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成果

2024-09-03

学生学习成果(共12篇)

学生学习成果 篇1

由上海师范大学黄海涛副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美国本科教育质量保障研究”(课题批准号:CFA090106),日前通过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课题鉴定,现将成果报告如下。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人类行为的每一个方面几乎都在追寻着质量。高等教育陷入“质量危机”已然不再是危言耸听,“质量革新”也已跃然成为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鲜明主题。为促进大学教育的卓越,世界各国纷纷探寻更为有效的质量管理范式,作为高等教育强国的美国在此方面更是保持着积极的作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高等教育高度重视“学生学习成果评估”(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Assessment)。当前,这种注重“产出” 的质量管理方式因其“直面学生学习增值、强调教育成效证据”而引领着大学教育质量保障范式的变革,这一趋势备受各国关注。该课题正是以这一“热点问题”作为研究选题,对美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估进行了系统研究。

该课题的主要任务在于搞清楚美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是什么”“怎么样”“有何用”这样三个基本问题。鉴于此,该研究集中关注以下问题:(1)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是什么?它在什么样的背景中产生?如何发展?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其内涵? 如何把握其特征?(2)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如何运行?起到了什么样的功能?在高等教育质量革新时代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与挑战?呈现出哪些发展趋势?(3)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是否值得我们借鉴?能否借鉴?如何借鉴?基于以上研究问题,该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为:(1)理解相关概念的核心内涵,厘清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概念;(2)梳理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演变,分析和描述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发展概貌;(3)探明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运行机制, 分析其面临的争议、困境与发展趋向;(4)在“事实描述”和“价值判断”的基础上, 论证我国借鉴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探讨我国开展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制约因素以及实施策略,继而提出改进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实践模式。

(二)研究方法

该课题主要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和比较法。

1.文献法

当课题方向和大致研究框架确定后,课题组成员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育—心理图书馆和Doe图书馆为主阵地进行文献检索、借阅,并通过馆际传递和网络下载等工作,收集了大量的图书、期刊论文、会议论文、调查报告等相关资料,相关学术论文卷帙浩繁。甄别、筛选“相关性高”“真实性高”“学术价值高”的文献是课题组成员在文献梳理时遇到的一大挑战。而此后对大量文献的深度阅读和分析整理又是对语言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更大挑战。

2.访谈调查法

2009年3月至11月,课题组成员在美国收集有关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资料时, 就评估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等问题尝试进行半结构性访谈,但由于时空、经费、语言能力等问题而浅尝辄止,2013年7月,课题组成员再次赴美访学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再度访谈,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了书稿。相比而言,为了解国内当前有关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情况而进行的访谈则更为充分。2010年5月至6月,课题组成员选择了“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普通本科院校各1所,每所高校访谈了1名高层管理人员、2名教师、2名大四学生,共计15人次。访谈对象的学科背景来自人文学科、 社会科学、理学、工学等学科。根据访谈录音,整理形成了近4万字的文本资料。通过对访谈记录进行分析,归纳出自己的观点。

3.比较法

该研究的比较程式主要依照贝雷迪提出的比较教育研究四阶段说,即描述、解释、 并置和比较。最后一部分主要是对中美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相关问题进行比较,即对我国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如何立足我国实际情况,借鉴美国经验进行完善,展开理论的、实证的研究。劳凯声教授说过:“比较是危险的”,即如何确定比较点,是否可以进行比较往往是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同样困扰着该课题的“比较研究”。

二、研究结论与对策

(一)研究结论

1.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概念解读

课题研究以美国文献中人们认可的、引用率较高的 “评估”“学生学习成果”“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等相关定义为素材,通过对这些定义的梳理、分析,加之课题组成员在美国学习时的客观感受,将“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概念界定为:“评估主体运用各种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持续收集、分析有关知识、技能等学生能力增值和情感、 态度变化情况的信息,并以这些信息为直接证据,对照学习成果的最初设定,评价、 判断教育教学的成效,找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及相关学生服务等各个环节中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善,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学习成果、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之目的”。这个界定反映了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主要特征:关注学生学习增值、强调教育成效证据是其逻辑起点;运用测量等方法获取学生学习成果信息是其主要手段;强调评估过程和评估的持续性是其基本要求;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其最终目的。

2.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历史发展

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产生与发展受到美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变化、教育测量技术的发展、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跟随历史追溯的足迹,以学生学习测量为线索,美国高校学生学习评估的演进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1)口试、论文等早期综合考核:1636—1904年;(2)学习的标准化考试的起源: 1900—1933年;(3)通识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学习评估:1933—1947年;(4)测试机构的增加:1948—1978年;(5)回应外部问责的时代:1979至今。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习成果界定、评估内容选择、评估技术手段的一系列关键变化,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评估运动催生了要求明确高等教育绩效证据的质量文化, 从而促使评估迅速成为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方式,展示了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演变方向和目的地。

3.评估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

学习成果评估的组织架构可以分为大学内部评估机构和大学外部评估机构。大学外部评估机构可以分为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估的机构。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并没有“集中”评估权力,而是通过立法、规章制度、拨款等方式影响评估;民间评估机构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教育援助委员会开发的“大学校际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受到广泛的赞誉,并在全国推广。大学在学生学习成果评估中担负着最重要的职责,其内部相应机构也是大学评估重要的组织部门。各个大学内部评估部门的设置和名称不尽相同,主管评估的校领导岗位设置也没有一致的模式,有的学校是由教务长或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有的学校是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负责,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设置专门的副校长或者副校长助理职位管理学校的评估工作。 此外,为了加强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有效性,许多大学还成立了大学评估委员会。

大学内部学习成果评估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步骤:成立评估部门、设定学习成果、制定评估计划、收集数据与构建数据系统、分析数据与汇报结果、评估结果应用以及元评估。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循环过程。

4.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评估内容

知识、技能、态度和情感、能力是表达一般意义上的“学生学习成果”的常用术语。 这些术语的内涵不断演进,反映了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表达着社会发展对大学的教育理念、办学使命、课程改革的价值诉求。学生学习成果的具体内容在不同的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背景中呈现出明显的“情境差异”,而在具体的评估活动中,评估主体对“情境性”的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情境选择”,构建可以测量的评估内容体系, 从而使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成为可能。

美国的大学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因此,各种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尽管如此,学习成果评估的内容设定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比如,在通识教育评估中,人文知识、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等是知识层面评估的主体内容,而写作能力、 批判性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则是技能评估的主要内容;专业知识的评估内容通常包括专业综合知识及其应用技能和某一课程的授课内容及其要求掌握的相关技能;大学就读经验调查评估在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这种学生自评方式涵盖非常宽泛的内容,如学生参与学习和社会活动的程度、时间安排、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毕业后的计划、性取向和政治取向、家长的支付能力,等等。学校层面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内容指标体系的确立,使得大学的教育成效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校际比较。

5.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评估方法和工具

由于知识和技能本身多元化、学生学习成果具有各种情境差异,因此,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估的方法各不相同,客观上也不存在一种普适的工具,而且单一的评估方式不可能提供所有必要的信息。事实上,正是多元的评估方法和评估工具构成了学习成果评估的“方法体系”和“工具箱”。科学地选择和使用恰当的评估方法和评估工具是评估结果科学可信的保证。

课程考试、课堂教学评估工具、量规(Rubric)、作品档案夹(Portfolio)、顶点课程(Capstone Course)以及调查问卷等则是常用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工具。比如, 《全国学生学习投入调查问卷》(NSSE)和加州大学《本科生就读经历调查问卷》 (UCUES)具有很强的学术影响力和和社会影响力。NSSE适用于各类大学,到目前为止已有1300所大学使用。加州大学的UCUES主要适用于研究型大学。

6.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数据分析和结果应用

运用评估工具收集到的各种学生学习成果信息是评估运行的基本“原料”。将这些“原料”转换成初始数据,并运用数据分析技术和理论假设对初始数据进行加工、 分析、提炼和挖掘,从而可以对教育目标实现程度、教学中的现存问题及其解决路径进行诊断和评价,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使得评估结果得以发挥其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学习成果评估结果的应用渗透在大学和专业认证、修订和完善学习目标、回应社会问责、开发大学战略规划、课程和专业改革、制定相关政策等各个领域,而其最终效用则在于教学的改善和学习的提高。

