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走向自主学习

2024-10-27

让学生走向自主学习(通用12篇)

让学生走向自主学习 篇1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环境

1. 实行民主教学。

民主教学包括师生关系民主化和教学活动民主化。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创造良好氛围,让好学生不断发展,让后进生不断提高。首先,把尊重和理解学生作为施教的第一原则。增加情感投入,用爱心感染学生,想方设法建立和谐、融洽、民主、健康、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此基础上尊重差异,尊重个性,克服消极因素,激发和唤起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和上进愿望,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确奋斗的目标,找准努力的方向。其次,师生之间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创设学生参与的最佳氛围,指导学生进行师生之间的角色置换,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引导学生互助合作,大胆置疑,民主讨论。最后,师生之间广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个别谈话、问卷调查等形式,鼓励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倡导“适合个性发展的教育”。

2. 实行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教学就是把课堂知识的获取过程与开展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拓宽学生动手实践的领域,更新和改进教法,为学生创设自主发展的环境,让学生更多接触实际,了解现实。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提出各种问题促使学生去思考,去动手解决,在实践过程中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掌握方法到养成习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机会动手实践,发展自己的才能。如,初中生物课可采取当堂完成小论文、倡议书、标本制作等做法;历史课可采用师生互换角色、争当小老师的换位讲练等做法,克服“先生讲,学生听”的封闭式教学,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宽,获取知识的途径更为宽广,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最好的环境和最有利的条件,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 实行自主式教学。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一个“场”,人之所以想学习、想求知,就是因为人体的这个“场”需要填补。学生的心理也是一个场,需要“被填”和“自填”,两者相比,“自填”优于“被填”。因为“自填”是主体更加知道要“填什么”,什么时候“填”,用什么方式来“填”。用教育的观点来说,“自填”就是自主发展。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已知和未知领域搭建一座“四通八达的立交桥”,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归纳,揭示知识的内部规律和内在联系。

二、全面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1.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前提。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多渠道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愿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要求回答问题,主动参与探索。让学生敢于发表己见,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让学生自我调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学生是否具有教强的自我调控能力,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教师要从正面加以引导,通过谈话、家访等形式,让学生自主培养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养成坚强的个性品质,树立坚定的自信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控能力,学会自我调节心理。

3. 激励学生自我创造,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质疑是创新的开始,是自主发展的起点。一个人的好奇心越强,自我创造的愿望和进取精神就越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为学生创设质疑讨论的氛围,指明探究的方向,让学生动手操作,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启发学生多角度进行思考,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断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树立学生敢于批判,敢于创新的主体行为,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提高,促使学生不断发展。

4.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客观评价,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途径之一。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作出正确评价,对自己的学习成败作出正确的归因。鼓励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最终走向自主学习的道路。

关键词:自主发展,民主教学,开放式教学,自我调控

让学生走向自主学习 篇2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指出:“一旦学生成了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中的许多难题,就变得容易解决了”。

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就要沉到学生中去。从他们的实际出发,研究他们怎样才爱学语文,怎样才能学会语文;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相信学生有能力会学、学会、学好语文,从而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而所有的一切,也正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人本思想的体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这就是所说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培养学生的潜能的一种主要途径。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笔者认为要在具体的实践中,破除传统观念,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敢于放手,多给时间让他们去安排,多给机会让他们去把握,多给权利让他们去选择,多给问题让他们去解决,多给是非让他们去明辨,多给疑难让他们去探讨……多给一点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空间。下面就结合我近三年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所作的初步探索,来具体谈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自主学习。

一、指导学生预习,让每位学生都成为发现者

初中学生掌握的词汇已相当丰富,而且一般都能使用工具书,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这就为他们预习提供了可能。现行的语文教材一般在课文的前面都附有“预习提示”、“阅读提示”,或在每单元前有课文内容的梗概或在每篇课文后有探究练习,这些均可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来设计预习要求,让学生通过读、划、思、查、画等步骤来完成预习任务,从而预先感知将要学习的知识,体味“我能懂、我能学”的学习快乐。

如在教语文版九年级上册《一厘米》时,我设计了这样几道预习题:(1)说说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她很普通,对谁都不重要,可有可无,惟独对这个男孩,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课文中哪些情节表现了她为此所做的艰辛努力?作为一个普通女工,一个普通母亲,她为什么要这样做?(3)课文中有许多处心理描写,找出一两处来分析一下,并说说这些心理描写有何作用。(4)小说的主人公陶影自身并不完美,家境并不富裕,但她对孩子进行了“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你能理解这位母亲的良苦用心吗?谈一谈你对“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新的体验和认识。学生通过预习课文,前三题是完全能够完成的,这也就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第四题是课文内容的延伸,也是我们通过教学这篇课文要学生明白的道理,也正是我们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开展课堂讨论,让每位学生成为研究者

传统的教学方法片面强调教师怎么做,教学的过程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或者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教案要求为止。语文课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代替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课堂成了教师的练武、用武之地,学生却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奴隶、容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了,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受到了严重的压抑。这样的教学严重地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扼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从杜郎口中学的经验中得到了许多启示。

首先从形式上入手。将原先的课桌排列为茶馆式,五六个人围坐在一起,为生生交流提供空间上的便利。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培训小组长,通过他们去引导、鼓励平时很少发言的同学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树立“能学好”的信心。

其次从本质上体现。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将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让学生学习、讨论,有时甚至是争论、辨论。如在教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三颗枸杞豆》时,在学生各自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情况,然后请两位同学上讲台介绍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这两位同学课前根据老师布置的预习题查阅了很多资料,作了精彩发言,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每位参与讨论发言的同学,都能对课堂内容记忆犹新。

