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教学走向开放

2024-05-15

让作文教学走向开放(精选11篇)

让作文教学走向开放 篇1

让作文教学走向开放

——培养学生创新作文能力的体会

[摘要]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呼唤着创新型人才,而语文新课标也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文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新课程下培养学生的创新作文能力就成了当前小学作文教学改革中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从“创新作文教学研究”开展以来,笔者进行了大胆有效的尝试,通过开放习作的实践领域,开放习作的思维空间,开放习作的训练方式进行作文改革的试验。

[关键词]创新作文 开放习作

新课改形势下的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作文教学亦理应如此。谁也无法想象在狭隘、封闭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会得到提高。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如出一辙,毫无创新可言。要改变这一现状,我认为必须让作文教学走向开放,通过开放习作的实践领域,开放习作的思维空间,开放习作的训练方式进行作文改革的试验。在试验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开放习作的实践领域。

为什么学生怕写作文?没东西可写,作文内容十分贫乏。有的是东摘西抄的“拼凑作文”,有的是全文照抄的“移植作文”,很少能见到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新作文。究其原因是教师把学生关在教室,闭门造车,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创造力。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这种活动需要不断创新。为了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这种创造的活动中来,教师应开放习作的实践领域,丰富习作活动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写作的兴趣,乐此不彼地创造好的作品。要开放广阔的习作实践领域,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快乐习作。

社会是个广阔的天地,社会生活是写作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俗

话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那种只顾埋首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习,正是语文学习之大忌。我们要兴开放式教学之风,让学生在社会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为积累成写作所需的“素材库”。为此,教师可以创设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参与,从而建立多渠道的习作活动体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快乐地写作。如:进行小实验、小制作,写发明小论文;开展郊游活动,写游记;到社区中做环境调查,写调查报告、环保建议;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写观察日记;到老人院义务劳动,参加植树活动……

(二)在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中快乐习作。

学校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场所,积极开展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丰富班队活动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学生的写作积累素材。如举行轻松愉快的游戏,进行趣味写作;开展班际体育比赛;举行智力竞赛、手抄报设计比赛、小记者采访活动和文娱表演活动;组织讲座会、演讲会、辩论会;还可以利用班级的板报、学习园地开辟“评论家”“我的发现”“说句心里话”等栏目,引导学生将学校、班级以及社会上的人或事发表议论……总之,学校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习作训练应该是不拘一格的。

二、开放习作的思维空间。

传统的“封闭式”习作教学过于理性化,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直接影响了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农村学生生活窄、见识少,使得作文选材窄、内容浅、立意旧,没有城市学生那种多视角、多立意的创造性思维,写出来的作文往往陈旧、没有新意。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教师就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开放学生习作的思维空间,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一)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千人一面,众多雷同,且陈旧单一呢?这与学生的思维定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平时的作文教学,教师讲得太多,太注重技巧、方法的指导,却不知反而限制了学生自由创作的空间,使学生形成一种思维定势,甚至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因此,非常有必要开放学生习作思维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绪在广阔的天地里畅游,不再令其局限于沿着同一方向或同一类扩散的思维,而使其思维方式向各方向尽可能地发散。

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关键是激发想象力。当前,学生的作文模式化特别严重,教师太注重对学生习作的指导,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造成学生的定向思维。这样做实质上是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其实,儿童是天生的作家,因为丰富的想象力和纯真的童心是他们所特有的。在他们的脑袋里,永远充斥着我们成人无法想象的奇思妙想。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对一件事就想得多,想得深,作文的立意就会多样。平时我注重加强学生想象作文的训练,常用到的类型有创设情境式,幻想式,课文延伸式,童话式等。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后,让学生联想小女孩死后真的到了天堂,那会怎样,进行想象作文。又如以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龟兔赛跑》为基础,让学生旧故事新编。又如给《三个和尚》故事改写结尾,可以是圆满的结局、悲惨的结局、有趣的结局……

(二)训练学生个性思维。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作文教学,一向重视实用,对自我表现、发展个性比较忽视。现在,《语文标准》根据国际上作文教学发展个性与适应实际需要并重的大趋势,提出我国作文教学要注重发展个性,培养创新能力,这是完全正确的。

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个性是否得到张扬是创新作文成功与否的关键,即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人云亦云,当然不能叫“新”。“新”只能想我所想,言我之言,即能体现自己独特的个性,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流露自己真实的感情。我们常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也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那么承载着人的思想的文章,其风格也不可能相同,因此教师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不能过多的用相同的方法,技巧来指导学生,更不能把自己对事物的理解、认识强加给学生。培养学生在习作中写出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尊重学生的写作爱好,最大限度地把写作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随时以“我手写我心”,让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展示语言、表达感受的机会。并在平常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多思、多想、多练。

(三)训练学生的反向思维。

反向思维,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是一种奇特而绝妙的创新思 3

维方法。我们创新作文教学也应注重培养学生反向思维的方法。从选材来看,反向思维就是一个新路子。例如,指导写《妈妈的关爱》时,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妈妈在生活上关心、照顾自己,在学习上鼓励自己的事例来写。我就引导学生:“妈妈平时对你的责骂甚至打骂就不是关爱吗?”有些学生受到启发,便从反向思维来想,写妈妈在自己做错事时的责骂、处罚,写妈妈在自己成绩落后时的严厉教育。这就避免了习作内容的千篇一律。

三、开放习作的训练方式。

传统的作文教学渠道单一,方法落后,内容空泛,形式呆板,违背了认识规律,导致学生个性压抑,兴趣索然,视野狭窄,创造力不强。为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开放习作的训练方式,探索一种新型的作文教学模式。

(一)结合课文进行创造性习作。

阅读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资源,教师应充分挖掘,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

1、续写训练。现行教材中,有些课文“文尽而意无穷”,留有悬念。故此,我们可鼓励学生紧扣课文,发挥想象,进行续写训练。如《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文的结尾给人留下了思索的空间,可让学生进行续写。

2、扩写训练。教材中有的课文或段落写得比较简单、概括,可以引导学生选择内容与中心关系紧密的句段作为想象点,进行扩写训练。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两句话:“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这两个句子对于体会邱少云的高尚品质有很大作用,可根据这两个句子启发学生想象邱少云当时的神态、内心活动,把这两句话扩写成一段内容具体的话。