7.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反思与展望

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理念在实施过程中同样也遇到了各种现实困境,比如缺乏内动力、投入不足、教师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等等。在解决这些发展瓶颈的过程中,学习成果评估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比如“全人”评估理念占主导、评估的时间界限向未来延伸、全国性评估工具推广并趋国际化、评估的专业化发展趋势强烈、政府部门介入更深、网络技术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等。

毋庸置疑,现代大学已超越传统的“自治”而进入一个质量“共治”的新时代。 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对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无疑有着积极的贡献。 但是,基于不同的理念,各种质疑、批评之声在学习成果评估兴起后也接踵而至。总体而言,肯定多于质疑,赞扬多于批评。

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成为美国重要的教育质量保障模式,而且备受世界关注,这表明现代大学开始审视自身的弊病,反思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基础,重新回归以培养高质量的学生为大学卓越标志的正确道路上来。

(二)对策建议

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合理经验可以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模式由注重外部监控转向内部评估、由注重评估输入硬件转向评估输出成果提供诸多借鉴。

1.促进理念转向。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学理念从教师为中心转向学生为中心,评估理念从投入性评估转向产出性评估应成为我们优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理念基础。需要说明的是,借鉴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评估理念从投入性评估转向产出性评估并不是否认对教学输入、过程的评估,以及教育环境的评估,而是要认识到对教育产出——学习结果的评估同样重要,而且学习成果评估的结果可以成为教育质量最直接的证据,更具有说服力。

2.改进运行机制。总体而言,我国目前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估仍停留在传统的层面, 这需要我们借鉴美国的先进经验,改进和完善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运行机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预设明确的学生学习成果、使用多元的评估方法与评估工具、加强过程评估和评估的持续性 、建立评估数据库、公开评估信息,并在制度设计中加以明晰并具体化。

3.推进评估专业化。我国要进行专业化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必须建立“三位一体”的评估组织,配备专业化的评估人员。(1)政府部门无需单独成立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机构,可以以现有的评估院为组织载体,拓展其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功能,在评估时要慎重处理好政府干预与大学自治之间的关系。高校是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主体。 办学规模大的高校要在学校领导层确定一名副校长直接负责学校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估。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形成专业化的院校研究机构,因此建议在学校管理职能部门中单独设立大学评估和质量保障办公室,不隶属于任何其他职能部门,赋予其应有的条件与职责。评估和质量保障办公室和现有的教务处、学生处、规划办、政策研究室的职能部门之间如何协调,则需要全新的制度设计进行保障。这必定是该项工作起步的难点之一。同时,要支持建立专业化、组织化程度都很高的民间第三方非营利性评估组织。 对于民间第三方评估组织的资质认定,可以借鉴美国的认证制度,由教育主管部门通过认证手段,确保取得资质的民间第三方评估组织达到独立、公正、专业、权威的基本标准。(2)培养专业化、高素质的评估人员是关系到学生学习成果评估能否在我国有效开展的一项重大任务。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在研究生培养目标体系中,在高等教育学等专业下增设“教育评估与评价”方向,培养评估专业硕士和博士,从而实现在近期内配备专业评估人员的目标。在评估活动中,教师的评估能力和积极作为至关重要,这意味着大学教师必须既是学科专家,又是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评估实施者。 因此,高校对教师进行经常性的评估培训也是非常必要的。

4.形成评估的动力机制。问责可以形成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外部推动力,敬业精神和奖惩制度可以形成学习成果评估的内部驱动力,然而无论是问责的外部推动,还是来自教师敬业精神和适度奖惩制度的内部驱动,都应内化为全新的质量文化和组织文化,从而形成恒久动力和长效机制,惟有如此,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真正灵魂才不会“游离在文本、技术与制度之上”,因为“真正的质量来自于心灵……来自于对所做的事情充满了自信和骄傲的人们”。

学生学习成果 篇2

活动结束后,我们及时总结了本次活动的收获。一方面让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加他们进一步学习数学的信心;另一方面,提高他们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活动主题得以升华。我们是这样完成的:

1、各小组写一篇本次活动的心得体会,简要说明本次活动中自己的收获。

2、各小组成员在完成自己的心得后组内交流,感悟活动中的得失,并选出心得体会创新面较多的同学作为本组代表,在班内与其它组交流。

3、各小组代表(至少1人)在班内交流心得体会,师生一块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美带给我们的美的感受。

“温故知新”巩固小学生学习成果 篇3

“温故”的优点分类

学习文化知识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要使小学生对学习过的知识掌握得牢固,理解得好,应用得巧,就必须通过不断温故才能达到目的。这是因为常“温故”有以下优点。

第一,指导小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及时温故,可以很大程度地控制他们遗忘。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识记后的一天之内,遗忘的速度是最快的。所以及时温故可巩固小学生记忆。

第二,不断地有新意的温故,能够帮助学生始终处于有趣的记忆学习状态。有新意的温故就是在复习旧知识的时候,一定要将它放到新的知识环境中,例如: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第二单元的生字时,还要把在学习一单元时掌握得不好的生字再复习一遍,就可以采用把两个单元的生字放到一起,进行认读比赛,按字的结构找出形近字分组书写,找出读音相同的,找出带有前鼻音和后鼻音的生字,找出生字中的多音字,请学生读一读。找出笔画最多和最少的请学生写一写,看谁写的又快又正确。选出几个常用的字,请学生组词,看谁组的多。甚至可以拓展到请学生试着看字组词,用词练习说话。用这些形式多样的方法温故学过的生字,可以使学生在有兴趣的前提下进行学习,效果一定会很好。这样还可以避免机械性的重复照抄作业造成小学生厌学的情绪发生。这样的温故,能够使小学生不断加深和巩固对学习过的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由于不断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温故,可以促使学生不但熟记了知识,而且能应用,并且逐步达到帮学生建立起学习自信心的目的。温故的过程是增强记忆的过程,同时也是小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的过程。通过查漏补缺,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障碍,这样学生对学习也就更加有信心了。

第四,温故可以使小学生逐步的从整体上把知识系统化。例如:语文学习,学生就是通过字、词、句、篇、段等基础概念和基础知识的学习训练,从而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只有在不断地复习语文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才能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才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第五,不断温故是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在复习的过程中,学生要理解、掌握、应用学习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复习时,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触发联想,这样就容易出现认识上的飞跃,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身的创作性思维。

“温故”是掌握与应用知识过程

反之,如果小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很久才去温故的话,他们对所学的知识就会遗忘殆尽,就等于要重新学习。以往每当到期中或期末的复习时,总会听到一些教师埋怨学生“笨死了”,把知识全忘了。其实,就小学生而言,他们把学到的知识遗忘了的责任不在学生,而是在教师。这是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始终贯穿指导学生温故的后果。笔者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三年级的两组学生背诵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复习,一天后的记忆率为36%,一周后剩下不到10%。乙组按照我的要求及时复习,每天背诵一两遍,一天后的保持记忆率为98%,一周后保持86%。

假如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所讲的知识没听懂或是听得一知半解的时候,如果再没有教师指导复习,再没有家长的进一步帮忙复习巩固,那么学习上的小困难就会成为学生难以攻克的壁垒,这也是造成小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学生厌学就会直接导致学习质量低下。所以小学生只有“学而时习之”才能够“不亦说乎”!

为此,教师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温故学过的知识,就每个知识点(面)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由于学习目标、学习任务不同,因而教师指导学生复习的方法、形式就应该有所不同,要不断地变化方法,提高难度,将学过的知识给以新的应用环境,这样就使得小学生处于常学常新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小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逐步养成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不断提高小学生学习质量的必要手段。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掌握到应用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就小学生而言,仅凭借在40分钟的课堂上学习是根本达不到学会的目的,更不要说是掌握和应用了。所以,指导小学生不断温故,表面上是重复,实际上是学习和认识的不断深入。复习一次就有一次的收获。只有在不断温故的过程中,才能够促使小学生把学过的各个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才能够达到应用自如的目的。不断地温故实际上就是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主要过程。小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父母的帮助下,在自身的不懈努力下,通过不断地温故,在温故中轻轻松松地熟记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从而达到知新的目的。只有这样,小学生的学习质量才会稳步提高!

