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方式(精选12篇)
学生学习方式 篇1
一提起“学习”, 许多学生就会想到读书、练习、做习题和考试。当前的教育大都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很少能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获得知识;教师布置作业多是书面习题, 很少布置实践性作业;学生也缺乏自己的见解和理解, 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不但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而且负担很重。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 下面谈谈几点看法。
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从学习动机入手
对于思维能力尚未成熟的小学生来说, 转变其学习动机, 需要教师的悉心引导。首先应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开始, 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仅是对其进行学习指导的开端环节, 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什么东西可以促使学生想学习?学生愿意付出努力去学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学生的个性、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环境以及教师的行为等。教师的引导应当是发现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他们参加到与学习有关的活动中去。
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学生将自己形成的需要调动起来, 以提高学习积极性的过程。要调动学生的需要, 并使其发挥有效的作用, 应从了解、培养、激发三个方面循序渐进地进行。还应结合实际, 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能力, 选择适当的方法, 因材施教。
1. 设定适当的目标, 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从学生的心理而言, 他们都是希望能很快学会, 并且很快达到要求。但在实践中常常会遇到很多的困难, 不同的学生面对困难的方式也各不一样。假设同一目标, 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能得心应手, 遇到困难也会迎难而上;但对于学习能力一般或较差的学生, 可能会感到十分困难, 甚至退缩, 失败了还会打击自信。因此, 要针对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 设立较难的目标, 激发他们的钻研精神, 让他们具有努力解决困难的思想准备, 勇于挑战, 迎难而上, 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达到既定目标。而对于学习能力一般或较差的学生, 则设立适合他们的较容易达到的目标, 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目标, 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 排除学习的畏难情绪, 培养学习能力。
2. 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
胜败乃兵家常事。但是对待成败, 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坦然接受。有些学生看到成绩提升了, 得意扬扬, 喜上眉梢;看到成绩下降了, 万念俱灰, 垂头丧气。这种心态是不好的, 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失败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不会寻找失败的原因, 寻求进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 保持良好的学习内部动机, 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 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是必须的。
3. 开展学生喜欢的竞赛活动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因为在竞赛过程中, 学生学习动机会更加强烈, 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增强, 学习的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竞赛形式多样, 有个人之间的竞赛, 对照过去与现在的自我竞赛, 团队之间的竞赛等。应多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竞赛, 使他们能从自己的进步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增进学习的积极性。在日常教学中,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性, 我尝试开展了课堂小组竞赛, 既比纪律, 又比思维, 在围绕分数和红旗的激烈竞争中, 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 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既锻炼了个人思维, 也锻炼了小组合作能力。
4. 正确使用评价
表扬能使学生产生成功的喜悦感, 批评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但不能只有表扬, 而忽视批评。把表扬和鼓励有机地结合, 适当地应用, 表扬时指出存在的缺点与不足, 批评时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 这样既照顾到学生的心理感受, 又能明确地指出不足, 教育效果更好。
作为教师, 应该尝试摒弃以往陈旧的教授方式, 采用多种方法, 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让他们转变学习方式, 做学习的主人, 成为学习的真正强者。
摘要: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的真正发展,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刻不容缓。转变方式, 首先应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入手, 有了动机, 就随之有了动力。作为教师, 应当恰当地运用各种方法, 让学生设定适当的目标, 拥有良好的学习心态, 做学习的主人, 做学习的强者。
关键词:激发,学习方式,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 (美) J·布罗菲.激发学习动机[M].陆怡如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高一虹.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社会心理: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学生学习方式 篇2
综合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特别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这种学习方式已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接受模式,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模式,把学生带到各种情境和时空中,在活动中学习,在交流讨论中学习,在交往中学习。从学习专题的提出,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学习结果的展示,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为广阔的创造性实践的空间。语文综合性学习,看重的主要不是学习结果,而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学生通过一次次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可以增强语文课程与学生、学生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亲和力,使语文课程成为学生沟通社会的桥梁,使学生由“自然人”逐步演变成“社会人”。
由此可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绝不是对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的一种修正与补充,也不是传统语文课程教学的“兴奋剂”,而是一种语文学习上的革命,一种学习理念的根本性转变。
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篇3
关键词:学习方式;实践性;自主学习;评价方式
G633.6
数学课程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 “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这就意味着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进行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解决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关注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并紧紧围绕如何让学生“喜欢学、善于学、学得好”进行教学设计。因为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才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知识的构建,能力的提升、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最终要靠学生来完成。首先,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其次,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寻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方法,并在引导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体验、理解、感悟历史情景和历史材料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增强历史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有助于教師调整教学思路,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为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加强数学的实践性
一是可以把数学学习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给学生创造机会,把学生视为包袱的作业改变成为学生学习、创新、游戏的乐园。例如,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这一内容,看似浅显、平淡,其实不然。这是学生从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数量向用字母表示数量的过渡。由于用字母表示数量与实物的实际数量不是一一对应,因此抽象性极强,特别是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关系更是学生的学习难点。据此,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我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使学生有了一个从具体到更抽象的依据和支柱,使学生在学习抽象的代数知识中感到言之有物,了解到代数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实际价值。
二、多创设一些实践活动课,优化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学中教师就必须千方百计的激发学习欲望,创造条件,培养能力,以达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目的,从而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原则。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鼓励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学生在这样的数学活动中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既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也被数学的无穷魅力吸引着。将数学知识放置在生活的氛围里,再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达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需要,促进自主学习
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也往往使学生视如畏途。许多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他们认为“数学太难学了,不知从何下手,我学不好”。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因此,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的基础。
作为数学教师应时常思考:“学生对数学学习会有兴趣吗?”“兴趣可能从那产生?”是及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条件,使学生尽可能地了解数学知识、数学历史、数学家,学生们熟悉数学了,就会产生初生的新鲜感,进而萌生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教学活动,去大胆地“再创造数学。
四、改进学习评价方式,完善学习方式
学习评价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予以及时反馈的重要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学习过程的延伸。它既能对学生某一堂课或某一阶段学习情况予以即时的评定,同时它的反馈作用又对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具有指导、改进和完善,对学生不断完善学习方式也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在教学方式上倡导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差异、因材施教,相应地,在评价方式上,我们也需要积极改变传统评价系统,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学习评价方式。首先,我们也应当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的评价方式。尽量从学生本身角度去看问题,要注意学生本身的个性特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评价才能做到个性化。其次,必须积极采取各种新的评价方式,不只关心学生的知识的学习结果、学习成绩,还要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相呼应,把学生的数学实践作业、一题多解、作图题、质疑题、论证题、数学小论文等纳入评价内容,实现数学学习评价的过程性和多元化,。在不同的评价中让学生找到自信。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课程实施中,只有努力,才能真正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完成课程改革的目标。所以如果我们切实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就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年。
[2]李瑾瑜等编,《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年。
学生学习方式 篇4
一、诗歌、散文类:配乐朗诵是这类课文比较适合的活动方法
如《只有一个地球》《匆匆》等课文, 必须通过反复朗读, 才能领悟出课文中的情感。传统的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 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 干脆把课堂变成排练大厅, 根据学生的意愿, 现场指导编排各种形式的朗诵表演, 有个人朗诵、男女合作朗诵、集体朗诵等, 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来, 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和伙伴获得体验, 每个学生都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他们怎能不兴趣高涨呢?
