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自主选择学习(精选10篇)
学生的自主选择学习 篇1
性别是生物界同种个体之间普遍出现的一种形态和生理上的差异现象。不同性别的个体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上均有明显差异。美国心理学家麦考比 ( E. E. Maccoby) 和杰克林 ( C. N. Jacklin) 通过研究认为, 女性在语言技能方面的发展比男性早, 语言表达能力胜过男性。这种性别差异对英语学习也产生了影响。
一、不同性别角色在英语学习中的差异表现
自20 世纪60 年代起, 男女在语言学习上的性别差异就引起了语言学家、心理学家的关注, 并进行了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 大部分研究结果显示, 性别差异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客观存在, 在语言学习的各个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1、学习动机的性别差异
学习动机是激励学习者学习的内生动力, 对英语学习起着决定性作用。尚建国采用文秋芳的学习动机自测量表对男女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进行调查研究, 结果显示女生英语学习的表层动机和深层动机都强于男生。这是因为一方面多数女生对英语的喜欢程度较高, 学习英语不仅可以获取知识, 而且能够满足心理和情感需求, 另一方面, 欲从事与英语直接或间接相关职业的女生多于男生, 提高英语水平可以更好地谋求个人生存和发展。这两大因素激发了她们的学习动机, 学习英语的内在欲望比较强烈。
2、学习能力的性别差异
不同性别角色表现出来的认识和能力有所不同。反映在英语学习上, 男女各有所长。综合分析有关文献和研究成果可以发现, 通常情况下, 女生听觉能力和模仿能力较强, 注意力的稳定性和分配较好, 在语音学习方面有明显优势, 擅长对声音进行辨别和定位, 发音准确, 语言流畅。英语学习离不开记忆。男女的记忆力没有明显差别, 但记忆方式不同。男生偏好理解记忆, 词汇长时记忆效果较好; 女生偏好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 词汇短时记忆效果好。男生空间能力、概括和推理能力较强, 兴趣广泛, 知识面较宽, 对语法的理解比较深透, 对篇章的逻辑分析和理解更加准确; 女生心理感受性高, 形象思维能力较强, 注重整体, 善于联系上下文进行直觉推测。男生独立性、创造性较强, 在写译方面能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 女生文科功底较好, 富于想象力, 感情丰富, 注重连贯流畅, 书面表达能力较强。
3、学习态度和策略的性别差异
在英语学习中, 男生多为任务主导型, 女生则多为兴趣主导型, 或任务和兴趣共同驱动, 这使得她们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主动, 勤奋刻苦。她们常常自觉运用各种学习策略, 提升学习效果。一项对学习策略运用的调查发现, 女生在 “自我学习目标”、“寻求学习帮助”、“制定学习计划”、 “教师指导”、 “课堂记录”等方面都好于男生, 喜欢合作学习, 自我监控能力也较强。尚建国关于性别差异对英语语言学习影响的实证研究显示, 女生在英语学习中运用管理策略、形式操练策略、功能操练策略要好于男生。
二、形成性别差异的原因分析
英语学习水平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决定的。形成英语学习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男女生理基础和兴趣性格不同。
研究人员对男女的大脑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得出结论, 正常情况下, 男女智力水平大体相当, 但大脑结构、工作机制存在差异, 因而在语言学习中具有不同优势。人的大脑分为拥有理论、逻辑分析、言语功能的左脑和拥有形象思维、情绪、艺术感知能力的右脑, 使两者协调运作的是胼胝体。胼胝体后部是视觉中枢所在位置, 同时也与语言中枢相连。女性胼胝体后方膨大, 男性相对较小, 女性被认为有语言天赋与语言中枢和胼胝体密切相关。生理学有关研究也表明, 女性的发音和受音器官比男性发育与成熟的早, 因而擅长言语听觉和口语表述, 语言表达能力与听觉感受能力强于男生。但大脑分工不是绝对的, 两半球功能需要互相补偿, 协同作用。如左半球长于记忆字词的词典性定义, 右半球则反映该字所指代的对象、情境或情感, 左右半球共同活动了解字义。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证明, 女性左右半球在语言加工过程中共同参与度高, 存在双侧加工优势, 男性存在左侧加工优势。
兴趣爱好是激发学习者内生动力的重要因素, 喜欢语言学习的女性多于男性, 这一点从高校外语专业女生比例远远高于男生不难看出。这是因为, 由于先天因素和后天教养的不同, 男性的知觉与思维方式多以冲动型为特征, 女性多以审慎型为特征, 也被称为反思型或内省型。据卡根研究报告, 中国教师授课时多采用归纳法, 这种方法对内省型学习者更有效, 因而女生收益较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男性往往被期望是独立自信、敢于竞争、富于理性, 能够承受挫折、承担责任, 从事那些理工科为基础的、需要较强思想力、创新力、领导力的职业, 管理国家和社会; 女性则被期望是文静细腻、服从依赖、热情感性, 愿意处于从属地位, 从事那些文科为基础的职业, 服务社会和家庭。这些观念会在家庭培养、学校教育、社会要求和期望中体现出来, 男女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接受并进入性别角色, 进而影响到心理和行为, 根据自己性别角色主动寻求相应的行为模式和规则, 以便适应社会环境。
三、英语自主学习策略选择
英语学习中的性别差异客观存在, 但在当前教育体制和管理方式下, 还没有条件使学校和教师根据性别差异设计不同教学模式, 分别施于男生女生。特别是大学期间, 更多依靠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运用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关于学习策略的理论研究很多, 提出的策略方法不尽相同。本文提出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旨在为减少英语学习中的性别差异提供借鉴。
1. 选择学习策略的基本原则
男女英语学习者都应树立策略意识, 按照 “了解差异、自觉调整, 发挥优势、弱化劣势, 合理安排、全面训练”的原则选择并运用好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也会培养终身受益的自主学习能力, 使自己成为独立、自主、有效的学习者。
2. 情感培育策略
情感策略是激发学习动机、解决英语学习内生动力不足的有效办法。那些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仅靠任务驱动的英语学习者, 特别是男性学习者, 应该充分认识全球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以及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程度越来越高, 英语作为一种常用的语言工具越来越重要, 将会逐渐渗透到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而转变观念, 克服社会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要善于发现和总结自己在英语学习和应用方面取得的成绩, 通过自我肯定获得成就感、满足感, 有意识地培养对英语的兴趣和爱好, 由 “要我学”变为 “我要学”。
3. 脑力开发策略
脑力是英语学习的物质基础。大脑左右半球在语言学习中各有优势, 如果能够进行全脑锻炼和开发, 就会提高左右脑工作的协同性, 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国内外专家已提出许多开发大脑潜能的方法, 如进行左侧肢体的锻炼活动, 利用实物、图像、音乐等进行形象思维训练, 都可开发右脑; 同样, 进行右侧肢体的锻炼活动和逻辑思维训练, 可开发左脑。刺激左视野和左耳可以训练知觉; 刺激右视野和右耳可以训练发音。活动手指、进行书法训练会刺激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脑细胞, 促进脑力开发。
4、扬长补短策略
在英语学习中能够扬长补短, 提高学习技能, 会使强势更强, 弱势变强。所谓扬长, 即男女生要善于抓住机遇, 在课内外学习和活动中展现自己的优势, 进一步锻炼和强化优势, 要善于总结对自己优势项目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坚持运用。所谓补短, 就是要强化对弱势项目的学习和训练, 积极寻求帮助, 改进学习方法, 全面提高学习能力。听力弱的, 要安排一定的训练任务, 如听英语新闻、英文歌、看英语电影等, 通过声音和图像结合增强听觉理解能力; 口语弱的, 要积极参加口语表达活动, 克服羞怯和紧张心理, 大胆开口, 并在交流中注重请教别人纠正错误; 语法弱的, 要加强理解型学习, 注意归纳、总结语法规则; 阅读弱的, 要练习运用逻辑推断和归纳、联系上下文猜测分析解决问题, 借助母语知识、图表等理解篇章; 词汇弱的, 要综合运用听、看、写、说, 结合词汇的音、形、义等, 加深对词汇理解, 促进长时记忆。此外, 要加强与异性合作学习, 取长补短, 互相帮助, 共同发展。
5、自主管理策略
管理是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计划和控制。没有管理, 学习基础再好也不会是成功的学习者。要加强对英语学习的自主管理,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 通过目标激发自己的行动力; 其次要制定阶段性学习计划, 明确实现学习目标的任务和办法; 第三要顽强意志, 保证学习计划的实施; 第四要通过参加考试、活动、自我测试等方式, 定期检验和评估学习情况, 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 总结有效的学习方法, 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 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摘要:性别角色与英语学习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和规律。男女在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运用等方面存在性别差异, 是被许多研究证明了的、社会普遍认同的客观事实。本文针对男女英语学习中的性别差异及其原因, 提出了学习英语的策略选择, 为男女学习者提高英语学习水平提供了有效方法。
关键词:性别差异,英语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尚建国.关于性别差异对英语语言学习影响的实证研究.高教研究, 现代教育科学, 2009 (3) .