三、鼓励质疑问难,让每位学生成为探索者

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他们会从不同角度来思考同一个问题,因而难免会有不同意见、见解。这时,老师应作出延迟判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想法,为学习的“探索者”提供安全的心理环境。如教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时学生提问“予”为什么要“尝求古仁人之心”时,我让同学们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我不立即作出判断,只是和大家一起学习分析完了文章的第四段,同学们很自然地得出了结论,是作者借“古仁人”自喻。

四、创设文本情境,让每位学生成为表演者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阶段是学生表现欲最强的阶段,我们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创设文本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扮演角色,真正调动起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不仅能轻松愉快地记住院所学的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探索、交流、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成功情境的创设是引发主体参与、促进主体参与、巩固主体参与的最佳手段。”如:我在教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古诗《陌上桑》是我国汉代的乐府诗。因这首诗浅显易懂,在教学设计上,我做了这样的尝试: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让他们自编、自导自演,在表演中让学生掌握知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用表演的方式组织教学,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中,当我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自编自演自主学习的意见提出以后,全班同学表现出空前的热情,他们在一块讨论角色,改写台词,寻找道具,不到十分钟,一切搞定,表演时,扮演使君的同学故意丑化使君的形象,并在台词中加上现代化的语句:你看我坐奔驰,住别墅,有钱有权,你就跟我走吧。这样的表演文本诗歌成为学生赏心悦目的享受,课堂成了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

在创作和表演过程中,教师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包括自主学习在内的诸多方面的良好习惯。同时,也要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相性学习”。当今社会也越来越需要合作,因此,有必要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编演中,写作水平高的学生可以发挥优势,担任编剧,擅长表演的学生担当表演任务,美术好的学生担当化妆布景……这样,每一个学生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都积极承担起个人的责任,通过合作,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增强了彼此间的合作精神。

“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放手让学生写和演讲。书,引导学生自己读;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引导学生自己讨论解决;规律,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我们要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环境,创造条件形成学生的主人意识,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去积极主动地求知、求真、求善、求美。如果我们真正做到了这些,就一定能够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河南省伊川县江左乡第一初级中学

让学生自主学习 篇3

改革型的教学追求的是课堂高效,这个高效就是让学生尽快学会学习,熟练掌握并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因此,高效课堂被誉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就是要改变传统型课堂“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讲到底”的旧貌,让老师组织课堂轻松自如,让学生自主学习轻松愉快,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愉悦氛围下完成课程内容。

改革是全方位的,学校的观点和行为是改革的导向标

学校首先转变观点,认为课堂不是展示老师高超讲课水平的舞台,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平台。合理的教学方法是师生和谐互动,动脑动手合作,快乐高效探究,不断激励鼓舞学生,使他们渴望为自己研究事物和为共同拥有的知识积累作出贡献。

学校同时确保设施设备到位。学校认为好的环境能教育孩子勤奋、虚心、真诚、合作和独立自主,因此学校努力创造“让学生个人发展自身自由”的环境,投入大量资金按课程要求设置了功能教室、自修教室、答疑室、学生讨论区域等学习场所。功能教室有供学生使用的打印机、复印机、能上网查阅资料的多台电脑等,学生被置身在有利于学习的环境中。同时学校还授权科任老师每学期增添许多有实用价值的书籍,供学生传阅使用。

学校还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连的教育网络,关注学生、家长对老师的反馈意见,从宏观上指导老师的教学。

而传统型学校的行为则是,学校对老师和学生的管理较多采用“一刀切”方式。学校要检查老师的备课、批改作业、听课次数等常规工作,对平时的各类考试一般会进行严格的名次排序,这无形地增加了老师和学生的精神负担,迫使老师采用功利化教学形式,束缚了老师创新工作能力的发展!

改革是人文化的,老师与学生的观点和行为是改革的关键点

老师对学生是信任与放手,让问题之球在学生之间传递,让学生自学、讨论、质疑;老师适时适当点拨,讲重点难点、讲易错易混知识点,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老师相信,那些不讲的内容,学生通过自学或讨论会弄懂、会达到要求。

老师的工作是厚积薄发,深入浅出,善于引导。老师深钻教材,精心备课,制订导学案,提供相关资料;课堂上有效地组织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放手让学生展示根据导学案自学的成果,鼓励学生相互质疑辩论,有针对性地点拨、讲解、确认。老师对大多数学生通常是宏观指导,对个别学生采用一对一方式指导,允许优秀学生离开课堂自主研修;许多难题、技巧、归纳一般抛给学生,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的学习则是张扬个性,大显身手。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钻研的学习习惯,培养小组合作、共同研讨的团队精神,乐于上讲台展示小组研讨的成果,锻炼自己的口才,加深知识的记忆,特别喜欢向展示者提出质疑并进行辩论。同时能自觉地根据同学的展示辩论和老师的点拨来订正自己的学习结论。

而传统型课堂中老师的行为则是,面向全体学生不停地进行讲解归纳,讲例题、讲难题、讲技巧、讲方法,全面讲解,反复讲解,全体学生围绕老师转,老师总是不放心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做的结果恰恰又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改革是求实效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改革与否的分水岭

从老师设计问题的角度来看,改革型课堂是围绕学生如何高效地学习而设计问题;传统型课堂则是围绕教师如何精彩地讲解而设计问题。

从老师讲评作业或试卷的方式来看,改革型课堂是先让学生再次探究或同学间讨论、讲解、质疑、辩论,再由老师点评;传统型课堂则是先由老师有针对性的系统讲评,再让学生被动地更正。