3、仿写训练。教材中不乏优秀的文章,这些文章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表达方法,可以有选择性地对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如《匆匆》一课,作者是这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里,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一排比句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间的流逝,学习后可让学生进行句式的仿写。

(二)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促进习作的训练。

语文活动往往带有一定的竞争性和趣味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可能性大,4

比较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我们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必定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当前,学生写作能力较低,一般表现在语感不强,语病较多,思路落入俗套,思维陷入混乱,大都是语言、思维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在多样化的语文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打开学生的思维。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以下的几种训练方式效果尤佳。

1、即兴演讲。我在课前安排了三分钟的演讲,让学生就社会热点问题及身边发生的值得注意的事件谈看法,训练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不失为提高写作的一个好办法。

2、表演。好动、好表演是儿童的天性。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在表演中提高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表演的内容、感觉和发现写下来。

3、电视评论。在很多家长和教师心目中,认为看电视是件坏事,影响孩子的学习。其实不然,只要我们加以正确的引导,看电视对拓展学生的视野是很有帮助的。我常向学生推荐一些有益的电视节目,如《焦点访谈》《智力百分百》《实话实说》《动物世界》等等,然后定期组织学生对电视发表评论。在评论中,学生学会了准确地阐明观点,训练了严密的逻辑思维,也为写作积累了素材。

让作文教学走向“开放”,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作文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但如何突破传统观念,摆脱僵化模式,真正实现作文教学的“开放”,仍需我们积极地探索、完善。

参考文献:

1、汪潮《小学开放式教学》 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9年3月版

2、任富强 〈〈透视新概念作文〉〉,〈〈写作〉〉 2002年第2期

3、《纵论语文教育观》 李杏保 陈钟梁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版

4、《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版

让作文教学走向开放 篇2

学习《秋姑娘的信》一课前, 我带领学生到小河边感受秋天。小朋友用汉字夹拼音写了一篇篇短文, 介绍他们看到的景色, 抒发自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下面是其中一篇:

秋天到了, 大地穿上了一件黄色的毛衣。树上的叶子落了, 像蝴蝶在飞舞。红彤彤的苹果咧着嘴在笑, 黄澄澄的梨压弯了树枝。一阵凉风吹来, 果儿纷纷点头。秋天真像一幅五彩缤纷的画。

写得多美啊!作文中的灵性是大自然赋予人的灵性, 学生徜徉于大自然中, 心灵是舒展的, 所有的感官器官都是活跃的。她看到了, 闻到了, 听到了, 这一切体验融合于心中, 心灵有了感觉, 便自然流露于笔端。这种重参与、重实践、重体验的写作特点, 便是开放性教学所强调的。

开放式作文教学, 是相对于目前作文教学的一种创新型作文教学方式。其主要特点是:

一、开放性

内容的开放性——没有固定的教材限制, 启发学生从现实社会、生活熟悉的事物中选取主题, 视个人情况、个体差异而确定写作内容;时空的开放性——突破课堂教学、语文学科教学的封闭性, 开阔视野, 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语文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感官, 触动他们的心灵, 引导学生开展对所反映事物的研究, 研究时间视情况而定, 长短不限, 研究过程中注意观察, 做好记录, 培养其搜集整理信息、获取新知的能力;评价的开放性——改变传统评价只重作文质量不看学生其他方面的局限性, 加强对学生反馈信息的能力、探究过程中态度好坏的评价, 加强对个人的纵向发展评价。

二、个性化

选择的主题和探索的形式, 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特色。学生可以不拘形式自由表达, 可以根据同一题材写出不同文体的作文。如《蜡烛》可以写人, 也可以记事, 可以顺叙, 可以倒叙, 也可以插叙。

三、多元化

小学课本上的习作, 绝大部分是范围题, 重在拓宽思路, 意在训练求异思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空间, 发散思维。

四、综合性

作文内容提倡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作文的训练可以多渠道、多形式:可以看写结合, 写观察作文;可以画写结合, 写图画作文;可以做写结合, 写活动作文。

下面以写植物为例, 对教学过程作具体说明。

第一阶段:留心观察, 提出主题。既可以使学生从观察眼前景、身边事中提炼主题, 也可以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规定范围后让学生根据个人情况自拟题目, 确定内容。如学过《石榴》一课, 运用课文提到的观察方法去实践。

第二阶段:搜集资料, 探究体验。资料来源渠道很多, 要引导学生去寻找, 去体验。

1. 来自传媒的视听资料:

如文字、图片、音乐等, 有查书报、看电视、上网等。

2. 来自活动中获得的资料:

如通过调查、访问、谈话、参观得来的数据、资料等。

3. 在体验中获得的潜在形态资料:

如发现、想象、情感体验等, 这是研究性作文最宝贵的资料来源, 它充满学生的感情色彩, 能赋予文章个性特色和活力。它也是最难捕捉的资料, 需要学生及时记载。因此, 鼓励学生写观察日记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阶段:整理资料, 撰写文章。写作时学生成果汇报的表现, 它包含了每个学生的心血和情感, 而每个人的感受又是各不相同的。如写植物, 有的把植物当做人, 侧重写植物与自己的趣事;有的侧重写植物的外形、生长过程……写作的个性化是很突出的, 要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发表不同见解。这一阶段, 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写作指导。

第四阶段:展示作品, 交流评价。开放性作文教学的成果是文章, 这是它与其他学习行为的区别。展示作品, 本身就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珍惜与尊重。

开放式作文教学遵循一定的原则与方法进行自主探索, 进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精神, 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 笔者感受颇深。

(1) 作文成为了一件乐事。开放性作文教学, 让学生的内心在与自然现实世界交合的过程中, 激发其写作热情和冲动, 赋予了文章鲜明的个性与灵性。班上有个见了作文就头疼的学生, 在实施开放性作文后, 他写的文章具有难得的真情实感。为了完成假期布置的一篇地方民俗调查报告, 他到地方采访重要人物, 到图书馆查阅资料, 参观、摄影记录, 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写出的文章从地方民俗的来历、地方民俗的变迁以及地方民俗和老百姓生活的联系等都做了详细介绍。字里行间透露着自己的感情, 同时还插入了自拍的图片。

