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是什么

2024-10-22

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是什么(精选15篇)

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是什么 篇1

解答数学问题总的讲是有规律可循的。在解题时,要注意总结解题规律,在解决每一道练习题后,要注意回顾以下问题:

(1)本题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

(2)解本题用了哪些基本知识与基本图形?

(3)本题你是怎样观察、联想、变换来实现转化的?

(4)解本题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5)解本题最关键的一步在那里?

(6)你做过与本题类似的题目吗?在解法、思路上有什么异同?

(7)本题你能发现几种解法?其中哪一种最优?那种解法是特殊技巧?

你能总结在什么情况下采用吗?把这一连串的问题贯穿于解题各环节中,逐步完善,持之以恒,学生解题的心理稳定性和应变能力就可以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和发展。

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是什么 篇2

阅读下面有关数学知识的案例, 并请读者思考“什么是数学知识”.

案例小学数学教师对“数学知识”的认识

在“浙江省小学数学新教材教学研讨”活动期间, 笔者向不同年龄阶段的数学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数学知识?”以下是一些笔录:

老年教师 (男, 53岁, 小学高级教师) :数学知识就是数学课本的知识, 学生会解课本中的练习, 一般应该说掌握了数学知识.

中年教师 (女, 39岁, 小学高级教师) :数学知识应该包括数学书上的数学概念、定律、法则、计算, 当然, 还有一些几何的东西, 一下子也说不完.

青年教师甲 (女, 23岁, 小学一级教师) :数学知识包括数与代数、几何、统训、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的知识.

青年教师乙 (男, 24岁, 小学一级教师) :数学知识包括数学基本知识, 还有数学的思想, 数学方法, 等等.

这个案例揭示数学教师对“数学知识”的不同理解“数学知识”在基础教育中大约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跨学科的教育专用词之一.这种被使用的状况, 一方面反映出它在数学教师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 它又似乎在人们的泛用中成了教学日常用语中含义不言自明, 也无需考究的“常识”.“数学知识”确实重要, 教育界乃之于整个社会恐无异议, “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也早已成为毋须争议的命题.但是, 把它看做“常识”, 看做无需研究的不言自明物, 则大谬不然, 上面案例2很能说明什么?实际上, 这个看似基本的问题 (什么是数学知识) 恰恰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需要探讨, 它与数学教学过程中方方面面的关系值得研究.

二、现前的理论综述

综观历史沿革可以看出, 从“小学堂算术”到“小学数学”, 课程目标有了很大的变化.由最初“满足自谋生计必需”, 发展到今天的“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由“熟习日常之计算, 兼使思虑精确”, 演变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重”.这种变化都有所继承, 也有所发展, 有所扩充, 也有所概括.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进步, 数学自身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数学科学不再仅仅是数和空间的研究, 它成为一门模式的科学, 其理论建筑在模式之间的关系以及模式和实际观察之间相吻合而产生的应用之上.从教育的角度来看, 数学对于发展人的理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显著的价值.然而, 对于一名小学生来说, 这些价值不仅是通过积累数学事实 (概念、性质、法则、定律、公式) 实现的, 而是更多地通过对数学活动经验的条理化, 对数学知识的自我组织等活动来实现.

三、小学数学知识的内涵及分类

1. 什么是知识

知识到底是什么, 目前仍然有争议.知识历来是哲学中认识论研究的对象, 故我国对知识的定义一般是从哲学角度提出的.在我国教育类辞书中流行的知识定义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表现为对事物的知觉、表象、概念、法则等心理形式”上, 或者更具体:“所谓知识, 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 是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联系的反映, 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就它反映活动的形式而言, 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 属于感性知识, 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 属于理性知识”.当代最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 (经验论) , 也不是主观的东西 (活力论) , 而是个体在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

2. 数学知识内涵的现代理解

根据上面对知识的解释, 作为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 不应当是独立于学生生活的“外来物”, 不应当是封闭的“知识体系”, 更不应当只是由抽象的符号所构成的一系列客观数学事实 (概念、定律、公式等) .它大体上有这样四个特点: (1) 数学知识表现为“形式化的思想材料”. (2)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结构, 这种结构形成了数学知识所特有的逻辑序, 数学知识系统就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动态的活动系统. (3) 数学知识具有二重性, 即表现为一种算法、操作过程;又表现为一种对象、结构. (4) 知识的抽象程度、概括程度表现出层次性———低抽象度的元素是高抽象度元素的具体模型.

从数学知识特点的角度看, 要充分理解时代发展赋予新的内涵.我们应从数学知识的动态发展加以理解.数学知识不仅包括“客观性知识”的数学事实, 这些事实被整个数学共同体所认同, 还会因地域和学习者的不同而发生改变的数学事实 (如商不变性质、乘法运算定律、三角形面积公式等) .这些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数学知识, 属于一种静态知识.数学知识还应包括那些带有鲜明个体认知特征的个人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 这些经验是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自己总结出来的, 反映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并伴随着学生的数学学习而发展.

3. 数学知识的现代分类

对于一般知识而言,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个体的知识分为两大类三亚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 是个人具有意识的提取线索, 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 用于回答“是什么”;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 是一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程序性知识又分两亚类, 一类为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 (智慧技能) ;另一类为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 (认知策略) .

综上所述, 数学家关注知识的客观形态, 主要从知识的逻辑意义来佐证.而心理学家、哲学家更关注知识的主观表征, 主要从知识的心理意义来考察.

我们认为, 数学知识应分为结果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两类.结果性知识包括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定律、公式等数学事实.即传统意义上数学知识的大部分知识, 可以用语言、文字明确表述的知识.对过程性知识如下界定:过程性知识是伴随数学活动对“思想材料”进行亲身体验, 并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体验性知识.

摘要:获得重要数学知识是当前中小学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数学知识包括“客观性知识”的数学事实和那些带有鲜明个体认知特征的个人知识及数学活动经验.数学知识的分类可以依据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分成结果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两类.

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是什么 篇3

一、历史的追溯——“研究性学习”源于对学习方式的思考

1. “研究性学习”作为“舶来品”——它源于对学习方式的思考

(1)“研究性学习”从卢梭提出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来。18世纪,欧洲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自然教育”思想。所谓“自然教育”,就是发展儿童天性的教育,教育的宗旨就是依照儿童内在自然的发展次序,以儿童的内在自然为依据,通过恰当的教育,使儿童的身心得以顺利的发展。

(2)“研究性学习”从杜威的“做中学”的教育思想中来。杜威认为,以往的教学仅仅以前人的知识、课堂讲授和教师作用为中心,而唯独不考虑真正的中心——“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因此,他提出:“教育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儿童的活动能力。”

可见,研究性学习的提出,首先是改变儿童学习方式的思考;研究性学习,首先应是一种学习方式。

2. “研究性学习”作为“土特产”——它本是对学习方式的思考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的教育思想便体现出了“思”“辨”“行”的理念,《学记》提出了“藏息相辅”“相观而善”的思想,陶行知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我们细细审视,以上无论哪种思想,其立足点仍然是学生,都是从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方式的角度进行思考的,这些思想对我国“研究性学习”思想的提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研究性学习”不是“教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的学习方式

从以上对历史的追溯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研究性学习”首先要确立“儿童中心”“学生主体”的思想。“研究性学习”应是学生自己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资源、环境、知识背景的支持下,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等,凭着自己的智慧主动获取新知识,形成新技能的过程。每一个学习者都是独特的个体,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在总体学习目标的指导下,他们获得的体验,获得知识的方法,形成的能力,产生的情感各不相同,每一个学习者都将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形成适合自己的健康的人格(个性),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将实现自己、看到自己,并享受到成功的愉悦。

“研究性学习”不是教学,不能从教学层面,或以教师为主体的层面上进行定性;对“研究性学习”的定性,一定要看到学生的存在,而只有定性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中心地位才能得以突出。