从老师布置寒、暑假作业的变化来看,改革型课堂对寒、暑假等长假期间的作业都是布置预习任务。老师设计较详细的预习提纲,学生先自主研修,返校时首先考查预习效果。此类作业利用了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新知的欲望,因此不仅学生作业的效果好,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在学生预习基础上老师再设计授课方式,可以有针对性的减少老师的课堂讲解时间,减轻因数学课时少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的困难。

传统型课堂假期作业都是巩固练习。作业目的是使学生不仅熟练掌握“双基”,而且通过拓宽知识面、加深问题难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类作业许多学生练习的热情偏低,加上学生对疑难问题望而止步,许多学生完成作业的效果不好。此类作业由于是前一学期期末考试涉及的范围,新学期开始一般不安排作业效果检测与讲解,不便于学生落实,出现假期作业虎头蛇尾现象。

改革是不断深入的,将不断促使教师自我更新

传统型课堂模式下,我一直探究着:

(1)新授课、练习课、高三复习课等各种课型老师在45分钟如何精彩地表现;

(2)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数;

(3)如何才能在辅导学生的重负下,寻找提升自己生活品质的渠道。

改革型课堂模式下,我正在思索的内容有了全新的变化:

(1)课堂上老师怎样做到少讲或不讲而不降低课堂效率;

(2)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

(3)对于申请数学自主研修的优秀学生,老师如何引导;

(4)怎样在建立自己宽阔的工作平台的同时,提高自己编写教材的水平;

(5)放心学生的学了,我就有了提升自己生活品质的时间了;我现在感觉生活轻松了,工作也高效了!

从一年多的工作现状来看,学校的改革试验成效是显著的。观点的改变,带来了教学工作的改变,也收获到了课程标准、课堂模式、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标准等全方位改革的丰硕成果。我们将沿着教学改革的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作者单位:北京市十一学校数学组)

让学生走向自主学习 篇4

面对这个“谈话”无效的学生, 我能放弃她吗?答案是:不能, 坚决不能!于是, 我开始努力地寻求“医治”她的“良方”。通过无数次地用“放大镜”看她的作业, 我后来发现, 虽然她的每一次作业都是又乱又错, 但每一次都有几个数字或几道题书写得非常认真。于是, 一个“拯救”她的计划在我的脑海中逐渐形成:为她提供一个由若干个题目组成的作业超市, 让她在这个空间内自主选择作业、自主去除坏习惯, 并自主走向成功。

思路有了, 我便毫不犹豫地找到她并对她说:“你每天的作业虽然很乱, 而且都错了, 但我发现在你的每一次作业中都有几个数字或几道题书写得非常认真, 老师有时写得都没有你好。从现在起, 老师每天给你提供由十道计算题组成的‘作业超市’, 你只要从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道来做, 做完了你选择的这道题就算你完成了当天的作业, 好吗?”听了我的话, 她当时连想也没想就点头答应了。我接着对她说:“老师对你的要求是不管你做得对与错, 但一定要书写认真, 我相信你一定能行。”

在开始的一个周里, 她虽然只选做了一道题, 并且也没有做对, 但书写都比较认真。我便抓住她书写认真这一优点, 毫不吝啬地鼓励和表扬她。在给她提供“作业超市”第二个周的星期三早上, 我发现她虽然只在“超市里”选做了一道计算题, 但是出现了奇迹——她不但书写得很认真, 而且居然做对了。这一次是她的突破, 也是她进步的起点。于是, 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表扬仪式, 还把她当天的作业张贴在班上的优秀作业栏里 (这是她在作业优秀栏中的处女作) , 让全班同学一起见证她的进步与成长。通过这次“隆重”的表扬, 我看得出在她的骨子里已经确立了一个坚定的信念———我能行, 通过努力我也能取得成功。随着时间的推移, 她在“作业超市里”从选一题开始, 经历了书写认真———错误、书写认真———做对一题、书写认真———做对两题……最后达到了能认真书写, 并全部做对老师每天提供给她的“超市”里的十道题。此后, 为了使她能更好地成长, 我便给她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超市”, 让她在这个“商品”更多的超市里去寻觅自己的“最爱”。

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篇5

营山县琵琶小学杨勇

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根据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之中,进行自主探求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学习。

一、让学生尽可能去“想”。培养学生一个“敢”字,鼓励他们毫无顾及的尽情去想,合理的去想。

二、让学生尽可能去“看”。“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学圆明园的风光时,采用CAI出示圆明园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再据自己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美的名字-题名。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谁好,为什么?如学生据“万花阵”的建筑特点,它像一朵绽开的荷花而题名为“石花玉亭”。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三、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小手来操作的不足。如上一年级的《画风》一课时,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一个“画”字,老师和学生都用画的方式来表达一定的思维结果,老师用“简笔画”板书出书上所说的风中的事物,课中还设计让学生在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上想办法“画”出“风”来,看谁的办法想得多,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就把风画出来了。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怎样画这一过程中,也就明白了风是不能直接把它画出来的,只有通过其它事物在风的作用下来表示这一要点,比老师讲出来的效果好多了。

四、让学生尽可能的去“说”。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给学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如可以分“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的交流说”等方式;以学生“补充说、总结说、修改说、更正说、综合说”等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能力。