学生学习成果 篇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 学生出国学习以成为常态, 高校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学习形式如2+2、3+1、交换生等, 家长和学生也热衷于到这种学习方式, 认为学生在国外可以开阔视野能学到真本领。学习成果的评价是国内外都很重视的一个话题, 我国在1985年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注重教学成果的评价体系的研究, 至今已有30年的时间, 而跨境学习的成果评价标准的研究一直较为欠缺。

2013年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与台湾醒吾科技大学, 建国科技大学, 静宜大学等台湾多所高校签订交换生活动,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何香凝艺术设计学院每学期都派学生到台湾醒吾科技大学为期半年的学习活动, 随着两岸学习交流活动的增多, 国内越来越多的学生到台湾学习,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体系下, 跨境学习究竟给学生带来哪些转变, 如何评价他们的学习成果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本文通过深入调研, 在对跨境学生学习成果评价体系研究成果用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学学生成果评价机制现状

跨境学习成果评价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对教育研究来说是一个难题。对评判学生跨境学习成果质量的标准是比较复杂的, 不能简单以学生分数的高低进行直接评判。艺术生跨境学习成果评价标准与其他领域相比有自己的特点, 容易受到老师个人的审美标准、价值判断、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且学生的学习成果多以作业的形式展示, 其表达思想的转变和创作角度的变化学生自身的提高很难有统一的标准衡量, 具有以下特点:

1.评价过程太武断

多数高校对跨境学习成果的评价过程太武断, 很多高校的现行做法是学生汇报评价, 利用学生汇报的机会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教师对其作品直径评价, 在缺少对其全面深入的了解下, 依据作品直接评价的做法过于武断。

2.评价组织不科学

国内大部分高校, 在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定时, 往往会聘请本专业的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判, 但是他们不能站在不同文化背景的高度评价学生的作品, 以教师个人审美标准为准则下的成果评判, 难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性。

3.评价指标不合理

很多高校对跨境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中出现不合理的问题, 一是缺少专业性评价机制, 文科理科不分, 导致谁有权威谁说了算, 或者采用统一的标准。由于不同学科的差异性, 导致评价缺乏科学性, 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困惑或者出现厌学情绪。二是艺术类学生成果评价特点不突出, 学生的评价体系仍然以现有的学科标准为准则, 没有针对跨境学生设立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

三、建立跨境学习成果的评判原则

1.多元化的评判原则

现行的学生成果评价以老师成绩评定为主要方式, 这种单项的评价, 往往忽视其他方面的影响因素使得评定标准过于片面。学生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学习、熏陶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从思想上的转变到艺术作品形式的变化是重内到外的一个过程, 这种思想的变化很难在作品中明确的表现出来, 对于以作品评价学生的成果的方式是不全面的。因此, 在对艺术生跨境学习成果评判时, 要拓宽评价的主客体, 引入院系评价、单位企业评价、第三方机构评价等方式, 构建多元化的学习成果评判体系, 有利于得出正确的结果, 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2.科学合理的评判原则

学习成果评价体系的需要建立在客观、系统、规范、全面的反映评价结果, 因此要方案的建立必须具有科学合理、可行性, 避免生搬硬套的情况出现。学生成果的评定要求学生的资料来源真实可靠、客观公正, 确保每一个指标都合理、准确。

3.动态化的评判原则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受到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和教学理念等各方面的影响, 课程作业作为学习成果评定的标准比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改变。因此, 艺术生学习成果评定标准的建立必须符合教学发展的规律和人才培养的需求相结合。建立动态学习成果评价机制, 一方面增强对学生评价的准确性, 取得真实的结果;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发展, 学生在艺术作品的创作思想与表现形式更加成熟, 会对学生做出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除在课程中的成果评价外, 在课程结束的一年后通过设计问卷、电话采访、网上邮件等方式展开调查, 着重对学习成果的后续发展实施评价。

4.差异化的评判原则

学生成果评价体系应体现艺术专业特点, 实现学生成果作品与评价指标的合理衔接, 注重反映艺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 突显艺术专业的特点与内涵。对作品风格中反映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观念进行评判, 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评价考核。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尊重不同参与者的思想观点, 协调价值标准的分歧, 找出存在的问题。

四、建立跨境学习成果评价机制

1.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

加强跨境学生学习成果的评判的总体设计, 建立严格的成绩评判制度管理体系, 建设以省级高校为核心的评价组织, 引进第三方的评级机构, 加强评价人员队伍的建设。建设一个良好的评价环境, 建立一个科学、规范、合理的管理机制, 推动高校重视学生成果评价的工作, 加强学校政策的引导作用。缺乏规范的机制, 评价的成果就得不到保障, 组织起来难以实现。基于学生学习过程的特殊性和学习成果的多样性, 针对不同课程、不同师生群体、不同学习环节开发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并努力求使得评估工作创造性地开展。

2.开展学生成果评价试点

建议学校选择部分专业队学生学习成果的评判进行试点研究, 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 探索高效的评价方法。将学生成果评定与高校科研相结合, 是推动教学改革促进高校创新, 提供持久的动力为学校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方法。在学习成果的评判工作中, 要依据自身的特点优势和借鉴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

3.设立专业化的评价结构与评价人员

在学校教学部门成立专业的学生成果评价机构。学生成果的评价工作不是纯粹的事务性工作, 而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不懂得学习规律、不具备评估学习成果的专业知识、缺乏教学经验的兼职员是不能胜任的, 因此要选拔专业性评价人员充实到评价机构的队伍上。该机构对于学生学科设置、课程开发、教材编写等进行评价与及时反馈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改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使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成为推动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力量。

4.建立学习成果反馈制度

学习成果反馈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教师更全面深刻的理解学生差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及时确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并判断采用哪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更好的达到学习目标, 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并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使教学效果更有效。有利于帮助学生有效的学习, 如何调整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 并积极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 不断的提高自学能力。

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 探索跨境艺术学生学习成果评价研究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推动艺术教育改革进一步的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因此, 深入研究跨境艺术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 对提升高校艺术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近年来跨境学习在高等教育中得到迅速发展, 如何对跨境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判, 以保证跨境教育健康的发展, 在国内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跨境学习的背景与现状分析, 总结跨境学习成果的评判原则和建立跨境学习成果评价机制, 旨在更好的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艺术专业,跨境学习,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史秋衡, 吴雪, 王爱萍等著,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研究[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2]王利明等著,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评价理论、评价体系与评价技术[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1.

学生学习成果 篇5

流行音乐对中学生的影响

高0804班郑沛琪、张凡、寇雪晨

一、序言

研究性学习对于我们三个来自外地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新鲜的科目,此前对此类型的研究活动接触较少,因此在研究中遇到了许多的问题,也想了许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历经多重挑战,最终完成了研究性学习的各项目标,得以结题。

因为是第一次亲自进行调查与各种研究性学习中必要的操作,因此不免有手法生疏,效率偏低以及结果误差等问题存在。但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不缺勤,不早退,认真完成每项个人任务,为研究性学习的完成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贡献。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收获了成果,更收获了做事的态度和方法。

二、选题初衷与设计

音乐是中学生放松心态,开导心灵,陶冶情操的良师益友。作为音乐中的一支劲旅,流行音乐早已融入中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校园一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我们有听说过少数同学沉迷音乐甚至因为沉迷音乐而影响到学习效率,精神状态等问题。作为同样喜爱流行音乐的中学生,我们几个小组成员决定从这以及其贴近我们生活的问题着手进行研究。

我们选定课题后决定的研究目标有如下5个:

1.通过调查与观察来了解中学生对流行音乐的态度。

2.通过调查了解同学们对于流行音乐有何期待和建议。

3.通过资料搜集有关流行音乐的知识。

4.通过网络上查找并分析相关案例来分析流行音乐对中学生可能产生的影响。

5.通过各种思路的研究与分析以及相关资料的帮助给出中学生科学对待流行音乐的建议 我们旨在对中学生对待流行音乐的现象进行研究,并且得出一个科学的对待音乐的态度来和大家分享。

