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精选12篇)
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 篇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即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为此, 《新课程标准》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
一、自主学习——从“被动”到“主动”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他主学习”而言的。人是自觉能动的实践主体。这种自觉能动性, 就是人的自主性。因此我们要考虑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自主学习”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想学”、“会学”、“能学”。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 “自主学习”具有以下一些表征:
1.学生具有学习的内在动力, 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
“要我学”还是“我要学”, 是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的分界。学生学习的动力, 有外在的, 也有内在的。内在动力才是学习的关键, 对于学生来说, 最好的内在动力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求知的欲望。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 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2.学生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 自主确定学习进度
在自主学习中, 课堂教学目标既有教师预设的部分, 也有在课堂中根据实际情况生成的部分。在课堂中, 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 这节课估计可以解决哪几个, 解决到什么程度, 由师生共同来决定,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做出选择。
3.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上有选择的权利
“注重选择”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精神。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做准备的教育, 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
4.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 并及时做出调整
当代心理学的一个重大进展就是对“元认知”的研究。“元认知”是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其主要表现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 及时进行自我反馈, 并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做出调整。
二、合作学习——从“个体”到“团队”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 “团队精神”也是一种时代精神。在现今我国家庭独生子女多的情况下, 更需要对学生加强合作精神的教育。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经常被采用的形式。目前我们用得较多的是学生独立学习后相互交流, 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相互依存地来研究或者共同解决一个问题还太少。
三、探究学习——从“接受”到“建构”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 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学习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学习。科学研究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1) 提出科学的问题; (2) 作出假设或猜想; (3) 搜集证据; (4) 解释, 对证据作分析处理, 得出结论; (5) 评估, 对研究过程、方法和结论进行评估; (6) 推广和应用。
不过, 中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探究的对象不是人类认识的未知领域, 绝大多数是对人类已有知识、包括课本中预知结论的再探索。因此, 在中学化学学科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在这个阶段, 学生进入情境, 产生解决问题的心向, 在问题和任务的驱动下, 准备进入探究性活动。学生还要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仔细阅读课本, 认真研究实验, 到图书馆或上网收集资料等。
2.尝试体验实践阶段
在这个阶段, 学生要多读多思考, 要多收集课本内外的多种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在这个阶段, 教师需要做点拨提示, 向学生提供有关的材料, 以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重点要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的规律, 认识它们的价值。在方法的指导上,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中好的做法, 适时推广, 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尝试、体验、实践应当力求充分, 避免匆匆忙忙走过场。
3.表达交流小结阶段
这个阶段学生的活动形成结论, 并作交流。教师要组织好讨论, 帮助把结论扩展和深化, 有的问题一时不能得出答案, 可以存疑, 引导学生继续探索。对于探索的过程、方法、结论, 师生共同小结。有些学习内容还可以拓展延伸。
通过“探究性学习”, 学生不仅实现了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改造, 还亲自体验了失败和成功, 有助于他们态度、情感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说,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学习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 提倡“探究性学习”, 并不是一概排斥其他学习方式。对处于学习阶段的中学生来说, 有些内容还需要用其他方式来学习, 包括必要的接受性学习。
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 篇2
一、关于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课题研究的产生背景
我国数学教育历来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中小学生数学功底扎实得到了普遍的赞誉。但是,几次大规模的国际数学教育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十分薄弱,几乎排在十几个被调查国家的最后,与排名榜首的我国中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相比,形成强烈的反差。
《新课标》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这些在公开教学活动中时有所见,但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却是难得一见,因为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入学年龄小,很贪玩,学习的目的不明确,主动性不够、积极性不强,几乎是教师逼着或是家长压着来学习的。
2、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研究基于普遍反映学生的学习不主动,对数学知识不能系统的进行整理和建构。学生自主学习几乎成了一句空话。阅读看的也只是看一些作文或是童话之类的,对数学阅读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这与现代社会所要求的构建学习型社会、终生学习的要求是相悖的。长期以往一个人的成长,一个民族的发展势必会受影响。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学习不应被看成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即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教师要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提供学生更多的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空间的条件,提供更多的发挥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策略的机会,提供更多的解释和评价他们自己的思维结果的权利。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2、开放教育的教学观:
开放的课堂教学就应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学生既是课堂的主体,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设置教学情境,提供教学素材,引导同学们自主探究的引路人。
3、动态生成的教学观:
一般来说,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最常出现的是“教大于学”,其次是“教等于学”,最容易被忽视的是“学大于教”和“有教无学”。理想的课堂教学应当建立在“学大于教”的逻辑起点上,这是现代教学应当追求的境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学科结构理论”,前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的“纲要信号理论”等,都是以“学大于教”为出发点和归宿的。