二、故事类:讲故事、课本剧、评书是这类课文比较适合的活动方法
《将相和》《草船借箭》等课文, 因为有较强的故事情节, 学生对于课文主要内容还是比较容易读懂的, 但是这类课文的思想性又很强, 而思想往往就在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细节描写当中, 学生不易体会得到, 如果靠老师的分析讲解, 学生不会感兴趣, 那么, 课本剧就是最佳的选择, 学生要想演得形神兼备, 就要反复咀嚼玩味, 也许有商讨, 也许有争论, 也许会有短兵相接, 也许会有面红耳赤, 这就是我们新课程下的教学成果:有了思维的碰撞, 才会产生火花。
三、游记类:“我是小导游”是学习这类课文的好方法
《索溪峪的“野”》《雅鲁藏布大峡谷》等课文, 语言生动, 意境优美, 但因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容易被调动。因此, 在课堂上, 直接把学习课文变成学生导游的形式, 新颖有趣, 每个孩子的表现欲望和参与新鲜事物的心情都是很强烈的。于是, 为了当好这个小导游, 学生在课前就要做好准备, 如:查找景点资料、熟读课文、访问亲友、写导游词等, 这样,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主动的、探究的、创造性的, 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
四、口语交际:辩论赛、情景模拟是学生比较欢迎的方式
“开卷有益”和“开卷未必有益”这个话题, 采取以老师为中心的讨论式、合作式教学方式, 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也不能给学生创设出能充分地发表自己观点的情境。我们可以平时组织学生收看辩论会录像, 让学生了解辩论会的模式、程序, 让学生从辩论队员的发言当中体会到语言的魅力。课堂上我们采取辩论赛的方式, 学生的兴致是高昂的, 他们会充分做好准备, 查找相关资料, 为自己的观点寻找依据, 写好辩论稿, 甚至提前练习, 把自己在辩论场上的声音、语速、表情、动作都策划好, 这就是辩论赛的课堂之所以热烈、难忘的原因, 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学生学习方式 篇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并指出目前我国教育现状中存在着学习方式单一的问题。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大量科学研究表明: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可见,改变学习方式根本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改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采用学生喜欢的多种学习方式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参与学习过程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教材内容与具体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数学、领悟数学、感受乐。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新课开始前,用课件展示小朋友去超市买东西的情境,让一年级的小朋友谈谈:平时你买过什么东西?买东西要用什么?要注意什么?让小朋友谈出自己购物的感受。在已有的购物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间相互交流并介绍自己拿出的是一些什么样的钱币,不知不觉认识1角,2角,5角,1元,2元……在练习中提出怎样付1元钱买一把直尺?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有的说付1元硬币或纸币,有的说付2个5角,还有的说付10个1角,也有说付5个2角等等。学生对元和角之间的关系也就很清楚了。
“一切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问题。而学生对这些身边的物体比较熟悉,容易辨别,所以从生活入手,可以使学生很轻松的掌握所学的数学概念。如认识了“1千克”后,让学生猜想1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1个西瓜大约重多少?再动手称一称,证实谁的猜想更精确些?由于学生在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比较中,对1千克的实际重量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又如创设贴近生活的“找朋友――长方形”活动中,学生发现黑板、门、桌面、数学书等都是长方形。这时他们体会到原来“长方形”这个朋友就藏在我们每个小朋友的身边,只要平时能做有心人,注意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就一定能找到更多的数学朋友!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既唤起了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又为学习活动增添了浓厚的兴趣色彩,实现数学内容的生活化,生活过程的数学化。
二、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做数学中亲历学习过程
实践活动是围绕要解决的问题创设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经历思考与策略自主探索再创造的学习过程。数学学习应强调实践性。数学的学习不能光靠背、记进行接受知识,而应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做数学。因为,通过探索与引导,能在自己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理解已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使探索性得到开拓,创新性得到发展。如学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后,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实践活动:学生应用带好的测量工具,自选物体测量长度。活动过程:首先组内交流介绍测量工具,过程和测量结果,然后组间交流与众不同意见;最后全班交流,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整个实践活动从选物体、选工具、选方法、选单位都让学生自主充分选择,人人参与,成了活动主人,既长了见识,丰富了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拓宽了使用领域,更重要的是在亲身实践过程中实现了自身价值,尝到了学习的快乐。