[2]刘必平.英语学习中的性别差异, 校园英语 (教研版) , 2012 (9) .
[3]郑朝晖, 李惠红, 廖明福.左右脑半球功能研究和语言学能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8 (3) .
[4]吴丽林, 高亚伟.英语学习策略运用对语言学能形成的影响, 中北大学学报, 2015 (1) , 31.
[5]陈琳.语言学习中的性别差异:表现、原因与思考,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 (3) , 37.
[6]王建新.高校英语学习者性别差异调查及教育教学管理策略研究, 未来与发展, 2010 (3) .
语文个性化学习重在自主选择 篇2
一、选择“自识”,各取所需
课后双蓝线内的生字和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识字能力或借助工具书等,先自行通识一遍,然后选择难识、难写、易混或易错的生字展开“自识”。择识的量可因学生能力的不同而不同。
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陶罐与铁罐》一文时的两道设计。
(1)自认双蓝线内的生字,圈出你认为最难认的生字,多读几遍,想想怎样才能读准。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在字帖里描红。你觉得哪个生字最难写,应该怎么写?请在字帖中试写。
这样的设计就给了学生较大的识字的选择空间,有的学生认为,均是上声的三个生字“恼”“耻”“朴”比较难读;有的学生觉得,都是前鼻韵母且是三拼的生字“辩”与“殿”最难读;有的学生发现,“懦”声母是“n”,不是“r”,容易混淆;有的学生觉得,“谦”字右边的第一横不能丢;有的学生认为,“荒”字的中间部分是“亡”,不能多一点;有的学生觉得,“值”右边里面是三横,不能少写一横……每个学生在预习和研习中的侧重点都不同,他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自己认为难识、难记的生字,自主识字、写字,反复识记。这样可以把更多识记的时间,有效地指向了学生各自识记的需要处。这些来自于学生的个性智慧的学习成果,不但自己烙印在心,而且也容易被其他学生接受。这样个个奉献各自不同的成果,人人则均有相同的受益。
二、选择“自读”,各扬其声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最基本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常常被淡化了,多数教师要么让学生把课文通读一遍,要么让学生齐读课文,要么根本不叫学生读。针对这现状,我们设计了预习中的“自读”和研习中的“自正”。“自读”就是让学生有目的地读书,重在有所发现。要求学生先通读课文,然后选择课文中自己觉得难读的词、句、段。如带有生字、多音字、儿化音和轻声的句子,长句子和疑问句等特殊的句子,尝试努力读好。选择读的量因生而异,教师不做限制。而“自正”则是让学生把各自的发现说出来,要么展示应该怎样读,要么让教师帮助自己解决读不顺的地方。这样就把读的重心指向学生朗读的障碍处,同时也解决了各自不同的难点,使朗读快速地达到正确流利,个性的困难得到个性的解决,个性的优势得以个性的展示。
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翠鸟》一课,在预习时要求学生想一想:课文哪些句子、段落比较难读,应注意怎么读?学生从自己认为难读的句段中摘取自己最喜欢的句段,读给同学听,与同学互相交流,共同提高。有的学生觉得,含生字多的句子“腹部的羽毛像赤(chì)褐(hè)色的衬(chèn)衫(shān)”比较难读;有的学生认为,“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zhǎng)着一张又尖又长(cháng)的嘴”这个句子中的多音字要读准;有的学生发现,“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这个长句子不好读,要注意断句的停顿;有的学生认为,“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这句中描写翠鸟连续动作的词,要读得干脆利落;还有的学生觉得,课文最后一句“在翠鸟飞来的时候,我们远远地看着它那美丽的羽毛,希望它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带儿化音“一会儿”,比较难读。
三、选择“自问”,各行其道
学生在课前预习“自问”中,应该怎样质疑,可以从哪些地方入手呢?实践中我们发现,可以从重点词、重点句、特殊的标点、课题等中展开质疑。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文、不同的课时,可以选择不同的质疑方法。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方法并用。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文,教师出示两个重点句子,要求学生抓住第一句中的“有名”和第二句中的“滑”,联系课文内容,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2)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有的学生根据重点词提出疑问:“长廊为什么有名?”有的学生从用词的准确处质疑:“作者为什么用‘滑而不用‘划?”有的学生在重点词的意思方面提出问题:“‘滑字在文中是什么意思?”有的学生从写作方法角度展开质疑:“作者是怎样描写长廊的?”“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长廊有名?”有的学生从作者表达的情感处质疑:“从‘滑字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一个个问号闪烁着个性思维的光彩,表达出强烈的个性化学习需要,也显示了学生个性质疑能力的发展与提升。选择,让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得到充分的激发。问题来自于学生,學生自然更关注问题的结果,这就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走进文本、研讨文本的浓厚兴趣。
四、选择“自释”,各得其所
“自释”指的是,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读与问题相关的句段,读中思,思中悟,悟中批注。由于各自思考的问题不同,所补充思考的需要也不同,自然所悟读的句段也不尽相同。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极具个性化的悟读,学生各取所需,各尽其能,满足了个性“读”的需求。
学生的自主选择学习 篇3
一、抓住时机是自主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
自主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 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有效实施自主学习, 在什么时候实施自主合作学习。也就是说, 自主合作学习的时机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关系着自主合作学习能否有效实施, 关系着课程目标能否有效实现, 关系着学生能力能否有效地发展。自主合作学习能够调整学生的情绪,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充分发挥自主合作学习的作用。我们必须重视自主合作学习的时机:时机把握好, 自主合作学习事半功倍;错过了时机, 自主合作学习事倍功半。
二、把握自主合作学习时机的策略
自主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方法, 而不是教学方法的全部, 并不是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可以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教学中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很多教师不去研究到底要合作什么, 哪些值得去合作、研究, 在合作活动中淡忘了上课的目的是什么, 只注重了过程, 忽视了带来的后果和教学效率。自主合作学习不是可以随便使用的, 设置它必须掌握一定的策略, 这样自主合作学习的效果才会最好。
(一)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自主合作学习更有效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实际, 也应用于生活实际。教师要积极地创造条件, 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 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养成运用数学观点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 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教师在引入新课时巧妙地设计了自主学习活动, 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 不断地探寻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 一步步逼近问题的答案。
(二) 在学生产生思维矛盾时是组织自主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 并且往往人是当自己的观点和集体不一致时, 才会产生自己思想的欲望。”因此, 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产生的思维矛盾, 发动学生合作与探索, 就能探讨出新的可行的方法和结论。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 往往会有与集体的意见相左的时候。到底谁的方法更好, 就必须将不同的方法进行对比来说明。如果教师能把握好这一时机, 为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惑和问题创设合适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情境, 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例如,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 设计了这样一道辨析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 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话音刚落, 全班同学已经分成两个阵营, 老师没有立即裁决, 而是让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 与对方争辩, 在辩论中让学生明晰正误, 深刻地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可见, 教师的机智在于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细节, 教学的成功就是把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出来, 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探索, 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 发展学生的能力。