(2) 阅读成为一种需要。完成一篇研究性作文, 学生一般要查阅好几本书。这样, 阅读就有了目的, 而且成为需要。孩子们经常跑书店, 蹲图书馆, 阅读情绪非常高;上网查资料也成了孩子们课余有趣的活动。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信息时代资料丰富、搜寻迅速的特点, 同时也使学生的略读、广读以及整理信息的能力迅速提高。

让文言文教学走向开放 篇3

而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走进了死胡同。由于考试题型的程式化,原本十分精彩的作品只剩下了字、词、句的简单操练。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充分挖掘文言文中的文学价值、文化价值?笔者认为,文言文课堂教学应该走向开放。

一、教学内容走向开放

1.以教材为本,多方拓展

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是经典,以课文内容为核心,多点辐射,不仅能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更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1)横向拓展即在原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变换学习角度,引导学生拓宽思维领域,培养发散性思维。如教学柳永的《雨霖铃》后,可以让学生将其改写成离别的新诗,也可以写成抒情的散文,还可以写成爱情小说。这种变“读”为“写”的拓展设计,不仅在横向坐标上舒张了学习材料内涵的最大值,丰满了作品形象,而且强化了思维培养,尤其使发散性思维得到了凸显。

(2)纵向拓展即在原材料的基础上,补充相关的资料,引导学生将有关问题放在更广阔的时间空间背景上来思考,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度,培养求异思维。如学完《鸿门宴》,不少学生认为项羽是一个有勇无谋、骄傲自大的人,而这种认识其实是不够全面的。我们不妨补充介绍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以及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自题诗和怒烧阿房宫等材料,然后让学生研讨:你认为如何评价项羽比较客观公正?这样,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鼓励学生张扬自我阅读的个性,有利于学生缜密思维的培养以及求异思维习惯的养成。

2.挖掘文言文中的文学价值、文化价值

文言文中有丰富的精神资源,它是我国古代圣贤先哲对宇宙、自然、社会以及人生的思维结晶,蕴涵着我国古代文人墨客描写自然、抒发情怀的艺术精华,而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构建起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文言文教学要挖掘其中的文学价值、文化价值。

(1)了解古人的文化意象常识

古典诗词有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有些事物成为了古代诗人常用的意象,这些意象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有的审美情趣。如柳与送别,菊与高洁,落叶与悲秋、失意,柳絮与愁绪或飘零,月与相思,暮春与韶光已逝、美人迟暮,捣衣、玉门关与思念征夫,香草美人与忠臣或道德理想等等。

(2)学习、评判古人的思想情怀

凡是具有美学价值的深厚的文本意蕴,大都是作者个性情感和时代精神、历史意识和文化情怀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是作者心灵深处迸发出来的对社会、对历史、对时代的人生体验。《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写于他被怀王疏远之后,诗中反复申述诗人远大的政治理想,诉说自己横遭迫害的愤慨,批判黑暗污浊的现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既写出了作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艰难坎坷的人生之路,也反映出作者誓死不变的人生追求。这应成为学生汲取的文化精髓。

二、教学目标走向开放

巴班斯基认为,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第一个办法或第一位工作就是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而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往往是教师依据“教参”的要求以及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而确定的,注重的是对学生共性的要求。无疑,这种教学目标阴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采用学生自我确定目标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学效果明显。首先,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自我确定学习目标,并将我们设置的目标和学生自定的目标进行有机整合,将预设的目标有机转化为学生认可且主动参与的学习目标。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能力,设置不同的目标层次。如我们在教学李密的《陈情表》时,确立了三层学习目标:①掌握重点词语,整理归类,养成积累文言词语的习惯;②诵读,体会作者所陈之情;③探讨:语言如何曲尽其意而又朴实真诚,结构如何苦心经营而又浑然天成。

确实,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深浅、难易程度有着不同的要求,教学目标也就需要顺应这些要求,这样,才能让优秀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也让后进生“吃得了”,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学习古代文化的目的虽然不应该功利地简单图解为“古为今用”,但是,完全割裂古代文化对现实生活的意义也是不可取的。在学习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中,我们不仅设置了富有坡度的多重目标:语言知识的学习与储备、寓言文体的深入了解、寓意的概括把握、作者政治态度和思想情感的了解与评价等,还根据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由对作者政治态度和思想情感的了解与评价来培养自己关注现实的情怀。这一教学目标的设置,旨在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让课程走向生活。同时,课堂教学的结束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新问题的生成,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室,主动进入新的学习状态。当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课程与生活的密切关联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空前提高。

三、教学方法走向开放

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主宰,而应该自觉地转换角色,努力使自己成为善于激发学生兴趣以至灵感的导演,成为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朋友,并积极启发、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肯定、鼓励学生闪现出的点滴创新意识与探索精神。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自始至终牢牢地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不懂”为由而“名正言顺”地“老师讲,学生听”的死气沉沉的局面再也不应该存在下去了。引导学生读、写、唱、画、演、做……,留足时间,放手学生在阅读思考中探索、发现,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以特级教师余映潮教读的《狼》一文为例,整堂课采用“读”来设计三个教学板块:①读准——明词义;②读顺——说译文;③读美——品字句。这堂课的教法设计,可谓别具匠心,没有作家作品简介,没有串讲,只有朗读;没有分解,没有切割,只有评点;没有段意、中心思想的归纳、写作方法的述评,只有品味。教师的高超教艺在于真正用“读”来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使学生感受到作品特有的艺术魅力。

又如学习《泊秦淮》,在讲到“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两句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根据诗中所描绘的意境画一幅“夜泊秦淮”图:迷茫的烟雾,暗淡的月色,孤独的秦淮河和岸边的沙地都笼罩着一丝清寒和淡淡的哀愁。学生在画的过程中,对诗中写实之景与意象之美的理解也就入木三分了,这不仅达到了教学互动的目的,而且比单纯抽象的讲解收效更好。