三、课题进度与分工安排

1.小组主要分工:

郑沛琪统筹整个小组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负责对每次活动后的结果进行总结。负责活动的准备,任务的分配以及数据的复查。

张凡负责文字处理,包括调查表的编写,表格的填写以及书面报告的校正工作。同时负责书面材料以及其他资料的查询。

寇雪晨负责调查结果的数据处理,负责网络调查的发布以及网络信息的查询,同时负责PPT制作。

2.课题研究进度:

研究阶段一:选题以及可行性分析(11.10-13)

研究阶段二:小组分工与任务安排(11.14-16)

研究阶段三:发布网络调查(11.25)

研究阶段四:观察附近中学生的相关情况(11.25-12.15)

研究阶段五:校内调查与数据分析(11.25-12.15)

研究阶段六:资料查找与分析(11.25-12.15)

研究阶段七:中期报告(12.20-21)

研究阶段八:分析前段研究成果并总结(12.23-27)

研究阶段九:提出中学生对待流行音乐的科学态度与建议(12.31-1.4)

研究阶段十:总结成果,撰写结题报告(1.5-10)

四、研究成果小结

1.区域内中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喜好程度:(参与人数:67)

非常喜欢:33%

喜欢:41%

一般:19%

不太喜欢:7%

2.网络调查(场所:Tieba.baidu.com下分支)参与人数:83

(1)喜欢流行音乐的程度:

非常喜欢:36%

喜欢:39%

一般:14%

不太喜欢:11%

(2)喜欢音乐的类型:

民族乐:19%

轻音乐:62%

重金属:6%

REMIX与DJ:55%

R&B:37%

POP:86%

(3)偏重选择音乐的哪一个方面:

歌词:17%

旋律:43%

情感基调:35%

随便:5%

(4)觉得音乐的功用:

可以缓解心理压力:77%

有激励作用:36%

可以适应心境:52%

加快工作效率:18%

其它:8%

3.校内调查:(参与人数:60)

(1)每周用于听流行音乐的时间(平均)

0-1小时:12%

1-2小时:20%

2-3小时:47%

3小时以上:21%

(2)对流行音乐的喜好程度

非常喜欢:23%

喜欢:60%

一般:8%

不太喜欢:9%

(3)为什么喜欢音乐?(限选2项)

可以缓解心理压力:70%

有激励作用:28%

可以适应心境:48%

加快工作效率:22%

其它:11%

数据分析:

1.网络上的参与调查的人群可能有不属于中学生范畴的,但是比率应当较小。

2.大多数中学生喜欢流行音乐。

3.喜爱流行音乐的原因主要在于心理排解和暗示。

4.多数人喜欢节奏性强,快速的流行音乐。

5.由流行音乐的角度推断当代中学生的自我观念较强。

4.流行音乐的发展建议调查结果:

大意1.推出主题贴近校园生活的流行音乐;

大意2.期待校园乐队等的更多出现;

大意3.期待更多有激励意义的音乐作品;

大意4.希望正版流行音乐市场考虑学生团体的需求和经济能力

大意5.希望能够使正版流行音乐资源网络共享。

5.对于中学生科学对待流行音乐的建议:

(1)应当对流行音乐实行“半糖主义”。

流行音乐作为流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理应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对于流行音乐也应当一分为二地看待。导向积极,节奏明朗,旋律美好的音乐能够给我们带来好的听觉感受,能够缓解心理压力,帮助调节不良情绪,给我们紧张的学习生活带来一些激励与调剂,应当支持大家听一些这样的流行音乐。然而有些曲调低沉、内容颓废的流行音乐,则能少听便少听,避免这类音乐对我们造成不好的影响。

因此,提倡大家对流行音乐实行“半糖主义”,不能过分沉迷,也不要敬而远之,鼓励大家有选择地听流行音乐。

(2)提倡有节制地听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是排解压力和放松心情的好方式。但是听音乐无节制必然也不利于我们身心健康的发展。从生理上来讲,同学们喜欢使用耳机听音乐。但是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已经表明,长期戴耳机听音乐,会造成听觉疲劳,长久下去会造成听力衰退,影响正常的生活;从心理上来讲,不能仅靠流行音乐来解决心理问题,同学们选择用音乐来自我调节是一种好的方法,但更应当注意加强与他人的交流,通过交流来更好地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工作和学习来讲,过多地听流行音乐必然会挤占工作学习用时,这样的话音乐便不再扮演帮助我们的好角色了。

(3)应当在恰当的时候听流行音乐。

经常见到有同学一边塞着耳机一边忙于学习的情景,更有同学一边计算着复杂的数字一边嘴里念念有词地唱着“I’ve got to move on and be who I am”。结果往往是速度减慢,错误百出。所以在学习和工作的时候应当关掉音乐,全身心投入学习和工作。俗话说,“一心分追两兔,则两不成”,提醒同学们再恰当的时候听流行音乐,全面发挥学习、工作

和音乐的效率和功用。

(4)应当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随着信息爆炸的时代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信息来源广的现代生活也的确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乐趣。但是由于信息充斥,流行音乐也良莠不齐。为此,提醒大家注意分辨流行音乐是否适合我们去听,是否有听的价值。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才能使音乐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五、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1.调查问卷问题的设计欠合理。

在反馈的意见中,被调查的同学反映第一次设计的问卷问题不够简洁。

解决办法:讲问题尽可能改成勾引选回答的方式,去掉不必要的问题。

2.网络中查找到的有关R&B音乐的资料有不同版本,而且可能有错误。

解决办法:从书籍中查找资料,最终取《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的解释。

3.网络上得到的调查结果可能有非中学生因素。

解决办法:在主题上备注中学生调查并且对得到的数据只做参考。

六、小组成员心得体会(摘录)

1.应当加强责任心,认真对待归于自己的各种工作和任务。只有每个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集体的任务才能更好地完成„„小到一个小组,大到一个社会,只有大家都负起自己的责任,社会才能稳定和进步„„

2.应当鼓励奉献精神„„只有人人懂得奉献并且甘于奉献,才有可能得到更好的收获„„

3.创新源于发现,发现源于生活。要敢为生活的进步着想敢于寻找生活中的问题,才能推动时代的进步。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流行音乐对中学生的影响

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发展动力 篇6

学习内容上紧扣“三个重点”

紧扣宣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抓学习。集团公司党组始终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把党的重大理论和重大方针政策的学习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坚决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牢牢把握企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几年来,深入学习了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及历次全会精神,历年的全国“两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中央重大决策和国资委党委重大部署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和国资委党委要求上来。

紧扣加强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抓学习。集团公司党组始终把党组中心组学习作为企业统一思想的重要平台,抓住党员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这个核心和灵魂,着力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总开关”问题。几年来,认真学习了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等一系列重要观点和论述,在集团公司系统组织开展了“信仰、信念、信心”主题教育活动,切实增强了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坚定了推进集团公司“三步走”战略的信心和决心。

紧扣推动企业科学发展抓学习。集团公司党组始终围绕集团科学发展战略和不同阶段改革发展实际,系统规划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明确学习重点和目标。近年来,先后围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集团公司“三步走”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等主题,深入开展学习研讨,着力破解制约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的瓶颈问题,推动集团公司改革发展和“三步走”战略全面实施。

学习方法上突出“三个注重”

注重发挥一把手的作用。集团公司党组坚持从自身做起,从各级一把手抓起,以上率下,层层示范。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陆启洲,亲自审定中心组学习计划、确定学习主题、主持集中学习,带头调研、作中心发言、撰写理论文章,围绕宏观经济形势、企业发展战略、人才队伍建设等专题,为集团公司系统和党校班学员多次作专题辅导。其他党组成员围绕分管领域,轮流为集团公司党校班学员授课。在集团公司党组中心组的引领下,各部门、各单位一把手充分发挥带头示范作用,结合工作实际,大胆探索实践,讲党课、作报告,带头深入宣贯中央精神和集团公司党组部署,带头深入学习研究事关企业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带动全系统理论学习已蔚然成风。