(三) 学生认知水平是选择自主合作学习内容的依据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点, 数学的认知水平也不一样, 教学内容也有层次性。因此, 教师应合理选择自主合作学习的内容, 以利于学生发展性需要, 让学生“跳一跳, 摘得到”。太难的内容以教师讲解为主, 太容易的内容让学生自学可以完成, 把学生的认知水平作为选择自主合作学习内容的重要依据。
(四) 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把握自主合作学习的时机
学生在认识活动中, 出现思维障碍而无法排除时, 这往往就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时, 教师要抓住时机,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攻克教学的重难点。例如, 《圆柱的体积》一课中,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既是教学的重点, 又是难点。在教学时, 教师在学生初次接触圆柱, 毫无头绪的情况下引导同学们思考, 圆柱的体积和什么体积有联系?比一比, 哪个小组最先探索出圆柱体积和长方体体积之间的关系?拿出学具进行操作。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 学生经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 顺利发现了圆柱和长方体之间的关系, 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通过在解决重难点时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进行分析、比较,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的自主选择学习 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材料;思维含量;适度;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5-051-01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不仅体现在教学活动过程本身,还体现在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所需要学习材料的选择和组织上。也就是说,数学教学首先要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材料,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材料有效”主要是指课堂中提供的学习材料,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之后,能让学生获得进步或发展。它有三个方面的特点:1.能较好地吸引学生自主参与;2.能有利于学习过程中的动态生成;3.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突出数学问题的解决,让全体学生在“成功体验”中发展。
一、材料要有思维含量,准确定位学习材料的思维含量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所提供的学习材料缺乏有效性,导致教学效果的低微,类似这样的情况普遍存在。我在教“轴对称图形”时只是简单通过大量的图形来归纳概念,再让所有学生去练习,教学过程是完整的,学生已经理解了轴对称的含义,会判断轴对称图形,但学生之所以会感到“太简单”,就是所提供的学习材料的思维含量过低,缺少挑战性,学生体会不到思考的乐趣,思维得不到发展,从根本上失去数学课应有的“思考味”,难怪学生会觉得“真不过瘾”。“数学是思维的艺术和体操”,“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这些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了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味,当然非“思维”莫属。
一节思维含量缺少的数学课,一节智力挑战缺乏的数学课,即使课堂气氛再活跃,也算低效率课。学生的一句“今天的题目太简单,真不过瘾”,不得不让我们深思:数学课除了教“数学知识”,还要干什么?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掌握学习方法,所以,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材料选择要关注材料所蕴含的思维含量。对“你给我多大空问,我就有多大发展”的孩子而言,学习材料的思维含量不仅影响探索空间和知识的生成过程,影响数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更影响着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材料不要脱离现实起点,学习材料贴近学生现实背景
学生都有许多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现实生活中积淀数学的朴素认识,都构成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特定世界,影响并制约着数学学习。教师只是分析了教材中知识的逻辑起点,而没有关注学生的现实起点,所提供的学习材料脱离了学生的现实背景,定会使精心准备的学习材料失效。“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从这熟悉的理念中可以看出,学习材料的选择必须贴近学生的现实背景。一般来说,目前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其学习的现实起点要高于逻辑起点。比如“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学习新课之前,许多学生已经会解一元一次方程,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只按“逻辑起点”教学,当然难免遇到令人瞠目结舌的状况。所以,进行教学预设,不仅要关注逻辑起点,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现实起点,套用奥苏泊尔的一句话:“教育心理学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知道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
因此,学习材料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现实背景,让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实背景无间隙接触,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感受、体验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及其用处,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论文。
三、材料数量要适度,准确提供学习材料的数量
由于开始呈现的材料数量太多,清晰度降低,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干扰。学生虽然说了很多结果,但是由于纷繁复杂的材料吸引了学生的无意注意,影响了学习效果。所谓“量体裁衣”就是要量教材内容与教学对象之“体”,裁学习材料数最之“衣”,即所提供的学习材料的数量要适度。太多或太少都会影响学生形成表象的过程,过多会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致使教师成为组织教学的管理者;过少则缺少探究价值,影响学生的发展。生活中有大量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好材料,但好材料不等于材料有效,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数量是否适度直接影响我们的教学效果。
四、材料呈现适时,准确把握学习材料的呈现时机
在几何图形教学中有大量的材料呈现,这些材料极大地引起了他们的兴致,如果全部呈现给学生课堂上就会乱套,其原因就是其材料的呈现时机不对,发给学生的材料在教师导入新课后出现,材料吸引着学生的无意注意的“眼球”,玩一玩的心理欲望强烈,难怪材料一发秩序就乱了。面对此时此景,再组织教学,不仅达不到预期目标,结果还会适得其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有了贴近现实背景、思维含量适度、数量也适度的学习材料,还要准确把握学习材料的呈现时机,否则,就是有再好的学习材料也会前功尽弃。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新鲜事物和色彩鲜艳的物品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探究兴趣,因此,学习材料的呈现要“见机而作”,即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准确把握时机呈现学习材料,使学习材料出现“恰到好处,尤其是呈现操作材料时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早了,学生会被这些材料吸引,迫不及待地摆弄这些材料,致使教学无法照常进行;晚了,一则学生失去操作的兴趣,二则失去操作的意义”。
把自主选择的权力交给学生 篇5
一、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重点
学生精选文本的典型性, 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学习重点, 每课一得, 长此以往将获不可限量的“遍地黄金”。因此, 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独立读书、感受、发现、品评, 效果会更佳。如, 教学苏教版第五册《西湖》一课时, 可遵循“知道什么”“还不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的教学主线, 让学生捕捉自我感兴趣的信息进行初读, 再根据兴趣点自主选择“青山”“湖水”“景点”“月光”等任意部分来重点品读体验。学生品读确定所选语段的过程, 就是在有限教学时间中重点品悟、触类旁通的研读过程, 从而有效避免面面俱到或面面不到的遗憾, 能够顺利实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初步感知西湖美景的要求。
二、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
在学生确立了自己的学习重点后, 应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欣赏性阅读。如, 教学苏教版第四册《台湾的蝴蝶谷》一课中描写“蝴蝶的聚会”及“蝴蝶谷里迷人景象”的段落时, 教师出示了自选题: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词句, 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来欣赏它, 读一读, 读好它, 读出你欣赏的情感;画一画, 画好它, 用简笔画或连环画, 画出你最感兴趣的地方;问一问、背一背、演一演等, 学生在有弹性的宽松环境下必会兴趣盎然、效果奇佳。