三、相关研究综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教师普遍了解的一个教学原则。但在教育教学中却没有很好地贯彻与实施。面对新课程,我们必须牢记陶行知先生所言:“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在课堂,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一、合理创设情境,使学生愿学。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相遇问题”的教学,一是要求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观点;二是要求学生学会分析、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以前学的是一个物体的运动,而现在是有两个物体在运动,有些学生对题中的术语如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等的意义不明白,就会对题意理解不清,造成学习困难。我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了一幅动态画面:首先是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接着两车相向而行,直至相遇的全过程,并适时通过闪烁、发声等手段,让运动过程由“静”变“动”,使学生充分理解“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的含义,为后面计算方法的学习,扫清了障碍。这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生动、形象、直观、科学地虚拟了“相遇问题”的现实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开始活跃,充分做好了全身心投入新课学习活动中去的准备,从心里愿意和老师及同学一道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
二、诱导学生思维,使学生乐学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数学本身的规律和诱人的奥秘,更好的诱导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从整体上提高综合解题能力,使学生乐学。例如,我在教学面积计算时,通过看一看、折一折、想一想等启发学生认识到: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是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为基础推导出来的;正方形是长方形的特例;平行四边形是用割补法转化成长方形而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梯形是通过拼合成平行四边形而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的。指导学生在这些关键的地方思考,把面积计算知识系统化,既沟通了面积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了思路,又渗透平移、转化等数学思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圆的面积”时,就是通过“化圆为方”实验让学生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提出“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这一探索问题,学生思维就集中在面积上,再利用小组探讨、实验操作、观察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形变而面积不变”上,注意圆的周长与半径和拼成的近似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上,从而自己发现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处于引导,学生处于主学地位,体现教育教学价值。
三、自我评价分析,使学生会学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老师要鼓励学生自我反馈和评价,开展同学间的互相评价。如:“这位同学的题目符合要求吗?”“为什么不符合要求”那么应如何改动呢?“这些答案中谁的答案最合理呢?”„„通过互相反馈和评价,学生学会了评价别人,也更学会评价自己,因为,学生在评价别人时,必须自己先作出判断,发现它不符合在哪里,或错在哪里,在评价过程中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例如:在教学加法算式:6+6+6+6+4相加时,要求把它改写成乘法算式,结果大部分学生作出(1)6*4+4(2)6*5-2,出乎我意料的一
个同学却是做7*4。我热情表扬他大胆创新,同学马上反对。这样同学不知不觉地参与辩论。此时全班的同学学习热情及课气氛热烈活跃。我适时引导学生评价这几个算式,哪个算式是正确的?哪个最简便?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性的讨论与交流,由学生唱主角,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互相激荡的局面,这样,学生在民主和谐气氛中,学生心理压力得到减轻,自尊心得到充分尊重,个性各特长都得到有效地发展,创造性思维得到较全面的发展,不但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善于应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题,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而且富有独立性。
四、分层指导训练,使学生善学。
由于一个班的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应当考虑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分层训练和指导,尽可能地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优秀生“吃”得好,让后进生“吃”得饱。我在教学中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即上、中、下三层,其数量比为1:2:1。前后座按比例组合成四人一组的学习小组。依据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分别确定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全班教学,分层教学和个别指导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各层次的学生在最近发展区自主学习,得到发展,争取进步。例如:在教“带余除法应用题”时,出了这样一道题:筐里有50个橘子,(1)平均分给8个同学,每人几个,还多几个?(2)最少加上几个才可以平均分给9个同学?
(3)拿走几个就可以平均分给7个同学?这道题有3个问题,可采用分层练习:学困生做第1题;中等生做第2题;上等生做第3题。鼓励相邻几个同学进行讨论,通过对问题的研究,使各层次学生互相启发,促进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并随着进取意识的增强,不断的向上一个层次递进。
四、关于研究目标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重建,促进知识的迁移;改善学生数学学习状况,提高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进行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提高学生自我监控的能力。
构建“开放式、建构型”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提出“自主建构”数学课堂的理论模型、程式和方法。即探索有利于小学生 “自主建构”的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和模式。
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能力和水平;发掘学生的数学潜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素养、数学精神和数学实践能力。特别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的广泛联系,学生会从日常生活中搜集,整理数学信息,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学习与运用中不断提高实践能力。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以期能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改变并完善目前小学教师数学教学和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教师通过指引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激发起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和浓厚的求知欲,养成自主学习的方法、策略和习惯,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并使其保持终生。教师缺少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以及个体差异的关注,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该表现出来的高度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的现象必须得到有效的改善。
五、研究内容
在三年级学生中开展“每日一题”的活动。先由教师每天出一道趣味性、探究性比较强的数学题,让学生在课外练习,让一部分学生“冒尖”,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生的好胜心,并让解答正确的学生进行讲解;然后逐步发展到让每一位学生每天轮流出题,并进行讲解,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要去收集这样的题目,这样学生在课外的数学阅读势必会得到发展。其次在学生中开展写数学日记的活动。通过数学日记的撰写,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 篇3
【关键词】主体;主导;拓延;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将师生关系平等融洽、共同学习的过程,并将教学的重心从学习知识转移到掌握方法、学会学习上,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将过程、实践、感悟都融洽统一的方法,它既要求有丰厚的内容,又要求有趣的过程。对学生的成长发展,都将会是非常有益的。因而,进行探究性语文学习是提高小学小语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抓住主要矛盾,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角度进行启发。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角度为基点,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和精神得到放松和满足,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有必要在学生与老师之间营造一种平等、和谐、自由、民主的交互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大胆探索。
