研究思路及相关基本方法等有了一定了解,为课题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课题组重点组织对课题研究思路了解较深入的何雪峰、刘桂书等老师进行研讨,筹划、准备举行校级公开课,以此引领课题组教师进行探究。课题组发动教师主动报名、报时间、报内容参与研究课的执教活动。课题组还召开了人文学科教师会,研讨形成了本学年的课题研究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研究方向,再运用成果进行教学,提高质量,整理有关研究资料,对推广研究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估、深化推广,写出研究报告,撰写论文。评选研究先进个人,召开全校成果推广表彰大会。聘请上级专家组鉴定验收推广研究成果。对教师进行方法引导,强化了思路迁移的意识。与此同时,确定了五项任务:⑴、以教材分析为前提。以此引导教师深入分析新教材的知识点及特点,明确授课思路、教学模式的调整方向;⑵、以研究课为引领。强化教师对本学科知识、方法的贯通和整合意识,形成经验性总结;⑶、以教学反思推动。深化研究的深度,提升研究效率;⑷、以读书笔记促动。使教师有意识地阅读与课题有关的相关理论书籍,借鉴经验性做法,融入自己的课题研究中去,形成独特而富有成效的个性思路。⑸、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检验研究效果,用拓展性作业强化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意识。

二、构建了课题研究的主框架

至此,课题研究总体思路已经形成,拟定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和阶段性实施方案;进行了研究课的初步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探索形成了“平面推进课”的研究方法;出台了相关研究的教师评估办法,强化了课题研究的管理,充分激发了教师研究的内驱力。探索出推广教育科研的运行机制,大面积提高我校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合理运用高效课堂和作业优化策略,全面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使中小学生学习面貌焕然一新,使他们乐于听、读、写、练,会合作,愿交流,能反思,勤动手,有创新。

同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研讨确定了我们的实施思路:⑴、研究目的定位于促使师生强化学科知识、方法的综合运用和相互融合;⑵、研究思路调整为三步,一是进行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的融合,促使教师疏理教材知识及其学习方法,二是进行学科间的渗透,三是进行研究方式、方法的整合提升;⑶、扩大研究范围,研究内容扩大到课外生活中的知识、方法,研究者扩大到人文学科的所有教师,边培训、边研究、边推广。以此为框架,形成课题研究申报表。

此后课题组召集了人文学科(语文、历史、政治、地理)所有教师举行了开题报告会,传达了课题研究思路,使这些学科的教师对课题及其研究思路有了初

步的认识,并宣传发动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的研究,我们实施研究的思路是:宏观上,人文学科全体教师参与,人人担任实验教师,人人体验课题研究;微观上,课题组精心挖掘、重点培养,树立典型,力求收到以点带面的效应。应该说,这次报告会开得很成功,会后,教师们主动报名备案,课题组初选确定了部分重点实验教师。

三、总结形成了渗透的几种方法。

自课题组下发了研究课的安排通知,我校通过一系列大研究课的运行,我们总结形成了几种渗透的方法。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全校教师素质。教师通过集体学习和个人钻研,自觉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观和作业设计观。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为我所用,融入到研究当中,形成学习的风气,交流的风气。课题推广小组还不定期印发课题研究辅导资料和推广情况通报,对教师进行研究方法培训,加强学习的导向和指导。我们还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实验方法的培训,如学生实验前基本情况调查,制定方案,研究资料的记载、搜集、整理,总结报告的撰写等等,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二是分解课题,加强协作研究。

三是以A方面已学过的知识,来教给学生新的方法B,以此起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的目的。一是使文章的意境更加优美,形象更生动传神,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二是使文章主题表现更含蓄而深刻,避免来自统治者的迫害,如此等等,这种对教学内容生活化的设计处理,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人文化知识、情感的积累,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是加强交流,深化课题研究成果。上好一节课。每位教师在每学期上好一堂课题推广研究课,要求每个备课组定时、定地、定人,组织好组内教师的听课、评课活动,认真做好活动记录。针对开课教师的教学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改进意见,上课教师写好教后反思。

五是用生活中的感性体验来提升教学效果。

四、验证并确定了课题研究的难点。即教师的知识面、对相关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缺乏系统完整的了解,教师培训、相关资料的收集迫在眉睫,并且要持续加强,这一认识为下一步研究明确了方向。关于课堂教学与作业优化设计策略的研究

一、工作开展情况

1、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由政教老师执教公开课,强化学生对自己及他人学习行为的反思意识,提升反思能力,促使其学习方式、方法的深度延伸,调整认识结结构,整合学科知识框架,全体实验教师评课,并研讨形成下一步的实施思路,确定拟研究的问题及对策。

2、课题组全体成员以此为参照,将课题研究纳入平时的教学实践中,选取自己认为较成功的课,互相听评课,并针对自己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写出针对性强、有可操作性的教学反思和实验心得,不断反思总结,突出学生自己学习的研究,形成自己在课题研究中的独到理解。

3、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撰写学习专题日记、思想日记,强化学生学习行为的自我反思意识、能力,在前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提升研究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写出专题日记、思想日记、针对某阶段的教学实际进行方法提升、或以学科知识为内容的小品、故事、童话、相声等,促使其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

4、平时教学过程中,积极阅读相关理论书籍,写出不少于3000字的读书笔记,突出相关理论对教学工作的指导意义,对教学实际提出可行性强的合理化建议。

①课题研究不等、不靠,要发挥个人的主动性,每一点研究思路、研究对策、存在的问题等要留有记录。②建立自己独立的研究思路和框架,按照“疑难困惑——研讨对策——实践验证——反思总结——产生问题”的程序进行。③每次聚会,中心发言者要阐述前一阶段的研究效果及存在的困惑,在大家研讨的基础上,形成下一步的研究对策。④此项措施于研究课第一轮结束后实施。

二、建立师生个人档案袋,丰富个人的材料积累。

每个课题组成员各自建立自己的档案袋,并进一步加强人文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积累。① 教师资料收集内容:可以围绕近阶段的研究内容进行,也可以随机收集感兴趣的内容,最好将二者结合起来,此外,还可以是学科渗透的相关论文; ② 教师资料收集方法:可以上网查询,也可以查阅书籍,还可以是其他学科教材中的,电视节目中的(如,中央第十频道的“绿色空间”,“探索与发现”等栏目); ③教师资料整理形式:可以打印,也可以摘抄,但必须注明收集者、材料出处、设想可渗透的课堂内容,或可供借鉴之处、感受、启发。④学生资料是围绕某一专题内容的、可以跨越各学科的知识,学生作业和知识收集的完成之前,要由教师根据执教内容或者某一主题设计相关的问题群,给学生以引导。以此促使学生形成积累知识的习惯,培养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此两项调整的目的有二,一是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集体智慧的优势,既进行个体研究,又相互协助合作,创造性地开展课题研究,不等不靠。二是广泛收集相关资料,不断吸纳书籍和他人的创造性的做法,进一步丰富延伸课题研究的思路,增加知识储备,汲取相关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的深入拓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优质课引领观摩