三、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方式
学生独立自学后, 遇到困难和出现问题需要与同伴合作交流。教师需设置开放性的座位, 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 允许学生或同桌讨论, 或以学习合作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辩论, 给学生心灵碰撞心灵、智慧点燃智慧的时空, 发挥同伴互助这一语文学习资源的作用。如, 教学苏教版第八册《燕子》一课时, 先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一部分, 喜欢“外形美”“飞行美”“休息美”各成一组, 各组同学的座位各自集中, 练习读出“美”。然后汇报朗读设想与朗读成果, 其他小组则参加评点。最后课文读得有声有色, 犹如身临其境;方法的介绍与朗读的评点异彩纷呈, 令人惊叹。这种做法, 使学生沉寂的心一下子活跃起来, 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钻研、品评行列, 反复试验式阅读成了学生心灵深处的迫切需要。
四、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内容
此外, 还可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内容和形式, 评选出设计新颖的作业。如此, 学生的作业热情空前高涨, 涌现出不少别出心裁的设计:有的是默写, 有的回家听课文录音读课文, 有的是仿照课文写一个片段, 还有的是在书上圈、注、画作符号自学……这样的作业, 学生乐意做, 有兴趣做, 个性化实践多, 也会追求做好, 尽最大可能培养了学生更加全面的素质。
大学生自主选择能力的培养 篇6
1.理性的选择。
理性的选择针对的是非理性的、盲目的选择。让大学生能够进行自主选择, 就是让大学生具有理性、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选择。作为启蒙运动的旗帜之一, 理性代表着一种科学精神和怀疑精神, 它意味着一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在理性的指导下所做出的选择才能被认为是自主的选择。
理性的选择意味着目标明确的选择, 即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进行的选择, 而且这个目标是合理的、是自己希望实现的。这种目标可能是一以贯之的, 是形成之后便终生不变、矢志不渝的;也可能是不断拓展、深化的;还有可能是发生了重大改变、甚至逆转的。但理性指导下的目标有一个鲜明的特点, 即处于长期的稳定状态, 而且非常坚定。只要具备了这个特征, 我们便可以认为这种目标是理性的目标。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 很多人没有明确的目标, 或者目标虽然明确, 但经常发生变化。由于目标不明确, 所以便无从选择, 更谈不上自主选择了。
理性的选择是意味着经过了分析之后的选择, 即行动者经过了考虑之后的选择。如果行动者不假思索便做出了选择, 或者在头脑不清醒的情况下做出了选择, 没有对问题进行分析考虑, 那么这种选择只能是本能的、直觉的或非理性的选择, 而缺乏做出这种选择的合理性依据。当然, 判断是否经过分析的标准未必是反应时间的长短, 判断选择是否经过了分析的关键在于这种选择是否有充分的理由。“即使在行动时没有详述理由, 行动也可以是有理由的。所需要的是能够为行动提供理由, 即使这种理由没有出现在行为者的心目中。”[1] 在很多情况下, 大学生常常受自己的感情冲动而做出了选择, 没有经过冷静、客观的分析和思考, 他们的选择常常出于“面子”、“义气”之类的常常无助于实现个人最大利益的目的, 是非理性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所做出的选择都不能被称为自主的选择。
2.掌握充分信息之后的选择。
对信息的掌握情况将会影响个人做出选择。诺思指出, 人们在做出选择时, 所依据的是人的认知系统所提供的关于世界的真实模型。而行为人接收到的信息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个模型, 从而改变个人的选择[2] 。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社会, 信息的获取显得尤为重要, 是否能够获取充分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人的选择。只有依据这些通过各种渠道所获取的信息, 人们才能够据此做出自己的选择。否则, 他们的选择只能是盲目甚至错误的。当代大学生应该意识到获取信息对于个人选择的重要性, 应该具备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选择。
3.勇于承担责任的选择。
自主选择意味着行动者明确自己行为的可能后果和代价并勇于承担相应的责任。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 人类从事着各种各样的活动, 但与此同时, 人类的任何行动必然伴随着一定的代价付出。郑也夫指出, 每一个行动都会有始料不及的副产品, 这种副产品既可能是积极的, 也有可能是消极的, 而这种消极的副产品便被称为“代价”[3] 。自主选择意味着行为者明确自己所处的立场和情形, 在权衡利弊之后而做出可能最有利于自己的行动。在做出选择的那一刻, 行为者必须明确自己应该承担因为自己的选择而导致的后果和付出的代价。行为的结果未必在行动者的预料之中, 但对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和代价做出预判并勇于承担相应的责任, 是自主选择的必然要求。
人的本能是希望更多地拥有权利而逃避责任, 但自主选择的要求则是权利与责任对等, 享有特定的权利, 就必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当代大学生群体之所以不愿意进行自主选择, 在很大程度上, 与其说是因为不愿享受权利, 而不如说是因为不愿意承担责任。在他们看来, 当把个人自主选择的权利放弃时, 他们也就放弃了自己的责任, 因而也不必对由此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而把责任归咎于环境或者帮助自己做出选择的人。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学会了抱怨而不是承担责任。
二、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
1.提供更多有意义选择的机会。
培养大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 首先应该形成一种意识, 即选择是每个人固有的权利, 是每个人不可分割的自由, 必须尊重每个人选择的权利。只有让大学生自己拥有这种选择的权利, 他才拥有自由、才能够在未来进行自主选择。密尔曾指出, 任何人的行为, 只有涉及他人的那部分才须对社会负责。仅只涉及本人的那部分, 他的独立性在权利上则是绝对的。对于本人自己, 对于他自己的身和心, 个人乃是最高主权者[4] 。根据这一原则, 选择应该有一定的限度, 即不能损害或影响他人, 但除此之外, 任何人的选择权利都不应该受到干涉。 培养大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 意味着应当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更多的选择机会有利于做出更为合理的判断。《学会生存》指出, “如果要使我们的选择尽可能明智些, 那么这种选择就不应该以任意挑选的数目有限的假设为依据, 而应该尽可能根据最广泛的选择。”[5] 只有在一次次面对广泛的选择时, 大学生才能够学会分析问题、寻找对自己最有利的可能选项并做出选择。
此外, 为大学生提供的选择还应该是有意义的。这就意味着, 选择是有价值的, 即应该而且能够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影响。如果这些选择不能对大学生的生活带来影响, 那么这些选择就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 大学生也不可能从内心里重视选择、重视选择的结果以及承担因自己的选择而带来的责任。
2.培养分析和判断能力。
是否有能力对问题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影响着个人的选择, 而分析问题的能力实质上就是运用知识的能力。当前, 我们的教育过于重视知识的积累而忽视知识的运用, 大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知识, 包括数学、文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方面面, 但却无法将这些知识转化为批判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在应对考试时游刃有余, 能够把学校所传授的知识表现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但却不能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面临的问题, 更不能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获取信息资源, 进而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做出判断, 因而也就没有自主选择的能力。
选择的过程事实上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做出一个选择决定, 就意味着选择了某个价值取向而舍弃了其他的价值取向。在这个意义上, 学会自主选择也就是学会做出价值判断。学校教育应该让大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明确自己所持的价值标准, 并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来判断是非善恶, 从而做出自己的选择。只有明确了自己所持的价值观, 才能够识别不同选项所代表的价值取向, 从而做出判断和选择[6] 。
3.有限度的权威和帮助。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 应该限制权威的影响, 使权威对大学生的影响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科尔曼曾提出了几种限制权威关系的形式, 包括限制行使权威的范围、限制行使权威的时间、限制行使权威的地理范围和限制行使权威的形式等[7] 。关于限制权威的措施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究, 但可以肯定的是, 在大学生从未成年向成年转变的过程中, 应该逐步限制权威的影响, 给其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 使其逐步形成自主选择的能力。
为大学生提供帮助的限度也值得重新考虑。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帮助的价值, 无论家长、教师还是亲友, 对大学生所提供的帮助只能是提供参考性的建议, 而不应该越俎代庖, 成为大学生选择的主要依据。摆脱外在的干涉并不足以让大学生学会自主选择, 但不摆脱外在的干涉大学生就永远无法学会自主选择。
参考文献
[1][美]约翰.凯克斯.反对自由主义[M].应奇, 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23.