课堂上,在教师对学生进行问题解答,或对某一内容进行详尽的解说、评价时,有可能遇到学生插话,或学生对于教师的某一观点有不同意见而进行提问,这都是非常好的表现,这代表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接受,这种民主平等的氛围为学生独立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土壤,是学生从依赖学习走到自主学习的表现。作为教师,要从当学生的角度出发,对学生提出的好的意见要虚心接受;对学生的不对的想法要表扬其敢于发表意见的勇气,同时以理服人对学生进行讲解,而非强词夺理、打击污蔑。长期如此,学生就敢于在课堂上大胆质疑、发表见解。其次,在课堂上,允许学生犯错、提倡学生“标新”、采用正面的评价语言等都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二、妙语点拨巧主导,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探究性学习将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活动,自主解决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管,而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历程,这更需要教师巧妙的指导。
(一)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看了有名的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的课堂纪录,对支老师的精致构想,感慨颇深。在讲《西门豹》这堂课时,支老师首先安排学生全文阅读后,然后给出以下五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阅读了这篇文章,你是否感到痛快?你是否佩服?你心中有没有愤恨?你心中有没有同情?文章中是不是有稀奇的地方?它可以慢慢点燃学生自主学习的引擎,为学生的独立学习产生指向的作用。特别值得注重的是,这种教学方式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独立思考、独立探究、独立感悟的空间,给学生自主发展留下了情感、思维发挥的余地。
(二)优化合作学习过程,创造学生相互探讨机会
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与互相交流,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在合作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彼此之间能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首先,指导学生独立思考,为小组学习打下根基。其次,引导学生互相合作,确保小组学习到位。最后,组织全班学生讨论展示合作学习成果。
三、拓延时空融课外,拓展学生探究空间
语文探究学习不应局限在教室,囿于教材,闭门造车,而应增强和教室外的联系融合,使“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交汇”。融入课外广阔的实践天地、千姿百态的社会活动,拓展探究学习的立体空间。
(一)向课后读写开放
课后延伸阅读,凭借课内“例子”,要大力进行联想拓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广阔的语文领域。如学习完《少年闰土》以后,可以向学生推荐鲁迅的另一篇文章《故乡》;读完《飞夺泸定桥》后,可阅读反映红军战士看淡个人得失和不畏牺牲的故事等等。同时,要适当安排课外的作业,如:仿写和扩写、见后闻、读后感等
(二)向各科教学开放
语文课内容体系非常广大,和其他课程的联系非常密切,我们充分认识语文课基础性这个点上,以课文语言为凭借,将各学科有机地融入大语文的学习教育中,实现相互提高,从而达到促进学生成才的目的。
(三)向校外世界开放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 这类看法是非常有见地的。教师鼓励学生不要拘泥教材,到更加丰富多彩的校外生活中去体味语文:带学生野外体验生活,在野外学习语文,参观访问,开阔视野;调查考察、了解实情;体验生活、丰富知识等。其次鼓励家长带学生出去看看,增加学生感悟生活的途径。
四、注重发展优选择,提高学生独立探究
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是一个渐变、长期的过程。让学生有针对性、选择性地自主探究,是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自主行为、自主能力的体现。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自身的情况出发,选择和自身条件相适应的学习内容、方法、进度等方面的自觉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帮助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
(一)鼓励学生选择“内容”主动阅读
在通常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内容的结构是很固定的,而且内容的理解难度也不大。在这种类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开手脚,让学生从自身的语文理解知识水平和对内容的兴趣出发,选择喜欢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重点阅读。
(二)鼓励学生选择“理解”主动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因为一些文章的特定内容、表现的意思是模糊性的,学生可以对这部分进行多维度的理解、阐述。我们应当允许学生对相同的语句有差异的理解,支持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感悟文章,在文章的各处关键点,用自己的逻辑串起来,将书的化为我的,实现个性色彩的阅读。
(三)鼓励学生选择“学法”主动思考
学习心理学认为,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各有特色的。这本质上存在着一个学法选择的系统问题。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在学习中不断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提高学习效率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四)鼓励学生选择“练习”主动适应
学生之间存在差别是不容教师忽视的,在课堂练习时,一概而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要因材施教。在把握教学要求中“底线”的同时,又追求教学要求的更高要求,使不同起点的学生在同一次练习过程中都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国家教委颁布.
[3]董菊初.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4]崔峦,陈先云.小学阅读教学改革与创新[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朱杭宁,女,1989年生,浙江省义乌市义亭镇义亭小学教师。
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 篇4
在当今多元化发展的信息社会里, 要求学习方式多样, 高度重视学生自主参与、亲自探究、动手操作, 强调学生感受、体验、实践, 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课堂自主学习的意识呢?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内在驱动力而言的, 相对于“被动学习”, 是指学生学习时, 在行为、态度方面主动参与学习, 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内在学习动力, 不需要外力的维持也能进行下去。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主性, 就能保持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就能对自己的学习全面评价, 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矫正的能力。因而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的意识。
目前, 我国教育改革正逐步走向深入, 面对全球的教育改革,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激烈的国际竞争, 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由于传统的学习方式的影响, 学生在上课时, 还习惯于听老师讲, 且听课状态不佳, 情绪上表现麻木、消极, 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 不能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去, 且作业, 不能主动积极地独立完成, 抄袭他人作业, 一味地做一些自己感兴趣却与学习内容无关的活动。这样比较长的时间内学生一直不能主动积极, 从而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成绩。与此同时也养成了一些坏习惯, 上课溜号、玩东西、看其他课外读物, 甚至扰乱正常的教学活动等。面对这些现象和存在的问题, 作为教育工作者, 就应努力思考, 每个学生都有旺盛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 这种学习动机是同学习的直接兴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教师教学活动中一开始就应该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令人愉快的、充满趣味的、富有吸引力的活动, 力求避免学生一开始就产生厌烦畏惧学习的心理。
其次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打开孩子的内心世界。发挥语言的魅力, 运用恰如其分的评价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 给予肯定和表扬,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如表扬某同学字迹工整、很有内秀, 你画的图很美, 我很欣赏你的语言表达能力, 你记录的数据很认真、准确等等, 这些感性的语言都可以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好感和信心, 让学生感觉老师关注他, 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促使学生自然地产生和老师交流的意愿, 这样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又迈进了一步。