三、“研究性学习”不能定性为课程——“研究性学习”是学生的学习方式

那么,研究性学习能不能定性为课程呢?尽管学界对课程的定义还有分歧,但课程有两个特点是得到一致认同的:(1)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2)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并且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所谓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也就是说,课程是根据一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科学顺序组织学习内容而形成的一套系统。这首先涉及“研究性学习”研究“什么知识”的问题。这是一个十分难以解决的问题,因为“研究性学习”如果定性为一门课程,几乎无法确定课程内容,无论研究什么内容,都会跟学生目前所学的一门学科形成关联。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定为“怎么研”,也就是对研究知识(技能、方法)、研究态度——即所谓科研知识、能力、态度的培养。这似乎也无法实行,因为无论如何变化,研究的技能、方法也只不过那几种,无法形成体系,也无法符合逻辑地进行组合。但如果将“研究性学习”定性为一种学习方式,则没有了具体内容的硬性规定,便消除了以上困顿。

四、将“研究性学习”定性为学习方式的好处

1.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可以贯穿于各门学科之中

将“研究性学习”定性为一种学习方式,大大拓宽了“研究性学习”的适用范围。实践证明,几乎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特别是在当前着力强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课改背景下,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更是大显身手。

2.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它可以伴随学生终身

将“研究性学习”定性为一种学习方式,在贯穿于各科教学的同时,也使其慢慢成为学生生活行为的一种素养,从而慢慢形成学生的一种习惯,使学生对任何事情、任何现象都能以一种理性、科学的眼光看待,在不断获得新知识、产生新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更为健康的人格,最终这种良好的学习方式将伴随学生的终身。

3.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具有较强的涵盖性

“研究性学习”作为学习方式被定性,势必会引起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策略的选择也将积极为“研究性学习”方式服务,教学模式的研制也会积极考虑学生的这种学习方式,各门课程在知识的选择、知识的呈现方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等方面也会积极兼顾这种先进的学习方式。

(责编 刘宇帆)

内衣洗涤方式是什么 篇4

一:内衣的洗涤

1.通常内衣应用手洗,其水的温度应在40度以下。

2.洗涤可用内衣专用洗涤液或沐浴露洗涤,切忌用漂白剂,消毒液。

3.洗涤时用手轻轻揉搓,有软圈,胶骨及压条的部分可用小软刷轻轻的刷刷,尽量以最短的时间洗涤完成,用干毛巾拍干或轻轻将水甩干,切勿脱水,以免变形。

4.清晰干净后把内衣整理成形,用衣夹夹住罩杯底部的钢圈部位倒挂起来,腰封和和束裤则夹住腰部位正挂。

5.深色衣应单独洗涤,避免混洗染色。

6.内衣可用淡盐水浸泡15分钟左右,可起到消毒、杀菌、脱敏、固色的作用。

7.不能使用柔软剂,因会使纤维容易变滑,牢固度降低。

二:内衣的保养

1.存放时不可与防虫剂防在一起,以免破坏内衣的弹性、变黄、变质等。

2.文胸洗干净后需要整理罩杯使其平整顺滑,然后在通风干燥处晾干。

3.潮湿处或长时间的存放也会使文胸变形、变黄、失去弹性,使寿命变短。

4.存放时,轻轻折叠后放在衣物上层或单独放置,勿置于成叠衣物底层以免重量挤压。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是什么原因 篇5

人做完某一件事后,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表扬,孩子的自我意识不强,更需要来自父母的表扬和鼓励。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使孩子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孩子学习的情绪才会高涨,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才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韦本文是美国著名的画家。他能够成为画家,与妈妈对他的表扬和鼓励是分不开的。有一次,妈妈把韦本文和妹妹莎莉留在家里,他发现家里有几桶颜料,便突发奇想地想为妹妹画肖像,为此弄得客厅乱七八糟的,沙发上摆着纸,地板上也沾满了颜料。

妈妈回来后,看到屋里的一切,又看看孩子骄傲的眼神,顿时觉得孩子的“破坏”很有价值,所以她没有说客厅里有多么乱,而是很真诚地对他赞扬道:“哇,这是莎莉啊,你画得像极了!”她热情地拥抱韦本文并给了他一个吻。

正是妈妈的鼓励,激发了韦本文对绘画更大的兴趣和热情。后来,韦本文说,是妈妈的吻让他成为了一名画家。

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第一个最具权威的评价者,孩子特别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可是很多父母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经常毫不负责任地摧毁了孩子的兴趣。其实,当孩子做得好时,父母应该适时表扬;当孩子做得不好时,也要先发现孩子努力的一面,然后再鼓励他们,用表扬和鼓励为孩子扬起兴趣的风帆。

建议二:用榜样激励孩子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平时父母要利用身边的事例启发孩子,用名人的榜样激励孩子,使孩子学有榜样,奋斗有目标,这样孩子才会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父母还应该认识到,最有力的榜样是自己。没必要花许多钱去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而只要让孩子看到自己时刻在读书,在学习,就会对他产生深远的影响。

建议三:让孩子保持学习的新鲜感

每天都重复一样的学习模式,是孩子缺乏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父母要在孩子的学习之外适当地增加一些新鲜的学习内容,让孩子对学习充满新鲜感,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保持持续学习的兴趣。

张可人的妈妈知道张可人喜欢学语文,就不断地给她买一些喜欢看的书籍,周末经常带她去图书馆,并不时把她的文章传到网上。这样做既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又激发了她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这样,张可人始终保持着对语文学习的新鲜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最佳运动方式是什么呢? 篇6

散步不仅仅是体育锻炼新人的最佳选择。即使是肥胖的人士也会从散步中获益匪浅。专家说到,散步一小时可以帮助消耗大约500卡的能量。我们知道,如果消耗3500卡的能量就可以帮助减掉一磅的体重,因此我们可以预期,散步7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减掉一磅体重-如果你不做其他的事情。

散步也需要循序渐进,要有计划。刚刚开始散步时最好一次散步5到10分钟,然后以后慢慢的增加到每次散步30分钟左右。最好每次增加的时间不要超过5分钟,一次一次的增加。最好以你习惯的频率不断的增加散步的长度。

2、间隔练习

专家提到,在体育锻炼中,不断变化频率,将会刺激增氧健身系统不断的改变。你的这个系统变得越强,体内消耗能量的能力将会越强。

方法就是强度锻炼一到两分钟,然后回到以前的状态两到十分钟。具体的情况可以根据自己的恢复情况而定。在整个过程中不断的如此重复。

3、蹲坐力量练习

在体育锻炼中是非常重要。专家说,肌肉越多,燃烧脂肪的能力越强。一般情况下,专家比较中意多肌肉群锻炼。蹲坐就是一种不错的锻炼方式。他可以同时锻炼到四头肌,腿窝和臀肌。

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在练习的时候还是要注意一些事项。双腿分开的距离相当肩宽的距离,背部保持直立。弯曲膝盖,降低臀部。想象你自己就坐在一张椅子上面,但是事实上是没有那张椅子的。刚刚开始练习时,有张椅子在也有不小的帮助的。刚刚开始时,就慢慢的将自己的臀部下降到椅子上,然后提臀离开椅子。你一旦掌握了这个技巧,就可以离开椅子,自由的练习。很多人的膝盖力量不够,而蹲坐就是提高膝盖力量的不错选择。

4、跨马步

就像蹲坐,跨马步也将锻炼到身体的很多肌肉群:四头肌,腿窝和臀肌。下面说说跨马步的要领:一腿向前大跨一步,保持你的身体处在自然状态。弯曲前腿大约90度,将身体重心放在后腿上面,慢慢的将后腿膝盖降低到地面。想象将身体全部放到后腿上面。为了使跨马步更加的有效,你可以变化方式。不仅仅向前跨,还可以向后向前结合,向左右跨等等。专家提到,生活不是直线的,而是多线的。在练习中使用的方式越多,效果更加好。