[2][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24.
[3]郑也夫.代价论——一个社会学的新视角[M].北京:三联书店, 1995:25.
[4][英]约翰.密尔.论自由[M].许保骙,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8:11.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267.
[6]荆磊, 沈红.学习自由与研究型大学高素质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 2006, (6) .
学生的自主选择学习 篇7
一、教育培训是先导
动员和组织高中生关注并参与到自主学习活动中,要注意每个人都抱有不同的个人目的。只有当自主学习的目标或自主学习活动本身能给个人带来富 有吸引力的成果时,他才会积极参与自主学习,为这个目标服务。高中生个性、能力、态度等因人而异,需要和欲望不尽相同。因此,通过教育和培训在观念上引导高中生的需要和欲望,改造他们的动机结构,使高中生的需要和行为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的目标及要求保持一致。总之,要通过教育和培训这个先导, 讲清楚自主学习的意义、原则、目标、路径、方法,讲清楚自主学习在高中生的课程学习、素质拓展、高考升学乃至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大意义和利好。如此就会统一思想,端正态度,让个人的需要和欲望在组织目标的框架内,激发正确的自主学习动机和行为。
二、目标管理是根本
目标管理是指组织的最高领导层根据组织面临的形势和社会需要,制定出一定时期内组织经营活动所要达到的总目标,然后层层落实,要求下属各部门主管人员以至每个员工根据上级制定的目标和保证措施,形成一个目标体系,并把目标完成的情况作为各部门或个人考核的依据。组织高中生自主学习活动时,可以以年级、班级、小组等, 或者以某学科的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群体为单位, 设定一个组织总目标, 然后年级细化到班级, 班级细化到小组,小组或某群体细化到个人,形成一个组织有目标、人人有目标的目标体系。 在设置组织总目标、制定个人目标并且推进的时候,必须注意六个方面的细节: 一是自主学习的目标是明确、具体的;二是师生共同参与自主学习目标的制定,并实施和评价达成共识;三是达成自主学习目标要有一定的难度;四是每一个自主学习目标都有一个学期的,或期中、期末的,或某月、某周的明确的期限要求;五是确保这个组织或个人独立地实现各自的目标,同时不定期地开展检查和指导, 加强师生交流;六是及时开展考核评估,并把考核和评价结果反馈给目标执行者。总之,要通过目标管理这个根本, 强调自我控制、学生参与,注重成果第一,有效地激发高中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创设环境是保障
学生的自主选择学习 篇8
关键词:农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思考
近年来,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一直致力于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索研究。实践证明, 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学生英语学习环境的改善, 也涉及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还涉及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自身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的转换等多方面工作。其中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是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动力之源。没有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 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就成了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为此, 高度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是成绩农村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发展面临的一项重大现实课题。
一、当前农村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意识存在的问题
调查表明, 当前农村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意识淡漠,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英语学习内生动力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 在广大农村学校, 由于专业的英语教师严重缺乏, 现有的英语教师教学专业水平不高, 导致英语学科的教学始终是农村学校最薄弱的学科教学之一。加之农村学校英语教学资源奇缺, 许多英语教师开展教学, 凭借的教学资源仅仅局限于课程标准、英语课本和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 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只能依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满堂灌”。
2. 英语学习自我管理能力严重缺失。
由于农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普遍不浓,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因而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高度依赖教师, 学习自我管理能力严重缺失。最突出表现在绝大多数学生缺乏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的学习计划。一切英语学习行为围绕教师转:教师指到那儿, 学生就走到那儿;教师无指令, 学生无动作。久而久之, 导致农村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形成了消极应付, 被动等待的不良学习习惯。
3. 英语学习方法过分依赖于死记硬背。
研究表明, 掌握并熟练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是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所在。但是由于农村教师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和单一机械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过分注重对教师“教”的研究, 忽视甚至无视对学生“学”的研究,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学法指导, 导致学生无法掌握并熟练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过分依赖于单一的死记硬背方法, 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二、进一步增强农村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意识策略的思考
进一步增强农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进而为农村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提供强劲的动力之源, 应采取如下有效策略:
1. 以培养学习兴趣为抓手, 激发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内生动力。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把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了, 才能为学生自主学习英语提供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为此, 农村英语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和突破口, 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积极创造条件, 组织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 充分体验学习英语的实用价值, 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为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强劲的内生动力。
2. 以转变学习观念为抓手, 增强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管理能力。
著名哲学家,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周国平先生曾经说过, 一切教育, 在本质上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 在本质上都是自主学习。为此, 农村英语教师应当牢固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念, 以转变学习观念为抓手, 想方设法让学生认识到, 英语学习成功与否, 关键在于学习者本人。在转变学习观念的基础上, 教师应进一步教会学生制定明确具体, 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并通过学习计划来约束和激励自己的学习行为, 逐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 逐步在学习中减少对教师的依赖, 学会主动承担学习的责任, 成为真正自主的学习者。
3. 以加强学法指导为抓手, 提升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实践证明, 学会学习, 善于学习, 不仅是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最强有力的法宝, 也是全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所在, 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保障。为此, 农村英语教师应当彻底告别“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和做法, 积极探索和逐步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加强对学生英语学习规律的研究, 掌握科学的英语学习方法, 并自觉地把学法指导渗透到学生英语学习的各方面, 贯穿于学生英语学习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梁平.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师大出版社, 2001, 12.
[2]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3, 4.