第三, 投其所好, 因势利导, 将学生喜欢的事物和所学的知识有机结合。如有的同学喜欢绘画, 就让他作一些做图题, 如力的图示, 画电路图等, 然后及时鼓励。有的同学动手能力强就让他动手操作一些演示实验并展示给同学们, 并给予表扬等。这样各类型的学生功能得到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就会大大地增强。
第四, 由于学生本身的性格特点决定了内向、胆小的孩子总是不爱向人倾诉, 有一种怕表现不好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指责的思想, 会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更没有自信, 渐渐失去了兴趣, 渐渐地课堂表现消极。因而在班级内采取“一帮一”来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或分组比赛, 可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带动不积极的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发挥相互制约、互相帮助的作用。
第五, 针对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定期举办不同范围的物理竞赛, 可以从小范围到大范围, 如个人之间、小组之间、班级之间、学校之间举办不同类型的比赛, 评出优胜者并表彰。这样同学们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将极大地被调动起来, 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 被激发起来自主学习意识也随之增强, 课上课下主动讨教问题的学生将会逐渐增多, 教师的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学生的学习成绩会取得显著的提高。
最后, 教师要爱每个学生,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及时适当地向每个学生示爱, 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老师喜欢他, 关注他的发展。这样每个同学都会喜欢并关注老师, 更喜欢老师所讲授的学科知识, 因而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意识将最大限度地提高, 因自主学习所带来的效果将无法估量。
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 篇5
周丽宏
{佛山市高明区技工学校,广东 佛山 528500} 摘 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应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成为复杂的认知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自主学习就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模式。本文主要从营造氛围、激发兴趣、设疑启思、提供机会、学法指导等方面探讨技校服装专业自主学习策略。
关键词:自主学习策略;服装专业教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一书的作者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指那些不善于掌握学习方法,不会自主学习的人。” 现代教育提倡从学会到会学,提倡“终身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作为教师,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这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粗浅谈谈自身的感受与体会。
一、营造氛围,形成自主学习意识
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形成自主学习方式的重要条件。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抛弃“师道尊严”的古训,树立民主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爱好、个性和人格,充分信任学生,关爱学生,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心情舒畅,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有明确的角色转换意识,通过言语、表情、举止等让学生产生亲近感,使其“亲其师、信其道”;改变教师讲、示范,学生听、模仿的单一模式,平等地进行双向交流。教师还要以建议、协商的口吻来组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因素,使其平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如要学生回答问题,可以说“你来为同学们分析一下好吗?” “你愿意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吗?”代替“你来回答”。课堂上有学生不遵守纪律可以说“请大家安静一下好吗”,而不冲其个人大声吆喝“安静”等等,让学生感到一种请求和协商,而不是一种强迫和命令,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
二、激发兴趣,引发自主学习动机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求知的源泉,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精心设计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有个好的开端,像一场戏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序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迎接新知识、探求新知。教师要发挥创造性,使课堂导入新颖、别致、巧妙,增强求知欲,引发自主学习动机。如在进行“衬衣结构设计”教学时,我不采取“温故知新”的方式引入课堂,而是抓住学生好动、对新奇事物感兴趣这一特点,运用多媒体让学生首先观看第六届广州服饰博览会专场衬衣SHOW的拍摄光碟,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进行“裤子结构设计”教学时,我运用历史典故——胡服骑射给学生讲述赵武灵王如何废弃下裳——长袍而改装为胡服——裤子的故事引入课题,给生硬、枯燥、单调、无味的结构设计教学增添了不少生机,致使学生的学习激情高涨,学习兴趣十足,学习自主性由此得到充分发挥。
2、善于运用激励
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教师对学生有积极的态度或高期望,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经常用语言、手势等方式进行鼓励,学生就能尽情地表现自己,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潜力,用内心的体验与行为参与到学习中去。正如盖杰和伯全纳在他们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容易被人忽视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特点,多表扬少批评,多激励少打击,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激励其奋发向上的动机。服装实习教学中,为引领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自主研究零部件的制作程序,只要学生在积极用脑,思考的方向基本正确,即使有不少漏洞,笔者都会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常用 “你考虑问题较全面,进步很大”“你真聪明”“你肯动脑筋,很不错” “结合成品再思考一下,你一定会想到如何去做”“老师希望你再动动脑筋,相信你一定会想到做法”等语言表扬与鼓舞学生,使他们产生一种学习内驱力——渴求思考,引发自主学习动机。既使学生操作有误,笔者也从不直接给予否定,而是给予一种建议、一种引导,常说成“假如这样来考虑,操作起来会不会更简洁一些?”“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反推过来试一下(课堂上经常运用反证法引导学生思考其工艺流程)”帮他们树立信心,从而改变思维方式,使其朝正确的思维轨道上自主探索、自主发展。
3、灵活运用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很多,传统的“感知——表象——理解——记忆”已不能满足现代学生“好动、爱玩”的心理需要,不符合新时期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活动就会变得疲倦,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除讲解与板书之外,还应穿插使用幻灯投影、故事讲述、音像资料、角色扮演、实验演示、游戏竞赛以及表演操作等教学形式,以调动学生饱满的情绪状态和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引发自主学习动机。如“服装图案设计表现技法”教学中,笔者先借用幻灯图片分析与讲解了各种图案设计表现技法及其综合运用,设计了以下游戏竞赛活动,分别在黑板的不同位置画了几片相同树叶造型,并请各组同学派代表运用设计表现技法进行加工改选造设计,组员可以进行建议或再改造,使其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各组同学七嘴八舌,争先恐后,自由设计、加工与改造。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习兴趣盎然,自主学习达到时高潮。
三、设疑启思,激发自主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发展水平、心理特点,精心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引与点拨之下,让学生自己思疑、解疑,使“生疑——释疑”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求知识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
如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学生学习了垂直立领的结构设计后进行内倾斜立领结构设计教学时,我利用幻灯片让学生观察了内倾斜立领和垂直立领的款式并提出如下问题:
①内倾斜立领与垂直立领在款式上有何区别?
②内倾斜立领与垂直立领的款式区别反映在结构上何处会有变化?有怎样的变化? ③如何实现内倾斜立领与垂直立领平面结构的转化过程?