即利用教师外出学习带回来的、向联谊学校、教研中心借用的光盘,精选其中的一部分,借助多媒体播放并组织教师集体观看。在此基础上外出学习教师现身谈学习体会,并进行学科组为单元的研讨活动,研讨新课程改革的特点,方法、途径等,以此实现教育资源的全面共享,实现教育信息的多维互动、交融,在领略名师富有个性的教学风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疏理执教思路,总结教学方法。

与此同时,人文学科间我们加强了研讨,强化方法意识,促使不同学科间相互借鉴、相互启迪,不断吸收其它学科的教学方法、借鉴其它学科的执教思路为我所用,这样强化了教师学科教学的综合素质培训,为联合攻关课题的实施注入新的活力。理科间围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方法指导进行研讨,借助名师的优质课汲取养料,为下一步的实践提供参考。

推广成果 篇3

近年来,印度制造业和零售业发展迅猛,吸引了全球的广泛关注,为其提供配套服务的包装业也相应成为关注热点。预计未来5年,印度包装业产值有望达到600亿美元。在此大好前景下,印度瓦楞展India Corr Expo顺势而生,展会由励展博览集团印度分公司Reed Manch和励展博览集团上海分公司共同主办,今年首度登陆印度,展出面积达5700平方米,吸引了5179名观众前来参观。

“2014华南国际瓦楞展”在这次印度瓦楞展India Corr Expo上设有专门的展位,向来自各地的观众宣传介绍明年的展会,获得了广泛关注。现场人头攒动,众多瓦楞纸箱厂高层及设备耗材供应商纷纷前来咨询明年展会相关事宜。“2014华南国际瓦楞展”与“2014中国国际彩盒展”将于2014年4月10~12日在东莞厚街·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举办,双展同期,规模空前。截至目前3号馆已全部售罄,火爆程度超过预期,为满足更多供应商的订展需求,主办方特增设4、5、6号馆,预计展出面积将达6万平方米。推广期间,印度瓦楞纸箱制造商协会(ICCMA)秘书长Harish Madan,北印度印刷协会(NIPA)秘书长Kamal Chopra,湖北京山轻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智强,山东埃菲尔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文秀同,昆山协扬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游守渊,广东天龙油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廖总等业界人士接受了主办方的现场采访,介绍企业的发展之路,阐述瓦楞行业的市场行情,并表示将一如既往的支持励展博览集团主办的“2014华南国际瓦楞展”。印度瓦楞纸箱制造商协会秘书长(ICCMA)Harish Madan表示:中国国际瓦楞展&华南国际瓦楞展一直是瓦楞行业的顶级盛事,长期以来一直大力支持并组团前去参观。印度瓦楞纸箱厂对展会也是赞许有加,纷纷表示明年将继续前去参观,了解更多中国瓦楞纸箱行业市场行情和发展态势,促进中国和印度瓦楞行业的共同发展。

推广成果 篇4

1 历史名茶产地,人杰地灵政和

据史料记载,政和县建立于北宋咸平三年(1000),原名关隶县,宋政和五年(1115)改为政和县。全县总面积1749平方公里,有10个乡(镇),123个行政村,3个国有农茶场,总人口23万人,地大人少。境内地势东高西低,为“二元地理”,形成立体的地形、气候、土壤、植被结构,其地貌为“八山一水一分田”,有农、林、茶、果、矿产、旅游等得天独厚的发展资源。其主要产业和建设特色有几个方面:

1.1 茶叶源远,茗馥花香

政和产茶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宋、元时境内东平等五里是“北苑”贡茶区之一,同时,赵佶皇帝亲自撰写下《大观茶论》,宋徽宗见建州关隶县呈送的贡品茶,冲泡后根根茶叶白毫显露、芽尖向上,蔚为美观,茶叶香沁肺腑,喝后回味甘醇,备赞佳茗,特赐给“政和”县名,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后来,他撰下《大观茶论》。清咸丰在铁山发现政和大白茶,产制“政和工夫红茶”和“白毫银针”品质特佳。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产红茶万余箱。民国《政和县志》曾记有“茶兴则百业兴,茶衰则百业衰”之句。1940年由中国著名茶学家陈椽开办有政和茶厂的前身中央茶叶“示范茶厂”。他在书中记道:“其最著者,首推工夫及银针,前者远销俄美,后者销售德国;次为白毛猴及莲心……”。1950年、1958年先后建立国营政和茶厂、茶叶科(局)、国营稻香茶场,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肥料、新机具,有力推动茶叶生产发展,同时为政和县输送了大批人才。茶园面积从1949年的1.5万亩扩大到2009年的10万亩,茶叶产量也从139.4吨,增加到年加工1万多吨,成为南平市第一产茶县,为全省产制工夫红茶、白茶、绿茶、花茶等多茶类的重点产茶区。

在茶叶发展的同时,政和的茉莉花也异军突起,北京茶叶总公司、吴裕泰等20多家省内外企业于石屯设厂加工花茶1万多吨。如今,白茶产量也居全国前茅,在欧美市场备爱欢迎。政和工夫红茶以大、小茶拼配的“金骏眉”等名茶,在此次参加上海世博会名茶评优活动中获得6枚金奖奖牌,其中茂旺茶业有限公司还获迎世博纪念品全球华人设计大奖赛金奖。如今政和工夫高级红茶卖价已超过铁观音,大大增加茶农收入。

1.2 林茂物丰,特产独著

政和的农林特产独具特色,有六项走在前列。一是林竹优势。它是我省重点林区和木材产地之一,全县有林地132万亩,已建成20万亩基地林、31万亩笋竹林,珍稀树种14种。森林覆盖率达77.7%。政和毛竹茎大而质好,为全省第三位。生产竹制品的企业有“茗匠”等十五家,其产品全国有名。二是锥杏特产。全县有15万亩锥栗树林,年产0.8万吨锥(板)栗产品,占全省第二位,远销国内外;还有珍稀特种树银杏2万亩、楠木林三处100多亩。三是高山蔬菜。在政和“二、五”区的汀源、镇前、杨源,利用现代农业科技,种植反季节蔬菜3万亩,为上海、福州等大中城市解决淡季蔬菜供应问题。四是种烟草。全县有烟草1万亩,增加农民收入。五是茉莉花。在平原的石屯、东平、星溪、铁山等乡镇,1972年露地试种茉莉花成功,现茉莉花园已达15000亩,为窨制花茶提供原料。六是食用菌产品。年产干香菇3000多吨,加工保鲜菇5000多吨。其规模、经济效益为全省同类特产之最。

1.3 矿产丰厚,水力充沛

现发现矿产有26种,探明17种,工业矿床4处。蕴存有多种特有的矿藏资源。在平原丘陵地带的乡村分布有稀少而贵重的金矿;在江上一带有国家珍稀的水晶矿;在铁山有铁矿。这些都是国家和当地人民宝贵的财富。