三、倡导合作讨论,引导学生在交往中亲历学习过程
合作与交往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是人的素质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每个学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学习历程。即使是同一学习内容,同学之间所采用的学习方法,所经历的学习过程也存在着差异。教学中如果善于适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堂讨论,交流学习方法,并营造合作需要的宽松民主氛围,不仅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知识,情感交流,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找到自己位置,获得自身价值的肯定,学会倾听他人意见,评点他人观点,接受他人意见;还可以使每个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延伸学习过程,促进学法在“求异”中再“求佳”。
1、利用探究问题进行合作学习。数学学习是一个活动探索发现的过程。开展合作学习不仅能帮助学生亲身经历、亲自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而且能培养合作协调能力、合作互助精神。8的乘法口诀对学生来说是经过多次相同性质的学习,针对这一特点,试着采用生生合作学习的自由方式,把讲授之权下放,鼓励学生大胆自主探究。于是学生带着责任、带着兴趣、带着自信快乐地投入到了合作学习中。每个合作小组各显神通,互相配合,说说、想想、算算、填填,8的乘法口诀很快就在学生手中诞生。这时有的小组还不罢休,集体研究发现了许多不同的记忆规律,还有的要求老师发动挑战性的竞赛,自动选择竞赛组,比比谁记的方法多,谁记得口诀熟!学生是真正的学习英雄!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即使是不寻常的“乱”也带来了主体性的不寻常的.发挥,他使学生尽情享受了随之而来的快乐。更重要的是换来了合作能力的培养、群体凝聚力的增强、学习自信心的激发。
2、利用开放题训练进行合作学习。开放题除了具有形式、内容的开放外,还具有过程的开放、答题方法多样化与结果的开放、答案的不唯一性与知识点的开放。用不同的知识解决开放题的训练能够为学生充分想象和创造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通过合作常常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发现不同结果,正是这种差异的客观存在,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搭建了表演的舞台,为学生之间的交流奠定了基础,学生在相互合作中相互促进、相互启发。如:先补条件再解答练习就是属于这类练习,可以根据不同的变化情况,确定不同的解答方法,得到不同结果:“一个篮球18元钱,----------------。一共需要多少钱?”有的同学根据足球个数的不同填出了许多不同条件,用乘法计算,甚至于填的个数扩展到10、100等,超出了乘法口诀计算范围,拓展了对乘法算理的理解;有的同学从球的不同种类角度想到了一个足球、一个排球的价钱等,用加法计算……学生们讨论热烈,方法众多,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合作氛围中学会了交流、学会了接受、学会了创造!
3、利用意见冲突进行合作学习。认知冲突是学习动机的源泉。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有时侯会出现一定的意见分歧,此时的合作,会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学生自觉的针对问题要害进行质疑,反驳不同的意见,在思维不断碰撞过程中实现解题策略的统一。例如选问题解题“3辆卡车运18根电线杆。(1)用几辆车?(2)平均每辆运几根?”哪一个问题才是合适的?有的选(1)、有的选(2),意见明显不同,究竟选哪一个争论不休。这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把问题留给学生自己解决,各小组便顿时沸腾起来,人人激动的要抢先发表意见,阐明观点:题目条件已经知道用3辆卡车,就不用求用几辆车了;18根是3辆卡车运的,正好求平均每辆运几根……最终自然的从正反两个方面用理说服,辩明了道理,统一了意见。
学生学习方式 篇6
[关键词]阅读兴趣、阅读效率、阅读方式、阅读期待、阅读心态,
在国外阅读教学研究中有一种“杰克现象”。是说一个叫杰克的学生,父母埋怨他过分迷恋阅读,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一张旧报纸、一份杂志、一个说明书,甚至一页广告都能是他百看不厌。然而,杰克的语文老师却说,杰克是一个缺乏阅读兴趣的学生。杰克常抱怨课文太没味道、不精彩,没意思难以卒读。
类似杰克这样的学生并不是少数,究竟应当怎样认识这种现象呢?它对阅读教学有什么意义呢?国外有位叫卡罗尔的教学专家,认为杰克在家的表现并不是阅读兴趣浓厚,也不是教师所反映的那样“阅读冷淡”。这是因为阅读心理意义上的阅读兴趣,也就是说从事阅读活动主动些的心理倾向,是对阅读材料的内容和意义进行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杰克的嗜书不是这样,他并非对读物和阅读活动有兴趣,而只是借此聊天以打发时光而已,这和人们排队时读读报纸和旅客在候车室、列车上读些新奇的杂志一样,都是借以消磨时光的方法。然而杰克消磨时光的方式,不是采取了下棋,打扑克,也不是闲谈或者玩别的一些读物。这不能不对这些读物有一定的“兴趣”。那么这又是一种什么“兴趣”呢?