学生顺着教师的提问积极思考,在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下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探究欲望更加强烈,都纷纷拿出垂直立领的平面结构,通过剪切、折叠等方法,努力实现二者的结构转化,整个过程成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的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了充分发挥。
四、提供机会,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要满足儿童这种强烈需要,就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1、提供操作机会。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是人们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自参与尝试、体验、亲自去做。服装材料是人们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理论性极强,课堂教学往往单调、枯燥而又乏味。教师如果不结合教学内容,不为学生提供亲自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无从谈起,自主学习便无法启动。如在学习各种纺织面料特征时,教师先拿出预先备好的几组面料小样,要学生以组为单位,引导他们通过看、摸、拉、揉的方式逐步了解其外观特征,并结合生活实践,让他们交流各自的感受与体会。然后要各组学生分别点燃其织物,观察各种材料燃烧的速度、火焰的颜色、发出的气味及声音等,并要他们仔细研究燃烧后的残余物,从而详细、全面地总结出各自的特征。最后让学生收集各种面料,并按性质进行分类。这种三段式的操作、层层递进式地教学,有利于学生内化新知。正如皮亚杰所说:“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只有提供平台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烧一烧、闻一闻,使他们的多种感观参与活动,从而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这样以动促思,动中释疑,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
2、提供合作、交流与探讨的机会
建构主义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并指出交流是协作学习过程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学生通过面对面地促进性的合作、互动、交流、探究及语言实践,发展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服装车缝实训教学中,教师往往忙于示范,然后要学生按其示范的步骤与方法反复操作练习。笔者一改常态,先不急于示范,而是以自学、预习的形式先安排学生独立自主或三五成群地一起研究成品或半成品的制作。学生可以看书,查阅相关资料,也可以将成品或半成品按步骤拆出来,教师适时进行启发与点拨。然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概括与总结其制作步骤与方法。这种教学,不仅实现了知识、技能的转化过程,而且让学生学到了具体的学习方法,实现了教学的真正含义,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为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
自主学习的最大障碍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包办,使学生没有发展的时间与空间。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或解决问题时不能满堂灌,要给学生留够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同时,所设计的问题或活动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如“要学生以海洋生物如海螺、贝壳、海藻、海花以及鱼纹样进行服装创意设计”时,让学生自己展开想象,不仅极大地鼓励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另外,要根据特定的学习内容,确定最佳的合作学习形式,如小组活动中,学生可以走动、自己选定活动场所,自由选择最佳合作伙伴等。
五、学法指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学习也贵在得法。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的方法。如预习、读书、听课、观察、质疑、讨论、练习、阅读、记忆、复习等方法,尤其要善于运用启发式与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只有通过教师的精心指引与点拨,才能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死学”为“活学”,变“学会”为“会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构建自主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断地设疑启思,加强学法指导,多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定能够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泽平等.关于探究性学习的实验研究.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18期. [2]许镇松.先学后导教学模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总第281期.
作者简介:
改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篇6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能够在知识的领域里积极地去接触、领悟、探索和实践,是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感受快乐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自主学习,借助熟悉的事物名称自主识字。如:我在教室的黑板、门窗、桌凳上贴上了各种标有物品名称的字条;将写了每个学生名字的字条贴在他们的座位上。这些物品,孩子们再熟悉不过了,每天有意无意地看几遍字条,天长日久后,自然而然就会识不少字。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必须关注他们的学习情感和态度,尤其要研究学生的情感。因为只有有了需要,才会产生探索的动力,从而引发孩子旺盛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师传授的知识,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培养孩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才会使孩子受益终生。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是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
《自选商场》是小学语文第一册《识字二》中的一课,重点是识字、写字。共安排有5个一类字和14个二类字,如果还按照以往的方式只让学生看黑板认读、书空,学习效果肯定不好,学生的识字热情会逐渐降低,识字能力更不能获得提高。因此,我先要求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制作生字卡片,形状、字体不限,并尽量组词。第二天,同学们拿来了自己亲手制作的卡片,真精美!有方形的、有圆形的,有花瓣形的、还有菱形的。有白色的、有粉色的,还有多种颜色的,真是五彩缤纷。上课后,互换卡片认读、互抽卡片认读、小组长选精美卡片抽读等,个个环节都是那么的认真、激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我坚持给每个学生以激励,让他们参与到每个小组中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合作交流后,我即刻指导小组开展了展示活动,学习效果出乎意料,百分之八十的孩子已能全部认读,百分之十五的孩子能认识一半以上,只有百分之五的孩子只能认读少数生字。
从整体上看,在这次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浓厚、主动性强、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大有提高。有些学生思维敏捷、学习主动、组织能力强、表现欲望强烈,他们的学习兴趣很快被激发起来,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得主动而积极,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不但自己读得好,还能带领其他同学进行抽读或比赛读,组织能力也得以充分展示和提高。
三、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来说的,和接受学习相比较,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课堂教学对话是在民主平等、自由开放的氛围中,自我发现,互相发现,互相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不能以一个先知先觉者的姿态凌驾于学生之上,尽可能不带“问题”、不带“知识”、不带“真理”走进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放下架子,在同一平台上和学生“平等对话”,与学生进行“心灵的触摸”;有时还需要教师敢于“装不懂”,敢于对学生说“我不知道”。我们要珍视学生的独特发现,鼓励他们的奇思妙想,欣赏他们的异想天开。
在教学《丑小鸭》时,天真的学生向我提出了两个问题:“鸭窝里的蛋到底是鸭妈妈的蛋还是天鹅蛋?它是怎么来的?”我坦然相告:“我不知道”!然后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有说是粗心的天鹅妈妈弄丢的,有说是鸭妈妈下的,有说基因变化的结果……学生在这样轻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在多元认知的冲突和体会中,不断发现探讨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这样自主探究得来的就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智慧、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
在教学《春天的手》时,我把孩子们组织起来到操场上去寻找春天。我发现有几个小孩围成一堆不知在看什么,便悄悄地走过去一看,原来几个小家伙正在看一堆忙碌的小蚂蚁。我就问他们:“你们喜欢小蚂蚁吗?”他们说:“喜欢。”这时已经围过来了好多孩子,他们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有关蚂蚁的事情来了。回到教室,我问道:“对小蚂蚁你们还想了解什么呢?”孩子们又提出好多问题。“那好,同学们回家后看看能不能想办法自己找出答案,自己解决问题,下节课讲给大家听。”第二天,我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汇报自己找出的答案。有的说蚂蚁的种类,有的说蚂蚁具有天气预报的能力,有的说蚂蚁对人类仿生学的贡献,还有的画一张大图讲蚂蚁身体的结构,孩子们讲得头头是道。
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方法初探 篇7
1.自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专家经过研究表明, 人通过教学而获得的知识只占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可见, 人的知识绝大部分是靠自学获得的.基础阶段的小学教学, 不在于给学生传授多少知识, 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学习, 培养学生通过自学获取知识的能力.