2000年调查,全县水资源平均19.84亿m3,人均占有水量12096m3,水能理论蕴藏量152184KW,可开发66055KW,已建成的水电站有城关、外屯、坪岩、石屯、东平、杨源九层深等,总装机容量达3万KW,为城乡人民提供充足的可再生水电力资源。

1.4 天然景观,旅游胜地

全县有五个主要景区,如稠岭的弥勒岩、将军岩、佛子岩和夫妻峰等奇峰;古老的锦屏岩洞,宋、明两代的银矿遗址;闽北八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东平奖山、千岩销翠、峭壁天梯等;屹立松溪河畔的望淅山道教驻地;奇丽的“琅环福地”洞宫山,鸳鸯戏水的高山平湖等七七四十九景。还有宋代朱熹等名人文化遗址,如朱熹祖父葬于政和的陵墓。民间传说朱熹“孕于政和,生于尤溪”,乃是史实。他常到政和祭祖、小住“云根书院”。

1.5 观念改变,人才辈出

政和县过去比较封闭,人们不愿到外地闯天下。改革开放后,思想大解放,人的观念彻底改变。他们重视教育,重视科技,勇于走出山区,走向大城市,出现了许多优秀人才,还有不少人在省、市、县担负各级领导干部。政和23万人口中,有7~8万人外出工作、打工、做生意,占总人口三分之一。集中分布上海的有3万人,福州2万人,泉州和厦门1万人,其他国内外城市1万人。他们绝大多数经营钢材、茶叶、餐宿等行业,也有不少从事电子科技行业。在各地各行业的工作人员为数甚多,仅在福州从事律师的就有20多人。

1.6 改善交通,打通天堑

现正在建设的宁——武高速公路,从政和穿行而过。此高速路2011年即可建成,从政和至宁德仅58分钟,去武夷山仅48分钟,政和将成为“海上后花园”。同时还要建“庆——宁”高速路,即从浙江庆元经政和至宁德良港三都澳,成为东、西大通道的枢纽。动工建成后,政和至福州一个多小时可直达,到上海仅2.5小时。

2 推广茶叶“五新”,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茶业的科技进步,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茶叶“五新”可理解为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肥料、新机具。它是茶叶产业化进程中现代化的根基。茶叶“五新”的终级目标是科技化、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我省人多地少,农业资源有限,重视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意义重大。三年来省政府把实施农业“五新”成果推广应用,作为促进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发展的重中之重。各级、各部门依托示范基地、示范片、示范户,作为发展的楷模,特别在茶叶行业中,推动“五新”进村入户,实现茶叶新品种加速复盖,新技术广泛应用,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加快普及,有力促进农民增收,茶农增富。茶叶“五新”有以下几个突出点:

2.1 新品种

茶树栽培应推广应用国优、省优茶树品种。如金观音、黄观音、金牡丹等,还可应用或选育适合当地栽培的优良地方品种,如政和大白茶、菜茶。

2.2 新技术

当今茶叶生产的新农艺、新技术、新设施,日新月异。但总的就是要推广应用有机茶园、绿色茶园、无公害茶园的新科技,使茶树栽培技术不断创新,达到无害、优质、高产、高效益。

2.3 新农药

茶叶是食品、是饮品。其产品的卫生安全,要从源头抓起、抓好,为确保茶产品饮用健康。在茶叶植保管理、防虫灭病的农药使用中,要推广“无农残”“无毒”的有机农药,实现“无害化”,为消费者提供无毒、卫生、安全、健康的茶饮料。

2.4 新肥料

在推广茶叶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的同时,要达到茶叶无公害、有机化,在茶园肥培管理环节,还必须推广新肥料。尤其要推广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少用或不用化肥,减少化学物质对土壤、对茶叶的污染,确保茶品卫生安全。

2.5 新机具

要根据加工生产茶类的不同,推广应用或创造适合本茶类生产的新式机械、新型设备、新型厂房,还要逐步实现茶叶加工自动化、现代化、智能化,促进加工省工、省料、高产、优质、高效。同时,对茶叶加工初制、精制的燃料,应推广应用环保、低碳、低耗的新能源,进一步探索微波等新技术,探索现代化环保的新能源。

3 搞好项目对接,加速转化应用

据2010年7月27日,福建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听取省政府“关于我省农民‘五新’推广情况的报告”,指出“2008年至2009年,福建省财政安排资金近5亿元,支持‘五新’重点项目740项,推广新品种208个,新技术281项,新肥料41项,新农药43项,新机具118项,新制定和充实了一批农业地方标准”。仅2009年就带动农户403户,新增经济效益11亿元,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0%以上。我省茶叶具有很好的优势,各项工作都走在全国前列,但离“五新”的要求,差距仍然很大。①技术队伍不稳定,力量薄弱,推广力度不足;②自主创新,研发水平不够;③机械化水平与新科技发展滞后,产业规模化、产品标准化、产销一体化、服务规范化、设备现代化不尽人意;④闽台茶业交流与合作,技术领域上还没有新的突破。

为了让农业“五新”茶产业项目科技成果能移在政和县得以对接、转化和应用推广,为了让现代科技成果在政和茶区开花结果,我们应该搞好如下几项工作:

3.1 加强项目领导,组织实施

从县、乡(镇)、村至企业,各级、各有关部门的领导,要组织专门力量,加强对成果对接实施的领导和指导,使项目得以真正落实,使“五新”科技成果在政和茶区喜结硕果!

3.2 加强队伍建设,抓好对接

要加强县内茶叶科技队伍建设,要完美健全茶叶科技推广、质检及涉茶部门的队伍建设和培训,提高素质,使他们能尽心尽责,努力为“五新”成果转化应用服务,为茶区服务,为企业服务,为茶农服务。同时,茶技部门要加强创新技术指导和研究,搞好政和大白茶,政和菜茶的提纯、复壮和地方新优品种的选育,促进科技创新,促进茶产业持续发展。

3.3 加快品牌宣传,做大产业

茶叶在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优质产品,都有自己的产地品牌。“政和工夫红茶”、“政和白茶”也都被批准为地理标志,最近“政和工夫”,已被列为中国驰名商标。同时,建议将政和工夫红茶、白茶尽快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加快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同时还要申报“政和白茶”国家驰名商标,提高信誉度、美誉度、认知度,努力实现品牌效益最大化。

3.4 借鉴“庄园”经验,促进发展

2010年7月省茶叶学会赴欧茶叶考察组,参观了法国葡萄酒庄园和饮料厂家,法国“庄园”建设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他们传统酒业生产是小规模的或是家庭工厂,但在国际市场上却以原产地命名的整体品牌出现,做到商标共用,他们在标签上注明相同品牌,又标生产庄园。他们把种植、管理、加工、制造、标准化、文化、销售溶汇于全过程。把庄园旅游、文化与酒业生产、销售链接在一起,促进产业化发展。