五让学生尽可能去“做”。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在此就要为学生设计、提供做的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在期末复习成语时,改变以往老师将一册的成语找出来,让学生抄、读、记等,而是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找、去抄、去积累,还要求学生比一比,谁能将一册中所有成语全找出来。这样学生在自己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六让学生批判与创造性的接受知识,展示思维过程。在这里营造宽松的环境,要求学生坚持真理,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敢于怀疑前人,不唯书,不唯上。如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在敬佩詹天佑的同时,还针对他的“人字形铁路的设计、”“中部凿井法、”“相对凿井法”谈出学生自己的设计、想法,进行合理的想象,科学的思维。又如学《蛇与庄稼》时,学生大胆地说:“庄稼得不到好收成的原因不仅仅是社被洪水淹死了的原因,还因为海水是咸的,破坏了土壤,使那里的泥土不适应庄稼生长了,但过了几年,由于天上下的雨水稀释了以前被盐水破坏的土壤,所以后来庄稼又丰收了,不光是因为有了蛇的原因等。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大胆怀疑、敢于创造性的接受知识,充分地展示了学生合理的思维过程

七、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和“场所”。人们常说:“授人以渔,终身受用”,面对这个知识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今天的知识明天就不够用的现实,我们不能只注重教给学生“如何捕鱼”的学习方法,还需要告诉学生“捕鱼”的场所,告诉学生学习的多种渠道和网上的庞大资源应该在何处去找、在何处去学、在何处去发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怎样去收集一些资料,从哪儿去获取资料,即告诉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如通过报纸剪贴、通过书刊摘抄、电视录音、收音机录音、光碟、磁盘、网上下载、实地调查、自己生活体验、专题采访等。对于收集到的材料又怎样来整理、处理这些资料,使之成为自己有用的资料呢?如从“电视”上知道“明天有雨”,你将怎样处理这个信息呢?如明天你就要带雨伞。又如你从“报纸上”看到一个中学生因考试成绩不好,竟跳楼自杀轻生,你会怎样想,你的心理会产生怎样的启示,如果自己也是一个承受力差,经不起挫折的人,你面对这种情况会怎样处理,是不是该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正确对待考试呢?等等一些怎样收集信息、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给学生留下时间、空间和机会,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想、去看、去说、去画、去做、去怀疑、既教给学习方法,有教给获取知识的途径。就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识。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篇6

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就要沉到学生中去。从他们的实际出发,研究他们怎样才爱学语文,怎样才能学会语文;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相信学生有能力会学、学会、学好语文,从而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而所有的一切,也正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人本思想的体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这就是所说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培养学生的潜能的一种主要途径。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笔者认为要在具体的实践中,破除传统观念,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敢于放手,多给时间让他们去安排,多给机会让他们去把握,多给权利让他们去选择,多给问题让他们去解决,多给是非让他们去明辨,多给疑难让他们去探讨……多给一点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空间。下面就结合我近三年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所作的初步探索,来具体谈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自主学习。

一、指导学生预习,让每位学生都成为发现者

初中学生掌握的词汇已相当丰富,而且一般都能使用工具书,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这就为他们预习提供了可能。现行的语文教材一般在课文的前面都附有“预习提示”、“阅读提示”,或在每单元前有课文内容的梗概或在每篇课文后有探究练习,这些均可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来设计预习要求,让学生通过读、划、思、查、画等步骤来完成预习任务,从而预先感知将要学习的知识,体味“我能懂、我能学”的学习快乐。

如在教语文版九年级上册《一厘米》时,我设计了这样几道预习题:(1)说说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她很普通,对谁都不重要,可有可无,惟独对这个男孩,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课文中哪些情节表现了她为此所做的艰辛努力?作为一个普通女工,一个普通母亲,她为什么要这样做?(3)课文中有许多处心理描写,找出一两处来分析一下,并说说这些心理描写有何作用。(4)小说的主人公陶影自身并不完美,家境并不富裕,但她对孩子进行了“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你能理解这位母亲的良苦用心吗?谈一谈你对“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新的体验和认识。学生通过预习课文,前三题是完全能够完成的,这也就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第四题是课文内容的延伸,也是我们通过教学这篇课文要学生明白的道理,也正是我们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开展课堂讨论,让每位学生成为研究者

传统的教学方法片面强调教师怎么做,教学的过程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或者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教案要求为止。语文课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代替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课堂成了教师的练武、用武之地,学生却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奴隶、容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了,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受到了严重的压抑。这样的教学严重地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扼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从杜郎口中学的经验中得到了许多启示。

首先从形式上入手。将原先的课桌排列为茶馆式,五六个人围坐在一起,为生生交流提供空间上的便利。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培训小组长,通过他们去引导、鼓励平时很少发言的同学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树立“能学好”的信心。

其次从本质上体现。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将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让学生学习、讨论,有时甚至是争论、辨论。如在教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三颗枸杞豆》时,在学生各自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情况,然后请两位同学上讲台介绍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这两位同学课前根据老师布置的预习题查阅了很多资料,作了精彩发言,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每位参与讨论发言的同学,都能对课堂内容记忆犹新。

三、鼓励质疑问难,让每位学生成为探索者

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他们会从不同角度来思考同一个问题,因而难免会有不同意见、见解。这时,老师应作出延迟判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想法,为学习的“探索者”提供安全的心理环境。如教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时学生提问“予”为什么要“尝求古仁人之心”时,我让同学们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我不立即作出判断,只是和大家一起学习分析完了文章的第四段,同学们很自然地得出了结论,是作者借“古仁人”自喻。