阅读兴趣分为直接阅读兴趣和间接阅读兴趣。直接阅读兴趣指由读物或阅读活动本身引起的阅读兴趣;而间接阅读兴趣是由阅读活动、任务引起的兴趣。杰克对读物有偏爱,稍加引导便可促使他的“直接阅读兴趣”,所以说杰克无阅读兴趣是不对的。当然,杰克离自觉主动的“间接阅读兴趣”还是有距离的。
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课外阅读时篇篇文章都会津津乐道、爱不释手,但一入选课文,一到课堂上精彩非昔了。
有人做过这样一种实验,找同一篇文章,甲班只要学生阅读,不做什么要求;乙班要求阅读后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抄录词语等。事后调查,甲班学生中对文章阅读表示“有兴趣”的人数要比乙班高的多。有意思的是事后设计同一份试题(知识能力仅限于本文)进行测试,除字词一项乙班较好外,其余试题成绩竟相差无几!然而两个班的成绩都不高。
看来,阅读教学提高效率,要面对以上事实,只有努力克服“杰克现象”,改变课内的“困境”,才会有出路。这就要研究这种现象,促使学生的直接阅读兴趣并使其转化为间接阅读兴趣,这样我们原来惯用的教学思路就得有所改变。
原来语文学科的教学有一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各门文化学科都是“教而后会”,惟独语文课,能够不“教”而“会”。说具体些,其他各门学科都是“从零开始”,语文课则不是这样。如果你在教学过程中不考虑学生的需求。主观设计一套程序,从作者时代、字词到段落中心,或者是从头到尾按结构或内容分析,条条让学生抄记,或是习惯于把课文意义看成是固定不变,老用同一个调子、一种方法......且不说这种生硬、死板的教学令学生感到窒息,光是这种处处“从零开始”的做法,就够学生烦恼的了,哪里的兴趣可言。试想,一篇课文钻研什么,掌握什么全由教师主观自定,这样難免有许多不是实用的,不是学生需求的。加上教师巨细无选的分析,学生不读自明、无“思”自通......课外阅读时强烈的期待心理无法形成,自觉性就难以发挥。
鉴于上述情况,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也不是可忽视语文课,不是“从零开始”的事实。阅读教学时不仅要调动学生的直接尤其间接阅读兴趣,还要考虑切合学生实际有用的知识技能。
如何促使学生的直接阅读兴趣,并使其技能转化为间接阅读兴趣,将被动阅读转化为主动阅读呢?现代阅读认为,阅读不只是简单的信息输入,重要的是对信息加工筛选,使之与阅读者头脑已经储藏的信息互联和重新组织。也就是说,阅读事实上是一种吸收和转换信息的心理过程。显然必须采取主动的阅读心态才能完成。使读者进入阅读状态有两个方面的必要条件:一是问题驱动;二是“主动”介入。
所谓“问题驱动”是使阅读者带有解决问题的需要,进而还会产生悬念般的“阅读期待”,从而产生迫切的阅读动机。只要在这种情况下,阅读者才能增强阅读过程中的理解,记忆和推理等思维活动,同时这种“问题驱动”还可以增强阅读的指向性,可以克服凭兴趣出发盲目的阅读心境。阅读者即便是碰到有一定难度的、不合自己口味的读物,也能坚持下去,较全面地吸收各种知识营养,这正是语文教学最需要的阅读心境。
“主动介入”是指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应当充分地、淋漓尽致地融入个人感情,生活体验,价值观念,也就是“为我读书”。读者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参与,才能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思想、情感,能与作者一起完成阅读审美,阅读审美后认为:文章是处于潜在状态的,有待于读者们对其进行“双向交流”。往往优秀作品是不会把话说尽的,全文留有的“空白处”召唤人们参与其中去“填补”。正是由于有了读者的“再创造”,这样很自然地赋予作品更多的意义和解释。当学生“参与”其中,把自己的主观认识注入到课文中,这就又构成了课文意义的一部分,这是最有意义的阅读效果。也有人主张读书时,在学以致用的同时,多些自己。有时读书并非为了所用,而是求其阅读使之愉悦。因为精神境界的高低并不在于书读的多少,而在于书读得是否有自己,多写自己,素质会提高。
这些都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因为学生日常生活中,更多的阅读是需要这种心态,而不是语文课上所教授的那种有众多目的要求的阅读方法。既然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爱好和善于读书,那么就应当重视习惯、常常运用合理的阅读方法教学。
若是阅读教学能顾及学生心理需要,符合主动阅读心理,学生就能学会选择和利用,表明重点的概述句、标点和强调符号之类的信息,学会主动的筛选、概括和提炼,学会对比联想、推理思考等方法。同时又能形成自己对课文的评价,那么这样的阅读,不仅有助于获取知识,发展智力,还将促进学生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的发展,这中间教师鼓励,尊重每个学生的阅读评价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学习方式 篇7
在当今多元化发展的信息社会里, 要求学习方式多样, 高度重视学生自主参与、亲自探究、动手操作, 强调学生感受、体验、实践, 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课堂自主学习的意识呢?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内在驱动力而言的, 相对于“被动学习”, 是指学生学习时, 在行为、态度方面主动参与学习, 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内在学习动力, 不需要外力的维持也能进行下去。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主性, 就能保持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就能对自己的学习全面评价, 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矫正的能力。因而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的意识。
目前, 我国教育改革正逐步走向深入, 面对全球的教育改革,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激烈的国际竞争, 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由于传统的学习方式的影响, 学生在上课时, 还习惯于听老师讲, 且听课状态不佳, 情绪上表现麻木、消极, 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 不能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去, 且作业, 不能主动积极地独立完成, 抄袭他人作业, 一味地做一些自己感兴趣却与学习内容无关的活动。这样比较长的时间内学生一直不能主动积极, 从而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成绩。与此同时也养成了一些坏习惯, 上课溜号、玩东西、看其他课外读物, 甚至扰乱正常的教学活动等。面对这些现象和存在的问题, 作为教育工作者, 就应努力思考, 每个学生都有旺盛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 这种学习动机是同学习的直接兴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教师教学活动中一开始就应该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令人愉快的、充满趣味的、富有吸引力的活动, 力求避免学生一开始就产生厌烦畏惧学习的心理。
其次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打开孩子的内心世界。发挥语言的魅力, 运用恰如其分的评价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 给予肯定和表扬,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如表扬某同学字迹工整、很有内秀, 你画的图很美, 我很欣赏你的语言表达能力, 你记录的数据很认真、准确等等, 这些感性的语言都可以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好感和信心, 让学生感觉老师关注他, 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促使学生自然地产生和老师交流的意愿, 这样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又迈进了一步。
第三, 投其所好, 因势利导, 将学生喜欢的事物和所学的知识有机结合。如有的同学喜欢绘画, 就让他作一些做图题, 如力的图示, 画电路图等, 然后及时鼓励。有的同学动手能力强就让他动手操作一些演示实验并展示给同学们, 并给予表扬等。这样各类型的学生功能得到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就会大大地增强。
第四, 由于学生本身的性格特点决定了内向、胆小的孩子总是不爱向人倾诉, 有一种怕表现不好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指责的思想, 会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更没有自信, 渐渐失去了兴趣, 渐渐地课堂表现消极。因而在班级内采取“一帮一”来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或分组比赛, 可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带动不积极的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发挥相互制约、互相帮助的作用。
第五, 针对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定期举办不同范围的物理竞赛, 可以从小范围到大范围, 如个人之间、小组之间、班级之间、学校之间举办不同类型的比赛, 评出优胜者并表彰。这样同学们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将极大地被调动起来, 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 被激发起来自主学习意识也随之增强, 课上课下主动讨教问题的学生将会逐渐增多, 教师的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学生的学习成绩会取得显著的提高。
最后, 教师要爱每个学生,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及时适当地向每个学生示爱, 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老师喜欢他, 关注他的发展。这样每个同学都会喜欢并关注老师, 更喜欢老师所讲授的学科知识, 因而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意识将最大限度地提高, 因自主学习所带来的效果将无法估量。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篇8