3.5 完善扶持政策,做大产业

政和是老区,过去是中央支持、省列的全国17个贫困县之一,现在也是全省18个不发达县。我们应当利用这些政策,争取上级的支持。要从宏观上对茶业采取各项扶持工作,制订优惠措施,协调各方利益,共同支持茶产业持续发展。

3.6 弘扬茶文化,提升知名度

课题成果应用推广建议 2 篇5

课题成果应用推广建议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研究工作在上级有关部门的真诚关心与学校领导的鼎力支持下,经过全休同仁的共同努力现已经告一段落,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其成果我们认为相对比较成熟,可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推广:

一、技术方面

1、课题组在有关方面的通力协助下制订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关教育教学评价的办法与细则,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完善,为合理评价小学语文及至其它学科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量化标准;

2、在研究与实践中我们对如果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阅读教学到习作教学提出了一整套的教学模式,尽管有些方面还显得不够成熟,但能为教师提供基本的参考;

3、经过探索,我们认为因地制宜,点面结合是开展科学研究切实可行的方法,特别是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研究应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进行,待取得一定成效、时机成熟后再全面展开才有可能取得真正的研究实效;

4、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长期坚持才能见成效。这一方面需要领导要有远见卓识,另一方面还需上下的协调一致。而我们正好具备这两点,因而本课题的研究也就自然得以十分顺利地进行;

5、重视培养一支思想纯洁、“一专多能”、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农村基础教育得以延续发展与提高的基本保证。农村学校由于地域差异和历史的种种原因,能够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的年轻教师仍十分稀缺,外出学习培训的时间和机会又相对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教育教学教研工作持续、有序进行需要我们教育行政人员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思考与探索。

二、思想方面

在开展该课题的各项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同仁充分发挥了精诚合作、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经过一年的共同努力,课题组成员为人更加坦诚、思想更为活跃,也更愿意对问题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见解,更勇于接受批评了。我们认为这种民主的学术风气值得倡导与推广。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课题组

推广成果 篇6

关键词:农业技术;模式选择;问题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6.007

随着我国农业的迅速发展,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非常迫切,为能够进一步发展农业,对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模式加以优化就有着实质性意义。面对建设现代农业的繁重任务,现代农业科技尤其是农业技术推广在其中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现状及模式选择分析

1.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现状

从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现状来看,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农业技术推广的网络单一化。从实际情况来看,对传统农业推广网络处在网破以及线断和人散的状态,在改革的措施实施下也没有使实际的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从农业科技的推广网络整体来看,在相关的服务功能方面还没有得到完善,覆盖面积比较小,这一发展状况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作用发挥有着很大的不利[1]。

另外,在组织结构的分割方面相对比较严重,农业技术推广的统一协调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部门和地区的分割造成的整体观念不强以及系统性的缺乏等;在长时间的交流合作比较缺乏的过程中,思想上就相对比较保守;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素质不高以及机构职能定位混乱,保障措施不足以及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等都是比较严重的问题。

1.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模式选择原则

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规模的选择要能够按照相应的原则进行实施,首先就是农民导向的原则,自下而上实施利益为纽带的推广机制,进而促进院校与科研部门结合农民的真实技术需求组织农业技术的研究;遵循市场导向的原则,农业技术是生产要素,所以要对市场机制充分利用,在市场的导向下完善农业技术的应用模式。除此之外还有针对性原则、主体多元化原则和政府主导原则。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模式的选择及完善策略

2.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模式选择分析

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模式选择思路上来看,推广的主体要能将政府推广的机构作为主导,并要对教育科研部门进行鼓励,从而形成多元化的主体共同参与局面。对于农业技术能够分成几种重要的类型,其中公益性农业技术模式主要是由政府推广机构来承担。还有是公益和市场结合型技术推广模式,主要是通过农业教育科研部门进行承担负责。在市场型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上是将商品交换作为重要基础的,主要是依赖市场机制[2]。从系统模式的路径方面来看,公益型的推广路径主要是对准备立项的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实施了财政投入,并通过设立科研项目方式向教育科研部门实施招标。

2.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模式的完善策略

对农业技术推广系统模式的完善策略上,首先要能保证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基层农业技术体系,在有着特色农业产品的产区可构建以高校和科学研究院为中线的基层农业体系,这样使基层农业技术能够得到有效创新;要能够将农业技术的推广方法进行创新,对于基层的农村技术推广体系模式优化要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引导,从具体的措施实施上来看主要就是能够设置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此作用下能有效调动相关科技人员对农业科技学习的积极性;进行组织农业科技家教,形成对农户定期生产技术经营指导。

另外是要对新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形式进行实施,从具体的措施上就是要能够构建农业科技园,这对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为农业市场的繁荣提供了比较充足的动力。不仅如此,还要以构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形式,通过高科技来帮助农业走可持续道路[3]。

要能够不断地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及再教育不断提升,没有农业大学以及科研院专门人才的支撑,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就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所以这就需要对其采取鼓励措施,使农业大学及科研院所的专门人才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结语

在当前的发展阶段,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科学发展,对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加强对农业技术的应用与重视,结合我国的发展背景,各地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要进行正确引导。只有在多方面考虑的基础上才能保障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模式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陈洪俭.论基层农业科技单位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J].中国农学通报,2014,(03).

[2]王春霞,贠谦吉.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3,(08).

[3]张萍.对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探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4,(05).

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及转化 篇7

SMA是英文Stone Mastic Asphait的缩写。它是一种由沥青少量的细集料、纤维稳定剂和矿粉组成的沥青玛蹄脂填充间断级配的粗集料骨架间隙而组成的沥青混合料。SMA沥青混合料的抗老化性能好, 具有较好的耐久性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辽宁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根据辽宁省交通厅有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交通行业科技成果应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要求, 及时将“SMA”沥青混合料技术、“高模量”沥青混合料技术推广应用到工程建设中去, 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促进了辽宁省交通建设的科技进步。

1 SMA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

从1996年至1999年, 辽宁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先后修建了沈本、沈大、沈四、沈山四条普通沥青SMA试验路。通车运行后, 由于高温、重载的原因, 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泛油问题, 影响了SMA技术在我省的应用。为此, 辽宁省交通厅立项开展了“高速公路路面SMA”技术推广应用的研究。针对以前修建的四条SMA试验路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 进行试验研究, 修建了新的改性沥青SMA试验路, 通过对路用性能的分析与评价, 提出了适合辽宁省实际情况的矿料、沥青胶结料质量技术要求以及级配范围、配合比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 进一步完善了SMA技术, 使之能够得以继续推广应用。

SMA技术推广应用的研究课题历时两年半的时间, 通过在丹本、盘海高速公路铺筑不同级配类型 (SMA13、SMA16) 、不同粗集料 (黑山玄武岩、锦州班吉玄武岩、朝阳召都巴玄武岩) 、不同沥青结合料 (西太平洋AH-90#现场改性沥青、欢喜岭—宝利福成品改性沥青、欢喜岭AH-90#现场改性沥青) 、不同品牌的纤维稳定剂 (德国、北京、辽宁松散絮状纤维) 的试验路面224 607m2, 并对其使用性能进行长期跟踪检测, 实践证明, 这两条SMA试验路面的铺筑是成功的。通车后, 路面平整密实, 没有出现车辙、拥包、松散、坑槽、水损害等早期病害, 处于良好的服务状态, 抗滑性能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优于普通的AK型抗滑表层路面结构。