四、创设文本情境,让每位学生成为表演者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阶段是学生表现欲最强的阶段,我们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创设文本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扮演角色,真正调动起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不仅能轻松愉快地记住院所学的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探索、交流、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成功情境的创设是引发主体参与、促进主体参与、巩固主体参与的最佳手段。”如:我在教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古诗《陌上桑》是我国汉代的乐府诗。因这首诗浅显易懂,在教学设计上,我做了这样的尝试: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让他们自编、自导自演,在表演中让学生掌握知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用表演的方式组织教学,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中,当我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自编自演自主学习的意见提出以后,全班同学表现出空前的热情,他们在一块讨论角色,改写台词,寻找道具,不到十分钟,一切搞定,表演时,扮演使君的同学故意丑化使君的形象,并在台词中加上现代化的语句:你看我坐奔驰,住别墅,有钱有权,你就跟我走吧。这样的表演文本诗歌成为学生赏心悦目的享受,课堂成了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

在创作和表演过程中,教师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包括自主学习在内的诸多方面的良好习惯。同时,也要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相性学习”。当今社会也越来越需要合作,因此,有必要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编演中,写作水平高的学生可以发挥优势,担任编剧,擅长表演的学生担当表演任务,美术好的学生担当化妆布景……这样,每一个学生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都积极承担起个人的责任,通过合作,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增强了彼此间的合作精神。

让学生走向自主学习 篇7

学生只有通过一定的自主学习, 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才能真正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就是从引导学生确立自主学习的观念、培养自主性入手, 以教材为载体, 给学生以“自由表达” 等方式, 并认识自身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过程中的作用, 使学生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而进行的创新性学习。

通过在教学中推广高效课堂模式, 以课前、课中、课后为引领, 围绕课前预习、合作探究、整理归纳、巩固新知、达标测评等五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 使得师生大受裨益。高效课堂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课堂还给学生, 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核心, 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为根本目标。高效课堂模式彰显了课堂教学的灵动性、鲜活性, 它一改过去沉闷的教学气氛, 实现了教学上的师生互动、快乐主动这一初衷。

开学之初, 初一新生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 对于初中的学习方法和要求都很不适应。小学阶段, 通常学生只要认真听课, 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能达到学业的要求。而初中的学习, 由于学习难度和深度的增加, 以及广度的扩展, 还需要在原有学习方法的基础上, 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 经过课前的预习, 课后的巩固和消化、整理和加工、质疑和解难等一系列的自主学习活动, 才能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佳。高效课堂就是为了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运而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贯穿于各个学习的环节, 并已书面形式加以落实。既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又不能忽视应试任务的要求。

英语课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根据课本教材进度, 由教师在每一模块每一单元的教学环节均安排学生自主学习新模块的内容, 分为两个步骤, 先是独立学习新知识, 包括单词、词组、重点句型、语法项目等, 并质疑。之后, 小组内交流各自自主学习内容, 互相补充和解答疑问。 同时, 组内成员、的目标和方向进行指导, 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答疑并监控课堂的学习进展情况。学生需完成《英语自主学习学案》, 此学案还要在课堂合作探究中充分利用, 记录合作交流的学习成果和老师的点拨以及对课本知识点的拓展, 最后还可以把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题目进行收藏和总结。

第一步, 课前。

学生需自主预习课文内容, 梳理出单词、短语、句型、主要语法项目以及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完成了这部分自主探究部分, 学生对新课的内容有了较充分的准备。事实上, 很多知识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学就能掌握, 产生的疑问恰好会成为他们下节课上学习的兴趣点。

第二步, 课中。

课堂上先要让小组间交流预习情况。互通有无, 大致可以发现自己在预习中的收获情况了。学案的第二部分是课堂合作探究, 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课堂的合作交流, 学生把预习中未发现的、遗漏的、有疑难的知识点可以一步步得到解决。基础知识得到了较全面的覆盖。

第三步, 课后。

这一步对学案的利用是学生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 进一步提升的过程。在反馈检测阶段, 学生把易错题和典型题要整理在学案的第二页。 还有拓展的知识点也要整理其中。正是这一部分的有效添加, 保证了优秀学生的能力提升和在课本知识基础上的有益补充。

为了检验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课后有相应配套练习, 可在各模块单元学习完成之后以作业的形式供学生检验学习情况。

一个模块一课的学案, 一学期总结下来。就相当于一本厚厚的学习笔记, 也是典型题和错题本的整合。它既基于课本知识, 又高于课本所学。最重要的是:记录了学生个人学习方面的所得, 针对个人学习状态和水平, 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复习巩固中, 作用尤为明显。

为了使学生能长期坚持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保持合作的积极性, 使得学案的运用不流于形式, 专门运用了《小组多元化评价机制》。采取记分制, 建立《学习小组每日评价表》。坚持小组每日评价制度。及时检查和督促记录情况。每天由专门的学生负责计分, 一周一轮换, 一周一表格。内容包括:课堂发言, 家庭作业, 课堂纪律, 测试成绩, 成果展示。根据完成情况加分, 未完成的减分。评价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 以评分制为主, 兼用书写评语, 口头评价, 小组的自评和互评, 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总之, 要给出公正并具有说服力的评判。总体来看, 评价制度的建立, 可使学生之间互帮互助, 互相督促;小组间你争我赶, 惟恐落后。各组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评价制度使学生更适应高效课堂的学习模式, 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 不仅仅局限于新授课, 在复习课上, 仍然运用此法, 特别是给成绩一般和较差的学生机会, 让他们利用学案, 给全班展示复习的核心内容, 对其的促进和鼓励作用极大, 帮助这部分学生树立了信心, 找回了勇气。

教师在此过程中, 始终作为一名监督者、引领者、组织者、评价者, 为学生的活动穿针引线, 为其搭建了《英语自主学习学案》这一框架, 充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地通过合作的方式去寻找知识和解决难题, 无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信心在不断提高, 取得的进步不仅体现在当下, 一定会影响其终身。