遗憾的是,文言文教学每每被文字的疏通、内容的理解、结构的分析所淹没。其实,方法介绍与点拨应该在文言文教学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这既包括结合具体诗文学习介绍诸如专用工具书的查检,注释的阅读要领,文言特殊词法、句法的归纳,文学常识,作家作品知识的梳理与训练,也应涉及我国千百年来总结、积累的诸多文言文学法,如韩愈的“钩言提要”、刘勰的“披文以入情”“瞻言见貌”、朱熹的“激疑释疑”以及传统的“熟读成诵”“不动笔墨不读书”等等。

总之,教法上弃旧图新、改弦易张,才能为广大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手段走向开放

文言文因离我们时代久远,且语言大都简约精深,学生读起来觉得拗口,难以理解,因而产生厌恶文言文的情绪。传统的教学手段远远不能适应文言文教学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学手段走向开放,充分利用投影仪、录音机以及多媒体和网上远程教学,使文言文课堂教学由平面走向立体、由单向变为多向。

在学习唐诗《春江花月夜》时,可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视听结合、声像一体的特点辅助教学,让学生把从网上搜索到的《春江花月夜》的十个画面播放出来,同时伴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这样从听觉、视觉多渠道感受到诗歌中悠远、和谐、含蓄、宁静的东方古典美。

多媒体的使用无疑是语文学习方式的新探索,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展示了广阔的前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各种媒介进行教学实践,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课文学习的背景材料,展示有关教学内容,探索讨论途径,都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总之,让文言文课堂走向开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更能充分地发挥文言文传承文明的功用。只有打破应试教育的条框,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健全学生人格为目标,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才能展示独特的魅力,放射出绚丽的光彩。

让作文教学走向开放 篇4

在定向积累的五个方面进行的定向思维和触发作文,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很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作文训练的目标达成度也就会高些。

触发作文也以课堂读写思维笔记、课外读写笔记等形式为主。

四、评改再读

根据要求完成的定向作文,并非意味着写作过程的结束。作文的评改,许多时候往往会被一些语文老师所忽略,或由语文老师的精批细改所代替。殊不如,学生的写作思维和许多更深层次的创新,很可能会就此而扼杀。

学生自己评改作文,实际上就等于给了他第二次重新创作的机会。在评改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老师的要求,自觉地用理性眼光去发现自己或他人作文在拟题、构思、立意、谋篇布局、主题升华等方面的失误或缺陷,用自己的“写作图式”去寻求某一点,某一个句子,或某一方面的再联想或逆向思维,完成第二次读写互动创新。

作文评改的形式应以学生自改为主,如本人评改、交叉评改、集体评改等,把教师的评改指导和学生主动评改结合起来。

五、激励创新

美国一位作家曾说过:“称赞对鼓励人类灵魂而言,就象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初中学生有很强的个性和自尊心,因此,在“读写互动、定向创新”作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对学生的作文不要过分地吹毛求疵。我们首先应该解放我们的思想,打破束缚学生思想的写作模式,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标准”作一番反思,不要因不学生作文不围绕“标准”进行写作,就胡乱“枪毙”学生的劳动成果,这样不但不能发挥学生自我意识,更谈不上培养灵活、开阔、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还会有什么创新,就连起码的写作兴趣都烟消云散了。

“读写互动,定向创新”作文教学模式注重作文后对学生创新成果的肯定和激励,它是整个教学模式中再激写作欲望的重要一环。

在教学过程中,我确立了以下几条评改激励的措施:

1、对学生定向作文中的任何优点在评改时都予充分肯定,并鼓励再次挖掘、创新。

2、设立创新写作发表主页,让每位同学拥有自己发表作文或交流创新思维的园地。

3、对较好的作文、打印成文,在班级《紫露园》墙刊中刊出,并印发给同学学习、探讨。

4、推荐优秀作品到作文网站或报刊,争取发表。

“读写互动、定向创新”作文模式教学的初步成效

1、初一(9)班课题实验班学生对作文兴趣的调查结果(48人)

2、初一(9)班学生作文态度调查情况(48人)

3、2000年10月新概念作文竞赛校级选拔赛与2001年3月镇级“森林防火”征文竞赛。“华东六省一市作文大赛”校选拔赛获奖人数对比

4、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作文平均得分高出平行班平均分4.6分。

参考书目:

1、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

2、朱自清《论教本与写作》

3、《语文学习》

4、程红兵《创新思维与作文》

二00一年三月

初一刚入学

(2000年9月) 一个学期后

(2001年3月)

人数 所占比例 人数 所占比例

很想写 0 0% 6 12.5%

有时候想写 3 6.25% 32 66.67%

完成老师任务 25 52,08% 10 20.83%

不想写

没东西写 20 41,67% 0 0%

初一刚入学

(2000年9月) 一个学期后

(2001年3月)

人数 所占比例 人数 所占比例

对作文很感兴趣 0 0% 7 14.58%

对作文较感兴趣 2 4.17% 23 47.92

一般 21 43.75% 16 33.33%

对作文不感兴趣 25 52.08% 2 4.17%

新概念作文比赛

(年级获奖12人) “森林防火赛”

(全校9人获奖) 华东作文赛

(全校2人获奖)

派出选手 4 1 1

让我们的社会走向文明作文 篇5

今天收到一个漂流瓶,问:“死不了的食物”,我的回答是:“当然有”。由此可见现代人对食品安全是多么的担忧。没办法,我们被生在了这样的时代,生在了这样需要摸着石头才能走的时代。人的眼睛只能盯着CPI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世界.回头想想哪一个时代又不是用无数生命摧动着才前进的呢?自从地球有生命的的那一刻起不就是用生命维持着生命在延续吗!