2003年应用课题研究成果, 在沈四、沈阳绕城高速公路中修工程中铺筑了近70km实体工程, 2004年在沈山高速公路 (361km、双向六车道) 中修、沈大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 (348km、双项八车道) 路面上面层全部采用了SMA结构。铺筑改性沥青SMA结构表面层, 同AK相比, 其使用寿命最低可延长30%以上, 如按使用年限为14年计算, 每年可节约投资成本0.5元/m2。按节约养护费用50%计算, SMA路面每年可节约养护费用0.3元/m2, 即采用改性沥青SMA技术较改性沥青AK每年要节约投资成本和养护费用0.8元/m2, 在使用年限内改性SMA路面增加利润13.67元/m2。SMA技术使路面服务状况得到改善, 从而带来运输成本的节约, 降低路面早期破坏, 提高路面抗滑性能, 增加路面构造深度, 防止雨天溅水形成水雾, 大大降低雨天事故发生率, 提高了公路的交通安全性, 因此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SMA技术不仅适用于新建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及机场跑道的铺筑, 同时也适用于高速公路养护维修, 在未来还会得到更大的应用。在总结室内试验以及工程推广应用经验的基础上, 编制了“改性沥青SMA混合料设计、施工指南”, 为在我省推广应用SMA技术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

2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

2006年高模量沥青混凝土在抚顺至南杂木高速公路上, 成功铺筑了5km试验路段, 2007年在辽宁省高速公路中面层推广应用21km, 在省级干线公路推广应用90km。2008年进行路面建设的本溪—辽阳—辽中高速公路是辽宁中部环线组成部分, 其中本溪—辽阳段 (76km) 重载车辆多、重载交通量很大, 为了防止出现严重的车辙病害, 提高路面抗车辙能力, 在本辽辽高速公路中面层, 继续推广应用了高模量沥青混凝土技术, 较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共节省造价136万元。另外, 在沈通线、庄林线、营滨线、京哈线等四条路线上由于频繁出现车辙病害也使用了高模量沥青混合料, 共推广应用了36.8km, 节约工程造价29.44万元。考虑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优异性能, 2008年使用高模量沥青混凝土技术的本辽辽高速公路和沈通线、庄林线、营滨线、京哈线等四条普通公路将会带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推广应用中,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各项力学和路用性能指标均好于室内试验结果。经过一定时期的使用后, 通过观测,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路面使用状况良好, 没有出现车辙、推移等早期破坏, 并且节约工程造价8%左右。

3 路用木质素纤维

路用木质素纤维依托《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应用技术研究》和《高速公路路面SMA技术推广应用研究》项目, 在深入研究了SMA技术的同时, 为了促进SMA技术的发展, 实验室自主研制开发路用材料——路用木质素纤维以及成套的生产和检验设备, 拥有全部独立知识产权, 结束了国外同类产品在我国的垄断地位, 使其价格下降了30%。

4 科研成果转化

1984年1月, 辽宁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被辽宁省科学委员会批准为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经过科技体制改革后, 极大地促进了我院科研工作的深入发展。我们坚持了面向交通工程建设的实际, 大力组织先进实用技术研发。这期间 (1986~2000年) 具有代表性的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随着SMA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和我院自主研发的 (路宝牌) 路用木质素纤维在我省高速公路建设中的成功应用, 是科研院推行科技产业成果转化的成功范例, 拉开了科研院“以研带产, 以产促研”、走科技成果产业化道路的序幕。2002~2003年, 我们组织了路用木质素纤维的正式生产, 同时进行了高速公路路面试验, 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经过两年的正式生产, 路用木质纤维做为新产品于2003年9月, 通过了辽宁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新产品投产鉴定。2004年3月, 路用木质纤维生产厂正式建成投产。在2002~2008年正式投产的6年中, 共生产路面木质纤维7千多吨, 除了取得经济效益外, 还起到了一种平抑市场价格的作用。

测土配方施肥成果的推广应用 篇8

1.1 采集化验各种类型土壤

利用GPS和GIS技术手段, 采集土壤样本36.5万个, 样品检验化验116.8万项次, 化验率100%, GPS样本定位率97%, 收集农业信息33.512万条。对全县土壤按分类原则, 进行归并为现在的10个土类、21个亚类、38个土属、85个土种, 输入土壤数据库管理。数据齐全规范, 运行良好, 上联省土肥站, 下联农业站。

1.2 建立县域耕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按照《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要求, 县站应用GPS技术对取样点进行定位, 省站对图件进行数据化处理。采用RS技术对基本图形进行修正, 利用GIS技术, 建立东辽县地力数据库和各种图层数据库。并采用专家决策系统, 建立耕地评价模型, 以确保耕地质量评价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同时, 可以对耕地质量进行年度评价和动态跟踪管理。

1.3 建成高标准化验室

根据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技术及质量控制要求, 投资132万元购置了75台, 先进的化验检测仪器设备。扩建装修了县站560m3化验室, 设专职化验员7人。化验室建设与质量控制符合技术标准, 分析测试质量控制体系健全。数据录入、编辑和分析准确, 使化验室达到了技术标准与质量控制要求。所有土壤样品的分析化验, 均由县农业总站化验中心独立完成, 保障了分析化验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1.4 对全县耕地地力进行系统评价

单独采集标准土壤样本29000个, 样品检验75130项次, GPS样本定位率90%;建立了地力评价指标体系;完成肥料试验56项次、校正试验45项次;健全了化验室建设与质量控制技术标准, 分析测试质量控制体系健全, 符合技术规程的要求;完成“遏制耕地衰竭问题, 中低产田改造现状及建议等10个专题调研报告;利用东辽县施肥指标体系数据, 研制出3大作物复混肥25个品种;档案管理健全并分类整理立卷;编制出版132万字、153个彩图《东辽县耕地地力评价》专著, 撰写《东辽县耕地质量分级报告》, 重新修订出版第2次 (1982年) 土壤普查资料《东辽县土壤志》缺失、遗漏及错误部分, 为东辽县科学施肥奠定了理论基础。

1.5 建立了东辽县作物施肥指标体系

通过8a“3414”肥料小区试验, 应用“3414”完全试验结果建立玉米水稻大豆作物的施肥技术指标体系建立了玉米、水稻、大豆3大作物施肥指标体系科学、实用、切实可行。

1.6 建立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的长效机制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由“测、配、产、供、施”5个环节组成。采用措施是:县乡农业站采集化验土样, 摸清土壤养分状况;总结测土和田间试验数据, 结合专家经验, 提出作物施肥的合理配方;建成2个复混肥加工厂生产配方肥;农业站自建234个配方肥销售网店, 农民按下“测土施肥电子触摸屏”或配方施肥卡, 就可选购合适的配方肥料;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指导施用配方肥料。