由于受到社会对教师的评价和有关部门用成绩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使教学目标变成了片面地追求成绩。课堂上的学习是被动地接受和掌握。课堂上学生不喜欢发言, 习惯于服从老师的命令, 学习主动性不够, 也不敢提出新颖的问题, 人云亦云。长此以往, 很多学生逐步丧失了怀疑、好奇、挑战的精神, 无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导致了学生学习、做事规规矩矩, 不敢越雷池一步, 更无从谈起培养创新能力。这与课程标准中“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相悖。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 我让学生分组去探讨并动手操作:把8根火柴棒, 每4根拼成一个正方形, 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如果是9根小棒呢?你能先摆一摆, 再用算式表示吗;又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时, 我让学生随便报一个数, 马上就能说出它们能被几整除, 经同学们验证后感到大惑不解, 纷纷要求我道出其中的奥妙。在充满渴望的求知欲中, 我告诉学生, 奥妙就在今天学习的内容中。这样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生以自己动手探究发现了问题, 产生了强大的学习动力, 开启心智的大门, 激发学习的热情, 真正领略到学习的乐趣与魅力。这样让学生在玩中质疑, 在玩中释疑, 获取知识, 提高其学习数学的能力。
二采用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 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下, 教师更应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强调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 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 勤于实践、敢于探索与学会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例如在三角形的面积教学中, 我让学生解下红领巾, 并向他们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手中的红领巾的面积吗?有什么方法计算呢?”以小组为单位, 说说每个同学的方法, 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然后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推导过程, 并演示。经过各小组的探究、合作后出现了几种情况: (1) 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 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 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三种情况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当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有的小组探讨利用割补法把三角形上半部分割下补到下半部分, 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还有些小组想出了折叠法, 在三角形两腰的中点往上折叠, 形成一个长方形, 也可以推导出面积。通过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加强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这样探究的学习过程比传统的教师讲解更有效, 学生理解更深刻。
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学生学会学习
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教师的教要更多地围绕学生的学而开展。授之以鱼, 只救一时之急, 授之以渔, 可解一生。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键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 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 才能形成持续性的学习。知识每天都在增加, 一个人倾其一生也无法学完。因此, 只有学会学习, 才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 我采用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及插图等, 让学生整体性地认识角;再引导学生观察、制作角, 进一步了解角的特点;最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角”, 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巩固与运用。例如:在教学数的比较中, 我采用游戏及鼓励的言行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在教学中, 我加入了学生的游戏, 和学生一起进行比较、猜测, 让学生先写一个两位数, 而我写一个三位数, 进行比较;再让学生写一个三位数, 而我写一个四位数, 进行比较……依此类推, 让学生自主合作, 交流讨论, 来寻找规律, 这样学生不仅兴趣高, 而且也找到比较两个位数不同的数大小的初步规律。接着再让学生在游戏“猜数”中比较同位数的大小, 并总结出数的比较的规律, 从而实现了教学的目标, 也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
四转变学习方法, 学会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 大疑则大进, 小疑则小进。”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说:“教学方法的改革, 关键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研究问题……”这里的提出问题就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敢于说出心中的不解之惑, 学生才会思考和探索;有了探索才会有创新, 才会有发展和动力。教师要学会用问题作为教学的支点, 让学生做发现的主人。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 这是学生独特体验的真实再现。为了使学生的质疑有目的性、科学性, 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方法, 那么问题就会源源不断、屡见屡鲜, 当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之后, 学生就会拓展思维的空间, 提出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 满足了求知的愿望。当学生提出较隐蔽而又深刻的问题时, 我当即表扬他积极动脑, 并且让其他同学积极思考, 敢于质疑。这样达到了抛砖引玉、求“巧”务“深”的效果。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尝试 篇9
一、利用多种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最现实的、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的因素, 是形成有效学习方式的最实际的内部动力。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主要尝试从以下几种方式:
1.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数学问题, 特别是与学生直接相关的问题, 更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的问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生活中的有趣现象, 一类是学生已有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教材中的轴对称现象和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两课的问题情境就属于这两类。
2. 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数学美。
“数学美自身的魅力集中反映在简单、统一、对称、奇异等审美原则。”教学中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数学美, 培养审美、创造美的能力, 这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增加数学内容的趣味性。
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数学史、数学的巧妙运用、数学名题和趣题等, 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勾股定理》一章中, 就充分利用了数学的趣味性。
二、以教材为中心, 为学生营造多种方式学习的氛围, 形成新的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 通过观察、探索, 获得数学知识和经验, ”并制定了经历、感受等过程性目标, 而学生已形成“听话”的习惯, 动手能力差, 缺乏活动热情, 面对活动不知所措, 有畏难情绪, 甚至出现置之不理的现象。因此让学生有效地活动成为改变学习方式的重要措施。
1. 活动前, 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包括器材、程序、时间、活动方式等。
但教师的准备, 并不是包办代替, 学生能准备的, 就让学生准备。活动中, 明确目标, 让学生带着问题, 边动手, 边观察, 边思考;同时指导学生之间有目的地交流, 相互促进。活动结束, 要详细记录活动结果, 仔细分析, 发现并解决问题。在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适时、适当地对学生鼓励、表扬, 对活动出现偏差或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指导;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的能力, 形成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在这一形式的学习中, 首先要创
造民主平等的氛围, 包括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教师是参与者, 而不是评价者, 甚至有时装作不懂。生生之间, 不仅能有条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更要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明晰他人的思路, 并溶入到自己的思路中, 使自己的想法得到提升。这样才能显示合作交流的作用。
3.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答疑。
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 学生不敢甚至不愿提出问题, 人云亦云, 不懂装懂, 这与课程标准中“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相悖, 因此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尤为重要。质疑也就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4. 利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充分利用教材中“大量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这样才能“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