注重扩大学习交流。坚持每两个月至少组织一次党组中心组集中学习,并根据需要扩大到集团总部部门负责人和所属企业领导班子成员。坚持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根据每年所列学习计划,在参加必学篇目集中学习的同时,中心组成员还结合实际自行选题进行针对性学习,中心组成员领着课题学、结合工作学、对照先进学,边学习、边总结、边运用。集团公司政治工作部还不定期摘选指导性较强的权威理论文章,编印成《集团公司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资料选编》,供中心组成员学习参考。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集团公司党组每年都选择3~4个重点学习内容,聘请专家学者作深度辅导、解读。紧紧依托集团公司党校(高培中心)及有关教育教学基地,大规模轮训干部。坚持理论研讨与深入基层调研相结合,集团公司党组成员每年在年度工作会议和年中工作会议后,深入基层,集中进行专题调研,研究解决基层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把理论学习与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结合起来,坚持不懈地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工作,不断谋求新思路、新举措、新突破,使实施“三步走”战略、建设国际一流能源集团的发展目标更加坚定,电为核心、煤为基础、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坚持低碳发展、绿色发展、清洁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坚持把理论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坚持把企业改革发展和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作为学习研究的着力点,采取调研、研讨、攻关等多种形式组织学习研究,推动解决了一批影响和制约项目前期、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管控一体化改革的重大问题。坚持把理论学习与转变作风结合起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聚焦“四风”,查摆和解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了“三多”“三难”“三公”经费控制不严等一批“四风”问题的解决,实现了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作风的根本好转。

推进措施上强化“三个落实”

抓学习计划的落实。集团公司党组每年年初认真制订中心组学习计划,就学习的内容、形式、要求、参考资料等作出安排部署。今年,集团公司党组中心组重点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化国企改革重要部署等内容,安排了十个学习专题。系统各单位党委(党组)每年年初都要制订中心组学习计划并组织抓好落实。

抓学习责任的落实。集团公司党组切实加强对中心组学习的管理,层层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完善并落实各级党委(党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协助抓的工作机制,保证了理论学习有计划、有部署、有组织、有落实,形成了领导带头、层层推进的良好局面。

抓学习制度的落实。建立、完善了集团公司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从学习时间、内容、形式、组织、考勤、记录等方面,对中心组学习进行明确和规范。职能部门对系统各单位学习情况进行督促指导,促进集团公司系统中心组学习制度的有效落实。

加强理论学习是摆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集团公司党组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党组中心组学习与加强党的建设结合起来、与全面深化改革结合起来、与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水平和履职能力,带动和促进全系统大兴学习之风、理论联系实际之风和开拓创新务求实效之风,为推动集团公司“三步走”战略全面实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

(责任编辑:郝幸田)

学生学习成果 篇7

一、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基本特点

1. 从研究内容看, 关注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

儿童, 本身就是出色的哲学家。他们用眼光看待世界, 质疑世界的本原问题。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周边的生活环境, 通过教师的指导发现问题, 并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将学生的研究问题生活化, 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保证研究课题可以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不少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与当今社会、当地政府的发展与目标紧密结合, 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倡导低碳生活等。也有不少研究课题来自于学校的传统活动, 体育节、艺术节等纷纷进入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领域, 课题呈现出多样化的选项。

2. 从研究形式看, 体现实证研究的基本特征

大多数研究性学习成果是由中小学生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访问、文献资料检索等形式, 收集研究资料。也有部分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研究, 获取数据材料, 并检验假设。两者都具有鲜明的直接经验特征, 结论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也符合认识论的基本规律, 来源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建立在观察、实验的经验事实上生成的知识与技能, 将为学生的今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突显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

3. 从学生研究过程看, 关注并享受活动过程

作为开放性、实践性的课程, 在三维目标中, 研究性学习强调过程与方法在研究中的实践与体验, 强调过程与方法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生以知识与技能为基础, 带着问题进入研究的现场, 通过师生、同伴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活动, 掌握并验证固有知识与技能, 实践并解决问题, 从而获得新知识与技能, 实现知识结构的优化和认知结构的完善。从现有的研究性学习成果看, 学生详细记录了如何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和过程中分工合作、分享成果的感悟, 充分展示了研究性学习的魅力。

4. 从成果看教师的指导功能, 关注课题确立和成果表达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 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研究活动的参与者、研究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活动指导系统中的合作者。教师的指导功能贯穿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 包括引导学生选择活动项目、确立活动主题或课题, 并合理地制定活动方案;引导学生对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进行论证;引导学生形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从现有成果看, 教师指导功能主要集中于课题确立、研究方案及物化成果的指导, 而对于过程性的指导和研究后的反思指导显得不足。

二、从研究性学习成果逆推教学指导实践

1. 课题确立指导窄化

研究性成果中普遍采用的是观察、调查、访谈等关键词, 呈现单一化的倾向。是学生有意回避实验、探究、设计、制作等研究探索行为, 还是教学指导功能发挥得不完善, 导致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缺失?研究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其他领域一样, 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 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 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体验和感受生活, 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些行为应当成为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指导的目标行为。局限于某一领域或方法的指导与研究, 不是研究性学习的全部。中小学生研究性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的特点, 学习内容既可由学生自行确定, 教师也可提供选题建议;可来源于学校生活, 也可产生于家庭或社会生活实际;可以是对自然现象的研究, 也可以是对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的探讨。对于同一个问题或主题, 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 选择不同的研究角度和范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现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 需要教师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 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 需要一种更加开放的姿态。

2. 过程方法指导弱化

活动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不同的。活动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上位概念。虽然同属活动, 两者内涵不同, 外延有差异。只有学生基于自身兴趣, 在教师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才是研究性学习活动。因此, 研究性学习成果并不是活动的简单总结, 而是强调过程与方法的报告。没有在活动中注重问题意识, 活动还是活动, 无法上升到研究性学习的层面。缺少学生生活经验支撑, 没有学生主体的真正参与, 没有对搜集的资料概括与提炼, 活动无法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社会公民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指导, 并不是完成一项任务的简单布置, 从认识论、方法论角度, 都需要教师参与其中, 贯穿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始终。

3. 学习成果指导美化

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指导的美化, 掩盖不住指导欠缺的两个极端表现。一个极端是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表达指导过度。主要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成人化倾向。每一个人对世界都有一种实践知识, 并且都将它运用于他们的日常活动之中。儿童具有儿童特有的语言系统,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世界的看法。虽然研究性学习成果有其一定的格式规范, 但规范并不是约束儿童表达的手铐脚镣。如果让儿童带着脚镣跳舞, 那是对研究性学习的亵渎。童心童眼看世界, 童真童趣话世界, 应该是表达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基本范式。二是引用过度。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被传播, 被学习, 被借鉴。引用固然是捷径, 但过度的引用将会形成连锁的反应, 且不论学术道德问题, 至少会失去研究求真之本意。教师能做的、应做的是, 指导学生用相关的理论来诠释分析思考探究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 用相关的理论来启发指导引领研究的整个过程, 思考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和现象。三是娱乐化倾向。中小学生具有天然的娱乐能力。研究过程中的些许娱乐行为会被理解为率真, 倘若以娱乐的心态表达研究成果, 导致的结果是研究的严肃性丧失。科学的要义在于求真。严谨的中小学生研究, 来源于生活的直接经验、资料来自研究现场, 没有必要盛装出席。

另一极端是指导缺乏, 直观表现为研究成果中资料的堆积。丰富的研究资料与素材, 缺乏必要的分类整理与归纳, 犹如杂物库。教师的指导功能从发现问题的指导到成果的整理, 贯穿始终。在成果整理阶段, 需要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理性分析, 得出研究的基本结论, 或提出建议对策, 提高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应用价值, 并为学生研究过程的完整提供保障。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问题意识、研究能力的培养, 因此, 决定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与成人的研究存在着一个显著差异, 即关注学生研究过程中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学生对整个研究过程及心理成长的忠实记录, 是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指导过程中要做好三个适度, 即指导时间要适度、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学习的广度要适度、指导的深度要适度。