2 测土施肥技术成果推广应用

2.1 加大宣传培训

“培训班”入户到田。利用集中培训、举办农民田间学校和现场观摩活动、利用乡镇赶集发放测土配方施肥资料、“科技之冬”、播放电视片等方式, 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培训力度, 培训班入户到田。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258期、个性化服务培训农户数36.2万户;利用乡、镇赶集发放测土配方施肥书籍资料79.8万份。

2.2 加强技术指导

全面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为高产示范户、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和农民专业合作提供全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服务, 指导服务农户数59.62万户, 配方肥覆盖率达95%。

2.3 抓“示范片”到村

建立村级示范方234个, 667万m2示范片17个, 示范片做到“四有”, 即:有包片指导专家、有科技示范户、有示范对比田、有醒目标示牌, 其中标示牌明确标明作物品种、目标产量、施肥结构、施肥数量、施肥时期、施肥方式。

2.4 测土施肥建议卡上墙

测土施肥技术方案入户上墙, 信息上墙234个村, 整村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85个, 整乡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7个。

2.5 完善技术体系

主要是充分发挥农业科研、教学、推广等各方面的作用, 整合力量, 协同工作, 强化基础研究, 修订土壤养分丰缺指标, 完善不同区域农作物的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 开发施肥新技术、新方法及配套产品, 逐步实现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同时, 积极探索农技推广新机制、完善技物结合、连锁配送的技术推广方式, 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提供有力的保障。

摘要:东辽县从2005年实施农业部测土施肥技术项目, 通过9a实施基本查清了东辽县耕地地力现状和土壤肥力水平。形成了完善的耕地质量评价, 耕地地力数据图件和影像资料。对耕地质量存在的问题, 制定了对应的建设、改良、培肥对策。对今后一个时期的东辽县农业生产发展, 将发挥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测土施肥,配方肥料,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基层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篇9

关键词:基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途径

总结建国60年来的发展经验, 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农村经济快速稳步的发展及农村社会的稳定, 都离不开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和农业制度的改革, 更离不开科学技术。不过科学技术只是潜在的生产力, 只有把它转化应用到生产实践中, 才能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若横向比较, 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效率不高的原因除了政府缺少政策和投入之外,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农业科技缺乏基层推广相关利益体的了解, 以及缺乏科技成果推广的绩效评价体制, 在实际推广工作中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户在技术传播与扩散中的作用, 而仅仅将农户看作是农业新技术的被动受体。

1 不同类型科研成果的转化模式

科学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是振兴农业的关键。只有把科技成果推广、传播到农民手中, 应用到生产上, 才能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社会进步。针对现阶段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产业化发展不快的现状, 可将农业科技成果依其性质不同主要分为物化型、操作型和知识型3类[1]。 (1) 物化型技术成果, 如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等, 以实物为技术载体, 商品化程度较高, 可以直接以产品形式进入市场交易或有偿转让的方式进行推广, 故此类成果推广较快; (2) 操作型技术成果, 如耕作栽培新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畜牧养殖、家禽疫病防治技术等, 以科技人员为技术载体。根据其特点, 需要采取不同方式, 如办培训班、现场示范, 故此类成果推广较慢; (3) 知识型农业技术成果, 主要包括基础研究和软科学研究, 这类成果在一定时间内转化难度较大, 不易直接应用于生产, 但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通过有关部门决策应用, 以间接的方式进行转化。

2 当前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

2.1 基层内部组织结构不尽合理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单独一个基层或者地方, 靠个人很难完成高水平的科研推广工作, 因而, 合作研究已经成为现代科研推广工作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 在目前我国基层组织结构整体上尚未完全形成跨区域的大兵团作战的运行机制, 这就造成各基层不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进行整体规划和有效组织, 以致于科研推广力量分散、小型化、低水平重复的课题多, 科研投入产出率低。

2.2 基层内部人事制度低效

基层科技成果推广是一项创造性活动, 需要大量的各类型的基层科技人才, 但是, 目前在基层科技成果推广中, 只关注一线的科技人员, 激励对象也多以一线科技人员为主, 忽视从事科技成果推广的广大技术商务和管理人员。因此, 在科技成果推广激励机制中, 要适当调整激励的评价体系, 扩大激励范围, 加大激励力度, 健全完善科技人员和推广人员的保障制度, 健全人员流动机制, 从而缩短基层科技成果的转化周期, 提高成果的转化效能。

2.3 基层缺乏动力集成机制

动力集成机制是指农业基层科技成果推广的动力来自参与各方能通过这种转化达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 其动力源包括利益的引力、外部环境的推力和基层发挥自身职能的驱力。利益的引力是指参与成果推广各方可以通过转化活动获得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如企业代表基层科技成果推广的需求方, 是成果的吸纳者和用户。企业为取得最大经济利益而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需求是基层创新活动的源动力。在现阶段且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 政府的推力都将是我国农业基层科技成果推广的主要动力源。农业基层自身驱力是指农业基层除了要履行培养人才的职能外, 进行科学研究、直接为社会服务都是其应尽的职责。转化农业基层科技成果既与科学研究相关, 也与为农民服务相连, 因而是发挥其职能的重要方式。以上3种主要动力推动着农业基层科技成果的转化, 但是要顺利有效地实现转化, 需要3种力量的汇合, 且方向应一致, 否则, 转化将停滞不前。

3 基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途径

农业基层科技成果推广应要根据用户需求、用户心理、产品特点、推广地域条件、推广者自身的实力与可借助的推广力量, 以及产品推广的阶段来制定和运用不同的推广途径与方法[2]。

3.1 培训宣传法

科技成果高密度的推广要靠广大农民的田间实施, 因此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是推广该技术的重要手段, 在宣传动员的基础上对农民进行广泛地技术培训, 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 使广大农民尽快地掌握该技术。培训方式有以下3种: (1) 田间培训。不同时期由农技推广人员在田间一边操作, 一边讲解, 群众一学就会, 学了就用, 效果明显。 (2) 以会代训。利用村委会召开的各种会议, 讲解技术, 发放技术资料。 (3) 举办短期培训班。对推广区域的农技推广人员进行培训, 首先使广大农技推广人员熟练掌握该项技术, 然后再由他们传播给农民。比如在黄姜高密度优质丰产栽培技术中, 根据大众传播媒介的不同特点和农民采用新技术的不同阶段, 应用不同的传播媒介, 传播适合农民需要的科学技术信息, 激起农民兴趣, 向农民提供详细的技术资料, 并结合现场示范, 以确保农民试种成功。在推广该技术时, 首先通过广播及动员会的形式向农民反复传播黄姜高密度优质丰产栽培技术信息, 当农民产生兴趣时, 及时向农民提供技术资料, 提供的技术资料有黄姜高密度优质丰产栽培技术图册、黄姜高密度优质丰产栽培技术问答、黄姜高密度优质丰产栽培操作光盘及黄姜高密度优质丰产栽培技术规程, 使农民掌握技术细节, 确保试种成功。