5、俯卧撑

如果使用得当的话,俯卧撑可以带来很多方面的锻炼。比如增强胸肌,背肌,三头肌还有腹肌。俯卧撑适合不同的人群。对于那些刚刚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来说,可以从简单开始。比如,可以将手放在桌子上开始,然后降低高度,增加难度。手伏在椅子上,然后到将身体伏在地上,然后撑起来。下面说说如何有效而正确的做卧撑:面对着地面,扑到下去,双手着地,双手分开的距离稍微超过双肩的宽度。注意保持身体的笔直,从肩膀到脚,背部,臀部保持平衡。慢慢的弯曲手,将身体下降,然后撑起身体,保持腿部绷直。

6、仰卧起坐

仰卧于地面或者体操垫上,两腿屈膝稍分开,大小腿成直角,两手交叉抱于脑后,另一人压住受试者双脚。要求起坐时双肘触及两膝,仰卧时两肩胛必须触垫。仰卧起坐时我们的动作常常不到位,通常是背部和肩部使足了劲儿,而腹部却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健身教练认为,如果想让仰卧起坐发挥更好的效果,可以尝试做如下改变――每分钟仅做10次仰卧起坐,在上身与地面呈45度角的时候保持5秒钟,这样的效果比起1分钟做60次的要好很多!

7、深蹲

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是什么 篇7

如德鲁克所说, “管理是通过他人的努力来达到目标”, 这就可以理解为, 一个“目标”明确后, “他人”参与到其中。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 “他人”是否在实现“目标”的时候“努力”?又如何让他们努力?归根结底, 还是要回到本源问题:人性是怎样的?人们行为的动机到底在哪里?有着非常丰富的管理经验的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醒我们:“在每个管理决策和管理行动的背后, 都有一种人性与人性行为的假设”。基于此, 麦格雷戈发布了他的“X理论”、“Y理论”, 进一步突出了管理系统的核心———有关人所担任角色的假设与价值判断。

权威还是影响力?

传统的观点 (X理论) 认为, 员工只有在“强制、控制、指挥、威胁, 以及使用惩罚手段的条件下, 才能努力去实现组织目标”, 而麦格雷戈则将重点放在讨论人性假设上, 由此他提出 (Y理论) :“员工是值得信赖与尊重的”, “只有支持并激励员工, 才能使他们取得最好的工作业绩, 因此, 应以更合理的理论为基础, 推行一种人性化的管理实践程序。”这一激进的理论在当时引发了一场关于理论与实践的争论———管理系统到底应该建立在权威之上还是影响力之上。

正如麦格雷戈强调的那样, “Y理论并不意味着管理的退让、领导力缺失、标准的降低, 或者其他在X理论下的柔性管理容易出现的问题。”情况恰恰相反, 奉行Y理论并不意味着要将权威舍弃。同样的, “那些拥有绝对权威和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独裁行动的人, 并不一定就是X理论的奉行者”。

在20世纪70年代, 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接到一个管理项目, 负责培训一批海军上将, 课程重点是:习惯了绝对权威的管理者将如何管理新加入的基层员工。如果他们采取独裁管理, 那么这就代表X理论将发挥作用。于是调查人员向他们发放了问卷调查, 同时也结合了其他行业的管理者信息进行分析, 但是令人惊讶的是, 调查结果证明, 与其他测试过的行业管理者相比, 这些海军上将竟然更倾向于Y理论。随后他们表达了对于“领导力”的理解:“命令并不意味着控制”。因为他们意识到, 信任下属是多么的重要, 并且他们与下属有绝对的依赖关系。“控制系统意味着不信任, 反而会弄巧成拙。那些按照X理论发号施令的人往往无法晋升到更高的职位”。很明显, 控制是需要区分来理解的:一种是基于信任和影响力的控制 (Y理论) , 一种是如果不采取严格考勤、权威压制, 员工就会偷懒的控制 (X理论) 。因此, 正如麦格雷戈的理论, 信任员工并不意味着放弃控制, 即“管理者必须管理”。

刚性管理还是柔性管理?

过去几十年, 人们对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这两种极端管理方式进行了研究, 发现它们实行起来都存在着困难。面对严密监控、强迫、威胁 (有时会以伪装的形式出现) , 员工往往会进行反抗, 尽管也许不是很强烈, 但往往依然对管理的目标产生影响。设想, 如果是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 困难就更为突出;而与之相比, 柔性管理往往会导致管理上的退让, 这或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组织内的和谐, 但是却必然会降低组织绩效。

随后便流行起了“公平的刚性管理”。正如泰迪·罗斯福的名言:“手握大棒, 轻声说话。”胡萝卜加大棒的动机理论或许行得通?“在面包缺乏的时候, 人们总是专为面包而活的。”但是, 麦格雷戈也强调, 在今天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情况下, 如果管理者无法提供“机会公平”的工作环境。那么“胡萝卜加大棒”便不再发挥作用。

基于此, 麦格雷戈在其《企业的人性面》一书中分析了原因:“大多数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已经得到了一定满足, 而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正占据主导, 对他们来说, 指挥和控制 (无论是刚性管理、柔性管理还是公平的刚性管理) 是无法发挥激励作用的”。

很显然, 当员工的基本生活水平得到满足, 上升到更高层次的需求, 也就很难再用薪酬、待遇、奖励、威胁等指挥与控制的方法使员工受到激励。这也许正能够突出麦格雷戈所提倡的“参与式管理与咨询式管理”的重要性, 他认为, 在某些情况下, 参与式管理与咨询式管理能够鼓励人们为组织目标贡献自己的创造力, 并对与自己相关的问题发表意见, 进而满足自身的社会需要和尊重需要。他曾在书中提到的“司凯龙计划” (即斯坎伦计划, 这是美国曼斯菲尔德钢铁厂工会领导人约瑟夫·斯坎伦提出的一项劳资协作计划, 该计划表明, 如果雇主能够将因大萧条而倒闭的工厂重新开张, 工会就同工厂一同努力降低成本) , 正是这些观点在实践中的卓越体现。

如何成为高效的管理者?

麦格雷戈在对监管及控制体系如何发挥作用进行分析的时候, 列举了一个案例:监管者下到生产基层, 发现某些问题后汇报给上级, 再由上级将信息传递给监管链中的上级, 生产运营总监辗转得到了这个信息, 又把它传递给生产链中的下级。信息最终进入生产部门经理的耳朵里, 他了解到自己的工作受到了质疑, 便将员工召集起来进行质问。员工顿时感到自己被“老大”盯上了。

麦格雷戈分析到, 如果当监管者发现问题时, 首先告知基层员工, 那么大部分问题立刻就能得到解决, 而不会拖延几周甚至几个月, 员工也会感觉到监管者是在帮助他们, 而不是监视。当然, 监管者仍会将问题层层上报, 不同的是, 这样做是为了收集信息, 以便发现更广泛的问题。麦格雷戈指出, “如果监管者使人畏惧, 将直接导致员工隐瞒工作中的问题, 这样不仅不能解决问题, 反而使情况更加严重。”

不得不说, 麦格雷戈对于实践拥有审慎的洞察, 他提出了观点, 也做了大量理论实践例证, 却并没有要求人们去完全支持或奉行“X理论”或“Y理论”。比起大多数试图推销“管理不二良方的畅销书”让人们去硬性点头, 他只是用自己的观点去启发他人对于管理实践保持起码的尊重, 更多地思考“你认为最有效的管理员工的方式是什么?”也许, 可以用麦格雷戈的话去这样诠释“X理论”和“Y理论”的关系———“如果管理者的工具箱里只有权威一种工具, 他将很难圆满地达成目的, 但这并不表明应将这个工具丢弃。有时, 当其他工具无法达成目的时, 他或许还能用得上这个工具。”

大师小传

1 906年,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 (Douglas M·Mc Gr egor) 出生于美国底特律。