让学生自主学习 篇8

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展个性

实践是掌握认识知识的最佳途径。在实践的过程中,能掌握事物的内在联系、性质、规律,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获得知识就更牢固。如在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7支铅笔,出售9支,还剩几支?让学生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破十法,先算17-10,再算7+1;有的拆减数法,把9拆成7和2。先算17-7,再算10-2;也有的想加算减;还有的同学一根一根去数。方法种种,人人动脑,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这种自主探究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而且在解决这一计算问题的过程中,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了不同的数学。也就是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学思结合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放飞思维

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情境是放飞思维的舞台。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就会产生一种需要,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这种渴求正是一种学习的动力,一种创新的因素。学生对探索自己发现、提出的问题表现出更高的热情。如:进位乘法26×2与23×2(不进位),有什么不同点呢?学生自己算中发现:“6×2”已满十了,怎么办呢?由此展开探究。这是学生的自觉需要,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技能、情感等多方向的发展。

让学生自己去制作,寻找创新

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制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为了让学生掌握乘法口决,师生一起制作橡皮泥青蛙。一边做,一边唱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二只眼睛四条腿;二只青蛙二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学生很快掌握了“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等口决。通过动手制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学生心灵的共鸣,在激情的驱动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促进交流

教学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在教一位数除的口算时,出示“先算,再算,然后”。让学生自己填写,自己总结。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能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生的推理、概括、综合能力都会得到发展。

怎样让学生自主学习 篇9

疑惑显而易见:面对一个新的学习内容, 学生自主得了吗?假设学生都能自主学习了, 还需要教师做什么呢?近期在一所学校, 看到机器人科目《超声传感器的应用》一课的教学, 执教老师在教学伊始阶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些做法, 颇能给人一些启示。兹概要描述如下———

环境:机器人科目专用教室, 每个学生面前有电脑。

教师:请学生观看教师提供的PPT课件1~6张页面上的资料, 完成学习单上的5个问题。

学生:按照教师要求, 自主学习PPT课件上的资料, 不时在学习单上留下笔迹。

你看, 就这么简简单单, 教师提出了自主学习的要求, 学生能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吗?

我特别注意了教师提供、学生正在留下笔迹的学习单, 以不同样式呈现的几个问题, 可以显示出教师的匠心独到———

(1) 避障小车用了哪些配件?———选择题样式, 有候选配件名称若干个。用心理学的话来说, 已经有一些学习经验的学生, 对曾经感知过的东西再次感知, 难度相对降低, 容易辨识出来。

(2) 超声传感器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填空题样式, 要求学生从PPT课件资料中找寻资料完成填空。从学习的角度说, 有面对一定量的信息作出判断、选择的心理过程。

(3) 补充流程图。———教师提供了完整的流程图结构, 留下几个关键位置让学生补充填写。不用说, 这里的关键位置, 就是本次教学的重点任务。

看到这样的学习单的问题设计, 你以为, 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获得新的认识吗?

随后的“交流”环节, 分明就是一个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成果的过程。投影屏幕上出现一位学生完成的学习单, 教师请其他学生共同来对他的完成情况作出判断。这样的交流, 至少可以达到形成共识、聚焦重点、改正错误的目的。

课后交流的时候, 我对教师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做法概要表达了如下几条意见:

1.提供与本次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材料。既然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活动, 教师如何选择对应的学习材料提供给学生呢?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 从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上, 可以看出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下。

2.提供让学生记录学习情况的学习单。这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所在!对于学生来说, 这次学习的重点是什么?难点在哪里?只有教师对此有深入的认识, 才有可能设计出既有针对性又符合学生认知习惯、认知水平的学习单。

3.组织交流以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学生自主学习了, 丝毫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手不管学生。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里, 教师可以去关注特别需要获得教师帮助的学生;在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后, 由教师组织交流, 引导学生关注重点, 既是教师的了解、评估, 又是学生的表达、展示。

写到这里, 可以简要回答本文开头的“疑惑”了:

面对一个新的学习内容, 学生能自主学习吗?———如果教师有“小步子, 多台阶”“跳一跳, 摘果子”之类的意识, 答案不言自明。

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数学 篇10

一、创设情境, 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创设情境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行之有效的方法。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必须精心创设情境, 引起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如在一堂数学活动课教学中, 引出这样一段开场白:今天这节课, 大家都是商场经理, 商场里现在有10元/瓶的1200毫升的可乐和2元/瓶的200毫升可乐, 你能推出优惠措施进行促销吗?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思维异常活跃, 教师展示学生回答的三条措施:买大送小、一律九折、满30元一律八折。然后推出:野炊班委准备为每位同学准备约200毫升可口, 该怎么买?转换角色, 又一次激起兴趣, 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二、突出过程, 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

学生有了参与意识后, 教师应突出过程的教学, 及时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因此, 教师要充分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 善于引导学生客观辨证地理解知识, 通过一定的有效方式引导学生对实际知识自主进行探究, 让每个学生都轻松愉快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来。如在教学“四则运算的顺序”时进行如下设计:班委决定购一些器材开展班级活动:单价为35元的足球, 12元的羽毛球拍, 20元的小篮球, 2元的跳绳, 15元的乒乓球拍, 2元的象棋……请你帮助班委计划一下, 该怎么买?并算出总共需要多少钱?学生得到自主探究的机会, 情绪高涨, 跃跃欲试。教师放手让学生根据生活经历自主参与, 得出结论。教师再板书出几种方案, 如有的同学说买足球2个、跳绳20根, 就列式35×2+2×20, 教师稍加点拨:你是怎样算出来的?此时学生已完全明白此种四则运算的顺序。教师优化教学过程, 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享受到了乐趣, 探究到了规律。