3.2 家庭式推广

科技成果在推广过程中, 需要推广人员摸索, 反复实践和逐步完善, 构建一个新的农业推广模式, 即以“集中培训、分户指导、自我实践、规范操作、专家评鉴”为核心的家庭式推广模式, 又称为微型推广模式。比如陕西白河县在卡子镇陈庄村进行蚕桑技术推广时, 结合当地农户养殖习惯进行技术推广, 主抓了家庭式推广, 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推广效果。一是进行技术培训。培训的对象主要是对养蚕有兴趣的农民。培训课堂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既有乡村会堂, 也有农户庭院, 还结合田间地头桑园管理示范。讲课时间灵活多变, 冬春集中系统宣讲和实地培训, 技术作业关键阶段则与养殖现场结合, 遇到技术中出现的问题也可随时召集讲课。培训教材以技术标准、技术问答及通俗科普读物为主, 结合当地实际, 将阶段性技术资料免费发放到户。二是抓技术作业关键阶段。如桑园修枝定型、病虫防治、施肥灌水、夏伐冬修、桑叶采集、叶量投放、现代蚕床、方格簇应用等关键环节分段现场讲解当前要实施的关键技术和下一个阶段的技术准备。三是抓物资的配套服务。向农民提供物化的关键技术产品, 如蚕药和方格簇的应用, 以政府号召、供销系统提供货源, 先投放到养蚕户试用, 后收取成本费用。四是进行农户评奖。组织农技人员对养蚕大户张产量和出茧率进行调查, 对高产农户进行奖励, 这一环节十分重要, 既总结了高产新技术, 又吸收了农民的乡土经验, 使高产农民获得了更高的需求满足, 促进了其他农户使用新技术。

3.3 行政干预推广

行政干预推广是指基层政府通过村委会合作, 对某些社会效益较好、生态效益较好的农业科技成果, 采取自上而下的推广方法, 这种推广方法主要采取传递式服务模式, 主要表现形式是项目推广, 通过项目推广的方式来推广技术。例如湖南某村为推广苹果高密度优质丰产栽培实施了一套奖励办法: (1) 激励农技推广人员和村组干部。将苹果高密度优质丰产栽培列入考核, 按照推广面积进行奖励。对推广面积占全组种植面积60%以上的村民小组, 设立高产竞赛优胜奖。 (2) 激励农户, 优惠供应专用除虫剂, 设立高产农户奖[3]。 (3) 保障措施。村长亲自抓, 技术服务到组, 技术标准化、技术问答以及阶段性技术资料免费及时发放到农户手中, 及早培训到一个种植户, 及时召开阶段现场会、观摩会。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 该村示范、推广面积迅速扩大。同时农业基层应培养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市场观念, 彻底转变旧的思维定式, 转变研究开发模式。在应用研究方面的科研立项时, 改变过去的末端机制为源头机制, 即从科研课题立项时就开始谋求与农户社区的结合, 让农户社区进入课题立项、研究和结题的全过程, 在科研单位与需求单位之间建立起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 形成的技术创新成果直接进入生产, 面向市场, 服务于社会[4]。对于这种联合开发的项目, 政府应优先立项, 优先审批, 并给予资金方面的照顾。只有这样, 成果的研制才能减少盲目性, 科技成果的产品化、商品化才能得以实施, 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才有强大的依托[5]。

总之, 不同的推广方法, 农民接受和采用新技术的效果是不同的, 也就是说推广效率是不同的。不过当前实践证明, 示范、培训、咨询、技术承包、物化型技术与操作型技术成果相结合的推广方法明显好于单一方法的使用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孔岳.科技成果推广的模式比较及其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 2006 (1) :58.

[2]张永泰.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影响因素及推广途径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2004.

[3]张承友, 王淑华.建立激励体系, 推动企业技术创新[J].科学学研究, 1999, 17 (2) :38-45.

[4]赵宪武, 王媚莎.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的矛盾与对策[J].事业财会, 2005 (5) :64-65.

推广成果 篇10

投稿信箱:kjcxyyy@163.com____纖《科技创新与应用》创刊以来, 始终坚持创新性、原则性、学术性、探索性、应用性及时代性的办刊方针;以科技引领时代、创新成就未来、应用铸就辉煌为指导思想;以研究科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为刊发具有一定学术创新和应用价值的反映各学科、各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新方法及解析创新理念、i广创新成果及科技成果转化生产力等方面的论述文章。欢^踊跃投稿!

推广成果 篇11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农业技术转移

本文在分析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农业技术转移现状的基础上,对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农业技术转移现状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发展思路。。

1、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农业技术转移现状

1.1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

对我市登记的农业科技成果87项进行分析,其中蔬菜21项,水产13项,畜禽14项,林果13项,粮棉油及其它24项,农机2项。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共计投入资金1.64亿元,新增收入35.47亿元,新增利润8.32亿元。我市蔬菜行业科技成果21项,占总项数24.1%;投入资金448.2万元,总总投入2.72%;新增收入48114万元,占总收入13.56%;新增利润23686万元,占总利润28.43%。水产行业科技成果13项,占总项14.9%;投入资金3271万元,占总投入19.85%;新增收入18650万元,占总收入5.25%;新增利润8974万元,占总利润10.77%。畜禽行业科技成果14项,占总项16%;投入资金6593万元,占总项39.4%;新增收入11793万元,占总项3.32%;新增利润1444万元,占总项1.73%。林果行业科技成果13项,占总项14.9%;;投入资金795万元,占总项4.82%;新增收入4280万元,占总项1.2%;新增利润2541万元,占总项3.05%。粮棉油及其它行业科技成果24项,占总项27.5%;投入资金5325.6万元,占总项32.31%;新增收入274285万元,占总项77.4%;新增利润47239万元,占总项56.71%。

1.2农业技术转移

天津市黄瓜研究所研制的“津美1号”黄瓜新品种寻求武汉地区推广,与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办公室鉴定一份合作推广协议,我们在江夏区和东西湖区分别选点示范推广,并纳入武汉市科委成果推广计划,两年示范试种面积18亩,平均亩产达5500KG以上,而且商品性好,瓜条直,刺少,色泽亮绿,腔小肉厚;用药少,农药残留少,市场潜力大。主要收獲如下:一是由单纯重视技术成果的先进性,提高到既重视技术成果的先进性,又重视技术成果的市场性,坚持试验、示范、推广、培训一起抓,有利于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不断提高我市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二是开展外向型黄瓜新品种—津美1号示范推广工作,合理地利用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办公室”的工作职能,为后续的项目推广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即利用“协议”的方式接受推广委托,安排试验、示范,逐步扩大推广面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三是示范基地的建立,促进了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形成,为我市农业科技成果向区域化、规模经营方向发展提供了“以产品为核心”的服务模式。