2.讨论是合作学习完善自我的好形式。讨论能集思广益, 思维优点得到互补, 消除学习中的迷惑与误解, 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晰, 结论更准确, 问题分析更透彻, 解题的思路更开阔, 方法更灵活多样, 从而完善认知结构, 提高掌握和应用数学技术的能力以及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讨论促进师生思想感情的交流, 和谐师生关系, 优化学习心理环境, 有利于自我教育, 自我扬弃自我完善, 增强集体观念, 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提高思想道德认识能力和水平, 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3.自主学习具有普遍适用性。自主学习能有效解决面向全体,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对于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对学生未来的健康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建构理论和儿童的认识规律, 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 学生全员参与学习为前提, 自主学习为途径, 讨论为形式, 自主学习方式方法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诱导学生自主学习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激趣引题, 初步感知
1.复习导入, 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或旧知识的延伸点、综合点, 掌握认知的“最近发展区”, 采取迁移训练, 或操作演示, 或从数学原形创设问题情境, 导入新课。
2.感知课题, 揭示课题后, 引导学生从课题的表述中, 初步感知新课题所要探索研究的主要内容, 例如, “通分”的教学中, 可以利用新旧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比较、推理的方法引入新观念。首先出示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大小。
(1) 5/8和5/7
(2) 7/9和8/9
(3) 3/4和5/6
让学生看谁很快说出各组分数的大小, 并说出比较大小的理由。第 (1) 组5/8<5/7。因为5/8和5/7是同分子的两个分数, 根据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 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第 (2) 组7/9<8/9。因为7/9和8/9是同分母的两个分数, 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第 (3) 组, 学生不能马上回答, 教师问你们为什么不能马上比较它们的大小?学生回答因为3/4和5/6既不是同分子的两个分数, 也不是同分母的两个分数, 一下子看不出它们的大小。教师进一步诱导学生, 大家动脑共同讨论一下有哪些方法可以比较3/4和5/6的大小?使学生产生悬念。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得出:
(1) 化成小数再比较他们的大小。 (2) 画线段图来比较大小。 (3) 化成同分母分数再比较大小。 (4) 化成同分子分数再比较大小。再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得出哪一种方法更简便, 引出课题“通分”这一新概念。
二、自学探讨, 建构新
1.质疑问难, 改“牵”为“导”。学生怀着想学什么的心理需求, 自学课题, 初步理解、掌握课题的基本内容, 提出似懂非懂的, 需要进一步理解和探讨的疑难问题。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 通过释疑存疑、探疑处理, 筛选出有关课题解决的实质性或关键性的问题, 分小组针对问题展开学习活动, 讨论互评, 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力求做到“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 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自己思考的问题, 决不暗示。”着重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而不“牵着学生鼻子走。”
2.集体探讨, 建构评价。深入探讨, 完成认知建军构, 基本达到目标要求。第一,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互评、互补、形成共识, 得出正确完整的结论, 或问题解决的最佳方案;第二,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 寻找与课题有关的实际问题, 进行辨析, 加深理解;第三, 进行类似课题范例的独立性练习, 反馈对课题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
3.巩固练习, 反馈评价。巩固性练习, 要紧扣目标, 题量精当, 突出重点, 练在关键。要联系实际, 贴近生活, 体现实践性、开放性。要由浅入深, 层次分明。有伸缩性, 让学生有自由选择, 自主训练的余地。并要把握训练水平要求, 加强分类练习指导,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与提高。
4.拓宽促能, 创新提高。适当拓展, 鼓励学生求异、创新。
三、总结课题, 激趣引新
总结课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的获得过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你是怎样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的?在学习时应注意什么?
改进教学方式,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篇8
一、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 培养合作交流精神
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 让每个学生获得不同发展, 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 真正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有意义的学习行为。例如, 学习长方体的知识时, 让学生计算, 做一个长方体油箱, 长3分米, 宽2.2分米, 深1.6分米, 做这个油箱至少要用多少铁皮?这个油箱最多能装柴油多少升?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 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前一个问题中要加“至少”, 后一个问题要加上“最多”两个字, 可否省掉?这时老师告诉学生你计算后再仔细想一想。
1. 要用铁皮: (3×2.2+3×1.6+2.2×1.6) ×2=29.84 (平方分米) 。
2. 容积:3×2.2×1.6=10.56 (立方分米) =10.56升, 然后让学生讨论, 根据题目要求得数保留一位小数怎么办?按“四舍五入”法可以吗?有的学生说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 有的学生说不可以, 学生的议论变成了争论,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最后学生终于发现, 所需铁皮29.84平方分米, 取近似值29.8平方分米, 不够做成这个油箱, 容积10.56升, 取近似值约可装油10.6升, 油会溢出来。所以遇到解决实际问题时, 应灵活处理, 前者用“进一法”后者用“去尾法”, 这样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提高了其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
从发现中寻找快乐, 主动获取知识, 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 老师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在教学中, 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探索新知, 这对学生自己来说印象、感受最深, 理解得也最深刻, 较容易掌握解决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例如, 在学习方程解决问题时, 课本例5, 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 一辆快车从天津开出, 同时一列慢车从济南开出, 两车相向而行, 经过3小时相遇, 快车平均每小时行79千米, 慢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这题在学习时, 课本只介绍一种解答方法,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后, 鼓励学生还可以通过哪些不同的等量关系, 列出不同的方程,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后提出: (1) 慢车和快车的速度和×走的时间=两城距离; (79+X) ×3=357; (2) 两城距离-慢车走的路程=快车走的路程:357-3X=79×3; (3) 慢车走的路程=两城距离-快车走的路程:3X=357-79×3。没有经过老师任何提示, 学生积极主动, 认真观察, 勇于探索, 让学生自己成为一名发现者, 这样做学生既灵活运用了知识, 又掌握了课本学习的重点, 其教学效果比老师一味地讲好得多, 同时让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加强学生操作活动的调控
小学数学内容系统较强, 课程标准力求通过加强过程性, 体验性目标,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亲身实践, 合作探索, 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 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 发展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对于运用旧知识获得的新知有必要组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进行验证, 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又能使学生在操作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例如, 教学分数基本性质, 根据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已具有的原来知识“商不变性质”的特点, 引导学生迁移, 先从计算结果和商不变性质的旧知识式揭示等式:1÷2=2÷4=3÷6=4÷8, 再回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转化成1/2=2/4=3/6=4/8, 然后让学生用几张纸折叠涂色的方法加以验证, 并让学生说说操作结果以及操作依据和理由, 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和自我意识。
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 篇9