1 932年, 获得美国韦恩大学文学学士学位。

1 933年, 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

1 935年, 取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随后留校任教。

1 937-1 964年, 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 他教授的课程包括心理学和工业管理等, 并对组织的发展有所研究, 成为当时劳资关系研究小组的创始人之一。

1 948-1 954年, 任安第奥克学院院长, 期间对当时流行的传统管理观点和对人的特性的看法提出了疑问。

1 957年1 1月号的美国《管理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企业的人性方面》一文, 提出了有名的“X理论-Y理论”, 该文1960年以书的形式出版。

理论贡献

麦格雷戈认为每个管理决策和管理行动背后, 都有一种人性与人性行为的假设。

X理论对人性的假设:一般人都对工作具有与生俱来的厌恶, 因此只要有可能便会逃避工作;因此必须对他们进行指挥、控制、监督以及予以惩罚的威胁, 才能促使他们努力向组织目标奋进。

什么是影视营销正确的打开方式 篇8

营销核心:将用户的“痛点”和“卖点”相结合

影视营销很多情况下会走进一个误区:为了宣传而宣传,并没有认真地去探寻为什么宣传、向谁宣传。其实电视剧营销的思维模式和其他领域的营销是一致的,最重要的是用户思维,以用户为中心。了解对谁说、说什么、什么时候说,将用户的“痛点”和“卖点”相结合应该作为在营销层面的基本考量。在精准锁定核心用户后制定相应的媒介策略、沟通策略、执行策略才能找到影视营销的正确打开方式。

Q:百思有很多优秀服务案例,像《父母爱情》《辣妈正传》都是有口皆碑的好作品,收视率和话题效应都非常好,百思作为营销宣传公司,如何确立营销思维模式与营销策略?

A:电视剧营销的思维模式和其他领域的营销是一致的,最重要的是用户思维,以用户为中心。首先要分析这部电视剧特定的收视人群是什么,特性是什么,年龄是什么,从中发掘用户感兴趣的东西,用互联网思维来说就是“痛点”,不同电视剧的核心受众人群是不一样的,例如《父母爱情》的受众人群是稍年长一些的、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群:《辣妈正传》则主打都市时尚青年。精准锁定核心用户后有时还会发现额外的惊喜,我们称之为“六度空间”的影响:一个人可以影响身边的六个人,即通过核心用户辐射到其他用户。比方说《父母爱情》这部剧后来证明是阖家看的一部剧,很多父母带着20多岁的孩子一起看,甚至影响了身边的同事和朋友。当然我们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切割出最有分量的人群,让全国人民都知道这部电视剧的愿望是好的,但同时耗费的人力物力也是巨大的。

Q:确定目标受众之后如何制定相应的媒介策略与沟通策略?

A:媒介策略的制定应结合受众的触媒习惯,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有效的结合。有些制作公司在宣传时请两家公司分别负责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宣传,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自为王,我认为这种做法有利有弊,甚至可以说是弊大于利。因为“两张皮”的宣传不能保持前端策略的统一性,也就是有两拨人和受众进行沟通,如果甲方掌握不好,就会产生信息偏差。所以百思提倡运用组合化的媒介策略进行营销。当然现在大家越来越注重新媒体,称传统媒体为老媒体,但必须认识到老媒体也有其优势和受众,新媒体与老媒体的良好组合才可以达成共振效果,这就是大整合营销时代需要解决的问题。

所以我们的沟通策略要有一定深度,就以《辣妈正传》和《父母爱情》举例来说,两个作品有非常大的不同。《父母爱情》以情感打动人心,《辣妈正传》也有情感化的营销,但其传播因素比较多,包括许多有共鸣性的社会化的话题,如育儿经、婆媳关系、父母关系等。每个电视剧都要基于对作品的研究和用户的研究制定不同的路径和方法去做营销。现在已经进入了大整合营销的时代,整体的营销策略在不同的层面都要有策略的指引,这点是十分关键的。

Q:你如何看待影视营销对影视作品的影响?

A:营销之于电视剧产品的效果用“锦上添花”或“一锤定音”来形容都不够准确,最好的方式是保持两者的平衡。有人认为电视剧营销是“锦上添花”的事情,这种认知的误区是觉得营销可有可无。也有人希望营销能“一锤定音”,但实际上营销不能对一个产品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毕竟我们营销的是内容,内容为王的时代产品品质必须要有保障。我认为如今的电视剧营销已经成为电视剧产业链条闭环里面非常关键的一点,它能够助力电视剧在市场方面的占有率和口碑的提升,同时帮助制片公司进入业务循环模式。

创新案例:《辣妈正传》的粉丝营销和《造梦者》的Co-branding

影视营销是一个高强度的工作,包括策略过程、创意过程和执行过程。策略过程是一个反复自我考证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真、求实,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在这里面会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而创意过程是创意人员比较享受的,有许多天马行空的想法。而执行的过程是痛大于快乐的过程,要考量每一个细节。和许多工作一样,创新是营销生命力和活力的来源,岳云飞谈到了百思传媒的微创新举措:粉丝营销、Co-branding和视觉营销。

Q:收视竞争的惨烈,也催生了营销手段的日新月异,公司在营销创新方面有何经典案例?

A:百思一直是创业团队,更是一个创新团队,在这三年的时间里我们随着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创新,主要包括粉丝营销、Co-branding和视觉营销。

粉丝营销就比方说《辣妈正传》,当时正值孙俪拍完《甄嬛传》产后复出,她的粉丝和关注度都是非常之高的。我们当时想了许多趣味性的互动话题,比如“娘娘生子,生的是阿哥”等和粉丝进行互动,争取做到从“娘娘”到辣妈无缝对接。粉丝营销就是基于我们用户营销最基本的营销模块之一,一旦把粉丝行为激活,就能达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裂变化的效应。粉丝很容易由于喜爱一个明星参与到信息的二次元三次元甚至n次元的传播当中,孙俪将近百万的粉丝根据六度空间传播的原理,一层一层的人脉传递,有六次方数据的扩散,这个数据是非常庞大的。同时通过宣传,粉丝团体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这是一个共赢的事情。

另外我们建立了Co-branding的模式,在国外叫品牌联合营销,品牌和品牌之间利用互相的营销力进行助力营销,这方面的案例有《造梦者》和一个寝具品牌的联合营销。这两个品牌之间具有一定的联想度,资源整合起来成本是非常之低的,这家寝具品牌拥有质量非常好的枕头和睡眠床,当时为《造梦者》提供了将近100多万的实物赞助,作为我们微信摇一摇的互动礼品,同时在几千家线下终端店推送《造梦者》的信息。包括当时电视剧《二炮手》,我们和“潘苹果”合作,在平安夜的时候向媒体和观众赠送苹果,包括潘石屹老师也在微博上推送的这条信息,影响了许多微博大V和网友。这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点进行联合营销的案例。

nlc202309042048

百思传媒其中的一个业务板块是在做企业服务的,我们有一些企业客户的资源,另外我们也有专门的商务合作团队,希望影视产品能借助传统产品及品牌,结合起来做营销推广。未来我们也希望成立Co-branding俱乐部,定期举行线下的交互活动和案例分享,给大家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

Q:你刚刚提到的视觉营销是不是和如今进入“读图时代”有关?

A:现在是一个内容为王时代,受众很难从海量信息里看到并阅读你想要传递的信息。互联网时代不仅仅依靠简单的文字了,从文字时代进入了读图时代,甚至可以说进入了一个视频时代。在4G时代,短视频的播放速度和获取速度及获取方式都十分便捷,所以我们在基于以前的文字内容的基础上强化了我们的视觉营销,用更多的视觉物料与手工漫画、趣味病毒式的图片和短视频、微电影来吸引受众。

行业趋势:大整合营销时代需要专业化大军团进行实效作战

从今年的播出环境来看,随着平台播出的多样化,观众的选择增多和收视竞争的激烈化,宣传营销将成为重中之重,电视剧已经从轻营销、重销售转向到营销与销售并重的阶段,从项目立项、生产、销售再到未来的营销推广,已经形成一个闭环模式。这就要求营销公司有足够多的兵力保证专业、细化、实效的营销推广。在观念转变方面,营销团队不仅要实现从传统的PR思维到互联网十思维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在满足客户KPI指标的同时注重ROI(投入产出比)的数据。

Q:互联网思维改变了很多传统行业,你觉得在营销宣传领域会迎来怎样的变局或趋势?