三、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 促进其学习方式的改变
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 特别是过程性评价, 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 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进行兴趣的自我培养, 自觉地改变学习方式。有效的评价是学生学习的加速器。特别是当学生有新奇的想法时, 更要及时激励。要尽可能布置实践性、创造性的作业, 既增强创作者的信心, 也使其他学生产生仿效的愿望, 当有适当的机会时, 他们必然会将这种愿望付诸于行动。久而久之, 就会达到“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目的。
四、教师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中的作用
教师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马克思主义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是内因, 教师是外因。教师只有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环境, 才能逐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整个教学活动中, 教师是组织者;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是合作者;当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困难时, 教师是引导者。教师只有在不同的条件下起到相应的作用, 才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数学学习中不断改变、完善学习方式。
如何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篇10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提出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理念是一致的。但是, 要改变学生多年已经形成的被动式学习方法, 积极引导学生构建新的学习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根据自身的教学的实践, 谈谈如何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做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通过学生独立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本身没有固定的模式, 既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又是一种学习方式、学习活动, 实质就是通过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习惯, 使其成为一个学会学习的人, 一个具有主体性人格的人。这种自主学习不是放任不管, 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1. 确定学习目标, 激发学习动机。
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策略引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想学”。而学习目标的确定是教学活动的前提性环节, 所以在教学活动开始前, 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 再组织学生以此目标为起点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学习目标的确定能使学生知道自己要学什么, 学习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 以及如何达到这些标准。同时学习目标的确定还需要学生的参与, 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同感, 从而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创设合理情境, 引发学习兴趣。
教学只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成功了一半。而要想让学生感兴趣, 就必须创设学习情境, 使学生激情充溢, 思维流畅, 从而入情入境地进行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文字、图像或视频等富有时代感, 并能贴进学生生活的材料,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3. 改进教学方法, 加强科学指导。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解决问题, 而是由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情景, 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解决问题。但是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教师如能在教学中大胆地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 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教师对学生的指导, 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合理的组织, 教师的组织要以知识的形成过程、思维的发展过程、能力的提高过程为主线, 以多方合作互动、多项信息沟通为方式, 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4. 激活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教一个人某门学科, 不是使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 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因此, 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 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教师要通过“激疑—质疑—解疑”的途径, 让学生在独立探索和合作探索中发展思维。为此, 教师要特别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 通过问题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 激活学生探索学习的思维及在探究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在教师的主导下, 群体协作、研讨交流、知识与技能互补的一种学习方式。“如果你有一个思想, 我有一个思想, 彼此交流, 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 甚至多于两个思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指出, 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有利于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合作学习使一些性格外向的、交往与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获得更多的参与机会, 但是, 如果把握不好, 便会使一部分性格内向的学生成了“看客”。如果对合作的结果检查不到位的话, 又会使合作学习表面上是热热闹闹, 气氛活跃, 实质是给一部分学生创造了自由说笑的机会, 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 合作学习的开展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合理科学的分组。
合作学习强调分组学习, 如果小组人数适中, 成员参与的机会多, 合作与竞争并存, 就有利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合作是学生集体协作共同完成教师所设计的教学任务, 在于它的实效性, 所以, 分组主要以异质性分组为主, 即按上、中、下不同学生的搭配。在异质性小组中, 小组成员不属于同一种类型, 不是“强强联合”, 而是根据小组成员的性别、背景、学习成绩、能力、个性组成小组。组内异质保证了组内各个成员之间在各方面的差异和互补, 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取长补短和优势互补奠定了基础, 有利于小组成员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实现组内资源共享。
2. 明确学习主题和责任分工。
明确学习主题和责任分工是提高“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关键要素。并不是什么问题都适合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也不能把所有的课都上成小组讨论。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任务有:一是拼图式问题。每个同学都能插上手, 能够提高效率的任务, 比如分工整理各课的知识, 然后分享;二是集慧式问题。一个人难以解决或决断的比较困难的问题, 需要大家群策群力, 在共同协商中确定下来;三是交流式问题。通过交流展示每个人的思想, 激发学生讨论, 提高理解的质量。不论什么方式,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主题任务都一定要转化成问题。
在合作学习中, 强调全员参与, 只有分工明确, 责任到人才能使小组全员参与, 并明白各自应该承担的角色, 掌握各自所分配到的任务, 使合作学习有序又有效地进行, 使小组成员的学习形成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小组中要确定组长, 组内成员还可分成记录员、协调员、汇报员, 无论是组长, 还是记录员、协调员与汇报员, 都是合作学习的参加者, 且角色可以互相轮换。
3. 加强教师的合理指导。
合作学习既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 又是教师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合作学习具有开放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因此, 合作学习的目标内容、合作情境、探究气氛、问题解决等, 都需要教师的设计、提供、营造和引导, 需要教师的引导, 以保证其发展的方向正确, 需要教师参与小组活动, 掌握小组活动情况, 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 使合作学习质量提高。教师要成为合作学习的设计者, 设计学习的任务与研讨的问题, 问题要有思考的价值;教师要成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调控者, 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愉快、宽松、自由的气氛中学习和研究;教师还要在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 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机会, 调控好合作学习的时间。