三、教学民主, 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课堂氛围的调节者, 应努力创设出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要使学生把数学的学习作为一种迫切需要,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 和学生建立起人格上平等、学业上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如教学“圆的面积”时, 先让学生回顾学过的几种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再想一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教师举例说明这些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比如木工师傅在出售就餐圆桌时, 要按面积收取费用, 那么同学们愿不愿意尝试着用自己的设想去试试求面积?于是, 教师把准备好的圆面积演示器发给每个学习小组, 让他们自主去探究。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激发, 自然产生了一定要找到求圆面积的方法的兴趣和信心。当学生对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基本得到统一认识时, 教师有意从智力上让上、中、下三类学生谈谈自己的设想思路和解决问题的理由, 这样做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又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四、设置冲突, 开启学生自主探究的源泉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 也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根本原因。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设置认知冲突, 提出新的想法。

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 先让学生上黑板画两个长方形, 想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哪一个大?为什么?再在长方形演示器上演示这两个长方形, 再在学生推导出长方形面积公式后, 提问:长方形面积与什么有关?再出示已知长和宽的长方形想:怎么求面积?又出示已知周长和长的长方形, 思考:如何求面积?还可以出示已知面积和长 (宽) 想:怎么求周长或宽 (长) ?最后出示:怎么才能用最小的篱笆墙围成一个最大的长方形面积?整个教学过程层层深入, 认知冲突不断, 开启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源泉。

五、因材施教, 拓展学生自主探究的广度

在课堂进行学生自主探究时, 很容易使课堂成为一部分中上等学生的舞台, 而另一部分后进生, 却只是一个配角, 有时充其量是个观众。所以老师要注意学生个性差异, 在教学中针对各种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 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可以自主学习。如在教学“求剩余、求相差”的应用题设计:“果园里有桃树292棵, 梨树185棵, 苹果树216棵, _______?”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自主探究提出问题。中上水平的学生可以填出又多, 而且又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进行解答, 后进生也能填一些较简单的力所能及的问题进行思考, 每人都能自主参与。

六、留足时间, 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学生的思考、动手操作需要时间。教师应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 让每个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围绕探究的问题决定探究的方向。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后便急于让学生回答, 也有老师认为学生探究“很费时”, 中间虽然给学生一定“探究”的机会, 但没有给足时间, 这样就达不到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学习的目的。所以在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学习的主动权, 多给予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探究的权利, 尽可能激发他们的自我投入意识, 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怎样让学生自主学习 篇11

疑惑显而易见:面对一个新的学习内容,学生自主得了吗?假设学生都能自主学习了,还需要教师做什么呢?近期在一所学校,看到机器人科目《超声传感器的应用》一课的教学,执教老师在教学伊始阶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些做法,颇能给人一些启示。兹概要描述如下——

环境:机器人科目专用教室,每个学生面前有电脑。

教师:请学生观看教师提供的PPT课件1~6张页面上的资料,完成学习单上的5个问题。

学生:按照教师要求,自主学习PPT课件上的资料,不时在学习单上留下笔迹。

你看,就这么简简单单,教师提出了自主学习的要求,学生能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吗?

我特别注意了教师提供、学生正在留下笔迹的学习单,以不同样式呈现的几个问题,可以显示出教师的匠心独到——

①避障小车用了哪些配件?——选择题样式,有候选配件名称若干个。用心理学的话来说,已经有一些学习经验的学生,对曾经感知过的东西再次感知,难度相对降低,容易辨识出来。

②超声传感器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填空题样式,要求学生从PPT课件资料中找寻资料完成填空。从学习的角度说,有面对一定量的信息作出判断、选择的心理过程。

③补充流程图。——教师提供了完整的流程图结构,留下几个关键位置让学生补充填写。不用说,这里的关键位置,就是本次教学的重点任务。

看到这样的学习单的问题设计,你以为,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获得新的认识吗?

随后的“交流”环节,分明就是一个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成果的过程。投影屏幕上出现一位学生完成的学习单,教师请其他学生共同来对他的完成情况作出判断。这样的交流,至少可以达到形成共识、聚焦重点、改正错误的目的。

课后交流的时候,我对教师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做法概要表达了如下几条意见:

1.提供与本次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材料。既然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活动,教师如何选择对应的学习材料提供给学生呢?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从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上,可以看出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下。

2.提供让学生记录学习情况的学习单。这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所在!对于学生来说,这次学习的重点是什么?难点在哪里?只有教师对此有深入的认识,才有可能设计出既有针对性又符合学生认知习惯、认知水平的学习单。

3.组织交流以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学生自主学习了,丝毫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手不管学生。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里,教师可以去关注特别需要获得教师帮助的学生;在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后,由教师组织交流,引导学生关注重点,既是教师的了解、评估,又是学生的表达、展示。

写到这里,可以简要回答本文开头的“疑惑”了:

面对一个新的学习内容,学生能自主学习吗?——如果教师有“小步子,多台阶”“跳一跳,摘果子”之类的意识,答案不言自明。

假设学生都能自主学习了,还需要教师做什么呢?——仅以本课为例,教师工作重点的变化显而易见:课前,教师要准备学生的学习材料、设计学习单;课上,教师要改变教授方式,要巡视指导,要组织交流。一句话,对于养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言,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功不可没。