学生的自主选择学习 篇9
关键词:自主阅读 选材 易读性公式 学生兴趣
一、自主阅读选材的重要性
在高中学生的英语学习中,阅读是最主要、最可靠的语言输入来源。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来看,阅读技能是课标中四大语言技能之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把“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作为其基本理念之一并明确提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阅读能力”。从高考英语试题来看,其中与阅读有直接关系的题型有阅读理解、完型填空分数达70分,将近占总分的一半。另外,听力和写作也跟阅读分不开。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大量的英语自主阅读材料。就当前高中英语教学而言,大部分自主阅读材料都是教师为学生准备或者推荐的。对于教师来说,怎样科学有效地选择难易适中的自主阅读材料成为一大难题。教师对自主阅读材料的难易度的判断常常只停留在个人经验或主观感觉上。这种难易的评估,往往缺乏统一的标准,容易见仁见智,并且无法准确地把握阅读文本的难易度。
二、傅莱区易读性公式
对语料难度的研究在西方被称为“易读性研究”。英语教学界的文本易读性研究最早从美国开始,当今市面上的易读性公式已有100多个,本文选取了傅莱区易读性公式(Flesch Reading Ease)作为研究工具,用其对英语文本难度进行定量测量。傅莱区易读性公式由鲁道夫·傅莱区(Rudolf Flesch)于1948年提出,现广泛应用于国际社会,甚至被美国微软公司内置于微软文字处理软件中(Microsoft Word)。用户可以直接用微软文字处理软件测量文本难易度。傅莱区易读性公式如下:
206.835-1.015(■)-84.6(■)
该公式从词汇量,句子数量和音节数三个方面来判断文本的难易度,得出的数值越大,表明文本越简单,数值越小,文本难度越大。难度系数值在90-100之间,表明该文本很容易被11岁左右的学生(以英语为母语)理解;难度系数值在60-70之间,表明该文本很容易被13-15岁左右的学生(以英语为母语)理解;难度系数值在0-30,表明该文本,能被大学生(以英语为母语)理解。
三、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阅读文本的难度
本文以傅莱区易读性公式(Flesch Reading Ease)为研究工具,以人教版英语高中教材必修一中五个单元的五篇阅读课文为测量对象,得出结果如下。
从表格可以初步得出结论,人教版高一年级教材中的阅读文本平均难度值在67左右,教师所提供的英语自主阅读材料也应该在该难度值上下。
四、教师对学生自主阅读材料的选择
首先,本文从定量角度分析了人教版高中教材中的阅读难易度,教师在选择学生自主阅读材料时,应选择难易度在相应范围内的文本材料,或者稍微偏难一点的。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学生提供稍有难度的内容,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能力达到下一个发展水平,英语自主阅读也如此。阅读文本太难和太易都不利于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根据定量研究,教师对自主阅读材料的难易度的判断就会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再也不会只停留在个人经验或主观感觉上,更有利于教师准确地把握阅读文本的难易度。
其次,教师还应该从学生主体出发,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选择该年龄段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难度适中,内容有趣的阅读文本才能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真正从阅读中学有所获,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布朗(美).语言项目中的测试与评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李绍山.易读性研究概述[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4).
[3]Nuttall,C.(1983).Teaching reading in a foreign language (new edition). Oxford: Macmillan Heinema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4]Urquhart,A.H.&C.J.Weir.(1998).Reading in a Second Language:Process, Product and Practice.London:Longman.
(责编 田彩霞)
摘要:本文将以从傅莱区易读性公式(Flesch Reading Ease)作为研究工具,定量分析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文本难易度,试图解决教师在选择学生自主阅读材料时,对文本难易度把握上的困难,以帮助教师基于教材更加科学有效地选择学生英语自主阅读材料。另外,教师还应从学生主体出发,将文本难易度与学生兴趣相结合,为学生选择有趣的、难度适中的自主阅读材料,让学生想读、爱读,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自主阅读 选材 易读性公式 学生兴趣
一、自主阅读选材的重要性
在高中学生的英语学习中,阅读是最主要、最可靠的语言输入来源。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来看,阅读技能是课标中四大语言技能之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把“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作为其基本理念之一并明确提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阅读能力”。从高考英语试题来看,其中与阅读有直接关系的题型有阅读理解、完型填空分数达70分,将近占总分的一半。另外,听力和写作也跟阅读分不开。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大量的英语自主阅读材料。就当前高中英语教学而言,大部分自主阅读材料都是教师为学生准备或者推荐的。对于教师来说,怎样科学有效地选择难易适中的自主阅读材料成为一大难题。教师对自主阅读材料的难易度的判断常常只停留在个人经验或主观感觉上。这种难易的评估,往往缺乏统一的标准,容易见仁见智,并且无法准确地把握阅读文本的难易度。
二、傅莱区易读性公式
对语料难度的研究在西方被称为“易读性研究”。英语教学界的文本易读性研究最早从美国开始,当今市面上的易读性公式已有100多个,本文选取了傅莱区易读性公式(Flesch Reading Ease)作为研究工具,用其对英语文本难度进行定量测量。傅莱区易读性公式由鲁道夫·傅莱区(Rudolf Flesch)于1948年提出,现广泛应用于国际社会,甚至被美国微软公司内置于微软文字处理软件中(Microsoft Word)。用户可以直接用微软文字处理软件测量文本难易度。傅莱区易读性公式如下:
206.835-1.015(■)-84.6(■)
该公式从词汇量,句子数量和音节数三个方面来判断文本的难易度,得出的数值越大,表明文本越简单,数值越小,文本难度越大。难度系数值在90-100之间,表明该文本很容易被11岁左右的学生(以英语为母语)理解;难度系数值在60-70之间,表明该文本很容易被13-15岁左右的学生(以英语为母语)理解;难度系数值在0-30,表明该文本,能被大学生(以英语为母语)理解。
三、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阅读文本的难度
本文以傅莱区易读性公式(Flesch Reading Ease)为研究工具,以人教版英语高中教材必修一中五个单元的五篇阅读课文为测量对象,得出结果如下。
从表格可以初步得出结论,人教版高一年级教材中的阅读文本平均难度值在67左右,教师所提供的英语自主阅读材料也应该在该难度值上下。
四、教师对学生自主阅读材料的选择
首先,本文从定量角度分析了人教版高中教材中的阅读难易度,教师在选择学生自主阅读材料时,应选择难易度在相应范围内的文本材料,或者稍微偏难一点的。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学生提供稍有难度的内容,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能力达到下一个发展水平,英语自主阅读也如此。阅读文本太难和太易都不利于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根据定量研究,教师对自主阅读材料的难易度的判断就会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再也不会只停留在个人经验或主观感觉上,更有利于教师准确地把握阅读文本的难易度。
其次,教师还应该从学生主体出发,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选择该年龄段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难度适中,内容有趣的阅读文本才能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真正从阅读中学有所获,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布朗(美).语言项目中的测试与评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李绍山.易读性研究概述[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4).
[3]Nuttall,C.(1983).Teaching reading in a foreign language (new edition). Oxford: Macmillan Heinema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4]Urquhart,A.H.&C.J.Weir.(1998).Reading in a Second Language:Process, Product and Practice.London:Longman.