三、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展望

1. 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的理念

厘清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外延, 才能遵循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定领域的研究性学习, 是国家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研究性学习是改变课程过程中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以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和多学科知识为基础, 但又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 弥补学科课程之缺憾, 是学科课程的深化。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价值取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关注人的综合素质, 关注社会和谐。其目标具有开放性, 内容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包容性, 以合作、探究型课题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 实施开放性的评价等特点。作为以儿童为中心的经验课程, 研究性学习既不同于知识综合、跨学科的综合课程, 也不属于简单意义的活动课程, 更不是接受性学习, 而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 主动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和自己的经验背景, 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 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改造和充实, 建构新的理解, 获取自己的意义, 在问题研究中达成课程目标的课程。

作为基础教育的国家课程, 研究性学习面向全体学生, 而不是部分或个别学生, 学生只有选择内容和方式方法的权利, 却没有选择不参加研究性学习的理由, 在研究中学习, 在研究中体验, 在现实的情境中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

2. 研究性学习: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领域, 对于广大的中小学生而言, 是实证, 需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主题生活化, 才会焕发课程的生命力;指导全程化, 才能延续课程的生命力;成果扩大化, 才能展示课程的魅力。研究主题的确立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 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 积极开展活动, 在活动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生活化的研究主题, 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解决生活实际中发现的问题。在确定课题、制定方案、实施研究、成果总结、研究反思等一系列的行为后, 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某一领域的信息, 更多的是获得研究的方法与能力, 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3. 研究性学习指导:丰富研究的生态

社会生活是我们应该用自然主义的态度去研究的, 但我们的研究不应该变得机械化。个人的经验和其他非系统材料的来源必然引导着探索进入微观层次。后现代主义彻底地解构了二元对立思维模式, 崇尚多元化思维, 树立动态的、非线性的、多元化的、开放的复杂性思维。在研究性学习指导的过程中, 把指导和监控有机结合, 从内容、方法、成果表达加以丰富, 引导学生修正自己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更科学、更符合实际地开展研究活动。

丰富研究的内容。研究性学习成果, 体现学生认知特点的层次性不足, 重复、雷同的研究较多, 特别是指向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固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需要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内容来丰富。如果说人与自然的关系, 更适合于小学生的话, 那么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内容无疑更贴切于中学生。三个方面内容存在着深度和广度的差异, 也导向中小学生的分层研究。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 观照儿童生活, 还原儿童的生活世界。

丰富研究的方法。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采用观察、想象方法, 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可做比较、分析, 体验感悟, 意在培养科学意识。中学生则可以实验探究、实践反思, 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和完善人格。研究方法, 随着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经历而扩展、改善。也需要指导教师随着课程建设的深入而不断深化方法的指导, 指导学生尽可能全面地搜集信息, 以使研究结论接近事实本身。不同研究主题应有其合理的选项, 随着研究进程的变化, 需要不断地修正, 允许多种方法并存, 以摆脱僵化的形式理性。

学生学习成果 篇8

与以往相比, 当代大学生无论是社会观念、价值取向, 还是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根本转变。他们在不断发展的经济社会中, 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参与对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指出, 大学生“大量地参与社会活动, 以尽自己最大的责任, 这不仅保证了集体的效用, 而且也是谋求个人幸福、掌握日常管理社会与控制事物的权利、走向自己决定命运之道的先决条件”[1]。所以, 引导大学生正确、有序、理性地进行社会参与, 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也是我国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但是, 目前我国对大学生社会参与的研究还不够全面, 特别是学生社会参与与其学习成果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也没有实证性的研究。因此, 本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和进一步完善现存的学生参与理论, 为这些理论提供实证支持, 而且也将为我国高校如何提高本科学生社会参与水平提供直接的借鉴与参考。主要的研究问题包括:1) 我国本科学生课外和社会活动参与程度如何?2) 本科学生社会参与程度对其学习成果有何影响?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我国某外语类高校全日制本科学生, 共计14971人 (其中大一4111人、大二3718人、大三3681人、大四3461人) 。该校学生大多主修语言类或语言类相关专业。语言学习强调实用性和实践性, 这会对学生的社会参与产生一定影响。

(二) 调查问卷

本研究所使用的问卷为自编问卷, 包含两个部分, 共18个问题。第一部分包括6个问题, 调查学生参与课外和社会活动的程度。问题选项采用6级计分, 从“从不”、“难得”、“有时”、“稍多”、“经常”到“总是”分别计1-6分。第二部分包括12个问题, 调查学生通过参与课外活动所取得的学习成果。问题选项仍采用6级计分, 从“非常不同意”、“不同意”、“较不同意”、“较同意”、“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计1-6分。

为了确保问卷的内容效度, 特地邀请一名从事教育评估研究的教授对本问卷的初稿进行审阅, 以判断该问卷的调查问题能否有效测量学生社会参与程度及其带来的学习成果。另外, 对十五位本科学生进行试测, 并根据测试结果进一步修改与完善问卷, 以提高该问卷的信度。

(三) 抽样方法和结果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与“便利抽样法”相结合的抽样方法, 对样本进行抽样。在各学院辅导员以及各班班长的热心帮助下, 我们在每个学院、每个年级中随机选择1-2个班级;由于实习导致大四学生较分散, 于是我们深入宿舍进行问卷发放。最终抽样人数为1910人, 约占研究对象的12.8%。其中, 大一学生626人, 约占研究对象的15.2%;大二584人, 约占15.7%;大三577人, 约占15.7%;大四123人, 约占3.6%。总体而言, 样本代表性较高, 各学院以及各年级都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三、调查结果

(一) 学生课外和社会活动参与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 选择经常或总是参加兼职工作、社区活动或扶贫活动的学生占25%左右, 有超过38%的学生经常或总是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 经常或总是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更是占到了45%。

(二) 学生通过社会参与所获得的学习成果

调查结果还表明, 超过84%的学生认为, 通过社会参与可以:1.认识更多的人, 提高社交能力;2.增加社会阅历, 为今后求职做准备;3.提高社会认知能力;4.提高自我认知能力;5.培养个人兴趣爱好;6.丰富大学课余生活。同时, 通过参与社会活动, 认为1.获得了社会实践的学分或在综合测评上加分;2.出于本能, 回报社会;3.丰富了实践履历, 有利于考研、申请出国留学;4.提高了政治参与意识;5.提高了领导能力;6.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的学生均超过了74%。

四、总结与建议

从以上数据分析结果不难得出结论:我国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外和社会活动, 给他们的学习成果带来了积极影响。这与很多研究成果是一致的:大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 他们从大学经历中所得到的收获就越大[2,3]。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外和社会活动, 充分发挥社会参与给学生学习成果带来的积极影响, 现提出如下几点建议。首先, 学校在提供和组织课外和社会活动的同时, 应加大活动的宣传力度。其次, 努力拓宽学生获取社会参与机会的途径, 发挥网络、教师、学生亲属在学生社会参与中的重要作用。最后, 学生应当树立主动参与课外和社会活动的意识, 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参与给自身学习成果带来的积极影响。总之, 学生需要树立社会参与意识, 抓住机遇、结合学校和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参与各种课外和社会活动, 努力从社会参与中获益。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室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 (10) :207.

[2]徐波.高校学生投入理论:内涵、特点及应用[J].高等教育, 2013 (11) :3-9.