A:百思经过50多部作品的沉淀积累和初步研究,总结了一些方法,在电视剧营销层面我们认为现在主要有如下几个趋势:

电视剧已经从轻营销、重销售转向到营销与销售并重的阶段,从项目立项、生产、销售再到未来的营销推广,已经形成一个闭环模式。以前电视剧的出品方可能认为只要把电视剧卖掉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但毕竟现在各家卫视的播出平台要面对收视的压力,制作方也越来越认识到制作电视剧不是一锤子买卖的事情,它不仅包括生产和销售,同时营销推广也要纳入考量之中。只有这样,出品链条才能不断完善,展开良好的循环,从项目立项、生产、销售再到未来的营销推广,形成一个闭环,最终能与项目合作伙伴、播出平台实现共赢。

Q:在传播碎片化的大格局下,影视营销如何实现传统思维到互联网+思维的转变?

A: 2012-2013年是传播的时代,当时很注重PR(新闻)和所谓的新媒体营销,利用微博大号去做内容的发布,但传播思维不是营销思维,现在需要改变的一个思维模式就是:用户需要什么,我们去挖掘什么,如果用户的需要和我们的卖点是有结合的,我们就做二者结合式的营销,这是互联网+时代需要的新思维模式。另一个趋势是营销更加注重实效性,基于实效营销,我们更注重ROI(投入产出比)而不是只满足客户KPI的指标。满足KPI是任何一个公司首先要做到的契约精神与合约精神。这样的指标对于一个创新公司来说是最基本的。当下互联网思维对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一方面我们的媒介组合要实效,另一方面要注重数据分析,不能说微博火我就做微博,微信火就做微信,只是凭借个人体验去制定策略。我们的执行过程里面要更实效化,也就是务实。

Q:你提到现在的营销需要专业化大军团作战,未来百思團队还会继续招兵买马?

A:这几年百思从创业到现在也已经成为一个比较大的营销传播专业团队,有80人左右,但这还不是百思的目标,百思的目标是构筑一个百人以上的团队,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数量的叠加或规模优势,因为在未来大整合营销时代需要具备大型的专业化的营销团队,没有规模优势很多细分化的工作是无法完成的。在当下碎片化的时代里面,媒介是碎片化的,信息是碎片化,用户是碎片化的,资源是碎片化的,一个小的团队是很难做好资源整合工作的。

MODEM・什么是安装方式 篇9

安装方式是指MODEM的硬件安装方式,具体可分为外置安装和内置安装两种方式。

外置式MODEM

外置式MODEM放置于机箱外,通过串行通讯口或USB接口与主机连接。这种MODEM方便灵巧、易于安装,闪烁的指示灯便于监视MODEM的工作状况。但外置式MODEM需要使用额外的`电源与电缆。

内置式MODEM

内置式MODEM在安装时需要拆开机箱,并且要对中断和COM口进行设置,安装较为繁琐。这种MODEM要占用主板上的扩展槽,但无需额外的电源与电缆,且价格比外置式MODEM要便宜一些。

最佳的运动方式是什么呢 篇10

俯卧撑

如果使用得当的话,俯卧撑可以带来很多方面的锻炼。比如增强胸肌,背肌,三头肌还有腹肌。俯卧撑适合不同的人群。对于那些刚刚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来说,可以从简单开始。比如,可以将手放在桌子上开始,然后降低高度,增加难度。手伏在椅子上,然后到将身体伏在地上,然后撑起来。下面说说如何有效而正确的做俯卧撑:面对着地面,扑到下去,双手着地,双手分开的距离稍微超过双肩的宽度。注意保持身体的笔直,从肩膀到脚,背部,臀部保持平衡。慢慢的弯曲手,将身体下降,然后撑起身体,保持腿部绷直。

还有增加难度的方式。如果你将前面提到的练习的比较熟练,就可以测试所谓的“稳定性”俯卧撑:保持俯卧撑的姿势,然后,将一直手收起来,只有一直手支撑身体,将身体重心放在其他的一只手,双腿上面。

仰卧起坐

谁不想拥有获得平坦紧实腹部?专家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使用合适和正确的练习方式,我们也可以拥有梦寐以求的腹部。而仰卧起坐就是比较好的方式。

仰卧于地面或者体操垫上,两腿屈膝稍分开,大小腿成直角,两手交叉抱于脑后,另一人压住受试者双脚。要求起坐时双肘触及两膝,仰卧时两肩胛必须触垫。仰卧起坐时我们的动作常常不到位,通常是背部和肩部使足了劲儿,而腹部却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健身教练认为,如果想让仰卧起坐发挥更好的效果,可以尝试做如下改变――每分钟仅做10次仰卧起坐,在上身与地面呈45度角的时候保持5秒钟,这样的效果比起1分钟做60次的要好很多!

游戏,也是学习方式 篇11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04~105页例1、例2,练习二十四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初步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设计思路】

“可能性”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知识领域的“概率”范畴。由于概率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在设计本课时,主要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力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具体的办法有:①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他们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②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准备】

扑克牌一副,黄、白两色乒乓球数个,纸盒一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知

1.教师任意选出四张扑克牌展示给学生看,然后洗牌,抽出一张背对学生,让学生猜这一张是什么牌?(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

师:谁能说自己猜得一定是对的吗?(不能)所以,我们在回答时应该加上一个什么词?(可能)师:这张牌有哪几种可能?它不可能是什么?

2.师展示不同花色的“5”,然后洗牌,抽出一张,让学生猜这一张是几?

师:能说得肯定一些吗?(用上“一定”)

师:“可能”、“不可能”、“一定”是判断事件发生可能性的三种情况。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可能性)

【设计意图:用猜牌游戏导入,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探索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操作活动,引导探究

1.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用课件出示主题图:元旦快到了,我们班准备举办一场元旦联欢会,联欢会上每人表演一个节目,有唱歌、跳舞、朗诵、相声、小品、猜谜这六种节目,怎样确定各自表演的节目类型呢?请大家仔细观察主题图,再回答。

小组讨论:如果让你抽一次,可能有什么结果?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小结:每位同学表演的节目类型是一件不确定的事件,有六种可能的结果。

2.通过猜球游戏,体验“一定”

师展示纸盒,并告诉大家:这只纸盒里面装的是一些乒乓球,这些乒乓球是什么颜色呢?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上来和老师做猜球游戏,谁愿意上来呢?

指名一位同学上来摸球,老师闭上眼睛猜出球的颜色。(老师猜的全对,都是黄色)

师: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猜黄色吗?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个盒子里的确都是黄色乒乓球(边说边把盒子里的乒乓球拿出来),所以,如果继续让老师猜下去的话,我一定会说是黄色。(板书:一定)

3.继续猜球,体验“不可能”与“可能”

教师重新把黄色乒乓球装进盒子里,另外放进同样多的白色乒乓球。

师:谁愿意上来摸呢?