三、探究学习
探究式学习, 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 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 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 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探究性学习包含了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要提高探究的有效性, 就必须把握以下三点:
1. 探究问题要有实效性。
在探究式学习中, “问题”往往被视为探究式学习的核心, 问题的提出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 关键是问题的提出一要适合学生, 要使学生能通过观察和从可靠的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来解决;二是问题要有基本观点、基本理论的支撑, 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把课本中的基础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三是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多向思维, 有一定的综合性, 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加强预习指导, 培养探究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发现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前提, 所以每次上课前, 要求同学们预习教材, 了解教材的基本知识及观点, 并且要求同学们在每节课教材里能发现一两个与现实联系较紧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使他们有自己的重点、难点, 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3. 及时巩固反思, 强化探究过程。
探究性教学过程中组织引导学生巩固反思必不可少。巩固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反思则可以强化探究过程并逐步加深印象, 再次体会探究的乐趣, 增加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者不是并列的。自主学习是基础, 探究学习是关键, 它们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而合作学习则是对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补充和促进。没有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作为前提组织合作学习, 这种合作就是无效的。总之, 学习方式的转变要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为主, 在这个基础上, 在需要互相启发、共同探究的地方组织合作学习。
摘要:文章针对新课标提出的改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 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引导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 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方式,转变
参考文献
[1]龚雄飞.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篇11
一、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探索获取数学知识
数学学习是学生主动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探索的过程,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在设有具体情境的活动中经过自己思考、实验来探索有关的数学结论。例如,教学“立体图形的认识”时,课前为学生准备各种形状的物品,让学生凭借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经验,观察、交流物品的形状是怎样的,并把形状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进而探讨“这几样物品有哪些地方相同”,了解物体形状的特征。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和对现实情境的感受进行探索,将感性经验进一步抽象化,发展自身的空间观念。
再如,教学“圆锥体的体积”时,可在充分复习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准备一个圆柱形的萝卜,再让学生将其削成同底等高的圆锥形萝卜,让学生根据削掉的废萝卜与削成的圆锥形萝卜的大小,进行大胆的猜测,削成的圆锥形萝卜与原来的圆柱形萝卜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当学生经过一定的思考猜测以后,再提供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和圆锥形容器,一些水和细沙,让学生通过实验设法验证自己的猜测。这样,在学生思考——猜测——验证的过程中,他们的推理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给学生提供了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
二、让学生经历操作过程,通过实践获取数学知识
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是通过对实物、图形、表格或符号表达出来的数学观念进行操作的活动。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就理解了。这三句话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学生参与的重要性。动手操作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它能促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方法,在这一学习过程中,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在让学生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和初步感知面、棱的特征之后,再让学生自由选取一些小棒等材料自己设计搭建一个长方体的框架,同时思考探讨这两个问题:第一,你们使用了哪些材料?为什么?第二,你们是怎样拼搭这个长方体的?为什么?这样设计主要是由于学生还只是第一次接触立体图形,缺乏感性支撑,空间观念较淡薄,仅凭看看摸摸去把握长方体的面、棱的特征还是不够的,尤其是要从空间立体的角度来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尚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在此通过学生自主“做”长方体的框架,并通过“做”中的反思探究(动中思、思中动),动态地多维度地理解并自主建构了长方体面、棱的特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说、动脑想、反思等活动获取数学知识,不仅可以实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意识。
三、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与交流,通过互动的过程获取数学知识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合理地调整、丰富自己的认识,获得数学知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设计了大量合作和交流的内容,如让学生合作完成比长短、比高矮的活动,共同探讨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特征,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交流自己分类的标准和分类的结果等。在教学中,要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和交流,提出具体的目标和要求,鼓励每一个学生去探索,并主动地与同伴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逐步提高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教师给学生创设了“我们的校园”这样一个现实的情景:在一个校园里,有1组(5个)同学在浇花,2组(10个)同学在进行拔河比赛,3组(15个)同学在跳绳,4组(20个)同学在做韵律操……然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出了一共有多少同学浇花,有多少同学拔河等等问题。然后教师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胆地放给了小组,同学们在小组内利用操作图片、讨论研究等方式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并获取了5的乘法口诀。这一过程,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采取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方式,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学生有机会提出问题,并且通过自己的探索和与同学的交流解决了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了知识,形成了技能,提高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学生的各个方面的数学素质均得到了提高。
引导学生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 篇12
一.我要学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被动地等待知识的到来, 由教师给或由家长给, 大人们准备好知识的养料, 孩子们只需张口, 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外在的强制, 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要学我”。现在, 首要任务就是要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即“我要学”。
“我要学”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 如何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呢?