这不能说明我默认现代社会某部分人的这种做法,默认这个时代。我认为这是走向文明的.一个过程一个阶段,就像一个人在成长中为了更健康,快速的成长起来吃的过多,引起的腹泻,补得的过多引起的不良反应。需要这个时代的我们用无数的生命为这个成长过程做牺牲品。来实践,来证明,来改进,然后才是进步。虽然生命间相互残杀的结果相同。相比起来我们算幸运的,最起码不用亲眼目睹相互残杀时血腥与残忍。

假如每个人都做好自己,你还用的着担心社会,担心国家吗?我相信乌托邦,更相信共产主义,因为人之初,性本善!人类早晚有长大的那一天,更有成熟的那一天。

让我们一起走向成功的彼岸作文 篇6

在我们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上,我们从一出生就过着正常人的生活,虽然平凡,但却快乐。可有谁想到过我们的身旁还有另外一群人,他们天生就有着各种不同的缺陷和遗憾。他们就是我们所谓的残疾人。

每当我看见电视那些残疾儿童,便会替他们感到深深的惋惜。他们虽然身体上残疾了,但他们的心灵却是完美无暇的。你们知道吗,那些残疾儿童和我们一样,有过理想,他们是多么渴望读书啊!可是因为种种原因他们不能上学。但是,他们在自己的生活道路上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理想而一次又一次地构建着理想的风帆,向往梦想的彼岸。这又有谁能感受得到,他们的这种付出和艰辛是我们常人难以忍受的,也是无法做到的。

语文教学如何由封闭走向开放 篇7

一.在学生生活中融进更多的社会生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 “高中语文课程, 应进一步注重语文的应用性特征, 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 “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 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可反观当前的中学生, 特别是高中学生, 基本上失去了与社会联系的机会。高中生每天在校的时间太长, 除了吃饭的时间, 其他时间都在学校。除了上课, 就是做作业。三点一线的生活就构成了学生生活的全部。我记得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读初二的时候, 语文老师曾经让我们写一篇关于战争题材的作文。他当时让我们同学带着自制沙包, 扛着板凳到河边的沙滩上演练进攻和防守。一部分同学拿着武器 (沙包) 进攻, 另一部分学生则在由板凳做成的“碉堡”中防守。这件事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 但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可见, 一次真正的实践活动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多么深刻。新课程标准不也规定每学期有两周的社会实践活动吗, 又有几个学校能真正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长此以往, 学生已经与社会脱节, 成为边缘人了。

事实上, 学校不是一个封闭的地方。“高中语文课程应联系学生生活, 加强语文实践, 沟通古今中外, 面向未来世界, 应以专门性和综合性、边缘性相结合的学习内容, 向学生展示层次多样的语文课程图景, 提供丰富的语文营养和多向度发展的途径, 也给语文课程自身增添生长活力”, 我们应该开放教学时空, 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 “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按照具体条件和学生的需求, 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 开发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 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 发展教师的教学个性和业务特长, 根据时代的需要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很多学校建设了社会实践基地, 可又有多少学生在实践基地中得到了锻炼与提高。他们又有多少时间去接触社会, 磨砺人生。学生不能永远呆在学校里, 他们总归要回到社会中去, 最终要成为社会人。如果我们不能真正把语文与社会联系起来, 那么语文的发展总停留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

二.在课堂教学中注入更多的生活活水

语文教学要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体验, 受到启发, 接受教育。无论在课堂上, 还是基本能力的训练中,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很多学生害怕作文, 不是因为他们不会表达, 而是他们缺乏现实生活的体验。有一次, 我评讲试卷, 遇到这样一道题 (2011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 (山东卷) 第18题) :假如你是广播电台少儿栏目的主持人, 请根据少儿听众的特点, 重新表述下面一段文字的划线部分, 不得改变原意, 不超过80个字。题干下面给出以下文字:“蔚蓝的天空, 万里无云。碧绿的草地上, 一条小溪潺潺流过, 水中的卵石清晰可见。溪边坐着一位长髥老者, 面容清瘦, 双面炯炯有神。”这道题我觉得出得非常好。长期以来,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 人们关注它的工具性更重于它的人文性。这道题在答题过程中, 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特别能够唤起他们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想起了当年听过的儿歌, 看过的动画片;也会想起那些少儿节目主持人, 想起他们讲过的故事, 他们很多的语言都留在童年的记忆里。

可是, 学生在答题中, 完全没有当年的体验。他们无法从童年中获得一点天真的东西。有的只是解题思路, 答题技巧。更多的同学对着这道题无从下手, 不知如何回答。我由此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失落。学生为什么没有了生活体验。难道他们本该拥有的天真无邪的童年都成了做题的机器?让我们来看看这道题的答案:“一条小溪哗哗地流着, 水里有好些圆溜溜的石头, 像鸡蛋似的, 看得可清楚了。溪边坐着一位长胡子的老爷爷, 脸瘦瘦的, 胡子长长的, 那双眼睛可有神了。”多么有生活气息, 多么令人愉悦。答题的过程其实是享受的过程。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没有了“天真”“活泼”, 其实根子也在学校。有的地方从小学开始就有“月考”了, 学生长期在“分数”的煎熬下学习, 什么“情感”“价值观”都没有了, 在他们世界里, 除了分数, 就是排名, 从老师到家长用一个尺度来衡量他们。在这种情况下, 他们还能“天真”“活泼”起来吗?在他们的记忆里没有了“生活”, 缺乏感性认识, 真正读死书, 死读书。反思我们的教育, 应该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引入到课堂中去。让我们的学生不仅能学到丰富的知识, 而且使他们的情操受到陶冶。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丰富的语文生活, 而不只是狭隘的教材内容, 所以语文考试也是遵纲不循本。教师是在用教材教, 但教材只是指引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例子而已。语文教学呈现的不应是教材自身生成的内容, 而应是借助教材平台搭建的语文生活大舞台, 这样的教学内容既不会散漫无序, 又具有自由和深度。

三.在教师施教中让学生有更多的表现

大多数的教师在组织教学时, 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理解, 根据教学参考书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教学程序, 并依此设疑提问。这样, 由于学生没有参与学习目标的设置, 造成了教和学的油水分离, 学生被动思考、被动接受。教学活动结束后, 教师提出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而学生可能产生的疑点教师却未涉及。长此以往, 教学的“少、慢、差、费”便在所难免。从思维的过程看,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主体性未得到充分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式和其他学科一样也经历了一个从“满堂灌”、“注入式”到提问教学的转变, 这从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 也不容否认, 相当一部分课堂只将问题当作组织教学的线索, 主要内容仍由教师讲解完成, 就思维的过程看, 学生仍处被动接受的位置, 学生大都是围着教师的思维转, 看起来学生是在积极思考, 实际上是被老师“牵着牛鼻子”, 课堂的主人仍是老师。虽然在课堂上也让学生发表了对问题的看法, 但最终衡量答案的标准仍是唯教参是从, 向“标准答案”靠拢看齐。语文学习本是最具主观性、创造性的学习, 一味遵从标准答案, 削足适履, 只能使学生的创造力萎缩, 最终导致学生在课堂上问题意识比较薄弱, 出现“好学不疑”的现象。