让词语理解在发现中走向自主 篇12

一、从汉字字形中发现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它的字形保留了一个词的意义的最初始状态,而正是这个初始的词义状态成为这个词后代词义繁衍的生长点[1]。根据汉字的造字规律和字形特点,我们就能根据字形大体猜到词语的意思。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掌声》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犹豫”是理解、感悟小英内心活动的一个关键词,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个词,小英内心的矛盾痛苦才会打动学生,从而真正与文本中的人物形成共鸣。仔细观察其字形,就会发现“犹豫”的意思与字形关系密切。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此词语时,先引导学生观察“犹豫”的字形,“犹”是反犬旁,可见“犹”是一种动物,接着教师介绍“犹”这种动物的特点:生性多疑,一旦发现风吹草动,立刻爬到树上观察敌情,没有发现什么动静,再从树上溜下来,四处张望,突然又开始生疑,又爬到树上观察……如此这般不停地折腾自己。再让学生猜一猜“豫”是什么?学生根据字形(豫的右边是象)猜出“豫”可能是大象,接着教师介绍:豫是一种古象,《道德经》中说“豫兮,若冬涉川”,这句话是说,豫这种古象行动小心翼翼,就像在冬天穿过河流一样。最后,让学生猜一猜“犹”和“豫”放在一起是什么意思。

字形即字义,这是中国汉字的最大特点,也是汉字文化源远流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教师在课堂上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词语意思与汉字字形的关系,学生在预习课文或读课外书时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时就会尝试根据字形去猜意思。

二、从文本内容中发现

鲁迅先生在《论新文字》中说:“虽是方块字,倘若单取一两个字,也往往难以确切地定出它的意义来。”可见,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思也有差别。因此在进行词语教学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从而引导学生发现词语意思与文本内容的关系。

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小动物过冬》一文讲述秋风刮起来了,天气渐渐凉了,青蛙、小燕子、蜜蜂聚到一起商量过冬的事。课文围绕“商量”展开,具体写了小动物们如何商量过冬的事,因而“商量”是本课的一个核心词,教学此词语意思就不能止于词典中的解释“交换意见”。笔者在教学“商量”时,将此作为贯穿全文教学的一条主线:先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课文写了谁和谁在商量?它们在商量什么?它们是怎么商量的?再让学生三人一组分角色扮演青蛙、小燕子、小蜜蜂聚在一起商量过冬的事。接着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商量”的意思。最后围绕文本内容进行拓展:春天到了,青蛙、小燕子、小蜜蜂又聚在了一起,它们又会商量些什么呢?它们又会怎么商量呢?三人一组商量商量。

“商量”一词的意思是学生通过反复与文本对话得以发现的,并在续编课文时得到运用,词语意思在文本中走了个来回。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发现词语意思与文本内容的内在联系,在语境中理解词语,不仅能够更透彻地理解词语意思,对文本内容也会有更深刻的领悟。

三、在生活经验中发现

学生走进课堂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走进课堂的。课堂上,教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意识地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将词语意思以生动形象的画面辅以美妙动听的音乐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引导他们发现词语意思与生活经验的联系。

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冰花》一课中,作者把冰花比作丰满的牡丹。牡丹是一种花,学生都知道,可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丰满的意思,必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教学时,笔者这样引导:出示一组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图片(小鸟丰满的羽毛、果园里丰满的果实、花园中丰满的花朵),先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大大的、厚厚的、胖胖的、很多、漂亮。再告诉学生,它们可以用一个共同的词语来形容,那就是———丰满。接着追问:“生活中你见过丰满的人吗?”课堂上,有一个小姑娘居然能说出“我妈妈很胖,但别人说她很丰满。”再出示一组唐朝女子的图片:长得胖但看起来仍然很好看的人我们不说她胖,说她很丰满。你们看,唐朝的女子以胖为美,个个都很丰满。最后回到文中,引导学生再次感受冰花的美丽,体会丰满的意思。如此,“丰满”这个词一定会深深地留在学生心中。

由此可见,打通词语理解与学生生活的通道,让词语意思的获得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回归到学生生活中去,从而达到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

四、在情感体验中发现

叶圣陶说过:读书顶要紧的事情,是把书中的经验化为自身的经验。反之,自身的经验也可以帮助学生体会书中的经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饱含丰富的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情感容易被激发,儿童的认知活动一旦有了情感参与,他们认识世界将更丰富,更深刻。将此运用至词语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唤醒学生的相似情感体验,不但有助于学生发现词语的意思,还能促进学生对词语意思的深入理解。

还是《冰花》一课:他(小童)惊奇地喊道:“妈妈,你瞧,玻璃窗上开花了!”“惊奇”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如何让一年级的学生感悟并理解?一位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相似情感体验,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先出示一幅美丽的冰花图,接着引导:如果你是小童,清晨醒来,看见这么美丽的冰花,你的心情怎样?(高兴、开心。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去朗读。)如果你是小童,以前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美丽的冰花,今天是第一次看到,你是什么心情?(激动、惊讶。朗读表达。)如果你是小童,你从来没有看见过玻璃窗上也会开花,现在看到这么美丽的冰花,你一定觉得———(奇怪、神奇。朗读表达)。如此,在教师的一遍遍追问与引导中,学生相似的情感体验一次次被唤醒,并通过精彩的朗读加以演绎。

可见,引导学生将自己当做课文中的人物,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悲伤、一起得意、一起失落,学生就能感悟到词语意思与自身情感体验的关联,从而自主理解词语的意思。

当然,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笔者以为,让词语理解源于学生自己的发现,才是真正授之以渔,才能让词语理解走向自主,从而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全员赛课下一篇:酒店员工激励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