(责编 田彩霞)
摘要:本文将以从傅莱区易读性公式(Flesch Reading Ease)作为研究工具,定量分析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文本难易度,试图解决教师在选择学生自主阅读材料时,对文本难易度把握上的困难,以帮助教师基于教材更加科学有效地选择学生英语自主阅读材料。另外,教师还应从学生主体出发,将文本难易度与学生兴趣相结合,为学生选择有趣的、难度适中的自主阅读材料,让学生想读、爱读,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自主阅读 选材 易读性公式 学生兴趣
一、自主阅读选材的重要性
在高中学生的英语学习中,阅读是最主要、最可靠的语言输入来源。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来看,阅读技能是课标中四大语言技能之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把“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作为其基本理念之一并明确提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阅读能力”。从高考英语试题来看,其中与阅读有直接关系的题型有阅读理解、完型填空分数达70分,将近占总分的一半。另外,听力和写作也跟阅读分不开。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大量的英语自主阅读材料。就当前高中英语教学而言,大部分自主阅读材料都是教师为学生准备或者推荐的。对于教师来说,怎样科学有效地选择难易适中的自主阅读材料成为一大难题。教师对自主阅读材料的难易度的判断常常只停留在个人经验或主观感觉上。这种难易的评估,往往缺乏统一的标准,容易见仁见智,并且无法准确地把握阅读文本的难易度。
二、傅莱区易读性公式
对语料难度的研究在西方被称为“易读性研究”。英语教学界的文本易读性研究最早从美国开始,当今市面上的易读性公式已有100多个,本文选取了傅莱区易读性公式(Flesch Reading Ease)作为研究工具,用其对英语文本难度进行定量测量。傅莱区易读性公式由鲁道夫·傅莱区(Rudolf Flesch)于1948年提出,现广泛应用于国际社会,甚至被美国微软公司内置于微软文字处理软件中(Microsoft Word)。用户可以直接用微软文字处理软件测量文本难易度。傅莱区易读性公式如下:
206.835-1.015(■)-84.6(■)
该公式从词汇量,句子数量和音节数三个方面来判断文本的难易度,得出的数值越大,表明文本越简单,数值越小,文本难度越大。难度系数值在90-100之间,表明该文本很容易被11岁左右的学生(以英语为母语)理解;难度系数值在60-70之间,表明该文本很容易被13-15岁左右的学生(以英语为母语)理解;难度系数值在0-30,表明该文本,能被大学生(以英语为母语)理解。
三、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阅读文本的难度
本文以傅莱区易读性公式(Flesch Reading Ease)为研究工具,以人教版英语高中教材必修一中五个单元的五篇阅读课文为测量对象,得出结果如下。
从表格可以初步得出结论,人教版高一年级教材中的阅读文本平均难度值在67左右,教师所提供的英语自主阅读材料也应该在该难度值上下。
四、教师对学生自主阅读材料的选择
首先,本文从定量角度分析了人教版高中教材中的阅读难易度,教师在选择学生自主阅读材料时,应选择难易度在相应范围内的文本材料,或者稍微偏难一点的。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学生提供稍有难度的内容,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能力达到下一个发展水平,英语自主阅读也如此。阅读文本太难和太易都不利于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根据定量研究,教师对自主阅读材料的难易度的判断就会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再也不会只停留在个人经验或主观感觉上,更有利于教师准确地把握阅读文本的难易度。
其次,教师还应该从学生主体出发,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选择该年龄段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难度适中,内容有趣的阅读文本才能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真正从阅读中学有所获,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布朗(美).语言项目中的测试与评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李绍山.易读性研究概述[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4).
[3]Nuttall,C.(1983).Teaching reading in a foreign language (new edition). Oxford: Macmillan Heinema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4]Urquhart,A.H.&C.J.Weir.(1998).Reading in a Second Language:Process, Product and Practice.London:Longman.
学生的自主选择学习 篇10
一、自主择疑——奠定学生自主选择的坚实基础
先学后教, 让学生在自学中根据学习目标要求确定自己的学习困惑, 从而奠定他们自主选择的坚实基础。
例如, 在《文化生活》模块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框“感受文化影响”的新授课前, 笔者先编制了一份自主探究学案, 共分四个部分:一是明确学科要求。教学“感受文化影响”要求把握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和特点;懂得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二是设置相关问题。如文化影响人的来源是什么?文化影响人的内容是什么?文化影响人的特点是什么?并根据每个问题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提出要求, 如“请结合学校组织的活动予以说明”“请用与此有关的成语、谚语或故事予以说明”“请补充与此相关的发生在你身边的生动事例”。三是课堂归纳总结。实践证明, 针对该课的基本原理设置几道填空题, 让学生试着做, 能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四是做自主检测题, 题目类型多样, 包括选择题、体会题等。
在探究时, 笔者把学生分成六个学习小组, 每个学习小组分别承担不同问题的探究任务;探究结束后, 每组各派代表汇报学习结果, 同时解答其他组提出的问题。一次, 在某小组谈到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时, 其他小组的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提出质疑:既然文化影响人是潜移默化的, 为什么有的人“近墨者黑, 近朱者赤”, 而有的人“出淤泥而不染”?面对这一问题, 教室一片静谧, 表明学生已意识到了除外界影响, 人的发展还存在自身原因, 但究竟是什么却一时得不到合理解释, 迫切需要教师指点迷津。由于笔者已设定了清晰的教学思路, 便从容地引导学生思维上正轨:“除了‘近墨者黑, 近朱者赤’, 同学们还听说过其他说法吗?”“近墨者未必黑, 进朱者未必赤!”马上有学生回答。“对!同学们很善于思考。我们的思想意识具有自主选择性, 即根据各种信息对事物作出自主的判断和选择;不同的人对事物的看法不同, 作出的选择就不一样。”在作出解释后, 笔者又追问了一句:“哪位同学能再举一个这样的例子?”学生纷纷议论, 教学沿着确定的轨道前行了。
自主选择使学生加深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 拓展了质疑精神, 使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以学定教”落到了实处。
二、道而弗牵——激发学生自主选择的内在动力
“道而弗牵”这一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注重的教育思想, 与现代教育思想中的自主选择能力培养十分合拍。培养学生自主选择的能力, 离不开特定的教学情境。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选择的动力, 达成学生自主选择的效果。
例如, 在教学《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新时代的劳动者”时, 笔者用多媒体展示了以下三张图片。
学生一看到“招聘会现场”“我的岗位在哪里”两张图片, 就“哇”地叫出声来。不用教师多说, 学生讨论第三幅图片“如何择业”涉及的问题就积极参与, 得出正确结论则水到渠成。
又如, 在教学《政治生活》第四单元第八课“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中, 笔者选用了以下两则视频材料。
视频一:我国某地群众在抗议日本企图购买钓鱼岛时举行示威游行, 只见游行群众手举国旗、高喊口号, 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捍卫国家利益的坚强决心。
视频二:据日本共同社报道, 2012年9月13日, 日本总领事馆接到报告称, 一名日本人在中国上海某餐馆就餐, 脸部被泼面汤, 导致眼部受伤。《朝日新闻》则报道, 同年10月11日夜, 4名在华日企的日本员工在上海的一家餐馆就餐, 被得知是日本人后遭到殴打。据南海网报道, 两个中国人为了钓鱼岛问题引起口角而“自相残杀”。2012年9月27日, 一男子和朋友在酒吧喝酒, 因双方在假设“中日钓鱼岛开战”谁输谁赢的话题上起了争执, 一人用啤酒瓶将另一人捅死。
初看视频, 学生情绪大多很激动, 有些还在悄声讨论是否参加游行。当看到后来中国人砸日系车后, 有学生开始担心自家日系车上街会不会被毁……笔者随即出示问题:“面对钓鱼岛问题, 我们中国民众应选择怎样的作为?”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上述的两个案例中, 教师并没有做太多的讲解, 主要通过典型、直观、生动、简明的情境描述, 引导学生思考, 从而把学生的自主选择思维调动了起来。
三、循循善诱——提供学生自主选择的理性标准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不等于不要理性的选择标准。作为德育课程,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自主选择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 从而让情境设问更好地起到思维引领的作用。
例如, 教学《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第十二课“价值与价值观”时, 笔者选取如下情境, 引导学生探究:一位老人被车撞倒在地, 司机逃逸, 路人反应不一:路人甲假装没看到, 继续走自己的路;路人乙拨打110报警, 然后一直在旁边等着;路人丙赶紧把老人送到医院急救。关于近年来广为社会关注的道德两难问题——“老人摔倒”后“扶”与“不扶”?学生较为了解, 选为探究题的基础较好。然而, 学生对此类问题, 往往会义气用事, 单凭个人感觉判断, 需要教师进行理性引导。在出示情境后, 笔者紧接着问: (1) 司机为什么会逃逸? (2) 路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反应? (3) 上述不同举动可能会带来什么后果? (4) 如果当时你在场, 你会做何选择?为什么? (5) 一旦你把老人送到医院后反被老人指认你是肇事者, 其家属要你赔偿, 你会怎么办?