2、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农业技术转移的基本特征

(1)武汉市农业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明显,技术输出源头充沛。以华中农业科技大学为核心,农业科研院所为骨干的技术储备十分宝贵,作为技术输出的源头,能够不断地为在汉的农业科技企业提供形成农业产业化的项目。并能够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2)众多农业企业,技术接收库容量大。武汉市现有农业龙头企业16家,农业重点企业108家,正在成长的农业企业400余家。

(3)农业创新投入不断增加,为农业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经费支撑。2月6日,武汉市“农业科技促进年”科技兴农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江夏区隆重举行。市科技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下,制定了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339”行动计划,以提高支撑能力和引领能力为核心,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围绕武汉农业科技优势产业基础,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大力促进自主创新,努力构建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体系,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3、加快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农业技术转移发展的思考

(1)建立区域一体的武汉市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技术转移要素市场体系,这是武汉市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要以提高武汉武汉市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技术转移要素市场资源利用率和市场自由流动合理配置为着力点,在现有市场服务功能前提下,进一步健全服务功能,基本完善信息沟通、交易规则等功能;要素市场规范制度配套,各类要素市场既要有各自法规体系,又要有统一市场准入制度,强化市场管理,制止违法经营和不正当竞争。

(2)实施“技术整合”战略,加快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用工业化生产的理念推进农业生产的步伐。这是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农业技术转移的关键。

结合具体项目,借助市场机制,组织有关的专家参与项目技术整合。在政府支持的高新技术研究项目中,重点支持技术整合类研究开发项目,从源头抓起,提升我市技术整合能力,促进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快速转化和产业发展。

(3)培育完善的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这是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农业技术转移发展的重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即“前瞻性产业”的发展,要形成科学的产业发展序列。

参考文献

[1]杨新美.关于进一步发展我国食用菌事业的商讨.中国食用菌.1991.(1)2

[2]曹锦清.三农研究的立场.三农中国,2004.(2)86

[3]韩小平.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中的难点与对策.科技成果纵横,2001.(1)30

作者简介

韩小平,男,54年8月出生;武汉市农村技术开发中心高级工程师。1978年在新洲生物研究所工作,并开始从事食用菌技术研究、推广。研究课题《棉籽壳生料大面积生产食用菌》曾获得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冬闲田种菇模式化栽培技术》获得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棉籽壳袋料栽培香菇成套技术开发》获得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普洱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方式研究 篇12

1、普洱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业科技推广投资总量不足, 投资结构不合理。

普洱市现阶段农技推广经费主要来源是政府财政一般性农技推广事业费支出、专项推广项目经费以及主要由农技推广机构创收收入构成的其他非政府来源的推广经费。据统计分析, 普洱市农技推广投资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0.18%。据中国农业大学课题组分析, 我国政府农机推广投资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平均为0.25%, 而根据1988-198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全球113个国家的调查, 农技推广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百分比:1980年平均为0.96%, 1985年为0.87, 1988年为0.88;3年平均为0.9%。可见, 普洱市政府农机推广投资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

从微观上看, 普洱市农技推广事业费支出结构可划分为两个部分, 即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 (或活动费用) 。据调查显示, 普洱市2012年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比例:县级平均为8:2, 乡级平均为9:1。在多数县乡的人员经费实际支出结构中, 70%以上甚至全部用作工资;而在业务经费中, 真正能直接用于开展推广业务活动的部分不到10%。活动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推广活动的有效开展。

2) 农技推广队伍的总体素质难以满足推广对象的需要。

“十·五”期间, 普洱市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114个, 其中市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1个 (普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县级推广机构10个, 乡镇推广机构103个。在全市农业科技队伍中, 农业技术推机构编制人数1701人, 其中市级52人, 县级494人, 乡镇l155人。科技人员中, 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1392人, 占82%, 中专学历的309人, 占18%;从职称上看, 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有l3l5人, 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48人, 占3.7%, 中级职称的569人, 占43.3%, 其余的为初级职称。农技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非专业人员比重过大, 知识断层和知识老化问题严重, 已经成为制约普洱市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效开展的瓶颈。

3) 农技推广体制不尽合理。

近年来, 普洱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在制度建没方面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创新和尝试, 特别是在放活科技人员、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实行联产承包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但科技推广工作协调、农村科技培训、科技工作绩效评价、科技特派员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建设长期滞后, 科技规划、科技创新、科技承包、技术转止和科技人员合理流动方面长期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力量分散、决策盲目、收入分配不合理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致使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热情不高、活力不足。

2、普洱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方法与对策

普洱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需要逐步建立一个符合普洱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在体系建设上充分发挥政府推广体系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在人员管理上实行公开竞聘、 科学考核、奖罚分明, 在功能上具有既推广又服务, 从产前到产后、 从专业到产业的一种多体制、多机制、多功能的社会化的农业推广咨询服务体系。

1) 适当增加农技推广投资总量, 改善投资结构, 完善经费投入机制。

普洱市农业技术推广投资总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制度不够完善已成为目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开展的主要障碍。农业推广的社会公益性决定了政府投资长期存在的必要性, 并且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政府农业推广投资应不断增加。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应侧重于不同的推广项目, 前者主要集中于公益性和基础性项目上, 后者主要集中于投资回报率较高、市场调节较灵活的投资项目上。政府投资项目要落实投资决策人目标责任制, 重视目标团体的参与, 完善可行性论证、项目监测和评估制度。

2) 完善“产学研”合作模式, 加强农业推广人员管理, 建设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

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 “产学研”合作是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有效模式。农业技术推广与农业研究、教育同步发展是现代农业推广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拓宽农业科技推广部门职能的有效途径。 发挥农业技术推广、科研、教学部门协作的优势, 有利于缩短科研成果的推广路径,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率, 加快科技信息的集成和传递速度。

可以借鉴国外经验, 实行农技推广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和政府推广人员的公务员制度, 通过严格、 公正的考试录用制度保证农技推广人员拥有较高的素质与技能。要逐步推行农业推广人员全员聘用制、 技术职务竞争上岗制、目标责任考核追究制, 重视推广人员的岗位培训, 促使科技推广人员加强学习与实践,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用现代农技推广手段及先进设备武装自己。

3) 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 构建政府推广组织和非政府推广组织相结合的多元化合作推广体系。

发展农业推广事业, 还需要强化政府的行政与立法职能, 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和政策予以支持, 并对其进行宏观管理。要在改革与完善政府现有农业推广体系的基础上, 积极培育和扶持各类非政府推广组织, 实行政府部门、科研机构、有关学校、涉农企业、民间组织等多元化推广组织与推广对象的紧密结合。在运行过程中, 要建立多元化主体之间有效的竞争与合作机制。近期尤其要加强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建设和推广机制创新, 在市、县两级推广部门探索按产业分别设立推广服务中心, 打破原有的专业站分割局面, 从而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综合技术服务及产前产后全程服务。

4) 加强农业推广信息系统建设, 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传播效率。

上一篇:非日常业务下一篇:高压摆喷灌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