关键词:自主,发展,转变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 课程标准》 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的,主动的和具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也是课改的核心理念。笔者在转变教学观念,实施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教学实验中,经过两年的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初步摸索出一种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1. 激情引入, 提出问题
新课的导入, 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起始阶段。创设情境,设问引思,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而且还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课堂教学开始,正是学生“愤悱”之时, 教师应从旧知识、生活实践、具体操作等出发巧妙设疑,让学生带着疑问、好奇、怎么办去学习新知识,激活学生原有的内动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教学“闰年,平年”时, 教师首先向同学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同学们,你们的生日爸爸、妈妈是怎样给过的?”此时同学们个个兴趣高涨,畅所欲言,教师抓住时机,进一步设问:“小明今年6岁了,可他只过了1个生日,同学们想知道为什么吗?”这样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吸引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之中,整节课学生显得全神贯注,精神饱满。
教师还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己提 出问题。例如讲“圆的认识”时, 教师让学生说出周围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的,然后问: “对于圆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同学们提出各自感兴趣的问题,这样他们就会不知疲倦地去钻研,去解决, 他们的创造性火花才有可能被引燃。
2. 自主探 究,解决问题
(1)教师要以精湛的教学艺术、知识的魅力去吸引 学生,精心设计思考题,探索的问题力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指出探究的方向,创造探究条件,以问题引导整个学习活动的展开,并使每个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和目的。
(2)教师应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学生的自主意识就会越来越强,从而会主动地去探求真理,超越现有知识范畴,发现新方法, 解决新问题,使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能力。
(3)方法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根据不同内容,学生不同年龄特征、认知水平进行选择。如:个体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师生集体探究等等。
(4)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研究者,为此教师要从内心尊重学生,对学生发挥的创造力感到由衷的喜悦并大加赞赏、鼓励,要有区别地对待学生而不是以统一模式塑造学生, 尤其对学困生扶一把,送一把,使全体学生都体验到学会学习的愉悦感、成就感,相信自己能行,能悦纳自我, 自觉地投入到探索学习之中去。
3. 巩固应用,引向实践
新授内容后的课堂练习主要是促使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把新学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系统,形成知识网络。教师要注重练习的趣味性、层次性和灵活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相应的练习,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教学实验表明:成功的学习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以往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答书本上已经经过数学加工处理的问题,学生虽然能掌握各类题目的解题方法,但一遇到实际问题却显得不知所措,这样我们只能培养出适应考试的解题能手。因此本着数学源于实际生活, 反过来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一思想,课后作业应着眼于把课堂知识引向生活实践,使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中的同时学习数学。
4. 课堂总结,拓展应用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将本节课的知识点归纳概括,将知识点连接成知识线,通过整合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系统,形成知识网络。同时概括当堂课所学知识的学法,养成自己独立学习的习惯。教师应有意留下让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的内容,造成一种“充而未实, 意味无穷”“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学生自然就会循着教师讲课的线索去继续阅读材料和思考问题,保持一种经久不衰的探索心理。
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 篇10
一、充分利用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创建有效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有效手段,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积极引入情境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小学阶段,学生好奇心强,通常会对新鲜、奇特的事物迸发兴趣,教师抓住这个特点,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创建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欲望。
比如,在进行《表内乘法的复习》这个知识点的复习教学时,由于任务量大,内容枯燥,学生的学习情绪不高,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课前制作好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播放,为学生创建一个“雪山乐园”的情境,画面一开始出现了一扇紧闭的门,画外音介绍:“这是通往美丽雪山的大门,打开这扇门,就能看到一个奇妙的世界,打开这扇门需要填好门上的通关密语,填好通关密语的小勇士就可以进入门的另一边,去领略里面的奇妙景色。”(这里所谓的通关密语就是乘法口诀)通过这样的导入,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十分契合,对于小学生来说,探险、寻宝是最感兴趣的事情,教师利用这一点来设计情境,学生的探索欲望会立刻被点燃,甚至会跃跃欲试。在这个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独自完成口诀的寻找和填写,让他们亲身去体验学习的乐趣以及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爱上学习,主动学习。
二、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释放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想法,给予学生能够自由发挥的空间,小学数学课堂时间有效,如果教师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大量占用课堂时间,学生动手、动脑的时间就会减少,独立学习的能力也得不到锻炼。所以说教师对每节课的教学时间应该进行合理规划,手脑相结合,尽量多设计一些可操作性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动手、动脑提供条件,提升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
比如,教学“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认识”内容时,教师应该将重点放在锻炼学生认知能力方面,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通过对各种图形去比一比、量一量、折一折,再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这些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将图形的特点和性质总结出来。以“梯形面积计算”为例,教师首先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接为一个平行四边形,并以简明扼要的数据语言阐述公式的推导过程,接着让学生以此作为参考,自己亲自去拼一拼,折一折,这样可以充分给予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空间,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加强小组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学生独立学习模式,不仅要关注学生自学意识的培养,还要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懂得分享、懂得合作、懂得相互帮助,同时大家集思广益,思路会更加开阔,自主学习模式得到进一步升华。
如,进行《个位数的加法》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西游记情节导入教学中,唐僧师徒共有四人,现在悟空手里有一个果子,八戒贪吃,手里有三个果子,沙僧手里有1个果子,师傅有两个果子,那么问题来了,他们师徒四人一共有多少个果子呢?通过这样的引入,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在教师讲解新知识的时候,学生容易理解,从而主动进行思考,很快就可以算出一共有五个果子,并加深了对个位数加法的印象。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探讨,摸索解题方法和渠道,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以及数学的魅力。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会逐渐建立,并且逻辑思维能力、解题能力以及学习兴趣都会得到提升,是促进小学数学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摘要:构建小学数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符合小学生学习特点以及心理特点,是因材施教、以人为本原则的集中体现,针对小学数学课堂如何组织开展自主学习的策略进行几方面研究。
关键词:自主学习,学习方式,小学数学
参考文献
[1]林众,冯瑞琴,罗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实质及其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2]孙智昌,郑葳,卿素兰,等.中小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1(8).