笔者观摩过很多示范课、评优课, 也看到了语文课堂的“热闹”场面。整个课堂教学在教师的设计下显得自然流畅, 师生有了更多交流, 问题得到了全面地解决。我在想, 我们如何去看待课堂上的“沉闷”与“热闹”是引导课堂如何走向真正对话的起点。我们希望热闹, 但是热闹背后要有冷静的思考。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封闭式的, 它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学生只是机械的“实录”教师的演示, 学生的学习要在意识的控制下参与活动, 这需要意志的努力作为前提, 而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成长过程, 渴望成熟, 要求表现的欲望非常强烈。封闭式的教学不能也不允许学生偏离教材及教师的意愿来表现自己的见解观点, 它有意无意地强迫学生认同一个既定的观点。这种强迫性的学习活动, 扼杀了学生的天性, 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心理, 从而产生对学科的厌倦。在这样封闭的课堂上, 久而久之, 性情活泼的学生成了捣乱的坏学生, 性情乖巧的学生成了思维僵化的“仓储”。那么, 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怎样的呢?从内涵看, 它应该具有自由性、发展性, 即在承认学生具有创造潜能的基础上, 为其提供充分的机会, 让他们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或其他活动。它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掌握, 更重视学生潜能和个性的发展, 它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 创造各种条件引发学生创造性想象性潜能的开发, 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在其天赋所及的领域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它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及探究事物根底的心理。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是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下学习, 打破封闭教学模式的沉闷局面, 学生在兴趣推动下, 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在敬慕教师人格魅力中, 发现文学的丰富内涵和交际实用功能, 学习变成一种享受, 无疑会使学生从厌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 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 教学达到了“不复需教”的效果。

语文教师要打破教学内容的清规戒律, 冲破规定程式, 消除整齐划一的弊端, 以睿智的导航人和平等的合作者的角色, 与作为主体的学生一起营造灵活多样、开放自由的语文舞台。

摘要:语文应该是生活化, 可是我们的语文教学经常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 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语文学科是一门重视实践的学科。离开了生活, 语文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本文探讨的是如何使语文教学生活化, 走向开放式。

赏识,让作文教学走向成功 篇8

一、挖掘闪光点,让学生在赏识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习作,是一项动用各种感官完成的高难度作业,是学生创造力的一种体现。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劳动成果,在按照不同学段的习作要求进行评价的大前提下,认真挖掘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让学生在赏识中感受习作成功的幸福。

1. 赏识,落在作文“零星处”。每个班学生的作文水平都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无法做到表达正确、叙事完整,以至寥寥数行收篇。但是,即使是短短的几行文字,有时也会有出人意料的精彩之笔。如果教师能抓住这难得的“零星处”的成功,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加赞赏,那些对习作畏惧的学生就会在这难得的成功体验中促进习作信心的形成,进而喜欢上作文。笔者班上有个学生叫陈浩泽,平时写作文、周记总是三言两语,有时还拖拖拉拉,只字不写。笔者多次找他谈心,对他的作文进行面批、辅导,可都无济于事。一次,班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同学课间意外受伤,因疼痛加上受了惊吓而浑身颤抖,笔者握住他的手安慰道:“有老师在,你别怕!”那学生很快镇静下来。过后,那学生告诉大家,其实那天老师也很紧张,因为他的手冰冷冰冷的。陈浩泽在一篇周记中写了这件事,叙事还是老样子,条理不清,且几句话就把事情一带而过。可结尾一句话令笔者感动:“即使老师的手再冷,也会使那位同学感到温暖的。”就因为这句话,笔者给他的周记打了个大大的“优”,并在评讲周记时进行了表扬:“浩泽同学的这句话,使老师在批改他的周记时非常感动,直到现在还很感动。能感动人的文章不就是好文章吗?”笔者看到浩泽是那样欣喜地看着我。此后,他的作文、周记从没欠交过,有一篇周记点明其中的原因:“真想不到,我的周记也能得‘优,还能让老师在班上读出来。我真是太高兴了,我相信,只要好好写,我也会像语文科代表一样,成为班里的写作小能手。”这件事给笔者极大的启发:通篇句子都精彩,或许对于优秀的学生来说也很难做到。而在作文时运用一两个好词佳句却容易得多。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作文中这些精彩的词句,恰到好处地予以评价,进行表扬。说不定,就因为某次的表扬,就会使这些学生从此不再怕写作文。

2. 赏识,落在“作文小辞典”上。在批改作文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堆砌摘抄来的优美词句,可不少词不达意。于是,我们会习惯性地板着面孔,在评语中写上“用词造句不够恰当”等冷冰冰的话语。其实,教师应看到他们值得肯定的地方:第一,至少能说明这些学生达到了课标中的关于积累并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的要求;第二,他们正努力尝试着将阅读、生活积累和作文联系起来。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发现学生能注意运用所积累的词句,首先应该进行肯定或表扬,然后再有效地进行引导。从另一角度来看,学生真正要能够十分准确地运用某些词句,必须随着阅读的深入和生活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做到,在某一时期,你要让他们准确运用,表面上看可能成功了,实际学生还是没有真正领会贯通。正因为如此,笔者除了在评语中及时表扬这些学生能大胆运用所积累的词句外,还开展一些活动调动他们这方面的积极性。笔者把词句积累丰富的学生尊称为班级的“作文小辞典”,其他学生在作文时想不出恰当的作文好词句时,可随时向他们请教。有时,在课堂上写作文,笔者还让他们在作文前把与本次作文相关的好词句抄写在黑板上供大家参考。这些学生因为积累的好词句有了用武之地,一个个兴致盎然。批改作文时,我们还会发现有的学生特别善于命题,有的特别善于开头和结尾,有的则特别善于谋篇布局等。对于这些作文上有一技之长的学生,我们应该在他们擅长的方面给予积极鼓励,让他们尝到作文成功的快乐。这样,一方面能使他们更好地发展这一特长,另一方面,也会带动他们作文其他方面的发展,直至把整篇作文写得越来越成功。