学生学习成果 篇9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试后评价,对策研究,高中化学

化学学科本身偏重于对学生理性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不得不说智力因素非常重要。 但是不可否认, 从苏教版化学教学现状看, 许多知识并非考验学生的纯智力因素, 相反许多时候学生考试失分完全是非智力因素导致的。 所以对其进行客观分析并找到切实可行的应对改进对策至关重要。

一、当前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所呈现出的非智力因素特点与现状

一些学生片面认为高中化学学科存在较大难度, 甚至因为在步入高中之前, 许多学生在初中阶段所掌握的化学知识大多比较薄弱。 在高中将化学作为一门主要学科, 许多学生第一时间还没有正确理解与接受。 一般而言, 非智力因素可以分为三个简单的层次。 第一个层次为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及注意力, 这种分层方式主要是排除智力因素而言的。 第二层则属于狭义的非智力因素, 其可以理解为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情感、学习意志力及学生性格。 第三层次是非智力因素的具体成因, 其包括成就的动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及个人责任感与荣誉感等十二个部分。 实则无论从哪一角度进行分析, 学生个人的主观性都是很大的。 一些学生在学习与考试中存在问题, 并非自己的智力与他人有所差距, 而是主观意志上是否愿意不断提升与进取占据了更大部分。

二、从非智力因素角度进行评价与改进的对策

(一)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当前高中学生在考试之后所呈现出的试卷答案与分数结果分析, 许多学生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较大。 为了从主观上改变这种状态, 首先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实则是学生情感部分的体现, 主要表现为学习的愉悦感、求知欲及价值体现。 教师应该通过创建相应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兴趣。

比如以苏教版必修二教材中的习题为例:

现有A、B两种原子, A原子的M层比B原子的M层少了3个电子, 而B原子的L层电子数恰好为A原子L层电子数的2倍, 请问A和B分别为什么原子?

通过例题不难看出, 此题考查的就是得失电子的问题。 然而许多学生对这类问题依旧觉得比较棘手, 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是枯燥地对其进行讲解, 并没有找到吸引学生的方法, 使得学生从主观上抵触学习。 因此, 教师可以选择利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呈现, 使得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中所展现的电子数量及电子变化趋势, 最终分析得出结果。

(二) 增强学生的学习意志力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 需要掌握的化学方程式数量相当多。化学方程式实际上是考验学生意志力的重要内容。 化学方程式之所以重要, 是因为许多化学反应现象都需要依靠化学方程式才能得出相应结果, 还对之后的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复分解反应等起到基础性作用。 故而对化学方程式进行记忆, 至关重要。

记忆化学方程式并非是考验学生的智力, 其考查的是学生的意志力、坚韧性及自制力和自觉性。 高中学习中常见的化学方程式包括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其中包括单质与氧气的反应及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关系及其他反应。 只是这些简单且基础的化学方程式就需要学生记忆很久, 如果没有强大的意志力, 则许多学生必然会功亏一篑。 从非智力因素的角度对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得出, 实际上不断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将会有效强化化学学习效果, 同时会不断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成绩。

(三) 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近些年来, 确实有一些考题开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提高, 这就需要学生不断树立解题的自信心。 有了自信心, 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现在许多考题并不是按照课本教材的概念进行照本宣科的照搬, 相反其往往更加注重的是对多种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

比如:化合物A、B、C都只含有两种元素, 且A、B均含有X元素。 已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为A+B→X+C, X是一种单质, 由此可知X元素为什么元素。

实际上, 这类题解答起来相当容易。 只是与物理或者数学学习有相似之处的就是选用了控制变量法, 要求在一定条件之下。 根据反应方程式可以判断该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 因此可以判断出X在A与B之中的化合价显示是正价与负价。X也具有负价, 所以其一定是非金属元素。

通过分析, 很容易得出结果。 但是许多学生因为长期形成了传统的思维模式, 认为必须给出明确的反应才能进行推断。 这样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长久学习, 也不利于学生思维模式的拓展。 教师应该不断帮助学生拓宽思维, 通过这样的习题告知学生, 实际上化学学习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许多知识点都很容易掌握, 甚至许多知识都是自己平时已经掌握的内容。 以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将有利于学生从学习动机层面改变传统的思维与想法, 让学生可以避免焦虑的情绪, 增强学习的效果与能力, 进而提高学习兴趣, 提升学习水平。

三、结语

实践表明, 非智力因素往往比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还要大。 许多时候, 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挖掘, 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 帮助学生提高非智力水平, 降低在学习中出现的失误及减少考试过程中失分现象的出现, 避免非智力因素对其的负面影响, 从而不断提升高中生的化学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徐锦灵.高中数学非智力因素的试后评价方法初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 05:22-23.

[2]燕国材.非智力因素与教育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 2014, 07:3-9.

[3]王金丽.优、差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研究[J].心理学探新, 2010, 01:28-32, 37.

学习研究诗句写出成果收获 篇10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习作8”:你知道以上诗句各出自哪首诗?你知道这些诗的作者是谁吗?他们是哪个朝代的人?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选择其中你不太明白的两句诗进行研究, 把你的学习收获写出来。相信你通过学习和研究, 会有许多新的感受, 增长不少知识。

拓展思路

中国的古诗句多如繁星, 值得研究的古诗句数不胜数。有表达诗人依依难舍之情的送别诗,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反映从军边塞, 抒发御敌建功愿望的边塞诗, 如“挽弓当挽强, 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有的诗人热爱山水田园, 把目光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 借以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如“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也有的诗人在游览古迹时有感而发写下了怀古诗, 如“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有的诗人客居他乡, 看见身边的景物, 勾起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如“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由于诗人性格不同, 身份不一样, 心境各异, 所写诗句表达的含义、情感等各不相同, 同学们在阅读这些诗句时, 要搞清楚诗人的身份、性格、心境等, 就有利于读懂诗句、记住诗句, 受到语言的熏陶。

习作提示

本次习作是要学会写关于古诗句的研究报告。通过读屈美生同学的《关于“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的研究报告》, 我们了解到写古诗句的研究报告的步骤分为:提出问题——查找资料——研究资料——解决问题——撰写报告。报告的内容主要涉及:首先, 写出诗的出处 (作者、朝代、诗题) 。其次, 写出两句诗的意思,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 点明两句诗对人们的启发或激励作用。还可以写诗的写作背景、相关趣闻等。

论学习成果导向的管理学教学 篇11

关键词:学习成果导向;教学策略;评价

以成果为导向的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如何根据这一理念规划课程教学,对教师是一大挑战。以往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者,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然而,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改变了这种教学方法,由教师教什么转为学生应该学什么,教师需由课程讲授者,转为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此课程转化过程的核心人物,教师教学时的诠释及实施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成果导向课程规划的模型为 Lenburg (1999) 提出的胜任力评价模型。此模型包含四个步骤:界定能力成果、制定能力指标、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评值能力表现。在课程教学规划和安排时,教师应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在当前经营环境从事管理工作时,学生需具备的核心能力是什么?如何定义和测量这些能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可引导学生获得这些能力?用什么方式可以评估和记录学习者是否已达到所要求的能力,以此发展合适的课程规划和评价方法,以创新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才能协助学生发展从事管理实务应具备的能力。

一、界定能力

能力是有效地应用知识、技能和判断力的综合表现;而核心能力则是指学生毕业时所应具备的专业技能。任何一种能力的展现都必需包含知识和技能,是个体在问题情境中,表现出的有效行为,实现预期目标或解决问题的具体行动。

在界定能力指标时,也可按照差距分析的方法进行。差距分析包含需求评估和课程检验两个过程,需求评估是评估课程教学与现况需求的适合性。这种评估可通过职业市场、企业、政府、学校等对毕业生能力的期待,与教育成果的关联进行分析。即针对整体课程规划,学习活动与培养能力指标的关联,进行分析。通过差距分析的,可以了解课程规划,预期成果指标与实际能力表现之间的落差,作为教师持续改进课程的依据。

二、制定能力指标

在界定核心能力之后,能力成果的内涵和指标必须界定清楚,而且此能力的定义应该是可观察、可测量的。根据规划课程目标、单元内容,指派与此能力发 展有关的作业,做为成绩评量的依据。例如,沟通是核心能力之一,此能力的操作性定义可确定为“需具备有口头表达技能、书写技能和记录运算技能,此能力表现指标,在口头表达技能上可确定为:能应用沟通技巧与个案进行有效沟通。应用沟通技巧的能力即为此目标的关键行为,相对应的学习成果指标则为完成一次绩效面谈并分析。评量方式可用会谈的影音数据作为成绩评价。能力指向制定 与传统教学目标不同的是,传统的教学目标通常聚焦于学习内容或学习方法的执行,制定的方向与实务能力指标没有直接关系。能力指标是指预期达到的最终成果表现,是以学习者为导向,是明确的、具体的可测量的,与实务实践时的表现期待有关,能执行与能力训练有关的活动。如在课程结束后,学生能“了解管理人员的角色功能,并学习扮演专业性的角色”;或“能了解管理的原理及相关问题”,这是管理学课程传统教学目标的表述;以能力或成果为导向的目标表述为“能整合工商管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具体应用于案例讨论或管理实务中,能发挥管理人员的角色功能,并承担管理人员的角色责任”,教师可据此制定次级目标再分段达到预期指标。