[3]夏本宏.数学教学要着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J].考试周刊,2011(28).
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 篇11
一、给学生一个展示个性的舞台
化学课程具有自身的特点,不是全部的教学内容都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完成的。教师应该科学地分析教学内容,挖掘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素材,并加以科学的指导,给学生充分展示个性的舞台,让学生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产生自信,获得主动学习的技能,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科学的学习态度、终身学习的兴趣。近年来,我们学校在教学中实行“讲学稿”制度,推行先学后教的“洋思教学法”,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得到充分发挥和应用。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确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掘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我国学者庞维国曾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自主学习又不同于完全放任自流的自学,它是教师组织、引导下的学习。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得力,引导得法,才能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从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一句名言说得好,“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才记得牢。”化学教师应对化学课程中能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了然于心,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和自我转化,帮助学生主动构建“自主学习方式”,教师从台前走到幕后,成为导演,让学生尽情地展示,使学习主体的学习状态从被动吸收变为主动追求。这才是新课程中教师应有的风采。
二、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技巧
自主学习是一种具有超前意识的学习,超前于教师授课。自主学习具有创建性,是学生独立获得基本知识、习得基本技巧的根本环节。教师在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之前,要让学生知道自主学习方式的应用技巧。
例如《水及水资源的保护》一课,我在课前鼓励学生围绕这一主题拟订了若干问题,并要求学生课前查资料、写自学笔记,有条件的同学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出来。经过同学们在图书室、互联网等资料查阅后,904班的两位同学制作了一个关于地球上水资源和水的应用的多媒体演示课件。(播放前我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分析,并提出了新的问题)同学们在观看时直接认识到,水占地球表面积的四分之三,而人类可用的淡水资源不到总水量的1%,且分布很不均匀,我国北方许多地方严重缺水。结合国家的南水北调工程、大家在生活中见到的用水体验提出问题,讨论生活与用水的科学观念、如何控制工业三废、家庭节水可行性方案、环境与水资源保护的关系、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等一系列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话题。学生争先恐后提问、发言,场面很是热烈。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构建的认知主体地位,但又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指导。
三、特别提醒
教师在进行自主学习设计时,要避免以下误区。
注重环境设计,忽略人的设计。构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主学习模式是教师设计的核心,但有时在设计适合学生主动构建的学习环境时,容易忽略學习者本身的“自主学习”。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学习环境只是促进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外部条件,是一种外因。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出有利于他们发展、参与、思考、探究、表述、实践等多方面的主动学习“问题”。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自主学习的目标不明确。在自主学习中,我们可能会因为过分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而把学生对知识的构建作为整个学习过程最终目标,对当前所学内容不加区分,一律完成,这是不恰当的。本人认为正确的做法是:在进行学习目标分析的基础上,选出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过程作为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进行分段建构,这样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自主学习”。
忽视教师的指导及效率。对自主学习的另一种认识偏向是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造成学习效率低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要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意义构建起促进和帮助作用。
在自主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要与教师的精心指导相结合,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及其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作者单位:河南省舞钢市二中)
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 篇12
一、创设民主氛围,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传统的师道尊严, 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 学生在教学中只有被动听和接受的地位, 而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索, 这些都是由长期形成的单一课堂氛围所导致的。而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我们要想进行自主式教学, 就首先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氛围, 为学生们创设民主的氛围, 使学生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摆脱传统课堂对他们的束缚, 激发学生们的参与意识, 让学生们有条件、有机会去进行自主学习。
二、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提出若干问题。但是这个问题的提出必须要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去引导学生。问题的提出要有层次, 由浅入深, 因班级而异、因人而异。一般说来自主学习方案应该包括:自主学习的目标和意义、步骤和程序、方式和方法等。如在教授“民主管理”内容时我提出了如下思考题: (1) 在我国最基层的组织分别是什么, 他们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2) 为什么他们能够成为我们最基层的组织以及他们日常工作的具体内容? (3) 在基层组织中, 我们中学生应该做到哪些? (4) 谈谈民主管理的现实意义是什么?提出这些问题以后, 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要探究的内容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进行谈论。教师适时引导协作与交流,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 区分有关因素与无关因素, 迅速抓住问题本质, 而这些问题就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目标也就蕴含其中了。
三、设置课题, 围绕课题展开自学活动
要求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思考题自学, 围绕着课题展开一些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是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让学生做的准备工作。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查阅一些资料, 观察就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与之相关的事情, 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 询问自己的父母, 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去请教与本探究课题相关的专家等等形式来搜集材料。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阶段教师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 他们主要是起引导者的作用。现代教育理念不仅培养学生在收集材料基础上的信息提取能力, 还要培养学生回答相关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思考的过程中可以记录下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 等老师上课的时候就会有针对性的去学习, 同时还可以发现自己在自主探究活动中的盲点。
四、通过动手动脑,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 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在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 给学生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例如在“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一节中, 教材中有一个物物交换的学生活动。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活动中所需要的道具, 通过学生亲自实践, 就可以重现货币的产生过程, 也可看出物物交换的局限性。这样, 课堂上学生自然会细心观察、兴趣盎然、记忆深刻,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积极评价, 保护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
评价的内容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增强能力, 提高觉悟, 使学生的认知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所以评价的目的重在检测学生所达成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目标等基本情况。综上所述, 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评价:一是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的意识和能力进行评价。二是对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设计的实施情况, 研究中的资料积累情况, 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情况进行评价。三是研究结束时对学生参与互动探究式教学的全过程情况、全过程的结果及成果展示方式等进行评价。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做到知行合一。
总之, 为了在今后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需要我们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学中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潜心研究教材, 只有入乎其内, 才能让巧问出乎其外, 最终提高自主式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领导小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Z].2010.
【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推荐阅读:
学生的自主选择学习06-02
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09-01
让预习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始07-16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分析论文08-16
自主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11-20
学生自主学习06-14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几点心得06-07
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论文07-20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07-23
浅谈学生自主学习养成的良好习惯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