指名一位同学上来摸球,在乒乓球拿出纸盒之前,大家集体猜它的颜色。师相机引导:纸盒里有黄色乒乓球,也有白色乒乓球,任意摸出一个球,它的颜色可能是黄色的,也可能是白色的。(板书:可能)

师:你能从这个纸盒里摸出黑色的乒乓球吗?为什么?(板书:不可能)

师适时小结: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一定”与“不可能”都能描述确定的现象,不确定的现象可以用“可能”来描述。(板书:确定的现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提倡的学习方式。在这里,学生通过摸球、猜球的游戏活动,获得了愉快的数学体验,并在体验中有了发现、有了感悟。】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师:我们在猜牌、猜球游戏中已经会用“一定”、“可能”与“不可能”了,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也能用上这几个词呢?大家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例2的六种现象:①地球每天都在转动,②我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儿东西,③三天后下雨,④太阳从西边升起,⑤吃饭时,人用左手拿筷子,⑥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

师:你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这些现象吗?(引导学生回答时,不仅仅要把这些现象描述清楚,还要说出自己判断的理由)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你还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些词来说几句话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生活中的事件,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四、小结巩固,课外延伸

1.师: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2.师用课件出示练习二十四第1题,学生判断,并说说为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四第2题的涂色部分,教师利用视频展示台引导交流。

4.延伸作业:梦想超市为了促销正在开展“购物摸大奖”的活动。一个大箱子里装了五种颜色的球,其中红球代表一等奖。实际上,能摸到红球的人非常少,但是摸到五等奖黑球的人却非常多。你能猜一猜其中的奥秘吗?这是我们下节课要探讨的内容,如果大家在课后预习了第106~107页的教材,相信你一定能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设计】

可能性

可能……不确定的现象

不可能 一定确定的现象

(作者单位:安徽省郎溪县实验小学)

责编 / 齐鲁青

关于“数学是什么”的思考 篇12

那么数学是什么呢?高斯说:“数学是科学的皇后。”伽利略说:“数学是上帝用来书写宇宙的文字。”爱因斯坦说:“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组成, 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

数学身份尊贵, 地位显赫, 无之不可。“科学皇后”“宇宙文字”“世界组成”都是诗化的语言和比喻的描述, 从学术的角度上, 并未回答出“数学是什么”。

让我们打开浙江师范大学张维忠教授的专著《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数学对象终究不是物质世界中的真实存在, 而是抽象思维的产物, 它是一种人为约定的规则系统。为了描绘世界, 数学家们总是在发明新的描述形式, 除了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应用外, 同样还具有精神领域的功效 (比如通常人们所说的数学观念, 如推理意识、化归意识、整体意识、抽象意识、数学审美意识等) 。因此, 从以上两方面的意义上来说, 数学就是一种文化。”

张维忠教授认为数学是一种文化, 《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一书的第四章《数学的文化价值》从六个方面加以阐述, 即:“数学———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数学———科学的语言;数学———思维的工具;数学———一种思想方法;数学———理性的艺术;数学———充满理性精神。”

无独有偶, 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元明教授的观点与之是英雄所见略同, 其所著的《数学是什么》分四个要点阐述, 意在回答“数学是什么”:1.数学是一种语言, 一切科学的共同语言。2.数学是一把钥匙, 一把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3.数学是一种工具, 一种思维的工具。4.数学是一门艺术, 一门创造的艺术。

综合两位教授的观点, “钥匙”“语言”“工具”“艺术”等名词依然是譬喻。数学的本质是什么呢?甘肃政法学院计算机学院王汝发教授撰写了《关于“数学是什么”的哲学反思》一文, 文中把对“数学是什么”的回答归为两类, 摘要如下:

隐喻性回答:

1.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因为“数学是一门科学”这是我们大家公认的, 而自己是打开自己大门的钥匙!这似乎有点解释不通, 这对于“数学是什么”的问题来说又似乎什么都没说———试问哪一门学科不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

2.数学是科学的语言。数学和语言在许多方面是不同的, 如孙宏安所说:“不仅外延有较大的不同, 而且种属关系也不一致。”因此这种比喻不但没有解决数学问题的性质, 甚至本身也有不能自圆其说之嫌。

3.数学是思维的工具。认为数学是思维的科学, 一个是工具而另一个是科学, 将二者联系起来就有点逻辑问题, 因为科学与工具相差还是很大的。

4.数学是理性的艺术。数学与艺术有着很多的本质不同, 因为数学讲究的是论证简洁、推理严谨、文体优美、思路清晰、形式对称等, 而艺术则是一种创作, 要求特立独行、张扬个性, 不允许有雷同。

5.数学是一种理性精神。说数学是一种理性的精神, 仍需重新面对“数学是什么”的问题。

实质性回答:

1.形式倾向性说法。数学是一门演绎科学。推动数学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归纳而不是演绎, 这种说法侧重于数学的演绎性而忽略了数学的经验性特点, 并不能反映数学的全貌。

2.综合性说法。数学是一门演算的科学。直接将“演”“算”———演绎证明作为“数学是什么”来回答等于又回到原来的问题;其次是计算机技术已从数学学科中分离出来, 已经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因此这种定义仍不能令人满意。

3.对象性说法。数学是研究数与形的科学。这种定义在过去数学发展的一定时期内是极其精辟和完美无缺的, 但数学的发展使其原来的定义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数学发展的需要。

反思终归是反思, 好像并未立论。就此为止, 我们仍未得到“数学是什么”的本质回答, 究竟数学是不是一门演算的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教授林夏水撰文《论数学的本质》, 认为:“‘演算’概括了数学研究的特点, 反映了数学的经验性与演绎性及其辩证关系, 我们有理由把它作为对数学本 (性) 质的概括, 说‘数学是一门演算的科学’。”

随即, 陕西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教授黄秦安提出反对意见。黄秦安教授在《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数学的本质———对林夏水先生“论数学的本质”一文的商榷》一文中写道:

“从逻辑的角度看, ‘数学是一门演算的科学’的结论既有定义过宽的缺点, 又有定义过窄的缺陷。如果数学可以归结为‘演与算’, 那计算机就是水平最高的数学家了。”

文摘摘到现在, 我们并没有从学术的角度, 把数学与哲学、数学与科学、数学与艺术作比较研究。当我们读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教授胡作玄的专著《数学是什么》时, 我们有了新的认识。胡作玄教授从比较的视角着力分辨出数学本质的不同之处。

数学与哲学的区别:

1.哲学较大程度上是主观知识, 而数学则是客观知识。

2.哲学围绕少数伟大的哲学家的论题发展, 数学则是积累的、不断进步的、逐步系统化的知识领域。

3.哲学和数学各有其关联的范围:哲学关联的范围广, 但强度弱;数学关联度强, 它把许多领域转化为科学。

数学与科学的区别:

1.自然科学以现实世界的事物及对象为对象;数学则以抽象模型、抽象形式、抽象关系为对象, 这样的对象可以来自自然界, 也可来自社会, 其后来自原有概念的演化及加工。

2.自然科学的目标是寻求对客观事实的解释, 建立理论并提出可证实或证伪的预言, 这些往往称为定律或规律;数学的目标则是寻求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其结果形成定理或算法。

3.自然科学的确证必须靠观察和实验的经验证明, 当然它也依赖于理论的结果与已知确证的理论不相矛盾。自然科学是站在理论和实验两条腿的基础上;数学只有一条腿, 即逻辑的无矛盾性。

4.自然科学的“真理”有其近似性和相对性, 而数学的真理则是绝对的和不朽的。

5.自然科学工作的本质是发现, 数学工作的本质是发明。

数学与艺术的区别:

1.数学求真, 艺术求美。真对数学来说是第一性的, 而美是第二性的。

2.数学具有积累性、进步性、历史性, 数学同一领域的结果有可比性;艺术则缺乏可比性, 既没有横向的可比性, 也没有历史的可比性。

3.数学强调一般性、统一性, 数学的理解有程序性, 也就是需要按部就班的学习与掌握, 大部分数学缺少直观性常常构成理解上的困难;而艺术强调个性、特殊性, 但并不因此更难理解, 因为艺术作品带有直观性和直感性。艺术理解的困难在于对情境的陌生。

《什么是数学》是由美国两位数学教授柯朗、罗宾合著的, 美国数学教授斯图尔特在修订版的《什么是数学》一书的序言中申明:

“《什么是数学》这本书是一本数学经典名著, 它收集许多闪光的数学珍品。它的目标之一是反击这样的思想:‘数学不是别的东西, 而只是从定义和公理推导出来的一组结论, 而这些定义和命题除了必须不矛盾外, 可以由数学家根据他们的意志随意创造。’”