⑴语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热情。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掌握知识, 获得实际技巧的动力, 由此, 在教学中力求做到寓教于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是一个实际问题。新生入学的第一节语文课, 我自选教学内容, 采用“茶馆”式的教学方式, 自我介绍, 讲故事、说典故、读美文, 纵横几万里, 上下几千年, 用丰富的新颖内容吸引学生, 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打动学生, 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
风华正茂的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望强烈的年龄段, 要赢得学生注意力和兴趣, 在教学中, 必须精心设计每一节课, 可采用情境导入, 烘云托月, 联想引发的方法扣住学生心弦, 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语文学习中。也可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艺术性, 借助于音乐、美术, 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使学生投身于课文所展示的境界。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学生会越学越想学, 越学越爱学, 有兴趣的学习则事半功倍。
⑵培养学生责任感, 使学生意识到学习语文的责任。语文学科是祖国的语言的学科, 作为一名中国学生, 有必要认真学习母语。要使学生认识到学好语文是热爱祖国的表现。我国文学巨匠鲁迅, 青年时代选择科学救国道路, 被官费送去日本留学, 他到仙台医学院学医, 他学医动机:治病救人, 为革命服务。可是后来鲁迅弃医从文, 他认为要从根本上解救中国人就是要治医中国人的精神, 于是他走上了文学救国的道路。这些思想教育内容既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学习语文的责任, 又能作为学好语文的持久动力, 只有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 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
二.我能学
“我能学”, 每个学生, 除有特殊原因外, 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 不仅如此, 每个学生同时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 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在教学中, 我们尊重学生的独立性, 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 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 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 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在这一阶段中, 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潜能, 营造氛围, 让学生充分自如地展示自我。
笔者执教刘增山的《秋魂》时, 在体味此文的语言特色上, 让学生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 并说明理由, 学生表现出极高的热情, 积极发言, 有的学生从修辞角度分析语句, 有的从句式上分析, 有的从词性上分析, 有的从词语的搭配上分析……真是丰富多彩。最后请同学们把自己欣赏的语句收录在资料本上。
曾经有一位青年教师在《乡愁诗两首》的公开课上, 设计颇为不凡, 首先, 他按品读——品味——品析的步骤引导学生学习余光中的《《愁》, 然后再由学生按照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自学席慕容的《乡愁》, 教学效果很好, 学生掌握了阅读新诗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技巧, 并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三.我会学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内心世界, 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 有着不同于别人的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 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 实际上, 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 因此在这一阶段上, 我们要注意。
⑴发展学生的个性, 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例如我们在执教宗璞的《花的话》时, 篇末文中写到小男孩走进花丛中, 摘走了朴实无华的二月兰, 送给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老师。有一个学生说道:“要是我就送玫瑰, 象征老师的美丽。”又有学生说到:“我要送芍药, 要求老师保重身体”……还有一位学生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我欣赏外表美, 内心也美的老师, 可二月兰仅仅是心里美, 而外表朴实, 送给老师还是有遗憾。”学生们的议论, 可看得出她们敢于说出自己的意见, 也证明她们读透了文章。面对于他们的见解我们应尊重和正确地评价。
⑵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 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 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职状态。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教材观点和老师授课的内容进行大胆质疑, 提出不同见解。教师决不掩饰教材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及自己讲解中存在不足的事实, 例如:语文自学辅导教材《庖丁解牛》一文中“砉然响然”一句, “砉”字在字典中注“hua”音, 而教材中注“hua”音, 学生疑惑, 寻问是否错误, 后经查实, “砉”是拟声词, 两种读音都可以。
教师可在每节课中留给学生发问的时间、空间, 激起他们问的兴趣。例如学习《走出地平线》一文时, 我在课堂采用讨论法, 要求每位学生根据对课文理解提出三个问题, 在收集问题时, 我发现了一些具有创意性的提问: (1) 文中所谈的“思想上的牢笼”是否会形成“自闭症”? (2) 人站在珠穆朗玛峰上看得到地平线吗? (3) 在某种特定的情况, 自己构建的封闭圈也是自我保护的一个手段, 为什么要冲破呢?通过讨论, 使学生思路活跃, 敢于大胆质疑。
四.学以致用
学生在课内学到的东西, 在课外得以延伸, 到实际生活中马上能用, 获得锻炼的机会, 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例如学了新闻, 通讯的体裁, 可以要学生动手制作手抄报, 有人收集资料, 有人写新闻, 有人排版, 有人设计图案, 有人抄写, 大家齐心协力, 成功地创办了自己的报纸。除此以外, 可以多开展活动, 写标语, 举办书法比赛。开辩论会, 训练学生口才、胆识, 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学写调查报告, 自定研究性报告。在我教学的班级里, 曾有一阶段学生上网现象比较严重。为了解决此问题, 我布置学生调查所在地的网吧营业地是否正当, 进网吧冲浪者的年龄段, 娱乐项目分别是什么……然后写一篇《中学生上网现象调查报告》。学生们很乐意完成此任务, 待调查报告交来之后, 许多同学得出结论:上网要有度, 不得到私营网吧上网, 甚至不能涉足不健康的网站。学生们通过体验实践, 学以致用, 正是语文教学的工作和实质。
【学生学习方式】推荐阅读:
学生要改变学习方式05-29
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09-03
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11-04
小学生合作学习方式07-01
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分析08-28
大学生自主学习方式12-12
大学生的现代学习方式08-08
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08-25
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10-19
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是什么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