三、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与课程内容设计习习相关。以成果为导向的课程设计需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能力展现,而 不是以知识内容的传授为主, 或知识的记忆为目标,故在教学设计上, 教师应该将学生需掌握的知识内容导向“对应”需处理的问题,以所习得的知识与方法作为思考、解决问题的依据,了解问题的脉络,成为探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和资源。

要培育学生毕业后应具备的能力,教师在教与学过程需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转变:知识的教学需着重对情境认知、突显学习意义,和在特定情境下应采取的行动,而非讲授抽象、与情境无关的知识;整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而非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立;由只强调批判思考教学转向问题推理且着重多元思考策略,使学生熟悉管理人员解决问题的思路;由只重视社会化、角色扮演转为专业角色的塑造。面对日益复杂的管理情境,专业的训练应跳出已往认知学徒教学和整合性的学习模式。

教学策略与课程内容设计习习相关。以成果为导向的课程设计需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能力展现,而不是以知识内容的传授为主,或知识的记忆为目标,故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应该将学生需掌握的知识内容导向“对应”需处理的问题,以所习得的知识与方法作为思考、解决问题的依据,了解问题的脉络,成为探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和资源。

要培育学生毕业后应具备的能力,教师在教与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4种模式的转变:知识的教学需着重对情境的认知、突显学习的意义,和在特定情境下应采取的行动,而非讲授抽象、与情境无关的知识;整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而非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立;由只强调批判思考性教学转为问题推理且着重多元思考,使学生熟悉管理人员解决问题的思路;由只重视社会化、角色扮演转为专业角色的塑造。面对日益复杂的管理情境,专业的训练应跳出过去认知性教学和整合性的学习模式。

四、评价能力表现

成果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状态,可作为持续改进的依据。评价的方式包括过程评价和总结式评价。评价的种类可分为安置性评价(教学前学生准备状态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了解)、诊断性评价(进行补救教学前的原因诊断)和总结性评价(评价学习成果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依据上述评价种类,用于测量一般学习成果的称为测验(assessment),用于描述单一或 整体课程的测量称为评价 (evaluation)。

最常用于评价专业能力培养成果的模式为 Miller(1990) 的学习金字塔,Miller 将能力和表现的评价分为四个层级:知道

(knows)、 懂得如何做 (knows how)、能做 (shows how) 及实践

(does),“知道”是指知识的理解,知识是所有专业角色功能的基础,通常是以客观的测验方法进行评价。懂得“如何做”是指应用知识的能力,能有充足知识,适当的判断和技能以完成特定的任务,此阶段旨在评价个体应具备的能力, 是否能胜任特定能力指标。在“能做”阶层,不只要证明个体知道、懂得如何做,更需要由实作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价表现的方式多由情境模拟或与模拟病人的互动过程,评价预期成果目标的表现。“实践”的专业行为,是评价个体在管理实践中,是否能发挥独立的功能。根据设计内容的信度、效度、可接受度、可行性和对教育的影响等不同层面,以 Miller的层级列出相对应的评价方法。要达到不同层级的成果指 标,需采取相对应的教学策略。例如,“知道”和“懂得如何做”都属于认知层面,分别强调事实性知识、原则和知识的诠释、应用,相对应的教学策略,在“知道”层面可应用讲授法和阅读,“懂得如何做”层面使用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法;

评价“知道”的方法多以事实性的认知测验为主,例如笔试、选择题和简答题等,评 估“懂得如何做”则多 以管理情境的应用性知识为主,测验方式也可用选择题、面试、案例分析报告等,设计评价方式时,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测验题型,然而较高阶层的目标,通常无法以选择题测验的评价法达成。“能做”和“实践”属于行为层面,分别要求学生能示范所学和整合所学,展现能力于管理实务中。“能做”的教学策略必需采用实验室的示范教学、以管理软件、视频情境模拟和案例教学,才能示范学生在特定情境下应有的行为表现;要评价学生“能做”的程度,通常要在可控制的环境之下进行,常用的方式为简短式管理问题解决演练、步骤技巧直接观察及客观结构式面试等;在“实践”的层级,执行的场域多在临床实务情境,强调在做中学,由实际体验学习;教学策略采用角色扮演、引导和实务演练。“实践”层级的评价是在实际工作环境进行,评价的方法包括:教师评价学生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实验报告的审查等。

以能力为导向的测量是困难的,特别是设计具有高信度和效度的测量工具。随着评价的层级越高,实施的难度就越打,需要投入相当的时间、物力和人力,如何设计教案、安排合适的操作流程,评价能力的方法等,都需要教师审慎评价。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优缺点,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和能力指向,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评价时,应采用多元的评价法,由知道到实践层级,由形成性到总结性评价,发展或选择可行的、高信度效度的评价方法。所采用的评价方式,应尽量与不同问题情境连结,以评价学生的能力展现或表现。在评价前,学生应该知道被评价的关键行为、被关注的范围、实践类型和评价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评价的同时或评价后,要提供反思和反馈的机会,加深学生对学习的自我知觉和学习体会,借助正向的鼓励和引导,强化其学习动机和自信,以期能在管理实务中发挥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Lenburg, C. B. (1999). The framework,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the competency outcomes and performance assessment (COPA) model[EB/OL].The Online Journal Issues in Nursing . Retrieved April 28, 2014,from http://nursingworld.org/MainMenuCategories/ANAMarketplace/ANAPeriodicals/OJIN/TableofContents/

Volume41999/No2Sep1999/COPAModel.html

学生学习成果 篇12

一、当前我国小学数学课堂环境情况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 当前我国小学数学课堂环境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倾向建构型、倾向传统型以及中间型。当前我国的小学数学课堂, 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 而且在教学活动中, 为学生的参与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更能够联系日常实际生活, 使数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并自主地提出和解决, 同时, 教师对于小学生自身的数学素养给予了一定的关注。这种数学环境虽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但是也导致学生出现注意力转移、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下降的情况。而且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还要面临各种考试, 家长、教师对于学生的成绩也比较重视。基于这些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们也在不断地实践和总结, 积极探索融合传统和建构理念的有效方式。

二、建构型课堂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必要性

1. 循序渐进,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 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 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一般课堂环境下的学生都具有一定层次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 也具有表层的学习策略, 即在学习上没有尽全力或者在学习时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而在建构型课堂环境中,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相对来说层次更深, 对于表层学习策略的取向较少。所以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 采用建构主义理念, 能够深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全面改善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图1

如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分一分》一课时, 从学生熟知的“分苹果”事件入手, 在认识了“1/2”这个分数之后, 我让他们从课前准备的图形纸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中任选一张,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1/2。再找一找, 你身边见过哪些分数?用图形纸折一折、涂一涂, 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分数, 并说说它所表示的意义。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从运用自己的符号表示到运用数学符号表示, 从二分之一到几分之一再到几分之几, 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获得充分的释放, 在做与说中层层深入, 在潜移默化中领略到知识的迁移, 获得成功的体验。

2. 联系生活,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建构型课堂环境中, 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 学习的积极性较高, 有了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自然就有了学习的动机, 对于数学知识更加重视, 面对繁杂的公式定理, 也能够抱着挑战和乐观的心态去学习。

当学生感到所学知识与生活和自身的关系越密切时, 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就越强烈, 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时, 我从生活中的事例出发, 如:“班委会准备为‘元旦主题游园活动’购买奖品, 其中一等奖15名, 奖品包括一个8元的文具盒, 一本2元的练习本, 请你算算, 这些奖品共需多少钱?”……鼓励学生找找身边类似的例子, 让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协作学习, 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 使其思维过程沿着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原始轨迹走过。

3. 思维建构, 帮助学生形成开放的数学观

上一篇:科技服务方式研究下一篇:电脑主板故障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