柯朗、罗宾认为:“数学, 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 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以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它的基本要素是: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构作、一般性和个别性。唯一能回答‘什么是数学’这个问题的, 不是哲学, 而是数学本身的活生生的经验。”

同样, 我们可以读到浙江大学教授蔡天新在《数学与人类文明》一书中的观点:“数学与科学、人文的各个分支一样, 都是人类进化和智力发展进程的反映。它们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必然呈现出某种相通的特性, 甚至相互影响。在按时间顺序讲述不同地域文明的同时, 我们先后探讨了数学与各式各样的文明之间的关系。例如, 埃及和巴比伦的数学源于人们生存的需要, 希腊数学与哲学密切相关, 中国数学的活力来自历法改革, 印度数学的源泉始于宗教, 而波斯数学和天文学互不分离。进入20世纪以后, 抽象化成为数学和人文的共性。”

数学不仅来源于人们生存的需要, 最终也还是要返回到这个世界中去的。

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构作、一般性和个别性、抽象化……这是数学的本质吗?还有“数学是关于数和形的科学”“数学是关于模式和结构的科学”等, 不同时代不同论述, 难道我们莫衷一是吗?还是历史辩证的分析呢?且看下面的观点:

关于数学本质的问题是一个具有时代性、前瞻性、发展性、综合性的数学、哲学核心问题。在数学的任何发展阶段都不可能有固定的、永恒不变的答案, 这应该成为数学哲学研究的一条认识论原则。单纯片面地从某个角度去看数学的本质都是有失偏颇的。

———摘自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黄秦安《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数学的本质》

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更多地取决于对数学的心灵感悟, 这才是接近数学、走进数学、研究数学和发现数学真理的不竭动力源泉。

对数学本质的认识, 是数学认识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也是数学教育论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人们对数学的不同感受可以得出对数学本质完全不同的认识,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数学也可以得出对数学本质的不同理解。所以, 对数学本质下一个统一的定义, 既不大可能, 也没有必要。并且, 我们最好不要花太多的精力去思考哪一个关于数学本质的定义更合乎自己的认识, 因为这是无关紧要的。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更多地取决于对数学的心灵感悟, 这才是接近数学、走进数学、研究数学和发现数学真理的不竭动力源泉。

———摘自湖南大学衡阳分校副教授黄光荣《对数学本质的认识》

不想再摘了, 摘多了, 可能会应了法国数学家安德烈·韦伊的话:“数学的特别之处, 就是它不能为非数学家所理解。”

我们要思考!我们不是数学家, 我们是数学教育工作者, 我们是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那么小学数学是什么?小学数学教育是什么?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提出了从“数学教育”到“教育数学”的观点。张景中、曹培生教授合著《从数学教育到教育数学》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一书的前言及后记中这样写道:“为了教育的需要, 对数学研究成果进行再造式的整理, 提供适于教学法加工的材料, 往往需要数学上的创新, 这属于教育数学的任务。

所谓教育数学, 就是为了教育而做数学。它和数学教育有关系, 但又不相同。数学教育着眼于教学法和如何对数学材料进行教学法的加工, 是为了数学而做教育, 并不承担数学上的创造工作, 也就是并不做数学;教育数学则实实在在是要做数学的。”

英国数学家阿蒂亚说:“数学的目的, 就是用简单而基本的词汇去尽可能地多解释世界。如果我们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要一代代传下去, 就必须不断地努力把它们简化和统一。”

波兰数学家马克·卡茨说:“推广与抽象是数学最重要的工作。正是由于推广与抽象, 数学才能具有如此不可思议的有效性。”

简化和统一、推广和抽象……就是为了教育而做数学———教育数学。

文章写到此, 我们应该明白了, 我们不是从数学家的角度为数学定义, 而是为小学数学, 为小学数学教育, 为了小学生享受数学教育。

“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更多地取决于对数学的心灵感悟, 这才是接近数学、走进数学、研究数学和发现数学真理的不竭动力源泉。” (黄光荣语) 我的心灵感悟是“智慧数学”, 数学是一种智慧, 数学教育为了学生智慧的生长。小学数学教育, 为什么不是“智慧数学”呢?

我们在思考:数学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呢?

数学家华罗庚说:“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 化工之巧, 地球之变, 生物之谜, 日用之繁……无一不可用数学来表达。”这是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那么这种应用是不是数学简单的“被应用”呢?这让我们想起海王星的发现, 海王星的发现不是望远镜的应用, 实质是数学的预测, 望远镜只是确证而已。

再者, 是电脑应用了数学的二进制呢, 还是数学促成了电脑的发明呢?

显然, 数学不是简单的“被应用”。我们向前倒溯, 在数学应用之前呢?是什么在推动着我们?我们在数学教育中的收获是什么呢?

让我们来品味美国数学家、教育家克莱因的感悟:“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 绘画使人赏心悦目, 诗歌能动人心弦, 哲学使人获得智慧, 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 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

数学是否能“给予一切”, 也许我们不能完全参透克莱因先生之意, 但这“一切”中的“一”是什么呢?是“抚慰情怀”?是“赏心悦目”?是“动人心弦”?还是“获得智慧”呢?

我们想起曾入选全球最伟大的十大公式之一:“1+1=2。”

1+1=2, 是1片树叶+1片树叶=2片树叶, 也可以是1棵树+1棵树=2棵树, 还可以是1座森林+1座森林=2座森林……总之, 数学将它们统统抽象为1+1=2, 此乃整体的视野、简洁的智慧, 也应哲人论断:“简洁乃天才之姊妹。”

1+1=2吗?1座森林+1座森林抑或还是1座森林, 1+1=1, 无限+无限=无限, 哈哈!1+1=2与1+1=1竟如此和谐相处。

数学没有止于1+1=2、1+1=1, 不是还有1+1=10吗? (数学十进制是1+1=2, 二进制是1+1=10) 这是数学多向探索的自由, 这是数学发明创造的智慧。

“哲学使人获得智慧”, 而“数学是辩证法的姊妹”。哲学家恩格斯曾感慨:“没有数学, 看不到哲学的深度, 没有哲学, 看不到数学的深度, 而没有两者, 人们就什么也看不透。”哲学是关乎人和世界本原的思考, 数学是人和世界发展的智慧;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 数学是不是就是智慧呢?

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是什么 篇13

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教师的教最终都是为了学生的学,而为了学生学得更好,更有效,教师必须关注、研究学生的学习状况,组织、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营建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标准》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对良好的数学学习过程作了描述。1.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为了追求教学中所谓的高效率,总是希望尽快将学生的学习纳入自己预定的轨道而不顾及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在应试背景下,又总是以统一的考试标准为基准,通过“齐步走”的方式去实现教学的目标,这就不可避免地抑制了学生数学学习自主性的发挥,也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从数学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即使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也存在差异。学生的智力结构也是多元的,有的习惯于形象思维,有的习惯于抽象思维, 有的长于计算,有的强于证明,这本没有优差之分,只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与适应性。另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这导致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鼓励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不仅能促进数学学习过程的开放、生动、多样,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整个数学学习共同体而言,多种特征、风格的认知方式可以为学生间的数学交流提供有力支持,相互启迪,促进大家共同发展。2.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显而易见,《标准》所提出的重要的学习方式既包括传统的方式也包括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方式。这表明,我们不是一般地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多年来形成的一些数学学习方式采取简单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是不科学的。课改实践表明,我们不仅应倡导数学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更应根据学生和内容的实际,采取恰当的学习方式,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3.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从学生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来看,老师讲授学生练题的单一的学习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了,这种方式甚至造成了学生学习的某些障碍(如过多的演练使学生对数学生厌和畏惧),立足学生更全面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提供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在这些丰富的活动中获得交流,积累经验。从数学发展来看,它本身也是充满着观察与猜想的活动,只不过传统教科书把这一生动的活动过程“压缩”成了只见逻辑的形式结构,这实在是一种“误导”。更何况数学发展到今天,由于借助了计算机手段,其应用的方式大大拓展,现代公民收集、处理数据,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学校中的数学教育就有必要让学生经历多元化数学学习活动以适应社会需求。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获得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和利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对客观事实尊重的理性精神和对科学执着追求的态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的活动,包括观察、描述、画图、操作、猜想、实验、收集整理数据、思考、推理、交流和应用等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教师在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应当给他们留有充分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够真正地从事数学的思维活动。