3. 赏识,落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上。新课标非常重视作文评价,特别强调要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这充分体现了作文评价要多元化的思想,这一评价要求有利于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当然,一般说来,材料准备工作做得充分的学生,写出的作文往往也是比较优秀的。但也有部分学生因为写作基础相对较差或思维条理不够清楚等因素,即使按要求做了精心准备,写出的作文仍旧一般,甚至较差。这时,教师若单看写作的终极产品——作文,给他一个低分“定终身”,他们就会因此怀疑准备工作是否有效,以后对准备也失去了信心。教师应该把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和写好的作文放在一起进行综合评价,尤其要充分肯定准备工作做得好的地方,让他们体验到作文过程中自己也有成功的地方而感到快乐。同时,也能使他们坚信,只要坚持做好材料准备,总有一天会写出好的作文。实践证明,肯定某个环节的成功之处,将会促使学生注意作文每个环节的完善,进而促进作文的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构建展示平台,让学生在赏识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1. 积极鼓励,提高兴趣。学生的每一次习作都是辛苦劳动的结果。而每一个学生的水平也各不相同。教师应努力寻找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优美语句、一个用得恰到好处的词语,加以肯定,让学生感受到习作的快乐。

2. 佳作欣赏,分享快乐。在作文评讲课中,选择不同层次学生的佳作,让他们上台大声朗读自己的优秀篇章、段落,甚至句子。学生将从中体验到习作成功的喜悦,进而汲取习作的动力,喜欢上作文。

3. 多渠道展示。教师应抓住各种机会,为学生举办习作展示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向报刊投稿,参加征文比赛。学生看到自己的习作得到教师、同学的肯定,自豪感油然而生,也就找到了习作的无穷乐趣。

小学作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功课。只要我们能够真正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积极运用赏识性评价,就能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化被动为主动,作文教学也就能够由低效变高效,达到“流光溢彩”。

亮点:教师职业从封闭走向开放 篇9

中国教育报2001-12-28记者 储召生

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一旦你成了一名教师,你似乎就必须终身从事这一职业,社会上的种种其他职位的招聘,也会很自觉地把你排除在外;同时,社会上有些希望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却又往往因为“专业不对口”而被拒之门外。,伴随着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教师职业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

打破教师的终身制

长期以来,学校和教师之间形成了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特别是在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年代,为了稳定教师队伍,学校对教师流动作了种种政策上的限制。20,北京市教委做出决定,对城八区新接收的大学毕业生实行聘任制,同时在部分中小学试行聘任制。这就意味着多年来形成的教师职业终身制被彻底打破。

其实,无论从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上看,还是从学校的经济效益来看,实行教师聘任制都是大势所趋。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就已明确规定,“学校和其它教育机构应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聘任制是建立在学校和教师双方自愿互利基础上的契约合同关系,不仅为学校实现教师资源的最优配置提供了条件,也更好地尊重了教师自由选择的权利。如北京市西城区一所学校原有教师136人,实行聘任制后,有9名教师转岗,同时又从校外引进了7名学历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这种“能进能出”制度的建立,使这所学校的教师真正有了危机意识,学校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优秀教师的收入也增加了。

不是谁都可以当教师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学校自身的发展,过去并不被看好的教师职业,这几年却变得越来越吃香了。底,广州市出现了1个教师职位60个人竞争的局面。春,北京市举行的面向社会的首次中小学人才交流会,同样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当地一家报纸报道的题目就叫《你也可以当教师》。这种“喜人”的局面同样引起了教育专家的忧虑。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大教授叶澜就曾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争教位的人究竟是为何而来?其中真的都是优秀人才?教师职业究竟需要怎样的优秀人才?

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现有的教师队伍成分比较复杂,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目前教师队伍不稳定,待遇难以落实,素质难以提高。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小学教师中具有中师、高中毕业学历的只占47%,初中教师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只占10.6%,高中教师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只占50.8%。另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我国教师队伍的现状同样令人担心。据江苏某县级市中小学的调查,发现该市各类滥竽充数和有其名无其人、顶编开饷的教师多达1000余人,约占该市教师总数的10%。造成这种状况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没有法定的教师资格制度,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学历和教学能力等没有法定的条件。

2001年1月,新世纪的朝阳刚刚露出地平线,教育部便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工作会议,这标志着我国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正式启动。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实行的一种法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是中国公民获得教师职位的前提条件。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认为,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是社会文明进步、教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标志;是依法建设教师队伍,使教师队伍管理走上法制化轨道的前提;是把住教师队伍入口关,保证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措施;是形成开放式教师培养体系,吸引优秀人才从教的途径;是形成高质量的教师储备队伍,推动教育人事改革的基础。

校长和行政级别说再见

1985年我国实行工资制度改革,提出了中小学等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工资待遇与行政机关级别挂靠的办法。如北京市重点中学的校长为正处级,区重点中学的校长为副处级,初中和中心小学的校长为科级等。这种中小学校长套用行政机关级别的办法,对学校的管理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地方教育局业务科室的科长,往往很难领导省市重点中学的校长;学校间级别的差异导致了校长待遇的不同,往往会挫伤级别低的校长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学校间的干部交流;因为处于同一级别,县教育局竟没有对县一中校长的任命权,等等。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这种套用行政级别管理校长的办法,越来越影响到中小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性。

让作文教学走向开放 篇10

--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尝试

-------让空间向思维开放,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先进教学模式引领高效课堂。”为了更好的实施有效教学,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自2011年学期初,我校决定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大力引进“洋思”教学理念,结合学生和实际校况,走出一条向课堂教学要质量的振兴教育之路。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与探索,在“坚持教研走在前面,教师人人过关,校长带头分组包干”的原则下,通过公开课、示范课及不定期的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的部署,我校已初步形成了适合各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展示目标---预习检测---学生自学---点拨更正---当堂训练”的新五环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在借鉴、吸收“洋思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坚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宗旨,要求学生课前充分预习,教师课堂明示本节学习目标,并检查预习情况,学生针对目标,以小组为单位自学相应的教材内容,教师指导释疑,点评、组织、引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然后针对目标当堂训练,强化和巩固知识点。这种理念在教师预设问题的指引下,特别注重学生自学意识和创新意识的激发与培养,做到了将课堂空间真正向学生的思维开放。