五个问题主体明确, 指向清晰, 顺序井然, 层层递进。前四个问题相对容易, 第五个问题争论较大, 存在道德纠结, 如能解开, 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 笔者先推出前四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待四个问题讨论结束后再提出第五个问题。在前四个问题讨论中, 笔者让学生分别站在司机、路人和自己的角度考虑做法及其对自己的影响, 从中引出“价值 (包括人和物) ”“价值观”的含义, 以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讨论过程平稳。当第五个问题呈现时, 学生的情绪突然激动, 有的说:“早知道这样, 就不该救。”有的说:“如果有监控录像就救, 事先照相也行, 否则不救。”议论一时陷入了僵局。
为了引导学生的讨论走上正轨, 笔者作了如下理性引导:“同学们, 刚才大家的讨论很真实, 反映了当前社会中的某些道德冲突现象。但道德行为的判断与取舍不能凭个人冲动, 理性标准至关重要。让我们理一下头绪, 如果我们在被撞倒的老人面前选择逃避或冷漠, 那么试想一下, 当我们有一天也成了老人, 不巧也摔倒, 而路人也选择逃避或冷漠, 我们会怎么想?生命值得我们每个人珍惜, 尊老是一种传统美德。今天我们伸出援手, 救起的不仅仅是一个老人, 而是一份社会公德。”
说到“社会公德”, 笔者加重了语气:“同学们想一想, 当我们在生活中选择某种作为的时候, 有什么标准是需要考虑遵守的?”“道德!”尽管正确答案学生脱口而出, 仍有学生会疑惑:“如果那个撞倒老人的司机不讲道德逃走了怎么办?”此时, 笔者顺势反问:“我国制定了《道路交通安全法》, 对交通事故逃逸有专门的法律规定, 并在一些情况下可以追究肇事者的刑事责任。这说明, 司机选择自己行为前除了考虑道德, 还要考虑什么?”“法律!”学生立即答道。“对!老师最近在网上看到, 一个有良知的律师团正在为扶起社会公德却被冤枉的好人免费打官司!说明好人履行了道德义务后, 也享有受法律保护的……”笔者故意打住。“权利!”正确答案从学生嘴里跳出来。“鱼, 我所欲也;熊掌, 亦我所欲也, 两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笔者摇头晃脑地背起了古文《鱼我所欲也》中的句子, 情绪受到感染的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背诵下一句:“生, 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 两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对学生的答案, 笔者没有正面表扬, 而是不紧不慢地说:“现实生活中, 不救人, 自己可以置身事外, 但良心不安;救人, 救起的可能是让我们世代安全生活的保障, 救与不救不是同时可以做的事情, 因此, 我们考虑行为选择的时候, 还要考虑利弊轻重。”说完, 在黑板上写下了“两利相衡取其重, 两弊相衡取其轻”十四个大字。至此, 通过循循善诱, 顺利引出了学生自主选择需要考虑的理性原则。
四、鼓励表达——创设学生自主选择的多元氛围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选择无止境。无论是必修课, 还是选修课, 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自主选择的意识和习惯养成, 是为他们走入社会进行生活自主选择好好准备。因此, 只有创设学生自主选择表达的多元氛围, 鼓励学生把各种想法都表达出来, 教师才能加以正确的评价和引导。
因此, 在课堂讨论中, 当遇到学生讷于表达或不愿表达时, 教师要鼓励他们表达。例如, 教学《生活与哲学》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 笔者播放了著名歌星张国荣的经典歌曲《沉默是金》:夜风凛凛, 独回望旧事前尘, 是以往的我, 充满怒愤, 诬告与指责, 积压着满肚气不愤, 对谣言反应, 甚为着紧……受得了教训, 得了经书的指引, 现已看得透, 不再自困, ……抹泪痕, 轻快笑着行……始终相信, 沉默是金……自信满心理, 休理会讽刺与质问, 笑骂由人, 洒脱的做人……曲终音散, 问题出现:“请到歌词中找一下有几对互相矛盾的词语?”学生很快找到, 如“以往和现在”“泪与笑”“着紧与洒脱”等等。“为什么对同一件事, 以前有泪, 现在能转为笑;以前着紧, 现在却转为洒脱?”笔者第二个问题立即跟进。“因为作者对别人的讽刺由气愤转为不理会!”一个学生答道。“是啊, 正是作者对别人针对自己的不公正态度选择了沉默, 才放松了自己的神经, 能笑对生活。”笔者不失时机地说, “但是,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沉默并不是在每个场合都是金子, 同学们能对此举例说明吗?”学生思考后, 举了一些例子, 如好友之间由于缺乏主动沟通而造成误会……笔者引导说:“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这里也有个例子:如果一堂课同学们都保持沉默, 会有什么结果?”“课堂气氛会很沉闷!”有学生轻声地说。“不仅如此, 在课堂上, 同学们的沉默会让老师无法了解大家的学习状况。在生活中, 我们是否选择沉默, 要看不同的场合。矛盾具有的特殊性, 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当然, 学生踊跃表达不等于正确表达, 教师应该将讨论引向正规。例如, 当有学生在讨论被撞老人和他的家人为得到赔偿诬赖救助者现象时, 说出“真想狠狠揍他们一顿!”不恰当的话, 笔者的引导性评语让学生的情绪冷静下来:“这位同学, 我很欣赏你站在救助者一边的正义感。但是, 你有没有想过, 诬赖救助者是一种错误行为, 而动手揍已经受伤的老人或者他们的子女, 难道就是一种正确的行为吗?你只会从一个施助者变成了施暴者, 被追究民事责任, 甚至受到刑法处罚。”
【学生的自主选择学习】推荐阅读:
引导学生自主选择07-22
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11-04
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09-01
让预习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始07-16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分析论文08-16
自主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11-20
学生自主学习06-14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几点心得06-07
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论文07-20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