最好的投资理财方式是什么 篇14

短期理财产品

目前市场上的短期理财产品主要是商业银行一年以内的产品、宝宝类互联网理财产品。银行短期理财产品预计会随着市场利率的下行呈现下滑趋势。

股票市场

有专家推测,央行不断下调存款利率,这对于股市来说或许是一个好消息。20一季度的股市整体上会延续四季度的反弹行情,反弹的高度取决于货币的宽松程度以及“十三五”规划、两会中释放的改革红利。

基金投资

鉴于年的股市趋势性不明显,股票型基金的投资建议采取波段操作的策略,以季度为单位,紧跟市场热点,把握好操作节奏。2016年债券基金投资应重点关注长久期利率债和信用债配置基金,回避低等级信用债的违约风险,警惕债市的调整风险。2016年货币基金的收益率将会继续下降,但是由于市场利率的下行,货币基金仍是管理现金的重要工具。

下面我们列举下常见理财产品途径实现翻番目标所需要的时间和具体计算方式:

1.储蓄

当前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为1.5%,假设利率保持不变,则本金翻一番所需时间为:72÷1.5=48年。现在银行开通了大额存单,提高了相对利率,计算方法一样。

2.国债

因为国债很少有1年期的,所以我们以加息后的三年期凭证式国债计算,利率为3.37%,本金翻倍所需时间为:72÷3.37=。

3.货币基金

货币基金的年平均收益率一般为2.8%左右,则本金翻倍所需时间为72÷2.8=25.7年

4.人民币理财

除了股份制银行外,目前国内也有很多商业银行也推出了人民币的银行理财产品,随着国家的稳健货币政策的调控,加上人民币的贬值预期,银行理财

产品也会逐渐从VIP客户逐步渗透到大众储蓄人群中,某银行理财1年期的年收益率为4%,本金翻倍所需时间为72÷4=。

5.互联网金融理财

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是什么 篇15

基于问题的学习 (Problem Based Learning) 简称PBL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从实际问题入手来组织教学, 将学科知识隐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让学科知识服务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这一学习过程中,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针对一个实际问题来学习并协作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首先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 然后分头查找资料获取广泛的知识, 再通过相互交流, 一起讨论所获得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学生们通过反复循环地产生学习议题、不断查找资料, 小组交流并详细讨论和阐述问题, 直到问题得到解决。

本文将从有效学习的四个法则来讨论基于问题学习的重要性。现代学习理念认为学习应该是建设性的, 自我导向的, 协作的, 并且是承上启下的过程。

1. 学习是知识构建的过程

学习是一个积极的构建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要积极建立或重建他们的知识网络;学习又是一个创造内涵、建立个人对问题见解的过程, 学生建构知识是出于实际问题的需要, 是根据对问题的分析讨论而产生学习议题后而学习的, 如此, 知识与一定的实际情境挂起钩来。学生的学习和工作能力是通过刺激特殊的认知行为形成的。对一个问题的详尽阐述就是刺激这种认知行为的一个重要手段, 详尽阐述有多种形式, 如讨论, 做笔记或者是回答问题, 详尽阐述在活跃现有的或已有的知识结构方面起重要作用, 它能够帮助初学者把新的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 从而丰富知识结构, 因为它增加了概念之间的联系, 并且推动了知识的激活。当学生完成学习议题后, 他们最终要用从学习议题研究中所获得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这意味着, 他们不仅通过自己的查找和思维等过程获得了知识的内容, 而且还亲自经历了知识是如何被使用的。初学者应该积极参与, 并且刺激已有知识的活化, 从而使其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进一步的了解, 并更好的运用这些知识。基于问题的学习过程是最好的知识构建过程。

2. 学习是自我导向的过程

学习是一个自我导向过程, 即学习者在计划、监测和评价学习过程中要积极主动。计划, 意味着学习者应考虑用许多方法处理事务, 要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 选好策略来实现这一目标, 并且要评估潜在的障碍, 以便成功达到目标。监测, 意味着学习者通过回顾与展望, 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 并考虑下一步应该做什么, 然后, 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因为评估和反省在学习的自我调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一个具有自我导向能力的学习者, 会始终计划、监测、评价他们自身的学习, 而且控制或调节其学习过程。自我调节不仅包括认知的自我调节, 而且还包括有目的性的自我调节。目的性在提高和维持自我调节学习过程中也同样起重要作用。另外, 已有的知识是自我调节过程必备的先决条件, 因为它需要计划学习目标, 并且监测学习过程。换句话说, 应该鼓励学习者重视他们已有的知识, 并且积极地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调节或控制他们的学习过程。学习者也应做好持续学习的准备, 这种终生的学习者能快速的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总之, 学生通过基于问题的学习, 可以自我激励、自我设置学习目标、并做独立的研究和自我引导的学习, 将新构建的知识应用到复杂的问题解决之中, 还要监控和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他们完成问题解决之后, 他们学会成为独立自主的思考者和学习者。

3. 学习是协作的过程

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 学生为解决一个相对复杂的实际问题而学习。协作则成为有效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学生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工作, 学生共享专业知识, 共同处理学习议题的复杂性。在小组中, 学生需要积极主动参与小组活动, 与小组其他成员相互依赖、共同承担责任, 进行积极的良性互动, 相互交流想法、相互鼓励和沟通。通过基于问题学习, 最终使学习者成为一个愿意合作也善于合作的人。协作是一种社会结构, 在这个结构中, 两个或更多的人彼此互相影响。在某些环境下, 这种协作会发生一些相互作用, 这种作用具有积极的效果。协作并不是单方面的任务分工, 而是学习者相互交流, 共同学习。当学习者有共同的目标和责任, 并互相依赖的前提下, 他们会通过公开的相互影响进而达成共识从而协作学习。要取得良好的协作学习效果应具备如下因素:沟通要详细;要进行口头交流;要共同构建谐调的协作学习环境并相互支持。换句话说, 应该鼓励学生彼此相互影响, 因为这些积极的相互作用能极大地推动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过程将为学生提供最好的协作环境。

4. 学习是承上启下的过程

学习通常发生在某些背景下, 换言之, 所有的学习都处于某种境遇, 在某种境遇中, 知识是可获得的。但在另一种境遇中知识则不易传输。但是, 把知识放在有意义的背景下, 传输就变得容易起来, 再在不同的时间对内容进行重排, 就有不同的用意和不同的看法。从多种角度观察问题所处的环境, 增强知识的转移或者灵活性, 有助于增强学习者处理新事物的能力, 为将来的学习做好准备。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能帮助学习者鉴别呈现在他们面前的事务特点, 有助于他们放弃先前的主观假设。总之, 学习者要适宜在特定背景下处理问题, 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因为这能刺激知识的转移。

总之, 基于问题学习的主线活动是解决问题, 学生必须进行一系列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如设定问题、搜集资料, 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以及验证假设等。由于问题是开放式的, 没有现成的答案, 这就需要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因此, 基于问题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许多机会来发展, 并实践他们的高层次思维技能,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升华. 论PBL 医学教育模式. 医学与哲学.2000, 21 (2) :48~49

[2] 杨耀防. 典型的以问题为中心教学过程剖析.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1994 , 15 (4) :150~152

[3] 李晓丹, 张少林. PBL:一种新型的医学教育模式.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4, 6 (1) :88-90

上一篇:当月工作总结及下个月工作计划下一篇:《饮酒》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