“有效早读”也是我校课堂改革中的一个亮点。要求学生养成一进校园就自觉读书的好习惯。老师将早读目标明确书写于黑板上,且打破只“读”不“做”的旧早读局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眼、口、心、手等感官,齐读、领读、对读、分角色读,可以说新闻、讲故事等,让早读成为学生阅读、想象、表达、展示、演绎才情的自由天空。另外力求阅读资源的丰富化。打破只读“课本”旧习,可由教师精选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材料,也可学生自备,如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内容,精彩片段,名家名篇,单词、短语、语法等。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二十分钟左右后,分几轮对学生进行检查评估。这一系列的举措,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早读课堂兴趣盎然、目标明确,责任分明。贯彻积极督促的前提,把评价与衡量的尺度交给了学生自己,在浓郁的比、学、赶、帮、超的氛围中,大大提高了阅读识记的兴趣和自觉性,从而做到人人过关,有效早读。

让作文教学走向开放 篇11

【关键词】开放式教学 作文教学 活水源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和教学方法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所谓开放式教学,是指以知识教学为载体,把关注人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通过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自主的教学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从而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可以说开放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它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它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开放式教学”从广义上理解,可以看成是大课堂学习,即学习不仅是在课堂上,也可以让学生回归生活或通过网上学习来进行。“开放式教学”在狭义上可以说是学校课堂教学,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学活动不局限于教室、教材,也可为学生提供参观、实践场所,准备图书资料、网络等学习器材。学生也不按年级或能力分组,而是按照各自的兴趣和爱好的需要。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进度和内容,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一种学生喜爱的学习环境,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必要的引导、点拨和帮助。甚至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获取更加新鲜的知识。其实这种方法正好适应目前作文教学,使作文教学找到“活水源”。

作为从事语文教学的教育工作者,都明白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重点,更是横在我们面前的难以逾越的一座大山。一提起写作文许多学生一会儿吹胡子瞪眼,很咬笔头;一会儿乱翻作文书,抓耳挠腮……大半堂课的时间过去了,作文本上像挤牙膏似的写下了两行半。老师气得暴跳如雷,指责学生太笨。其实我们分析一下,做个换位思考,如果突然让我们老师写一篇自己不熟悉题材的作文,我们在一节课是不是能妙笔生花呢?大家都知道文学泰斗郭沫若老先生考场作文还不及格呢!究其原因还不是应验了古人的那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吗?原来作文是生活的反应,没有生活,作文就没有“米”,难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大家不懂吗?要找到“米”,就必须“开放”课堂,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获取更加新鲜的知识。社会本身就是作文材料的“超市”,学生掌握了写作方法和技巧后,就必须学会材料的方法,通过综合实践,掌握大量的写作材料,写作文不就“风行水上,自然而成”了吗?那么在作文课堂上怎样进行“开放式教学”呢?

一、 开放教学目标,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

在教学中,教师首要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像灯塔一样为学生指引前进的方向。比如有一堂作文课,任务是让学生去卖报纸,卖完后回来写作文。同学们没卖过报纸,觉得新鲜,士气就特别高,明确了学习目标,就一同和老师去卖报纸。根据老师的安排,每个学生都经过“买报纸——找同伴——寻路线——觅买主——卖报纸——谈心得——写作文”的环节,但每个同学经历却都不同,几乎都受过挫折,都和对象谈过话,所以感触颇深,心得谈起来声情并茂,动人心弦。在教室,不到四十分钟,一篇篇精美的记叙文脱颖而出。可见这一环节中老师的指导,特别重要。

二、开放教材内容,让学生在多面结合中自主学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或一种材料,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践,现代科技进行横向或纵向思考,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我们将作文课与班队活动课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变参观游览活动为主体实践积极观察和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每个人在大自然怀抱中无拘无束,充满情趣地探索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同的体验、不同的感受必然产生个性化的作文,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作文课还可以和思品课的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因为学作文就是学做人。我们让作文课向思品课开放,引领学生从社会生活中获取习作材料,引导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追求人性美,即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心,对国家的热爱,对他人的关注,对假恶丑及其腐败行为的憎恨。从小学习关注社会、了解世界,分清真善美,明辨假恶丑,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少先队组织是他们健康成长的摇篮,让学生从多姿多彩的活动中,用慧心去体会,用慧眼去捕捉丰富多样的作文素材。作文决不只是语文这一单一学科的特征,可将各门学科综合运用,学生可以记录学科日记,记下对各个学科的爱好程度等,给文章配上插图将自己独特的感受用图文等自己喜欢的形式表达出来。将语文课和美术课有机结合起来,在美术课上让学生凭借文字,用点、线、面、色彩不表达自己的理解感受,语文课上让学生凭借图画表达图画,展开合理的想象时共用優美的文字。

三、开放学习形式,让学生再多渠道的空间自觉学习

老师站讲台,学生一人一位的学习形式整齐而有序,但是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影响了学生的主动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形式也需“开放式”。比如:小组合作学习,全班自由学习等。改变传统的单行单列,把学生座位摆成四人一组、五人一组、六人一组,摆成方形、圆形、花形……,平时根据男女差异分成几个小组,在授课过程中,还可以根据需要让学生自由结组,结成“问题小组”,即研究相同问题的同学一组;结成“伙伴小组”,即研究问题最为默契的同学一组。让学生在小组中与他人合作学习,说说自己的意见、观点,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观点,集他人之长补给之短。老师作为课堂学习中的重要一员,也参与到学生小组中去,与他们一起思考、讨论、交流。学习形式的开放,给学生创造了自由活动的空间,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比如:“卖报纸”那节课吧,学生买完报纸回来后,在教室里先自结小组,进行讨论,最后老师总结……整个课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灵思飞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多角思维等多项思维形式陪伴着学生的学习,使作文课在新课改的旗帜下找到了“活水源”。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作文教学改革之路仍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程,需要无数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懈刻苦研究和努力实践,整合教育资源,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开放式教学”在作文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阅农,杨永厚.《教育改革新视野》

上一篇:屋后的牵牛花作文600字下一篇:校少先队个人工作总结